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三校成品:260*185版心:38行*39字B02J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主編:葛昕明
副主編:陳銀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出版社南大序號
校次校份數
組版總頁碼
圖片圖數
校對版式
送校日期2018.6.12
聯係電話85992128
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 葛昕明主編.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6
ISBN 9787305204753
Ⅰ. ①大…Ⅱ. ①葛…Ⅲ. ①大學生-創業-高等學
校-教材Ⅳ. ①G647.38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49563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教師掃碼免費
申請教學資源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主編葛昕明
責任編輯潘琳寧編輯熱線02583592401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丹陽市興華印刷廠
開本787×10921\/16 印張 13.75字數 327千
版次2018年6月第1版2018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04753
定價35.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務號: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00
00
第一章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前言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趨勢,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創新。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奔騰而至,深刻變化的世界經濟對勞動力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培養高靈活性、高適應性和創造性人才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重視並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專門教育或培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性,讓其更具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帶動傳統大學教育體係的轉型、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和模式創新。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和升華。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的重要舉措。麵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是新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新使命,也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係,提出一係列重要改革舉措。
近年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堅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著力構建高校、社會、行業、企業四方耦合的協同育人平台,不斷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實踐鍛煉,切實增強學生敢於探索、敢於冒險、敢於成功的精神品質和敢闖會創的能力素質。經過多年探索,學校逐步形成了符合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律、體現獨立學院特點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製,總結凝練了一套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經驗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客觀需求,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尤其是實踐能力,我們組織了一批工作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一線的教師和創業導師,融合時代發展要求,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本書采用模塊化結構設計,注重係統性、全麵性和實用性,在內容編排上,注重吸收國內外最新理論觀點和最新研究成果,盡量選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同時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實際特點,著重介紹了麵向大學生的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實踐項目,融理論、知識、趣味和技能於一體,努力使其達到可讀性強、快樂學習、觸類旁通的效果。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各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通用教材,也可作為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的自學用書。教師可結合教學對象和授課學時,靈活選擇相關內容進行重點講解。
就像一個人一樣,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包羅萬象。由於執筆者的知識結構和學術素養有限,書中難免會有疏漏和錯誤,期待同行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南理工: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三校成品:260*185版心:38行*39字B02J
第一章
創新與創業
第一章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教程
00
00
第一章
創新與創業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創新的內涵、創業的內涵和創新創業之間的聯係,清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概念、創新創業在中國的現狀和創新創業所應具備的素養,特別要明白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涵,同時厘清當前創新創業的政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具體實務。
