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周洪宇,周采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11(當代教育史學前沿研究叢書)ISBN978-7-5701-0811-4Ⅰ.①教…?Ⅱ.①周…?②周…?Ⅲ.①教育史-史學-研究?Ⅳ.①G51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225074號?
目錄401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02第一節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的理論思考404第二節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發展格局406第三節西方國別教育史學409第四節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414第十八章?西方大學史研究415第一節研究緣起與早期曆史421第二節研究現狀與主要成就429第三節未來趨勢與展望436第十九章?民族主義與西方教育史學研究437第一節民族主義及其對西方教育史學的影響446第二節民族國家與美國早期教育史學464第二十章?戰後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的發展465第一節修正派教育史學468第二節西方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470第三節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教育史學002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473第四節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史學478第二十一章?西方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派479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教育史研究484第二節西方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495第二十二章?多元文化主義與美國教育史學研究496第一節教育史研究的多元文化主義主題與視角502第二節美國教育史的多元文化故事509第三節美國教育史家的多元文化認同515第二十三章?新文化史與教育史學516第一節新文化史與教育史研究523第二節新文化史視閾下的西方教育史學535第二十四章?課程史學研究536第一節課程史的知識譜係548第二節克裏巴德的課程史學561第二十五章?城市教育史研究562第一節城市教育史研究的興起與發展582第二節城市教育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592第三節城市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599第二十六章?女性教育史研究600第一節歐洲女權運動與歐洲女性教育史研究605第二節美國女性教育史的三重視野620第二十七章?兒童教育史研究621第一節兒童教育史研究的價值624第二節兒童教育史研究的特點626第三節兒童教育史研究的設想目錄003629第二十八章?曆史人類學與教育史學研究630第一節曆史人類學與曆史學的人類學轉向639第二節曆史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650第三節曆史人類學與教育史學研究659第二十九章?閱讀史與教育史學研究660第一節閱讀史研究的興起與發展662第二節閱讀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667第三節閱讀史之於教育史研究的必要和可能671第四節閱讀史視域下教育史研究體係的構建676第三十章?集體傳記法與教育史研究677第一節什麼是集體傳記法680第二節集體傳記法的發展曆程684第三節集體傳記法在各曆史研究領域的運用687第四節集體傳記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使用696第三十一章?媒介技術:一種“長時段”的教育史研究框架699第一節現代傳播革命與曆史研究的變革708第二節媒介技術“長時段”視角下教育的曆史演變720第三節媒介技術“長時段”教育史分析框架的意義723結語?教育史學的時代使命與未來走向724第一節教育史學的時代使命742第二節教育史學的未來走向754附錄一?國際教育史研究取向與趨勢及其啟示769附錄二?肩負使命:第40屆國際教育史學大會觀感775附錄三?柏林世界教育史大會略記778附錄四?空間轉向:教育史學研究新視野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西方教育史學史是教育史學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一個基礎性的學科,該研究是對西方教育史著述的一種反思。西方教育史學史的研究價值在於為我們認識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提供一個認識的基礎和參照標準,有助於我國新時期在西方教育史學研究所麵臨的各種挑戰中獲得新的發展。本章主要從西方教育史學的理論依據、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格局、西方國別教育史學研究和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幾個方麵介紹了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西方教育史學研究團隊十餘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助於相關學者從一個側麵了解當代中國的西方教育史學史研究發展態勢。
402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第一節?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的理論思考要從事西方教育史學領域的研究,首先必須關注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筆者研究了外國教育史學史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區分了教育史和教育史學史在研究對象上的差異,認為教育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發展的客觀曆史進程,“教育史學史則是對教育曆史認識的再認識,反思的再反思”。a大多數教育史研究者主要致力於從教育曆史發展客觀進程的研究視角去探究,對於教育史著述本身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研究主體對於教育發展的客觀曆史進程的認識是否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從教育史學史的視角對其進行對反思。其次,探討了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設及其意義,在對美國教育史學史上的兩位著名代表人物E.P.