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獲獎教材

大學語文

(簡編本)

王步高喬光輝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大學語文: 簡編本 \/ 王步高, 喬光輝主編. —5版.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1.1

ISBN 9787305235603Ⅰ. ①大…Ⅱ. ①王… ②喬…Ⅲ. ①大學語文課

高等學校教材Ⅳ. ①H193.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115239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 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書名大學語文(簡編本)

主編王步高喬光輝

責任編輯蔡文彬編輯熱線02583686531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

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mm×1 092 mm1\/16印張24.25字數550千

版次2021年1月第5版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35603

定價4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務號: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優學院”平台

操作說明

大學語文(簡編本)DA XUE YU WEN JIAN BIAN BEN QIANYAN 前言

課程導引

前言大學生朋友:

祝賀您開始了人生黃金歲月的航程!感謝您和您的老師同學成為我和參與編纂本書的五十多位專家教授的朋友!

作為本書的主編,我想先說說為什麼要編纂這本書,我們是怎樣編纂這本書的,並想對您使用本書提幾點建議。

半個世紀前,我和您今天一樣剛跨進大學校門。長期在多所高校求學、任教的經曆,使我比您更多地知道我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弊端。“五四”開始的“新文化運動”雖然加快了中國民主、科學的進程,但也給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巨大的打擊;以“個人主義”為特征的西方文化衝擊了中國的倫理文化;白話取代了文言,歐化詩取代了傳統詩詞;加之推廣普通話、漢語拚音、簡化漢字使中國的語言文字也大大簡單化。受蘇聯教育的影響,1952年的院係調整整頓了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多學科性綜合大學,推動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科間的聯係、滲透被削弱;過分強調“學以致用”,又削弱了理論基礎、失落了人文精神;“文革”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受到了強烈的負麵影響。新時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央倡導的素質教育也已開始推行。素質教育是旨在提高人自身素質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它不僅賦予受教育者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能,也賦予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文精神。換句話說,它希望培養出具有全麵素質的人才,而非“科學動物”或“經濟動物”。黨中央、國務院又號召“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麵向所有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許多有識之士及教育部門的領導,也開始大力倡導重視母語教育。

我曾在中學當語文教師和校長十多年。中學諸學科中,我感到語文是最無係統性的。十幾年前的“大學語文”也大致如此。我和我的同行們不滿於此才決心重編《大學語文》教材。誰知該教材出版後十多年裏竟連續重印數十次,並被確定為普通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並獲國家優秀教材獎,成了全國最有影響的《大學語文》教材之一。但我們深知要使這一教材經典化,有待改進處尚多,因此便組織了更多著名高校的教授進行了多次較大幅度的修訂,這便是現在呈現於您麵前的這套教材(文字教材共六種)。

我們試圖使這本教材具備以下功能: 一是幫助讀者梳理、激活中小學所學的文學知識,了解中國文學史的簡單架構,將新老知識係統化;二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布中華人文精神,使讀者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方便自學,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最終要做到“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學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教”是為了“不教”,“大學語文”課是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終結,這本教材應介於課堂用書與自學用書之間;四是配合“大學國文”慕課教學,本教材的幾乎全部課程都有王步高教授(48節)和其團隊成員(16節)網上高清教學錄像,歡迎同學們通過超星網絡走進我們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大學國文課堂”;五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格,使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相結合;六是注重教材的學術性,從一定學術的高度解讀作品,增加學術爭鳴等資料,方便重點大學和有較高文學修養的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七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書精講課文不選空洞說教的文章,所選全是優秀的文學精品,是三千多年文學精華的薈萃。

本書編纂除以實現上述七大功能為目標外,同時還有幾點自己的主張:

一是反對一味強調“少而精”。語文學習“秘訣”很多,真正有用的隻有“多讀”“多寫”兩條。大學生語文水平千差萬別,以一杯水打發所有人的做法顯然是不合理也是行不通的。《大學語文》係列教材出版,嚐試給學生“一條河”,一條可以追根尋源的河,可以中流泛舟,也可淺涉輒止,讓所有學生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二是不讚成一味強調“學以致用”。我以為這是危害中國教育最甚的一種教育思想,貌似正確,其實不然。學當然是為了用,但有直接有用和間接有用之別,也有馬上見效與長期見效之別。“文革”中把“學以致用”發展為“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立竿見影”的知識實際上是一種淺顯的小技能, 大家去追求“立竿見影”,便浮躁,便淺薄,便沒有人文精神,隻能是“快餐文化”。文學是人學,它追求的是一種美,一種藝術境界,一種精神,這是和諧的人必要的素養,更是科學大師、藝術大師的基本素養。

