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2. 影響未來事物變化的因素可以量化定性分析法1. 判斷分析法

2. 集合意見法1. 預測快

2. 耗費低

3. 適用麵廣預測結果主觀性較大1. 缺乏係統、完整的曆史銷售資料

2. 影響未來事物變化的因素難以量化任務二銷售預測

一、銷售預測——企業的秘密“武器”

銷售預測又稱為產品的需求量預測,是以獲得的曆史資料和各種信息為基礎,根據市場商品供需情況的發展變化和企業的銷售狀況,運用科學的預測方法和管理人員的實踐經驗,通過對相關因素的分析研究,預計和測算企業的產品在未來一定時期以內的市場銷售量水平以及變化趨勢,進而預測本企業產品未來銷售量的過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完全取決於企業能否生產出適銷對路、質量合格、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取決於市場對企業產品的接納程度。企業的銷售狀況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的銷售環節是企業再生產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企業再生產活動的繼續,銷售既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最後環節,又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起點。沒有產品的銷售,企業在產品生產、管理和經營上所消耗的各種費用將無法從銷售收入中獲得補償。因此,在市場經濟以需定銷、以銷定產的條件下,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都和產品的銷售密切相關,企業的銷售預測處於先導地位,它對指導利潤預測、成本預測和資金需要量的預測,安排經營計劃,組織生產和進行長短期經營決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銷售預測又是開展其他各項經營預測工作的前提,而銷售量和銷售額又是決定企業銷售收入的重要因素。可見,銷售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目標銷售量和目標銷售額的預測。

二、如何做銷售預測

銷售預測的技術方法有很多,可以把它們分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兩大類。

(一) 定量分析法

1. 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在銷售預測中采用得比較普通,它具體包括:

(1) 算術平均法。算術平均法是以若幹曆史時期的銷售量或銷售額作為觀察值,求出其簡單平均數,作為未來的銷售預測的預測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預測銷售量(額)=各期銷售量(額)合計數基期期數(41)【實務41】星悅公司2×16年銷售移動硬盤的情況如表42所示。

表42星悅公司移動硬盤銷售情況表單位:個

月份123456789101112銷售量286193405356489450292341467374439477解析:采用算術平均法預測2×17年1月份移動硬盤的銷售量。

2×17年1月份銷售預測量=286+193+405+356+489+450+292+341+467+374+439+47712

=381(個)算術平均法的優點是計算簡單;其缺點是沒有考慮近期的變化趨勢,它把每個觀察值看作同等重要,將各月份的差異平均化,因而可能會導致預測計數與實際數產生較大的誤差。所以,該方法一般隻適用於各期銷售量基本穩定的產品。

(2)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將若幹曆史時期的銷售量或銷售額作為觀察值,按其距離預測期的遠近分別進行加權,然後求出其加權平均數,並將加權平均數作為未來銷售量中銷售額的預測值。在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時,確定適當的權數是進行銷售預測的關鍵。由於接近預測期內的觀察值,對預測值的影響較大,所以應該賦予較大的權數,而遠期的觀察值應該賦予較小的權數。移動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期銷售預測值=∑某期銷售量(額)×該期權數

=∑ni=1xiwi(42)

其中,xi為第i個觀察值;n為觀察值個數;wi為第i個觀察值的權數。

wi應滿足下列兩個條件:① ∑ni=1wi=1;② w1

解析:

1月份預計銷售量=286×0.07+193×0.07+405×0.07+356×0.07+489×0.08+

450×0.08+292×0.08+341×0.09+467×0.09+374×0.1+

439×0.1+477×0.1

=387(個)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既考慮了近期的發展趨勢,又根據時期的遠近分別加權,從而消除了各個月份銷售差異的平均化,所以其預測結果較算術平均法更接近實際情況。

(3) 趨勢平均法。趨勢平均法是指在計算觀察值移動平均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趨勢值的移動平均值,然後運用某一特定觀察值的移動平均值和趨勢值來預測未來銷售量或銷售額的一種方法。假設銷售的時間序列期數為n,銷售量(額)的移動平均期數為m,銷售量(額)的趨勢值移動平均期數為s,則預測銷售量(額)可以按以下公式(公司以銷售量Q為例說明)來計算:

預測銷售量(Q)=基期銷售量移動平均值+基期趨勢值移動平均值×

基期與預測期的時間間隔(43)

其中,基期的序列值T可以按照以下公式來進行推算:

T=n-m+s-22(44)

預測期與基期的時間間隔t可以按照以下公式來進行推算:

t=m+s2(45)

在銷售預測中采用趨勢平均法,是假定未來時期的銷售量(額),是與其相接近的銷售量(額)的直接延伸,同時,為了盡量減少由於偶然因素所造成的損失,而采用最近若幹時期的平均值作為預測期預測值的基礎。【實務43】根據表42資料,采用趨勢平均法預測星悅公司2×17年1月份移動硬盤的銷售量。

解析:計算過程如表43所示。表43星悅公司銷售量預測計算表(趨勢平均法)單位:個

月份實際銷量五期移動平均值變動趨勢三期趨勢平均值1286219334053464356379+335489398+20136450386-13107292408+22-5續表

月份實際銷量五期移動平均值變動趨勢三期趨勢平均值8341385-23-19467383-2410374420+371143912477表43中:

五期移動平均值=286+193+405+356+4895=346(個)

變動趨勢=379-346=33

三期趨勢平均值=33+20-133=13

考慮到移動硬盤銷售的實際情況,相關的移動平均值均做了四舍五入的處理。其餘變動趨勢和趨勢平均值均采用類似的處理方式,相關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依次類推。

根據表42,星悅公司銷售的時間序列期數為12(即n=12),銷售量(額)的移動平均期數為5(即m=5),銷售量(額)的趨勢值移動平均期數為3(即s=3),因此基期的序列值為T=12-5+3-22=9。

基期與預測期的時間間隔t=5+32=4。

按五期平均計算,基期銷售量的平均值即9月份的移動平均值為383個,基期趨勢值的移動平均值為-1,因此按照公式(43)的計算方法,可計算出2×17年1月的銷售量。

2×17年1月份的銷售量=383+4×(-1)=379(個)采用趨勢平均法既考慮了銷售量(額)的移動平均,又考慮了趨勢值的移動平均,所以能盡量減少偶然因素對預測的影響。

(4) 指數平滑法。指數平滑法是根據前期銷售量(額)的實際數和預測數,以加權因子即平滑係數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來預測下一期銷售量(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Ft=αAt-1+1-αFt-1(46)

式中,Ft為預測的銷售量(額);At-1為上期的實際銷售量(額);Ft-1為上期的預計銷售量(額);α為平滑係數。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指數平滑法實際上是以平滑係數α和(1-α)為權數的特殊的加權平均法。因此,隻要知道上期的實際銷售量(額)、上期的預計銷售量(額),根據確定的平滑係數,即可預測本期的銷售量(額)。采用指數平滑法可以適當減少實際銷售中所包含的偶然因素的影響,使預測更加準確,並且α值可以任意設定,比較靈活。但是α值的設定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它隻是一個經驗數據。【實務44】根據表42資料,平滑係數為0.3,采用指數平滑法預測星悅公司2×17年1月份移動硬盤的銷售量。

解析:采用指數平滑法預測星悅公司2×17年的銷售量如表44所示。表44星悅公司2×17年1月份銷售量預測計算表(指數平滑法)單位:個

月份實際銷量(台)0.3×上月

實際銷售量上月

預測銷售量0.7×上月

預測銷售量本月

平滑預測值128619321938619313522134055822115521343561222131492705489107270189296645014729620735472921353542483838341883832683569467102356249351103741403512463861143911238627038212477132382268399143399280423考慮到數據之間的計算關係要求,2×16年1月份的平滑預測值是2×16年2月份的實際銷售量,同理根據2×16年12月份的實際銷售量和預測銷售量可以利用指數平滑法計算星悅公司2×17年1月份移動硬盤的銷售量如下:

星悅公司2×17年1月份的銷售量=0.3×477+(1-0.3)×399=422.4(個)【知識鏈接42】

利用電子表格進行銷售預測可以看到利用指數平滑法的計算方法實際上比較煩瑣,為了提高預測分析的效率,可借助電子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工具來完成企業的銷售預測。“數據分析”工具一般在電子表格軟件Excel中的“工具”選項卡,如果電子表格中沒有“數據分析”這個選項,可以通過“工具”——“加載宏”——“分析工具庫”來完成對“數據分析”選項的加載。

打開“數據分析”選項卡,選擇“指數平滑”,輸入區域即是星悅公司2×17年移動硬盤的銷售數據,阻尼係數中輸入需要用作指數平滑常數的阻尼係數;阻尼係數是用來將總體樣本中收集的數據的不穩定性最小化的修正因子。默認的阻尼係數為0.3。阻尼係數和平滑係數存在互補的關係(即平滑係數+阻尼係數=1)。如圖42所示,在星悅公司的銷售量預測中,阻尼係數應當為0.7;輸出區域即是最後我們需要將電子表格輸出的結果的單元格區域。當然,輸出區域必須與數據源區域中使用的數據位於同一張工作表中。最後,單擊“確定”按鈕就可以得到星悅公司2×17年1月移動硬盤的預測銷售量。圖42電子表格在銷售預測中的應用(指數平滑法)

2. 因果預測法

因果預測法的種類有很多,但最常用的是回歸分析法。我們知道,回歸關係一般是指變量之間存在的主從關係或因果關係。因此,回歸分析就是對具有相關關係的多個變量之間的數量變化進行數量測定,利用數學模型對因變量進行估計或預測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方程為y=a+bx,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預計銷售量(額)的步驟如下:

首先,收集銷售量(額)y及影響因素x的曆史數據,曆史數據越多,預測結果越精確,但計算也越複雜;曆史數據越少,預測結果誤差越大。

其次,按下列公式計算常數項a和係數b。a=∑yn-b∑xn(47)b=n∑xy-∑x∑yn∑x2-(∑x)2(48)最後,將預計銷售量(額)x代入方程y=a+bx,求出預測對象y的預計銷售量(額)。當然,在企業實際的銷售預測分析過程中,影響預測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業外部因素,又有企業內部因素;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對銷售預測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回歸分析法的原理就是找到與銷售預測值有關的主要因素,建立回歸方程來描述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並利用這種規律來進行銷售預測。【實務45】星悅公司下屬的星悅製造有限公司計劃生產供硬盤使用的控製芯片,而決定控製芯片銷售量的主要因素是移動硬盤銷售量。假定某地區最近10年移動硬盤的實際銷售量和控製芯片的實際銷售量如表45所示。表45星悅製造有限公司硬盤控製芯片銷售情況表單位:萬個

年份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移動硬盤25385044362855664568控製芯片556410275625811012580155假定2×17年移動硬盤銷售量的預測數為60萬個,且星悅製造有限公司控製芯片的市場占有率為35%。

解析:計算2×17年預計控製芯片的銷售量。

設y為星悅製造有限公司控製芯片的銷售量,x為移動硬盤的銷售量,則y=a+bx,根據表45所給出的資料,將有關數據計算列示在表46中。表46星悅製造有限公司控製芯片銷售預測計算表單位:萬個

年份xiyixiyix2i2×07255513756252×083864243214442×0950102510025002×104475330019362×113662223212962×12285816247842×1355110605030252×1466125825043562×154580360020252×1668155105404624合計4558864450322615根據表45的數據,計算得出b=n∑xy-∑x∑yn∑x2-(∑x)2=10×44503-455×88610×22615-4552=2.19a=∑y-b∑xn=886-2.19×45510=-11.05從計算結果中可以看出,市場上移動硬盤銷售量與控製芯片銷售量之間的關係模型為

y=-11.05+2.19x

2×17年市場對控製芯片的需求量y=-11.05+2.19×60=120.35(萬個)

星悅公司2×17年控製芯片的銷售量預計=120.35×35%=42.1225(萬個)【知識鏈接43】利用電子表格進行銷售預測在電子表格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實現銷售預測。

方法一:函數公式法

如圖43所示,在電子表格中建立工作表,並將星悅公司最近10年移動硬盤與控製芯片的數據錄入到電子表格中,然後在任意單元格中輸入SLOPE和INTERCEPT兩個電子表格通用統計函數,其中SLOPE(known_ys,known_xs)返回根據known_ys和known_xs中的數據點擬合的線性回歸直線的斜率;INTERCEPT(known_ys,known_xs)返回利用現有的x值與y值計算直線與y軸的截距。截距為穿過已知的known_xs 和known_ys數據點的線性回歸線與y軸的交點。需要注意的是,Known_ys為因變量(控製芯片銷售量)的觀察值或數據集合;Known_xs為自變量(移動硬盤銷售量)的觀察值或數據集合。

圖43電子表格在銷售預測中的應用(回歸分析函數公式法)

方法二:分析工具法

通過“工具”——“加載宏”——“分析工具庫”來完成對“數據分析”選項的加載。如圖 44 所示,在數據分析工具對話框中選擇“回歸”來對工作表中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在回歸的選項中,Y值輸入區域是因變量(控製芯片銷售量)的數據區域,X值輸入區域是自變量(移動硬盤銷售量)的數據區域。根據軟件提供的選項,可以將結果輸出到同一工作簿,也可以將結果輸出到不同的工作簿。單擊“確定”按鈕,可以得到如圖45所示的統計指標結果彙總表,其中Coefficients所對應的統計指標分別為回歸分析模型中的截距(-11.08)和斜率(2.19)。雖然最後的結果與【實務45】中的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但都在合理的誤差範圍之內。

圖44電子表格在銷售預測中的應用(回歸分析數據分析工具法)

圖45電子表格回歸分析結果統計表(回歸分析數據分析工具法)

(二)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包括判斷分析法和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其中,判斷分析法包括意見彙集法和專家判斷法。專家判斷法主要包括專家個人意見法、專家小組法和德爾菲法。

1. 意見彙集法

意見彙集法是銷售預測中判斷分析法中一種,也稱銷售人員意見綜合判斷法,是由企業熟悉市場情況的銷售人員,包括市場調研人員和銷售人員對各類顧客進行的調查,並將調查的意見填入卡片或者表格,然後由銷售部門結合具有豐富經驗的銷售部門經理意見進行綜合彙總,對產品的銷售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可以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或者加權平均的方法進行操作。當然意見彙集法是建立在假設參與預測的銷售人員均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銷售狀況的前提之下的。然而由於業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他們對銷售的判斷也有可能樂觀或者悲觀,從而影響到銷售預測的結果。【實務46】星悅公司采用意見彙集法對銷售額進行預測,該公司15名市場調研人員對2×17年銷售額的平均預測值是8650萬元,30名銷售人員對2×17年銷售額的平均預測值是7830萬元,而6名銷售部門經理的平均預測值是8510萬元。假定市場調研人員的權數為0.45,銷售人員的權數為0.35,銷售部門經理的權數為0.2。

要求:分別采用算術平均法和加權平均法來確定2×17年的銷售預測值。

解析:

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的2×17年銷售預測值=8650+7830+85103

=8330(萬元)

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2×17年銷售預測值=8650×0.45+7830×0.35+8510×0.2

=8335(萬元)2. 專家判斷法

(1) 專家個人判斷法。這是一種由企業負責銷售業務的有關專家,根據其所擁有的知識和長期銷售工作的經驗,結合市場調查的情況,對有關商品未來一定期間的銷售變動趨勢做出預測結論的預測方法。個人判斷法費時短、耗費小,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但由於受本身擁有的知識、經驗、占有資料多少等因素的影響,對問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往往會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其預測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不足。

(2) 專家小組法。這是一種由企業組織有關方麵的專家組成小組,運用專家們的集體智慧,對預測對象的未來發展變化趨勢進行估計和推斷的預測方法。專家小組法可通過召開座談會的方式,開展廣泛討論,相互啟發,以彌補個人意見的不足,使預測結果更加全麵具體。但這種方法容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造成少數有獨到見解的專家不願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所得出預測結論的客觀性。

(3) 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以函詢方式向若幹名專家分別征求意見,各個專家獨立地對企業某種產品的未來銷售情況進行預測分析,然後企業將各個專家的預測結果進行彙總,並以不記名的方式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征求各位專家的意見,請各位專家參考他們的意見修正本人原來的判斷。如此反複多次,最後集各家之所長,對銷售做出綜合預測。

采用德爾菲法,由於在函詢意見時,參加預測的專家互不相知,因此,它可消除許多心理因素的影響,使各位專家能真正根據自己的經驗、觀點和方法進行預測,真正做到各抒己見。同時,由於該方法需反複征詢意見,因此它可通過意見的反饋來組織各位專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討論,通過反複的交流和討論,使合理的意見為大多數專家接受,分散的意見趨於集中,最後得出一個比較全麵的分析和判斷。

