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從依賴走向獨立 : 1961—1979年的美韓同盟關係 \/

馮東興著.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8

(南大亞太論叢 \/ 石斌主編.美國內政與外交研究係列)

ISBN9787305212833

Ⅰ. ①從… Ⅱ. ①馮… Ⅲ. ①國際關係-研究-美國、

韓國-1961-1979 Ⅳ. ①D871.22②D831.26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65230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叢書名南大亞太論叢·美國內政與外交研究係列

書名從依賴走向獨立:1961—1979年的美韓同盟關係

著者馮東興

責任編輯官欣欣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635*9651/16印張 15.75字數 260千

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12833

定價72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南大亞太論叢》

主辦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

學術委員會(以姓氏拚音為序)

蔡佳禾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蔡永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陳誌敏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樊吉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洪銀興南京大學商學院

孔繁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沈誌華華東師範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

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係

石斌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

孫江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王月清南京大學哲學係

閻學通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

張鳳陽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朱慶葆南京大學曆史學院

編輯委員會

主編石斌

副主編李裏峰毛維準

成員祁玲玲舒建中趙光銳

吳小康宋文誌

《美國內政與外交研究係列》

編輯部:

主編:石斌

副主編:毛維準祁玲玲

成員:趙光銳舒建中方婷婷

國際政治中的外交、戰爭與倫理

從依賴走向獨立:1961—1979年的美韓同盟關係

《南大亞太論叢》總序

··

《南大亞太論叢》總序

“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得於2016年夏初創設並漸次成長,“南京大學鄭鋼亞太發展研究基金”之專項全額資助,實乃一大助緣、大善舉;眾多師友、同道的鼓勵、扶持乃至躬身力行,同樣厥功至偉。

此一學術平台之構建,旨在通過機製創新與成果導向,以國際性、跨國性與全球性議題為樞紐,將人文社會科學諸領域具有內在關聯之學科方向、研究內容與學術人才,集成為國際關係、國家治理、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多個“研究群”,對大亞太地區展開全方位、多層次、跨學科研究,並致力於承擔學術研究、政策谘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等功能。

所謂“亞太”,取其廣義,乃整個亞洲與環太平洋地區之謂。不特如此,對於相關全球性問題的關切,亦屬題中之義。蓋因世界雖大,卻緊密相連。值此全球相互依存時代,人類命運實為一榮損相儔、進退同步之共同體,斷難截然分割。麵對日益泛濫的全球性難題,東西南北,左鄰右舍,各國各族,除了風雨同舟,合作共贏,又豈能獨善其身,偷安苟且?所謂“發展”,固然有“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多重意蘊,亦當有“和平發展”與“共同發展”之價值取向,其理亦然。

吾儕身為黌門中人,對於大學之使命,學人之天職,理當有所思慮。故欲舊話重提,在此重申:育人與問學,乃高等教育之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學之本是育人,育人之旨,在“養成人格”,非徒灌輸知識、傳授技能;大學之根是學問,學問之道,在“善疑、求真、創獲”。二者之上,更需有一靈魂,是為大學之魂。大學之魂乃文化,文化之內核,即人文價值與“大學精神”:獨立、開放、理性、包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稟持理想與信念。大學之大,蓋因有此三者矣!

南京大學乃享譽中外之百年老校,不獨底蘊深厚、人文薈萃,且英才輩出、薪火相續。於此時代交替、萬象更新之際,為開掘利用本校各相關領域之豐厚學術資源,凝聚研究團隊,加強對外交流,促進學術發展,展示亞太中心學術同仁之研究成果與學術思想,彰顯南京大學之研究水平與學術風格,我們在《南大亞太評論》、《現代國家治理》、《人文亞太》、《亞太藝術》等係列學術成果已相繼問世的基礎上,決定再做努力,編輯出版《南大亞太論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自設門戶、畫地為牢,絕非智者所為。所謂“智者融會,盡有階差,譬如群流,歸於大海”,對於任何社會政治現象,惟有將各種研究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聯係起來,方能得到係統透徹的理解,否則便如朱子所言,“見一個事是一個理”,難入融會貫通之境。辦教育、興學術,蔡元培先生主張“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論叢》的編纂,亦將遵循此種方針。

故此,《論叢》之內容,並不限於一般所謂國際問題論著。全球、區域、次區域及國家諸層麵,內政外交、政治經濟、典章製度與社會文化諸領域的重要議題,都在討論範圍之內。舉凡個人專著、合作成果、優秀論文、會議文集,乃至特色鮮明、裨利教學的精品教材,海外名家、學術前沿的迻譯之作,隻要主題切合,立意新穎,言之有物,均在“網羅”、刊行之列。此外我們還將組織撰寫或譯介各種專題係列叢書,以便集中、深入探討某些重要議題,推動相關研究進程,昭明自身學術特色。

要而言之,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所執守之學術立場,亦即《論叢》之編輯旨趣:一曰“本土關懷,世界眼光”;再曰“秉持嚴謹求實之學風,倡導清新自然之文風”;三曰“科學與人文並舉,學術與思想共生,求真與致用平衡”。

一事之成,端賴眾力。冀望學界同仁、海內賢達繼續鼎力支持、共襄此舉,以嘉惠學林,服務社會。值出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石斌

