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羅麗芳,朱俊萍.不同動機類型學生的學習策略與學習焦慮的比較研究[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154159.
[4] 苗寧.基於微信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3):136140.
[5] 譚霞,張正厚.英語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成績關係的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01):5965.
(鄧海棠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周萍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淺析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袁麗娟〖MZ)〗
摘要:本文以我院英語聽力課教與學的近況為出發點,論述了圖式理論的定義、信息處理方式和作用,探究了基於圖式理論的英語聽力教學形式,提出了師生采用圖式理論的建議,以期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改善英語聽力教學的效果,並為今後的英語聽力教學研究提供一點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英語聽力教與學;圖式;圖式理論;文化背景知識
1英語聽力課教與學的現狀
英語教學通常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部分,聽力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課程之一。現如今,無論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還是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聽力部分的比例和難度都在逐漸增加,這對聽者的英語聽力水平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英語聽力教與學的效果並不如意。我們不但要從學生身上找到原因,還要從教師自身找到原因。
1.1學生的原因
學生的聽力水平較弱,有如下原因:第一,學生所在的班級人數較多(大部分班級是40~60人\/班),英語水平兩極分化較為明顯,不便於教師因材施教。第二,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懼怕聽力考試(史旭升,呂豔萍,2004;高穩,2005)[1][2],他們認為聽力技能難以掌握(楊映春,2013)[3],聽力更是難以提高(林挺,1996)[4]。第三,學生學習英語時,過分重視背單詞、學語法,常常把聽力甚至是英語水平不好歸於自己的詞彙量太少(梁雪清,陽雨君,2012)[5],並且學生在背單詞時經常隻背意思、不考慮語境。第四,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背景知識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欠缺的,這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
1.2教師的原因
筆者認為,英語聽力課是一門聽起來簡單,但想要上好卻不容易的課。對相當一部分教師們而言,聽力理解隻是被視為學生接收信息、被動吸收的過程(Anderson & Lynch, 1988)[6],而聽力教學又是語言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楊映春,2013)[3],很多教師教學理念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強調語言形式和結構的機械操練(如單詞發音、句子結構、篇章意思),以及學生有沒有聽懂,而聽力技巧和策略很少被傳授,這些都會阻礙學生集中注意力,影響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化,大都采取“講單詞→放音頻→對答案”的步驟(楊紅英,2010;趙曉英,2013)[7][8],使得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這種模式之下,教師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整體語言理解能力,學生也不能積極主動地接收聲音信息。最後,教師忽略了對聽力材料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很難應對與文化背景知識有關的推斷性問題(梁雪清,陽雨君,2012)[5]。
綜上所述,學生的聽力學習效果和老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都過於重視單詞的發音、詞彙的講解和句子的語法等語言知識(周相利,2002;高穩,2005;梁雪清,陽雨君,2012)[9][2][5],卻忽視了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識的影響,而文化因素在外語習得中必不可少(周相利,2002)[9]。於是本文試圖探究以圖式理論為基礎的英語聽力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改善英語聽力教學的效果。
2圖式及圖式理論的定義
圖式(Schema)這個詞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Kant提出,他說明了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並認為新的信息、概念和思想隻有與個人已有的知識建立聯係時才有意義(張麗萍,2013)[10]。英國格式塔心理學家Barlet把圖式定義為“人們把以前獲得的知識用某種方式儲存在頭腦中,這些知識體現著大腦過去的經驗,是學習者利用存儲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Barlet, 1932)[11]。
後來,Carrel提出了現代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他認為圖式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聽眾或讀者以圖式的方式理解文本(Carrel,1983)[12]。而Eysenck則認為圖式是內在結構,可供我們感知世界,人們用圖式來表示事件、情景、關係和物件等(楊映春,2013)[3]。也就是說,圖式理論意味著人們在理解新信息的時候,需要將已有的概念和之前的經驗(即背景知識)與新信息關聯起來。或者說,人們在理解、汲取輸入信息的時候,需要相互聯係已知信息和概念(背景知識)與新輸入的信息(張麗萍,2013)[10]。
3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分類及作用
圖式理論是認知學領域中很熱門的研究範圍,被廣泛運用於二語習得的研究中,如閱讀、聽力、詞彙習得、翻譯和跨文化交際等(楊萍,2007)[13]。在英語聽力活動中,聽力理解就是運用已有圖式和背景知識去破解聽力材料中信息的過程。
學習者的圖式有三類,分別是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外語本身的發音、詞彙、語法等基礎的語言知識,是聽音過程的基本保障。內容圖式是與音頻材料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也稱主題圖式,它為詮釋聽力文本內容提供了參考和指導。當文本內容與聽者已有的知識圖式相互作用時,形成新的具體圖式,從而完成聽力理解過程。因此,聽者對材料話題越熟悉,背景知識越豐富,頭腦中已有的圖式知識越多,聽力理解的過程就越好、越快、越容易(楊紅英,2010)[7]。形式圖式即篇章、修辭等知識。英漢兩種語言在觀點表達、語言結構上存在差異,文章的體裁、風格、主題或目的不同,篇章結構及修辭特點也不同。所以,英語學習者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形式圖式知識,就可以推理說話人所表達的意思,預測說話人接下來要說的話,從中選取出有用、重要的信息。
圖式理論對輸入信息有“自上而下”(Top 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 Up)兩種處理方式。很多研究表明,這兩種方式是相互作用的(楊映春,2013;趙曉英,2013;黃子東,1998)[3][8][14]。“自下而上”指聽者從最基礎的語言知識入手,從音節、單詞、短語、句子的聽辨到語段再到語篇理解的過程,是從部分到總體、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自上而下”強調從整體到部分、從抽象到具體,即聽者通過調動大腦中已存在的背景知識來分析新輸入的信息、理解所聽語料的過程,從而對文章進行預測和推斷。Rubin(1994)認為“自上而下”過程允許聽者使用自身的經曆、情境知識和人際交往信息來推測和提取主旨大意,“自下而上”過程讓聽者運用詞法、句法和語法知識,注重語言的形式(黃子東,1998)[14]。在傳統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中,以語言圖式為基礎的“自下而上”模式較為普遍(高穩,2005;楊映春,2013)[2][3],但學生的聽力水平提高不明顯,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重視背景知識在聽力教學中的地位,設計出好的基於背景圖式理論的聽力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圖式理論給英語聽力教學帶來的益處,在很多理論和實證研究中都有所體現和證明。大量研究表明,圖式有助於聽力理解——幫助聽者鎖定聽力材料的範圍和重點、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推測上下文、消除誤聽和歧義(劉紹龍,1996;黃子東,1998;周相利,2002;肖淩鶴,2007;高穩,2005)[15][14][9][16][2]。圖式理論能幫助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提高聽力,幫助老師重視“語篇”教學而不僅僅是“詞、句”(周相利,2002;史旭升,呂豔萍,2004)[9][1]。因此,在聽音之前,教師幫助學生激活圖式非常重要,這能夠緩解學生做聽力的緊張情緒,幫助他們限定話題範圍,從而使學生主動關注篇章內容,縮減對音節、詞、詞組的注意,同時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處理方式,保證整體理解,提高準確性。反之,假如沒有激活圖式這個環節,學生將會很被動地接收信息,無法把已有的背景知識和新輸入信息相聯係,導致聽力理解受阻的發生。
4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目前大學生英語聽力較弱,除語言基礎知識欠缺以外,還嚴重缺乏對英語國家的地理、政治、教育、天文等背景知識(張麗萍,2013)[10]。以圖式理論為基礎的英語聽力教學應盡可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調動起來,增強其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激活相關圖式,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Underwood(1990)[17]認為,好的聽力教學形式應包括聽音前導入、聽力理解和聽後鞏固三個階段。楊映春(2013)[3]把這“三階段”理論和圖式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以圖式理論為基礎的英語聽力教學形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基於圖式理論的專業英語聽力教學模式
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可根據以下三方麵展開。
4.1聽前導入階段
這一階段是聽力理解的準備階段,教師應幫助聽者激活已有圖式,建立新圖式。
4.1.1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
激活圖式是指學習者通過聽力材料中的一些信息,如標題、關鍵詞等,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推斷和預測的方法。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圖式,這些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圖式(文化背景知識)屬於長時記憶。但某些圖式信息因為長時間未被使用會處於非活躍狀態,出現暫時性遺忘,隻有被激活後才能被有效利用。因此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對於排除聽力障礙、提高聽力理解非常關鍵。例如,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和聽力材料相關的資料及背景知識,將這些資料與頭腦中已有的英語知識聯係起來;放聽力材料前提出與材料相關但同時能引起學生討論興趣的引導性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或頭腦風暴。這樣一來,學生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在聽音過程中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有意識地對比舊圖式和新信息,從而找出新舊信息的差異和問題的答案。
4.1.2幫學生建立新圖式
畢竟,學生頭腦中的圖式是有限的,教師應該基於他們原來的圖式建立更多新圖式,從而豐富和充實學生的圖式知識(楊映春,2013)[3]。教師可以在聽音前直接告訴學生聽力材料的話題,直接介紹相關專業知識、風土人情、文化習慣等,把必要的語境與背景知識結合起來,然後讓學生根據問題的內容預測篇章的體裁、結構、內容,以加深聽力理解。
總之,語言知識越多,知識越多,大腦儲存的圖式越多,學生就越能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結合新的信息,更容易、更有效地理解聽力材料。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單純的語言知識外,應盡可能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以多種方式擴大他們對英語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曆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方麵的知識,不斷擴充他們的圖式知識,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4.2聽力理解階段
這個階段是整個聽力過程的核心。教師需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互動性,同時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信息處理方式。首先,教師不妨使用“自上而下”的策略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解篇章主旨上,通過回答問題、複述大意來把握整體內容,而不是個別難詞、難句;然後,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對篇章進行精聽,識別重要細節,完成細節問題;最後,再運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檢驗聽前的預測和推斷是否準確。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運用聽力策略,如做筆記、抓關鍵詞、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預測、聯想、推理、判斷等,加快對材料的理解和記憶,加強聽力理解能力(楊映春,2013)[3]。
教學實踐研究表明,當聽力材料難度較大或超出學生當前水平時,學生會使用“自下而上”的策略;而當聽力材料較簡單或學生較熟悉時,學生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來處理新信息(張麗萍,2013)[10]。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水平,廣泛選擇各種類型的聽力材料,難度較低的材料可以用來泛聽,難度較高的材料用來精聽,幫助學生從以詞句為中心的聽力思維逐漸過渡到以整體內容為中心的高層次聽力思維上來,在麵對不同聽力材料時能夠靈活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方式。
4.3聽後鞏固階段
聽後階段作為一個綜合練習階段,是學生鞏固圖式、訓練概括能力和短期記憶能力的最佳時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複述大意,開展主題討論、角色扮演、總結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以鞏固新圖式,有利於英語知識長期保存在學生的大腦中。
綜上,聽力理解過程是新舊知識建立聯係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利用圖式理論,著重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熟悉與話題有關的背景知識,促進學生建立新圖式,靈活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方法,提高整體語言能力。
5結語
英語聽力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圖式理論為基礎的聽力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從傳統模式(以詞句為中心)轉移到新的教學模式(以語篇為中心)中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同時,它也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改變以往“重語言、輕背景”的教學理念,除了傳授語言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幫學生激活和建構新圖式、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理解和應用能力;而學生自身也應該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讓自己的圖式知識豐富起來,減少被難詞難句分散注意力、缺乏背景知識導致聽力障礙的現象。雖然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仍處於嚐試階段,還有待完善(楊映春,2013)[3],但筆者希望本文能夠為今後的英語聽力教學研究提供一點借鑒和思考,摸索出更有效的英語聽力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1] 史旭升,呂豔萍.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4(98):4952.
