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管理會計學 \/ 蘇文兵, 張帆主編. 南京 : 南京
大學出版社, 2020.9
ISBN9787305233128
Ⅰ. ①管… Ⅱ. ①蘇… ②張… Ⅲ. ①管理會計-高
等學校-教材 Ⅳ. ①F234.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104441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管理會計學
主編蘇文兵張帆
責任編輯徐媛編輯熱線02583685720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鳳凰揚州鑫華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 2325字數 610千
版次2020年9月第1版2020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33128
定價56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管理會計學
前言
前言
管理會計是為適應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將會計與管理融為一體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它既是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提高經濟效益的手段,又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新興領域,從20世紀初以來,管理會計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內容不斷豐富,在理論研究與管理實踐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學習、借鑒和吸收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並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對改進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繼承、發展和創新”為指導思想,在係統闡述基礎性管理會計、決策性管理會計和執行管理會計基本原理、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盡可能反映當今管理會計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篇”,它是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和決策性管理會計提供基礎信息服務的,主要包括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等內容。
第二部分“決策篇”,它是為籌劃未來服務的,主要包括預測分析、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存貨決策、項目投資決策等內容。
第三部分“控製篇”,它是為分析過去和控製現在服務的,主要包括企業預算、成本控製、責任會計和業績評價等內容。
本書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在內容上力求減少複雜的數學推導,注重內容的實用性,以滿足不同知識背景學員的學習需要;二是增加案例研究,以提高讀者適應環境和條件改變,靈活運用書中所述原理和方法的能力;三是力爭反映當前國內外管理會計的研究成果及其發展趨勢,在注重所述內容實用性的同時,又致力於理論探索的前瞻性,力爭使讀者擴大視野、開拓思路。
本書由南京大學會計學係蘇文兵教授、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張帆副教授擔任主編。蘇文兵教授負責總體框架的設計、編寫大綱的擬定、全書的總纂,張帆副教授負責各章初稿的修訂和定稿。參加編寫人員的具體分工是:第一章由蘇文兵執筆,第二章由周媛、蘇文兵執筆,第三章由羅慧、蘇文兵執筆,第四章由張帆、周愛琳執筆,第五章由張帆、張國法執筆,第六、第七章由蘇文兵、張帆執筆,第八章由蘇文兵、丁愛琴執筆,第九章由蘇文兵、陳波執筆,第十章由蘇文兵、周海鷹執筆,第十一章由卓毅、蘇文兵執筆,第十二章由蘇文兵、張海玨執筆,第十三章由蘇文兵、汪豔、張帆執筆。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參閱和借鑒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文獻和最新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難以一一致謝,隻能一並感謝。
盡管在編寫中我們已盡了很大努力,但因水平有限,書中不妥和疏漏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20年8月
目錄
目錄
■第一篇基礎篇■
第一章管理會計總論
第一節管理會計史:形成與發展4
第二節管理會計學科:定義、特點和內容8
第三節管理會計工作:職能、作用和職業13
第二章成本性態分析
第一節成本的分類25
第二節成本性態分析28
第三節成本性態分析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39
第三章變動成本計算
第一節變動成本法的意義43
第二節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比較45
第三節對變動成本法的評價50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
第一節本量利分析基礎58
第二節保本分析61
第三節經營安全性分析69
第四節敏感性分析74
■第二篇決策篇■
第五章預測分析
第一節預測分析概述84
第二節銷售預測90
第三節利潤預測95
第四節成本預測98
第五節資金預測101
第六章生產決策
第一節生產決策基礎108
第二節生產決策方法109
第七章定價決策
第一節常見定價方法125
第二節市場定價的基本策略135
第三節市場定價的具體策略138
第八章存貨決策
第一節存貨基礎147
第二節存貨規劃150
第三節存貨管理:JIT156
第四節存貨控製165
第九章項目投資決策
第一節項目投資概述171
第二節貨幣的時間價值173
第三節投資的風險價值180
第四節資金成本185
第五節現金流量188
第六節投資決策分析方法194
■第三篇控製篇■
第十章企業預算
第一節預算的性質224
第二節預算的編製229
第三節預算的控製245
第十一章成本控製
第一節成本控製基礎267
第二節作業管理271
第三節標準成本製度283
第四節質量成本管理294
第五節壽命周期成本控製302
第十二章責任會計
第一節責任會計基礎312
第二節責任中心315
第三節內部轉移價格320
第四節責任中心的業績評價328
第十三章業績評價
第一節業績評價概述341
第二節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343
第三節業績評價方法346
第四節平衡計分卡350
參考文獻361
第一篇基礎篇
管理會計學
第一章管理會計總論
第一章管理會計總論
管理會計是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新的分支。它將管理與會計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側重於研究企業內部現在和未來經濟活動的規劃和控製,從而拓寬了會計的作用領域,擴大了會計的管理職能,增強了會計的參謀功能,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章著重闡明:管理會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管理會計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管理會計的定義如何?與財務會計相比較,管理會計具有哪些特點?管理會計包括哪些基本內容?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在企業管理中起什麼作用?管理會計職業的現狀和前景怎樣?
