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5�\u0014w目錄
南大商學評論(第44輯)
目錄
1政企合謀和產能過剩
——對我國工業行業2002—2016年數據的實證分析
唐誌軍薑軍
32資本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基於房地產上市公司的麵板數據
孫俊華汪文繡
49存貸款競爭、風險承擔行為與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
宋凱藝卞元超
73中國P2P網貸平台的擔保機製與中介性質
張兵展昊何飛
104品牌標識形狀對品牌延伸評價的影響機製研究
江紅豔武越天孫配貞
123家族企業代際傳承進程中二代權威建構的實證研究:基於組合創業的視角
吳夢雲葛雯君張林榮
139不同群體對審計質量屬性感知差異的實證研究
——基於審計質量的技術與服務質量雙維度檢驗
吳粒馬瑩爽馬澤
157我國企業家精神研究的路徑與動向:一項文獻分析
王欣高闖
178廣告態度和廣告支出對品牌資產的影響研究
於貞朋曾慧
193基於BP神經網絡的負麵情感評論、產品輿情危機應對、網絡口碑傳導路徑及仿真研究
李剛
CONTENTS
CONTENTS
1Collus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nd Overcapac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2002—2016 Years Data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Zhijun TangJun Jiang
32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Firm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Real Estate Industry
Junhua SunWenxiu Wang
49Deposit Competition and Loan Competition,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ommercial Banks
Kaiyi SongYuanchao Bian
73Guarantee Mechanisms and Intermediary Nature of P2P Lending Market in China
—Model Construc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Investor Behavior
Bing ZhangHao ZhanFei He
104The Effect of Brand Logo Shape on Extended Brand Evaluation
Hongyan Jiang Yuetian WuPeizhen Sun
123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uthority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Family Business Success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rtfolio Entrepreneurship
Mengyun WuWenjun GeLinrong Zhang
139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Different Groups Perception Differences on Audit Quality Attributes
—A Research Based on Audit Service Quality and Audit Technical Quality
Li WuYingshuang MaZe Ma
157The Path and Trend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China: A Literature Analysis
Xin WangChuang Gao
178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nd Advertising Spend on Brand Equity
Zhenpeng YuHui Zeng
193Simulation Research on Negative Emotion Review, Product Public Opinion Crisis Response and Internet Word of Mouth Effect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Gang Li
南大商學評論(第44輯)
政企合謀和產能過剩
①本文是國家社科一般項目“我國體製性產能過剩的多維測度、形成機理和長效化解研究”(16BJL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唐誌軍(1976—),經濟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競爭和權力結構,Email:[email protected]。薑軍(1991—),經濟學碩士,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雙峰縣支行。
政企合謀和產能過剩
——對我國工業行業2002—2016年數據的實證分析①
唐誌軍薑軍
【摘要】政企合謀是我國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政企合謀對我國產能過剩的影響機製;其次,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分別從地區和行業層麵對我國工業36個行業2002—2016年的產能利用率進行測度,結果表明,我國的產能過剩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西部產能過剩程度最高、中部次之、東部最低)和行業結構性特征(行政壟斷性行業和資源型行業的過剩程度高於競爭性行業);最後,利用地區和行業麵板數據,驗證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結果表明,政企合謀對我國的產能過剩具有顯著性影響。
【關鍵詞】政企合謀產能過剩數據包絡法麵板分析
【JEL分類】F015
一引言
產能過剩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表現,一般是指產品實際生產能力遠遠超過有效需求能力的情況。一般來講,生產能力的適度富餘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容許的或者說是正常的,而且有利於促進市場的競爭和技術的進步,但是如果實際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了有效需求,便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危害,形成產能過剩。