[2] 高穩.圖式理論與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148150.
[3] 楊映春.基於圖式理論的專業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實驗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5):96100.
[4] 林挺.淺析英語聽力過程三段論[J].現代外語,1996(3):3338.
[5] 梁雪清,陽雨君.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高教論壇,2012(3):3639.
[6] Anderson, A. & Lynch, T.. Liste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 楊紅英.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10(20):6264.
[8] 趙曉英.心理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師範學院學報,2013(29):102105.
[9] 周相利.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426.
[10] 張麗萍.淺析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113116.
[11] Barle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12] Carrel, P. L.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J]. TESOL Quarterly, 1983(17):553573.
[13] 楊萍,鄧禮紅.圖式理論在聽力學中的應用局限——一次基於實驗的探討[J].中國外語,2007(3):4953.
[14] 黃子東.話題熟悉程度、語言水平和問題類型對EFL聽力理解的影響:一項基於圖式理論和關聯理論的實驗研究[J].現代外語,1998(4):1838.
[15] 劉紹龍.背景知識與聽力策略——圖式理論案例報告[J].現代外語,1996(2):4245.
[16] 肖淩鶴.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69170.
[17] Underwood, M. Teaching Listening [M]. New York: Longman, 1990.
(袁麗娟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途徑探析
鄧安安〖MZ)〗
摘要:本文從“課程思政”的角度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認為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本文從英語聽說課堂、綜合英語課堂和英語自主學習課堂三個方麵對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實現途徑展開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
1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可見,“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課程思政是教師履行育人職責的有效途徑。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於促進各類通識和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利用和充實各種思政教育資源。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大學英語教師轉變思路,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去。
2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學英語是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所有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具有受眾群體廣泛、教學時間長等特點,所以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對於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可行性。首先,外語教師普遍較年輕,思想開放,更加易於溝通,容易理解和貼近青年學生的思想,能夠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成為學生信賴的朋友。其次,大學英語教學授課形式多樣化,如網絡自主學習、分組教學、任務型教學、輸出導向等,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陣地,更有利於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第三,大學英語的教學資源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並且內容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直接應用到思政教育中去。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是發揮英語教學育人功能的需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所有課程的任課教師全部參與進來。英語不能囿於語言教學,同時也是文化教學。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在課堂上學習教材,還是課後通過網絡平台或其他方式,都會接觸到大量西方文化。學生若不具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思想政治素質,可能會被一些不良的思想和價值觀消極影響,甚至是盲目地信從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應當透過語言的表象剖析其所傳達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借助英語的橋梁作用,更加深刻、客觀地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三觀。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動融入日常教學中,可充分發揮英語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
3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實現途徑
教學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優質的教學資源是營造深厚育人氛圍的重要載體。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資源較多使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側重介紹西方國家的人文思想和生活習慣等,雖然其中不乏優秀的西方文化內容,但英語跨文化教學並不隻是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還要樹立學生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和思想的意識。
3.1思政教育進入英語聽說課堂
視聽資源可以很好地融入英語聽說課程。教師從中國日報、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等大型的中國對外傳播媒體中有針對性地收集和選用優質的思政內容視聽資源。要求學生自主觀看視頻內容,提煉關鍵詞和提綱要點,開展複述和討論,並表達對相關新聞或人物故事的看法。同時,教師可選取重要內容進行精講。如有可能,還可以查找國內媒體對同一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對比分析報道的內容和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也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媒體觀。
口語課堂上難以“撬開學生的嘴”是多數大學英語教師麵臨的一大尷尬,甚至很多教師被迫將英語聽說課改為英語聽力課。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或許為英語教師化解這一困境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事實上,雖然學生們很樂於接受口語教學課堂所采用的豐富的教學形式,但是他們仍然不願意在課堂上開口說,並不是不想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課堂上提供的口語話題不感興趣或不熟悉。然而,思政教育麵臨的問題是大班授課,學生對所教內容自我感覺非常熟悉,所以覺得凡是此類課程大多缺乏挑戰性且枯燥乏味,在接受課程之前就已經產生了排斥心理。豐富的口語教學形式,熟悉的教學內容,學生需要用具有挑戰性的方式表達自認為非常熟悉的觀點或內容,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
3.2思政教育進入綜合英語課堂
大學綜合英語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於語音、詞組和句法等語言知識層麵的講解,教師應基於文章,透過語言的表象去剖析語言所傳達的文化,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鼓勵學生。例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中第五單元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一文通過描述感恩節期間三封不同尋常的信向讀者傳達感恩節的真正意義,最後發出“Find the goodand praise it.”這樣的感歎。講解這篇文章時,英語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感恩節的曆史和風俗以外,不妨讓學生撰寫同樣的三封感謝信,引導他們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同時,還可以歸納一些感恩相關的諺語,如One hand given at in emergences deserves great return.(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Hope has a good memory, gratitude a bad one.(人們很容易記住希望,卻很難記住感恩。)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memory but the homage of the heart rendered to God for his goodness.(感恩不僅是記憶,而且是內心對上帝恩德的敬意。)Gratitude is the memory of the heart.(感恩就是心靈的記憶。)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產出能力,英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感恩為主題收集發生在中國的感恩故事或事跡,以“Presentation”方式在課堂上呈現,既兼顧了語言的應用,又強化了思想教育。
英語教學需要滲透母語文化。大學生學習英語,目的之一就是要用英語來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這就決定著中國文化知識需要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應有效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由於大學英語教材大多數僅涉及西方文化,英語教師需要適當地調整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章。另外,還需要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各種途徑攝取更多的關於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並以英語語言的表達形式傳達出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增強了自身的英語語言輸出能力。
3.3思政教育進入英語自主學習課堂
思政教育應融入學校的各類活動中,包括課堂、學生工作、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讓學生在無形中得到熏陶和啟發。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英語社團這一平台,將思政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英語社團活動。例如,英語競賽活動,生活中的熱點現實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和共鳴,競賽的主題可以圍繞思想政治展開,既能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的形勢和國家政策,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並拓寬知識麵。各類英語主題活動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載體。
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媒體在高校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微信已成為師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已得到使用,成為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英語教師可以通過運作和管理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與國家政策和政治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產品和服務等密切相關的英文資料,從而將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這種移動式學習模式也有利於大學英語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有利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機製,發揮好課堂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大學英語教師應堅持與時俱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時時處處關注和影響學生的思想,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莫非.專業課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問題的思考[J].2010.(8):9497.
[2] 冀淑辛.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滲透[J].2012.(11):2021.
[3] 唐黎卿.基於英語微信公眾號的思政教育進課堂模式初探[J].文教資料,2017.(27):198199.
[4] 吳丹.淺論英語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讀與寫雜誌,2010.(4):42.
[5] 彭德倩.專業課裏也有育人“小切口”.解放日報,20180118.
