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基於網絡教學平台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設計

3.4.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所做的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監督、調整或修正。過程性評價包括網絡學習表現和課堂表現的評價兩個部分。

網絡學習表現是根據超星平台的活動記錄來評定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由助教負責記錄和打分。平台的班級統計功能清楚地記錄了學生觀看視頻的長度、訪問課程的次數與時間、參與討論的次數以及作業、測試的成績情況,讓教師隨時把握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學習任務單。這些統計數據也有利於任課教師發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案。網絡學習表現占期末成績的30%,其具體計算公式為網絡學習成績=課程視頻×40%+課程測驗×20%+作業×15%+考試×15%+討論×10%。

課堂表現主要考察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的討論發言及在小組作業中的表現,由學習委員和小組組長負責記錄和打分。由於獨立學院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到課情況和討論發言在課堂表現中的比重設定有所傾斜,具體計算公式為課堂表現=到課情況×40%+討論發言×40%+小組作業×20%。整個課堂表現占期末成績的20%。

3.4.2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指期末考試,形式為閉卷考試,題型設置為選擇題(20分)、簡答題(20分)、計算題(40分)和論述題(20分),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及應用能力(詳見附錄)。終結性評價占整個期末考核的50%。

學生最後的學習成績以百分製計算,計算公式為最終成績=網絡學習表現×30%+課堂表現×20%+期末考試成績×50%。

參考文獻

[1] 夏家發,彭近蘭.教學活動設計[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56.

[2] 餘勝泉,何克抗.網絡教學平台的體係結構與功能[J].中國電化教育,2001(8):6063.

(龔亮華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

教改探索

鄭麗莎〖MZ)〗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金融體製、銀行競爭格局、客戶結構等發生了明顯變化,驅動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型發展。實踐教學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須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有必要成為大金融專業學生必修課程。因此,如何在有限課時條件下,讓學生們學好銀行櫃麵基本理論,以便更好地適應銀行工作需要,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工學結合

1“互聯網+”時代銀行櫃台用人機製變化及素質要求變遷

1.1“互聯網+”時代我國商業銀行崗位從業能力差異縮小

“互聯網+”成為中國經濟高頻詞彙,始於2015年3月李克強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導致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高度融合,給銀行業帶來的影響是跨時代巨變:一方麵,銀行業之間競爭進一步激烈,智慧銀行、網絡銀行等智能化服務,深入國民生活並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另一方麵,“互聯網+”的先進性,使得銀行內部崗位(客戶經理;櫃員;大堂經理;信貸人員)之間的專業能力差異縮小,不少金融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放在銀行櫃台崗位上一幹就是十來年,似乎有“大炮打蚊子”之狀。然而,金融本碩學生由於在讀書期間並沒有受到銀行櫃台業務的係統訓練,他們在崗位上工作的並非出色。因此,大金融高等教育的知識結構也應該隨著我國銀行業實踐的變革而發生相應改變,金融本碩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受到商業銀行櫃台業務課程的專業學訓練。研究如何在有限課時條件下,讓學生們學好銀行櫃麵基本理論以便更好地適應銀行工作需要,具有現實意義。

1.2“互聯網+”時代金融本科學生成為銀行櫃台用工主體

隨著銀行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國際化”客戶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加,良好的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滿意度成為影響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廣大的客戶群體,相較於以往銀行櫃員以大專、中專、銀行學校畢業生為主的狀況,大部分銀行在近些年櫃員招錄中越來越青睞高素質人員,擁有大學本科、碩士學曆,熟練使用電腦軟件,具備日常外語交流能力已成為應聘人員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極少數銀行甚至出現“博士櫃員”的現象。

1.3金融本科開設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教學的必要性

伴隨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熟練掌握專業銀行知識、具備基本業務技能、動手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愈來愈受到銀行的青睞。培養一名既懂理論又善於實踐的金融專業學生,最主要的途徑是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以實務教學為主,通過銀行各項業務內容的學習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並運用銀行櫃員業務操作的相關業務知識,掌握銀行一線櫃台業務的基本操作規範,具備處理櫃麵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業務的能力,培養具有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和求索精神櫃台工作人員。在課程教學中選取大量商業銀行實際櫃台業務中的典型案例,按照知識學習、流程掌握、能力訓練為邏輯主線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充分了解商業銀行櫃台業務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2本科院校開設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的教學現狀評析

2.1本科院校缺少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

當前一般本科院校教師大多重視學科教育的理論學習,忽視職業技能的積澱,目前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教學以經濟學係專職教師為主,擁有銀行相關從業經驗教師隻有3人。專職教師雖然對於教學方法理論掌握較好,也有1~5年的銀行櫃員的實戰經驗,但相對於係統教學與經常改革的銀行櫃台實踐,這些老師應該有經常深入銀行見習的機會,以保證知識的更新,致力於銀行櫃台業務發展的前沿教學。

2.2教材部分內容不適應銀行轉型需要

近年來,經濟金融體製機製、銀行競爭格局、客戶結構等發生了明顯變化,驅動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現有教材大多是2010年前後出版的,更多地強調傳統的知識體係的構造和基本業務的介紹,內容顯得過於老舊,部分知識內容不能滿足最新的行業發展的要求。

2.3教輔軟件不能完全涵蓋所有銀行實操業務

作為一門實踐課程,目前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教學使用仿真模擬銀行軟件係統,雖然學生們可以在仿真的模擬環境當中進行實操訓練,但模擬係統更加側重於模塊化操作,並不能真正全麵、透徹、係統地理解和掌握整個銀行業務,與實際銀行工作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課程適用性受挫。

2.4學科競賽開展不足導致學生鍛煉機會較少

商業銀行櫃台業務種類多樣,目前江西財大現代經濟管理學院針對商業銀行實踐操作隻有“點鈔比賽”,涵蓋麵相比銀行櫃台實務而言較為片麵,且目前銀行點鈔大都借助點鈔設備完成,現行競賽未能充分與銀行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對接。

3改進本科院校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教學的建議

3.1優化教材內容提高本科學生的職業能力

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突出考核學生櫃麵實操的能力,課程中大量的業務處理練習和考核都要學生自己完成,業務處理既要正確又兼顧速度,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技能功底。因此教材內容要以銀行櫃員工作的具體業務流程為基礎,結合現代銀行智慧化、智能化最新要求,以學生為核心,突出情景式教學的特色,增加教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還要定期深入銀行櫃台一線進行見習,做到教學內容及時更新,緊貼行業最新需求,保證教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時效性。

3.2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本科師資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關鍵,鑒於江西財大現代經濟管理學院現有的課程的教學團隊有從業經驗的教師較少,應配備激勵機製,鼓勵教師前往金融機構進行實習、進修或調研,以“專業對口、崗位對應”為原則製定教師實習進修方案,持續提升“雙師”素質教師實踐技能水平和保持專業發展的前瞻性,增強教師的專業性與實踐性,提高業務技能,建立一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能高超的教師隊伍。

3.3建立教師帶崗實習製度增強學生感知能力

組建“雙師型”講授團隊,健全獎勵製度。一方麵,可考慮與銀行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安排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銀行從業人員對學生的實踐操作進行全方位指導;另一方麵,緊緊圍繞“促就業”這一重心展開,推薦品學兼優的專業學生前往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實現教學、訓、學為一體,與就業需求相匹配,助力提高就業率。

3.4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競賽增強其競爭能力

豐富“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內涵,以課程“項目化”教學為中心,搭建校內大賽平台,擴大學生的參與麵,以獲得獎項為目標,開展綜合應用技能培訓。把比賽成績納入學生綜合測評體係,鼓勵相關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提高學生競賽參與度,增強薄弱環節的練習,聚焦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構建“以賽促學”的教學體係。“以賽促學”教學體係的構建,主要目標是使課程考核科學化、係統化、規範化。

4結語

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作為一門實踐性、專業性很強的金融專業必修課程,亦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完善,這也是日後我們不斷進步的方向,希望可以通過不斷嚐試加強教學情景化、學習自主化、實踐職場化,為學生未來在銀行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焦冰欣.高職院校互聯網金融專業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商業銀行櫃台業務》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00405.

[2] 萬佳,劉珊孜,荊菊.獨立學院《商業銀行櫃台業務實訓》課程研究——以廣州大學鬆田學院為例[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210.

[3] 彭愛美.《銀行櫃台業務能力綜合訓練》課程標準[J].商訊,20190225.

[4] 張瑞梅.《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校內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80918.

[5] 周嫻.商業銀行櫃台業務流程再造研究[J].時代金融,20161231.

[6] 萬琳琳.基於任務驅動的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商業銀行櫃台業務》為例[J].山西農經,20161208.

[7] 趙明.淺談如何培養高職金融管理專業學生銀行櫃台基本技能[J].經貿實踐,20161215.

[8] 楊海燕.基於就業導向的課程開發與建設——《商業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項目模塊開發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50520.

[9] 楊琰.角色扮演法在《商業銀行櫃台業務》實訓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31208.

(鄭麗莎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助教)

〖MZ(1〗簡議示弱教育

董珍望〖MZ)〗

摘要:本文針對教學與班級管理中存在的某些問題,結合工作實際介紹了示弱教育方法,分析了為什麼可進行示弱教育,根據教育活動的具體情形提出了示真弱與裝示弱兩種重要的示弱教育策略。

關鍵詞:示弱教育;教學;班級管理;時空分配

1引言

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如今有些學生學習被動、來到教室就習慣性地坐到後排、習慣性低著頭、課中基本上不提問題、上課欠缺互動、參與課外活動不夠積極、隻等教師推一下才動一下。也曾聽到有些教師說如今部分學生能力欠缺、教起來很費勁……

或許這裏有生活條件改善、生活內容擴展、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等的社會演變所帶來的學生難管難教的因素,但是否也需要從教師自身去尋找部分原因?是否教師對學生們要求太高、包辦過多而使得學生們過多或過早失去了他們本應擁有的承擔責任、施展才華、關心他人的機會?學生們是否會因為少了表現機會從而缺乏成就感,久而久之失去前進動力?倘若如此,教師何不適度“收斂”,反其道而行之,恰當示弱,適時適地退居後台從而讓學生們走上教育活動的前台、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實踐他們所學的知識,從而促成他們樂學善用,提升他們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2為何要示弱

任何社會活動都是參與該活動各成員的時空集合體,都有形或無形、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著時間分配與空間分配。師生教育活動中也自然需要進行時間分配與空間分配。在很多情形下,因時間總量無法突破,教師占用的時間多,學生占用的時間就少。同理,在很多情形下因空間總值無法突破,教師占據的空間(包括有形空間和抽象空間)多,學生占據的空間就少。

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理念與方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著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霸占教育活動時間與空間的現象。比如在課程教學課堂上,有些教師因教學經驗不足,隻顧講解他們自己的,隻顧從表麵上完成他們的授課任務,不太顧及學生的理解與消化情況。又如有些教師認為學生不怎麼主動,與他們的課中互動不夠,為避免課堂冷場,於是就又慣常性地翻來覆去地講著同樣的東西,占據了整個課堂。再如,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也不排除有些班主任對班級工作的投入不夠,基本上隻扮演著傳聲筒的角色,有時還為了突出自己的權威而似乎顯得強勢,在班會上也隻是一言堂,學生們隻是被動地執行命令,整個班級缺乏活力。

如果教師長期把占教育活動時空,學生們表現的機會少,主動思考的動力不足,提問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教育效果也就自然不佳。因而教師需要分配給學生們適度的時空讓他們走到教育活動的前台來表達他們的所想,踐行他們的所學,提出他們的主張,提升他們的能力。接下來的事情是,教師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達自己將要分配給學生以適度的表現自我的時間與空間呢?如果教師隻是直接分配而沒有任何形式說明,這種方式也算不錯。但如果教師在分配給學生適度時間與空間之前向學生的腦際傳達出的印象是教師自身能力不足亦即向學生示弱而請求學生來幫助時,會是怎樣的效果呢?換句話說,教師向學生示弱,結果會怎樣?

