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午飯時間,我在留意穆斯林不食豬肉不飲酒的禁忌的同時,向她介紹了日本的食品和美味佳肴,諸如炸大蝦、蓋澆飯、壽司、火鍋、魚料理,等等,能想到的都作了介紹。

酒店餐廳實行自助餐形式,放著許多在日本看都沒看到過的菜肴、水果和甜點等。加菜時,由女生陪著去挑選菜肴,她還跟我說明印尼的傳統菜肴、如形似藠頭的酸性食品等。我一般不吃沒見過的菜肴,所以興趣十足地聽她的解釋。挑了幾種水果放在盤中回到席位上後,我當著女生的麵吃了起來,形似荔枝的水果味道並不好吃,“不太好吃”,我如實說道。女學生有些尷尬,據說在當地這是種可口食物。形似日本栗子的水果但味道更複雜,我借用手勢向她解釋日本形似這種水果的食物,名叫栗子,非常好吃。但好像對方什麼都沒明白。我是以帶刺殼的栗子進行解釋的,或許這46是失敗的原因。不過,要解釋清楚栗子這種果實也實在太難了。在分組會場會議開始前,午飯時間十分充實且愉快。

交流是人們互相了解的基礎,尤其是不同國家人們間的交流更是互相開闊視野、增進異文化間互相了解的捷徑。

六、大學教授的人脈網促使超越國境的講座發達興旺我在萬隆的大會期間對各國的大學教授進行了采訪。采訪中,我了解到大學教授們都讚賞同一個亞洲財團的事業。我預感到,通過交流,教授間的人脈網將得以擴大,旨在創建亞洲共同體的大學講座,今後將跨越國家和地區,教授陣容以出差講課的方式授課,內容更充實,形式更多樣。

教授陣容發揮著亞洲共同體播種機的作用,這也是佐藤理事長的夙願。萬隆大會的盛況是幕後英雄——財團工作人員、印尼的大學教授和學生通力合作造就的。

大會終場晚餐會熱鬧非凡。有傳統舞蹈、印尼音樂表演,身穿鮮豔奪目民族服飾的女演員登台歌舞,全體成員吹響用竹子做成的樂器演奏美麗動聽的和聲,會場上響起了大學教授們雷鳴般的掌聲。

演奏結束後,女演員調節好手中的樂器音階後傳遞給教授們,這回教授們邊學邊開始演奏音樂,每個人都笑容滿麵47大會終場的晚餐會場景努力演奏。晚宴達到高潮,最後整個會場的人都圍著圓桌排成長隊跳起了舞。

到處可見與身穿民族衣裳、傳統打扮的女性拍紀念照的場景,晚餐會隆重華麗,萬隆的大會達到了高潮。所有的笑臉不分國界,大家都深深體會到了同一個亞洲所倡導理念的真正意味,我身臨其境,實感頗多。旨在創建亞洲共同體的同一個亞洲萬隆大會在勝利中謝幕,並邁向新的征程。

48第四章創建亞洲共同體的共同心聲本章將采訪參加萬隆大會的大學教授,請他們談談開設亞洲共同體講座的感想和成果,並介紹他們為創建亞洲共同體的經驗和教授們的故事。

一、獨自一人在大學開設日語課程的柬埔寨女教授柬埔寨共有四所皇家大學,其中之一是金邊大學,此外還有皇家藝術大學、皇家農業大學和皇家法律經濟大學。

Loch?Leaksmy教授在自己的母校金邊大學教授日語,她身材不高,但說起日語來鏗鏘有力,標準流暢。沒有Loch?Leaksmy教授的盡心,或許在柬埔寨的大學就沒有日語學科,自然也不會有現今的八名日語教授和310名學日皇家金邊大學的LochLeaksmy教授50語的學生。她給我講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Loch?Leaksmy是1994考入大學的,學日語的起因是下半學期選修的日語課。這是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開設的講座,是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一部分。她說道:那時候無論哪家都沒有電視機,沒有任何信息來源。想要學習,但沒有課本。雖同時學了法語英語,但我覺得日本與柬埔寨同屬亞洲國家,日語“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用”。

說到自行車、摩托車等,她說“對日本製造的信任度是絕對的”,“日本的形象非常之好”。

但柬埔寨非漢字圈國家,學習漢字十分困難。JICA開設的班級第一批有44個學生聽講。但由於缺乏教材,周圍又沒有日本人,加之日語難學,也不知將來能否找到工作等原因,許多學生都半途而廢了。最後學生減至四人,女生僅Loch?Leaksmy一人。1997年,大學畢業後,她為了想當生物教師在翌年1998年考入師範學校,同年10月畢業。此時,幸運之神來到了她身邊。

正當她全力以赴成為生物教師時,突然JICA打來電話說:“我們不可能一直派遣日本人來教日語,想打造在柬埔寨教授日語的體製。”並詢問Loch?Leaksmy:“是否想當日語老師?”這使她麵臨前途的選擇。

51猶豫之後,冷靜想來,立誌當生物老師的學生有144人,而誌願做日語教師的僅三人,且其他兩人的日語水平不如自己,還達不到教授日語的水準。盡管如此,令她煩惱的是當日語教師能否養活自己?揮汗賣力教授日語的日本人老師的形象走馬燈似的出現在她腦海裏,Loch?Leaksmy頓時有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知恩圖報決不能讓日語課堂就此消失。