(鄧安安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體迪悟”教學策略研究
——以《產品設計》為例
方莉〖MZ)〗
摘要:本文以《產品設計》一書為分析研究切入點,將該教材的理論知識重點作為基礎,結合“體迪悟”教學策略應用於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中,激發學生在獲取產品設計知識的能力的同時,強調學生的主動完成和積極創新,尋求確實的、真正意義的產品設計,以滿足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需要,值得廣大教授者與學生學習借鑒。
關鍵詞:“體迪悟”;教學策略;產品設計
1引言
對於產品設計與開發這門課來說,其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為了創造更為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此大背景下,選用全國高等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產品設計》一書作為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教材。從該教材的設計來看,其以產品設計的基礎性理論與原則為知識重點,結合設計項目實訓帶動整體教學,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獲取設計知識的能力,全麵地呈現並分析了現今我國產品設計專業教學的長效機製,具有極強的指導和可借鑒性。由此可見,教授者可以充分利用此教材探索體迪悟教學策略並應用於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理論,還原此課程教學的本來麵目,值得廣大教授者與學生學習借鑒。
2當前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現狀
產品設計專業的教學曆經了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和深入發展,為國家社會培養了大量的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其中作為產品設計專業的專業課程產品設計與開發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的該門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則是教材與教學策略的問題。
其一,產品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目前絕大部分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教材存在著編寫理念陳舊、與課程設置脫節、知識點講解與現實脫節、缺少實質的指導意義等諸多弊端矛盾,嚴重製約了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專業老師、學生的自我潛能的發揮。因此,在此背景下重新審視和構架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教材勢在必行。
其二,多年的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課堂教學中純教授問題、學生被動聽課的整體狀況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觀,學生對該課程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對產品設計的感悟得不到增強,導致學生整體的設計思維、能力缺乏文化性、時代性、藝術個性化。
此時將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優質教材與切實教學策略進行合作探索值得關注。
3何為“體迪悟”教學策略
現今的產品設計專業教學應全麵提倡“體迪悟”教學策略在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運用,以發揮產品設計的真正魅力、深入挖掘產品設計的設計靈魂為宗旨。為了更深層次、全麵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對“體迪悟”的內涵進行探究。
體,可當名詞和動詞使用,意為身體、體察、表現、效法等。迪,主要為開導、遵循之意。悟,為覺醒、理解、覺悟、感悟、大徹大悟等。
就“體”“迪”與“悟”的關係而言,“體”是身體,“迪”是指導認識活動,“悟”是精神活動,即是通過“體”來感覺感受,然後通過“迪”來認識指導,進而使“悟”達到最為透徹的認知,實現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效果。
從上述“體”“迪”“悟”的內涵界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將此方式運用到產品設計與開發的教學中不但可以強化該專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而且重視學生的全麵設計體驗過程,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授者的啟迪作用,通過共同的體驗、啟迪、感悟將設計認識事物融入內心,讓學生用心靈去體驗設計,受到啟迪,從中感悟,最終實現全麵發展的設計教學活動。
由此可見,此種“體迪悟”教學策略與產品設計與開發的教材設計要求完全吻合,其對於產品設計專業的教學起到了實質性的指導教學作用。
4“體迪悟”教學策略——以《產品設計》為例
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在於傳授產品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它還應當進而發展學生的設計人本精神,使學生自我體驗設計、創作,獲得真正的設計價值。而《產品設計》這本教材就是以設計精神為重心,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完整地闡述並分析了產品設計專業理論與具有代表性的產品設計實訓項目案例,具有較強的“體迪悟”教學指導與借鑒意義。因此將《產品設計》教材與當前“體迪悟”整體的教學策略形式有機地、和諧地結合才能從中實現更為深遠的教學意義。
4.1以人為本
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教學是以科學、藝術為載體進行,最終通過人的活動完成。《產品設計》這本書就在第1、2章主要闡述產品設計的基礎概念、產品創新設計。其為產品設計的基礎理論,在此階段的教授與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知識、社會、人為本,更大限度擴大強化學生對產品設計理論知識、設計思維擴展的“認可”和“自覺”接收,挖掘教師的教學理念深處的“迪”,來更多刺激學生的設計興趣、需要和對產品設計美感的“悟”的體驗,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原則,挖掘產品設計的專業精神,這樣的教學理念必定對學生的設計成長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力。
4.2科學精神
產品設計與開發這門課本身就是需要結合一定的科學數理的。《產品設計》一書的第3章概述了產品設計與人機工程學。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求真、求實地全麵概述人機工程學的尺度空間及產品設計與人機工程。鼓勵學生通過自我的“體”去測繪產品各個部件及裝配部件,再通過教授者“迪”的引導進行讀圖能力及手工繪圖能力的綜合訓練,最終得到對於產品設計真正意義的“悟”,獲得更強的構型思維和設計創新實踐能力。在這樣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對產品設計專業理論知識的思考已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而是通過更多的實際操作來理解產品的科學屬性。這樣的科學數理的專業訓練有助於培養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具有科學、求實、嚴謹的專業精神。
4.3注重過程
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本身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教學過程。
本書在第4章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加入過程訓練環節。
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首先簡單地通過理論傳播介紹材料及工藝的基本理論,然後通過體驗、喻示、激發等方法使學生獲得體會、啟迪和頓悟。鼓勵並要求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產製造的實地觀察,切切實實了解材料工藝,並積極主動地與產品製造商及產品用戶討論實際體驗感受,積累一定的工藝材料的相關調研數據,再從當前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尋求更為適合的材料工藝形式,切切實實地設計。
4.4開放性
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要求不是一味地自我設計,而是需要和大自然、社會、日常生活聯係,其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
《產品設計》一書在第5、6、7章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整體產品創新設計實例全過程。其中講授的一個課題設計:公交車扶手的設計項目。其中就要求學生不但要了解公交車的基本性能、技術水平、乘坐的舒適程度、環保等相關參數,同時還需要根據不同的身高體型、站立姿勢、位置等對車內扶手進行進一步的測量和研究。這就需要學生對公交車實體的各個方麵進行探究,同時結合教材所展示的內容,通過自己“悟”的探究來驗證自己的結論,最終追求整體設計的使用實用美觀價值。
4.5求美精神
在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內容中需要更深層次地挖掘設計作品精心創作的“藝術美”。因此在此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就是要求學生在追求真實再現實物的同時,對其進行相應的藝術加工,極力表現客觀對象的神韻美和形體美,並融入作者的真情實感。因而在此要求下,《產品設計》一書在第8章優秀設計案例分析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優秀的產品設計作品,讓學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傳統及現代文化的積澱與繼承發揚,在不斷的“體迪悟”教學策略的學習中得到不斷完善、充實設計。
總而言之,《產品設計》教材的設計緊密地結合了“體迪悟”的教學策略,找回了產品設計與開發教學中原本已缺失的設計靈魂,還原了此課程教學的本來麵目。相信此種教學策略給學生帶來的遠不止是產品設計的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對產品設計的執著熱愛,對人生更深層次的領悟、追求。
參考文獻
[1] 桂元龍,楊淳編著.產品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01.
[2] 鄔琦姝主編.產品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06.
[3] 曾雲風.產品設計專業“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研究——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江南大學,2013.
[4] 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03.
(方莉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上好開學第一課
——大學語文、演講與口才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冷淑敏〖MZ)〗
摘要:上好開學第一課,既是各高校迎新工作的重點,也是各專業教師麵臨的重大課題。大學語文、演講與口才兩門課程的教學實踐為上好開學第一課提供了借鑒與思考。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涯規劃教育、展示教師魅力等內容融入開學第一課,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習熱情,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開學第一課;課程實踐;探索
大學生開學第一課不僅是學生步入大學的第一課,更是人生舞台的重要一課。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專業學習熱情,樹立專業自信,更好地成長成才,成為高校迎新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專業教師麵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從大學語文、演講與口才兩門課程的開學第一課教學實例出發,對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做了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1教學案例:《“三境界說”——解讀大學四年的奮鬥曆程》(大學語文課程開學第一課)
中國夢是每一位炎黃子孫共同的夢想,實現中國夢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學語文課程旨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經典的力量去感染人、影響人、塑造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肩負著重大的曆史使命和責任。而課程教學現狀反映,大部分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興趣索然,原因或是大多數作品曾經在中學階段學習過,或是覺得作品僅是停留在觀賞的層麵,對現實生活沒有積極影響和指導意義。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試圖在教學中盡量去挖掘作品與現實的關聯性,正所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些將死的書本知識道理,而是需要學習者細心品味、感悟、體驗常讀常新的藝術經典”。針對大一學生實際,課程組把大學語文開學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製定為王國維的《“三境界說”——解讀大學四年的奮鬥曆程》,既讓學生感受中華詩詞的魅力,更能幫助學生走出迷茫,做好規劃。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綠樹在一夜之間凋零,猶如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挫折與困擾,處境艱難,如果隻是一味沉寂,隻會讓人更加頹廢。這時需要擺脫種種紛擾,破除一切私念,掙脫而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是高瞻遠矚,重新審視自身,設定追求目標。這是一個人在逆境中尋找方向,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痛苦時刻。第一境正是大一、大二生活的真實寫照,剛走進大學,學生容易迷茫、失去自我,他們要在各種誘惑和紛擾中獨善其身,不斷摸索,重新找準定位,樹立目標。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一個人孜孜不倦、堅持不懈地執著追求奮鬥目標的狀態,具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的決心和勇氣。第二境正是學生處於大三,甚至大四上學期應有的狀態,竭盡全力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功不期而遇,在經曆苦苦追求之後,世俗目標是否達到其實已不再重要,在一路追逐的過程中既已收獲了靈魂的解放、意誌的錘煉和心靈的歸屬,而這便是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第三境正是學生大四時“收獲成功”的描繪與表述。學生通過反複吟誦,把大學四年的規劃融入詩詞的意境中,既增添了詩詞的感染力,也使學生感受到詩詞的影響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案例:《認識“我”》(演講與口才課程開學第一課)
在演講與口才課程的開學第一課,課程組設置了《認識“我”》這一教學內容。首先,分享座右銘:“熱忱於墨學的尊從,以儒學的情懷積極入世,稟賦道學所擁有的心靈逍遙而充盈。”教學目的在於:一方麵,希望能點燃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另一方麵,希望學生能樹立堅定的信仰,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事觀。其次,結合一段應試經曆,談及座右銘的重要性,並使學生從案例中獲得感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墨學”“儒學”“道學”三種學說各為博大而精深,擇取墨家的“順從”、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精神、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胸襟與情懷,形成自家之言,傳遞出一種觀點:當代大學生要樹立遠大誌向與目標,並以一種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去追求,當麵對挫折與失敗,要保持心靈逍遙,重整旗鼓,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結合江西財經大學的大學精神“敬業樂群,臻於至善”講述一段應試經曆,“熱忱於墨家的尊從”即是“敬業”,“以儒學的情懷積極入世”即是“臻於至善”,把座右銘與大學精神結合起來談,受到評委的一致認可與肯定。正是因為在應試準備過程中,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之處,最終應試獲得成功。這一成功經曆,也凸顯出口才在應試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一副好口才來源於修煉“內功”和加強“外功”。“內功”包括有學識、有思想、有道德、有應變能力;“外功”指的是練好嘴上功夫,說好普通話,做到語言簡潔生動,形象活潑。學生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勢必也大大提高了對學習演講與口才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
3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
3.1以理想信念教育開啟開學第一課內容,引導學生成為誌存高遠之人
陳秉公老先生認為,大學一般開設兩類課程:一類是“使人成為某一類人”的課程,一類是“使人真正成為人”的課程。
[1]學會讀書和做人始終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剛步入大學的青年學生,雖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涉獵社會尚為不足,人生閱曆較為膚淺,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要抓住大學階段這一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信念教育可從宏觀層麵入手,加強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教育,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想決心,激發學生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鬥的勇氣和力量;也可與課程緊密結合,介紹專業前景、學科前沿,講述專業中最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成功史,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促進學生全麵提高自身素質,健全人格培養,不斷成長、成人、成才。
3.2以大學生涯規劃教育豐富開學第一課內容,引導學生成為行必有綱之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合理規劃大學生涯,有助於學生找準方向,充實大學生活,體現價值,實現自我。大學生涯規劃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現實性,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設計規劃,不能脫離現實而一味幻想;第二,條理性,引導學生設計要有條理,整個大學生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曆時多久,要完成什麼目標,如何實施等都應有具體的說明;第三,應變性,生涯規劃要有一定的彈性,未來的生活有一定的預見性但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而充滿未知,規劃時要“鑿三窟”,“備無患”;第四,持續性,大學生涯是整個人生生涯的一部分,也是較為關鍵的一部分,既要“承前”,又要“啟後”,規劃時目光要放長遠,把大學生涯融入整個人生生涯規劃,二者協調統一。
3.3以展示教師魅力融入開學第一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校人才培養以“世界觀、科學腦、人文心、勤勞手”為目標,讓學生獲得“四大精神”,即在世界觀中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在科學腦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人文心中培養學生的傳承精神,在勤勞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2]運用“三減三增”修煉內心,即利己心的日減,利他心的日增;攀比心的日減,感恩心的日增;索取心的日減,給予心的日增。
[3]這是新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呼喚,也是對高校教師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教師的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學生喜歡老師,才會喜歡課程,才會對課程充滿期待,對專業充滿興趣。《尚書大傳》有雲“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愛屋及烏”即是這個理。所以,教師要抓住開學第一課,充分展示個人魅力,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教師要秉持“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箴言,塑造好教師形象,以良好氣質打動人,以獨特魅力吸引人。整潔大方的服裝、形象活潑的語言、親切和藹的舉止、工整漂亮的板書、唯美精致的課件、生動有趣的課堂,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學生。其次,教師要以“課比天大,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學,認真備課,鑽研教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將“自我介紹”內容融入第一課,介紹自身求學經曆、專業認識、學習經驗等,並附上電話、QQ、微信等聯係方式,與學生拉近心理距離,塑造一個可親可敬的教師形象。
參考文獻
[1] 陳秉公.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係向教學體係轉化的規律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09):45.