這裏所說的教師所示的弱,大體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真弱,即教師在教育活動的某些內容上懂得比學生少;另一種是裝出來的弱,即教師有知識有能力但特意裝得很弱小的樣子而且學生們並無覺察,也就是說,教師裝的弱在學生看來卻是真弱。

一個教育活動的集合體就像一個家庭,教師就像家長,學生就像小孩。在一個家庭裏,如果家長處處展現強勢而不懂得恰當向子女示弱,或事事包辦、生怕孩子們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其結果是孩子們鍛煉的機會少、缺乏主動性、事事依賴、行事畏縮,很可能會成為問題孩子。平時我們所聽到的中國家庭的“富不過三代”之說可能就是這種現象的有效印證。相反,許多文化程度不怎麼高辦事能力也不怎麼強但懂得真誠向孩子們示弱、把部分家庭事務的操辦權交給孩子的家長往往能培養出敢想善做、大有出息的孩子。

同理,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向學生們示弱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掌握好分寸的前提下、教師適度向學生們示弱的正向結果可有:

① 呼喚出學生們憐惜弱者的人性本能,增強他們的愛心及換位思考的能力;

② 為學生們提供踐行知識、施展才華的平台,鞏固其知識,提升其能力;

③ 增強學生們的獲得感、成就感與自信心;

④ 促進學生們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進;

⑤ 拓寬學生們的視野,提高其思想認識境界與長遠謀劃的能力;

⑥ 教師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與空間;

⑦ 緩解教師因害怕被學生們問倒而招致的精神壓力;

⑧ 營造平等、親和、諧調的師生關係;

⑨ 教師直接向學生們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收獲渠道;

⑩ 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們學習中的問題並給予精準指點。

3示真弱

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飛快,教育方式與手段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從教師方麵來看,為了把持好教育過程,教師需要學習的知識層出不窮。有些是新知識,有些是原有知識的新的表現形式。在課程教學任務、班級學生管理、家庭社會事務、自身能力與精力不足等的多重壓力下,不少教師顯得較為疲憊。

從學生方麵來看,多媒體網絡伴隨他們長大,他們接受信息的速度極快,觀察問題的視角也常與教師不一致。如今的網絡學習平台或交際平台五花八門,網絡新名詞、社會新現象、新的軟件、新的功能菜單等時刻在出現。他們的視界見識、學習內容、思想認識、學習方式、交際方式等大不同於以往的任何年代。

借助於網絡的極大優勢,加之精力旺盛、思維敏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強,如今的學生們往往比教師們懂得的更多,尤其是在知識的廣度上和網絡媒介的利用上。在這樣一個年代,教師們想再死守舊有的知識、依戀過去的教學及管理模式、霸占著教學舞台,已經不現實了。

所有這一切都給教師的教學及管理帶來了空前的壓力。

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我們教師在有些地方不如我們的學生們,何不在設計好整體教學規劃後真誠向學生們示弱,坦誠告訴學生們在哪些方麵我們能力不夠而請求他們走向前台,將課堂翻轉過來?何不卸下“師必賢於弟子”的精神包袱,登上“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遊艇,愉快接受學生們的導遊,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變成一個輕鬆愜意的學習之旅?

4裝示弱

有時為了教育工作的需要,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教師在恰當的時候適度假裝出弱小的樣子從而讓學生擺脫墊底感、自卑感或找到優越感,就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有兩類學生值得關注:其一是外攻性學生,其二是自傷性學生。

4.1對外攻性學生的裝示弱

外攻性學生對外常會表現出攻擊性,他們往往個性強勢、態度傲慢、情緒控製能力弱、我行我素、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差。其原因可能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家長事務忙對其關心少,因而他們雖然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但一般少與外界交流,遇事大多自我決定,不大聽取外界的意見;也可能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其百依百順寵愛有加,因而他們在處理與外界的關係時較為意氣用事,以自我為中心,不大考慮別人的感受。

在課堂紀律上,這類學生紀律觀不強,常有遲到現象,不大能經受班級紀律管束,上課中也會湊在一起閑聊,破壞課堂紀律。在日常交際中,這類學生一般不大注意禮貌,基本上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給別的同學造成的負麵影響,說話常是口無遮攔,有時也較為尖刻,在班級網絡空間交流中常表達出攻擊性言論,與同學們的關係處理得不大好。

外攻性學生長期處於被教育者或被管理者的地位,缺少擔任教育者或管理者的機會,難於從中獲得快樂感、成就感。對這類學生,若強加管製,則往往得不到他們的心理認同,效果一般不大理想,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因而教師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在這類學生麵前裝出能力不足、對班級紀律管理無計可施的樣子,把他們推向班級紀律管理的前台,讓他們擔負起責任、為班級管理出謀劃策,利用他們的強勢個性,提升班級管理的效率。

4.2對自傷性學生的裝示弱

自傷性學生對外一般不具攻擊性或危害性,他們習慣於把思想囚閉在自身領域,常有自卑情結。學生自傷性的形成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類:

① 家庭經濟困難,在生活開支上缺少保障感;

② 成長過程中遭受家暴或外界欺淩從而形成膽小畏縮的弱勢性格特征;

③ 學習方法不得當,成績差;

④ 交際能力差,與外界關係處理得不好;

⑤ 因生理或心理疾病而無法很好地融入群體生活中。他們常受到挫敗感、孤獨感、墊底感的困擾,因而常通過內在的自閉、沉淪來回避與外界的競爭從而使這種挫敗感、孤獨感、墊底感減少被觸發的機會;或通過外在的自傷來引起外界的關注,借以博取外界的同情,或使自己的負麵的緊張情緒得以泄放。

自傷性學生心裏常產生多種負麵情緒,但最為突出的是墊底感進而心理緊張甚至產生恐懼感。教師在他們麵前的示弱會讓他們有效消除墊底感。教師需要發現他們性格或能力中的閃光點,觀察能讓他們得以發揮的領域,讓他們充當教育者的角色或替教育者完成某些事務,並及時肯定他們的能力,從而讓他們消除墊底感並產生成就感,進而找回自信,回歸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

5結語

示弱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它有助於教師釋放壓力、拓寬知識來源渠道、發現學生們的問題並精準施教,也有助於學生們享有更多機會表達思想、鍛煉能力、獲得成就感,更有助於弱勢學生們擺脫墊底感孤獨感、增強自信心。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可將示弱教育用之過濫。倘若一味依賴這種方式,長期將學生們推向前台,則教師自身的責任心可能會淡化,學生們可能會迷失方向。此外,在裝示弱時要講究策略,比如不宜在明顯簡單的問題上裝示弱,否則容易讓學生們看出來教師做作,不夠真誠。

社會永恒發展,時代持續進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不斷更新。作為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拓展新視野,學習新知識,發展新能力,將自己的真弱不斷減少,在需要運用示弱教育時更有底氣地減少示真弱,取而代之以裝示弱,並且努力將裝示弱裝得天衣無縫、不留痕跡,潤物無聲般地把學生推上更高的知識與能力收獲平台。

參考文獻

[1] 周蓮蓮.教師適時示弱——談解放教育對課程文化的影響[J].語文學刊,2010(7):144147.

[2] 肖建三.試論對弱勢學生的“示弱”教育[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2728.

(董珍望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彭小燕〖MZ)〗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會麵臨著關於知識傳遞方式更新的挑戰。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提倡網絡學習與傳統教學結合,讓學生擁有“雙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明確自身的角色,以此來做係統的課程優化。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就此內容展開了分析,並給予了相應的優化建議。

1“混合式教學”的概念

1.1混合教學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學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這個教學理念很早就已經被提出,主要是指不同學習方法的結合,如課本、多媒體以及板書等內容的綜合應用。在這種課程中,它強調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勢結合,打造“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的教學模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發揮引導、啟發以及監督的作用,又要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學生在學習認知過程中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兩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自主學習。在混合教學中包括同步、自主、合作、評價以及教材等幾個關鍵要素。針對混合教學,很多教師將側重點放在翻轉課堂上,而沒有針對性地對混合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混合教學的形式是“線上+線下”的雙向聯動教學,所謂線上教學,不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下的教學,也不是傳統課堂的照搬,而是基於整體混合課程性質進行的優化。混合型教學改革,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統一的教學模式,但是有統一的目標。線上線下的雙重教學可以有效地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改變課堂中因為灌輸性內容過多而導致學生主動性低下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度,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1.2“雙師”概念

過去的雙師教學,是指雙師同堂,這種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兩個老師共同負責一門課程,在這樣的課程中,教師與教師之間知識結構可以得到互補,讓學生可以對知識點更加深入地學習。在中國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實踐,但是更多存在於中外合作教學當中,如利用中國教師來闡述係統性和目的性的學習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定學習目標。同時也會引進外籍教師,來提升學生語言水平,以達到最標準的、最準確的語言學習。

還有一些會存在校企合作當中。例如,學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比較精通於理論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應用上稍微缺乏。所以就會聘請企業當中優秀的工作人員來當教師,以此來深化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向學習。本文所提出的“雙師”概念,則是基於對混合式教學理念理解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新思考。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會互換,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也不再是唯一的領軍人,而是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資源的提供者。學生要在這個過程和觀念中,轉變自身對學習的態度,要在課堂上建立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學習內容不僅要感興趣,更要負責任,去主動認知,主動檢驗,並主動實踐。

2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混合式的問題

2.1體驗感不強

進行混合式英語教學的本質在於將傳統課堂與線上課堂的優勢有機融合,通過對學習環境、資源、內容以及評價體係的整合,讓教學的效益得到最大化,最優化。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構建過程中,線上線下的結合並不融洽,貌合神離,並不能真正地將教學優化使用,也沒有真正地達到“1+1>2”的教學效果。

因為教育理念與技術的限製,很多學校對於混合式的教學理解仍非常片麵,如教師會認為網絡平台主要的優勢是大量學習資源的堆積,認為隻是將課堂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生硬地將課堂拆分線上和線下這兩個部分。線上的學習隻是將線下的內容生硬地搬到線上進行,要求學生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語言學習。這種既定的線上教學方式,將線上課堂限時、定量,這和線下的傳統課堂從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也沒有充分地發揮互聯網平台資源共享、信息傳播以及智能交互的優勢,更不能提升學生在認知上的效率與麵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在線下的課堂中,往往是對線上課堂的反複講授和總結,並沒有起到延續或者實際應用部分的升華,這樣的混合就是徒有其名,沒有交互性、互補性和協調性,隻是生硬地拚湊、重複,並不能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混合式學習的優越性,同時也違背了混合式教學在動態共享以及互動搭建上的應用初衷。

