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三大任務之一,高職教育直接為社會輸送技術人才,因此社會與市場對高職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 大眾思想上對高職的偏差認識
鄔大光教授在《高職教育的價值和活力》一文中分析:傳統文化的心裏積澱以及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的弊端,使人們對高職教育的價值認識始終停留在理論層麵。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讀書、做官、治民,崇尚“學而優則仕”而非“學而優則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講究“文質彬彬”“君子動口不動手”。鄔大光.高職教育的價值和活力[J].現代大學教育,2000.人們長期以來崇尚或追求知識型、研究型人才,把接受精英型教育作為一種榮耀。在近年來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下,接受高職教育成為相當多高中成績不甚理想的畢業生的無奈選擇。整個社會表現出對高職教育冷漠、偏見甚至是歧視。這種現象反映了社會對高職的認同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麵國家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麵老百姓並不認同職業教育為精英教育。我國鄙視職業教育之類的傳統思想滲透在社會文化中,極大地影響了高職學校的發展。
(二) 社會上對人才的高消費
高學曆、高失業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自然衍生的社會現象。在學術類高等教育中比較嚴重,對高職而言也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在人才市場,大部分單位的就業條件中都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曆”,不論工作崗位的性質,一律要求高學曆,把高職專科的學生排除在外。社會上對人才的高消費導致出現了“學曆貶值”,原來由較低學曆者充任的崗位將被高學曆者所擠占,又會進一步刺激社會對高學曆的追求,從而帶來更多的結構上的人才過剩和新一輪的學曆貶值。這就出現了人才結構性過剩與學曆貶值的惡性循環。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這種轉變,有必要注意適度的計劃性宏觀調控。冒榮.經濟起飛階段的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1999(02):1114.否則,人才市場的唯學曆、唯高學曆趨勢將加速把高等職業教育推入低穀。
高等職業教育近幾年迅猛發展,但由於高職教育缺乏係統的認識,在教育實踐中出現了某些偏差,隻有深刻地認識和剖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的成因,借鑒國際高職教育控製教育質量的成功經驗,建立由政府的宏觀調控、社會的質量調節和高校的質量管理三者有機協調運轉的機製,有效控製和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
第三節分層視閾高職教育發展機遇與國際經驗
兩千年前的孔子說:“有教無類”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教育應不分貧富貴賤,人們都應該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一百年前的嚴複說:“天下之人,強弱剛柔,千殊萬異,治學之材與治事之材,恒不能相兼。嚐有觀理極深,慮事極審,宏通淵粹,通貫萬物之人,授之以事,未必即勝任而愉快。而彼任事之人,崛起草萊,乘時設施,往往合道,不必皆由於學。使強奈端(外國人名)以帶兵,不必能及拿破侖也;使畢士馬(政治家)以治學,未必及達爾文也”嚴複.論漢學治事宜分二途[M]\/\/轉引自錢理群.走近北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出台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見圖1),將學術類型和專業類型等同視之。我國現行的教育體係中普通本科是65、碩士研究生就應該是66,高職高專教育就應該是55,按照2011版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學生成功完成5級課程之後,也可能進入6級,這就為短期高等教育(高職高專)、學士(或等同)、碩士(或等同)這些高等教育類型之間建立了通道與銜接,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不再是“終結性教育”,今後也會有應用性本科、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而在同一層次上,無論是學術型的還是職業型的,都不應該有高下之分。
圖1《國際教育標準分類》(2011版高等教育部分)
一、高職教育發展的機遇
1. 教育公平越來越受關注,促使職業型高等教育與學術型高等教育並行發展。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對社會流動有良性的促進作用,因此人們往往把高等教育看成實現社會流動的階梯。但是,如今不同階層在獲得教育資源的能力上差異越來越大,這就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是追求絕對的理想化的公平,而是應該在現實和目標之間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基點,來理解和實現公平的相對性。北京理工大學楊東平教授認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這樣兩個基本方麵。”楊東平.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的認識和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0(8).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權利,同等地接受教育機會,以期取得自身的發展與提高,那麼,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接受高等教育權利平等和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其一般包括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平等、高等教育過程的平等和高等教育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楊東平同時還指出目前我國“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教育權利平等轉為教育機會均等”。楊東平.對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的認識和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0(8).教育不分貧富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國際教育標準分類》(2011版)中已將高等教育分為學術型和職業型並行不悖的兩類,這兩類高等教育都有自己完整的層次體係,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2. 高考改革越來越被重視,推動高職教育的地位和層次提升。學生有自由選擇學術型和職業型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目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仍然不高,層次也有待提升。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台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就是現在的高考,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主觀上有利於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而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分高下,這顯然在製度層麵提高了高職教育的地位,也必然推動高職教育社會認可度的提高。
二、高職教育發展的國際經驗