1998年11月,Loch?Leaksmy以JICA外部委托的身份就職皇家金邊大學教授日語。促使她下定決心的是“我不挺身而出的話,全柬埔寨就沒人教授日語”的使命感。

雖然她當上了日語課程專職講師,但問題依然存在:沒有學分的日語課程,學生不會認真學習。

另一方麵,為了提高自身的日語水準,她參加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舉辦的“外國人來日進修日語項目”,1999年留學日本十個月。有美國及亞非地區等27國的45人參加了進修。在集體宿舍邊生活邊學習日本文化和日語。

2002年,Loch?Leaksmy回到柬埔寨,正碰上大學有意組建日語學科,日語課程能取得學分。她去了日本大使館,又找國際交流基金商量,但最後被告知不是留日取得日語碩士學位的人擔任教師,他們不會獲得支持創建日語學科。

2001年,Loch?Leaksmy結婚,在長女出生不久,她又52麵臨抉擇,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我想報恩母校,這樣下去的話,在柬埔寨的大學設立日語學科將遙遙無期。”Loch?Leaksmy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對日語深有感情。“我要留學,這是我唯一的機會。”機遇終於來了。金邊大學的Pit?Chamnan校長(現為該國教育部長)當時在教授日本駐柬埔寨大使館日本職員柬埔寨語,而該職員的母親在東京都世田穀區的昭和女子大學研究生院學習,這引發了一連串奇遇。

昭和女子大學的校長也十分讚同在柬埔寨創建日語學科,決定接受Loch?Leaksmy來研究生院學習。2003年4月,她把孩子留在國內,單身住進女子宿舍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學習。這兩年間,她身負在柬埔寨創建日語學科的重任,攻克了難懂難學的日語。

2005年3月,艱苦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她完成碩士課程學習,取得了碩士學位。回國後,她馬不停蹄地製訂日語學科課程、規則和決定教材等。5月,她以29歲的年齡被委任為日語學科係主任。同年10月,日語學科正式成立,柬埔寨第一個日語學科就此誕生。第一期有一年級學生85人參加聽課。周圍的教授也給了她莫大鼓舞。

但成功起航的日語學科又迎來了考驗,學生中出現了不53少考試不及格者。本想在第一期學生中培養教授後輩同學的教師人才,如今計劃被完全打亂了。連Loch?Leaksmy教授自己都覺得難學的日語,學生怎能在一年時間內熟練掌握呢?

無奈隻能又從日本請來日語教師擔任講師,即便如此,她對日語教學的熱情一如既往。截至2012年,共有八期學生學習了日語,學生人數增加到310人,日語教師13人,其中,日本人五人,柬埔寨人八人。開始時僅僅一人的日語教學經過十數年努力,開花結果。這全仰仗Loch?Leaksmy教授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決不放棄的精神。這種精神還促進了與日本的多項交流,以“亞洲城市建設”為共同的研究主題,與佐賀大學文化教育學部合作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成果;2013年起開設了同一個亞洲財團的捐贈講座“亞洲共同體論”。

Loch?Leaksmy教授笑著對我談了她的抱負:“從全球化的視點,與東南亞學生共同思考經濟、文化、曆史、和平。”“隻要我們著眼未來,那些政治上複雜的問題,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我們必須給後人留下和平的財產。”她也是參加萬隆同一個亞洲大會的教授之一。

二、東南亞最早開設講座的學校是印度尼西亞教育大學負責準備萬隆大會的是印尼教育大學日語學科的Dianni54Risda教授,是在她訪問同一個亞洲財團時接受的委托,十分理解在萬隆舉行大會的重要意義。她頭上裹著粉紅色頭巾,身材不高,眼睛圓圓的,一眼就看出是個穩重的穆斯林女性,給人印象深刻。日語發音清晰,讓人有信任感。

印尼教育大學除萬隆總校外,在西爪哇周邊還有四處分校,雖說名曰教育大學,實質上是所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370?00人。

如前所述,印尼教育大學與日本的大學間交流非常活躍,例如與日本大學、金澤大學、同誌社大學、奈良大學、廣島縣立大學、佐賀大學等多所大學,在交換學生、教師交流、共同研究和合作出版等方麵都有交流項目。

印尼教育大學的Dianni?Risda教授55經日本大學介紹,2011年9月至翌年3月開設了同一個亞洲財團的捐贈講座“全球化與亞洲共同體”,聽課學生超過120名,使用的是梯形大教室。除來自日本的教授外,印尼的內閣大臣也登台講課。從教育、曆史、環境、語言、政治、經濟、國際婚姻等方麵考察亞洲共同體,並接受學生提問。

如:“如何超越貧富差距、經濟差距?”“國家政治力的差距是什麼?”“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或地區,怎樣尋求融合?”“經濟共同體中的差距怎樣克服?”“怎樣才能在尊重各國自我同一性的同時構築共同體?”Dianni?Risda教授就民間中立的捐贈講座如是說:“由國家背景的亞洲共同體的討論,因為容易附帶有利於自己國家的條件,有其難以展開的一麵。就教育學生培養人才而言,向他們提供對亞洲共同體產生興趣的環境,使他們形成具體的想法和意見,這才是最重要的。”據說她通過講座,加深了與各大學的交流,擴大了自己的人脈。

