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個課題協作研究組當中,不同特長的人優勢互補,才能真正發揮出整體研73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究效益。對於剛起步的年輕人,最好選擇那些本人考慮長久、興趣最大的課題。

而在教育第一線從事實踐工作的教師,選題最好小而實。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更容易激發信心和責任感,更容易發揮創造性。總之,知己之短長,揚長避短,才能盡快出成果。

(三)時機問題選題必須抓住關鍵性時期,什麼時候提出該研究課題要看有關理論、研究工具及條件的發展成熟程度。提出過早,問題會攻不下來。如前幾年有人曾嚐試從生理學角度,通過對腦電圖的研究來考察人的認識規律,由於各方麵條件還不具備而調整。提出過晚,又會被認為是亦步亦趨,毫無新意。這裏有一個膽識問題,善於抓住新課題,又要注意時機。正如貝弗裏奇所說,如何辨別有希望的線索,是研究藝術的精華所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能按照其本身價值而不是按照主宰當時的觀點去判斷論證的科學家,最有可能認識某種確屬新東西的潛在意義。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經常出現以下選題不當的情況:一是範圍太大,無從下手;二是主攻目標不十分清楚;三是問題太小,範圍太窄,意義不大;四是在現有的條件下課題太難,資料缺乏;五是經驗感想之談,不是科研題目。因此,正確選題並非一蹴而就,它要求研究者不僅要有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還要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從實際出發,通過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比較,善於發現和抓住重要問題;不僅要把握該領域理論研究的全局,而且要對教育實際有深入的了解;不僅要有問題意識,而且要了解和掌握選題的有關知識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選題能力和創新、判斷、評價等綜合能力。

第四節研究問題確立的過程與方法科學而新穎的課題的選定,實際上是經過了一個從產生研究動機到勾畫出研究大致輪廓的過程,是對提出的初步研究假設進行不斷檢驗的過程。研究者最初往往是在閱讀、研究有關領域的文獻中,如教育期刊、研究報告、教育論文索引、相關學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受到某一點啟發,產生聯想,從而形成一個初步的研究假設,進而帶著這個粗泛的想法廣泛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前人在這方麵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該問題目前被關注的程度。隨著思考的深入,原來朦朧模糊的想法逐漸變得集中、清晰和明確,不僅對此問題74第五章研究問題的確立大致情況有一個總體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進一步研究該問題的初步思路,這時就可以確定課題了。

選題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同研究課題,研究的性質、方向也不同,加上研究者本身的差異,因此選題方法無一定之規。但要選好題,以下幾點是要注意的:一、要有明確的、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初學研究的人,一開始總是對幾個研究方向同時感興趣。如果要在某方麵真正獲得成果,而且有所成就,就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兩個方向上。這裏所談的研究方向,其含義有三層:一是總方向,二是某學科領域的方向,三是研究者個人的主攻方向。個人研究主攻方向是受學科領域的製約的,隻有把個人的研究納入到某一具有強的生命力的學科係列中,個人的研究才會得到發展,這正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要善於對問題進行分解要把一個大的問題按照內在邏輯體係分解成相互聯係的許多問題,從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和相關的網絡。也就是說,將所要研究的問題展開成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絡,從而在問題具體化基礎上選題。

例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一博士生選題時的研究思路:問題解決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基本過程之一,啟發式策略又是人類問題解決的核心。目前關於問題解決啟發式策略的研究大致分為五個方麵,即策略性質與策略結構、問題結構與問題表征、專家知識與專家直覺、表象性質與表象作用、社會認知與社會學習。

在這五個方麵的研究中,策略的性質與結構問題是其中的首要問題。基於這一分析判斷,她選定了“弈棋問題解決啟發式的元策略模型”作為研究課題。也正是通過對問題的分解,才能確定某個問題當前能不能研究和如何研究。

比如:國內外都曾有人提出關於“教育規律數學化”問題,這一課題的研究涉及以下內容:必須解決把教育、教學概念科學術語化問題,排除“多義性”,使它具有單義性、確定性;必須找到某些與表征教育規律有關的普遍聯係,普遍屬性的特征量,而且這些特征量必須與可觀察量發生聯係才有意義,有了這些特征量才有可能對它們做出數量上的描述;必須創造一個相應的符號和符號係統;要解決相應的數學工具或邏輯推演規則,等等。

隻有作了認真分析才能確定選題的方向。正確地對問題進行分解,實際上也是預期課題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步驟獲得解決,從而為進行課題論證提供依據。善於對問題進行分析,也正是著手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功。

一個成熟的研究工作者,常常在這方麵表現出特殊的才能、深刻的洞察力和遠見75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卓識。

三、要善於轉換問題的提法,並使問題形成係列善於轉換問題提法是指能不斷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問題。例如,多少年以來關於課堂教學環節的研究,從赫爾巴特、杜威到凱洛夫,似乎已形成了一套理論。在以後幾十年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在現代教學觀指導下創造了生動豐富的新課堂教學結構,突破了原來那種單一僵化教學環節的束縛,迫切要求從理論上得到科學的解釋和說明,這就是近年來我國學者依據係統科學理論對教學模式問題的研究。從教學環節到教學模式,正是轉換了一個新的角度,不僅是一個名詞術語的替換,而是在理論基礎、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都有了質的不同。因此,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不僅能夠善於提出問題,而且要善於從新的角度提出問題。不墨守成規,不固執現有理論,按照現代社會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找到各種發展的生長點,研究者才能使研究的問題步步深入。

問題轉換還指當一個問題解決以後要把握時機及時轉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關問題,表現出問題延伸的係列。也就是說,要使所研究的課題沿一定脈絡具有前後的相關性。

四、要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課題論證是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其目的在於避免選題中的盲目性。進行這種課題論證,本身也是一種研究,它必須依據翔實的資料,並以齊全的參考文獻和精細的分析來支持自己關於課題的主張。通過課題論證,進一步完善課題方案,創設落實的條件。

課題論證主要回答以下問題:(1)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類型。

(2)本課題研究的迫切性和針對性,具有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3)該課題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關研究的基礎、研究已有的結論及爭論等,進而說明該課題研究將在哪方麵有所創新和突破。

(4)本課題理論、事實的依據及限製,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條件(包括人員結構、任務分配、物質設備及經費預算等),以及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

(5)課題研究策略步驟及成果形式。

在係統的分析綜合基礎上寫出簡潔、明確具體、概括的論證報告,一般約五六百字。課題論證報告不僅用於申報研究項目,而且應用於發表論文的開篇,以及學位論文的前言部分。

對於重大課題,常常必須寫出開題報告,並經過同行專家的審議。開題報告76第五章研究問題的確立內容一般包括:課題名稱、意義(研究本項目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包括人員結構、資料準備和科研手段等。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殨檿檿殨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附錄51殨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本科畢業論文部分選題顏之推兒童家庭教育思想初探大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關係的相關研究農村地區幼兒家長教育觀念的現狀調查家長眼中的“家園聯係”幼兒教師遊戲觀的調查研究中班角色遊戲中教師指導行為的調查研究南京市鼓樓區幼兒教師進修動機的調查研究誇美紐斯和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幼兒積木遊戲的發展特點與指導策略幼兒青睞西式快餐的歸因思考及教育啟示幼兒教師兒童觀的研究大班幼兒家長理財教育觀念的調查與探析論幼兒園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南京市區5~6歲幼兒雙休日活動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園長一日工作的個案調查與分析“多彩光譜方案”對幼兒園教育評價改革的啟示南京市十所省級示範幼兒園“幼小銜接”現狀調查一個腦損傷兒童遊戲治療的個案研究營養保健食品在幼兒家庭中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家庭玩具的購買和使用現狀的調查南京城區幼兒教師幸福感的調查研究幼兒家長對幼兒園雙語教育的態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幼兒家長美術教育觀念的調查研究———以南京市一所幼兒園幼兒家長為例童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關流浪乞討兒童的個案研究南京市幼兒園電腦普及和利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7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關於家長的兒童衣著觀的調查研究幼兒園綜合課程方案的個案研究南京市三所幼兒園課程方案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幼兒園電化教育應用的現狀分析及展望角色遊戲中教師指導語類型及作用的研究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幼兒數學軟件開發和應用的思考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歐教育的比較及啟示南京市部分玩具市場現狀的調查與思考親子園現狀調查當前城市幼兒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對策4~8歲兒童地球概念的發展幼兒園運用檔案袋評價的現狀調查和研究同一兒童在不同場合下的行為差異、成因分析及對策兒童健康認知研究對主題活動中美術教育的反思3~7歲兒童生命概念的發展研究幼兒園男教師工作現狀研究南京市兩所幼兒園課題管理現狀的研究5~6歲兒童勞動教育現狀的調查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擇業傾向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幼兒園中兒童遊戲權利保護問題的研究南京市六所幼兒園教師科學觀調查具有氣質傾向差異的幼兒教師在師幼互動過程中行為狀況的比較研究外國兒童在中國獲得漢語情況的個案研究家長對幼兒在園遊戲的態度調查幼兒數學教育軟件評價標準初探學前兒童審美想象發展特點初探廢舊材料在幼兒園遊戲中運用情況的觀察研究關於當前幼兒家長對於識字教育的認識與態度的調查研究關於幼兒園體育課教師課堂教學策略實施的調查研究關於3~6歲幼兒親子閱讀現狀的調查研究社會文化與幼兒園課程幼兒玩沙遊戲的特點和指導策略幼兒園體育場地現狀及使用的調查研究78第六章查閱文獻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殝檵檵檵檵第六章查閱文獻殝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查閱文獻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步驟之一,包括對相關研究文獻的檢索、查閱、分析、歸納、解釋以及文獻綜述的撰寫等內容。文獻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查閱文獻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它貫穿於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從選題、初步調查以及論證課題,製訂計劃、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到形成研究報告,都離不開有關課題文獻的查閱。學前教育研究科學文獻的數量和質量,正是判斷學前教育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第一節查閱文獻的意義和作用一、查閱文獻的基本概念“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朱熹注為:“文,典籍也;獻,賢也。”古人以“文”為典籍記錄,以“獻”為賢者及其學識,後來發展為專指著述。它是指把人類的知識用文字、符號、圖形、音像等手段記錄下來的有價值的手稿、書籍、報紙、雜誌、影片、錄像帶、磁帶、微縮膠片等典籍。

文獻是指“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即以載體形式傳遞知識①”。文獻是記載人類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存、傳遞、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和形式。作為一種主要情報源和信息源,文獻是進行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前教育科學文獻是教育科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記載有關學前教育科學的情報信息和知識的載體。

查閱文獻是學前教育研究過程中的重要工作環節,包括對相關研究文獻的①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88頁。

79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檢索、查閱,對有價值的資料與信息進行記錄、歸納、整理、分析與解釋,以及文獻綜述的撰寫等內容。

二、文獻的類型根據不同的依據,文獻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一)根據文獻的加工深度分根據文獻的加工深度不同,可以分為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

零次文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料信息源,它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未經記錄、未形成文字材料的口頭信息,即一次文獻以前的知識信息;二是未正式發表的原始文獻,比如書信、手稿、筆記、記錄等。

一次文獻也稱一級文獻,是以作者本人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基本素材而撰寫的文獻,主要包括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檔案材料、論文、報刊、政府出版物、產品樣本、會議文獻等。一次文獻是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文獻,具有創造性,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對研究工作有很高的直接參考和借鑒使用價值。

二次文獻也稱二級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使之係統化、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主要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文摘以及類似內容的各種數據庫等,具有報告性、彙編性、簡明性等特點。二次文獻是十分重要的檢索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資料。

