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用書. 九年級 \/ 桑誌芹主編.
2版.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7
ISBN9787305224898
Ⅰ. ①心… Ⅱ. ①桑… Ⅲ. ①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初中-教學參考資料 Ⅳ. ①G444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46766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用書·九年級(第二版)
主編桑誌芹
責任編輯束悅編輯熱線02583593963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鹽城市華光印刷廠
開本787×10921/16印張 10.5字數 236千
版次2019年7月第2版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24898
定價158.00元[含2張CDROM、3張DVDROM(附客戶端)]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用書·五年級
目錄
目錄
緒論1
第一課初三,你好!10
第二課你“會”學嗎?18
第三課情緒萬花筒27
第四課溝通無極限37
第五課接納我的不完美47
第六課“專心”全攻略57
第七課跨越代溝69
第八課個性你我他79
第九課與壓力共舞88
第十課跟拖延說“byebye”97
第十一課笑傲考場105
第十二課快樂由我113
第十三課青春圓舞曲123
第十四課天生我材必有用132
第十五課陽光總在風雨後143
第十六課生涯發展早規劃152
參考文獻163
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用書·九年級
緒論
緒論
■■一、為什麼要開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999年教育部頒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幹意見》,2002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1999年成立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谘詢委員會,並委托三市、四省和三所大學進行研究與實驗,2012年重新修訂,教育部教基一〔2012〕15號文,頒布關於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文件開宗明義,談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曆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麵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麵,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進一步科學地指導和規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認真總結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製定本綱要。”
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的通知,對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室建設的建設目標、功能定位、基本設置、管理規範都做了詳細的要求。
這些文件的頒發說明了國家和教育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也說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代學生全麵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是學校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建立以心理素質教育全麵發展為目標的新課程體係的重要標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能夠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基礎,以心理素質的優化帶動學生的全麵發展,把知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統一起來,把智力與非智力、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大大增強每個階段課程結構的整體性、協同性和人性,有力地促進學校全麵教育的發展。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涉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麵發展;教師愉快教學,教學水平提高,促進整個教育的發展;學校營造和諧人性校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
(一)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幹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 初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麵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初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製衝動行為;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樹立早期職業發展目標;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著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20世紀60年代,羅傑斯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模式。羅傑斯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是積極主動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人是可以為自己負責的。當一個人的行為產生了積極的自我體驗並同時得到他人的尊重時,他的自我概念是明確的,人格就能夠正常發展,否則就會造成適應不良的結果。