三是不要不加分析地反對“不求甚解”。本書內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故意超出大多數同學的接受能力,對課文的解讀也朝“淺化”(注釋、賞析)、“深化”(集評、彙評)兩方麵發展,絕不是“一杯水一眼看到底”。讓同學們可以通過反複學習、反複吟味,從“不求甚解”而每有所會,漸入佳境。其實,任何學習都是從“不求甚解”開始的,幼兒園的孩子看圖識字認識了“太陽”“月亮”“星星”等字,在現實中也會用,但與天文學家比起來,對這些天體的了解不僅隻是“不求甚解”,甚至連皮毛也算不上。孩子們初背古詩也是如此。“求甚解”是相對的,“不求甚解”是更普遍的。

四要反對“厚今薄古”。 “厚今薄古”觀是受“新文化運動”中“全盤西化”論影響而產生的,與“打倒孔家店”等極左口號是一致的。中國文學的發展是由古到今的,學習文學則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久遠的語言障礙越大,小學、初中幾乎很少涉及《詩經》《楚辭》,高中涉獵也不多,進入大學之後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學的曆史遠比現代文學長得多,優秀作品也多得多。中小學對現當代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獵,而南北朝的文學、宋以後的詩詞卻基本不涉及,許多一流大家也隻字不提,這不利於學生建構起對中國文學的總體認識,也不利於其文學素養的提高。本書有意加以彌補。

五是增長知識與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相結合。中小學階段學生年幼,教材大致隻對學生進行“正麵教育”,以一個聲音說話,但這一種聲音未必是唯一正確的,也未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大學語文》教材中選錄一些爭鳴的意見,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有利於克服思維的片麵性與絕對化,使讀者多層次、多側麵地思考問題,變“一家之言”為“百家之言”,但主次分明,又不會造成思想混亂。即便是文學精品,也輯錄一些批評意見,讓學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這對少數喜愛追星、跟風的朋友也許有所警示。

以上這些想法是我們編纂本教材時與別人的不同之處,而要將這些思想具體化為教材的每個章節的安排,則表現為開放性、研究性與多元化的思維與係統性、網絡式、立體化、大信息相結合的結構特色。具體表現為知識層麵的多元與開放,一綱多點,以點帶麵;學術觀點的多元與開放,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引入教材編寫中;學術視野的多元與開放,意在將學生提上一個較高的學術平台,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開展語文教學;教學手段的多元與開放,是指除供不同高校學生課堂學習用的四種教材外,尚有供教師教學參考用的教學參考書、電子音像教材、網絡課件等。

我們將本書分為三十一個單元,涵蓋了從《詩經》、先秦散文直到現當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學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錄形式收入,包括了詩、詞、曲、賦、散文、小說、戲劇各大文體。每單元除同類教材常有的作家小傳、注釋、賞析外,還附有單元和文體的綜論、作家的集評、代表作的彙評,彙集千百年來文學家言簡意賅的評語,方便學生深入領悟,使課本不僅可讀,而且耐讀;對於文學愛好者而言,則“白首也莫能廢”,可以常讀常新。每單元還附有備選課文,作為泛讀的作品。也附有該作家(流派)的作品綜述,從而可資克服管中窺豹的片麵性。有的單元還設置“網絡鏈接”,引入若幹學術爭鳴問題,使學生對文學研究略知一二,對做學問有一些初步的感受,有利於日後在自身學科領域中逐漸深入,有所創新。每單元後均附有參考書目,方便學生深入自學。這樣做更符合信息時代對傳統學科改革的要求。

朋友,我如何編這本書的一些思路和具體做法介紹過了,下麵就如何學習這本書我也想對您提幾點建議:

