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花”中最仁慈的花,給人溫暖。

棉花,在山腰間隨微風舞動,一如起伏的田田荷葉,一如波紋起伏的漣漪。

094農民敬佩棉花的品格,農民看到潔白的棉絮,便心潮湧動。棉衣,其貌不揚,卻溫暖心底;紗衣,輕柔華麗,卻極不自在。

棉花,艱難生長的棉花,你的命運,是那麼艱難坎坷。

棉花是平凡的植物,而它的平凡中透射著偉大的光芒。沒有棉花的溫暖,農民的軀體,將飽受寒冷的侵襲,農民的冬天不再溫暖、踏實。

高檔的羽絨衣雖然可以抵禦寒冷,但沒有棉衣溫暖、實在。棉衣、棉被在太陽的照射下,蘊含著一股濃濃的太陽味兒,好像母親的懷抱一般溫暖。

輯三/莊稼為鄰095芝麻農民種芝麻,就是想每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種下芝麻,日子就有希望;種下芝麻,日子就有奔頭。

春天,一場雨水過後,有心的農民已種下芝麻。

芝麻、花生和大豆,是農民心中的油料作物。農民對待芝麻,格外用心,格外小心,格外慎重。

芝麻是籽實同時生長的作物,兄弟姊妹一齊探出小腦袋打探世界。

幼小的芝麻貼著地麵直不起腰,抬不起頭,它們與廣闊的原野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它們在原地不動,在吸陽光之輝,在沐朝露之潤;它們不自卑,不頹廢,不妥協;它們在山之角落,暗自向上拔節成長。

一場春風,一場春雨,芝麻幾經風雨,幾經洗禮,修煉成一個修長、苗條的美少女。

潔白的花在芝麻的莖稈上不停地攀爬上升。清晨,花朵帶著露水,潔白透明。偶爾有幾隻蝴蝶從遠處飛來,親吻花朵,極不對稱的花朵,交替上升。

蝴蝶棲息在花朵上,是采花;蜜蜂停留在花朵上,是釀蜜。

在一旁鋤草的農民看到此景,臉上樂開了花,那是幸福之花。他心想:今年的芝麻肯定有個好收成,香油有著落了,中秋、春節肯定是一個香飄四溢的節日。

096芝麻是一種耐旱的農作物,長在山坡貧瘠的土地上,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計較個人恩怨,對土壤沒有更高的要求,而回報的是金燦燦的希望。

夏季,天氣多變,雨水時而多,時而少。清晨,一場大霧來臨,這對芝麻來說,無疑就是一次災難。經驗豐富的農民都知道,芝麻最害怕大霧天氣,霧氣中的水汽對芝麻的成長極為不利。

芝麻,是農民眼中金貴的農作物:春天,怕旱著;夏天,怕淹著。

農民小心翼翼地侍弄芝麻,它們的每一個葉片的生長,每一朵花的綻放,每一個果實的出現,農民都記掛在心。

秋季到來,芝麻花升到最頂端,刀片似的葉子,漸漸地失去水分,漸漸地老去,黃葉逐日多起來,但果實在芝麻殼裏漸漸地豐碩起來。

春節來臨時,街道上常有“賣香油———賣香油———”的叫賣聲,此時,我想起在山坡上風餐露宿的芝麻。與大豆、花生相比,芝麻經曆磨難之後,經曆粉身碎骨後,留給我們的是濃香。

有句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芝麻是細高稈作物,經曆風雨的苦難才能收獲果實。為了果實,芝麻耗盡精力,耗盡心血,最後彎腰低垂,甚至撲倒在地麵,回報大地,回報農民。

在各大商場超市,各式各樣的香油瓶擺放在櫃台顯眼的位置,吸引著顧客。

在鄉野之地,芝麻生長在最偏僻的貧瘠之地,而它沒有抱怨,沒有憤恨,卻年年生長在農民的心裏,且鬱鬱蔥蔥地生長著……輯三/莊稼為鄰097綠豆綠豆,是農民心中的小不點兒。在山坡的小地塊上種上綠豆,就是為了調節飯桌的色彩和味道。