印尼是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雖說印尼語是通用語,但還有490個民族及語言存在。宗教也一樣,多種多樣,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國土由大小約一萬數千個島嶼組成,如同一個共同體,建立在協調平和之上。可以說,這種國家的多樣性在與學生共同思考亞洲共同體上得天獨厚。

56三、不同領域專家間的交流很有意義印尼萬隆工科大學的Tendy?Y.?Ramadin教授在設計學部講授空間設計和自我啟蒙程序。他回憶說道,2012年,參加在韓國仁川舉行的第二屆同一個亞洲大會時,了解了同一個亞洲財團的事業。以前他也與許多國家的學者有交流,但都僅限於相同領域的專家。通過參加大會,能與不同領域的專家交換意見,深感交流的重要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新知識。

他說,第三屆大會在萬隆舉行,大家在當地感受萬隆及其曆史,是件值得稱道的事。加之韓國仁川大會的影響,許多大學都設立了亞洲共同體的講座,期待以萬隆大會為契機把講座擴大到全印尼。

“曾經的亞非會議和現在的大會都在相同的起點上。”Endy?Y.?Ramadin教授感慨地說道,並強調亞洲地區各大學齊心協力支持這項事業的重要性。

為紀念1955年的亞非會議,2005年在萬隆,由亞洲4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包括非洲在內的10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舉行了亞非首腦會議和紀念儀式。“在將來,發揮亞非會議作用的機構有可能普及到世界各大陸。”教授滿懷信心地說道。

據說,最近在東南亞地區召開了漫畫研討會,東南亞57萬隆工科大學的Endy?Y.?Ramadin教授地區的兒童深受日本漫畫影響,教授也深有同感。

接著他又強調說道:“各國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不同也是一種個性。”“並非什麼都是統一最好,發揮國家或地區人們的特點、個性需要想象。”“正因為不同,才需要互相聯動和交流。”他還說道,萬隆工科大學有十個學部,每個學部都有意向開設講座。不拘泥自己的專業,“主動積極地對專業外知識產生興趣十分重要。”通過財團的講座,他重新認識到了這一點。

58四、為了和平需要正確學習曆史位於印尼日惹的卡渣瑪達大學的Nur?Aini?Setiawati教授,自1990年教授東南亞和東亞等亞洲地區的曆史。她指出,日本與韓國、日本與中國由於曆史認識的差異存在領土問題,但傳遞曆史事實至關重要。“關鍵是以何種姿態將曆史引入教育中。”雖說我們的采訪借助於翻譯,但她語氣堅定,切中要害。在回答如何追求曆史事實這一提問時,她展開了自己的觀點:“印尼長時期是荷蘭殖民地,其後為日本所占領。過去有悔恨有悲傷,但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我從不憎恨荷蘭人和日本人。要說為什麼,因為學習曆史的目的是為了和平,為了不要發生戰爭。”不僅是印尼曆史,而且還要了解東亞曆史。為此,她自2002年起為學習東亞曆史和韓語留學首爾的漢陽大學,2012年完成博士課程學習。她是教師,但自身也出國留學,並積極吸收新知識。在完成博士課程時,經漢陽大學的金教授介紹認識了同一個亞洲財團。在這裏,加入了大學教授的人脈網。

回到印尼後,她旋即提交了開設講座的申請,2012年9月至12月開設了以“亞洲共同體與全球化的展開”為主題的講座。73個學生選課聽講,男女生各半,反響十分熱烈。這59卡渣瑪達大學的Nur?Aini?Setiawati教授些學生中,有20人參加了萬隆的大會,從學校所在地的日惹坐火車,單程超過12小時,可謂長途旅行。

在萬隆大會各分組會的全部日程結束後,Nur?AiniSetiawati教授指出,今後亞洲共同體的努力目標要以教育為主,亞洲地區教授與學生共享研究和論文成果,這些都很重要。不要戰爭,一切為了和平目的,這象征著同一個亞洲財團的努力方向。

五、位於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延邊大學現今中國的GDP位居世界第二,但如同日韓關係一樣,日中關係也由於島嶼的領土問題惡化。但同一個亞洲財團的60捐贈講座作為民間的中立事業似乎廣受歡迎,在中國的開講大學每年呈增長趨勢,至今已有30所大學開設了講座,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方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山大學等中國一流大學。吉林省的延邊大學是所綜合性大學,設有29個院係和79個專業,教職員兩千六百人、在校學生兩萬人,九百名學生在學習日語、俄語,碩士生有一千名。同一個亞洲的講座已進入第二年,是2011年夏經中山大學教授介紹獲知同一個亞洲財團,於當年12月籌備,翌年2012年4月開設了捐贈講座。

作為創建亞洲共同體的主題,提出了“多語言、多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口號,這吸引了100~150名學生報名聽講。據說根據授課內容,甚至有350名學生前來聽課。在中國大學不借助翻譯的日語授課除延邊大學以外,沒有第二家。權宇教授對此成果充滿自信。

權宇教授參加過2009年8月在延邊大學舉辦的“中日韓朝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使用的就是日語,當時的經驗被用到講座的授課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中國東端,與北朝鮮和俄羅斯接壤。這裏“自百年前就是中國、朝鮮、日本人等混居生活的地方”。現在定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據權宇教授稱共有多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裏。

