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何:奈何,如之何。雲,語助詞,無實義。籲(xū):憂傷而歎。

【詩海導航】

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實寫,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後三章為想象,以思家念歸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第二章馬兒累得腿軟,主人公以酒解愁,撫慰思念之情;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深化,馬的毛色由“黑”轉“黃”,思念加深;第四章,連用四個代“矣”的句子,馬因腿軟而不能走,仆人因累而倒下,主人公以長長的歎息抒發思而不得的心情。

詩歌語言優美自然,善於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善於運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

【思考與練習】

1. 分角色誦讀《周南·卷耳》,有條件的可以改成課本劇。

2. 分析本詩的藝術手法。

第二單元楚辭①

第一課九歌·國殤②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操吳戈兮被犀甲③,車錯轂兮短兵接④。

旌蔽日兮敵若雲⑤,矢交墜兮士爭先⑥。

淩餘陣兮躐餘行⑦,左驂殪兮右刃傷⑧。

霾兩輪兮縶四馬⑨,援玉枹兮擊鳴鼓⑩。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作品注釋】

① 選自《楚辭補注·九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後世又稱“楚辭體”、“騷體”。《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② 《九歌》是《楚辭》篇名,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加工而成,大多是人神戀歌。共十一篇。《國殤》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挽詩。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

③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手裏拿著吳國的戈,身上披著犀牛皮製作的甲。吳戈:吳國製造的戈,當時吳國的冶鐵技術較先進,吳戈因鋒利而聞名。被,通“披”,穿著。犀甲:犀牛皮製作的鎧甲,特別堅硬。

④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敵我雙方戰車交錯,彼此短兵相接。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這裏泛指戰車的輪軸。錯:交錯。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⑤ 旌蔽日兮敵若雲:旌旗遮蔽的日光,敵兵像雲一樣湧上來。極言敵軍之多。

⑥ 矢交墜:兩軍相射的箭紛紛墜落在陣地上。

⑦ 淩:侵犯。躐(liè):踐踏。行:行列。

⑧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左邊的驂馬倒地而死,右邊的驂馬被兵刃所傷。殪:死。

⑨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戰車的兩個車輪陷進泥土被埋住,四匹馬也被絆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戰,在激戰將敗時,埋輪縛馬,表示堅守不退。

⑩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手持鑲嵌著玉的鼓槌,擊打著聲音響亮的戰鼓。先秦作戰,主將擊鼓督戰,以旗鼓指揮進退。枹:鼓槌。鳴鼓:很響亮的鼓。

天時懟(duì)兮威靈怒:天地一片昏暗,連威嚴的神靈都發起怒來。天怨神怒。天時:上天際會,這裏指上天。天時懟:指上天都怨恨。懟:怨恨。威靈:威嚴的神靈。

嚴殺盡兮棄原野:在嚴酷的廝殺中戰士們全都死去,他們的屍骨都丟棄在曠野上。嚴殺:嚴酷的廝殺。盡: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後就不打算生還。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超遠:遙遠無盡頭。

秦弓:指良弓。戰國時,秦地木材質地堅實,製造的弓射程遠。

首身離:身首異處。心不懲:壯心不改,勇氣不減。懲:悔恨。

誠:誠然,確實。以:且,連詞。武:威武。

終:始終。淩:侵犯。

神以靈:指死而有知,英靈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戰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為鬼中的豪傑。

【詩海導航】

《九歌·國殤》分為兩節,第一節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麵;第二節頌悼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高尚誌節,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戰況的激烈和將士們奮勇爭先的氣概,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在藝術表現上,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思考與練習】

1. 詩歌所謳歌的不過是一群失敗的將士,你是否讚同去謳歌這樣的對象?

2. 分析《國殤》與楚辭其他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不同。

第二課九歌·山鬼①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②。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③。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④。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⑤。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⑥。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⑦。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⑧?

采三秀兮於山間⑨,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⑩,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鬆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作品注釋】

① 選自《楚辭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② 山之阿(ē):山隈,山的彎曲處。被(pī):通“披”。薜荔、女蘿:皆蔓生植物。

③ 含睇:含情而視。睇(dì),微視。宜笑:笑得很美。子:山鬼對所愛慕男子的稱呼。窈窕:嫻雅美好貌。

④ 赤豹:皮毛呈褐的豹。從:跟從。文:花紋。狸:狐一類的獸。文狸:毛色有花紋的狸。辛夷車:以辛夷木為車。結:編結。桂旗,以桂為旗。

⑤ 石蘭、杜蘅:皆香草名。遺(wèi):贈。

⑥ 表:獨立突出之貌。容容:即“溶溶”,水或煙氣流動之貌。

⑦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語助詞。神靈雨:神靈降下雨水。

⑧ 靈修:指神女。憺(dàn):安樂。晏:晚。華予:讓我像花一樣美麗。華,花。

⑨ 三秀:芝草,一年開三次花。

⑩ 公子:也指神女。

杜若:香草。

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猨:同“猿”。狖(yòu):長尾猿。

離:通“罹”。

【詩海導航】

山鬼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九歌·山鬼》。此詩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敘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與心上人幽會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來的情緒,描繪了一個瑰麗而又離奇的神鬼形象。《山鬼》采用“山鬼”內心獨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麗、率真、癡情的少女形象。全詩有著簡單的情節: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約定某天在一個地方相會,盡管道路艱難,她還是滿懷喜悅地趕到了,可是她的情人沒有如約前來;風雨來了,她癡心地等待著情人,忘記了回家,但情人終於沒有來;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風雨交加、猿狖齊鳴中,倍感傷心、哀怨。