重點:創新創業的內涵、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
難點:創新與創業的內在聯係。
第一節創新創業的概述
通過本節學習,學生應達到如下要求:
1. 掌握創新創業的內涵。
2. 掌握創新與創業的聯係。
摩拜單車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福了全世界,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如今,中國的科技創新力量再一次讓國外驚歎。久居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們,選出了他們心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分別是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甚至期待著將它們帶回自己的國家。共享單車作為近兩年來的一項新興事物風靡了中國各大高校和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
摩拜單車(mobike)就是眾多共享單車中的一種。它是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無樁借還車模式的智能硬件,解決了人們出行“最後一公裏”的難題。2016年4月摩拜單車在上海投入運營,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快速租用和歸還單車。此後,摩拜單車進入快速擴張階段,在中國各大城市快速推廣開來,與ofo單車一起成為中國共享單車市場上的兩大龍頭,市場地位難以撼動。2017年1月4日,摩拜單車完成21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2017年6月16日,摩拜單車完成一筆超過6億美元的新融資,創造了目前為止共享單車行業的單筆融資最高紀錄;2017年7月,“摩拜單車”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7年12月,摩拜單車公司獲得“商界卓識獎”。2018年4月3日,美團以27億美元的作價全資收購摩拜。
胡瑋煒,摩拜單車創始人,1982年出生於浙江東陽,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係。在加入摩拜之前,胡瑋煒擁有10年的汽車科技媒體經曆,曾就職於極客公園、騰訊、上汽和新京報,這使她格外關注科技給生活帶來的改變。她曾創辦科技媒體極客汽車並擔任CEO。胡瑋瑋是一個極具創新思維的創業者,她能成為摩拜單車的創始人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有一天,她與投資人和設計師聊天時,天使投資人的一句話使她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哎,你有沒有想過跟我們一起做共享單車呢?用手機掃描開鎖的那種。”胡瑋煒非常激動。其他人因為怕被偷、不知道放哪兒等原因都放棄了,隻有胡瑋瑋堅持了下來,於是她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
一、 創新的內涵
1. 創新的定義
創新(innovation)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com)將其簡單地定義為“新想法、新設備或新方法”(new idea, device or method),通常被視為通過應用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滿足“新的需求,無法說清的需要,或者現有的市場需要”(new requirements, unarticulated needs, or existing market needs)。它是通過更有效的產品、流程、服務、技術或商業模式來實現的,並可以隨時提供給市場、政府和社會。“創新”一詞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原創的、更有效的東西,因此,它是“進入”市場或社會的新事物。它與發明相關,但又與發明不同。創新往往通過過程表現出來。
自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創新”一詞以來,創新的概念不斷發展。學術界對於創新的概念也是頗具爭議,目前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普遍認為創新屬於經濟學的範疇。在此,我們選擇一個適用於更廣泛意義上的概念: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因為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2. 創新定義的發展
在社會學的視野裏,創新就是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創新”一詞最早由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1912年,熊彼特在其德文版《經濟發展》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一詞。此後,這一概念在其著作中不斷得到應用和發展,最終在1942年形成了一套“創新理論”體係。根據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相應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這種函數組合包括五個方麵的內容:采用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拓一個新市場,獲得一個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一種新組織。根據他的創新理論,創新是在生產過程中內生的,是一種“革命性”變化,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提出了經濟起飛理論(Rostovian takeoff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發展了創新的概念,提出了“技術創新”,並把“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上。
1962年,伊諾思(J. L. Enos)在其《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對“技術創新”下了定義: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製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關於創新概念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始形成係統的理論。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代的創新研究中獨樹一幟,他在1974年發表的《產業創新與技術擴散》一文中認為:與發明或技術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采用或首次應用。著名經濟學家弗裏曼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創新這一概念,他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係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