2018年元旦於南京

··

自序

自序

隨著年齡增長,越發覺得時間過得太快。自2010年畢業,博士論文作為畢業的初成品,已經陳放了近八年。八年來,生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走出學生時代,工作、結婚、生子。不一樣的階段和環境,促使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對生活和學術的體驗也在不斷地快速變化。

無論從題目到內容,本書都已經與博士論文初稿有很大不同。最初,博士論文主體隻是研究1961至1969年的美韓同盟關係,當時我自己都覺得很不充分,趕在畢業之際,匆忙完稿。恩師任東來,作為一位嚴謹的知名學者,當初在我的初稿上做了大量的批改。看到改得那麼厲害,一直害怕自己不能畢業。但愛護學生的他,雖然平時非常嚴厲,最終卻那麼仁慈,讓我順利畢業,因為他怕我錯過了找工作的好時機。論文陳放至今,依然沒有十足的勇氣發表,怕辱沒了師門嚴謹的學風。

工作成家之後,沒有了大塊時間做學問,工作以及女兒的出生花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也正是生活閱曆的增長,反過來促成了學術研究觀點的成熟。最初博士論文題目是“衝突與協調:1960年代的美韓同盟關係”,由於寫作時段短,視野沒有打開,無論從結構、內容和觀點來看,都很不成熟。讀博時在華東師範大學訪學期間,陳波老師就建議我,以後博士論文修改需要擴充,可以考慮研究整個樸正熙時代的美韓同盟關係。仔細閱讀了陳老師的著作之後,進一步體會到了建議的合理性。因此,我後來對博士論文的修改也沿著這個方向努力。

隨著博士論文修改的深入,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就美國而言,在肯尼迪至卡特時期,不同的美國政府對韓國的政策雖然帶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上遵循了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確定的對韓政策總體目標,即把韓國建設成為獨立的西式民主國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同的政府有著不同的理解,肯尼迪-約翰遜政府集中促進韓國經濟發展,尼克鬆政府推動韓國自立,卡特政府則著力韓國民主。但無論是經濟、自立還是民主,作為美國對韓政策總體目標的一部分,它們不可能同時實現,為此,圍繞這些目標之間如何權衡,以哪個為主,美國政府內部經曆了艱難周密的決策。這是本書試圖呈現給讀者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樸正熙政府而言,這個深深打上個人色彩的政權,與美國政府考慮問題的視角存在明顯不同。樸正熙要把韓國的國家發展和自身的政權安全結合在一起,把國家的發展和個人追求國家強盛的目標結合在一起。在美韓關係中,當美國的對韓政策恰好符合樸正熙政府的這兩個目標時,美韓關係就展現出良好局麵,一旦美國的政策有損於兩者之一,樸正熙則頑強抗拒。尤其是在其執政的後半期,美國冷戰政策的轉型帶來的國際形勢變化,增強了樸正熙對自身政權安全的擔憂。樸正熙加強政權安全的威權統治,則與美國推動韓國政治民主的目標相背離,進而導致美國政府與樸正熙政權關係的緊張。就美韓關係而言,這兩個被太平洋隔開的國家能夠結成同盟,與美國的冷戰戰略有著密切的關係。美國基於遏製中蘇的戰略需要,扶植韓國的建設與發展。但韓國自身的建設與發展,並不完全按照美國既定的軌道前行。樸正熙作為韓國本土自產的政治家,帶有很強的獨立性。樸正熙時代美韓同盟的延續,得益於雙方政府在同盟框架下艱難的政策平衡。但無論雙方產生何種衝突,美韓共同防衛的戰略框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是同盟始終沒有完全失衡,不斷延續的基礎。

從研究的對象回到日常生活,覺得生活雖然沒有國際關係那麼複雜微妙,但其間也需要不斷尋找平衡點。工作、家庭、身心等都需要在緊張的追求與適度的放鬆之中平衡。博士論文出版之際,恩師去世已經五年。憶往昔南大歲月,恩師教誨曆曆在目,無從報答恩師的培養之恩,在論文付梓之際,追憶恩師,唯有繼承恩師的遺風,願他在九泉之下安息!

書稿完成,重新閱讀,仍顯不足,它或許稱不上完美,但仍是追求完美的過程。唯願本書作為學術追求的成果,鞭策自己繼續努力。非常感謝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的鼓勵和支持,讓我決心不再拖延,將書稿出版麵世。其中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河南大學新區辦公室