全詩將幻想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作者以人神結合的方法塑造了美麗的山鬼形象:她披戴著薜荔、女蘿、石蘭和杜衡,乘著赤豹拉的辛夷車,車上插著桂枝編織的旗,身邊跟著長有花紋的花貓……其衣食住行無不帶有強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與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適應。然而山鬼的容貌體態和情感變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現,她感歎青春不能永駐,期盼愛人早些到來,不來則憂傷孤獨……這種人神合一的形象創造,正是屈原詩歌中的一貫方法。

【思考與練習】

1. 結合詩歌,分析《山鬼》的浪漫主義特色。

2. 分析人神雜糅的藝術手法對刻畫山鬼的藝術形象有什麼作用?

第三單元漢樂府①

第一課陌上桑①

樂府是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簡稱“樂府”。“漢樂府”就是漢代樂府機構搜集整理的詩歌。它是《詩經》《楚辭》之後的一種新詩體。後來有不入樂的詩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日出東南隅②,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③,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係④,桂枝為籠鉤⑤。頭上倭墮髻⑥,耳中明月珠。緗綺⑦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⑧見羅敷,脫帽著帩頭⑨。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係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作品注釋】

① 選自《宋書·樂誌》,齊魯書社,1982年版。又見於南朝徐陵的《玉台新詠》,漢樂府名篇,又名《豔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陌上桑:陌:田間的路。桑:桑林。

② 東南隅:指東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國在北半球,夏至以後日漸偏南,所以說日出東南隅。

③ 喜蠶桑:喜歡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於、擅長)。

④ 青絲為籠係:用黑色的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籠,籃子。係,絡繩(纏繞籃子的繩子)。

⑤ 籠鉤:一種工具。采桑用來鉤桑枝,行時用來挑竹筐。

⑥ 倭墮髻:即墮馬髻,發髻偏在一邊,呈墜落狀。

⑦ 緗綺:有花紋的淺黃色的絲織品。

⑧ 少年:古義男子(10~20歲)。

⑨ 帩頭:帩頭,古代男子束發的頭巾。

但:隻是。坐:因為,由於。

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的通稱。

姝:美麗的女子。

謝:這裏是“請問”的意思。

不:通“否”。

居上頭: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鹿盧劍:劍把像鹿盧的樣子。鹿盧,即轆轤,井上汲水的用具。

侍中郎:出入宮禁的侍衛官。

盈盈:儀態端莊美好。

冉冉:走路緩慢。

【詩海導航】

《陌上桑》是漢樂府的名篇,富有喜劇色彩的中國民間敘事詩。

《陌上桑》通過敘寫采桑女秦羅敷的美貌與操守,反映了漢代春興季節太守出行勸課農桑的社會製度。本詩一直以來被誤解為太守調戲羅敷,而被羅敷義正詞嚴地回絕,其實這是誤讀。這首詩其實是漢代社會製度的一個縮影,太守作為地方最高長官,在春季時行所主縣,勸民農桑,賑救乏絕。從詩文中可以看出,秦羅敷顯然是一個貴婦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而疏忽了禮節上的不合理,羅敷明確地指出,這表現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禮節的大家女子風範。

第一段,寫秦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境美和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後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後通過側麵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後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

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馬徘徊不前,使君對羅敷垂涎三尺,繼而上前搭話,詢問姓名,打聽年齡,最後提出和羅敷“共載”的要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步步深入。

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並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無理,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儀赫赫、仕途通達、品貌兼優。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隻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於與權勢鬥爭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了,表現了她的人格魅力。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麵,最受人們稱讚的是映襯和烘托。羅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豔奪目,襯托主人公之美麗。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讓讀者感受羅敷的麵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麵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羅敷誇夫的內容也運用了側麵烘托的手法,隻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羅敷這段話句句誇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麵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裏得到體現的。

【思考與練習】

1. 《陌上桑》如何刻畫秦羅敷的形象的?結合詩句分析。

2. 探究《陌上桑》的喜劇特色。

第二課飲馬長城窟行①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代樂府古題。相傳古長城邊有水窟,可供飲馬,曲名由此而來。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②。

遠道不可思,宿昔③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④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⑤不相見。

枯桑⑥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⑦,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⑧。

呼兒烹⑨鯉魚,中有尺素書⑩。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② 綿綿:雙關,看到連綿不斷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對征人的纏綿不斷的情思。遠道:遠行。

③ 宿昔:指昨夜。

④ 覺:睡醒。

⑤ 展轉:亦作“輾轉”,不定。在他鄉作客的人行蹤無定。“展轉”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詞。即指思婦醒後翻來覆去不能再入夢。

⑥ 枯桑:落了葉的桑樹。這兩句是說枯桑雖然沒有葉,仍然感到風吹,海水雖然不結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遠方的人縱然感情淡薄也應該知道“我”的孤淒、“我”的想念。

