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敬乂嘉.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務的邏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4] 康曉光,等.依附式發展的第三部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5] 李文海.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社會組織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6] 李易駿.當代社區工作[M].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2.
[27] 李宗勳.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M].台北:台北智勝,2007.
[28]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蕭公權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9] 呂紅平.農村家族問題與現代化[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0] 林卡.社會質量:理論方法與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1] 毛壽龍,李梅.有限政府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32] 莫邦豪.社區工作原理和實踐[M].香港:集賢社,1994.
[33] 南京市地方誌編撰委員會.南京民政誌[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34] 南京市地方誌編撰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年鑒(2004年)[M].南京年鑒編輯部,2004.
[35] 南京市地方誌編撰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年鑒(2005年)[M].南京年鑒編輯部,2005.
[36] 南京市地方誌編撰委員會辦公室.南京年鑒(2009年)[M].南京年鑒編輯部,2009.
[37]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
[38] 彭建梅,劉佑平.2012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39] 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0]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1] 唐力行.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2] 唐鐵漢.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思路與對策[A]\/\/社會治理創新——第二屆中歐政府管理高層論壇論文集[C].北京: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
[43] 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4] 汪春劼.地方治理變遷——基於20世紀無錫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5] 汪錦軍.走向合作治理: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條件、模式和路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46] 王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47] 王名,劉培峰.民間組織通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48] 王名.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9] 王名.社會組織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50] 王名,等.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1] 王紹光.多元與統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2] 王世剛,李修鬆.中國社會團體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53] 王穎,折曉葉,孫炳耀.社會中間層——改革與中國社團組織[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
[54] 文軍,王世軍.非營利組織與中國社會發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55] 吳東民.非營利組織管理[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6]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57] 徐家良.社會團體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58] 閆健.讓民主造福中國——俞可平訪談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局,2009.
[59] 楊靜,夏林清.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0] 楊開道.農村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48.
[61]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62]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3] 俞可平.民主與陀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4]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5] 於吉.法律大講堂——中國當代法律名家講座[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
[66] 張靜.國家與社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7] 張靜.法團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8]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M].長沙:嶽麓書社,2004.
[69]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70] 趙伯豔.社會組織在公共衝突治理中的作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1] 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72] 中國工業經濟協會.加強行業管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3] 《中國民間組織年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組織年誌(首卷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74] 中國社團研究會.中國社團發展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
[75]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76] 周黎安.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77]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曆史與微觀曆史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二) 中文譯著類
[1] [德]弗蘭茨·奧本海.論國家[M].沈蘊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範揚,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5] [德]烏爾裏希·貝克,[英]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現代化:現代政治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M].趙文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 [美]Dennis Saleebey .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M].李亞文,杜立婕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7] [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周敦仁,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8] [美]道格拉斯·C.諾斯.製度、製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43.
[9] [美] 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0] [美]萊斯特·M.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M].賈西津,魏玉,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1] [美]卡爾·A.魏特夫.東方專製主義[M].徐式穀,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譯本出版社,1989.
[12] [美]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周海濤,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13] [美]羅伯特·普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等譯.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4] [美]邁克爾·邁金尼斯.多中心體製與地方公共經濟[M].毛壽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15] [美]邁克爾·巴澤雷.突破官僚製政府管理的新願景[M].孔憲遂,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6] [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鬱,等,譯.格致出版社,2014.
[17] [美] 奧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經濟[M].萬鵬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8] [美]喬爾·S.米格代爾.社會中的國家[M].李楊,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19] [美]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M].周誌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0] [美]薩繆爾森.經濟學[M].蕭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1] [美]詹姆斯.P.蓋拉特.21世紀非營利組織管理[M].鄧國勝,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2] [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3] [美]查爾斯·H.紮斯特羅.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導論[M].孫唐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4] [美]朱莉·費希爾.非政府組織與第三世界的政治發展[M].鄧國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5] [日]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1.
[26] [英] 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馮鋼,劉陽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7] [英] 邁克·赫德森.未被開放的“域”[A]\/\/李亞平,於海譯.第三域的興起[C].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
(三) 中文期刊類
[1] 蔡波毅,等.社會組織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主體之一[J].中國社會組織,2014(15).
[2] 蔡誌海,沈洋.NGO參與社會治理:適應、困境和出路[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3] 曹建萍.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理念與實踐[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3(1).
[4] 陳躍,占偉.非政府組織在和諧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探索[J].行政論壇,2013(1).
[5] 陳成文,趙杏梓.社會治理:一個概念的社會學考評及其意義[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
[6] 陳立峰.社會衝突視角下的社會組織培育路徑探析——以社會衝突的橫向模型與縱向模型為基礎[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2012(3).
[7] 陳友華,祝西冰.中國的社會組織培育:必然、應然與實然[J].江蘇社會科學,2014(3).
[8] 程鬱,王勝光.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培育成長型企業的創新服務體係[J].中國科技論壇,2009(3).
[9] 鄧國勝.慈善組織培育與發展的政策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6(5).
[10] 鄧正來,丁軼.監護型控製邏輯下的有效治理——對近三十年來國家社團管理政策演變的考察[J].學術界,2012(3).
[11] 鄧正來,景躍進.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11).
[12] 丁衛平.南京婦女救國會——全國第一個救國會組織的建立與活動探析[J].長白學刊,1994(5).
[13] 丁元竹.創新社會治理 激發社會發展活力[J].前線,2013(12).
[14] 範思凱.中外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案例的比較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4).
[15] 方國平.新型政社關係的重構——上海市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行政管理,2010(4).
[16] 馮筱才.民初江浙地區的責任群體及其嬗變[J].21世紀,2003(4).
