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andum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McNaughton) to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January 27,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55156.經過六天研究,國務院指示駐韓大使布朗,如果韓國決定在1966年4月派遣一個師,在7月派遣一個旅,並且包括相應的後勤輔助人員,則授權布朗大使通知韓國:韓國向越南派兵後,美國將保證不削弱韓國的防衛能力,不增加韓國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將讓韓國在這次派兵中獲得淨利潤。圍繞這三個方麵的承諾,國務院詳細列舉了將向韓國駐越軍隊提供的優厚條件:為滿足韓國安全需要,增強韓國軍事現代化,美國準備提供的軍事援助;為減輕韓國財政負擔,美國準備提供的財政支持;為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美國準備向韓國提供額外經濟援助和各種推動韓國產品出口的有力措施。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January 27,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56160.
在隨後的幾周內,美國政府內部對國務院的指示文本作了輕微的改動,並遵照韓國的要求,確定了美國對韓援助的最終版本。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pp.161164.3月4日,布朗以書麵形式向韓國外務部長官李東元(Lee Tong Won)展示了美國向韓國做出的各項軍事和經濟承諾。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January 27, 1966, footnote 9,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160.經過稍微修改,3月7日,雙方正式換文,這就是有名的“布朗備忘錄”。該備忘錄規定,美國將向韓國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其中軍事援助包括:
1. 接下來幾年內,向韓國提供大量的裝備,推動軍隊的現代化。
2. 向韓國派往越南的軍隊提供必要的裝備並全麵增加補貼。
3. 向韓國提供裝備,並提供訓練和維持資金,以便補充韓國派往越南軍隊的增補軍隊。
4. 為了配合兩國政府的派兵決定,美韓雙方應該進行聯合研究,改善韓國的反滲透能力。
5. 向韓國提供設備,擴充韓國的軍工廠,增加韓國的軍火產量。
6. 向韓國提供專用的通信設施,其性能應該由美韓雙方駐漢城和西貢的官員協商,這些設施將滿足韓國駐越南的軍隊需要。
7. 向韓國空軍提供4架C54飛機,以供應韓國駐越南軍隊的需要。
8. 從軍事援助計劃過剩的銷售收益中調撥資金,改善軍營、年輕軍官的生活和相關的軍隊福利,比如夥食津貼、衛生設施和娛樂設施等。
9. 提供給這些軍隊的海外津貼花費,將以1966年3月4日布徹將軍和金鬆恩國防部長達成的協議為標準。
10. 最近,美韓聯合軍事委員會達成一致,向因參加越戰而傷殘的韓國士兵提供雙倍的傷殘撫恤金。
經濟援助包括:
1. 另外釋放美國控製的韓元,以補充韓國的預算,以便韓國用這些資金調派軍隊,並補充訓練韓國兵員,激活韓國的預備師和旅,使他們承擔派往越南的韓國軍隊的防衛職責。
2. 隻要韓國在越南共和國駐有大量軍隊,即至少兩個師,美國就終止軍事援助計劃轉移項目,並在1967年增加美國在韓國進行采購的清單。
3. a. 在供應、售後服務和設備維護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提供給駐越南韓國軍隊、適當的美國軍隊和越南共和軍隊的有關物資,在下列情況下可直接從韓國采購:
i. 韓國有生產的能力;
ii. 韓國能夠滿足相關規格要求和並按時交貨;
iii. 韓國所提供產品的價格將需要同遠東其他可能的生產國進行充分合理的競爭;
iv. 其他方麵的采購,需要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有關規定和程序。
產品的供應、售後服務和服務設備將按照有關“天然資源”清單的有關規定進行,這些產品沒有讓非韓國生產者參與競標,直接由韓國人專門生產。
b. 同韓國競爭的隻有美國的生產商,隻要韓國能夠及時並以合理價格向國際開發署提供可供購買的物資,用於越南共和國的鄉村建設、居民安置、救濟、後勤,等等。
c. 在越南共和國允許的情況下,給韓國承包商提供更多機會,參與美國政府和美國承包商在越南承建的項目,提供其他服務,包括在越南共和國雇傭韓國熟練工人。
4. 增加對韓技術援助,促進韓國更廣領域的出口。
5. 1965年5月,美國承諾向韓國提供1.5億美元貸款,將盡快發放貸款,支持韓國的經濟發展,把這些資金用於適當的項目上,發揮其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的效應。
6. 如果1966年穩定計劃實施順利,將在1968年提供1500萬美元貸款,用於支持韓國向越南的出口和其他發展需要。
Kwak Tae Yang, The Anvil of War: The Legacies of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tnam War, pp.284286.
基本上按照韓國的要求,布朗備忘錄做出了對韓國相當有利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承諾。美國提供的優惠條件,終於推動韓國政府做出向越南增派軍隊的決定。2月28日,韓國政府公開表示,決定派遣一個團和一個師到越南,並於四天後向韓國國會提交了批準向南越增派軍隊的請求。韓國人民黨領導人認為,提供更多的軍隊將會削弱韓國的防衛,執政黨的一些成員也對此表示關注,因此,他們提議,韓國政府應把修改《美韓共同防衛條約》作為韓國向越南增派軍隊的前提。通過強調美國對韓國做出的安全承諾,韓國政府和美國駐韓使館竭力阻止了此類議案的通過。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171.
3月20日深夜,韓國國會開會,會議一直持續到次日淩晨3點,經過激烈的爭論,國會以95票對27票,3票棄權通過該決議,決定派第九步兵師(“白馬師”)及其支援部隊開赴越南。6月1日,韓國國防部長宣稱,8月份白馬師將被派往越南,另派5000人用以支持在越南的所有韓國軍隊。他指出到1966年10月,韓國投入越南戰場的總兵力將達到4.5萬人。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71172.至此,就在越南的軍隊與國內總人口相比而論,韓國軍隊的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軍隊的比例。
第三節彼此的限度:久拖不決的第三次派兵
(1966年6月—1967年年底)
雖然韓國再次向越南增派軍隊,但對於日益惡化的越南戰爭形勢而言,這些軍隊還不能滿足美國的軍事需要。因此,爭取韓國再次增派軍隊很快提上日程。其實,在1966年年初爭取韓國第二次大規模派兵期間,美國就開始醞釀爭取韓國再次向越南增派1萬人的兵力。但是,這種意圖在沒有通知韓國之前,首先在美國內部遭到了非議。獲悉政府準備要求韓國再次增派1萬人時,駐韓大使布朗感到震驚。作為同韓國進行派兵談判的親曆者,布朗評論道:“我們向韓國要求一支小型醫療隊,我們得到了;要求更大規模的非戰鬥隊,我們得到了。接著我們要求一支戰鬥師,我們得到了。在短暫的間隔之後,我們又進一步要求一個戰鬥旅和師,我們似乎要得到了。現在,我們還沒等韓國人派出上一次要求的旅和師,我們就打算問他們再要1萬多人。這種情況何時才能到頭?”布朗指出,站在韓國人角度看來,這樣的要求太想當然了,給韓國施加了太大的壓力。這將意味著大約會有6萬韓國軍隊在南越,如果按所占本國人口比例來算,這相當於美國的兩到三倍。因而,布朗強烈反對這樣的建議。
“Telegram from the Consulate in Hong Kong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3,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67168.
站在美國自身的角度,布朗進一步指出:“新的要求將會使韓國人認為美國對韓國向越南增派軍隊有著無盡的需求。韓國政府將因此認為向美國任意要價也是正當的。”這會迫使美國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價,同時這項新的要求將危及韓國迅速向越南增派一個師和一個旅的承諾。因而,布朗建議采用“迂回”辦法,等韓國人後來提出是否需要他們再派兵時,美國再趁機提出,這樣比美國主動向韓國索要好些。
“Telegram from the Consulate in Hong Kong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3, 1966, footnote 3,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168.
考慮到一時難以消除華盛頓再次促使韓國增兵的衝動,3月18日,圍繞美國是否推動韓國增派大約1萬人的後勤和補給部隊問題,布朗進一步分析指出,韓國政府在國內麵臨的反對力量已經隨著第二次派兵明顯增強,再次向韓國施壓,將可能導致韓國人對美國的普遍批評。因而,在增派軍隊問題上,美國“應該讓韓國人自己決定時間和步驟”。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eoul, March 18,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73174.
布朗的強烈建議,暫時壓製了美國政府內部急於再次向韓國提出要求增兵的衝動。在等待觀望中,關於向南越增派人員的立場,韓國方麵開始有所鬆動。不過,韓國打算增派非戰鬥人員,而不是軍隊。6月22日,韓國國防部長金鬆恩訪美,就美韓軍事關係進行交流。訪問期間,韓國駐美大使金玄哲(Kim Hyun Chu)表示,大約25%的韓國戰鬥部隊被安排在南越後方,韓國打算以韓國的非現役軍人代替他們,來負責後方的服務和安全工作,以便讓原來負責這些地區的戰鬥隊投入一線作戰。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June 22,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81184.
美國顯然對韓國這樣的提議不感興趣,因為美國需要的是韓國繼續向越南派出正規部隊。10月份,麥克納馬拉到越南訪問,再次考慮促使韓國向越南增派軍隊問題。對此,駐韓大使布朗一如既往地反對向韓國提出增派軍隊,尤其反對約翰遜總統在馬尼拉峰會
1966年10月24—25日,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美國、新西蘭、南越、泰國首腦齊聚馬尼拉,討論越南戰爭問題和亞太有關問題。會後,為了推動美韓在越南的軍事合作,約翰遜總統訪問韓國。或者會後訪韓期間向樸正熙提出增兵問題。布朗認為,此時向韓國提出派遣軍隊問題,將會影響訪韓的氣氛,使韓國公眾把此次訪問視為美國高層的進一步施壓。很多韓國人擔心美國在要求他們這樣做,他們強調這樣的一個事實,韓國派往南越的軍隊數量占其總人口的比例比美國還高。此外,建議韓國再派軍隊遲早會影響韓國的選舉,這將令樸正熙在國內陷入政治困境,影響他繼續執政。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ctober 19,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99200.