早期的美國社會,其傳統的中產階級是由商人、農場主和部分小生產者構成的,隨著技術革命的推進,一些小生產者被逐步淘汰,一些農場主因廢奴運動而麵臨破產,導致中產階級產生了分化。麵對這種形勢,19世紀下半葉,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立法確保大力發展職業教育,1862年製定通過了《莫裏爾法案》,決定撥給每個州3萬英畝公有土地,作為創立農業和工藝學院的基金,以促進與現有職業相聯係的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由過去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術工人跨越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為美國社會過渡到中產階級社會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儲備。之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推進,腦力勞動階層崛起,為其中產階級注入了新的內容:商界精英、行政要員、專技人員等。1951年,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的《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出版,書中論述了20世紀美國新中產階級,首次提出了“白領”的概念,很快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反響。由此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調整是一個逐步高級化的過程,美國在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中葉,就經曆了這樣的一個過程:1870年美國社會農場主和農業工人比重為53%,到1900年下降到37.5%,到1995年下降到1.9%,而另一方麵,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公務員等職業都在大幅度增加。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日本傳統的中產階級由小商人和小地主階級構成,二戰後隨著農地改革的推行,地主階級消滅,自耕農崛起並獲得了獨立經營地位;之後,伴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和急速的城市化進程,產業結構迅速變革,很多新興的高科技型產業和崗位產生,直接導致了日本白領人群的大量出現。1955年,日本社會學界開始進行在全國範圍內的“社會分層與流動調查”(SSM調查),顯示白領階層的人數比重由1955年的25.5%上升到1995年的43.2%。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的考查[J].社會學研究,2010(3).而聯邦德國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由行業主導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規劃及考核評價,實現企業崗位和學校教學的無縫對接。
戰後的日本和德國,其政府對職業教育皆高度重視。重視職業教育,促成了其經濟發展的高速運行。以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公務員等職業為主的中間階層在大幅度增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際社會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社會轉型期我們必須重視職業教育,其發展宗旨必將是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需要。我國目前正處於產業結構大調整時期,2011年第三產業人員(27282.00萬人)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人員(26594.00萬人)躍居第一,成為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
綜上所述,從職業分類的層麵看,西方國家形成了以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辦事人員為代表的中間階層群體,並且已占在業人數的一半以上,而中間階層群體之所以能迅速擴大,主要在於各國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各國政府一方麵加大財政投入,製定管理條例,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麵構建“立交橋”,使得職業教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些都對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
第四節分層視閾中高職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隨著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技的不斷變革,大規模的技術更新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傳統的行業門類逐步退出曆史,新興的職業門類取而代之,社會階層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發展主體。但是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並未能有效緩解我國高技術人才需求緊缺的現狀。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出現技術水平不到位、實際操作技能欠缺現象,不能適應產業界的需求,有效就業困難、難以被社會認同等教育質量問題。近兩年來各種資料顯示,高技術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技師和高級技師全線短缺而且地區分布失衡。當前高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製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鄔大光.高職教育的價值和活力[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02).所以,高職教育應該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方向,適時調整目標,不斷更新手段和方式,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而這需要從政府、社會、學校等各個層麵共同著力。
美國教育家皮特·斯科特所言:大眾化過程中和大眾化之後,隨著教育的擴張,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十分關鍵的、社會各界最為關心的問題。針對我國高職教育質量問題,我國高職教育應建立起由政府的宏觀調控、社會的適度調節和院校的質量管理三者協調運轉。
圖2高職教育質量控製流程圖
教育質量監控是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高職院校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切合高職教育實際的質量監控。
① 建立目標控製。明確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製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課程計劃等。② 建立過程控製。製定和完善教學管理的規章製度,健全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考核(督導)製度、嚴格考試製度、建立導師製度等。③ 進行信息控製。建立在校生和畢業生信息反饋製度、企業和社會信息反饋製度、教學檔案和教師業務檔案。把教育內部評價和企業、社會評價有機結合。在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和監控的基礎上,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建立競爭機製。徐水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控製研究[J].成人教育,2009(09).
