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產學協同視域下的出版研究與探索 \/ 楊金榮,
錢思潔主編.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12
ISBN 9787305240331
Ⅰ. ①產… Ⅱ. ①楊… ②錢… Ⅲ. ①出版工作-文
集 Ⅳ. ①G235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257395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產學協同視域下的出版研究與探索
主編楊金榮錢思潔
責任編輯官欣欣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揚中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18×10001/16印張21.25字數 290千
版次2020年12月第1版2020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40331
定價78.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產學協同視域下的出版研究與探索
“左”“右”逢源的出版教育
“左”“右”逢源的出版教育(代序)
楊金榮
2006年11—12月, 我應澳大利亞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拉籌伯大學( La Trobe University) 費約翰(Fitzgerald John)教授之邀請,赴該校社會科學研究院做訪問學者,便中了解了澳大利亞的出版與出版教育。
我先從熟悉澳大利亞大學出版開始,瀏覽了一些出版史資料,如《西澳大學出版史》,了解到澳大利亞大學出版社經曆過獨立運營——被世界大出版集團收購——脫離收購母體再獨立運營的過程。其次,就近訪問了澳大利亞的出版同仁,主要是維多利亞州編輯出版學會主席、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編輯出版項目主任邁克爾·韋伯斯特(Michael Webster)教授。韋伯斯特介紹了維多利亞州的出版曆史與出版教育,並用最經典的兩句話概括了澳大利亞的出版教育:“一隻腳在學術,一隻腳在產業”(One Foot in Academic, One Foot in Industry )。
韋伯斯特先生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所來有自。澳大利亞不少大學開設編輯出版學,有碩士課程班、碩士學位班,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等少數高校還授予博士學位。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澳大利亞開始了出版教育的改革,這種改革以出版產業為導向,引入出版產業的管理者參與出版教育課程設置,嚐試改變出版產與學兩張皮的局麵。回國後,應《中國編輯》雜誌編輯耿麗萍女士約請,我寫了一篇《澳大利亞高等出版教育的定位、特點與啟迪》發表於該刊2007年第4期,向國內讀者介紹了澳大利亞的高等出版教育,我以為這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2011年開始,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在國內聘請首批出版界研究生導師,我也忝列其中。如何指導好這些投奔南京大學雙一流學科的學子?我想到了韋伯斯特教授說過的兩句話。
理想中的出版專業碩士研究生應該具備完整的學術訓練,完備的大學通識教育,有一個主修專業,有一個輔修專業。如果有了這樣的知識結構,學生經過出版專業的學習,就有了學科話語權+出版專業訓練。但目前中國大學的主輔修專業還不多見。南京大學早期曾開辦過雙學位,采取4+2模式,即4年主修本科+2年輔修本科,獲得兩個學位。但把輔修課程與學位相聯係,看似照顧了修讀者的利益,其實是學位意識太重,反而淡化了跨學科對於人才培養的意義。1949年以前,中國的高等教育受美國影響大一些,大學跨學科意識比較明顯;1949年以後,中國高等教育受蘇聯教育模式影響至深,相當一段時間內,重視知識習得的深度,忽視了廣度。