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0005f��南京開卷: 〖HTK〗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四校樣〓成品尺寸: 185mm×260mm〓39字×39行〖JY〗B05E趙南京開卷: 〖HTK〗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四校樣〓成品尺寸: 185mm×260mm〓39字×39行〖JY〗B05E趙〖JZ*3〗〖HT2XBS〗醫學信息素養教程〖JZ〗〖HT18.F〗〓〖HT〗〖HJ3mm〗〖WTBZ〗〖HJ〗〖BG(!〗〖BHDFG4,FK60mmF〗〖HT4DBS〗醫學信息素養教程〖HT〗〖BHDG2*2,FK15mm,K15mm。3F〗出版社南大序號〖BH〗校〓次〓校份數〖BH〗錄〓入陳文件名〖BH〗組〓版張總頁碼〖BH〗圖〓片圖數〖BH〗校〓對〓版式〓〖BHDG2,FK30mm,KZQF〗送校日期〖BH〗聯係電話〖ST4HZ〗〖CS%0,0,0,60〗〓〖ST〗〖CS〗〖BHDG4,FK60mmZQF〗〖HT6K〗〖HJ*2〗〓〓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BG)F〗〖HT〗〖HJ〗〖JZ〗〖HT4SS〗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內容簡介

本教材作為醫學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參考書,包括信息素養基礎、信息檢索基礎、書目信息檢索、特種文獻、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網絡信息檢索、醫學信息評價與利用等內容。本教材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對醫學生提高信息素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本教材的宗旨在於幫助醫學生學習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掌握信息檢索的知識和技能,提高醫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信息意識,提高醫學信息素養。本教材可作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也可作為醫藥衛生工作人員提高信息和科研素養能力的學習資源。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張鴻來,顧金媛主編.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12

(信息素養文庫)

ISBN 9787305239182Ⅰ. ①醫…Ⅱ. ①張…②顧…Ⅲ. ①醫學信息-信

息素養-醫學院校-教材Ⅳ. ①R05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220661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書名醫學信息素養教程

主編張鴻來顧金媛

責任編輯呂家慧編輯熱線02583592655照排南京開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人民印刷廠有限責任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 13字數 320千

版次2020年12月第1版2020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39182

定價34.8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AM〗〖KMT〗〖JZ(Z〗〖HT15.H〗主〓編〖HT〗〓〖HT15.K〗張鴻來〓顧金媛〖HT〗〖HT15.H〗副主編〖HT〗〓〖WB〗〖HT15.K〗胡〓月〓閆珮珮〓曹悅德〓鄭洪燕〖HT〗〖HT15.H〗編〓者〖HTF〗(以姓氏筆畫為序)〖HT〗〖DW〗〖HT15.K〗馬〓超〓王〓欣〓湯昕霖〖DW〗張〓寧〓陸〓茹〓陳孝東〖DW〗楊維靜〓孟〓穎〓路〓陽〖JZ)〗〖HT〗〖HJ〗〖JP〗〖LM〗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前言前言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又稱信息素質、信息能力,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的,並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2015年初,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專門針對高等教育製定了新的信息素養教育標準——《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教育框架》,強化了當今時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綜合信息素養,尤其是在學術能力、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反思性學習能力等與元素養有關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至此,信息素養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和寬泛。那麼,如何變革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就成了需要深入探討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醫學信息的快速增長,社會對醫學信息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代醫學生、廣大醫療工作者隻有掌握醫學研究最新動態,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提高醫療技術並應用於臨床實踐。而醫學信息檢索、收集、評價和有效應用是醫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重要的一環,也是醫務工作者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之一,培養和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是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目標之一。

本教材共8章:第1章信息素養基礎,簡要介紹醫學信息素養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包括信息類型、信息素養的概念等,並對信息意識、信息倫理、信息法律等相關內容做了闡述。第2章信息檢索基礎,詳細講解計算機檢索基本原理,檢索語言,信息檢索技術,信息檢索的途徑、方法和步驟以及檢索效果評價。第3章書目信息檢索,主要介紹圖書館館藏數目的檢索,包括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書目檢索係統及圖書館服務等內容。第4章特種文獻,詳細介紹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標準文獻、政府出版物、科技報告等特種文獻的概念、類型及檢索工具。第5章中文數據庫,以SinoMed、中國知網、萬方、讀秀等為例,介紹中文醫學信息檢索的方法和途徑。第6章外文文摘數據庫,以PubMed、Web of Science、 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 等為例,介紹國外主要生物醫學數據庫和綜合性全文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和途徑。第7章網絡信息檢索,介紹網絡醫學信息資源,包括搜索引擎、網絡醫學參考工具書、基礎醫學信息資源、臨床醫學信息資源等內容。第8章醫學信息評價與利用,介紹醫學文獻管理、常用文獻管理軟件、醫學論文寫作以及信息倫理道德及規範等內容,為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更好地利用醫學信息資源提供幫助。