2.2學生缺乏主體性

在信息化時代,傳統教育模式受到衝擊,學生作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主體,受到的關注是非常少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因為缺少對學生認知差異的考慮,盲目地為學生灌輸大量的網絡信息,更重於強調網絡平台的優越性,而不能將優越性真正地作用於學生。這樣無差別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資源的提供,必然會讓優秀的學生有“吃不飽”的感覺,也會讓一些成績稍微落後的學生有“無法消化”的情況,這就偏離了我們教育的本質要求——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學習資源和內容通常都是由教師進行統一管理與設定的,學生並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來控製學習的時間、進度以及內容,學生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也沒有真正地成為學習當中的主體。

除此之外,大量信息技術的出現,從表麵上是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隨心所欲地學習。但是大量、頻繁的操作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反而會讓其擁有較大的壓力和困擾。一些教學工具的選擇,指向也不夠明晰。盲目地整合資源組織形式,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漸漸分散,如忙於應付操作的細節,而忽略學習的本質內容。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過量的信息加工,也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3評價手段過於單一

評價機製是建立在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中的一項內容,是教學當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很多學校雖然都在提倡混合式教學改革,但是在評價機製的設置上,仍十分薄弱,如通常以作業、考試等內容來進行反饋,進行終結性評價。方式很單一,而且內容單調,沒有彈性,這是當下混合式教學評價體係當中非常突出的問題所在。教師對於學生的再現學習監管采用粗放的態度,在線上的係統構建以及課堂架構也沒有智能的評價反饋,整體教學評價機製偏固化,並不能對教學起到一個證明的導向作用,也無法為教學質量反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就導致課堂質量的提升受到了阻礙。

建立教學評價機製,本質是為教、學提供反饋以及優化方向。以促進學生發展,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為目的。當下很多混合式教學采用的評價機製都是重成績測試,卻沒有了解過學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檢測知識水平的內容。最後都淪落為對學生進行分類、分級的工具,卻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教師做出準確的判斷。長期下去,學生不僅會質疑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平性,而且會在情感與認知上對混合式教學產生厭惡心理。靜態的評價體係,並不能有效地推動學習行為,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探究能力。

3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化對策

3.1提升教學的連續性

要想實現混合式教學的優化進行,就需要從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開始入手,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當中線上教學動態性與集成性的特征,在線下課堂中,要把握麵對麵溝通交流的優勢,實現二者的互補。同時,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利用承上啟下的方式,將教學內容有機串聯,以此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在每一個單元教學中,要結合“課前準備—線上學習—線下課堂—課下聯係—課後總結”這樣的流程來貫穿整個教學任務。每個環節都要有內在邏輯性、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聯合。教師團隊要對教學細節進行把控,選擇適合的電子資源來為課堂提供知識儲備,並上傳到在線平台,學生通過對網絡資源的訪問,及時獲取語言資料以及對應的文化知識,做好課前熱身的活動。在麵對麵的課堂中,要基於之前線上所學習的內容展開針對性的探究學習,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化和延展。課後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工具以及相關平台完成教師布置的有關內容,對知識點進行總結與反思,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通過事前預習、課堂講授、麵對麵交流、課後練習以及總結反思等環節的串聯,線上線下的課程將會有序地進行,且能夠建立二者的交融性。不僅能夠促進新知識的發生,將網絡技術的優勢得以發揮,也能夠帶給學生更富有趣味性的課堂體驗。

3.2實現英語技能融合教學

隻有真正地將課程理念與學習過程結合起來,混合式課堂才算優化。外語課程的重點不在於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如在聽、說、讀、寫、譯方麵的基本技能,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語言交流的綜合應用能力。與此同時,語言的教學還包括要鼓勵學生掌握語言文化,獲得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外語課程的教學要求,通常都是將這些基本技能結合,融合成多模態一體的呈現,實現各項技能的共同促進與成長。教材的選取、計劃的定製也都需要以英語技能為主線,不能偏頗太多。多樣化的練習方式,搭配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促使學生得到全麵發展。在每個單元結束的時候,學生應加大專業詞彙量的學習,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與結構,同時強化自身的聽、說、讀、寫方麵的能力,將技能融合,為學生今後在閱讀專業文獻,聆聽學術講座,應對國際會談以及撰寫商務信函等高級場所的應用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後,會明白全球化國際交往的頻繁以及重要性,自己也能夠利用熟練的英語技能去應對各種場合,這對於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3.3調整師生的角色

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應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混合式教育模式能夠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在學習過程中,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除此之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整個混合式課堂中的課程設計、課程安排以及評價效果中去,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更好地提升教學的融合度。從本質上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其認識到自身在課堂中的重要價值以及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也會因此優化,更有針對性。

語言學習的過程有著個人化和複雜化的特點,教學程度的好壞往往和個人的認知水平是密切相關的。針對這一內容,混合式教學的線上部分,就需要學生在獲取語言結構上更有積極性,避免因為教師對時間的管控而影響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來調整自身的步調,選擇自身能夠接受的節奏去學習。遇到生疏或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恰當地放慢步調,深化理解。而對於自身比較熟悉的內容,可以加快速度。在線上課程當中的聽力、閱讀,不同學生由於接受程度的不同,花費的時間也不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設備去記錄學生的學習進程,根據學習內容以及個體特征進行資源的智能匹配,讓課程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享有較大的自主權,要打破常規的牢籠,實現教育向多維度發展。

3.4強化教師信息技能與職業素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責也會隨之發生轉變,要走向課程資源設計者、引導者的方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做好協調和監督工作。而這些內容對於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絡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教師應當認識到與信息素養並行的重要性。而在這個優化過程中,需要多方協調來完成。第一,教育主管機構要整合部門優勢,實現培訓資源的共享,如多校協同發展,建立教育資源共享聯盟。以實現信息資源與教育資源的對接為宗旨,製定關於教師的信息技術執行標準,強化對教師人群的信息素養培訓,輸送出真正符合新時代、新要求的教師人才。第二,學校也應該強化對於教師的在職培訓,可以通過邀請專家來講座的方式,定期實行教學手段的更新與升級。通過線上線下雙向融合的方式,彙報總結,為教師的實踐情況提供跟蹤指導。第三,教師本身也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優化教學能力,在實踐中積累信息操作經驗,在反思中不斷升華自身的課程結構,以積極的形態來應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變革所帶來的挑戰。

4結語

實現混合式教學,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成長需求的變化,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需要掌握的綜合能力在不斷提升。如果不能積極順應時代的變革,最終也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吸取經驗,總結自身在教育上的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從而優化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從混合式教學模式入手,旨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給學生更多自由的學習時間,便於學生及時鞏固自身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以及教育部門也需要給予教師充分的軟件與硬件支持,為教師和學生打造多維度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曦蓉.基於CBI教學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以“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12):129134.

[2] 任豔,馬永輝.混合式教學理念下大學英語師生“雙師”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2):153156.

[3] 司炳月,吳美萱,李悅瑩.信息技術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習者動機的影響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30):4345.

[4] 曾一軒,朱慶峰.泛在網絡時代英語混合式教學的局限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30):109112.

[5] 張歡瑞,張文霞,楊芳.基於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習策略的影響研究——以“基礎英語聽說”課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9(05):3944.

[6] 鄭詠灩.SPOC混合式教學在英語學術寫作課堂中的促學效果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9(05):5055.

[7] 廖根福,鄒曉萍.優化教學結構設計誘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大學英語口語混合式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10):105111.

[8] 趙延燕.融媒體環境下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4):6364.

[9] 藺麗,張寧.“互聯網”視域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評《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新聞愛好者,2019(07):98.

[10] 殷鴦,張生祥.基於成果導向的英語混合式教學重構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9(18):110112.

[11] 蔡基剛.以項目驅動的學術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03):3947+160.

[12] 李佐.高職大學英語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7680+86.

[13] 胡芳毅,王宏軍.從“任務鏈”到“生態圈”: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建構[J].外語教學,2019,40(02):7679.

[14] 趙延燕.基於微課和慕課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6):5960.

[15] 郭麗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5):5557.

(彭小燕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袁麗娟〖MZ)〗

摘要: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缺乏思辨能力的現象著手,對發展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做了論述,並就如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建議:教師首先應該提高思辨意識;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在訓練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基礎上,給學生設計好目標明確的課前學習任務,進行多樣化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做好課後評價與反思,以期促進學生“思辨缺席”狀況的改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思辨能力

1思辨能力概述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叫批判性思維能力,它是人們對材料進行理解、分析、質疑、批駁的心理過程,以及處理信息數據和技能的行為方式和技能。思辨能力被認為是認知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它能促使學生從辯證的角度看待事物,通過獨立思考發現問題並嚐試解決問題。

西方國家關於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早在20世紀初就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熱點之一;三十多年前,批判性思維能力就已經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融入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大學課程體係當中(陳倩,2009)[1]。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這個概念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國內的學者開始逐漸關注學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英語學習者“思辨缺席”(黃源深,1998)[2]現象嚴重,近年來對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越來越重視,成為國內重要的熱門教育研究課題之一。盡管如此,我國學者在這方麵做過的理論研究遠遠多於實證研究,對英語專業學生的研究又遠遠多於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研究(黃芳,2013)[3]。而在高校中,大學英語是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公共課,課時較多,開課時間的持續性較長,大學英語教師也應該有意識地發展大外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聽說讀寫等各項英語技能中,思辨能力可體現為思辨聽力能力、思辨口語能力、思辨閱讀能力和思辨寫作能力(Paul & Elder, 2016)[4]。我院非英語專業公共課大學英語主要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

2培養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英語閱讀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學生獲得信息、增加詞彙量、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填鴨式”教學的現象,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剖析問題能力、表達見解能力的培養。自黃源深(1998)[2]提出“思辨缺席”的問題之後,國內開始了一係列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國內大量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較差。蘇小青(2010)[5]發現學生在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邏輯混亂,缺乏條理,思辨能力匱乏,甚至到了“無思維”的地步。張玉星(2013)[6]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大三學生的思辨能力處於低等水平,尤其是解釋、說明和評估技能。王旭(2015)[7]利用專門的批判性思維傾向測試和技能測試工具,發現大二學生的思辨能力中等偏下,缺乏分析、評估、推理能力。

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因為教師本身的思辨意識有待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另一方麵是因為學生傾向於對學習內容全盤接受,較少置疑,缺乏獨立的觀點和見解,同時花大量的時間在背單詞、練語法、刷題目上麵。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課的學生人數多,灌輸式教學的模式明顯,教師們都較為注重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關於單詞、句子、語法的課堂活動較多,側重語言的模仿和記憶,忽略了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評價,而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活動較少,使得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得到限製(何其莘等,1999)[8]。這樣一來,學生們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單方麵地操練語言技能,卻較少主動搜索或閱讀課外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思辨能力甚至創新能力自然匱乏。

雖然大學英語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專業,思維方式和英文水平差異較大,給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帶來挑戰,但是注重培養大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十分必要。首先,如果學生在閱讀後隻注重單詞、語法、句子的練習和文章大意,而對篇章觀點、寫作技巧和風格沒有深入的反思,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隻能停留在做對題目和應付考試上,缺乏對材料的鑒賞能力和獨立思考,其實不利於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其次,如果學生對知識不加思考地被動接受,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和未來,在麵對紛繁複雜的各種信息時,他們就會很少從正反兩方麵思考問題,難以甄別、分辨、評價和處理有用信息,缺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於學習和事業的成功。最後,幫助學生養成思辨的習慣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通常都善於提問,當他們有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就被調動起來了。總之,在大外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3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