這種方法的優點主要是簡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實用性,可以避免會議討論時產生的害怕權威隨聲附和或固執己見、因顧慮情麵不願與他人意見衝突等弊病,具有一定程度綜合意見的客觀性。其缺點是由於專家一般時間緊,回答總是往往比較草率,同時由於決策主要依靠專家,因此,歸根到底仍屬專家們的集體主觀判斷。盡管如此,本方法因簡便可靠,仍不失為一種常用的有效的銷售預測的方法。【實務47】星悅公司下屬的鑫鑫環保有限公司擁有一項環保電器產品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盡快將此項技術商品化,及時收回成本,現假設有兩種方案需要決策,一種方案是自行生產和銷售,這樣需購置一些設備,固定成本為300萬元;原材料、加工費等每件產品的可變成本為50元;廣告宣傳費用為20萬元;預計銷售單價為80元。根據以往經驗可以斷定,在此價格和宣傳等措施下,產品銷售量將在10萬~90萬件之間。另一種方案是拍賣此專利,則預計可得1000萬元的收入。為了做出自行產銷還是拍賣專利的決策,還需預測該產品的銷售量。公司決定采用德爾菲法,具體做法是:

(1) 選擇本企業技術、營銷和管理方麵的專家4人;本係統的專家4人;社會上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4人。

(2) 準備相關資料及調查表。相關資料包括提供該技術產品的樣品、產品本身的性能特點和各項指標、國內外同類和相關產品的發展情況,以及本企業過去所生產家電產品的銷售情況等。在設計調查表時,假定把該產品銷售量分為3個檔次,分別為30萬件以下、30萬件~70萬件和70萬件以上,要求填寫銷售量在各個檔次的可能性(各種可能性之和必須等於1)。

(3) 將調查表和相關參考資料發給各專家,在征求意見並填好後交回。如此反複征詢四次後,意見已基本統一。現將最後一次調查情況彙總,如表47所示。表47新產品銷售量最後一次調查彙總表

專家銷售量在各檔次內的可能性代號權重30萬件以下30萬~70萬件70萬件能以上110.20.30.5230.50.50310.30.70420.70.10.2530.40.50.1620.60.30.1720.20.30.5830.40.20.4920.30.10.61010.20.20.61120.50.30.21230.30.10.6加權平均0.4040.2920.304解析:根據各位專家對本專業的熟悉程度及權威性的大小,分別指定權重(見表47中的第2列,注意此權重必須嚴格保密),然後分別計算三個檔次的專家估計的可能性的加權平均值,分別為0.404、0.292、0.304,將這三個平均值分別作為真實銷售量落在三個檔次內的可能值。三個檔次的銷售量分別取20萬件、50萬件和80萬件作為代表值,計算平均銷售量為47萬件(=20×0.404+50×0.292+80×0.304),則若本公司自行產銷該產品,平均可獲利為1090萬元[=(80-50)×47-(300+20)],因此決策的結果應是自行生產和銷售。任務三成本預測

成本預測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它是根據企業現有經濟、技術條件和今後的發展前景,通過對影響成本的各有關因素的分析,科學地測定企業未來一定期間成本水平和變動趨勢。成本預測既可以圍繞企業總成本進行規劃,也可以按設計與生產階段和品種展開管理工作。科學預測是進行正確決策的依據。成本預測是企業進行短期經營決策的基礎。通過成本預測,可以掌握未來的成本水平及其變動的趨勢,為編製成本計劃,進行成本控製、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提供依據。

一、成本預測——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為了保證成本預測達到預期的目標,成本預測應該服從企業總體經營目標,各部門、單位的成本預測應該以企業經營目標為基準進行協調,以保證整個企業的成本預測、決策係統的協調性、一致性;成本預測的方案應該切實可行,包括技術上是否可行,產品質量能否保證,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及社會道德的約束等;成本預測方案應該具有應變能力,必須考慮可能發生的因素變化,並擬定應變措施,使成本預測、決策方案具有一定的彈性。

成本預測有近期預測(月、季、年)和遠期預測(3年、5年、10年)。遠期預測通常用於分析宏觀經濟變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如生產力布局變動、經濟結構變動、價格變動等),為企業確定中長期預算和年度預算提供資料。近期預測著重分析影響成本的各個因素的變動,測算各種方案的成本指標,從中選擇最優方案據以確定計劃成本指標。在近期預測中,成本預測的側重點是年度成本預測。

二、成本預測的步驟

一般來說,成本預測的步驟包括以下幾個:

(1) 基於企業的經營目標,提出初選的目標成本。這裏的目標成本通常是經過全體職工努力而實現一定時期產品成本應當達到的標準。其具體形式可以是標準成本、計劃成本、定額成本、非實際成本。目標成本的製訂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倒推法。這種方法在西方國家應用得較廣泛,具體做法是在確定目標利潤的基礎上,通過市場調查,根據產品在市場上的經濟地位,先確定一個適當的銷售單價,然後減去按目標利潤計算的單位產品利潤和應繳納的稅金,作為產品進行生產的目標成本。這樣做有利於使目標成本與目標利潤的水平保持一致。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銷售單價-單位產品銷售稅費-單位產品目標利潤

第二種方法是傳統的成本製訂方法。在這種方法下,一般是以某一先進的成本水平作為目標成本。如本企業曆史上最好的成本水平,或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成本水平,或根據本企業基期的實際平均成本扣減行業協會,或主管單位下達的成本降低額作為目標成本。

(2) 初步預測在當前生產經營條件下成本可能達到的水平,並找出與初選目標成本的差距。初步預測可以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曆史資料的基礎之上進行,同時可以結合預測對象的特點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進行預測。在采用定量分析法時,應當對過去的成本資料進行必要的調整,並利用成本形態分析的方法將企業的成本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3) 提出各種降低成本方案,對比與分析各種成本方案的經濟效果。各種成本降低方案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合理設計產品結構、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效率、結合企業經營目標控製期間費用等等。在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測算各項成本降低措施對產品成本降低的影響程度。

(4) 選擇成本最優方案並確定正式目標成本。通過比較和分析初選的目標成本、初步預測的成本、可降低的成本,找出差異,並據以修訂目標成本,最終形成最佳成本預測值,使預測的結果更加符合企業實際情況。

三、成本預測的方法

成本預測一般是根據成本的曆史數據並根據產量和成本的相互關係,按照成本的習性,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預測未來一定期間內產品產量變化條件下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水平。具體的成本預測方法包括曆史資料分析法、因素預測法、定額測算法和預計成本測算法等方法。下麵主要介紹曆史資料分析法和因素預測法。

(一) 曆史資料分析法

成本預測中的曆史資料分析法是指根據成本的曆史資料,按照成本的性態,應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預測成本變動趨勢的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選用資料的時期不宜過長或太短。時期過長,會使資料失去其可比性;時期太短,不能反映出成本變動的趨勢。一般選擇3~5年的成本資料為宜,同時還應剔除某些偶然性因素對成本變化的影響,以保證預測的質量。

在曆史資料分析方法下,隻要能夠建立總成本模型y=a+bx,就可以利用預測的產銷量x很方便地預測出未來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水平。該法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利用有關的曆史資料確定總成本模型y=a+bx中的a和b。常用的方法包括高低點法、回歸分析法、加權平均法,指數平滑法等具體方法。

1. 高低點法

這種方法與混合成本分解的高低點法相同,也是將某一時期的最高業務量與最低業務量相減,然後將業務相應時期的成本相減,最後計算出單位變動成本以及預測期的總成本。【實務48】星悅公司2×17年上半年的產銷量與成本資料如表48所示。表48星悅公司產銷量與成本的資料

月份123456產銷量(個)260190200220210290總成本(元)170180165185175230要求:試預測7月份產銷量為175個時的總成本與單位成本。

解析:單位變動成本b=230-180290-190=0.5(元)

固定成本a=230-0.5×290=85(元)

成本預測模型y=85+0.5x

當7月份產銷量為175個時,總成本y=85+0.5×175=172.5(元)

單位成本=172.5175=0.99(元\/個)2.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法

在一定期間內,如果成本數據波動較大,在進行成本預測時可采用一元線性回歸分配的法。這種方法要求預測數據間誤差的平方和達到最小值。但是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法進行預測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成本變動的趨勢,但它們對於企業的外部條件(如市場的供需情況、國家的方針政策、原材料的供應和運輸條件等)是否有變動,均未加以考慮,必然會影響預測分析的準確性。所以其預測結果通常也需要加以調整,如參考專家的調查資料和預測者本身的主觀分析與判斷等。【實務49】仍采用【實務46】的資料,將該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產銷量、成本資料及運算結果列示於表49中。

解析:如表49所示,首先編製一元線性回歸分析表。表49一元線性回歸計算表單位:元

月份xi(個)yixiyix2i126017044200676002190180342003610032001653300040000422018540700484005210175367504410062902306670084100合計13701105255550320300根據前麵的公式,待定常數a與b的值為

b=n∑xy-∑x∑yn∑x2-(∑x)2=6×255550-1370×11056×320300-(1370)2=0.43

a=∑y-b∑xn=1105-0.5×13706=85.98

則y=85.98+0.43x,當7月份產銷量為175個時,則有

y=85.98+0.43×175=161.23(元)

單位產品成本=161.23175=0.92(元\/個)3. 加權平均法

在預測成本時,由於實際成本資料距計劃期越近,對預測期的影響程度越大,因此,采用這種方法時,離預測期越近,其賦予的權數就應該越大;反之,離預測期越遠,其賦予的權數就應該越小。采用這種方法必須具有比較詳細的成本資料,其中包括有詳細的固定成本總額與單位變動成本的資料。其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期預測成本=加權平均變動成本×計劃期生產量+加權平均固定成本

=(各期固定成本各額+各期變動成本總額)×權數各期權數之和

y=∑aω∑ω+∑bω∑ωx(49)

式中,y為預測總成本;a為固定成本總額;b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業務量;w為權數。【實務410】星悅公司2×16年各期的生產成本水平變動比較頻繁,最近半年各月移動硬盤的成本資料如表410所示。表410星悅公司移動硬盤生產成本的資料

月份固定成本(元)單位變動成本(元\/個)120000252150001831800020422500165180001462600011合計119500104要求:用加權平均法預測2×17年7月份星悅公司產量為10個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解析:

計劃期預測總成本=20000×1+15000×2+18000×3+22000×4+18000×5+26000×61+2+3+4+5+6+(25×1+18×2+20×3+16×4+14×5+11×6)×101+2+3+4+5+6

=20952.38+15.29×10=21105.24(元)

預計單位產品成本=yx=21105.2410=2110.52(元\/個)4. 指數平滑法

在銷售預測中已講過指數平滑法,這種方法可以排除在實際銷售中所包含的偶然因素影響的一種預測方法。實際工作中,由於近期資料和遠期資料對預測未來值的影響程度不同,所以,對過去不同時期的資料必須取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其計算公式為:

計劃期預測成本=平滑係數(α)×上期實際銷售成本+(1-α)×上期預測銷售成本(410)【實務411】若星悅公司上月實際成本為25560元,而上月的預計成本為26850元,設α值為0.4。

試計算本月成本的預測值。

解析:

將有關數據代入公式(410)可得

計劃期預測成本=0.4×25560+(1-0.4)×26850=26334(元)【知識鏈接44】

財務人員要練好成本預測功預測產品成本水平及其變動成本趨勢,一般采用產量—成本預測分析法。其特點是依據成本與產量之間的依存關係而建立的數學模型,利用曆史資料,預測未來產量下的產品成本水平,途徑有以下兩種:

(1) 利用產值成本率預測產品成本水平,即以當期的產值成本率乘以預期的計劃經營產值,計算出預期經營計劃成本。這種方法簡單,但如果預期產品品種構成發生變動,產值成本率指標也要相應變動,同時將產品成本全部看作是變動成本,因而會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符合。

(2) 利用反映產量與成本依存關係的直線方程式預測產品成本水平,即預期成本為預期產值乘以變動成本率(即每元產值變動成本)再加上固定成本。這種方法比利用產值成本率預測成本更符合實際,關鍵是將全部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找到變動成本率。(二) 因素預測法

因素預測法是指通過對影響產品成本的各因素的具體分析進而預測計劃期成本水平的方法。產品的生產成本包括材料費用、工資費用、製造費用三個部分。因此,在測算各因素對成本的影響時,應當從節約原材料消耗、控製生產過程中的工資費用、提高產品的生產率、合理使用設備、減少廢品損失等方麵來進行測算。

1. 材料費用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直接材料是構成產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項目,一般所占比重較大,包括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費等。影響材料費用變動的因素有材料消耗定額和材料單價。如果基期與預測期之間材料消耗定額和材料單價有變動,就會影響預測期產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但直接材料成本項目隻是組成產品成本的一個部分,因此,材料消耗定額的降低率不等於產品成本的降低率,材料消耗定額和材料單價降低影響的降低率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材料消耗定額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材料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材料消耗定額降低百分比(411)

材料單價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材料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1-材料消耗定額降低百分比×材料單價降低百分比(412)

以上兩個公式合並即為材料費用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即

材料費用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材料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1-1-材料消耗定額降低百分比×1-材料單價降低百分比(413)

2. 工資費用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直接人工成本項目也是產品成本的主要組成,取決於生產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生產工人工資水平的增長同工資費用的增長成正比例關係;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的變動同工資費用的增長成反比例關係。因此,可以利用這些關係來測算工資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動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工資費用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工資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1-1+工資水平平均增長率1+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414)

3. 產量和製造費用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企業的製造費用大部分是相對固定的費用,例如,按直線法計提的折舊費等;還有一部分屬於變動費用。按照成本形態的特征,固定費用在相關範圍內保持不變,變動費用在相關範圍內隨著產量的變化呈現正比例變化。雖然變動費用隨著產量的增長而增長,但隻要減少每個單位產品所分攤的變動費用,其增長速度也會小於生產增長速度,從而降低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固定製造費用影響的成本降低率=固定製造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1-11+產量增長率(415)變動製造費用影響的成本降低率=變動製造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1-1+變動製造費用增長率1+產量增長率(416)4. 廢品損失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廢品損失必然會導致產品生產成本的增加,因此,降低廢品損失率可以減少廢品損失,從而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其計算公式如下:

廢品損失變動影響的成本降低率=廢品損失占產品成本比重×廢品損失降低百分比(417)

將上述各因素變動影響數進行綜合,即得到預測期產品成本的總降低率。利用以下公式可以計算產品成本的總降低額,根據產品成本總降低額和基期成本可以製訂預測期的產品目標成本,並以此編製成本計劃。

預測期產品成本總降低額=預測期產品成本總降低率×基期單位產品平均成本(418)【實務412】星悅公司2×16年移動硬盤單位產品成本為1000元,其中,材料費用650元,工資費用200元,變動性製造費用75元,固定製造費用65元,廢品損失10元,經過初步推算移動硬盤的目標成本降低率為8%,經充分論證,確定預測期影響成本主要因素有:

產品的生產增長率25%

材料消耗定額降低率8%

材料單價上升率3%

生產工人工資增長率4%

勞動生產率提高20%

變動性製造費用增長率5%

廢品損失減少率10%

要求:試測算每個成本項目變動對產品成本的影響,確定移動硬盤成本的降低額,並製訂星悅公司2×17年的目標成本。

解析:

(1) 材料費用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材料費用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6501000×{1-(1-8%)×[1-(-3%)]}=3.41%

(2) 工資費用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工資費用降低影響的成本降低率=2001000×1-1+4%1+20%=2.67%(3) 產量和製造費用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固定製造費用影響的成本降低率=651000×1-11+25%=1.30%變動製造費用影響的成本降低率=751000×1-1+5%1+25%=1.2%

(4) 廢品損失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廢品損失變動影響的成本降低率=101000×10%=0.10%

(5) 總成本降低率=3.41%+2.67%+1.30%+1.2%+0.1%=8.68%

預測期產品成本總降低額=1000×8.68=86.8(元)

2×17年星悅公司的目標成本=1000-86.8=913.2(元)任務四利潤預測

一、利潤預測——企業的“果實”探測器

利潤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好壞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影響利潤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四個,即產品單價、產品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量和產品固定成本。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會引起企業利潤的變動,有些因素增長會導致利潤增長(如單價),而另一些因素降低才會使利潤增長(如單位變動成本);有些因素略有變化就會使利潤發生很大的變化,而有些因素雖然變化幅度較大,卻隻對利潤產生微小的影響。有時某個因素的變動甚至會使一個企業由盈變虧,也會使一個企業扭虧為盈。產品質量的好壞、企業產品品種結構合理與否、材料消耗量的大小、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最後都能在利潤中反映出來。實行經濟核算的企業首要的任務就是對利潤進行預測,確定目標利潤,據此考核與衡量一定時期內的財務狀況,評價經濟效益,搞好利潤管理,並安排好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