本教程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對醫學生提高信息素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本教程的宗旨在於幫助醫學生學習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掌握信息檢索的知識和技能,提高醫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信息意識,提高醫學信息素養。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廣泛吸取了國內外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參考和引用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有關著述,在此謹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由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的張鴻來,顧金媛擔任主編,一並負責全書的整體策劃及統稿;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的胡月、閆珮珮、曹悅德、鄭洪燕,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沈廣東和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的張誌偉擔任副主編; 編委成員還有(以姓氏筆畫為序):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的馬超、王欣、湯昕霖、張寧、陸茹、陳孝東、楊維靜、孟穎、路陽等。感謝教材編寫組成員在各自繁瑣的工作之餘以極其認真、細致的態度撰寫自己負責的部分。感謝領導對該教材編寫工作的指導和支持。

由於水平所限,本教程難免有錯誤或不當之處,望讀者指正。

編者2020年10月

版心: 145mm×214mm南京開卷: 〖HTK〗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四校樣〓成品尺寸: 185mm×260mm〓39字×39行〖JY〗B05E趙南京開卷: 〖HTK〗醫學信息素養教程〓〓四校樣〓成品尺寸: 185mm×260mm〓39字×39行〖JY〗B05E趙〖MD(1〗〖HTH〗〖JY。〗〖MD)〗〖MD(2〗〖HTSS〗〖JY。〗〖MD)〗〖MD(3〗〖HTSS〗〖JY。〗〖MD)〗醫學信息素養教程第1章信息素養基礎第1章信息素養基礎

1.1信息素養的相關概念

1.1.1信息素養的概念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又稱信息素質或信息能力,其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信息素養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的,並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簡單定義來自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該定義包括:能夠判斷什麼時候需要信息,並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現在一般認為信息素養是個體(人)對信息活動的態度以及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評價、創新、傳播等方麵的能力,它是一種對目前任務需要什麼樣的信息、在何處獲取信息、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傳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隨著人們對信息素養進一步的認識,現在認為信息素養是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總和,是人的整體素質的一部分。它是未來信息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養。

1.1.2信息素養的內容和內涵

(1) 信息素養的內容

信息素養包含了技術和人文兩個層麵的意義:從技術層麵來講,信息素養反映的是人們利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從人文層麵來講,信息素養也反映了人們麵對信息的心理狀態。具體而言,信息素養應包含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

① 熱愛生活,有獲取新信息的意願,能夠主動地從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② 具有基本的科學和文化常識,能夠較為自如地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辨別和分析,正確地加以評估。

③ 可靈活地支配信息,較好地掌握選擇信息、拒絕信息的技能。

④ 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並樂意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⑤ 無論麵對何種情境,能夠充滿自信地運用各類信息解決問題,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

美國提出的“信息素養”概念則包括三個層麵:文化層麵(知識方麵)、信息意識(意識方麵)、信息技能(技術方麵)。經過一段時期之後,正式定義為:“要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他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並已具有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而在《信息素養全美論壇的終結報告》中,再次對信息素養的概念做了詳盡表述:“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精確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決策的基礎;能夠確定信息需求,形成基於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製定成功的檢索方案,以包括基於計算機的和其他的信息源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用於實際的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係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

(2) 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麵: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終身學習的能力。

① 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指人們對情報現象的思想觀點和人的情報嗅覺程度,是人們對社會產生的各種理論、觀點、事物、現象從情報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能力。具體來說它包含了對於信息敏銳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洞察力。

②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也可以說是信息技能,包括確定信息需求的時機、選擇信息源、高效獲取信息、處理評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③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指人們在信息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如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個人隱私、抵製不良信息等。

④ 終身學習的能力

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是信息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信息素養教育應該把焦點放在學習者身上,即受教育者或者被培訓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導者或者教員身上,讓學習者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1.1.3信息素養的特征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使經濟非物質化,世界經濟正加速向信息化邁進,人類已自然地進入信息時代。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航天時代、基因生物工程時代、納米時代、經濟全球化時代等等,但不管怎麼稱呼,21世紀的一切事業、工程都離不開信息,從這個意義來說,稱21世紀是信息時代更為確切。

在信息社會中,物質世界正在隱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後,各類信息組成人類的基本生存環境,影響著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構成了人們日常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信息素養在不同層次的人們身上體現的側重麵不一樣,但概括起來,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① 捕捉信息的敏銳性;② 篩選信息的果斷性;③ 評估信息的準確性;④ 交流信息的自如性;⑤ 應用信息的獨創性。

1.1.4信息素養的表現

信息素養主要表現為以下8個方麵的能力:

(1) 運用信息工具

能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特別是網絡傳播工具。

(2) 獲取信息

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收集各種學習資料與信息,能熟練地運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獲取信息的方法。