本書共安排三十一個小單元,容量是很大的。就一般學校的課時安排而言,這本書是教不完的,我們編的就是一般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相結合的教材,合在一起,係統性更強,才能反映中國文學的大致麵貌。老師可以根據學時的多少挑選一些單元詳講,其餘略講或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些同學反映課文後附的作品沒有注釋,讀不太懂,我們已另出一本《大學語文閱讀文選》,對這些詩文均加注釋,可供參閱。

這本教材是把大中小學的語文(特別是文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來構建的,中學裏已學得較多的內容,本書就少選或不選,這絕非說它們不重要。此外,有些較淺顯的作品,已不適合收入大學教材,雖為佳作也隻好割愛或作為附錄。每單元一般安排兩至三學時,過長的小說、散文、戲劇便無法選入。希望您參照書中的綜述及參考書目,自己找有關作品閱讀。

本書沒有選外國文學作品,是基於三點考慮:一是本課程定位於母語教育課程,它是過去“大一國文”的繼續,著重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水平; 二是同學們已具備差不多四級乃至六級英語水平,可以讀一些淺顯的外文原著了,用“不求甚解”的辦法去讀,文學修養、英語水平都能有所提高,況且英語課時是大學語文的幾倍,似乎也不應該再從課時上去“劫貧濟富”;三是本書采用係統性、網絡式、立體化、大信息的結構,單選幾篇外國文學作品,與全書體例迥然不同。如要體例相同,這本書又得厚上幾倍,所以不選外國文學作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書中入選的均為古今文學精品,同學們可以經常寫寫讀後感或讀書筆記之類的文字。學完本書後,還可以選讀一些文學鑒賞教材。如我主編的《唐宋詩詞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唐詩鑒賞》《唐宋詞鑒賞》(南京大學出版社)、《詩詞鑒賞與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可與本書選篇互補。中國文學(主要是古代文學)比起任何一國的文學都毫不遜色,在文學的天宇裏最亮的星星常常是中國製造的。

文學是人學,每讀一篇優秀的作品,便是在與一個高尚的人談心,同學們不順心的時候,不妨去讀讀陶淵明、蘇軾等人的曠達之作;遇到困難時,也可以去讀讀陸遊、辛棄疾可以立頑起懦的作品。

本教材也與網絡教學相配合,我牽頭的東南大學中文係課題組創建了首門全國大學語文國家精品課程,並有網站配合(http:\/\/www.dxyw.cn),我本人在清華大學上此課程的全程錄像(42節),作為大學語文國家資源共享課,已上傳網絡。我主講的東南大學“唐宋詩詞鑒賞”課亦為國家精品課程,已升級為國家資源共享課,所含“唐詩鑒賞”“唐宋詞鑒賞”“詩詞格律與寫作”三門課程,我在東南大學上課的全程錄像(66節),也已上傳網絡;“唐詩鑒賞”“詩詞格律與寫作”被評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大家可以通過“愛課程”“網易公開課”等網站觀看。

與本教材全程配套的“大學國文”慕課,由我主講,分64課時、48課時、32課時等幾種,已在“超星慕課”“學堂在線”運行,歡迎大家在網上與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學子一起學習本課程。

朋友,希望文學成為您人生航船上的又一台發動機,使您的事業如虎添翼。有朝一日,當您作為一名大科學家在做學術報告時出口成章,能言善辯,您就會覺得文學對您的幫助並不在專業知識之下;當您成為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律師,或接受記者采訪,或在法庭上麵對挑戰,侃侃而談,語驚四座,也會覺得是文學賦予您底氣;當您成為大企業家與日本、韓國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的企業家談判結束時即席賦詩,妙語連珠,又會覺得文學在為您增光添彩;當您事業有成,需寫報告、搞總結時,同樣會感到文學的存在……願《大學語文》化成超大容量的文學芯片,植入您的頭腦、電腦中,以其廣泛的兼容性,成為您永久的朋友。

本書先後經多次審稿,審稿專家均為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和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如果本書能得到您的歡迎,請勿忘記他們為之付出的艱辛勞動!我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本課程時,每學期要學生每人挑課本上三個錯誤,這些同學對本書的完善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致以誠摯的敬意!