三次文獻也稱三級文獻,是在利用二級文獻基礎上對某一範圍內一級文獻進行廣泛、深入分析研究之後,加工、整理而成的帶有個人觀點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數據手冊、年鑒、動態綜述、進展報告、年度百科大全以及研究報告等。這類文獻綜合性強,濃縮度高、覆蓋麵廣、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具有綜合性、濃縮型、參考性等特點。

(二)根據不同的信息載體分根據信息載體不同,文獻可以分為印刷型、縮微型、音像型和計算機閱讀型。

印刷型文獻是以紙張為載體,以印刷為記錄手段而形成的一種文獻形式,如書籍、報刊畫冊等。其中,圖書是整個文獻載體中的主體,也是有著悠久曆史的傳統文獻形式,包括教科書、參考工具書、學術專著等。印刷型文獻攜帶方便,可以隨處閱讀,這是其優點,但也存在著諸如存儲密度小、體積大、不便於保存等不足。

縮微型文獻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使用現代縮微攝影技術保存的信息,常見80第六章查閱文獻的有縮微膠片、縮微卡片、縮微平片等。縮微型文獻具有體積小、便於保存和收藏、價格便宜等優點,但閱讀較為不便,需要有較複雜的閱讀設備來支持。在整個文獻中,縮微型文獻所占數量較少,主要藏於圖書館之中。

音像型文獻也稱視聽型文獻,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為載體記錄聲音、圖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文獻形式,具有存取快捷,可聞其聲、見其形,易理解等優點,但閱讀時也需要閱讀設備的支持。

計算機閱讀型文獻是信息時代特有的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光盤、新聞組、BBS、國際互聯網等,具有信息量大、內容新、獲取方便等優點。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閱讀型文獻也將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此外,根據文獻的社會屬性,還可以將文獻分為政治文獻、經濟文獻、教育文獻等。

三、學前教育文獻的主要分布由於創造、記錄與傳播的方式不同,學前教育文獻資料的分布極為廣泛且形式多樣。

(一)書籍書籍主要包括名著典籍、學術專著、教科書、資料性工具書(如教育辭書和百科全書)及科普通俗讀物。它是學前教育科學文獻中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曆史最長的一種情報源。

1.名著典籍名著典籍指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學科、一個流派中最有影響的權威著作,比如中外古今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的教育名著等。它們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治學和研究的基石,因而大都作為必讀書收入各種導讀書目中。

2.學術專著學術專著(包括論文集)是就學前教育領域某一專門問題進行係統、全麵、深入的論述,內容專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它往往是就某個問題的發展曆史和現狀、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學派的觀點和爭論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加以論述,並附有大量的參考文獻和書目。學術專著中闡明了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介紹了新穎的材料,通常反映了學術研究的最新進展,論述較係統,形式較規範。論文集往往是彙集了許多學者的學術論文,問題集中,論點鮮明,情報容量大,學術價值高。如瞿葆奎先生主編的《教育學文集》即屬此種類型。

3.教科書教科書是專業性書籍,具有嚴格的科學性、係統性和邏輯性。內容一般包括81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學科領域內的科研成果以及討論的問題等。教科書一般要求學術的穩定性,名詞術語規範,結構係統嚴謹,敘述概括,文字通俗,可讀性強。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有一批專著性的教科書,作為高年級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4.手冊手冊,往往彙集了經常需要參考的文獻資料,就某一分支學科有關問題的曆史和現狀、方法和結果以及各種爭論觀點作廣泛客觀的敘述,不涉及作者本人見解。手冊具有類例分明、資料具體、敘述簡練、小型實用、查閱方便等特色。具體來看,有綜合性的手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料手冊》;有分科專業性的手冊,如《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以學科和地區為主要線索,其中“教育學研究”(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幼兒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史等不同領域發展曆史、當前研究的主要問題以及發展趨勢和展望。

5.教育辭書、百科全書及科普讀物教育辭書和百科全書都屬於資料性工具書。教育辭書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學名詞術語的資料,規範、精確、準確,以條目形式出現。辭書,有一定格式,第一句是破題,後麵是基本論點。百科全書則是對人類一切門類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完備概述,不僅提供定義,而且有原理、方法、曆史和現狀、統計和書目等多方麵的資料,著重反映當代學術的最新成就。在一般文獻學書籍中將百科全書特點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彙編性,用已有的大量資料作為基礎,博采眾長,全麵敘述,避免缺漏和偏狹;二是概述性,從大量文獻中提煉出材料加以概括;三是分類性,以知識的科學分類體係作為編撰的基礎;四是檢索性,有完善的檢索係統;五是可讀性,可供係統閱讀或瀏覽。百科全書既能提供最新的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又能提供係統知識,其內容注重全、精、新,文字規範、嚴密、簡潔,由眾多專家學者撰稿,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是否有一部優秀的百科全書,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發展的尺度之一。目前,全世界已有五六十個國家和地區編輯出版了綜合性百科全書,數量達兩千多種。《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於1985年出版,是我國第一部教育百科全書,收詞目800多條,反映了教育科學的全貌及最新研究成果。

至於科普讀物,則是麵向廣大群眾的以普及教育科學知識為宗旨的通俗讀物,有初、中、高級之分,文字淺顯,但最新信息含量較低。

(二)報刊報紙和期刊均屬連續出版物。報紙是以刊登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出82第六章查閱文獻版物,如《教師報》、《中國教育報》以及《光明日報》、《文彙報》等大報的教育科學版。報紙發行廣泛,傳遞信息迅速,但材料分散不係統,且不易保存。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有周刊、月刊、雙月刊、季刊等。期刊可分為學術理論性期刊,情報性期刊,技術、事業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教育科學範圍內的期刊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雜誌。雜誌刊載有關科學論文、研究報告、文摘、綜述、評述與動態,兼容性強;一類是彙報、集刊、叢刊、彙刊及高校的學報;還有一類是文摘及複印資料,這是一種資料性及情報索引刊物。如中國人民大學分科的報刊複印資料,經過專門人員精心選編成冊定期出版,有重要文章,並附有一定時期內主要文章的篇目索引,可幫助研究人員及時掌握某一特定課題的文獻概況。

期刊擁有龐大的寫作隊伍和讀者群,出版周期短,內容新穎,論述深入,發行量大,常反映有關學科領域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閱文獻最有效且簡便的主要來源。

(三)教育檔案類檔案資料是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並且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文獻材料。教育檔案類包括教育年鑒、教育法令集、教育統計、教育調查報告、學術會議文件、資料彙編、名錄、表譜以及地方誌(我國特有的地方百科全書)、墓誌、碑刻等。

1.年鑒年鑒是係統彙集一年內重要事件、學科進展與各項統計資料的工具書。它以記事為主,內容通常包括專論或綜述、統計資料和附錄。其中,專題論述是年鑒的主體。由於年鑒內容完備,項目齊全,記載翔實,查找方便,因此它是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積累資料、撰寫曆史的信息密集型工具書。年鑒按年編輯出版,積累起來就是一部編年體的曆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教育法令集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關教育政策法規的指令性文件彙集,通過立案歸檔,成為資料的一部分,如我國教育文獻法令彙編,高教、普教、基礎教育、政策法令法規文件選編,師範教育法令彙編,中國少先隊工作文件選編等。這些文獻集中反映了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令、規章製度、統計數據等情況,是全麵了解我國教育狀況和製度沿革及發展演變的有用資料。法令彙編在20世紀50年代比較齊全,教育統計資料近年來比較齊備。

3.學術會議文獻學術會議文獻,包括報告、紀要、提交會議的論文(多數是未公開發表),往往83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反映一個學科領域的研究動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國內外教育發展水平,是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

4.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專題研究後為取得某種學位而撰寫並提交的科學論文,是帶有一定獨創性的一次文獻,一般選題論證充分,文獻綜述較全麵,探討問題往往比較專深。學位論文少數在期刊和圖書中刊載,多數不公開發表,一般由研究生招收單位保存。

(四)專家詢問專家詢問是通過個人交往接觸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資料,研究者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研究人員、學者進行交談,交流討論學術問題。專家訪談具有高度選擇性和針對性,從專家詢問渠道獲得的情報信息具有極大的價值,從觀點到方法上的啟迪將有助於課題研究的深入。

(五)非文字資料非文字資料主要包括校舍、遺跡、繪畫、出土文物、歌謠等,在教育科學研究資料分布中主要指以聲音、圖像等方式記錄有知識的載體,通過視聽覺傳遞知識,更直接、精練、形象。非文字資料同樣有一個如何分類、著錄、編目、貯存、檢索和使用的問題,一般以科學分類為分類體係,注意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指定性。

四、查閱文獻的意義和作用查閱文獻對於學前教育研究來說有著多方麵的意義和作用,它貫穿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從選題、初步調查以及論證課題、製訂計劃、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到形成研究報告,都離不開有關課題文獻的查閱和利用,且在不同階段所起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可以幫助研究者進一步界定研究問題在研究問題確立以後,還必須對研究問題的範疇進行進一步的限製和界定,如果沒有充分界定研究問題的範疇,研究往往會流於空泛。在這一階段,查閱文獻可以使研究者更全麵深入地了解前人在該領域、該問題上已經做過的工作,采用了什麼樣的方法,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得出了什麼樣的結論,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等等。研究者據此便可以把握研究的新動向,聚焦研究問題,明確研究目標,避免重複勞動。

(二)可以啟發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查閱文獻可以使研究者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在閱讀文獻資料時,研究者有84第六章查閱文獻可能受到啟發,觸類旁通,產生頓悟;也可能在對文獻資料產生質疑之後,找到研究該問題的新思路。由於每個研究者的生活經驗和理論背景都各不相同,在閱讀文獻時,每個研究者都有可能看到其他研究者不曾看到的地方,而這正是研究得以深入的重要方麵。因此,研究者要善於捕捉這些信息,提出新的觀點,為研究開拓新的思路。

(三)可以給研究者以研究方法的指導在確定研究問題之後,如果選取的研究方法不恰當,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研究效果。對同一問題,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有時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研究結論。

因此,在查閱文獻時,要特別關注對該問題的研究中,已有研究采取了什麼樣的研究方法,該研究方法對該問題的研究是否有效,還可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如果發現既有研究中的某些研究方法未能產生有價值的研究結果,則應摒棄該研究方法。此外,通過對別人研究方法的借鑒,也往往能夠修正自己的研究方案,避免意想不到的困難。

(四)幫助研究者獲取進一步研究的建議研究者一般會在其研究報告的結尾處附上由他們的研究所引發的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以及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建議。這些研究問題和建議往往是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後獲得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研究者可以認真思考,並從中獲取幫助。

(五)獲取新的理論支持研究所需的理論支持不是預先設想出來的。研究者首先要收集研究領域的數據,對其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當理論看上去論據充分、論證有力時,再去查閱相關文獻,然後通過觀點彙合把理論和文獻聯係起來。隻有以這種方式查閱出來的文獻才是真正支撐理論的,這可以讓研究者懷疑自己或他人的理論,從而提煉理論、發展觀點以便進一步研究,也可以為研究者解釋研究結果提供背景資料。

第二節查閱文獻的原則與過程研究問題確立以後,查閱文獻工作便開始了。查閱文獻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它要從各種不同的資料中獲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要對資料進行細致、係統的閱讀,以及全麵透徹的了解和把握。