這個理論模式的特點是:① 充分相信人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強調動員自身潛能糾正不良行為;② 強調谘詢師與來訪者之間以無條件的尊重、真誠和同感的態度建立融洽的關係,給後者一種可以信任、可以被接納的安全感,使得後者自身的潛能得以釋放與發揮;③ 采用非指導原則,相信來訪者的自主決定,谘詢師不給予指導,不作結論,不發命令;④ 谘詢成功的標誌是來訪者人生態度的變化、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心理谘詢的理論很多,也隻有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心理治療的情景,而且同樣適用於教育和管理的領域。在學校教育中,如果教師能夠真正理解學生,學生在學校中能夠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納,學生的成長潛能一定會被激發,學生就一定會少有問題。
艾瑞克森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發展模式,在學校教育模式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輔導即心理的教育”的模式、“輔導是全員服務”的模式等。莫舍和斯普林特福爾倡導精心設計並實施心理教育,直接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艾維和阿爾斯傑斯提出學校輔導員最簡單的工作就是將心理學引入正規學校課程內。溫斯坦伯1983年提出“自我—科學的教育”,強調訓練學生有關技巧、概念和態度,拓展自我理解程度,以發展其自我獨特性。心理教育的發展模式就是注重正常個體的各種品質的協調發展;注意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盡可能圓滿完成各自的發展任務,對某些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矛盾、心理衝突和心理危機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預防、引導或幹預等。所以,促進發展模式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的工作方向。
當今社會,積極心理學受到世人的關注,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馬丁·賽裏格曼在1998年的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提出把建立“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內的一大任務。積極教育就是指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達成培養學生個體層麵和集體層麵的積極人格而實施的教育。在中國,一些學者在學校推廣“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關注。
■■二、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一) 初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初中生認知發展的基本特點是:認知結構體係基本形成,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
1. 初中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有了長足進步,相比小學生而言,持續時間延長,目的更加明確。同時,注意穩定性迅速發展,注意廣度不斷擴大,逐漸接近成人水平。在注意的分配和轉移品質上,也有較大的發展,他們可以邊聽老師講課邊記筆記,也可以根據任務要求轉移自己的注意。對於自己不感興趣,但又必須記住的材料,他們也能很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但初中生的注意發展也不均衡,存在個別差異,需要教師的指導。
初中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很多,觀察事物細節的感受性逐漸增強。隨著自我控製能力的發展,觀察的持久性也不斷增強。由於每個學科幾乎都要求學生發展自覺的觀察力,初中生逐漸能夠掌握觀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夠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等順序進行觀察,還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重點觀察。國內研究表明,八年級是學生觀察概括性發展的轉折點。
2. 初中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初中生記憶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這個時期是人生中記憶力的“最佳時期”,達到了記憶的“高峰”。具體說,有如下特點:
(1) 有意識記隨目的性增強而迅速發展。進入中學後,學生逐漸學會根據教材內容,獨立地提出識記的目的和任務;能逐步自覺地檢查自己的識記效果,主動選擇良好的識記方法等。
(2) 意義識記能力不斷增強。進入中學以後,由於學習內容的不斷增多、加深以及言語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意義識記得到了發展。學生的有意識記和意義識記逐步占優勢,並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相反,機械識記運用得越來越少,其效果也越來越差。
(3) 抽象記憶有較快發展。初中學生在抽象記憶發展的同時,具體形象記憶也在發展,但發展的速度已慢於前者;到了高中階段,抽象記憶發展迅速,而具體形象記憶則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
(4) 記憶策略得到運用。到了初中階段,學生能熟練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並有效地提高記憶成績。當然,初中生的知識和經驗仍有局限性,充分地運用高層次的記憶策略還需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
3. 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按照皮亞傑的觀點,初中生進入“形式運算期”,已經能夠在認識上對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做出區分,思維超出感知的具體事物,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命題運算。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日益占主導地位,思維的廣度比小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思維的對象大為擴展:在時間上可以超越個人的現實生活,考慮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在空間上可以超越個人的生活範圍,關心社會、關心國家以及關心世界上的各種事情。思維的內容不僅是事物的表麵,而且能夠考慮到原因和結果,並且願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突出表現在邏輯思維的發展上。具體表現為,七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雖然占優勢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還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八年級是中學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八年級開始,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到了高中一二年級,這種轉化初步完成,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日趨成熟。