卡伯萊(E.P.Cubberley)和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Cremin)的教育史學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和比較的基礎上認為“單單史實本身不可能自發地或自動地形成教育史學,最後賦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為教育史學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b再次,從教育史研究前提假設的意義出發,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對於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運用唯物史觀進行教育史研究時,應關注我國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最新動態和成果;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還有助於研究戰後西方教育史學史,因為馬克思主義曾對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c最後,探討了民族主義與西方教育史學研究之間關係的重要理論意義,從民族主義視角關注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史學的興起及其當代轉型,以及民族主義對西方教育曆史發展的深刻影a周采:《關於外國教育史學史研究的思考》,載《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第2期。
b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設及其意義》,載《河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c周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教育史研究》,載《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03響,進而反思了近代以來西方教育史學的曆史發展的若幹問題。a筆者認為,民族國家史學的發生和發展在西方有其一定的曆史背景。蘭克史學的成功就在於確立了民族國家史學的範式,但民族國家史學也存在一些明顯弊端,突出表現在民族國家史學是西方中心論在曆史著述上的集中反映,即強勢文化或文化霸權的反映。應關注近代以來民族主義思潮或思想如何影響了近代以來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從比較的視角研究近代西方各國教育史研究的民族風格;關注民族國家史學的轉型對於西方教育史學的影響。
一些研究者從美國和加拿大教育史學研究的案例出發,對西方教育史學研究中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思考。其一,以美國著名教育史家的教育史編撰為案例,分析了教育史家在教育史編纂中的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動機,認為“克雷明教育史編撰之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動機表明,教育史學家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也從反麵證實,我們平常所接受的教育史文本,隻是多種可能性中可選擇的一種”。b其二,研究了“家庭策略”方法在加拿大教育史研究中的運用,在此基礎上展示了家庭史和教育史相結合在方法上的互補優勢,思考了對我國教育史研究一些借鑒意義。c其三,回顧了美國教育史學研究在中國30年的發展曆程,認為“經曆了探索與沉寂、譯介與開拓、深化和獨創幾個階段,成為近百年來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研究最為令人注目的一頁”。d其四,從後現代主義視角研究了曆史的故事性內含了史學的受眾維度,認為“史學受眾的問題實際上是史學認識論批判的內容。從史學受眾視角出發,發現教育史學的危機可以轉換成一個受眾流失的問題。教育史學可以從內外兩方麵尋找受眾,以擺脫危機走出困境”。ea周采:《民族主義與西方教育史學》,載《大學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
b武翠紅、周采:《教育史學家主體性的發揮》,載《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4期。
c武翠紅:《論“家庭策略”方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運用》,載《教育學術月刊》2012年第1期。
d武翠紅、周采:《三十年回眸:美國教育史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載《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4期。
e馮強、周采:《史學受眾與教育史學》,載《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年第4期。
404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第二節?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發展格局在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發展格局方麵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麵的研究:首先關注了曆史研究視角的轉移對拓展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傳統曆史學是“自上而下”的曆史學,關注帝王將相和社會精英,主要依據檔案進行研究。從傳統的西方教育史研究領域看,主要關注政府的學校教育政策或立法,以及大教育家的思想或理論。而戰後“自下而上”的曆史學的發展給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烙印。曆史學界關於“曆史研究視角的轉移”的含義主要指從工人運動史到勞工史,從女權運動史到婦女史,從心理史到心態史,從思想史到心智史以及口述史。a“自下而上”的曆史學的性質和特征在勞工史、婦女史、心態史和心智史等方麵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並極大地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領域。從美國發端的教育史學的重新定位是一個國際性的過程,幾年以後就傳到了歐洲大陸,社會科學和社會史導向的研究範式開始挑戰傳統教育史學模式。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學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發展。b其次,對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一般趨勢和特征進行了思考。20世紀的西方史學發生過兩次轉變,先是從傳統史學(theoldhistory)轉向新史學(thea楊豫、胡成:《曆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211頁。
