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緒論門、洞榭
類型
窗、欄杆廊
牆、壁橋、汀步匾額舫
特1.小品建築,蘊味無窮。
1.點景建築,依山傍水。
點2.藝術文化,民俗風情。
2.布置靈活,變化豐富。
園林建築及部件類型圖(二)點春堂學圃點春堂沿安仁街圍牆23說舫紗帽廳立麵玉蘭堂正立麵圖倒影樓正立麵圖留聽閣正立麵圖
廳堂[1],《釋名·釋宮》雲:“廳,所以聽事也。”是指一種處理事務的建築。“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1]向陽、高顯為堂之主要特征。廳、堂在功能和形式上相仿,故後世常將廳堂二字連用。廳堂亦是園林中建築物的主體。
在皇家園林中,堂專供皇帝寢居,如頤和園昆明湖畔的玉瀾堂和樂壽堂,分別是光緒和慈禧的居處之所,由東西暖閣或套間合成四合院的樣式,建築莊重,陳設華麗。
在私家園林中,廳堂是園主家人團聚、宴請賓客、處理事務的場所,文人結廬也常以堂名之,如杜甫、白居易等人修築的草堂。江南園林中廳堂的形式主要有:“荷花廳”、“鴛鴦廳”和“四麵廳”等三種。
樓閣,是登高眺望的建築形式,其淵源當可追索到上古時的“構木為巢”。《說文》雲:“樓,重屋也。”《爾雅》雲:“狹而修曲,曰樓。”“閣”是由幹欄建築演變而來的。“閣者,四阿[2]開四牖。”漢有“麒麟閣”,唐有“淩煙閣”等。由於樓與閣在形製上難以區分,[1]堂:建造於高台基上的正房、大廳。古代房子建築在高出地麵的台基上,前麵為堂,通常作聚會、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並不住人,堂後麵為室,才住人。堂與室以牆作隔。
[2]四阿(ē):指屋宇四邊的簷溜,可使水從四麵流下,通稱“四坡頂”、“四流水頂”。
240?緒論因此,人們有時也常將“樓閣”二字連用。
在園林中最為著稱的有嶽陽的嶽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和南昌的滕王閣。嶽陽樓以三層三簷的高大結構雄踞長江和三湘四水之上,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根據郡守滕子京提供的《洞庭晚秋》圖作《嶽陽樓記》,不僅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而且還使嶽陽樓揚名中外古今。
樓閣建築以高聳華美為目標,以登高眺覽為目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樓閣的作用就在這裏。
台,台最早用於祭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代。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就是這種祭祀的台。《釋名》雲:“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爾雅·釋宮》雲:“四方而高曰台。”園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無屋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1]台的周邊常設精美的欄杆,起圍護和裝飾的作用。台與自然接觸最多,空間開敞,視野寬闊,可供眺望、坐息、納涼、賞月等。
榭,台上起屋為榭,《釋名》雲:“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製亦隨態。”在園林中,榭多臨水設置,如蘇州拙政園的芙蓉榭、怡園的藕香榭等。
[1]計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楊超伯、陳從周,校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1.
25說舫亭,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建築。《釋名·釋宮》雲:“亭者,人所停集也,傳轉也。人所止息而去,後人複來,轉轉相傳,無常主也。”亭原是一種供旅人途中遮蔭避雨,稍事停憩的簡易建築,它較早地用於園林。
綠漪亭正立麵圖在園林中,亭主要用於點景、休息、賞景,有三角、四方、多邊形、扇麵、圓形,半亭、單亭、雙亭、組亭等多種形式。
亭多建於山間、水畔、路邊,井泉、石碑之處。所以有山亭、水亭、路亭、井亭、碑亭之稱。
古時候人們常將園林稱作“園亭”、“池亭”、“林亭”、“亭館”等;還有以“亭”來名園的,如紹興蘭亭、蘇州滄浪亭、北京陶然亭等。可見,亭在園林中地位之重要。
小盤穀I-I剖麵圖(引自:陳從周.揚州園林(漢日對照)[M].路秉傑,(日)村上泰昭,沈麗華,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34)260?緒論園亭中最為著名的是“流觴亭”,其作法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一書中,就有流杯渠圖。另外,北京恭王府中還有一座流觴亭,亭中地麵刻有流杯渠圖案。
