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公主病了,她嬌憨地告訴國王,如果她能擁有月亮病就會好。國王立刻召集全國的聰明智士,要他們想辦法拿月亮。
總理大臣說:“它遠在三萬五千裏外,比公主的房間還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銅所做成的。”
魔法師說:“它有十五萬裏遠,是用綠奶酪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宮的兩倍大。”
數學家說:“月亮遠在三萬裏外,又圓又平像個錢幣,有半個王國大,還被粘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
國王又煩又氣,隻好叫宮廷小醜來彈琴給他解悶。小醜問明一切後,得到了一個結論:如果這些有學問的人說得都對,那麼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個人想的一樣大、一樣遠。所以當務之急便是要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到底有多大、多遠。
於是,小醜到公主房裏探望公主,並問公主:“月亮有多大?”“大概比我拇指的指甲小一點吧!因為我隻要把拇指的指甲對著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公主說。
“那麼有多遠呢?”“不會比窗外的那棵大樹遠!因為有時候它會卡在樹梢間。”
“用什麼做的呢?”“當然是金子!”公主斬釘截鐵地回答。
比拇指指甲還要小,比樹還要近,用金子做的月亮當然容易拿到啦!小醜立刻找金匠打了個小月亮、串上金鏈子,給公主當項鏈,公主很高興,第二天病就好了。
資料四:主持人與小朋友的對話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采訪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沒想到,小朋友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小朋友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小朋友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資料五:兩個天使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並且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客房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年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問為什麼,老天使答道:“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第二晚,兩人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非常憤怒,他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裏麵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我不願意讓他來分享這筆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二) 活動拓展
活動一:情境討論
活動過程:
環節一
(1) 角色扮演
小張和小陳是好朋友,每次小張都叫小陳去文具店,小陳不管有多忙,都會陪小張去。這一天小陳手頭還有急事沒有完成,小張過來說:“我的筆沒水了,陪我去趟文具店吧。”小陳很不想去,但又擔心小張會因為此事不高興,就答應了。整個過程中,小張跟小陳講著有趣的事,小陳卻因為擔心事情沒做完而心不在焉、悶悶不樂。小張覺察到小陳的不在狀態,問他怎麼了,小陳故作輕鬆擺擺手:“沒事、沒事。”小張則接著講起了趣事。
(2) 討論分享:
你是如何看待小張和小陳的做法的?他們體驗到的情緒是一樣的嗎?
小陳的不愉快是誰帶來的?小陳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嗎?你是如何應對的?
環節二
(1) 角色扮演
如果小陳換一種做法,他會怎麼說呢?結果會如何呢?(“換一種做法”的建議:如直接拒絕;讓小張等自己手頭事辦好再一同去;仍然同去,但是當小張問他時,明確告知小張原因。)
(2) 討論分享:小陳拒絕了小張,是否就得罪了小張?小張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呢?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為別人想一想,但是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的立場,一味順應對方,否則就會失去自我,失去對自己的尊重,從而也失去了人際交往的意義。但是在拒絕別人的過程中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除了敢於說“不”,還要善於說“不”。
活動二:你的溝通狀態
活動目的:協助學生了解人際溝通的幾種典型形態。
活動過程:
(1) 心理學專家把溝通狀態分為以下五種。
討好型:最大的特點是不敢說“不”,凡事都“同意”。總感覺要去迎合別人,活得很累,不快活。
指責型:凡事不滿意,總是指責他人的錯誤,總認為自己正確,但指責了別人,自己仍然不愉快。
理智型:對人滿口大道理,卻像電腦一樣冷冰冰的,缺乏感情。
打岔型:說話常常不切題,沒有意義,自己覺得很沒趣,令別人討厭。
一致型:坦誠溝通,令雙方都感覺舒服,大家都很自由,彼此都有安全感,所以不需要自我防衛。
(2) 心理劇。
衛生委員:“今天中午我們要大掃除,現在我們分配一下任務。”
“小A,你打掃室內和走廊。”
小A:“衛生委員,你太英明了。”
“小B,你打掃衛生區。”
小B:“你偏心,每次都把最累的活給我。”
“小C,你擦走廊的牆裙和窗台。”
小C:“嗯。”
“小D,你擦黑板和室內牆裙。”
小D:“今天數學作業實在太難了,誰幫幫我啊?”
小C:“大家不要說了,每項工作難度是差不多的,也不可能絕對公平,衛生委員的分工是合理的,打掃衛生的事情雖然不大但很重要,各位還是快幹吧!”
(3) 討論分享:這幾位同學分別是哪種溝通類型?
(4) 模擬情境:我和你素不相識,假設我在匆忙中撞了你……下麵有五種反應,如果是你,你更接近哪一種反應?
A. (不知所措)請原諒,我總是笨手笨腳、毛毛糙糙的。
B. (推卸)對不起,但這不是我的錯,不能完全怪我,因為……
C. (指責)天啊,你怎麼會站在這裏!你也不看看,這裏是人站的地方嗎?
D. (打岔,眼睛看著別處)啊,哪個沒長眼睛?你是外地人吧?從哪裏來的?
E. (真誠,眼睛看著對方)哦,我撞到了你,真對不起!有沒有傷著你?
教師引導感悟:當一個人采取前四種溝通形態時,他的內心是缺乏自信的,有些想利用“強悍”的表麵來保護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不敢得罪他人,也有可能是企圖吸引他人的注意。在這種溝通形式下的對方也會感受到不舒服。
如果你是討好型的,你就把“奉承”改進為真誠的善意;如果你是指責型的,你就把“吹毛求疵”改進為坦誠的批評;如果你是理智型的,你就把“沒有人情味”改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果你是打岔型的,你就把“岔開別人的話題”改進為“靈活、幽默”。我們最終的目標是達成溝通上的表裏一致。
活動三:驛站傳書
活動目的:
(1) 使學生明白溝通要有效,溝通的雙方必須能夠形成雙方都認同的溝通規則。
(2) 溝通中除了口頭語言,身體語言也很重要。
活動準備:在紙上寫一組自然數。
活動過程:全隊成員排成一列,每個小組按要求約定信號及信號的傳遞方式,然後將一組自然數交給最後麵一個成員,再逐個傳遞到最前麵一個成員。
要求如下:
(1) 不能講話(包括有規律的發出聲音)、移動;
(2) 不能使用字、筆及手機等工具;
(3) 前麵的學生不能往後看;
(4) 後麵的學生不能把手伸到前麵學生的眼前比畫。
討論及回顧要點:
(1) 怎樣才能實現有效溝通,並迅速形成有效決議?
(2) 你們商討的共同方式是什麼?你覺得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3) 後麵的人能否將信息清晰地傳遞給你,信息不清楚時你感覺如何?
(4) 你是怎樣將自己的意圖傳遞給前麵的人的?你感覺這種方式適合你嗎?