布朗的建議發揮作用,再次延遲了約翰遜向韓國提出增兵的要求。11月初訪韓期間,約翰遜沒有公開提及要求韓國向越南派兵問題,而是表示他來亞洲不是為了要求軍隊,而是為了討論樸正熙關心的問題。但是,約翰遜同時暗示,為了盡快勝利結束越南戰爭,美國需要向越南派出更多的軍隊。陪同訪問的國務卿臘斯克也隻是和韓國總理談論使用韓國退役軍人的可能性。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President Johnson and President Pak”, November 1, 1966;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05208.
然而,越南戰爭的形勢迫使華盛頓持續增兵。威斯特摩蘭準備在越南南北軍事分界線南部建立軍事屏障,急需部隊守衛,因此催促華盛頓政府繼續增兵。11月19日,美國政府終於按捺不住,國務院和國防部聯合發出指示,要求布朗秘密向樸正熙總統暗示,美國在越南需要一個由九個步兵營組成的師加上後勤人員,估計至少需要1.65萬人,這支部隊可以直接由韓國退役軍人組成。這顯然和韓國提議的民間後勤服務隊不是同一個概念。在該主意最終敲定之前,必須對個中的優缺點進行充分評定。理想狀態下,新的韓國師應該在1967年4月1日之前到達南越。考慮到即將到來的韓國選舉可能使韓國正常的軍隊派遣難以實現,應該盡快招募退役軍人誌願者組建新的作戰師。無論如何,為了美國軍事計劃的實施,華盛頓強烈希望在1967年1月1日前得到樸正熙的明確承諾,部隊能夠在1967年7月1日前部署到位。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November 19,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15216.
三天後,布朗做出答複。盡管對南越非軍事戰鬥區人員需求的重要性和相關時間的緊迫性表示理解,但出於韓國內部形勢的考慮,他並不讚成敦促韓國繼續向南越增兵。布朗的理由如下:(1) 約翰遜總統訪韓之後,樸正熙總統曾親自向韓國人保證,美國不會再進一步要求韓國向南越派遣軍隊。韓國各黨派和韓國各團體對這個保證深感滿意,他們一致反對再進一步向南越派遣軍隊。(2) 韓國人不會接受派遣誌願兵的提議,擔心他們到越南將承擔戰鬥任務。招募、訓練和部署一個誌願師的準備行動必然為公眾知曉。(3) 約翰遜總統在訪韓期間也表示,他的亞洲之行不是要求盟國增加他們在越南的軍隊。即使打算讓韓國增兵,也隻是在美國和韓國總統選舉之後。(4) 樸正熙也表示,選舉之前他需要應付反對派。韓國是在亞洲承擔大量軍事義務的唯一國家,很多韓國人認為韓國貢獻的軍事力量與其人口不成比例。樸正熙無疑真誠地希望考慮征召韓國的預備役軍人,也可以緩解韓國的失業問題。然而,這也是選舉之後討論的事情。如果現在讓樸正熙派兵,尤其是在他做了不再派兵的公開保證後,對其大選肯定有影響,甚至可能讓他在大選中失利。如果他此時做出承諾,而隨後落選,這樣的承諾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布朗確信,在此時要求樸正熙增派軍隊是不明智的,將使他陷入困境。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22,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16220.
另外,韓國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小國,要求其向越南提供像美國一樣人口比例的軍隊,韓國人會認為這是相當不合理的,尤其是韓國與朝鮮在非軍事區內還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即使韓國政府希望避免這樣的對美態度,但是韓國國會、媒體和輿論卻毫不回避。可以想象,樸正熙總統將不得不要求“增加經援”,以便爭取國會批準派遣第二個師。
Ibid.
布朗認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能會讓韓國人認為,我們正在廉價使用韓國人為我們做事。”布朗接著重述了他原來反對推動韓國增兵的看法,指出如果希望韓國繼續支持越南戰爭,“我們應該避免讓他們感到我們過分地要求他們,而不顧他們自身現在麵臨的安全問題”。因此,“確保有機會實現韓國繼續向越南派兵的最佳辦法是,直到樸正熙大選之後再提這個問題”。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22, 1966, footnote 3,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16. 11月10日,樸正熙曾在一個非正式記者招待會上宣布,韓國不會再向南越提供額外的軍隊。在布朗看來,加強韓國在越南的參與,“唯一可行的路子看來是通過非軍事方式,因為目前韓國的國內氛圍不利於增兵”。
“Memorandum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mith)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January 19, 1967, footnote 5,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31.
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關注著如何參與越南戰爭,並避免國內反對派的攻擊。12月1日,韓國向布朗大使提出了韓國向越南進一步提供援助的建議,題為“支持南越安定計劃的有關建議”。該建議由三部分構成:(1) “扶持越南人民創建穩定的生活”,安置難民;醫療援助和社會福利計劃;農業、漁業、輕工業的發展;文化交流和掃盲運動;鄉村建設。(2) “國家建設:軍事組織的修複與建設”,即組建一支由韓國工人組成的民兵部隊。(3) “努力提供軍事援助”,由韓國組建準軍事單位,履行韓國在南越的援助義務,並且幫助在韓國訓練南越軍事人員。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24225.
駐韓使館認為,韓國建議的第一部分很符合南越的“政變發展計劃”,指明了南越的幾項重要需求。與美國白人或其他國家的人相比,韓國人更適合在越南執行此項計劃,因為他們更容易得到越南人的支持。大使館認為建議的第二部分是當前計劃的延續,擬向南越輸送2—5萬名韓國工人這一提議也體現出勃勃雄心,但不太現實。大使館承認,在韓國境內訓練越南民兵有其潛在價值,但這樣有組織的準軍事單位將會提升韓國在越南的軍事作用,繼而給樸正熙總統帶來不必要的政治對立。
Ibid.
國務院則對韓國的提議沒有多大興趣,很快電告布朗,讓他在選舉之前從樸正熙那裏得到初步的承諾,爭取在下一年再派另外一支部隊。雖然承認布朗反對促使韓國增兵的各種考慮有其合理性,國務院還是認為美國讓韓國增加對越南貢獻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派遣更多的戰鬥部隊。國務院擔心,過早談判或者接受韓國官員關於非軍事人員或者準軍事人員進入南越,可能導致韓國政府認為,通過類似的計劃能夠滿足美國的需求。盡管韓國的建議有可取之處,但是,華盛頓最終的對韓財政支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樸正熙總統在1967年向越南增派一個師問題上的態度,因為“這個師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Memorandum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mith)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January 19,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30232.
國務院指示布朗應該私下向樸正熙本人表明,美國準備早日體麵地結束越戰,因而需要更多盟國的軍隊支持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美國準備在1967財年增加駐越軍隊數量,使軍隊規模比馬尼拉會議時的水平高出35%。到1967年年底,參加越戰的美國軍隊將達到美國所有地麵部隊的25%,大約27%的美國人口將卷入越南戰爭。韓國需要提供同等比例的貢獻,在越南的軍隊應該達到7萬人。正在計劃建設位於南越非戰鬥區的安全屏障需要人力,韓國的反滲透訓練和經驗對於這種類型的任務將尤其有用。韓國政府提議派遣非軍事人員或者準軍事組織參與南越的和平計劃(pacification program)。但美國政府認為此舉不能代替派遣更多的戰鬥部隊,隻希望把這作為附帶的對越支援行動,希望韓國政府在選舉之後能夠盡可能增派一個師,或許這個師可以由退役軍人組成。國務院要求布朗爭取樸正熙在選舉前做出初步承諾,以便美國製訂相關部署計劃。
Ibid.
布朗未能遵從華盛頓的指示。1967年5月3日,韓國舉行總統選舉,樸正熙成功連任。6月8日的國會選舉中,執政的民主共和黨也贏得了絕對多數席位。
“Summary of monthly Cabinet meeting”, July 7, 1967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092650.這些為美國再次爭取韓國派兵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此,即將離任的布朗就推動韓國向越南增派軍隊問題,再次向華盛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布朗認為,如果向韓國提出增兵的要求,方式至關重要。布朗建議不要一開始就讓樸正熙麵對一項正式的要求,迫使他說是或者不是,可以先擺明美國在越南麵臨的實際情況,試探性地問他,韓國是否願意及在何種程度上提供幫助,以便給他一定的回旋餘地。其次,為了換取韓國的進一步增兵,布朗認為美國將必須切實付出代價,談判中要表現慷慨,不要采取討價還價的方法。這將有利於樸正熙政府爭取韓國國會和公眾的支持,讓其覺得能為韓國爭得民族利益,進而讓韓國輿論感到放心。但是,盡管如此,增兵問題依然麵臨困難,並無絕對成功的把握。為了盡力爭取,布朗認為美國“現在就應該準備向韓國提供一些好處,展示我們對雙方友誼和同盟的慷慨和理解”。因此,他建議應該把爭取韓國增派軍隊問題與美國在許多項目上的態度和立場聯係起來,比如韓國平民參與越南綏靖計劃、軍事力量的水平,韓國戰鬥部隊的後勤補給等,調整美國的立場,促使韓國人產生同美國合作的友好態度。這樣可以提升樸正熙總統的地位,便於他回應反對派的挑戰。“我們必須給樸正熙實現派兵的堅實基礎,使他相信再次派兵不會損害他的政治地位。”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52254.1967. 6月10日,布朗離開漢城,波特(William J. Porter)接替他的職務。
布朗的建議得到了華盛頓高層的支持,羅斯托對布朗的建議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布朗的建議是“一種富於智慧的觀察”,並建議約翰遜予以重視。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7, 1967, footnote 1; 3.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52,253.為了切實推動韓國派兵,6月30日至7月3日,副總統漢弗萊參加樸正熙7月1日的總統就職儀式。其間,漢弗萊按照布朗的建議多次向樸正熙提出向越南增派軍隊問題。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7, 1967, footnote 3,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53.回國後,漢弗萊建議,應優先滿足韓國的援助請求,特別是用於抵禦朝鮮滲透的安全和通信設備。萬一韓國決定裝備進一步派往越南的韓國軍隊,應該向韓國提供更多經濟技術援助。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59261.