bDavidA.Reeder,“History,EducationandtheCity:AReviewofTrendsinBritain,”inTheCityandEducationinFourNations,ed.R.K.GoodenowandW.E.Marsden(CUP,Cambridge,1992),56—67;ChristineHeward,“PublicSchoolMasculinities:anEssayinGenderandPower,”inPrivateSchools:Tradition,ChangeandDiversity,ed.G.R.Walford(London:Chapman,1991),123—136;AnnaDavin,“TheJigsawStrategy:SourcesintheHistoryofChildhoodinNineteenth-CenturyLondon,”HistoryofEducationReview,vol.15,no.2(1986),156—167.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05newhistory),後出現敘述史學的複興,逐漸形成傳統史學、新史學和新新史學“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戰後國際史學轉向和師範教育機構轉型的雙重夾擊下,傳統西方教育史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嬗變,先是在曆史學社會科學化潮流的影響下朝著新社會史的方向發展,後來在新文化史學的影響下出現了新文化教育史學。“進入21世紀,一方麵,運用傳統教育史學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許多教育史家為捍衛教育史學的獨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麵,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學與新社會史學取向的教育史學既相互博弈又取長補短,形成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三足鼎立和多元化發展的態勢”a。
再次,研究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西方傳統教育史學模式的基本特點是直線進步史觀、自上而下的視角、注重研究製度史和思想史,在曆史編纂方麵則注重敘述。20世紀50年代以後,西方教育史學在國際史學潮流的影響下傾向於社會科學化的教育史學,借助於各類社會科學的理論視角來研究教育史。此外,在後現代主義曆史學和新文化史學的影響下,以往的結構史和宏大敘事逐步讓位於對個體教育經驗的細致而深入的描述。b上述研究表明,多元化發展成為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一般特征。流派紛呈和多元闡釋的格局逐漸形成。在兩次轉向之後,各種意識形態影響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社會性別—女性主義教育史學、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史學、城市教育史學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多元化發展也帶來一些負麵影響,如出現了所謂“碎化”危機。“由於碎化的緣故,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學缺乏對國家、民族和教育史演變的綜合性研究。此外,後現代主義思潮對教育史學的滲透助長了相對主義,過分強調語言獨立性,從而否定了評價教育史學著作的最終的客觀標準”c。
a周采:《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載《南京師大學報》2009年第6期。
b周采:《多元化發展的戰後西方教育史學》,載《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5期。
c周采:《曆史研究視角的轉移與戰後西方教育史學》,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406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第三節?西方國別教育史學在西方國別教育史學研究方麵,主要對美、英、法、德和澳大利亞等多國的教育史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2006年,筆者在《美國教育史學:創立a
與嬗變》一書中提出了百年美國教育史學史研究的宏觀闡釋框架,認為在19世紀形成了美國公立教育史研究的史詩模式,而在20世紀中期以後,這種美國教育史研究的傳統模式受到了挑戰,並在國際史學發展的影響下發生了深刻的嬗變。美國傳統教育史學模式以卡伯萊編寫的教材《美國公立教育》為經典代表,在美國教育史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而美國新教育史學的代表作是克雷明三卷本的《美國教育》。有學者認為,《美國教育史學:創立與嬗變》一書“展示了上述美國教育史學百年發展曆程,成為我國第一部係統研究美國教育史學史的專著,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國別教育史學史”。b2008—2011年,有學者陸續發表數篇論文,從教育史觀、教育史學認識論和教育史編撰方法等維度較為深入地研究了勞倫斯·克雷明的教育史學思想,認為從總體上看,克雷明的教育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跳出傳統的卡伯萊時代的教育史觀,但不再是單線進步史觀,而是一種立體多元的教育史觀。克雷明在教育史料的選擇上不再像傳統史家那樣主要注重檔案,也注重其他各種史料,如布道詞、個人傳記和書信等。在教育史編纂上,克雷明努力綜合敘述和分析兩種方法,發展了一種麵向問題的敘述史學寫作模式,有力地推動了美國a周采:《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b鄒海燕:《美國教育史學百年發展曆程回眸──評〈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載《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7期。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07a
教育史從傳統教育史學向新教育史學的變革。2015年,有學者撰文研究了美國新教育史學轉向中的問題意識,認為美國教育史學界“於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向新教育史學轉向。其中在書寫範式上的轉向最具有代表性,主要表現為從傳統的敘述到以問題意識為基礎的敘述。”b在法國教育史學研究方麵,有學者研究了20世紀中期以來法國教育史學的發展情況,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後,法國教育史學在年鑒學派的影響下獲得迅速發展。“其發展特點具體表現為跨學科研究方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大量應用,研究視角的轉換,史料獲取方式的多元化和學術成果的不斷湧現。”c作者也注意到教育史領域的擴展帶來的負麵影響,主要表現是教育史學科的特點更加弱化了。
在英國教育史學研究方麵,2011—2014年,有學者研究了戰後英國教育史學的發展及趨勢,以及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英國教育史研究的轉向,認為受西方曆史學轉向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影響,20世紀中葉以後,英國教育史學研究從傳統教育史學模式向新教育史學邁進。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教育史研究也存在碎化和缺乏實用性等問題,教育史學科麵臨被撤出師資培訓課程的危機。
經過多年努力,英國教育史學者日益重視教育史研究的實用性,注意複興民族國家教育史研究,“促成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使英國教育史研究逐漸走出危d
