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開頭兩句就寫得場麵開闊,氣象宏大,讓人眼前一亮。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由寫景轉入哲理之思:“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不僅不顯得枯燥,反而與開頭兩句融為一體,讀來讓人精神為之振奮。詩歌境界也因此更進一層。詩歌用語簡單樸素,但很好地傳達出了作者的所見、所思。

全詩四句詩歌兩兩對仗,氣勢一貫而下,連貫流暢,所以並不呆板。我們從詩中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盛唐人所擁有的那種積極、奮進的精神和盛唐詩中所蘊含的“盛唐氣象”。

春曉[1]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2],處處聞啼鳥[3]。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4]。

【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以字行,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稱“孟襄陽”。以水田園詩為主,與王維合稱為“王孟”。代表作有《春曉》。

【注釋】

[1]曉:天亮時。春曉:春天的早晨。

[2]不覺:感覺不到。

[3]啼鳥:即“鳥啼”,鳥的叫聲。為了照顧到押韻,所以顛倒了順序。

[4]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翻譯】

在春天睡覺,天亮了都不知道。醒來時,到處都能聽見鳥兒的啼叫聲。記得昨天晚上聽見外麵風雨交加,院子裏的花兒不知道落了多少?

【賞析】

這首五言絕句用通俗曉暢的語言,描寫了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卻別有一番風味。

“處處聞啼鳥”,作者首先從聽覺入手,寫作者醒來時候的狀況。緊接著想起了昨天晚上聽到的聲音:“風雨聲”,原來昨天晚上下雨了。“花落知道少?”雖是作者順口一問,但也體現出他對花兒的關切之情。作者寫春天的早晨,隻截取了一個側麵,即雨後的早晨,但卻包含了春雨、春花、春天的鳥兒等春天必不可少的元素,組成了一幅動態的畫麵。

詩歌以問句結尾,使得詩歌的韻味更足,這也是本詩最為成功的地方。短短二十個字,能表達的東西是有限的,但優秀的詩人往往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蘊含著無盡的意蘊。就像這首詩,作者在描繪的圖畫之外,還讓我們聯想到爛漫的春光和無限的生機,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對於春天的熱愛。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1],欲飲琵琶馬上催[2]。

醉臥沙場君莫笑[3],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介】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代表作有《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注釋】

[1]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西北地區的特產。

[2]琵琶馬上催: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所以本句重在渲染一種歡快的宴飲場麵。

[3]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翻譯】

用葡萄釀成的美酒,倒滿了華貴漂亮的夜光杯。在戰士們開懷暢飲的時候,有人在馬上開始彈奏琵琶來助興。如果我醉倒在沙場上了,請你一定不要笑話我。君不見,自古征戰在外的戰士,有幾個能夠活著返回故鄉?

【賞析】

這是一首與邊塞生活有關的七言絕句,描寫了駐守邊塞的將士們的一次宴飲的場麵。

詩歌一開始,就排列了很多意象:“葡萄酒”“夜光杯”“琵琶”“馬”“沙場”,不僅交代了詩中的事件發生在西北的邊塞,也描述了這一次宴飲的場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是本詩的名句。既然自古以來征戰在外的人沒有幾個能夠活著回去的,那就讓我趕緊享受當前這短暫的快樂吧,流露出戰士們及時享樂的思想和反戰的情緒,有一種悲涼的意味。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最後兩句是戰士們的勸酒詞,為了勸同伴飲酒而故作的豪邁之語。如此一來,詩歌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豪放、興奮的感覺,展現了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氣概,這種積極的情緒與宴會的熱烈氣氛也是一致的。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1],不教胡馬度陰山[2]。

【簡介】

王昌齡(公元690年—公元756年),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歌語言簡練,韻味深長,與高適、王之渙齊名。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

【注釋】

[1]但使:隻要。

龍城:即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盧龍城就是漢代的名將李廣練兵之地。

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都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

龍城飛將:本詩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2]不教:不叫,不讓。

胡馬:指侵擾中原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在古代,陰山是中國北方的屏障,曆代王朝常憑借它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

【翻譯】

在秦漢以來,明月就一直照耀著這座城池。遠征在外的將士們,還沒有回家。如果漢朝出擊匈奴的“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那些胡人怎麼能夠越過陰山,侵入到中原內地呢?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邊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因為月亮和城池,是秦漢兩代都有的。同時,這種開闊的場麵也使得本詩的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唐代詩人經常使用漢代的典故,來指代本朝的事情,本詩也是如此。明月與邊塞都是很容易讓人思念家鄉的意象,再加上“萬裏長征人未還”,更突顯了戰爭的殘酷和將士們思念家鄉而不得歸的怨恨。但因為使用了秦、漢的意象,使得本詩擁有了更深的曆史厚度。秦、漢、唐三朝都麵臨著與遊牧民族的戰爭,所以,此處的“人未還”,不僅指唐朝的將士,也可以指秦、漢兩朝的將士。同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理想,也不隻是唐朝將士的願望,也是秦、漢兩朝將士的願望。詩人通過這種巧妙的手法,把三朝的曆史進行了一次對接,使得本詩的反思更具曆史深度。明代的李攀龍非常推崇這首詩,稱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芙蓉樓送辛漸[1]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2],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4]。