(3) 處理信息

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分類、存儲記憶、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

(4) 生成信息

在信息收集的基礎上,能準確地概述、綜合、履行和表達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並且富有個性特色。

(5) 創造信息

在多種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礎上,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造新信息,達到收集信息的終極目的。

(6) 發揮信息的效益

善於運用接收的信息解決問題,讓信息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7) 信息協作

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為跨越時空的、“零距離”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以此同外界建立多種和諧的合作關係。

(8) 信息免疫

浩瀚的信息資源往往良莠不齊,需要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甄別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調節能力,能自覺抵禦和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幹擾和侵蝕,並且完善合乎時代的信息倫理素養。

1.1.5信息素養的評價標準

國外的信息素養標準很多,其中以ACRL標準、ANZIIL標準以及SCONUL標準最為著名。

(1) ACRL標準

ACRL標準是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在2000年製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評價標準,它包括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和86個具體的三級指標。

(2) ANZIIL標準

ANZIIL標準是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高校信息素質聯合工作組(ANZIIL)在2001年頒布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高校信息素養框架:原則、標準及實踐》,並於2004年修正了部分內容,它由6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67個三級指標組成。

(3) SCONUL標準

SCONUL標準是英國高校與國家圖書館協會(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質能力模式,該模式在名稱上不是指標體係,但實際上是一個高校信息素質能力的指標體係,由7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組成。

對國內而言,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信息素養的評價標準做出總體的規劃,為信息素養的評價提供指導框架。《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係》作為北京市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的重要指標,由7個維度、19項標準、61條具體指標組成,是我國第一個比較完整、係統的信息素養能力體係。

1.1.6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

(1) 能夠準確地確立信息問題

能夠準確地確立信息問題是指將學習、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某一項任務或科學研究課題等轉變為能夠被現有的信息資源係統或其他人所理解和應答的信息問題。這是一切信息活動的起點,又是製訂信息獲取計劃的基本前提。

(2) 能夠高效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獲取信息是確立信息問題和製訂計劃後的重要環節。獲取信息的技能至少包括傳統的圖書館技能、信息檢索技能、計算機技能、社會調查能力以及各種科學探究方法等。

(3) 能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及其來源

批判性思維和評價能力幾乎在信息活動的各個環節發生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 對信息問題的評價和調整。

② 對信息來源的評價和調整。

③ 對信息獲取方式和策略的評價和調整。

④ 對信息的評價和篩選。

(4) 能夠有效地分析與綜合利用信息

主要是指對篩選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概括出中心思想,得出新的結論或新觀點,與學生自身的知識體係整合,產生個體的新知識或人類的新知識,並靈活運用寫作技能、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將其充分表達出來,有效地與他人交流信息成果。

(5) 懂得有關信息技術的使用所產生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

此要求主要是指在獲取、使用和交流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時能夠辯證地看待言論自由與審核製度。懂得尊重信息作者的知識產權,遵守基本的信息安全法規,理解和維護信息社會的各項道德規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等。

1.1.7信息素養教育與文獻檢索課

檢索技能是現代社會必備的基礎技能,是信息素養教育的必備核心素質,充分利用信息檢索課開展信息素質教育,豐富和完善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通過對信息檢索課的學習完成對學生從簡單的信息檢索能力培養提升到全麵的信息素養的培養。

無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是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信息素質都是其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因此,任何一所高校都必須重視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重視文獻檢索課,大學素質教育有必要重新審視這門課程,加強對其重要性的認識,改進課程內容、方法和質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1.1.8醫學信息素養教育

醫學是一個對信息依賴性極高的學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具備信息素養尤為重要。醫學生除了具備通用信息素養外,還應該具備適應醫學專業需要的信息能力,而這個能力又與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密切相關。1999年6月,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理事會批準資助,成立了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該委員會的任務是為製定“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提供指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技能、職業態度、行為和職業道德等方麵。將這些領域所需的能力與信息素養內涵相對應可以看到,信息素養幾乎滲透進了醫學教育的所有領域。

① 涉及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的條目

“自我調整的能力,認識到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個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性,包括個人醫學知識的不足等”“認識有關病人文件、知識產權的權益、保密和剽竊的倫理和醫學問題”。

② 涉及信息能力的條目

“注意傾聽、收集和綜合與各種問題有關的信息,並能理解其實質內容”“建立和妥善保管醫療檔案”“能綜合並向聽眾介紹適合他們需要的信息,與他們討論關於解決個人和社會重要問題的可達到的和可以接受的行動計劃”。

③ 涉及信息分析與利用的條目

“采集包括職業衛生等在內的相應病史資料”“運用基本的診斷和技術規程,對獲得的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確定問題的性質”“運用循證醫學的原則,在挽救生命的過程中采用恰當的診斷和治療手段”“進行臨床思維,確立診斷和製定診療方案”“發展獨立、自我引導學習的能力,以便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更好地獲取新知識和技能”。