一、政府層麵
1. 消除製度性壁壘
首先,構建通暢的高等職業教育立交橋體係,要逐步實現傳統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同批次錄取。在如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讓學生真正享有選擇學術型大學還是選擇專業型職業院校的自由;在完成同一階段學習之後,更是享有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的自由。其次,要調整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在師資培訓、專業化建設、學生獎學助學、教科研經費等方麵要縮小與傳統本科院校之間的差距。再次,加大對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自主創業、發展微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為他們提供更優的發展空間。對於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他們在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上麵沒有更多的優勢,他們成為大型企業高級專技人員、核心管理層人員的機會並不多,他們畢業後更多是成為一般職員,或者自主創業成為個體工商戶,所以國家應該在政策上(如貸款等)支持他們從事個體經營活動等。最後,政府要設立促進行業和學校間合作的專門機構,讓校企合作落到實處。企業在考慮與學校合作時,總是以收益的最大化為總體目標,更要規避培訓風險,要節省合作成本,一旦企業決策者認為其必要性並不明顯時,則會大大減弱合作的積極性,而作為學校方,也會綜合考慮其成本和現實改造的可能性,這時政府的這個機構就起到牽線人的作用,必要時予以政策方麵的優惠。
2. 構建高職教育立交體係
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是我國高職教育產生及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區域產業結構更是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高職教育以強化技能訓練為特點,更重視校內實驗、實訓設施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以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和模擬演練等能力培養。無論是在學校設車間,還是在工廠設學校,都是強調職業教育的高度實踐性。隨著科技進步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推進,高職教育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含量,而傳統的本科院校要改變就業難的現實,也需要進一步和社會接軌,這使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院校有了越來越多的對話和對接的機會。這就需要政府做主導,推動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之間的合作聯營、課程交叉,使得師資配備更加充實;加大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促使其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與傳統學術教育不同的教育特色,並且就高等教育改革細則的出台及落實多方論證,以確保其可行性。隨著高考製度改革的推進,今後的教育應更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推動學術型與技能型教育既各異又融通。很多國家早已開展本科和碩士層次的職業培養活動,我國也應借鑒國際高職教育的發展經驗,促進高職教育的全麵發展。
3. 規範職業資格準入製度
目前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如火如荼,職業資格準入認證成為衡量人們專業水平、資曆的新標尺。從宏觀政策上,國家應該建立嚴格的職業資格準入製度,以職業資格證書規範高職教育,並且逐步麵向全體在職人員,在一個完整的體係中將學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納入同一個框架,並且明確不同等級人員之間的互相融通。以烹飪專業為例,烹飪專業過去由人事部和勞動部兩個部門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兩者互不融通。如果能做到合二為一,並且規定取得職業資格證的人員在就業上必須具備優先權,將職業資格準入製度與就業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必然大大提升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製度,
首先應視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曆文憑同等重要。隨著科技發展,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大,生產工藝的複雜度提高,僅憑學曆難以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其次,建立權威有影響力的職業資格證書鑒定製度。職業資格標準的製定必須由相關行業的專家介入和認定,考試規範合理,評價標準公正、客觀。大學生在求職、任職、獨立開業和單位錄用時,職業資格證書可以成為主要依據之一。第三是嚴格勞動力市場準入製度的執行。職業教育是麵向市場的教育事業,尤其是勞動力就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相當大。
4. 在校企合作方麵出台一些鼓勵性製度及措施
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環境下,政府除了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外,還應對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減免稅收,以有效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補償機製;設立專門機構(有政府背景的第三方組織,可以由政府官員、行業企業代表、校方等組成),積極聯係行業企業和學校,承擔“協調人”的角色,製定相關製度、完善合作程序,加強有效的執行能力,使得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企業生產實踐活動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緊密結合。
5. 從法律上保障對高職教育的財政投入
教育投入是保證教育質量的先決條件,教育財政投入的立法又是保證投入到位的先決條件。高職教育絕對不是一種廉價的教育,其辦學成本往往要超過普通高等教育。政府應主動承擔起投入的責任,把“以財政撥款為主”的法律保障真正落實到高校中去,有法律做後盾,高職教育才能有穩定的財政來源,才能有其應有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提高高職教育的層次。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社會地位與社會活動上有著同等的待遇。要建立起成熟的高等職業教育體係,出台富有遠見的政策,給高職生上升的機會和條件。如發達國家一樣,中職生和成人中專生可報考普通專科或本科,本科高職生可報考普通碩士,高職碩士可報考博士。在招生方麵將普高和高職招生分開,普高和高職各自都有錄取標準和相應的科學檢驗方法,同時尊重考生個人的意願和選擇。
加強高職教育質量評估。
在評價高等教育質量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有三個方麵:一是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主要是製定質量標準和辦學標準,指導、統籌、協調、檢查高等教育評估活動,建立高等教育評估信息網絡,推動高等教育評估研究和促進學術、經驗交流,組織教育評估人員培訓等。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評估,調動社會參與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宏觀調控,實現資源共享。統籌考慮減少重複投資,各高校之間也要加強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江秀梅.新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麵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書育人,2005(06).