宋李誡流杯渠圖27說舫《環翠堂園景圖》是我國明代萬曆年間徽派版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就有一幅《坐隱園的曲水流觴圖》。原圖一卷,明李登題簽,錢貢繪圖,黃應組刻,明萬曆間新安汪氏環翠堂刊。這幅版畫原以長卷形式刻印,圖高24厘米,長1486厘米。此圖未見於前人記載。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版係據我國版畫收藏家傅惜華所藏注氏環翠堂原刻初印本影印。
坐隱園的曲水流觴明李登題簽,錢貢繪圖,黃應組刻28塔,又稱浮圖,窣堵坡。原是為藏置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是由台座、覆缽、寶匣和相輪四個部分所構成的實心建築。塔的形式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相結合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樓閣式塔或密簷式塔等多種型式。
《洛陽伽藍記》中所記的永寧寺塔“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正是這種樓閣式塔。中國塔雖然仍藏舍利,供佛像,但窣堵坡縮小了,被置於攢尖的塔頂,名之為“刹”。“刹”既含有宗教的意義,又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性。
塔常是園林景觀與借景的主要對象,在園林中,體量較大的塔多用作園中主景,如北京北海的白塔、蘇州虎丘的隋塔等;體型小巧、造型精致的則用來裝點庭院、水麵,如杭州西泠印社的華嚴經塔、西湖“三潭印月”水中的三石塔、蘇州留園曲溪樓水麵上的小石塔等。
幢[1]:《說文》:“旌旗之屬。”《釋名》:“幢,童也,其貌童童也。”《漢書·韓延壽傳》:“建幢棨,植羽葆。”丈室:佛教語。指小室。
佛堂:放置、供奉佛像的堂。
幡幢:佛教所用的旌旗,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
[1]幢(chuáng):指竿柱;幡(fān):指竿柱上所垂長帛。
0?緒論泉州開元寺仁壽塔河北趙縣陀羅尼經幢29說舫舫圖
舫,又稱“旱船”,“不係舟”,是由畫舫、樓船演變而來的一種臨水或仿水、意水的建築形式。舫的外形似船,通常設在水邊,近岸一側,有平橋與岸相連接。舫由頭艙、中艙、尾艙三個部分組成。頭艙較高,多為一軒廊,軒廊之前取船頭甲板之意布置一個小月台。中艙較低,類似水榭;尾艙最高,一般設樓閣,可登臨眺望。
北京頤和園的清宴舫,為皇家所建,其氣勢之大,工藝之精為國內之最。清宴舫之造型,中、西遊船風格兼而有之,在環境處理上與昆明湖的大水麵和諧呼應,誠為頤和園一景。
在江南私家園林中,舫以小巧、寫意為勝,如蘇州拙政園的香洲、南京煦園的不係舟等。
廊,“廊[1]者,廡[2]出一步也,宜曲宜長則勝。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構曲廊,之字曲者,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3]在園林中,廊的形式很多,運用極為普遍。
廊布置靈活、造型豐富,既可蔽風雨,供人坐息,又可組織園林空間,引導遊人觀賞,兼具建築與遊路雙重功能。園林中著名的廊有北京頤和園的長廊、北海靜心齋的爬山廊、揚州寄嘯山莊上下二層的複道廊、蘇州拙政園的“小飛虹”橋廊等。
[1]廊:指正屋兩旁屋簷下麵的過道,或有頂的獨立通道,如走廊、遊廊等。
[2]廡(wǔ):堂下周圍的建築,外連廊。
[3]計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楊超伯、陳從周,校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1.
300?緒論小飛虹正立麵圖廊(蘇州拙政園小飛虹)31說舫齋:“齋較堂,惟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敬之義。蓋藏修密處之地,故式不宜敞顯[1]。”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其他典禮前清心寡欲,淨身潔食,以示莊敬稱為“齋”。作為建築名詞指用來修養身心的較為隱蔽的房屋,如書齋。
山齋:山中居室,指用來隱居之所。
室:謂堂後之正室。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
茶寮[2],構一鬥室[3],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
琴室即琴房。古人有於平屋中埋一缸,缸懸銅鍾以發琴聲者。然不如層樓之下,蓋上有板,則聲不散;下空曠,則聲透徹。或於喬鬆、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絕,更為雅稱耳。
房,古代指正室兩旁的房間。《釋名》雲:“房者,防也。防密內外以為寢闥也。”[1][4]計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楊超伯、陳從周,校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1.