活動四:盲人與拐杖
活動目的:通過“盲行”活動,學生體驗到信任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感受到責任的重要性;同時學生認識到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集體中學會彼此信任、互幫互助。
活動重點、難點:
(1) 使學生通過活動體會信任的重要性。
(2) 使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建立信任的過程需要方法和技巧。
活動過程:
指定一部分同學到中間來站成兩豎排,這些同學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盲人,其他同學首先扮演的角色是拐杖。
任務:盲人的任務是盡力配合拐杖,拐杖的任務是全力協助盲人,兩人一組做搭檔,共同走過一段設有障礙的路線。到達中轉站之後,按照教師的提示安靜、迅速地互換角色,盲人把眼罩摘下給搭檔。角色互換後,拐杖要協助盲人走過一段設有不同障礙的路線,最終回到教室坐在一起。
注意: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能用語言交流,盲人絕對不許提問,拐杖絕對不許用語言提示盲人。
附錄:活動在線·活動1樣圖
樣圖(一)
樣圖(二)
第五課接納我的不完美
第五課接納我的不完美
■■一、教學目標
◎ 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優缺點,我們要學會欣賞本真的自己。
◎ 使學生能全麵辯證地看待自己身上的特質,並學會發展自己的特質。
◎ 樹立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學會愛自己、欣賞自己。
■■二、理論分析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對自我以及一切特征采取的一種積極態度,簡言之,就是個體能夠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態度。作為一個心理學範疇的概念,自我接納包含了兩個層麵的含義:一是確認和悅納自己的身體、能力和性格等方麵的正麵價值,二是能欣然正視和接受自己現實的一切,不因存在某種缺點、失誤而自卑。
(一) 相關理念
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環境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五官端正卻不喜歡自己,有些人並不富裕卻知足常樂,有些人有錢有勢卻並不深感快意。古代,有一位皇帝問一位哲學家:究竟誰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認為自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他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其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弱點。但有的人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就當作包袱背起來,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見了。諺語說:“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你跪著。”事實上,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關鍵在於我們應當充分、準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先在心理上悅納自己。
青少年時期(12~18歲左右)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自我認同的問題,自我認同並不是在青少年時期才出現的,早在幼年時期,兒童已經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第一次有意識地回答“我是誰”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尤其在意自己的各方麵特質是否能被他人和自己所接納,非常在意自己的一些“小缺點”,甚至會逐漸放大這些“小缺點”,所以可以通過一些活動讓中學生客觀全麵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二) 中學生自我認同發展的特點
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又稱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裏克森人格理論中的一個專用術語。他認為,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麵前後一致及較完善的意識,也即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
中學生自我認同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主觀的自我,這是青少年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評估,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客觀的自我,這是其他人對青少年的看法,是青少年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社會的自我,這是青少年認為別人對他的看法,是他所認為的他人心目中的他;理想的自我,這是青少年想要成為的樣子,是他們的最高目標。
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是青少年期的發展課題。完成這一課題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種種危機和失敗。對於同一性形成過程中的危機和失敗,心理學家曾有過不同的論述。埃裏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兩個極端情形:
一種情形是“自我同一性過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埃裏克森稱之為“狂熱主義(fanaticism)”。它是指一個人堅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這種“過於自我”的狀態,容易導致自我中心、個人崇拜、狂熱主義等不良社會態度。
另一種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埃裏克森稱之為“拒償(repudiation)”,指一個人拒絕自己在成人社會中應擔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他們有自己熱衷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是反社會主流文化的。
十二三歲至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發展的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兒童進入青年期,個體意識分化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並達到統一。為此,要麼努力改變現實自我,使之與理想的自我一致;要麼修正、改變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現實的自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在以前發展階段所建立起來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有直接關係:如果順利地完成了以前的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並順利地進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順利地完成前期的任務,自我同一性就難以建立,就會導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亂,以致妨礙人格的正常發展。
自我認同是指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歎、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是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三) 中學生產生自我認同矛盾的主要影響因素
1. 身體的變化
青少年發育階段,體內生物化學物質的變化會導致他們浮躁不安。男孩子變聲、長胡須、遺精,女孩子胸部發育、月經來潮,都足以造成他們情緒上的波動。當荷爾蒙開始發生作用,很多平時很聽話很乖巧的孩子也會容易鬧起情緒,甚至表現出叛逆。
2. 性方麵的變化
青春期的男孩子有時會擔心自己的性器官是不是太小或者為什麼自己還沒有長胡須,他們和女孩子相處的時候有時會胡思亂想,甚至不知不覺有勃起的衝動。這時候他們也許會覺得很痛苦,認為自己犯了錯,不能夠控製自己的身體。而女孩子因為月經帶來的身體不適,如痛經、頭痛、情緒起伏等等,也會認為月經是一種詛咒。更有些女孩子會認為自己在經期是不幹淨的、肮髒的。
3. 人際交往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和他人對青少年的期望值會提高,他們跟社會互動的方式也有所改變。到了青春期,青少年特別是男孩子,跟家長之間的親密感情會有所疏遠。這並不表示他們就不愛自己的家人了,而是他們認為表達情感的方式需要有所改變而已,從而顯示出自己的成熟。
4. 道德觀的變化
在青春期這一過程中,青少年為了要成為一個大人,會用自己的道德觀取代兒童期時父母、老師所設立的種種規矩。他們和不同家庭環境的同學在一起時,會領悟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是非標準。他們對社會現象的觀念和看法也會經常變化。
對於學生,學校生活體驗對學生個體自我接納水平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同伴之間的相互接納是學生自我接納的動力,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越好,學生個體的自我接納水平越高。很多研究表明,擔任班幹部、人際關係好的學生自我接納程度更高。其次,教師完全接納學生,是學生自我接納的關鍵。教師要善於賞識學生的閃光點,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從根本上接納自己的學生,如此才能為學生實現自我接納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學生實現自我接納,還需要掌握良好的自我接納方法,包括發掘自我的潛能、承認自我的缺點、善於縱向比較、學會正確歸因。參考周嘉:《初中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接納幹預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三、重點難點解析
重點:在認知的角度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特質,並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要學會辯證地去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會接納自己。初中生的社會經曆和人生經驗還比較少,有的學生甚至是一路順風順水,沒有經曆過什麼挫折,他們往往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小缺點,有追求完美的心理,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麵辯證地去看待優缺點,知道有優點也有缺點才是人生常態,而且中學生尚未成年,人生處於上升變化的狀態。
難點:創設良好、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去解剖自己,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去熱愛自己的特質,讓自己越來越完善。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去解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是一種能力,而勇敢地在外人麵前承認自己的弱勢是一種勇氣。如果環境不安全的話,學生就不敢吐露真情,甚至如有學生故意嘲笑的話,會給分享的同學帶來心靈上的傷害,所以課前教師一定要做好這方麵的預案。
■■四、教學建議
(一)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教學準備
(1) 分組:學生分小組,每組建議5~6人。
(2) 下載課堂所需圖片:美女圖;白紙上的黑點。
(三) 活動操作建議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我訴我心透過這段名人選文讓學生認識到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出現對自身外貌的關注是正常而普遍的。為學生打開心扉創設安全環境,並由此自然引出本課主題。
(1) 閱讀體驗:活在鏡子和別人眼中的“兒子”“我”。
(2) 分享交流:文中有你自己的影子嗎?你如何看待“兒子”“青春期時的我”當時的表現?我們是否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做完美的事?現實中有完美的人和事嗎?
(3) 總結歸納:在青春期,我們的自我意識大大增強,在意自己的外貌便是其外顯表現之一。但正如同學們所言,世上本無完美的人與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那些“不完美”呢?
學生均簡要分享,教師僅做好引導,不作點評,創設安全環境。
時間:
3分鍾
心海導航
讓學生認識到由於身心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在心理上常常遇到種種
(1) 閱讀體驗: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了解自我同一性混亂期會出現的情形。
(2) 分享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辨別材料中給出的七種自我同一性
時間:
6分鍾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矛盾和衝突,這個時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青少年會經曆迷茫和自我混亂,但是在正確方法的引導下,最終會逐漸達到自我認同,成為獨特的自己。混亂的案例,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對應的案例,這樣結合起來講解更貼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
(3) 總結歸納:在學生分享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理想中的我光鮮亮麗,充滿傳奇色彩,現實中的我似乎有些自己不願意接受的黯淡,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了內心的衝突,讓自己在自我探索的途中迷茫、混亂……但是沒關係,最終我們都會在正確方法的指引下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活動在線
活動1
找瑕疵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1) 出示“美女”圖片。
(2) 分享交流:你認為她美嗎?哪裏美?她有不美的地方嗎?
(3) 說1~2個你認為很美的明星:例如劉亦菲。
(4) 分享交流:她哪裏美?她有不美的地方嗎?
(5) 我自己:找出自己外形上的優點與缺點(或特點)並寫下來(至少寫2點)。
(6) 分享交流:小組成員間互相分享交流。(如有學生願意,也可以請1~2個學生在全班分享交流)
(7) 總結歸納:世上沒有完美的人,那麼你有不完美也就不足為奇了,當你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並釋懷的時候,便會覺得快樂得多。
明星須是在學生群體中知名度較高的,這樣便於學生點評並形成感悟。可根據學生說的明星姓名聯網搜索,展示給學生。
在分享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完美與不完美是一種主觀判斷,你認為好的別人可能認為不好,不能為了迎合他人失去自己的立場與特質。
在分享交流優缺點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如果你不願意分享也可以(本著自願原則),最終目的是能正視自己。
活動在線
活動2
人生故事
引導學生學會去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1) 閱讀:黃美廉的故事。
(2) 展示圖片:白紙上有一個黑點。提問:你看到了什麼?(黑點\/白紙)
(3) 分享交流:為什麼同學們看到的會不同?如果把白紙看成我們自己,把黑點看成上麵的缺點,結合故事談談你對黃美廉“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這句話的理解。如果反過來,“我隻看我沒有的,不看我有的”,又會如何?
黃美廉的故事也可以做成圖文並茂的PPT,以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
時間:
35分鍾
教師根據
實際教學
選擇活動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4) 總結歸納:幸福很多時候是可以選擇的,而黃美廉無疑是聰明的女子。如果每天都遺憾痛苦於我們所沒有的,就會造成一葉障目的後果,以致看不到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活動在線
活動3
愛上不完
美的自己
通過活動的方式來鍛煉學生學會看到自己優點的實踐能力。
(1) 讓學生在事先準備好的學案紙上寫下“曾經,我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煩惱——三個缺點”,然後寫出對應的“現在,我愛上了不完美的自己——三個可愛之處”。
(2) 分享交流:請幾位同學分享他們所寫的優缺點。
(3) 總結歸納:能學會欣然接受我們所不能更改的客觀條件上的缺點是一種能力,而能看到缺點中的閃光點就可以稱作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了,為勇於接納自己不足的同學點讚!
這一環節由學生進行自我解剖,是課程的難點也是重點,要理論聯係實際,要為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發言環境。
拓展
訓練營
通過層層推進,使學生在安全的課堂環境中更好地去剖析自己、認識自己,勇敢地並以積極的心態去正確應對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欣賞自己。
(1) 導語:生活中我們總有否定自己的時候,通過前麵所學,你能不能安慰一下自己呢?
(2) 寫出對話:
A. 某某某(自己的姓名),我討厭你的。(否定)
B. 某某某(自己的姓名),我喜歡你的。(肯定)
……(至少寫出兩組對話)
(3) 分享交流:同學間可互看,也可以互相大聲念出來。最後分享活動中的感受:你喜歡對話中哪種表達方式?為什麼?
(4) 總結歸納: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正視自己的缺點,看到並感恩自己擁有的,學會給自己和朋友打氣,我們便會更快樂、更幸福!
