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知道,自己不會做詩,尤其是漢代的這種古體詩,但是劉燦無法克製。悲歌一曲,劉燦將手中的土灑向天空。看著那些鮮活的麵容,劉燦揚聲喝道:“禪今日立誓,畢生竭力達成父親遺願!”
劉燦看到,那些大臣的眼裏寫滿了激賞。是的,一個年輕的皇帝,能夠如此的仁孝,如此的有才,如此的有誌氣,難道不是大漢的希望所在嗎?於是
他們重新收拾起信心。
他們的變化一一被劉燦看在眼中,劉燦的目的就是如此。
主少,則臣疑。劉燦隻有給他們作出某種他們所欣賞的姿態,劉燦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無論諸葛亮是不是會專權,無論魏延是不是有反骨,無論李嚴是不是奸臣,這一切,都是要看他們的皇帝如何行事。一個昏庸暗弱的君主,最容易遭到聰明有才的臣子的反對,劉燦不能那樣,他要做個不一樣的劉禪。
祭祀的大禮已經完結,然後就是劉燦的登基大典了。曾經在電視電影中了解了不少皇帝登基的場景,可這次是劉燦的親身經曆,更能體會當權者的威勢與權力。
劉燦老老實實的服從那些禮儀官的安排,對於漢代的禮儀,劉燦不不是很清楚,更明白這樣的時間決不能出什麼差錯。清末帝溥儀登基時候,就傳出了“快完了”這樣的讖語。劉燦呢,一定引以為鑒。讓大漢的臣子和百姓看到希望,之前的監國處事和祭祀大典劉燦已經給臣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劉燦不能破壞它,隻能加深,隻能做的更好。
於是史官寫下了這樣的記錄:大漢章武三年夏五月九日,太子禪登極。群臣拜賀,禪沉穩雅儀,接應有禮,出語有典。時唱禮官請酒,禪舉酒祝曰:唯天生人,後土載物,萬民感德。於是以手中酒祭天地。群臣從之。又祝曰:先祖烈烈,葆有大漢。於是以手中酒祭大漢之列祖列宗。群臣又從之。再祝曰:賢臣良將,勵精圖治,使民安樂。於是以手中酒敬群臣,亮等惶恐拜伏,不敢接,然臣子皆服。自此,官員歸心,將士用命,遂百戰百勝,興複漢室。
登基的大禮已經過去,那顯示天子威嚴的禮儀在劉燦腦中留下極深的印象。可是,如果劉燦不努力,劉燦就會象原來的劉禪那樣保不住自己的位置,也保不住自己的家人。於是,登基後的當天晚上,劉燦坐於幾案旁,伏著案子,一遍又遍的寫著字: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是的,蜀國疲敝,人口很少,在三國中實力最弱。鄧艾收蜀國之戶口,共得二十八萬多戶,才九十萬的人口,不到一百萬,而當時的吳國有二百三十多萬,魏國更是有四百四十多萬,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靠的就是人口的力量。正是因為人口的限製,諸葛亮北伐中原之時,大多時候是五六萬的兵馬,最終遺憾終生,根本上是人力不及啊。原本依靠劉備的仁義之政,關張黃趙之勇,諸葛法正之智還可匹敵吳魏兩國。可現在,三英已殞,人才零落,老軍強將在彝陵之戰中死的死,降的降,更是實力減弱不少,劉燦又怎麼能安心的做一個享樂的君主。當前局勢下,惟有自強自新,才能於魏國吳國鼎足,才能進取中原,恢複漢室。劉燦的年號正是蜀國群臣進取之心的體現,“建興”,劉燦一定要做一個不一樣的劉禪,對得起這樣的名字。
沒有狂傲的關羽,沒有了好酒使氣的張飛,沒有了仁義布於天下的劉備,可是劉燦還有諸葛亮,還有趙雲,還有馬超,還有魏延。麵對魏國即將到來的進攻,更重要的是,劉燦已經不是原來的劉禪。
太子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加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以魏延位鎮北將軍。以趙雲為征南將軍(督江州,尋改鎮東)。以李嚴為尚書令(加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以廖立、關興(遷長水校尉)為侍中。以李恢為庲降都督鎮南中。葬先主於惠陵,諡曰昭烈皇帝。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諡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亦追諡為皇後。升賞群臣,大赦天下。
曆史,必將在建興元年掀開它新的一頁!
PS:設定:馬超未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