【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邊塞軍旅、閨怨、宮怨、送別等題材。具體信息,請參考《出塞》一詩。

【注釋】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要送別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吳:古代國名,這裏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芙蓉樓所處的鎮江在三國時隸屬吳國。

[3]平明:早晨。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孤:獨自一人。

[4]冰心:比喻作者心靈的純潔。

【翻譯】

連綿的秋雨,灑遍了吳國的土地。雨後的早晨,我送你離開,隻留下這一座楚山,與我一樣孤單。洛陽的親友們如果問起我的近況,就煩勞你告訴他們,我的心靈,依然像那玉壺裏麵的冰一樣純潔,不曾受到世俗的沾染。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中,“雨”和“江”的意象,本身就帶有淒寒的意味。在下雨天的江邊與友人離別,使詩人產生了更多的離愁別緒。但在同時,這句詩也展現了一幅壯闊的景象,讓人眼界為之開闊,衝淡了濃鬱的哀傷,使讀者不至於陷入深深的離愁之中。“平明送客楚山孤”中,一個“孤”字,不僅指孤零零的楚山,更指友人離去之後作者的孤單。最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作者對即將離開的友人辛漸說的,也是對洛陽的親友說的。“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比一切語言都更能表達作者對洛陽親友的思念,也更能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詩人用簡單樸素的語言和高超的藝術手法,使詩歌包含了豐富的意蘊。

鹿柴[1]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2]。

返景入深林[3],複照青苔上。

【簡介】

王維(公元701年—公元761年,一說公元699年—公元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市)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宋代的大詩人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作有《鹿柴》《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注釋】

[1]鹿柴(zhài):輞川的一處地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王維在輞川建有別墅。柴:通“寨”,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2]人語:人說話的聲音。

[3]景(yĭng):同“影”,指太陽光。返景:夕陽返照的光。

【翻譯】

在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的蹤影。但就在這片靜寂中,突然傳來了人說話的聲音。夕陽快要落下山了,光線射入幽暗的樹林中,照在那潮濕的青苔之上,使這裏的環境更顯得幽暗了。

【賞析】

這首五言絕句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

“空山不見人”,空山,不是指山上光禿禿的,而是說山裏麵沒有人。緊接著迎來了一個轉折:“但聞人語響”。在山裏麵完全看不見人的影子,突然間傳來了人說話的聲音,山中原本寂靜的瞬間被打破了。但就像“蟬噪林愈靜”的意境一樣,寂靜的山林因為這突然的聲音,更顯得寧靜了。“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夕陽的光線穿過樹葉的縫隙,照到了地麵的青苔上。原本幽暗的環境,因為光線的射入顯得有些光亮。但也正是因為這幾縷光線,使得周圍的環境顯得更加幽暗、潮濕了。

詩人通過對比手法的使用,將一幅幽靜的山林的畫麵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果然不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

送元二使安西[1]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2],客舍青青柳色新[3]。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4]。

【簡介】

王維(公元701年—公元761年,一說公元699年—公元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市)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具體情況,請參考《鹿柴》一詩。

【注釋】

[1]元二:姓元,在家族中排行第二,是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在今天新疆庫車附近。

[2]渭城:秦朝的古都鹹陽城,漢代改名為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濕。

[3]客舍:旅館。

[4]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翻譯】

渭城的早上下了點雨,雨水打濕了路麵的塵土,也洗淨了客舍邊上的柳樹葉子上的塵土,使葉子看起來更加鮮綠了。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因為你再往西走,直到走出陽關,就再也碰不到一個故人了。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送別詩。

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點出了送別的時間是在早上,送別的地點是在渭城,同時也描寫了當時所處的環境是下雨天。在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客舍”和“柳色”這兩個與送行有關的意象,呼應了題目中的“送”。同時,因為雨水洗淨了柳葉上的塵土,使柳葉更加鮮綠,詩歌的風格變得清新、明快,使詩歌免於單純地彌漫著離愁別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分手在即,詩人並沒有留下哀傷的淚水,而是在鼓勵友人。在對朋友的勸慰中,我們讀出了詩人與友人的情誼之深,也讀出了作者對友人的美好祝福。所有的感情都是通過看似平常的字句表達出來,顯得更有韻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2],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3],遍插茱萸少一人[4]。

【簡介】

王維(公元701年—公元761年,一說公元699年—公元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市)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具體情況,請參考《鹿柴》一詩。