3.1教師自身應提高思辨意識

思辨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有意識、有計劃地訓練和培養成的;同時,思辨能力是一種語境化的能力,培養思辨能力需要漫長的過程(王安華,2018)[9]。教育者隻有兼顧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全麵發展(李美霞,2014)[10]。另一方麵,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自身足夠的思辨意識,眾多學者對此觀點表示讚同。英語教師的思辨意識是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原動力(馮欣,2015)[11]——教師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才會有批判性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王山,2007)[12]。因此,在備課、上課、課後反思總結過程中,英語教師都應該轉變原有的傳統教學理念,以發展學生思辨能力為目的來安排和設置教學活動。

3.2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敢於提問,善於提問。首先,要建立充滿平等、自由、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觀點,提出質疑,不拘泥於現成的知識。老師放下了架子,消除了學生的顧慮,學生害怕回答問題、害怕說出自己觀點的現象就能大大減少。學生在心理上覺得課堂氛圍是自由的、安全的,提出質疑時不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嘲笑,才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大膽地做出判斷。其次,教師應該多提問,多讓學生發言,多角度思考問題。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應給予正麵的反饋、鼓勵和表揚;當學生回答錯誤時,老師應耐心引導,補充完善回答不全麵的地方。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

3.3課前準備

研究表明,教師對課程有清晰的計劃和合理的解釋,學生會對所學內容更有信心,更有自驅力(王安華,2018)[9]。要在大外閱讀課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英語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從課文中提取素材,設置合理的問題。有水準的問題既能幫學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拓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因此,提問的問題最好是開放性問題,有助於學生根據喜好自由地回答,拓展自己的見解。問題的領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是有爭議性和值得探索的問題,方便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展開更多引導。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如提供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或視頻,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收集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完成有目標的課前學習。通過這種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互相取長補短,以優帶劣,在交流互動中學會多視角思考問題,有利於增強他們的思辨技能。

3.4課堂教學

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英語教師的教學,“課堂教學能夠很好地促成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提高”(Dresseletal, 1954,引自Richard Paul, 2005)[13]。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活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有學者認為,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多種思辨技能(王安華,2018)[9]。在英語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應該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李榮華,2012)[14]。因此,小組討論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學生掌握了課文的詞彙、結構、大意之後,教師把學生分成5~7人的小組,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分組討論問題並展示答案。討論的問題可以是教材中的問題,也可以是由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富有思考性或存在爭議的相關話題,之後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闡述討論的結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某一個專題,能夠形成完整的思考和推理過程——置疑、假設、推理、論證等技能得以逐漸被訓練。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根據已經學會的知識去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後,學生會主動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對同伴的觀點做出反駁或支持,這時候可以在課堂上舉行演講和辯論的活動。學生在查資料和整理資料的時候,能鍛煉其選擇、分析、歸納、總結信息的能力。而演講和辯論中學生提到的觀點可能涉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能夠擴充學生的詞彙量、句式表達和知識麵。在短時間內需要陳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內在和外在的壓力又使得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嚴密性得到極大的增強(彭青龍,2000)[15]。尤其是辯論,學生在麵對對方的反駁時要迅速地對己方觀點自圓其說,並找出對方觀點和邏輯上的漏洞,這種來回辯論的過程促使學生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學生的觀點更鮮明,表達更準確,他們既會對同學的觀點提出質疑或建議,也會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修正,思辨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此外,鼓勵學生做PPT展示、電影配音、情景劇表演、課堂小遊戲等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有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將這些活動貫穿到大學英語閱讀課中,鼓勵他們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對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培養思辨習慣。

3.5課後評價與反思

為了改變現今大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被動接受教師的監督和檢查的現狀,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和反思,幫助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監控者和評判者,從而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鼓勵學生用書麵形式進行評價與反思會讓學生受益良多(李迎新和孫燕,2011)[16],如撰寫學習反思日記或者階段性總結,內容包括反思自己的學習質量、數量、速度、學習成果的原因等。在演講和辯論等課堂活動之後,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口頭自評或互評。學生在評估與反思中能夠認識到自己或同伴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改進,更重視學習過程,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說,學生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於促進思辨能力的發展。

4結語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現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利用各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潛能,轉變我國大外教學中注重語言能力、忽略思維能力的現象和“思辨缺席”的狀況。而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融入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之中。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提高獲取信息和嚴謹思考的能力。首先,英語教師自身應該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其次,教師應該給學生設計好目標明確的課前、課中、課後的閱讀任務,在訓練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基礎上,適當組織學生小組學習,演講辯論,撰寫學習反思日記等,多讓學生質疑問難,多讓學生合作學習,多讓學生評價反饋,多正麵肯定學生,促使學生敢於批判、獨立思考、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倩.高校研究生學術批判思維的訓練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2931.

[2] 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819.

[3] 黃芳.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方式實踐探索——一項基於商務英語教學的行動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33.

[4] Richard Paul, Linda Elder. Thinkers Guide Library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6(6).

[5] 蘇小青.大學英語口語課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2):123125.

[6] 張玉星.英語專業師範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高級英語》課教學為例[D].福建:閩南師範大學,2013:2831.

[7] 王旭.大學英語寫作課堂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5:4142.

[8] 何其莘,殷桐生,黃源深,劉海平.關於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幹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428.

[9] 王安華.英語專業視聽說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8(2):8185.

[10] 李美霞.論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與思辨的關係[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10):7178.

[11] 馮欣.“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導”的英語教學思維能力發展探究[J].外語教學,2015(4):6468.

[12] 王山.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高等學校教育理念改革探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168.

[13] Richard Paul. The State of Critical Thinking Today [J].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 2005: 2738.

[14] 李榮華.大學英語評判性閱讀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104105.

[15] 彭青龍.思辨與創新——口語課堂上的演講、辯論初探[J].外語界,2000(2):3944.

[16] 李迎新,孫燕.大學英語教學與批判性思維培養[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103106.

(袁麗娟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基於深度學習理論的商務英語人工智能混合教學

劉川〖MZ)〗

摘要:本研究結合“學研彙智”商務英語實訓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來探討人工智能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商務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知識構建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分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業務實踐與操作能力。其中AI是技術手段,混合學習是教學手段和方法,深度學習是教學目標。研究表明,AI混合式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提升商務英語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概念的習得;培養思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商務英語學習的興趣,並豐富了評價方法。筆者下一步將進行實證研究,深層次驗證人工智能混合教學模式下深度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人工智能混合教學;深度學習;商務英語教學

1引言

人工智能(AI)技術,伴隨著信息化、大數據的出現,正在引領著現代教育模式的革新,改變了課堂的麵對麵、單向的現場教學模式。因此,傳統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師生多樣化的教學需求,基於人工智能的混合教學正在形成。

近年來,深度學習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人工智能,新的教學形式油然而生,這也反映出無論如何信息技術和教學方法如何變化,教育的本質仍然是“以人為本”,教學的目標還是知識的獲取。人工智能混合教學與深度學習理論的結合,可以為商務英語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平台,使學生快速習得知識,提升其分析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批判性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本研究借助AI商務英語綜合實訓平台——“學研彙智”,探討AI混合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2文獻綜述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國內外英語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陳真真,2019[1];王洪林,2019[2];王華樹和李智,2019[3];鄭詠灩,2019[4];毛為慧和餘慶澤,2020[5]),並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研究結果。他們從翻譯、閱讀技能或是宏觀角度都探討現代AI技術、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英語學習,並實現教與學的深度融合。但是,AI技術與商務英語教學的結合卻鳳毛麟角,本文將探討AI技術下混合式教學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1混合教學

“混合教學”是指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將麵對麵(線下)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有機結合(毛為慧和餘慶澤,2020)[6]。

混合教學有三個特點:① 從“在線教學和麵對麵教學的混合”到“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轉變。② 真正的高度參與,個性化的學習體驗。③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

基於上述的理解,筆者認為,線上和線下教學不是簡單的融合,而是基於“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終端和其他信息技術個性化的有效學習,其創造力、想象力和興趣得到充分發揮。其中,“線下”教學的主要是依靠老師的指導,監控教學過程,而“線上”則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因此,混合教學是技術、知識和方法的有效整合,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資源的互動的有機整合。

2.2深度學習的理論分析

深度學習理論最早由挪威學者Marton和Saljo於1976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並將其融入現有的認知結構中,並作為一種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方式[7]。

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生物語言學、機器學習、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跨學科領域。與淺層學習相比,深度學習側重於積極和批判性的分析、創造性的問題解決以及知識評估和創新,而淺層學習隻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孤立地存儲信息(Harvey & Kamvodounias, 2008)[8]。

因此,作者認為深度學習關注的是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和狀態,對知識的核心概念和原則的深刻理解,以及學習意義和知識的協同構建。

Tochon(2014)總結了深度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強調批判性理解、信息整合、促進知識重構、有意遷移和應用、解決問題[9]。

在本研究中,人工智能是技術手段,混合學習是教學手段和方法,深度學習是目標。因此,文章將探索AI混合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批判性思考分析、創造性解決問題和商業實踐操作的能力,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3基於人工智能平台的深度學習

為了了解學生對AI混合式教學的看法和使用情況,筆者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發放問卷146份,

回收有效問卷145份,回收率99%。學習情況分析如下:約93%的學生對在線商務英語課程有興趣;但是隻有15%的人有混合式學習的經驗,其中約82%的學生認為混合學習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提高商務英語學習的深度學習能力、互動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特別是針對實踐類課程,如跨文化商務交際、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實踐等。85%的學生認為現有的混合式學習工具及方法單一。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對人工智能混合教學抱有很高的期望,也肯定了人工智能混合教學在深度學習中的作用。但日常教學仍以單一課堂教學為主,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

3.1“學研彙智”商務英語綜合實訓平台

2017年起,商務英語專業引進了AI支持的商務英語實訓平台——“學研彙智”,此平台提供Flash虛擬全模擬商務情景和全英語練習環境,所有材料和語料庫均來自真實環境和企業。

基於該平台的工作語言輸出涵蓋商務英語的各個方麵,即商務管理、公共關係、會展、國際貿易、文獻檢索、國際金融。前台接待、公關禮儀、采購、進出口代理、商務代表、財務、出納、保險、談判、報關、物流等常見崗位和行業。

該平台基於任務驅動模式,模擬各類商務板塊,旨在培養三種技能,即英語語言技能、商務專業知識技能和商務實踐技能。它強調學生的實踐技能、交際能力、應用技能、專業技能和分析能力,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3.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於“學研彙智”平台的商務英語混合式教學構建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見圖1)。

圖1

基於“學研彙智”平台的商務英語混合式教學構建

第一階段(虛擬線上課堂):教師通過“學研彙智”App在線提問和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在線討論、自我測試。

例如,點擊進入場景任務,係統將實踐模擬場景以場景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使用3P(預習—準備—練習)教學法,這是該平台最重要的特色,通過自我設定、角色扮演、語言預演和自我訓練,學生可以更容易地將網絡中的虛擬角色轉化為真實的社會環境。