85學前教育研究方法一、查閱文獻的基本原則文獻的質量直接關係著後續研究的開展與研究結果的獲得。因此,查閱文獻不是隨意的、盲目的,而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來進行。一般而言,查閱文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查閱文獻要全麵,即全麵性文獻查閱越全麵,對自己的觀點及論據的完整幫助就越大。通過瀏覽,不僅要廣泛查閱特定範圍內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而且要把視野放寬,廣泛查閱特定範圍以外的有關研究成果;不僅要搜集與自己觀點一致的文獻材料,也要搜集那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或與自己構思相矛盾的文獻資料;不僅要廣泛查閱中文資料,同時也需查閱外文資料,以便及時掌握最新的研究資料和動向。唯有如此,才不至於偏聽偏信,保證研究的客觀全麵。那麼,查閱文獻怎麼樣才算“足夠”呢?從數量上看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一般認為文獻數量的多少取決於查閱文獻的目的,當文獻信息趨於穩定、研究問題的內容比較完全時,文獻查閱工作便可結束了。

(二)查閱文獻要認真細致,即準確性研究者要花費必要時間來把查閱文獻的結果與自身課題明確結合起來,確認所查閱的文獻是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最佳文獻。

通過文獻查閱,要基本掌握三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所研究的領域內討論過哪些問題、有哪些主要觀點和意見分歧、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等。查閱文獻要認真細致,搞清前人研究的矛盾與分歧所在,進而從中發現問題。有學者精辟地分析了該過程中大致存在的三種情況:其一,前人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論據不充分;結論可能是錯誤的,但研究過程或研究方法可能有啟發;其二,前人的爭論焦點,可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可能隻在表麵現象上爭吵不休,並未觸及問題的實質;其三,前人的理論依據及史料依據,可能是準確無誤並十分豐富的,也可能是篡改文獻,貧乏薄弱得不足為據。我們要通過細致查閱,認真推敲觀點和論據,搞清來龍去脈。

在實踐中常常發生因疏忽而形成的論據失誤,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麵:一是曲解引申,主觀臆斷;二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斷章取義;三是脫離實際,追趕時尚,將馬克思主義詞句作為教條,生吞活剝並未真正理解。

(三)查閱文獻要勤於積累研究者應在平時養成不斷學習、善於積累的好習慣,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讀書治學的能力,掌握文獻查閱的方法,平時注意做好讀書筆記、劄記、卡片等,編86第六章查閱文獻製自己的文摘、提要和綜述,逐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同時,還要善於使用國家的信息庫。

(四)查閱文獻要善於思考由於文獻是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必然帶有時代和個人的局限性,因此,研究者需要對文獻進行認真思考,不斷分析,做到在批判中繼承,在揚棄中創新。這就要求研究者不僅能要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知識儲備,而且必須要有理論思維的品質,要能夠在閱讀中進行比較、分析、聯想和構思,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思路。

作為學前教育研究工作者,應該像蜜蜂一樣,對文獻資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地改造製作,要舍棄成見,在理論聯係實際的基礎上鍛煉和提高對資料真偽和價值的判斷力和敏感性,進行創造性的理論思維。這樣,創新才有可能。

二、查閱文獻的過程(一)查閱文獻的步驟查閱文獻是一件較為複雜的工作,應遵循一定的步驟,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係統地進行。一般來說,文獻查閱大致包括如下步驟。

1.確定與研究問題有關的關鍵內容查閱文獻需依據自己關注的問題,帶有明確的目的和任務,查詢與該問題有直接聯係或密切相關的文獻資料。首先,研究者要分析研究問題,弄清研究問題的關鍵所在,確定適合的主題索引;其次,限定查閱的學科範圍,明確文獻查閱的要求和範圍,一般說來,學前教育研究可以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曆史學等學科領域內查閱資料;再次,要根據研究問題確定所要查閱資料的時間範圍和語種;最後,分析已知的查閱線索,看是否可能擴大查閱的範圍。

2.文獻查閱在確定關鍵內容後,文獻查閱工作便開始了。一般來說,研究者適合從二級文獻入手,先查相關領域的主要索引、文摘、動態之類的簡易並且概括性較強的資料,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查閱;然後按圖索驥,尋找一些三級文獻中的綜述性文章來閱讀,了解該領域研究的大致情況,特別關注其中提及的資料來源。間接資料雖然評述了該領域的大量研究,但是並不詳細且帶有個人的理解與解釋,所以還必須根據其中的資料出處搜尋原始資料,並對原始資料進行選擇和閱讀,確定其對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價值。

在學前教育研究中,零次文獻的查閱和收集也是不可忽視的。幼兒的作品,8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兒的體檢記錄,幼兒教師的教案,幼兒活動的照片、錄像等有關幼兒園保育和教育情況的記載都可以作為資料運用於研究。這些資料需要研究者在平時注意收集,也可以通過他人代為尋找搜集。

3.整理和篩選資料在找到對自己的研究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對這些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選擇。首先,研究者要把在文獻查閱過程中初步選定的資料下載或複印下來,將材料按照內容和重要程度進行排序與分類;然後認真閱讀這些材料,剔除與研究問題無關的材料、虛假材料、重複的材料以及已被證明不科學的材料;同時,從自己具體的研究需要出發,選擇那些全麵、完整、深刻並正確闡明所要研究問題的有關資料,以及包含新觀點、新方法的資料;然後對材料中的複雜或重要的文獻做摘要或總結,並準備一份完整的文獻目錄,以備最後寫參考文獻使用。

4.撰寫文獻綜述查閱文獻的最後一項工作便是綜合所查閱到的文獻,撰寫研究綜述。關於研究綜述的撰寫,將在本章第四節中詳細介紹,這裏不做贅述。

上述四個查閱文獻的步驟並不總是嚴格按順序進行,而是可以根據研究需要交叉進行的。比如,當查閱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文獻時,可能會發現需要重新修改研究綜述,而這可能將文獻查閱引向新的方向;或者當我們在整理文獻資料時發現所收集的資料隻與研究問題間接相關,這就要求研究者重新回到第一個步驟,尋找更相關的文獻資料。總之,研究者在查閱文獻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多變,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文獻檢索時易出現的問題研究者在查閱文獻時易出現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麵:1.查找無著研究者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獻資料。比如,由於不熟悉查找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對研究問題所需要的資料查找無著,這便需要研究者熟悉查找資料的途徑和方法,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資料查找。

2.重複查找在綜合運用多種查閱途徑和方法查找文獻時,可能會出現重複查找的情況。

3.以偏概全查找資料淺嚐輒止,以致以“樹木”代替“森林”,以偏概全。

88第六章查閱文獻4.多查少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發現查找到的資料不能物盡其用。

(三)提高文獻檢索效率的策略1.由近及遠這一策略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要充分利用自己身邊已有的文獻或檢索工具資源,從自己身邊已有的文獻或檢索工具資源開始查閱;其二是查找文獻的年代,可以由當今到過去,由國內至國外進行查閱。

2.由小到大由小到大指的是檢索的範圍剛開始時要小一點,然後逐漸擴大查閱範圍。

也許範圍較小時會查閱不到所要的文獻,但是隨著範圍的逐步擴大,便會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獻資源。如果一開始便將檢索範圍擴得很大,數千萬條資料呈現在麵前,就會增加檢索的時間和精力。例如,幼兒園教師創新素質評價研究,我們可以先查閱教師創新素質評價研究,然後擴至教師創新素質研究,最後擴至創新素質研究。

3.“網”“釣”結合互聯網、計算機數據庫、光盤檢索是便捷的現代化檢索工具,研究者應充分利用。但是網絡資源再豐富,也總有“漏網之魚”,不可能包羅所有的資料。因此,研究者除了利用計算機檢索之外,還要利用印刷型檢索工具,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就能保證資料搜集的全麵性。

4.跟蹤追擊跟蹤追擊就是按照已經掌握的文獻資料正文中所提及的,或文章腳注、文後所列參考目錄等為線索,逐一追溯,從而不斷獲得新線索,進而再擴大追蹤範圍,以便獲得所需文獻資料。這種文獻檢索方法省時省力,檢索到的文獻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5.借助外力借助外力就是請圖書館或高校的資料中心幫助檢索或查找全文,但必須告知研究問題和查找資料的範圍。這類服務往往是收費的,最後還需要研究者自己查缺補漏,因為收集資料是一項靈活性很大的工作,其他收集人員不如研究人員了解得深入和全麵,從而影響資料收集的數量和質量。

89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節查閱文獻的具體方法對於查閱文獻工作來說,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來實現:其一是傳統手工查詢,其二是計算機檢索。

一、傳統手工查詢手工查詢文獻資料的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查詢的效率也不是很高,但是卻有助於研究者充分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尤其是原始資料。因此,研究者必須掌握這種查閱文獻的手段。

(一)檢索性工具書的使用人類曆史源遠流長,各種學前教育資料浩如煙海。如何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全麵迅速準確地查獲自己科研課題所需文獻呢?這裏有一個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正確的檢索資料方法應達到四點要求:①準,高的查準率。②全,高的查全率。搜集的資料不僅有正麵的,也有反麵的,既有縱向的也有橫向的,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麵又係統。③深,占有情報的多樣性及內容的專深。④快,要迅速。一個準確度高、有價值的情報資料,如果檢索速度慢了,耽誤了時機,就會失去它的應有價值。要在準、全、深基礎上做到快,就要學會利用各種類型的檢索性工具書。

檢索性工具書是比較完備的彙集某一方麵的資料,並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編排,內容比較概括,以供檢索文獻線索時查找的圖書。檢索性工具書不僅提供準確的資料,而且提供經過篩選和條理化了的文獻出處和內容線索。常用的檢索性工具書有書目、索引、文摘、傳記資料等,也包括辭書、百科全書、年鑒及手冊。

書目,是統計和反映某一時期內全國出版的圖書總目、期刊目錄、報刊目錄及其他文獻目錄。如通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漢書藝文誌》、《隋書經籍誌》、《中國叢書綜錄》檢索古代教育文獻。而要查近現代教育文獻,就要翻閱《全國總書目》、《全國新書目》、《中國國家書目》、《中國出版年鑒》等工具書。它們各有其特色,如《全國總書目》,每期都收有大量的教育書籍,大致分為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理論、電化教育、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與學校管理等十多個大類。《全國新書目》,則是迅速反映全國各類新出版圖書。至於《中國社會科學文90第六章查閱文獻獻題錄》,則是全國報刊上新發表的學術文獻題錄,同樣具有高的參考價值。書目的著錄項目一般包括文獻名稱、作者、卷冊、版本、價格及文獻所屬學科,有的還有內容提要,以向讀者提供文獻概況和線索。

索引,是將書籍或報刊中的內容或項目摘記下來,編成簡括的條目,按一定順序排列並注明其出處。按檢索內容和途徑,索引可分為篇目索引(題錄、論文索引)、字詞句索引(書中摘出的字、詞、句組成)、專名索引(按人名、地名、書名等編排)、主題索引(內容按主題集中編輯,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題索引)。索引收集內容廣泛,文字簡潔。

檢索性文摘,是以簡練的語言文字精確地表述原文獻主要內容並注明出處,內容專深,強調科學情報價值。一般原文節錄為多,包括主要論點、論據、結論,述而不評,陳而不議,客觀公正地、真實地反映學術觀點的本來麵目。目前,文摘載體朝多樣化發展,不僅有書本式,而且有期刊式和卡片式。文摘按內容可分為綜合式文摘和學科性文摘。我國文摘目前已有多種,如《新華文摘》、《教育文摘》、《高教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人們借助文摘可獲得學術信息,簡要地了解文獻內容,有目的地選擇所需的一次文獻,從而提高檢索和使用文獻的效率。

