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賡續血脈育新人\/塗偉明,羅包庚主編—南昌:江.

西高校出版社,2019.2ISBN978-7-5493-8325-2賡…塗…羅…愛國主義教Ⅰ.①Ⅱ.①②Ⅲ.①育—中國—文集Ⅳ.①D647-53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9029136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編輯電話()079188500193銷售電話()079188500193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0字數千字278版次年月第版201921年月第次印刷201921書號ISBN978-7-5493-8325-2定價元38.0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侵0權7-必2究019-86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紅色基因是我黨我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打敗國內外一切敵人的力量源泉和決定因素,不僅體現在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戰鬥作風等精神層麵,同時也體現在黨和軍隊建設的方方麵麵,融於各項製度的設計執行。紅色基因彰顯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力量,彰顯出理想信念的偉大力量,彰顯出改革創新的偉大力量,彰顯出戰鬥精神的偉大力量,彰顯出革命紀律的偉大力量,彰顯出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成為我黨我軍區別於其他政黨和軍隊的最大政治優勢。

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事關黨、國家和軍隊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我們的事業就有了可靠接班人。當前,社會環境和官兵成分發生變化,一些青年官兵對紅色血脈體會不深,一些不良風氣對部隊造成侵蝕。

隻有把紅色基因灌注靈魂、融入血脈,打牢堅定理想信念、對黨赤膽忠誠的思想政治基礎,才能真正解決好“當官為什麼、當官幹什麼、當官留什麼”“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等問題。

紅色血脈,由鮮血、生命鑄就,我們必須永誌不忘;紅色血脈,是性質、宗旨體現,我們必須傳承光大。正是基於紅色江山不變色、人民軍隊不變質的戰略考量,習主席強調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使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紅色血脈不僅承載著曆史的精華,也具有關照未來的智慧,曆久彌新、本色不變、熱度不減,是強國興軍征程中最可寶貴的財富。“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要深刻闡釋紅色血脈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深入挖掘紅色血脈的曆史底蘊、現實典範,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為強國興軍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要把履職盡責作為賡續紅色血脈的主要陣地,把日常養成作為傳承紅色血脈的重要抓手,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擔當;要結合新的形勢任務,準確把握傳承紅色血脈的時代要求,不斷強化“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編者二一九年一月○

目錄基於紅色旅遊活動的紅色基因傳承方式初探1

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0在賡續紅色基因中標定新時代革命軍人精神譜係的新高度16我軍戰時後勤紅色基因的曆史追蹤22實踐淵源邏輯統一現實接續28敬畏與傳承:讓紅色資源成為永恒的精神皈依34論紅色基因視閾下我軍軍事文化自信確立的應然性40我軍初創時期的改革創新實踐及啟示46提升軍校學員戰鬥精神培育質效的思考51人民軍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59任職教育的軍史教學應資政與育人相結合68“抗大”精神對新時代軍校教育的啟示79紅軍血·紅軍魂·紅軍誌83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崇高理想信念89充分發揮紅色基因育人功能增強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95以培塑鑄魂文化推動軍隊院校立德樹人研究101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紅色基因傳承的時代意蘊105用革命文化涵養官兵精神氣質110提升新時代紅色資源育人質量效益芻議116弘揚英雄文化培養英雄品格121在厚植紅色基因中鍛造新時代軍校文員隊伍126堅持用紅色基因培育軍校學員132運用紅色美術資源塑造時代新人的思考136探索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紅色基因傳承145狼牙山精神探析150延安紅色資源現地教學的感悟156傳播學視角下紅色基因傳承方法初探162新時代增強軍人理想信仰建設的對策初探168傳承紅色基因賡續航天精神174“認同”與“傳承”179傳承紅色基因推動轉型發展184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加強學員軍人職業道德建設190抗大二分校晉察冀邊區敵後辦學曆史貢獻和經驗啟示194訪談式教學在紅色基因傳統教學中的運用201中央蘇區依法從嚴治黨的曆史考察206向紅色基因要血性虎氣211將紅色基因融入年輕官兵血脈217傳承紅色基因培塑戰鬥精神222傳承紅色軍營文化提升鑄魂育人實效228讓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永葆生機233傳承紅色基因在人民軍隊曆史中找尋強軍力量238利用紅色資源加強學員忠誠品格的培育245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應正確處理“三個關係”251基於中國夢理念的“蘇區精神”傳承弘揚創新256論愛國主義精神在軍校人文學科中的構建263新媒體時代紅色基因傳承的挑戰與創新策略268強軍興軍視野下軍隊院校傳承紅色基因的思考273以史為鏡多維解構傳承井岡山精神的時代要求278聚焦“四力”發揮紅色基因教育價值284大力弘揚優良傳統勇擔強軍興軍重任290將紅色基因注入青年學員的潛意識認知294軍校紅色網絡陣地育人的創新機製研究299淺談紅色基因對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啟示303對強軍征程中傳承紅色基因的幾點思考308後記312基於紅色旅遊活動的紅色基因傳承方式初探一、紅色基因的概念、內涵及主要特征紅色基因的概念1.