[2]茶寮:小型茶室。
[3]鬥室:即“鬥居”,形容狹小的房屋。
320?緒論三十六鴛鴦館臨水立麵圖館,客舍,招待賓客居住的房舍。散寄之居曰“館”,可以通別居者。今書房亦稱館,客舍為假館[4]。
軒[1]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
誰與同坐軒正立麵圖卷[2]卷者,廳堂前欲寬展,所以添設也。或小室欲異人字,亦為斯式。惟四角亭及軒可並之。
廣[3],古雲:“因岩為屋曰廣。蓋借岩成勢[4],不成完屋者為‘廣’。”廣示意圖[1]軒: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借指以敞朗、飛舉為特點的類似車的建築物。
[2]卷:卷成圓筒狀的東西。此指建築物的形狀。其形製據陳植雲:為前軒梁上的弧形木頂棚,兩頭彎下,中間高平無脊,故名“卷”,亦稱“卷棚”。
[3]廣(yǎn)。
[4]借岩成勢:指借用山岩作為天然的牆壁來造建築物。
33說舫門:《說文》:“聞也。從二戸,象形。”《玉篇》:“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戸,在區域曰門。”《博雅》:“門,守也。”《釋名》:“捫也。言在外為人所捫[1]摸也。”戶:《辭源》:“古門與戶有別,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堂曰戶,在宅區域曰門。另凡關塞要口皆門,如玉門、雁門等。”門樓:大門上邊牌樓式的屋頂。
照壁:廳堂、軒齋建築,明間後多用屏門、窗格或者木板當作虛壁,用作遮蔽、裝飾之用,上多飾有圖案、文字。
“福生有基”磚雕門樓大門立麵圖[1]捫(mén):書麵語。按,摸。
340?緒論窗:《說文》:“本作囪。在牆曰牖,在戸曰囪。或作窗。”《釋名》:“窗,聰也。於外窺內為聰明也。”和合窗:上麵一扇固定,中間一扇可用撐杆支起,下麵則可取下,北方稱之為“支摘窗”,江南叫“和合窗”。
磚框花窗:一般不能開啟,窗框形式多樣,窗框邊緣砌以水磨磚,其中嵌木構花窗格。
什錦花窗磚框花窗花窗(什錦窗):窗框形式變化豐富,成為園林的對景及框景,中間還可裝燈形成燈窗,如頤和園樂壽堂南側牆上的什錦燈窗。
牖:《說文》:“穿壁以木為交窗也。從片戸甫。譚長以為甫上日也。非戸也。牖所以見日。”梅窗35說舫洞:《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又深也,朗徹也。
洞門與空窗:或稱花牆洞,是用磚、瓦空砌成花格紋樣,其樣式更為繁多,僅蘇州園林中所見就有百種以上,如:萬字、菱花、冰紋以及組合形式。此外,還有竹菊、荷花、人物故事等為題材的。
漏窗,不用磨磚窗框,隻在牆麵上做一兩道線腳,使窗中的花格紋樣更為突出。
門洞樣式與建築及門(門洞)關係密切的是匾額。匾額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
因此,通常人們認為: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
秋葉匾360?緒論欄杆:中國園林中常見的部件,起安全、或護欄的作用。
木製欄杆有桪(xún)杖欄杆、花欄、坐欄、靠欄等數種。《園冶》中就有百種樣式之多。
《園冶》欄杆樣式靠欄:臨水的亭榭、水閣或樓上的坐欄為安全起見,一般斷麵做成彎曲狀,南方有鵝頸靠、美人靠、吳王靠等名稱,形象而生動。
37說舫牆:《說文》:“本作牆。垣蔽也。”《爾雅·釋宮》:“牆謂之墉。”《書·五子之歌》:“峻宇雕牆。”《詩·墉風》:“牆有茨。”《傳》:“牆,所以防非常。”女牆:城牆上齒牙狀的矮牆。
蕭牆: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
雲牆,也稱“龍牆”,常見於中國古典園林的圍牆,是用磚砌成高高低低的半弧形牆,形狀若雲,如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
龍牆,蜿蜒起伏,頂上飾以龍頭,並用瓦片組成麟狀修飾牆體,象征龍身,一垛牆如巨龍遊動,如上海豫園的龍牆。
磨磚牆:建築或大門上的牆裙點綴。
毛石牆:有樸質的野趣。
白粉牆:可作為園林景觀的背景襯托。
壁:《說文》垣也。《釋名》辟也,辟禦風寒也。
玉涵堂磚雕門樓-牆壁380?緒論路:《說文》:“道也。”徑:《說文》:“步道也。”鋪地:對地麵的鋪裝處理。鋪地圖案變幻無窮,以江南蘇州一帶最為著名,稱作“花街鋪地”。
橋:《說文》:“水梁也。從木喬聲。喬高而曲也。橋之為鋪地言趫也,矯然也。”《史記·秦本紀》:“昭王五十年,初作河橋。又懸繩以度曰橋。”汀(tīng)步:步石的一種類型,設置在水上。指在淺水中按一定間距布設塊石,微露水麵,使人跨步而過。園林中運用這種古老渡水設施,質樸自然,別有情趣。將步石美化成荷葉形,稱為“蓮步”,桂林蘆笛岩水榭旁就有這種設施。
三曲橋石拱橋[1](gēng):方言中指粗繩索。
39說舫0.3?舫式建築0.3.1?藝術的符號在中國園林中,造園者用了很多的符號,如代表高潔的荷花、代表富貴的牡丹等。這些符號是形成園林物境和情境的多種表現形式,但它本身是客觀的存在,並不是“創造”出來的。而“不係舟”卻是“創造”出來的。因為“不係舟”本質上並不是舟船,也不完全是建築。