當前,我國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電解鋁、手機、汽車等大部分行業均存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並且呈現出持續時間長、行業麵廣、產能過剩程度高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能過剩涉及的行業麵越來越大,逐漸從傳統行業擴展到新型戰略產業。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於產能過剩的問題高度重視,2015年12月18日新華社評論指出,“產能過剩已成中國經濟運行中最致命的‘惡性腫瘤’……是中國‘供給側’最大的問題,也是造成供求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
從產業組織結構來看,我國產能過剩具有明顯的體製性特征,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往往屬於那些政府高度重視、國有程度高、審批嚴格的行業,相反,市場化程度高、進出門檻低的行業,其產能情況處於正常水平。而從我國產能過剩的性質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研究》課題組(2015)發現,我國產能過剩行業主要有同質化高、政策優惠多、市場需求驟降三大特征;而且,在本輪產能過剩中,體製性和周期性因素疊加,其中,體製性產能過剩是主要的產能過剩形式。
對產能過剩的成因,學者們發展出了多種解釋中國產能過剩的理論,當前主要有以下幾類主流解釋。
其一,政府過度幹預導致的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體製性產能過剩。耿強、江飛濤、傅坦(2011)指出,在當前的政治經濟體製下,地方政府在財政激勵和政治上的晉升激勵下,對追求經濟增長有著強烈的動機,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而且由於土地的產權模糊,環境保護體製上的嚴重缺陷和金融機構的軟約束,使得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出讓土地並幫助企業獲得金融資源,從而獲得地方政府競爭所需要的資本流入。而地方政府犧牲環境低價供地所導致的成本外部化效應以及風險外部化效應會使得企業對產能過度投資,從而引發產能過剩。王立國、鞠蕾(2012)通過實證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不當幹預是引發企業過度投資進而造成產能過剩問題的重要原因,同時造成我國體製性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還包括地方政府不當幹預所導致的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以及國有企業低成本擴張等。陳剩勇、孫仕祺(2013)認為,產能過剩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一是政府對市場和微觀經濟的強製性過度幹預;二是當前“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體製以及官員的晉升激勵機製;三是在當前政治體製下地方政府競爭所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
其二,市場失靈導致的產能過剩,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產能過剩。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2010)認為在一個需要提前建立產能的行業中,全社會對行業良好的外部前景會存在一個共識,在這種共識的引導下,大量企業投資設廠,形成“潮湧現象”;另一方麵,各企業隻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設廠,導致投資完成後可能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導致之後的市場價格下跌、大量企業開工不足、虧損破產等後果。第二種是企業“窖藏行為”導致產能過剩。Clark(1973)、Abel(1983)等認為,在不確定環境下,企業在麵臨跨期決策時出於對成本最小化的考慮會選擇窖藏行為,而這些窖藏行為將最終轉化為剩餘產能。孫巍、尚陽(2008)則利用1996—2003年各省的工業總產值和投入要素的麵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窖藏行為對我國產能過剩的影響。第三種是進入壁壘導致產能過剩。Spengce(1977)提出在位企業通過保有足夠的剩餘產能以達到阻止潛在競爭企業進入的目的,這樣,進入壁壘就會引發產能過剩。Dixit(1980)、Barham and Ware(1993)等人則進一步豐富了此觀點。唐吉洪和張秀琦(2013)認為行業低進入和高退出壁壘易造成產能過剩。
其三,周期性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與經濟發展周期相適應的產能過剩。張維迎(1998)指出,在兼並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兼並往往是低效的,且國有企業在被兼並後並沒有在經濟上獲得其控製權的補償,因此國有企業的屬性其實內含著產能過剩。從重複建設角度出發,楊培鴻(2006)實證了政府主導的投資會導致重複建設。皮建才(2008)從我國工業發展的曆史角度,推斷出在製造品生產技術上,隻要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差距不是很大,就會存在市場性重複建設。
以上研究為解釋我國產能過剩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成果。然而,無論是“市場失靈”還是“體製缺陷論”,都有內在不足。對於“市場失靈”論來說,首先,既不存在企業對未來有前景行業市場需求所謂的共識,也高估了發展中國家新行業市場需求急劇擴張對於產能過剩出現的概率和程度的影響。其次,“窖藏行為”和進入壁壘也並不必然會引起產能過剩,尤其是眾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再次,過渡投資會導致產能過剩,但文獻未說明是什麼原因引發眾多行業和企業的過度投資。最後,從中國產能治理政策實施效果來看,基於“市場失靈”假說、以直接幹預微觀經濟為特征的治理政策,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理產能過剩,還導致了一係列的不良效應(江飛濤,2007、2010)。對於“體製性缺陷”論來說,產能過剩是一種企業行為,隻有企業才能從事生產,地方政府單方麵的行為不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必須與企業合謀才能影響企業投資,並進而影響產能。換言之,產能過剩是地方政府與企業相互作用即合謀的結果,單從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的角度來分析產能過剩都具有一定的片麵性。Qian and Roland(1998)