活動也可以用教材中的錄音方式進行,教師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
注意告訴學生,對話的內容可以是外形上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某項行動或心理;對話可以有產生的語境,也可以沒有。
活動也可以自己給出否定語句,請同組另一個同學給出中肯、積極的肯定評價。
感悟
與收獲
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
把你這節課的感悟與收獲寫下來。時間:
1分鍾
■■五、教學拓展
(一) 資料拓展
資料一:神奇的發卡
有一個女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討別人喜歡,因此有一些自卑。一天,她偶爾在商店裏看到一支漂亮的發卡,當她戴起它的時候,店裏的顧客都說漂亮,於是她非常高興地買下發卡,並戴著它去學校。接著奇妙的事發生了,許多平日不太跟她打招呼的同學,紛紛來跟她表達好意,一些同學還約她一起去玩。原本內向的她,似乎一下子變得開朗活潑了許多。但放學回家後,她才發現自己頭上根本沒有帶什麼神奇的發卡,原來她付錢後把發卡遺留在了商店裏,忘記帶走了。
同學們,請想一想,是什麼使別人改變了對女孩的態度?那個發卡真有那麼神奇的力量嗎?
其實,女孩的容貌並沒有因戴發卡而改變,改變的隻是她的心態,且因她的可愛而讓人感到漂亮。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討厭自己,對於那些已經無法更改的客觀現實,與其整天抱怨苦惱,還不如坦然地接納,並以積極、讚賞的態度來接受自己。
資料二:駱駝和羊
駱駝長得高,羊長得矮。駱駝認為長得高好,羊認為長得矮好,為此還發生了爭辯。爭辯不下,依然比不出結果,於是它們決定進行一場比試。它們走到一個園子旁邊,園子周圍有圍牆,裏麵種了很多樹,茂盛的葉子伸出牆外來,駱駝一抬頭就吃到了葉子,而羊怎麼也吃不到。於是,駱駝說長得高好。羊不肯認輸,它們倆又走了幾步,看見圍牆上有一扇又窄又矮的門,羊大模大樣地走進門去吃園子裏的草,可駱駝怎麼也鑽不進去。於是,羊說長得矮好。駱駝也不肯認輸,它們倆找老牛評理,老牛說:“你們倆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這是不對的。”
資料三:影視推薦
也許你從來沒有想象過,如果有一天你的親人患上了精神疾病,你的家庭是殘缺的,你將如何麵對,如何積極地生活。也許你很幸運,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過我們應該隨時做好這樣的準備,唯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如果有時間,推薦你看一部澳大利亞影片《黑氣球》。故事講述主人翁如何麵對有精神病的哥哥與殘缺的家庭,並追求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它是一部情節有趣、樂觀積極、感動人心的電影,它將帶你走入一個平常男孩的生活,讓你學會像片中的男主角一樣,逐漸認識和改變自我。
(二) 活動拓展
活動一:角色扮演——《影子》
活動目標:引導學生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活動過程:
(1) 角色扮演——《影子》
“影子真討厭!”小貓湯姆和托比都這樣想,“我們一定要擺脫它。”
然而,無論走到哪裏,湯姆和托比都發現,隻要一出現陽光,它們就會看到令它們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過,湯姆和托比最後都找到了各自的解決方法。湯姆的方法是,永遠閉著眼睛。托比的辦法則是,永遠待在其他物體的陰影裏。
(2) 討論分享:
① 如果把影子看成我們的缺點,小貓湯姆和托比是怎麼麵對的呢?(小貓湯姆:不去認識自己的缺點;小貓托比:不敢麵對自己的缺點。)
② 你讚同湯姆和托比的想法和做法嗎?為什麼?
③ 麵對缺點,你覺得怎樣做才會更好呢?
(3) 總結:每個人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時,欣然接受它吧!因為它使得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了自己,並使我們變得越來越真實與完整。
活動二:你比想象中的更美麗
觀看視頻《你比想象中的更美麗》,這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視頻資源可網絡搜索。
活動步驟:分發紙張和彩筆,每人一份。
(1) 每個人在“漂流紙”的左上角寫上自己的姓名。
(2) “漂流紙”以豎S形傳遞,每個同學都將寫好的紙傳遞給後邊的同學。
(3) 每個收到“漂流紙”的人都要在上麵寫上你認為他還存在的優點,或者讚同他寫的哪個優點,就在那個優點的後麵點讚。
(4) 每個人都要真誠地對他人做出評價。
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播放一些音樂增加活動的氣氛,同時也要注意課堂秩序的維護。
當“漂流紙”再次回到自己手中時,請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1) “漂流紙”回到你手上,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2) 哪些優點是你沒有注意到的?
(3) 今天的遊戲使你獲得了什麼?
活動三:我這個核桃
活動目的:在活動中,通過對一個普通核桃的觀察、尋找,學生感悟到自我的特點和獨特之處,升華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也同時完成對自我的接納,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為接納他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活動步驟:
(1) 每個小組組長上台領核桃,每人一個。
(2) 現在花10分鍾時間認真觀察自己的核桃,盡量調動一切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先用眼睛看,然後閉上眼睛,感覺核桃的觸覺等其他特征。
(3) 10分鍾後,將自己的核桃和別人的核桃混在一起,看看大家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核桃。
(4) 再次將核桃混在一起,所有人閉眼去尋找自己的核桃。
小組分享:
(1) 你的核桃有哪些特點?你是怎麼找到的?找不到也要說說原因。
(2) 找到後的感覺如何?找核桃的練習給你以怎樣的啟發?
注意事項:
(1) 在活動中嚴禁在核桃上做記號;
(2) 觀察自己核桃的同時也要觀察別人的核桃;
(3) 購買核桃的時候不要有太大的差異。
活動四:我的自畫像
自畫像是自我成長主題下團體活動經常采用的經典活動。本活動采用繪畫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有自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這樣的方式可以繞過學生的自我防禦機製,幫助學生打破人際隔閡,打開話匣子,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把握分享的深淺程度。通過活動中對自我的描繪,學生可以厘清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成長經曆。
活動目的:
(1) 通過自我素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促進自我認知。
(2) 打破人際隔閡,促進學生之間的彼此了解。
活動道具:A4圖畫紙、水彩筆。
活動步驟:
(1) 分組坐好,每組根據人數配發圖畫紙,彩筆一盒。
(2) 教師引導語:今天,我們可以在這張紙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用任何形式來描繪自己。不管你畫的是什麼,隻要你認為可以用來代表你就可以。它們可以是很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重要的是,你所描畫的事物能夠代表你自己。我們有10分鍾的時間來描繪自己。
(3)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描繪自畫像。
(4) 在小組所有學生都畫完後,進行小組討論。每個人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自畫像,在所有小組成員都分享完後,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分享和討論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感受。
活動分享與延展:本活動的重點在於繪畫之後的分享。由於學生的繪畫表現形式千變萬化,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享他們繪畫背後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感受,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引導:
(1) 你畫的是什麼?
(2) 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事物來代表自己?