越南戰爭的需要促使美國加快推動韓國派兵。8月3日,約翰遜派遣的柯利福德泰勒使團在訪問南越之後到韓國,催促再次當選總統的樸正熙盡快向越南增派軍隊。柯利福德向樸正熙解釋越南的戰爭局勢需要繼續增兵。美國正努力把軍隊增加到48萬人,希望韓國把越南戰爭視為自己的事情,進一步貢獻力量。盡管樸正熙表示有義務盡可能提供幫助,但轉而指出,韓國人擔憂自身的安全,況且韓國剛派出大量的軍隊,同時朝鮮也加強了滲透活動,因而派出軍隊相當困難,國會中的反對派將會聯合起來抵製再次派兵。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ugust 3,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67270.
美國的努力推動了樸正熙做出繼續派兵的決定。9月4日,樸正熙通知美國新任駐韓大使威廉·波特(William J. Porter),韓國打算應約翰遜總統的請求向越南增派軍隊。分遣隊的數量將和國防部長磋商後定奪。在和波特的談話及隨後給約翰遜總統的信中,樸正熙概述了影響他向海外增派軍隊能力的內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公眾對韓國自身安全和防衛能力的關注,尤其是最近非軍事區內朝鮮滲透活動的增多。樸正熙也暗示,
派兵與否將取決於美國1966年對韓國做出的各項承諾的執行程度。
為此,駐韓使館準備定期向韓國政府報告1966年承諾的執行情況。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73.
在美國急需韓國軍隊又麵臨預算壓力的同時,韓國內部反對向越南派兵的力量也不斷增強,加之朝鮮在非軍事區的破壞活動增強了韓國自身的不安全感,使美國推動韓國增兵越南的計劃變得愈加不容易。為此,波特主張以最少的代價促使韓國增派軍隊,減少韓國增兵越南對美國預算的影響,並在不久的將來減輕預算負擔。波特建議美國幫助樸正熙改善韓國的內部狀況,克服與此相關的內部政治障礙,爭取國會和公眾支持向越南增派軍隊。因而,波特建議,向韓國提供這些軍隊的裝備以及部署這些軍隊的額外經費;提供經費和裝備,訓練預備部隊,以替補這些將派往越南的部隊;迅速提供裝備改善韓國的海陸邊界安全,改善韓國內部民事安全機構的偵查能力,清除朝鮮滲透者;韓國在越南作戰部隊使用的美國武器,將在越南戰爭結束後,歸韓國軍隊所有,美國不再收回。前兩條建議旨在確保韓國的防衛能力不會削弱,不會因為增派軍隊而增加韓國的經濟負擔。第三條為了應付朝鮮日益增強的滲透威脅,並向韓國人民提供切實可見的證據,表明韓國政府有能力對付朝鮮的威脅。最後一條是為了增強韓國政府的長期防衛能力。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19,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76278.對於波特的建議,華盛頓又覺得這樣會使美國顯得太過主動,急於向韓國讓步。國務院和國防部認為,應該讓韓國人首先擺明他們的要求,“而非先公開我們的出價”,波特可以綜合考慮采用前三條建議,但第四條建議可能引起韓國的消極反應,因為這些武器價值數目尚未確定。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19, 1967, footnote 3, 4,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76,277.
隨著內部政治形勢逐漸緩和,韓國具備了繼續向越南派兵的內部條件。11月25日,波特雖然認為再次推動派兵的時機已到來,但轉而指出,在向樸正熙提出之前,美國應該重新評估韓國增派軍隊的前景和結果,因為有關讓韓國進一步提供軍隊的情況,已經和初期的派遣甚至和去年春夏季的情況不同,爭取韓國派兵的形勢相當不利。一方麵,韓國政府正爭取通過派兵獲得美國更多的援助,會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的要求或者失望。簡而言之,他們把5萬名在越南的韓國軍隊作為他們的“阿拉丁神燈”,企圖實現他們所有的夢想。另一方麵,韓國人反對政府繼續派兵的力量進一步增強,對韓國政府造成壓力。因而,盡管樸正熙可能考慮再次派兵,但他的要求將是昂貴且複雜多樣的。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25,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91293.波特的評論道出了有關美國要求韓國持續增兵的困境:一方麵,隨著越南戰爭陷入僵局,美國自身將難以承受越南戰爭的負擔;另一方麵,韓國向越南派兵要價的不斷提升也使美國從韓國派兵中所得收益急劇縮減,還不得不犧牲美國對韓政策目標,幫助韓國政府對付韓國國內反對勢力,把自己與樸正熙政府緊緊綁在一起。
盡管爭取韓國派兵的意義遠不如前兩次派兵,但越南戰爭的軍事需要,促使華盛頓還是選擇了繼續推動韓國增兵。邦迪表示,華盛頓政府仍舊想“盡可能促使韓國增派軍隊”,同時避免波特所說的“收益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和“‘阿拉丁神燈’缺陷”。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25, 1967, footnote 4,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294 30日,國務院指示駐越大使尤金·洛克(Eugene M. Locke)務必於12月7日返回美國磋商向越南增兵的相關事宜,建議沿途向韓國通報越南戰爭的形勢,傳達華盛頓高層要求派兵的緊迫感,並把克利福德—泰勒使團的使命向前推進一步。同時,根據韓國所增派軍隊的類型和規模,國務院希望韓國能就派兵問題提出相應的美國回報問題,讓洛克盡快帶回來韓國提出的“一攬子”要求,以便美國能夠迅速考慮如何回報。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November 30,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95296.
12月6日,洛克按照指示途經韓國,與樸正熙等政府要員進行兩個半小時的磋商。在不危及韓國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韓國政府同意派遣一個“輕裝師(light division)”,派兵的具體時間尚未確定。不過,樸正熙打算變相增兵,用平民代替在越南負責後勤的部隊,然後以這些後勤部隊為基礎,組建一支 “團建製的戰鬥部隊”,達到一支“輕裝師”的水平。顯然,韓國政府麵臨的派兵阻力也確實很大,韓國總理丁一權指出,美國曾保證過上次的派兵要求將是最後一次,韓國政府也因此已向韓國國會這樣保證過。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6,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97299.
為了最終敲定派兵問題,12月21日,在澳大利亞前總理哈羅德·霍爾特(Harold Holt)的葬禮上,約翰遜與樸正熙再次會麵,並主動向樸正熙承諾,將最遲在1968年1月1日交付韓國所要求的對付朝鮮的安全設備。樸正熙也積極回應,表示韓國將改變原來4月派兵的計劃,盡可能在3月1日前向越南派遣軍隊。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Australi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1,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301. 然而,當美韓雙方終於敲定向越南派兵的日期,正在積極準備有關派兵的事宜時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to President Johnson”,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05306; “Cable from Secretary of State Dean Rusk for Ambassador Ellsworth Bunker regarding details for the sale of U.S. destroyers to South Korea and provisions for U.S.backed assistance for South Korean civilian and military personnel in Vietnam”,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154875; “Joint message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cceptability of U.S. government response to ROK government conditions tied to undertaking additional troop dispatch to Vietnam”,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058414.,朝鮮偷襲青瓦台和俘獲美國船隻“普韋布羅”號,再次使派兵問題複雜化。朝鮮半島危機驟然打亂了韓國增兵越南的既定安排。在半島危機和越南戰爭的雙重壓力下,美韓同盟關係麵臨嚴峻考驗。
第四節“蜜月”的結束:朝鮮的挑戰與美韓分歧突顯
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軍事衝突,是分裂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自朝鮮戰爭結束之後,南北雙方都力圖統一,因而在非軍事區不時地發生小規模的軍事衝突。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隨著和平統一心理攻勢的失敗,朝鮮開始加強對韓國的軍事滲透活動,力圖以內部顛覆的形式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
B. C. Koh, “The Pueblo Incident in Perspective”, Asian Survey, Vol. 9, No. 4 (Apr., 1969), pp. 269271.在1965年以前,南北雙方沿非軍事區的武裝衝突次數不多,但自1965年開始,朝鮮就派遣誌願者援助北越,同時加強反美宣傳,增加在非軍事區的軍事活動,力圖促使美國同朝鮮建立直接的外交聯係。
YurBok Lee and Wayne Patterson, eds, KoreanAmerican Relation, 1866—1997,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p.104106.另外,南北雙方軍事衝突之所以明顯增加,從動機來看,朝鮮很可能就是為了阻止美韓在越南的軍事合作。
Kwak Tae Yang, The Anvil of War: The Legacies of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tnam War, pp.139140.尤其是從1967年開始,衝突次數與前幾年相比增長10倍。
南北雙方非軍事區衝突情況表(1961—1971)YurBok Lee and Wayne Patterson, eds, KoreanAmerican Relation, 1866—1997,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140.