您的朋友:

2008年5月18日於南京東南大學

2015年7月2日於北京清華大學

MULU 目錄

目 錄

一、 《詩經》《楚辭》(1)

《衛風·伯兮》(2)

《王風·黍離》(3)

屈原《湘夫人》(5)

二、 先秦散文(9)

《老子·曲則全》(10)

《論語》修身十八章(12)

《莊子·山木》(15)

《大學·大學之道》(17)

三、 秦漢文(21)

李斯《諫逐客書》(21)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25)

四、 漢魏詩(31)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32)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34)

曹操《蒿裏行》(36)

曹丕《燕歌行》(二首選一)(38)

五、 魏晉南北朝文(41)

王粲《登樓賦》(42)

丘遲《與陳伯之書》(44)

六、 六朝詩(50)

陶淵明《讀〈山海經〉》(51)

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53)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55)

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56)

七、 初盛唐詩(59)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60)

王維《終南山》(63)

高適《燕歌行》(64)

八、 李白詩(68)

《關山月》(69)

《遠別離》(71)

《贈孟浩然》(72)

《登金陵鳳凰台》(73)

九、 杜甫詩(76)

《哀江頭》(77)

《贈衛八處士》(79)

《月夜》(80)

《蜀相》(81)

《登高》(82)

十、 唐代散文(85)

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85)

韓愈《祭十二郎文》(87)

十一、 中晚唐詩(上)(92)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93)

白居易《長恨歌》(95)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98)

十二、 中晚唐詩(下)(101)

李賀《李憑箜篌引》(102)

李商隱《隋宮》(105)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107)

十三、 唐五代詞(110)

李白《菩薩蠻》(111)

溫庭筠《更漏子》(113)

韋莊《菩薩蠻》(115)

馮延巳《鵲踏枝》(116)

李煜《浪淘沙》(118)

十四、 北宋詞(120)

柳永《八聲甘州》(121)

晏殊《蝶戀花》(123)

蘇軾《江城子》(125)

《臨江仙·夜歸臨皋》(126)

秦觀《鵲橋仙》(128)

十五、 宋詩(131)

歐陽修《戲答元珍》(132)

蘇軾《初到黃州》(134)

黃庭堅《寄黃幾複》(136)

陸遊《關山月》(138)

《書憤》(139)

十六、 宋代散文(142)

歐陽修《秋聲賦》(143)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146)

蘇軾《留侯論》(149)

十七、 南宋詞(上)(154)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155)

《聲聲慢》(156)

陸遊《釵頭鳳》(158)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160)

十八、 南宋詞(下)(163)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164)

《青玉案·元夕》(165)

《摸魚兒》(166)

薑夔《長亭怨慢》(169)

史達祖《雙雙燕》(171)

十九、 明清散文(174)

方孝孺《深慮論》(175)

顧炎武《廉恥》(178)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180)

二十、 古代戲曲(184)

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185)

湯顯祖《牡丹亭·遊園》(189)

二十一、 金元明清詩詞(194)

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195)

高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197)

楊慎《臨江仙》(199)

納蘭性德《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200)

二十二、 古代文言小說(203)

蔣防《霍小玉傳》(203)

蒲鬆齡《聊齋誌異·小翠》(210)

二十三、 古代白話小說(216)

曹雪芹《紅樓夢·癡情女情重愈斟情》(217)

二十四、 現代小說(226)

魯迅《傷逝——涓生的手記》(227)

鬱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240)

二十五、 當代小說(252)

汪曾祺《受戒》(253)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268)

二十六、 現代詩歌(279)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280)

戴望舒《我的記憶》(282)

徐誌摩《偶然》(285)

穆旦《詩八首》(287)

二十七、 當代詩歌(294)

洛夫《煙之外》(294)

北島《回答》(297)

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299)

張棗《鏡中》(302)

二十八、 現代散文(305)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307)

梁實秋《雅舍》(313)

二十九、 當代散文(317)

巴金《懷念蕭珊》(318)

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328)

三十、 現代戲劇(332)

曹禺《日出》(節選)(333)

老舍《茶館·第一幕》(342)

三十一、 當代戲劇(354)

賴聲川《暗戀桃花源》(節選)(355)

廖一梅《戀愛的犀牛》(節選)(369)

修訂後記(375)