(3) 能否將你繪畫時浮現在腦海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4) 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活動注意事項:
本活動雖然設計簡單,但是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 關於指導語,教師不宜給予太多的指引。上述的指導語已相當足夠,否則會影響學生的思路。
(2)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應鼓勵每個人都積極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活動分享需要遵循自願原則。
(3) 在活動分享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靈活把握與追問,並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在分享故事時,教師應注意提醒學生對他人的分享積極地回應,不批評不評價。
第六課“專心”全攻略
第六課“專心”全攻略
■■一、教學目標
◎ 讓學生認識到專心的重要性,知道注意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
◎ 學生能有意識地通過合適的方法提升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激發學生的信心,養成在生活、學習中專心做事的好習慣。
■■二、理論分析
(一) 相關理念
著名的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庫維也曾說:“天才就是不斷地注意。”可以說,一個人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直接關係到他能否在某項工作或者事業上取得成績。但凡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人,總會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突出成績。換句話說,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隻有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所做的事情之上,專注於這一個目標,才能夠在這個目標上取得成功。
專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也即注意力,是伴隨著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通常是指選擇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選擇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視其他刺激的傾向。注意從始至終貫串於整個心理過程,隻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進一步去集中、記憶和思考等。注意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是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的準備狀態,所以注意力被人們稱為心靈的門戶。
(二) 中學生注意力發展的特點
中學生注意力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個體在注意的目的性、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等方麵的發展。
1. 注意目的性發展的特點
在教學的影響下,中小學生注意的目的性不斷提高。其具體表現是有意注意日益在學習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小學生相比,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學習中,他們的有意注意起著重要作用,能按教學要求使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學習內容上。他們保持注意的時間也比小學生長些。但是在初中生的學習中,無意注意仍起一定的作用,體現為對客體的直接興趣以及客觀對象的鮮明特點對他們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 注意穩定性發展的特點
中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不斷增強。學生注意的持續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延長,年齡越小,他們注意在一定對象上的時間也越短。在中學階段,隨著學生自製力的發展,初中生已經能較長時間穩定地集中注意於某項活動和某個內容,他們的注意保持45分鍾已無困難。但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情緒仍有衝動的特點,有時也難控製自己的注意,一些學生還有分心走神兒的毛病。注意的穩定性到高中階段增長的速度逐漸緩慢。這可能與高中生的注意穩定性趨於成熟有關。
3. 注意廣度發展的特點
隨著年齡增長,中小學生注意的廣度在不斷擴大。中學生注意的範圍比小學生有了長足進步。據研究,小學生在0.1秒內隻能看到2~3個客體,初中生能看到4~5個客體,而高中生已達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個客體。例如,中學生閱讀適合自己程度的讀物時,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在觀察直觀教具時,既能知覺教具的整體,又能抓住主要特征。
4. 注意分配能力發展的特點
隨著年齡增長,中小學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也在不斷發展。總體來說,初中低年級學生在注意分配時也會出現顧此失彼現象,如注意了抄寫就忽略了聽講。初三以上的學生由於各種技能技巧的穩定性有了提高,其注意分配能力逐漸向較高水平發展。
5. 注意轉移能力發展的特點
中小學生注意轉移能力的發展相對來說要緩慢得多。初中低年級學生的注意轉移也還有一定的困難。
(三) 初中生注意力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關注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和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中國青少年注意力狀況調查範圍覆蓋了全國八大城市,調查對象是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學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覆蓋麵最廣、內容最全麵的針對青少年注意力問題的調查研究。在隨機抽取的樣本中發現,青少年上課的注意力狀況不容樂觀。
甘肅省民樂縣一名初中數學老師采用《學習注意力情況調查表》對該校5~9年級185名學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其中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有沒有影響你的學習”這一問題的回答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
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的影響調查統計
程度總體5年級6年級7年級8年級9年級
嚴重影響13.6%7.6%10.2%13.8%16.6%17.1%
一定程度影響22.8%17.9%20.5%22.2%25%28.5%
略有影響36.3%30.7%33.3%38.8%38.8%40%
沒有什麼影響3.8%2.5%2.5%2.7%5.5%5.7%
由以上的調查數據可見,對青少年提高課堂注意力進行科學指導勢在必行。
■■三、重點難點解析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即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品質。
初中階段是注意力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所以在注意力培養上要加大力度。在注意力培養上,教師要注重關注學生們的個別差異:如針對學生課堂跑神現象,可用反複向該學生提問來使其注意力更為集中,進而培養其優秀的注意力品質;而針對部分學生作業拖拉、完成質量又低的問題,可以采用自我訓練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其注意力水平。大量研究表明,經過一定時間刻意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注意力的水平有明顯提高。
參考王稱麗:《中小學生注意力發展及培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四、教學建議
(一)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課前準備
(1) 學生分小組(建議5~6人一組),確定組長和記錄員。
(2) “擂台賽”圖片(兩種:A、B)(圖片A按學生人數準備,圖片B按小組數準備)。
(3) 錄好一段時長約三分鍾的故事。
(三) 活動操作建議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我訴我心
通過案例認識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明確注意力對持續高效學習的重要性,由此自然引入本課。
(1) 閱讀體驗:了解兩則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
(2) 分享交流:小陽和曉瑩分別在學習中出現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產生了什麼後果?你們有類似的問題嗎?
(3) 總結歸納:注意力是我們最基本的學習能力,但很多同學都深受注意力不集中的影響,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和訓練來提升注意力品質,從而提升學習的有效性。時間:
4分鍾
心海導航
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討論分享,初步了解一些注意力自我訓練的方法,試著在眾多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提升自我注意力的信心。
(1) 問題導入: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小陽、曉瑩或有相同困惑的同學去應對這個問題?
(2) 小組合作:小組成員討論並記錄“我們的建議”,至少每組寫兩條。
(3) 分享交流:小組派代表分享“我們的建議”。
(4) 小組討論:哪一個建議最好?為什麼?(記錄下來)
(5) 分享交流:我們認為的方法最好,因為。
(6) 總結歸納:同學們集思廣益,想到了很多非常好的訓練注意力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剛才課堂上大家積極踴躍地發言與討論就是注意力集中的具體體現呢!
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巡視,如有需要,可作個別針對性的引導,確保每一組都有可行建議分享。
時間:
13分鍾
活動在線
活動1
神奇的
1分鍾
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明確學習目標,做到不拖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挖掘學習潛能。
(1) 教師講解活動步驟,分組進行活動。
(2) 請學生想象一下:“此刻站在你麵前的是你心中的偶像,他正向你走來打算和你合影,你非常激動,拚命地鼓掌。”首先請學生預估一下1分鍾內的鼓掌次數,填在事先發的表格裏。請學生比較自己的預估數據和實際測試的數據之間的差距。然後再做一次遊戲,將預估的次數填在表格裏,請學生第二次比較自己的預估數據和實際測試的數據之間的差距。
(3) 分享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對比前後的數據,你有什麼發現,它給你什麼啟示?1分鍾內我們還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
(4) 總結歸納: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
重點是引導學生對自己估計的數據和實測的數據之間的差距進行反思。
時間:
25分鍾
教師根據
實際教學
選擇活動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上,教師總結,每個人都是一座寶庫,即使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一旦給自己明確了目標,做到不拖延,做事的效率就會明顯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自己更加專注了!同學們,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能!
活動在線
活動2
“專心”
訓練
通過做一些關於注意力控製方麵的練習,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專心做事帶來的益處。
(1) 計數法:倒數數字,從100到1依次倒數,做到又快又準,記錄錯誤個數和總用時;閱讀法:選擇一段課文,準確朗讀,不加字、漏字或讀錯字,記錄讀錯的字數;聽音法:聽鬧鍾的“滴答”聲,看自己能堅持的時間,記錄堅持的分鍾數;抗幹擾訓練法:在喧嘩嘈雜有幹擾刺激的環境中,讀書、做作業等,記錄能堅持的時間。
(2) 分享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在哪一項中你取得了優異成績?你有什麼心得體會?哪一項活動你認為最難?它對你的注意力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3) 總結歸納:在學生分享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在這些練習中,有些同學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並且把他們的經驗分享給了大家,無論在體驗中你的成績是好是差,這都是培養注意力水平的開端,重要的是長期地堅持下去!
可以分組,讓不同小組的學生體驗不同的活動項目。
活動在線
活動3
擂台賽
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比較分享中自然感悟到注意力的重要性,同時由學生探究出的勝利\/失敗原因,自主生成影響注意力的因素及獲得提高自我注意力的秘訣。
(1) 比賽一:
a. 組內比賽:向每人發放一張圖片A(折疊的),比賽本組誰最先找到5根線的另一頭。
比賽規則:學生拿到的圖片A是對折的,在組長發出比賽開始指令時才能打開圖片,在紙上標注出你的答案,全部完成立即交給組長,組長根據對錯、用時長短評出優勝者。
b. 班級比賽:各小組優勝者上台,向每人發放一張圖片B(同樣是折疊的),教師發出“開始”指令後,小組優勝者立即行動,快速完成任務。最終根據對錯、學生用時長短評出名次。
c. 分享交流:請優勝者(前三名)談談獲獎秘訣;請其他學生試著分析並分享自身沒有勝出的原因。
(2) 比賽二:
a. 第一遍:教師用很小的聲音播放事先
比賽一:教師要反複提醒學生比賽時嚴格遵守規則(特別是比賽指令發出後才能打開圖片),保證活動公平、有序,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
比賽二:保證環境安靜;“用很小的聲音播放錄音”,其音量控製在最遠離播音器的學生在安靜的環境裏能努力剛好聽得到;有的學生在分享原因時可能會將其單一歸因於距離遠近,此時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準備好的故事錄音。
b. 鄰近學生交流:你聽到的是什麼故事?
c. 第二遍:教師用正常音量再播放一遍故事。
d. 鄰近學生交流:你第一遍聽到的跟現在聽到的有出入嗎?為什麼?
e. 分享交流:請你談一談你兩次幾乎沒有出入的秘訣是什麼,或者你兩次出入比較大的原因又是什麼。
(3) 總結歸納: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庫維曾說過“天才就是不斷地注意”。從剛才同學們的分享中,我們不難發現注意力的重要性,唯有專心才有可能取得最後的進步。平常學習中,同學們也可以有意識地去訓練,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品質。毛主席就曾經特意到嘈雜的地方去看書,目的就是鍛煉自身的抗幹擾能力,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品質。教師需引導同一距離的學生作差別比較並分享感悟。
拓展
訓練營
幫助學生認識更多提升專注力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學習中。
分享交流:除了前麵我們學習的一些有助於我們專注的秘訣外,你還能想到哪些能提升我們專注力的方法?