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
衝突次數8880784985188
傷亡人數612152114135785841156
韓國5410596643343685
朝鮮0542556228533461
美國1310007677110
然而,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軍事衝突的升級並沒有阻止美韓在越南的軍事合作。1967年年底美韓雙方再次決定向越南增派軍隊時,南北雙方在非軍事區的衝突也達到頂峰,最終在1968年年初,朝鮮突然偷襲青瓦台,並在朝鮮附近海域捕獲美國“普韋布羅”號調查船。
1968年1月21日後半夜,30名全副武裝的朝鮮特工襲擊韓國總統府邸青瓦台,旨在刺殺樸正熙及其政府要員,這次襲擊以失敗而告終,但幾名平民和韓國警察在事件中死亡。距這次襲擊不到48小時,朝鮮又俘獲了美國的情報收集船“普韋布羅”號及其船員。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09310.“普韋布羅”號原為美國陸軍的貨船,1966年4月,被改造成電子偵察船在海軍服役。1968年1月11日,受命監視蘇聯海軍在對馬海峽的活動並沿朝鮮東海岸收集電子情報。23日,一艘朝鮮獵潛艦艇將其俘獲。事後朝鮮宣稱,該船侵入朝鮮領海。而美國始終予以否認。
對於朝鮮先後引起的兩起事件,美韓雙方很快做出了不同的反應。美國政府做出了三個反應:一方麵很快與朝鮮秘密接觸,談判解救“普韋布羅”號及其船員,並竭力爭取蘇聯的支持,設法通過“聯合國軍”司令部和軍事停戰委員會敦促朝鮮釋放“普韋布羅”號和船員;另一方麵,要求韓國克製,保持半島和平,“強烈反對任何針對朝鮮襲擊漢城的報複行動”;與此同時,美國迅速向朝鮮海域增派軍事力量,實行軍事威懾。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24, 1968, footnote 2,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311;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January 2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15316.韓國則主張對朝鮮立即實施報複,對美國限製韓國報複朝鮮的行動表示強烈不滿,要求美國通報和朝鮮就“普韋布羅”號事件接觸的情況。不過,麵對美國駐韓當局的壓力,韓國方麵也做出妥協,樸正熙表示尊重“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權威,不會單方麵報複朝鮮,但是,如果朝鮮再發動襲擊,報複不可避免;美國若不能取得“普韋布羅”號的滿意解決結果,韓國樂意同美國一道對朝鮮實施打擊。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24,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11313.
在積極同朝鮮秘密談判要回“普韋布羅”號和船員的同時,為了撫慰韓國方麵的情緒,爭取韓國在美國處理辦法上的緊密配合,美國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一方麵,約翰遜總統很快給樸正熙寫信,對其遇襲事件表示關切,申明美國的處理策略,希望美韓雙方保持團結;另一方麵考慮加強對韓軍事援助,增強韓國自身的反滲透能力。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February 4, 1968, pp.322323; “Memorandum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Systems Analysis (Enthoven) to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pp.326327; “Memorandum from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Katzenbach) to President Johnson”, February 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27328.
但是,隨著“普韋布羅”號事件解決的拖延,韓國力圖突破美國處理危機的框架。在回複約翰遜總統的信中,樸正熙主張,美韓雙方應該把解決“普韋布羅”號問題和阻止朝鮮對韓國的侵擾行動統一起來,兩者缺一都不能完整地實現彼此的共同目標。樸正熙認為,不能無限製地采取和平的方式謀求問題的解決,應該采取強硬立場,對朝鮮的行為進行懲罰性報複。
“Letter from President Pak to President Johnson”, February 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29330.韓國總理丁一權顯然更善於外交,以韓國公眾不理解為由,質疑正在板門店舉行的秘密會議的合理性,因為美國和朝鮮進行秘密談判的板門店是韓國的領土。丁一權還懷疑“聯合國軍”是否會繼續保護韓國的主權和安全,質疑美朝雙方談判的國際法基礎《朝鮮停戰協定》。他用詞激烈,質問波特大使:“如果古巴襲擊華盛頓並且攻擊白宮,韓國接著和古巴談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會持何種態度呢?”丁一權希望公開這個會議,但是如果有必要秘密進行,則應該將韓國政府代表包括在內。會議討論的主題不應該局限在“普韋布羅”號事件,而應該包括發生在此前的襲擊青瓦台事件,並且應該予以優先討論。如果朝鮮再次發動襲擊,韓國準備考慮在保持基本的美韓關係不變的前提下,采取有限的報複措施。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6,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31334.
韓國展示的強硬立場惹惱了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對於韓國懷疑美國的基本動機和目的感到難以容忍,氣憤地稱韓國人簡直是“遠東的愛爾蘭人”,“為了獨立的韓國安全,我們已經有3.3萬人死於戰場,2萬人非戰鬥死亡,超過10萬人負傷。我們在這個國家駐紮大量的軍隊已有17年。在經濟和軍事援助方麵,我們已經向這個國家投資超過60億美元,這幾乎占整個馬歇爾計劃的一半。最近,我們已經大大加強了在韓國的空軍力量以及韓國周邊地區的力量,並在聯合國多次宣布支持韓國”。臘斯克指示波特向韓國人表明,韓國人對美國的懷疑傾向將會給美韓兩國關係帶來潛在的危險。美國不會把韓國看作附庸國,美韓雙方有基本的共同利益,美國已經完全承擔了支持這些共同利益的責任,而很少期望從韓國人那裏得到什麼。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February 6,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35336.
韓國則擔心一旦“普韋布羅”號及其船員問題得到解決,美國將會撤退增加的軍事力量。為此國務院認為,必須使韓國政府官員相信,朝鮮俘獲“普韋布羅”號和襲擊青瓦台隻是問題的一部分,必須采取不同的措施來處理,釋放“普韋布羅”號及船員的可能性必須盡可能通過私下談判實現。同時,美國不能期望通過私下談判或者在停戰委員會上的公開譴責阻止朝鮮對韓國的侵擾,適當的措施是加強韓國的軍事力量和能力,以便擊退並懲罰朝鮮的滲透者。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February 7,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37338.
為了讓韓國清楚美國的這種政策差別,2月7日,約翰遜總統再次給樸正熙寫信,針對樸正熙希望把“普韋布羅”號事件和控訴朝鮮襲擊行為兩個問題聯係起來的想法,約翰遜認為,美國和朝鮮的談判隻是策略問題,保衛韓國免受朝鮮的侵略則是美國的長期政策,美國不會因為臨時的事件改變美國長期的對韓政策,而這種類型的談判公開進行將很難取得成功,將會變成以往軍事停戰委員會那種相互宣傳式的交涉,隻有秘密談判,才能切中問題的實質。對於韓國想參加板門店會議的要求,約翰遜認為即便美國同意,朝鮮方麵也不會同意,而美國不願意冒談判破裂的風險。對於美國和朝鮮在板門店進行的秘密談判給韓國政府帶來的政治和公共關係的麻煩,約翰遜解釋道,美國之所以想私下處理這個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容易向韓國公眾解釋清楚,而且絲毫無助於減少韓國公眾對事情的懷疑,進而損害美韓之間正常的友誼與合作。美韓雙方應該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普韋布羅”號問題和韓國安全這個長期問題,這一點很重要。對美國來說,當前朝鮮捕獲“普韋布羅”號是一個直接的挑戰,必須迅速果斷地處理。這個問題的處理沒有必要和朝鮮對韓國的攻擊聯係在一起,而韓國的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在停戰委員會中公開譴責朝鮮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問題的解決得依賴於切實加強韓國的軍事力量,因而,加強韓國的防衛力量要比直接的談判策略和宣傳好。為此,約翰遜答應向韓國提供:價值3200萬美元的一攬子反對朝鮮滲透的武器;兩艘驅逐艦;八門自動推進式榴彈炮;一個連隊的12架UH1D直升機。為了徹底讓韓國安心,約翰遜還決定在1968財年再追加1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February 7,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39341.
然而,美國的這種以援助封口的辦法並不奏效,樸正熙堅持自己的看法,他相信對於應付金日成這樣的人,單純增加軍備沒有用。在韓國看來,美國的政策由兩部分構成,一方麵努力拯救“普韋布羅”號及其船員,另一方麵增強韓國力量,這意味著麵對朝鮮持續不斷的挑釁,韓國必須保持克製。樸正熙表示,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韓國人很可能不會再保持被動,朝鮮半島將再次開戰;“美國最近的談判策略隻會助長金日成,導致韓國人民的苦難。金日成是一個‘盜賊’,他駕船以非法的方式奇襲漢城,而今美國卻希望通過和他談判解決問題。美國何以認為這樣的策略會奏效?”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8,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43345.
對於韓國方麵的怨氣,波特再次強調,美國不會放棄通過和平方式來解決“普韋布羅”號及其船員問題,希望韓國保持冷靜;非軍事區的侵擾和“普韋布羅”號問題應該分別處理。針對韓國內閣官員呼籲以某種方式讓韓國代表出席板門店秘密會議以保持韓國臉麵,波特明確表示,這樣將會切斷這個渠道,而美國不想為了保持韓國的臉麵而斷了和朝鮮談判解決“普韋布羅”號問題的可能。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8,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43345.
鑒於在韓國參加板門店會談問題上美國毫不讓步,為了挽回點麵子,2月8日,韓國總理丁一權重提1月31日韓國的建議,要求召開美韓之間部長會議。同時,為了切實分散對美朝板門店談判的過分關注,韓國希望美國可以派遣一位有聲望的總統特使訪韓。波特很快同意韓國的兩項提議,並向華盛頓指出,宣布高層訪問將會吸引國會和媒體,轉移未來幾天板門店會談的注意力。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8,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46347.國務院對此也非常積極,當天便做出答複,要求波特秘密通知樸正熙,美國正積極考慮派遣一位特使與他溝通。第二天,約翰遜寫信通知樸正熙,正式任命塞勒斯·萬斯(Cyrus R. Vance)為特使。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47349.
韓國一方麵催促特使盡快到來,一方麵繼續堅持自己原有立場,向美國施壓,要求公開板門店談判或者讓韓國代表參與秘密會議,堅持對朝鮮進行報複,確定美韓聯合報複的具體規定。“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9,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53354.韓國方麵持續不斷的壓力,促使美國加快研究派遣萬斯使團訪韓的有關事宜。“Paper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ndated, pp.355356; “Memorandum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9, 1968, pp.358360;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0, 1968, pp.366367;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Korea”, February 11, 1968, pp.368369,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為了顯示對韓國的重視,國務院要求萬斯直接從漢城返回華盛頓,以使這次任務的目的不被在其他地方的停留所衝淡。出於“對漢城的深厚感情”,也為了消除任何冒犯樸總統和其他韓國領導人的風險,萬斯返回美國後將立即向約翰遜總統彙報這次任務的結果。“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47349.