受生物基因理論啟發,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提出“文化的傳播有一點和遺傳相似”。文化是一種具有基因色彩的遺傳因子,因而文化的傳承發展、時代化、與時俱進就和生物的傳承一樣,必定受其內在因子的控製和主導。那種把人類長期積累形成的共識傳承延續的基本單位,就是文化基因。類比文化基因既有相關理論,紅色基因可被界定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中,所創造並孕育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因子。它是紅色文化的內核,誕生和淬煉於血與火的革命歲月,發展和豐富於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時期,既有物質形態又有精神形態,是中國共產黨有別於其他階級政黨的鮮明政治標識和政治優勢,是推動中國特色發展文化引擎。

紅色基因的基本內涵2.

紅色基因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和作風的集中體現。透徹把握紅色基因基本內涵,深刻認識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性,“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穩定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保證。

紅色基因內涵豐富,主要由服務人民的世界觀、不斷奮鬥的價值觀、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三個維度構成。

紅色基因的主要特征3.

紅色基因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既有文化基因的共同特征,如傳承性、穩定1

性、變異性、外在性和多維性,又有其自身的根本特征:一是高度的科學性。紅色基因的科學性表現為理論先進性、實踐批判性和機製創新性,其中理論先進性是指紅色基因以先進思想理念為指導,始終走在民族、時代和社會的前列,與腐朽落後的文化基因相隔離,從而具備先進性;實踐批判性是指紅色基因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自己,實現自我糾錯,因而具有批判性;機製創新性是指紅色基因能夠以開放的形態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並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因此具有創新性。

二是徹底的革命性。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將自己的使命確定為徹底改造舊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社會,最終實現全人類解放。

因此,紅色基因在根本上就是與舊的落後的資本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相對立的。

三是深厚的人民性。中國共產黨堅持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人民群眾在曆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工作方法上,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紅色基因具有深厚的人民性。

四是強烈的實踐性。紅色基因來源於黨和人民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踐經驗的升華。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實事求是”作為自身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石,實事求是是貫穿黨的全部實踐與理論的一條基本線索。黨的理論體係源於實踐的需要,並在實踐中獲得發展,而且一經產生就反過來指導實踐。

五是前瞻的糾偏性。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紅色基因內涵也會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紅色基因的這種特性促使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共產主義先進信念來主導意識形態,避免產生庸俗化、實用主義等錯誤思潮;具有這種特征的紅色基因又極易出現基因“突變”而導致“左”“右”傾錯誤思潮,中國共產黨必須適時啟動前瞻性預警機製,拿起實踐批判性武器,以規避紅色基因變異問題,發揮對紅色基因的糾偏功能。

2二、紅色旅遊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紅色基因傳承機製1.