⑦ 入門,指各回自己家裏。媚:愛。言:問訊。以上兩句是把遠人沒有音信歸咎於別人不肯代為傳送。

⑧ 雙鯉魚:指藏書信的函,就是刻成鯉魚形的兩塊木板,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裏麵。一說將上麵寫著書信的絹結成魚形。

⑨ 烹:煮。假魚本不能煮,詩人故意將打開書函說成烹魚,生動形象。

⑩ 尺素書:古人寫文章或書信用長一尺左右的絹帛,稱為“尺素”。素,生絹。書,信。

長跪:伸直了腰跪著,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後跟上。跪時將腰伸直,上身就顯得長些,所以稱為“長跪”。《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觀點。

下:末二句“上”、“下”指書信的前部與後部。

【詩海導航】

相傳古長城邊有水窟,可供飲馬,“飲馬長城窟行”曲名由此而來。

中國古代征役頻繁,遊宦之風很盛。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出現了大量的思婦懷人詩。這些詩表現了婦女們“獨守”的悲苦和對行人的思念,寫得真摯動人。《飲馬長城窟行》就是寫思婦懷念在遠方行役的丈夫的。

全詩從開始的魂牽夢縈,憂心纏綿,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過多方描寫,將思婦複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進行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畫。而就在思婦的相思苦悶發展到頂點時,詩卻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結束,餘味無窮。

詩前八句為第一層,“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作者借景色鋪陳,引發婦人觸景生情,對遠離家鄉的丈夫的思念。“綿綿”兩字傳達了兩層的意義:婦人“思緒的綿綿”是由“草的綿延不絕”引起的。由於路途的遙遠,思念也是徒然的,隻好在夢中求得相會,然而才在夢中實現的願望,醒過來後又是遙遠的空間隔絕,依舊是“他鄉各異縣”,彼此無法相見。這一段可以說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辭技巧上,“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中的“遠道”,“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中的“夢見”,以及“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中的“他鄉”,都是“頂針”句法。這樣的連綴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讀起來有一種流暢的音樂性。

第二層隻有兩句,“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暗示遠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鄰居隻顧沉浸在家庭的歡樂中,不肯為她捎個信。在這一層中,運用了起興和對比的手法,寫女子寒門獨居,表現其孤獨和淒涼的感情。

最後一段,情節發生了轉折。忽然有客從遠方帶來丈夫木質雙鯉魚夾封的信函,呼兒拆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書中也獲得了遠方傳來地對她堅定不移的情意。這樣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國傳統婦女“閨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質樸自然,情感真切悠遠。

全詩語氣平淡,感情濃鬱,化虛為實,通過描繪實境(藝術創造中的實境),使所要表達的真摯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形象而生動地顯示出來。

【思考與練習】

1. 結合課內外資料,整理一下“飲馬長城窟行”這一樂府舊題的資料。

2. 用散文的語言改寫這首詩歌,不少於500字。

第四單元唐詩

第一課春江花月夜①

張若虛

張若虛(約647年—約730年),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

空裏流霜不覺飛⑤,汀上白沙看不見⑥。

江天一色無纖塵⑦,皎皎空中孤月輪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⑨,江月年年望相似⑩。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② 灩(yàn)灩:波光蕩漾的樣子。

③ 芳甸(diàn):開滿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④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⑤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此處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⑥ 汀(tīng):水邊平地,小洲。

⑦ 纖塵:微細的灰塵。

⑧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⑨ 窮已:窮盡。

⑩ 望:一作“隻”。

但見:隻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市境內有青楓浦。這裏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裏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妝鏡台:梳妝台。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碣(jié)石瀟湘: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這裏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詩海導航】

《春江花月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經曆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構成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表現了一種難得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而寧靜的境界,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語言自然雋永,一洗六朝的脂粉味兒,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詩,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回環反複,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氣韻無窮。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從整體結構上,全詩分為三層,從寫景入手,到借景抒情,再到情景交融,即景—情—情景,層層遞進,前一個階段為後一個階段做鋪墊和襯托,後一個階段又是前一個階段的發展和回應,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第一層寫景,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共10句,描繪了春江、花、月夜之美;第二層抒情,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可憐春半不還家”共20句,抒發了在如夢如幻的月夜美景中作者對愛人的相思之苦;第三層從“江水流春去欲盡”到“落月搖情滿江樹”共6句,把抒情與第一層描繪的景再次結合起來,情感也從作者對愛人的個別情感進一步升華到天下有情人之間普遍的思念之情,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人回味無窮,震撼心靈。

全詩結構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獨具匠心。第一層結構安排,首先點—麵—點,將全詩的景物描寫在空間上做了合理安排和布局:詩歌,江、月等具體景物入手,描寫了春江、明月共生的瑰麗景色。但這樣的景色盡管絢麗精致,如果不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下呈現,不免失卻磅礴氣勢。作者筆鋒一轉,通過“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兩句,把當前的月色引入廣大的空間中,從而使一幅氣勢磅礴、恢宏的春江月景圖呈現在讀者麵前;而後,作者的目光又從深遠回到眼前的景物,對月夜下的春花、江天等景物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寫,為這幅春江花月夜美景圖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這種結構安排的妙處在於,所描寫的景色真實而不失靈動、宏大而不失精致,讓讀者既能體會景色之美,又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第一層的結構安排體現了空間上的布局特色,那麼第二層結構安排則體現了時間上的布局特色。