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將對管理會計有個總體的印象,為以後各章的學習奠定基礎。
引導案例
超越數字的管理會計
聽到管理會計這個名詞和管理會計師這個稱謂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一門會計學科?一些從事谘詢、評估、稅務籌劃的注冊會計師們?還是在企業中編製預算、處理報表的那些人?對外行人來說,會計就是一門玩轉數字的學科,會計師就好像“數字人”。實質上,管理會計緊緊圍繞組織的經營活動而展開,既有傳統的提供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輔助決策功能,更是一種直接參與過程管理的控製體係,終極目標在於落實組織戰略、創造組織價值。對於管理會計師而言,若想取得職業生涯的成功,必須形成自己穩定的價值觀,注重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 知識技能和在跨職能團隊中與人合作的能力。管理會計師首先需要具備會計、財務、管理等多方麵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管理會計師隻有專業技術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具有與組織成員協同的能力,能與工作夥伴清晰、公開、坦誠地溝通,了解業務流程和經營問題,在信任基礎上尊重成員觀點。
(2) 主動而敏銳的基於事實進行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管理會計師要能夠在熟知業務、基本功紮實的基礎上,敏銳地捕捉到問題,主動提出一些棘手的問題讓管理人員思考,特別是在編製預算的時候。在安然(一個曾一度繁榮卻最終倒閉了的公司)案例中,管理會計師應該對公司複雜的經營模式是否能夠盈利提出質疑。
(3) 領導和激勵人們進行改變與創新的能力。管理會計的終極目標在於通過改善組織經營來創造組織價值。當瑞典的加熱元件製造商采用它的成本創新係統時,主記長和管理會計師團隊信任並充分理解這一改變,並且對所有的管理人員進行了新方法的培訓教育,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正直、保密、客觀,並堅持做正確的事。管理會計師不能屈從於管理人員壓力或摻雜個人主觀意願操縱財務信息。他們必須牢記職業操守和自己對組織和股東的承諾,公允、客觀地告知有關信息,充分披露那些可以合理地預計到影響用戶理解的所呈送的報告和意見。由於會計人員缺少了堅持的勇氣而在高級經理施壓下隱瞞重要的財務信息的例子屢見不鮮,而這往往會導致公司最終破產,一些會計人員也因為他們的行為被判刑。
第一節管理會計史:形成與發展
一、管理會計在西方的形成
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學科。它既是會計的一個分支,又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分支。它不是在某一天形成的,是隨著經濟與管理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從傳統會計中派生出來的,其產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 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
這個階段的經濟背景是西方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機械化大生產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市場表現為賣方市場,商品大多供不應求。企業的組織形式主要是獨資和合夥,規模較小,經營活動並不複雜,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老板就是經理,經理就是老板”。
這一階段的管理特點是,資本家主要憑個人經驗和判斷管理企業,工人靠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從事工作。管理的目標就是維護和擴大資本家的利潤。由於此時企業內外的經濟關係較為簡單,因而這一時期的企業會計以對內管理為目的,為了業主自身的需要而進行記賬和算賬。這時,會計的主要任務是計算盈虧和保護資本家的財產。記賬是為了保護資本家的財產,算賬是為了計算盈虧。企業會計著重於資產、負債的計算,並把資產負債表視為最重要的會計報表。會計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記賬方法和賬簿設置。從服務對象上看,這一時期的會計具有現在意義上的管理會計的實質。
(二) 從19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階段的經濟背景是企業的生產規模隨著市場的開拓而迅速擴大,資本高度集中,股份公司不斷湧現,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內部管理日趨複雜。資本的集中化和股份化,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權逐漸落入一批受過嚴格訓練、學有專長、知識豐富的經理人員之手,管理成為一種專門職業。
股份製的結果是使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得到分離。由於企業的所有者不再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活動,為維護資本的完整,保障自己的利益,他們便對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計賬、算賬之外,還應定期向外提供由獨立第三方審查過的財務報告,以達到查錯防弊之目的。於是,“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製定和實施便成為當時會計研究的重點,“注冊會計師”製度亦隨之誕生,企業會計師向公共會計師轉化。這時,企業將損益放在首位,著重於企業經營過程的核算,並把損益表看作是最重要的會計報表,“公認會計原則”主要研究如何按照“權責發生製”(Accrual Basis)進行收入與成本的配合,以準確計算“分期損益”,主要包括收入實現理論、權責發生理論、折舊理論和跨期收支攤配理論等,具體包括會計期間的確定、資本支出與收益支出的劃分、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資產的計價、收入的確認、跨期費用的預提、待攤與跨期收入的調整,等等。“公認會計原則”的形成和發展,標誌著財務會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現代財務會計階段。