學生閱讀材料並思考分享:材料中的哪些“專心技巧”是你已經擁有的,哪些“新”的“專心技巧”是值得你在未來的學習中去學習並運用的。
感悟
與收獲
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
把你這節課的感悟與收獲寫下來(或者把你認為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寫下來)。
可根據課堂情況安排是否讓學生分享。
時間:
3分鍾
■■五、教學拓展
(一) 資料拓展
資料一:楚王射箭的故事
春秋時候,楚國有個擅長射箭的人叫養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枝上的葉子,並且百發百中。楚王羨慕養叔的射箭本領,就請養叔來教他射箭。養叔把射箭的技巧傾囊相授。
楚王興致勃勃地練習了好一陣子,漸漸能得心應手了,就請養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獵。打獵開始了,楚王叫人把躲在蘆葦叢裏的野鴨子趕出來。野鴨子被驚擾後振翅飛出。楚王彎弓搭箭,正要射獵時,忽然從他的左邊跳出一隻山羊。
楚王心想,一箭射死山羊,可比射中一隻野鴨子劃算多了!於是楚王又把箭頭對準了山羊,準備射它。
可是正在此時,右邊突然又跳出一隻梅花鹿。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見的梅花鹿,價值比山羊又不知高出了多少,於是楚王又把箭頭對準了梅花鹿。
忽然大家一陣子驚呼,原來從樹梢飛出了一隻珍貴的蒼鷹,振翅往空中飛去。楚王又覺得還是射蒼鷹更好。
可是當他正要瞄準蒼鷹時,蒼鷹已迅速地飛走了。楚王隻好回頭來射梅花鹿,可是梅花鹿也逃走了。他隻好再回頭去找山羊,可是山羊也早溜走了,連那一群鴨子都飛得無影無蹤了。楚王拿著弓箭比畫了半天,結果什麼也沒射著。
【故事啟示】你是不是這也想做、那也想做,結果反而一事無成?“專心”是一項困難的功課,卻是必學的人生科目。
資料二:注意力訓練之多官能協調法
在美國,有許多非常出色的學生是“五點鍾”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利用清晨這段時間,一邊寫東西一邊大聲朗誦。“五點鍾”俱樂部倡導多器官、多行為同時協作的學習方法,以此提高他們的注意能力。他們一致認為這是關係到學習成績能否提高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隻靠耳聽,能記住知識的20%;單用眼睛看,能記住知識的30%;同時將眼睛和耳朵結合起來記憶,能記住知識的50%;若能做到邊聽邊看邊說,則可以記住知識的70%;若能做到邊看邊聽邊說邊動手去做,就能記住知識的90%。這組數據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做一件事情,多種器官協同活動,多種刺激疊加到一起,就能使我們的大腦皮層建立起多通道的神經網絡。
回想一下,在聽、說、背、寫、讀這五種學習方式中,你最容易在哪種方式上分心?或許你的回答會是“讀”,因為在“讀”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最輕鬆,動用身體器官最少。所以,對付“讀”時的注意力溜號,你不妨給大腦增加一些“負擔”,比如一邊閱讀一邊默寫,等等。
在背誦學習中,采用多官能協調法,效果很明顯。每當我們學習外語時,我們往往會出現背著單詞就想到天邊去的情況。但如果一邊讀、一邊聽、一邊回憶,再一邊用筆在稿紙上默寫,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就不太容易發生了。
資料來源:梁妮《集中注意力五法》,《高中生》,2018年4月。
資料三:視頻材料——《非注意性盲》
視頻內容:人類認知外界事物時,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非注意性盲”。也就是說,無論是人還是物體,當它不在你的預期注意範圍之內時,它出現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注意到它,更不會看到它。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張騰嶽和魔術師王家寶分別通過實驗和魔術,展示了“非注意性盲”這一奇特的注意力現象。
視頻:《大腦詭計之注意》(央視網視頻,《走進科學》,2014年02月18日發布,
視頻網址:http:\/\/tv.cntv.cn\/video\/C10355\/5c2a07bcff214316bceeeba1199e83d6.)。
資料四:好書推薦——《專注的力量》([美]西倫·Q.杜蒙著)
這是改變人生最神奇的20堂課。成功的秘密就是專注,或者說在一段時間內將你的所有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的藝術。學習如何專注是最為重要的。唯有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做任何事才能成功。當你開始閱讀本書,你將會發現:在你的工作中、學習、生活中,周遭的事物都會朝著你所期望的發展下去;隻要你繼續堅持,“心想事成”就不再隻是一句祝福的話了!書中的練習兼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們經過作者一再反複的測試,目的是讓讀者一開始練習便能察覺到進步,鼓舞你持續地練習下去,激發你內在的無限潛能。
(二) 活動拓展
活動一:注意力訓練題
時間:月日第周星期學生姓名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能使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寫作業,考試不粗心,提高學習成績。
訓練要求:每天訓練5~10分鍾,必須每天堅持訓練,效果明顯。
第一關上課不走神題
訓練目的:提高上課注意力和視覺分辨能力。
訓練方法:在下列的數字中,每行中都是有一些兩兩相鄰、其和相加等於12的成對的數字,集中注意力找出這些數字,並在每對的下麵畫上線。
例如:27841675456690
A791487563964788312345678987654376573468291665542128
B917654349287654314215216217281946455378286791246556
C128456781923456715216317461351247653482795642478643
D336473829145673491291231982651908867829155467388273
E519287746753709880283820324659342356735465821987556
F2056377089574974550553355466550512546987256246017355
G6432897673820938245786401825864037556824564550782873
第二關考試不粗心題
訓練目的:提高視覺分辨能力和細心程度。
訓練方法:找出每組中與其他不一樣的數字、字母和漢字,用圓圈把它們圈起來,並統計個數。
ppppbpppppbppppppppbppppppbpppppbppppbpbpbpppppp共()個
CCCCOCCCCOCCCCOCCCOCCCOCCCOCCCOCCCOCCCCOCCCOCCCC共()個
BBBOBBBBOBBBBOBBBBOBBBBOBBBOBBBBBOBBBBOBBBOBBBBO共()個
YYYYVYYYYVYYYYVYYYYVYYYYVYYYYVYYYYVYYYYVYYYYVYYY共()個
日日日曰日日日曰日日日日曰日日日曰日日日日曰日日日曰日日共()個
圓圓圓園圓圓圓園圓圓圓園圓圓圓園圓圓圓園圓圓圓圓共()個
今今今今令今今今今令今今令今今今今今令今今今今令今今今令共()個
8888S888888S88888S8S8888S8888S888888S8888S8888S88共()個
活動二:舒爾特方格練習法
舒爾特方格(Schulte Grid)是在一張方形卡片上畫上1cm×1cm的25個方格,格子內任意填寫上阿拉伯數字1~25等共25個數字。訓練時,要求被測者用手指按1~25的順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時誦讀出聲,施測者一旁記錄所用時間。數完25個數字所用時間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舒爾特方格
111824125
23482216
1761339
10152571
212191420
以12~14歲年齡組為例,能達到16秒以內為優良,學習成績應是名列前茅,17~35秒屬於中等水平,班級排名會在中遊
或偏下,36秒以上則問題較大,測驗會呈現不合格現象。
較輕鬆達到要求之後,再逐漸增加難度,千萬不要因急於求成而使學生學習熱情受挫。視野較寬、注意力參數較高的讀者,可以從25格開始練習。如果有興趣繼續提高練習的難度,還可以自己製作36格、49格、64格、81格的表。
注意:事先準備好實測表格和秒表。
優點:難度上由簡入深,逐層深入,激發學生挑戰的信心,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並行之有效的培養注意力的小遊戲和小測試。
適用範圍:室內、群體或個體。
活動三:聽力注意力的練習
教師讀詞語,學生做出相對應的動作。
城市名稱動物名稱植物名稱人物名稱
舉左手舉右手舉雙手不舉手
北京、蘇州、南京、黃山、堪培拉、紐約、悉尼袋鼠、樹懶、兔子、狐狸、老鼠、貓、梅花鹿水仙花、梅花、仙人掌、百合花、鬆樹
周恩來、錢鍾書、楊利偉、
周傑倫、劉詩詩、張藝興
注意:速度可以越來越快,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避免出現如“達爾文”這樣的既是城市名稱又是人物名稱的詞語,為了增加遊戲難度,可以多設置“梅花”“梅花鹿”這樣需要仔細辨別的詞語。
優點:簡單易操作,不需要道具,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讓注意力水平較差的學生也有參與活動的機會。
適用範圍:室內,集體遊戲。
活動四:我的注意力
活動目的:檢測你的注意力限度,探究影響注意力限度的原因。
活動過程:
(1) 選擇一本你正在複習並且覺得備感頭疼的書。
(2) 開始閱讀一個章節,不經過任何準備,把你開始閱讀的時間記錄在下表中。
(3) 當你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並想一些其他事情的時候,立刻停止閱讀,把時間再記錄下來。
(4) 用同樣的一本書,在幾天之內重複這一步驟四次以上,並同步把時間記錄下來。
(5) 研究你的注意力記錄表格,計算出五次測驗用時的平均時間,並記錄在表格中。
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你的注意力限度(平均時間)
(6) 思考:你的注意力限度是否出乎你的意料?在這些測試中,是否有哪些數字大大高於或低於平均數值?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能記得它們是在一天當中的什麼時間出現的嗎?你是否認為如果你選擇另一本書的話,你的注意力限度會不一樣?為什麼?通過此項活動,在集中注意上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活動五:蘋果與鳳梨
活動目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活動過程:
(1) 全體學生圍成一圈。
(2) 教師先和相鄰的學生進行演示。
教師:這是蘋果。
相鄰的學生回答:什麼?
教師:蘋果。
相鄰的學生回答:謝謝!
(3) 回答完這一對話程序,由相鄰的學生(甲)開始問他的下一個同學(乙)相同的問題:
甲:這是蘋果。
乙:什麼?
甲(對教師說):什麼?
教師:蘋果。
甲:蘋果。
乙:謝謝!