[17] 高紅.整合—自治—整合——一種中國社團組織與政府良性互動關係模式的構建[J].人文雜誌, 2006(5).
[18] 葛亮,朱力.非製度性依賴:中國支持型社會組織與政府關係探索[J].學習與實踐,2012(12).
[19] 顧昕,王旭,嚴潔.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協同發展——民間組織的自主性[J].開放時代,2006(5).
[20] 關信平.當前我國增強社會組織活力的製度建構與社會政策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4(3).
[21] 郭小聰,文明超.合作中的競爭: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新型關係[J].公共管理學報,2004(1).
[22] 郭禕.論現代社會治理模式構建中的政府角色[J].實事求是,2013(2).
[23] 賀藝,劉先江.非政府組織與社會治理:作用、困境及其出路[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7(8).
[24] 胡金強.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困境及路徑選擇[J].企業導報,2012 (20).
[25] 賈西津.中國公民社會發育的三條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03(3).
[26] 薑德琪.關於構建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平台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9(3).
[27] 蔣福明.“村改居”社區文化及其困境探討[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3).
[28] 焦潤明.中國近代市民社會的崛起與文化選擇[J].沈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1).
[29] 金太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與政府幹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2(1).
[30] 靳文輝.彈性政府: 風險社會治理中的政府模式[J].中國行政管理,2012 (6).
[31] 敬乂嘉.從購買服務到合作治理——政社合作的形態與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4(7).
[32] 康曉光,韓恒.分類控製: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5(6).
[33] 康曉光,韓恒.行政吸納社會: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再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7(2).
[34] 李立國.創新社會治理體製[J].求是,2013(24).
[35] 李立國.改革社會組織管理製度,激發和釋放社會發展活力[J].中國社會組織,2014(10).
[36] 李培林.我國社會組織體製的改革和未來[J].社會,2013(3).
[37] 李姿姿.國家與社會互動理論研究述評[J].學術界,2008(1).
[38] 廖鴻,許昀.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機製研究[J].環境保護,2014(23).
[39] 劉芳,王喜國.培育社會組織: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強大動力[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3(4).
[40] 劉豔紅.我國非政府組織稅收政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
[41] 劉祖雲.曆史與邏輯視野中的“服務型政府”[J].南京社會科學,2004(9).
[42] 麻寶斌,任曉春.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挑戰與變革[J].學習與探索,2011(3).
[43] 馬慶鈺,井峰岩.論社會組織多維性規範管理體係的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3).
[44] 馬俊軍.憲法結社權的實現——中國社會組織立法:培育與監管的平衡[J].理論界,2013,(7).
[45] 馬凱.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5).
[46] 馬凱.積極穩妥地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2).
[47] 歐陽海燕.2011 中國人信用大調查: 誠信危機刺痛中國[J].小康,2011 (8).
[48] 潘海生,章斐龍.大力培育社會組織 積極創新社會體製[J].唯實,2012(10).
[49] 潘淼.為社會建設而培育社會組織角色成長——訪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J].中國社會組織,2013(3).
[50] 裴樂.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問題與對策探究——以遼寧省為例[J].北華大學學報,2013 (10 ).
[51] 邵誌強.優勢視角下的社區分析[J].社會工作,2012(8).
[52] 孫立平.總體性社會研究——對改革前中國社會結構的概要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1).
[53] 宋曉梧.“三位市場經濟”與地方職能界定[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24).
[54] 談婷婷.在政府引導下的公益組織培育機製研究——以蘇州公益組織孵化園為視角[J].法製與社會,2013(5).
[55] 譚誌福.公益孵化器:正確的診斷與錯誤的藥方——兼論地方政府在社會組織培育中的角色[J].中國行政管理,2014,(8).
[56] 陶藩瀛.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應用心理研究,2004(23).
[57] 田凱.非協調約束與組織運作[J].中國行政管理,2004(5).
[58] 汪永成,胡光校.香港特區政府與第三部門在公共服務提供領域的關係分析[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
[59] 王笛.晚清長江上遊地區公共領域的發展[J].曆史研究,1996(1).
[60] 王奇生.戰前中國的區鄉行政:以江蘇為中心[J].民國檔案,2006(1).
[61] 王瑞華.社區自組織能力建設麵臨的難題及其成因[J].城市問題,2007(4).
[62] 王世強.非營利組織孵化器:一種重要的支持型組織[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2(5).
[63]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9(5).
[64] 文軍.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1).
[65] 吳津.浦東新區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的實踐與思考[J].學習和實踐,2010(8).
[66] 吳津,毛力熊.公益組織培育新機製——公益組織孵化器研究[J].蘭州學刊,2011(6).
[67] 吳錦良.論政府機構改革與第三部門發展的互動關係[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2(1).
[68] 吳巧瑜,王文俊,周潭.香港民間商會組織社會治理功能研究——基於香港工業總會的個案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1(4).
[69] 吳曉燕.從文化建設到社區認同:村改居社區的治理[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70] 吳亦明.社區治理是社會體製改革的基礎工程[J].唯實,2013(7).
[71] 蕭小紅.抗戰前後中共路線的轉變與上海城市的社會團體[J].史林,2005(1).
[72] 謝斌.事業單位改革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寧夏社會科學,2007(2).
[73] 謝蕾.西方非營利組織理論研究的新進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1).
[74] 徐秀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國家與民間組織[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9).
[75] 徐永光.因何成功:公益孵化器的生命力[J].社會創業家,2010(3).
[76] 徐宇珊.社會組織結構創新:支持型機構的成長[J].社團管理研究,2010(8).
[77] 許小玲.社會組織培育:動因、困境及前瞻[J].理論與改革,2013(5).
[78] 許芸.從政府包辦到政府購買——中國社會福利服務供給的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