機,並重新贏得在教育學大家族中備受尊崇的地位”。2015年,有學者在《英國教育史學:創立與變革》一書中充分肯定了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是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並以傳統教育史學、新教育史學和全球教育史學三個範型的轉換為主線,係統地研究了英國教育史學演變的曆史進a武翠紅:《勞倫斯·克雷明的教育史學方法論述評》,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1期。
b王堂堂:《危機中萌發:美國新教育史學轉向中的問題意識》,載《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5年第2期。
c鄔春芹、周采:《20世紀中期以來法國教育史學發展初探》,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1期。
d武翠紅:《全球化時代下英國教育史研究的轉向》,載《學術論壇》2014年第12期。
408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程。a在德國教育史學研究方麵,筆者研究了19世紀德國經曆的深刻思想變遷,揭示了近代德國曆史學的民族特征,介紹了1945年以來德國曆史學界的反思,並思考了對德國教育史和德國教育史學史研究的啟示,尤其重視德國教育史研究的民族傳統和政治語境對教育史學發展的影響。b有學者研究了戰後德國新教育史學經曆的三個發展階段,認為新教育史學的發展使德國學界擴大了“教育”概念的內涵,拓展了教育史研究領域,並廣泛采用了計量史學方法。當然,“新教育史學也受到諸多批評,如教育史研究具有明顯的政治化特色,並且在當今德國的教育史研究中,缺少係統的理論指導”。c此外,有學者研究了戰後澳大利亞教育史研究模式發生的主要變化,認為“傳統傳記和集體傳記方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傳統教育史學的勢力,和新教育史學家一起推動了澳大利亞教育史學的發展”。d還有學者研究了21世紀以來加拿大教育史學科的新發展的主要特點:“研究主題廣泛而有時代特色;注重對本土教育史學、傳記研究;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關注大學史研究以及對女性主義教育史研究的創新;注重加強學生的曆史意識和曆史思維的培養。”ea武翠紅:《英國教育史學:創立與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b周采:《論德國教育史學的民族傳統》,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1期。
c武翠紅:《二戰後德國新教育史學的發展及政治化特征》,載《大學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
d武翠紅:《戰後澳大利亞教育史學的發展》,載《教育學報》2012年第1期。
e諸園:《21世紀以來加拿大教育史學科新發展》,載《比較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09第四節?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所謂“學派”是指在學術研究與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學術價值觀念、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麵有共識的群體,有一批代表性人物和被同行認可的學術創新成果。周采研究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的發展狀況,認為受各種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西方主要國家先後出現了修正派教育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女性主義教育史學和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史學等流派。“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又存在交叉和相互影響的情形;各流派研究觸角不同程度涉及勞工教育史、少數族裔教育史、城市教育史、婦女與性別教育史、婚姻與家庭史、兒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領域;”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存在著曆史相對主義盛行和‘碎化’危機。當代西方教育史學麵臨的難題是如何在多元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綜合。”a筆者研究了美國教育史學中溫和修正派出現的背景、溫和修正派發展曆程及其主要代表和一般特征,認為直至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教育史學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是美國公立學校頌歌模式。20世紀50年代末期,受西方曆史學轉向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影響,美國教育史學研究模式也發生了嬗變。有學者研究了微觀史學思想與美國新教育史學轉向之間的關係,認為在“美國新教育史轉向過程中,在研究視野上轉而用社會群體置換了傳統關鍵性單一個體,研究史料上試圖涵蓋各種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實踐活動印記,研究方法上演變為以敘述為基礎的問題史趨向,這些研究範式的轉變讓美國教育史學得以擺脫自身的學科危a周采:《戰後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的發展》,載《教育學報》2010年第1期。
410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機的同時還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a研究當代西方史學流派的學者認為:“西方婦女史研究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業已成為當今蓬勃發展的社會史研究中一個令人矚目的新b
領域”。有學者研究了社會性別分析範疇對教育史研究的影響,認為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教育史學家借鑒婦女—性別史的研究方法擴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視野、空間和深度。“二戰後英國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的發展經曆了從婦女教育史到婦女—社會性別教育史的嬗變過程。教育史學家圍繞婦女教育問題及引入社會性別分析範疇展開激烈的爭論,湧現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傳統教育史學,擴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視野、空間和深度”c。
在美國女性教育史學史研究領域,有學者研究了戰後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的發展趨勢,認為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經曆了從婦女史到婦女教育史、從婦女-社會性別教育史研究到後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研究的轉向。d該研究將美國女性教育史學史的發展曆程分為傳統、現代與後現代三個曆史階段,並對不同曆史時期的女性主義理論流派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別選取社會性別、差異和公民身份等分析框架,較為深入地研究了美國女性教育史學曆史發展軌跡,認為“後現代視野中的美國女性教育史學具有‘普遍史’的特點,在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的影響下,尤其強調女性在曆史變遷中的雙重角色以及女性群體內部的差異性和文化多元性”e。