【注釋】

[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代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回憶,想念。

山東:指函穀關與華山以東的廣大地方,不是特指今天的山東省。王維是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市)人,在函穀關與華山以東,屬於廣義上的山東。

[2]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

[3]登高:在古代的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

[4]茱萸(zhūyú):即草決明,一種香草。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登高時佩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翻譯】

我獨自一人漂泊他鄉,每逢佳節到來,看到別人家庭團聚,我就更加思念故鄉的親人。今天又到了重陽節,我知道,在兄弟們都佩戴著茱萸登高的時候,就隻少我一個人。

【賞析】

這是詩人在十七歲時所寫的一首思鄉的七言絕句。

詩歌開頭“獨在異鄉為異客”,“獨”和兩個“異”字連續地使用,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在異鄉強烈的孤獨感,也使詩人更加地思念故鄉的親人。被這種孤獨感和思鄉情所籠罩的年輕的詩人,看到別的家庭在佳節時刻歡聚一堂,在這種樂景的襯托下,更顯得落寞、孤寂。“每逢佳節倍思親”,用樸素的語言,道出了多少遊子的心聲。到三四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筆鋒一轉,從故鄉兄弟的角度來寫,看起來似乎超出常理,但所思所想又都在情理之中。重陽節,佩戴茱萸登高是曆來的傳統,但是在這些登高的兄弟們當中,怎麼少了一個人?缺席的詩人與登高的眾兄弟之間形成了“一與多”的對比,使詩人再次感覺到孤單。詩人用樸素的語言,寫出了真摯的情感,使這首詩千百年來被廣為傳誦。

靜夜思[1]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

舉頭望明月[3],低頭思故鄉[4]。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賀知章稱他是“謫仙人”。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象力豐富,富有浪漫主義氣息。他的詩歌和人格魅力,對後代文人有很大的影響。

【注釋】

[1]靜夜思:在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2]疑:懷疑,好像。

[3]舉頭:抬頭。

[4]思:想念。

【翻譯】

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在了我的窗前。乍一看,還以為是天氣轉涼,地上開始結霜了。我抬起頭,凝望著天空中的那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因為我想起了遠方的故鄉。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的小詩。全詩短短二十個字,都是很樸素的語言,也沒有使用太多的藝術手法,為何千百年來能打動無數的讀者?因為作者的感情真摯。詩人旅居他鄉,在夜晚,尤其是有月亮的晚上,更容易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人為什麼會對月光產生錯覺,以為那是“霜”呢?因為詩人思念故鄉,憂愁盤踞在胸中,久久不能入睡,故而產生了錯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開始的“疑”,到“舉頭”,再到“低頭”,這一係列的肢體動作反映了詩人的心理變化,清晰地展現出遠方遊子對故鄉的懷念。詩人沒有具體寫自己的感觸,隻是一筆帶過:“低頭思故鄉”,但讀者卻能從中讀出很多東西來。韻味深長、感情豐富,也是詩歌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

古朗月行(節選)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1],呼作白玉盤[2]。

又疑瑤台鏡[3],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4],桂樹何團團[5]。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6]。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識:認識。

[2]呼作:稱為。

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

[3]瑤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4]仙人:傳說駕月的車夫,叫舒望。

[5]團團:圓圓的樣子。

[6]言:語助詞,沒有實際意思。問言:問。

與:給。

【翻譯】

小時候不知道月亮是什麼,我就稱它是一個掛在天上的白玉盤。有時候又懷疑它是王母娘娘在瑤台使用的鏡子,不知怎麼就跑到了雲的上麵去了。我聽說月亮裏麵有仙人和桂樹,月亮剛升起來的時候,我能看到仙人的兩隻腳垂在那裏。緊接著,就能看見月亮裏麵那棵圓圓的桂樹了。月亮裏麵還住著一隻搗藥的兔子。我真想問問它,藥搗好之後給誰吃呢?

【賞析】

《古朗月行》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本詩節選了前麵的四句。詩歌以清新的筆觸,寫出了少年時候的作者對月亮的認識和想象。

這四句詩,都是從小孩子的視角來寫的,在詩句中也使用了很多小孩子能看到、聽到、想象到的事物來打比方,比如把月亮比喻為白玉盤和瑤台鏡,這兩個比喻很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形狀,以及月光的皎潔、明亮,很有代表性。而且,“呼”“疑”這兩個動詞的使用,能讓我們感受到孩子的稚氣和可愛,以及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後麵兩句使用了一些神話中的典故,也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傳說,月亮中住著一個仙人,一隻搗藥的兔子,還有一棵桂花樹,詩人就用這樣的傳說,細致地描寫了月亮漸漸升起來的整個過程。剛開始升起來的時候,隻能看見仙人的兩隻腳,等到完全升起來,才看清楚月亮裏麵的情況,那棵桂花樹也看得清清楚楚了,很細致地寫出了月亮升空時逐漸明朗、宛若仙境一般的景致。