④ 涉及信息管理全過程的條目

“從不同的數據庫和數據源中檢索、收集組織和分析有關衛生和生物醫學信息”“從臨床醫學數據庫中檢索特定病人的信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幫助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對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監控”“懂得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其局限性”“保存醫療工作的記錄,以便於進行分析和改進”“建立和妥善保管醫療檔案”。

⑤ 涉及信息評價和批判性思維的條目

“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有分析批判的精神、有根據的懷疑、創造精神和對事物進行研究的態度”“懂得根據從不同信息源獲得的信息在確定疾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中進行科學思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應用個人判斷主動尋求信息而不是等待別人提供信息”“根據從不同來源獲得的相關信息,運用科學思維去識別、闡明和解決病人的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素養在醫學教育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2信息意識

1.2.1信息意識基本概念

國外對信息意識(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個視角:一是在信息行為過程描述時所用的“信息意識”,它與信息意識的覺醒重疊,即“意識到自身存在信息需求”,因此應該理解為信息的覺知或覺醒;二是作為信息素養培養目標的信息意識,主要指對信息的主動性、敏感性和持久性等。當我們在討論如何培養“信息意識”時,則應該理解為信息的意識指向、意識內容及意識情感。

中世紀的後期開始,被宗教理念長期禁錮著的人內心的自由理念和信息意識在文藝複興的熏陶下開始明顯地出現於文字當中。16世紀,法國科學家笛卡兒第一次將內在靈魂和信息意識的同一性理性客觀地用自己的語言表示出來,通俗地說就是信息意識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比如人的知覺、大腦的思維、內心的願望等。到了17世紀,思想家洛克把人類所有的精神世界的表現歸集起來統一稱為信息意識,也就是說信息意識包含於人類的所有想象、創造、感情、信念和肢體動作當中。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教育家約翰·弗裏德裏希·赫爾巴特在演講中指出,人類現存的所有觀念的中和就是信息意識。

國內對“信息意識”的研究存在多樣性,由於意識本身的複雜性,在信息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對於信息意識的定義及構成要素的認識並不統一。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信息意識培養的研究也在逐步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學術刊物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研討高校信息意識培養的文章。已有的研究主要從三種視角來界定信息意識的概念:

(1) 從意識的內涵角度,借鑒哲學中意識的概念

部分學者借鑒哲學意識形態的概念,認為信息意識是指信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信息現象的能動反應,即人作為信息主體對信息交流活動在社會中的地位、價值、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學者張斌在《影響信息意識形成的因素及信息意識的培育》一文中認為信息意識是對信息活動的認識過程,強調意識在認知過程中的動態特征。常正霞在《大學生信息倫理現狀及對策研究》文中又以上述概念為基礎增加了信息主體對信息需求的認識。王蕾在《提高信息意識是實施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文中指出信息意識中還應包括對信息現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曾德良等在《大學生信息素質調查與分析》中強調對信息的控製、超越,和對自身行為的控製、約束。此外,李華奇在《論信息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一文中認為,信息意識是指對知識信息的本質及功能的認識,是對知識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和對知識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們從信息的角度對社會中各種現象、各種行為的感受、理解和評價這種自覺的對信息的心理反映。

(2) 從心理學意識的角度出發,借鑒心理學意識概念

從心理學意識的概念出發,部分學者認為信息意識是意識的延伸,或者是意識的子係統。解敏認為“信息意識是一種擴展的意識,是信息主體在與信息有關的認知活動中產生的感受,並在感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信息活動的一種覺知能力”。嚴麗在《信息素養析義》一文中認為“信息意識是指人腦對信息在社會發展中的性質、地位、價值和功能的認識和反應”。趙波和喻麗在《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創新路徑探討》中指出,信息意識一方麵體現在人們是否能主動尋求信息的獲取,主要指人們在用信息的層麵來對自然現象、社會上的各種現狀、形式等去體會和理解,同時從中甄選和判斷出對自身有利用價值的信息。王錦貴在《論信息素養》中指出,信息意識即人們對身邊信息的靈敏程度,換句話說也表示為人們主動獲取信息的一個內在的過程,人們在用信息的層麵來對自然現象、社會上的各種現狀、形式等去體會和理解,主要有人們對信息的內在需求、自身分析、主動獲取、篩選和吸收的心理活動。

(3) 通過信息意識的外部特征,界定信息意識概念

吳娛和李曉新在《中外信息素養教育比較研究》中指出,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信息的一個主觀能動的需求和獲取能力,也指對信息的內在的靈敏程度和對未知信息的感應和預估能力,對已知信息的持續獲取的能力。

通過綜合分析眾多學者對信息意識定義的闡釋,我們不難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信息意識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概念,不能隻是簡單地從某一方麵來解釋,而應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來把握信息意識這個詞彙。我們認為信息意識至少應具有以下幾種含義:

第一,是信息在人腦中的集中反映。即社會的人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點和理論的總和。這一點是就其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而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包括認識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信息意識屬於意識的一種,自然應具有意識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在對信息意識下定義時應牢牢把握住它的哲學含義。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充斥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人們的各項社會活動都離不開信息,信息活動融於各項社會活動之中。信息意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是社會發展和信息產業興起的必然產物。感性認識是對信息表象的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則是對信息的本質、內在聯係的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就是人們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點和理論的總和。

第二,是人們捕捉、判斷、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識,即人腦作為高級神經係統在生理上對知識轉化為信息具有興奮性,同時人腦有特有的興奮點去促進信息的轉化及利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那麼,信息意識就是人所特有的通過腦生理機製對信息的反映,這與人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聯想能力、分析能力等有一定關係。通過觀察捕捉到可能成為有效信息的“源信息”,再經過人腦的判斷、分析、整理從紛繁蕪雜的“源信息”中提取出有效信息並加以利用。

第三,是對信息與信息價值所特有的敏銳的感知力、感悟力和較強的親和力。換句話說就是對信息所特有的自覺反映。意識在心理學上一般指有意識的、能自覺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信息意識是一種心理上的潛意識。這是因為信息爆炸即信息過多會降低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這就要求個體的自身調節意識,強調有意識的、自覺的反映和思維。另外,人們對信息的心理需求越強,意識就越明確,自覺性、能動性就越大。實際上,信息意識的強弱經常表現為人們捕捉、判斷、整理、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的高低。

第四,是對現代技術的快速的認知力。也就是說,有意識地關注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並主動地加以利用。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發展的各個時代都有反映該時代的基礎設施。農業社會的基礎設施是犁和拉犁的牲畜,工業社會的基礎設施是引擎和供給引擎的燃料。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結合形成了信息基礎設施。目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今後人們獲取信息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技術。因此,在對信息意識定義時,應對信息技術加以強調。

基於上述四個方麵的考慮,我們對信息意識的定義為:信息意識是信息在人腦中的集中反映,即社會成員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點和理論的總和,是人們憑借對信息與信息價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親和力,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捕捉、判斷、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識。

1.2.2信息意識基本組成

信息意識主要包括:

① 能認識到信息在信息時代的重要作用,確立在信息時代尊重知識、終身學習、勇於創新的一些新的觀念。

② 對信息有積極的內在需求。每個人除了自身有對信息的需求外,還應善於將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自覺地轉化為個人內在的信息需求,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③ 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掌握有價值的信息,並善於從他人看來是微不足道、毫無價值的信息中發現信息的隱含意義和價值,善於識別信息的真偽,善於將信息現象與實際工作、生活、學習迅速聯係起來,善於從信息中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

1.2.3信息意識在高校信息素養中的重要作用

在日本,信息水平測試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僅次於高考的全國第二大的大型考試。日本本土公司也常年開辦培訓班對進行信息水平考試的人進行信息意識培養,提高員工的信息意識水平和信息能力。在法國,政府提出要把對信息意識培養普及到高中。

可以看出,在很多發達國家中,在各個方麵信息意識都有明顯的體現,也在國民經濟、體育文化建設、教育科學領域之間搭建了溝通平台。信息意識的培養在其信息素養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社會網絡環境中,大學生與網絡信息接觸頻繁。信息意識是有效獲取網絡信息和利用網絡信息的基礎。信息意識能夠幫助大學生對信息的重要性產生足夠的認識,對信息自覺形成敏銳的感知能力以及能夠形成正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上的信息資源,把網絡上有價值的信息吸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體係,以達到信息素養的各方麵的共同提升。因而,信息意識是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基礎環節。在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信息意識能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與運用,使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可輕視的重要社會資源,對信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是信息意識的首要表現。

信息全球化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獲得信息的方法在不斷增加。互聯網被廣泛使用,更是打破了信息的壟斷。由於網絡信息在發布上自由和方便性等,網絡上的信息資源相當豐富,共享程度極高。各類信息已經廣泛滲透到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麵,並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影響,人們與信息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當信息發展到生產、經營活動中時,信息同能源和材料等成為世界能源之一,信息的開發、利用則隨之成為信息化體係建設中的核心內容,而對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價值,發揮其效用。

網絡信息非常豐富,來源極廣,有著更新及時、獲取方便、利用成本低等優勢,這些網絡信息和網上知識對高校中的大學生來說,成為課堂授課外重要的信息和知識來源。給大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等諸方麵都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成為高校大學生創造性地完成學習目標,進行創新思維,實現終身學習的必要因素,也為大學生在已經擁有的知識基礎上了解前沿知識、創造新知識提供條件。在這個信息成為重要資源的時代,擁有信息量的多少,對信息的準確程度的把握,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大小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2) 信息意識能促使大學生養成敏銳的信息感知能力