綠豆的生長期短,兩個月就能收獲。在雨水降臨不及時的季節,農民就種植綠豆,來補充耽擱下來的空閑地。

綠豆,是比較容易成活的作物,春季或夏初,雨水降臨後,匆匆地種上就可以等待收成了。換句話說,綠豆是好伺候的農作物。

不幾日,綠豆苗就探出了頭,兩片小葉子,伸向兩個方向,在微風中不停地搖擺。

不久,淺黃色的花朵掛在莖條上,像一種槐花,不繁華,不耀眼,卻質樸、實在。

果實掛在莖條上,從綠色到褐色,再到黑色,綠豆成熟了。農民手拿提籃或布袋到田野摘下成串成串的果實,那些像鳥爪一樣的果實,在綠豆苗上搖曳擺動。

這時,山坡上南瓜成熟了,一個一個像小嬰兒臥在山坡上。農民摘完綠豆,回家的路上,順手摘上幾個。中午,飯桌上就出現南瓜稀飯、綠豆稀飯。

炎熱的季節,消暑的佳品就是綠豆湯。暗紅的液體裏,綠豆被熬開花,光滑的綠豆,在沸水中不停地翻滾。在冒著泡的沸水裏,綠豆完全開花了,和沸水完全融合為一個整體,成為一種消暑的上好的飲料。

098綠豆一天天成熟,綠豆秧卻一天天失去光彩,綠裝換成淺黃色,秋意漸濃,綠豆漸漸走向衰老。

往昔,我們視小麥為主糧,而綠豆為雜糧,一個“雜”字,決定了綠豆的命運。但綠豆不為命運所控製,綠豆的一生,是委屈的一生。

它們要生長隻有依靠自己。綠豆努力地紮根大地,就是為了有一個健壯的身體,有一身飽滿的風鈴似的豆莢,有一個沉甸甸的收獲,有一個豐碩的夢想。不然,它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回顧綠豆的一生,它很少有意氣風發的時候,從長出小小的葉片開始,就生活在玉米的陰影裏。可是,綠豆從來沒有氣餒。玉米被砍倒了,綠豆也收獲了。

夏末,天氣炎熱,而雨水稀少,綠豆苗在煎熬中依然頑強地成長,在陽光的照射下,從來沒有一點奄奄一息的模樣,因為它們沒有玉米、高粱那樣高大。綠豆的淺黃色的花朵,一串一串地掛在莖上。

雨水豐沛的時節,綠豆在雨霧蒙蒙的籠罩之下,盡力綻放花朵,蝴蝶來了,它們不厭煩;蜜蜂來了,它們不寂寞;瓢蟲來了,它們不排斥;蚜蟲來了,它們不低頭。

成熟的日子裏,它們沒有炫耀,它們身穿黑色的外衣,包裹著成熟的夢想;成熟的日子裏,它們沒有誇張,它們伸出手掌,為的是放飛春日的夢想;成熟的日子裏,它們沒有狂妄,它們胸懷碩果,為的是成就往日的夢想。

一粒小小的綠豆種子,長出一粒粒同樣飽滿的綠豆。它們從豆莢脫殼而出,那麼綠,那麼安詳,那麼富有光澤。

我們深知:綠豆的營養價值高,但它們從不炫耀自己的偉大,也不炫耀自己的功績,更不跟人提起自己的恩德。它們依然在土地上無怨無悔地生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輯三/莊稼為鄰099大麥在收獲小麥的時候,幾株大麥在麥田裏顯得極為紮眼,有的農民拔掉了,而有心的農民,尤其是婦人,則會再等一段時間,等到它們成熟了,再收回家,炒熟,配上山楂片,製作成民間治療厭食的一種小驗方。

後來讀農業方麵的書籍,我了解到,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黃河上遊開始栽培大麥,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曆史。

現如今,大麥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是一種栽培最為廣泛的農作物。其主要產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隨著啤酒工業的發展,對大麥原料的需求日益加劇,西北和黑龍江等地的啤酒產量大增,大麥的需求量加大,甚至供不應求。

我的家鄉也曾經栽培過大麥。雨水剛過,農民就播種大麥。大麥種有極其堅硬的外殼,播種前要用石墩軋上一番,不然,大麥種不能吸足水分,難以出苗。

出生的麥苗,汲取土地的營養,享受陽光的溫暖,迅速成長。春日氣溫日日增高,麥苗在瘋長,一天一個模樣。

長得足夠高的麥苗,伸出長長的穗頭,在微風中輕輕地蕩漾。青草的氣味,與麥穗的氣味混合在一起,在山坡的土地上彌散開來……100春末夏初,大麥眼看就要成熟了。長長的麥芒,包含著成熟飽滿的顆粒,在春風中搖曳,在陽光下閃著光芒。

