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江蘇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研究
作者:徐建榮,賴力,劉向麗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2
ISBN:9787305180781
序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藍圖中,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的要求,表明我國正站在更高文明形態發展的新起點上。作為高級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汲取了工業文明的精華成果,融合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文明的最高追求,提出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明確了健全排放許可製度的要求,讓發展的綠色圖標更加顯著。人類文明的更替動力發端於既有文明的缺陷,橫亙在生態文明前進道路上的攔路猛虎則是傳統工業文明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高碳發展模式,以化石能源為主要能源動力的工業化技術經濟範式產生了大量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衝擊了有限的環境承載空間,導致氣候極端事件多發,氣候風險上升,侵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麵對高碳發展模式帶來的氣候變化的負外部性,全社會都期待著擺脫既有發展模式下碳鎖定的束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塑造和生態文明綠色低碳效應的擴張。同時,生態文明也內在地包含著更有質量的經濟發展,融入經濟建設的全過程、豐富經濟增長的內涵、提升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並壯大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是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在當前適應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轉型發展階段,構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再造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新路徑,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是時代提出的一項嶄新課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趨勢下,新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經濟發展綠色化、高效化、低碳化的新標準,既成功實現經濟的低碳轉型,又保障經濟增長的一定速度,則是這一標準的具體化。
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的有效協調尚無現成的經驗範例,需要持續不斷地做出艱辛的探索,這是時代大勢對全社會智慧的考驗,要占據未來競爭的製高點,獲取競爭優勢的主動權,很重要的方麵就是推進低碳綠色發展的成功,保持經濟增長的活力。
江蘇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是工業化提升道路上產業成長、結構升級、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工業化模式下碳排放量居於國內前列的省份,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省份,增長的轉型、資源的匱乏、環境的飽和、生態的脆弱等壓力在全省發展道路上交織在一起,負重前行是江蘇發展的真實寫照。當前,江蘇整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處於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交替的前夕,正麵臨“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環境,轉型發展的任務繁重。如何擺脫原有發展模式的窠臼、順應低碳綠色發展大勢、重塑發展新路徑、增強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為經濟增長引入綠色源頭活水,是江蘇突破高碳鎖定需要破解的首要難題。時代交予了江蘇新的探索空間,同時明確界定了江蘇基於產業成長、消費升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進步等綜合因素所需要的發展空間,“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決定了經濟增長依然是未來全省發展的重要基點。按照目前的經濟增長需求和技術突破步伐,躍進式的能源生產消費方式難以在短期內扭轉,江蘇未來一段時期二氧化碳排放仍將呈現擴大態勢,這決定了今後尚需一定的碳排放空間。而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落實的地方責任、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和強度“雙控”的倒逼要求,都在持續壓縮既有發展路徑下高碳模式所需求的排放空間,提高碳生產率和減少碳排放成為無法回避的必然選擇。既要推進經濟發展又要控製碳排放的綜合要求現實地擺在了江蘇麵前,這意味著江蘇需要從低碳視角深入審視全省經濟增長問題,統籌協調好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的平衡。非常現實緊迫的問題是,在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的條件下,如何探索出適合江蘇自身的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調的模式?如何促進經濟增長空間與碳排放空間的統一與平衡?這一問題為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留下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江蘇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研究》一書正是就該問題做出的探索性研究。
本書從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背景入手,對氣候經濟問題下產生的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調性這一核心命題進行了理論梳理,對低碳轉型趨勢作了分析總結,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全要素生產率、生命周期法、情景分析法、因素分解等方法對江蘇整體碳排放和行業碳排放狀況、碳要素效率、碳排放空間分布及碳排放驅動因素等進行實證分析,係統把握全省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運用情景預測和卡亞模型等方法構建碳排放峰值模型,深入探討碳排放達峰和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問題,總結出實現低碳轉型和經濟增長的最佳路徑,據此提出江蘇有效實現低碳轉型,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應對舉措。本書力圖實現研究內容上的豐富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樣性,從理論總結歸納到實證分析、情景模擬預測,再到城市、園區案例的分析,針對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調性的重點研究問題構建了一條邏輯合理、層次分明的分析脈絡,讓讀者可以全景了解江蘇碳排放的現有狀態、排放構成、排放趨勢、減排控製與經濟增長的結合及應對的有效措施。研究者以江蘇正在迫切需要實現的轉型發展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為突破口,抓住轉型升級的兩翼——低碳綠色趨勢與經濟增長,深入淺出探討構建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調性的路徑,可以說將發展問題與環境融合問題有機統一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時代主題下,為江蘇走低碳綠色發展之路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尤其是本書在碳排放情景分析與峰值效應分析中,基於高、中、低三種不同經濟增速情景的設定,分析江蘇碳排放達峰的趨勢演化及實現時期,討論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峰值實現的協調性,大膽設想並提出了係統規劃煤炭消費、高耗能產品、全社會排放的峰值“三步走”目標,分階段推進、分目標攻關,最終實現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完全脫鉤,構築起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這一研究結論呼應了本書所要解決的重心問題,也是該書研究的重要亮點,為全篇研究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書的研究和撰寫得到了2012年中國清潔發展機製基金贈款項目“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應與調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的支持,江蘇省信息中心周榮華主任、劉偉良副主任、宋裕官副主任也給予了大力關心和指導,使本書能夠得以係統呈現。南京大學揣小偉副研究員在本書撰寫中提供了部分章節的研究素材,並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見的建議,江蘇省信息中心顧薌、馬洋浩、張婧欣、曹圓媛等在全書編校中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本書的出版凝聚了共同的智慧,在此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研究撰寫的領導、同事和朋友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當然,在江蘇低碳經濟不斷向前推進的偉大實踐中,本書對於低碳轉型的研究還隻是初步探索,基於低碳轉型下的經濟發展實際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書中所提出的觀點也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但是作為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本身就是要敢於大膽創新設想,提出有開拓性的觀點思路,並伴隨實踐發展進一步地豐富和完善。衷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江蘇的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對於書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商榷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6年12月
第一章 緒論
1.1 碳減排、低碳轉型與經濟增長
推進經濟增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主題。長期以來,無論是經濟發展的實踐還是傳統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等理論研究都過於重視經濟增長的產出規模和正向效果,忽視了經濟發展本身帶來的外部性效應,以至於很長一段時期人們忽略了經濟發展的過度需求對外部環境的擠壓,進而引發生態環境的惡化並產生反作用於經濟增長的惡果。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報告以令人信服的邏輯反思了傳統工業化道路帶來的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汙染排放,提出了發展轉型的曆史性命題,第一次係統性地對工業文明模式進行了質疑。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基於工業技術經濟範式,形成了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的特征,發達國家以先行者的優勢進行掠奪式和廉價化消耗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等自然資源,在助推其率先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同時,既造成了全球資源供給的緊張,又排放了大量的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為全球帶來了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危機。發達國家率先完成的工業文明之路是一條不可持續之路,後發國家和地區已沒有機會和足夠的資源環境條件來複製發達國家之前的粗放式工業擴張模式,在此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國際社會需要共同控製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