望廬山瀑布[1]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2],遙看瀑布掛前川[3]。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4]。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廬山:地處江西省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香爐峰,在廬山的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有雲煙籠罩而得名。

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

[3]遙看:遠看。

川:在這裏指瀑布。

[4]疑:懷疑。

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翻譯】

香爐峰在太陽的照耀下,好像騰起了紫色的雲霧。我遠遠地望著瀑布,像一條白練垂掛在高高的山峰上。瀑布從山頂飛流而下,好像有幾千尺那麼長。讓我錯以為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世間。

【賞析】

詩人共寫了兩首《望廬山瀑布》,這是流傳最廣的一首。在這首七言絕句中,詩人依靠奇特的想象描寫了廬山瀑布雄偉壯闊的景象,也反映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香爐”是雙關的手法,既可以指香爐峰;也可以指廬山在太陽的照耀之下,像個香爐一般,冉冉升起團團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點明了作者對廬山的“望”是遠望,這樣才能體驗到廬山瀑布的壯麗。“掛”字的使用,體現出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把流動的瀑布變成了靜態的白練,就那麼掛在廬山上麵,這種動、靜之間的轉換非常自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本詩最精彩的地方,也最能體現李白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氣質。“飛流直下三千尺”,以誇張的筆法寫出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緊接著又來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疑”字,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而且不會讓讀者有突兀之感,用得自然傳神。

贈汪倫[1]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2]。

桃花潭水深千尺[3],不及汪倫送我情[4]。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汪倫:李白的一個朋友。

[2]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4]不及:不如,比不上。

【翻譯】

李白坐上船,剛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岸邊傳來了歌聲,原來是友人汪倫為我送行來了。這桃花潭的水縱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這一番情意深啊!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李白在外地遊曆時寫給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詩歌用真誠、樸素的語言展現了二人友情的深厚,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李白乘舟將欲行”,以自己的名字入詩,使詩歌由第一人稱敘述轉入第三人稱的描述,更顯得客觀,也更容易讓讀者理解詩中的感情。“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個“忽”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驚奇,是誰在這時候唱歌呢?隻寫作者自己的聽覺,而不使用視覺描述,也吸引了讀者的好奇心:原來是好友汪倫親自為我送行來了。此處的敘述,張弛有度,節奏掌握得很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感情能夠物化,可以用來衡量的話,那麼即使這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不如汪倫與我的感情深啊。樸素的語言,道盡了兩人真摯而又深沉的友情,讀來回味無窮。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2],煙花三月下揚州[3]。

孤帆遠影碧空盡[4],唯見長江天際流[5]。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

之:往、到達。

廣陵:揚州。

[2]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

辭:辭別,告別。

[3]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這裏指迷人的春色。

下:順流向下而行。

[4]盡:消失。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

[5]唯見:隻看見。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翻譯】

友人孟浩然踏上了東去的船,離開了黃鶴樓。在這繁花盛開、柳絮如煙的陽春三月,要到揚州去了。他的船慢慢地從我的視野中消失,與遠處的藍天融為一體。隻看見,滾滾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流去。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贈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點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地點(黃鶴樓)和友人的目的地(揚州)。黃鶴樓和江水,都蘊含著離別的意味在其中,但是“煙花三月”的使用,卻讓人看不到一點離別的哀傷,也沒有勸慰友人的豪言壯語,有的隻是濃濃的詩情畫意,這也與李白浪漫的性格相符。“孤帆遠影碧空盡”,詩人一直站在江邊,眼看著友人乘坐的船隻慢慢變小,直到消失在天邊,寫出了詩人目送友人離開的時間之長,也表明了二人的友誼之深厚。最後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雖是在寫景,其實是在抒情:就讓我的懷念,化作東流的江水,隨你一起到揚州去吧。不僅寫出了對友人的不舍,也使全詩的場麵變得更為開闊。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有一種回環往複的藝術效果。

早發白帝城[1]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2],千裏江陵一日還[3]。

兩岸猿聲啼不住[4],輕舟已過萬重山[5]。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發:啟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

[2]朝:早晨。

辭:告別,離開。

彩雲間:因白帝城在山上,地勢較高,從江中仰望山上,仿佛高聳入雲。

[3]江陵:今湖北荊州市。

還:返回。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4]猿:猿猴。

啼:啼叫,鳴叫。

住:停息。

[5]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山多。

【翻譯】

早上我坐船離開彩雲環繞的白帝城。從白帝城到江陵有一千裏的距離,但我用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在行舟途中,兩岸的猿猴叫個不停。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小船已經穿過了萬重山巒。

【賞析】

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的時候,收到赦免的消息,在喜悅、激動的情況下,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