(三)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崛起,在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麵完全取代了英國的統治地位,世界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心由英國轉到了美國。為應付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得到了推廣和運用。
泰羅(1856—1915年)是管理理論中古典學派的代表,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於1911年在《會計月刊》上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文開創了企業管理上的新紀元。科學管理學說的理論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主要方法是實現標準化。他主張為生產勞動製定各種標準,並要求每個工人使用標準的工具,通過標準的動作,耗用不超過標準的時間和原料,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標準化的思想與傳統的成本計算相結合,導致了標準成本製度的出現。在科學管理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標準成本、預算控製和差異分析構成了早期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
雖然標準成本的思想隨著科學管理理論的推廣而不斷深化,但其最終成型是由美國的工程師G·C·哈裏森完成的。他於1918年至1920年發表了《有助於生產的成本會計》《新工業時代的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科學基礎》三篇文章,提出了標準成本理論的基本輪廓,於1930年寫成的《標準成本》(Standard Costs)一書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論述。起初標準成本還主要應用標準人工方麵,後來人們把標準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標準材料成本和標準製造費用等方麵。最初的標準成本是獨立於會計係統以外的一種計算方法,經過1920—1930年美國會計學界的長期爭論,標準成本終於納入了會計係統,形成了標準成本會計製度。
預算控製始於19世紀末美國小城鎮實施的公共預算製度。1922年,美國人J·O·麥金西所著的《預算控製》(Budget Control)一書是預算控製方麵的第一本專著。該書對20世紀20年代以至以後較長曆史時期預算控製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流傳很廣,使預算控製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和傳播。該書的主要貢獻是把過去部分地、非正式地實施的預算控製,發展成為具有科學性、係統性的經營管理工具。在預算控製方麵,人們起初主要在成本和費用方麵采用預算,後來推廣到銷售以及資本支出方麵,並由最初的單項預算(如銷售預算、製造費用預算、管理費用預算、資本支出預算、現金預算等),逐漸發展成為綜合考慮銷售、生產、采購、資金等各方麵的全麵預算。
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成本會計,先後出現了分批成本法、分步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彈性預算、盈虧平衡分析和責任會計等管理會計的一些內容也在這一時期的後期被提出,但是在當時它們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遍的運用。
早期的管理會計還隻是執行性管理會計,它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為基礎,內容以標準成本和預算管理為兩大支柱,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這是管理會計的初級階段。其基本特點是:在企業的計劃、決策等重大問題已經確定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促進企業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用較少的原料和較少的工時生產出較多的產品,也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設備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將企業生產經營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損失和浪費盡可能縮減到最低限度,以降低生產成本。為實現這個目標,要求在管理上要有“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製度”,相應地,在會計上也就是要科學地製定“標準成本”,嚴格地進行“預算控製”和“差異分析”。
在早期的管理會計階段,決策在企業中還沒有被提到突出位置,管理會計還未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會計和管理相結合的一個分支,對管理會計是否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會計分支,其時人們的認識還不一致,管理會計人員專門職業當時也未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一方麵表現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企業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供過於求,買方市場形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另一方麵,社會資本進一步集中,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跨國公司大量湧現,公司經營日益多角化,生產經營日趨複雜,需要處理的信息也越來越廣泛。這一時期,為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需要,滿足經營者計劃和控製經營過程的要求,會計科學的重心轉向如何收集、處理和闡明會計信息。在實踐中,會計增加了預測和決策分析等方麵的新內容,豐富了責任會計和會計控製等內容,本量利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在會計實踐中得到運用。這些內容,加上20世紀20年代末引進的標準成本製度、預算控製論和差異分析等內容,便逐漸形成會計方麵的一個獨立分支——管理會計。