二、社會層麵
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要營造相對平等、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通過媒體擴大通向中間階層途徑的宣傳,激發後繼者向上流動的動力。社會大眾應該客觀而辯證地認識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習能力,既不貶低、歧視、譏諷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又不能無原則地原諒他們可能出現的懈怠或者錯誤,應該激發學生的自信、自尊、自強,喚起他們自我實現的力量,以獲得公眾普遍信任的職業能力。
1. 理順市場機製與高職教育的關係
市場機製對配置資源的作用,市場信息反饋對供求的協調作用,價值規律和競爭機製的作用,以及市場經濟的正負效應,都會對職業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首先,市場機製的完善有助於加大高職人才的社會需求。目前,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及產品更新換代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一批技術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日漸成熟,勞動準入製度的健全和社會對職業資格證書的日益重視,勞動者將依法實行公開、公平競爭,用人單位充分享有用人自主權,必然使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勞動者獲得較多的就業和高薪機會,從而使高級技術型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加強。其次,市場機製的完善有力拓寬了高職教育的發展空間。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關係反應最為靈敏,市場機製的資源配置,也把高職教育能否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給高職院校以壓力、動力和活力。市場因素是職業教育最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於高職教育引入競爭機製和效益原則,激勵高職院校不斷地發展壯大,自我完善以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支持。
2. 提高高職教育的認同感
我國曆代統治者就曾經“勸課農桑”,許多朝廷還創辦了一些職業性的高等教育,士大夫階層也注意使其子女“知稼穡之艱難”,在民間,藝徒製更是十分流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到來,預示著高等教育必須從精英教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樹立大眾化時期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使得高職教育獲得更多的社會支助。首先轉變大眾對職業教育的鄙視。需要學校把高職教育搞好,讓社會大眾看到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高職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密切,高職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同樣是十分巨大的。黑格爾在講到接受人類遺產時曾指出:“當我們去吸收它,並使它成為我們所有時,我們就使它有了某種不同於它從前所有的特性。”鄧曉芒.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裏繼承了什麼[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2):48.高職教育對於社會文化進步的意義重大。
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學校、家庭,選擇傳統的學術化大學教育,還是專業化職業教育,隻要是遵循“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理念,符合學生自身的個體特征和興趣愛好,都應該得到整個社會的尊重。營造這樣的社會氛圍,對於學生的擇校觀、擇業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提高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重視專業人才的個性化發展,為學校學生提供職業培訓場所、專業化設備和環境,以及學徒師傅等。在特定的工作場所和工作氛圍中,培養學生追求精益求精,臻於完美的工作態度,擴大他們的專業信息渠道,在市場的百經錘煉中找到自我的位置。
3. 加強成功案例的導向作用
長期以來,精英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左右著廣大家長和學生對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然而出生的偶然性和家庭背景的相對必然性,會導致個人奮鬥失去努力的意義,一旦社會弱勢階層改變命運的想法破碎,就會促使新一輪讀書無用論的抬頭。因此,社會各界應加強通過職業教育而躍升為精英階層的正向引導,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報告,圍繞關心的話題進行訪談、座談和討論;學校也可以對畢業生的成功案例進行跟蹤訪談,擴大宣傳,建立成長檔案,引導學生學習和效仿;幫助學生正確地評估自我,發揮自我潛能,培養適應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他們在不斷地嚐試和挑戰中建立自己的事業空間。
三、學校層麵
如前文對我國高職教育現狀的分析,當前我國高職教育質量最突出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專業設置、課程體係、教學過程、考核標準等方麵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行業、企業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
1. 堅定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高職教育的辦學已有相當規模,高職院校內部與外部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尤為重要。自覺地樹立責任意識、品牌意識、社會形象意識以及自我約束意識,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為,盡量滿足國家、社會和消費者的質量要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麵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具有人才層次的高級性、人才智能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人才去向的基層型的鮮明特點。
2. 課程體係以就業為導向
課程是為達到一定教育目標而組織的一組有序的教育教學活動,是連接宏觀的教育思想、觀念和微觀的教育、教學實踐的主要途徑。首先,以就業為導向,科學設置高職課程。隨著市場經濟的充分發育和逐步完善,企業對各種新型的不同規格的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必然要求高職的課程設置要與之相適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將課程設置與就業目標掛鉤,根據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來設置課程。其次,課程建設注重科學性、應用性、整合性。課程結構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日漸高層次化,不斷規範和加強數、理、化、外、計算機等基礎課的教育,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麵和應用能力。課程開發應以實踐的行動內容為主,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圍繞培養複合型職業崗位適應性強的高素質人才,課程設置向綜合性或整合式課程設置轉變。最後,重視課程評價,優化課程評價體係。對課程進行診斷,了解課程建設與實施中存在的不足,修正課程。
3. 重視高職教材建設
教材質量的高低,是全麵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① 做好教材規劃,加強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教材建設的領導,製定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專業培養規格,組織編寫、出版隊伍,加強之間的聯係協調工作,杜絕教材建設中的短期行為,促進各院校高職教材建設工作步入良性循環。樊秀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建設[D].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② 高職教材要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時代性。高職教材的內容應側重於生產、技術、管理中的應用性內容,強調對生產現場情景的模擬,介紹實際工作中最直接、最可行、最實用的內容,不要求對學科進行全麵係統的介紹,重要的是反映當今生產、管理的實際內容;以職業崗位的需要為導向,有產業背景和企業的參與,以培養學生崗位創造能力為目的。李丹娜.論高等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J].科教文彙,2006(07).③ 必須加強高職教材編寫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提高教材質量的關鍵,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支持教師編寫一批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高質量的好教材。
4. 加快師資隊伍建設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認為,“一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在於有好教授”。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根本保證。① 加大職教教師的準入製度。職業教育從各個渠道引進教師,其準入應有嚴格、規範的程序和製度,以此保證職教師資的質量水平。② 提高教師的地位及待遇。做到“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機製留人”“感情留人”。③ 實訓課的教師以兼職聘用為主。企業專家絕大部分的知識來自其實踐經驗,充分利用社會大係統的教育資源。④ 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及時將各種評估信息反饋給教師本人,使其明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引入競爭機製,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有利於師資隊伍的群體優化,推動教育質量提高。潘懋元.《學習風格與大學生自主學習》書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4):9596.