無論是作為寫實的不係舟,還是寫意的船式建築,它都比原始意義的船和具體的建築要多那麼一點“意味”。這種意味是我們物外言表能夠領會到的東西,它與不係舟那富有想象力的表現形式是分不開的。
不係舟脫胎於舟舸,而逐漸變為抽象化的符號。由再現(摹仿)到表現(抽象化),由寫實到寫意,到抽象化、符號化,這是一個由觀念到形式的積澱轉化過程。
400?緒論人們將往昔歲月生活經曆中對船的認識和感受、想象等積澱轉化成不係舟的形式。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舟船,已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成為中國建築藝術中經典獨特的存在。
用石材和木料等來建舫並將舫歸入建築之類,起於何時?值得研究。但從上述定義來看,將不係舟歸入建築則是能夠接受的。當然,若從曆史的角度、藝術的眼光來看不係舟的話,則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形式,同時也是一個以建築為依托體,表現、傳達感覺經驗和思想感情的“藝術符號”。
畫舫樓船圖(引自:楊鴻勳.江南園林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3)41說舫0.3.2?不係舟的原型園林中的“不係舟”是船屋的變體,非為居住而建,但它卻凝煉成為一種藝術的“符號”,它積澱了華夏民族自遠古以來所有水上生活的蘊味,當然更多的是美好的回憶:救生的舟、捕魚的船、娛遊的舫……無論是寫實的“不係舟”,如頤和園的“清宴舫”、拙政園的“香洲”,還是抽象的“不係舟”,如上海秋霞圃的“舟而不遊軒”,上海豫園的“亦舫”都能讓人產生愉悅的聯想。這就是中國園林中的“不係舟”——一種特別有文化底蘊,型
有原美學意味的“建築”。
的舟
係帝王乘坐的遊船豪華的龍舟、鳳舟、畫舫不
官吏、富商的遊船較為講究的畫舫、遊船等民間的漁船、遊船一般裝飾的畫舫、遊船等不係舟的原型關於龍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帝王乘坐的遊船,另一種則是每年端午節舉行的民間龍舟賽所用的船。龍舟可能是獨木舟的變體,是龍和舟的結合。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又是水上風雲變幻的主宰。把船造成龍的形狀,以求平安、吉祥。關於端午龍舟競渡有許多美麗而動人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進行的龍舟賽,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420?緒論隋煬帝龍舟隋煬帝鳳舟日本的龍舟、鳳舟(引自:上原敬二.造園大辭典[M].東京:加島書店,1978,889)43說舫龍舟清袁江麗山避暑圖(局部)龍舟鳳舟清袁江麗山避暑圖(局部)鳳舟440?緒論元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局部)元吳廷暉龍舟奪標圖(局部)明朝皇帝乘坐的禦船(引自:中國船譜[M].37)清康熙皇帝乘坐的禦船(引自:中國船譜[M].37)湖南龍舟賽唐銘繪45說舫0.3.3?不係舟的結構江南園林中不係舟隨處可見,一般為三麵臨水,一麵靠岸,並且都采用傳統的做法,水平台以下部分均為石塊砌築,以上部分均為磚砌牆麵與木門窗結合,屋麵飛簷展翅,傳統的粉牆黛瓦,遊客的觀賞遊玩都踩在水平麵以上平整的台型上。
蘇州怡園畫舫齋剖麵圖(封雲據結構、功能加以補充)(引自: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79)46上海南翔檀園步蘅舸立麵圖(引自:瞿德龍,檀園舊址新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0緒論471?舟舫文化的源流1?舫文化的源流山與水是構成風景的兩大要素。山青水秀其實已得風景之大成。在園林中,水上的遊船、不係舟更是點綴風景,觀賞遊覽的重要設施。緩緩而動的遊船,構成了水上動態的景點與景線;靜靜而立的不係舟,就好像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遊船之動,石舫之靜,動靜相間,虛實相映,常勾起遊人無限的遐想與沉思。美的空間在時間的流逝中豐富、展開……形象與意境合而為一。
49說舫1.1?舟舫的由來1.1.1?釋舟船舫“舫,舟也。”(《爾雅·釋言》)“舫,船也。”(《廣雅·釋水》)《易經·係辭下傳》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莊子》雲:“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先秦時,人們已經將舟(船)視為與車(馬)一樣重要的交通工具。
舟船