開展紅色教育與踐行革命傳統作風是傳承紅色基因的主要渠道。《學記》有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傳承良風美俗的最佳方式就是教化。通過紅色教育,可以培育紅色傳人,打造紅色磁場,傳承紅色精神,使紅色文化薪火相傳。一方麵,以翔實曆史資料組成完善的紅色基因圖譜,作為鑄魂育人的教科書,進入學校課堂,通過潛移默化的傳輸和引導,讓學生汲取紅色基因中的精神理念,通過澆注黨性修養的“營養劑”,培育紅色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麵,通過在機關幹部、工人農民、社區居民等群體中,組織開展紅色故事演講比賽、文藝會演、展覽展示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形成強大的“紅色磁場”效應,促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形成思想上講黨性、實踐中講奉獻的革命傳統。另外,踐行革命傳統作風,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途徑,這是紅色基因來源於黨的革命與建設實踐過程所決定的。因此,傳承不僅要結合本土紅色基因特點推出革命教育文化作品、出版紅色鄉土教材等,而且還應將優良的革命傳統作風,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學習等諸多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帶領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實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發展紅色旅遊與建設紅色文化陣地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方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具有標誌性和紀念意義的遺址遺跡,是珍貴的曆史遺產資源,蘊含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價值,是傳統優秀文化和時代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與有效保護這些以革命舊址(舊居)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陣地,將紅色人文景觀與綠色自然生態有機融合,開展紅色旅遊活動,讓人們既可以觀光賞景,又可以重溫曆史、感受革命傳統,寓教於樂中接受心靈洗禮,學習革命精神,這是對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形式創新,是紅色基因傳承的有效方式。建設一處紅色旅遊景區或目的地,就是保護和建設一個紅色文化陣地。通過開展寓教於遊、寓遊於教的旅遊活動,使紅色旅遊地成為了解革命曆史和體驗艱苦生活的大課堂。這樣的紅色文化陣地,是新形勢下人文精神回歸的新平台,是有效傳承紅色基因的3

重要依托。

完善製度設計與推動紅色文化創新性轉化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長效機製。

首先,建立紅色基因傳承工作章程及其法律法規體係,促使工作製度化、程序規範化。如,特定時空條件下對革命先烈的哀悼與紀念儀式的莊重感、紅色場館體驗活動常態化、黨政幹部修養教育活動製度化、先進模範人物事跡弘揚的規範化,強化全民紅色精神與文化的認同感,營造學習與熱愛革命傳統的良好氛圍,為紅色基因傳承提供製度保障。其次,創造紅色文化精品,推動紅色文化創新性轉化,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相統一原則下,加強紅色文化精品創作與生產,如影視作品、書籍教材、紅色展示場館等,盤活紅色資源、激活紅色基因,充分發揮其思想啟迪、情感滋養、道德教育和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同時,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創新紅色基因傳播手段和表現方式,借助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提高紅色文化傳統流播效果,運用虛擬科技手段加強紅色資源展播效益,整體提升紅色基因傳播效應。

紅色旅遊與紅色基因的內在關聯性2.

紅色基因是紅色旅遊的核心內涵。紅色基因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紅色基因是各個紅色旅遊點的靈魂,沒有紅色基因,紅色旅遊就像武者沒有了內力,成了無本之木。對紅色旅遊地來說,紅色基因是其重燃生機、煥發活力,進而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生態等全麵發展的密鑰;對紅色旅遊者來說,紅色基因是滲透身心的優秀遺傳密碼。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地井岡山、瑞金、延安等,無不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人們之所以願意去這些地方旅遊,無不是因為對曆史的崇敬、對英雄的緬懷、對紅色精神的追隨。紅色資源通過旅遊開發與利用,傳遞積極精神文化,這種不斷傳承的精神文化,形成較為穩定的紅色基因,反過來又成為紅色旅遊的精神內核。

紅色旅遊是激活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紅色旅遊展陳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新時代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激活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紅色旅遊的承載主體,既包括物質性的曆史遺存物、紀念4

物、革命博物館等,也包括非物質的精神文化。普通遊客通過紅色旅遊,觀摩曆史遺址遺跡,參觀紀念建築及博物館,參與紅色旅遊體驗活動,讓自己置身其中,緬懷先烈,強化紅色家國情懷。各級幹部通過紅色旅遊課堂,感知革命者的人性光輝,喚醒根植於血脈中的人性良知,從而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覺悟和意識。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展示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譬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采用聲、光、電等多種現代化表現手段,全方位展示井岡山革命曆史,讓每一個參觀者都身臨其境,感懷曆史,接受精神洗禮。從紅色旅遊功能上來說,它宣傳紅色精神,激發創新動力,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增強國民愛國情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保護革命曆史遺產,使其在未來仍能發揮作用。通過發展紅色旅遊,能夠將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等紅色精神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激活蘊藏在曆史中的紅色基因,發揮其定心、定力、定法的功能。