作者以曆史探尋的目光,把讀者從眼前的美景帶到了遙遠的過去,“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然後從古遠的過去慢慢回到現實——月色中孤獨的“我”以及同樣遠在天邊的愛人。由於現實難以如願,作者把眼光又返回到過去的夢境之中,“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在過去—現在—過去的反複穿越中,在虛—實—虛的往複變化中,詩歌把讀者帶到了一個過去與現在交織、虛與實變幻的情景與理性無窮的想象與探索之中,讓人深思,回味。

第三層隻有6句話,但其景色和情感的交融體現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即由景、及“我”、到人人的過程,可以表示為:景—“我”—人人。前兩句“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主要是景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還沒有聯係到人;中間兩句“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就把景物與“我”具體聯係到了一起,但局限於“我”;而最後兩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則從“我”聯係到普天下同“我”一樣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愛人或家鄉的思念,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從而深化了主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總之,《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結構嚴謹、獨具匠心,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曆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全詩既有空間的廣度、曆史的厚度,又有哲理的高度、情感的深度,使其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絕唱。

【思考與練習】

1. 結合詩句分析《春江花月夜》中“化用”前人詩句的手法。

2. 結合課內課外資料,了解《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識”。

第二課清平調三首①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②,春風拂檻露華濃③。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④。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⑤,雲雨巫山枉斷腸⑥。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⑦。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⑧,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⑨,沉香亭北倚闌幹⑩。

【作品注釋】

① 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於是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旨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詩三首。

②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豔,見花之豔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

③ 檻:欄杆。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豔麗。

④ “若非……會向……”:“不是……就是……”之意。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居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⑤ 紅豔:紅豔豔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著襲人的香氣。

⑥ 巫山雲雨:傳說中三峽巫山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⑦ 飛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女子豔服華妝的姣好姿態。

⑧ 名花:牡丹花。傾國:比喻美色驚人。出自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此指楊貴妃。

⑨ 解釋:了解,體會。釋:一作“識”。春風:指唐玄宗。

⑩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築。

【詩海導航】

這三首詩把木芍藥(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麵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

第一首,起句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貴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春風拂檻露華濃”,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麵倍見精神。“若非”、“會向”句,詩人大膽想象: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隻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詩人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豔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擬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前的花容人麵。即使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這個絕代美人也得倚仗新妝,怎麼比得上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貴妃,不需脂粉,天然絕色。詩人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貴妃。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貴妃,詩到此處才正麵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二為一,“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貴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稱,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幹,十分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麵。“一枝紅豔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麵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

【思考與練習】

1. 《清平調三首》如何刻畫楊貴妃的形象的?

2. 李白曾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何解釋在《清平調三首》中李白對楊貴妃的讚美呢?

第三課麗人行①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三月三日天氣新②,長安水邊③多麗人。

態濃④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⑤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⑥。

頭上何所有?翠微葉⑦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⑧。

就中雲幕椒房親⑨,賜名大國虢與秦⑩。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行,歌行體,古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② 三月三日:為上巳日,唐代長安士女多於此日到城南曲江遊玩踏青。

③ 水邊:指曲江。

④ 態濃:姿態濃豔。意遠:神氣高遠。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⑤ 肌理細膩:皮膚細嫩光滑。骨肉勻:身材勻稱適中。

⑥ “繡羅”兩句:用金銀線鑲繡著孔雀和麒麟的華麗衣裳與暮春的美麗景色相映生輝。繡羅,刺繡的絲織品。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

⑦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為”。(è)葉:一種首飾。

⑧ 珠壓:謂珠按其上,使不讓風吹起,故下雲“穩稱身”。腰衱(jié):裙帶。

⑨ 就中:其中。雲幕:指宮殿中的雲狀帷幕。椒房:漢代皇後居室,以椒和泥塗壁。後世因稱皇後為椒房,皇後家屬為椒房親。

⑩ “賜名”句:指天寶七載(748年)唐玄宗賜封楊貴妃的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

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釜:古代的一種鍋。翠釜,形容鍋的色澤。

水精:即水晶。行:傳送。素鱗:指白鱗魚。

犀筯(zhù):犀牛角作的筷子。厭飫(yù):吃飽,吃膩。

鸞刀:帶鸞鈴的刀。縷切:細切。空紛綸:廚師們白白忙亂一番。貴人們吃不下。

黃門:宦官。飛鞚(kòng):即飛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簫鼓:兩種樂器名。哀吟:指音樂婉轉動人。

賓從:賓客隨從。雜遝(tà):眾多雜亂。要津:本指重要渡口,這裏喻指楊國忠兄妹的家門,所謂“虢國門前鬧如市”。

後來鞍馬:指楊國忠,卻故意不在這裏明說。逡(qūn)巡:原意為欲進不進,這裏是顧盼自得的意思。

軒:車的通稱。錦茵:錦製的地毯。

“楊花”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楊花、萍和蘋雖為三物,實出一體。

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見《漢武故事》)。後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

“炙手”二句:言楊氏權傾朝野,氣焰灼人,無人能比。丞相:指楊國忠,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為右丞相。嗔(chēn):發怒。

【詩海導航】

唐代自武後以來,外戚擅權已成為統治階層中一種通常現象,他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後來釀成安史之亂的主因。《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又楊國忠於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書,勢傾朝野。