5. 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體係,提高專業化的教學質量
職業教育不等同於普通教育,對於教師的評價,對於學生的評價,往往和普通教育有著很大的區別,對於專業化的要求更高更實。一張試卷、一次測試並不能完全體現一個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學習潛能。所以對學校來講,
首先,
要緊跟區域性經濟發展,主動而靈活地進行專業設置,學校的教學內容要與崗位需求相適應,要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一致,這樣培養的學生經過專業化的訓練和培養,才能經受勞動力市場的檢驗,找到合適且能勝任的崗位。
其次,
要有一套成熟有效的職業教育教學評價體係,如在專業學習方麵,實行職業技術等級考核,把每一階段的考核細化成職業技術等級考試,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養。
最後,
能實行靈活的教師聘用製度和彈性工作製度,在雙師型隊伍建設中,教師的晉升,既可以根據職業資格等級,也可以根據教師係列職稱,兩者並行發展,教師和師傅既可以以精湛的技術、高級別的職業資格等級而獲得學校的認可,晉升渠道通暢,也可以以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勝任教師崗位。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學生,讓學生真正學到行業企業一線的技能,學校才能實現自下而上的示範性社會效應。
6. 合理設置通用型課程
高職學生畢業後麵臨的是一個完全的勞動力市場,在這種勞動力技術水平相當、企業對勞動力的偏好相當的情況下,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質量隻是間接地接受企業的檢驗,畢業生卻隻能直接而又被動地接受市場的挑選,而企業的選擇更多的是基於學生通用能力方麵的比較。因此,除了專業的技能教學之外,高職院校還應貫徹“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辦學宗旨,注重培養學生的通用能力。鄔大光.高職教育的價值和活力[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02).首先,要設置豐富的通用型課程內容。這主要包括設置通用知識課程,如語文、曆史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設置通用能力課程,如人際交往課程、職業規劃課程,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設置德育和美育課程,引導學生追求民主、正義、平等、公平、溫和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優良的行為教養方式,講究品位格調,陶冶情操,培養意誌,提升對美的鑒別力;等等。其次,要合理安排通用型課程教學。這主要包括保證通用型課程的同時,不能覺得有些通用課程可有可無,壓縮課時;保證通用型課程的師資,應選擇那些既懂得專業知識又具備通用課教學資格的教師,讓學生能將通用型課程的內容與專業知識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保證通用型課程的教學條件,有些通用技術課程可能需要相關設施,必須予以保障。
7. 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
因中考和高考招生的分層分批錄取,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會有所區別,這些學生可能要比其他學生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同時,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有時會表現出對社會的憤懣、對自我的茫然或躁動,感覺遊離於學校(或城市)的邊緣。作為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盡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減少並且逐漸消除師生之間的排斥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8. 促進高職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技能性、實用性、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在如火如荼的國家示範建設中,不僅要重視學校管理層麵以及基礎條件層麵的建設,更要狠抓專業教學質量。要將這種自上而下的評估作為一種促進,真正實現示範性的社會效應。而這種社會效應的實現,離不開學校—學生—企業—社會的利益共贏,從而使學生具有更強有力的就業競爭優勢,有更好的職業前景和職業地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後,其專業養成是否真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僅要看就業率如何,更要看就業後的職業表現如何。要使培養的學生真正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行業企業的需求,首先,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與勞動力市場、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等緊密相連,在設置專業時要根據分數、就業機會、發展前景、經濟情況、區域範圍等作出綜合性的判斷,在實施訂單培養、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時要考慮到自己所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畢業生)是否與企業特定的工作環境、物質條件等相契合。