例如,點擊某個按鈕,比如“前台”,就可以看到當前職業中的多個工作場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想要練習的任務(見圖2)。

圖2場景任務

圖3口語學習

因此,基於虛擬和人工智能的技術在解決語境化語言學習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極大地拓展了學習和實踐的空間。當學生在簡單的課堂上學習商務英語時,他們不會假設什麼時候會用到這個對話,而AI技術提供的在語境中學習語言可以引導他們預測將使用的語言環境。

比如,該App為學生提供了商務英語口語學習和訓練環境,有助於提高學習的參與性,增強商務英語口語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商務情景中常見的語句。並將跨部門和對外商務交流的各個方麵聯係起來,學以致用。以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平台為代表,實現智能正確發音,並及時糾正發音,以實現地道的英語發音(見圖3)。

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進行選擇人機模擬口語訓練。

第二階段(傳統課堂):收集自學習反饋;重點講解商務理論知識部分和操作概念;討論重點和難點;與學生互動。

第三階段(AI實訓室):關鍵是理解和分析任務;促進知識重構;解決的問題和反饋。學生在網絡上學習,結合實訓平台任務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整合信息,傳遞和應用知識,糾正錯誤,調整學習計劃,從而達到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以上三個階段,基於AI平台的混合式深度教學模式,貫穿課前、課中、課下。AI技術構建了多種技術和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除了傳統的感官體驗、環境感受外,這一方式有利於調動大腦皮層區域的興奮感,促進學習者生理和心理上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既包括主動學習者又有角色參與者的虛擬空間。與商務英語學習相關的交互也是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並且大多數虛擬環境和真實商務環境是重疊的。

4人工智能混合教學的優勢

AI技術和多媒體混合教學代替了傳統的授課方式,AI平台通過動畫形式構建了虛擬商務場景,營造了一個輕鬆的自主學習氛圍,學生可以使用手機App隨時隨地在課前和課後選擇人機仿真實訓練習。

AI混合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的實踐能力和加深對商務理論知識的理解。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傳統課堂上沒有的技能,尤其是商務實踐能力。

此外,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最終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量身定製在線學習計劃,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評價的作用,“學研彙智”平台增加了學生分析和教師分析的功能,為教學評價提供客觀的數據。並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評價機製,全麵分析教學效果。

5結論

本研究以深度學習為目的,探討了基於AI“學研彙智”商務英語實訓平台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表明這一教學模式有助於拓寬商務英語學習的渠道,提升學生對商務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商務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團隊合作、批判和創新思維能力,也豐富了商務英語學習評價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強有力的補充。

但本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本質上來說這是項描述性研究,不能深層次探討其實施方法及剖析原因。因此,下一步筆者將進行實證研究以驗證AI為基礎的混合性教學深度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真真.智能手機輔助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投入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9(187):4954.

[2] 王洪林.AI時代基礎外語教學改革的進路:從獨白到對話再到多元交互[J].基礎外語教育.2019(6):38.

[3] 王華樹,李智.人工智能時代筆譯員翻譯技術應用調查———現狀、發現與建議[J].外語電化教學.2019(190):6772.

[4] 鄭詠灩.SPOC混合式教學在英語學術寫作課堂中的促學效果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9(189):5055.

[5][6] 毛為慧,餘慶澤.基於AI語音識別平台的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3):2830.

[7] Marton, F.& R. Saljo.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 (1).

[8] Harvey, A & P. Kamvounias.Bridging the implementation gap: A teacheraslearner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licy[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1).

[9] Tochon, F. V. Help Them Learn a Language Deeply[M].Blue Mounds: Deep University Press, 2014.

(劉川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智慧法學”目標下獨立學院法學實踐教育

智能化的探索

萬靈娟〖MZ)〗

摘要: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麵對疫情,高校除了嚴格控製開學的時間周期和加大對學生返校複課的管理之外,還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上進行了新的嚐試。高校提倡教師們利用各大軟件平台進行直播教學,學生們接受慕課自主學習+網課啟發學習的翻轉教學模式,教學管理部門利用互聯網對後台的教學活動進行監督管理,高校教育在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中不斷前行。因此,高校的法學教育,也應當在建設“智慧法學”的目標下,盡快適應智能技術的發展,真正從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智能化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優化、評價管理智慧化等諸多方麵積極探索法學教育走向智能信息化的發展之路。但是,法學專業中的實踐教學因其性質特殊,利用智能技術進行實踐教學仍存在重視程度不足、實際開展效果欠佳、過程管理複雜、教學評估難等現實問題,本文正是以獨立學院法學實踐課程的智能化管理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獨立學院法學實踐課程存在的問題,結合“智慧法學”教育背景所帶來的啟迪,對如何實現對獨立學院法學實踐課程的智能化管理提出建議,以期對提升法學專業教學的效率和提高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等學校;智慧法學;實踐課程;智能化

1引言

近年來,國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十分重視的,國務院和教育部均下文提及過人工智能化人才培養的規劃目標,人才培養方案中自然也包括了法學一級學科。因此,法學教育作為一門極其注重複合能力培養的學科,伴著法學學科的進步發展的步伐,應當與時俱進地引導法學學生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實操能力,能適應智能信息化時代對傳統法學教育模式的衝擊,能結合法學與計算機科學、會計金融等學科的複合知識技能的掌握,真正成為一個能順應時代潮流、能實現自身技能水平差異化的智慧法律人才。

2獨立學院法學實踐課程教育的現狀

2.1獨立學院亟待轉型,人才培養未能實現差異化

獨立學院在教育部轉設方針的影響下,逐漸重視對實踐課程和應用型教育的培養,法學教育也不例外。但客觀地說,法學實踐課程的比例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重視程度不足,課程設置配比不盡合理,法學相關核心課程仍是人才培養和考核的重心。從高校的法學人才的就業上可以得知,法學畢業生進入公檢法法律實務部門工作的初期,實務部門普遍反映上手能力不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和經驗的傳授,對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較為薄弱。獨立學院本身處在依賴母體學校的狀態下,如果不能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創新求變,學生既在理論知識上認知不深,又在實踐技能上能力不突出,在社會的競爭中未有差異化的優勢必將舉步維艱。

2.2實踐課程設置依賴性強,軟硬件辦學條件不突出

教學實驗室的建設是當下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托,但對實驗室建設較為將建設經費投入理工類、設計類的實驗室中去,對法學實驗室建設的構想停留在初級建設階段。較為常見的法學實驗室有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和法學案例分析實驗室等,獨立學院由於學科建設經費的限製,實驗課程往往僅限於教室局限地開展,且較為依賴師生麵對麵的交流、紙質教學材料的發放和實驗室硬件設施是否齊全等綜合因素,總體仍未能脫離教師主導型和應試型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互聯網智能化教育的影響下,法學實踐教學未能提前預警,充分準備教學素材和進度管理,教學活動開展被動,教學效果令人擔憂。

2.3“雙師”型師資力量匱乏,指導活動能力不強

獨立學院法學教師團隊,大致包括母體學校聘請的教授、副教授以及自身學院招聘的碩士研究生學曆的助教或講師,具有博士學曆的教授級專業人才往往把在獨立學院授課視為兼職工作,無心長期在獨立學院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而從高校招聘的研究生層次人才,有些自身尚未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也從未真正接觸過法務實踐工作,在承擔實踐指導方麵缺乏指導經驗和方法,在實踐教學指導上不具有真正優勢。有部分高校嚐試在學期專業課程中聘請客座檢察官、法官或律師進行講授,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大範圍上還是沒有形成老帶青、高水平有層次的教學研究團隊,部分獨立學院法學教研室人數屈指可數,在理論研究、實踐教學上都存在較大桎梏。

2.4教學評價體係單一,反饋結果不夠精準

縱觀獨立學院法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的管理,目前對其的評價標準不夠嚴格精準。大部分的課程都通過傳統的課堂考察和期末統一考試進行評價,前三年的學生成績幾乎無法體現實踐教學的效果;零星的實踐課程教師由自行帶隊或學生自發組織,難以組織管理,實踐調研的真實、科學性等質量問題依然存在。實踐教學評估體係單一,未能引進全程化、智能信息化管理,實踐教學經驗難以得到轉化和鞏固。

3高校法學實踐教育走向智能化的必然性

獨立學院的法學教育,應深切意識到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教育都必然走向智能信息化,應當充分認知並跟上法律價值理念、法律關係和法律運行環境上的急劇變化,如要在建設“智慧法學”的目標引領下,尋找到獨具特色的“智能信息化”發展之路,必須把握以下的指導原則。

3.1法學實踐教育的發展要堅持智能信息化、科學可行的原則

法學教育應在傳統的價值觀念上應接納信息化技術介入生活、介入法律作用的空間,在社會法律關係的建構上應及時把握新型權利義務的擴大化、在違法活動的認知上應努力界定更隱蔽的形態和情況,做到在虛實空間的自如切換,及時避免法律真空地帶的出現。在更提倡效率、科學先行的智能信息化世界,法學也應當跟上步伐。

3.2法學實踐教育的發展要堅持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則

法學實踐教學,需要的人、財、物資源,應通過多渠道籌集建設,也可以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家司法機關、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各方麵的資助,校地結合實現共建,在教學科研合作、實踐基地建設、執法人員培訓、法律援助開展、法律資源共享等方麵推進雙向交流,建立長效的合作共享機製。特別是在信息化建設上麵的經驗可以借鑒,共同致力於“智能法網”的建設工作。

3.3法學實踐教育的發展要堅持全程動態化、分步實施的原則

法學實踐教學的發展,建設步伐應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不僅在經費的投入上可分階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也可分階段進行,而且在法學實踐教學課程開設上也應落實由主幹到輔修課程,師資力量的培訓和資源共享等問題上均可有條不紊地分批次展開,真正實現法學實踐教學管理的動態化、全程化管理,貫徹管理上的局部—整體—到局部的合理方針。

4“智慧法學”目標下對法學實踐教育智能化管理的探索

4.1將智能信息理念輸入實踐培養方案,打破傳統培養方式的桎梏

法學實踐教學應當保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積極響應國內外關於智能信息化建設的前沿成果,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相關管理人員或者法學教師外出考察調研,用最新的理念來指導工作,加大對智能信息化知識的汲取和研究,加快對實踐課程向“智慧化”的智能法學進行深度轉變,以保證法學學生能夠享用到最新、最具教學效果的實踐教學建設成果。在培養方案上,可以考慮設置“人工智能法學”作為法學的二級學科,有意識地將計算機信息技術、邏輯推理、軟件設計、信息檢索等內容加入全程化的培養方案中去,使得學生能夠在複合的知識背景下盡早地掌握智能化的司法輔助技術,熟悉公檢法網絡辦公係統或各種仿真係統操作等實務知識,這將大大增強法學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差異化優勢,在應對社會需求上將提升自身的價值。