《麗人行》大約作於唐天寶十二載(753年)。作品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醜態,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詩分三段:先泛寫遊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豔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末寫楊國忠的驕橫。全詩場麵宏大,鮮豔富麗,筆調細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隻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達到了如前人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的藝術效果。

從頭到尾,詩人描寫那些簡短的場麵和情節,都采取像《陌上桑》那樣一些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麵詠歎方式,態度嚴肅認真,筆觸精工細膩,著色鮮豔富麗、金碧輝煌,絲毫不露油腔滑調,也不作漫畫式的刻畫。但令人驚歎不止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歎中,出色地完成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邪惡的神聖使命,獲得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

全詩場麵宏大,鮮豔富麗,筆調細膩生動,同時又含蓄不露,詩中無一斷語處,卻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隱含犀利的匕首,譏諷入木三分。

【思考與練習】

1. 《麗人行》中,作者如何抒發情感的?

2. 《麗人行》分幾部分?請概括主旨。

第五單元宋詞

第一課卜算子①·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②

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詞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③。時見幽人獨往來④,縹緲孤鴻影⑤。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兩仄韻。

②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黃州城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③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裏“漏斷”即指深夜。

④ 時:一作“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幽靜、優雅。

⑤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⑥ 省(xǐng):理解,明白。

【詩海導航】

蘇軾因所謂的“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州城東南,又作定惠院,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月兒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丫間。這兩句渲染出一種孤高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像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淒清的大雁。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四顧尋覓,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隻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詞人以象征手法,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思考與練習】

1. 結合下片詞句,說說幽人與孤鴻有哪些共同的處境、心理、誌趣。

2. 前人認為“恨”字是全詞關鍵。詞裏“恨”的內容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第二課摸魚兒①·更能消幾番風雨②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淳熙己亥③,自湖北漕④移湖南,同官王正之⑤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⑥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⑦。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⑧,畫簷⑨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⑩,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摸魚兒:詞牌名。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雙片,一百一十六字。

② 消:經受。

③ 淳熙己亥:公元1179年。

④ 漕:漕司的簡稱,指轉運使。

⑤ 同官王正之:作者調離湖北轉運副使後,由王正之接任原來職務,故稱“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舊交。

⑥ 怕:一作“恨”。

⑦ 無:一作“迷”。

⑧ 算隻有殷勤:想來隻有簷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⑨ 畫簷:有畫飾的屋簷。

⑩ 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後失寵後被幽閉於此。

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美麗。

相如賦:即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脈脈:綿長深厚。

君:指那些忌妒別人來邀寵的人。

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皆塵土: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指趙氏姊妹)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

閑愁:指自己精神上的鬱悶。

危欄:高處的欄杆。

斷腸: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

【詩海導航】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複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自己抗金殺敵收拾山河的誌向也無法實現,隻是做一些遠離戰事的閑職,這一次,又是被從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調到荊湖南路繼續當轉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這當然不能盡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何況如今是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實無北上雄心,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鬱悶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發作者惜春之情。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說如今已是暮春天氣,禁不起再有幾番風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於怕春去花落,他甚至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春且住”三句,對於正將離開的“春”,作者深情地對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聽說芳草已經長滿到天涯海角,遮斷了你的歸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話,依舊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語”,無可奈何的悵惘,作者無法留住春天,倒還是那簷下的蜘蛛,勤勤懇懇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網,去粘惹住那象征殘春景象的楊柳飛花。如此,在作者看來,似乎這殷勤的昆蟲比自己更有收獲,其情亦太可憫了。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自古便有娥眉見妒的先例。陳皇後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宮——長門宮。後來她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遲遲未到。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興而得意忘形的樣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進讒言取得寵幸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皆塵土”,是用《趙飛燕外傳》附“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傾訴的鬱悶。危欄,是高處的欄杆。後三句是說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消鬱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一片迷蒙。這樣的暮景,會使人見景傷情,更加悲傷。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認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首詞中當然有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一生憂國憂民,這裏也是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勢如春一樣一日日漸衰。

【思考與練習】

1. 分析本詞所運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2. 請賞析“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一句。

第三課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①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她工詩能文,其詞在宋代卓然成家,中國古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工於造語,創意出奇。善於用白描手法抒寫情感,語言清新自然,詞風婉約,比調小令,均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②。仿佛夢魂歸帝所③。聞天語④,殷勤問我歸何處⑤?

我報路長嗟日暮⑥,學詩謾有⑦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⑧。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⑨!【作品注釋】

① 選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② 星河:銀河。轉:《曆代詩餘》作“曙”。

③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④ 天語:天帝的話語。

⑤ 殷勤:關心。

⑥ 我報路長嗟(jiē)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歎。

⑦ 謾有:空有。

⑧ 九萬裏:《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裏高空。

⑨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吹取:吹得。三山: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詩海導航】

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大抵是她南渡以後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後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個例外,浪漫而豪情!

李清照南渡後,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隻身漂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艱苦的晚年,處於“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願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於是夢跨雲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裏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近似蘇辛!