在貧困的歲月,大麥是可以充饑的糧食。貧苦的農民用石碾去掉堅硬的外殼,大麥就露出它們本來的麵目。饑渴的農民,在大麥麵前顯示自己的虔誠,手捧大麥,一種喜悅之情,在心胸間蕩漾,一種滿意的喜悅寫在臉上。

而今,大麥的身價提高了,我國的啤酒產量大幅提高。大麥是釀造啤酒的最好原料之一。

大麥,不是我們的主糧,我們將大麥和小麥、玉米一起搭配食用,調劑一日三餐。

大麥和小麥同時播種。秋日裏,氣溫降低,秋陽高照,土地濕潤,此時正是播種大麥的好時機。

大麥,在溫床上做了一個又一個美夢。土壤是一個美麗的溫室,是一個美好的家園。在這裏,大麥孕育一個又一個美好而殷實的豐收畫麵。

冬日裏,雪花成了厚厚的棉被。大麥躺在棉被下美美地睡上一個冬季,性急的就露出腦袋,打探同伴的情況。

物以稀為貴,在魯西南的家鄉,現在雖說看不到成片成片的大麥田,但農民依然深愛著大麥。

輯三/莊稼為鄰101進城的小麥鄉村的小麥,在田地裏經曆風雨,經曆嚴寒,經曆風霜,在初夏,在和煦的時節,抽穗、揚花、成熟。空氣裏彌漫著成熟小麥的芳香味。

眼下,小麥苗在鄉村的田野裏鋪展,形成綠色圖案,大大小小,一片連著一片,一直連到山邊,不是墨綠,而是一種新綠,或者說是淺綠。在初冬時節閱讀綠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一種過濾,一種淨化,一種提升。兩場秋雨的滋潤,使麥苗更加鮮嫩、水靈。

想起去年,魯西南的幹旱,延續了一個冬季。人們渴盼天空降下雨水,而希望頃刻間就化為泡影,在希望中破滅。

地下水,成為唯一的期盼。機井成為唯一的指望,一眼機井日夜不停地澆灌幹渴的土地,白花花的水,像一條巨龍噴出的水柱,噴向土地。人們站在水中,臉上溢出笑容。

澆灌麥地時,正值夜間,涼風夾雜著涼水,在田地間隨著水流,一步一步地前行,我不時地拿起手電筒查看有無遺留的空白。在幹旱的日子裏,水比血液、比食用油金貴不知多少倍。幾個小時的夜戰,令我極其疲勞。我在泥濘中艱難地行走,時而彎下腰掐斷水管,時而直起腰休息一會兒。幾百米長的地塊,我走了幾個小時,速度比蝸牛快一點點。

麥苗終於拱出地麵,對我們付出的勞動,算是一個圓滿的交代。

我們精心侍弄小麥,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一點兒不放鬆。幹102旱的冬天,我們就盼望著一場雪的來臨。

小麥在春日裏煥發精神,人們在春日裏為它除去雜草,幫助它消滅敵人,它就在和平的環境中做著美夢。

小麥,就像鄉村的青年男女,向往城裏的燈紅酒綠。鄉村固然美好,但走向城市,是小麥的向往。它豐收了,成熟了,就想體現自己的價值。

進城市的小麥,就像一棵大樹,伸展出無數大大小小的枝丫,為行人留下一片綠蔭,愛的綠蔭。

在鄉村長大的人,在小麥的滋養下,像一株株小麥苗,慢慢地成長,曆經冬的嚴寒、春的溫暖、夏的火熱、秋的涼爽,從綠色蛻變成金黃。從一粒種子,變成無數粒糧食,是何等的艱難,隻有他們內心最清楚。他們對小麥有絲絲相連的感情,小麥讓他們感到最為親近,他們就像在城市裏找到親人。

小麥進入星級酒店也好,進入街頭地攤也罷,始終保持一種滋養人的秉性,沒有一點怨言,從沒有因自己的身價,而炫耀自己。它來自鄉村的黑土地,漂泊再遠,漂泊再久,始終保持黑土地的胸懷,一個養育子女、繁衍後代的母親的胸懷。