這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思考的問題,也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出版專業的碩士生,不管是寫學位論文,還是將來進入出版界工作,如果本科與碩士都是修讀同一個專業,而沒有其他學術興趣,研究的問題意識和工作後的學術話語權多少會受到限製。從跨學科的視角和多年出版實踐來看,個人主張大學招收出版專業的研究生,在相同情況下,應該優先鼓勵本科是其他專業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已經有過出版工作經曆的學生,不過,這一部分生源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出版企業錄用新人,已經基本從研究生開始了。可喜的是這幾年跨專業報考出版專業碩士的學生越來越多。
如何指導不同專業背景的出版專業研究生,我的摸索是先從學術態度、學術方法的層麵給予引導,如讀書要心細如發,甘坐冷板凳,下笨功夫;研究要選一流的題目,切口要窄,善於“小題大做”;要善於做學術史梳理的工作;搜集材料“寧詳毋略,寧繁毋簡”;要適當關注一些新興學科的方法或理論,建構自己的研究框架等等。我會照例給學生開列一個閱讀書單,但更鼓勵學生自己找書讀,學生具體讀什麼,在大的框架下做什麼方向的論文,都不做限製,完全自由。編輯出版專業出身的學生,課程之外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足夠的閱讀量和持續的學術關注。出版人需要有敏銳的眼光和專業的素養,才有可能立於時代的潮頭,做出時代需要的好書。
就產業而言,出版專業的研究生應該多了解出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了解出版產業的內在規律、運行邏輯乃至商業模式,了解國家的出版條例、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行業的動態。讀一點中國出版史,從中國出版的過去看現在和未來;讀一點海外出版史,汲取世界優秀出版人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教訓。在我而言,我會盡可能結合案例給學生講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出版營銷等等,或長或短,不拘形式,學生可以隨時發問,可近距離了解出版,也會安排她們旁聽出版社員工的入職培訓課程,了解最新的出版動態與思潮等。這些還隻是“知之”的範疇,更希望學生再上一層,步入“好之”“樂之”的境界,希望他們從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曆史中,認識出版,理解出版。2019年,我在給南京大學出版社新編輯做題為《出版漫談》入職培訓的講演時說,圖書出版的曆史以千年計,報刊的曆史以百年計,電台的曆史勉強百年,電視的曆史以十年記,網絡與新媒體的曆史,是20世紀末開始的事。從大傳媒的視野看,圖書出版曆史最悠久,也最有生命力。何以如此?因為圖書出版與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傳承休戚與共,科學教育、思想啟蒙和文化接力,離不開圖書出版。出版不僅僅是技術的,產業的,更是教育的,文化的,不僅是形式的, 更是內容的。出版人不僅應熟悉出版的“術”,更應關懷出版的“道”,不僅應重視手的熟練,更應關注眼的視界,不僅勤於“行”,更要善於“思”。近代中國的著名出版家,無一不是一流的學問家、作家或翻譯家。作為中國出版的傳人,應該有學術理想,有知識生產的責任感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才可在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文化大國實現出版人的理想。
“左腳學術,右腳產業”,不僅僅是出版教育的理念或模式,也是接受出版教育的學子的和出版工作者永遠的“雙修”課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左”“右”逢源,才會有均衡的出版及出版教育。
自2011年我兼職指導出版專碩始,掐指算來,轉瞬10年,先後有8位學生順利畢業,她們有的學以致用,從事編輯工作,成為出版大家庭的新血輪,編輯出了“中國好書”;有的宣教三尺講壇,傳編輯之道,授出版之業,解學子之惑,成為出版教學科研的後起之秀;有的擁抱新媒體,從事數字出版、內容運營,屬於編輯出版的“後浪”,她們的成績,歸功於她們自己的努力和在母校奠定的紮實基礎。