傳記資料,一般附有被傳人物的著作目錄,為我們提供從作者入手查找文獻的途徑。如《中國教育家傳略》,收進了從孔子到李大釗共146位曆代著名教育家小傳。

另外,還有表附(用表格編年形式展現出來)、圖錄(以圖像形式表示)、地圖和名錄等。其他如《十三經》、《二十四史》,也可以叫廣義的工具書、準工具書。

(二)書籍的查閱要查閱書籍,必須要先了解我國圖書館當前采用的圖書分編方法,即“科圖法”和“中圖法”。

1.科圖法科圖法,即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該分類法將圖書分成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二十五個大類。分類號用阿拉伯數字組成,大類後用小數點分開,後麵再用數字代表各個小的類目。

其中,與學前教育研究密切相關的分類號是38.4(師範教育)、38.5(幼兒教育、學前教育)、39.4(家庭教育)、39.5(特殊教育)等。

2.中圖法中圖法,即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是目前占據主流的圖書館圖書分編法。中圖法按英文字母順序分為二十二大類,每類用一個字母代替,如G代表教育,F代91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表經濟等。大類下細分的學科用阿拉伯數字組成。與學前教育研究密切相關的類號有G4(教育)、G61(學前教育、幼兒教育)、G76(特殊教育)、G78(家庭教育)等。

手工查找書刊資料的捷徑是首先查閱圖書館中的卡片式目錄,記錄圖書的索書號,然後到相應的書架上去索取,任何規範的圖書館都會有類似的檢索係統。隨著計算機檢索的發展,現在高校圖書館均配有計算機書目檢索係統,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書目檢索係統查找圖書,這樣更加方便快捷。

(三)期刊的查詢對學前教育研究來說,學術理論期刊是除圖書外最為重要的文獻來源,它具有資源豐富、知識更新快和學術前沿性強等優點,期刊查閱對研究者來說十分必要。

1.常用期刊介紹(1)學前教育領域期刊介紹《學前教育研究》: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和長沙師範學院聯合主辦,1987年創刊,現為月刊,麵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學前教育研究》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全國學前教育理論核心刊物”、“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該刊以及時反映國內外幼教研究成果為特色,以有效指導我國幼教實踐為宗旨,是我國最高級別的學前教育專業期刊,是國內目前唯一一本幼教理論刊物。該刊的讀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國的幼教理論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幼兒園園長以及廣大的幼兒園教師。

《早期教育》:由江蘇教育報刊社主辦,係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江蘇省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旗下有教師版、家教版、幼兒美術版三份期刊。月發行量40萬份,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幼教期刊。《早期教育》教師版是幼教工作者從事教科研的好助手,開設研究與探索、教育經驗、園務平台等欄目。《早期教育》家教版辦刊理念和幼兒園教育理念一脈相承,開設繪本故事、益智遊戲、教子經驗、衛生保健等欄目。圖文並茂、彩色精印。《早期教育》美術版是我國唯一一本幼兒美術教育專業期刊,開設趣味繪畫、手工坊、早期畫廊、創意之窗等欄目,圖文並茂,彩色精印。

《學前教育》:由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主辦,分為幼教版和家教版,分別針對3~6歲幼兒教師和家長,先後榮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華北地區十佳期刊”、“北京市社科優秀期刊”等稱號。

《教育導刊(幼兒教育)》:由廣州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92第六章查閱文獻主辦,創刊於1983年,多次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該刊理論聯係實際,反映幼兒教育領域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前瞻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欄目包括卷首語、專家訪談、專家論壇、探索·研究、兒童發展、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專家谘詢台、管理方略、本期關注、隨筆雜談、話題討論、家教錦囊、隔海的風、幼教博覽、信息網站等。

《幼兒教育》:由浙江教育報刊社主辦,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和浙江教育報刊社聯合出版,先後榮獲“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浙江省一級期刊”等榮譽稱號。下設家長版、教師版和教育科學版。該刊是幼教普及性刊物,以普及幼教科學理論、總結幼教先進經驗、宣傳幼兒教育為宗旨,欄目包括研究與探索、活動設計方案、行政管理等。

此外,學前教育類的雜誌還有《幼教博覽》、《幼教新視野》、《幼教園地》、《現代幼教》、《幼兒教育導讀》、《山東教育(幼教版)》等。

(2)其他領域教育學類:學前教育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所以研究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從教育類期刊中獲取對自己的研究有幫助的文獻。教育學類的主要期刊包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教育學報》、《教育研究與實驗》、《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發展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師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等。

心理學類:學前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有著緊密的聯係,心理學類期刊也是學前教育研究者可以參考的文獻。心理學類的主要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發展與教育》、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等。

2.期刊查閱方法一般圖書館的期刊是以兩種形式呈現,即現刊和過刊。現刊是指當年度出版的期刊,過刊是當年度以前的期刊,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期刊分類表》為依據分類編目。在確定了要查閱的研究主題、期刊種類、時間和範圍之後,可以采用如下查閱方法進行期刊查閱。

(1)順查法按時間範圍,以所檢索課題研究的發生時間為檢索始點,按事件發生、發展時序,由遠及近,由舊到新的順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查時可以隨時比較、篩選,查出的結果基本上可以反映事物發展的全貌。此法多用於範圍較廣泛、項目較複雜、所需文獻較係統全麵的研究課題以及學術文獻的普查。

(2)逆查法與順查法正好相反,逆查法(倒查法)是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的順序查找。

這種方法多用於新文獻的搜集以及新課題的研究,而這種課題大都是需要最近93學前教育研究方法一個時期的較新論文、專著,不太關注曆史淵源和全麵係統,易漏檢。

(3)引文查找法又稱跟蹤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文獻、附錄的參考文獻作為線索,查找有關主題的文獻。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文獻涉及範圍比較集中,獲取文獻資料方便迅速,並可不斷擴大線索。這種回溯過程往往會找出有關研究領域中重要的、豐富的原始資料。其缺點在於查得的文獻資料受原作者引用資料的局限性及主觀隨意性影響,資料往往比較雜亂,沒有時代特點。因此,要注意文獻的可靠性。

(4)綜合查找法該方法是指將各種方法結合加以使用以達到檢索目的的方法。

二、計算機檢索20世紀50年代末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信息檢索係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信息檢索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如今已成為普遍使用的信息檢索手段。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數據庫的建設不斷完善,運用計算機檢索資料已經成研究者查閱文獻的首選方法。

相比傳統的手工檢索,計算機檢索的優點極其明顯:①檢索速度快,運用計算機檢索能夠在數秒鍾內完成對幾十萬甚至數百萬數據的處理,檢索效率大大提高;②檢索範圍大,計算機的數據庫能夠提供多種檢索工具,還可以用邏輯方法把多種檢索方法組合使用,能夠同時對跨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數據進行檢索;③可以同時檢索多個數據庫,計算機可以同時打開多個數據庫供研究者檢索,並且可以去掉其中重複數據;④可以立刻得到原文,計算機檢索可以即時下載閱覽全文,即時打印。

1.局域網環境下的檢索係統現在絕大多數圖書館均采用了公共聯機書目查詢係統,讀者可以利用計算機終端來查詢基於圖書館局域網內的館藏數據資源。隻要打開書目查詢係統,選擇適合的檢索條件(一般為題名、作者、關鍵詞、主題詞、出版社等),即可查找到所需文獻。

2.互聯網環境下的檢索係統電子圖書館的出現使研究者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數據庫資源。研究者可以運用網上查詢係統進行網上圖書、期刊和其他載體信息數字資源的檢索,諸如電子光盤、數字資源和網絡導航等。

(1)電子光盤:指的是圖書館所藏書刊的光盤版、數據光盤電子出版物等一94第六章查閱文獻些電子數據光盤。

(2)數字資源:指的是互聯網上的電子圖書、期刊、論文等大型數據庫資源。

當前研究者可以利用的數字資源很多,其分類也各不相同。根據數字資源的語言可以分為中文數字資源和外文數字資源;根據數字資源的類型可以分為圖書數字資源、報刊數字資源、報紙數字資源、學位論文數字資源、會議論文數字資源等;根據數字資源的內容可以分為全文數字資源、文摘數字資源、索引數字資源等。

數字資源多為收費資源,由高校和科研機構購買,供研究者使用。目前,學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數字資源主要有中國知網、超星數字圖書館、讀秀中文學術搜索、書生之家、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人大複印資料數據庫、晚清和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CALIS學位論文庫、萬方數據庫、Ebrary電子圖書、EBSCOebookcollection(原netlibrary電子圖書)、SpringerLink電子圖書、EBSCOhost(ASP、BSP等所有數據庫)、ERC教育學全文數據庫等。

(3)網絡導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檢索係統中,一般還會提供相關網站導航與鏈接,研究者可以方便地進出一些有利於查閱文獻的網站。

目前,很多網站都有自己的學術搜索引擎,比如穀歌、百度、雅虎等,隻要輸入想要查詢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就可以查閱到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此外,一些學前教育網站也能夠提供學前教育方麵的信息,研究者也可以加以利用。

由上可知,查閱文獻是一項需要研究者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工作,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情況和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查閱。

第四節文獻綜述的撰寫查閱文獻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文獻綜述的撰寫。下麵,我們從文獻綜述的含義與類型、文獻綜述的基本格式以及文獻綜述應遵循的原則幾個方麵,對文獻綜述的撰寫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文獻綜述的含義與類型(一)文獻綜述的含義文獻綜述指的是對某個時期或某個專題的若幹文獻進行係統組織和敘述性95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概括。研究者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有兩個:其一,為自己的課題研究作鋪墊,在課題研究中承擔“承上啟下”的作用。借助文獻綜述,研究者可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狀況,說明本研究的背景,整理出關於該問題研究的現狀,並進行評價。這時文獻綜述並不是獨立的文獻,而是學術論文的組成部分(緒論、引言部分)。其二,為他人提供有關信息,使別人能夠從中獲得關於該研究問題的最新動態和進展的信息。這時,文獻綜述本身就是一項研究成果,是獨立的文獻,常常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期刊上。

(二)文獻綜述的類型文獻綜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目錄性綜述、文摘性綜述和分析性綜述。

1.目錄性綜述目錄性綜述是按照某一專題或某種共同特征將一定時段內出現的內容相似的原始文獻題名加以綜合描述。這種綜述類似於題錄,既不反應原始文獻的質量,也不涉及作者文中的觀點,僅是就事論事地提供信息,如某人做過什麼等。

2.文摘性綜述文摘性綜述對文獻探討的問題進行綜合描述。它反映的內容比目錄性綜述要明確、具體,但對所包含的信息不加分析和評論,隻是把收集到的文獻中論述的問題加以歸類,分別描述。文摘性綜述是課題研究常用的綜述形式。例如,關於《開展幼兒區域活動的經驗》專題的文獻綜述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進行綜述:①幼兒區域活動的概念與特點;②開展幼兒區域活動的意義;③幼兒區域活動的內容安排;④幼兒區域活動的空間布局;⑤幼兒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⑥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角色與地位。

3.分析性綜述分析性綜述是將原始文獻中討論的內容加以歸類、濃縮、綜合、分析,並附有綜述撰寫者的評論,甚至做出結論,述評結合。這類綜述要求較高,難度也較大,撰寫者除占有大量資料、熟悉專業內容之外,還需具備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批判閱讀能力。

二、文獻綜述的基本格式文獻綜述的撰寫有多種格式,但一般來說都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一)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主要撰寫背景材料、發展曆史、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及撰寫96第六章查閱文獻綜述的目的、意義和論述範圍。