舫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舟、船、舫501?舟舫文化的源流漢許慎《說文解字》書影“舫,泭也。”(《爾雅·釋言》)孫炎疏曰:“舫,水中為泭,筏也。”《論語》雲:“乘桴浮於海。”桴[1],“編竹木大曰栰[2],小曰桴是也”。又《爾雅·釋水》雲:“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天子造舟是指“比舩於水,加板於上,即今之浮橋”,“維舟以下,則水上浮而行”。
《詩·漢廣》雲:“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傳雲:“方,泭也。”用竹木編排的“泭”,是槎[3]以後古代中國最早的船型。
[1]桴(fú):書麵語,小筏子。[2]栰(fá):同“筏”。
[3]槎(chá):書麵語中的木筏。
51說舫“舟”字旁的字約有70多個,與船相關的且較常用的字我們選出以下40多個,作為參考。
1.舟:zhōu,船。
2.船(舩):chuán,水上交通工具。
3.舫:fǎng,小船:畫舫,遊舫。
4.舠:dāo,小船5.舡:chuán,同“船”。
6.舢:shān,舢板,見“舨”。
7.艤(艤):yǐ,古時指停船靠岸。
8.舭:bǐ,指船底和船側之間的彎曲部分。
9.舯:zhōng,古時指船體的中部。
10.艦(艦):jiàn,大戰船。
11.舨:bǎn,舢舨:用槳或櫓推進的一種窄而長的小船。也作“舢板”。
12.艙:cāng,船或飛機中用於載人或物的部分。
13.航:háng,船;航行。
14.(艭):shuāng,古時指小船。
15.舸:gě,古時指大船,泛指各種船:百舸爭流。
16.艫(艫):lú,古時指船頭劃棹的處所。
17.舳:zhú,古時指船尾。舳艫千裏:指船尾接船頭,連接起來有千裏遠。
18.舴:zé,舴艋:小船。
19.舶:bó,大船。
20.舲:líng,有窗戶的船。
521?舟舫文化的源流21.舷:xían,船、飛機等的兩側。
22.舵:duò,船、飛機等控製方向的裝置。
23.舾:xī,舾裝:船上錨、梯、桅杆、管線、電路等設備的總稱。給安排錨、梯、桅杆、管線、電路等設備的工作。
24.艇:tǐng,輕便的船;指某些大船。
25.艄:shāo,船尾;船艄。舵:艄公。
26.艅:yú,艅艎:一種木船。
27.艉:wěi,船的尾部。
28.:zhào,同“棹”。
29.艋:měng,舴艋:小船。
30.艓:dié,古時指小船。
31.艒:mù,古時指小船。
32.艘:sōu,量詞。用於計算船隻的單位。
33.艎:huáng,艅艎:一種木船。
34.艏:shǒu,船的前部。
35.艖:chā,古時指小船。
36.艑:biàn,古時指小船。
37.():tà,古時指大船。
38.艕:bàng,船與船相靠;同“榜”,表示相靠。
39.艗:yì,古時指船頭。也作“艗首”。
40.艚:cáo,艚子:載貨的木船,靠舵的地方有的建有小木房。
41.艨:méng,艨艟:古戰船。也作“蒙衝”。
42.艟:chōng,艨艟:古戰船。也作“蒙衝”。
43.:fú,小艇的意思。
53說舫1.1.2?舟舫之用在商代甲骨文中,發現了幾個不同的“舟”字,反映出船隻的應用更廣泛了。船可以用於運載、水戰、捕魚等。
明戴進月下泊舟(海外中國名畫精選叢書IV明代[M].20)宋末元初錢選歸去來辭圖(海外中國名畫精選叢書II南宋?金[M].109)541?舟舫文化的源流戰國時期,關於水戰的資料也多了。從四川成都出土的銅壺上的圖畫——水陸攻戰圖,亦可看到戰船的情況:兩船船頭已相交,雙方武士短兵相接,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船分兩層:上層甲板上,武士戴盔穿甲,揮戈射箭;下層的槳手奮力劃著槳。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55說舫在河南衛輝出土的青銅器上,也有類似的水戰圖。
河南衛輝出土的青銅器上反映出的水戰舟船秦漢時期,船舶已經廣泛使用。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第三次出行,“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尋(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裏,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遂北至琅邪、並海”(《漢書·武帝紀》)。
隨著商業活動的興盛,漢代的商賈也開始蓄集船隊,經商牟利。木船還被應用於農田水利方麵。漢代出土的陶質水田模型,田畔溝渠中放有小船,說明在一些水田地區,木船還是農家進行生產的工具。