她們的論文選題都是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自行確定的,有些我也曾給予啟發,她們找到了所“好”所“樂”與出版研究的結合點。喜歡畫動漫的就研究了新媒體的“條漫”,喜歡日本小說的就從出版的視角研究東野圭吾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出版與傳播,喜歡日本動漫的就研究日刊《少年周刊JUMP》品牌策略,等等
最近幾年,我特別要求學生實習與畢業論文的選題結合起來,學會從實踐中找研究題目,在實踐中搜集資料、數據,隻有在對產業有真切認知的基礎上研撰的論文才接地氣。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數字的,切實了解出版產業的內在邏輯,使產業的一隻腳更加著地有力。
作為兼任導師,我也是努力“左腳學術,右腳產業”。在職攻讀學位,海外訪學,出版專著,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承擔課題;另一方麵,用做學術史的方法,研發選題,開創學術出版的板塊,通過學術參與,接觸作者,爭取優質學術出版資源,申報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新千年第二個十年以來,又有學術外譯,推進學術出版成果國際化,盡己所能,立足出版實踐,把出版研究的論文寫在產業的崗位上。值此十年紀念,回望指導出版專碩、教學相長的風雨兼程,經曆了出版教育產業導師製在南京大學的運行、成長,與學生們一道見證高等出版教育的變革,選取7位出版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的主幹,勒編成冊,既是我指導諸位弟子的剪影,也為高等出版教育提供了記憶文本,以此獻給大學出版教育的十年。
2020年12月28日於南京大學
出版研究院
目錄
目錄
“左”“右”逢源的出版教育(代序)楊金榮 1
圖書出版
“中國好書”是怎樣煉成的唐婧 3
豆瓣閱讀女性題材小說出版研究何小月 9
中國圖書出版企業數字出版贏利模式研究姚沛沛 65
主題圖書出版如何具備精品意識唐婧 93
期刊出版
日本《周刊少年JUMP》品牌策略研究袁中 103
版權研究
大陸出版日本推理小說研究(2000—2015)盛士琦 149
中國大陸網絡漫畫IP開發研究翟才儀 184
裝幀設計
大型學術圖書裝幀設計研究
——以《中國思想家評傳》為例錢思潔 237
出版營銷
網絡二手書店營銷策略研究
——以多抓魚為例江翩翩 265
微信公眾號圖書營銷模式分析
——以《佩拉宮的午夜:現代伊斯坦布爾的誕生》為例
錢思潔 305
出版教育
基於微信平台的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以《出版物營銷》課程為例錢思潔 313
澳大利亞高等出版教育的定位、特點與啟迪楊金榮 318
後記328
產學協同視域下的出版研究與探索
“中國好書”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好書”是怎樣煉成的
唐婧
庚子年初,疫情襲來。在中國人緊張抗疫的時刻,一批來自日本捐贈的醫藥物資刷了屏,紙箱標簽上寫著8個漢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待中國疫事稍緩,中國則第一時間向日本捐贈大量核酸檢測試劑盒,官方回複:“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這就是詩詞的力量。千年以前的詩句穿越時空,引起普遍共鳴。這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無數人被這段佳話背後的文化意蘊及所傳達的溫情感動。人們再次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古詩詞對人類成長及心靈陶冶的作用,相信美好的事物自有其韌性。
剛剛過去的2019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就策劃出版了這麼一本好書。2020年4月23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度“中國好書”獲獎名單揭曉,《莫礪鋒講唐詩課》入選文學藝術類十大好書。
一、曲折的約稿
得知獲獎喜訊後,我馬上向本書作者莫礪鋒教授彙報。我有點喜形於色。但莫老師是那麼淡定從容,說:“感謝大家對這本小書的喜愛,這本書能夠獲獎是出版社的功勞。”莫老師真是謙虛,他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家,還曾是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詩歌唐朝”欄目的主講人,這麼大的學問,他也隻是說“唐詩猶如一座氣象萬千的深山”,而他不過是一個導遊。