4.2強力打造實踐課程配套軟硬件,引進全智能法律技能操作平台

鑒於當前法學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實驗性教學階段,並未能輕易接受互聯網、人工智能對實踐課程的改變,建議應加快引進多媒體全智能的法律技能操作係統平台,在實踐課程模塊上可以細分設置,分模擬法庭、法律診所、非訴業務實驗室、案例分析室、經濟犯罪調查研究室等,並配備相應專業的管理人員。操作係統平台具有逼真性、互動性特點,包括從真實庭審模擬、證據陳列與展示、各類起訴狀、答辯狀、裁判文書借鑒、通用法律法規查詢等內容均有涉及。其中的核心部分一是法律診所援助服務,含民事、刑事、行政、金融經濟、財務會計等類型真實案件庫、法律法規庫和證據庫等,供師生選擇適用和分析;二是模擬法庭訴訟,具體包括前期庭審準備階段和4D仿真場景模擬庭審階段,其中穿插真實的法律文書寫作流程並有評分和流程糾錯功能,並提供各個環節的最佳操作建議。此類軟硬件相結合的教學平台,將極大節約師生交流學習的時間成本,有效促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高效對接、法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複合交叉。此外,還應積極探索建立起與司法機構判例資源共享網絡,形成校內外有機結合、模擬與現實相統一的法學實踐教學網絡,開放集中訓練與自助練習區,在討論區可以遠程共享教學資源,並可以提供學習的檢測和效果評估板塊。

4.3引導高校法學教師適應智能化教學,從基礎教學中解放開來

高校法學教師在智能化時代到來之際應當努力適應創新型的教學方式的革新,麵對互聯網帶來的傳統教學方式的衝擊應站穩腳跟,迎難而上。隻有對智能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有足夠的認知和準備,才能在時代潮流中找準自身的定位並收獲進步。有智能技術基礎的青年教師,應將嫻熟地適應各類智能化操作平台的流程,不再拘泥於概念教學、框架教學等基礎教學,通過慕課課程、平台答疑、案例更新分享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導,教師應當注重加強知識的更新和對互聯網時代新型法律問題的認識,從而從更高層次引導學生形成對法律理念的構建、對法律關係的解構、對法律技術的掌控、對法律智能化的接納,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在多空間、多維度中存在,而且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可以實現數據化的跟蹤和反饋。

4.4可視化數據智能反饋教學效果,全麵客觀精準地評估教學過程

結合獨立學院法學實踐教學的實際,教學考勤、課件演示、課程互動、作業考試資源等動態管理未能得到全程化的管理,建議在實踐教學的管理平台上加入教學全程化評估管理模塊,在師生注冊啟動學習方案後,後台均可以形成全程可視化的數據,自動精準記錄學習的狀態和學習軌跡,兼顧“教、學、測、評”的教學全過程,以下指標可作為參考:在評估實踐教學的理念的合理性與先進性上,將能是否主動適應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的需求作為評價依據;在實踐教學的準入條件上,要考察實踐教學條件的完善性,考察相關實驗設備配備和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是否有充足的實踐經費支撐,並將“雙師”指導型教師的比例納入評價範圍。

在實踐教學管理動態過程中,考慮到實踐教學教材的選定的前瞻性、實踐教學占比性、實踐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實踐教學考核的多元化、實踐動態管理的規範化等多重因素;在實踐教學的綜合評價上,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無論在理論性論文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有創新發展的學生要進行跟蹤,重視社會和各就業部門對法科畢業學生的整體評價和意見建議,將就業率的高低和社會需求的滿足度作為衡量標準之一。

5結語

在我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針下,法學教育也正處在一個全新的大變革中,這個變革的過程必然要經曆法律關係的重構與新型法律問題的解決,正確麵對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實現法學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和專業化,不僅是法學師生的殷切期待,也是法學教育的宿命和未來。

參考文獻

[1] 左倪娜,李冬青.“人工智能+法學”複合型人才培養探究[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學院學報,2019,05(34):125128.

[2] 程龍.從法律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能法學[J].湖北社會科學,2018(06):135143.

[3] 張冬梅.法學實踐類課程考核方式探討—以《勞動爭議處理實務》課程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9(32):7778.

(萬靈娟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MZ(1〗法治新時代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創新研究

張豔青〖MZ)〗

摘要:新時期全麵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對法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具有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的卓越型法律人才,是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課題。本論文針對刑事訴訟法課程特點,指出我國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創新的重大意義,結合我國司法實踐,探索適合我國法學教育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法治社會對法律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法治;新時代;刑事訴訟法;創新

1引言

高校法學教育肩負著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使命,認真講授好法學專業課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作為專業主幹課程的刑事訴訟法是我國三大訴訟法學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其教學方法創新改革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依據。

2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創新的意義

2.1專業優化的需要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都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刑法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係的科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刑法相比,刑事訴訟法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其重點在於如何運用相關教學手段將理論部分深入學生頭腦,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難點在於將理論與程序相結合,運用到我國的司法實踐當中。刑事訴訟法課程必須與現實需要相結合,教學模式和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

2.2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刑事訴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其包含刑事訴訟法的概念、曆史發展、任務、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專門機關、訴訟參與人、證據製度、強製措施、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特別程序以及司法協助製度、刑事賠償製度和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等內容。要學好這門課程,就要求學生在全麵掌握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熟悉刑事訴訟基本程序,在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堅持人權思想,在懲罰犯罪的同時,依法正確行使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執行等各方麵的權力,將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與刑事訴訟實踐緊密結合,並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得到落實,最終達到刑事訴訟法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充分保障人權。

2.3市場競爭和規製的需要

當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兩難”,即法學畢業生找工作難、企業招聘法學人才難,這就要求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麵加大力度,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法律人才,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刑事訴訟法作為法學專業主幹課程,是一門極具用應用型和理論性的學課,課程教學過程中將運用曆史分析、價值分析、經濟分析、比較分析、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掌握刑事訴訟法學理論和實踐知識,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創新的探索

新時期全麵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對法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法律專業知識基礎上,提升應用能力並快速投入法治工作中,是當下法學人才教育教學的重點。刑事訴訟法是法學專業主幹課程,是曆年司法考試和法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重點。作為一門程序法學,刑事訴訟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限製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不能適應法治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麵對我國刑事訴訟法課程創新提出有益探索。

3.1創新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教學

本課程應契合司法實務,圍繞案例分析、解讀開展教學活動。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故事,運用文本、語義等方法閱讀案例材料,遵循“案例—提問—討論”的三階段過程中探索案件涉及的法律原理、法律關係、法律條文;運用法官裁判思維進行實務推理分析,開拓學生法律思維在實務研判中的路徑,鼓勵學生通過論證分析得出結論性意見,引導學生對既定的概念、結構、規範進行進一步的思索;運用問題導入式邏輯分析法,提升學生實務應用的職業能力,實現專業知識和實踐教學的有效互動。

(1) 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4.26”(世界知識產權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國家憲法日)等特定法律日,暑期“三下鄉”普法教育等活動為契機,挑選典型案例,以案釋法,傳播法律意識、掌握法律知識。以專業任課教師線上線下輔導、邀請專家做專題報告、麵對麵解答疑難問題等為主要形式,鼓勵學生廣泛參與話題討論,讓學生在專題討論和與專家的平等對話中獲取專業法律知識,培養法律邏輯思維,將所學刑事訴訟法律理論在實際操作中得到升華。

(2) 以“模擬法庭”“大學生說法大賽”等比賽為抓手,挑選極具刑事訴訟特色的案件,讓學生扮演刑事訴訟中的相關角色,強化學生對相關理論和程序的了解。“模擬法庭”情景式教學方法能還原庭審現場,使學生獲得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增強職業實務獲得感,為學生喜愛和廣泛接受。在模擬的訴訟環境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得以創新。角色扮演的情景式教學形式,讓學生走出條條框框,實現理論知識的實戰操練,有利於正確認知法律職業者及其業務範圍,並迅速熟悉、掌握具體的審判過程,查擺知識空白;有利於直麵對具體法律問題的實踐操作,促進體係化、理論化的書本知識在模擬過程中轉化為職業所需的訴訟思維和庭辯技術。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精選最新發生的典型刑事案件,在“大學生說法大賽”中以“法律情景劇”的方式再現案發現場,並運用法律條文解釋其犯罪行為的具體犯罪構成,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豐富多樣的情景教學、逼真生動的實務演練能夠完成職業能力的培養任務,契合當前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鞏固各類訴訟程序的實踐操作,最終實現學生對具體訴訟程序的綜合掌握。

(3) 以小組討論為基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采用“法學案例分析”教學方式,由任課教師精選典型案例,學生綜合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分組討論,並以PPT、辯論賽等形式在課堂展示,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展示進行點評,讓學生了解自身理論知識的空白,並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由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講授法律診所課程,法學專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坐診,以“準律師”身份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谘詢,“診斷”其法律問題,開出“處方”。學生在診斷過程中必須學習、分析、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來處理真實案件,這將有利於促進學生對法律理論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提高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

(4) 以《今日說法》《法治在線》及典型犯罪類影片觀看等形式,聽取相關專家在其中的點評,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其中的刑事訴訟法律知識運用及不足,以在今後的學習中加以改正。任課教師可以集體備課,利用各種網絡學習資源,製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錄製精品課程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時間進行觀看,並以小論文的形式論述自己對案例或課件中頗具爭論性的觀點,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探討實際案例,強化法學理論知識的掌握。

(5) 組織庭審旁聽,參與法律援助,增強演練實踐。學校積極與當地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共建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法庭審判活動,這是實踐教學的直接形式,同時也是模擬法庭教學的基礎。學生在積累多次旁聽經驗後,與專職律師一塊參與一些簡單案件的法律援助,在幫助權利人維護權益的同時也鞏固自身所學法律知識。這種實踐教學方式能夠使法律專業學生走出校園,親臨審判現場,直擊案件審判全過程,在進一步加深對程序法理論應用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分析的能力。

3.2改革課程考核內容與方法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是檢驗一定時期內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刑事訴訟法課程的特殊性,單一的命題試卷考核已不能適應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實踐教學表現和效果必須納入考核環節。

(1) 考核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程度。主要通過小組案例討論課上學生的表現、學生案例診斷報告及各種小論文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2) 考核學生對複雜案例的分析和臨場應對能力。主要通過“法律診所”“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方式,讓學生直接接觸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考查和評價。

(3) 考察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主要通過讓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實踐和旁聽實踐,通過書寫各種法律文書、期末小論文等方式對觀看和旁聽的內容進行總結與評析,對學生的觀察和提煉能力進行考評。

(4) 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主要通過“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方式,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使學生能夠將理論學習與司法實踐的具體運作模式相結合,對學生的理論聯係實踐的能力予以綜合評價。

對於學生,調整考試分數,不再以期末一次性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刑事訴訟法課程學習狀況的唯一評價標準,而是將總分數分散在平時教學及實訓的各個環節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際參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個作為考核的重點。具體體現在實踐教學中通過考評學生在其中的表現,並就每一個環節按其給定分數單獨進行打分,最後彙總刑事訴訟法課程的綜合成績,與期末試卷成績一起計入課程期末總成績。

3.3加強刑事訴訟法課程實踐教學隊伍建設

對於高校來說,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是刑事訴訟法實踐性教學創新的關鍵。

(1) 增強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我國高校法學專業教師隊伍目前麵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實踐閱曆不夠豐富,處理實際業務的技能不足。學校必須鼓勵教師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取得執業律師資格,鼓勵具有職業律師資格的教師到律師事務所掛職,代理相關案件,積累業務操作實際經驗,並在課堂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聘請校外律師、法官、檢察官等“雙師型”人才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主要以專題講座的形式解答學生在專業實踐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率。

(2) 引進優秀專業人才,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教師是高等學校辦學的主體,教學與科研是教師的主要職責。高校在引進教師時必須注重其道德品行、學曆層次及年齡結構;注重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通過創新型研究推動日常教學;考察教師的專業技能及實踐操作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國家法律資格考試,取得律師執業資格,將各項理論運用於實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水平。

(3) 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引進優秀教師隊伍的同時,注重學校自有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升,舉辦專業技能培訓,搭建實習基地和創建實驗室,要求具有執業資格的教師不斷提升實務能力。定期派教師到名校學習,如有條件,可出國學習國外關於課程實踐教學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加以運用。

4結論

法治教育作為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法治新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創新作為法學係列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旨在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同時,培養其法治思維、增強其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和邏輯分析能力,以便有效提高新時代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效率。本文在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鑒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新時代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的新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掌握理論知識,熟悉具體訴訟流程,明白法律規範在具體訴訟程序中是如何成為裁判依據,實現職業能力的有效提升。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還能指引學生的職業選擇,服務法學人才培養社會效應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R].2017.