詞一開頭就寫道:“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活繪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壯麗景色。意思是說,天空連接著那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霞,這些雲霞又和晨霧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朧朦。而透過雲霧遠遠望去,銀河中波濤洶湧,像要翻轉過來似的。千百艘帆船在滾滾的大浪中顛撲,風帆擺動得像在銀河中起舞一樣。這雖然寫的是作者在夢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這無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曆盡艱難險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潛意識所促使的。“仿佛夢魂歸帝所”,這是人們在經曆了千辛萬苦後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那麼,作者魂回帝宮去,情況怎樣呢?“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裏去。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一洗南渡以來,四處漂泊,備受排擠與打擊,嚐盡了人間的白眼的辛酸。這裏把天上和人間做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天色已晚,還沒有到達。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像大鵬那樣乘萬裏風高飛遠舉,離開那昏暗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淒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和寂寞的現實。

這首詞,思路開宕,想象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彩的雲濤,大鵬展翅萬裏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其詞中極為罕見。

【思考與練習】

1.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

2. 賞析“九萬裏風鵬正舉”一句。

第六單元元曲

第一課壽陽曲·江天暮雪①

馬致遠

馬致遠(約在1251年—1321年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戲劇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現存《漢宮秋》《青衫淚》等七種雜劇,小令104首。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②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③【作品注釋】

① 選自《元曲三百首》,中華書局,2011年版。

② 這是以梅花和柳絮來形容白雪。東晉女詩人謝道韞與其季父謝安在家賞雪,謝安問:“大雪紛紛何所擬”,其兄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故以柳絮喻雪。

③ “釣魚人”句: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誌和《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本句綜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

【詩海導航】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鍾、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後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作,馬致遠的《雙調·壽陽曲·議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為題材創作的組曲。

《江天暮雪》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麵鋪墊了一層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淩虛造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雪借風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說“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蘊藉,韻味雋永。

“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

【思考與練習】

1. 這首詩歌描繪了怎樣的畫麵?

2. 請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的妙處。

3. 這首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第二課天淨沙·春①

白樸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淨沙·秋》等。

春山暖日和風②,闌幹樓閣簾櫳③,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④,小橋流水飛紅⑤。【作品注釋】

① 選自《白樸戲曲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② 和風:多指春季的微風。

③ 闌幹:即欄杆。簾櫳(lóng):窗戶上的簾子。李煜《搗練子》:“無賴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櫳,窗戶。

④ 啼鶯舞燕:即鶯啼燕舞,意思是黃鶯在歌唱,春燕在飛舞。

⑤ 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

【詩海導航】

《天淨沙·春》,原作共四首,分寫四時景色。這首寫春景,給人一種和煦明麗的感覺。

這支曲子運用繪畫技法,從不同空間層次描寫春天的景物,具體來說,整個畫麵的背景,是遠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點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麵,是中景。最能夠體現春天特征的兩個形容詞是暖和啼鶯,而最能體現庭院中生機的景物是舞燕和飛紅。這支曲的人物應該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欄杆之旁,簾櫳之下,窺探著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細膩,更加秀美。

這首詞曲全由列錦組成,列錦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的修辭方式。這個名稱是當代修辭學家譚永祥提出的,他對列錦的解釋是:古典詩歌作品中一種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組成,裏麵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卻同樣能起到寫景抒情、敘事述懷的效果。

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正如人們分析的那樣,列錦具有凝練美、簡約美、含蓄美、空靈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藝術品類來比方,列錦獲得了影視鏡頭巧妙剪輯(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言有盡而意無窮。

【思考與練習】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有“小橋流水人家”之句,它和這裏的“小橋流水飛紅”所表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第三課天淨沙·秋

白樸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淨沙·秋》等。

孤村落日殘霞①,輕煙老樹寒鴉②,一點飛鴻影下③。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④。【作品注釋】

①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② 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③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飛鴻,天空中飛行著的鴻雁。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

④ 白草:本牧草。曲中為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又解釋為一種草名。紅葉:即楓葉。黃花:菊花。一作“黃華”。

【詩海導航】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這首小令,隻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描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淒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嫋嫋,幾隻歸巢的寒鴉,靜靜地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隻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裏遠遠地飛翔。而後兩句,作者將筆鋒一轉,寫道: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肅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精練,其詞並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麵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作者為了加強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兩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如果聯係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麵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描繪秋景,曆來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一個題材,為表現它而不惜筆墨的詩人騷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勝舉,但許多作品易於流入俗套。白樸卻能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在作品中,層次分明地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雖然,開始有些許的蕭瑟之意,然而後來以繽紛的色彩作結,終究是賞心悅目、韻味無窮的。他用筆精深,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

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

【思考與練習】

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作者是如何在曲中體現秋意的?

第二部分百家爭鳴\\0\\

第二部分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不同流派之間學術上競相詰難的局麵。

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流派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大浪淘沙,後來家喻戶曉的不過十家:

流派代表人物作品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莊子、楊朱《道德經》《莊子》

3墨家墨子《墨子》

4法家韓非、李斯、商鞅《韓非子》《商君書》《管子》

5兵家孫武、孫臏《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公孫龍子》

7陰陽家鄒衍《鄒子》

8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鬼穀子》

9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10農家許行

1. 儒家

儒家是孔子創立,孟子、荀子繼承發展的學術流派。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家受到重創。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製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成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不同時代有許多著名的儒學大師:西漢董仲舒,宋代程頤、朱熹、陸九淵,明代王守仁等。