2月11日,萬斯使團抵達漢城。從第二天開始,經過和樸正熙、丁一權等韓國政府高官進行輪番會談,萬斯重申美韓共同利益,反對韓國進行輕率的單邊報複行動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2,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69371.;萬一朝鮮再次侵擾韓國,美韓應該磋商後再根據情況聯合做出采取什麼行動的決定。萬斯以《美韓共同防衛條約》的修訂必須得到美國國會的批準為由,再次拒絕了韓國提出的修約要求。當丁一權表示,國會的壓力可能迫使韓國政府從越南撤出他們的軍隊時,萬斯反唇相譏,美國同樣會從韓國撤出美國的軍隊。“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3, 1968;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4,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73376.
萬斯使團完成了基本的目標,緩和了美韓緊張關係,說服樸正熙保持克製,不對朝鮮進行報複。萬斯同意向韓國提供1億美元,援助韓國軍事現代化,並幫助改善韓國預備役部隊的裝備水平。通過韓國政府高層官員的廣泛討論,韓國方麵承諾:在沒有同美國磋商之前,韓國政府將不采取針對朝鮮的獨立軍事行動;並將采取行動平息韓國民眾的情緒,壓製公眾采取報複行動的衝動;同意隻要美國同朝鮮的秘密會議持續時間不長,將不準備參與,以便美國爭取迅速釋放船隻和船員。“Notes of the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Cyrus R. Vance”, February 15, 1968; “Memorandum from Cyrus R. Vance to President Johnson”, February 20,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376391; ChaeJin Lee and Hideous Sato, U.S. Policy toward Japan and Korea: A Changing Influence Relationship,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2, p.44.
萬斯訪韓之後,韓國的報複衝動得到克製,美韓同盟矛盾暫時平息。為了扭轉在美韓同盟中的被動地位,韓國重提向越南派遣軍隊問題,力圖借美韓在越南的合作促使美國繼續越南戰爭政策。
3月初,韓國總理丁一權多次向駐韓大使波特表示,接下來的一年是越南戰爭的關鍵年,需要用更多的軍隊向敵人施加最大的壓力,而韓國可能會向越南增派兩個師或者更多兵力。他已經建議韓國政府向越南派遣兩個陸軍師,加上以前雇傭5000名退役軍人承擔在越南的後勤工作的建議,最終,韓國能夠在越南增加兩個師和由兩個團組成的輕裝師,使韓國在越南兵力達到五個師,總計9.7萬人。接著,丁一權建議通過約翰遜和樸正熙兩位總統的私下會晤來實現這次大規模派兵,並提出了韓國的初步要求:
提供必要的財政援助,讓韓國部署三個預備師,這些軍隊目前全部武裝,處於待命狀態。
向位於後方的7個預備師提供裝備,使他們的裝備達到正常的預備師水平。
由於考慮歸還衝繩,美國應該在濟州島建立更大的空軍基地,部署先進的F4戰機。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8,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02404.
韓國向越南派兵的提議很快引起了美國的重視。原駐韓大使布朗已經擔任負責遠東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並兼任韓國特遣隊主任,他全麵分析了韓國此項提議所需花費和個中利弊。布朗指出,丁的第一項要求可能使美國花去估計2300萬美元,第二項要求則可能使美國花費6300萬美元。除了5000民兵的工資問題外,韓美關於派遣該輕裝師和平民的談判實際上已經完成,衝繩儲備有用於裝備這個輕裝師的武器,然而,韓國政府尚未尋求韓國國會批準這次派兵。再增派兩個師也需要韓國國會的批準,而讓國會批準這兩個師絕不是容易的事情。與派遣輕裝師相關,美國已經同意向韓國政府提供:兩艘驅逐艦、12架直升機、一個營的8英寸榴彈炮、為新增加的8個營的反滲透部隊提供日常的運作和維持費用、一項價值3200萬美元的反滲透計劃、為該輕裝師和5000民兵提供財政支持。這些承諾的交付正在計劃日程中。一次性交付這一攬子花費估計要5.47億美元,明年可能達到7700萬美元。
“Information Memorandum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Korean Task Force (Brown) to Secretary of State Rusk”, March 12,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04407.
盡管實行丁的建議花費巨大,但將有下列好處:韓國在越南的兵力將會大增,進而強有力地向朝鮮證明,其阻止韓國政府進一步參加越戰的任何努力,都會遭到徹底失敗,而且韓美在越南的軍事合作關係更加緊密。可能存在的壞處則包括:可用的重要裝備清單,比如M16來複槍和直升機非常短缺,美國將不得不在武裝美國預備隊、南越軍隊或者兩個韓國師之間做出選擇;將需要大幅增加美國在越南的後勤人員;韓國軍隊在越南的運作模式——往往接管越南地方政府——可能隨著軍隊的大幅增加,使越南人對韓國軍隊的敵視態度增強;韓國大規模增兵越南,將會大大加強韓國政府對參與越南戰略計劃、和平談判等的要求和期望。而韓國人力求美國能夠在越南贏得戰爭,如果美國退縮,美韓關係可能因此變得複雜,摩擦增多,也可能抑製韓國在越南戰爭後參加美國在其他地區的活動。實現韓國這樣大規模的派兵將使美國花費巨大。
“Information Memorandum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Korean Task Force (Brown) to Secretary of State Rusk”, March 12,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04407.
綜合上述利弊,布朗認為,除非衝繩的裝備緊缺到必須限於裝備美國或者韓國軍隊,否則美國應該盡快促使韓國派遣輕裝師和5000民兵,同時不損害部署兩個師的建議。對於後者,將需等待美國進一步的部署決定。如果此舉可行,韓國國會要批準兩次,第二次批準增派兩個師難度很大。最好不要把兩次批準攪在一起。先考慮如何讓韓國國會批準派遣輕裝師和5000民兵,而後再考慮增派兩個師。
Ibid.
波特認同布朗對於丁一權建議的利弊分析,但更注意韓國方麵再次提議大規模增兵的意圖。波特認為,丁一權一直力圖向美國傳遞一項信息,即由於北越的春節攻勢和朝鮮偷襲青瓦台並俘獲“普韋布羅”號,越南和韓國各自的國內局勢發生了極大變化。在這些事件之後,向越南增派韓國軍隊會產生一個新問題,就是韓國人想讓美國竭盡全力徹底解決越南問題,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願意參與這樣的努力。韓國擔心,如果戰爭一直進行到美國選舉,北越將可能迫使美國在聯合國以妥協解決越南問題,這將會鼓勵亞洲共產主義把下一個目標集中在韓國。但波特感到,丁的建議可能事先並沒有得到樸正熙的讚成;美國需要探究丁的提議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樸正熙的支持。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07409.
對於韓國的增兵建議,華盛頓高層顯然很感興趣。3月29日,國務院授權駐韓大使波特通知樸正熙,約翰遜總統準備邀請他到檀香山進行私人會晤,主要涉及朝鮮問題和當前越南局勢。第二天,樸正熙接受美方的邀請,但希望會後聯合公報中不要涉及向越南增派軍隊問題,擔心可能引起麻煩。
“Secretary Rusk informs U.S. embassy to invite President Park to attend the Honolulu meeting”, March 29, 1968,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284392; “ROK President Park accepts in principle the invitation to meet with Pres. Johnson in Honolulu”, March 30, 1968,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038620. 4月初,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後,華盛頓等重要城市又發生了嚴重的騷亂,約翰遜總統不得不推遲和樸正熙的會晤。
然而,此時的美國已經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麵,北越的春節攻勢助長了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打擊了美國政府繼續越南戰爭的意誌,使其對越南戰局愈加悲觀。內外交困的局麵也壓垮了約翰遜總統的個人意誌。3月31日,約翰遜被迫單方麵宣布停止對北緯20度以北地區的轟炸,並在同一天宣布不再參加下一屆總統競選。
時殷弘:《美國在越南的幹涉和戰爭,1954—1968》,第268278頁。
約翰遜宣布放棄角逐下屆總統競選和美國政府對越政策的變化顯然對韓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由於沒有事先接到約翰遜總統宣布放棄競選的信息,樸正熙感到不安,擔心美國領導層的變化可能使韓國在白宮失去強有力的支持者,美國對韓國和亞洲的政策將會發生變化。
“Editorial Note”,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09410.鑒於美國越南戰爭政策變化及未來美國政府領導人變更,韓國在向越南派兵問題上的熱情急劇降低。樸正熙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認為約翰遜總統放棄競選,影響力正在減弱,對韓國許諾的援助可能難以兌現,總統秘書室長李厚洛甚至說,韓國不能再依靠美國的長期軍事援助。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Cable from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April 23,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21422.4月17日,約翰遜和樸正熙在檀香山單獨會晤時,樸正熙向越南增兵的態度明顯轉變。盡管約翰遜希望韓國繼續增兵,樸正熙則表示,朝鮮加強了對韓國的襲擊,韓國需要加強自身防衛力量,因而韓國派遣更多現役的韓國士兵到越南是不可能的。樸正熙隻同意向越南派遣5000民兵,替換位於南越後方的韓國正規部隊,以便這些部隊到前方承擔作戰任務,而派遣這5000民兵的準備工作,也需要大約3個月時間。
“Editorial Note”, pp.409410; “Summary of Conversations Between President Johnson and President Pak”, April 17, 1968, pp.419421,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內部對於促使韓國繼續向越南派兵的立場也在發生變化,美國軍方開始反對推動韓國繼續向越南派兵。6月中旬,新任國防部長克拉克·柯利福德(Clark Clifford)向約翰遜建議,美國不要再討論派遣5000名韓國民兵到越南的問題,因為這項花費太高,越南軍隊正急需衝繩的這些裝備。
“Information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to President Johnson”, June 19,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37439.國防部認為,自去年秋天同意增派該輕裝師以來,韓國遲遲未能兌現許諾。在檀香山會談期間,樸正熙重申了提供戰鬥部隊的承諾,但是,力勸美國同意他先派遣5000民兵替換後勤部隊,把這些後勤部隊轉換成戰鬥部隊。情報表明,韓國政治形勢排除了韓國近期向越南增派戰鬥部隊的任何可能。所以,韓國政府官員繼續催促美國同意派5000名韓國平民到越南,顯然是把這種安排看作一種金錢交易,獲取高工作報酬、掙得更多外彙的一種方法。按照他們的要求,這5000名民兵每年將花去美國大約2200萬美元。由於利用韓國部隊,國會和民眾不斷批評美國政府雇了一幫“唯利是圖的人”。如果同意韓國的要價,美國政府將遭到國內更多的批評。國防部因此建議總統不要同意韓國派遣這些平民,至少在韓國政府準備派遣更多的戰鬥隊前,應推遲這項派遣計劃。
“Information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to President Johnson”, June 19,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437439.