(4) 將此對話一直持續下去,最終傳到教師;同時教師向另一個方向相鄰的學生傳遞鳳梨,這樣兩句話就朝相反的方向進行傳遞。
(5) 注意事項:
要密切注意對話的流向,特別是蘋果和鳳梨的走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但又很複雜的活動,教師可提醒對話過程中的回答的規律。對於發生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適當做些懲罰。
(6) 分享遊戲感悟。
活動六:極速60秒
項目簡介:在繩圈中放置1~30的數字信息卡片若幹(每個數字可以重複出現,按參與的人數來定卡片總數量)。每一個小隊有3次進入繩圈中收集數字信息的機會。當音樂響起來時,學生就進入圈內按教師的要求采集卡片,例如教師說3,學生就要把圈內所有的3的卡片盡可能多地收集起來,時間為60秒,在音樂停止的時候,所有的學生必須離開現場。在活動時,隻允許一個人在圈裏麵活動,可以隨時換人,其他人隻可以語言幫助。將在60秒的時間裏麵采集的數字按順序交給教師,準確無誤且卡片數量多者獲勝。
注意事項:因為是室外項目,請教師組織好秩序,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有條件可以請助手協助。
優點:讓學生從室內走向室外,不光單方麵地鍛煉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而且把學生看作一個整體,有助於使注意力貫串於活動始終。
適用範圍:室外。
活動七:找不同
找出兩幅圖片中的五處不同之處。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若幹幅圖,同桌之間或者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看誰找得又多又準確。
第七課跨越代溝
第七課跨越代溝
■■一、教學目標
◎ 認識到代溝是影響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知道一些跨越代溝,增進親子溝通的方法。
◎ 能辯證地看待自己與父母目前的關係,並能積極、主動地用正確的方法去和父母溝通,進而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 幫助學生樹立提升親子溝通質量的信心,增進親子關係,令學生對生活更加充滿熱情。
■■二、理論分析
代溝也叫作代際差異,是兩代人由於受內外環境的影響而在價值理念、行為取向上表現出差異、隔閡甚至衝突的一種現象。遠古時期就存在代溝,但不明顯也不劇烈。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一方麵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麵也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青年一代與老年一代之間的代溝愈演愈烈就是表現之一。
親子代溝是狹義的代溝,專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親子代溝既是一種社會現實,也是一個敏感的教育話題。它反映了父母與子女兩代人心理上、情感上的距離。代溝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代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但是當代溝達到一定層級(二、三級)時,很多明顯的負麵作用就出現了,例如不利於雙方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不利於子女個性品質的發展,致使人際關係冷漠,等等。
自代溝出現在家庭生活後,傳統的家長權威以及“老子說一兒子不敢說二”的關係開始崩塌,潛在的親子代溝以及外顯的親子衝突日益加劇。這些雖然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過程,但都不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實現。建立融洽平等的親子關係,既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同時也是家庭教育建設的重要課題。
初中階段是人生第二次“斷乳期”,此時他們的成人感意識和自我同一性開始建立,再加上在校時間增多,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敏感、隔閡甚至對立。見諸報端的某某殺母案、離家出走案也大都發生在這個階段。
社會學家庫利認為,人的本質之一就是可教育性。親子關係作為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需要親子雙方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想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父母與子女都需要做到尊重與平等,溝通與對話,分享與欣賞,在此基礎上攜手共同成長。因此,及時把握當前初中生親子之間代溝的特征及成因,有助於幫助父母和子女對該現象理性客觀覺察,以此全麵審視與提升當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交往質量,真正有效地促進家庭的幸福指數,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孫丹:《教育學視域下初中生親子代溝研究》,江南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三、重點難點解析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代溝及
提升親子溝通質量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對父母的情感,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選擇正確的態度和行為,懂得與父母平等溝通、構建和諧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在活動中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說心裏話、實在話,以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情感,糾正其對父母不正確的態度。把活動與學生的體驗結合起來,有的活動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四、教學建議
(一)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課前準備
(1) 視頻:創意鉛筆動畫《什麼是代溝》(鳳凰網視頻,2018年02月05日發布,
網址:http:\/\/v.ifeng.com\/video_11599274.shtml)。也可自行網絡搜索“創意鉛筆動畫:什麼是代溝”。
(2) “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寫紙張(按學生人數準備)。
(三) 活動操作建議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我訴我心
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出發,引起共鳴,覺察自己的親子狀態,激發
(1) 閱讀體驗:三則案例。
(2) 分享交流:請選擇一個案例,發表你的看法。在現實生活親子相處中,類似於文中的案例有嗎?如果有,這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如果用1~10分
教師引導學生分享感受,不作點評,創設安全分享環境。時間:
5分鍾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學生探究的興趣,自然導入主題。來給你的親子關係現狀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親子關係越好,你會給自己打幾分?為什麼?
(3) 總結歸納:父母明明是我們最親最近的人,我們也愛父母,可是為什麼,我們好多同學跟父母的關係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而帶給彼此苦惱。其實這都是“代溝”惹的禍。
心海導航
引導學生認識代溝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初步了解一些應對代溝的方法。
(1) 分享交流:你認為什麼是代溝?
(2) 觀看視頻:鉛筆動畫《什麼是代溝》。
(3) 分享交流:看完視頻,你現在對什麼是代溝有新的解讀或補充嗎?你認為產生代溝的原因是什麼?代溝會帶來什麼後果?你是如何麵對代溝引發的一些親子衝突的?
(4) 總結歸納:代溝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代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也意味著我們的成熟與逐步獨立。但也會造成親子雙方交流與溝通的障礙,影響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不利於我們個性品質的發展。我們與父母間需要相互尊重、理解,用換位思考、有效溝通來跨越代溝。
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代溝對生活固然有其消極影響,但一定程度上仍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全麵、客觀地認識代溝,而不是對其全盤否定。
時間:
15分鍾
活動在線
活動1
我已經
長大了
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平時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尤其是一直找不到合適機會表達的想法。
(1) 讓學生以寫信的方式體驗與父母對話的場景:你是否總覺得父母不了解你?現在就告訴他們你的真實想法。
(2) 分享交流:你覺得把信給父母後,他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的家書最後收到了什麼效果?你準備如何進一步改善與父母的溝通?
(3) 總結歸納: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上了中學以後,一些同學感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不像以前那麼好了,不願意再和父母講知心話了。寫信的方式可以讓父母更了解你的真實想法,進一步改善與父母的關係。
為了營造氣氛,可以放一些輕音樂或者《時間去哪了》等煽情的音樂,引導學生真正沉浸其中,通過書寫自己的真實想法體驗和父母對話的場景。
活動在線
活動2
我所知道
的
爸爸媽媽
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了解父母,進而感恩、關心父母。同時認識到相互了解有利於彼此跨越代溝。
(1) 活動導入語:跨越代溝從了解彼此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在與父母的相處中產生衝突時,內心的潛台詞是“你們一點都不了解我”。的確,我們需要父母能換位理解我們,但我們對我們的父母又了解多少呢?
(2) 教師發放“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寫紙張。
教師可對教材所給“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寫項按自己的理解或需要作修改。例如可增加填寫項:爸爸\/媽媽在家庭中的作用:
時間:
22分鍾
教師根據
實際教學
選擇活動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3) 學生5分鍾內填寫完成。
(4) 分享交流:相鄰同學間互相分享所填內容;交流你與父母目前的關係;通過同學間的分享交流你發現了什麼,收獲到了什麼(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同學間了解父母的不同程度與其目前親子關係有無關聯進行思考討論),接下來準備怎麼做。
(5) 總結歸納:很多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雖然從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對父母的了解並不多。這必然會讓我們的代溝越來越大,而隔閡與衝突、誤解與矛盾所帶來的不良親子關係都會讓彼此痛苦不堪。多了解我們的父母,多用適當的方式讓父母了解我們,才能讓彼此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跨越代溝,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爸爸\/媽媽愛我的程度:(用分值表示,分值區間1~10分,1分代表愛最少,10分代表愛最多,分值越高代表越愛)。也可以酌情減少某些填寫項。
活動在線
活動3
跨越
代溝,
我會……
通過具體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與父母相處,並通過有意識地觀察、比較,感悟跨越代溝的方法,同時增強學生跨越代溝的信心。
(1) 教師出示與父母相處的指導方式。
(2) 對比選擇:結合自己平時與父母的相處狀態,找出自己目前沒有做到或做得不好但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1~2條指導方式,並用筆記下來,放在(貼在)自己每天能看到的地方。
(3) 課後實踐及反思:在未來的兩周裏,按照自己記下的1~2條指導方式去與父母相處;比較這樣的相處方式後,你與父母的關係有沒有產生變化,通過這個變化,你感悟到什麼?