熟悉莫老師的人都知道,他在公開場合總不忘感謝程千帆先生,他將自己所有的學術成就都歸功於先生的教導與指引;講到《莫礪鋒講唐詩課》這本書時,也不忘感謝恩師,直言說這是受老師所著《唐詩課》的啟發與延續。
程千帆先生是中國著名文史專家,是公認的國學大師。
“程門弟子”與再傳弟子,是一個享譽海內外優秀學術團隊。莫老師是程先生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被稱為“程門大師兄”。在程千帆門下的弟子中,程先生最器重的就是莫礪鋒,程千帆先生與其他弟子談話,處處以莫礪鋒為標準。
三年前,我還在媒體工作,一次采訪,登門莫老家中。莫老師人很和藹,卻不苟言笑,講話嚴謹全麵、井井有條,對於采訪者所提的問題,也絕不打太極,他總會精準而又實實在在地回答每一個我所提的問題。
後來,我到江蘇文藝出版社工作。一次與莫老師博士生的偶然聊天,我得知莫老師與其夫人陶友紅女士合著了一本書,於是我從手機裏翻出莫老師的聯係方式,冒昧地給他發了一封郵件,向他約稿。
當時我對這一約稿不抱太大希望,因為在我心裏莫老師是著名學者與教授,平時聯係他要給他出書的人太多了,我和他僅有一麵之緣,況且我剛到出版社工作,還沒有任何編輯經驗。但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莫老師的回複郵件,他竟然答應了我的約稿(後來,莫老師與夫人陶友紅女士合著的稿子變成了一本書——《嘈嘈切切錯雜彈》)。這可真是意外之喜。後來莫老師告訴我,那次采訪後,他對我有印象。
收到莫老師的回複郵件後,我大喜過望,連忙將消息告訴了我的領導,他極為支持我約稿,還為我出主意,讓我馬上全麵搜集與整理莫老師的資料,進一步熟悉他的研究領域及學術成果,再拿出一個完整的策劃案,約一部關於講解唐詩的普及書。隔了一周之後,我將“唐詩課”的選題策劃方案發給莫老師,郵件發出後,莫老師許久沒有回複。我想這個約稿方案大概是沒戲了,全國那麼多出版社盯著莫老師,他理應把稿子給專業的古籍出版社,或者是名氣更大的國家級出版社。但是,大概兩三周後,我收到莫老師的回信,莫老師沒有完全拒絕我的約稿方案:“小唐,來信知悉。由於我平時教學工作較忙,加上精力有限,關於唐詩的選題,我再考慮一下。”
我覺得這大概是莫老師的委婉拒絕。約稿不成,有點灰心,但作為出版新人,不能輕視每本書稿,於是我將精力投入到編輯莫老師與夫人陶友紅女士合著的文集中去。在這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因多次與莫老師溝通書稿的編輯體例、成書形態等問題,漸漸與莫老師熟絡起來。認定“唐詩課”這個選題方向後,我沒有放棄繼續爭取莫老師稿件的機會,將第一稿的策劃案反複修改後,再次發給莫老師。這一次,莫老師終於鬆了口,“小唐,關於唐詩課的選題,如果我精力允許,就嚐試一下。”
莫老師初步認可後,我也不敢放鬆,多次去他家拜訪,向他請教,談自己關於古典詩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點滴心得。莫老師總是不吝賜教,多有點撥啟發。不久我起草了合同,希望能將出版事宜落實下來。莫老師是業內大家,我擔心在拿到稿子之前會有意外發生。莫老師做事真是非常嚴謹,坦言希望將書稿完成後再簽合同。2019年新年剛過,莫老師發來郵件,讓我去他家中取稿子,我帶了兩個U盤過去(害怕拷貝失誤),也順利地與莫老師簽訂了出版合同。
可以說,《莫礪鋒講唐詩課》這個選題從產生到落實,其間雖充滿曲折,但這對於我這個出版新人來說,也算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磨煉機會。能有幸跟莫老師約稿成功,這一切都要感謝莫老師對我及文藝社的信任,他沒有因我是出版新手而拒絕我、輕視我;此外,還要感謝莫老師真摯淳樸的為人處事風範,他口頭答應的事情,真比某些人簽的紙質合同更有信用。
二、“道”與“術”並重
好書的產生,永遠是“道”與“術”最精密結合的產物,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它不僅來自前期選題策劃時的設計和思考,也來自後期編輯加工階段的經驗積累及各出版環節的良好配合。
一直以來市麵上都不缺少解讀唐詩的圖書,但同時具有權威專業與喜聞樂見特質的讀本寥若晨星。《莫礪鋒講唐詩課》之所以能夠得到讀者與專家的認可,是因為我們牢牢把握住了這本書的選題定位,讓其同時具備了這兩個特質,很好地填補了“某種空白”,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優勢。從這一點來說,它更有力地印證了“內容為王”的必然性。