[2] 汪慧蘭.高校入學教育視域下大學第一課機製創新與實踐效果研究[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49.
[3] 付守永.工匠精神[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910.
(冷淑敏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新時代高校學生工作創新研究
——共青科教城大學新生不適應性問題的探討江西省高校黨建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7DJZD004),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黨建研究項目。
高傑〖MZ)〗
摘要:對於剛進大學的新生來說,一切都是新鮮和好奇的,他們並沒有想到太多的實際問題,隨著大學生活的開始,一切步入正軌之後,發現原來有很多的不適應出現。本文就共青科教城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第一批新生出現的各種不適應問題,結合本班的情況做一些探討,希望尋求一些好的解決方法。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16計科1班由起初的陌生變得熟悉,同學們由艱苦的軍訓生活後進入豐富的學習生活,大家在思想、學習、個性上都如脫韁的野馬,徹底得到了解放。豐富的大學生活讓人應接不暇,同時也迎來了嚴峻的挑戰,同學們的熱情時起時落,但通過大學生活的體驗,同學們漸漸適應了新校區的大學生活,生活上漸漸獨立,思想上也漸漸成熟。結合新校區學生工作的現狀,班主任認清學生工作麵臨的挑戰,準確定位學生工作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理念的創新、體製的創新、手段的創新。
關鍵詞:共青科教城;新生;不適應;工作創新
1引言
學院位於贛江新區共青城市科教城,筆者在新校區擔任班主任工作兩年,從新生入學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專業技能暨創新創業學術節競賽節與學科競賽進行指導以及學生中特殊群體的關心等幾個方麵展開了討論。班主任必須懂得“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的道理;同時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健康、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引導者,是幫助學院開展各項工作的協調者,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中班主任這一角色至關重要,這也決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千頭萬緒,班主任必須要有所作為才能在學生心中有所位置。
2新校區學生不適應性問題分析
大學是培養學生思想和才華的地方,是學生獨立走向社會的橋梁。對剛踏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大學是一個神聖而向往的地方,一切都是新鮮的、好奇的,他們滿懷著激情,憧憬著在這裏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夢想。但隨著大學生活慢慢地步入正軌,一切又歸為現實與平淡,學生一時的激情持續不了多久,各種不適應問題就紛紛出現。
2.1生活上的不適應性
對於共青科教城新校區,隻有第一屆新生,對新生來說,生活上的不適應性是個很大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大部分同學都是遠離父母,獨自在大學裏生活,而中國的孩子大部分在讀大學之前是沒有出過遠門的,他們的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賴父母的,再加上中國式教育的影響,從學校到家庭都未曾給過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對於從未獨立生活的新生來說,在新校區隻有大一新生,沒有學哥學姐,學會適應獨立地處理自己的生活確實是個挑戰。
2.2學習上的不適應性
大學學習和高中學習有很大的不同,高中學習很大程度上教師起了主動作用,學生卻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說學什麼就學什麼,老師說怎麼學就怎麼學,學生不需要思考。進入大學,學習更注重自覺性,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學會自己思考要學什麼和怎麼學。對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新生來說,要突然轉變學習觀念確實存在困難,班主任就要起個引導作用,指導同學們走出困難。
2.3同學關係的不適應性
進入共青科技城開始大學生活,能朝夕相處的就是自己的同學了,同學就如兄弟姐妹,大家在大學裏共同生活和學習,同歡樂共困難,在大學裏,同學是最親的了。雖說是最親近的,但由於每個人的習慣和個性的不同使得同學之間難免會有摩擦和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及時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若處理不好,會延伸出很多的問題,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2.4班幹部工作的不適應性
班幹部的作用很重要,他們是老師與同學之間的橋梁,既是班級管理者又是服務者。正是這種雙重身份,讓他們身上的責任重大,但由於沒有經驗,在管理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如威信不高,說話沒人響應;自己自製力不強,沒做到以身作則,起不到榜樣作用;無法平衡學習和工作的關係;感覺太累,不想幹,想中途放棄。
3班主任應對學生不適應性解決辦法
作為班主任,我們有責任幫助班上的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
新生剛進校,思想還沒完全獨立,因此他們很依賴班主任。班主任就要利用這一點,用自己成熟的思想和正確的行動去指引他們克服困難,幫助他們逐漸建立起完善的人格和獨立的思維,成為一個健康獨立的大學生。筆者通過自身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
3.1把班會當作教育機會,開好每一次班會
如果班會隻是局限在通知具體事件上,就沒有很大的意義。筆者認為,班會是班主任傳授思想、影響學生的最有效的辦法。通過班會,教育學生各種道理,啟發學生的思想意識,則能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事件的發生。比如,在強調安全問題上,如果僅僅告之不能做危險的事情,學生不會有很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道理,從內心真正接受安全的意識會更有效果。還有很多方麵,如學習的重要,和同學和睦相處的重要等。筆者經常在班會上教育和引導學生思想,同學們也從班會中懂得很多道理,學生懂的道理越多,就會越成熟,越成熟就會越少犯錯誤。
3.2平等地對待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
在班主任的眼裏,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樣的,有希望可以變得更好的。經常鼓勵學生,不斷給學生希望和改變的機會。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更不能用不公平去對待學生,這樣做的後果隻會讓學生也這樣做。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包括情感,耐心地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理解他們的處境,幫助他們解決困惑,這樣學生就會信任你,願意聽從你的話,你就能改變他們。班主任可以經常和學生聊天、開玩笑,到學生寢室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相關問題,在輕鬆的談話中了解他們,給他們一些生活上的指導等。
3.3多參加班上同學組織的活動,做學生的好朋友
鼓勵班上的同學組織有益的班級活動,因為班級活動是形成班級團結和凝聚力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輕鬆的環境中大家都展示真實的自我,施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藝,既豐富了大家的課餘生活,又活躍了同學們的思維,還增進了同學的感情,讓有成見的同學改變對同學的看法,淡化矛盾,也會更愛這個班集體。作為班主任,可以多參加班上的活動,可以在活動中了解同學的個性和特長,同時也讓學生感到他們是被關心的、幸福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3.4培養以身作則的班委,發揮班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
由於班上的具體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是由班委來做,因此班委在班上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們是班級的管理和維護者,也是班上同學的榜樣,同學們都看著他們的行為的。一個班級怎麼樣,和班委的工作態度和行為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培養以身作則的班委非常重要。曾經有段時間,班委沒威信,說話沒人聽,後來我了解到有些班幹部平時的言行讓同學不服,於是我多次召開班委會,找班幹部談話,了解他們的情況之後耐心的教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班委成員漸漸改變態度,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班級工作也好做多了。我很高興他們能帶頭改變自己,做一個好榜樣。
新生馬上開始期末考試,新生一個學期的學習馬上要畫上句號了。同學們經曆了艱苦的軍訓,也經曆了生活,學習上的不適應,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同學們漸漸適應了大學的生活,生活上漸漸獨立,思想上也漸漸成熟。在上個學期中,我們班在組織紀律方麵都能遵守校紀校規,沒有出現在外租房、打架鬥毆等違規現象。同學之間比較團結融洽,大部分同學都有集體意識。大部分同學學習都比較認真,能按時上課,認真聽講,班上也組織同學們開展精品班會、省信息安全技術競賽和省信息技術知識賽活動。班助和七位新生通過預賽選拔,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在江西警察學院決賽現場獲得4個獎項的好成績,其中,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金浩同學參加2017江西省信息技術知識賽獲得省一等獎,班級集體參加學院心理情景劇比賽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班上大部分同學參加學院第二屆專業技能暨創新創業競賽學術節獲得多個項目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這無疑鼓舞了每一位同學,大家都勁頭十足投入到了學習當中;在課堂自習和晚修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勤於學問,告別三閑,有一股“靜、淨、競”的學習氛圍。同學們都積極地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如一站到底知識競答、社團文化藝術節、新生校歌紅歌賽、南湖大講堂、新生杯籃球賽等,班上同學在學校組織活動中表現優秀,獲得榮譽。同學們安全意識很強,能做好每次的回家登記工作,也沒有出現違規用電等安全隱患現象。
4結束語
總體來說,我們班在這個學期當中表現還不錯。但是,班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4.1考勤方麵
共青校區學生精細化管理通報可以發現,部分同學存在請假次數多,手機偶爾會不入袋,晚上有時不及時熄燈等情況,究其原因,有多中因素。其一,是生性比較懶散,一下子不好改;其二,剛進入大學,各方麵比較自由,思想上鬆懈下來;其三,還沒真正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目標,思想上還沒有獨立,仍然存在依賴思想。
4.2學習方麵
有一小部分同學學習興趣不高,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基礎較差,這個是要一段時間來提高的。其二,對於某些課程態度不認真,不重視;其三,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思想上還在依賴老師。
4.3班委組織方麵
部分班幹部個人能力有待提高,沒能兼顧學習和工作兩不誤;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也要加強,少數班幹沒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思考了幾點工作改進方法:
(1) 嚴格班級製度管理,對違反班規的同學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2) 多深入學生內部,經常下寢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3) 加強班委幹部的自身建設,發揮班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
(4) 多開展有益的班級活動,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省級競賽,讓同學們長長見識,知道自己的不足,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增強班級集體意識。
作為一名新生班主任,我感覺自己有責任把16計科1班帶好,雖然我知道要想把他們塑造成最好的不是那麼容易,但我想有多少可能就盡多少可能,隻要努力,不放棄,堅持不懈,就能夠做到更好。雖然他們的基礎和自覺性各方麵都比本部的學生差點,但我們要承認我們學生比剛進校的時候有很大的進步,他們在還是很努力地在改變和超越自己,我依然相信16計科1班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毛晉平,楊麗.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及其與學習適應的關係[J].大學教育科學,2012(04).