利潤預測要在了解企業過去和現在的生產經營狀況及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科學的方法,對影響利潤的各種因素(如單價、業務量、成本)進行分析,測算出企業未來的利潤水平。因此,企業積極開展利潤預測工作對於企業的經營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麵。

(一) 利潤預測有助於正確製訂和實施經營決策

利潤的高低影響到企業的投資、融資決策,例如,股份公司股票上市和上市公司配股等都有利潤指標的限製。通過利潤預測,不僅能找到影響利潤變化的關鍵因素,科學地確定企業未來一定期間的利潤目標,為經營決策指明方向,而且可以為擬定實現既定利潤目標的可行性方案並從中選取最優化行動方案提供依據。開展利潤預測,要求對有關產品或者勞務收入、成本和利潤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計量,以便觀察利潤增長趨勢,掌握利潤變動規律,確立預期利潤目標。這樣,決策者可以根據利潤預測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價,通過特定的決策程序,按照特定的決策標準選取最大可能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決策方案,從而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二) 利潤預測有助於製定和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經營目標是在一定時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要達到的成果,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性的反映與體現。在既定的所有製關係下,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經營目標是指在其全部經營活動中所追求的並在客觀上製約著企業行為的目的。它是在對企業的經營結構、經營能力,以及市場變動、競爭態勢、經營與科技發展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一般來說,經營目標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直接或間接與利潤相關,利潤目標是經營目標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開展利潤預測,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通過對上述企業內外部條件和主客觀因素的全麵考察,以確立未來一定期間的利潤目標,更好地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而服務。

(三) 利潤預測有助於增強企業素質,提高經濟效益

企業獲得一定數額的利潤,是其內部所有業務(職能)部門、各個管理層次和全體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通過利潤預測,企業管理者可以按既定目標利潤及實施措施的要求,全麵組織和籌劃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個方麵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增產節約、增收節支的潛力,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生產(工作)效率,從而為增強企業素質、提高經營效益創造有利條件。

二、預測目標利潤

企業的目標利潤預測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利潤變動趨勢的預測;二是目標利潤及其實現措施的預測。本次任務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目標利潤及其實現措施的預測。

(一) 目標利潤的概念

目標利潤是指企業在未來一段期間內,經過努力應該達到的最優化利潤控製目標。它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確定企業計劃期銷售收入和目標成本的依據。它主要是根據本企業在計劃期間的實際生產能力、生產技術條件、材料物資供應情況、運輸條件以及市場預測等因素而提出來的最優化利潤控製目標。它是企業未來經營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目標利潤應體現以下四個方麵的原則:

(1) 可行性。它應該反映企業未來可能實現的最佳利潤水平,既先進又合理。

(2) 客觀性。目標利潤的預測必須以客觀存在的市場環境、技術發展狀況為背景,以現實參數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想當然地亂定目標。

(3) 嚴肅性。目標利潤必須經過反複測算、驗證調整後方能最終確定。確定後的目標利潤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得隨意更改。

(4) 指導性。目標利潤不應當是現有業務量、成本、價格的消極後果。相反,應當對上述因素的未來發展起著某種規定或約束作用,具有指導性。

(二) 目標利潤預測的基本步驟

根據上述原則,目標利潤預測的基本步驟大致如下:

1. 分析上期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確定利潤率標準

為了保證預期利潤的正確確定,應對上期的計劃利潤與實際利潤進行比較,判明該期利潤計劃完成情況的好壞和盈利水平的高低,同時還應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握以前期間的經營計劃對下期利潤的影響,確定用於利潤預測的利潤率標準。從可供選擇的利潤率的計算口徑上看,主要包括銷售利潤率、產值利潤率、資金利潤率。所選擇的利潤率標準既可以是平均利潤率、曆史最高水平利潤率和上級指令性利潤率,也可以是國際、全國、同行業、本地區和本企業的利潤率。

2. 考察利潤影響因素的變動,計算目標利潤基數

應根據市場調查、銷售預測的有關資料,對影響利潤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測定未來一定期間它們對利潤的影響方向和程度,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目標利潤的影響,最終結合相關的利潤率標準確定企業的目標利潤基數。

目標利潤基數=銷售利潤率標準×預計產品銷售收入

=產值利潤率標準×預計總產值

=資金利潤率標準×預計資金平均占用額

3. 進行利潤的敏感性分析,確定目標利潤修正值

對影響目標利潤的相關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形成目標利潤預測值。比較目標利潤基數與目標利潤預測值,確定目標利潤修正值。

4. 確定下期要求實現的目標利潤,分解落實納入預算體係

目標利潤的確定是利潤預測工作的重要一環,其具體數額的多少或預期水平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指導著未來一定期間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要求企業管理者根據本企業所麵臨的經營環境和條件,經過計量、測算,大體上確定下一期間應實現的利潤數額或應達到的盈利水平。然後,在深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充分利用現有經濟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反複的驗算、平衡,經過有針對性的調整正後,正式確定計劃期間(通常為1年)的目標利潤指標。目標利潤一經確定就應當立即納入預算執行體係,層層分解落實,以此作為采取相應措施的依據。

最終下達的目標利潤=目標利潤基數+目標利潤修正值

(三) 目標利潤預測的基本方法

目標利潤預測的基本方法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確定條件下的目標利潤預測;另一種是非確定條件下的目標利潤預測。下麵主要介紹確定條件下的目標利潤預測方法。

在產品的銷售價格、生產成本、產銷結構等條件確定的情況下,企業的目標利潤預測可采用下列方法。

1. 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利用產銷量、成本和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係,根據有關產品預計的銷售量、價格和成本資料,確定未來一定時期的目標利潤總額的一種方法。

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總額(TP1)=預計銷售數量×預計單位銷價-預計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

=(p1-b1)×x1-a(419)【實務413】鑫鑫環保有限公司產銷一種環保產品,預計下年度的銷量為12000件,單位變動製造成本19元,單位變動期間成本為5元,固定成本總額為56000元,銷售單價30元。

試計算該企業下年度的目標利潤。

解析:

根據本量利分析法公式可得

TP1=(p1-b1)×x1-a=12000×[30-(19+5)]-56000=16000(元)2. 比率預測法

(1) 銷售收入利潤率預測法。銷售收入利潤率是產品銷售利潤與產品銷售收入的比率,它說明了每元的銷售利潤與銷售收入的比率,反映的是每元銷售收入可以獲得的利潤數額。銷售收入利潤率測算法就是根據企業上年度的實際銷售收入、下年度的預計銷售增長率和預計的銷售利潤率來確定下年度目標利潤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總額(TP1)=本年度實際銷售收入×1+下年度預計銷售收入增長率×預計銷售收入利潤率

=S0×(1+ΔS\/S0)×ROS1(420)【實務414】鑫鑫環保有限公司2×17年實際銷售收入200000元,2×18年預計銷售收入增長率為10%,預計銷售收入利潤率為10%。

試計算該企業2×18年的目標利潤總額。

解析:目標利潤總額=200000×(1+10%)×10%=22000(元)(2) 銷售成本利潤率預測法。銷售成本利潤率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銷售利潤與同一時期的銷售成本的比率。它說明的是每耗費一元銷售成本所取得的利潤,反映的是成本升降的經濟效果。銷售成本利潤率測算法就是根據企業上年度的實際銷售成本、下年度的預計銷售成本增長率和預計的銷售成本利潤率來確定下年度目標利潤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總額(TP1)=本年度實際銷售成本×1+下年度預計銷售成本增長率×預計銷售成本利潤率

=C0×(1+ΔC\/C0)×ROC1(421)

(3) 產值利潤率預測法。產值利潤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產品銷售利潤與工業總產值之間的比率。它說明的是每一元工業總產值提供利潤的情況。產值利潤率測算法就是根據企業上年度的實際產品總產值、下年度的預計產品總產值增長率和預計的產值利潤率來確定下年度目標利潤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總額(TP1)=本年度實際產品總產值×1+下年度預計產品總產值增長率×預計產值利潤率

=V0×(1+ΔV\/V0)×ROV1(422)

(4) 銷售比例增長法。銷售比例增長法是以上年度實際銷售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以及下年度預計銷售收入總額為依據,按照利潤與銷售額同步增長的比例來確定下年度目標利潤總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利潤總額(TP1)=下年度預計銷售收入總額本年度實際銷售收入總額×本年度實際利潤總額

=S1\/S0×TP0(423)【實務415】假設【實務413】中鑫鑫環保有限公司2×16年實際銷售收入為 320000 元,實際利潤為20000元。

試計算該公司2×17年的目標利潤。

解析:目標利潤總額=12000×30320000×20000=22500(元)【知識鏈接45】日本中小企業的“中國生存之路”還有多遠臨近歲末,日本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正在為慘淡的經營成績單發愁。善於作預測、搞計算的日本企業,做夢都沒有想到今年流年不利,年初測算的利潤到年底全成了海市蜃樓。而這主要緣於日本常常掛在嘴邊的“中國風險”,在民主黨野田政府的“大膽操作”下,轉眼之間就變成了鮮活卻無法提振企業士氣的現實。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購島”後,中日關係急劇降溫,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日本經濟。日本財務省公布的10月貿易統計數據顯示,該月貿易逆差達到5490億日元,連續4個月呈赤字,是繼1979年以來最大的赤字月。財務省表示對華出口大幅下降是主要原因。最近,日興證券公司調查了469家日本上市公司2012年會計年度的業績預測。調查結果顯示,37%的公司將銷售額預測值向下做了調整,還有32%的公司將純利潤預測值向下做了調整。而接受調查的上市公司中,超過八成的企業認為中日關係惡化是主要原因。原來,他們預測,今年營業利潤會比去年增加15.6%。但最讓日本中小企業無奈的是,即使環境變差但還得依賴中國,否則無法生存。64.7%的受訪企業表示將“維持現有的在華業務規模”;“考慮縮小、退出在華業務”的企業僅占5.9%。可見很多日本中小企業靠中國市場生存,在蒙受關係惡化對業績造成負麵影響的情況下,也無法離開中國市場。3. 經營杠杆係數法

(1) 經營杠杆的含義。根據成本性態分析原理,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隨著業務量的變化不變,單位固定成本隨著業務量的變化呈現反比例變化。當企業生產的產品業務量發生了增加,不會導致固定成本的變化,但它會導致單位固定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著產品單位成本的降低,即當單位售價不變時,產品的單位利潤增加並使利潤增長幅度大於業務量的增長幅度;反之,業務量的減少會使單位固定成本升高,在單位售價不變的情況下,產品的單位利潤隨之減少,並使利潤的下降幅度大於業務量的下降幅度。如果企業不存在固定成本,即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動的,那麼,貢獻毛益總額就等於利潤,利潤變動率就等同於業務量變動率。顯然,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也正是由於企業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得利潤的變動幅度與業務量的變動幅度發生不一致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經營杠杆效應。

(2) 經營杠杆係數。經營杠杆係數(Degree of Operational Leverage,簡稱DOL)是本量利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用它可幫助企業進行利潤的預測分析,同時用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杠杆效應,反映企業的經營風險。

① 定義公式。利潤變動率同業務量變動率的比值稱為經營杠杆係數。其用公式表示如下:

經營杠杆係數(DOL)=利潤變動率業務量變動率=RTPRx=ΔTP\/TP0Δx\/x0(424)【實務416】星悅公司產銷U盤產品,銷售單價為2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固定成本總額為70000元。有關不同銷售量情況下的利潤及其他資料見表411。保本銷售量為14000個。

要求:計算產銷量為25000件時的經營杠杆係數。表411星悅公司U盤產品銷售與成本的資料單位:元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量(個)固定成本總成本利潤30000022500015000700002950005000400000300000200007000037000030000500000375000250007000044500055000600000450000300007000052000080000解析:在產銷量25000個時的經營杠杆係數,可以用該公司在產銷20000個向25000個變動時引起的利潤變動數代入上述公式即可求出:DOL=ΔTP\/TP0Δx\/x0=(55000-30000)÷30000(25000-20000)÷20000=83.33%25%=3.33(倍)計算結果表明,星悅公司在產銷25000個時經營杠杆係數為3.33。就是在產銷量為20000件時,若再增加產銷量5000件,增加到25000個時,即產銷量增加25%時,使利潤由產銷20000件時的30000元增加到產銷25000件時的55000元,增加了25000元的利潤,利潤變動百分比為83.33%。也就是產銷量增加25%,使利潤增加83.33%。利潤變動率是銷售變動率的3.33倍。它說明在某產銷量基礎上產銷量變動百分比對利潤變動百分比的影響程度。② 推導公式。利用本量利分析原理還可以推導出任何產銷量水平上的經營杠杆係數。其推導過程如下:

DOL=ΔTP\/TP0Δx\/x0=(p-b)(x1-x0)(p-b)x0-ax1-x0x0=(p-b)x0(p-b)x0-a=Tcm0TP0

=Tcm0Tcm0×MSR=1MSR=11-bR(425)其中,TP代表目標利潤;RTP代表利潤變動率;x代表業務量;Rx代表業務量變動率。b代表單位變動成本;a代表固定成本;Tcm代表貢獻毛益總額;cm代表單位貢獻毛益;MSR代表安全邊際率;bR代表變動成本率(變量下標為1的指標為預測期指標,變量下標為0的指標為基期指標,下同)。

通過推導可以看出,某產銷水平上的經營杠杆係數應該等於該水平上的貢獻毛益總額與利潤之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經營杠杆係數=基期貢獻毛益總額基期利潤總額=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銷售收入-總成本

=利潤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利潤總額=1+固定成本總額利潤總額

=基期貢獻毛益總額基期貢獻毛益總額×安全邊際率=1安全邊際率(426)

可以看到,影響經營杠杆係數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固定成本總額。從經營杠杆係數計算推導公式可知,隻要企業存在固定成本,經營杠杆係數總是大於1,且經營杠杆係數是隨固定成本總額的變動而同方向變動的,即在利潤一定的情況下,企業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經營杠杆係數就越大;與此相反,固定成本總額的比重越小,經營杠杆係數也就越小。因此,在產銷量相關範圍內,降低固定成本總額,不僅能增加等額利潤,而且還能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結合本量利分析的相關指標可以看出,經營杠杆係數與企業的安全邊際率成反比例變化,企業的經營杠杆係數越大,意味著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大,產品的單位成本上升,企業的經營越不安全。總之,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應該具備以下規律:

第一,隻要固定成本不等於零,經營杠杆係數恒大於1。

第二,在單價、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銷量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反。

第三,成本的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同。

第四,單價的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反。

第五,在同一產銷量水平上,經營杠杆係數越大,利潤變動幅度就越大,從而風險也就越大。【實務417】仍用【實務416】星悅公司的本量利分析資料,代入公式計算產銷量 20000 個時的經營杠杆係數如下:

DOL=400000-300000400000-370000=3.33(倍)(3) 經營杠杆係數的作用。

① 進行預測分析。運用經營杠杆係數預測利潤、規劃產銷量規模,既簡單又準確。利用經營杠杆係數預測計劃期利潤的計算公式是:

計劃期利潤預測數(TP1)=基期利潤×1±業務量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

=TP0×(1±Rx×DOL)(427)【實務418】根據【實務417】的資料,假若星悅公司基期產銷量為35000件,實現利潤60000元,計劃期產銷量增加25.9%,經營杠杆係數為2.35。

試計算該公司計劃期利潤。

解析:計劃期利潤=60000×(1+25.9%×2.35)=96519(元)

此外,運用經營杠杆係數還可以預測實現目標利潤應達到的業務量變動率。利用經營杠杆係數來預測保證目標利潤實現應達到的業務量變動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實現目標利潤應達到的業務量變動率(Rx)=計劃期目標利潤-基期實際利潤基期實際利潤×經營杠杆係數

=RTPDOL=ΔTP\/TP0DOL=TP1-TP0TP0×DOL(428)【實務419】假若星悅公司基期實際產銷量為45000件,基期實現利潤為90000元,經營杠杆係數為2,計劃期目標利潤為108000元。

要求:預測計劃期的產銷量變動率。

解析:實現目標利潤應達到的產銷量變動率=108000-9000090000×2=10%

計算結果表明,產銷量應該在基期45000件的基礎上增加10%,即計劃期產銷量計劃銷量為49500件[=30000×(1+10%)]時,才能保證利潤的實現。② 反映企業的經營風險。引起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供需的變化以及生產、成本等因素的不確定性,而經營杠杆本身並非是企業利潤不穩定的根源。但是,由於

利潤變動率(RTP)=產銷量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Rx×DOL(429)

如果企業的經營杠杆係數有所增加,那意味著該企業產銷量增加時,利潤將以經營杠杆係數的幅度增加;反之,當產銷量減少時,利潤又將以經營杠杆係數倍數的幅度下降。由此可見,經營杠杆係數擴大了市場、成本等不確定因素對利潤變動的影響。也就是說,經營杠杆係數越大,利潤的變動越大,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就越大。一般認為,對於銷售情況多變的企業,保持較低水平的經營杠杆係數是有利的。