由於管理會計的這些內容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結合得更加密切,有利於指導企業經營者進行決策和經營,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管理會計在西方的大中型企業中很快得到了廣泛運用,管理會計作為獨立的會計分支開始得到會計界較為普遍的承認,並在1952年的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上正式通過了“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這個專門術語,從而標誌著現代管理會計正式形成。
當然“管理會計”這一名稱,並不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提出的。早在1922年美國人H·W·奎因坦斯就在其新著《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中明確提出了管理會計一詞,後來,麥金西在其著作《預算控製》一書中對管理會計也有較詳細的論述。
在管理會計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形成後,傳統會計便分裂為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大部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分離出來以後,傳統會計中剩下的從憑證到財務報表的部分,就被稱為“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在與財務會計分離後,由於管理會計不斷吸收科學管理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數量管理學派、係統管理學派以及權變管理、代理理論等現代管理科學,特別是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和決策論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同時又引進了現代數學方法、預測技術、網絡工具、電腦手段,會計工作的重點由對經濟過程的事後反映和分析,逐漸過渡到對經濟過程的控製和事前預測及決策,由控製日常經營活動為目的的執行性會計轉變為以幫助企業管理當局製訂計劃、進行決策的決策性會計,從而使管理會計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現代會計的各項管理職能,在改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因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管理會計躍出美國,風靡全球;管理會計的各種方法和技術,不僅製造業采用,且被推廣到各行各業。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社會需要多樣化、企業生產顧客化和市場競爭國際化的不斷加深,企業的經營環境、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腦輔助設計、輔助生產、彈性製造係統等高科技技術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適時製(JIT)、全麵質量管理(TQC)等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相繼形成,這對原有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產生了衝擊,於是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質量成本計算與管理、人力資源成本管理、環境成本管理等新的領域開始受得到人們的重視,並被納入管理會計的研究範疇。
總的來看,與早期的管理會計相比較,現代管理會計的工作重點由管理的控製職能向管理的決策職能轉變,工作性質由執行性管理會計轉變為決策性管理會計,基本內容由以標準成本和預算控製為主要支柱轉變為以決策分析為主要支柱,研究對象由主要研究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果轉變為主要研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根本目的由成本的最低化向利潤的最大化轉變。
二、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發展
管理會計這一概念引入我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管理會計的有關內容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我國就已出現。如20世紀50年代推行的成本事前控製和事後分析製度、班組核算製度、重點工程可行性研究製度,20世紀60年代實行的國有企業資金歸口分級管理製度、生產技術財務計劃和廠內經濟核算製度等等,這些都具有中國特色。這些做法雖然支離破碎,沒有形成體係,但它畢竟突破了傳統財務會計隻是記賬、算賬和報賬的老框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基礎。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步擴大,企業管理由生產型逐步向生產經營型轉變。與此同時,企業會計也麵臨著如何由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變的任務,措施之一便是大力引進並推廣在西方風靡一時的管理會計。於是,學習、宣傳和應用管理會計的熱潮於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會計界形成,全國高校紛紛開設管理會計課程,有關單位積極舉辦各種形式的管理會計培訓班,從而為我國建立和推行管理會計培養了人才;同時還翻譯和出版了眾多有關管理會計的著作,發表了無數管理會計方麵的論文,許多企業紛紛引入西方管理會計的各種方法和技術為己所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管理會計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體係不完善
管理會計發展至今還隻是一些缺乏內在邏輯聯係的、零散的技術和方法的總彙,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體係,因而有人說“管理會計隻有方法,沒有理論”,說它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有點勉為其難。
2. 理論不成熟
縱觀管理會計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管理會計的內容一直在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它隻是一些企業成功經驗的總結,至今沒有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方法體係和理論體係。所以,有人說,“管理會計隻有實務,沒有理論”。