[2] 陳麗,焦卉.提高大學新生學習適應能力的教育實驗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3] 唐洪剛,劉夕寧,易樂.獨立學院大一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4(05).
[4] 劉宇.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初探[J].理論界,2011(03).
[5] 劉春芳.王豔獨立學院大一新生適應性問題初探及對策——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經濟係為例[J].中國會議,2016(01).
[6] 劉會雲,李永強.淺談大學班主任工作[J].中國電力教育,2011(04).
[7] 李玉梅,梅娜,楊海龍,陳萬寶,王彥兵,董懷智.引導學生快速走出大學迷茫階段——當好大學班主任的體會[J].農業教育研究,2011(01).
[8] 艾軍,李鑫.淺談大學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級建設[J].理論導報,2011(05).
[9] 沙印.講方法,用真情,探真知——淺談大學班主任教育策略[J].群文天地,2011(12).
[10] 王瑛.淺議如何做好大學班主任工作[J].湘潮(下半月),2011(06).
[11] 曹莉,溫紅.現今大學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12] 安峻如,任軍,許健.當代大學班主任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4).
(高傑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對成本會計教學的幾點思考
原靜〖MZ)〗
摘要:成本會計是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因其核算體係複雜、核算方法眾多、賬表繁複,導致初學者感覺掌握困難。通過對多年教學經驗的整理,探討教學過程中可借鑒之處,以達到幫助學生快速、全麵掌握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成本會計;課程體係;職能目標;課程聯係;理論聯係實踐
1引言
成本會計是繼初級和中級財務之後開設的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整個會計知識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財務會計課程主要針對企業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麵係統的核算與監督不同,成本會計更多地體現在成本核算、分析環節。對初學者而言,突然麵對大量的賬表、多種多樣的核算方法、複雜的核算體係,一時會出現難以理解、掌握的現象。如何幫助學生更快速、全麵地掌握成本會計的知識體係,是授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2梳理課程體係,形成體係框架
梳理課程體係在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成本會計是一門很有邏輯性、規律性的會計專業課程,其教學主要內容涉及成本會計的基本概念、原則、程序,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成本報表的編製和分析等。整體說來前麵的章節是為後續的章節做鋪墊的,為整個成本核算體係的形成打基礎,最終以成本信息的形式為企業內部服務。在授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明晰各授課章節、各核算環節之間的關係,知曉重難點在哪,對重難點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重視。
梳理課程體係的工作,可以在授課初期進行,通過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上共同討論、老師串講等方式,讓學生一開篇就對成本會計整個課程體係有一個輪廓式的認識,這就像想要建造房子,先要畫出設計圖來是一個道理;其後,隨著後期授課的不斷深入,讓學生逐步完善課程體係的各分支、各細節,以達到最終掌握該門課程的目的。
3明確職能目標,建立課程聯係
成本會計以成本核算為基礎職能,在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基礎之上,將其他派生職能,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製、分析、評價等。老師可用具體實例,將各職能串聯起來,讓學生明晰其先後順序,銜接關係;不要讓學生產生誤區,以為成本會計就是簡單的成本核算,忽視了其他職能的體現。因為在成本會計在授課過程中,若是學生的專業基礎及自學能力不夠強,再加上課時有限,老師講解的一般重點會放在核算、分析部分,而無法展開體現其他派生職能。
成本會計通常被認為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成本會計能為財務會計提供成本信息,進而為合理確定企業的存貨價值及計算損益打下基礎。另外,成本會計作為財務會計信息體係中的一部分,也在為管理會計發揮職能提供所需的基礎信息;並且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也有一些共同部分存在,比如標準成本的製訂和差異分析等。由此可見,成本會計不是獨立存在的課程,是和其他會計課程有機結合的。讓學生建立課程之間的聯係,有利於整個會計知識係統的完善。
4理論聯係實踐,構建會計實務流程
由於核算作為成本會計的基礎職能,是以在成本會計的學習過程中,必然要麵對大量的賬表、多種多樣的核算方法、複雜的核算體係,對於沒有會計實務經驗的學生來說,一時間要把這些知識理順並掌握,的確不是那麼容易。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再次強化學生腦海中的會計實務工作流程。授課老師可以將學生在會計實驗課程中的操作流程重點重複,讓學生真正理解從填製審核原始憑證到填製審核記賬憑證,再到登賬、結賬、對賬,最後編製會計報表這一係列會計工作流程。在重複會計實務工作流程的同時,也要強調不同的企業由於各自的規模、特點及對財務信息的需求不同,會導致會計核算組織程序出現差異,主要區別在於各企業登記總賬的依據不同。隻有會計實務工作程序清楚了,當麵對具體的經濟業務,並附上數據、表格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混亂一攤。
再者,成本會計的核算流程在整個成本會計的學習中是尤為重要的。授課老師同樣可以借助會計實驗課程中的業務資料、賬表設置、賬務處理方式來具體化整個核算流程。比如可以用業務資料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成本項目,成本項目在成本核算中到底起什麼作用;也可以用賬表設置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格式的成本明細賬在反映成本信息方麵有何區別,成本明細賬和成本計算單有何區別;還可以用賬務處理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生產費用歸集時入不同賬戶的區別,基本生產部門和輔助生產部門在製造費用賬戶處理上的差異。通過引入會計實驗課程的相關內容,加強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理論聯係實踐的效果。
5總結
以上為筆者多年成本會計教學經驗之談,在具體應用時需要授課老師對會計專業多門學科比較熟悉,特別是對會計務實工作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講解通俗易懂、融會貫通。授課是一門藝術,如何給學生上好課,需要授課教師不斷鑽研、探究、反思,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不斷努力。當然,教學、教學,提倡的是教與學的協作共進,光是老師一方麵的努力,而對學生沒有要求,或者學生的配合度不高的話,教學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
參考文獻
[1] 陳芳.成本會計輕鬆入門的教學心得[J].財會月刊,2011(15):108110.
[2] 李冰.淺談中職成本會計的教學思考[J].職業技術,2014(4):2727.
[3] 黎燕勤.對改進成本會計教學的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5(5):225226.
[4] 於菊蘭.高職院校成本會計教學的幾點思考[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7(4):1921.
[5] 周嶽鍾.如何上好《成本會計》專業課[J].科技經濟導刊,2016(25).
(原靜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MZ(1〗PPP模式運營養老服務機構的風險研究
梅文娟〖MZ)〗
摘要:資本市場開始瞄準養老服務,筆者很想高喊一聲:“Amazing!”因為當下人口老年化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從政策、財稅方麵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創養老服務,引導養老服務機構逐漸走向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投資養老機構是一項利國利民利己的絕佳選擇。但冷靜下來,我們還是不能回避資本運營中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麵對經營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時,必須認清本質,了解現實與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預防與規劃,實現雙贏。
關鍵詞:PPP;養老服務機構;風險
1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於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階段,中華民族傳統的居家養老思維,因人口流動導致的“空巢老人”問題,現實存在的老年人醫療健康、精神文化需求、生活照料需要等,都急切地尋求有效的解決突破口。在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上,必須創新突破,既能讓人民群眾樂於接受,又需要很好地應對上述問題。隨著養老服務進入市場,雖然國家政策大力引導,養老服務機構獲得了大力發展,但仍然存在政策實施不及時、效能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力度相較其他行業較低,業已開辦的機構專業人員缺失、員工素質不齊、空間設計不合理、空置率較高等問題。
高建,楊乃坤.論中國特色社會養老服務共同體的現實構建[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559564.