[3] 馮漢橋.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症結與出路[J].經濟研究導刊,2019(21):141142.

(張豔青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智媒時代下SGC新聞教學模式的構建

李媛豔〖MZ)〗

摘要:在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新聞媒體業態的變革促使新聞專業教育亟待改革。在結合智媒時代下全新新聞生產模式即UGC、PGC、OGC的特點,創新教學模式SGC(學生生成內容)是對PBL基於項目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擴展,強調以學生創造為主導,配合教師引導和項目的操作指導,以完成項目為結果的。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業態;SGC;新聞專業教育

1智能媒體帶來新聞媒體業態變革

智能媒體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同時改變了媒介權力格局和社會權力格局,新聞媒體業態正在發生著變革。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進入智媒時代,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傳播者以及接收者的身份交錯,任何人可利用微博、論壇等新型媒體隨時隨地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並且以“轉發”和“閱讀”的形式快速傳播。同時,智能化媒體逐漸走入網絡媒體後台,自動化采集信息、自動化生成新聞、自動化剪輯視頻……新聞從業者的生存受到巨大衝擊,融合了新技術的新媒介形態、融合了新信息符號的媒介內容、融合了新渠道的媒介傳播形式等新媒體格局,形成了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基於Web 2.0(論壇、博客為代表)和Web 3.0(社交平台、微博客為代表)平台,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UGC、PGC、OGC之間既存在密切聯係又有明顯的區別。一個平台(網站)的PGC和UGC有交集,表明部分專業內容生產者,既是該平台的用戶,也以專業身份(專家)貢獻具有一定水平和質量的內容,如微博平台的意見領袖、科普作者和政務微博。PGC和OGC也有交集,表明一部分專業內容生產者既有專業身份(資質、學識),也以提供相應內容為職業(職務),如媒體平台的記者、編輯,既有新聞的專業背景,也以寫稿為職業領取報酬。劉振興.淺析UGC、PGC和OGC[EB\/OL].人民網http:\/\/yjy.people.com.cn\/n\/2014\/0120\/c24507924169402.html,2014.智媒時代下新聞傳媒業態展現出新的改變。

1.1以用戶為核心的傳播模式

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媒體新聞部主任楊繼紅指出:媒體融合主要矛盾轉向人民群眾對信息量和信息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和媒體的傳播能力越來越難以直接觸達用戶、直接影響用戶之間的矛盾。用戶、媒體、信息三者之間的關係交錯影響,在智媒時代,媒體、信息漸漸不再是稀缺資源,用戶占據了強勢地位。

傳統大眾媒體的優勢在於能夠抵達現場,作為信息源頭獲取內容;進入新媒體時代,通過觸達用戶,獲取流量獲得用戶價值;交互型媒體能夠通達人心,獲取信任,獲得引領地位。大眾傳媒時代以大眾媒體為核心,信息傳播時代以網絡互聯為核心,在工業生產下,信息發布渠道和媒體為稀缺資源,進入“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智媒時代,移動互聯網以及智媒終端使得“人人即為媒介”,新聞生產再也不是媒體特權,海量信息和各類互聯網平台下“用戶”變成稀缺資源。渠道為王?內容為王?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衝擊下,渠道不再稀缺,“用戶為王”再次引起研究領域的重視。

1.2以個性服務為特點的平台崛起

在互聯網上,各大平台競相爭奪用戶,基於購物消費的阿裏平台、基於社交功能的騰訊帝國、基於搜索引擎技術的百度係,在阿裏巴巴、百度、騰訊互聯網三大巨頭之外發展起來,基於大數據的算法推送的客戶端“今日頭條”,以及團購平台、租車平台尤其是近期大熱的快手、抖音等視頻直播分享平台,互聯網上不再三分天下,平台崛起勢如破竹。在平台經濟模式下,多邊市場經濟是以雙邊市場理論為基礎,利用網絡效應,以長尾理論構建精準營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1.3以智能化驅動的內容生產革命

大數據分析促成精確新聞生產,AI技術啟動自動內容生產,物聯網開啟“萬物皆媒”之門,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智能技術的驅動一場新的內容革命彭蘭.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傳統媒體轉型的三大路徑[J].新聞界,2018.。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基於算法的個性化定製化精確新聞生產與推送,以騰訊Dreamwriter為代表的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新聞機器人寫作,可在0.25秒內完成一篇新聞通訊的寫作。在新技術的促動下,傳感器、VR\/AR、短視頻以及視頻直播等沉浸式新聞開啟全新內容生產革命。

新聞媒體的產業形態的改變,解決了記者的“非在場”,有利於提高媒介的公信力,也讓培養“專業新聞記者”的新聞教育麵臨困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麵臨人人都可為媒介,處處都有信息發布平台的境遇,更要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專業性,新聞教育要注重“職業使命和職業責任感”培育,同時要防止新聞教育陷入“技術決定論”的陷阱,全新的新聞媒體業態勢必要求新聞專業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學培養模式。

2智媒時代下新聞人才需求

目前新聞教學麵對的是一個以移動互聯、雲技術、大數據為特征的融合媒介生態環境,PC、手機以及IPAD等移動終端成為最為廣泛的信息傳播與學習平台。世界報紙和新聞出版聯合會(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 WANIFRA)預估分析,美國大約有80%的人正在從事數字報紙的內容,新聞品牌通過網絡、平板電腦和移動設備可以到達70%的英國人,在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使用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上的新聞客戶端閱讀新聞。新聞媒介生態的改變,新聞生產不再是“記者的特權”,記者也不再是采寫即可,報紙也不再是新聞主流發布渠道,機器寫手的出現,似乎記者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新聞多元融合的生態現狀要求新聞教育必須趨於智媒化。

當前新聞教育的對象,是Marc Prensky命名的“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也是Tapscott界定的“網絡世代”(Net Generation),是在數字網絡技術中成長的一代。這一代人熟悉數字技術,習慣“讀屏”,擅長內容生產,樂於分享,離不開“手機”和“網絡”。根據餘紅教授的《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一文中統計得知,社會對於新媒體人才需求分成兩種類型“通才”和“專才”,即互聯網內容維護、UI界麵設計等“人文”與“技術”結合的融合性人才,以及數據分析、後台研發、產品測試等技術型崗位的技術專才。餘紅,李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不斷變革的新聞媒體業態,教育對象的鮮明數字技術性特征,對新聞教育培養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2.1全能型複合人才

融合媒體新聞作品往往是文本、圖像、視頻多元化信息元素的呈現,多端口的發布,多媒體的特性不但體現在製作方麵,還貫穿整個信息產品發布、傳播和消費。新聞專業的高等教育要培養全能型複合人才,既能為紙質媒體撰寫文字稿件,又能為電視等視頻平台策劃拍攝剪輯新聞節目,還能為網站、新聞客戶端、媒體平台等提供多媒體內容產品並兼顧網絡運營,甚至能夠為網絡直播平台做實時報道。這種全能型複合人才,“並非都需要有多媒體技巧,但是每個人都有應該有多媒體意識”。

2.2專家型新聞人才

當今網絡環境,時時發生“假新聞”“新聞翻轉”等不良現象,原本建立在大眾傳媒時代的“新聞真相”逆轉成為一個“後真相時代”,這都源於網絡新聞的發布的便捷性、即時性,人人即可作為新聞現場的“見證者”“傳播者”,卻忽視了“求證”的過程。在網民參與下的公民新聞,沒經過專業新聞教育的普通公民以“分享式”參與新聞生產傳播活動,新聞與個人觀點和情緒交織,信息產品虛假難辨、良莠不齊。新聞教育肩負著培育專家型新聞人才,有效利用新媒介,辨析新聞信息真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新聞職業職責。

3智媒時代下SGC新聞教學模式的構建

智媒時代下的新聞教育應該是將課堂從普通教室的空間轉換為功能空間,以物理空間為界限的靜態布局轉換成動態管理,將可挪動的設施替代固定的桌椅擺設,以項目內容為導向的課堂代替靜態的情境驅動,單純技術的參與變更為技術的深度融合李正福.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機理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的一種新式教育。新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要求新聞教育融合數字信息生產、多媒體意識、以及較高的信息傳播能力和媒介素養。因此,不僅要硬件設備和軟件配置升級,更要求教學模式更新。

3.1基於項目學習(PBL模式)

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克,早於1918年發表的《項目(設計)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項目學習”的概念。20世紀早期,在美國的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低年級中,屈伯克的項目教學法得到了普及。此教學方法主張以項目為導向,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反思、探索和自主學習,教師主要負責導向和輔助功能。基於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建構主義學派的一種方式,是以探究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本質,讓學生主動式參與項目的方法來改善學習效果,銜接市場需求習得相關技能。Mettas, A, Constantinou, C. The technology fair: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enhancing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nd interest in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Design Education,2008.拉莫爾和摩根多勒歸納了成功的PBL教學實踐的七個要素: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發出聲音與做選擇、培養21世紀的技能、質詢與創新、反饋與修正、公開呈現項目的最終產品。Larmer J, Mergendoller J H. Seven essentials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2010.