儒家思想遵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第一次打破了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麵,變“學在官府”為“有教無類”。儒家的思想核心是: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② 禮,也就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③ 智,同“知”,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行為規範知識。④ 信,即言行一致的態度,是賢者必備的品德。⑤ 忠,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⑥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⑦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把悌與孝並稱。

2. 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他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老子的思想核心是:① 無名之道,即天地萬物都有道,但道無名,因為普通的語言和概念不能表達道;② 反者道之動,即矛盾雙方到了極端就會向對立方向轉化,有得必有所失;③ 無為而治,即無為才能無不為,老子反對周公的禮樂典章製度。莊子的思想核心是:① 齊物,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② 安之若命,用完全自然的態度對待人生,實現人的精神自由。

道家追求的是純粹素樸,追求的隻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算陰陽,賺錢財,求得一時的快樂。

3. 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墨家的主要有十大主張,即“二尚又二節,三非尊明兼”:① 兼愛,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②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③ 節用,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④ 明鬼,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要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⑤ 天誌,要按章辦事,掌握自然規律;⑥ 尚同,即上同,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於上級,並最終統一於天;⑦ 尚賢,取消士大夫的特權,為政之急在“眾賢”——搜求大量人才,以適應時代的需要;⑧ 節葬,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葬禮上,反對儒家的葬禮;⑨ 非樂,即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鍾製造和演奏;⑩ 非命,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後期墨家分化成兩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麵,都有重大貢獻,是其他諸子望塵莫及的。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被眾多學者稱讚,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

4. 法家

法家是中國曆史上提倡以法製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韓非集其大成,將三者緊密結合。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韓非的主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① 國家體製,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② 思想方麵,主張“法”、“術”、“勢”相結合;③ 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④ 人性本惡,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他認為施刑罰恰恰是愛民的表現;⑤ 去“五蠹”,防“八奸”,“五蠹”即學者(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患禦者(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八奸”指“同床”(君主妻妾)、“在旁”(君主親信侍從)、“父兄”(君主的叔侄兄弟)、“養殃”(有意討好君主的人)、“民萌”(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流行”(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威強”(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四方”(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⑥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⑦ 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呢?

從政治因素來看,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就給百家爭鳴的出現創造了一個自由的政治環境。

從經濟因素來看,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某些人成了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學術活動,這就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輕鬆的經濟環境。

從科技因素來看,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麵在當時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這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為百家爭鳴提供了豐富的話題。

從文化因素來看,當時天子失去權威,“學在官府”的局麵被打破,原來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於是“私學勃興”,如著名的稷下學宮。

從學術自由因素來看,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獨立的,他們為不同的社會集團著書立說,各成一家之言,“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這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學術的土壤。

各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百家爭鳴興盛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單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①

《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②。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③,毋吾以也④。居則⑤曰‘不吾知也’。如或⑥知爾,則何以哉⑦?”

子路率爾⑧而對曰:“千乘之國⑨,攝乎大國之間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作品注釋】

① 選自《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一卷),中華書局,2007年版。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曾晳,名點,字皙,即文中的“點”;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即文中的“赤”。

② 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侍:侍奉。

③ 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為。

④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通“已”,止。

⑤ 居:閑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就。

⑥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無定代詞,有人。

⑦ 則:連詞,那麼,就。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

⑧ 率爾:輕率急忙地樣子。

⑨ 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⑩ 攝:夾。乎:於,在。

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上。

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因:動詞,接著。饑饉:饑荒。

方:道,指是非準則。

哂:嘲笑,此指微笑。

方:見方,縱橫。

如:連詞,表選擇,或者。下文“如會同”的“如”意思一樣。

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譯為“至於”。

俟:等待。

焉:之,指管理國家的事情。

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讚禮和司儀的人。

舍:放下。作:站起身。

撰:才能。

傷:妨害。

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通“暮”。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

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加冠。

舞雩:台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在曲阜市東。

吾與點也:與,讚成。

後:後,名詞作動詞,走(落)在後麵。

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文海導航】

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往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製度、道德規範等。在經濟方麵,他反對封建的田賦製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製度。

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全文結構謹嚴,以“誌”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於“誌”的討論,寥寥三百餘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誌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虛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誘。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寫孔子問誌。這裏主要是寫孔子啟發學生“言其誌”的一段談話。開始是“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孔子這樣說,是為了打消學生們的顧慮,希望他們毫無拘束地暢所欲言。接著是“居則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學生,擺出了學生中存在的現象。最後是根據這種現象,明確地提出了“言其誌”的要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從“子路率爾而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言誌。這裏主要是寫四個學生“各言其誌”的談話。子路首先發言,他願意施展自己的才幹,去治理一個處於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國”,而且要三年見成效。子路說完,本以為會得到老師的誇獎,哪知結果卻是“夫子哂之”,看來孔子對他的談話是不大滿意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裏埋下了伏筆。冉有、公西華是在孔子點名提問後發言的。對於這兩個人的談話,孔子也沒有明確表示讚成與否,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又是疑問,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後一個發言,他的談話,贏得了老師的讚賞,孔子“喟然而歎”,還明確表示:“吾與點也!”