在深圳召開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2017國際峰會上討論應對未來中國如何通過製度完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時,亦提出養老產業的發展在未來存在巨大的商機。
社會資本開始重視養老服務市場,其實早在2015年9月25日,財政部下發發布了第二批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示範項目名單中,已經開始有養老服務領域的項目展示。與傳統的融資平台模式相比,PPP模式下如何正確認識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更好地運營服務機構,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社會引發的問題,正是本文期待分析的重點。
2問題導入:我國已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7.3%,其中65周歲人口截至2017年年末已經達到1.5億人口,具體如表1所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表12017年年末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年末數(萬人)比重(%)
全國總人口139008100.0
其中:0~15歲(含不滿16周歲)2471917.8
16~59歲(含不滿60周歲)9019964.9
60周歲及以上2409017.3
65周歲及以上1583111.4
中國實施計劃生育30多年,同時又在整體經濟策、發展不均衡略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必須正視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已經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這一重大問題。截至2015年年底,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5%,老年撫養比是14.3%;到了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老年撫養比上升了0.8個百分點,數據的變化顯示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處於加速度狀態,而且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用長達幾十年到一百多年相比,我們的這一速度非常之快,人口的高齡化又必然會帶來失能風險,對老人專業的護理照料需求非常大。
當下社會,在全麵放開“二胎”政策之前,中國的大量家庭結構普遍呈現“421”的模式,但因生育政策調整,我們的家庭結構變成了“422”模式,對於處於“2”這個數字的人們實際上是加負了。如何解決好養老問題,成了處理好人口老齡化這一焦灼問題以及讓這群目前在“2”位置上的社會中堅力量安心踏實工作的重要因素。2018年3月剛剛結束的“兩會”中,尊敬的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卓越而懇切的講話,提出要讓人民群眾“老有所依”,要改善和保障民生,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養老問題受到了逐漸受到更加廣泛地關注之後,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和養老服務市場現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如何能夠更好地運營養老服務機構是重點研究熱點。
3PPP模式運營養老機構的可行性分析
3.1政策及法律依據
從十六屆三中全會開始,為探索建立公共服務體係、建設服務型政府、優化資源配置,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我們在不斷創新政府服務供給模式的新道路上奮力前行。“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全麵實質推行政府服務購買製度,國務院隨後出台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係建設規劃》具體細化了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的模式中就包括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隨著國家政策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PPP項目運行已非常熟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79號)文件中就明確要求,要大力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通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優化投資結構,以實現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率與服務質量的目的,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議通過的2018年度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讓民間資本進得來、有發展,這是在已連續三屆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基礎上更加肯定了政府對民間資本的重視,有利於實現公平競爭。
法律依據上,2014年新《預算法》明晰了一係列的財政預算管理與控製措施,明確要求采取PPP模式取代政府傳統融資模式。財政部大量發布各類行政規章,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等,2017年7月21日由財政部、法製辦、發改委起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作為首部規範PPP模式的法律法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立法上的大動作,為廣大的投資者提供了風向標。
3.2項目運營可行性依據
從養老服務項目本質分析,公益性與經濟效益衝突,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養老服務項目存在首期投資額較大、回報期長、利潤有限,運營時間長且存在困難等特點。
陳建紅,劉軍.養老機構PPP模式發展策略研究——基於協調“公益性與盈利性”矛盾視角[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10).101104.
從項目運行實際上看,我國在家庭養老力量的減弱和不能滿足專業護理需求的背景下,而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低端服務較多、中高端服務不足,存在與老年人需求不匹配等矛盾。供需不匹配及表現為形式上和實質上的雙重性,價格便宜較為低端的養老機構並不受消費者的歡迎亦不能提供完善的服務,接受度較低;從服務提供的實質內容看,大部分養老服務機構與專業醫療係統對接度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管理和資金使用上還存在許多漏洞。
PPP模式運營下,強化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為解決上述問題開辟了道路。首先,有效調節了公益性與經濟效益追求的矛盾。政府通過監督與控製、財政補貼等形式監管服務的過程中,帶來大量的優惠政策,為機構的發展注入活力。資本比較有保障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好地研究服務質量的提升,二者相輔相成。第二,增強了項目的社會誠信度、拓寬了資金來源渠道。能夠與政府合作開辦機構的投資者,其在項目運營過程中獲得了源自政府權力能力、管理能力等信賴利益基礎上的信任加持,民政在選擇上會更加具有傾向性,同時拓寬了融資渠道,為後期的更佳發展奠定了優勢基礎。最後,能夠通過政府招投標的PPP合作項目,主要是中高端養老服務機構,有效調整和彌補我國高質量養老服務市場的缺陷與不足。
4以主體為導向的運營風險分析
論述一個項目的風險方式有多種,為了更加直觀地向投資者提供一些建議,筆者從項目運行政府、資方、機構本身(運營商)的三個主體角度去分析,個人淺見,請批評指正。
4.1政府
從國家政權結構和性質出發,養老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中的一項核心任務,政府本身應該是服務提供的主體。PPP模式從根本上分析是解決“兩個失靈”的重要模式,政府在這一模式下分階段分別擔任合作決策者、運營中的監督管理者、最終的全局評估評價者。政府需要理智地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事前的招投標與評審是否科學、嚴謹成為未來運營是否存在風險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擔任監管角色時,政府如何科學考評服務質量與效能,能否建立一套良性的評價體係,如何掌握財務情況;整體項目運營由養老服務本身的特性決定,政府的監督管理必定是一個需要長期、定期的過程,政府行政行為上又如何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客觀性等。
項目的運營時間會比較長,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問題也是風險因素之一,這種風險貫徹整個項目始終,因此項目的開始,行政主體要有較強的預測與研判能力。
4.2投資方
社會資本方再考慮是否參與經營PPP養老服務項目應當綜合考慮因籌資渠道受限、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的風險;項目前期投入較大,從融資角度分析,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變化都會影響整體項目的資金周轉問題;養老服務具有公共服務性和非公共服務性雙重性質,其盈餘分配實現難度較大;長期在政府監管評估下,靈活性會相對較差,運營過程中受市場和政府政策等的影響,成本超支或者失去自主性的都存在一定可能性。
因為投資養老項目,資金的靈活性是相對較低的,加上一個較長的運營周期,短期沒有效益的情況下,對政府的資金依賴會非常重。
4.3養老機構本身
從PPP項目最直接目的分析,其運行本意是通過合理優化資金匹配,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因此運營主體的被期待值變得非常高,人們的眼光會更為挑剔,要求會更加精細,這就對我們機構本身的專業性、服務質量提出比較嚴格的標準。
養老機構本身需要突破傳統家庭養老為主模式下的機構養老服務範圍、內容、標準等,建立更具特色又結合實際居民需求的服務機製。
參考文獻
[1] 格裏姆賽D,劉易斯MK.PPP革命:公共服務中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M].濟邦谘詢公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 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http:\/\/www.cpppc.org\/org.
[3] 段喜枚.我國養老機構引入PPP模式的研究[D].廣東財經大學,2016.
[4] 杜楊,豐景春.基於公私不同風險偏好的PPP項目政府補償機製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7(11):190199.
[5] 周清林,成思陽,孫健峰.PPP模式下私人資本方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商業經濟,2017(12):121122.
[6] 和軍,王麗佳.“一帶一路”PPP模式的價值及風險規避[J].開發研究,2017(6):2834.
(梅文娟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現狀和SCP範式研究
龍瑜清〖MZ)〗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共享經濟的來臨,資本和用戶蜂湧而至,作為主要的商業模式,在線短租行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基於產業組織SCP範式,研究國內在線短租業市場發展特征和運行模式,試圖找出存在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在線短租行業在中國發展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在線短租;共享經濟;商業模式
1發展和研究概況
在“互聯網+”和科技迅猛發張的大背景下,近幾年國家及全球的經濟環境不斷增長,參與共享的需求越來越強大,共享經濟以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橫空出世。共享平台和企業不斷湧入到各個領域和大眾眼球,如Uber、Airbnb、滴滴打車、摩拜、途家等分享經濟模式的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在線短租行業是分享經濟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領域,經過五年多的探索和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特色。
