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000e��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研究 \/ 劉祖漢等著.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9

(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

ISBN9787305208768

Ⅰ. ①研… Ⅱ. ①劉… Ⅲ. ①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中國 Ⅳ. ①G643.1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97609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叢書名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

書名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研究

著者劉祖漢俞洪亮等

責任編輯彭濤束悅編輯熱線(025)83686308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鳳凰通達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 13字數 295 千

版次2018年9月第1版2018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08768

定價40.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 njupress

銷售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編撰委員會

主任殷翔文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廳原副廳長、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原副主任

副主任呂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沈炯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熊思東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躍龍河海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百齊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祖漢揚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馮建明東南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統戰部部長、副研究員

汪霞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郎建平蘇州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俞洪亮揚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儲憲國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秘書長

董增川河海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少華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內容簡介

《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以下簡稱《叢書》)是由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組織編撰的一套以研究生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主題的、係統性、係列化的學術研究專著。《叢書》包括《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研究》《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研究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研究生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研究》《研究生培養協同機製研究》六個分冊。

《叢書》以直麵研究生培養若幹前沿、重點、熱點、難點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出發點,以前瞻眼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務實態度,係統深入研究問題為著力點,以拓展破解問題的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為落腳點,以“理論探討”“國際比較”“實踐探索”“對策建議”為篇章布局,以回答所論述主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為邏輯路線,以政府部門、培養單位、科研院所與企業相關人員、研究生導師、研究生,以及教育、科研、人才、經濟工作者等為主要讀者對象。《叢書》對於促進我國研究生培養製度變革創新,對於提升研究生培養能力與質量具有較好的學術引領作用和實踐指導價值,是我國研究生培養領域不多見的一套新作、力作。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對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這一主題進行專題研究,分為三篇。

第一篇:理論探討篇。對立德樹人的思想緣起與曆史源流、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現實脈絡和學科邏輯、中國語境下的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和西方文化中的立德樹人思想等基本理論進行了概述,對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影響因素、基本原則、基本途徑和方法等進行了係統探討,對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如何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篇:實踐探索篇。在開展專題調查的基礎上,對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的狀況及麵臨的挑戰進行了認真分析,對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的相關案例作了介紹和點評。

第三篇:對策建議篇。圍繞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這一主題,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係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向政府管理部門、研究生培養單位、研究生導師及研究生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的對策建議。

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研究

總序

總序

這裏奉獻給各位讀者的,是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組織編撰的一套《研究生培養研究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包括《研究生培養立德樹人研究》《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研究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研究生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研究》《研究生培養協同機製研究》等六個分冊。

本《叢書》的出版,是參與回答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時代之問的一種嚐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踏上了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新的曆史時期,新的社會形態,新的國家目標,都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於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兩個更加”,道出了黨和國家、時代和人民對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兩個一流”與“一個核心點”,指明了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方向;“卓越人才”與“一流人才”,提出了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培養人才的明確要求。

眾所周知,94歲的中國航天科學奠基人錢學森在病床上,對前來看望的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進言:中國在進行下一輪的科技發展規劃時,不能忽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我以為,“錢學森之問”是一個關於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時代和社會之問,國家和民族之問,人民和公眾之問。我以為,對於“錢學森之問”,包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教育工作者自然應該回答,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經濟金融、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工作者應該回答,國家與社會決策管理者、家長、教師等社會各有關方麵人士都應該共同回答。編撰出版這套《叢書》,就是作為江蘇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試圖參與回答以“錢學森之問”為代表、以“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主要內涵的時代之問的一種嚐試。

本《叢書》是完善我國研究生培養製度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現代學位製度開端於193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由於“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斷了12年,1978年恢複了招收培養研究生的製度。到2016年,全國有研究生培養機構793個,其中普通高校576個,科研機構217個。在學研究生198.11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34.2萬人,在學碩士生163.90萬人。畢業研究生56.39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5.5萬人,畢業碩士生50.89萬人。