2018年12月

··

目錄

目錄

緒論1

一、研究現狀述評1

二、問題的提出、研究思路與文獻9

第一章美韓同盟的起源及特征12

第一節美韓同盟的緣起13

第二節美國與李承晚政府關係的演進及其特征18

小結李承晚政府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的特征26

第二章美國政策的調整與韓國政權的變更30

第一節肯尼迪政府對韓政策調整決策30

第二節韓國“5·16”政變與美國的應對35

小結美國應對政變的決策邏輯45

第三章合作與衝突:美國與軍政府的關係47

第一節美國決定支持樸正熙政府47

第二節韓國軍政府向代議製政府轉變55

第三節肯尼迪政府的援韓政策74

小結圍繞政策目標的衝突與協調106

第四章越南戰爭與美韓同盟“蜜月”109

第一節戰略的契合:韓國向越南派兵的前奏109

第二節愉快的合作:韓國的兩次大規模派兵(1965年2月—1966年8月)115

第三節彼此的限度:久拖不決的第三次派兵(1966年6月—1967年年底)128

第四節“蜜月”的結束:朝鮮的挑戰與美韓分歧突顯137

小結越戰與樸正熙時期的美韓同盟148

第五章“尼克鬆主義”與美韓關係156

第一節美國對韓政策調整156

第二節美國縮減駐韓美軍及韓國的反應164

第三節中美緩和及樸正熙政府的反應174

小結美韓同盟與美國戰略收縮的限度184

第六章安全、人權與美韓同盟186

第一節卡特政府的撤軍政策與美韓關係186

第二節樸正熙政府的人權問題與美韓關係192

小結卡特政府對韓政策失敗的根源201

結語衝突與協調:美韓同盟與樸正熙政權203

附錄211

1. 美韓共同防衛條約211

2. 美國對朝政策:國家安全委員會NSC 6018號報告212

3. 國家安全委員會2430號行動紀錄218

參考文獻221

後記233

緒論

緒論

1961年5月至1979年10月,樸正熙在韓國連續執政18年有餘,給韓國的發展和美韓同盟關係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這一時期,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美韓同盟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韓國之於美國的獨立性大大增強。

與李承晚時期美韓關係以追求軍事安全為主不同,樸正熙政府時期,美韓同盟關係除了保障基本的軍事安全之外,開始追求韓國的經濟發展及其他國家建設目標,呈現出多元衝突與合作特征。這與美韓雙方彼此政策調整與互動有著密切關係。就美國而言,在對韓政策轉變過程中,如何在加強韓國軍備、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民主製度等多元目標之間平衡與抉擇,如何在總體冷戰目標與對韓政策目標之間協調統一,成為美國對韓政策的重要難題。與此同時,麵對美國對韓政策的調整,韓國樸正熙政府試圖充分利用美韓同盟提供的有利條件,為韓國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在竭力阻止不利於韓國的美國政策調整、力爭維持軍事水平不變的同時,樸正熙政府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致力於發展經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升國家地位。探討這一時期美國的冷戰目標和對韓政策目標的相互關係、美韓同盟之間的分歧與協調,對於理解當前美韓同盟關係的本質及美國東亞政策的特點有著重要意義。

一、研究現狀述評

曆史研究難免受到觀念的影響和資料的限製。從1950年朝鮮戰爭至1978年改革開放,國內學術界盡管對美韓關係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意識形態的考慮,影響了研究的客觀性。而且,受資料限製,這些研究多集中在朝鮮戰爭和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美韓關係。

代表性的論文有曾元英:“美帝控製下的韓國”,《世界知識》1950年21卷第3期;白壽彝:“曆史上美國對朝鮮的侵略”,《光明日報》1951年1月30日,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中韓建交以後,國內的美韓關係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

曹中屏的“60年代以來的美‘韓’關係”

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朝鮮曆史研究論叢(一)》,延邊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88308頁。是國內最早介紹樸正熙執政時期美韓關係的一篇短文。在隨後的一些通史性著作中,有關韓國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拓寬,比如曹中屏、張璉瑰編著的《當代韓國史,1945—2000》

曹中屏、張璉瑰等編著:《當代韓國史: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就是一部係統研究當代韓國史的通史性著作。該著作采用不少韓文文獻,全麵敘述了韓國建國以來的曆史狀況,為深入研究樸正熙時代的韓國外交提供了基礎和背景。

沈定昌的《韓國外交與美國》

沈定昌:《韓國外交與美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分析了自朝鮮半島分裂以來影響韓國外交的各種內外因素,集中闡釋了美國在影響韓國外交諸因素中的突出地位。其中第四章、第五章分別論述了美國對韓日關係正常化與韓國出兵越南的決策影響,以及韓國最終決策對其自身的影響。但作為通史性的著作,該書對這些問題隻是作了宏觀的分析,實證不足。

除了上述通史性著作外,還有一些較為深入的專題論著。

以日韓關係正常化談判為主線,安成日的專著《當代日韓關係研究,1945—1965》

安成日:《當代日韓關係研究,1945—196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具體闡釋了日韓關係在1945—1965年的演變。在論述韓日談判過程時,作者也分析了美國在韓日談判中的重要作用,為理解20世紀60年代的美韓關係提供了一個側麵。

由於韓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實現了“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發展與美國的影響備受學界關注,成為國內美韓關係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借助世界體係理論和依附論,董向榮的《韓國起飛的外部動力——美國對韓國發展的影響,1945—1965》

董向榮:《韓國起飛的外部動力——美國對韓國發展的影響,1945—196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以美國的影響為線索,追溯研究了韓國20年的發展曆程,突出美國對韓國發展的重要外在影響。盡管作者注意到20世紀60年代美韓關係的互動,但由於題材的限製,作者隻是集中論述美國對韓政策中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的政策,涉及的問題到1965年為止。與前文相比,董向榮的“美國對韓國的援助政策:緣起、演進與結果”