任務五籌資預測

資金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必備的條件。資金預測是工業企業經營預測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資金預測,可以使企業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合理地使用資金,不斷提高資金利用的經濟效果。對籌集資金需要量影響最大的變量是企業未來年度預測的銷售額,所以銷售預測是資金需要量預測的主要依據。如何進行銷售預測已在前麵做了介紹,這裏不再贅述。我們這一節主要是介紹當企業在已完成了未來年度的銷售預測的基礎上,如何預測資金的需要量。下麵介紹兩種常見的資金需要量預測方法。

一、定性預測資金需要量

定性預測法需要依靠預測者個人經驗、主觀分析和判斷能力,對未來時期資金需要量進行估計和推算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采用召開專業技術人員座談會和專家論證會等形式,由於缺乏完整的曆史資料,使預測結果準確性和可行性較差,一般隻作為預測的輔助方法。

二、定量預測資金需要量

定量預測法是以曆史資料為依據,采用數學模型對未來時期資金需要量進行預測的方法。這種方法預測的結果科學而準確,有較高的可行性,但計算較為複雜,要求具有完備的曆史資料。定量預測法常用的方法有銷售百分比法和資金性態分析法。

(一) 資金性態預測法

資金性態是指資金需要量與企業生產經營規模變動之間的依存關係。按照資金需要量與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依存性,可以把資金區分為固定資金、變動資金和半變動資金。

固定資金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與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條件下,資金總額保持不變。例如,為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需占用最低數量資金,包括原材料保險儲備占用資金、必要的產成品儲備占用資金以及在固定資產方麵占用的資金。

變動資金是指資金需要量與企業生產經營規模變動成正比例變動的資金,一般包括原材料、外購件等方麵的資金。此外,在最低儲備以外的現金,存款、應收賬款等都具有變動性質。

半變動資金是指資金需要量雖然受企業生產規模的影響,但不成比例變動的資金,例如,輔助材料、備品配件方麵的資金等。對於半變動資金,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分為不變資金和變動資金兩部分。

資金習性預測法就是在將資金劃分為變動資金和不變資金的基礎上,根據資金需要量和企業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係來測算資金需要量的方法。【實務420】星悅公司近年來移動硬盤的產量與資金占用量資料如表412所示。表412星悅公司移動硬盤的產量與資金占用量資料彙總表

年份2×112×122×132×142×152×16移動硬盤產量(xi)100154130140168165資金占用(yi)506055587572要求:若2×17年該企業產品銷售量為180萬個,預測2×17年星悅公司的資金需要量。

解析:設移動硬盤銷量為x,資金需要量為y,a為不變資金,b為變動資金,直線方程為

y=a+bx

運用回歸分析法求出a、b值,其計算步驟如下:

(1) 根據資料列下表413。表413產量與資金占用回歸分析表

年份x(萬個)y(萬元)xyx22×11100505000100002×12154609240237162×13130557150169002×14140588120196002×151687512600282242×16165721188027225合計85737053990125665(2) 根據回歸分析法計算公式,求出a和b並建立直線方程。

b=6×53990-857×3706×125665-857×857=0.35

a=370-0.35×8576=11.68

所以,

y=11.68+0.35x

(3) 將2×17年移動硬盤產量180萬件代入直線方程,則2×17年的資金需要量為

y=11.68+0.35×180=74.68(萬元)(二) 銷售百分比預測法

銷售百分比法是根據資產負債表中各個項目與銷售收入總額之間的依存關係,按照計劃期銷售額增長情況來預測資金需要量的一種方法。它是目前最流行的預測資金需要量的方法。

1. 基本假設

利用銷售百分比法預測外部資金需要量的企業應當滿足以下基本假設:

(1) 某報表項目與銷售的比率已知並固定不變,即企業的部分資產和負債與銷售收入同比例變化。該假設的意義在於,采用銷售百分比預測資金需要量的企業其銷售收入無論是在基期還是預測期都應當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相反,如果企業的銷售收入在若幹個期間變動比較大,在預測資金需要量的過程中,以前年度的報表數據將不具有可比性,結果也不再具有使用價值。

(2) 假定未來銷售預測已完成,從而未來銷售一定。資金需要量的預測應當是建立在銷售預測的基礎之上。隻有穩定的銷售收入才會有穩定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最終預測的結果才具有決策使用的價值。

(3) 企業各項資產、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結構已達到最優。該假設是建立在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基礎之上的。如果企業在進行資金需要量預測時,企業的資本結構不是最優資本結構,說明企業資金的資本成本還沒有達到最低,每股收益沒有實現最大化,也就意味著沒有實現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在這種狀態下做出的資金需要量預測不能滿足企業管理層決策的需求。

2. 計算方法

用銷售百分比法來預測未來年度企業外部資金需要量的方法主要包括預計財務報表法和預測公式法。

(1) 預計財務報表法。這種方法是根據銷售收入來預計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額來確定融資需求。其具體操作步驟主要分為四步:

① 收集基期資產負債表資料,計算敏感項目與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首先,分析研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的報表項目與銷售量的變動關係,將那些能隨銷售量變動而發生變化的報表項目稱為敏感性報表項目,將不能隨銷售量變動而發生變化的報表項目稱為非敏感性報表項目,然後將這些敏感性項目分別除以基期的銷售收入,以銷售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一般來講,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類項目,如貨幣資金、正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等項目,都會隨銷售額的增長而相應地增長。固定資產項目的利用率如果已達到飽和狀態,則要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需要增添設備。負債類項目,例如,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等項目,一般會隨銷售的增長而增長。而應付票據、長期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等項目,則不隨銷售的增長而增加。

② 根據預測年度銷售收入預計數和敏感項目的銷售百分比,計算出該項目在預測年度的預計數,而非敏感項目預測金額則按照基期金額填寫。其計算公式為

某敏感項目預計數=預計銷售收入×某項目銷售百分比

將敏感性資產銷售百分比合計減去敏感性資產銷售百分比合計,可以預測未來年份增加的銷售收入乘以每增加一元銷售收入需籌資金額的百分比。

③ 計算企業內部形成的資金來源,預測期資產負債表中的留存收益(如未分配利潤增加額等)為基期留存收益餘額和預測期留存收益增加額之和。

④ 計算外部資金需要量。利用敏感性資產銷售百分比計算預測期企業的資金需要總量,減去預計負債和預計股東權益,然後加上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即可得出預測期企業外部需增加籌資的預測值。

(2) 預測公式法。根據銷售收入的增加額預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額,並確定融資需求,具體做法可以利用公式(430)來計算預測期企業外部資金需要量F。F=ΔSAS0-LS0-S1R0(1-D1)+G1(430)式中,A為基期敏感性資產項目金額;L為基期敏感性負債項目金額;S0為基期銷售收入總額;S1為預測期銷售收入總額;ΔS為預測期與基期相比新增銷售收入總額;A\/S0為基期敏感性資產銷售百分比;L\/S0為基期敏感性負債銷售百分比;R0為基期銷售淨利率(基期淨利潤\/基期銷售收入);D1為預測期股利支付率(基期股利總額\/基期淨利潤);G1為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實務421】星悅公司2×16年的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如表414和表415所示。預計2×17年度公司銷售收入可達到8000萬元,股利支付率為30%,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為50萬元。

請采用銷售百分比法預測星悅公司2×17年的外部資金需要量。表414星悅公司2×16年利潤表單位:萬元

項目2×16年度金額一、營業收入5000.00減:營業成本2500.00銷售費用20.00管理費用600.00財務費用40.00營業稅金及附加240.00二、營業利潤1600.00減:所得稅費用180.00三、淨利潤1420.00表415星悅公司2×16年資產負債表單位:萬元

資產2×16年度金額負債及所有者權益2×16年度金額貨幣資金60.00短期借款340.00應收賬款2800.00應付票據440.00存貨1000.00應付賬款100.00預付賬款20.00長期借款300.00長期股權投資100.00負債合計1180.00固定資產200.00實收資本1500.00未分配利潤1500.00所有者權益合計3000.00資產總額4180.00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額4180.00解析:利用第一種銷售百分比法預測外部資金需要量。

(1) 編製預計利潤表。

根據基期的利潤表數據計算利潤表項目在基期銷售收入的百分比,如表416中預計利潤表的第三列所示。表416星悅公司2×17年預計利潤表單位:萬元

項目2×16年度金額銷售收入百分比(%)2×17年度預計金額①②③④一、營業收入5000.00100.008000.00減:營業成本2500.0050.004000.00銷售費用20.000.4032.00管理費用600.0012.00960.00財務費用40.000.8064.00營業稅金及附加240.004.80384.00二、營業利潤1600.0032.002560.00減:所得稅費用180.003.60288.00三、淨利潤1420.0028.402272.00(2) 預測留存收益增加額。

從表416的預計利潤表中可以看出星悅公司2×17年的留存收益增加額為1590.4萬元[=2272×(1-30%)],即公司內部可以解決1590.4萬元的資金需要。

(3) 編製預計資產負債表(見表417)。表417星悅公司2×17年預計資產負債表單位:萬元

項目2×16年實際金額銷售收入百分比(%)2×17年預計金額①②③④資產貨幣資金 60.001.20 96.00應收賬款2800.0056.004480.00續表

項目2×16年實際金額銷售收入百分比(%)2×17年預計金額①②③④存貨1000.0020.001600.00預付賬款20.00N20.00長期股權投資100.00N100.00固定資產200.00N200.00資產總額4180.0077.26496.00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短期借款340.00N340.00應付票據440.008.8704.00應付賬款100.002160.00長期借款300.00N300.00負債合計1180.00—1504.00實收資本1500.00N1500.00未分配利潤1500.00N3090.40所有者權益合計3000.00—4590.40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額4180.0010.86094.40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50.00外部資金需要量451.60根據預計利潤表計算出來的2×17年的未分配利潤增加額為1590.4萬元,則2×17年預計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總額應該為3090.4萬元(=1500+1590.4)。

(4) 預測外部資金需要量。

星悅公司2×17年外部資金需要量應當是預計總資產扣除預計總負債和預計股東權益的差額,並加上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之後的金額,即

外部資金需要量=6496-1504-4590.4+50=451.6(萬元)

以上的計算過程表明,星悅公司2×17年為了完成8000萬元的銷售收入,需要增加資金2316萬元(=6496-4180),其中,負債的自然增加提供324萬元(=1504-1180),未分配利潤提供1590.40萬元,考慮到預測期零星資金需要量50萬元,因此,預測期應該考慮向企業外部籌集資金451.6萬元(=2 316-324-1 590.4+50)。

還可以采用公式(422)的第二種計算方法預測外部資金需要量。

新增銷售額=8000-5000=3000(萬元)

銷售淨利率=1420÷5000=28.4%

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1.2%+56%+20%=77.2%

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8.8%+2%=10.8%

外部資金需要量=3000×(77.2%-10.8%)-8000×28.4%×(1-30%)+50

=451.6(萬元)總之,利用銷售百分比法來預測籌集資金需要量,其優點是簡單可行;其缺點是在預測過程中僅考慮銷售量對籌資量的影響,並且假定有關各項資產、負債項目同銷售額成比例增長。所以銷售百分比法比較適合用於近期需要籌資量的預測。而且在實際應用時,預測人員的豐富經驗和判斷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需要做較長期的預測,則采用回歸法比較適宜。它不僅可以考慮銷售量與資產負債表項目關係的變化,還可以考慮多因素變化對預測值的影響。但采用精密的預測技術需要增加預測成本,從成本與效益比較,它必須能夠帶來更多的效益才值得采用。

【技能實訓】

1. 20世紀90年代,國內首次出現“健身圈”,文具店李經理馬上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商機。他做了以下調研:

(1) 市場需求預測。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健身肯定能日益受到重視。健身圈不受場地、時間、年齡限製,肯定會受歡迎。

(2) 銷售預測。全區45萬人,按20人買一個,需2萬多個。除零售外,可與單位聯係利用節假日發紀念品集體銷售,銷量可觀。

(3) 利潤預測。健身圈買價每個6元,預計售價12元,扣除相應經營費用,利潤可觀。

於是,李經理分兩批購進2萬個,在1個月內銷售一空。

要求:請問李經理采用的是什麼預測分析方法?不同的預測方法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你認為不同的預測方法應當適用於哪些不同的企業?

2. 2×16年以來,我國大中型鋼企在大多數月份都處於虧損的境地,除3~5月份略有盈利外,其他月份均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額逐月增加。這一狀況直到第四季度才有所好轉。在2×16年10月份,中鋼協重點監測的80家大中型鋼鐵企業10月份的利潤總額為 3.07 億元,這也是繼6月以來行業“四連虧”後的首次盈利,而11月份的盈利進一步擴大,令業界此前預計的全年行業虧損的預期降低。最近礦價的持續飛漲,已經令此前庫存不多的上華鋼鐵有限公司的生產成本承壓。為此,公司總經理召集各職能部門經理召開的了財務預測會議,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將2×17年前4個月的經營數據提交給了財務部,見表 418。表418上華鋼鐵有限公司2×17年成本與產銷量資料單位:元

月份1234總成本20000019800031000300000鋼鐵產銷量(噸)10000120001800020000按0.6的平滑指數預測2×17年4月份產銷量為18500件。

要求:

(1) 運用高低點法進行成本性態分析;

(2) 運用平滑指數預測5月份的產銷量;

(3) 設有關數據不變,運用0.6的平滑指數預測2×17年1月份產銷量為10500件,分別計算各月份平滑值;

(4) 利用成本性態模型和5月份產銷量預測值,預測該企業5月份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3. 上華鋼鐵有限公司2×17年4月每噸鋼鐵的產品成本費用構成比例如表419所示。經過初步推算鋼鐵的目標成本降低率為8%,國家下達的降低任務為6%。經充分論證,確定預測期影響成本的主要因素有:產品的生產增長率為30%,材料消耗定額降低率為12%;材料單價降低率為5%;生產工人工資增長率為6%;勞動生產率提高15%;變動性製造費用增長率為7%;廢品損失減少率為14%。表419上華鋼鐵有限公司2×17年4月鋼鐵成本費用構成表

費用項目費用比例(%)礦石及廢鋼等含鐵原料50冶金輔料4煤炭及天然氣等燃料15人工成本8固定折舊費13變動製造費用8廢品損失2合計100試測算每個成本項目變動對鋼鐵成本的影響,確定2×17年5月鋼鐵成本的降低額,並製訂上華鋼鐵有限公司2×17年5月的成本計劃。

4. 造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但在改革開放後,造紙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1978年到1995年,中國紙業年產量從439萬噸增加到2812萬噸,在數量上僅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三位,年平均增長10.4%,略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基本與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但隨之而來的企業規模小、技術較落後、環境汙染嚴重、非木材纖維占原料的比重大、耗電耗水多等問題也越來越明顯,製約了我國造紙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解決發展與製約的矛盾,國家製定了造紙工業“十二五”計劃及2×20年遠景規劃,在關閉汙染嚴重、成本高的小造紙廠的同時,建議現有造紙企業生產規模通過技術改造達到年產5萬噸以上,還有重點發展5個年產能力達40萬噸的巨大造紙企業。在國內造紙企業中,華泰紙業可以說是民族產業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獲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主要從事新聞紙、文化紙的生產和銷售,截至2×08年總產能達160萬噸,其中新聞紙現有產能120萬噸,占國內新聞紙市場三分之一份額,是國內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新聞紙生產企業,全球單廠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根據市場調查分析,進入2×13年開始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產量、價格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16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實現利潤45億元,全年固定成本37.5億元,通過銷售預測的結果預計下年度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

要求:

(1) 分別采用本量利分析法和經營杠杆係數法確定2×17年度的目標利潤。

(2) 在企業利潤預測實踐中,運用本量利分析法和經營杠杆係數法應當首先做好哪些基礎工作?對利潤預測有哪些影響?