(二)主體部分根據文獻的具體情況,主體部分可以分成幾個問題進行論述,論述問題的多少應盡可能與引言部分相對應;如果某一部分的內容特別多,可以將其分成若幹個小問題分別進行論述,以使其條理清楚。

主體部分是綜述的精華,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比較不同的學術觀點及其論據,給讀者提供考慮問題的依據。主體部分論述的問題要明確,如果有不同的學術觀點,一般應先說肯定的觀點,然後再說否定的觀點,要盡可能說明爭論的焦點以及到目前為止有無結論。主體部分引用的資料要注意質量,強調新觀點、新方法的運用,重複觀點和方法則少引用或不引用,隻需將重複內容歸類並提及即可。專業術語的翻譯要盡可能規範統一,轉述的語句必須忠實原文,不要斷章取義,歪曲作者的原意。

(三)結語部分結語部分主要是對主體部分進行小結,並進一步提出已有研究中還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研究的方向或展望。這部分是帶有總結性的語句,應做到恰如其分,尤其是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評述時應留有餘地。

(四)參考文獻部分參考文獻部分要將所引用的文獻全部列出。參考文獻的著錄應遵循一定的格式,按一定規則(作者姓氏首字母順序、文中出現先後順序等)進行排列。參考文獻部分既表明了文獻綜述中的資料有可靠來源,也表示對原作者勞動和著作權的尊重,並且還為讀者深入了解和探討問題提供有關文獻的線索,因此必須核對,確保無誤。

三、文獻綜述應遵循的原則好的文獻綜述應該遵循如下指導原則①:(1)選擇的文獻和手頭要研究的問題直接相關。

(2)將不同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凸顯其相關性。不能僅僅提供文獻的綱要,或者孤立寫一兩段,缺乏思想和結果之間的聯係。

(3)當不同研究報告的結果相互矛盾時(這種現象在教育研究中隨處可見),要仔細檢查結果中的差異,並嚐試給出可能的解釋。忽略差異,僅僅彙總效①威廉·維爾斯馬等著,袁振國等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6970頁。

9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應,會丟失信息,無法識別問題的複雜性。

(4)隻是列舉回顧所研究的領域是不完善的,需要擴展,說明本領域中還需要研究的問題。(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建議的研究能夠滿足需求,或者是重要的)(5)雖然需要準確引用參考文獻中的信息,但文獻綜述不應簡單羅列觀點。

(6)文獻綜述應該按照所研究問題的關鍵點進行組織。不要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文獻綜述,這會引起所回顧的研究的相關性和連續性的混亂。

(7)給讀者一些提示,以發現不同研究結果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某些研究結果可能會比另外一些重要,這需要標識出來。

(8)為文獻綜述提供結束語,不要用最後研究的評論作為整個文獻綜述的結束。提供一個小結,將最重要的要點綜合在一起。

此外,有研究者還對文獻綜述過程中可能會犯的錯誤進行了研究。鄧金按照綜述階段對每一階段可能出現的9種類型的錯誤進行了概括①。

第一階段(初始階段,包括從文獻中選擇那些和主題相關的文獻)類型1:無解釋的選擇。相關的研究被排除在文獻綜述的範圍之外,但是沒有給出排除的原因。

類型2:缺乏辨別。認為所有研究的質量、價值或者相關性相同,而其實不然。

第二階段(包括識別每一研究的背景、方法和結果)類型3:細節錯誤。對所綜述研究的取樣、方法、設計和其他細節等錯誤地表述。

類型4:雙重計數。把同一項目不同報告作為對同一結果的多重驗證,而實際上隻有一個項目或研究。

類型5:無法識別錯誤的結論。在陳述研究結論上,錯誤地表征作者的發現。這種錯誤不易發現,如果對結論不加批判的接受則會犯這樣的錯誤。

類型6:無根據的歸因。綜述者隨意賦予研究以結論或結果,而這些結論或結果並未獲得相關研究相關因素的證明。

類型7:抵製相反的結果。忽視和文獻綜述者所得結論不一致的研究結論。

第三階段(包括概括研究結果、得到對主題的一般性認識)類型8:間接錯誤。由於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產生的錯誤而導致概括的錯誤。即由於先期的錯誤導致後續的概括存在問題。

類型9:不能列舉與推論有關的所有證據。無法指出研究的結論或結果與①轉引自:威廉·維爾斯馬等著,袁振國等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7071頁。

98第六章查閱文獻推論之間的相關性。

文獻綜述對研究者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研究者應不斷提高自己撰寫文獻綜述的能力。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殨檿檿殨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附錄61殨國內較有代表性的學前教育網站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2.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http://www.edu.cn/)4.中國學前教育網(http://www.preschool.net.cn)5.學前課程研究網(http://www.xqkc.com/)6.北京學前教育網(http://www.bjchild.com/)7.上海學前教育網(http://www.age06.com)8.江蘇幼兒教育網(http://www.jskid.com)9.山東學前教育網(http://www.sdchild.com/)10.浙江學前教育網(http://www.06abc.com/)11.中國幼兒教師網(http://www.yejs.com.cn/)12.中國福利會幼兒教育網(http://www.cwii.org.cn/)13.台灣幼兒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wanchild.org.tw/)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殨檿檿殨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附錄62殨早期依戀幹預研究綜述①對於早期依戀對個體心理發展的持久影響,包括安全型依戀的積極影響與不安全依戀的消極影響,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2][3][4][5]這些研究與認知神經科學關於生命前三年神經係統受損會產生不可逆影響的研究,一起證明了早期依戀及其依戀幹預的重要性。[6]近年來,研究者從影響依戀安全性的因素入手,進①劉豔,穀傳華:《早期依戀幹預研究綜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7期,第3740頁。

99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行了一係列“打破不安全依戀”的早期幹預研究。[7][8][9][10][11][12][13][14][15][16][17][18]一、從行為層麵提高母親的敏感性這種類型的幹預都基於同一個假設:母親的敏感性、反應性與母嬰依戀的安全性之間存在因果聯係。因此,一些幹預的重點在於改善母嬰之間的接觸和互動,以提高母親的敏感性。Anisfeld等(1990)在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時給母親提供一個可以背著嬰兒的裝置,以增加母嬰的身體接觸,這種方法提高了母親對嬰兒信號的敏感性和反應性,結果也提高了嬰兒依戀的安全性。[19]另一些依戀幹預研究采用對存在撫養行為問題的家庭進行家訪等形式,改善母親的敏感性和反應性。VandenBoom等(1991)對100個低收入家庭中6~9個月大、氣質為易怒型嬰兒的母親進行幹預[7][20],包括三次家訪,幹預的內容主要是協助母親根據嬰兒特定的線索(特別是嬰兒表達的負性情緒線索,如哭泣)調整她們的行為,結果實驗組成為安全型依戀的兒童顯著多於控製組。Juffer和Bakermans等(2005)采用實驗組控製組隨機實驗設計,對更可能形成混亂型依戀的被收養嬰兒家庭進行幹預。[21]實驗組一的母親可以獲得一本有關依戀的個人手冊;實驗組二的母親獲得同樣的個人手冊,並接受三次錄像反饋家訪;控製組不進行任何幹預。結果表明:錄像反饋和個人手冊都能增強母親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個人手冊和家訪則都能提高嬰兒行為組織化的程度,也就是說這種短期的幹預能夠通過提高母親反應的敏感性來減少嬰兒混亂型依戀的比例。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母親養育質量的重要性。

元分析的結果也證實了這類幹預方式的有效性。VanIJzendoorn和Juffer(1995)對通過提高父母敏感性進行的依戀幹預研究的元分析結果表明:從行為層麵上對父母親的敏感性進行幹預,能夠有效地提高父母親的敏感性。[7]相對於那些對養育者的依戀表征進行幹預的研究來說,提高母親的敏感性對提高嬰兒依戀安全性的效果更好。集中指向敏感性行為的短期幹預最有效,它能夠顯著地影響依戀的安全性(d=0.48)。無論是對於問題較多還是問題較少的家庭,越是能成功地增強母親敏感性的幹預方式,越能增強嬰兒依戀的安全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母親敏感性與安全型依戀之間的因果關係。[22]二、對母親依戀表征進行幹預Bowlby(1973)認為,個體的依戀表征反映了其過去和現在與依戀有關的經曆。這種表征形成於生命的早期,形成之後相對穩定,會對個體的一生產生影響。[23]有些研究者由此從精神分析理論出發,開始對父母的內在工作模型進行幹預,以防止“不安全依戀的傳遞”。[24]但關於這種幹預效果的研究結論並不完100第六章查閱文獻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如Lieberman和Weston等(1991)采用家訪對母親的依戀表征進行幹預。[25]他們為母親提供支持和相關理論,一年之後實驗組母親對嬰兒的喜愛和理解程度顯著提高,但是嬰兒依戀類型的差異並不顯著。Egeland和Erickson(1992)采用有效教養方案,對因貧窮、缺乏教育、單身、社會孤立而被劃入不安全依戀高危人群的母親和嬰兒進行幹預,通過改變母親的依戀表征來提高母嬰互動的質量。[26]研究者幫助母親麵對她們自己的依戀發展史,鼓勵她們說出與依戀經曆有關的負麵情緒或情感,同時檢查和反省這些經曆與她們現在的養育方式的關係。結果表明,實驗組的74名母親在幹預之後對嬰兒的信號更加敏感,但控製組安全依戀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研究者推測,這種深入的幹預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所研究的高危人群,而且幹預所導致的內在效果也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反映出來,而成為一種“潛在效應”。

另一些研究選取典型的不安全依戀兒童及其撫養者進行了個案幹預研究,所得結果與上述結果有所不同。Leifer和Wax等對一名焦慮—回避型嬰兒進行個案研究[27],從嬰兒7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對其母親進行幹預,幹預分為15個單元,共持續8個月;第二輪幹預從第15個月開始,持續一年的時間。結果表明,隨著幹預時間的延長,母親對嬰兒的敏感和反應性逐漸增強,到20個月大時嬰兒已經轉化為安全型依戀;同時,母親也形成了安全型依戀表征。Murray和Duyvesteyn等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可以說,這類依戀幹預方式在大樣本中效果並不明顯(元分析也表明了這一點[7]),然而個別幹預時卻是有效的。

三、綜合性幹預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結合上述兩種幹預方式的綜合幹預研究越來越多。許多研究者還考慮了家庭環境、社會支持狀況等對依戀安全性的影響,把增加社會支持、提高母親的主觀幸福感都納入幹預的內容。

VanIJzendoorn等在對依戀幹預研究進行的元分析基礎上,針對影響幹預效果的因素,設計了兩種幹預方案:促進積極教養方式的錄像反饋式幹預方案以及促進積極教養方式和表征的錄像反饋式幹預方案。結果表明,它們都能夠顯著提高母親的敏感性,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嬰兒依戀的安全性,減少兒童外在的行為問題。[28]研究者認為,這些方案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可以作為依戀幹預的有效模式。前一種幹預方式可以分為三步:首先,讓母親熟悉和建立一種積極的母嬰關係,並用錄像反饋來加強這種聯係;然後,提高和強化母親的積極養育行為和策略;最後,通過加強母親的支持係統(如父親的參與),鞏固母親習得的行為。[29]後一種幹預方式除包括上述步驟外,還與母親討論她們童年的依戀經曆。