《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源:中國教育部網站。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有幾個特點:一是前麵近30年發展很緩慢,甚至停止;二是後麵近40年發展很迅猛;三是發展規模很大;四是貢獻很大;五是時間短,很年輕。應該說,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以如此快的速度,形成如此大的規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如此眾多的高層次人才,努力之巨大,貢獻之巨大,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是一方麵。然而,也正是因為時間之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出現了另一方麵。這就是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的,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還很年輕,還不夠成熟,還難以避免地存在著與外部的社會人才需求脫節,內部的培養規格與培養方式較單一、培養體係不健全、培養製度有缺失、培養機製有失衡、培養質量不夠高等問題。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是個大戰略、總戰略、長遠戰略,既包括科技創新驅動,也包括製度機製創新驅動;既包括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也包括社會進步的創新驅動。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還能依靠人口紅利嗎?不能,要靠人才紅利。人才紅利從哪裏來?從包括教育在內的人才培養、使用、管理體係、製度的創新中來,從包括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內的教育改革中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麵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人才為核心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與傑出人才為引領的學習型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大機遇的同時,也麵臨著跟上時代步伐、適應社會需要、引領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行調整、完善甚至建設性革新,實行製度機製創新驅動,實現由速度型、單一型、粗放型向創新型、品質型、引領型轉變的巨大挑戰。顯然,這種轉變的重大課題不是本《叢書》所能全麵研究論述的。而本《叢書》是試圖基於這個大理念,圍繞這個大課題,選擇和圍繞研究生培養的幾個重要方麵,探討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我國研究生培養製度的想法。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精英培養。錢學森先生講的“傑出人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他的秘書兼學術助手塗元季說,“他心目中的傑出人才要比一般的專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話說叫‘科技帥才’”,“按錢老的標準,這樣的傑出人才不僅要在國內某一領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領域讓人一提到就豎起大拇指;不僅個人要具備拔尖的學術水平,還要有本事團結一大批人,統領一大批專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難關”。

《訪錢老秘書兼學術助手塗元季:錢學森的人才憂思》,來源:新華網。可以看出,錢老所說的傑出人才,是國家的棟梁之材,社會各領域的領袖之才、領軍之才、大師之才,不僅在國內是出類拔萃的,在世界上也是著名的,是世界人才森林中的參天大樹,是人才群星中的耀眼之星,是人才之精英,也許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卓越人才”與“一流人才”吧。

古今中外,很多培養和產生傑出人才的製度、做法和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的。

在中國,作為“取士不問家世”“為國選賢”的科舉製度,“自隋至清在我國延續了1300餘年,考選出800多名狀元,10萬多名進士,上百萬舉人,這些人才為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周道祥.江南貢院史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2.。通過科舉選拔了一批經世致用的傑出人才,這在唐、宋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然而,中國的科舉製度,後來正是因為考試內容陳腐,考試方式僵化,考試製度未能適應社會進步而實行與時俱進的改革,尤其是八股文使科舉製度出現大倒退,禁錮思想,摧殘人才,誤國害民,終被曆史拋棄。

在中國,除了科舉製度外,作為初為官方修書、藏書、校書之所,後為學者隱居讀書、聚徒講學之所,再為準備科舉應試之所,“清末新政”改為學堂的古代教育機構書院,尤其是稽山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等著名書院,在培養人才、研究學術、傳播文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奇跡、中國大學楷模的西南聯大,為中華民族貢獻了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材,包括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大批自然科學家和人文學家。

在國外,產生眾多傑出人才的“猶太人”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猶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空前絕後的偉人與名人,他們屬於各領域最出類拔萃的人物”,“群星燦爛的猶太政壇巨子、藝術精英、科學巨匠、思想大師、巨富大亨,諸如: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音樂巨匠門德爾鬆、藝術大師畢加索、‘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傳奇政商哈默、美國‘奇緣博士’基辛格、‘好萊塢叛逆之星’霍夫曼、以色列倔老頭沙米爾、以色列總理沙龍等”。

德川盛樂.猶太人影響世界的28個法則[M].南京:金城出版社,2007:1.

