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中國的風雲三號衛星監測到北極上空有一個明顯的臭氧低值區,部分地區臭氧總量已低至臭氧洞的標準,同期美國AURA衛星也監測到了同樣的結果。臭氧總量的減少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

(3) 酸雨酸雨是指呈酸性的降水(嚴格地應稱為酸沉降)。通常把pH值(pH=-lg[H+]) 低於5.6的降水稱為酸雨,因為溶液呈中性時pH=7,而天然條件下的自然降水呈弱酸性,其pH值等於5.6。pH值降低1,相當於酸度增加10倍。北美、加拿大、西歐和北歐酸雨的pH年平均值已達4.0~4.5,我國長江以南酸雨已很普遍,南方酸雨已相當嚴重,以西南地區最為嚴重,pH值最低達3.32。

酸雨是區域尺度的環境問題,它是大氣汙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遠距離輸送過程中經過化學轉化和清除過程而形成的(詳見第七章)。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才認識到酸雨對環境的威脅,1977年聯合國會議承認酸雨是屬於全球性的汙染問題,並出現了國際酸雨糾紛。1979年,在日內瓦東西方34個國家簽訂了3項控製遠距離“越界”空氣汙染公約,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33國代表參加的酸雨問題國際會議。

酸雨能通過土壤和河流、湖泊的酸化,使生態係統受害(土壤貧瘠化、魚類死亡等);能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和油漆等;酸雨中的汞和鎘等重金屬通過水體和土壤進入動物和植物體內,然後再隨著食物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4) 城市空氣汙染隨著工業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工廠和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越來越多,城市空氣汙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城市居民來說,城市空氣質量影響著人們的健康。人們將城市大氣比作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堆,它製造出許多有害於人類的物質。城市大氣汙染的類型,除上麵所述的酸雨以外,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是煤煙型和氧化型(石油型)煙霧汙染。世界各大城市出現的汙染事件很多,其中以倫敦煤煙型煙霧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氧化型)最為著名。

發生在1952年12月5日~8日的倫敦煙霧事件,是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由二氧化硫、霧和粉塵相互疊加而成。連續4天濃霧不散,黑雲壓城,煙塵濃度最高達4.46mg·m-3,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最高達1.34ppm,為平時的6倍。4天中死亡4千人,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的有704人,甚至在事件過後2個月內,還陸續有8千人死亡。光化學煙霧是由汽車、工廠等汙染源排入大氣的碳氫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NO+NO2)等一次汙染物,在太陽輻射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醛、酮、酸、過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汙染物,參與光化學反應過程的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汙染現象。自美國洛杉磯市1943年第一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以來,又接連不斷地發生比較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事件,而且其在美國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相繼出現,成為世界性城市大氣汙染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