61延邊大學權宇教授在中國,自1995年以來,從國內約1?600所大學中遴選百所重點大學,名曰“211工程”,延邊大學也是其中之一。原本就其地理條件而言,朝鮮族占多數,與朝鮮的往來和交流十分頻繁。另在中韓關係研究方麵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揮與多國接壤、多民族、多數人會說兩種語言的地域優勢,在地域研究和異文化交流方麵取得了豐碩成果。

地區內多民族之間,沒有語言壁壘,可以共享準確的初次信息。基於這一理由,校內組織有研究離散少數民族的國家戰略的研究團隊。

權宇教授自豪地說道:“(延邊大學)擔負著全球化時代應發揮的作用。”因為是多民族地區,“更能互相認可,不被62同化,不被吸收,發揮各自的機能”。“民族性教育”“多文化教育”“多語言教育”是延邊大學的三大理念。

在此談談中國的經濟政策和延邊自治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國自1980年代起以沿海地區為主進行了大規模開發。首先從南方城市深圳著手,上海跟進。在每個地區,代表中國的現代化城市的高層建築林立壯觀。第三批開發的地區有北京、天津,以高新產業為主,相當於“東京、橫濱”的形象。這些開發到2010年基本完成,最後的開發地區是圖們江開發區。圖們江是流經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區人口第二多的圖們市和北朝鮮之間的國境線上的河流,下流經俄羅斯流向日本海。順便提一下,延邊自治區人口最多的是延吉市。

延邊自治州東部的琿春市離日本海僅15公裏,利用港口的貨物運輸十分方便。因此,麵向朝鮮的投資十分活躍,“(長吉圖地區)已取得了朝鮮東北部羅津港的長期租用權”。

羅津港是不凍港,二戰前日本重視這條通往中國東北地區的海上通道。朝鮮戰爭時,是蘇聯向朝鮮運輸物資的要衝。

據權宇教授說,地下資源豐富的延邊自治州利用羅津港從海上往上海運輸煤炭等,它作為輸出港也十分重要。在完成港灣建設後,正著手高速出路和高速鐵路的建造。今後63在經濟上將進一步擴容,鋪設來自蒙古的石油管道,吸引外資建造工廠等。教授預測了延邊自治州的未來,“今後將更需要理解多語言、多文化的優秀人才。”他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不忘記離散民族走過的道路、不迷失今後的方向和自我民族性,培養好符合國家戰略的有用人才。”為此,他設想把亞洲共同體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在第一年亞洲共同體講座的基礎上,延邊大學為了提高亞洲共同體研究的水平提出了第二年的開課申請。

“能否從不同於多語言、多文化的視點進行討論?”教授設想新的嚐試。即便追求互相了解的多文化理解,但要豐富各自的生活還很困難,怎樣才能使亞州共同體講座對地區發展作出貢獻?

權宇教授談了他第二年講座的抱負:“學生其實不了解亞洲的事、中國的事,通過亞洲共同體講座課加深了他們對這些的理解。講座不僅要對就職和踏上社會的學生有用,而且必須要對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在大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政府政策建言、有助於政府政策的決定,這就更理想了。重要的是不能有“獨吞利益”這樣曾經的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做法,“利益互惠、互相認可,這才符合現代的全球化精神”。

64以下是權宇教授思考的今後亞洲地區及亞洲共同體研究的若幹觀點。首先,亞洲共同體不能取消國境。比如延邊自治州居住著許多原為移民的後代,進入全球化時代人們再次開始流動,比起以往流動的範圍更加廣闊。在亞洲地區,已見許多人開始流動。隨著今後民族間交流和人員流動的擴大,由多民族組成的共同體將不斷增多。

“延邊具有民族流動的曆史,或許本身就有多民族性的DNA。延邊的多民族性早已成型,今後還會發生民族成分的變動。”以前難民等很容易就越過了邊境,但現在國境管理嚴格,使流動變得不可能。但今後按照自身自由選擇的流動機會增加。如同藝術輕而易舉超越國界那樣,人們可以根據個人的自由意願跨越國界。

最近,中國農村人口減少,反之加速了流向城市的人口。這是伴隨現代化、城市化產生的現象,國內人口流動並非局限於中國。日本亦然,人口極度集中在東京,自己身邊也有移居海外的日本人。

權宇教授最後說:“營造人才集中的社會是國家的事,不能成為人才流失的國家。”並對相對封閉的日本提出了批評:“日本需要進行引進人才的改革。”65六、旨在成為學生畢業時印象最深的課程在半導體等方麵,台灣地區的發展比肩韓國。暨南國際大學是台灣最早開設同一個亞洲財團講座的大學,“暨南”意為“朝南傳播”,中國大陸的廣東省也同名的大學,學生人數三萬。

出於對台灣現實的考慮,講座名稱定為“作為亞洲一員的台灣”。授課教師包括經常出鏡電視台和在報刊上撰稿的教授學者,使用語言有日語、韓語、英語等多種語言,講座非常有人氣。用外語授課在這所大學是第一次,約80名學生參加聽講。講課全程錄音,連同學生的意見和論文都掛在網上,供沒能選上課的學生學習。