在國外,英國現象與德國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許多批評家包括亞當·斯密和愛德華·吉本指出,牛津、劍橋食古不化,似乎大學教育就是培養紳士,片麵注重道德、品格和行為舉止的訓練,課程太窄,跟不上現實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有人進一步推演:牛津、劍橋孕育的這種‘紳士帝國主義’,使英國的精英缺乏實際技能,結果到了20世紀,英國被德國全麵趕超。這樣的紳士教育,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衰落。”“捍衛牛津、劍橋所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人指出,德國大學過分專業化,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卻不是完整的人。德國人作為個體而言,才幹出群,但是,德國作為一個整體而言,表現一再令人失望。頻頻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幹變成破壞性力量,相對而言,牛津、劍橋的傳統培養的優秀公民和領袖,在關鍵時刻都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奠定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對世界的統治。”薛湧.培養精英[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42.

誠然,上述這些例子不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但至少是成功的;是不可照搬和複製的,但可以有不少的啟示;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以為做得更好提供借鑒。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其自身的、更突出的層次性要求和結構性要求,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有更強烈的精英化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薈萃的群英、輩出的英才支撐和引領。在現代中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以後,精英教育就隨之消失了嗎?或者說,本、專科層次的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乃至普及化以後,研究生層次的高等教育也隨之大眾化乃至普及化了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背景下,精英教育是應該加強還是應該被有意無意地削弱呢?顯然,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那麼,傑出人才、精英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應該由誰來承擔、應該如何加強呢?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係的最高層次,不僅不應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大潮所淹沒,而且更應該責無旁貸地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國家強盛與民族複興更高、更全麵、更複雜的人才需求,立足於人才需求、人才培養與人才供給這個大體係,通過與社會體係科學合理的分工與密切協調的合作,研究探索出高層次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培養、供給這個方麵“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實施人才培養的精英戰略、精品戰略和特色戰略,建立形成不斷革新和完善的選拔培養傑出人才、精英人才的體係、製度、機製、模式和環境,切實擔當起培養社會傑出人才、精英人才的重任,並進而引領包括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體係的製度創新和完善發展,形成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要求的、完善先進的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大體係,形成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體係及其傑出人才培養體係。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全麵培養。上乘的象牙雕作品,正是以堅實細密、潔淨如玉、溫潤柔和的質地,造型獨特、玲瓏剔透、雍容華貴的精美,一絲不苟、精鏤細刻、巧奪天工的技藝,顯示其高雅非凡、出類拔萃的氣質,讓人駐足不前、愛不釋手、巨資珍藏。誠然,一般的材質,普通的工匠,粗糙的技法,是出不了這樣的精品的。傑出人才的培養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傑出人才作為人才森林中的參天大樹,既有特別高大、粗壯的體態,又有特別優秀、獨特的品質。作為未來的領袖人才、領軍人才,必須有不同於一般人才所具有的心靈、道德、智慧、品格、能力和特質。誠然,在科技主義盛行、人文主義危機的年代,在物欲橫流、功利盛行的年代,在平庸世俗、斯文掃地、價值底線一再被突破的年代,培養這樣的傑出人才是很困難的。

比如說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教育。研究生是不缺知識的,但是,一定能說不缺文化嗎?一定能說不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嗎?如何通過道德的、人文的、科學的、心理的等方麵的綜合教育,使培養的研究生不僅有知識,還有理想,有思想,有道德,有責任;有人文情懷,有文化底蘊,有科學精神,有專業素養,有超越學科專業、國度、文化的視野和思維;有曆史眼光,有世界眼光,有批判眼光;有創新精神,有拚搏精神,有務實精神,有團隊精神,有獻身精神;有凝聚力,有領導力,有定力,有毅力,有韌性,有彈性;有精英品格,有草根基礎;等等?

比如說體育精神教育。體育是培養精英的重要手段。“用體育來培養精英,來源於古希臘的教育觀念。古希臘人認為,刻苦的體育訓練,可以培養公民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強健的身體。這樣培養出來的公民,在戰場上就是最好的戰士。”“橄欖球在美國的流行,最初還要歸功於培養統治精英的需要。特別是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三巨頭的聯賽,逐漸奠定了橄欖球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這一粗野的比賽,其核心的教育目的就是把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精英培養成世界的征服者和統治者”,“美國精英教育的主課之一,就是體育”。薛湧.培養精英[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74.