3. 特色不明顯
管理會計發展至今還沒有自己的核心內容,它因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而界限不清,其很多內容與其他學科(如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學)相重複。如果剔除其他學科的內容,管理會計將所剩無幾,因而有人說管理會計是多個學科的大雜燴。從會計學的角度看,如何恰當安排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的內容,值得進一步研究。將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中與成本有關的內容合並為成本管理會計,其他內容歸並到財務管理中,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方案,也是西方近年流行的做法。
特色不明顯,在我國還表現在,中國的管理會計教材至今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那一套,在引進的同時,沒有消化、吸收和創新,這一點隻要大家翻開任何一本中西方的管理會計教科書就可以得到證明。將我國企業管理實踐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如邯鋼的“成本否決法”)及時加以歸納、總結、整理、應用和推廣,是我們每一個會計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前提。
4. 應用不普遍
據調查,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還不普遍。其原因不外乎三個:一是管理會計理論本身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在一段時間內管理會計過於追求數學化、公式化和模型化,而與管理實踐嚴重脫節;二是會計人員的問題,由於會計人員的水平和能力不高,致使管理會計的實際應用效果不佳;三是企業領導者的問題,許多企業領導由於知識或認識方麵的不足,對管理會計的應用重視不夠,導致管理會計形同虛設甚至缺位。
5. 發展不平衡
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一從不同時期看,在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達到高潮,20世紀90年代至今則處於低潮時期。二從不同地區看,沿海企業比內地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比重要大一些。三從不同類型企業上看,大型企業比中小企業更重視管理會計的應用。另外,從有關的調查結果看,不同行業之間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麵也存在較大差別。
第二節管理會計學科:定義、特點和內容
一、管理會計的定義
管理會計是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新的會計分支,是將管理與會計有機結合的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那麼,管理會計是什麼呢?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西方,有人認為它是決策會計;有人認為它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資料的會計;有人認為它是企業會計信息中區別於財務會計的另一個信息子係統;有人認為它是向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信息,幫助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一個會計分支。
全美會計學會(NAA)下屬的管理會計委員會於1958年對管理會計下的定義是:“管理會計是指,為了協助經營管理人員擬定能達到合理經營目的的計劃,並做出能達到上述目的的明智的決策,在處理本企業曆史和計劃的經濟資料時所運用的被認為是適合的技術和概念”。
英國成本與管理會計師協會(ICMA)則於1982年提出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定義,認為:除審計之外,會計的其他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財務會計和司庫)均屬管理會計。認為財務會計也屬於管理會計,這是因為財務會計的一切工作都服務於企業管理的需要,財務報表便是管理決策的依據之一。
美國著名管理會計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其於1982年出版的專著《高級管理會計》一書中認為:“管理會計是一個收集、分類、總結、分析和報告信息的係統,它有助於管理者進行決策和控製。”
在我國,人們對管理會計概念的解釋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它是會計與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有人認為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有人認為它是西方企業會計的一個分支;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服務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信息係統;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為管理部門提供信息服務的工具。
餘緒纓教授認為:“管理會計是西方企業為了加強內部經營管理,實現最大利潤的目的,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方式,收集、儲存、加工和闡明當局計劃和有效控製經濟過程所需要的信息,圍繞成本、利潤、資本三個中心,分析過去、控製現在、規劃未來的一個會計分支。”
餘緒纓,《管理會計》,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天明教授認為:“管理會計主要是通過一係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對比和分析,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製,並幫助企業領導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整套信息處理係統。”
李天明,《管理會計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概括為:管理會計就是以企業內部為主要服務對象,對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活動進行規劃、控製和評價的一個會計分支,它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的信息係統。