但是,這兩種方法對母親敏感性和嬰兒依戀安全性的影響並沒有顯著差別。國101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內也有研究者運用錄像反饋的方法對母親的敏感性進行幹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0]Marvind和Cooper從Ainsworth關於依戀安全性的觀點出發,設計了安全性循環幹預,目標在於發掘父母的潛能,一方麵重視父母敏感性的培養,另一方麵通過麵談反思父母童年經曆對現在的影響,以改變父母的依戀表征。結果表明,這種做法增強了兒童的安全性,使其依戀模式從無序到有序。[31]Heinicke和Fineman通過每周進行家庭訪談以及產後母嬰小組的討論,也增強了母親的敏感性與嬰兒依戀的安全性。[32]四、評價與展望總的來說,無論哪種幹預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親的敏感性。[7][22]其中,幹預的集中程度與開始幹預的年齡這兩個變量對幹預效果具有顯著影響,幹預的年齡在6個月左右更加有效,可以顯著提高兒童依戀的安全性;同時,行為層麵的幹預最有效,即針對母親敏感性行為的幹預能夠顯著地影響兒童依戀的安全性。[22]幹預的效果還可能受到研究方法的影響[7]:一是測量方法的問題,大多數研究所使用的陌生情境法得出的依戀分類結果是二分的而不是連續的;二是被試的流失,研究結果發現被試流失與依戀效果具有顯著相關,在一些長期性的實驗研究中,被試通常流失很多,特別是控製組被試容易流失。這可能是導致長期幹預效果沒有短期幹預效果好的原因。

依戀表征的幹預在個案研究與大樣本研究中顯示的幹預效果差異可能是因為大樣本幹預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這種方法對幹預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治療專業背景,並能夠把依戀理論與心理治療知識結合起來。[33]其幹預過程相當於人格重構的過程,對於個體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因而不容易實現。同時,在大樣本研究中可能存在Egeland和Erickson所說的“潛在效應”。另外,嬰兒本身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幹預的效果,如嬰兒本身的敏感性、是否患有自閉症等。[34]顯然,早期依戀的幹預研究取得了某些令人振奮的成就,為兒童早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參考價值。但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首先,無論是從行為層麵進行的幹預,還是從依戀表征層麵進行的幹預,都建立在撫養者的敏感性與母嬰依戀的安全性具有因果關係這一假設之上,這顯然是不完備的。影響依戀安全性的因素有多種,既包括撫養者尤其是母親本身的因素,也包括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同時還包括更廣闊的社會環境的影響。[35]另外,在母親的敏感性與嬰兒的依戀安全性之間還可能存在某些中介或調節變量[36],隻強調母親敏感性的幹預顯然難以收其全效。因102第六章查閱文獻此,在今後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在幹預中綜合考慮影響安全性的各種因素及其作用機製,在形成係統有效的幹預方法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依戀理論。其次,上述幹預研究也沒有顧及早期兒童可能存在的多重依戀問題。實際上,早期兒童可能對多個家庭成員形成“多重依戀”。能夠提高母嬰依戀安全性的幹預是否也可以提高嬰兒與其他成員依戀的安全性,這顯然是一個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總之,探索持久有效的適用於一般兒童的幹預方案和適用於特殊兒童的幹預方案,是未來依戀幹預研究的兩大任務。

參考文獻:[1]Joffe,L.S.&Vaughn,B.E.Infanf—motherattachment:Theory,assessment,andimplicationsfordevelopment.InJ.Cassidy&Shaver,P.R.(Eds.),Handbookof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clinicalapplications.NewYork:GuilfordPress,1999:265287[2]NICHDEarlyChildCareResearchNetwork.InfantMotherattachmentclassification:riskandprotectioninrelationtochangematernalcaregivingquality.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42(1):3858[3]GreenbergM.T.Attachmentandpsychopathologyinchildhood.InJ.Cassidy&P.R.Shaver(Eds.),Handbookof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clinicalapplications.NewYork:GuilfordPress,1999:469496[4]黃桂,張敏強.依戀的研究進展.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9296[5]胡金生.依戀的發展病理和精神病理.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3,17(5):353354[6]Dawson,G.,Ashiman,S.B.,&Carver,L.J..Theroleofearlyexperienceinshapingbehavioralandbraindevelopmentanditsimplicationsforsocialpolicy.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2000,(12):695712[7]VanIJzendoorn,M.H.,Juffer,F..Breakingtheintergenerationalcycleofinsecureattachment:AReviewoftheeffectsofattachmentbasedinterventionsonmaternalsensitivityandinfantsecurity.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1995,36(2):225248[8]Ainsworth,M.D.S.,Bell,S.M.,&Stayton,D.J.Infant—motherattachmentandsocialdevelopment:Socializationasaproductofreciprocalresponsivenesstosignals.InM.P.M.Richards(Eds.),TheIntergra103學前教育研究方法tionofaChildIntoaSocialWorld.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4:99135[9]Goldsmith,H.H.&Alansky,J.A..Maternalandinfanttemperamentalpredictorsofattachment:Ametaanalyticreview.JournalofConsultinandClinicalPsychology,1987,55:805816[10]DeWolff,M.S.,&VanIJzendoorn,M.H.Sensitivityandattachment:Ametaanalysisonparentalantecedentsofinfantattachment.ChildDevelopment,1997,68:571591[11]DavidR.Shaffer.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424427[12]Bakermans—Kranenburg,M.J.,VanIJzendorrn,M.H.,Bokhorst,C.L.,&Schuengel,C.Theimportanceofsharedenvironmentininfant—fatherattachment:AbehavioralgeneticstudyoftheAttachmentQ—Sort.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004,18:545549[13]OConnor,T.G.,&Croft,C.M..Atwinstudyofattachmentinpreschoolchildren.ChildDevelopment,2001,72:15011511[14]PascoFearonR.M.,&VanIjzendoorn.Insearchofsharedandnonsharedenvironmentalfactorsinsecurityofattachmene:Abehavior—Geneticstudyoftheassociationbetweensensitivityandattachmentsecurity.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42(6):10261040[15]VanIJzendoornMH.Adultattachmentrepresentations,parentalresponsiveness,andinfantattachment:Ameta—analysisonthepredictivevalidityoftheAdultAttachmentInter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1995,171:387403[16]BernierA,DozierM.Bridgingtheattachmenttransmissiongap:Theroleofmaternalmind—mindedness.InternalJo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2003,27(4):355365[17]陳琳,桑標.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性.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67275[18]Raikes,H.A.,&Thompson,R.A..Linksbetweenriskandattachmentsecurity:Modelsofinfluence.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5,26:440455[19]Anisfeld,E.,Casper,V.,Nozyce,M.&Cunningham,N..Doesinfantcarryingpromoteattachment?Anexperimentalstudyoftheeffectsofincreasedphysicalcontactonthedevelopmentofattachment.104第六章查閱文獻ChildDevelopment,1990,61:16171627[20]VandenBoom,D..PreventiveInterventionandthequalityofmother—infantinteractionandinfantexplorationinirritableinfants.InW.Koops,H.Soppe,J.L.vanderLinden,P.C.M.Molenaar&J.J.F.Schroots(E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hindtheykes.Anoutlin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icalresearchintheNetherlands,1991:249269[21]Juffer,F.,.Bakermans,M..J.&IJzendoorn,M.H...Theimportanceofparentinginthedevelopmentofdisorganizedattachment:Evidencefromapreventiveinterventionstudyinadoptivefamilies.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05,46(3):263274[22]Bakermans,M.J.,VanIJzendoorn,M.H.,&Juffer,F..Lessismore:Meta—Analysesofsensitivityandattachmentinterventionsinearlychildhood.PsychologicalBulletin,2003,129(2):195215[23]張秋淩,鄒泓.成人依戀研究在促進早期親子關係中的應用.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18(5):306308[24]Fraiberg,S.,Adelson,E.&Shapiro,V..Ghostsinthenursery.Apsychonanalyticapproachtotheproblemsofimpairedinfant—motherrelationships.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Psychiatry,1975,14:387423[25]Lieberman,A.F.,Weston,D.R.&Pawl,J.H.Preventiveinterventionandoutcomewithanxiouslyattacheddyads.ChildDevelopment,1991,62:199209[26]Erickson,M.F.,Korfmacher,J.&Egeland,B..Attachmentspastandpresent.ImplicationsfortherapeuticInterventionwithmother—infantdyads.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2,(4):495507[27]Leifer,M.,Wax,L.,LeventhalBelfer,L.,Fouchia,A.&Morrison,M..TheuseofmultitreatmentmodalitiesinearlyIntervention:aquantitativecasestudy.InfantMentalHealthJournal,1989,10:100116[28]VanIJzendoorn,M.H..Attachment—basedinterventionforenhancingsensitivedisciplineinmothersof1to3yearoldchildrenatriskforexternalizingbehaviorproblem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6,74(6):9941005[29]Velderman,M.K.,BakermansKranenburg,M.J.,&Juffer,F..Effects105學前教育研究方法ofAttachmentBasedinterventionsonmaternalsensitivityandinfantattachment:differentialsusceptibilityofhighlyreactiveinfants.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006,20(2):266274[30]許玉玲.對9~24月齡嬰兒母親敏感性和母嬰互動行為的臨床幹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7[31]MarrinR.,CooperC.,Hoffman.K.,PowellB..TheCircleofSecurityproject:attachmentbasedinterventionwithcaregiver—preschoolchilddyads.Attachment&HumanDevelopment,2002,4(1):107124[32]HeinickeC.M.,FinemanN.R.,RuthG.,RecchiaS.L.GuthrieD.,RodningC..Relationship—basedinterventionwithatriskmothers:outcomeinthefirstyearoflife.InfantMentalHealthJournal,1999,20:349374[33]Gowen,J.W.&Nebrig,J.B..Infant—motherattachmentatrisk:Howearlyinterventioncanhelp.InfantandYoungChildren,1997,4:6178[34]VanIJzendoorn.M.H.,Rutgers,A.H.&Swinkels,S.H.N.,etl.Parentalsensitivityandattachmentin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comparisonwithchildrenwithmentalretardation,withlanguagedelays,andwithtypicaldevelopment.ChildDevelopment,2007,78(2):597608[35]Lewis,M.Thechildanditsfamiliy:Thesocialnetworkmodel.HumanDevelopment,2005,48:827[36]Atkinson,S.,Goldberg,V.,&Pederson,D.,etl.Ontherelationbetweenmaternalstateofmindandsensitivityinthepredictionofinfantattachmentsecurity.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5,41(1):4253106第七章觀察法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殝檵檵檵檵第七章觀察法殝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觀”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感性認識活動,屬於認識論範疇,而不是生理學範疇的概念。觀察的重要特點正是在於強調“自然發生”的條件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幹預控製。

觀察是人類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基本方法,也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和手段。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收集資料、驗證資料,還可以了解差異、評價效果。觀察法是學前教育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尤其適用於對幼兒和教師行為進行研究。

第一節觀察法概述一、觀察法的含義與構成要素(一)觀察法的含義觀察法是指通過感覺器官或輔助儀器,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研究對象進行係統、連續的考察、記錄和分析,從而獲取事實材料的研究方法。

通過上述對觀察法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出,觀察法包含以下四層含義:其一,感覺器官和輔助儀器是進行觀察的兩條基本途徑。一般來說,觀察往往借助於觀察者的感覺器官來進行,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利用錄音筆、攝像機、數碼相機等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來進行觀察。

其二,“有目的、有計劃”是指通過觀察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獲取的資料都是事先設定的,觀察活動的時間、順序、過程、對象、儀器設備、記錄方法等都是預先安排好的。觀察法的觀察目標是明確、具體的,而這正是日常觀察與科學觀察的10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區別所在。