隨著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持續降級和尼克鬆政府推行從越南退出的政策,韓國派兵的熱情也迅速減退,最終派遣了一支總數不足3000人的韓國海軍陸戰隊及其支援部隊,算是履行原來派遣一個非滿員師的承諾,敷衍了事。
當美國政府內部為是否讓韓國繼續增兵爭論不休時,美國的一些重要人士開始深入思考美韓關係的新發展。早在1965年年初,當美國政府高層尋求韓國大規模增兵時,布朗大使就對韓國分擔集體安全責任的能力表示懷疑,指出韓國向越南派兵可能會改變韓國在美韓關係中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在美韓關係中的自信、平等感。另一方麵,很多韓國人可能懷疑,在美韓關係中,韓國是否變成了美國政治和戰略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美國援助和支持的獨立自主的實體。這些可能的結果涉及更大的問題,即美國需要怎樣正視美韓同盟關係,以及韓國在亞洲角色的變化和轉變的速度。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30, 1965,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6872.
隨著韓國在越戰期間民族自信感的不斷提升和經濟快速發展,1966年8月,布朗進一步指出,在韓國進步的過程中,美國必須謹慎地把握美韓關係,避免留下美國正在減少對韓國的興趣或者縮減任何必要援助的印象。對美國來說,既不要把韓國進步的過程看作有損美國的利益,也不要看作減弱美國的影響力,這樣才是明智的。盡管美韓關係平等的時刻尚未到來,但是遲早會到來,美國必須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做好準備,以便能把握好雙方關係調整的尺度。
“Letter from the Ambassador to Korea (Brown) 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Bundy)”, August 26, 1966,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187192.
布朗對美韓關係前景的認識逐漸在美國政府內部得到廣泛認同。1968年2月,萬斯訪韓之後,對韓國在談判中展現出的新麵貌印象深刻,建議建立一個小型的對策研究小組,由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白宮聯合派員組成,研究美國的對韓政策,明確美國在韓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
“Memorandum from Cyrus R. Vance to President Johnson”, February 20,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384391.約翰遜很快授權副國務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 Katzenbach)組織人力,總結以往美國對韓政策的成效,研究新的美國對韓政策。
Ibid.
該報告以美國安全戰略為基點,確定了美國對韓政策的主要目標,即防止敵對勢力控製韓國,降低南北雙方大規模敵對行動的可能性。在這個前提下,實施美國對韓政策的其他目標。該報告可以說是對1960年代美國對韓政策的總結,從本質上再次確認了美國對韓政策的根本目標,同時初步謀劃了未來幾年內美國對韓援助政策轉變的步驟。由於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韓經濟政策的目標初步實現,而與此同時,隨著朝鮮軍事威脅的增強,美國的對韓政策目標出現了向強調軍事安全目標回歸的趨勢。但隨著約翰遜政府的結束,對韓政策具體如何實施,則成為尼克鬆政府所要麵對的問題。
小結越戰與樸正熙時期的美韓同盟
越南戰爭是美國冷戰戰略及對越政策逐漸演進的結果,美國公開向越南大規模派兵,則是美國東亞冷戰政策的進一步延伸,並使美國的冷戰戰略擴張達到了一個頂峰。就美韓同盟而言,越南戰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美國來說,越南戰爭是一場災難,美國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對於韓國樸正熙政府來說,則是一個機遇,使其“富國強兵”戰略得到了很好的實現。戰爭不僅提升了韓國在美韓同盟中的地位,而且為樸正熙政府實現經濟騰飛和韓國國際政治地位的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條件。
1966年1月,布朗就指出了樸正熙願意援助美國越南戰爭政策的三點動機:希望在東亞承擔領導角色;反對共產主義在亞洲的“侵略”;加強美韓關係。
“Memorandum from Vice President Humphrey to President Johnson”, January 5, 1966, footnote 3,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142143.就前兩點而言,借助參與越南戰爭,韓國成功實現了最初的目標,開始走出霧幕,在東亞國際政治中扮演相對重要的角色。1966年,樸正熙提議並成功召開由“反共國家”參加的馬尼拉峰會,重申實現越南戰爭勝利的集體安全承諾。馬尼拉峰會一直持續到1972年。樸正熙也努力發起亞太委員會(Asian and Pacific Council),並於1966年在漢城承辦首次會議,討論非共產主義亞洲國家的共同政治和安全利益。該組織包括日本、泰國、菲律賓、“南越”、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老撾等十國。雖然美國沒有直接參與,但韓國努力組織反共的行動,贏得了美國的積極支持。從1948年建國至參與越戰之前,韓國很少參與國際組織,除了美國之外,很少與他國密切交往,而參與越戰之後,韓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得到更多西方國家的認同。
ByungKook Kim & Ezra F. Vogel eds., the Park Chung Hee era—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p.425.
從樸正熙政權的自身角度而言,樸正熙借助美國對韓國持續向越南派兵的依賴,成功地加強了約翰遜政府和樸正熙政府的關係,為自身政權的鞏固提供了強大助力。1964年6月,當韓日關係正常化談判在韓國國內引起極大政治混亂,危及樸正熙政府存續之時,美國表示反對樸正熙啟動戒嚴法進行鎮壓,甚至猶豫是否繼續支持樸正熙政府。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4, 1964,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2930.然而,1965年韓國向越南派兵之後,隨著對韓國軍隊參與越戰需求的增強,美國開始支持樸正熙政府,並幫助樸正熙穩定政局,加強權力,壓製反對派。1965年底,隨著韓國向越南派兵逐步公開化,丁一權總理開始不斷向美國施壓,要求美國幫助韓國政府對付反對派和媒體,給反對派和媒體洗腦。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2, 1965, pp.132134;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8, 1965, pp.138140;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30, 1965, pp.140141,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隨後,為了爭取韓國派兵,美國不得不暫時放下推動韓國政治民主並限製樸正熙政府集權化傾向的政策目標,協助樸正熙政府對付韓國內部的反戰勢力,並為樸正熙1967年再次當選暗中助力。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1, 1966, pp.161167;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vember 22, 1966, pp.216220;“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December 19, pp.228229;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rch 14 1967, pp.235238;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7, 1967,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越南戰爭把美國約翰遜政府和樸正熙政府緊緊地綁在了一起,樸正熙和約翰遜在戰爭期間建立的深厚私人友誼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美韓“蜜月”關係的一種反映。
布朗的觀點預見性地指出了韓國的參戰動機,但從韓國參與越戰的客觀結果來看,韓國的收獲遠非以上三個方麵,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韓國在戰爭期間獲得的大量經濟、軍事援助。韓國借參與越南戰爭之機,促使美國在對外援助縮減的趨勢下,向韓國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韓國向越南派兵狀況
Kwak Tae Yang, The Anvil of War: The Legacies of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tnam War, p.84.單位:人
年份總人數陸軍海軍陸戰隊海軍空軍其他
1964140140————
19652054115973428626121—
19664560540534429572254—
19674848941877614473583—
1968498694274562157859331
1969497554277260967678535
19704851241503609677210734
1971456944234525586629831
自1965年韓國開始向越南大規模派兵以來,較以往的對韓援助及同期對其他地區的對外援助而言,美國對韓經濟和軍事援助明顯增加,這為樸正熙政府完成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了急需的資金。1966—1969年是韓國參加越戰高峰,同期美國對韓經濟軍事援助總額達到26.5億美元,遠遠高於1961—1964年14.87億美元的援助總額。另外,作為韓國向越南派兵的回報,在1965—1972間,美國對韓國派兵的財政支出達9.27億美元。另外,在美國的支持推動下,1965年韓日關係的正常化也為樸正熙政府帶來了8億美元的贈款和相應的賠償資金。這些資金為樸正熙政府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基礎。1964—1973年,在韓國軍隊派駐南越期間,韓國向南越的產品出口增長10倍。
ByungKook Kim & Ezra F. Vogel eds., The Park Chung Hee Era—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p.426.除了直接援助外,美國還設法促進韓國的對外貿易增長,采取優惠措施從韓國采購軍需物資,推動韓國參與戰爭貿易和南越的戰後重建工作,推動日本、聯邦德國等盟國發展同韓國的經貿關係。
除了獲得大量的經濟及軍事援助外,韓國還借參與越南戰爭之機,促使約翰遜政府擱置削減駐韓美軍以及韓國軍隊問題。在肯尼迪政府時期,圍繞縮減駐韓美軍和韓國軍隊的爭論一直持續不斷。1963年年底,樸正熙當選總統後,縮減駐韓美軍和韓國軍隊問題再次由美國提出,並成為美國政府內部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21, 1964, pp.12; “Memorandum from Robert W. Kom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to President Johnson”, January 22, 1964, pp.34;“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 No. 298, May 5, 1964, pp.2122; “Draft Memorandum from Security of State Rusk to President Johnson”, June 8, 1964, pp.3538; “Memorandum from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o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August 11, 1964, pp.4143,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1965年3月,美國駐韓當局確定將在6月份或者年底同韓國磋商縮減韓國軍隊和駐韓美軍問題。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15, 1965,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6163.然而,隨著越南戰事的需要,爭取韓國向越南派兵問題成為美國政府內部爭論的主題。樸正熙5月訪美時,約翰遜明確表示,美國不會縮減駐韓美軍。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y 17, 1965,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9799.此後,雖然美國政府內部時不時有縮減駐韓美軍和韓國軍隊的呼聲,但逐步淹沒在如何爭取韓國向越南派兵的爭論中。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4, 1965, pp.115118; “Telegram from the Commander in Chief, Pacific (Sharp) to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Wheeler)”, October 10, 1966, pp.19619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Memorandum of the meeting for the review of Hoopes reappraisal of MAPFY 6771 for Taiwan, Kore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July 30, 1965,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116227.如此一來,由於美國對韓軍事援助的增加,加上韓國需要派兵到越南,韓國軍隊的總人數實際上不僅沒有縮減,而且在1968年半島危機期間進一步增多。除空軍外,韓國的軍事力量與朝鮮相比都明顯處於優勢。
HyunDong Kim,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volving Transpacific Alliance in the 1960s, pp.9198.