“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城被彩雲所環繞,寫出了地勢之高。因為白帝城與江陵之間巨大的地勢落差,才使得興奮的詩人能夠實現“千裏江陵一日還”的壯舉,也使讀者感覺不到絲毫的誇張。“還”字的使用,不僅表達了舟行的速度之快,也含有因遇赦放還而歸的意思,體現了作者此時溢於言表的歡快之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出了速度之快,兩岸的猿聲此起彼伏,尚未停歇,岸邊的山影一重重地閃過,與詩人的心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輕”字不僅形象地體現了舟行的速度之快,也恰當地表現了作者歡快的心情。整首詩歌渾然天成,到處洋溢著詩人按捺不住的喜悅。

望天門山[1]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2],碧水東流至此回[3]。

兩岸青山相對出[4],孤帆一片日邊來[5]。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如同天然的門戶,因此叫“天門山”。

[2]中斷:指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遊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開:斷開。

[3]回:回轉。

[4]出:出現。

[5]孤帆一片:一葉輕舟,一條小船。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就像來自日邊。

【翻譯】

天門山好像被從中間一劈為二,給楚江讓開了道路。東流的江水到了這裏,也會打轉、徘徊。我坐在從日邊而來的一葉輕舟上,看著兩岸的青山慢慢地揭開神秘的麵紗,出現在我的眼前。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李白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發之作。

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就展現了作者神奇瑰偉的想象力,天門山由西梁山和東梁山組成,兩山隔江對峙,猶如天然的門戶一般。作者覺得,這是造物主為了讓長江順利地通過,就把天門山一分為二了。“碧水東流至此回”,繼續對天門山進行描寫。東流的江水到了天門山下,也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從側麵烘托出了天門山的雄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點明作者“望天門山”所處的視角,原來是在“日邊來”的“一片”“孤帆”上。因為作者在船上,所以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不是自己向天門山走去,而是天門山向自己走來,讀來更覺奇特。而且,青山碧水,再加上天邊的紅日,還有滾滾的江水,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副壯闊的《江山勝攬圖》,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勞勞亭[1]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2],不遣柳條青[3]。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在古代是送別的地方。

[2]知:知道,理解。

苦:苦楚,憂愁。

[3]遣:讓,教。

【翻譯】

要說天下最令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這與友人分別的勞勞亭了。如果春風知道人們離別的憂愁的話,就不要讓柳條變青了吧。

【賞析】

這是一首關於送別的詩,但並沒有具體說是為誰送行,隻是借景抒情,泛論離別的苦痛。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天下傷心的地方,就是這與人分別的勞勞亭了。但真正令人傷心的,不是這個亭子,而是離別。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醫療也不發達,對很多人來說,一次別離,很可能就是永別。所以古人的送別詩讀來很感人,還有這更深一層意思在其中。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如此一來,“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句詩的立意就非常獨特。春風不來,柳條不青,人們分別時也就無柳可折了。詩人不直接說希望人間沒有別離,而是從側麵進行暗示:如果沒有柳條可供送別者折取,那人間不就沒有離別了嗎?這正是詩人的一顆赤子之心,也是詩人用情最深的地方。“知”和“不遣”這兩個動詞的使用,使春風擬人化了,整首詩讀來趣味性也更充足了。

客中作[1]

(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2],玉碗盛來琥珀光[3]。

但使主人能醉客[4],不知何處是他鄉。

【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情況,請參考《靜夜思》一詩。

【注釋】

[1]客中:指做客他鄉。

[2]蘭陵:地名,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一說位於今四川省境內。

鬱金:一種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後呈金黃色。鬱金香:散發鬱金的香氣。

[3]琥珀:一種樹脂化石,呈黃色或赤褐色,色澤晶瑩。這裏用來形容美酒的色澤如琥珀。

[4]但使:隻要。

【翻譯】

蘭陵這個地方的美酒,散發著鬱金般的芳香。這美酒倒在玉碗中,呈現出琥珀一樣的光彩。隻要主人熱情地招待我,與我開懷暢飲,讓我意識不到這裏是異鄉。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看到題目是《客中作》,還以為是一首遊子思鄉的詩,等到細細讀完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詩中散發著一股豪放和浪漫的氣息,同時也反映了盛唐社會的繁榮景象。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先指出詩人做客的地點,是在蘭陵。緊接著從嗅覺、視覺兩個方麵對蘭陵的美酒進行了讚美,這盛在玉碗中的美酒,有著鬱金一樣的芳香和琥珀一樣瑰麗的光澤,這怎能不讓嗜酒如命的詩人對之充滿渴望?“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乍一看還以為是詩人喝醉酒後的胡言亂語,實則體現了詩人的豪放氣概。詩人清醒地意識到,蘭陵對他而言隻是異鄉;但“能醉客”的熱情的主人又讓他感到,即使這裏是異鄉又何妨!在這裏,詩人一反往常遊子思鄉的傳統模式,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當時的感想,這也正是本詩最令人感到奇特的地方。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瀟灑飄逸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盛唐人所擁有的獨特的胸襟和情懷。