(3) 本量利分析法和經營杠杆係數法在我國企業利潤預測中的應用現狀及應當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5. 江南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機器設備的國有企業,2×16年完成銷售收入862萬元,實現淨利潤68.42萬元,向投資者分配利潤36.87萬元。2×16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如表420所示。表420資產負債表

編製單位:江南製造有限公司2×16年12月31日單位:萬元

項目年末數項目年末數貨幣資金75.00短期借款105.00交易性金融資產18.00應付票據9.00應收票據19.00應付賬款209.00應收賬款597.00預收賬款14.00其他應收款50.00應付職工薪酬37.00預付賬款49.00應付股利38.00存貨541.00應付利息14.00應交稅費9.00其他應交款8.00其他應付款91.00流動資產合計1349.00流動負債合計534.00長期股權投資75.00長期借款695.00固定資產2258.00應付債券500.00無形資產14.00長期應付款145.00長期待攤費用20.00非流動負債合計1340.00其他長期資產3.00負債合計1874.00實收資本200.00資本公積26.00盈餘公積139.00未分配利潤1480.00非流動資產合計2370.00所有者權益合計1845.00資產合計3719.00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合計3719.00年初公司擬進行2×17年的財務預測,於是,公司領導章威組織生產部主管李雙、供銷部主管劉偉、財務部主管李潔等召開了2×17年生產、銷售、資金計劃會。會上大家根據所掌握的情況,結合本公司實際情況分別做了發言。

劉偉認為企業產品市場需求較好,本年度可以適當增加產品生產量,如果企業生產能力允許的話,可比上年增長20%,銷售價格不會有什麼變化。

李雙講車間現在還有剩餘生產能力,如果產品能夠占領市場,銷售有保證,企業現有的生產能力完成比上年增長20%的生產任務沒有問題,即增加產銷量不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方麵的投資。

李潔分析了上年的資金使用情況,認為2×16年年末其他應收款占用資金較多,2×17年其他應收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應在2×16年年末的基礎上下降1%。其他方麵資金使用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會議結束時,章威責成李潔根據各部門提出的有關數據資料或建議,預測一下2017年需要從外界融通多少資金,以便公司做好下一步的籌資安排。

會議結束後,財務部立即著手進行資金需要量的預測。根據曆史資料考察,公司的流動資產、應付款項都和銷售收入的變動成正比例關係;而長期資產項目、短期借款、應付票據、長期借款及股東權益項目則和銷售收入的增長沒有太大的關係;2×17年如果能夠較好地壓縮費用支出,預計銷售淨利率將比上年增長10%,股利支付率與上年保持一致,留存收益增加。可以滿足企業的部分融資需求。

要求:

(1) 討論江南製造有限公司融資需求的預測方法;

(2) 請代財務部根據銷售百分比法編製江南製造有限公司2×17年的融資需求。

徐南琳圖文:三校樣成品尺寸:185mm×260mm版心尺寸:38行×39字管理會計(第二版)項目五短期經營決策

項目五短期經營決策

【知識目標】

1. 了解決策的意義、分類及一般程序;

2. 明確經營決策分析中應考慮的成本概念;

3. 掌握短期經營決策的類型及分析方法。

【能力目標】

1. 能夠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管理問題進行生產決策;

2. 能夠利用經營決策分析方法對企業的產品定價做出決策;

3. 能夠完成企業的存貨管理決策以及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導入案例】

百畝果園“園主”的夢想從律師事務所走向田間地頭,從寫字樓白領搖身一變成為新一代果農,廣東省中山市港口鎮一名80後小夥子李斯毅的創業路徑被認為是“劍走偏鋒”。2004年大學畢業後,懷揣炙手可熱的經濟法專業文憑,李斯毅在律師事務所、商標事務所都工作過。2009年,他發現綠色健康食品行業大有可為,又看中了火龍果這種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的品種,於是把目光投向綠色產業,萌生出當果農的想法,開始進行研究和考察,籌備開辦大南滿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南滿園”)。不過,放棄自己原來的法律專業轉而投向綠色有機火龍果種植的他,看到“大南滿園”日趨成熟壯大之時,對自己的創業選擇信心滿滿。

說起火龍果種植頭頭是道的李斯毅,其實是“半路出家”的綠色創業者。獨家選種、育苗,獨家配方有機肥料;火龍果怕濕,就采用滴灌的方式;為得到綠色無公害產品,就使用低毒農藥和生物製劑除病害;在火龍果開花的夜晚人工授粉提高造果率,每一個步驟將綠色和精準的宗旨貫徹始終,接下來李斯毅打算將果園搞成一個生態農場,發展綠色旅遊;然後把火龍果苗培育成盆栽盆景出售;另外還在研究火龍果酒、火龍果醋等深加工產品。將火龍果做成一個產業鏈,深加工可以提高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走。但是,如果深加工產品要自行投產的話,估計需要500萬~1000萬元。

李斯毅的“大南滿園”產業鏈經營戰略能否實現?在火龍果的深加工過程中應當涉及哪些相關成本的分析?深加工的投入對於李斯毅的“大南滿園”生產經營是否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這些決策均需要大量會計信息的支持。對於此類決策,究竟哪些信息是相關的和有用的呢?又使用哪些方法對這些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做出合理可行的決策選擇呢?

(資料來源:《南方日報》,2012年11月6日中山觀察AC03版)

任務一短期經營決策前的準備工作

決策是指在目前條件下,決策者為實現某一具體目標,借助於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和判斷,從若幹個可行性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的過程。即使方案隻有一個,是否決定采用這個方案,這一過程也屬於決策。簡而言之,決策就是選優的過程。管理會計中的短期經營決策是指企業充分利用會計信息和其他相關資料,麵對複雜的經濟環境,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所涉及的成本、收入和利潤等重要因素進行分析計算,為實現特定的管理目標所作出的正確選擇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市場的主體是企業,它的各項經濟活動必須麵對市場,根據市場的變化來進行科學的決策,解決諸如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何時生產、何時停產、如何定價等一係列問題。通過決策,合理安排企業的各項資源,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經濟關係,不斷加強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實現企業的發展與壯大。顯然,短期經營決策分析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企業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所以,對現代企業而言,不是是否決策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出正確決策並進行科學決策的問題。

一、決策的分類

管理界有句名言: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決策貫穿於整個經營管理過程,不同種類的決策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決策可以按照不同的標誌進行分類。

(一) 按決策的重要性分類

1. 戰略性決策

戰略性決策是指那些關係到企業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問題的有關決策。這類決策的正確與否,往往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2. 戰術性決策

戰術性決策是指那些為了實現戰略性決策目標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決策。這類決策的正確與否,往往影響企業日常活動或局部效益的實現。

(二) 按決策掌握的信息分類

1. 確定性決策

確定性決策是指影響決策的因素或客觀條件明確肯定,每個決策方案的結果也是已知的,隻需要比較各方案的結果並從中加以選擇即可。這類性質的決策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少。

2. 不確定性決策

不確定性決策是指事先不知道決策可能出現的結果,或知道結果但並不知道結果出現的概率的決策類型。

3. 風險性決策

風險性決策是指決策的結果不唯一,但決策者事先知道決策的各種結果以及它們出現的概率,由此做出的決策類型。

(三) 按決策時期的長短分類

1. 短期決策

短期決策是指決策方案隻涉及企業1年內的經營性業務,它一般具有投資小、時間短、隻考慮企業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等特點。這類決策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常見。

2. 長期決策

長期決策是指決策結果涉及1年以上,且在較長時期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決策方案。它一般具有投資大、時間長、需要考慮企業長遠戰略發展的特點。這類決策常常涉及企業固定資產的長期投資。進行此類決策的次數一般有限。

(四) 按決策方案的從屬關係分類

1. 獨立方案決策

獨立方案決策是指備選的方案各自獨立,隻需判斷方案本身是否具備可行性,不存在擇優問題。

2. 互斥方案決策

互斥方案是指備選方案之間具有排他性。該類方案的決策不僅要判斷方案本身的可行性,而且要進行方案之間的擇優。

3. 最優組合方案決策

最優組合方案決策是指在資源條件範圍內,可以存在若幹方案,如何使各方案的組合為最優,從而實現特定管理目標的過程。例如,在資本總量的限製範圍內,進行哪些項目的投資就屬於最優組合方案決策。在企業投資多元化的今天,常常需要做出這類決策。

二、經營決策分析程序

為了使企業的經營決策科學合理,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必須嚴格遵循決策的原則與程序。一般而言,經營決策程序可以概括為五個步驟。

(一) 確定決策目標

決策目標是決策工作的起點,確定決策目標就是要明確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例如,新產品的開發問題,停產何種產品的問題等。在樹立決策目標時,應盡量使目標數量化、具體化,便於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的操作。

(二) 收集相關資料

確定決策目標後,應針對目標,廣泛收集與決策相關的資料和信息。資料越豐富,方案越精確,決策的科學性越強。在收集資料時注意定性判斷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會計信息與一般信息相結合。對於信息要反複篩選、加工,提高信息的質量標準。

(三) 擬定各種備選方案

根據收集的資料,設計出實現目標的若幹個可行性備選方案。備選方案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備選方案的提出必須經過準確的測算和反複的篩選。同時,應考慮實際操作上的方便性。

(四) 選擇最佳方案

備選方案擬定後,要利用一定的決策分析方法,對備選方案進行評價和選擇,這是整個決策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它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局部和整體的發展。故在對比各備選方案時,要全權衡利弊得失、收益與風險,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

(五) 實施與評價

決策方案的實施是落實決策目標的最後一步,同時也是檢驗決策正確與否的客觀依據。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具體問題的監督與檢查,及時提供反饋信息,糾正偏差,以保證目標的順利實現。通過方案實施的結果,對前麵一係列的工作進行評價,為企業以後的決策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經營決策分析中常用概念

(一) 相關成本

經營決策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會計信息,成本是重要的會計信息之一。在財務會計中,人們強調的是成本的承擔者和承擔的數量;而在企業的管理決策中,人們強調的是成本的相關性。1923年,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lark)提出的“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思想,奠定了管理會計多維成本概念的理論基礎。下麵我們針對管理會計中用於決策分析評價的多維成本概念進行描述。

1. 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差量成本是指決策分析時,兩個或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之間預期成本的差異。狹義的差量成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之間由於產量增減變化而形成的成本差異。差量成本在企業經營決策中被廣泛使用,如是否接受特殊價格的訂貨等。在一定條件下,它一般是某一決策方案的相關變動成本。

2. 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在經濟學中是指成本對業務量無限小變化的變動部分。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業務量無限小也隻能小到一個經濟單位(如一個、一件等),故在經營決策中,邊際成本是指當業務量增減一個單位時所引起的成本的增減。在一定條件下,邊際成本就是單位變動成本,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差量成本。

3.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在經營決策中,由於選擇某一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由此所喪失的潛在利益即成為所選方案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並非選取方案的實際支出,也不是現成的會計信息,但它是經營決策分析中必須加以考慮的因素,因為企業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充分全麵考慮所失所得,才能客觀地評價決策方案的優劣。

4. 付現成本

付現成本是指企業在實施某一決策方案時,需要以現金支付的營運成本。由於企業決策方案實施的連續性約束,所以,如果碰到企業資金短缺,那麼對付現成本的考慮往往重於對總成本的考慮,一般會選擇付現成本最小而非總成本最小的方案。

5.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購買企業所擁有的某項資產所需支付的成本。我們知道,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是以曆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的,但是,在通貨膨脹存在的市場條件下,對於企業決策而言,曆史成本信息隻反映過去的交易價格,而管理會計決策方案往往是麵向未來的,重視的是信息的相關性,因此,它常常強調的是重置成本。如在企業的定價決策中,以100元購進某產品,3個月後,市場發生變化,其購進價格為130元,那麼130元即為該產品的重置成本,企業以成本為基礎進行定價,按曆史成本定價為120元,賬麵上盈利20元,實際上流入的現金連簡單再生產都無法長期維持。長此以往,企業必將虧損。錯誤的定價源於使用了不恰當的成本信息。所以,重置成本是決策中重要的相關成本。

6.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經發生,並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行為加以改變的成本。企業過去購置的資產的賬麵價值都是沉沒成本。例如,企業曾經購置一台設備,價值30000元,由於技術進步,目前該設備完全被淘汰,賬麵淨值5000元就屬於沉沒成本,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賬麵資產還有5000元,從管理會計角度來看,這5000元與企業當前的任何決策不存在相關性,可以不必考慮該因素。在企業固定資產的更新決策方麵要充分考慮沉沒成本。

7. 專屬成本與共同成本

專屬成本是指同某種決策方案有直接關係的成本開支。它的歸屬對象具體明確。共同成本是指和幾種決策方案有關係的成本開支,它的歸屬對象不具體且不唯一。

8. 可延緩成本與不可延緩成本

在企業資源的約束下,已經選定的某方案如果推遲執行,不至於對企業全局產生影響,那麼與這一方案有關的成本就稱為可延緩成本。例如,為改善辦公條件,在辦公室安裝空調,與安裝空調相關的成本就是可延緩成本,因為,安裝空調與否不會影響企業全局工作。不可延緩成本是指即使受到企業資源的約束,對於已經選定的某一方案也必須立即執行,否則將對企業的全局產生重大影響。那麼,與此方案相關的成本就是不可延緩成本。例如,企業設備出現故障導致停產,必須進行大修理,否則將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這時,修理設備所開支的成本即為不可延緩成本。

9. 可避免成本與不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通過企業決策層的某項決定可以改變其發生數額的成本。一般來說,企業的變動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就屬於可避免成本。不可避免成本是指通過企業決策層的某項決定不能改變其發生數額的成本。一般來說,企業的約束性固定成本就屬於不可避免成本。

相關成本是指同特定決策方案有密切關係,在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加以認真考慮的有關成本,如差量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付現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緩成本等。非相關成本是指同備選方案無直接關係,在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的成本,如沉沒成本、不可避免成本等。

(二) 相關收入

相關收入是指與特定決策方案相聯係、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必須充分考慮的收入。判斷是不是相關收入的標準是,某一方案存在,就會發生某項收入,某一方案不存在,就沒有該項收入,那麼,這項收入就是相關收入。如果無論是否存在某一方案,均會發生某項收入,該項收入即為無關收入,在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相關收入的計算是以特定方案的單價和相關業務量為依據的。

(三) 相關業務量

相關業務量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必須認真考慮的、與特定決策方案相聯係的產量或銷量。相關業務量往往通過相關收入或相關成本來實現對決策方案的影響。這也恰恰說明了相關業務量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相關收入或相關成本計算錯誤往往出於對相關業務量的錯誤判斷。如在是否增產某種產品的決策中,應考慮的相關業務量就不是該產品的全部產量,而是增產的數量。

四、經營決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經營決策分析方法是完成經營決策分析過程,最終得到經營決策分析結論所使用的決策分析指標、模型、程序、算法的統稱。該方法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有些決策分析方法用於短期經營決策,有些則適用於長期投資決策;有的用於確定型決策,有的用於不確定與風險型決策。在短期經營決策過程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有貢獻毛益分析法、差別分析法、相關成本分析法、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

(一) 貢獻毛益分析法

短期生產決策類型一般具有時間短、資金量小、不突破原有的生產能力的特征。企業原有的固定成本通常是無關成本,所以,決策方案利潤的最大化其實就是貢獻毛益最大化。貢獻毛益分析法是指在評價各方案優劣時,計算出各方案的貢獻毛益指標,貢獻毛益最大的方案即為最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某種產品而言,單位貢獻毛益指標更能反映其盈利能力,但在選擇不同方案時,應以貢獻毛益總額指標作為選擇方案的依據。當不同方案的單位產品所耗用的生產能力不同時,在一定生產能力條件下的各方案的產量就有所不同,單位貢獻毛益最大的方案並不一定就是貢獻毛益總額最大的方案。【實務51】假設某企業擬用剩餘生產能力生產A產品或B產品。A產品單價30元,單位變動成本15元;B產品單價9元,單位變動成本3元。該企業現有剩餘生產能力 1000 台時,生產一件A產品需耗8台時,生產一件B產品需耗2.5台時。表51相關資料單位:元

項目A產品B產品單價

單位變動成本

單位貢獻毛益30

15

159

3

6解析:從表51中我們可以看到,A產品的單位貢獻毛益大於B產品,如果以單位貢獻毛益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則應選擇A產品。但如果考慮企業的剩餘生產能力是有限的,則應按表52的分析結果進行選擇。表52貢獻毛益分析表單位:元

項目A產品B產品單位變動成本

單位貢獻毛益

剩餘生產能力

單位產品耗時(台時\/件)

生產量

貢獻毛益總額15

15

1000

8

125

18753

6

1000

2.5

400

2400從表52中可以看到,雖然A產品的單位貢獻毛益大於B產品,但其貢獻毛益總額卻小於B產品,故應選擇B產品的決策方案。采用此方法時,如果不同方案的生產量相同,則比較各方案的單位貢獻毛益的大小即可。【知識鏈接51】什麼是生產能力生產能力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參數,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生產規模。

生產能力又分為最大生產能力、正常生產能力和剩餘生產能力。最大生產能力是指理論生產能力,是指企業在不增加資金投入的前提下,百分之百有效利用工程技術、人力以及物力資源而可能實現的生產經營能力。正常生產能力是指計劃生產能力,在納入企業年度計劃,考慮現有市場容量、生產技術條件、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以及可能實現的各種措施等情況下必須達到的生產經營能力。剩餘生產能力包括絕對剩餘生產能力和相對剩餘生產能力。絕對剩餘生產能力是指企業最大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生產能力之差,代表企業的潛在能力。相對剩餘生產能力是指由於受到市場容量或經濟效益原因的影響導致企業未來經營方向改變後的生產經營規模小於正常生產經營能力而形成的差異。(二) 差別分析法