進入21世紀,隨著在互聯網影響下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創新也有了嶄新的認識,認為技術創新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創新雙螺旋)共同作用下催生出來的產物。在一項關於軟件行業如何定義創新的工業調查中,由Crossan和Apaydin給出的以下定義被認為是最完整的,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手冊中創新被定義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采用、同化和利用增值的新穎性,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開發新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製度。這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3. 創新的一般特點
創新具有普遍性、永恒性、超前性、艱巨性、社會性等特點。
創新的普遍性指的是創新存在於一切領域,處處可創新、時時可創新和人人可創新。創新的永恒性指的是創新永無止境,永遠不會停止,創新永遠在路上。創新的超前性指的是創新以求新為靈魂,走在時代的前列,具有超前性。創新的艱巨性指的是創新因其超前性以及不確定的因素和技術難度等表現出巨大的艱巨性。創新的社會性指的是創新的過程就是與社會發展聯係的過程。此外,創新還具有無止境、無邊界、無權威和無框框等特點。
4. 創新的本質特性
創新具有目的性、新穎性、價值性、先進性、變革性、發展性、再創造和層次性等特性。
創新的目的性指的是創新是為了滿足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這一特性貫穿創新過程的始終。新穎性和價值性是創新最大的特點。新穎性包括三個層次:世界新穎性或絕對新穎性;局部新穎性;主觀新穎性。價值性與新穎性密切相關,世界新穎性的價值層次最高,局部新穎性次之,主觀新穎性更次之。先進性指的是創新與舊事物相比的相對優勢。變革性是指創新事實上是對舊事物的變革。發展性即創新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再創造指的是創新是一個對原有事物、知識、認識和成果重新認識、重新組合和重新創造的過程。層次性指的是創新按照層次劃分可以分作初級創新、中級創新和高級創新三個層次。
5. 創新的類型
創新的類型主要包括產品創新、工藝(流程)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
產品創新是指提出一種能夠滿足顧客需要或解決顧客問題的新產品。工藝(流程)創新是指生產和傳輸某種新產品或服務的新方式(如對產品的加工過程、工藝路線以及設備所進行的創新)。服務創新是企業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和創造新的市場價值而發生的服務要素變化,對服務係統進行有目的、有組織地改變的動態過程。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創新是指向目前行業內通用的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方式提出挑戰,力求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要求,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為企業開拓新的市場,吸引新的客戶群。
6. 創新的模式
創新的模式可分為開拓式創新,升級式創新、差異化創新及組合式創新等模式。
開拓式創新是一種全新的技術方案,在技術史上未曾有過先例的創新。這是一種全新的、對於曆史進程具有深遠影響的創新。它往往伴隨著天才人物的靈光乍現,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牛頓開創的經典物理學,愛因斯坦開創的相對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喬布斯創造了iphone,製藥公司發明新藥等。
升級式創新是在原有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升級性的再創新。開拓式創新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開拓者沒有賺到錢、模仿者賺了個盆滿缽滿的例子。開拓式創新的產品作為早期的產品,往往比較粗糙,且由於處於起步階段往往價格比較昂貴,而升級式創新起到了完善產品、降低門檻的作用,因此在創新的普及和推廣過程中也相當重要。德國人卡爾·佛裏特立奇·奔馳在1885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但是福特卻靠T型車成為當年的美國首富;電腦操作係統最早的發明者是施樂公司,最早將其投入商用的卻是蘋果公司,而後來比爾·蓋茨的windows係統幾乎統治了個人電腦市場。
差異化創新是針對人們的不同需求,在業務開發與推廣上,重視對目標市場的研究和市場需求的細分,努力提供多種業務應用,滿足不同目標客戶群的個性化需求的創新。差異化創新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創新模式,它是由消費者驅動的創新模式。譬如專門給老人使用的手機,專門定位於辦公的thinkpad筆記本,專門用來越野的Jeep車,等等。
組合式創新是將已知的若幹事物合並成一個新的事物,使其在性能和服務功能等方麵發生變化,以產生出新的價值的創新。譬如當我們給手機裝上攝像頭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掃一掃”的可能性;當我們給眼鏡裝上小電腦,它就成了google glass;當我們給牙刷裝上發動機,它就成了電動牙刷。組合式創新同樣是一種常見的創新模式,它依賴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對於新需求的敏銳洞察。
二、 創業的內涵
1. 創業的定義
何謂創業?維基百科將創業(Entrepreneurship)定義為設計、啟動和經營一個新公司的過程,通常這個公司起初都是一個小公司。創辦公司的人,我們通常叫做創業者或者企業家(Entrepreneurs)。我們通常將“Entrepreneurs”一詞譯為企業家。《柯林斯詞典》將“Entrepreneurs”一詞定義為:someone who starts a new business or arranges business deals in order to make money, often in a way that involves financial risks,其意為為了掙錢而開創新公司或者籌劃公司生意的人,某種程度上這種公司和生意包含商業風險。而維基百科對Entrepreneur的解釋是:someone who designs, launches, and runs a new business,其意為設計、啟動和經營一個新公司的人。因此,Entrepreneur最恰當的翻譯應該是創業者。Business Dictionary將創業的定義描述為“為了盈利而有風險地發展、組織和管理一家企業(business venture)的能力和意願”。