別董大[1]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2],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3],天下誰人不識君[4]。

【簡介】

高適(公元700年—公元765年),字達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官至渤海縣侯終散常侍,世稱“高常侍”,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另一位邊塞詩人岑參並稱“高岑”。其詩歌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代表作有《別董大》。

【注釋】

[1]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2]黃雲: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

曛:日光昏暗。

[3]莫愁:不要憂愁。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4]誰人:哪個人。

識:知道。

君:你。

【翻譯】

太陽被漫天的黃雲所遮蔽,天空變得有些昏沉沉的。伴隨著呼嘯而來的北風,大雪紛飛,大雁被吹著向南方飛去。我的朋友,你不要擔心在前麵的道路上找不到知己。要知道,天下誰人不敬仰你的才華呢?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作者在外地浪遊期間所寫的一首送別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作者首先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送別時的環境:漫天的烏雲,昏沉的太陽,呼嘯的北風,紛飛的大雪,南遷的大雁。場麵既開闊宏大,同時又有些悲壯。大雁,因為候鳥遷移的本性,常被古人用來比喻漂泊在外的遊子。在本詩中,大雁不僅指即將去往他鄉的董大,也指在外雲遊的作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詩句。作者不是用一種淒婉的手法來寫詩,而是選擇了一種豪放悲壯的風格,在給友人的慰藉中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鼓舞著友人去奮鬥、拚搏。因為作者自己也是個遊子,所以這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自己的一種鼓勵。詩歌中蘊含著一種積極向上的自信,這是盛唐詩獨具的特色。

絕句

(唐)杜甫

兩隻黃鸝鳴翠柳[1],一行白鷺上青天[2]。

窗含西嶺千秋雪[3],門泊東吳萬裏船[4]。

【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的詩兼備眾體,其詩歌語言具有“沉鬱頓挫”的特點。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北征》等。

【注釋】

[1]鳴:鳴叫。

[2]上:飛上。

[3]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雪山上麵千年不化的積雪。

[4]泊:停泊,停靠。

東吳:古時候的吳國,在今江蘇省一帶。

萬裏船:不遠萬裏開來的船隻。

【翻譯】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鳴叫,一行白鷺悠閑地在天空中遨遊。從窗口向外看去,西嶺上覆蓋著多年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萬裏之外的東吳駛來的船隻。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作者用一種歡快的筆調,“畫”出了一幅優美的畫麵。這句詩對仗工整,色彩豐富:“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彩對比鮮明,構成了一幅和諧優美的圖畫。在大量使用了視覺詞彙的同時,也有對聽覺的描繪:黃鸝的“鳴”。多種手法的使用,使得全詩不會顯得呆板。“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對仗很工整,這是杜甫詩歌的一大特點。作者寫從窗口向外遠望的景色,使用了一個動詞:“含”,“西嶺千秋雪”的景色就好像一幅畫,而畫框就是窗口的四邊。這充分體現了杜甫煉字的功力。“門泊東吳萬裏船”,從杜甫所在的成都草堂到長江下遊的東吳,有萬裏之遙,而這條航道隻有在太平年月才能保證暢通無阻。所以,杜甫這句詩暗含著一個背景,就是當時天下是太平的,這怎能不讓一向憂國憂民的杜甫感到快樂呢?這首即景小詩描繪了一幅歡快的畫麵,表現了作者此時愉悅、閑適的心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1],當春乃發生[2]。

隨風潛入夜[3],潤物細無聲[4]。

野徑雲俱黑[5],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6],花重錦官城[7]。

【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考《絕句》一詩的介紹。

【注釋】

[1]知:知曉,知道。

[2]乃:就。

發生:這裏是“出現”的意思。

[3]潛:暗暗地,靜悄悄地。

[4]潤物:使萬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6]曉: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7]花重:花兒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

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後人常用作成都的別稱。

【翻譯】

這雨好像知道什麼時候該下一樣,到了春天就淅淅瀝瀝地下起來了。它隨著風,悄悄地在夜晚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野外小路的上空,到處布滿了厚重的烏雲。在江上,隻有船上的火是亮著的。早上,當你看到泥土上灑滿紅色的花瓣的時候,錦官城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是描寫春雨的詠物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用“好”來形容雨,說明了這場春雨的及時,同時用了一個“知”字,把雨擬人化了,也為後麵的描寫做了鋪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句詩描繪了一場典型的春雨:在晚上,毛毛細雨淅淅瀝瀝地下起來了,幾乎沒有什麼聲音。“潛”“無聲”不僅形象地刻畫了春雨,同時也說明了春雨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也符合“好雨”的評價。“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對仗十分工整,這幅畫麵描繪了雲層之厚,說明這場春雨雖然不大,但會持續較長的時間。“春雨貴如油”,也符合人們盼望春雨的心理。“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出了雨後成都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出作者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他不僅是為這場及時雨而高興,也是為國家的繁榮和人們生活的安定而高興。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1],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2],沙暖睡鴛鴦[3]。

