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當青島科技大學雷仲敏教授主編的《能源科學與管理論叢》這樣一套巨著擺在我麵前時,我隻能當學生了。雖然花了不少時間閱讀,但感覺還是沒有學透。
首先,作者們三年耕耘的認真治學態度和《論叢》涉獵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均令我十分感動。其次,這套《論叢》有一個視野廣闊的頂層設計,從已讀到的《能源係統工程學》《能源工程學》《能源經濟學》《能源環境學》《能源政策學》《能源管理學》和《能源法學》等,便可看到其內容的豐富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能源是一個應用領域,也是一個綜合性交叉學科。它既涉及科學、技術、工程與產業實踐,又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並深度交叉於經濟學、管理學、環境學、政策學與法學等各個方麵。科學地規劃和把握能源的發展,這些方麵的知識真是一樣都不能少。
在世界各國麵臨的能源問題中,恐怕中國的能源問題是最複雜、最費思索的。我們既麵對著全球能源向綠色、低碳、高效轉型的共同機遇,又需直麵中國能源結構的高碳天然稟賦、資源環境製約、氣候容量有限等嚴峻挑戰。中國的能源工作者有責任深入研究我國能源問題的各個方麵,推動能源革命、重塑能源發展路徑、建設創新中國,-1-能源政策學NENGYUANZHENGCEXUE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這條中國特色新型道路的創新將是中國對人類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套叢書作為寶貴的教材,對各行各業均是十分有益的參考書。
是為序。
2016年元月6日-2-低碳時代能源科學研究的若幹思考(論叢前言)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人類關於社會與自然發展的科學認識,都是建立在特定曆史時期人類關於自身與可感知的自然世界水平之上的。人類對其生存所依附生態環境的認識水平、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必然會對包括能源科學在內的科學理論產生深遠而又廣泛的影響。當前,以全球碳失衡為主要標誌而引發的低碳研究熱潮,必將引發一係列新的產業革命,並進而有可能推動能源科學研究的曆史性變革。
一、碳失衡與當代能源科學研究的曆史使命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大體經曆了狩獵、農耕、前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等四個階段,目前正在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人類社會麵臨的困難和矛盾也各不相同,因而能源科學研究也有其所不相同的曆史任務。從不同時代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主要製約因素看,人類先後經曆了體能約束和資源約束,目前正麵臨著以全球碳失衡為主要標誌的生態約束挑戰;從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係看,在不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下,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擾動程度和擾動模式也不盡相同,並相應建立起與自然生態所不相同的關係,即由被動接受型、盲目破壞型到協調共存型。
在狩獵生活方式下,人類的生存是建立在大自然形成的自然生物環鏈基礎之上的,人類對自然生態沒有選擇的餘地,隻能被動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賜。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其活動能力、活動範圍還十分有限,特別是工具的使用還十分簡陋,人類所麵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克服體能的不足,在現實自然條件下,實現自身的生存發展。因此,對自然生態幾乎沒有任何擾動。
在農耕生活方式下,人類為了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需求,開始以耕作的方式對自然界的土地資源施加人類的影響,以種植、養殖的方式開始對自然物種進行選擇,形成了以人類為中心的對自然界生物群進行選擇淘汰的過程,優選-1-能源政策學NENGYUANZHENGCEXUE並擴大了在既定生產生活方式下對人類社會生活有用的生物物種,而盡力淘汰或消滅對人類有害的物種。人類社會所麵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擴展自身的活動空間,開拓更多的可賴以生存的土地。但此時,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仍停留在以自然界可再生資源為勞動對象的階段,社會生產活動的規模較小且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