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與感謝——寫在後麵(1 / 2)

辛醜年江南晚秋,杭城的桂花幾乎延遲一個來月才綻放。然而一旦開起來,卻顯得比往年濃烈、深沉和持久,恍若遲來的愛、晚到的晴。整個杭城自然也包括筆者的寒舍,均浸潤在濃鬱桂香之中。那種沁人心脾的舒適,非置身其間者無法感受。

筆者寒舍坐落在京杭運河一端,與桐鄉石門灣段的運河相連。筆者呆想,從筆者窗前汩汩流過的水,興許就是從張毓強的石門灣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倆都生活在古運河的懷抱裏,心靈能夠感應。

創作這部報告文學,緣於一次無意的邂逅。

2020年金秋時節,筆者因創作報告文學《東方大港》,隨寧波舟山港集團領導赴山西考察采訪陸港建設。那天,山西省委主要領導會見浙江企業家,筆者叨陪末座。隻見一位結實健碩、氣度不凡的企業家,用清晰的思路、簡潔的語言、沉穩的語速向山西省委主要領導介紹企業情況,表明投資意向,提出建議要求。發言中沒有一句多餘的話,筆者不由得在內心為他點讚。

邊上有人悄悄地向筆者介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玻纖大王、振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巨石總裁張毓強。

哦,原來是他!雖說筆者沒有去過該企業,但振石控股集團和中國巨石的名聲如雷貫耳呀!

共進晚餐時了解到,張毓強主席與筆者竟然同年同月同星座,隻是比筆者小12天。我倆均屬於聯合國確認的“年輕的老年人”。

同行的香港商報社事務總監兼浙江辦事處主任謝國平先生給筆者介紹說: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也是一個有趣的人。您可以寫寫他。

事後方知,謝國平先生是振石控股集團獨立董事。

於是,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

筆者寫張毓強,不僅僅是寫一家民營企業的發展簡史。不僅寫他的成功,也寫他的失敗;寫他的順境,也寫他的曲折;更想寫出張毓強獨特的成長經曆、心路曆程,以及別人所沒有的敏銳、悟性、刻苦、堅韌、意誌力及柔軟、溫情。試圖還原出一個真實、可敬,又帶點學習難度的新時代企業家形象。

從張毓強身上,從他的實踐和實績中,我們可以概括提煉出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若幹特質:

其一,濃烈的家國情懷。企業經營應當沒有國界,但企業家有自己的祖國。自覺把企業視作國家、社會有機組成部分,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曆史使命,把企業的具體決策、商業經營與國家前途和命運,與國家發展戰略、社會需求度、國際競爭力等聯係起來,竭力滿足社會對優質產品的需求,使得普羅大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因此而得以提升。

其二,不懈的創新追求。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新時代尤其需要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實踐。創新有始點,無終點。要以創新的理念引領創新、組織創新,使企業創新成為永恒主題、不竭動力、核心競爭力,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普遍行為、日常行為。

其三,寬廣的國際視野。關注波詭雲譎的國際時局,洞察全球產業鏈和產品的發展前沿及國際市場競爭格局,把企業國際化作為企業追求目標。勇敢地走出去,堅定地走下去,成功地走回來。不斷攀登並逐步占領世界科技、工藝、產品、品牌的製高點,努力使自己所管理的企業成為行業冠軍、世界冠軍。

其四,敏銳的市場感應。對國內外市場了如指掌、動若脫兔。尊重市場規律,把握市場脈動,能迅捷作出判斷和決策。先人一步,領先若幹。尊重客戶體驗,講誠信、重然諾。善於打通國內外兩個大循環和企業內部小循環,調動體製資源、政策資源、資本資源、產業資源、人力資源、社會資源、時間資源等,將其組合轉化為市場優勢。

其五,科學的精準管理。始終不渝地抓住質量、成本這兩個關鍵節點,千方百計提質降本節能減耗。企業製度要以問題為導向,講究實用、管用和更新,既管又理。企業家率先垂範,身教言教,形成執行力。日常管理注重細節,用製度管人,用人管機器,全麵推行管理的標準化、精準化、智能化,廣泛應用現代高新技術。

其六,深厚的人文素養。新時代企業家,要求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做企業,貌似做產品,其實是做文化、培育人。要在企業中孕育向上向善向美的價值觀,引導員工養成外化為行、習焉不察的行為規範,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人際活動載體,著力營造人生共同體、生活大家庭的環境與氛圍,增強全體員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