紅色旅遊與紅色基因是表裏相得的關聯體。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革命鬥爭與社會建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內核,是曆史積澱的產物;紅色旅遊則是其精神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兩者同屬一源,一脈相承,可謂表裏一體,相得益彰。紅色旅遊的載體是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曆史的紀念館、紀念地、標誌物、舊址舊居、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紅色基因則是這些紅色資源所孕育的充滿活力的精神內核。紅色旅遊,是“紅色”與“旅遊”的有機結合,“旅遊”是形式,“紅色”是內涵、是底色。突出並堅守紅色對人生的引領與教化,是紅色旅遊的本質和主旋律。井岡山孕育了井岡山精神,瑞金孕育了蘇區精神,延安孕育了延安精神,長征沿線各紅色旅遊景點孕育了長征精神,而這些精神都是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方現在都成了著名的紅色旅遊地。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孕育了紅色基因,在和平年代又成為人人景仰的紅色旅遊區。事實證明,紅色旅遊和紅色基因是表裏相得的關聯體。

紅色旅遊與文化產業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3.

紅色基因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紅色旅遊業。以紅色資源為依托開展的文化和精神體驗性旅遊活動,寓時代價值觀和革命傳統作風於互動參5

與中,寓紅色文化於青山綠水中,寓革命遺址保護於開發利用中,是紅色基因傳播的最佳方式。同時,通過開展紅色旅遊文化節、旅遊高峰論壇、旅遊博覽會等紅色節慶活動,讓遊客在節慶體驗過程中感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通過開發、保護與利用紅色旅遊景區,不斷開發紅色體驗旅遊產品,將紅色資源挖掘與旅遊產業創新模式充分結合,將其作為精神承載,形成參與式、體驗式和教研式的教育方式,發揮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效應,讓參與者在看、聽、行、讀中深刻體驗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教化力量,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愛國、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指出:“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要把這些革命傳統資源作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學習黨的曆史,深刻理解曆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必然性,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尤其重要的是紅色旅遊發展,促使紅色基因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一方麵紅色旅遊能夠通過紅色革命曆史再現、紅色遺址遺跡認知學習、紅色英雄事跡感知等方式,讓遊客感受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自覺發揚和傳承傳統革命精神,有助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新時代的革命精神,推進國家先進文化建設步伐;另一方麵紅色文化遺產是紅色基因的重要文化載體,也是紅色旅遊開發的寶貴財富,紅色旅遊有助於培育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引領全民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促進紅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利用。

紅色基因傳播的另一途徑則是發展紅色文化產業。以紅色文化為題材和資源背景的文化創作和產品生產,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依托。近年來弘揚主旋律的文藝創作,重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從以政府主導的運作模式逐步向市場化傳播方式轉變,質量不斷提升,《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亮劍》等紅色經典作品,以及《潛伏》《風聲》《偽裝者》《麻雀》等紅色諜戰劇,以多種形式詮釋紅色文化內涵,這不僅是紅色文化產業化產生的藝術成就,也是中國人民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紅色文化產業化使蘊含在紅色文化產品中的紅色基因得以麵向受眾群體,紅色基因不再是觸6

不到、摸不著的意識形態的東西,而是可觀、可觸、可聞、可嚐、可聽的文創產品。可觀是指紅色文化產業中的紅色書籍、影視劇、歌舞劇以及現代實景VR模擬等,可觸是指諸如紅軍裝、紅軍帽、創意紅軍恤、紅軍小銅像等紅色文T

創物品,可聞與可嚐是指紅軍飯、紅軍茶、“紅井”竹筒水、紅軍“可樂”等文創產品和井岡山推出的以紅米飯、南瓜湯為主食的紅軍餐等,可聽是指紅色音樂劇、紅歌會、紅色課堂等。不同形式的設計使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的民眾都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接受紅色基因的洗禮。

三、紅色旅遊活動傳承紅色基因的動力要素及傳承模式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動力要素1.

