版權信息
書名:教育輿情管理與案例分析
作者:方建移,薛平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6
ISBN:9787305170607
序
在新聞傳播教育和傳媒業麵臨深刻變革的當今時代,“輿情”已成為一個我們並不陌生的關鍵詞。特別是最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加快發展,網絡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如何對輿情進行科學的、實時的收集與分析、監測與管理、研究與應對,是政府、企業、高校共同麵對的課題。《輿情管理與案例分析》叢書出版,正當其時,可喜可賀。
這套叢書是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要從事傳播學學科和專業建設的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傳播學學科是學院“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十三五”省級一流學科——新聞傳播學下的二級學科,立足於新聞傳播發展需求,適應新媒體和融合媒體發展趨勢,幾年來,本學科在傳播效果與輿情分析上已凝練出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學術空間不斷拓展,研究態勢喜人,已經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學科團隊。在學科建設的引領下,傳播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定位清晰、特色明顯、成效顯著,專業建設設置企業傳播、環境傳播、法製傳播、政治傳播、輿情傳播等專業方向,人才培養定位於在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政府職能部門從事媒體策劃與公關、信息服務與管理、輿情監測與危機應對、傳播效果分析及公共形象建設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同類高校中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專業品牌。
這套叢書的作者多是新聞與傳播學院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和副教授,他們多年投身於傳播學學科和專業建設,熱心於教學,潛心於學術,教研成果斐然。他們通過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積累案例上升至理論,又以理論成果反哺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堪稱學院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叢書共4冊,分別從政務輿情、企業輿情、教育輿情、健康輿情等方麵進行分析論述,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所具有的特點,進行具體剖析和點評,通過對大量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總結,深入淺出地提出應對策略,案例鮮活、內容新穎、觀點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叢書的出版從某種程度而言既是對學院傳播學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部分總結,又是對新聞與傳播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一次檢閱;既是一套好的教材,又是各級各行業戰線領導幹部和新聞發言人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搞好危機管理工作難得的參考書。
當今社會,傳媒與傳播教育的發展因為技術的突飛猛進正麵臨著新一輪的轉型和一係列不確定的變革。我衷心希望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能立足於傳媒業和新聞傳播教育未來的創新與發展,懷著崇高的情懷和強烈責任心,在從事新聞傳播教育實踐的同時多一份嚴肅的思考,在現狀的洞察和批判的反思中不斷開創未來。
謹為序。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李文冰)
前言
“輿情”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個高頻詞,跟它經常相伴的有兩個詞:一是“監測”,主要是指利用語義搜索和語義分析技術,對網絡媒體中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監測與分析;二是“應對”,主要指對不期而至的負麵事件進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壞事化好事”的處理。
當前,無論是輿情監測與管理的理論研究還是工作實踐,都存在著兩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一是過於重視軟硬件建設,如很多地方很多單位購置了電話調查係統、網絡輿情監測軟件,而對人工分析不夠重視。軟硬件隻是提供了輿情分析的素材,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的分析解剖,輿情事件背後的因素難以探究。二是過於關注突發事件、危機事件、負麵事件,停留於對事件本身的應對,而沒有將其重心放在公共政策、公共決策的民意收集與分析,沒有從服務於公共決策的視閾開展研究,更沒有提升到形象管理和品牌建設的高度,從而影響了輿情管理的主動性和建設性。
輿情的英文對應詞為public opinion,它在漢語中還有多個類似的“稱呼”,如民意、輿論、群意等。有研究者(王來華、林竹、畢宏音,2004)認為,這些術語在中文語境中存在著一定的內涵差異。輿情和民意都包括公開與不公開的“民眾意見”,但不一定是媒體上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依賴媒體上所呈現的思想或觀點。輿論則從了解公開的意見出發,更加倚重各類媒體中表達的信息,也更加強調大眾傳媒與輿論之間的關係。國內研究者似乎更偏愛“輿情”這個詞,本書打算“從眾”,沿用輿情一詞,但需要強調的是,本書所指輿情,不僅包含媒體(包括自媒體)上公開的意見,而且包括那些未經公開但又可通過科學方法測量的“沉默的聲音”。
教育乃國之根本。一個國家的強弱興衰是由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國民文化素質決定的,而國民文化素質的高低又是這個國家教育重視程度的真實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立法日益完善,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教育設施明顯改善,各級各類教育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達70.5%,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99.81%,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6.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7.5%。
然而,與教育快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公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卻呈下降趨勢。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對全國各地50801位網友的問卷調查表明,在公眾評價所在地區教育總體狀況的群體構成中,有三成(30.31%)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在地區教育總體狀況不太好、非常不好;約四成(39.80%)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從曆年數據看,2008—2014年,主要城市公眾的教育總體感受呈下降趨勢。校車事故、擇校熱、亂收費、中高考加分不規範、校園暴力等負麵事件和問題屢見報端,令公眾的感受走低。近年來相繼發生的複旦投毒、校園性侵事件,使得教育再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公民參與已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必須麵對的環境和情形。近年來圍繞PX項目、垃圾處理、城市管理等議題進行公共決策時所呈現的“沉默立項開始,聚眾反對叫停”,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要走出這一怪圈,必須重視輿情研究,及時把握公眾的立場和態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社會溝通和輿論引導。
教育領域也是一樣,無論是教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還是教育負麵事件的有效處置,都需要科學的、實時的輿情監測與管理。有利於教育公平化、科學化的政策措施,需要公眾的支持、集體的智慧,因各類負麵事件受損的教育形象需要我們精心地修複。因此,將輿情研究狹義化地理解為輿情應對,將輿論引導簡單化地等同於突發事件、負麵事件處理中的信息屏蔽或發布,這樣的思維或行為不僅不合時宜,而且必將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