我在2013年1月31日下午於東京池袋采訪了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係楊武勳副教授,他為“亞洲太平洋地區及北美地區青少年交流項目”訪日。此項目為日本外務省邀請台灣優秀的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來日訪問東日本地震災區東北地區及京都、東京等地,總共300人,分三次每次100人。這次青少年交流名稱為“加強紐帶·台灣”,日程為1月20日至2月2日,訪問了宮城縣東北部的南三陸町和石卷市等災區。在池袋預定參觀“防災館”,采訪在參觀展覽前後的短暫時間裏進行。

66通過訪問災區、與當地民眾的交流。“我聽說神社建在台地上是來自經驗,這樣才不會被海嘯衝走,人居住在台地上安全。還有稻作的生產、土壤鹽害的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與包括學生的交談中,當說到如何協助日本重振經濟時,思考能否把其農產品出口海外。學生們都能熟練使用英特網,這或許就能成為現實。

在京都參觀了西陣絲織品工廠,他說:“從中國傳來的許多技術在日本得到洗練、進化,孕育出了附加值高的製品,讓人驚訝。”一行還參觀了同誌社大學,與學生進行了交流。

來日後通過學習日本文化的由來以及與中國交流的曆史,“改變了在台灣時對日本的印象——近而遙遠的國家,暨南國際大學的楊武勳副教授67增加了對日本的認識。這次訪日的100名學生中,有30人學過日語。選修同一個亞洲財團講座的學生也有兩人參加了這個項目”。近年,據說在台灣對日本的理解和興趣日益加深。

楊副教授認為,不僅從經濟層麵,而且需要從自我同一性的視點思考亞洲共同體,這很重要。他考慮的亞洲地區問題主要有兩個:伴隨殖民統治的曆史問題和地區國家間的經濟差距。過分注重經濟利益的競爭,台灣地區與韓國的關係“容易陷入競爭的關係,而非協作關係”。另一方麵,在台灣流行韓流電視劇,“以前,日本的電視劇與韓流電視劇是9:1,現在是3:7,韓流電視劇直線上升”。思考亞洲共同體時,往往偏重經濟方麵,但其他方麵也必須重視,比如自我同一性問題等。

台灣地區就地理因素而言,與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周邊地域的人口流動極其頻繁,因為鄰近東南亞地區,與近鄰國家民眾的國際婚姻也很多。大學授課中也涉及國際婚姻中的人權問題等。東南亞地區的人們與台灣的中國人結婚出生的孩子也在增加。

另一方麵,台灣地區、韓國的出生率也在下降,同日本一樣很低。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加深,使日本今後人口不斷減少,想必接收移民、推進國際婚姻等將成為課題。

68通過國際婚姻,父母雙方文化上的自我同一性將傳承給孩子,家庭內使用複數語言會話。去亞洲地區的國家就會發覺,酒店裏的電視節目是多語言的,有時還見有字幕。台灣除現有六家電視台外,能看到日本的NHK等百餘個頻道。他還指出,在日本的電視節目不打多語言字幕,“是因為強化日本人的自我同一性”。這或許是“日本人內向”的理由之一。在思考亞洲共同體時,需要更開放的國際的自我同一性,而非內向的民族的自我同一性。

就此意義而言,國際交流就是提供更多開放的交流平台,各自有利害衝突的大人間的交流製約過多,為此,“比起大人生硬的交流,做好沒有利害關係的學生間的交流,其價值更高”。楊副教授通過訪日更確信了這一點。

他通過訪日與學生們的交流,對日本這個國家有了進一步認識。既非從書本上讀到的日本,也不是從他人那裏聽到的日本,而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身體驗、與人交流了解的日本。20年前他是從別人那裏聽到、從書本上讀到的帶有先人之見的日本。同時還深感為年輕一代提供交流平台至關重要,楊副教授強調說:當現今的年輕人在20年後,把互相理解的豐碩果實傳給下一代年輕人時,創建亞洲共同體的願景將離現實更近。

692013年2月,暨南國際大學開始了第二輪的亞洲共同體講座,這次以文化為主,當學生四年後畢業時,“問他們印象最深的課程是什麼?回答是亞洲共同體講座。我將全身心投入講課中去”。從這些話中,可以感受到楊副教授的執著。

七、為了交流使用雙語日本人大概不太熟悉斯裏蘭卡這個國家,但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斯裏蘭卡派來了清除廢墟瓦礫的小分隊,幫助我們進行災後重建。16世紀以降,斯裏蘭卡先後成為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地,長期使用英語為通用語。1948年以錫蘭國名獨立。國民的四分之三為僧伽羅人,泰米爾人居次,公用語為僧伽羅語和泰米爾語,而連接兩個民族的語言是英語。

在斯裏蘭卡駐日大使館網頁上這樣介紹:出席1951年舊金山和約會議的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德納(JuniusRichardJayewardene)財務大臣(後成為斯裏蘭卡第二代總統)引用佛陀的話發表演說:“不要忘記渴望獨立的亞洲人的共鳴。憎惡不能用憎惡中止,而要用慈愛中止。”並放棄了對日戰爭賠款。此事對部分主張對日采取嚴厲製裁措施的戰勝國產生了影響,幫助了日本回歸國際社會。