董向榮:“美國對韓國的援助政策:緣起、演進與結果”,《世界曆史》2004年第6期,第1523頁。一文,進一步深化了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的總體特征研究,該文把美國對韓政策總結為五個階段,分別揭示了各個階段美國對韓經濟和軍事援助的特點,並指出美國軍事援助對樸正熙執政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劉洪豐的博士論文“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

劉洪豐:“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鄭寅達教授指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集中分析美國對韓援助的變化與階段性特征,專章論述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的變化與特點,認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韓援助的特征是在向開發援助轉軌的同時,促使日本承擔對韓援助責任,並著重分析了越南戰爭對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的影響。崔天模的博士論文“美國援助與韓國和台灣的經濟增長,1945—1971”

崔天模:“美國援助與韓國和台灣的經濟增長,1945—1971”,[陳振漢教授指導]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依據大量的韓文史料,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對韓國和台灣地區的援助成效。

與前述以援助為主題的研究相比,梁誌的《冷戰與“民族國家建構”——韓國政治經濟發展中的美國因素(1945—1987)》

梁誌:《冷戰與“民族國家建構”——韓國政治經濟發展中的美國因素(1945—198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視野相對開闊,將美韓關係置於美國對第三世界冷戰戰略政策的框架下,不僅論述了美國對韓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且考察了韓國內部的政治發展進程對美國對韓政策的逆向影響,力圖揭示美韓關係中韓國對美國對韓政策的“牽製”和“製約”,並綜合分析了韓國經濟起飛的主客觀因素。從研究對象的時段來看,馬德義博士的“從肯尼迪到卡特時期美國對韓政策研究”

馬德義:“從肯尼迪到卡特時期美國對韓政策研究”,[黃定天教授指導]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與梁誌的觀點接近,但該文采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力圖以點帶麵,揭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對韓政策特征,對於把握這一時段美韓關係的具體特征有著重要參考價值。與梁誌的研究相比,馬德義的專題方式,深化了對具體問題的研究,但對於樸正熙時代美國對韓政策的內在聯係與美韓互動關係揭示不夠,比如對“日韓邦交正常化中的美國因素”“美國對韓政策中的人權問題”以及“卡特政府對韓人權及軍事政策”等問題,盡管做了相對深入的專題研究,但其內在聯係及統一性的分析有待加強。

隨著檔案的解密和研究視野的拓寬,一些青年學者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發表了相關的專題研究論文。馮東興的“韓國5·16政變與肯尼迪政府的反應”

馮東興:“韓國5·16政變與肯尼迪政府的反應”,《史學月刊》2009年第7期,第6267頁。集中研究了美國政府對“5·16”政變的觀望態度,並揭示出美國采取這種態度的深層原因,即肯尼迪政府看到軍政府顯示出的活力,符合美國在韓國實現經濟建設和推動韓國政治穩定目標的客觀現實需要,因此接受強力獨裁的軍政府,勝過維持軟弱混亂的民主政府。馬德義的“卡特政府從韓國撤軍政策變化初探”則集中探討了卡特政府最終停止從韓國撤軍政策的原因,揭示卡特政府調整美韓軍事關係的限度,即美國不會輕易撤出駐韓美軍。

馬德義:“卡特政府從韓國撤軍政策變化初探”,《世界曆史》2011年第1期,第3643頁。

除了上述論題與美韓關係密切相關的論文之外,一些以韓國政治、經濟現代化為研究主題的專著,在論述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美國對美韓關係的影響,對於理解美國對韓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趙虎吉的《揭開韓國神秘的麵紗——現代化與威權主義:韓國現代政治發展研究》、尹保雲的《韓國為什麼會成功?樸正熙政權與韓國現代化》、任曉的《韓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分析》

趙虎吉:《揭開韓國神秘的麵紗——現代化與威權主義:韓國現代政治發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尹保雲:《韓國為什麼會成功?樸正熙政權與韓國現代化》,文津出版社1993年;任曉:《韓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

與國內的研究相比,國外對美韓關係的研究比較豐富和深入。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界就出版了論文集《不對等:1945年以來的美韓關係》

Frank Baldwin, ed., Without Parallel—The AmericanKorean Relationship Since 1945, Random House, Inc., 1974.。該文集收錄的七篇論文有四篇涉及樸正熙政府前期的美韓關係,其中赫伯特·比克斯(Herbert P. Bix) 的“地區一體化:美國亞洲政策中的日本和韓國”一文,通過追溯日本、韓國之間的對抗關係史,突出美國在日韓關係正常化中的作用。作者把美國的亞洲政策視為一個整體,認為正是美國的這種政策考慮促使美國推動韓日關係的正常化,而韓日關係正常化又促進了地區的融合。詹姆士·帕萊斯(James B. Palais)則以“韓國的民主政治,1948—1972”為題,較為深入地研究了自韓國成立以來,韓國國內民主政治的進程,分析了李承晚、樸正熙政權對待民主政體的不同態度和美國在其中的作用。

1982年3月,在美韓關係百年紀念之際,韓裔美國學者郭太煥(TaeHwan Kwak)等人,以“美韓關係,1882—1982”