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是多種動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紅色基因的源流、特色及與紅色旅遊的關聯狀況,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動力要素主要有牽引力、推動力與支撐力。牽引力是最根本的動力源和策動力,它是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內在驅動力;推動力是外界對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要求,是紅色旅遊對紅色基因進行傳承的外在驅動力;支撐力是在紅色旅遊對紅色基因的傳承過程之中起輔助作用的因素。這幾個動力因素聯動配合,形成合力,是紅色基因的傳承的動力源泉。

著名紅色旅遊景區井岡山傳承紅色基因的成功經驗2.

井岡山是被譽為紅色旅遊首選地的著名旅遊區,“井岡山,兩件寶;曆史紅,山林好”,其閃耀著中國革命之光的曆史與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交相輝映,形成獨特風光。井岡山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策略,圍繞“紅綠”做文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開展紅色培訓、紅色研學、紅色夏令營、紅色大型實景劇演出、紅歌會等紅色旅遊活動,並結合井岡山的自然資源開展國際杜鵑花節,紅綠結合發展。形成“紅色養心、綠色養生”旅遊體係,推出了“走一段紅軍小路、聽一堂傳統教育課、向革命先烈獻一束鮮花、吃一頓紅軍套餐、看一場紅色歌舞、學唱一首紅軍歌謠”的“六個一”活動,並積極組織“小紅軍宣講團”在市內各紅色景點開展實踐活動,進一步豐富了遊客體驗。井岡山市多樣化的集體驗、互動、參與為一體的紅色旅遊活動,達到了寓教於遊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中使遊客得到紅色精神的洗禮,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

7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模式3.

紅色基因是紅色旅遊的靈魂與生命力,紅色旅遊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紅色旅遊開發過程中從紅色旅遊規劃與設計、景區建設、場館建設、市場營銷到講解各個環節均要以紅色文化為核心,以紅色基因傳承為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模式,更好的發揮紅色旅遊的文化教化功能。

聯動融合態模式。在旅遊發展中采取“多色並舉”策略,將“紅色”與“綠色”“古色”等旅遊資源進行組合開發,將紅色旅遊與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探險、民俗風情、曆史文化、休閑農業等多種旅遊形式相結合,合理配置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打造多元紅色旅遊產品的模式。這種模式將紅色基因的內涵寓於自然生態、曆史文化、鄉土民俗中,為激活紅色基因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互動體驗性模式。以開發體驗性旅遊產品為依托,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為手段,增強旅遊產品的體驗性、參與性與趣味性,讓遊覽者身臨其境的體驗革命曆史、感悟紅色文化。其中旅遊產品是有形的,旅遊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來的體驗是難以忘記的。紅色旅遊活動借助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利用真實的曆史發生地,通過實物、影像、照片展示,生動表演和虛擬體驗等互動方式,以吃住行遊購娛等多要素的模擬場景設置,營造紅色服務氛圍,讓遊客親身感受鮮活的曆史,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加,變主動參加為互動共贏,讓遊客通過體驗獲得對紅色史實的深刻印象,於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提高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使紅色基因深入內心。

主題展示型模式。一方麵立足於紅色遺址遺跡、博物館、展覽館等紅色資源自身特色,與當地曆史文化脈絡相結合,形成不同主題的產品,展現區域革命曆史文化與地方文化,並通過係統展示和講解,詮釋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例如,“歲月·井岡山”紅色主題歌舞,重慶市渣滓洞的夜間實景演出等,都成功地抓住了紅色精神內核,打造了紅色文化品牌,有效地傳承了紅色基因。另一方麵就不同階段紅色基因體現的精神側重點,展示不同的精神主題。革命時期的紅色基因是“鮮血”,中國共產黨人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期的紅色基因是“汗水”,紅旗渠體現的是汗水澆灌出8

來的精神;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紅色基因則是“堅守、忠誠、擔當、幹淨”。根據曆史階段展示紅色基因,能夠讓民眾從曆史角度更好地理解、把握紅色基因。