信息意識本質上是對信息價值自覺認知的意識行為,能夠使人在信息搜索過程中產生信息敏感。信息敏感是對目標信息進行定位的前提,體現為一種自覺的信息感知意識。

信息感知能力是指信息通過信息感知的渠道對信息使用者產生刺激,從而刺激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產生的主觀認知能力。敏銳的信息感知能力是信息意識的基本能力,是高校大學生利用好網絡信息和掌握知識的基本條件。網絡信息層出不窮,魚龍混雜。大學生在利用校園網和其他的網站,獲取各種學習資料以及知識信息的過程中,敏銳的信息感知能力能夠起正確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迅速地從紛繁複雜的網絡信息中,找到與自己的需求目標相符合的信息或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相關信息資料,摒棄過時的和錯誤的信息資料。

信息意識具有能動性,良好的信息意識對大學生養成敏銳的信息感知能力有促進作用,會時刻提醒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信息需求,密切關注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善於發現網絡中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資料,根據信息的有用性和可用性迅速有效地從獲取的網絡信息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係中,以豐富自己的信息儲備量和知識積累,從而在實現全麵發展上取得卓越的效果。

(3) 信息意識有助於大學生形成有效的信息判斷能力

網絡信息的價值是通過其對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大小來判斷的,信息判斷能力的形成需要有嚴謹的態度、縝密的思維和必要的信息常識,信息意識是形成信息判斷力的基礎。

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必須在一定的思想意識指導下進行,這個思想意識就是信息意識。網絡上信息環境複雜,網絡信息良莠並存,有時甚至雜亂無章。對任何信息不能盲目地、無根據地妄下定論,而應對其進行理性的評價和判斷。鑒別出信息的真假,掌握其實質,判斷信息真假是對目標信息進行有效確認的最先步驟。在對網絡信息進行評價和判斷中,需要拋開信息的表象,找出信息的本質所在,對信息的實用價值和信息的適用性有所把握。信息要真實可靠,同時還必須與實際需要相符合,從而確定出哪些信息更具有針對性、更合乎目的性。這往往要經過對信息的概括、歸納、比較才能實現。其過程也同時體現作為信息使用主體的人對信息認識的過程,必然離不開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基礎上的信息評價和信息價值判斷,是高校大學生能夠有效地、高效地從網絡上獲取信息並加以利用的前提。

從信息意識的本質來看,它是人腦的基本機能,是人們對信息所產生的認識的發展過程,因而具有發展性和過程性。當對某些信息一時不能做出有效斷定的情況時,則需要通過對有效信息進一步積累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效的信息判斷能力是做好信息處理的基礎,也是學生的信息意識養成的重要體現。而且,良好的信息判斷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能增強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真偽的判斷力,有利於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於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誠信意識。

(4) 信息意識能指導和控製大學生的信息行為

網絡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使用過程,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不斷從網上獲取信息,不斷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與自身的知識相融合、相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意識指導並控製著大學生信息活動的整個過程。

信息需求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為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而對信息的不滿足和必要感。信息需求是引發信息行為的原動力。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搜索和獲取行為是受信息需求支配的。在當前的信息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從網絡獲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知識儲備和全麵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其信息需求也明顯地呈現廣泛性、知識性、專業性、現實性、前沿性等特點,信息需求成為高校大學生信息利用過程中必備要素和基本需求。處在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信息資料,顯然是受信息意識的清晰程度控製的。信息意識明確的大學生,其信息需求越強烈,其信息行為的目標性和動力就越大,其信息行為就會越積極主動;信息意識弱則信息需求就不會很強,其所進行的信息搜索和信息獲取的動力也就越少,其信息行為會缺少自覺性和主動性。

信息行為是指人們在信息心理驅使下,在適當的信息環境中從事信息活動的行為過程,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從網絡中獲取有用信息,是有效使用網絡信息的必要步驟。在信息意識引導下,大學生能形成對網絡信息的特有感知力,引導大學生從信息海洋中及時地發現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做出對目標信息的有效定位。信息意識在大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目標準確地獲取學習資料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著指導作用。信息意識指導大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評價,在現有信息的基礎上轉換創造出新的信息等等一係列的信息行為。並且,高校大學生在信息利用的過程中,信息意識始終控製和調動著其他各項能力的協調運用和發揮。比如,大學生在運用各類信息工具對網絡信息進行訪問、閱讀、檢索、收集、評價和利用、創新的一係列過程中,信息意識從來都是一直參與其中並發揮著積極的能動作用。