【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考《絕句》一詩的介紹。

【注釋】

[1]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2]泥融:這裏指泥土濕潤。

[3]鴛鴦:一種水鳥,經常是雄鳥與雌鳥成雙成對地出沒。

【翻譯】

到了春天,江山變得格外的秀麗。春風吹來,花草的芳香慢慢地彌漫開來。大地回暖,燕子飛來飛去,銜著泥土開始築巢了。成雙成對的鴛鴦也睡在暖和而舒適的沙地上。

【賞析】

這是杜甫麵對著草堂、浣沙溪一帶的春光而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作者先以概括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春光燦爛、鳥語花香的圖畫。我們能夠體驗到作者對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緊接著作者從細節處展開描寫:“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用兩個具體的現象,展現了春天的可愛。到了春天,我們首先會注意到燕子又飛回來了,而且河流解凍、大地回暖了,作者選取了春天築巢的燕子和在水邊生活的鴛鴦這兩種動物,很有代表性,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這句詩對仗工整,“飛”與“睡”動靜結合,相映成趣。到了春天,連動物們也是舒服、閑適的。作者麵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經典的二十個字,不也正說明了他當時愉快、閑適的心境嗎?

江畔獨步尋花[1]

(唐)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2],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3],可愛深紅愛淺紅。

【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考《絕句》一詩的介紹。

【注釋】

[1]江畔:江邊。

獨步:獨自散步。

[2]塔:這裏指墓地。

[3]一簇:一叢。

主:主人。

【翻譯】

黃師墓前麵的江水緩緩向東流去。在溫暖的陽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春風的輕撫下,任誰都會感到一絲困倦、慵懶。路邊,一叢無主的桃花盛開得非常豔麗。讓人不知道是喜歡深紅的花多一些呢,還是喜歡淺紅的花多一些?

【賞析】

這是詩人獨自漫步成都錦江江畔,欣賞春天花繁葉茂、鶯歌燕舞的動人景象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點明了作者“獨步”的具體地點,是在黃師墓前麵的江水邊上;時間是在春天。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春天的原野上散步,迎麵吹來舒適溫暖的風,曬著溫暖而又不刺眼的陽光,總有種慵懶的感覺,作者用“春光懶困倚微風”這七個字就傳神地表達出了這種感覺。在有些困倦時,詩人突然眼前一亮,“桃花一簇開無主”,在這野外的路邊,一簇怒放的桃花也正沐浴在這春光之中。詩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同時,也陷入了幸福的煩惱:到底是深紅色的花兒更好看呢,還是淺紅色的好看呢?讀者能夠從詩中感受到詩人閑適、愉悅的心情,以及對春天的喜愛。

漁歌子[1]

(唐)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2],桃花流水鱖魚肥[3]。

青箬笠,綠蓑衣[4],斜風細雨不須歸[5]。

【簡介】

張誌和(約公元730年—約公元810年),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市)人。初名龜齡,號玄真子,被貶官後,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其代表作是《漁歌子》。

【注釋】

[1]漁歌子:原來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了詞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麵,一說在湖北省黃石市。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3]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

[4]箬笠:用竹葉、竹篾等編成的帽子,常用作雨具。

蓑衣:用草或棕絲編製成的雨衣。

[5]歸:回去。

【翻譯】

西塞山前,一群白鷺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遨遊、嬉戲。在桃花盛開時,山前的江水開始上漲,江中的鱖魚都長得很肥大。一個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穿著綠色的蓑衣,在江邊垂釣。雖然刮著小風,下著毛毛細雨,但他已經被這美麗的景色所吸引,忘記了回家。

【賞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漁民的生活情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描繪了漁翁生活、捕魚的環境。青山、白鷺、江水、桃花,組成了一幅多彩的畫麵,給人以一種悠閑、輕鬆的感覺。也為下文的“不須歸”做了鋪墊:麵對這麼優美的景色,誰不願意好好欣賞一番呢?“青箬笠,綠蓑衣”,既寫出了漁翁的穿著,又刻畫了漁翁的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寫漁翁捕魚時的情態,也寫出了他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斜風細雨”,就是杜甫所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那種春雨,雨絲雖然密集,但給人以舒適之感,這也使得漁翁能夠安然地邊捕魚,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這首詞寫出了秀麗的南方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的生活,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著意刻畫的從容自適的漁翁的生活,其實就是作者所追求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

楓橋夜泊[1]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2],江楓漁火對愁眠[3]。

姑蘇城外寒山寺[4],夜半鍾聲到客船[5]。

【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市)人。唐代詩人。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他的詩傳世的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楓橋夜泊》。