創意講解式模式。紅色景區解說係統表現為以圖片、文字、錄音、視頻等為主,具有篇幅長、容量大、展示靜態化特征,讓旅遊者獲得個性化的體驗,真正領悟紅色文化精髓,離不開講解員的優秀解說。講解員在宣講過程中,在堅持嚴肅性、準確性、規範性基礎上,適時表現生動性與豐富性,營造輕鬆、和諧的旅遊氛圍,傳遞出紅色文化鮮活的內涵和生生不息的精髓,運用舞蹈、歌曲、民謠、短劇、小品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紅色基因,將動態表達與靜態展示、娛樂與教育充分結合,增強旅遊者與講解員的互動,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效果。同時要注意講解員的性別比例以及年齡結構的多樣化,為受眾群體提供個性化講解服務,增強紅色基因的易接受性。

(南昌大學旅遊研究院黃細嘉王佳馬彩雲陳國琛)9

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年月日,習近平同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強調:中2014327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誌再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指明方向,也為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路徑。

一、革命文化的曆史來源和當代表現形態革命文化是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之中,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領導全國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完成曆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使命而不斷創新不斷奮鬥不斷前進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品,是長期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澱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年月,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革命文化,對於民眾,19401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的曆史來源。革命文化是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1.

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革命曆程中形成的。其中,以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標誌,革命文化進入到馬克思主10義為指導的新階段,由此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的發展時期。具體包括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不同時空機緣條件下產生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曆史上表現為革命價值觀、革命理論、革命年代的生活方式以及革命文化的符號係統。

革命文化的當代表現形態。進入新時代以來,以信息化、市場化、後工2.

業化的現代社會,革命文化必然因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而表現出新的特點和新的形態。主要包括:革命精神文化,以中國革命的精神譜係為代表,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革命文化遺存,以眾多革命文物遺址和文獻為代表,如井岡山革命舊址群、古田會議舊址群、瑞金革命舊址群、延安革命舊址群、西柏坡革命舊址群及其與之相關的文獻;革命文化符號,以體現革命意識形態的符號係統為代表,如記載於革命刊物、票證、旗幟中的符號,以文字、圖形和建築等形態表現的,廣泛傳播的舊址的形象。

二、革命文化的傳承價值和時代契合政治價值。文化凝聚著一個政黨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智慧,是國家賴以1.

生存和發展的根脈,引領著一個國家人民的價值取向。政治價值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它可以增強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力,增強全體人民的政治認同和價值取向,革命文化更是如此。如:古田會議精神飽含著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它對於黨和軍隊的建設,起著提綱挈領、鑄魂立製的作用;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價值,具有凝心聚力,強化意識形態,提振人們的精氣神,提高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文化的政治價值還在於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經濟價值。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源,它可以形成文化資本,具有資2.

本的一部分屬性。革命文化也依然如此,它的文字、文獻、符號、旗幟、標識及其舊址遺址的形象,本身具有一定資本價值能夠作為一定的商品具有經濟價值;同時可以依附在其他商品上,打上文化烙印也具有經濟價值,同時與旅遊、創意等文化產業結合、給予相應的政策發展支持,能形成更強勁的經濟價11值,造福於人民。革命文化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一種媒介,若能形成“紅色文化”產業,那又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價值。革命文化可以提供社會交流和曆史記憶,增進社會團結和3.

諧和社會階層的融合與交往,能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的作用。人是最活躍的因子,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當年的革命者也是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家境,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學識、不同的認識的人群,但是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讓他們走在了一起,調和了觀念,修複了思想的裂縫,構築了共同的追求,打造了共同的理念,朝著共同的目標奮勇前進。革命文化喚起了千百萬的人民為了推翻不合理的社會製度而拋頭顱灑熱血。尤其是革命文化背景下的統戰文化更是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文化價值。“一日三省吾身”,文化的文化價值在於內省。革命文化可4.

以提供革命的精神和文化滋養,構成時代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豐厚土壤。首先,革命文化是構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在革命群眾進行內省中可從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吸取精神力量。同時,革命文化也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沃土。它蘊涵著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也蘊涵著奮勇開拓和求實創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體現,它所蘊涵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正是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具備的。

總而言之,革命文化的曆史形態向當代形態的轉換過程,是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深刻變遷過程。

三、推動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習近平曾明確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原則,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也是適用於革命文化的現代傳承和弘揚。那麼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在哪裏呢?