(4) 總結歸納:相信同學們通過未來兩周的實踐對比,一定能收獲很多有益的感悟,從而更有信心跨越代溝,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融洽、和諧。
在未來兩周中,教師可不定期地追訪學生的實際完成情況。兩周後,圍繞這個課後實踐單獨開展分享交流活動。
小貼士
被父母
冤枉時
通過分享自己受到父母冤枉時的做法,教導學生掌握被父母冤枉時的正確做法,真正做到有話好好說。
(1) 通過分享經驗,總結自己受到父母冤枉時的做法,教師指導正確的做法。
(2) 教師總結:在生活中,發現父母想法不當時、冤枉你時,你也要理解他們,父母畢竟不是聖人,他們也會犯錯誤,可以和他們心平氣和地交換看法。
鼓勵學生多從自身的事例進行分析,這樣更有說服力,更有利於學生得到更多的啟發與幫助。
感悟
與收獲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
把你這節課的感悟與收獲寫下來並視情況分享。時間:
3分鍾
■■五、教學拓展
(一) 資料拓展
資料一:代溝的表現與形成的原因
因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依附性減弱,獨立性增強,親子兩代人在對待事物的認識上產生一定的距離。由於態度的不同及意見分歧,出現了一條心理上的鴻溝,青少年朋友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不關心他們,有事不願與家長談,寧可與同學談,甚至以不滿、頂撞、反抗、違法等方式試圖擺脫成人或社會的監護,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斷是非的標準。
1. 代溝的表現類型
思想方麵:上一代比較務實、保守,不主張批評;下一代主張自由、創新、開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
生活方麵:上一代重實際,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則多幻想,比較重視享受。
家庭責任方麵:上一代願為家庭犧牲全部,主張大家庭製,認為子女必須孝順服從父母;下一代重視個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歡小家庭製,認為子女的意見應被考慮。
政治方麵:上一代多不讚成參與政治;下一代則認為應多參與,對不滿的現象,希望能有機會表達意見。
行為方麵:上一代讚成維持傳統的形式,處事謹慎、冷靜,認為做事應有原則,穩紮穩打,不接受新的花樣;下一代則喜歡冒險性的活動,敢作敢為,認為各人應按自己的意見行事,不必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應有太多拘束。
交流交往方麵:上一代態度保守,認為男女交往是件嚴重的事;下一代則主張廣泛交遊,與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經驗,與異性交往沒什麼嚴重性。
用錢方麵:上一代節省,重視金錢的實用價值;下一代則不懂得節省,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
服裝方麵:上一代讚成保守、大方而樸素的服飾;下一代則喜歡能表現其活力的衣著,認為服裝要跟得上時代,穿著能體現個性。
2. 代溝形成的原因
(1) 兩代人生長環境的差異。一個人的基本行為模式和態度,自幼年開始逐漸形成,常會保留到青年期以至成人階段。兩代人的生長環境不同,態度和價值觀念也就不盡相同。
(2) 兩代人在個體發展過程上存在差異。年輕一代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非常迅速,他們喜好活動,不畏艱難。而成年人的一些態度和觀念已基本定型,較少變化,致使兩代人之間存在差異。
(3) 兩代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上一代人必須負有責任,而下一代人則因年輕、富有朝氣,承擔的社會責任相對少一些。
(4) 兩代人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同。社會觀念、社會環境、工作性質、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等的變化,對上一代人衝擊較大,他們還不能很快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而正處在這個時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迎合這個時代,能夠快速而準確地接受新鮮事物,進而納入自己的價值體係中,於是兩代人之間便因此出現摩擦。
3. 承認代溝的存在,不要回避,及時進行溝通
有了代溝,不要回避,雙方要進行溝通,各自陳述自己的意見,說出之所以這麼做的理由,以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相互溝通的時候,每一方都應多從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去設想。尊重對方的想法,給對方一種理解和開明的態度,這樣有助於雙方在意見上達到一致。通過溝通和融合而得的意見往往能兼顧雙方原有意見的優點,而形成比原來任何一方的看法更完美的意見,使雙方都能高高興興地接受。
資料二:學會爭取自己的“心理領空”
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有一天回到家,突然發現自己的抽屜被翻過了,日記也被動過了,你知道那是媽媽幹的。可是,你又不知該怎樣對她說。有的時候,她還會盤問你與同學之間往來的電話……你對這些感到很懊惱,感到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又不知該怎麼樣說服媽媽不要總是這樣“看管”你。要說服媽媽,必須言之有理,使媽媽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改變監護你的做法。
在這裏,提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首先,你要告訴媽媽,你已經進入了人生“第二次誕生”期。
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十二三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正常心理變化。這時期的孩子,已經不再像兒童期那樣無憂無慮、坦率純真,而是開始關閉自己的心扉,即使對自己最親近的父母也是如此。你有了自己的秘密,開始鎖上自己的抽屜,日記也不再是為了練習而寫,可以隨便公布於眾了。一句話,你不願意再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了。
你再告訴媽媽:人們常常談到的兩代人的“代溝”問題,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這期間,父母應該改變對孩子的態度,調整自己和孩子的位置關係。如果說過去父母是居高臨下,以隔代人的身份行使教育的職責,那麼現在就該走進孩子的陣營,以平等的關係與孩子建立融洽的友誼,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勵、指導孩子健康成長。
其次,你再向媽媽說明,偷看你的日記,檢查你的書包和抽屜等行為,已經侵犯了你的“隱私權”,這樣做是違法的,同時也是不尊重你的人格的表現。
尊重別人的隱私權,也是一種自尊自愛。當然,在和媽媽談心的時候,也要講究技巧,最好選擇媽媽心情好的時候。相信你媽媽也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聽了你講的道理後,一定會允許你擁有一塊自己的“心理領空”。
最後,希望你要理解媽媽對你的一片愛心。畢竟你的年齡還小,行為能力也差,她對你的“不放心”,完全是出於對你的關心和愛護。你應該經常向媽媽介紹自己的情況,自覺地接受她的指導和幫助。
資料三:說話別傷父母心
也許是因為一家人的緣故吧,孩子與父母說話時往往不注意他們的承受能力,說一些不該說的話,以致傷了父母的心。那麼,對父母有哪些話不能信口亂說呢?
“不用你管我!”
當父母對你做某件事持不同態度或指出你不該這麼做時,你原本生氣或難過的心理產生了逆反,似火上澆油,於是,你不假思索的一句話“不用你管我”,勾起了父母幾多傷心事。聽到這句話,承受力強的父母可能會白你一眼,承受力弱的父母,輕則嘮叨幾句,重則罵你一場:“不用我們管,你怎麼長這麼大?不用我們管,你會有今天嗎?”如果我們注意一點兒,這麼說:“現在,我已經成人了,讓我自來處理吧。”不是挺好嗎?
“我早知道是這樣!”
這是一句責怪的話,表示在你預料之中;也是一句提示的話,表示你早有準備了。但當父母聽到你這句既在預料之中又是早有準備的話時,他們是怎麼想的?本來放學後你六點半就該到家,可你九點半才回來,父母看不見你回來,急得一趟趟往門口跑,唯恐你出什麼事,回來後問問情況,結果你來了這麼一句,他們能不傷心嗎?假如你一進門便把遲歸的原因說出來:“給同學幫了個忙。”他們不就放心了嗎?或者提前打個電話給父母說明情況,不也很好嗎?
“看看你們幹的事!”
這種譴責的話一出口,父母在知錯的同時,也討到了沒趣。但這沒趣是一片關心呀!關心得不到好報,父母心裏是什麼滋味?本來父母操勞著給你擺下一桌酒席讓你招待朋友就很辛苦了,可又怕你們喝多而說了兩句,結果朋友走後你卻來這麼一句。如果你跟父母說清:“我們不多喝酒,隻是在一塊聊聊。”不就沒事了嗎?
“我會還你們的!”
當你用借債的口吻向父母說出這話時,父母心裏肯定咯噔一下。俗話說養兒防老嘛,怎麼這孩子還沒成家呢,倒跟我們分你們和我了,難道我們做父母的就是為了得到這種結局嗎?其實以你來說,隻是想在父母跟前體現出你能自食其力了,卻忽視了幾千年留下來的習慣:親情難分。
“你們真沒有用!”
這句話一出口,不亞於抽了父母一個耳光。父母的本事多大,並不全在他們自身,我們不是還講究天時地利嗎?況且哪有父母不為兒女著想的呢?隻不過他們在盡了全力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才向你吐露了真情,何必苦苦相逼呢?不如安慰他們:“別著急,以後再說,哪有什麼事都一辦就成的呢!”
“就不!”
這句倔強的話,有時會把父母氣得目瞪口呆、啞口無言。不管父母在社會上是什麼地位,能耐大小,讓兒女做些事是無可指摘的(除了指使幹壞事以外)。不管你聽不聽,都不該用這種回絕的口氣來拒絕,否則,他們會有“我們對孩子沒用了”的想法。不如說成:“我現在正有事,等會再做好嗎?”
兒女應該盡量少說傷父母心的話,畢竟他們對你有生身之恩、養育之情。
(二) 活動拓展
活動一:理解父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
親愛的兒子:
當有一天你發現,我已日漸老去,請對我保持耐心並給予理解。如果我吃飯的時候弄髒了自己,如果我已不能自己穿衣服,請對我保持耐心。
我曾經用很多時間為你做這些事情。如果我不斷向你重複同樣的話題,請不要打斷我,你隻要傾聽就好。你小的時候,我必須不斷重複同樣的故事直到你睡著。當我不想洗澡,請不要羞辱我,也不要責罵我。我曾經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隻是為了讓你去洗澡。當我對新科技顯示出無知的時候,請不要用那種嘲笑的眼光看著我。我曾經教給你許多東西:如何吃東西,如何穿衣服,如何麵對你的生活。當我在和你交談時,突然失憶,不知所雲,請給我充分的時間去回憶。如果我還是做不到,請不要表現得煩躁不安。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我跟你之間的談話,而是你能與我在一起,並且傾聽我的訴說。如果我突然不想吃飯,請不要勉強我。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時候已經不需要吃了。當我的雙腿老得已經無法行走,請給予我幫助,就如同我扶著你邁出人生第一步那樣。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雖然我犯過很多錯,但我總是想方設法給你最好的東西,幫你鋪設人生的道路。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請不要沮喪、氣憤或無奈。你應該在我身邊,理解我,幫助我,就如同你的生命開始的時候,我為你所做的一切,用愛和耐心幫助我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我會用我的微笑和無盡的愛來回報你。
我愛你,兒子!