其次,職業院校應邀請企業高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企業的反饋來優化學校的教學模式,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讓企業參與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並提出相應建議,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同時,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專業都適合進行最大化的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應綜合考量,合理引導專業發展。
高教改革勢在必行,高考改革也初建端倪,要變高職的“生存教育”為“地位教育”,改革大眾對高職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見,需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合力,製定相配套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營造公平的良性競爭環境,明確高職教育發展定位,以校企合作為平台狠抓教育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就業市場上的有序競爭,促進社會各階層間的合理流動。
第七章貧困與教育放棄:階層的代際傳遞
第七章貧困與教育放棄:
階層的代際傳遞
貧困者一般被歸因於心智低下或者生性懶惰,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而被社會予以譴責,事實上,貧困是多層級因素造成的結果。從教育的角度看,貧困者家庭大多處於低教育水平、低教育期望以及低成就期望的狀況,貧困家庭在教育選擇上的自我淘汰,有其教育回報不足的理性和文化資本缺乏的無奈。政府當前的扶貧政策應該通過有效激勵貧困家庭積極接受教育,提升其抗逆力和競爭力,從而改善生活,以此減少隱形的教育不公平的現象。
“對那些處於貧困階段的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觀願望比客觀機會還要小。”布爾迪厄,帕斯隆.再生產:一種教育係統理論的要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6.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和帕斯隆在他們的研究中如此強調。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由於社會環境以及自我認知的限製,對自身及其子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期望普遍較小。那麼,貧困的主要原由到底是才智差別、勤奮不夠,還是社會選擇性脆弱?
第一節對貧困者的譴責與辯護
一、社會對低學曆貧困者的譴責
貧困是當代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存在的現象,消除和緩解貧困是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因為貧困不僅帶給個人和家庭生活困難,而且也是造成許多社會發展和政治問題的根源。當今社會大眾對低學曆的貧困者普遍抱有輕視和譴責的態度,因為教育已被塑造成一種社會淘汰製度,教育水平所反映出的才智勤奮對獲得良好職業相當重要。既然法律保障了教育機會人人均等,那就意味著人們理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沒有努力考上大學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隻能責怪自己。因此,大部分低學曆的窮人處於社會底層被歸因為心智低下、生性懶惰、目光短淺。例如,美國社會學家費金調研時發現,超過50%的被訪者認為窮人貧困的重要原因是他們“不夠節儉”“不夠努力”“缺乏能力”。JR Feagin. Poverty: We Still Believe That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J]. Psychology Today, 1972: 101110.赫恩斯坦和默裏在研究家庭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時也發現,窮人在心智能力測試(例如,智商測試)中的得分偏低。James A. Mercy and Lala Carr Steelman. Familial Influence on the Intellectual Attainment of Childre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7, No. 4 (Aug., 1982), pp. 532542.眾多社會學家研究總結了貧困者的許多特征:強烈的邊緣感、無助感、依賴感、自卑感,自我意識較弱,缺乏衝動克製,耽於現狀而缺乏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和規劃未來的能力、宿命感,強調男性至上等。