TaeHwan Kwak, and Kyǒngnam Taehak, eds., U.S.Korean Relations, 1882—1982, Kyungnam University Press, 1982.為題將一次專題討論會的論文結集出版。與前者相比,該論文集收錄了19篇論文,涵蓋的主題更為廣泛,時間跨度更長。有些論文已經開始擺脫美國中心主義的研究傾向。其中崔鍾基的“美韓外交關係,1961—1982”一文,立足於韓國視角,初步梳理了樸正熙政府時期美韓外交關係的脈絡特征。郭太煥、金宇楠(YuNam Kim)等人在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韓關係時,希望進一步提升韓國地位,使其與美國處於“相互依賴”的地位。此外,傑拉德·柯蒂斯(Gerald L. Curtis)和韓鬆均(Sungjoo Han)編著的論文集《美韓同盟:安全關係模式的演化》從大國關係的角度,分析了美韓安全關係的變化。特德·伽林·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編著的《美韓同盟:一個變化的時代》與上一本論文集名稱相似,但更多討論冷戰後美韓關係的變動。這些論文集的研究視角和結論互為補充,有助於加強對美韓關係的綜合理解。

李曼寓(Manwoo Lee)和羅納德·麥克勞林(Ronald D. McLaurin)等編著的論文集《緊張同盟:美韓關係的演化》所收錄的八篇論文,研究主題更加新穎、細化,主要側重分析美韓同盟之間矛盾性的一麵,突出了韓國對美國政策的反作用。論文分別集中論述了美國對韓國的影響與韓國的反美主義,美國對韓國安全、民主和人權的幹預以及韓國的反抗,美韓之間的貿易摩擦,韓國的威權政府與民主發展問題等。這些研究反映了在美韓關係研究中,學界日益關注韓國在美韓關係中自主性不斷增強的一麵。

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學(IPE)的發展,有些學者開始借助相應的理論來闡釋美韓關係。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韓國學者林玄鎮(HyunChin Lim)的專著《韓國的依附性發展,1963—1979》

HyunChin Lim, 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Korea, 1963—1979,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6.。作者把韓國置於美國對第三世界的政策框架內,運用依附性發展理論研究韓國的發展,集中研究促使韓國融入國際經濟、政治體係的外部因素,以及這種融入的過程對韓國自身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作用。該書突出了外部援助,尤其是美國對韓援助對於韓國發展的重要作用。與林玄鎮的研究視角剛好相反,B.K.吉爾斯(B. K. Gills)的專著《南北朝鮮:合法性之爭》

B. K. Gills, Korea versus Korea: A Case of Contested Legitimacy, London: Routledge, 1996.則拋開了大國對半島雙方關係的主導性影響,以南、北朝鮮合法性競爭為主線,集中分析了朝鮮南北分裂之後圍繞政權合法性展開的各種內外競爭,突出韓國在追求自身進步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一麵。韓裔日本學者李約翰(John Lie)在研究思路上與吉爾斯有一定的繼承關係,其專著《擺脫束縛:韓國的政治經濟》

John Lie, Han Unbou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uth Kore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以韓國的發展為主題,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說明了韓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必要但不充分條件,通過對這些條件的綜合分析,透過現象揭示本質。作者認為,美國隻是韓國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應突出韓國政府在政治經濟發展中的主導性作用。

專題研究的不斷深入為學界綜合樸正熙時代的美韓關係全貌提供了可能。韓國學者金玄東(HyunDong Kim)的《韓國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向跨太平洋同盟演進》

HyunDong Kim,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volving Transpacific Alliance in the 1960s,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by Seoul Computer Press, 1990.是第一部綜合研究20世紀60年代美韓關係的專著。利用韓美雙方的官方文件及統計數字,該書從共同安全、經濟合作、外交和內政三個方麵闡述了美韓同盟關係的演化,較為全麵地探討了60年代的美韓關係。通過突出韓國在越南與美國的軍事合作與經濟自立發展,作者揭示了韓國在美韓同盟中地位的提升。作者的論述著力點主要在1965年以前,沒有充分完成該書的研究主題。另一本研究美韓關係的著作《從解放到自立:美韓關係二十年》

Donald Stone Macdonald, U.SKorean Relations from Liberation to SelfReliance: The TwentyYear Recor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Inc. 1992.也將論述放在1965年以前。以美國國務院對韓政策解密文件為基礎,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韓政策文件為綱,作者唐納德·麥克唐納(Donald Stone Macdonald)比較係統地論述了1945年至1965年的美國對韓政策,從半島統一、軍事安全、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發展四個主要方麵詳細敘述美韓關係的發展曆程,展示了美國是如何影響韓國發展的。

與前者相比,金永庫(ByungKook Kim)與傅高義(Ezra F. Vogel)編著的專題論文集《樸正熙時代:韓國轉型》

ByungKook Kim and Ezra F. Vogel, eds., The Park Chung He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更進一步。盡管該書是20多位學者論文的結集,但基本形成了統一的體係,分別對樸正熙執政的軍政府時期及樸正熙時代的韓國國內政治、經濟與社會、國際關係做了專題研究。尤其是國際關係部分,對於越南戰爭中的美韓關係、韓日關係正常化、卡特政府的對韓政策研究,資料充分,深入客觀地展示了美韓關係的具體狀況。