小麥躲進麵包裏,香味一圈一圈地蕩漾出來;小麥藏在饅頭深處,香味一層一層地蕩漾出來。在初夏時節,楝子花開,花香味滲透著麥香味,在鄉村蕩漾,香味從鄉村傳到城市的每一條大街小巷,連城裏人也醉倒在城市的馬路旁。

進城的小麥,像一位母親,變換著方式養育小孩。是呀,母親就怕孩子吃不飽,今天蒸饅頭,明日擀麵條。母親的手擀麵,就像母親把她的愛揉進麵粉裏,有滋有味。

在我八歲生日那年,家庭不富裕。到秋末,剩下的小麥,隻有等過年再吃,而我,這時最想吃的就是母親做的手擀麵。那天,母親早早地輯三/莊稼為鄰103起床,淘洗小麥,等到曬幹後,再用石碾碾成麵粉。母親忙活了大半天,才把麵粉擀成麵條。等我吃上熱騰騰的麵條時,母親坐在凳子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母親年老了,自己的生日,她從不掛在心上。生活富裕了,而手擀麵的味道,依然常在。或許,一種亙古不變的愛,就蘊含在那千萬條手擀麵條的縫隙間。

小麥和母親時刻連在一起,她們同為母親。在我饑餓的時候,眼前晃動的是母親的身影,她時而高大,時而渺小,她時而在田野間手搭涼棚觀看小麥的成長,時而在田壟間拾起遺落的麥穗。成片成片的小麥田間,一會兒出現母親的身影,一會兒是小麥搖曳的身影,時而重疊,時而交叉,時而分離,時而短暫重疊、短暫分離。

在城裏,小麥忽而變成香味,忽而變成甜味,忽而香味甜味兼有。

進城的小麥,沒有因身份的改變,而忘記自己的本性;沒有因自己身份的改變,而忘記自己的家園。它沒有因此而高貴,它不像人,進城就忘記養育他的土地,而他的血液裏依然流淌著鄉村人的血,他的舉止、他的步履、他的膚色、他的飲食、他的口味、他的話語依然帶有濃濃的鄉村味道。即使是大都市,也抹不掉印記,就像商品的標簽,早就烙印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小麥則不然,無論是在城裏,還是在鄉村,它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對待每一位善待它的人。它也深深地知道,有人愛惜它,有人浪費它,有人糟蹋它,有人破壞它,甚至有人看不起它,還有人想遠離它。

小麥,在我們的心目中,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都是養育我們的母親。不然,它不會每年都鬱鬱蔥蔥地生長在我們的心裏,成為我們心裏一道永遠不變的風景。

104!

\"!

\"#

$林中悟語秋高氣爽,太陽從早上就開始忙碌起來,為自己尋找出路,不停地在雲層中穿梭著。安靜的樹木,在那一片蔚藍下站立。

夜晚的樹林,已經冒著絲絲的涼意。也許某個陰暗的小角落,某個陽光無法顧及的地方,已經有凝重的露水的落腳之處。

夜晚,一彎新月在樹林中升起,光亮給樹林穿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清晨,陽光明媚,光的身影照亮了每一滴露水。

人們已經開始生火了,樹林邊,遠處的炊煙在嫋嫋地升起。今天,璀璨的陽光,透過玻璃,肆無忌憚地照射進屋子裏麵。露水遍布這個世界,那晶瑩剔透的質感,雖然沒有鑽石那麼閃亮,卻擁有甜菜般的光澤。

從清晨到現在,蔚藍的天空中,雲朵時卷時舒。白楊樹林中熱鬧非凡,每個白楊樹的下麵都有低矮的小樹,整個白樺林就置身於這些繁密的小樹叢中。小樹木的腦袋上,散落了很多白楊樹金黃的葉子。

在樹林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找到蜘蛛留下的痕跡,無論是在草叢裏,還是在白楊樹上,尤其是在低矮的灌木上,更容易找到。一個個像碟子一樣,裝飾著整個樹林。

在一個露水濃重的季節,在一個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在一個秋果色彩多姿的季節,我進入了白楊樹林,期待著能像大自然那樣,過自由106的生活,過舒適的生活,過浪漫溫馨、富有哲理的生活。我知道,應該給這個生活怎樣的定義,又該從何開始。