韓國還借助向越南派兵問題,成功迫使美國修改駐韓美軍地位協定
軍隊地位協定是美國海外駐軍的產物,旨在界定東道國家對駐紮在其領土上的美國軍事人員所承擔的法律責任。軍隊地位協定通常處理必要的日常事宜,比如軍隊的進出,個人相關的人事來往,與駐軍有關的勞務、要求權(claims)和承包人、收入和營業稅等。在美國軍隊長期駐軍的情況下,軍隊地位協定也處理一些輔助活動,比如郵政、娛樂和銀行業務。更重要的是,軍隊地位協定處理有關駐外美國人員的民事和刑事管轄權(criminal jurisdiction)。借助軍隊地位協定有關管轄權的規定,美國可以盡最大可能保護那些可能遭受外國法庭的刑事審判並被外國監獄關押的美國人員的權利。因為刑事管轄權涉及東道國的司法主權,容易激起東道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因而往往成為美國與東道國簽訂軍隊地位協定時的重要分歧點。 “Backgrounder: 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 A summary of U.S. Foreign Policy Issues”, United States Embassy, April 1996, http:\/\/194.90.114.5\/publish\/press\/security\/archive\/april\/ds2_415.htm. 2009610.,收回了韓國對駐韓美軍的部分管轄權。1950年7月12日,美國軍隊介入朝鮮戰爭不久,美國要求李承晚互換照會,授予美國對其軍事人員的犯罪行為專屬管轄權,即“大田協定”
Kim SeJin, eds. Documents on KoreanAmerican Relations, 1943—1976, Seoul: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1976. pp.120121.,確定了駐韓美軍在韓國的特殊地位。此後,為了爭取有關駐韓美軍問題的談判,李承晚政府、許政過渡政府和張勉政府,都不斷加大對美國的壓力。
Donald Stone Macdonald, U.S.Korean Relations from Liberation to SelfReliance—The TwentyYear Recor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p.8588.1962年3月12日,樸正熙政府再次照會美國,提出恢複談判問題。美國政府雖然在兩個月後同意恢複談判,但是要求韓國事先做出書麵承諾,保證在新的憲製政府產生和正常的法律程序充分恢複以前,將不會提出刑事管轄問題。樸正熙拒絕美國的提議,認為這樣的承諾暗含著對軍政府合法性的否認,同時擔心美國將會以刑事管轄權問題為借口無限期推遲達成軍隊地位協定。
“Memorandum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rubeck)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Bundy)”, June 11, 1962, in FRUS,1961—1963,Vol. ⅩⅩⅡ, Northeast Asia, pp.571573.
隨後,韓國不斷向美國施加壓力,迫使美國開始調整在軍隊地位協定問題上的立場。9月6日,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開軍隊地位協定談判。關於駐韓美軍軍隊地位協定的談判終於邁開了步子。聯合聲明之後,美韓雙方開始了持續大約三年的談判。其間,雙方共舉行了82次全體會議和難以計數的工作會議。直到1965年韓國向越南派兵之際,美韓雙方才最終達成了一份全麵的地位協定。三年談判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刑事管轄權和聯合國軍財產使用的補償。
Donald Stone Macdonald, U.S.Korean Relations from Liberation to SelfReliance—The TwentyYear Record, p.89.駐韓美軍地位協定能夠在1965年達成,無疑得益於韓國向越南派兵這個有利的時機。
圍繞駐韓美軍的刑事管轄權問題,美國政府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國務卿臘斯克向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詳細分析了美國處理刑事管轄權問題的方法將會對美韓之間未來政治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臘斯克主張,采用美國在聯邦德國運用的自動棄權模式(waiver formula)。該模式允許東道主政府可以列出對其有重要利益的需要行使管轄權的特殊情況。為了讓軍方放心,臘斯克進一步表示,東道主政府行使它的管轄權限時仍舊受到嚴格標準的限製。如果在這些嚴格的標準下,東道主國的行為不能令美國滿意,美國政府將會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必要的調解。在審判期間,美國的觀察員在場是必要的,而且美國將堅持看管被告,直到被告得到公平的審判。在這種基礎上,“德國模式”將為美國人員提供足夠的保護。
“Letter From Secretary of State Rusk to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March 22, 1965, pp.6668;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y 17, 1965, pp.9799,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Korea.
雖然臘斯克成功說服了美國軍方接受國務院立場,然而,借助美國有求於韓國向越南派遣軍隊的時機,韓國在駐韓美軍地位協定談判中的立場強硬,對美國的提議表示不滿,決定推遲簽訂軍隊地位協定。1966年年初,韓國以擔心尋求國會批準軍隊地位協定將會危及國會批準向越南派遣軍隊的提議為由,推遲簽訂軍隊地位協定。3月底,韓國又對美國提議的軍隊地位協定方案提出質疑,打算重新就刑事管轄權條款和勞務條款進行談判,並提出了替代德國模式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荷蘭模式。韓國的提議遭到了包括國務卿臘斯克在內的不少官員反對。但對於韓國的要求,布朗大使力主與韓國達成妥協。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6, 1966, in FRUS,1964—1968,Vol. ⅩⅩⅨ, Korea, pp.145146.布朗的意見最終占了上風,美國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韓國的要求。刑事管轄權條款變化最大,最終的版本采用美國和巴基斯坦簽訂的軍事地位協定的措辭並吸收了韓國渴望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荷蘭模式。盡管優先管轄權歸韓國並且要求美國放棄任何個人案件的審理,但在美國希望行使權限的重要案件中,韓國需要向美國通報。1966年7月9日,國務卿臘斯克、布朗大使和韓國政府官員簽訂該協定,1967年2月9日,該協定生效。
“Editorial Note”, in FRUS,1964—1968,Vol. ⅩⅩⅨ, Korea, pp.185186.新的軍隊地位協定的生效,結束了1950年以來一直實行的規範駐韓美軍法律地位的“大田協定”。
自1953年8月杜勒斯國務卿同意和韓國簽訂駐韓美軍地位協定以來,美韓雙方圍繞軍隊地位協定問題的交涉與談判持續了13年之久。駐韓美軍地位協定的簽訂與修訂過程,反映了不同時段美韓同盟關係的地位變化,以及韓國在美韓同盟關係中地位不斷提升的總體趨勢。韓國借助越南戰爭,迫使美國對駐韓美軍的有關協定做出有利於韓國的修改。
當然,越南戰爭給韓國帶來的不僅僅是極大的收益,除了直接的人員傷亡之外,韓國向越南派兵也為美韓同盟關係及樸正熙政府帶來了一些直接或潛在的不利影響。這些問題在越南戰爭後期美國越南戰爭政策的轉變過程中逐漸突顯出來。早在美韓越南軍事合作表麵熱絡的同時,約翰遜政府內部就一直不乏反對過分追求韓國派兵的人士。時任美國駐韓大使伯傑一直關注韓國的經濟發展,因而更重視推動對韓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韓日關係正常化,而無意讓韓國向越南派兵。
“Cable regarding a comment by former South Korean Prime Minister Kim HyonChol broaching the idea that South Korea might offer three to four thousand of its armed forces to assist the U.S. and South Vietnam in carrying out the war against North Vietnam”, March 7, 1964, DDRS, Document Number: CK3100512104.對於韓國軍隊在南越的實際軍事價值, 1965年4月布朗大使指出,美國在朝鮮半島的重大利益是維持半島的穩定,韓國軍隊的主要職責是維護韓國自身的安全與穩定,如果韓國因向越南派兵危及韓國自身的安全,而導致半島再度爆發戰爭,美國將得不償失。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Kore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15, 1965,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Korea, pp.7577.1968年年初的朝鮮半島危機可以說應驗了布朗的預言,並最終推動美國思考如何在遠東冷戰中定位美韓同盟關係,調整美國對韓政策。
由於樸正熙緊追美國的越南戰爭政策,尼克鬆政府上台後美國東亞政策的急劇調整及越南戰爭政策的變化,使韓國開始陷入軍事和外交上的被動地位,韓國積極參與越南戰爭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很快突顯出來。中美關係的緩和,使韓國積極反共的政策陷入尷尬境地。韓國在國際社會中麵臨被共產主義國家孤立的危險,加劇了樸正熙對美國尼克鬆政府的不信任。在國內政治體製上,越戰期間美國對樸正熙政府的積極支持,使樸正熙政府的合法性增強,而尼克鬆政府政策的轉變,則使樸正熙政府在失去美國支持的同時,政權的合法性亦開始減弱,安全危機感增強。為了自身政權安全,樸正熙逐漸走向強化個人獨裁的道路,導致美韓同盟關係從蜜月陷入低潮。
第五章“尼克鬆主義”與美韓關係
第五章“尼克鬆主義”與美韓關係
約翰遜政府後期,美國的越南戰爭政策逐步陷入困境。1968年年初朝鮮半島危機和北越的春季攻勢,進一步助推約翰遜政府在任期最後一年重新考慮美國的越南戰爭政策。美國越南戰爭政策的調整,勢必帶來美國對韓政策的調整。但由於在最後任期內,約翰遜政府麵臨各種困局,對韓國政策的切實調整最終交給了尼克鬆政府。1969年2月,尼克鬆根據美國所麵臨的內外形勢,開始積極調整美國對外戰略,同時在前任政府的基礎上,批準“國家安全研究第27號備忘錄”(NSSM 27),繼續深入研究美國對韓政策。尼克鬆政府上台後美國對東亞及對韓政策的調整,使美國和韓國樸正熙政府的關係展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
樸正熙政府對美國對韓政策的調整被動地做出一係列反應。在美韓同盟關係層麵,尼克鬆政府時期,美國和樸正熙政府的關係開始逐漸惡化,直至卡特政府時期,達到頂峰。為了把美國對韓政策調整給韓國帶來的不利降到最低,樸正熙政府竭力阻止美國縮減駐韓美軍。為了自身政權的安全,樸正熙開始修改憲法,努力實現連續執政,並建立獨裁的維新體製。在外交上,樸正熙政府也順應中美關係緩和的背景,采取了緩和朝韓關係的外交行動。
第一節美國對韓政策調整
一、約翰遜政府醞釀調整對韓政策
美國對韓政策的調整,始於約翰遜政府末期。當約翰遜政府由於越南戰爭的負累開始調整冷戰政策,美國的對韓政策也麵臨著如何調整的問題。早在1967年2月訪韓之後,萬斯就建議約翰遜總統重新評估美國對韓政策問題。1968年1月“普韋布羅”號事件和朝鮮襲擊青瓦台引發的朝鮮半島危機進一步推動約翰遜政府思考新的朝鮮半島政策。約翰遜總統很快指示副國務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 de B.Katzenbach)組織評估和研究新的對韓政策。該小組由國務院和國防部的相關代表聯合組成。經過四個月研究,該小組在1968年6月份提交了長達70頁的“美國對韓政策”報告。
報告開篇肯定既往美國對韓政策的成功,轉而指出美國調整對韓政策的必要性。韓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政治上取得的重大進步,使韓國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減弱,美國對韓目標中經濟發展的目標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實現,韓國的政治發展,獨立性也在增強,美國已經不適宜介入韓國的經濟和政治決策。“Paper Prepared by the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433436.