信息意識作用下的大學生信息行為更具有科學性和高程度的主動性,其信息支配能力也越強。因此,信息意識在影響高校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的同時,信息意識還會直接影響高校大學生對信息利用情況,並對大學生的信息利用效果產生決定作用。對網絡信息的利用是高校大學生信息行為的最終目標。信息利用首先受信息支配能力的影響,信息的支配能力大小決定了信息行為的結果。明確的信息意識會使大學生的信息活動的目標更加清楚,針對這一目標所進行的信息搜索和信息獲取行為就越穩定越高效,其對信息的支配能力也就越靈活,就能夠做到更好地掌握選擇使用信息,拒絕負麵信息,充分發揮網絡信息的價值。

信息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人們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與傳統倫理道德相悖的現象,如信息的濫用和泛濫、計算機病毒肆虐、電腦黑客、網絡安全、網絡信息共享與版權等問題,這就對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信息社會中的現代人,應認識到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意義及其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要有信息責任感,能抵製信息汙染,遵循一定的信息倫理與道德,規範自身的信息行為活動,主動參與理想的信息社會的創建。

1.3信息倫理

1.3.1信息倫理基本概念

信息倫理(Information Ethics)是由計算機倫理和網絡倫理發展演化而來的。簡單來說,計算機倫理是用來調整與計算機活動相關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和準則;網絡倫理是用來調整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和準則;信息倫理是調整信息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和準則。從三者的概念進行區分,可以發現信息倫理是立足於一般的信息或信息技術層麵,而網絡倫理中的互聯網絡是基於計算機的,且網絡倫理一般不論及人工智能、專家係統等方麵的倫理問題,但計算機倫理卻不能回避這些問題。所以,網絡倫理和計算機倫理都包含在信息倫理之內,信息倫理涵蓋計算機倫理和網絡倫理。

目前學術界對信息倫理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這是由於學者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信息倫理的結果。本書以沙勇忠在《信息倫理論綱》中對信息倫理的定義為準,即信息活動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特殊社會手段維係的,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信息關係的原則規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1.3.2倫理與道德的關係

在“倫理”一詞中,“倫”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指條理、順序:“理”指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在《辭海》中,“倫理”具有兩個含義,一是事物的條理、順序;二是指人們在處理彼此間的關係時應該遵循的道理和準則。

“道德”一詞原本是分開使用的,“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在西方,“morality”(道德)源自拉丁文的“moralis”一詞,其複數形式“mores”有“風俗”或“習慣”的意思。之後,“morality”是指美德、道德、道德原則、道德規範等。

若要對“倫理”和“道德”兩個詞加以區分,可以從它們產生根源的角度加以區別。倫理產生的根源是社會利益衝突,是從社會的角度提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道德的根源卻在於人心,是從個體的角度身體力行倫理規範而後有所得。所以,我們往往將倫理的內涵與社會層麵的內容關聯起來,倫理一詞更具客觀、外在、社會性意味,而將道德的內涵與個體層麵的內容關聯起來,道德一詞更含主觀、內在、個體性意味。而一般情況下,倫理與道德兩個詞語是可以互換使用的。本書對信息論理、信息道德等術語作為同一概念使用。

1.3.3信息倫理基本組成

信息倫理不是由國家強行製定和強行執行的,是在信息活動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特殊社會手段維係的。信息倫理構成可概括為兩個方麵和三個層次。

所謂兩個方麵,即主觀方麵和客觀方麵。前者指人類個體在信息活動中以心理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感、行為和品質,如對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對非法竊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視等,即個人信息道德;後者指社會信息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反映這種關係的行為準則與規範,如揚善抑惡、權利義務、契約精神等,即社會信息道德。

所謂三個層次,即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係、信息道德活動。信息道德意識是信息倫理的第一個層次,包括與信息相關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信息道德意識集中地體現在信息道德原則、規範和範疇之中;信息道德關係是信息倫理的第二個層次,包括個人與個人的關係、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組織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並以一定信息道德規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聯機網絡條件下的資源共享,網絡成員既有共享網上資源的權利(盡管有級次之分),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遵循網絡的管理規則。成員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大家共同認同的信息道德規範和準則維係的。信息道德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是被經濟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所決定、所派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關係。信息道德活動是信息倫理的第三層次,包括信息道德行為、信息道德評價、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養等,這是信息道德的一個十分活躍的層次。信息道德行為即人們在信息交流中所采取的有意識的、經過選擇的行動。根據一定的信息道德規範對人們的信息行為進行善惡判斷即為信息道德評價。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對人的品質和性格進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養則是人們對自己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行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信息道德活動主要體現在信息道德實踐中。

總的來說,作為意識現象的信息倫理,它是主觀的;作為關係現象的信息倫理,它是客觀的;作為活動現象的信息倫理,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換言之,信息倫理是主觀方麵即個人信息倫理與客觀方麵即社會信息倫理的有機統一。