Qian Y, Roland G. Fed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eiw, 1998, 88(5): 11431162.指出,地方政府官員不僅關注自己的政治利益,同時也關注私人經濟利益。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製,地方政府官員就會存在與經理人一樣的由委托代理關係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會有可能其政治決策中以尋租為手段獲取經濟利益,於是就有了與企業合謀的激勵。而對於企業來講,由於其天生具有利潤最大化需求,而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謀能夠實現其目標,於是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謀便“應運而生”,即政企合謀
聶輝華和李金波提出了一個“政企合謀”的分析框架,指出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監督者,在某些激勵下,會和轄區企業進行合謀,選擇不環保的生產技術來發展本地經濟,或者隱瞞礦難事故(2006)。。現有研究雖然突出了地方政府競爭在推動產能過剩中的作用,但未凸顯政企合謀這一形成機理。
本文著重從政企合謀的視角出發,認為,在當前財政分權以及地方政府競爭的體製下,正是地方政府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為追求地方經濟增長和短期經濟效益而達成產能合謀,從而導致過度投資、國有企業片麵追求規模,進而導致產能過剩。這一機製的提出既符合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結構,又是對現有研究的有力補充,是中國式政治經濟學在產能過剩領域中的具體展開。由是,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政企合謀形成產能過剩的內在機製。第三部分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分別從地區和行業的角度對我國工業36個行業2000—2014年的產能過剩率進行了測度,並對測度結果進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通過構建麵板數據計量模型,從地區和行業的角度實證分析了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最後一部分,則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了治理我國產能過剩的政策建議。
二政企合謀對產能過剩的影響機製
1. 政企合謀的激勵源泉:地方政府競爭關於地方政府競爭的緣起和形式,國內已有大量的研究(見張軍,2007;唐誌軍,2010;張五常,2008;周黎安,2005,等),故本文不再累述。及體製內聯係
在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財政分權和基於GDP的官員晉升考核製,激勵著地方政府為GDP增長而展開激烈競爭(張軍等,2007;張五常,2013等)。而競爭的最佳方式是擴大投資,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產業投資。但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經營產業和企業,隻能或者加強招商引資,引進企業,提高投資和供給;或者建立地方性平台企業,讓其承擔政府性產業發展職能;或者對轄區內國有企業進行補貼,推動其擴大投資和產能。概言之,在GDP競賽下,地方政府具有擴大投資和產能的強烈願望。對國有企業而言,由於國有企業承擔著部分政策性負擔和公益性職能(林毅夫等,2004),所以,無法基於利潤來對國有企業進行考核。實踐中,更多的是采用基於控製力(主要是規模)的國企高管考核製;而且,對國企高管來說,由於其薪酬是固定的,與企業利潤的相關性不高,但如果企業的規模擴大,則意味著有更多的控製權和更大的政治討價還價能力,有助於其升遷。基於以上考量,規模而非利潤就成為許多國企領導者的首要選擇。這也就意味著,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動機去擴大產能,而不管擴大產能是否會帶來虧損(從國內多家鋼鐵企業、水泥的產能擴大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對於國有商業銀行而言,一方麵,國有銀行承擔著諸多政策性任務,無法以利潤為唯一追求目標和考核指標;另一方麵,國有銀行的盈利來源主要是信貸差,存、取款規模越大,意味著利潤越高,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越大。因而,國有商業銀行也往往以追求規模而非利潤為首選目標。於是,地方政府、國有製造和開采企業、國有商業銀行三者都有強烈的擴大產能的內在意願。而三者間天然的體製內聯係,又為其達成合謀、共同做大產能提供了低成本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渠道。於是,政企合謀成為必然!對此,有學者從實證上證明政治聯係越強,國有企業越容易投資過度。例如杜興強、曾泉和杜穎潔(2011)的研究表明,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政治聯係越緊密,越傾向於過度投資;而唐雪鬆、周曉蘇和馬如靜(2007)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過度幹預是導致地方國企過度投資的主要原因,並且GDP增長越是緩慢或者市場化進程越落後的地區,政府幹預的力度越大,國企過度投資也越嚴重;靳濤(2006)指出,地方政府在擴大投資上具有切實可行性和可控性,地方政府官員通過把促進GDP增長的任務安排給各個具體的企業,從而提高晉升概率,而過度投資則會影響產能。當大多數地區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都傾向於過度投資時,產能過剩就成為一種必然。
2. 政企合謀的現實支撐:債務軟約束和要素價格扭曲
即便政企願意合謀,共同把產能做大,從而推動轄區GDP增長和做大企業規模,但如果缺乏相應的支撐,意願隻能是意願,而不能變成現實。因此,政企合謀要轉化為過度投資並進而形成過剩產能,還需要兩個重要條件:債務軟約束和要素價格扭曲!債務軟約束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出現債務時,可以把償債責任部分或全部轉嫁給其他地方,自己無須承擔應有的償債責任。廣義的債務軟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