基於項目學習教學方法常用於計算機、信息等工科類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有別於傳統教學的“老師教,學生學”的灌輸式的被動教學方法,基於項目學習更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型,在教學設計環節注重六要素:情景、任務、組織、過程、資源和評價(見表1)。

表1PBL模式教學設計六要素

教學設計要素教學內容

情境要素營創項目情境,利用真實事件或模擬真實事件

任務要素製定任務目標,分解任務

組織要素小組合作學習,角色分工完成任務

過程要素實踐操作過程,探索溝通交流學習

資源要素“預設資源”,有效利用校內外資源

評價要素多元評價主體,多樣評價方法與標準

3.2基於PBL模式構建SGC(學生生成內容)模式

新聞傳播的輿論陣地從傳統媒體主導轉向網絡新媒體,從專業新聞工作者采寫新聞轉向公民參與新聞生產傳播,以報紙、電視等大眾媒介為平台的大眾傳播慢慢轉向以微信、QQ等社交媒體為平台的線上人際傳播。新聞業態的轉變向新聞專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應該更有效利用“手機”和“網絡”,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SGC(學生生成內容)模式是PBL模式在新聞教育的運用和發展,是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的結合UGC、PGC和OGC的特點,針對新聞專業教育的創新。

PBL模式主要由內容、情境、活動和結果這四要素組成(見圖1)。

圖1PBL模式四大要素

PBL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積極主動,以及通過小組成員的協作完成項目,要求學生要有全麵的知識和對實際生活中問題的專研精神。SGC模式(見圖2)是融合背景下對PBL模式的應用和擴展,同樣強調以學生創造為主導,配合教師引導和項目的操作指導,以完成項目為結果。學生內容生產式課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結合UGC、PGC和OGC融媒體新聞作品的生產製作方式,將UGC融入課堂教學中,“手機”和“網絡”的用戶(User)也是當今的學生(Students),因此創新性提出了SGC(Studentgenerated Content,學生生產內容)模式,同時試圖通過SGC模式培養學生能夠成為PGC和OGC模式中專家和職業內容生產者。

SGC模式在PBL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融合媒體時代要求,有效地結合了新聞業態特征進行教學改革探索。SGC模式是在PBL模式的核心要素中,擴充空間,拓展內涵,充分利用網絡內容生產模式,使得PBL模式更有效地為新聞教育服務。

其一,內容。基於項目學習的新聞專業教學內容應是根源於現實的動態話題。傳統新聞教育遵守“教—學”模式,依據教科書進行專業教學,通常按照“擬定教學大綱—選定教科書—編寫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安排—檢驗教學效果”的步驟,推進教學進度和檢驗教學成果。而麵對傳播技術飛速發展和傳統理論不斷被解構和重構的時代,依據教科書的教學模式完全不能適應新聞專業教學。新聞教育實踐性強、時效性強,教學內容講究完整的傳播體係和規範的程序,同時對於時事熱點的事件、傳播現象以及傳媒技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新聞專業教育的改革要謀求與新聞業態變革的統一性,教學內容的動態性。因此,在SGC模式裏,內容的選擇,強調結合學生興趣,業界需求和學界研究熱點。

圖2SGC模式

其二,活動。基於項目的SGC學習將教學活動視為一個過程。因此,它對教學成功的測評不是單純的結果性評價,而是一個重視過程中諸多環節的形成性評價。既然是基於項目的學習,項目就需要設計,涉及項目對象、經費預算、活動實施方案、項目效果的評價等。SGC學習活動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項目難度的設計也頗有學問,項目對多數學生來說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然而,又不至於由於操作難度太大,而影響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如參加專業實習,實習項目進入課堂;也可利用參加專業類的比賽,將比賽內容項目導入課堂教學;還可利用引入校內一些宣傳策劃報道類項目,如為學校製作宣傳片等形式進行項目活動探究。

其三,情境。SGC模式的教學情境有兩類,一是真實情境,一是仿真情境。真實情境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專業實習,尤其是駐點的采訪寫作實踐,通常發生在本科生高年級的一個學期及其寒暑假期,更值得關注的應該是創造新聞教學中常態化的仿真情境,縮短課堂教學與真實世界的距離。在SGC教學過程中努力創作仿真情境,比如學生新聞采訪團下鄉調查和采訪,課堂組織模擬新聞發布會等。

其四,成果。所謂項目,必然強調產出,或者是一個出版物,或者是一段網絡視頻,或者是一個微信公眾號,成果呈現方式可以是新聞報道、調查報告等傳統文檔樣式,也可以是彙報演示、短視頻、富媒體、H5、網頁、電子書等形式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的組合。SGC模式以成果帶動項目,學生自主創辦微博、微信公眾號、自媒體、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這些體現了學生真實興趣的成果,成為他們學習再投入的動力。SGC的“成果”不是教學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而是自始至終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甚至在設計教學計劃之初,就要把項目成果意識納入教學目標,使得教學活動能夠間接或者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技術更新和職業設計中去。

4結語

智媒時代,新媒體替代大眾媒體占據新聞傳播的主流市場,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衝擊和改變著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維度和傳播理念。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麵臨轉型,而新媒體行業正蓬勃發展,不斷湧現的智能媒體形式,機器寫手、大數據等,傳媒行業需求UI設計、App開發維護、數據新聞寫作和可視化以及運營等方麵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向社會培育人才,傳統新聞傳播類教育側重培養學生針對傳統媒體的“采”“寫”“編”,這已不能當今的新媒體環境,SGC模式是融合背景下對PBL模式的應用和擴展,同樣強調以學生創造為主導,配合教師引導和項目的操作指導,以完成項目為結果,有助於新聞專業培育適應不斷迭代、快速發展的媒體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振興.淺析UGC、PGC和OGC[EB\/OL].人民網http:\/\/yjy.people.com.cn\/n\/2014\/0120\/c24507924169402.html,2014.

[2] 彭蘭.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傳統媒體轉型的三大路徑[J].新聞界,2018.

[3] 餘紅,李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

[4] 李正福.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機理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

[5]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6] Mettas, A, Constantinou, C. The technology fair: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enhancing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nd interest in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Design Education,2008.

[7] Larmer J, Mergendoller J H. Seven essentials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a, 2010.

(李媛豔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MZ(1〗以學為中心的線上教學設計與實施

鄧海〖MZ)〗

摘要:在我院PHP網站開發課程教學中,針對課程特點和線上教學需求,結合智慧樹網絡教學平台和騰訊QQ群等線上教學手段,對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展以學為中心的線上教學設計,通過激發學生參與線上教學的熱情,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經過兩個多月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效,收獲了許多有益的線上教學經驗。

關鍵詞:以學為中心;線上教學設計;PHP網站開發

1引言

2020年年初,一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疫情防控期間人員不能流動和聚集,學校也延期開學,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受到影響。

2020年2月4日,教育部發布《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高等學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為了使教學工作繼續進行,各高校紛紛啟用形式多樣的在線教學。線上教學不僅是高校傳統教學的重要輔助教學方式,更在特殊時期發揮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2020學年下學期,根據我院的教學安排,筆者自3月4日起在2018級電子商務專業3個班的PHP網站開發課程中以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授課。這是筆者從教二十多年來首次以這種全新的方式講課,開課前做了認真準備,精心做好教學設計,開課後積極實施,不斷分析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積累了一些線上教學經驗。

2在線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教學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進入課堂,SPOC、MOOC、在線直播等教學模式也越來越被人們熟知和接受。

2.1SPOC教學模式

SPOC模式的在線教學是以基於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圍繞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來開展教學。線上數據+隨堂互動的教學形式更加側重於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將翻轉教學、差異性教學變為可能。SPOC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非常貼合現在的學生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被大量運用在教學過程中。

基於SPOC模式的在線教學,要求教師有自己建好的在線課程,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根據學情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2.2MOOC教學模式

大型開放性在線課程(MOOC)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優秀課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借助網絡教育平台在世界範圍投放,供學習者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MOOC不僅提供優秀的在線課程,還將學習者的學習經驗進行整合,是高等教育體製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1]

基於MOOC模式的在線教學,教師不用錄製課程,不用建在線資源,不用講基本知識點,學生可以跟隨名校名師進行學習。但是,即使是名稱相同的慕課,在課程內容、教學進度、側重點等方麵的差別可能都會非常大,要求教師按需補充資料,做好答疑,發布和批改作業等工作。

2.3直播教學模式

網絡直播教學對大部分高校教師來說是新生事物,還沒有成熟的網絡直播教學經驗,所以如何提高教師的參與熱情和應用效果至關重要。直播教學實時性強,教師學生同步教與學,互動性好,基本可以滿足不同課程的需要,特別是有操作演示內容的課程。但是直播教學對網絡狀態要求較高,教師的電腦操作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基礎。[2]

直播教學可以視為對在線教學的課程做一個教學改革探索,而不是簡單地將線下課程直接搬到線上直接做直播,原來2課時的課現在就做2課時的直播,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教育部對直播課的態度是特別不提倡、不鼓勵、不希望、不建議各高校在疫情期間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製作直播課。

可見,各種在線教學模式都有其優勢和不足。本課程選擇智慧樹網絡教學平台,結合QQ學習群實時互動的方式開展線上教學,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智慧樹平台提供了共享課、在線直播、課程互動、資源推送、發布作業等許多功能,為在線教學提供了很大便利。

3以學為中心的線上教學設計

以學為中心的“學”包含兩層含義: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體係。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通過設計並構建適宜的環境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各環節。線上教學更應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3]

以學為中心要求在線上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現狀和個體差異,依托各種教學資源,結合在線課堂的特有形式和課程特點,調整課程結構,重組教學內容,提前設計資源的數量和形式,並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由於師生不在一起,沒有傳統課堂的麵對麵,因此線上教學的學習活動設計也顯得尤為重要。

下麵以筆者講授的PHP網站開發課程為例對線上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1課程結構設計

首先根據線上教學的需求對課程特點、授課內容和學生學情進行分析,然後確定以項目化、模塊化的方式展開在線教學。針對這種項目化、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再進行具體任務劃分,最後生成課程單元,具體如圖1所示。

圖1課程結構設計

3.2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以模塊化和項目化的形式整合課程內容,將主要內容和知識點歸入各個模塊,並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來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的目的。具體如表1所示。

表1PHP網站開發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模塊內容項目任務

網頁基礎模塊HTML、CSS和JavaScript等登錄頁1. HTML結構;

2. CSS外觀;

3. JS交互

PHP基礎模塊開發環境搭建、PHP語言、Web交互和操作MySQL數據庫等未來商城

(原生版)

1. 商城首頁;

2. 商品詳情;

3. 會員登錄;

4. 購物車;

5. 下訂單;

6. 後台登錄;

7. 商品管理

PHP框架模塊麵向對象編程、MVC開發模式、PHP框架原理和ThinkPHP框架應用等未來商城

(框架版)

1. 商城首頁;

2. 後台登錄與驗證碼;

3. 商品管理;

4. 商品詳情;

5. 分頁插件

針對課程的項目,教師通過任務導入,以啟發式、探究式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興趣。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設置互動討論環節,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每個知識點、每個任務點結束之後要進行任務總結,同時通過隨堂測試等方式檢驗學生在線學習的效果,通過課後作業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師通過錄製速課、錄屏等將已有的教學內容錄製下來,並且通過直播和同步課堂的方式在線與學生實施課程內容的分享。在整體教學內容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配套教案、PPT、微課、案例等教學資源,學生通過配套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具體如圖2所示。

圖2教學內容設計

3.3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前發送任務書,上傳資料,與學生QQ互動。學生提前下載資源,觀看微課。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入案例,將內容進行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互動討論和實操演練,鞏固學習成果。教學中可以依托智慧樹平台和QQ群相結合的方式靈活有效地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後環節為學生準備拓展作業和實訓內容,並進行指導答疑。具體如圖3所示。

圖3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程整體學習情況、學習進度,以及課程資源的種類、數量等實際情況,對教學進度、資源內容和互動方式等進行動態調整。

4線上教學實施

為了使線上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開課前教師必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要與學生多溝通。開課後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下麵談談筆者的做法。

2月12日在智慧樹平台創建了PHP網站開發課程。在後麵的實際教學中發現智慧樹平台比較穩定,客服響應也很及時。同時在該平台上選擇了一門與課程教學配套的共享課“Web編程技術”,將其作為學生的在線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