初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顯發展。思維開始具有比較自覺和強烈的批判性色彩,他們不再滿足於從成人那裏接受各種現成的結論,並會對他人的思想行為提出懷疑,且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
(二) 初中生的情感特點
到了初中階段,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再加上青春期生理的變化,情感在以下幾個方麵呈現出新的特點。
1. 情感內容不斷豐富
初中生的情感體驗已從學習活動和集體生活擴展到了更多的領域,如對鑽研自然科學、參加社會活動的體驗,對人與人的關係、友誼和初戀的體驗,對個人前途和祖國未來的體驗等。他們能體驗到更加複雜的情緒情感,情緒的內容和層次比以往更加豐富。他們常常對自己喜愛的對象、活動表現得很熱衷;對自己信服的人、關心自己的人或追求的人表現出欽佩、感激和愛慕;他們為學習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會由於挫折而苦惱或憂心忡忡;有時表現出生活的情趣,有時陷入幻想的迷戀之中,有時又為社會現實而苦惱、憤怒或悲傷。
2. 情感的兩極性明顯
初中生的情緒情感活動具有兩極性,表現強烈而且轉化迅速。他們的情緒反應來得快、平息得也快,維持的時間相對較短,帶有明顯的不穩定性、衝動性,以致自己往往難以駕馭自己。他們會因為小小的成功欣喜若狂,也會因為微不足道的挫折而心灰意冷,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曆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初中生情緒不穩定,一方麵與此時個體的生理成熟程度有關。青少年期個體的神經活動興奮過程往往比抑製過程占優勢,刺激在神經傳導過程中易造成泛化和擴散現象。個體的腎上腺發育在11~20歲會加速,而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與情緒的高興奮性、衝動性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麵,這與個體在青少年期社會需要的增多、自我意識的增強密切相關。由於知識經驗不足,認知結構不完善,初中生的預期和評價往往與客觀事物不一致,從而導致其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3. 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初中生已能克服小學生體驗的具體性、表麵性,開始從事物的本質方麵產生體驗,形成內部深刻的情感。整個中學時期,學生的智力和意識不斷發展,漸漸形成許多新觀點,許多具有明確道德意識的社會性情感。而且隨著年級升高,情感內容的社會性不斷地深刻化。
4. 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
中學階段是道德感逐步穩定和成熟的時期,愛國主義情感、勞動情感、社會公德情感等,都是在初中階段獲得迅速發展,並為學生的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基礎。
初中生的理智感,主要指求知欲的擴展和加深。求知欲表現在學習活動上,是指對學習的興趣、對疑難問題的好奇心和追求解決問題的體驗等方麵。有研究調查目前國內中學生的求知欲,結果發現中學生有求知欲,但積極性還有待培養。
初中生美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通過繪畫、音樂、舞蹈、閱讀文藝作品等活動發展了美感;二是對人的外貌也產生了一定的審美體驗。初中生在文藝活動中的美感,一般來說,更多地指向作品的內容,很少注意作品的藝術評價;更多地指向具體事實情節,很少注意藝術形式。此外,由於性意識的萌芽與發展,初中生逐步產生了對自己和對別人外貌方麵的審美體驗。他們對自己的形象美比較重視,注意穿著打扮和儀表風度。教育者應根據這樣的心理特點,加強審美(儀表美、心靈美)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引導初中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學習,並健康成長。
初中生的情緒發展跟自我意識的迅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係,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得初中生的情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內心體驗也更加深刻。由於身體的迅速發育成熟,自我表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而很多家長卻習慣於用過去對待小學生的方式對待他們,過多的嗬護、關心成為束縛他們的繩索,也是他們煩惱的根源。有些家庭中經常發生的親子衝突成為初中生情緒生活的重要內容。同伴團體在初中生情緒情感的發展中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 初中生的社會性發展
1. 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成人感的出現。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由於身體外形的劇變、內部機能及性意識等方麵的迅速發展,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成人感。他們希望從父母及其他人那裏獲得獨立,希望成人把他們看成“大人”,渴望參與成人角色,凡事希望自己有決定權,希望擺脫成人的控製,要求得到尊重的體驗。在與成人的交往中,他們開始從兒童期的“聽話的道德”向新的“平等的道德”過渡,開始有了與成人不同的意見,出現了要與成人“平等”的心理要求。對長輩囉嗦的說教和關懷表示出厭煩,認為那是不信任或小看自己,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意誌和人格。這種成人感,是初中生自我意識急劇發展的表現,也是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開始。如果這種成人感受到挫折,就會使他們產生自卑與焦慮的情緒或敵對與破壞的行為,將嚴重影響其個性的正常發展。因此,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尊重、信任他們,不要處處把他們當小孩看待,同時也不能完全把他們當大人看待,要注意在這個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的關鍵時期,因勢利導,恰當地給他們以必要的關注和引導,使其成人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