差別分析法是在進行互斥方案的決策時,以差別損益指標作為評價方案取舍標準的一種決策方法,該方法需要計算差別損益指標。

差別損益=差別收入-差別成本

差別收入是指兩方案的相關收入之差;差別成本是指兩方案的相關成本之差。【實務52】依【實務51】,采用差別分析法對上述方案進行決策,見表53。表53差別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A產品B產品差異額相關收入

相關成本

差別損益3750

1875

3600

1200

+150

+675

-525解析:計算結果表明,生產A產品比生產B產品的貢獻毛益要少525元,所以應選擇B產品,這與貢獻毛益分析法的結論是相同的。(三) 相關成本分析法

相關成本分析法是在各個備選方案相關收入相同的情況下,以各個方案的相關成本的大小作為決策的依據。在相關收入相同的前提下,相關成本最低的方案即為最佳方案。采用相關成本分析法時,一定要注意相關成本的範圍和方案的業務量。相關成本不僅包括變動成本,還應包括專屬成本,同時各個備選方案的業務量也必須確定。【實務53】某企業生產需要一種零件,年需要量1000件,既可自製也可外購。如果由本企業生產,單位變動成本30元,且需要購進一台專用設備,每年發生專屬成本4000元。如果外購,單價40元。

要求:對上述備選方案進行決策分析,相關成本分析表見表54。表54相關成本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自製方案外購方案變動成本

專屬成本30000

400040000

相關成本合計3400040000解析:從表54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采用自製方案生產該零件,相關成本為34000元,而外購的相關成本為40000元,自製成本比外購成本低,故應選擇自製方案。(四) 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

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是指在各備選方案的相關收入均為0,相關的業務量為一個不確定因素時,通過判定處於不同水平上的業務量與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之間的關係,做出互斥方案決策的一種方法。在采用此法時,備選方案之間的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應相互矛盾,即第一方案的固定成本大於第二方案的固定成本,而第一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又小於第二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

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是指能使兩方案總成本相等的業務量,又稱成本分解點。其基本計算公式為

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兩方案相關固定成本之差兩方案單位變動成本之差=A1-A2B2-B1(51)

若第一方案的固定成本為A1,單位變動成本為B1,第二方案的固定成本為A2,單位變動成本為B2,且滿足A1>A2、B1<B2,那麼,當業務量在0~X範圍內時,固定成本較低的方案較優;當業務量大於X時,固定成本較高的方案較優。【實務54】某企業需用的甲零件既可以自製,又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若自製,單位變動成本10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000元;若外購,市價15元。

要求:做出企業取得甲零件方式的決策。

解析:利用成本無差別點法進行決策。

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4000-015-10=800(件)

當甲零件全年需用量在0~800件時,應安排外購;若全年需用量在800件以上,則以自製為宜。任務二產品生產的決策分析

一、新產品開發的決策分析

新產品的生產可以通過投資新的生產設備和利用企業原有生產設備兩種方式進行,前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屬於企業長期投資的範疇,本項目中暫不涉及。這裏介紹的新產品開發的決策分析,是指利用企業剩餘生產能力來開發某種市場上有銷路的產品。關於這類新產品的決策分析,一般分為涉及專屬成本和不涉及專屬成本兩類。

(一) 不涉及專屬成本的決策分析

當新產品的開發不涉及專屬成本時,表明各備選方案的固定成本都是相同的,在進行決策分析時隻需要考慮各方案的貢獻毛益總額即可,可以采用貢獻毛益分析法。【實務55】某企業現有年剩餘生產能力3000台時。可用來生產甲產品或乙產品,該剩餘設備的年折舊額為50000元,甲、乙兩種產品的相關資料如表55所示。表55相關資料單位:元

品種

項目甲產品乙產品單價

單位變動成本

單位產品台時定額90

60

560

25

6要求:試用貢獻毛益分析法進行決策分析。

解析:其分析結果如表56所示。表56貢獻毛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甲產品乙產品剩餘生產能力(台時)

單位產品台時定額

生產量

相關收入

相關成本

貢獻毛益總額3000

5

600

54000

36000

180003000

6

500

30000

12500

17500分析結果表明,生產甲產品比生產乙產品可多獲得貢獻毛益500元,所以,應選擇生產甲產品。

(二) 涉及專屬成本的決策分析

當新產品開發方案中涉及增加專屬成本時,相關成本不僅要考慮決策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還必須考慮專屬成本。一般用差別分析法進行決策分析,如表57所示。【實務56】依【實務55】,若生產甲產品需要增加一台設備,價值5000元。

要求:試用差別分析法進行決策分析。表57差別損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甲產品乙產品差異額相關收入

相關成本

其中:增量成本

專屬成本54000

41000

36000

500030000

12500

12500

24000

28500

差別損益-4500解析:在表57中,差別損益為-4500元,意味著在考慮了專屬成本之後,選擇生產甲產品將比選擇生產乙產品減少利潤4500元,故應選擇乙產品的生產。二、虧損產品停產的決策分析

虧損產品停產的決策分析,主要研究的是當企業生產多種產品時,如果某一產品的價格低於按會計原則的要求計算的單位產品成本時,是否停止該產品的生產或轉產。

(一) 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虧損產品是否停產的決策分析

所謂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是指企業虧損的產品停產後,閑置下來的生產能力無法用於其他方麵,既不能轉產,也不能將其設備對外出租。在這種情況下,隻要虧損產品的單位貢獻毛益大於0,即虧損產品的單價大於其單位變動成本,就不應停止該產品的生產。其原理是,隻要虧損產品的貢獻毛益為正值,就可以為企業補償一部分固定成本。如果停產,企業的固定成本是不會因為虧損產品的停產而減少的,它的發生額是不變的,這時應由虧損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轉而由企業其他盈利產品負擔,最終導致整個企業減少相當於該虧損產品提供的貢獻毛益那麼多的利潤。【實務57】某企業產銷甲、乙、丙3種產品,其中,乙、丙產品盈利,甲產品虧損。有關資料見表58。

要求:做出是否停產甲產品的決策分析。表58相關資料單位:元

品種

項目甲產品乙產品丙產品合計銷售收入8000160001200036000生產成本直接材料1800280016005200直接人工1600160014004600變動製造費用1400120012003800固定製造費用2200320020007400期間費用變動銷售管理費用1200240018005400固定銷售管理費用800160012003600總成本900012800920031000淨利潤-1000320028005000解析:根據資料顯示,甲產品虧損1000元,按照成本性態的原理,甲產品的貢獻毛益是:

甲產品的貢獻毛益=8000-(1800+1600+1400+1200)=2000(元)

甲產品創造的貢獻毛益是2000元,而其分攤的固定成本是3000元(=2200+800),故虧損1000元。但如果甲產品停產,就不能提供2000元的貢獻毛益,由它分攤的3000元的固定成本就隻能由乙、丙兩種產品負擔,這將使得企業的總利潤減少2000元,所以,在企業生產能力不能轉移的情況下,甲產品不能停產。(二) 剩餘生產能力可以轉移,虧損產品是否停產的決策分析

當企業生產虧損產品的機器設備在其停產後,可以轉產其他產品或對外出租時,就必須考慮繼續生產虧損產品的機會成本,如果繼續生產虧損產品所喪失的收益大於虧損產品所提供的貢獻毛益,則應該停產,否則可繼續生產。【實務58】依【實務57】,假定其他條件不變,若停產甲產品,其生產設備可以對外出租,每年可獲租金2500元。

要求:做出甲產品是否應該停產的決策分析。

解析:由於繼續生產甲產品的貢獻毛益是2000元,小於其機會成本(租金收入2500元),故應停產甲產品。三、接受特殊價格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

在企業生產任務不飽和的情況下,如果客戶要求以低於正常價格或低於計劃產量的單位成本的特殊價格訂貨時,企業是否可以考慮接受這種特殊價格的訂貨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做如下分析:

(1) 特殊訂貨不衝擊正常生產任務時。

當追加訂貨不衝擊正常生產任務時,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且生產特殊訂貨無須增加固定成本,隻要特殊訂貨的單價大於該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即可接受訂貨。

(2) 特殊訂貨衝擊正常生產任務時。

若該訂貨衝擊正常生產任務完成,應將由此而減少的正常收入作為追加訂貨方案的機會成本考慮。當追加訂貨的貢獻毛益大於機會成本時,就可以接受訂貨;否則,不能接受。

(3) 特殊訂貨需追加專屬成本時。

若該訂貨要求追加專屬成本,則必須將專屬成本作為特殊訂貨的成本加以考慮,如果接受訂貨的貢獻毛益大於專屬成本,則可以接受。

(4) 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可以轉移時。

若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可以轉移時,則必須將與此有關的收入作為接受特殊訂貨方案的機會成本加以考慮。如果接受訂貨的貢獻毛益大於其機會成本,則可以接受。【實務59】某企業生產甲產品的生產能力是20000件,每年生產能力利用率為80%,正常售價為76元,有關成本數據見表59。

要求:針對以下不相關情況做出是否接受特殊價格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表59相關資料單位:元

項目金額直接材料費22直接人工費18製造費用22其中:變動製造費用10固定製造費用12單位產品成本62(1) 現有一客戶要求訂貨4000件,每件定價52元,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追加訂貨不需要專屬成本;

(2) 現有一客戶要求訂貨4000件,每件定價52元,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追加訂貨需購置一台專用設備,價值5000元;

(3) 現有一客戶要求訂貨4500件,每件定價52元,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

(4) 現有一客戶要求訂貨5000件,每件定價55元,接受訂貨需追加固定成本3800元,若不接受訂貨可將設備出租,租金10000元。

解析:

(1) 該企業每年有4000件的剩餘生產能力且無法轉移,客戶的訂貨數量沒有衝擊正常生產,沒有增加專屬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定價大於單位變動成本即可接受訂貨,特殊定價52元大於該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50元(=22+18+10),所以,可以接受此訂貨。

(2) 在這種情況下,對接受或拒絕訂貨兩個方案采用差別分析法,具體結果見表510。表510差別損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接受追加訂貨拒絕追加訂貨差異額相關收入2080000208000相關成本合計2050000205000其中:增量成本2000000專屬成本50000差別損益3000從上述計算分析中可以看出,接受訂貨比拒絕訂貨可多獲利3000元,所以應接受訂貨。

(3) 客戶訂貨4500件,已經超出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如果接受訂貨,將減少正常銷售量500件,因此,這500件的正常銷售收入應作為接受特殊訂貨的機會成本。此外,如果接受訂貨,此方案的增量成本的計算,應按4000件考慮,而不應該按4500件,因為無論是否接受訂貨,其500件的生產是計劃內的,總要發生的,與決策方案無關。其具體分析見表 511。表511差別損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接受追加訂貨拒絕追加訂貨差異額相關收入2340000234000相關成本2380000238000其中:增量成本2000000機會成本380000差別損益-4000從表511中可以看到,差別損益為-4000元,表明接受追加訂貨將使利潤減少4000元,故應拒絕接受訂貨。

(4) 客戶訂貨5000件,超出正常生產能力1000件,這1000件的正常銷售收入應作為接受方案的機會成本,設備出租的租金收入也應作為接受訂貨的機會成本考慮,具體分析見表512。表512差別損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接受追加訂貨拒絕追加訂貨差異額相關收入2750000275000相關成本2898000289800其中:增量成本2000000機會成本860000專屬成本38000差別損益-14800從表512中可以看到,接受訂貨將減少利潤14800元,故不應接受訂貨。四、產品是否深加工的決策分析

工業製造行業的有些產品加工程序較長,它可以在加工到某一程序時以半成品的狀態出售,也可以以最終產成品的形式出售,這類企業就會存在上述產品是以產成品的形式還是以半成品的形式出售的決策問題。在這類決策分析中,深加工前的半成品或聯產品的成本都屬於沉沒成本,是與決策無關的成本。相關成本隻包括與深加工有關的成本內容,而相關收入則包括直接出售半成品和深加工成產成品後出售的有關收入。接下來,我們以導入案例中李斯毅的“大南滿園”是否深加工火龍果為例來探討產品是否深加工的決策分析。【實務510】李斯毅的“大南滿園”生產火龍果半成品,單位變動成本10元,固定成本12000元,銷售單價14元,年產量6000件,如果把火龍果進行深加工成後再出售,銷售單價可提高到20元,單位變動成本提高到13元,同時需要發生固定成本5000元,若不進行深加工,投資於固定成本的資金可在資本市場進行投資,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為10%。

要求:做出火龍果產品直接出售或深加工後再出售的決策分析。表513差別損益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深加工為火龍果直接出售火龍果半成品差異額相關收入20×6000=12000014×6000=8400036000相關成本23500023500其中:增量成本3×6000=180000機會成本5000專屬成本50000差別損益12500解析:通過計算分析可知,深加工火龍果後出售比直接出售火龍果多獲利12500元(見表513),所以,應選擇深加工後再出售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產品其產成品與半成品的投入產出比例是1∶1的關係,我們采用以上的計算分析即可。如果某些產品其產成品與半成品的投入產出比例不是1∶1的關係,那麼,深加工方案中的相關業務量的確定必須依據數量比例關係而定。五、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

有些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既可以自製,也可以從外部市場購買,這時,企業就麵臨零部件是自製還是外購的決策問題。在這類問題的決策中,不管零部件是自製還是外購,企業的銷售收入不會受到影響,隻需要考慮相關成本即可。外購中的相關成本主要是外購單價和機會成本;自製零部件的相關成本主要包括變動生產成本、專屬成本及機會成本。如果企業所需零部件的數量確定,分析時可采用相關成本分析法。如果企業所需的零部件數量不確定,則可采用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進行決策分析。

(一) 需用量確定時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

【實務511】某企業年需要A零件2000件,該零件既可以自製也可以外購。外購單價26元,每件的運費0.5元,每次外購差旅費1000元,每年采購3次。自製的單位成本25元,若自製,全年需增加專屬固定成本4600元。如果外購,自製設備可以對外出租,每年可獲租金4000元。自製A零件的單位產品生產成本資料見表514。

要求:做出A零件是自製還是外購的決策分析。表514A零件單位生產成本資料單位:元

項目金額直接材料費10直接人工費6變動製造費用5固定製造費用4合計25解析:自製A零件的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為25元,其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屬於相關成本,固定性製造費用並不是由於該方案而增加的,所以是無關成本,不予以考慮。自製方案中為自製零件新增的專屬固定成本是相關成本,設備的租金收入是自製方案的機會成本,應予以考慮。外購的單價、運費和差旅費是外購方案的相關成本。其具體分析見表515。表515相關成本分析表單位:元

方案

項目自製外購變動成本4200053000專屬成本46003000機會成本4000合計5060056000從以上計算分析中可以看出,A零件自製方案的成本比外購方案的成本低5400元,所以應選擇自製方案。(二) 需用量不確定時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

【實務512】某企業需要的E零件既可以自製,又可以外購,外購市價15元。若自製,每年相關的專屬成本4000元,自製E零件的單位變動成本為13元。

要求:做出企業取得E零件方式的決策。

解析:由於E零件的需用量是不確定的,故采用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

E零件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4000-015-13=2000(件)

解析:該企業E零件的全年需用量在2000件時,無論采用自製方案或外購方案,其成本都是相同的。當E零件的全年需用量在0~2000件時,應選擇外購,此時外購方案的總成本較低;當E零件的全年需用量在2000件以上時,應選擇自製,此時自製方案的總成本最低。在實際工作中,當企業需用的零部件對外采購時,如果采購量達到一定的標準,供應商會提供價格優惠。此時在進行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價格變化的因素,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實務513】假設某企業生產的F零件既可以自製,也可以外購。若外購,數量在 2000 件以下(含2000件)時,每件購買價13元;購買量在2000以上時,每件購買價10元。若自製,每件單位變動成本8元,固定成本8000元。

要求:做出該企業取得F零件方式的決策分析。

解析:由於外購中價格變動的影響,必須考慮不同需要量條件下的成本變化。

零部件在2000件以下時,F零件自製與外購的成本無差別點=8000-013-8=1600(件)

零部件在2000件以上時,F零件自製與外購的成本無差別點=8000-010-8=4000(件)

圖51F零件的成本無差別點

從圖51和表516中可以看到,當零部件的需要量在1600件以下時,外購成本低於自製成本,應選擇外購方式;當零部件的需要量在1600~2000件時,自製成本低於外購成本,應選擇自製方式;當零部件的需用量在2000~4000件時,外購成本低於自製成本,應選擇外購方式;當零部件的需用量在4000以上時,自製成本低於外購成本,應選擇自製。表516F零件的成本無差別點決策分析表