精神的傳承。習近平同誌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1.80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12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曆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紅船所孕育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的精神之源;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所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依然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中央蘇區時期無數革命先輩用獻血和生命鑄就的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新升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理想信念為火炬、以正義事業必勝為定力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國精神譜係中的重要環節,都是我們的力量之源、精神之鈣,作為共產黨人作為革命者絕對不要喪失革命精神。在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精神的傳承是最重要的路徑。

這是因為,革命精神是理想信念的源頭活水,是永不驕傲永不懈怠永不退縮的不竭動力,是實現新時代“四個偉大”政治理想、政治目標的根本保證,是將改革進行到底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強軍夢的號角。

文物的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周年大會上的講2.95話中明確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記住來路,才不會走錯路,才能繼續前進。文物是文化的載體和遺存,是物化的曆史,是文化的記憶和符號。革命文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光輝曆程的重要見證物,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輝煌業績和豐富的文明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它囊括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重大曆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的有關見證物,包括文獻、文字影像及其遺址舊址等。對於印證著中國革命精神譜係中的革命舊址遺址,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201813)的意見》精神,認真貫徹好革命文物保護的方針政策把握好目標;認真落-2022實好革命文物保護的主要任務把握好措施;認真實施好革命文物保護的重點工程把握好原則。具體來說,革命文物的保護特別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客觀公正宣傳曆史。既不能過分誇大某一段革命曆史,也不能過分矮化另一段曆史,必須貫徹唯物辯證法原則,盡量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講述複原曆史原貌。

而現在一些地方一些革命曆史博物館(紀念館)過分誇大自己這一段革命曆史的現象有之,過分貶低甚至矮化弱化相鄰的那一段革命曆史的現象也有之。宣傳和黨史文獻、檔案相關權威部門應該對涉及革命曆史的展陳、講解,宣傳及其宣傳品都按級審定,隻有通過審定才可以公開宣傳、公開講解,更要從意識形態上把嚴關口,不能褻瀆我們的光榮革命曆史。二是保護經費要保障。對於革命文物的保護,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開辦運營,應該全國統籌、全國一盤棋,按照中國革命精神譜係中重要節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關文物保護的要求統一確定保護項目工程、統一項目標準、統一工程要求、統一撥給經費確保革命文物的保護、革命舊址的開放運營。不能把重要革命文物、重點保護設施、展示重大革命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博物館(紀念館)所需經費都推給地方、壓給基層。當年鬧革命的地方大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大都是欠發達,保吃飯財政,怎麼有辦法來保護文物?三是建好管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回顧革命曆史見證革命曆史的場所,是人民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吸取革命精神養分的聖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是能夠在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傳承紅色基因中發揮獨到作用的。隨著中央對基層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增量的扶持,博物館的開放運營有所改善,但是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曆史意義,具有重要節點的革命曆史博物館(紀念館)功能設施滯後,經費缺乏、人員匱乏,甚至難以為繼。因此,對一些具有節點意義的重要博物館(紀念館)進行統籌協調,重點扶持經費、強化管理非常迫切。

同時必須要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強化對革命曆史博物館(紀念館)的管理,強化它的三個基本功能:一是收集文物資料,二是深入科學研究,三是宣傳教育展示及其培訓功能,充分發揮革命曆史博物館(紀念館)在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4產業的發展。革命文化的當代經濟價值決定了它能內化為商品,也能3.

外化為商品的附加值,更能通過有效的策劃、創意、推動形成產業,助力和推動經濟的發展,這也是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紅色旅遊就是革命文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結晶。它是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以及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內涵,以現代旅遊為手段,組織接待遊客參觀遊覽,學習革命曆史知識,接受革命精神教育,愉悅身心、增長閱曆的旅遊活動。而且好些革命舊址、革命遺址、革命紀念地大多在老、少、邊、窮地區,通過紅色旅遊帶動一方產業,能夠讓革命老區人民致富奔小康。再如紅色影視、紅色文藝作品、紅色產品、紅色體驗等等若形成產業都是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途徑。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成為革命老區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依托於革命老區自身的革命文化資源培育革命老區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是一項重大的扶貧工程,對於革命老區的開放、開發和發展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