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固然需要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立足科學前沿,加強專業教育,培養專業英才,不斷提高各領域的專業發展水平,但是,不能隻實施專業教育,不能隻圍繞專業的知識和能力轉,不能為專業而專業,為學問而學問。研究生不是本科生的重複或簡單延伸,不是傳統的技術學徒,更不是導師這個所謂“老板”的“打工者”,而是未來的社會精英。研究生教育需要以培養傑出人才為己任,靜下心,沉住氣,拒絕浮躁,拒絕功利,以審視批判社會和校正引導社會的勇氣,以造就“象牙塔”品質的大氣,以不斷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的底氣,圍繞全麵發展、出類拔萃、引領未來的精英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全麵培養、係統培養、精心培養,讓精英人才的各種素質和能力要求在研究生培養目標中體現,在培養方案中落實,在培養過程中實施,在培養質量上驗證。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分類培養。國家治理、社會運行、領域發展,需要具有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合理結構的人才體係來支撐。社會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是多類型、多規格、多樣化的,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研究生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直接走向社會、進入職業崗位的,處於社會人才體係的高端。研究生教育在現有按照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層次培養人才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麵向細化的高層次人才市場,精細劃分人才培養類型。比如說,按照人才的規格功能實行研究生分類培養,既培養創新型人才,也培養應用型人才;既培養專業型人才,也培養複合型人才。在人才培養製度的安排上,既有常態培養,又有特殊培養;既有適應性培養,又有超前性培養;既有“賣方推銷”的培養,更有“買方訂製”的培養。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個性化培養。李政道曾經對《西南聯大行思錄》的作者張曼菱說過:西南聯大的學生,不是一個模子裏出來的,每個人都像一粒種子一樣,而教育是配合這個學生的個性來實施的。這裏,李政道一言道破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係的本質。因材施教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核心內涵,而我們在現實中往往看到的是,用相同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用批量化生產方式,用相同的模子去“製造”人才,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現行教育製度令人悲哀的一大弊病。如果有理由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在本、專科教育階段,尚不能夠、無條件、難以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話,那麼,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卻是必須實施因材施教的。在研究生培養中,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不僅應該是一種理念,而且應該是一種實踐;不僅應該是一種方法,而且應該是一種模式;不僅應該是一種倡導,而且應該是一種製度化的育人方式。通過實施個性化培養,切實糾正“同一型號批量生產”的培養方式,使所培養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是特別的,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質、學術特長和能力特點,都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容偏”培養。說實在的,我對我國現行的研究生統考招生製度一直有一些看法,並曾經在一些學術性場合發表過自己的觀點。為什麼?因為多少年來,有不少具有明顯特長的“偏才”就被這樣的“一刀切”製度而拒於研究生教育大門之外了。最近看了一篇題為《數學0分去哪裏?清華北大歡迎你》的文章。文章介紹,當年,北大專門發出通知錄取國文98分、數學0分的江蘇揚州中學考生朱自華,後來他改名為朱自清。當年,在北大的招生會議上,胡適說:“我給了一個上海考生作文滿分,你們一定要把他招進來。”招生委員會一看這名考生數學為0分,有人不同意錄取。最後由校長蔡元培拍板同意,錄取了這個叫羅家倫的小夥子進了北大外文係。兩年後,他起草了“五四運動”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後來當了清華大學的校長。當年,江蘇無錫的一個小夥子報考清華,語文和英語成績都特別出色,英語還是滿分,但數學僅15分。校長羅家倫想起自己數學0分進北大的經曆,簽名錄取了這位叫錢鍾書的考生。當年,一名數學考了4分叫季羨林的考生,被清華錄取到外文係讀德語,成了錢鍾書的係友。當年,清華錄取了在蘇州大學時連數學四則運算都不會,理科四門成績總分為25分,國文和曆史考試成績都是滿分,後來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為“三錢”的江蘇無錫考生錢偉長。“九一八事變”後,清華物理係主任吳有訓經不住決心學理科造飛機大炮救國的錢偉長的軟磨硬泡,鬆口讓這名入學物理成績僅5分的學生試讀物理專業。看完這篇文章後,真為朱自清、羅家倫、錢鍾書、季羨林、錢偉長他們這些“偏科生”慶幸!真對胡適、蔡元培、羅家倫、吳有訓他們這些慧眼伯樂心生敬佩!在慶幸、敬佩之餘,想到的是:如果當年的招生製度如現在一樣“一刀切”,還能有當時這些“偏科生”們的幸運,還能有後來這些大師大家們嗎?如果當年吳有訓拒絕了錢偉長的請求,還會產生愛因斯坦曾經感慨的“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的中國青年,乃至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最重要的奠基人的錢偉長嗎?如果現在本科生的錄取和培養需要體現通識教育要求,那麼,研究生的錄取和培養是否可以更加“容偏”些呢?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協同培養。近幾年來,協同創新日益成為我國高校提升創新能力、提高教育質量的熱門話題和具體行動。科技創新固然需要加強協同,作為集教學、科研、實踐於一體的研究生培養更需要加強協同。在這裏,我想重複一下本人的一段話:“要防止在協同創新中產生一種認識誤區和實踐偏差,即高校協同創新主要或就是科研創新,科研創新主要或就是自然科學技術創新,而自然科學技術創新主要或就是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是大學的首要與根本任務,自然也就應該成為協同創新的首要與根本任務。”“通過協同創新,實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大學教師與社會導師培養緊密結合,教育培養行為與社會培養行為緊密結合,實行教育思想、教育製度、人才培養體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大聯動,形成創新人才與創業人才協調培養的大體係,實現大學與社會有關行業、用人單位和職業界人才培養大協同。”