早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窮人、罪犯以及相當一部分社會底層的人,不是生理低能,就是性格低劣,這些明顯的缺陷是造成貧困和犯罪的主要原因。在1994年,查爾斯·默裏和理查德·赫恩斯坦合著的《鍾形曲線》(The Bell Curve)中直白地論述了窮人由於生物原因(例如,低於平均智商值的低心智能力)而處於社會底層。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和威廉·格雷厄姆論述:窮人之所以處於社會底層,是因為他們不適合在競爭中生存,相反富人和掌權者位於社會頂層是因為他們是“適者”。任何試圖通過一係列措施幫助“不適者”去生存、繁衍的行為都會削弱社會。哈羅德·克博.社會分層與不平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社會功能主義理論對社會分層的辯護與以上的論證類似,他們認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地位差別、收入差別、權力差別等各種差別具有合理性,對於不同品質、不同能力、不同責任、不同勞動的人給予不同的報酬和地位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這種不均等的資源配置,用以刺激人們的動力,使得社會運行更有效率。李強.社會分層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67.因此,窮人的貧困狀況和低下階層其實是社會競爭後被淘汰的自然結果。
二、為貧困者的辯護
社會學中對貧困的研究分四個流派。1. 功能主義的貧困觀:貧困是社會功能需要,貧困者由於其天賦較低或不願意接受較高的教育培訓而處於報酬較低的職位,貧困是其付出的代價。2. 衝突學派的貧困觀:社會不平等和貧困現象是社會中各個群體之間在利益分配和爭奪過程中產生的結果。貧困群體在經濟領域、技術生產要素和政治領域都缺少資源,他們缺乏合法合適的渠道去為自身利益抗爭,因此,部分個體以非法的行動反抗社會,進一步強化社會對窮人的偏見和壓製。解決貧困問題不能隻提供救濟方式,重要的是調整不合理的權力結構以及資源機會等分配方式。3. 貧困文化理論:劉易斯(Lews,1959,1966)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貧困現象,他認為窮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脫離了主流文化的貧困亞文化,個人、家庭乃至社區都具有獨特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並且這種貧困文化會經由貧困群體交往而加強並世代傳遞。脫貧行動需要通過增大社會文化整合行動消除貧困文化的社會基礎。4. 貧困情境理論:窮人的觀念行為與主流文化的差異並不是由貧困亞文化造成,而是由於窮人所麵臨的現實處境導致的。幾乎完全強調政治和經濟的政策因素,認為貧困是多層次壓迫的結果和表現,例如文化、種族、性別及階級敏感性等。貧困是係統性障礙的直接產物,係統性障礙包括貧乏的教育機會和健康服務、低工資、糟糕的交通和通信係統、低社會參與等,這些障礙減少了貧困者的資源、服務和參與社會的機會。結構主義的貧困論主張側重去改變社會係統,而非改變個體。從貧困理論的發展可以看出,人們對貧窮的理解從歸咎於個人的生理特質和秉性轉移到對社會環境和製度的問責。
從貧困理論流派的不同論述可以看出,導致貧困的世代傳遞不僅有貧困者自身的生理因素,更多的應該關注文化和社會結構兩方麵,從貧困者及其家庭所麵臨的製度化的社會不平等格局出發,關注窮人子女在早期發展、教育和就業等方麵的劣勢。
哈佛大學斯蒂芬·簡·古爾德說得很明確,“他們欺騙了所有人”。齊美兒以及甘斯也分別指出,將貧困歸咎於窮人的“道德品質”,認為窮人懶惰、浪費時間金錢、缺乏自製力、缺乏延遲滿足能力這種觀點,是非貧困者的辯護,通過輕視窮人而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Simmel, Georg.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s[J]. Edited by Kurth H.Wolff and Reinhard Bendix. New York: Free Books, 1955,6(4).而皮文和克勞沃德進一步指出,當窮人在某種程度上相信這一說法時,這種“譴責受害者”的視角就可以成為控製受害者的一種方法,因為責怪自身的窮人不大可能擾亂社會或是提出改善生活條件的要求。Piven, France Fox & Richard Clowward. Ragulating the Poor: The Functions of the Public Welfare[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1.
有研究發現,貧困兒童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阻礙才智發展,營養缺乏會導致幼兒期大腦發育遲緩;父母吸食毒品、酗酒會對兒童形成不良示範和影響;貧困家庭的兒童在成長期中智力和行為規範上普遍缺乏引導。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饑餓、貧困與營養政策中心對1023名小學生進行調研,發現貧困兒童由於饑餓引發的貧血和缺鐵使得他們的智力發育平均比其他兒童低了25%。饑餓的兒童在學校提供其早餐後考試分數(特別是數學成績)顯著提高。Mercy, Janmes & Lala Carr Steelman. Familial Influence on the Intellectual Attainment of Childre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2: 532542.另一研究同樣發現,社會特征相同的10歲兒童在其分化為貧困環境中成長和富裕環境中成長後,便有了相當不同的中學輟學率。貧困區的年輕人更容易受一些高危行為影響,例如成為充滿誘惑力的煙酒廣告的受害者。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更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成為一個窮人。哈羅德·克博.社會分層與不平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87.