為了應對各領域的需要,造船技術有了迅猛的發展,當時的造船能力已經能建造樓船、戰艦,在水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561?舟舫文化的源流《釋名》中有對樓船上層建築的記述:“其上屋曰廬,像廬舍也。其上重屋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爵(雀)室,於中候望之如鳥爵之警視也。”(《釋名·釋船》)元狩三年(前120年),漢武帝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挖建了方圓四十裏的昆明池打造樓船,訓練水師。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漢書》卷二十四,食貨下)。
《太平禦覽》卷七七〇“舟三”載,吳主孫權打造大樓船,名曰“長安”,可載將士三千人,一日與群臣泛舟於江,大風驟起,急急駛往樊口,未至而沉沒,故稱其處為“敗船灣”。
另一方麵,也開始出現了體現皇家威嚴的禦用船。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巡幸晉地,乘樓船行於汾水。酒酣興高,他即席作歌:“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太平禦覽》卷七六八“舟一”)這大概算是後世畫舫的濫觴。
57說舫1.1.3?舟舫之製“舟楫之利,窮究川野。”(《太平禦覽》卷七七〇“舟三”,李尤《舟楫銘》)舟舫,因其大小、形製以及地區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稱謂。
《小爾雅·廣器》曰:“小船謂之艇,艇之小者曰,船頭謂之舳,尾謂之艫,楫謂之橈。”《方言·舟楫雜釋》曰:“舟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或謂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小舸謂之艖。”舫就是兩船並列。中國早在西周時就有舫,漢代也常使用。舫的航行速度較慢,但相對平穩,古代皇室、貴族們往往對舫加以裝飾,乘坐遊幸,稱為“畫舫”。
漢末《通俗文》稱“連舟曰舫”(輯自《一切經音義》卷二),舫不僅作為舟船部類的通用名,也可以特指雙體船。兩船並聯則船體加寬,有兩組底艙,便增加了承載量。
雙體船行速度慢,但航行平穩。因此有皇族貴胄在船上建重樓高閣,裝點修飾,乘坐出遊,稱為“畫舫”。
581?舟舫文化的源流雙體畫舫的圖像資料很少,目前所見最早者是東晉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洛神賦圖》現僅存三本宋摹本,此處插圖為故宮本,以此為晉代圖像雖不妥,但可作為參照)。
圖中畫舫有兩條並列的船身,船上重樓高閣,裝飾華美。可見,東晉時雙體船的製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古人一般利用雙體船載客、運貨,它是交通運輸工具,而非戰船。
晉代畫家顧愷之名畫《洛神賦圖》中的雙體船59說舫1.2?舫的類型《天工開物·舟》雲:“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鰍,江變,山梭之類。或以量名,載物之數。或以質名,各色木料。不可殫述。遊海濱者得見洋船,居江湄者得見漕舫,若局趣山國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見者一葉扁舟,截流亂筏而已。”的確,舟名百千,形製亦百千。
唐銘據圖繪清袁江驪山避暑圖中的畫舫601?舟舫文化的源流1.2.1?先秦——獨木舟、船獨木舟:中石器時期以火和石器作為工具的產物。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在大樹製成的獨木舟上指揮治水。商代(前17世紀)的木船到達過海島。薑尚(前11世紀)攻打殷紂時使用過木船作戰。
出土的早期獨木舟(引自:中國古代機械文明史[M].47)刳木為舟圖(引自:中國古代機械文明史[M].47)獨木舟有不同的樣式。它們既可成為水上交通工具,又可使古人的漁獵範圍擴大。古人在利用大木製造獨木舟時,常使用石斧、石鑿等工具,用火燒去多餘的部分,用泥把保留的部分保護起來。之後在獨木舟四邊加上木板,防止水進入,逐漸發展形成船。
61說舫出土的早期獨木舟(引自:中國古代機械文明史[M].47)木筏:最早、最簡單的木筏是由多根樹幹捆紮而成的木排。
木筏示意圖唐銘繪竹筏:中國有悠久的航海及造船的曆史。考古證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國已能製造竹筏、木筏和獨木舟。最早、最簡單的竹筏是由多很竹竿捆紮而成的竹排,沿江河順流而下,也可以用槳、櫓、篙來推進。
竹筏示意圖唐銘繪62浮具斷木、竹竿、茅草有浮力,可作為簡易的浮具腰舟人腰間懸一組葫蘆浮囊羊皮或牛皮製成的氣袋或氣囊木筏筏
並木以渡《爾雅》具
竹筏工
上水
獨木舟刳木為舟(刳(kū):剖開,挖空)剡木為楫(剡(yǎn):削尖;楫(jí):槳之義)船
由獨木和多塊板材複合而成木板船舫
雙舟為舫樓船雙層或多層的船水上工具示意圖說舫1.2.2?秦漢——樓船、畫舫秦漢三國時,各種行船工具如帆、槳、櫓、篙、舵、艄、碇的設計都已經初具規模。造船者也開始注意船體造型以適應性能的要求,將樓船做成狹長、短廣的形式,其特點是狹而長以期輕捷靈活,短而廣則為了平穩。