你的父親
討論:
(1) 從這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中,我們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2) 如果有一天,我為人父母,我會……
(3) 正確地認識我們的父母,需要我們……
活動二:小品表演
(前台一角,一張桌子,女兒在寫作業,媽媽在幹家務,電話鈴響,媽媽搶先接電話)
媽媽:喂,你找誰?
肖寒(男):(在另一角打電話)我找李菲。
媽媽:你是誰,叫什麼名字?
肖寒:我是李菲的同學,叫肖寒。
媽媽:沒事別打什麼電話!(媽媽自語後一臉不高興,極不情願地向女兒喊)菲菲,電話。快點,別影響學習啊!(女兒去接電話,媽媽走到女兒的桌前翻看日記)
肖寒:昨天晚上的演唱會你看了嗎?
李菲:看了,看了。你看那歌詞寫的,想你想成了心事,等你等成了堅持。
媽媽:(憤憤自語)聽聽,他們打電話都說些什麼,再看看她的日記。(讀日記)好久沒有你的信,好久沒有人和我談心,懷念你柔情似水的眼睛,是我天空最美麗的星星。(厲聲高喊)菲菲,快過來!
李菲:好了好了,就談到這兒吧。(忙放下電話,發現媽媽正在翻看自己的日記,非常生氣,高聲喊)媽!你怎麼翻我的日記啊!
媽媽:你看你寫的,我都不好意思讀。
菲菲:媽,你怎麼這麼卑鄙。
媽媽:我卑鄙?我這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嗎?我這是給你定期檢查思想。
菲菲:檢查思想?你看,這是歌詞!
媽媽:這……(一時無語,表情尷尬)
思考:
(1) 這個小品反映了兩代人之間存在的哪些衝突呢?
(2) 你和父母之間也有類似的衝突發生嗎?為什麼?
(3) 你和父母發生衝突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也有不妥之處?
活動三:親子契約
活動目的:改善有代溝問題的親子關係
張明是一名八年級學生,他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很深。他覺得媽媽特別愛嘮叨,特別煩人。媽媽每天都會叮囑他:“應該按時吃飯,按時完成作業,按時睡覺……”尤其在飯桌上也說個不停。由於媽媽每天都重複這些話,一聽到媽媽“例行常規”般的嘮叨聲,他就覺得頭昏腦漲,非常反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張明對父親也有不少意見。雖然爸爸工作很忙,但他非常關心張明的學習成績,考得不好的時候會把張明臭罵一頓,張明經常為此擔驚受怕。後來張明從書本上了解到一些親子溝通的方法,為此他與爸媽達成協議,一起製定並簽訂了親子契約。果然自此以後親子雙方的隔閡慢慢減少,張明與父母的關係也好轉起來。下麵是張明與父母的親子契約。
張明和父母的親子契約
一、張明對父母的期望:
(1) 以後媽媽的叮囑:提醒張明吃飯、認真學習、做作業、休息等,隻需要一遍即可,不需要反複叮囑。
(2) 作業不會時,爸爸媽媽不許發脾氣,而應該主動輔導,耐心講解。
(3) 以後爸爸不能因為張明成績差而破口大罵,而是要與張明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4) 周末晚上適當給張明放鬆的時間,不能硬性規定必須9點睡覺。
二、作為交換條件,張明將要做到:
(1) 要主動跟爸媽談心,要講究衛生,按時吃飯,好好學習,按時休息,認真完成作業,當生活中遇到困惑或難題時,主動向爸媽請教。
(2) 不亂花錢,外出時主動告訴爸媽。
三、如果有一方違反本協議,經另一方當麵指出後將受到如下懲罰:
爸媽違約則:1. 周末陪張明外出玩耍2. 允許張明參加一次同學聚會3. 允許……
張明違約則:1. 周末必須9點睡覺2. 失去使用手機的權利1周3. 失去……
四、有效期:今日到本學期結束
媽媽和爸爸簽字:公證人(奶奶、爺爺)簽字:
張明簽字:
2019年2月26日
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仿照上麵的格式擬一份屬於自己與父母的《親子契約》,並帶回家請父母給出建議,修改後雙方簽字。
第八課個性你我他
第八課個性你我他
■■一、教學目標
◎ 學生初步了解四種氣質類型。
◎ 學生能探索自己的氣質和個性特點,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個性。
◎ 學生能辯證地看待自己及他人的個性,在自我不斷完善中充滿信心與勇氣。
■■二、理論分析
我國第一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詞典》將個性定義為:“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麵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麵的,由複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有:第一,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動傾向方麵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錯綜複雜、相互聯係、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製的。”個性內涵非常豐富,是人們的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態等綜合形成的係統心理結構。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個性就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係統。
(一) 個性的結構
從構成方式上講,個性其實是一個係統,其由三個子係統組成:
個性傾向性——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個性傾向性是個性係統的動力結構。它較少受生理、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在後天的培養和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傾向性中的各個成分並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和互相製約的。其中,需要又是個性傾向性乃至整個個性積極性的源泉,隻有在需要的推動下,個性才能形成和發展。動機、興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而世界觀屬於最高指導地位,它指引著和製約著人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麵貌,它是人的言行的總動力和總動機。由此可見,個性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世界觀為指導的動力係統。
個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獨特結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對現實環境和完成活動的態度上的特征,即性格。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係統的特征結構。
自我意識——自己對所有屬於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等方麵,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識是個性係統的自動調節結構,而心理過程是個性產生的基礎。
(二) 個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個性具有下列特性:
1. 個性的傾向性
個體在形成個性的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表現出每個個體對外界事物特有的動機、願望、定勢和親合力,從而發展為各自的態度體係和內心環境,形成了個體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
2. 個性的複雜性
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象構成的,這些心理現象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覺察得很明顯,如熱情、健談、直爽、脾氣急躁等;有些非但別人看不清楚,就連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 個性的獨特性
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後,也同樣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特性。
4. 個性的積極性
個性是個體動力傾向係統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並統領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5. 個性的穩定性
從表現上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6. 個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說,個性是個完整的統一體。一個人的各種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標準比較一致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絕不是偶然性地隨機湊合。人是作為整體來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的。
7. 個性的發展性
嬰兒出生後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展、完善,逐漸形成其個性。從形式上講,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展的產物。
8. 個性的社會性
個性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性是社會關係的客體,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個性的社會性是個性的最本質特征。
從個性的發展性與個性的社會性來看,個性的形成一方麵有賴於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另一方麵有賴於個人所處的一定的社會關係。研究人的個性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學說為基礎和出發點。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隻有在實踐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考察社會因素對人的個性形成的決定作用,才能科學地理解個性。
■■三、重點難點解析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讓學生發覺自己的個性特點,在保持自己個性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人人都有個性,人人的個性都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具有千差萬別個性的人,組成了我們這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種各樣既相互聯係又相互製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曆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
■■四、教學建議
(一)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課前準備
(1) 學生分小組(建議5~6人一組)。
(2) 視頻:《這世上隻有4種人,你屬於哪一種》(優酷,一捫心思,2016年10月26日上傳,網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3NTMxNjEwNA=)。
(3) 《個性大比拚》記錄紙(按小組數準備)。
(4) 讓學生按正方、反方立場分別搜集論證實例。
(三) 活動操作建議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我訴我心
通過冰冰的苦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並引入本課主題。
(1) 閱讀體驗:冰冰的苦惱。
(2) 分享交流:冰冰因為自身的哪些方麵苦惱(外形、氣質、情緒、男女生間的學習差距)?你如何看待冰冰的這些苦惱?
(3) 總結歸納:引起冰冰苦惱的因素,我們都可以把它們納入個性的範疇。冰冰因為她的某些個性苦惱,那同學們,你們也有同樣的苦惱嗎?你了解自己的個性嗎?時間:
5分鍾
(續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時間分配
心海導航學生通過自評了解自己的氣質類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不同氣質類型。
(1) 分享交流:氣質是個性的構成成分之一。你對氣質是如何定義的?冰冰的氣質是膽汁質,這是什麼意思呢?
氣質(教師簡述):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麵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
(2) 通過觀看視頻《這世上隻有4種人,你屬於哪一種》,了解不同氣質類型的特點。
(3) 分享交流:你屬於哪一種氣質?為什麼?你滿意你的氣質類型嗎?為什麼?
(4) 總結歸納:氣質是先天的,但是氣質在後天也是可以塑造的。四種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隻是不同氣質的人行事風格各異,特點也不盡相同。我們隻有接納自身氣質類型的特點,才能了解自己更擅長什麼,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發展自己。
要注意讓學生認識到抑鬱質不等同於抑鬱,謹防自測出抑鬱質的學生產生錯誤理解。
時間:
15分鍾
活動在線
活動1
個性
大比拚
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並在正確看待不同個性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提高不斷完善自己個性的能力與自信。
(1) 導入:氣質隻是個性的生理基礎,個性的很多方麵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
(2) 小組合作:個性大比拚。
發放記錄紙張。
小組討論,共同指出每一個成員有什麼個性,其優勢和不足分別是什麼,並記錄下來。
(3) 分享討論:你如何看待一個人個性中的優勢與不足?你喜歡自己的個性嗎?為什麼?
(4) 總結歸納:個性沒有好壞之分,它的形成是漫長的,形成後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在正確認識自己個性的同時,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個性。
如遇學生對個性特征描述有困難時,教師可作相應引導。
活動在線
活動2
性格能夠
改變嗎?
通過辯論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的道理。
(1) 分組,分別作為正方和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