2013年4月起,在凱拉尼亞大學(UniversityofKela70niya)開設了以“亞洲共同體與多民族·多語言社會”為主題的捐贈講座,負責人是M.A.N.Karunarathne教授,他認為有必要進行重視語言的教育。斯裏蘭卡同日本一樣是個島國,國民不太知道海外(外國)的事。民族間的戰爭持續了三十年,2009年好容易結束了這種狀態。他強烈希望對國家今後的發展做出貢獻,鑒於民族間的長期爭鬥,對民族與語言問題尤其關心。由於曾是數個國家的殖民地,深受歐美各國影響,同時地理上近南印度,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並存。

教授說道:“為了做到社會、經濟、人性的均衡發展,教育製度有必要更加開放。”尤其是“沒有語言,交流就變得困難,多數派和少數派都必須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為此,在斯裏蘭卡,從小學生起就培養他們的“雙語”能力。要解決多民族、多語言的難題,首先必須掌握作為交流手段的語言。打破以往的舊觀念,追求新的價值觀,這種姿態必不可少。如何邁出新的一步,摸索還在持續中。

八、必須改變國力與軍力互成比例的心態同一個亞洲財團的講座現正推向中亞地區,吉爾吉斯斯坦自2012年在兩所大學開設講座,2013年又增加了兩所。

71凱拉尼亞大學的M.A.N.Karunarathne教授2013年2月1日,我采訪了訪日的比什凱克人文大學(BishkekHumanitiesUniversity)的Ishenbay?Abdurazakov教授。

Abdurazakov教授原為外交官,在蘇聯駐日使館工作過,擅長日語,會用日語說俏皮話。我們的談話始終在和諧氣氛中進行。繼1991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脫離蘇聯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與其他許多地區一起脫離蘇聯獨立。他說,自獨立不過20數年,但多數人都感到“亞洲地區及其各民族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亞洲地區地域遼闊,包括作為大國的中國和印度,還有日本。經濟上存在“不同國家的差距問題”,政治上“由於相互了解不夠產生72了矛盾”。有關曆史認識問題,他指出:“由於存在片麵的觀點,使得問題的解決變得困難,從而妨礙了構築麵向未來的和諧關係。但年輕一代擔負著創造亞洲地區共同標準價值觀的重任。”共同的曆史認識自不待言,謀求文學、藝術等文化方麵的共同價值觀,這對於增進亞洲各國間的互相理解十分重要。

他說:“在經濟上,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中國等以技術興國取得了長足發展。”並強調,重要的是改變國力上升與軍事力的增強互相聯動的心態。“一個國家的自尊並非靠軍力,而是靠文化來表現,在技術、科學等方麵對世界作出貢獻。”他就今後亞洲的作用提議:“亞洲地區今後必須對世界作出文化上的貢獻。”其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同一個亞洲財團的捐贈講座,“日本在吉爾吉斯斯坦非常有人氣”,想學習日語的學生也很多,但使用日語的機會不多。

為此,“設想在財團支持下,增加學日語學生使用日語的機會”。“亞洲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課題,為此不少人在努力,我也有我能做的事。”教授的想法難能可貴。

他在述說了吉爾吉斯斯坦自蘇聯時代受歐洲影響,文學上俄羅斯文學的影響根深蒂固之後,就地理特點分析道:“我73比什凱克人文大學的IshenbayAbdurazakov教授們位於亞洲和歐洲中間,像是展開著兩個大翅膀。”在蘇聯瓦解後獨立時,經濟發展的模式是日本,“還有許多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當然,也有不少地方要向其他亞洲國家學習。

亞洲地區國家也存在許多不同點,我們不是互相否定這些不同點,而是“尋找共同點,這應成為今後的課題”。

現在日本和中國、韓國之間圍繞領土問題關係惡化,他對此表示擔憂:“若總是糾纏過去的曆史進行觀點不同的爭論,就沒有進步。應該摸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最不應該的是重複同樣的錯誤。”這聽上去或許過於理想,“但理想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實現,但都能接近理想。為此,我們必須努力”。教授如此說74道,這些姿態為眾多學生作出了榜樣。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正視現實出發,新的想法應運而生,道路自然打開。通往亞洲共同體的道路也不例外。開設講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湧現立誌研究亞洲共同體的學生”。這是連接未來新思想產生的捷徑。

Abdurazakov教授認為亞洲地區成為一個國家很困難,但交流非常重要。求同存異,加深對相互間曆史、文化等的了解,尊重對方,這樣才能促進交流。

他笑著舉例說:“世界上的孩子不分國籍都十分可愛,同樣會哭同樣會笑。”但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就往往會強調自我同一性,強調相互間的不同點,“強烈意識到自己是哪個民族。這樣就失去了未來”。始於偏見的紛爭由此產生。

沒有謙虛的精神,交流也變得毫無意義。

他還強調,人具有思考的能力,換言之,“運用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例如,假設我們都具有“是亞當和夏娃的孩子”這種共同認識,推導共同認識也很重要。

九、父親為何不得不在太平洋戰爭中丟了性命在日本,也有許多大學開設同一個亞洲財團的講座,位於東京都小平市的嘉悅大學是其中一所。講座除供學生選75修外,還對周邊地區的住民開放。從亞洲地區邀請大學教授前來講課,消息還事先發布在市裏的宣傳報紙上。2013年第一輪講座最後一堂課上,家住東京都內的15名男女中老年人旁聽了講座。