我非常清楚,自然界中的某個地點,一定有一顆種子是屬於我的,當我和那顆種子見麵,哪怕是看幾眼,那也是我和大自然步調一致的開始。相信到那個時候,無論我看到什麼,它們都能夠走近我的靈魂。也許,到那個時候,我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因此,從我的角度出發,我不能輕易地斷定,那是怎樣一粒種子,這裏的一切又將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努力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回報,我的願望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我懂得,首先我想要如願以償,就必須讓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所以我開始行動了。

看看,快來看看,這是什麼?蒲公英———我們北方最常見的野草之一。它的身影總是隨處可見,它的子孫也曾隨風而飛,因此它的家族就隨處可見。我想我要記錄一下,也許屬於我的種子就藏在像它一樣的平凡生命裏。我還注意到,在整整一個夏天,白楊樹不停地向下揮灑著金色的小葉子,它們全部落在下麵低矮的灌木叢上。

瞧瞧,快來瞧瞧,這又是什麼?多麼感人的畫麵啊!一棵比我稍高一點兒的洋槐樹,像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為孩子擋風禦寒。小家夥十分可愛調皮,從母親身後偷偷翹起了一個像手指一樣的樹枝。而在下麵,還有更健壯、更蒼翠的小枝丫。

生命,就是從發現開始的。濃綠的蒲公英和白楊樹灑落的金色小葉子,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暗示。

所以在我看來,運動是自然界中一切的基礎。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尋找事物是我們首先關注的事情,就像我在林中的發現:母親抱著自己的孩子,為其擋風禦寒。

也許,人們看到樹木就像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輯四/林中悟語107觀舞龍記元宵節那天,夜幕還沒有完全拉開,五歲半的孫女就嚷嚷著要去看舞龍隊表演。於是我們匆匆地吃了飯,之後,兒子駕車帶我們趕往鎮駐地……不幾分鍾,我們就到了鎮駐地,街道兩旁的商鋪燈火通明,但是聽不到舞龍隊的音響,也看不見舞龍隊的蹤跡。我們穿過一條條的街道,希望依然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期盼的心,就如焦渴的土地,期盼著春雨的滋潤,哪怕是一絲絲牛毛般的細雨也好。孫女更是按捺不住焦慮的心,一個勁兒地問:“爺爺,怎麼還看不到舞龍隊呢?”沒過多久,她又問:“奶奶,我們今晚還能看到舞龍隊的表演嗎?”最後,我們看到街道上有人,好像也在等著觀看舞龍隊的表演。這時,我們的心裏有了底,決定停下來耐心地等。

等待,在此時此刻,似乎更需要耐心;等待,在此時此刻,似乎更需要時間;等待,在此時此刻,似乎更需要靜心。大約過了二十分鍾,我們真的聽到了鑼鼓聲。不一會兒,舞龍隊從東向西而來。孫女既激動又興奮地奔向舞龍隊。我怕她摔倒,想抱著她,這樣,她既能看到舞龍隊,又避免摔倒,她硬是不肯,從我懷裏掙脫而下。舞龍隊緩緩而行,鑼鼓聲的節奏,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亢奮,時而悠長。

兩條龍由幾十個壯年男子高舉著,在中心大街緩緩而行。在空曠寬108敞的區域,兩條龍不停地舞動起來,龍頭擺動一下,龍身就不停地旋轉,在夜空中,忽而像一團又一團火,在夜空中滾動。孫女說:“爺爺,你看,那是火龍!”我仔細地觀看,那確實像一個又一個的火球在不停地滾動,在不停地翻轉,在不停地旋轉。

手機的錄像時斷時續,一個又一個青年男女拿出手機在錄精彩的瞬間。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都在期盼著火紅的生活、火紅的日子。兩條舞動的龍,一會兒遠離,一會兒靠近,龍頭接龍尾,龍尾接龍頭,一瞬間,兩條龍融為一體,在夜空中旋轉、滾動、翻飛……鄉俗回歸,唱戲、掛紅燈籠在鄉村延續不斷。舞龍自然如同掛紅燈籠一樣,預示著吉祥,有好的征兆。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緊跟著鑼鼓聲前行,幾個有力氣的青年打鼓,鼓點時而像萬馬奔騰,時而像雨打芭蕉,時而像和緩的細雨。