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大程度上,因為人們的自尊、抱負和期望是由他們在社會中相對於其他人的位置塑造的。對於貧困者來說,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生活非常辛苦。對貧困的鑒定不能簡單地隻考慮擁有的物質數量,進一步講,貧困與社會相關,貧困者隻有置身社會中方能發現自身的貧困。例如,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們很少因為生活在普遍的貧困中感到羞恥或者剝奪感,但進入城市後,在富裕背景的襯托下,貧困就很容易給貧困者造成心理不快,甚至傷害。
選擇權因能力而異,個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或能扮演的角色)對個人的選擇和判斷形成影響。當個人幾乎沒有選擇或者選擇較少時,往往便感到更脆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對貧困的鑒定不能簡單地隻考慮擁有的物質數量,窮人不單是經濟脆弱的問題(收入低且不固定),還包括心理傷害(喪失工作動力、成就動機、自信等)、技能生疏、大大小小的疾病增加、家庭關係和社交生活遭到破壞及社會排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貧困者的選擇性脆弱,例如沒有受過教育,也不具備專門技能的工人比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脆弱,因為他們的工作選擇更少。因此,僅僅關注經濟的脆弱性還不夠,還需從能力、選擇權和自由的角度來看待貧困者的脆弱性。與貧困者不一樣,生活富裕者也可能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但擁有資源有助於降低個人的脆弱性,使其在逆境中更好地保護自己。
第二節貧困者的低教育水平及自我淘汰
人力資本理論對貧困的解釋為:造成貧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窮人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麵的不足。從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不足是導致下一代繼續貧困的原因之一;從社會的角度看,對窮人人力資本的公共投資不足是貧困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源之一。
在開放的社會體係中,教育充當了社會流動的控製閥,製度化的學校教育已經成為人們通往職業道路的一塊重要墊腳石。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623.是否願意接受進一步教育,是否為了接受進一步教育而努力?看起來是個人的自主選擇,但是選擇也會因能力而異,個人的能力(包括意識或潛意識認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或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對個人的選擇和判斷形成影響。真實存在的威脅和感受到的威脅都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貧困者以及家庭對教育、職業和收入的期待都相對較低。
教育進步論者認為,教育是實現公平和自由的利器,“失敗者”們的淘汰應該歸結為,例如懶惰、愚笨的個人秉性。但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早在調研中發現,貧困家庭的子女在教育期待上存在“自我淘汰”現象,他們估計到通過學校教育獲得良好職業以及升遷的機會渺茫後不得已做出放棄的選擇。威利斯在他的著作《學做工》中論述了社會階層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傳遞:工人階級的子女漠視和反抗學校文化最後成為工人,中層階級的子女通過接受良好教育再次躋身中產階級。因此,聯合國呼籲對貧困的關注從“收入貧困”擴展到“人文貧困”“能力貧困”“選擇貧困”等,擴展到對貧困群體的封閉化、邊緣化傾向的關注。
一、農民作為貧困群體的低教育狀況
大學文憑是獲得高層次職業的敲門磚,而高層次職業意味著高收入、高聲望、優良的社會資源分配。在高舉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進程中,占多數的農家子弟沿著父輩的道路進入城市、進入工廠,成為“新生代農民工”,該過程具有典型意義的“底層再生產”——農民向農民工的轉變,從居於農村的“底層”流動到城市中的“底層”。不可否認,成為城市農民工可以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是,該種類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麵是經濟發展的廣泛分攤效應,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任勞任怨的底層工人;其次凸顯了長久以來農村經濟的薄弱、農民生活的艱難。這種橫向社會流動表現出明顯的“代際傳承”,職業的轉變並沒有伴隨社會層級的提高,仍舊是典型的社會底層。周滿.反學校文化與階級再生產:“小子”與“子弟”之比較[J].社會,2011(05):7092.長期以來,農民工處於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的狀態,勞動和人身權益常受到侵害。近年來,頻繁發生農民工因工傷索賠無門以及討薪被打事件。這些社會現象,究其根源,在於農民工的幸福感長期被來自外部的歧視性政策及付出與所得的嚴重失衡,被死死壓製在低位。
城鄉之間的受教育程度差異一直受到普遍的社會關注,表1的數據來源於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其中有效樣本45萬,研究對象年齡分布在18—59歲,來自31個省市自治區。謝桂華.中國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回報與社會融合[J].中國社會科學,2012(04):114.表格中的全國狀況是研究的一個對比數據,其中顯示農民是小學學曆的比率是非農戶籍比率的8倍,而與之相反,非農戶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率是農戶籍的55倍!在城鎮居民中,本地非農戶籍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雖然比全國的比率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是農業戶籍居民的17倍,而外來非農戶籍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是農民比率的18倍。
表1戶籍與教育分布(單位%)
戶籍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高等教育
全國:農業戶籍42.6049.277.560.58
非農戶籍5.4529.0533.5531.96
總計33.4844.3013.948.28
城鎮:本地農業戶籍22.1060.7415.231.93
本地非農戶籍4.2928.3334.5732.82
外來農業戶籍19.3161.9516.482.26
外來非農戶籍2.8022.1634.2740.77
總計10.5940.7527.2321.42
[資料來源:謝桂華.中國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回報與社會融合[J].中國社會科學,2012(04):114]
2010年我國高中毛入學率為86.0%,但其中普通高中招生比重僅為54.94%,其餘45.06%則為接受中專、技校、職業高中等職業教育,這意味著在初中升高中時,眾多家庭就進行了社會分層的一項“預演”。顧輝.教育:社會階層再生產的預演:一項對H市兩所高中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0.城市家庭的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概率是農村家庭子女的1.9倍。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變化趨勢(1940—2010)——對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會學研究,2014(02):6589.眾多的農民子弟讀完初中後直接流動進城市成為農民工,或者選擇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學門技術”進入工廠工作,從而基本就繼續停留在社會底層。符平,唐有財.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圖景[J].文化縱橫,2012(0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