由於越南戰爭對美韓關係的深刻影響,研究越戰期間的美韓軍事合作首先成為國外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先後出現了好幾本以越戰期間美韓關係為主題的博士論文。李珂(Kil J. Yi)的博士論文“同盟困境:美國、韓國和越南戰爭,1964—1968”

Kil J. Yi, Alliance in the Quagmire: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and the Vietnam War, 1964—1968, UMI PhD.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1997.借助有關同盟關係的國際關係理論,對美韓同盟結構進行分析,集中研究了1964—1968年美韓在越南的軍事合作。作者認為韓國參加越戰是被動的,但越戰促使韓國尋求提升其在同盟中的地位,導致美韓關係出現困境。克裏斯托斯·弗倫茨(Christos G. Frentzos)的博士論文“從漢城到西貢:美韓關係與越南戰爭”

Christos G. Frentzos, From Seoul to Saigon: U.S.Korean Relations and the Vietnam War, UMI: PhD. dissertation, th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04.對越南戰爭的考察更加全麵,與前者相比,該文的資料翔實,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史料的實證考察,集中論述了1961—1968年韓國參與越南戰爭的整個過程,揭示了韓國參戰的動機,戰爭對美韓經濟、軍事關係的影響。

郭太洋(Kwak TaeYang)的博士論文“籌劃戰爭:韓國參與越南戰爭的遺產”

Kwak Tae Yang, The Anvil of War: The Legacies of Korean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tnam War, UMI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2006.使對越戰期間美韓關係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依據大量的有關韓國參與越南戰爭的韓文、英文資料,郭太洋追溯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力圖實現向越南派兵的意圖,考察了韓國自參加越戰至1973年退出越戰的全過程,著重分析了韓國從越戰中所得收益及對美韓關係帶來的影響。在作者看來,韓國利用這次機會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百年夢想,同時,導致了政治獨裁、南北分裂的加劇,半島軍備競賽以及東北亞地區的不穩;對於美國而言,美國出於戰爭的需要不得不放棄推動韓國民主化的政策目標,為了爭取樸正熙政權對美國越戰政策的配合,支持樸正熙加強個人權力。與先前的研究相比,作者對史料的梳理與解讀明顯高出一籌。

韓國學者金永阿(Kim HyungA)的《樸正熙治下的韓國發展:迅速工業化,1961—1979》

Kim HyungA, Koreas Development under Park Chung He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1961—1979,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則在集中分析樸正熙政府發展政策的同時,揭示了美國在樸正熙政府經濟政策中的重要影響,與樸正熙政府對美國對韓政策的回應。作者在結論中分析了美國對樸正熙政府政策影響的限度,認為韓國的工業化與美國的安全政策緊密聯係,樸正熙政府能夠充分利用美國的援助以及美國能夠容忍樸正熙維新體製的原因在於雙方都認可美韓安全關係。

隨著冷戰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近來以約翰·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為代表的“新冷戰史研究”進一步拓寬了美韓關係的研究視野。美國學者格雷格·布熱津斯基(Gregg Brazinsky)在《外交史》雜誌上發表的專文“從後生到典範:美國的開發政策與韓國,1961—1968”

Gregg A. Brazinsky, “From Pupil to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ROK, 1961—1968”,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9, no. 1 (January 2005), pp.83115.,利用大量美國原始檔案和韓國文獻,詳細考察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對韓開發援助政策對韓國經濟發展外在的影響,提升了學界對60年代美韓經濟關係的研究。緊接著,布熱津斯基又另辟蹊徑,集中研究美國對韓國國家建構的影響。在《韓國國家建構:韓國人、美國人與韓國民主化》

Gregg Brazinsky, Nation Building in South Korea—Koreans, Americans, and the Making of a Democracy,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中,以闡述韓國如何從東方專製走向美式民主的過程為主線,作者分析了美國在韓國民主化過程中的作用,突出美國對韓國文化、人文觀念和政治製度建構的影響。其中,作者把樸正熙時代作為美韓關係的一個轉型期,闡述了這一時期美國在韓國推行的民主化政策對於韓國最終發展成為民主國家的重要意義,指出這一時期美國對韓政策的特征是“發展高於民主”。布熱津斯基的這種提法突出了這一時期美國對韓政策中經濟發展優先的特點,對於理解美國對韓政策的調整很有啟發意義。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樸正熙政府時期美韓關係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其特點有二:第一,研究視角日益多元化,逐步擺脫美韓同盟關係中美國中心主義的研究傾向,試圖“從韓國發現曆史”,力求更客觀地展現美韓關係的真相;第二,開始注重多邊檔案的綜合運用。衡量曆史研究客觀性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研究本身所依據的材料,目前依據一手材料進行的實證研究成果正不斷增多。

二、問題的提出、研究思路與文獻

盡管相關論著從各種視角對樸正熙政府時期的美韓關係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把樸正熙政府時期放在美韓同盟的框架下進行集中考察的專著不多。與李承晚時期美韓關係充滿矛盾和困境不同