然而,朝鮮的好戰行為繼續威脅著韓國,青瓦台事件表明,朝鮮半島安全局勢依然緊張。美國必須留在韓國,長期保持對韓國的支持,捍衛“美國曾經用鮮血和金錢幫助建立的一切”。任何唐突的軍事撤退,都可能導致韓國政治和經濟的混亂或者惡化。尤其是在越南共產主義者軍事攻勢正盛之時,否則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報告建議通過向韓國輸入大量的武器,在美國的後勤支持下,幫助韓國增強應對朝鮮進攻的快速反應能力。采取這樣的策略,美國能夠迅速調整其軍力部署,從政治和經濟方麵推動韓國逐漸自立,更重要的是,在未來幾年,這個策略將能夠弱化美國在新的朝鮮進攻中不得不幫助韓國的承諾。韓國軍隊從越南撤回後,將會加強並優化韓國的軍事力量,美國軍隊則可以相應地撤出。除了空軍,韓國的軍事實力已經遠超朝鮮,美國隻需適當增強韓國空軍力量即可。美國將主要保留司令部成員、軍事顧問和部分後勤人員。報告認為,盡管這個戰略並非完美無缺,卻提供了最好的希望,使美國能夠在新的南北衝突中避免直接遭受攻擊。美國將保持在韓國的重要利益,同時逐步同韓國發展新的同盟關係。韓國將不再依賴美國,而是成長為發育完全的、自立的盟國。因而,美國必須長期保持對韓國的影響,不要指望通過朝韓雙方的和解緩解半島的緊張,也不要指望日本接替美國在韓國扮演的角色。Ibid.
基於上述分析,報告指出美國未來的對韓政策應以安全為中心,繼續漸進式地援助韓國提高自身的防務能力,或者向韓國提供大規模援助,使韓國盡快具備隻依靠美國的後勤支持就能應付朝鮮全麵進攻的能力。報告建議采用第二種方式,向韓國提供大規模援助,盡快使韓國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麵自立,以便在韓國麵臨新的朝鮮軍事進攻時,可使美國避免再次卷入其中。駐越韓國軍隊從越南撤回,將增強韓國的軍事力量,推動韓國軍隊的重構,開啟美國軍隊從韓國分階段撤軍的進程。
通過評估分析,報告樂觀地指出,讓韓國陸、海軍力量保持相對於朝鮮的優勢地位並不困難,但必須改善韓國軍隊的後勤能力和軍事裝備。韓國的空軍力量要想和朝鮮持平,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況。自朝韓停戰以來,朝鮮空軍力量大大增強,而韓國的空防能力則嚴重依賴美國空軍支持。盡管美國可以幫助韓國實現空軍力量的平衡,但此舉看來沒有必要且不受歡迎。因為朝鮮的空軍裝備過時,支持發動一次全麵進攻的能力值得懷疑,而美國空軍完全有能力打擊朝鮮空軍的任何冒險行動;而幫助韓國實現相對於朝鮮的數量平衡,將需要向韓國提供大量援助,這隻會加劇半島的軍備競賽。因此,報告建議適度擴張韓國空軍的規模,把現有的11個戰術空軍編隊擴展到13個,集中力量推動現存空軍部隊的現代化和基地設施的改善。“Paper Prepared by the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433.
報告指出了美國調整美韓軍事關係的最終目標,即美國在韓國的軍事力量將限於司令部的人員、軍事顧問和相關的後勤人員。美國對韓經濟戰略也將取決於美國對韓安全戰略的調整。因為美國對韓軍事援助的變化將會影響韓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美國對韓軍事援助的增強,將減輕韓國軍事開支,使韓國投入更多精力發展經濟,而美國則可以因此減少對韓經濟援助。報告承認美韓同盟關係變化的客觀現實,建議轉變美韓關係中美國的傳統角色,從以往的指導員變成輔助者。“Paper Prepared by the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434.
為了實現前述戰略構想,報告設計了幾項重要步驟:在1970財年,撤退一個駐越韓國師,並逐步取消對該師的支持;1971財年,從越南撤退剩餘的韓國軍隊,並設法重啟軍事援助項目轉移計劃;1972財年,逐步取消對韓發展貸款和軍事預算支持;對韓軍事援助計劃開始轉向短期信貸軍事方式,準備從韓國撤出美軍第二師。除緊急情況外,聯合國司令部此時可能交出韓國軍隊的指揮權。1973財年,從韓國撤出美國第七師;1975財年,大體實現韓國軍隊的現代化。“Paper Prepared by the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434435.
最後,報告指出,盡管研究小組的戰略設計存在問題,但半島發生新戰爭的可能性很低,此時是調整美國對韓政策的最好時機。對於建立新型的美韓關係,使韓國不再依賴美國,成為自立的盟國,研究小組將保持極大興趣。Ibid.該報告表明,約翰遜政府在考慮擺脫越戰困境同時,已經開始考慮對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和美韓關係做出根本性的調整。
9月19日,高級部際小組開始對報告進行會審,經過對美韓關係中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的高技術分析,部際小組就報告的內容達成了一些共識。12月23日,卡岑巴赫向約翰遜總統提交備忘錄,報告新的中期研究進展情況,從七個方麵詳細地闡述美國對韓政策的狀況。
備忘錄首先陳述朝鮮半島的現狀,指出韓國問題的重要性,並列舉了美國對韓政策的目標:防止韓國落入敵手,降低南北雙方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保持大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妥協,增強韓國自身的防衛能力,推動韓國的經濟、政治發展,鼓勵日本對韓國的安全與繁榮做出更大貢獻。“Memorandum From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Katzenbach) to President Johnson”, December 23,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455456.這些目標表明美國朝鮮半島政策的傳統特征,即保持大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平衡,維持朝鮮半島的穩定;同時也顯示美國進一步推動日本在韓國發展中發揮作用的意向,這是美國推動韓日關係正常化的政策延續。
接著,卡岑巴赫報告研究得出一些初步結論及存在的不確定因素,認為繼續保持美國對韓國的安全承諾仍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但時代已經變化,需要重新考慮美國履行這些承諾的現有立場。韓國已經取得了全方位進步,已經逐漸擁有自立能力,也應該鼓勵其自立。朝鮮的軍事能力並不可信。問題在於如何幫助韓國提高軍事能力,實現半島的軍事平衡。把兩個美國師駐紮在韓國既限製了該師調往他處,也讓美韓為此支付大量開支;美國的現有政策,使其在可能的半島大規模軍事衝突中缺乏靈活性。未來幾年,美國的對韓政策將麵臨抉擇,韓國軍隊從越南回國促使美韓不得不調整雙方的軍事結構,對韓軍事援助計劃如何調整,這是新政府不得不麵臨的問題。但限於情報等因素,美國對韓國麵臨的威脅程度難以預估;美國在朝鮮半島軍事態勢的調整對朝鮮、蘇聯、中國的態度、意圖和政策將會帶來哪些影響更是難以斷定;越南的戰局可能影響包括朝鮮在內的整個東亞政治氣候;1971年韓國總統選舉可能影響韓國的持續問題;美國衝繩基地的地位正在削弱,可能對韓國的防衛帶來影響。“Paper Prepared by the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5, 1968, in FRUS, 1964—1968, Vol. ⅩⅩⅨ, part 1, pp.4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