在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New Venture Creation)裏,作者傑夫裏·提蒙斯(JeffryA.Timmons)對創業做出了如下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的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並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
在我們通常能夠看到的創業教科書裏,創業通常意義上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項最能體現人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勞動方式,是一種需要創業者組織運用服務、技術、思考、推理、判斷的行為。
此外,有關創業的定義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所謂創業,一般是指一個人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資源和發現的信息、機會等,克服思維定勢,以創新的思維和艱苦的努力,開辟新的工作途徑,開創新的工作局麵,爭創新的工作業績,促進事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從而實現自己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
廣義的創業包括崗位創業。崗位創業是指在現有工作崗位上順應時代發展和崗位目標要求,全麵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勤奮努力地工作,在事業上取得開創性的新發展,從而為崗位提供者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
創業,實質上是一種勞動方式,是一種對自己、對企業、對社會、對國家創造價值與貢獻的行為。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人生就是創業。
狹義的創業一般僅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是指創業者個人或創業團隊以資源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知識、能力和社會資本,通過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創立新的社會經濟單元,並為社會上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自主創業的主體是投資者和資產所有者。自主創業需要創業者擁有關鍵資源或者具有整合資源的能力,因此,自主創業比崗位創業更為複雜艱難。狹義的創業概念包括兩個方麵:創業是人們的一種經濟活動,它以創造財富或追求經濟效益作為目的指向。創業活動以創辦企業為標誌,創辦企業是創業活動區別於其他經濟行為的直接標誌和特征。
2. 創業定義的發展
“創業”一詞其濫觴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
1934年,約瑟夫·熊彼特首次將“創業”與“創新”兩個概念聯係起來,認為創業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業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創業者通過創新使自由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得以克服,從而促使經濟的增長。
1989年,霍華德·斯蒂文森(H.H.Stevenson)提出:創業是一個人,不管是獨立的還是在一個組織內部,追蹤或捕獲機會的過程,這一過程與當時控製的資源無關。後又進一步指出:創業可由六個方麵的企業經營活動來理解:發現機會、戰略導向、致力於機會、資源配置過程、資源控製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報政策。
1999年,傑弗裏·A·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提出: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是機會驅動、注重方法與領導相平衡。創業導致價值的產生、增加、實現和更新,不隻是為所有者,也為所有的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
1999年,在美國巴布森商學院和英國倫敦商學院聯合發起的多國研究者參與的“全球創業檢測”項目中,將“創業”定義為:依靠個人、團隊或一個現有企業,來建立一個新企業的過程,如自我創業、一個新的業務組織或一個現有企業的擴張。
3. 創業的分類
(1) 按照創業者的身份和目的,創業可以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
生存型創業屬於被動創業,也稱為謀生型創業,創業者是迫於生計而不得已選擇創業。生存型創業有三個特點:第一,受生活所迫,從事的是低成本、低門檻、低風險、低利潤的創業;第二,在現有市場中捕捉機會;第三,選擇的是技術壁壘低、不需要很高技能的行業。溫州早期的很多企業都屬於生存型創業。
機會型創業是創業者抓住機會以實現價值創造而選擇的自主創業。與生存型創業相比,機會型創業著眼於新的市場機會,比生存型創業擁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因此也有可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改善經濟結構。馬雲當年意識到電商未來的重要性而抓住機會創立阿裏巴巴,這屬於機會型創業。
(2) 按照企業建立方式,創業可分為母體脫離型創業、獨立型創業和企業內部型創業。
母體脫離型創業又稱脫胎創業,是公司內部的管理者從公司中脫離出來,新成立一個獨立企業的創業活動。脫胎創業原因可以分為幾類:第一,母體公司規模擴大,追求生產專業化,分出新的企業;第二,母體公司管理者意見不統一,而把母體分割或解體成多個部分;第三,母體公司資本充足,發現了新的商業機會,投資建立新企業等。
獨立型創業是創業者個人或創業團隊白手起家進行創業活動。
企業內部型創業是了獲得創新性的成果而得到組織授權和資源保證的企業創業活動。
4. 創業的類型
按照創業對市場和個人影響程度,創業可劃分為複製型創業、模仿型創業、安定型創業和冒險型創業。
複製型創業是複製現有的成功經營模式和案例而進行的一種創業活動。蒙牛總裁牛根生曾擔任伊利副總裁。他離開伊利後,創建蒙牛,這是複製型創業。
模仿型創業是創業者看到他人創業成功而采取模仿學習的方法進行創業。例如以ofo和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走紅後,市場上湧現出各種共享單車。
安定型創業是個人創業精神的最大限度實現,而並不對原有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安定型創業雖然為市場創造了新的價值,但對創業者而言,本身並沒有麵臨太大的改變,做的也是比較熟悉的工作。例如研發單位的某小組在開發完成一項新產品後,繼續在該企業部門開發另一項新品。
冒險型創業是難度較高、失敗可能性較大,但是成功後回報驚人的創業活動。惠普公司1972年推出第一款手持計算器HP35,售價高達400美元。當時人們主要使用價格便宜的計算尺。很多人認為這款計算器賣不出去。但是惠普公司創始人比爾·休利特建議為什麼不做1000台試試。最終,推出第一年,該計算器賣出10萬台。可以說沒有HP35就沒有今天的惠普。
三、 創新與創業的聯係