李承晚政府時期,由於國家戰略目標的差異,美韓同盟之間矛盾重重。美國主要追求的是自身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安全戰略利益,而李承晚主要追求的是國家統一和增強軍事實力。為此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往往麵臨困境,最終不得不對韓國施加更大的壓力或者妥協。具體參見陳波:《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樸正熙政府時期美韓同盟關係中合作與協調增多。首先,相對於此前的美國對外政策而言,1960年前後的美國對外政策開始步入一個新的時代,在繼續同中蘇進行冷戰的同時,開始縮減美國對外援助,設法減輕美國對外政策的負擔,促使盟國分擔美國的冷戰責任。其次,韓國開始步入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與前任李承晚政權相比,樸正熙政權的執政理念發生了突出的變化。在力圖維持軍事力量的同時,樸正熙積極謀求韓國經濟的起飛。這兩個政權之間的張勉政府盡管曆時短暫,卻為後來樸正熙政府時期的經濟發展做了相應的鋪墊。再次,就美韓同盟關係而言,與艾森豪威爾時期重視韓國軍事發展和半島南北雙方的軍事競爭相比,這一時期的美韓同盟關係開始發生變化。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韓國在同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獨立性增強。這一方麵是美國推行促進盟國自立的外交政策的結果,另一方麵是韓國本身努力進行政策適應性調整的結果。因此,係統考察樸正熙政府時期美韓同盟關係,將有益於深入理解美韓同盟地位關係的漸進變化,弄清其中的原因、特點和結果。

此外,從冷戰史學研究的演進來看,研究美韓關係還有著深刻的學術意義。隨著冷戰史學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新冷戰史研究”

代表人物有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和約翰·加迪斯(John L. Gaddis),其中前者認為,“新冷戰史研究”本質上是以多邊檔案為基礎、多元視角為框架的研究,在某些具體研究中,研究者能夠以多元文化優勢理解彼此衝突的觀念。Odd Arne Westad, “Introduction: Reviewing the Cold War”, in Odd Arne Westad, ed., Reviewing the Cold War: Approaches, Interpretations, Theory,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0, p.5.。在繼承了冷戰史正統學派與修正學派以大國為中心的研究範式之餘,學者們開始將大國與地區盟國的互動關係作為國際冷戰研究的學術追求。這將有助於打破傳統的大國中心主義,尤其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研究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宏觀的全球冷戰演進同局部地區甚至是某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聯係起來,深入透視冷戰的全貌。

基於上述考慮,本書以美國對韓政策目標的確定與實施為主線,同時考察樸正熙政府對美國相應的政策回應,力圖從以下幾個層麵分析樸正熙執政時期的美韓同盟關係,揭示美國對韓同盟政策特征。

第一,美國對韓政策的多元目標之間的衝突與協調。隨著冷戰形勢的變化和美韓同盟關係的演進,美國對韓政策目標的重心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從李承晚政府時期以傳統軍事安全目標為中心,向推動韓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等目標傾斜。自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的政策目標重心出現轉變的趨勢,開始強調推動韓國經濟發展,但這種目標重心的轉換經曆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來自美國政府內部的阻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對韓政策的調整,涉及美國政府內部決策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尤其是美國軍方與國務院之間。另外,推動韓國發展經濟、社會穩定與政治民主的目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張力。對於這些目標如何取舍,是美國麵臨的重要問題。

第二,美國對韓政策目標與美蘇區域冷戰目標的對立與統一。美韓同盟隻是美國全球冷戰同盟體係的一部分,美國對韓政策同樣也屬於美國全球尤其是遠東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然而,美國對韓政策與美國遠東冷戰政策畢竟不是一個層次的政策,如何保持遠東冷戰政策與對韓政策的協調統一,是美韓同盟關係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麵。與李承晚政府時期不同,樸正熙尤其注重配合及利用美國的戰略政策,為韓國的國家戰略政策的實施與目標的實現提供外在條件,這在越南戰爭期間表現尤為突出。由於美國擴大越戰的需要,韓國借積極參與越南戰爭之機,提升了韓國在美韓同盟中對美國的影響力,增強了自身的實力。但當美韓雙方的發展戰略發生衝突時,美韓雙邊關係則陷入緊張。尼克鬆政府至卡特政府時期,樸正熙政府和美國的關係陷入緊張狀態,這很大程度上要歸於美國東亞戰略調整與美韓國家戰略的分歧。

第三,美韓同盟中兩國之間的衝突與協調。與以往相比,樸正熙政府時期的美韓同盟關係中,韓國的自主性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對於美國的對韓政策,韓國並非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越戰期間,樸正熙政府對於美國的對韓援助政策調整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於尼克鬆政府的戰略調整,樸正熙政府也做出了積極反應,在調整對外政策的同時,不同美國協商,加強自身權力,建立維新體製。

除了上述層麵分析外,筆者還嚐試運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關係原理解釋這一階段的美韓關係。相互矛盾的事物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矛盾的對立雙方地位可以相互平衡、轉化。運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釋美國對韓政策多元目標之間的地位關係、美韓同盟關係、美國冷戰目標與同盟目標之間關係的衝突與協調。