筆者研究了全球史流派的特征,並探討了在全球史視野下應如何進行教育史研究的問題。在後冷戰時代,國際史學界加強了對世界史(worldhistory)和a王堂堂、周采:《微觀史學思想與美國新教育史學轉向》,載《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4年第2期。
b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
c武翠紅:《二戰後英國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的價值訴求及借鑒意義》,載《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第2期。
d諸園、周采:《戰後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史學的發展和趨勢》,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e鮑碩來、諸園:《美國女性教育史學三重視野》,載《學術界》2015年第3期。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11全球史(globalhistory)的關注,出現了“全球史”新學派,在曆史觀、曆史分期、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論等方麵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尤其關注“大範圍的互動研究”。“全球史在普世價值觀、曆史觀、研究對象、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麵有許多新觀點,對傳統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諸多挑戰和啟示。教育史學者應密切關注國際史學發展的這種新趨勢,並考慮如何加以應對,我們可以從全球史視野推進教育史研究。”a有學者對英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流派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運用社會總體性觀點對教育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進行了反思,運用階級衝突觀念批判英國傳統教育史學的直線進步史觀,推動了英國教育史學轉向馬克思主義。“英國學者在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重新挖掘新史料,開辟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從而使英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學作品繼承了傳統教育史學的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特征,湧現了眾多思想性和可讀性並重的教育史著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教育史學成就。”b美國城市教育史學以“城市學校教育變革”為研究對象,關注城市公立學校教育的發展及變革曆程。有學者較為深入地研究了美國城市教育史學的發展曆程,提出了自己對美國城市教育史學發展的曆史分期,認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初,城市教育史並沒有引起教育史學家的重視。1968年凱茨的《對早期學校改革的嘲諷:馬薩諸塞州19世紀中期的教育革新》標誌著美國城市教育史學的誕生。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國城市教育史學發展的黃金時代”。c多元文化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術界較有影響力的政治思潮,旨在清除近代以來民族主義所產生的一些傷害。到21世紀初,多元文化主義在自由主a周采:《論全球史視野下的教育史研究》,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第9期。
b武翠紅:《論馬克思主義與英國教育史學的博弈與創新》,載《現代大學教育》2013年第2期。
c鄔春芹:《美國城市教育史學發展曆程初探》,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第5期。
412教育史學前沿研究下卷義國家逐漸式微。多元文化主義並沒有成為使美國政治社會統為一體的連接紐帶。“對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引發的諸多問題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深入剖析美國教育史學上的名著,進而關注和探討當代美國教育史研究所麵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美國教育史家是帶著自己的價值判斷來書寫曆史的,中國學者在將其作品作為史料時應當注意其社會政治立場或價值取向。”a筆者從多元文化主義視角研究了美國教育史學編纂的三種模式,即卡伯萊模式(熔爐說或同化說)、克雷明模式(文化拚盤說)和斯普林模式(文化戰爭說),認為一定時代的美國社會文化曆史背景對美國教育史家的著述活動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盡管所有新的教育史學潮流都對自19世紀末建立的支配教育史學家的民族國家的中心地位進行了挑戰,但民族國家在教育史寫作中仍然得以存留,隻是以一種新的形式繼續發展,傳統教育史學在複活。另一方麵,新教育史學也發生了變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麵對後現代主義教育史學帶來的碎化,西方教育史學者加強了國際教育史學者交流和合作,進行跨國和跨文化的比較教育史研究,從宏觀上考察教育的發展曆程,大寫教育史再生。在後續研究中,我們將關注新社會史和新文化史對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深刻影響。
(周采)附錄:相關文獻1.諸園:《美國女性教育史學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2.武翠紅:《英國教育史學:創立與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3.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周采:《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周采等:《當代西方教育史學流派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6.周采:《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載《南京師大學報》2009年第6期。
a周采:《多元文化主義視閾下的美國教育史研究》,載《教育學報》2015年第3期。
第十七章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綜述4137.周采:《曆史研究視角的轉移與戰後西方教育史學》,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