其三,“自然狀態”是指被觀察的對象必須處於常態之下,而沒有進行人為控製,目的在於使觀察對象的本來麵目客觀、真實地呈現出來。

其四,“係統、連續”指的是觀察應該是全麵的、縱向跟蹤的,而不是片麵的、偶發的。

其五,“考察、記錄、分析”是指觀察的基本過程,即通過認真觀察、詳細記錄、深入分析進而獲取對事實的了解和認識。

(二)觀察法的構成要素觀察法由四個要素構成,即觀察者、觀察手段、觀察對象和觀察對象的行為狀態。

1.觀察者觀察者往往是研究者本人或經過觀察訓練的研究者聘請的觀察人員。作為觀察者,必須要敏銳、仔細、準確,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寬的視野,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問題,能夠運用現代化的儀器設備輔助觀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係統性和全麵性。

2.觀察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察手段已經有了較大改進。雖然傳統的肉眼觀察、耳聽手記的觀察方式仍然是觀察的主要手段,但錄音筆、攝像機、數碼相機、單向觀察室等現代觀察手段也開始運用到觀察之中,有利於幫助研究者對那些“偶然”的和稍縱即逝的現象進行反複觀察,從而獲取更好的觀察效果。

3.觀察對象觀察對象包括兩個層麵,即教育活動中的人和教育活動本身。通過觀察,觀察者可以獲取如下信息:(1)環境信息:包括物理環境及其結構,比如幼兒園的布局、教室內的設施擺放等。

(2)人的信息:包括人的組織結構、被觀察者的特征(如性別、年齡等)。

(3)相互關係信息:包括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關係,這些關係既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既可能是計劃的,也可能是非計劃的;既可能是言語的,也可能是非言語的。

(4)教育環境信息:包括教育資源及其組織、課程安排、教學風格等。

4.觀察對象的行為狀態觀察對象的行為狀態應該為“真實狀態”,沒有因為外界的影響、幹預或控製108第七章觀察法而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觀察者要保證真實狀態下的觀察結果。

二、觀察法的特征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觀察不同,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它包括從觀察準備到獲得觀察結果的全過程的實施。通過這一過程,研究者能夠擴大感性認識,啟發思考,產生新的發現,因此,科學觀察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獲取經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具有如下特征:(一)目的性與計劃性科學觀察不是隨機的、盲目的。科學觀察的核心任務是針對特定選擇的需要,發現一定內容的情況,回答特定範圍的問題。因此,觀察法需要事先進行觀察設計,突出目的性和計劃性。

(二)直接性直接性是指觀察者與觀察對象有直接的接觸和聯係,中間不需要其他中介環節,觀察到的結果和所獲得的信息資料,也往往具有真實可靠性,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三)情境性科學觀察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實施的,對觀察對象不進行任何的幹預與人為控製,觀察到的結果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情景下發生的真實現象,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四)及時性科學觀察往往是即時進行的觀察,能夠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所獲得的信息資料比較及時。

(五)長期性觀察者可以對觀察對象進行較長時間的反複觀察和跟蹤觀察,對觀察對象的行為動態演變可以進行分析,這樣可以避免表麵化和片麵化。

(六)情感性觀察者在觀察時往往會受到個人的情感色彩和“先入為主”成見的影響。

(七)普適性觀察法的適用範圍較為普遍,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都普遍適用,而且其他研究方法諸如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等也都與觀察法有密切關係。

與科學研究中的觀察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往往是偶然發生的,是自發的和無目的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不重要。對從事學前教育工作109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幼兒園教師和研究者來說,對幼兒的了解,大量的信息都來自於日常生活觀察。因此,在不具備開展正式觀察研究的條件下,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觀察來了解幼兒,考察一些現象和問題。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科研方法,觀察法貫穿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在學前教育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前教育領域某一現象及其變化過程進行全麵、細致與深入地觀察,可以獲得認識該事物的比較充實和客觀的事實材料。在此基礎上,確定某個學前教育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學前教育現象及過程。通過觀察獲得對事物的最直接的認識,有利於學前教育科學理論的提出,也是總結研究學前教育經驗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二,觀察法也是檢驗學前教育科學理論觀點是否正確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前教育研究假設所推導出來的關於未知事實的結論,隻有通過觀察到的科學事實加以檢驗才是科學的、有價值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理論所以能夠成立,其根源就在於它同大量的單個觀察關聯著,而理論的‘真理性’也正在此”①。

第三,觀察有助於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形成。通過觀察可直接導致形成某些新課題,發現某些新觀點、新理論,為學前教育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

第四,觀察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設計的複雜儀器設備,不需要特殊條件,適用的研究範圍較廣。觀察法不妨礙被觀察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正常發展,因而不會產生不良後果。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幼兒的興趣、動機、個性以及認識能力的研究性觀察,更客觀地了解幼兒行為的各個方麵及個別差異,才能正確評價幼兒行為並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設想和方案,真正收到成效。

觀察研究方法的本質同時也規定了它的局限性。由於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它必然會受到錯綜複雜的各種各樣偶然因素的幹擾。研究者在觀察時原則上不能支配和控製研究對象及其發展過程,從而帶來了以下幾方麵的局限:①不能判斷“為什麼”這一類因果關係的問題,隻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的問題。②由於觀察時間和觀察情境的限製,在研究對象人數多且分散的情況下應用較困難。③由於學前教育現象的複雜且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觀察項目歸類推論性太多,會影響研究的信度。④觀察研究往往取樣小,觀察的資料瑣碎、不易係統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要將研究結論類推到其他總體中時,應謹慎小①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115頁。

110第七章觀察法心。特別是觀察者個人意識形態、價值觀以及感情色彩可能影響到觀察對象的態度和行為,而研究的偏差又不易被察覺,從而影響觀察結果解釋的客觀性。考慮到以上這些局限性,一方麵要使觀察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結合使用,另一方麵則要說明要真正科學地使用觀察法進行學前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有科學的態度並掌握方法的使用要領。

四、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在觀察法的實施過程中,多種因素都會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產生消極影響,導致出現研究誤差。一般來說,影響觀察法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研究樣本的選擇會影響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樣本選擇方麵,下列情形會影響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①選擇的樣本不能代表總體的全部特征;②選擇的樣本具有不穩定性,觀察者沒有認識到人群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從而無法比較當前樣本與以前樣本;③觀察所得數據不具有代表性,觀察者沒有考慮到樣本之間的地理和地區差異①。

第二,觀察者的個人素質也會影響到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觀察者個人素質主要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會影響到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①觀察者將個人的情感、興趣、期望和價值觀帶入觀察中,這一方麵可能會對觀察對象的表現產生誘導或影響,另一方麵也可能導致觀察記錄和對觀察對象的評價有失客觀;②隨著觀察時間的延長,因疲勞等因素導致觀察者改變了原來的行為判斷標準,降低了研究的信度;③技術錯誤,即觀察者由於缺乏觀察技巧,在記錄過程中出現錯記、漏記等問題。

第三,觀察對象因素。在觀察對象因素方麵,可能出現的“觀察者效應”也會影響到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所謂觀察者效應,是指觀察對象由於觀察者的出現而表現出的有別於自然狀態的行為。由於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被觀察者觀察,他可能會刻意隱藏或隱瞞某些行為,也可能會為了迎合觀察者的期望而刻意表現出某種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也會影響到觀察法的信度和效度。

(一)觀察法的信度在考察觀察法的信度時,觀察者個人素質對信度的影響往往受到更多關注,即“觀察者信度”。因為觀察者的記錄是否準確、客觀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研究結論是否科學。當一個以上的觀察者同時觀察時,每個觀察者的記錄是否準確、①薩特勒等著,陳會昌等譯,《兒童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第284頁。

111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客觀,不同觀察者對所觀察的行為的理解、表述與記錄是否一致等,都會對研究結論產生較大影響。考察觀察者信度一般可以從三個方麵來進行,即標準關聯觀察者的信度、觀察者間的信度和觀察者內部信度。

1.標準關聯觀察者的信度所謂標準關聯觀察者的信度,是指普通觀察者的記錄與專業觀察者的記錄達到一致的程度。當研究需要對較大的樣本進行觀察時,就要聘請、雇用其他研究人員輔助研究者完成觀察和記錄工作,這些人員如果不能熟練掌握觀察的要求,遵循觀察的程序,使用標準的記錄方法,則研究結果就很難達到準確、客觀。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正式觀察之前,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在正式觀察開始前,應對標準關聯觀察者信度進行確認,確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播放一段視頻資料,由專業觀察者和一般觀察者分別對其進行觀察、記錄,然後對兩者的記錄進行比對。此外,在正式觀察中,也應不斷對標準關聯觀察者信度進行測查,以確保所收集資料的準確性。

2.觀察者間的信度所謂觀察者間的信度,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觀察者的研究中,考量所有觀察者記錄的一致性。觀察者間的信度與標準關聯觀察者信度是有所區別的,觀察者間的信度強調的是所有觀察者記錄相符的程度,不僅包括一般觀察者與專業觀察者之間記錄的一致性,也包括一般觀察者之間、專業觀察者之間記錄的相符程度;而標準關聯觀察者的信度則隻關注一般觀察者與專業觀察者觀察記錄的相符程度。

觀察者間信度可以通過以下公式來計算:觀察者間信度=觀察者記錄相同行為的數量/(觀察者記錄相同行為的數量+不同行為的數量)①信度一般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現出來,越接近100%,則觀察記錄的可靠性就越高。

3.觀察者內部信度觀察者內部信度指的是觀察者在觀察記錄過程中的一致性,它考察的是觀察者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進行觀察時,是否遵守了同樣的標準,使用同樣的記錄方式。觀察者內部信度對觀察研究至關重要,它直接表明所選用的觀察者是否可靠。因此,在正式觀察以前,需要對每個觀察者進行考察和篩選。考①格倫達·麥克諾頓等著,李敏、滕珺譯,《早期教育研究方法———國際視野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24頁。

112第七章觀察法察與篩選的方法和信度計算的方法可以參照標準關聯觀察者的信度考察的方法與觀察者間的信度計算辦法。

4.提高信度的方法(1)在正式觀察開始之前,對需要觀察的行為進行嚴格、詳細、準確的定義,使每個觀察者都能夠清晰明了所要觀察的目標行為的特征,並能夠與其他相似或相近的行為做出區分。

(2)要設計和製定觀察準則與標準,盡可能對觀察的每個細小步驟都提出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這樣至少可以確保因程序化問題而導致的信度降低問題的出現。

(3)要對觀察者進行選拔和培訓,每種觀察記錄方法都有嚴格的操作要求,如果觀察者對此一無所知或不能熟練操作,就無法完成觀察記錄工作。即使觀察者有過使用觀察法進行研究的經曆,也要對其進行針對該項目的培訓,以確保每個觀察者都能明確操作過程和目標行為,使其遵循統一標準。

(4)單次觀察的時間不宜過長,長時間的觀察往往會使觀察者出現疲勞等問題,進而影響到觀察記錄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觀察法的效度影響觀察法效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結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結果的“代表性”指的是在某一時段內某一情境下,觀察者觀察到的被試行為是否具有穩定性,是否在其他時段、其他情景下也會同樣出現。研究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對被觀察者的行為進行觀察,這就需要選取目標行為可能出現的時段和情境來進行觀察。但問題在於,研究者選取時段內觀察到的行為是偶然出現的還是被觀察者的常態?是因為觀察者的出現而導致的被觀察者的刻意表現還是被觀察者的自然行為?如果是被觀察者的常態,是觀察者的自然行為,則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相反,如果僅是偶然出現的,或者是因為觀察者的出現而導致被觀察者表現出的行為,則代表性就大大降低甚至無從談起。