1.3.4信息倫理主要特征

科技倫理的觀點:“技術不是價值中性的,會產生倫理效應。然而,它究竟產生善還是惡,卻取決於人對於這種倫理後果的自覺,取決於人的意誌。”大數據時代那種信息是屬於善的信息,那種信息屬於惡的信息,信息產生、儲存、傳播等過程都涉及倫理問題,信息倫理較其他倫理有著它獨有的特征。孫偉平和賈旭東在《關於“網絡社會”的道德思考》中提出了信息道德的三大特征: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

第一,自主性。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生產速度快、變化快,信息的存儲載體多、方式多,信息的傳播速度快、模式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多。每個信息的生產者,也可以是信息存儲者、傳播者。信息存儲者和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每個信息主體都可以在信息角色中變化和轉化。他們不但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在立法相對滯後的信息市場化中更多時候是靠信息參與者的自我約束。他們的道德是自發自覺形成的,自主性更多,依賴性更少。

第二,開放性。大數據信息量大、內容紛繁複雜,是由很多的信息主體參與共同完成的。不同的信息主體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道德水平。信息主體在大數據平台,可以隨意生產信息,可以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也能夠包容和接納他人信息,達到共享和開放。

第三,多元性。大數據時代,可以說大數據信息猶如汪洋大海。信息來源於不同的信息主體,也來源於世界的各行各業、來源於不同角落,有著不一樣的內容、不一樣的特點、不一樣的價值、不一樣的評價標準。生產的信息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可以是自己的,也存在是別人的,信息主體存在多元化,要保證大數據正常發展,讓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大數據信息帶來的便利,必然要接收信息的多元化。

1.3.5信息倫理發展史

(1) 興起與發展

信息倫理學的形成是從對信息技術的社會影響研究開始的。信息倫理的興起與發展植根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所引起的利益衝突和道德困境,以及建立信息社會新的道德秩序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促使西方發達國家率先進入信息社會。在對信息化及信息社會理論的研究進程中,西方學術界逐漸發現了一係列在新的信息技術條件下引發的倫理問題,並為此開辟了一門新的應用倫理學——信息倫理學。它最早源於計算機倫理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授W·曼納首先發明並使用了“計算機倫理學”這個術語,1971年G·M·溫伯格在《計算機程序編寫心理學》一書中,首先對信息技術對社會倫理問題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信息倫理論文和專著的湧現,使信息倫理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1985年,J·H·穆爾在《元哲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提出了“計算機倫理”概念。同年,德國的信息科學家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發表題為“信息科學的道德問題”的論文,研究了電子形式下專門信息的生產、存儲、傳播和使用問題,他提出“信息科學倫理學”“交流倫理學”等概念,並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探討了信息倫理學的問題,包括信息研究、信息科學教育、信息工作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他將信息倫理學的研究放在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知識等背景下進行,他認為任何倫理理論都是對人的自由的反映,通信與信息領域的倫理理論也是如此。這是最早以信息科學作為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論文。1986年,美國管理信息科學專家R·O·梅森提出信息時代有4個主要的倫理議題:信息隱私權、信息準確性、信息產權及信息資源存取權。

(2) 深刻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信息倫理學的研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衝破了計算機倫理學的束縛,將研究的對象更加明確地確定為信息領域的倫理問題,在概念和名稱的使用上也更為直白,直接使用了“信息倫理”這個術語。1996年,英國學者R·西蒙和美國學者W·B·特立爾共同發表題為《信息倫理學:第二代》的文章,他們認為,計算機倫理學是第一代信息倫理學,其所研究的範圍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夠,隻是對計算機現象的解釋,缺乏全麵的倫理學理論。1999年,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發表論文《數字圖書館的倫理學方麵》,該文對信息時代發生巨大變化的圖書館方麵產生的倫理問題加以分析和論述。2000年,拉斐爾·卡普羅教授又發表論文《數字時代的倫理與信息》,這篇論文的主題還是論述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倫理問題,但指出:“作為一種描述性的理論,信息倫理學揭示了一種權利結構,這種權利結構對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信息觀念和傳統觀念的態度產生影響,作為一種不受約束的理論,信息倫理開創了對道德態度和道德傳統的批判。”隨後拉斐爾·卡普羅教授又發表題為《21世紀信息社會的倫理挑戰》的論文,專門論述了信息社會的倫理問題,特別討論網絡環境下提出的信息倫理問題,他將信息倫理學從計算機倫理學中區分出來,強調的是信息倫理學。他認為,新的信息技術提出了對倫理學的挑戰,在虛擬現實中存在著對傳統的倫理關係的威脅。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的信息倫理學觀點的變化,反映出信息倫理學理論的發展和變化。

(3) 工業化信息化結合

在全球化的信息浪潮中,我國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充分吸取西方發達國家信息化的成功經驗,力爭跳躍式地實現向信息社會的轉型。而要順利地完成我國信息化的任務,要構建一個有序的信息社會,除了加快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的開發之外,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信息倫理體係也勢必成為當務之急。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本土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且影響深遠,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需要正確地把握和處理文化傳統與新型的信息倫理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