當前對於分享經濟尤其是在線短租行業的研究仍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Felson早在1978年用合作消費這個概念來表達。Botsman認為合作消費是一種全新的社會與經濟係統,它由網絡技術驅動,使從空間到技能和車輛等資產能夠以從未有過的方式進行共享與交換。Katie Finley通過對在線短租業的鼻祖Airbnb的訪談得出了信任的市場中介這一結論。Georgios Zervas等結合美國Airbnb和德州酒店數據進行雙重差分的實證研究,ZekanovicKorona和Grzunov用TRIindex測量被采訪者采用和使用新技術的意願。國內的文獻主要集中於2013年之後,艾莉分析Airbnb的運營模式,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幅降低了交易時間和成本。淩超以在線短租為例對分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路徑進行探討,吳光菊對基於共享經濟與社交網絡的Airbnb與Uber模式進行了研究綜述。當前國內分享經濟實踐發展差異較大,研究範圍也大都集中在共享交通和P2P網貸和眾籌等,對於在線短租等其他行業較少涉及,各細分行業的經驗並不能很好地相互借鑒。因此,本文對在線短租行業進行SCP分析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由西方學者貝恩等建立的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基本框架的SCP範式包含三部分,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良好的行業結構和健康規範的企業行為,往往會帶來較好的市場績效,三者的因果關係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其經濟績效。在線短租行業的SCP分析(見圖1),是在產業組織理論指導下,以市場機製為基礎,通過對現代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的在線短租行業之間市場結構的分析,著重探討這種結構及其變動對行業內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最終通過促進在線短租行業組織合理化,提高在線短租行業整體效益並使其獲得長足發展。
圖1在線短租的SCP框架結構
2中國在線短租發展現狀的SCP範式分析
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平台充分利用了有限資源,中國在線短租市場在共享經濟的帶動下,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個細分,是繼租車領域之後又一個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在線短租是指通過互聯網銷售房屋短期使用權的經營活動,是旅遊酒店和本地長租業務的有效補充。其房源主要包括普通公寓、度假公寓、特色民宿、度假別墅以及其他個性化的短期住宿產品。本文對在線短租行業進行SCP範式研究,就是對在線短租行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以期對整個行業獲得更全麵的了解和建議。
2.1在線短租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市場結構指商品或勞務在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和競爭程度。本文分析在線短租市場結構主要針對短租市場內部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及其規模分布、質量評判和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難易程度的綜合狀態等問題進行分析。
2.1.1市場集中度較高,競爭激烈
市場集中度是某產業市場前幾名企業市場份額占整個市場的比例,其指標能夠反映市場結構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和變化趨勢,便於測量,易量化,使用最廣。隨著市場的發展,短租App下載量、評論量和好評度等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產品質量和價值的重要指標。
企業移動應用端的下載量最能夠反映這種新興商業模式的市場份額。下載量越高,說明該品牌在用戶群體中的普及範圍比較廣。速途研究院總結了2016年幾家主流在線短租平台房源覆蓋城市數量(見圖2)。在國內市場,途家網領銜短租市場,房源覆蓋中國大陸335個城市,海外及港台地區1018個城市,市場集中度最高;另外木鳥短租房源覆蓋全國396個城市,小豬短租房源覆蓋全球300多個城市,愛彼迎(Airbnb)則在全球191個國家65000多個城市均有短租房源,國內也處於較領先地位;螞蟻短租、遊天下等下載量較低。而根據易觀智庫2016年對在線短租做的市場調查顯示,在中國境外短租市場,住百家成為最大專注海外市場的廠商,其房源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729個城市。一家民宿房源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途家、遊天下、Airbnb和大魚緊隨其後。
圖22016在線短租應用下載量
2.1.2產品質量的評判
從短租App的平均評論量和平均分數來看,木鳥短租評論量和評分相對最高,平均分數是9.7分,途家在7.4分左右,而小豬6.8分(見圖3)。這說明目前用戶對木鳥短租產品的認可度、滿意度最高,也意味著當下的用戶對短租產品的互動程度日漸加深,並且逐步開始擁有依賴的品牌對象。評論量高則意味著用戶參與互動的頻次和程度較深,好評度則真正反映出用戶的滿意程度。但隨著時間推移,排名順序也會受到短租平台推廣力度的影響。
圖3在線短租App用戶使用評價
2.1.3短租業務的壁壘
當前中國的在線短租行業的發展處於初創發展階段,市場總量對比整體旅遊住宿業市場量較小,特色旅遊、民宿文化流行時間短,目前進入門檻低,沒有很高的技術或者資金壁壘。麵對市場差異和跨地域市場的競爭,不同市場的不同短租企業都在圍繞自己的優勢資源建立壁壘。
2.2在線短租業的市場行為分析
2.2.1采用規模競爭
當前階段的各個在線短租的企業都不斷地擴張規模來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主要通過不斷投入營銷資金開拓新市場和並購其他同類企業。因為行業本身具有網絡效應的特點,使得擴大規模能夠獲得更多的用戶資源,同時更多的用戶資源用能夠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競爭所依賴的關鍵因素就是資金的支持。2013年愛日租的市場占有率為第一,當年愛日租倒閉是因為本土化過程的失敗,但是其直接原因就是資金鏈的斷裂。因此企業擴張既有有利的一麵也同時存在風險隱患,需要通過源源不斷的融資避免資金鏈的斷裂。2016年6月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途家宣布並購螞蟻短租,而螞蟻短租本是趕集網的旗下企業,遊天下是搜房網的旗下企業,途家網曾經獲得了光速、鼎巧、攜程和Homeaway的聯合投資,同時與攜程達成了戰略合作。而小豬短租則是58同城的合作夥伴,並且已經獲得千萬美元的融資。通過各種市場合作或戰略聯盟,發揮規模優勢,盡快產生現金流入,也是當前主要短租企業維持資金鏈運轉和擴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手段。
2.2.2價格競爭策略
在線短租企業主要是雙邊市場平台,一般采用非中性的定價策略,根據市場雙方的需求彈性的高低來決定在兩邊的價格分配,也就是需求彈性較低的收取高價。當前在線短租平台企業一般是對房客這一端采取免費的策略,而在房屋供給者一端采取收取一定的傭金或者分成的策略。在房屋供給者端,有的企業采取了零費用的策略,如遊天下和住百家等。還有企業,比如途家網,出現補貼房屋供給者的策略。在價格上各家企業之間競爭較為激烈。易觀報告引自國內住宿分享平台小豬的產品價格統計顯示,2016年10月,在線短租C2C產品價格集中在100~400元間,占比67.99%,此價格區間與市場中端客戶需求匹配度高,而該平台的優質房源率是64.77%。由此可見,在線短租行業以性價比為優勢,是能擊敗同行並撼動傳統經濟型酒店的主要原因。
2.2.3差異化競爭策略
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是能夠讓企業避免陷入價格戰中,並獲得高利潤的主要競爭策略。在在線短租行業發展的初期,各個平台企業的發展較為同質化,企業也是不斷進行差異化的探索使得自己能區別於其他的企業,獲得一定的市場勢力。在當前在線短租企業所做的差異化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首先是房源差異化。在線短租以旅遊、度假為目的的“80後”“90後”是主要目標人群,對於房源的規模和品質需求也會因為出遊高峰和節假日等因素呈現個性化。在線短租企業能夠提供房屋類型包括度假公寓、別墅、特色民居、小木屋、城堡、宿舍、房車、圓頂小屋、燈塔、蒙古包、洞穴、樹屋、遊艇、飛機和島嶼等,滿足旅客多元化的居住需求。其中住百家主要是以海外的多元化的房源為主,小豬短租則以國內的多元化的房源為主,而途家網主要以開發商規模化的房源為主。
其次是商業模式的差異化。我國在線短租的經營模式上,主要平台運營模式以C2C(由房東自營,重運營輕資產)、B2C(由全托管的平台管理,產銷一體化)為主。C2C模式是個人房屋所有者與個人消費者之間通過短租平台進行直連,平台通過製定準入及運營規則規範兩端用戶行為。輕運營成本,延展性強,若平台監管不力,也存在“貨不對版”的高風險。該類型以螞蟻短租、木鳥短租、小豬短租、Airbnb、住百家、Homeaway等平台為代表,各市場占有率相差不太大,競爭較為激烈。B2C模式是重資產模式代表,在線短租平台以地產開發商、房屋中介、酒店式公寓等為房源,進行標準化管理和運營管理,下遊通過平台實現運營和出租。該模式能保障高品質、有質量的房源,也能實現上下遊高效對接,但是批量獲取的房源個性程度弱,無社交屬性、延展性弱,同時平台統一管理需要大量線下人員。經營B2C模式的主要是途家網,其市場份額一家獨大。很多短租平台在發展過程中走向兩種模式兼而有之的混合業態,隨著市場環境的逐漸成熟,秉持共享經濟、能夠適應中國市場環境的本土化C2C平台是未來國內短租業務的方向。國內的大部分C2C短租平台是從整合線下短租資源和業務開始的,並非真正的共享經濟,但率先調頭做真正個人房源的小豬短租是目前同類平台在資本市場中最被看好的,它正在摸索的一套適合中國市場基礎的C2C運營模式。
最後是平台服務的差異化。平台的差異化服務主要是根據各自的市場定位和所提供房源的特點所產生的。從整體來看,目前由於發展仍較為同質化,因此服務的差異化方麵來說並不明顯。但是企業仍然在不斷嚐試差異化自己的服務。比如住百家主要發展國人出國遊的住宿市場,因此在其服務中就更多地包含了交通、語言等國外旅遊必需的服務。而遊天下的服務相對而言更為全麵,特別是在幫助房東進行房屋管理方麵。
2.3在線短租業市場績效分析
在線短租業的市場績效是反映行業運行效率的綜合性概念,是一定時間內在線短租業所取得成果的綜合體現。根據互聯網市場調查機構艾瑞谘詢日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短租市場交易規模達到87.8億,較前一年增長106.1%。預估2017年整個中國在線短租市場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25.2億元。當前國內在線短租市場總體表現比較理想。
在營業收入方麵,鑒於在線短租行業正處於快速擴張期,各企業很難在初創時期實現盈利,主要收入資金需進一步擴張增加市場份額。其中發展較好的途家網在2014年收入為1.5億元,淨虧損2.66億元,其中大部分收入的去向為營銷費用。從市場滲透率看目前相對於傳統的酒店業來說仍然較低。在線短租市場和傳統的酒店之間存在著替代和補充的關係。在國外在線短租發展較為成熟的市場上其市場的滲透率一般達到了40%左右,一般在線短租取得旅遊出行住宿市場的40%左右的份額後才會進入緩慢增長的階段。而當前中國的在線短租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市場的滲透率相比於歐美的發達市場較低。由於在線短租企業目前最多僅僅發展了五年,目前僅一家上市公司(住百家)的出現,企業相關的財務信息較少無法做出比較,無法直觀地對其市場績效進行評價。
當前我國在線短租行業處於初創發展期,在線短租平台在行業的激烈競爭後,參與商優勝劣汰,重組合並,開始凸顯“二八法則”的態勢。市場結構從過度分散走向適度集中,競合關係從惡性競爭走向良性競爭。從2016年數據看,途家網在收購或者入股去哪兒和攜程的民宿市場後遙遙領先,比其他企業的市場占有加總還多,屬於寡占型。主流廠商(如住百家)成功上市,途家網和木鳥短租等不斷擴展國內外市場,鞏固其領導地位市場,整體規模在不斷增加,競爭比較激烈,市場格局初現。總體而言,整個國內短租行業處於中等集中度的寡占市場,其他平台要突圍隻能從垂直縱深領域發展,滿足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細分需求。未來,房東和用戶將會集中彙聚到用戶數量最大、房源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更廣的頭部平台,形成頭部企業占領大部分市場的現象,但是垂直細分深度服務平台會與之並存。
3我國在線短租業未來發展之路的思考
作為分享經濟的重要表現,在線短租市場在資源分配和商業模式上具有顛覆傳統市場格局的價值。房租短租市場未來市場潛力巨大,規模擴張將進一步加快,朝著管理標準化、服務多樣化、垂直縱深化發展。然短租市場繁榮的背後需要有一些思考,主要集中在信用體係不完備、管理模式仍需探索、行業競爭加劇等方麵。
目前國內的住房分享需求規模仍然有限,且基本集中在一線城市,全國性擴張相對困難,用戶消費習慣有待培養;服務的標準化進程麵臨諸多困難,不利於衡量和提高服務的質量及用戶體驗;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的深度和廣度尚不能滿足需要,而政府部門間的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曆來都是一大難題;短租、民宿等按天起租的營業形式與現有法規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如若不對現有不合理的法律法規加以修訂,就會導致大量的分享經濟活動處於灰色地帶,因此其合法地位急需明確;在線短租如何建立“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成為最大難點,基於平台的信用保障體係建設成為重中之重。通過身份證校驗、綁定實名製手機號,建立“黑名單”製度,平台與保險機構合作建立信用保險製度等對策都有待完善。共享經濟背景下,在線短租平台深諳用戶需求,背靠國家紅利政策支撐,相信在不斷完善監管和服務下,必將迎來飛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J].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2010.