圍觀者眾多,幾乎到水泄不通的地步。這正是舞龍隊露一手的最佳時刻,十幾個人隨著鼓點的節奏,舞動起來。不一會兒,整條龍就旋轉成一個又一個圓環,不,是一個又一個火球在貼著地麵滾動。他們一個個滿臉都是汗水,他們多數人雙膝跪在地上,手臂卻在不停地轉動,鑼鼓聲的節奏更顯得鏗鏘有力。表演持續了十幾分鍾,掌聲一刻也沒有停息下來。

那是最為驚人的一幕,那是最有水平的一幕,那是最有節奏感的一幕。

夜色越來越濃,我們的興致也越來越高,伴隨著舞龍隊的漸漸遠去,我們依然戀戀不舍……最後,孫女說:“今年的舞龍表演沒有看夠,明年我會趕早來!”看來,舞龍隊的表演,真的得到認可了!這樣,我們的鄉俗文化就會長久不衰,我們民族的文化就會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輯四/林中悟語109看鄉戲我好多年都沒有看過鄉戲了,記得小時候,在鄉村,年後,爆竹味兒還沒有散透,戲就開演了。

在鄉村,那時電視、電腦之類的玩意兒根本沒有見過,更別說享用了。所以,年初有戲班子來村裏唱戲,周圍十裏八村的人都趕著來看。

戲台一般設在村外的高台上,在那露天野地裏,黑壓壓的一片人。

那時,太陽還沒有落下山,我就拿上小板凳到戲台前找個好地方看戲。懵懂無知的我,根本不懂戲文,就是感覺熱鬧。寬廣的戲台上,四盞汽燈照射得如同白晝。不一會兒,人們都陸陸續續地到場了。手拿旱煙袋的老人們喜歡聽豫劇《鍘美案》,或許他們喜歡包丞相那雄渾有力的唱腔,或許也敬佩包公的清正;年輕人喜歡聽越劇《斷橋》,或許他們喜歡白素貞與許仙的情意纏綿。老少皆宜的是《穆桂英掛帥》《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有些戲文台詞,那些戲迷們哼唱得有板有眼,激動之時熱淚盈眶。他們雖讀不懂史書上的文字,但他們在戲台上能看到:林覺民在獄中給妻子寫絕筆書的慷慨;林則徐虎門銷煙行民族大義之舉;範仲淹身為朝臣先憂後樂的赤心;蘇武十九年持節牧羊的忠貞;司馬遷身負大辱為民族修史記事的堅韌。他們聆聽唱腔,就能辨明正義與邪惡。

記得有一次,我在看豫劇《女駙馬》時,不放過演員的每一個動110作、每一句唱腔,甚至水袖的每一條優美的弧線。看著看著,我竟然睡著了。不知什麼時候,母親來到戲台下,背起迷迷糊糊的我回到家。躺在床上的我依然聽到咿咿呀呀的唱腔。

一晃好多年了,當年能背起我的母親,雖說身體還硬朗,但現在駝背了。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我見母親手裏拿著小板凳,說是到村院百姓大舞台聽戲,說送戲下鄉的演出團來了。

我也來到村院大舞台前,人不算多,找個位置站定。過了不大一會兒,人多了起來,老年人更多。他們都是當年的戲迷,我身旁正好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他邊看邊說:“好,多年不見的戲又回來了,聽這音樂真好,演員們也都水靈,戲裝也鮮豔,與當年絲毫不差呀!”我趕忙插嘴說:“好看嗎?大爺。”“好看,好看,比當年的還好,你看那電子樂器,配音效果多好啊!”我轉眼一看,老人眼裏盈滿激動而又滿足的淚水。

此時,我想起許多往事,想起母親背我回家的一幕,想起與鄉戲有關的瑣事。懵懂無知的歲月,我曾哼唱著理解不透的戲文,而如今,那已變成一種美好的回憶,變成一種綿長恒久的記憶。

我清楚地知道,老人們都是老戲迷,他們心裏曾懷揣著的一場鄉戲夢,一度被打碎,甚至破滅。今天,在百姓大舞台上,他們的夢又圓滿了。

輯四/林中悟語111黃昏奇遇那是初冬的一個黃昏,我像以往那樣在曠野上散步。一條小溪從這裏出發,唱著愉快的歌兒從腳下淌過。但是遠方山巒一側的蕭瑟的灌木叢、枯枝敗葉,還有連天的衰草,多少讓我有幾分掃興。高懸的太陽大概不忍見人傷心,慢慢墜落,伏在地平線上,像是要給我溫柔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