出土於湖南長沙的西漢木船模型共有16把槳,古時稱為長棹。操作方法為將槳柄穿過舷板上的圓孔,這圓孔實際上構成槳的支點,行船時,槳手必須站立著劃水。
出土於廣州的東漢陶船模型的船首部左右也各有三個用來支撐棹的支架,由於棹較長,力矩大,有了支點,棹就能按照杠杆原理操作,槳手劃動時可以較小的力量得到較大的推船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船上有類舫的建築,前、中、後艙較為明顯。
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641?舟舫文化的源流分別出土於廣州和湖北江陵的西漢木船模型上有四個木俑,每個木俑各持一把短槳,最特別之處是它們均坐在船凳上劃槳,而不是站立著。
樓船雖然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但它的發展卻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樓船高十餘丈,船上的各層建築物都各有專名。
樓船不但外觀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樹旗幟,戒備森嚴,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壘。由於樓船體量高大,具威懾力,一般用作指揮船,它行動不夠靈便,在水戰中,必須與其他戰船互相配合。樓船的甲板上有三層建築,每一層的周圍都設置半人高的防護牆。第一層的四周又用木板圍成“戰格”,防護牆與戰格上都開有若幹箭孔、矛穴,既能遠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通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漢代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非常強大,一次戰役就要出動樓船兩千多艘,水軍20萬人。艦隊中除了樓船外,還有其他各種作戰艦隻,包括在艦隊最前列的衝鋒船先登、用來衝擊敵船的狹長戰船“蒙衝”、快如奔馬的快船“赤馬”等,還有“鬥艦”和“走舸”。
三國時期,這些戰船曾在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中立了頭功,孫吳統帥黃蓋著數十條由“蒙衝”、“鬥艦”和“走舸”組成的船隊,將曹操的船隊打敗了。
65說舫1.2.3?隋唐——龍舟、沙船隋唐時,“凡東西郡邑,無不通水,天下貨利,舟楫居多”(《唐語林》卷八),“自揚、益、湘道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人商旅,舳艫相繼”(《元和郡縣誌》)。而隋煬帝經運河遊幸江都所乘水上宮殿“龍舟”、五代荊南節度使成汭水師旗艦“和州載”,都形製宏大,可謂曠代巨舸。
此時在平底船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新的船型“沙船”。沙船平頭、方艄、平底、船身較寬,吃水淺,航速快,行駛平穩,適應內河航運,也應用於近海航行。
而造於福建一帶的“福船”,船底作尖圓形,吃水深,利於破浪而行,以行駛南洋遠海而著稱。
中國古代主要船型——沙船中國古代的另一種船型——福船661?舟舫文化的源流1.2.4?兩宋——車船、漕船兩宋時,“車船”廣泛發展起來。“車船”舷外設木葉輪(民間謂“輪”為“車”),置人於前後踏車,進退皆可。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鍾相、楊幺起義軍的車船有樓2~3重,吃水1丈左右,車數多達24個,可載一千餘人(《中興小紀》卷一三)。
同時,內河船的形製也大為豐富,北宋《清明上河圖》即以寫實手法描繪了汴河中行駛的各種客船、貨船、漕船和渡舟。根據當地水情和運輸需要,川船、吳船、越船、淮船瓷舟南宋浙江省龍泉窯窯址出土等,又以各自不同的構造特點(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7)形成明顯的區分。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67說舫南宋馬和之《柳溪春舫圖》中的遊船南宋李嵩《巴船下峽圖》中的江船(線圖)(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135)681?舟舫文化的源流1.2.5?明清——鄭和寶船、福船鄭和寶船:明初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鄭和寶船,造船與航海事業輝煌一時的鄭和船隊用船出自官船廠。明代官船廠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寶船廠、龍江船廠、清江船廠、衛河船廠最為重要。龍江船廠生產的23種船舶(大小黃船、座船、戰船、哨船、輕淺便利船、浮橋船、叁板船、劃船、快船、蜈蚣船、沙船、樓船等),規格圖樣在《龍江船廠誌》和《南船記》中都詳細的記錄保存下來。