[2] 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 how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M]. London: Collins, 2011.
[3] Cannon S, Summers L H. How Uber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Can Win Over Regulator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13.
[4] 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78, 21(4): 614624.
[5] Grzunov J, ZekanoviKorona L. Evaluation of Shared Digital Economy Adoption: Case of Airbnb[C]\/\/MIPR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37; 2014). Hrvatska znanstvena bibliografijai MZOSSvibor, 2014.
[6] Sundararajan, A. From Zipcar to the Sharing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3).
[7] Rochet, J. and J. 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4).
[8] Zervas G, Proserpio D, Byers J.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J]. Boston U. Schoo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Paper, 2014 (2013—16).
[9] 艾瑞谘詢.2011—2012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R].2013.
[10] 艾瑞谘詢.2016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R].2017.
[11] 鳳凰資訊.2016在線短租市場發展報告:數字破解行業發展現狀[EB\/OL].http:\/\/news.ifeng.com\/a\/20170117\/50588448_0.shtml.
[12] 裏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3] 淩超,張讚.“分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路徑研究——以在線短租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4,10:3038.
[14] 馬化騰,張笑榮,孫怡.分享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新經濟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5] 吳光菊.基於共享經濟與社交網絡的Airbnb與Uber模式研究綜述[J].產業經濟評論,2016,02:103112.
[16] 易觀國際.中國在線租房市場研究報告[R].2012.
[17] 易觀國際.中國在線短租市場模式盤點[R].2015.
[18]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R].2017.
[1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7月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20150723.
[20] 中國指數研究院.2013年在線短租行業報告[R].2014.
(龍瑜清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基於SECI的產學研合作企業吸收能力提升模型
艾誌紅〖MZ)〗
摘要:獲取、消化外部知識並對外部知識進行轉化和商業化應用(吸收能力)已成為企業提高創新績效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基於SECI理論,構建了產學研合作企業吸收能力提升模型,並認為產學研合作的實質是知識轉換,企業通過產學研的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吸收能力。本研究為企業提升吸收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建議。
關鍵詞:SECI;吸收能力;產學研合作
1引言
獲取、消化外部知識並對外部知識進行轉化和商業化應用(即吸收能力)已成為企業提高創新績效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大部分創新思想來源於外部而並非自己的發明成果(Cohen & Levinthal, 1990)[1],在創新過程中與外部創新主體交流互動從而獲取外部有創新價值的新知識尤其重要(Mowery,1996)[2]。因此,國外企業都十分重視與外部創新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供應鏈中的上下遊企業、政府)的合作與交流。實踐證明,日韓企業對外部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極強,這也是日韓企業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國外學者較早關注了組織間的合作創新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並認為企業通過與外部創新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供應鏈中的上下遊企業、客戶)建立廣泛的社會關係網絡,可以有效獲取並利用外部知識資源,提升吸收能力。例如,Bowman和Hurry(1993)[3]認為合作創新有利於合作各方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George等(2001)[4]認為當企業參與或保持多種方式的聯盟關係時,有助於企業吸收能力的提高,促進企業創新和財務績效提高。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開始關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如王國順和楊昆(2011)[5]通過469個企業樣本問卷實證分析了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的正向影響作用;唐麗豔(2014)[6]通過對大連市156家在孵企業的問卷調查也發現,社會資本的結構維、關係維、認識維對吸收能力均有正向影響;王雎(2007)[7]認為對吸收能力的研究不應忽視外部網絡因素。然而上述研究均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外部組織網絡對吸收能力的提升作用。而對於產學研合作這一特定的組織間合作形式對吸收能力提升的內在機理是什麼,國內外尚缺乏係統的理論探討。本文基於SECI理論,探討了產學研合作對吸收能力提升的內在機理,構建了產學研合作對企業吸收能力提升的動態模型,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部分研究的空缺,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2相關理論基礎
2.1吸收能力與產學研合作
根據Zahra和Geroge(2002)[8]的觀點,吸收能力是動態能力,是指企業對外部知識獲取、消化、轉化及商業化運用的能力。企業對外部知識的吸收利用過程實質上也是知識的動態積累過程。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等異質性創新主體為實現技術創新所達成的契約安排,各創新主體由於擁有的知識資源具有異質性,知識勢差的存在導致知識在創新主體間流動。由於高校與科研機構擁有更多的專門性科研人才及科學技術知識,因此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知識主要從高校及科研機構持續而穩定地流向企業,並形成良好的反饋回路。可見,產學研合作的本質就是知識的流動,這些流動的知識為企業吸收利用外部新知識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
2.2SECI理論
創新的本質是知識集成和創造(姚豔虹,2015)[9]。隨著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知識已成為企業創新活動的主要動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Zhongtuo Wang, 2012)[10]。Polanyi(1966)[11]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大類,其中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能被係統表述的,能以語言、文字等形式清楚表達,通常以產品外觀、說明書、文件、公式和計算機程序等形式表現出來。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不能被係統表述的,難以用語言、文字等形式清楚表達和溝通的知識,通常以個人經驗、技術訣竅、風俗、組織文化等形式存在。日本著名管理學家Nonaka(1994)[12]敏銳地注意到,創新的關鍵在於隱性知識的顯性化。Nonaka和Takeuchi(1995)[13]基於組織內部研究視角,將創新主體通過知識共享實現知識轉換的過程劃分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整合化(Combination)與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即SECI四個階段:① 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強調隱性知識的交流是通過社會或團體成員的共同活動來進行的。最常見的就是工廠和學校中慣用的“師徒模式”。② 外在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個體通過努力可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並傳授給他人。在“外在化”過程中,隱性知識會通過隱喻、模擬、觀念等方式表達出來,經過模擬化後就形成“觀念性知識”,即顯性知識,外在化是知識創造的關鍵。③ 整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主要表現為新的外在化後的顯性知識與企業原有知識庫中的顯性知識整合,通過各顯性知識間的“整合化”,可以實現知識創新。④ 內在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即將整合後的顯性知識轉化為組織的隱性知識。組織中的成員接收了整合化後的新知識,可以將其用到工作中去,並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Nonaka和Takeuchi(1995)[13]認為隱性知識經過SECI四個階段,實現了組織內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和組織之間的傳遞,整個過程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循環轉化,形成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知識螺旋(見圖1),其中隱性知識顯性化是知識創造的關鍵。
圖1SECI模型
資料來源:Nonaka(1994)
然而Nonaka的SECI模型主要反映的是在創新過程中組織內部知識自身轉化的內在機理,並沒有考慮外部因素的作用。SECI過程不單會在單個組織內部發生,更會在組織之間發生。
3產學研合作企業SECI過程
產學研合作是由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構成的多元主體互動的跨組織創新體係,相對於單個組織,當進行跨組織創新時,需要有效擴大個體知識與組織知識層麵的知識流動範圍和知識共享程度(Canogia,2007)[14]。
產學研合作企業的SECI過程與傳統的Nonaka的SECI過程有所不同,既有組織內部SECI過程,又涉及異質性組織之間的SECI過程。通過異質性組織之間頻繁的知識流動,產學研合作企業需要對新流入的知識重新進行吸收與轉化,前後銜接,形成多次反複、持續不斷的SECI循環與疊加,實現知識的不斷擴展與螺旋上升(見圖2)。
圖2產學研合作企業SECI模型
具體而言,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異質性知識在產學研各創新主體之間流動。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平台不斷吸收高校與科研機構專業技術背後的隱性知識(社會化過程),並用顯性化的語言和文字係統地表述,其轉化手段有隱喻、概念、模型、類比(外部化過程),經過係統化整理添加到企業知識庫中,並與企業知識庫中原有知識融合重組後產生新的顯性知識(整合化過程),最後企業根據創新目標,將重組後的顯性知識加工升華成新的隱性知識,並最終轉化為具體創新行為(內部化過程)。對知識客體而言,通過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之間的知識共享,知識從高校與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並不斷完善,逐漸從適用於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理論知識演化為可以為企業所用的實踐知識。整個創新過程不僅是一個知識從高校與科研機構向企業的定向流動過程,更是一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知識創新過程。當知識從高校與科研機構傳遞到企業時,企業所獲得的知識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知識,而是包涵了新的創新知識,這些新知識以具體成果的形態出現,既包括新產品、新工藝、現有產品和工藝的改善和提高等有形資源的創造,也包括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等。當這種新的創新知識再通過若幹個SECI循環傳遞到起始點的時候,它已經經過多次螺旋演化,由於產學研各創新主體之間錯綜複雜的知識聯係,知識經由無數、反複的螺旋深化最終實現知識的係統化、複雜化與全麵化發展。
4產學研合作企業知識吸收能力提升的動態過程
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企業要吸收的不僅僅是易編碼的顯性知識,更應注重對不易編碼的隱性知識的吸收。大量的知識是以隱性知識存在的,這部分隱性知識以技術訣竅、信念、組織文化等不易清晰表述的形式存在。如果忽略對隱性知識的吸收,那麼我們對吸收能力的研究是不完善的。企業吸收能力提升的原理在於獲取、消化、轉化及應用外部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能大大增加企業知識存量,提高企業環境適應性和創新能力,是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