結果的概括性指的是根據觀察到的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應該能對其做出全麵與整體的了解。例如,對某幼兒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研究,通過多次觀察便可以達成對其全麵的了解。

以下措施有助於確保觀察法的效度:其一,要盡量覆蓋行為可能出現的時段,對某個對象某個行為也要反複進行觀察,避免偶然性;其二,采取一些措施與手段減少觀察者對被觀察者的影響,控製“觀察者效應”。

五、觀察法在學前教育研究中的意義觀察法在兒童研究中有著悠久的曆史,蒙台梭利、陳鶴琴、皮亞傑等著名教113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曾經運用觀察法對兒童進行研究,不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積累了大量運用觀察法的經驗。在學前教育研究領域中,觀察法的運用十分廣泛,適合多方麵的研究課題。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詳細考察兒童的身體發育和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各個方麵的情況,也可以通過兒童日常生活、遊戲、同伴互動等各種活動深入地理解他們的語言與非言語行為、情緒行為,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以及兒童在群體中不同的社會身份等。研究者還可以通過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觀察來進行課堂行為的管理、教育效果的評價、教學方法的比較等。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觀察法是最適合幼兒、幼兒教育的研究方法。

首先,觀察法是最尊重幼兒的,不需要幼兒做出超越其自身的反應。幼兒因其年齡特征與身心發展水平,思維以自我為中心,語言表達能力還較弱,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也有限。這些特點決定了很多適合成人的研究方法很難運用到對幼兒的研究之上。而觀察法要觀察的就是幼兒在自然狀態中的行為表現,並不對幼兒的行為做出特殊的、有別於兒童常態的要求。因此,觀察法更適合心智尚未發展完善的幼兒,其研究過程相對來說也更加容易。

其次,觀察法記錄的並不僅僅是被觀察者的目標行為,而且對被觀察者所處的環境、目標行為從出現到結束的全過程都進行考察。這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幼兒,更準確地解釋幼兒的行為。

最後,觀察法相對其他方法來說操作較為簡單,非常適合幼兒教師運用。幼兒教師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觀察法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也可以通過觀察更好地了解幼兒,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

第二節觀察法的類型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觀察有科學研究中的觀察和日常觀察兩類。除此之外,從不同角度,觀察法還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研究者應了解其分類與特點,以便在研究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一、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觀察根據觀察的情境與條件,可以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和實驗室中的觀察。

114第七章觀察法(一)自然觀察自然觀察是最古老也最基本的觀察,適用於對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研究。自然觀察也稱現場觀察,指的是在現場自然情境中,對觀察對象不加控製的一種觀察方法。通常采用紙筆對偶然現象或係統現象進行描述性的記錄和分析。

自然觀察能夠係統地記錄兒童的發展性變化,收集較為客觀、真實的資料,具有生態效應。但這種觀察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觀察所得的材料也多是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表現,難以確定其內在的因果關係。此外,自然觀察也難免帶有主觀選擇性,觀察者感興趣的行為表現會被觀察記錄,而一些重要的行為細節則有可能被忽略。

(二)實驗室觀察實驗室觀察又稱作控製觀察,指的是在觀察者控製條件的情況下,對學前教育現象或行為的觀察。這種觀察通常都要求觀察程序要標準化、觀察問題應結構化。

由於實驗室觀察是在嚴密的條件控製下進行的觀察,因而它能夠克服因觀察者主觀選擇而產生的誤差。但對環境條件的人為控製難度較大,實施起來比較困難,而這也會影響到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和推廣性。

二、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根據觀察是否借助儀器和技術手段來進行,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一)直接觀察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的眼睛、耳朵等自然感覺器官在現場進行直接觀察,從而獲取第一手資料的觀察方法。

直接觀察法的優點在於觀察者身臨其境,能夠獲得真切、具體、直觀的感受,有助於形成對被觀察者的整體性認識,適合於在實踐第一線的教師應用。其不足在於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紙筆記錄也往往會導致許多信息的遺漏,被觀察的很多行為現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原始情境難以再現。

(二)間接觀察間接觀察是指利用儀器設備或技術手段如錄音、錄像為中介,間接地對現象或行為進行觀測,從而獲取資料的觀察方法。

間接觀察能夠將現場情境盡可能地保存下來,供日後反複觀測和分析使用。

因此,直接觀察往往以間接觀察作為輔助,使觀察能夠更精確、更全麵。

115學前教育研究方法三、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根據觀察者是否介入被觀察者的活動,可以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一)參與觀察參與觀察是一種獨特的觀察方式,它要求觀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加入到觀察對象的群體或組織中,進行隱蔽性的觀察。

參與觀察的優點在於能夠掌握第一手資料,可以縮短觀察者與觀察對象的心理距離,深入到被觀察事物的內部,追根溯源,查明原委,發現用其他方式難以了解的問題。但是,參與觀察的主觀性較強,研究結果也不能重複驗證。此外,如果觀察者過分參與,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則往往會影響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以及觀察的客觀性。

(二)非參與觀察非參與觀察指的是觀察者不介入觀察對象的活動,以旁觀者或局外人的身份進行的觀察。非參與觀察既可以是公開的,即讓被觀察者知道有人在觀察;也可以是隱蔽的,即觀察者在觀察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觀察,這可以通過觀察屏或暗中設置的儀器進行。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觀察都是采用非參與觀察進行的。

非參與觀察的好處在於觀察者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和評價被觀察者的行為。但在某些研究中,如果觀察者不能夠深入被觀察者的生活,則很可能難以理解被觀察者的行為,觀察記錄也更像是實況記錄,而不是能夠得出準確結論的科學研究。

其實,在觀察的過程中沒有絕對的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研究者往往遊離於兩個極端之間。在觀察之初,觀察者為了全麵、客觀地認識被觀察者,可以作為一個旁觀者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觀察進行一段時間之後,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被觀察者,觀察者可以參與到被觀察者的活動中去;在觀察即將結束時,觀察者應盡量從活動中抽離,以確保客觀、中立的研究態度。在這樣的過程中,觀察者的角色在“參與觀察者”和“非參與觀察者”之間遊離,有時候作為“非參與觀察者”進行觀察,有時候作為“參與觀察者”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適當的、必要的參與有助於研究的推進,但是作為研究者應能平衡參與觀察的關係,畢竟參與是為了更好地觀察研究。至於研究者是否應該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不同研究的要求各不相同。

四、結構觀察和非結構觀察根據觀察是否事先確定觀察項目和觀察程序的嚴密程度,可以分為結構觀116第七章觀察法察和非結構觀察。

(一)結構觀察結構觀察也稱作正式觀察,指的是研究者在觀察開始前要對觀察對象、記錄標準、觀察時間、目標行為等問題進行周密的設計與安排,所有觀察者都要嚴格遵守上述要求進行觀察,做觀察記錄。結構觀察的基本特征是:觀察指標體係明確具體;嚴格對觀察行為分類、下操作定義;預先製定細致的觀察記錄表;在一定控製條件下進行觀察;範圍較大的觀察,需要對觀察人員進行培訓,建立信度;一般用量化方式分析資料;所得結果較為可靠。

結構觀察由於采用了標準化的觀察程序,能夠控製因觀察者主觀因素造成的誤差,相對來說具有更強的科學性,也更具說服力。但其對觀察者和觀察手段都有較高的要求,常用於描述性研究和實驗資料的搜集。

(二)非結構觀察非結構觀察也稱作非正式觀察,指的是一種無周密觀察計劃,沒有記錄表,記錄內容往往是文字描述和質性分析,結構較為鬆散,但便於實施的觀察。

非結構觀察適合於教師獲取日常教育、教學等方麵的信息以及對兒童身心發展各種特點的認識,多用於探索性的觀察研究。非結構觀察在科學性上略顯不足,但它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景中實施,方法靈活,有較好的可行性,常為實踐工作者采納。

在使用觀察法時,可以將結構觀察和非結構觀察結合起來。在觀察實施之初或者預觀察的過程中,使用非結構觀察來深入探索觀察對象和觀察問題,對正式的觀察計劃進行修正;在正式觀察時,還要有一個詳細、明確的規則以確保所有觀察者都能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觀察和記錄,以確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五、定期觀察和追蹤觀察根據觀察的實踐安排,可以分為定期觀察和追蹤觀察。

(一)定期觀察定期觀察是非連續性的,按一定時間間隔進行觀察,比如對某個幼兒進行行為觀察,規定每隔兩天觀察一次,這就是定期觀察。定期觀察一般隻能了解到某一個特定時段的情況,很難把握聯係性。

(二)追蹤觀察追蹤觀察是指對某個對象或某種現象進行較長時期的觀察,從而獲得發展性的資料。

追蹤觀察又可以分為長期觀察和短期觀察。長期觀察是連續不斷地、在較11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長時間內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其優點在於可以比較全麵、細致地了解被觀察者,但往往比較費時費力,對觀察對象的幹擾也比較大。短期觀察相對來說時間和精力比較集中,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對研究對象的即時了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一個片刻的印象,無法獲得比較全麵、深入的整體性了解。

我們還可以根據觀察內容的不同要求,將觀察分為係統觀察和局部觀察。

其中,係統觀察要求全麵整體地了解被觀察的對象或現象,通常需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計劃和一個較長的過程;局部觀察隻是側重了解某一個方麵的情況,獲得有關局部問題的認識。另外,根據觀察對象的範圍和深度,還可以將觀察分為全麵觀察和抽樣觀察。全麵觀察即對一定場景中發生和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它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一般比較容易把握現象之間的聯係,但其對觀察者的要求也很高;抽樣觀察指的是對觀察現象的場景、時間、人、活動等因素進行取樣,再對樣本進行觀察,它涉及的範圍較小,觀察易深入、細致,操作也較為容易,但對觀察者取樣的要求較高。

以上各種觀察類型有各自的基本特性、適用條件和各自的局限性,而它們之間又存在相互聯係、相互補充的關係。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前教育現象、內外在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製約,常常需要進行綜合觀察,根據具體情況將幾種有關的觀察方法有機結合,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觀察材料。

第三節觀察法的操作程序無論在量的研究中還是在質的研究中,觀察法作為一種具體的技術手段,都可以運用。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往往都遵循如下基本程序。

首先,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製定觀察計劃。要先對觀察的現象做一般性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

如果觀察的內容較多或情況較為複雜,可以采取小組分工觀察。最後製訂完整的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所需的次數、實踐、記錄方法以及所采用的儀器等。

其次,按照觀察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觀察進行過程中,一方麵要嚴格按照計劃進行,但又不能完全拘泥於觀察計劃,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在觀察時,要注意選擇最適宜的觀察位置,集中注意力,及時、認真做好觀察記錄,不要被無關現象幹擾。

118第七章觀察法最後,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利用一定的技術進行彙總加工,刪去錯誤資料,並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果整理時發現有遺漏,應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做處理。

由於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在指導思想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差異,觀察法在兩種研究中的運用也有所不同。為了更加清楚地進行表述,下麵我們分別對兩種研究方式中觀察法的使用程序進行介紹。

一、量的研究中觀察法的使用程序量的研究中的觀察主要是結構式觀察,即所收集的觀察資料都是量化的數據資料。量的研究中觀察法的使用一般遵循如下基本程序:(一)觀察前進行嚴格、係統的組織和計劃觀察者在進行觀察之前,要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製定嚴密、周詳的觀察計劃,包括觀察活動的時間、對象、程序步驟、過程、使用工具、表格設計、記錄方法等內容。嚴密、周詳的觀察計劃能夠提高觀察的效率和質量,增強觀察資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