本書運用的檔案文獻主要有三:首先是美國國務院出版的《美國對外關係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 of United States, FRUS),該文件集為本書論證主題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資料,有益於發掘美國對韓政策總的決策結果和目標。但因涉及美國政府內部具體的決策過程,各部門的分歧與協調,文件集中存在不少空白。作為該文件集的增補,蓋爾(Gale)集團出版的美國政府《解密檔案參考係統》(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DRS)提供了相當具體的文件,有助於探討美國對韓政策的具體決策動機以及韓國的相應反應。另外,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收藏的縮微膠卷《肯尼迪政府國家安全文件,1961—1963》(The John F. Kennedy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1—1963, Asia and the Pacific)及其增補文件

以上兩種資料,都是本人2008年9月—2009年1月在華東師範大學訪學期間,於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和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收集到的。為引用方便,本書引用縮微膠卷資料時,統一使用該中心的收藏號。,為論證肯尼迪政府對韓政策提供了更加詳細的資料參考。

··

從依賴走向獨立:1961—1979年的美韓同盟關係

第一章美韓同盟的起源及特征

第一章美韓同盟的起源及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美蘇雙方開始劃分勢力範圍,構建新的世界體係。作為美蘇冷戰的戰略邊緣地帶,朝鮮半島顯然具有一定的戰略地位。美韓同盟的形成及美國對韓政策的變動,與美國對朝鮮半島戰略價值的定位及半島的形勢變化緊密聯係。為了防止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獨占朝鮮半島,1945年8月美國向蘇聯提議沿北緯38°線分界,美蘇雙方分別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1947年10月,隨著美蘇雙方聯合托管朝鮮半島談判的失敗,38°線最終成為朝鮮半島分裂的政治界線。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很快改變了從朝鮮半島軍事撤退的基本政策,並隨著戰局的變化重新審視新中國的戰略威脅,扭轉了美國對朝鮮戰略價值的定位。隨後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開始逐漸集中在如何建立韓國政權和建設怎樣的韓國問題上。1953年7月朝鮮停戰不久,美國同韓國簽訂了《美韓共同防衛條約》,進一步調整並細化了美國戰後的朝鮮半島政策,在維持半島分裂格局前提下,加強美韓關係及韓國的國家建設。

艾森豪威爾政府在朝鮮停戰後出台了NSC 154\/1、NSC 5514等一係列對朝政策國家安全文件,奠定了美國對韓政策的多元目標特征。尤其是NSC 6018號文件,不僅是對既往美國朝鮮半島政策的總結,而且為未來美國對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導。

盡管在同盟條約框架下,美韓雙方建立了密切的同盟關係,但就雙邊關係的發展而言,美韓關係並不總是和諧融洽的,一開始就充滿了不斷的鬥爭與妥協。隨著美國冷戰戰略的演化,美國對韓政策的目標開始日趨多元化,在維持韓國軍事力量的同時,建設一個怎樣的韓國,成為美國對韓政策的核心內容,因而推動韓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韓國民主製度建設成為其中心目標。到1950年代末,艾森豪威爾政府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 6018文件,明確了最終的對韓政策長期目標:“建立獨立自主、經濟不斷發展的統一朝鮮,該朝鮮擁有一個自由、獨立的代議製政府,能夠有效地反映民眾的需求、處理社會問題,與美國和其他自由世界國家站在一起,能夠維持內部安全並有力抵抗外來的入侵。”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port, NSC 6018”, November 28, 1969, in Foreign Relation of United States(FRUS), 1958—1960, Volume ⅩⅤⅢ,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4, pp.699707.除了長期目標外,文件還甚為詳細地規定了具體目標。該文件表明,美國對韓政策目標已經相當完備,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中不僅包含軍事安全目標,而且包括韓國的製度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多個方麵。

而與美國相對,在美韓同盟的框架之下,韓國也在追求著自身發展的道路。與美國對韓政策主要基於美蘇冷戰的戰略需要不同,韓國的對外政策主要基於如何在同朝鮮的競爭中占據優勢,這在李承晚政權的對美政策上表現得非常突出。李承晚並不願完全服從美國的戰略需要,而是在美韓同盟的框架之下,竭力為自己的政權利益和國家利益同美國鬥爭,因此,美韓衝突接連不斷。

第一節美韓同盟的緣起

1943年11月,美、中、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議上宣布,在擊敗日本之後,三國將采取適當行動,實現朝鮮的自由和獨立。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中支持三國的立場。為了推動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美英承認蘇聯在東北亞的利益。1945年8月9日,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蘇聯對日宣戰,攻入中國東北地區,並很快進入朝鮮半島。此時,美軍正遠在日本外島作戰。為了防止蘇軍單獨占領朝鮮半島,美國提議以北緯38°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的臨時分界線,各自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38°線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斯大林很快接受了美國的提議

Jongsoo James Lee, The Partition of Korea after World War II—A Global 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p.3940.,此舉奠定了朝鮮半島分裂的基本格局。同年12月16—27日,美、英、蘇在莫斯科召開會議,就聯合托管朝鮮問題達成一致,計劃在朝鮮建立臨時政府,作為朝鮮發展工、農、文化等產業的第一步;隨後建立美蘇聯合委員會,以四國名義監督朝鮮本土力量發展朝鮮自治能力,直至組建獨立政府;為促進美蘇各自占領區的合作,雙方應在兩周內召開美蘇司令部代表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