F零件購買區間自製成本外購成本決策結論(0,1600)大小外購(1600,2000)小大自製(2000,4000)大小外購(4000,+∞)小大自製六、產品生產工藝方案的決策分析

某一種產品或零部件,其生產工藝方案可以有多種選擇,一般來說,生產工藝越先進,其固定成本越高,單位變動成本越低;而生產工藝越落後,其固定成本相對越低,單位成本越高。選擇適合企業的生產方式,應綜合考慮企業的產量、市場及產品特征,尋求綜合成本最低的方案。在這類問題的決策中,一般采用成本無差別點法。【實務514】企業可采用兩種工藝技術方案生產某產品,用A方案進行生產時,單位變動成本為4元,年固定成本為16000元;用B方案生產時,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年固定成本為12000元。

要求:做出當該產品的年產銷量分別為2600件和1800件時應采用的生產工藝。

解析:成本無差別點的業務量=16000-120006-4=2000(件)

當企業的產銷量在2600件時,應采用A方案,此時A方案的總成本較低;當企業的產銷量在1800件時,應采用B方案,此時B方案的總成本較低。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業的產銷量目前沒有超過成本無差別點的業務量,但該產品未來增長的趨勢明顯,仍應考慮采用固定成本較高而單位變動成本較低的方案。同樣,即使企業的產銷量稍微超過成本無差別點的業務量,但考慮新增固定資產必須追加投資,也應綜合考慮現金流量,謹慎決策。任務三產品定價的決策分析

一、定價決策的意義和影響因素

(一) 定價決策的意義

企業產品的定價決策是企業的重要決策內容之一,企業決策者應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通過對影響價格變動的各因素的分析與判斷,做出正確的價格決策,最大限度地擴大產品的銷售收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而言,定價決策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麵:

(1) 價格是產品價值的基本反映,是保證成本費用得以補償的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合理地製定價格,要麼不能完全補償生產中的消耗,使企業資產逐漸縮水,影響企業的發展;要麼掩蓋生產經營中的浪費,使企業利潤空間變小,妨礙市場占有率的擴大。隻有通過正確的定價決策,分析企業內部生產條件和外部銷售市場,做到既為各種產品補償勞動耗費,又可實現合理的利潤空間,保證生產循環得以順利進行。

(2) 合理的價格還是銷售工作的“雙刃劍”。一方麵,銷售工作要受到價格的製約;另一方麵,靈活的價格政策又為銷售活動提供了變化的舞台。銷售工作一直是企業頭等大事,提高銷售收入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前提,隻有正確的定價決策才能配合企業的銷售管理,完成企業的經濟目標。

(3) 正確的價格決策還是企業長遠規劃的重要基礎信息。正確的價格信息不僅影響企業目前的生產經營活動,還會涉及企業其他重要決策,特別是長期投資決策。由於這類決策活動需要的資金量大,所以,對企業的生死存亡有重要影響。正確的價格有助於企業在這類重要決策中做出準確的判斷。

(二) 影響定價的因素

(1) 產品價值。產品價值是產品價格的基礎,產品價值本身的大小決定著價格的高低。雖然有供求關係等其他影響因素,但產品價值的計量卻是根本的。因此,產品價值是影響定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供求關係變化。供求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價格的變動。正確的定價可以及時地反映市場供需雙方平衡關係的波動,遵循經濟規律的變化原則,保證企業產品的銷售量。

(3) 競爭程度。在市場環境中,企業的生產類型決定了其競爭程度。如果是壟斷或寡頭壟斷的行業,其定價相對簡單且波動不大,基本上企業可以把握。如果是完全競爭的行業,價格受市場的影響比較大,產品定價工作相對複雜,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其產品定價可高於無品牌的企業。

(4) 市場環境。除以上因素外,特定的地理位置、消費習慣、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等都可能對產品的價格有影響。因此,在進行定價決策時,還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產品定價的基本方法

(一) 標準產品的定價方法

成本加成法一般適合企業的標準產品的定價,該方法是以企業的產品成本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上適當的目標利潤作為目標價格。成本計算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成本法,這種方法的計算資料在財務報表中可以得到。另一種是變動成本法,這種方法的計算結果要通過管理會計的計算程序得到。兩種方法的產品成本內容不同,故加成的內容也不一樣。

1. 完全成本加成法

完全成本加成法是在產品製造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企業既定的目標利潤確定。該方法隻需在現成的成本會計資料中取得即可。

產品銷售價格=單位產品製造成本+單位目標利潤額(52)

=單位產品製造成本×(1+成本加成率)(53)

成本加成率=(投資額×預期投資報酬率)+非製造成本總額產品製造成本總額(54)【實務515】某企業按會計部門提供的成本資料,采用完全成本加成法製定A產品的銷售價格。該產品的計劃產量10000件,A產品成本資料見表517。假定該公司的投資總額為140萬元,預期投資報酬率15%。

要求:確定A產品的銷售價格。表517A產品成本資料單位:元

項目金額直接材料費200000直接人工費150000變動製造費用100000固定製造費用150000變動銷售及管理費用50000固定銷售及管理費用40000合計690000解析:首先按完全成本法的計算程序計算單位產品成本,以此作為加成的成本基礎,如表 518 所示。表518單位產品成本表單位:元

項目金額直接材料20直接人工15變動製造費用10固定製造費用15單位產品製造成本60其次,計算成本加成百分比。完全成本加成法的加成百分比為:

成本加成率=(1400000×15%)+90000600000=50%

最後,確定A產品的銷售價格,見表519。表519A產品銷售價格表單位:元

成本項目金額直接材料20直接人工15製造費用25產品成本60成本加成(50%)30目標銷售價格90A產品銷售價格=60×(1+50%)=90(元)2. 變動成本加成法

變動成本加成法是以單位變動成本為基礎,加上一定數額的固定成本及目標利潤來確定產品銷售價格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時,成本資料應按管理會計理論進行處理,確定產品價格的下限是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按照變動成本加成法所確定的價格雖然從金額上最終和完全成本加成法相同,但兩種方法的思路並不相同。完全成本加成法強調的是成本的功能,而變動成本加成法強調的是成本的性態。在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或產品出現積壓且無法馬上轉產的情況下,采用變動成本加成法定價,可以靈活地確定固定成本的數額大小,確保企業簡單再生產的正常進行,為企業以後的蓄勢發展提供條件。

產品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目標利潤(55)

=單位變動成本×(1+成本加成率)(56)

成本加成率=(投資額×預期投資報酬率)+全部固定成本總額產品變動成本總額(57)【實務516】依【實務515】,要求按變動成本加成法確定A產品的銷售價格。

解析:首先,按變動成本法的計算程序計算A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以此作為成本加成的基礎,見表520。表520A產品單位變動成本表單位:元

項目金額直接材料20直接人工15變動製造費用10變動銷售及管理費用5單位變動成本合計50其次,計算加成百分比。變動成本法的加成百分比為:

成本加成率=(1400000×15%)+190000500000=80%

最後,確定A產品的銷售價格,見表521。表521A產品銷售價格表單位:元

成本項目金額直接材料20直接人工15變動製造費用10變動銷售及管理費用5變動成本合計50成本加成(80%)40目標銷售價格90A產品銷售價格=50×(1+80%)=90(元)(二) 新產品定價

新產品定價是企業定價決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產品的定價不僅要考慮其科學性,而且還要考慮其藝術性。新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產品在市場上的命運,新產品的定價一般采用撇油定價法和滲透定價法兩種方法。

1. 撇油定價法

該方法又稱高價定價法。這種方法的策略是在新產品投放市場時,價格定得較高,隨著市場的認同、競爭的加劇而逐步降價的方法。該方法著眼於目前利益,保證在新產品剛剛進入市場時能快速收回投資。它一般比較適合那些價格彈性小、不易仿製、技術含量相對高的新產品。

2. 滲透定價法

該方法又稱低價定價法。這種方法的策略是在新產品投放市場時,價格定得較低,以低價為新產品開拓市場,贏得競爭優勢後再逐步提價的方法。該方法著眼於長遠利益,保證在新產品剛剛進入市場時能快速占領市場。它一般比較適合那些價格彈性大、產品競爭激烈、易於仿製、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或市場前景光明的時尚產品。

任務四存貨管理的決策分析

一、存貨決策的意義及基本要求

(一) 存貨決策的意義

存貨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擁有的產成品、半成品、各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總稱。它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備的條件之一,是保證企業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越來越重視存貨的控製。對於企業而言,存貨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 存貨是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儲備,其儲備總量和儲備比例直接影響著企業生產循環的順利進行。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在時間上是連續不斷的,在空間上是並存的,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各種零部件和產成品共同構成科學的存貨體係。在目前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的條件下,企業無法全麵推行“適時生產係統”,存貨還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如果不保持一定量的存貨,企業生產就可能出現停工待料的情況,影響企業的均衡生產。如果出現缺貨,有可能導致不能按期履行合同,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對企業的信譽也會帶來負麵影響。

(2) 存貨占用了企業較大比重的資金,通過存貨控製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從價值增值的角度看,存貨本身不會增值,企業應盡量減少存貨。由上述可以得知,很多企業在目前的管理條件下必須保持一定量的存貨。由於存貨是企業資金的另一種形態,其本身並不增值,企業必須通過產品銷售的實現,獲得銷售收入而收回資金並取得資金的增值,因此,如果過多地持有存貨,就會影響資金的收益率。合理科學地確定存貨的數量和比例,不僅可以保證生產的順利實施,而且可以提高資金的周轉效率,意義重大。

(二) 存貨決策的基本要求

由於存貨控製工作涉及企業的財務部門、生產部門、采購部門,而每個部門對存貨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財務部門從資金管理的角度上要求盡量降低存貨,從而減少資金占用;采購部門從工作的主動性上要求盡早采購,盡量多地采購,以節約運輸費用和享受價格優惠,同時避免存貨中斷所造成的工作失誤;生產部門從生產順暢的角度上要求保持較高水平的存貨,方便均衡生產;銷售部門從推銷的角度上要求企業有大量現貨,一方麵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麵,現貨交易更有利於銷售。可見,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對存貨的要求是不盡相同,存貨決策的目的就是在保證生產、銷售順利進行的前提下,選擇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存貨數量與比例。

二、存貨規劃決策的方法

(一) 存貨規劃決策中的相關概念

1. 訂貨成本

訂貨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為定購存貨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采購人員的工資、差旅費、到貨驗收費等各項費用。按與訂貨次數之間的關係可將其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部分。前者與訂貨次數的多少無關,是維持采購部門正常業務活動所必須發生的費用;後者則隨訂貨次數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動,但與每次訂貨的數量(即批量)無關。

2. 采購成本

采購成本是指存貨本身的成本,包括存貨的單價及運雜費。它與訂貨的數量大小成正比例關係,在一定時期內,與訂貨次數無關。當采購存貨的單價與采購數量無關時,采購成本是無關成本;當采購存貨的單價與采購數量有關時,采購成本是相關成本。

3. 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為儲存有關存貨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搬運費、倉儲費、保險費、儲存過程中的自然損耗及資金占用的利息等。按該成本與儲存量的關係將其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部分,前者與儲存量的大小無關,後者與平均儲存量成正比例關係。

4. 平均儲存量

平均儲存量是指企業存貨的平均數。由於企業存貨的消耗有一個過程,所以,平均儲存量實際上就是最高儲存量與最低儲存量的簡單平均值。最高儲存量往往就是企業的經濟訂貨量,而最低儲存量一般按零處理,故該平均數的計算公式為

平均儲存量=經濟訂貨量2(58)

(二) 經濟訂貨量的確定

經濟訂貨量是指在保證生產經營需要的前提下,能使企業全年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的訂貨批量。在不同的條件下,經濟訂貨量所考慮的相關總成本的內容是不相同的。下麵分別介紹幾種情況下的經濟訂貨量的確定方法。

1. 簡單條件下經濟訂貨量的確定

在實際生產活動中,訂貨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在分析相對複雜環境前,先研究簡單條件,然後再進行拓展。所謂簡單條件,是指在進行存貨控製決策中所涉及的品種單一,采購中不存在現金折扣(采購價格不變),不允許出現缺貨現象,每批訂貨均能一次到貨,全年需要量已知,各種相關成本數據已知。此時進行存貨控製所考慮的相關總成本隻包括相關訂貨成本和相關儲存成本。

設K表示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A表示全年需要量,Q表示經濟訂貨量,C表示單位存貨年平均變動性儲存成本,P表示進貨單價,則有

相關訂貨成本=K×AQ(59)

相關儲存成本=C×Q2(510)

相關總成本(TC)=相關訂貨成本+相關儲存成本

=K×AQ+C×Q2(511)

當K、A、C為常數時,TC的大小取決於Q。為了求出TC的極小值,我們對上述總成本的公式進行求導運算。令TC的導數為0,則有:

Q=2AKC(512)

TC=2AKC(513)

上述計算結果是使相關總成本最低的經濟訂貨量。【實務517】某企業每年需要耗用甲材料720000千克,該材料的單位采購成本為10元,單位年儲存成本為4元,平均每次進貨費用為400元。

要求:確定甲材料的經濟訂貨量、平均資金占用額(W)和最佳進貨批次(N)。

解析:Q=2AKC=2×720000×4004=12000(千克)

TC=2AKC=2×720000×400×4=48000(元)

W=P×Q2=10×120002=60000(元)

N=AQ=72000012000=60(次)2. 有數量折扣條件下的經濟訂貨量的確定

為了鼓勵客戶購買更多的商品,供應商通常會有價格上的優惠。此時,購貨企業對經濟訂貨量的確定,除了要考慮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外,還應考慮存貨的采購成本。因為,此時存貨的采購價格與每次采購的數量已有了直接的聯係,屬於決策的相關成本。

相關總成本=存貨采購成本+存貨訂貨成本+存貨的儲存成本【實務518】某企業的甲材料的年需要量為16000千克,每千克標準價格為20元,供應商規定,客戶每批購買量不足1000千克的,按照標準價格計算;每批購買量1000千克以上、2000千克以下的,價格優惠2%;每批購買量2000千克以上的,價格優惠3%。已知每批訂貨成本600元,單位材料的年儲存成本30元。

要求:做出該企業最佳經濟訂貨量的決策。

解析:首先,按經濟訂貨批量模式確定經濟訂貨量。

Q=2×16000×60030=800(千克)

每次進貨800千克時的存貨相關總成本為:

存貨相關總成本=采購成本+訂貨成本+儲存成本

=16000×20+16000800×600+8002×30

=344000(元)

每次進貨1000千克時的存貨相關總成本為:

存貨相關總成本=16000×20×(1-2%)+160001000×600+10002×30=338200(元)

每次進貨2000千克時的存貨相關總成本為:

存貨相關總成本=16000×20×(1-3%)+160002000×600+20002×30=345200(元)

通過以上的計算可知,每次進貨為1000千克時的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所以,在有數量折扣的情況下,最佳進貨量是1000千克。三、存貨的日常管理

存貨的日常管理的方法是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稱巴雷特控製法,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巴雷特1979年在分析研究本國人口與收入的規律時發明的。後來在生產實踐中,管理者發現存貨的品種與價值的關係與上述研究規律相似,所以逐步將ABC分類法應用於存貨的控製中。其基本原理是按照存貨成本比重的高低將存貨分為A、B、C三類,對不同類別的存貨成本采取不同的控製方法。

劃分ABC三類的標準是雙重的,一個是金額標準;另一個是數量標準。其中,金額標準是最基本的,品種數量標準僅作為參考。通常將品種數量占全部存貨數量5%~10%、金額占全部存貨金額70%~80%的存貨劃分為A類;將品種數量占全部存貨數量20%~30%、金額占全部存貨金額15%~20%的存貨劃分為B類;將品種數量占全部存貨數量50%~70%、金額占全部存貨金額5%~10%的存貨劃分為C類。

A類存貨的特點是金額巨大,但品種數量較少;B類存貨金額一般,品種數量相對較多;C類存貨品種數量較多,但價值較低。對存貨進行分類劃分後,對A類存貨要重點控製,要計算每個存貨項目的經濟訂貨量和訂貨點,盡可能地適當增加訂貨次數,減少庫存量。同時,還要為A類存貨設置永續盤存卡片,以加強日常管理與控製。B類存貨金額相對較少,而品種數量又遠遠多於A類存貨,企業通常沒有能力對每一品種進行控製,可以通過劃分類別的方式進行管理。按類別計算經濟訂貨量,分類設置永續盤存卡反映庫存動態,定期清點即可。對C類存貨的控製,由於它們數量眾多,但價值較低,因此,可以適當地增加每次訂貨的數量,減少全年的訂貨次數。對這類存貨的日常控製可以簡單化,通過實地盤點製進行管理即可。