1. 創新和創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密切聯係,具有無法割裂的緊密關係
可以說,創新是實現創業的基礎和手段,而反過來創業則是創新的載體或媒介。創新作用於創業,創業則反作用於創新。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兩個範疇之間卻存在著本質的契合、內涵的相互包容和實踐過程的互動發展。創新是指理論、方法或技術等某一方麵的發現、發明、改進或新組合。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動的方法,在於把握機會,創造性地整合資源,從而創辦新的企業或開辟新的事業。如果將創新的思想或成果應用於產業或事業當中,形成嶄新的領域和局麵就是創業。創新活動的本質內涵體現著它與創業活動性質上的一致性和關聯性。事實上,創業就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將創新的思想或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種社會活動。換言之,創業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個體與有價值的商業機會的結合,是開創新事業,其本質在於把握機會,創造性地整合資源的創新和超前行動。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和變革。創新是創業的基礎,而創業推動著創新。
2. 創新是創業的本質與源泉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提出:“創業包括創新和未曾嚐試過的技術。”創業者隻有在創業的過程中具有持續不斷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才可能產生新的富有創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不斷尋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最終獲得創業的成功。創新是對人的發展總體的把握,創業則著重於人的價值的具體體現。僅僅具備創新精神是遠遠不夠的,它隻是為創業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準備,如果脫離了創業實踐,缺乏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新精神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精神所具有的意義,隻有作用於創業實踐活動才能有所體現,才有可能最終導致創業的成功。
3. 創新的價值在於創業
任何創新隻有用於社會、用於人們的生活才具有現實的意義,創新的價值就在於將創新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造福於人類社會。要實現這種轉變,根本的途徑就是創業。創業者可以是創新者,也可以不是創新者,但創業者必須能夠發現社會需求,並將創新與這種社會需求有效地結合;創新者可能是創業者,也可能不是創業者,但其創新的成果必須要經過創業者才能推向社會,實現其價值。
4. 創業推動並深化創新
創業和創新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創業的過程是推動新發明、新產品或是新服務不斷湧現的過程,也是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的過程。創業在推動新發明、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市場的過程中不斷推動和深化各方麵的創新,因而也就提高了企業或是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的增長。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其作為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並進一步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今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幹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這是認真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和理論認識的結果,符合當今世界發展實際和創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揭示了創新創業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後來,創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發展。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創新主要有兩種: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製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不斷互相促進的過程。相對於創新理論,創業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認為,創業是指一個人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主要標誌和特征是創建新企業或新的組織。創業不僅僅局限於創辦新企業的活動,在現有企業中也存在創業行為。創業者既可以指新創企業的創辦人,也包括現有企業中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在經濟學界,創新和創業是兩個既有緊密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互補和替代關係,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靈魂,而創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但創業和創新也是有所區別的,從現有的經濟理論和研究看,創新更加強調其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比較著名的是經濟學家索羅對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的定量測算。而創業的內涵更豐富,不僅有創新的內容,還涉及就業和社會發展以及公平正義。
影響創新創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民素質、基礎研究水平、科研基礎設施條件、體製政策環境等方麵,但核心是人的因素,關鍵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講,推動創新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創新,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創業創新基因。就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創新,要大力推動創業企業發展,強化企業作為創新發動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