【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2]烏啼:烏鴉啼叫。

[3]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樹橋”和“楓橋”。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對愁眠:伴著憂愁入睡的意思。

[4]姑蘇:蘇州的別稱。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5]客船:這裏指詩人所在的船隻。

【翻譯】

夜深了,月亮也漸漸沉下去了。熟睡的烏鴉不知被什麼給驚醒了,在那裏驚恐地叫著。茫茫的夜空中彌漫著滿天霜華。詩人對著江村橋和楓橋,還有江麵上漁船中的燈火,愁緒萬千,難以入睡。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到了半夜的時候敲響了大鍾,這鍾聲緩緩地傳到詩人所在的船上。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羈旅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用簡短精煉的詞語,密集地排列了很多意象,充分展示了當時當地的環境。這兩句詩包含了對視覺(“月落”“江楓”“漁火”)、觸覺(“霜”)、聽覺(“烏啼”)的描繪,寫出了周邊環境的靜寂、清冷,也寫出了詩人的孤寂。雖然有烏鴉在那裏啼叫,但更加突出周圍的安靜。“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在這靜謐的環境中,傳來了遠處寺院的鍾聲,這渾厚而又空靈的鍾聲,不僅沒有打破夜的寧靜,反而在鍾聲的襯托下,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這樣的結尾使得全詩意境清遠,韻味深長。作者的羈旅之愁,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愁緒在這首詩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而寒山寺,也因為這首詩的出名,變得人盡皆知了。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1],側坐莓苔草映身[2]。

路人借問遙招手[3],怕得魚驚不應人[4]。

【簡介】

胡令能(公元785年—公元826年),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中唐詩人。因為家裏貧困,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歌,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有很濃的生活情趣。代表作是《小兒垂釣》。

【注釋】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綸:釣魚用的絲線。垂綸:釣魚。

[2]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3]借問:向人打聽事情。

[4]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理睬。

【翻譯】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坐在河邊學習釣魚,他很隨意地側著身子坐在長滿莓苔的地上,身邊的野草都快把他的身影給遮蓋住了。看到有路人準備向他打聽道路,他急忙向路人搖了搖手。害怕跟路人說話時,驚嚇了魚兒,所以他不敢回應那個路人。

【賞析】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七言絕句。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作者從外形、動作上對“稚子”進行了描寫。首先,“蓬頭”寫出了孩子的自然、天真、頑皮、可愛,這麼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孩子竟然想學習釣魚,他能坐得住嗎?這是作者給我們拋出的一個問題。“側坐莓苔草映身”,要想釣魚,肯定要選一個好地方。小孩子選擇了一個地上長滿莓苔、而且草長得都快把他的身影擋住的這麼一個幽靜的地方,然後“側坐”,隨便一坐,就開始專心致誌地釣魚了。“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作者變換了方法,開始從神態上對孩子進行了描寫。看到有人要打聽道路,他害怕說話聲會嚇跑魚兒,趕緊機智地朝那人揮了揮手,意思是“不要說話,你會嚇到魚兒的”,讀來不禁令人會心一笑。孩子的頑皮、天真、專注、聰明在這首短短的絕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塞下曲[1]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2],單於夜遁逃[3]。

欲將輕騎逐[4],大雪滿弓刀[5]。

【簡介】

盧綸(生卒年不詳),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代表作是《塞下曲》。

【注釋】

[1]塞下曲:古時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yú):匈奴的首領,在這裏指敵人的最高統帥。

遁:逃走。

[4]將:率領。

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逐:追趕。

[5]弓刀:像弓一樣彎曲的軍刀。

【翻譯】

月亮隱藏在雲層的後麵,夜,變得更加漆黑了。大雁也飛得很高,周圍一片寂靜。單於帶著他的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向草原深處逃去。將軍決定率領一支輕裝的騎兵去追趕敵人。這時候,大雪紛紛落下,覆蓋在將士們的弓箭和大刀上。

【賞析】

《塞下曲》是詩人所寫的一組邊塞詩,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三首。

首句“月黑雁飛高”為讀者刻畫了當時的環境:漆黑的夜,靜無聲息。這樣的環境對軍隊而言,有利於進行一些比較隱秘的活動,所以就有接下來的一句:“單於夜遁逃”。單於是少數民族的首領,寫他的逃跑,就意味著整個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一起逃跑了。雖然環境比較惡劣,但我軍還是察覺了敵人的動向,將軍決定追擊敵人。“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詩人並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麵,而是選擇了整個戰爭中的一個片段,即戰士們出征前的一刻,其他的部分作者並未交代,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將士們氣壯山河,視死如歸,信心滿滿,他們的武器被紛飛的大雪覆蓋住了,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這首邊塞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感覺,繼承了盛唐詩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