“唐詩課”是一次麵對大眾的唐詩普及工作,無論私下談話,還是公開講座,莫老師總會提到自己以古典詩歌研究作為終身職業的內在原因是他在農村當知青時,過著苦悶而又看不到前途的生活,是古典詩歌給了他生活的營養,給了他靈魂上的滋潤,給了他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
莫老師非常重視唐詩的普及工作,持續做了20多年。早在2008年,由他主講的“詩歌唐朝”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一經播出,便被大批喜愛中國古典詩詞的觀眾們關注,反響十分熱烈。這和他深厚的學養及良好的口才分不開,雖已古稀,但是無論在講座上,抑或是麵對記者的采訪,他總能精準地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連標點符號都不會錯。
莫老師用他深厚的學識及精彩的文筆,構建出“一個活潑生動的唐詩現場”,如何能讓這本書在體量及編輯體例方麵,呈現出莫老師在書中展現的這顆“中國人綿延不絕的千古詩心”,同時又能引起當下年輕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買了市麵上的十多種同類書,調查研究,總結其中暢銷書的經驗,反思滯銷書的原因。莫老師來稿量大,其中有一些稿件是寫一些唐朝“非著名”詩人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十分專業、精彩,但作者過於冷門,可能無法吸引讀者,還會使圖書的成書形態變得過厚,從而影響閱讀體驗。我想與莫老師商量能否刪掉部分內容,但不敢冒昧。因為莫老師在唐詩這個領域內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稿件編校過程中,改動一句話我都要查許久資料,並及時向莫老師彙報。我將刪稿的想法告訴了領導,領導給了我一些建議,比如文藝社最大的傳統就是尊重作者,而最好的尊重就是讓作者能得到與這個時代最匹配最準確的闡釋。這需要真誠、耐心,以及富有技術策略的溝通。
隔幾天,做足功課後,我鼓足勇氣給莫老師發了郵件,談了我的想法及相關理由。莫老師沒有回複郵件,我心裏有點惶恐,正不知如何是好,就收到莫老師回複,說經過考慮,同意刪減部分內容。說明我做的那些功課還是有點道理的。
有了合適體量及清晰的編輯思路,在《唐詩課》這本書中,我對“時間”“幸福”“黃昏”“四季”“佳節”“父母”“兒女”等主題做了歸類與排序,根據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邏輯鋪陳展開來,盡可能地還原莫老師心裏那個“活潑生動的唐詩現場”。這一工作,不僅讓這本書變得更有傳統文化氣息,也有了貼近年輕讀者的風格;對於文學專業內外的人來說,都是“一堂傑出的唐詩課”。
三、像打磨藝術品一樣,去做一本書
將出版工作者與讀者二重身份打通,合二為一,是發現暢銷書的可能方式。
在編輯《莫礪鋒講唐詩課》的過程中,我調研了市場上同類書的開本、版式、裝幀設計、定價,還專門研究了詩詞類產品線的封麵文案。幾十本書比較下來,我準備按照市麵上最流行的方式來“包裝”這本書:32開、精裝、帶彩色插圖、定價適中。對成書的外觀形態有了大致的想法以後,封麵文案成了重頭戲。“給中國人的唐詩課”這句話不僅是我閱讀莫老師這本書的最深感受,也是對這本書最恰當的概括:對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可以是唐詩的深入賞析課,而對於想要進一步學習唐詩的讀者來說,則可以作為唐詩的研修課。所以,“給中國人的唐詩課”這句話是我從頭到尾都在堅持的定位。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想讓最終結果達到自己的設想,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可真把我與設計師折磨得夠嗆。
封麵設計之初,我詢問莫老師的要求,他回複:盡量做到簡潔,不可花哨,堅決不要腰封與廣告詞。作者的建議與要求是編輯永遠都要考慮與參考的,特別是一些重要作者,但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獲得更廣闊的市場,腰封和廣告語有時候是必須要保留的元素,關於這一點,在具體的溝通中,我多次與莫老師通電話、發郵件,反複溝通之後,莫老師最終同意我在這本書的設計中使用腰封與廣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