這個經營公寓的中年女性旁聽講座是為了加深與印尼留學生的交流,更多了解亞洲地區的真知灼見。隨著身邊亞洲留學生的增多,她迫切需要了解他們各自的風俗習慣。

而那個上了年紀的男性參加講座的動機是:“我的父親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日本為何走上了戰爭的道路?父親不得不丟了性命嗎?我想知道真相!”嘉悅大學的講座情景76當時的日本在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名義下,打著支持歐美殖民地下的東南亞各國獨立的幌子,目的在於建立“共存共榮”的經濟共同體。為此,妄想建立以日本、滿洲(中國東北)和中國為主的所謂“國家聯合”。也有觀點認為,這僅僅是日本殖民地化政策而已。這種曆史認識在亞洲地區多有不同,某個日本教授指出:“說到亞洲共同體,在中國會聯想到曾經的‘大東亞共榮圈’,還需要很長時間來研究消化。”有關對過去的曆史認識,不僅在亞洲各國之間,而且各國內部在理解上也有差異。因此,就個人而言,存在強烈要求弄清事實真相的訴求。

十、經濟協助下亞洲地區的貨幣保護馬來西亞籍華裔林華生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研究亞太地區的經濟關係。2012年4月至7月開設了亞洲共同體財團的講座,約40人參加聽講。2013年也在同一時期開始了第二輪講座。主題為“從經濟看亞洲共同體”,邀請印度、芬蘭、新加坡、印尼等國專家授課。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人口和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差距也很大。加之社會(政治)體製不同,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統合組成經濟共同體存在難度。作為77具體的指向性,“是否可以搭乘(由兩國以上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班車”,為此,他重視1992年締結的ASEA自由貿易區的貿易自由化趨勢。

但就現階段而言,組成經濟共同體不知需要多少年,能否達到EU(歐盟)那樣的貨幣統一也不明朗。

在亞洲地區,1990年代後半與美元連動的許多國家的貨幣深受對衝基金之害,泰國和韓國等周邊國家在經濟上遭受了嚴重打擊。在日本,從1997年至1998年,山一證券和北海道拓殖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相繼破產。其遠因即亞洲貨幣危機。從亞洲地區經濟保護的需要出發,出現了創建亞洲貨幣基金的構想,同時經濟方麵的亞洲共同體的勢頭也在此時急遽高漲。

最近在經濟方麵的共同體構想,其研究領域涉及諸多的課題,存在不少障礙。不僅需要資本投資,而且如何解決貿易振興、人才交流、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等權益關係,困難堆積如山。

作為有可能實現的領域,林華生教授提出了把貿易決算貨幣從現在的美元過渡到亞洲地區貨幣的方案。並非所有貨幣都行,“在亞洲各國,僅有可能以日元和人民幣結算,從而減少美元結算時的手續費”。這是來自對亞洲貨幣危機78早稻田大學的林華生教授的反省,具有亞洲地區貨幣保護的原因。

另一方麵,為使地區合作促進地域經濟發展,需要有發揮領導作用的國家。比較可能的是“日本和韓國”或“日本與中國”的組合,但由於各國間的關係惡化,很難有實質性進展。還有,亞洲地區內部,“除金融領域新加坡有號召力外,貿易發展迅速的印度尼西亞也握有主動權”。

林華生教授展望,從經濟方麵思考共同體時,“必須超越國家間的爭鬥和糾紛,否則困難重重”。“考慮到在EU各國直至形成統一貨幣歐元花費了五十年時間,預計在1997年亞洲貨幣危機五十年後的21世紀中葉,經濟方麵的合作關係也該形成。”79十一、中日關係兩千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是主流在中國的大學裏,中山大學是第一所把亞洲共同體講座固定為長期講座的大學。這是所孫中山先生創建的名校,魏誌江教授兼任該校韓國研究所所長,他深感亞洲各地區國民加深互相交流、了解,構築信賴關係的重要性。開設講座是為了摸索創建亞洲共同體的必要條件。在中日關係因領土問題惡化時,他認為“中日關係兩千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是主流”,比起數十年曆史認識的不同,更要重視以往長期交流和合作的曆史。並強調在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亞洲共同體講座中。“不能帶入政治,國家間的政治外交不能妨礙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他說,中山大學地處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文化方麵的國際交流也十分活躍”。為此,“尊重和理解各種不同學術見解”。魏教授能開設財團講座也是基於這種學術背景。講座從國內外邀請學者和有識之士講課,學生興趣和評價都非常高,學術交流也十分活躍。通過把亞洲共同體與EU(歐盟)作比較,學生們容易理解各自地區國家所處國際環境和關係國間的政治經濟條件的異同及亞洲地區統一後地域發展的可能性。但要學生理解增進中日韓互相理解和構築友好關係的必要性,還需從政治上和教育上作進一步80中山大學的魏誌江教授努力。這也使他感到有必要繼續開辦亞洲共同體講座。

同一個亞洲財團的捐贈講座將促進亞洲地區學術交流的發展,魏教授希望亞洲共同體的國際會議及各大學、研究所的合作催生“亞洲共同體研究機構”。講座在亞洲的普及,“以大學教授為主的有識之士人脈網的擴大將促使亞洲共同體共同認識的形成”。

最後他總結道,亞洲的未來“應該是建立在富有和平、理性和友愛精神的互惠關係之上的國民聯合,通過亞洲共同體和經濟的FTA(自由貿易協定),亞洲各國國民加深對亞洲共同體的認識,就能形成EU那樣的共同體”。