二、管理會計的特點
按照西方會計學的一般解釋,管理會計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以後,企業會計中負責組織日常會計核算和對外報告的會計被稱為財務會計,著重為內部經營管理人員製訂計劃和控製日常業務活動以及作出非例行決策服務的會計被稱為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的特點可以從兩者的若幹不同點中得到體現。
1. 主要職能上
財務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反映和監督,而管理會計則主要是規劃和控製。
2. 服務對象上
財務會計主要為企業外部服務,向外提供有關財務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供貨單位、領導機關、財政和稅務部門,以及證券交易、管理和谘詢等部門,目的是要發揮會計信息的外在社會職能,因而在這個意義上,財務會計又可稱為“外部會計”;而管理會計則主要為企業內部服務,為經營決策和改善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信息使用者為企業內部各級各部門的管理人員,以發揮會計信息的內部管理職能,因而管理會計又可稱為“內部會計”。
3. 工作重點上
財務會計是反映過去,即根據日常的業務記錄,登記賬簿,定期編製有關的財務報告,反映過去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而管理會計則是控製現在和麵向未來,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中遇到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業內部管理人員提供有價值的預測、決策、控製和評價方麵的信息資料,重點強調企業各部門的責任和生產經營的發展趨勢。
4. 會計主體上
財務會計以整個企業為一個會計主體,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整個企業的財務信息,一般不涉及企業內部各單位的詳細資料;而管理會計則是以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為會計主體,對其日常經營活動的實績和成果進行規劃、控製、評價和考核,當然也從整個企業的全局出發,考慮各項決策與預算之間、各責任單位之間、責任單位與整個企業之間的協調、配合和綜合平衡,所以,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既包括企業的整體信息,也包括企業內部各個局部的詳細信息。
5. 價值觀念上
財務會計的著眼點放在如何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人、財、物在供、產、銷各個階段上的分布、使用及消耗情況上,而不太關心管理過程及其結果對企業內部人員心理和行為的影響;而管理會計不僅重視實施管理行為的結果,而且更加關注管理的過程,重視管理過程及其對企業內部各方麵人員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以千方百計地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6. 指導原則上
財務會計必須遵守“公認會計原則”、統一會計製度及有關法律法規,會計業務處理程序較為統一、固定,會計人員沒有多少選擇餘地,對外報表統一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表,報表的格式統一,定期報告,報告的時間跨度少有彈性;而管理會計則沒有公認的原則可供遵循,一般不受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但要遵守成本核算製度,並受行為科學、決策論、控製論等管理理論的較大影響,管理會計的業務處理程序一般不固定,有較大的選擇自由,對內報告為各種預算報告、業績報告和專門分析報告等,報告沒有統一格式、期限不限定、時間跨度彈性大。
7. 理論和方法上
財務會計的理論和方法較為成熟、定型,所用的會計方法屬於描述性的方法,在一定期間內隻采用同一種專門方法,一般隻涉及常數,隻采用貨幣計量,隻需運用簡單的算術方法和原始的計算工具;而管理會計則處在發展之中,不斷吸取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其理論和方法都尚未定型,所用的會計方法則多為分析性方法,不僅涉及常數,而且涉及變數,采用的方法靈活多樣,也兼用其他計量單位(如實物度量、勞動度量、比率度量),大量采用現代數學方法(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概率統計、微積分等)和計算機技術,另外還利用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統計學、組織行為學、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運籌學等)的一些成果。
8. 信息特征上
財務會計按照曆史成本原則對外提供財務數據,信息客觀、準確,資料全麵、係統、連續、綜合,因對外公開,因而企業對所提供信息一般負有法律責任;而管理會計則是根據企業內部的管理需要向內提供有選擇的、部分的和特定的管理信息,所提供信息不限於曆史成本,不要求絕對準確,更強調信息的相關性、靈活性和及時性,因其不對外公開,故不負法律責任。
9. 實施程度上
按照有關規定,每個企業都必須配備適當的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企業的財務信息。但管理會計的配備則視企業管理的實際需要和可能而定,各個企業不盡相同,沒有法定約束。
10. 人員要求上
由於管理會計的方法靈活多樣,又沒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其體係缺乏統一性和規範性,這就決定了一個管理會計的應用水平、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同時,由於管理會計工作涉及的內容複雜,從事管理會計工作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因此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較寬的知識麵和較為深厚的專業造詣,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果斷的應變能力,所以管理會計工作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較高,需由複合型的高級會計人才來擔任;而相對而言,財務會計工作對人員素質的要求不高,側重點也不同,需要由操作能力強、工作細致的人員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