第三部分,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誌。這裏主要是寫孔子評論幾個學生“言其誌”的一段談話。寫到這裏,前麵的疑團就全都解決了。孔子“哂由”,是因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誌向:“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還肯定了公西華的誌向:“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總之,本文以記敘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以對話為基本形式,以“誌”為中心內容,以“問誌”、“言誌”、“評誌”為線索,這樣寫,中心鮮明突出,條理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文章長於在記敘過程中刻畫人物。

同是“言誌”,表示願意施展抱負、有所作為,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言談卻又各具特性。這裏,除了對子路有一句“率爾而對”的動作、神態的描寫外,其餘都隻寫了人物的語言,通過語言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比如,從子路的談話中,不僅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負,還可以看到他在政治、軍事方麵的才能以及自信心。當然,言談中也流露出他的驕傲情緒。至於“率爾而對”,就更明顯地表現了他性格中輕率、魯莽,不講謙讓的一麵。從冉有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既有理想、抱負,又能謹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態度謙遜,說話講分寸。公西華則不但具有謙虛謹慎的品德,而且還善於辭令。因為冉有剛剛說了“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話,而公西華要談的正好是禮樂方麵的事,為了避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聲明“非曰能之”,隻不過是“願學焉”,而且還特別強調“願為小相”。

文章刻畫得最生動的形象還是孔子。

首先,文章寫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負。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誌”,他自己並沒有“言其誌”,但讀者可以從他對弟子們“言誌”的態度及評論中了解他的誌向。孔子讚同曾皙的說法,是因為曾皙所描繪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說,儒家學派的有所作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孔子的“禮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體現在曾皙的誌向中。冉有和公西華言誌時,都表示願意出仕從政,有一番作為,孔子在談話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說到公西華時,孔子說:“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意思是說按公西華的才能,還能做大事,“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對他“不讓”的態度不滿,對於“為國”的誌向並不反對。總之,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和他的弟子們一樣,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為安邦治國幹一些工作。

其次,文章還寫出了孔子作為師長的既能嚴格要求學生,又和藹親切、善於啟發誘導的特點。孔子提出話題,要求學生言誌,選擇的是人生的重大課題,這是對學生的最大關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學生“居則曰:‘不吾知也’”的現象,也是對學生很委婉的批評。因為“治國以禮”,所以他不滿意仲由的“其言不讓”。這些都能說明孔子是一位很嚴格的老師。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要求學生言誌,先做好引導工作,讓他們消除顧慮。子路的態度不謙虛,為了不影響別人發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責。讚同曾皙的說法,表示“吾與點也”,又是在婉轉地表明自己的誌向,給學生以啟發。師生在談話,曾皙卻在一旁鼓瑟,可見師生關係的融洽、談話氣氛的和諧。曾皙提出疑問,孔子又耐心給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是可畏的聖人,而是一位可敬、可親的師長。

【思考與練習】

1. 下列句子與現代漢語的句子有什麼不同?

① 毋吾以也

② 不吾知也

③ 則何以哉

④ 求,爾何如?

⑤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2. 翻譯下列語句:

①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②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③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3. 根據你的了解,請你介紹一下孔丘及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4.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第二單元齊桓晉文之事①

《孟子》

《孟子》“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軻,字子輿(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人稱“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②,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③。”

曰:“若④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⑤:‘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⑥?’對曰:‘將以釁鍾⑦。’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⑧,若無罪而就死地⑨。’對曰:‘然則⑩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複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嚐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作品注釋】

① 選自《經史百家雜抄》,中華書局,2013年版。

② 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

③ 保:安撫,安定。莫之能禦:沒有人能抵禦他。禦:抵禦,阻擋。

④ 若:像。

⑤ 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⑥ 之:往,到……去。

⑦ 釁(xìn)鍾:古代新鍾鑄成,用牲畜的血塗在鍾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鍾。釁,血祭。

⑧ 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⑨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⑩ 然則:既然如此,那麼就。

易:交換。

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愛:吝惜。

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褊(biǎn)小:土地狹小。

彼惡知之:他們怎麼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隱:哀憐。

何擇:有什麼分別。擇:區別,分別。

無傷:沒有什麼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麼關係。

仁術: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詩》雲”二句:見於《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孟子。……之謂也:……說的就是……

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複:報告。

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輿薪:一車薪柴。

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讚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形:具體的外在區別和表現。異:區別。

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這句意謂,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運於掌:運轉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詩》雲”句:見於《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做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裏作動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範。寡妻:國君的正妻。禦:治理。家邦:國家。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大過:大大超過。

權:秤錘,這裏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難道,副詞,表反詰。危:使……受到危害。構怨:結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 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辟:開辟,擴大。

朝:使……稱臣(或朝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而:表並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以:憑借。若:如此。若:你。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厲害。

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公裏。

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反”通“返”。

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做生意的都願意把貨物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塗:通“途”。疾:憎恨。赴愬:前來申訴。

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進:前進。於:在。是:這。

敏:聰慧。

恒產: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業。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辟”和“邪”同義,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罔民:張開羅網陷害百姓。罔,同“網”,用作動詞。

製:規定。

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樂歲:豐收的年頭。終:一年。

凶年:饑荒的年頭。

驅:督促,驅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輕:容易。

贍(shàn):足,及。

奚:何。暇:空閑時間。

盍:何不。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築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衣:穿。帛:絲織品。

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行井田製,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複教導。

頒白者:頭發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黎民:黑頭發的民眾。這裏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文海導航】

本文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係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遊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隻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用“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願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一,戰爭難以避免。孟子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於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這裏根據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