大學語文(簡編本)DA XUE YU WEN JIAN BIAN BEN YI SHI JING CHU CI 一、 《詩經》《楚辭》

一、 《詩經》《楚辭》

慕課資源

《詩經》

《詩經》本名《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古代樂歌總集,所輯多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共收詩311篇,其中6篇為有題目而無文辭的“笙詩”,實際收錄詩歌305篇,舉其成數,故又稱《詩三百》。到漢代時,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才稱作《詩經》,並沿襲至今。《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是民謠、土樂,含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共160篇;“雅”用的是周朝王畿的樂調,根據音節律呂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頌”多采廟堂祭祀舞曲,含商頌、周頌、魯頌,共40篇。這些樂歌題材十分廣泛,從各個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風貌及各地的風俗習尚,洋溢著濃厚的鄉土風韻、人倫情感、人本意識,具有“美刺”的社會功能,奠定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其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語言質樸優美,音節和諧明快,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富於藝術感染力,堪稱中國詩歌史的輝煌開端。

【集評】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憫)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宋]朱熹《詩集傳序》)

衛風·伯兮

伯兮兮伯: 弟兄排行中的老大,這裏是妻子對丈夫的愛稱。(jiē): 雄健英武的樣子。兮: 語氣詞,與“啊”相似。,邦之桀兮邦: 國家。桀: 同“傑”,傑出的人才。。伯也執殳殳(shū): 古代一種梃杖類長兵器,竹製或木製,長一丈二尺。,為王前驅前驅: 先鋒。。

自伯之東之: 往。,首如飛蓬首: 頭,這裏指頭發。蓬: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邊呈鋸齒狀,籽實有毛,枝葉蓬鬆,秋季常被風吹起,隨風飛卷。。豈無膏沐膏: 潤發油。沐: 洗頭,這裏指洗頭水。,誰適為容適(dì): 喜悅,喜愛。容: 容顏。全句指打扮化妝為了取悅誰呢??

其雨其雨其: 這裏用作語氣詞,表示祈求的語氣。,杲杲出日杲(gǎo)杲: 明亮的樣子。。願言思伯願: 思念。鄭玄《毛詩傳箋》:“願,念也。”言: 語助詞,無實意,下同。,甘心首疾疾: 疼痛。。

焉得諼草諼(xuān)草: 即萱草,又名忘憂草,俗名黃花菜、金針菜,古人以為此草可以使人忘憂。,言樹之背樹: 種植、栽培。背: 通“北”,指住房的北麵。。願言思伯,使我心(mèi): 病,憂傷。。

【彙評】

《伯兮》,刺時也。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毛詩序》)

《伯兮》,人有從武庚而伐衛者,室家憂而作。一章、二章賦也,三章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漢]申培《詩說》)

範氏曰:“居而相離則思,期而不至則憂,此人之情也。文王之遣戍役,周公之勞歸士,皆敘其室家之情、男女之思以閔(憫)之,故其民悅而忘死。聖人能通天下之誌,是以能成天下之務。兵者,毒民於死者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傷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災,故聖王重之。如不得已而行,則告以歸期,念其勤勞,哀傷慘怛,不啻在己。是以治世之詩,則言其君上閔(憫)恤之情;亂世之詩,則錄其室家怨思之苦,以為人情不出乎此也。”([宋]朱熹《詩集傳》卷三)

【賞析】

《伯兮》一詩以一位在家獨居的妻子內心獨白的方式,表達了對從軍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內容、意境及表現手法對後世閨怨詩的創作有深遠影響。

詩一開篇就以“伯兮”喚起,可見妻子對丈夫愛之深與思之切。接下來就以自豪的口吻,從英武與善戰兩個角度誇耀丈夫,既顯示妻子對丈夫愛得深摯,又說明妻子以國事為重的心態,詩以此為基調,自然高昂而不低沉了。

因為由衷地敬佩丈夫,所以妻子的這種愛就愈加深厚,思念之情也就愈加強烈。從第二章開始,便以思夫之苦來表現其愛之深。詩首先從最富女性特征處著筆,來展示其心靈世界。梳妝,這幾乎是女性展示自己女性美的一種天性,然而自從丈夫出征後,妻子苦苦思念,無心再去梳洗打扮,整天蓬頭垢麵。詩中對愛的癡迷專注情狀進行了絕妙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