殷翔文.高校協同創新的角色定位與價值追求[J].中國高校科技,2012(7).

說到這裏,大致表達了我關於完善我國研究生培養製度的幾點想法,這就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強精英培養、全麵培養、分類培養、個性化培養、“容偏”培養和協同培養。這幾個方麵的考慮,都是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這個基本問題,有理念層麵、理論層麵的,有實踐層麵的。有的需要內涵於研究生培養目標中,有的需要體現在培養方案中,有的需要轉化到課程體係中,有的需要落實到相關培養環節中,有的需要貫穿於培養全過程中。無論是哪個方麵的,哪個環節的,都需要製度化。既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更要有識才、容才、育才的製度。之所以強調製度問題,是因為好的培養製度才能導致好的培養行為和好的培養結果。而建立和完善好的培養製度的主要責任應該在於研究生教育政策製定者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而好的培養製度也必須要由好的培養人通過好的培養行為才能得到落實。這裏所說的培養人除了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者以外,更多的是指研究生導師,包括培養單位內外的研究生導師。名師可以出高徒,但如果隻是顧及自己的名和利,把學生當作自己追名逐利工具的名人或者所謂的“名師”,也不一定能出高徒,名人不一定自然是名師。雖非名師,但倘若並不顧及自己名和利,能讓學生踩著自己的肩膀,讓自己的燭光照亮學生成長道路的導師,也有可能出高徒,自然也會成為受人尊敬的名師的。總之,一是要靠好的製度,二是好的製度的製定、建立、完善和執行都要靠人。

本《叢書》的出版,也是交上了卻我多年心願的一份作業。

我自2003年擔任省教育廳分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廳長、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到2015年2月退休,在這個崗位上一共工作了12個年頭。這期間,有幸與全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同仁一道,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有關方麵,比如,學位授權單位和學位授權學科的發展提升方麵,在優勢學科、重點學科、協同創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的創立、建設與管理方麵,在深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麵,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績,創造和積累了一些經驗,為努力將江蘇由研究生教育大省建設成為研究生教育強省而共同出力流汗,添磚加瓦,度過了難忘的歲月,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此過程中,我雖然也對相關問題形成了一些思考,在相關專業刊物上發表過一些文章,但總感到這些理論研究還不夠係統,不夠深入,用於轉化為實踐也不夠。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眼界有限,能力和作用微薄,隻有集中大家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於是,在籌備成立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的過程中,在2013年擔任學會會長後,就立即著手開展組織編撰這套《叢書》的各項工作,包括確定選題、申報課題、籌措經費、搭建撰寫班子、提出研究撰寫要點、組織係列研討、對《叢書》各分冊逐一進行統稿修改等。現在,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出版了這套《叢書》,算是了卻了我一個多年的心願,向全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同仁和廣大讀者交上這份本該早就完成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