【技能實訓】

城風智能監控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尖端電子產品的公司。目前,公司的產品比較單一,主要是市場信號發生器作為其他公司的電子配件對外出售,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大,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為150元,單位固定成本為250元,目前市場價格為800元,平均年訂單量為100萬件,年利潤可觀。董事長在公司年會上提出要利用公司現有的經濟資源開發新產品,賺取更多利潤。他認為目前汽車銷售量大增,帶來了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需求量上升,公司可開發這種產品,同時交通肇事者也會增多,這就給交通管理部門帶來管理上的困難,現在發達國家的警車上全部安裝有雷達測速器,我國公安部門也在部分警車上安裝了這種儀器,而且我國已有廠商在生產這種產品,為了占領市場份額,賺取利潤,公司也應該開發生產雷達測速器。

在董事長提議下,市場部對兩種產品年銷售量、價格進行了市場調查與預測,結果如下表522所示。表522市場調查與預測明細表

項目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雷達測速器年銷售量(萬件)800.92單位價格(元)50010000財務部門就兩種新產品的單位成本作了預算,其中雷達測速儀的材料需要進口購入,結果如下表523所示。表523新產品單位成本預算表單位:元

項目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雷達測速器直接材料801500直接人工20200變動性製造費用30300固定性製造費用1104000合計2406000總經理說,由於我們的生產能力有限,如果兩種新產品同時開發,又要達到預算的產銷量,就要縮減信號發生器的生產量,大概需要減少一半,同時也要失去一些老客戶,而且生產雷達測速器還要投入專屬設備,大概需要230萬元左右。如果隻開發其中的一種產品,現有的生產能力完全夠用,隻需要為雷達測速器增加230萬元的專屬設備。

要求:作為財務經理,請你給董事長做出決策,下一步是同時開發兩種新產品還是隻開發其中的一種或者不開發任何一種產品,繼續生產老產品?項目六長期投資決策

項目六長期投資決策

【知識目標】

1. 了解長期投資的概念、分類及一般程序;

2. 理解資金時間價值的概念及作用;

3. 理解投資風險價值的概念及作用;

4. 掌握長期投資決策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1. 熟練掌握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方法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2. 掌握投資風險價值的計算方法;

3. 掌握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計算方法;

4. 熟練掌握項目投資決策的計算方法及其選擇。

【導入案例】

暢達公司是否應該生產新型殺蟲劑在過去的10年裏,暢達公司一直是家用殺蟲劑市場的龍頭企業,其他一些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該公司的產品,但暢達公司仍然在市場中占有絕對支配地位,因為該公司的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現在,暢達公司準備生產一種新型殺蟲劑。這種新型殺蟲劑不會代替公司現有的產品,但會影響公司現有產品的銷售。經過銷售部、生產部等各部門的討論,與這種新型殺蟲劑相關的收入和成本數據如下:

(1) 為了生產新產品,需要購買新設備。新設備的購買價格為6000萬元。預計該設備可使用6年,期末無殘值。公司計劃對該設備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2) 市場部預測新型殺蟲劑在未來6年內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000萬元、14000萬元、18000萬元、28000萬元、38000萬元、44000萬元。

(3) 在未來6年內,新型殺蟲劑的銷售成本分別為4000萬元、7000萬元、9000萬元、14000萬元、19000萬元、22000萬元。

(4) 預計現有殺蟲劑的分銷商將傾向於銷售新型殺蟲劑,這將導致他們減少對現有產品的銷售。估計在未來6年內現有產品的銷售收入每年將降低5000萬元,該產品的毛利率為40%。

(5) 為了推廣新產品,需增加對產品的宣傳力度。預計第一年的廣告費用為2000萬元,以後各年的廣告費用為1000萬元。

(6) 為了推廣新產品,需對銷售人員進行培訓,前3年的培訓支出為每年200萬元。

(7) 該公司的所得稅稅率為25%。

(8) 公司進行該投資的必要報酬率為10%。

根據以上資料,判斷該公司是否應該對該新項目進行投資。

任務一長期投資決策概述

一、長期投資決策的概念

(一) 長期投資

長期投資是指投資預期回收時間在1年以上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一種經濟活動。廣義而言,既包括投資於廠房、機器設備等方麵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包括無形資產投資、長期流動資產投資和長期有價證券投資。狹義而言,長期投資專指固定資產投資。一般來說,長期投資具有時間較長、投資較多、風險較高、收益較大的特點。

(二) 長期投資決策

長期投資決策是指對各種長期投資方案的現金流出和現金流入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和評價,並采用一定的決策方法,從若幹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的過程。由於長期投資的特點,其成功與失敗對企業的影響較大,因此必須慎重,在長期投資前應該認真地進行投資可行性分析。

二、長期投資的分類

(一) 根據投資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劃分

據此劃分,長期投資可分為戰術性投資與戰略性投資。

戰術性投資是指不涉及整個企業發展前途的長期投資,如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工作環境而進行的硬件設備投資。

戰略性投資是指對企業全局有重大影響的長期投資,如並購企業、企業轉產、增加新產品的投資。

(二) 根據投資項目之間的相關程度劃分

據此劃分,長期投資可分為相關性投資與非相關性投資。

如果采納或者放棄某個投資項目,可以顯著影響另外一個投資項目,則可以說這兩個項目是相關性投資項目。按相關性質的不同,相關性投資可進一步劃分為互補性投資和互斥性投資。凡相互配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投資,如廠房與設備、主要設備與配套設備等,均屬於互補性投資。凡隻能選擇其一而互相排斥的投資,如全自動生產線和半自動生產線、廠址選擇等,均屬於互斥性投資。

如果采納或放棄某一項目並不影響另一個項目,則可以說這兩個項目是非相關性投資項目。

(三) 根據投資的具體目的劃分

據此劃分,長期投資可分為擴大生產規模的投資與降低成本的投資。

擴大生產規模的投資主要是增加生產性固定資產以擴大產能,而降低成本的投資主要是購置生產效率更高或物料消耗更低的生產設備。

(四) 根據投資的具體方式劃分

據此劃分,長期投資可分為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長期資產投資。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可分為更新改造投資和全新投資。

三、長期投資決策的一般程序

(一) 長期投資項目的提出

對於戰略性投資項目,一般來說,由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提出,而戰術性投資項目可以由企業中層或基層管理者提出。

(二) 長期投資項目的評價

當長期投資項目提出以後,就必須從多個方麵進行可行性分析,寫出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 國民經濟可行性分析,即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現狀及發展的角度,宏觀地分析該項目是否可行,是否有發展前景,其中尤其應該考慮到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環保的要求。

(2) 財務可行性分析,即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分析該項目是否能夠盈利。這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3) 技術可行性分析,即從技術的角度,分析本企業的技術水平能否達到該項目的要求。

(三) 長期投資項目的決策

在寫出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基礎上,企業應做出最後的決策。對於投資額特別大的項目應由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對於投資額較小的項目,則可以由企業的經理層做出決策。

(四) 長期投資項目的實施與控製

在長期投資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建設進度、建設質量、建設成本等方麵的嚴格管理,確保投資項目保質保量完成。但是,在投資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如果發現國家政策、市場環境、企業內部環境等方麵發生了某些重大的變化,使原來可行的投資項目變得不可行,則必須盡早果斷停止投資項目的建設,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力求減少損失。

四、長期投資決策的相關概念

(一) 資金時間價值

資金時間價值是資金在周轉使用中由於時間因素而形成的差額價值。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等量的資金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價值。年初的1萬元,將其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到年終其價值要高於1萬元。這是因為資金使用者把資金投入生產經營以後,勞動者借以生產新的產品,創造新的價值,會帶來利潤,實現增值。資金周轉使用的時間越長,所獲得的利潤越多,實現的增值額就越大。資金時間價值的實質,是資金在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後的增值額。

通常情況下,資金的時間價值被認為是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這是利潤平均化規律作用的結果。由於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方法與利息的計算方法相同,因而人們常常將資金時間價值與利率混為一談。實際上,利率不僅包括時間價值,還包括風險價值和通貨膨脹的因素。【知識鏈接61】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是社會生產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是指社會各部門整體利潤相對於整個社會生產物質資本投入的一種平均化和均衡化。

社會平均利潤率=全社會利潤總額÷社會總資本

社會平均利潤率是由全社會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個別利潤率,在競爭規律作用下,趨向平均化而形成的。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利潤率的形成取決於三個主要因素:① 剩餘價值率;② 資本有機構成;③ 資本周轉速度。(二) 投資風險價值的概念

投資風險價值是指投資者由於冒著風險進行投資而獲得的超過資金時間價值的額外收益,又稱投資風險收益、投資風險報酬。投資風險價值可用風險收益額或風險收益率表示。投資者冒著風險進行投資而獲得的超過資金時間價值的額外收益,稱為風險收益額;風險收益額與投資額的比率,則為風險收益率。在實際工作中,通常以風險收益率進行計量。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率(即投資收益與投資額的比率)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無風險投資收益率,即資金時間價值;另一部分是風險投資收益率,即風險價值。它們的基本關係為

投資收益率=無風險投資收益率+風險投資收益率(61)

(三) 現金流量

在涉及長期投資的投資決策中,現金流量是指該長期投資項目所引起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的統稱。它可以動態反映該長期投資項目投入和產出的相對關係。這時的“現金”是一個廣義的現金概念,不僅包括各種貨幣資金,還包括長期投資項目所需要投入的企業所擁有的非貨幣資源的變現價值。

現金流量是計算長期投資決策評價指標的主要依據和重要信息,其本身也是評價長期投資是否可行的一個基礎性指標。為方便長期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確定,首先做出以下假設:

1. 財務可行性分析假設

財務可行性分析假設即假設長期投資決策從企業投資者的立場出發,隻考慮該長期投資項目是否具有財務可行性,而不考慮該長期投資項目是否具有國民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

2. 全投資假設

全投資假設即假設在確定長期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時,隻考慮全部投資的運動情況,而不具體考慮和區分哪些是自有資金,哪些是借入資金,即使是借入資金也將其視為自有資金處理。

3. 建設期間投入全部資金假設

建設期間投入全部資金假設即假設投資的資金都是在建設期投入的,在生產經營期沒有投資。

4. 經營期和折舊年限一致假設

經營期和折舊年限一致假設即假設長期投資項目的主要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或使用年限與經營期相同。

5. 時點指標假設

為了便於利用資金時間價值的形式,將長期投資決策所涉及的價值指標都作為時點指標處理。其中,建設投資在建設期內有關年度的年初或年末發生,流動資金投資則在建設期末發生,經營期內各年的收入、成本、攤銷、利潤、稅金等項目的確認均在年末發生,新建項目最終報廢或清理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均發生在終結點。

(四) 長期投資決策項目評價的主要方法及其分類

1. 長期投資決策的主要評價方法

企業進行長期投資決策時,必須在事前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預測,其中對現金流量的分析至關重要。當長期投資決策項目的現金淨流量已經確定之後,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評價。項目投資評價的主要方法有投資利潤率法、投資回收期法、淨現值法、淨現值率法、現值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等。

2. 長期投資決策主要評價方法的分類

(1) 按是否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分類。投資決策方法按其是否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可分為非貼現評價方法和貼現評價方法兩大類。非貼現評價方法是指在計算過程中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因素的評價方法,又稱為靜態評價方法,具體包括投資利潤率法和靜態投資回收期法。貼現評價方法是指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和利用資金時間價值的一類方法。貼現評價方法又稱為動態評價方法,具體包括貼現回收期法、淨現值法、淨現值率法、現值指數法和內含報酬率法等。

(2) 按評價方法的重要性分類。評價方法按其在決策分析中的地位,可分為主要方法、次要方法和輔助方法。淨現值法、內含報酬率法等為主要方法;靜態投資回收期法為次要方法;投資利潤率法為輔助方法。

(3) 按評價方法計算的難易程度分類。評價方法按其計算的難易程度,可分為簡單方法和複雜方法。投資利潤率法、靜態投資回收期法、動態投資回收期法、淨現值法、淨現值率法和現值指數法為簡單方法;內含報酬率法為複雜方法。

任務二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要正確地進行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短期經營決策,就必須弄清楚在不同時點上收到或付出的資金價值之間的數量關係,掌握各種終值和現值的計算方法,即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問題。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包括一次性收付款項和多次等額收付款項(年金)兩種類型。

一、一次性收付款項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一次性收付款項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點上一次性支付(或收取),經過一段時間後再相應地一次性收取(或支付)的款項。例如,年初存入銀行1年定期存款100元,年利率10%,年末取出110元,就屬於一次性收付款項。

終值又稱將來值,是現在一定量現金在未來某一時點上的價值,俗稱本利和。如上例中1年後的本利和110元即為終值。

現值又稱本金,是指未來某一時點上的一定量現金折合到現在的價值。如上例中1年後的110元相當於現在的價值100元,這100元即為現值。

(一) 單利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在單利方式下,本金能帶來利息,利息必須在提出以後再以本金形式投入才能產生利息,否則不能產生利息。單利終值的一般計算公式為

F=P+P×i×n=P(1+i×n)(62)

其中,P表示現值,即第一年年初的價值;F表示終值,即第n年年末的價值;i表示利率;n表示計息期數。在本章中,以上符號的意義不變。

單利終值的計算與單利的現值計算是互逆的,因此,單利現值的一般計算公式為

P=F(1+i)n(63)

(二) 複利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在複利方式下,本金和利息都可以產生利息。複利終值是一定量的本金按複利計算若幹期後的本利和。複利終值的一般計算公式為

F=P×(1+i)n(64)

複利現值是複利終值的逆運算,其計算公式為

P=F×(1+i)-n(65)

上列公式中的(1+i)n和(1+i)-n分別為複利終值係數和複利現值係數,可分別用符號(F\/P,i,n)和(P\/F,i,n)表示,其數值可以查閱按不同利率和不同時期編成的“1元複利終值表”和“1元複利現值表”。【實務61】王先生在銀行存入5年期定期存款5000元,年利率為5%。

要求:分別計算單利計息和複利計息的情況下,該筆存款到期的金額。

解析:單利計息時,到期存款本利和=5000×(1+5%×5)=6250(元)

複利計息時,到期存款本利和=5000×(1+5%)5=5000×1.276=6380(元)【實務62】王先生在市中心有一套住房,預計4年後可按400000元出售。

要求:按年複利率6%計算該住房現在的價值。

解析:該住房現在的價值=400000×1(1+6%)4=400000×0.792=316800(元)二、年金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年金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次等額收付的係列款項,通常記作A。年金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折舊、租金、利息、保險金、養老金、等額分期收款、等額分期付款、零存整取或整存零取儲蓄等,通常都采取年金的形式。年金按其每次收付發生的時點不同,可分為普通年金、即付年金、遞延年金、永續年金等幾種。每期期末收款、付款的年金稱為普通年金;每期期初收款、付款的年金稱為即付年金或預付年金;距今若幹期以後發生的每期期末收款、付款的年金稱為延期年金;無期限連續收款、付款的年金稱為永續年金。下麵主要介紹各種年金終值和現值的計算方法。

(一) 普通年金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普通年金是指一定時期每期期末等額的係列收付款項,又稱後付年金。普通年金終值猶如零存整取的本利和,是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複利終值之和。

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為

F=A×(1+i)n-1i=A×(F\/A,F\/A,i,n)(66)

上式中,A表示年金,其他符號意義不變。括號中的數值,通常稱為年金終值係數,記作(F\/A,i,n),其數值可以通過查“年金終值係數表”得到。【實務63】張先生每年年末存入銀行1000元,連存5年,年利率10%,則5年滿期後,計算張先生可得的本利和。

5年期滿後可得本利和=1000×(1+10%)5-110%=1000×6.105=6105(元)

普通年金現值是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收付款項的複利現值之和。其計算公式為

P=A×1-(1+i)-ni=A×(P\/A,i,n)(67)

括號中的數值通常稱為年金現值係數,記作(P\/A,i,n),其數值可以通過查“年金現值係數表”得到。【實務64】王先生將市中心的住房從現在開始出租,租約規定,租期為5年,每滿一年可獲得租金20000元,按年利率5%計算王先生所獲租金的現值。

租金現值=20000×(P\/A,5%,5)=20000×4.329=86580(元)(二) 即付年金終值和現值的計算

即付年金的終值是其最後一期期末時的本利和,是各期期初收付款項的複利終值之和。

即付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為

F=A×[(1+i)n+1-1i-1]=A×[(F\/A,i,n+1)-1](68)

上式中的(1+i)n+1-1i-1是即付年金終值係數,它是在普通年金終值係數(1+i)n-1i-1的基礎上,期數加1、係數減1所得的結果,通常記作(F\/A,i,n+1)-1。【實務65】為了另外購買一套住房,王先生連續6年於每年年初存入銀行30000元。若銀行存款年利率為5%,則王先生在第6年年末能一次得到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