鄭和船隊的寶船,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四十四丈四尺大約是150米,十八丈大約是60米,可見寶船的形體是很大的。在南京出土的寶船舵杆長鄭和寶船模型(1985年研製,經中國航海學會組織鑒定通過。引自:中國船譜[M].95)69說舫蒙衝明茅元儀《武備誌》(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210)福船明《三才圖會》(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217)70
達11.07米,需要利用絞車來操縱舵的升降。大型寶船上的桅、帆數量現在無法具體知道,不過,鄭和的隨從費信在他的書裏說寶船張十二帆,可見當時寶船上的桅、帆數量很多。正是這種巨大、優良的船舶,以及宋明時期高超的航海技術,鄭和才能完成空前的遠洋航行壯舉。
福船——戰船:明代為加強海防,多次擴充軍備、打造戰船。戚繼光《紀效新書》、胡宗憲《籌海圖編》、茅元儀《武備誌》等書中都有篇幅介紹當時的戰船。
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設柁樓三重於上。其旁皆護板,揚以茅竹,堅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第二層乃兵士寢息之所,地板隱之,須從上躡梯而下。第三層左右各護六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爨之處也;其前後各置木碇,係以棕繩,下碇起碇皆於此層用力。最上一層如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籌海圖編》卷十三)1?舟舫文化的源流福船高大,“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但能行於順風順潮,回翔不便,亦不能逼岸而泊,須假哨船接渡而後可”(《籌海圖編》卷十三)。
吃水一丈一二尺,惟利大洋,不然多膠於淺。無風不可使,是以賊舟一入裏海,沿淺而行,則福舟為無用矣。(《紀效新書》卷十八)福船由大至小分為福船、哨船、冬船、鳥船、快船。“福船勢力雄大,便於衝犁。哨船、冬船便於攻戰追擊。鳥船、快船能狎風浪,便於哨探。”在戰場上協同作戰,“大小兼用,俱不可廢。船製至福船備矣”。(《武備誌》卷一六六)而廣船“視福船尤大,其堅致亦遠過之,蓋廣船乃鐵力木所造,福船不過鬆杉之類而已”。
“其製下窄上寬,狀如兩翼,在裏海則穩,在外洋則動搖。”在這點上不如福船。
另外,“廣船兩旁搭架搖櫓,風篷劄製俱與福船不同”。(《武備誌》卷一六六)廣船不僅以強大火力取勝,而且可與敵船直接碰撞,擊沉對方。
大福船明胡宗憲《籌海圖編》(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216)71說舫此外,有叭喇唬船、蒼山船、鷹船、聯環舟、海運船仿製的兩頭船以及由漁船變來的網梭船、鳥嘴船等等。名類甚繁,不能盡述。
明清兩代出使琉球的座船稱為“封舟”。其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陳侃出使所乘封舟據其《使琉球錄》記載為福建打造,“艙口與船麵平,官艙亦止高二尺,深入其中,上下以梯,限於出入;麵雖啟牖,亦若穴之隙。所以然者,海中風濤甚巨,高則衝低則避也。故前後艙外猶護以遮波板,高四尺許,雖不雅於觀美而實可以濟險,因地異製造作之巧也”。
另外,船舶形製在文獻中有詳盡記錄的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封舟,此行二船均取自浙江民間商舶。關於船體結構、規格設施種種描述見存於徐葆光《中山傳信錄》。
清封舟康熙五十八年(1719)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引自:中國古船圖譜[M].17)721?舟舫文化的源流水運發展至此,內河船品已多不勝數,明《三才圖會》、清《古今圖書集成》都有專篇論述船舶並配以圖式。《北新關誌》收江浙一帶船並圖七十三種,而明清繪畫作品也往往見有船圖。
《武備誌》中的明輪船唐船圖清繩屋板存日本長崎美術館(引自:中國船譜[M].20)73說舫便麵窗花卉式清李漁《閑情偶寄》中的湖舫圖(之一)741?舟舫文化的源流便麵窗蟲鳥式清李漁《閑情偶寄》中的湖舫圖(之二)752舫的美學屬性2舫的美學屬性“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了解水性,亦能知曉天地之物理。
正因為泛舟水上能陶冶性情,體悟天地之物理,是以中國文人對漁父印象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