81十二、從亞洲共同體論到亞洲共同體學若沒有如EU那樣具有明確形象的共同體構想的話,就不可能產生創建亞洲共同體的理念。出於這種危機感,“旨在構建能夠提出未來前景的框架”,愛知大學於2012年9月開始設立亞洲共同體講座,講座負責人為國際交流學部長鈴木規夫教授。

講座主題定為“我們如何表象亞洲”即“表象的亞洲”,開講時正值日中和日韓間因島嶼領土問題發生糾紛。愛知大學建校初的口號是建成國際文化大學,因而在130名聽課學生中有不少來自中國和韓國的留學生。來自英國擔任講座的大學教授指出,應重視領土糾紛引發的日中關係和日韓關係的惡化是怎樣影響日美關係和美中關係的,以及其對“世界平衡的變化”所涉及的影響。來自中國和韓國的留學生也對國家間關係的惡化,直率表明了他們的“困惑”。

通過講座得知,“有不少學生從未在亞洲框架中考慮過問題”。中國留學生中也有人說:“我以前認為中國就是世界的全部,亞洲的形象極其淡薄。”鈴木教授從許多學生的聽課反映中感到:“他們隻是認識到了亞洲地區多樣性產生的各種差異,但缺乏如何來應對這種差異的理念。沒有與亞洲各國民眾的交流,就難以構82愛知大學的鈴木規夫教授築互相理解的人脈網。”異文化交流中的經驗不足和訓練不足十分突出,因此,他認為作為今後的課題,通過舉辦亞洲地區學生的研究會或研討會、共同生活一個月等形式的體驗型講座很有必要。並強調為了彌補作為世界人越境思考的不足,最為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智力。因為“讀報聽新聞也辨別不清真偽的話,就有陷入民族主義、國粹主義陷阱的危險”。他擔心對未來沒有展望的話,就容易產生排他主義。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產生,在同一水平上思考的機會很重要。

“互相把亞洲共同體作為一種鬆散的人脈網來表象,同時在多樣性中尋求相同的東西。”伊斯蘭神學的概念可作為這種統一方法的參考,即“尊重神創造的所有物種的差異性”之83“神唯一性”的教義。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人數占世界第一,加之馬來西亞、中國西北部、印度等東南亞地區,穆斯林人口眾多,以上教義在思考亞洲共同體時應該是重要概念之一。

他指出,雖在亞洲地區的許多大學都開設有同一個亞洲財團的亞洲共同體講座,但現在還處於亞洲共同體論的“研究考察”階段,尚未上升到亞洲共同體學的“學問”殿堂。成為學問的話,國家就能以中立姿態把“亞洲共同體學”製度化。他預測“這至少還需要15年時間”,為此,規避國家利益“作為公正學問的中立性”是必要條件。

十三、藝術領域存在諸多共同點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在2011年上學期和2012年上學期開設了兩次同一個亞洲財團講座。我在2012年11月訪問了講座申請人木村政司教授,他說以藝術為例看亞洲地區,其在音樂和樂器的文化和曆史等方麵存在諸多共同點,對於具有創造力的學生來說有很大吸引力,“希望他們將來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經該校國際關係學部高橋章教授的介紹,他申請了亞洲共同體講座。報名聽講學生2011年度為96人,2012年度為76人,很有人氣,其中六成為女性。每次講座都以藝術為主,例如攝影、設計、文藝、演劇、電影、廣播、美術、音84樂,等等。講座人有落語藝人“爆笑問題”、著名劇作家三穀幸喜、演員佐藤隆太和真田廣之及劇作家宮藤官九郎等人,這或許也是博得人氣的理由之一。

講座內容乍一看好像與亞洲共同體的主題相差甚遠,但木村教授強調:“容易越境的藝術,在尋求與亞洲地區交流時限製較少。”日本歌手在韓國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開演唱會時,當地歌迷蜂擁而至並非現在才有的事。

近年韓國的K-POP(韓國流行音樂)在日本也非常流行。至於日本的動漫和人物造型在歐洲及伊斯蘭國家也很有人氣。藝術領域豐富多彩,話題層出不窮,很容易成為了解一個國家日本大學的木村政司教授85文化和曆史的契機。木村教授分析道:“韓流電視劇之所以引發日本人共鳴,是因為其中重疊著日本的田園風景。”在攝影主題的講座中,以戰地攝影師聞名的渡部陽一登台演講,他邊講授拍攝於世界戰地照片的意義,邊指出一個事實:“無論哪種形式的戰爭,犧牲的都是兒童等弱者。”學生們為之感到悲痛,同時為照片傳遞真實的力量所折服。他還指出不僅戰爭會造成悲劇,而且“基於謠言、傳聞憎恨未曾謀麵的人或民族的負麵感情,多起因於對對方的不理解”。這些都是交流不暢所帶來的問題。

十四、在國士館大學執教建築的美籍教授在國士館大學執教建築的國廣喬治教授向我述說了他起伏跌宕的人生。他母親是三菱財閥創始人岩崎彌太郎的後裔,在父親就職貿易商社時雙雙取得美國國籍。國廣教授出生時就成了日裔美國人。少年期上的是日本小學,中學起與母親再度赴美,直至46歲有30年以上在美國生活。美國是世界上不同國籍人們聚集的國家,在建築領域也有來自歐洲和亞洲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