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jq�6_冗閑合集冗閑合集RONGXIANHEJI李華青著江西高校出版社冗閑合集圖書在版編目(CIP冤數據冗閑合集\/李華青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0ISBN978-7-5493-2890-1Ⅰ.①冗…Ⅱ.①李…Ⅲ.①中國文學—當代文學—作品綜合集Ⅳ.①I217.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256536號冗閑合集李華青著責任編輯邱建國蔡陽意裝幀設計彭威排版製作鄧娟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郵政編碼33004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編輯部電話(0791)88595397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南昌市紅星印刷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3.25字數285千版次201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2890-1定價45.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4-592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冗閑合集致謝老領導舒惠國為《冗閑合集》題詞並序,情意滿滿,感何言喻!

中共江西省委原書記、國家人事部原副部長(正部長級)舒惠國書贈序一1序一撫河悠悠情悠悠撫州是江西的一塊熱土,是全國著名的才子之鄉,文化底蘊深厚,鄉裏情誼純真,物產豐富,人才輩出,真是人傑地靈。

我在撫州工作時間雖短,卻情意悠長。撫河人、撫河景都珍藏心中,常常憶起。今天,讀華青同誌送來的書稿《冗閑合集》,更引發了我對舊時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臨川的老街老巷、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的鮮活記憶。正如華青所說的,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回憶過往舊事,越喜歡重複著曾經的老舊生活,因為在我們的心中依戀太深。

華青書中詩一般的語言讓我重新領略了撫河的美:“撫河像一條長長的瓜藤,結滿密密匝匝的村子。撫河,撫河人家的四季。

寧靜的生活流出縷縷溫馨。絲瓜花、南瓜花開滿菜園子,笑聲壓彎了果實,露水潤濕了蝴蝶的薄翼。早晨的陽光初照人,太陽的方向就是日子的方向。”撫河美,撫河的人更美。書中描繪了一群樸實的人對生活的詩意夢求,細膩地塑造了許多一心為民的好幹部形象和勤儉善良的好百姓形象。這些生動親切的人和事就在你的身旁,真實得可感可觸,個性特質直透人心,永久難忘。作者把現實生活2冗閑合集中閃光的地方擺在你的麵前,充滿了正能量。

讀華青的作品感到字裏行間有股濃濃的人情味,這種人情味一方麵來自他對人性、人情、民俗的熱愛與尊重,另一方麵來自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品味與慨歎,從而勾起讀者諸多思考。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部體現了群體精神的時代書寫,是撫河人尋夢追夢的現實印記。

書中對輝煌厚重的臨川曆史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特別是對王安石、湯顯祖、曾鞏、陸象山等璀璨群星的人文情懷作了重筆記敘。作者感歎道:“一個人如果沒有飽滿的人文精神就是一個缺失仁德之人。文化說到底就是體現在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把他孫女在英國求學時期的一篇博文《隨手紀念》也引敘了進來,讀後第一印象是90年代青年的形象躍然眼前,她用樸實流行的網絡語言記敘了學習與生活的情狀,抒發了對異國他鄉的文物與風情的內心感受,意韻豐富。

這也是作者對家庭的愛的人性體現。

華青一輩子安分守道,素心平淡。今寫上一些文字權且充序,亦為友情見證。

2013年11月30日序二3序二鮮花開得更加豔我認識李華青同誌已有一些日子了。大概是在1983年冬,曾鞏逝世九百周年的時候,我到南豐去參加紀念活動,華青任縣委宣傳部部長,負責組織這次集會。三年過去,我到黎川,他以縣委書記的身份出麵接待。兩次見麵,給我的印象,都是那樣的樸實、忠厚、熱情,道地的人民公仆形象,使人不能忘懷。十年之後的今天,他已是撫州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聽說我要去流坑,專程趕到樂安來陪我們。多年不見,有說不完的話。返至撫州,他拿出一摞手稿,希望我為他行將出版的散文集寫幾個字。

我沒有想到他在繁忙的黨務工作之暇,能寫出這樣漂亮的文章,驚歎之中,竟不知道說什麼好。

在中國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文章,都可稱之為散文,諸如經史子傳,均以散文視之。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裁的演變,散文僅限於文學領域中與講求韻律的詩歌不同的文體。到了現代,散文成為別於詩歌、小說、戲劇的一種文學體裁。古人散文的精彩之處,是善於通過對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敘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生的價值或社會的意義。他們在描繪鋪陳之間,寄托遐思,抒發情感,致性靈於草木,寓哲理於山水,於細枝末節之中,暢論文章學問,給人的啟迪既廣闊又深遠,因4冗閑合集而曆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散文的這一傳統,因“左”的影響,而被迫中斷。那些年間,許多散文敘而不議,平淡乏味,為人傳頌的作品如鳳毛麟角,有的作家竟鉗口擱筆,散文園地令人有荒蕪之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猶如春風,大地複蘇,百花綻開,華青同誌欣逢其時,得以在文學領域施展才華,發表一篇篇既繼承中國散文優良傳統,又富有時代新意的佳作。

其中《藏在深閨人未識———記江西最大的嚇通瀑群》,記述的是罕為人知的坐落在江西省樂安縣內的嚇通瀑布群,讚歎的卻是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姑山雨》說的是雨中暢遊位於南城郊外的麻姑山,歌頌的卻是麻姑的傳說和純真的愛情。《龍鳳岩畔》以遊廣昌郊外的龍鳳岩為引線,大談婚姻與家庭的哲思,將聖潔的愛與世俗的怨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四夢”圓———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開館抒懷》在讚賞新建的湯顯祖藝術中心園林美景的同時,濃墨重彩地頌揚以湯顯祖、王安石、曾鞏、晏殊、陸象山等為代表的臨川文化,進而盡情地表彰“才鄉代有才子出”的現代臨川才子。《洗心池》的故事,讀起來有點古老、原始,但它每天都可以寫出新的篇章,而心還是要“時時勤拂掃,莫使染塵埃”。《山哥》的情節表現了時代創造人的主題,也揭示了有誌者事竟成的人生信條,更讚美了男女之間真正的愛情。

《聽蟬》以唐代三位大詩人對蟬鳴不同看法的詩句,抒發自己的感慨。將蟬擬人化,古今一體,作者的不同之處是比我們的唐代詩人更為客觀、更為冷靜,對於批判者更具批判的精神。《濤聲依舊伴書聲———曾鞏“讀書岩”畔抒懷》稱頌了曾鞏讀書岩,批評了古代的“讀書當官”論和今天的“讀書升學”論、“隻玩不學”論,稱讚“有書真富貴”,向往著“盤桓於讀書岩畔,享受生命的樂趣”。如此等等。作者以詩的語言,鮮明、生動、形象地敘述了序二5許多山水、人物、民情、風俗,由景生情,從情入理,議論風發,舒卷自如,充分運用散文自由揮灑的特點和長處,或窮溯本原,或探測幽微。無須修飾,真情得以披露,不受限製,思路隨意馳騁,以至俚言化為雋語,幻覺頓成妙諦。華青散文,雖未爐火純青,卻也深諳其中三昧。

華青是個有作為的人,認為人生在世,無論立德、立功、立言,多多少少應該遺點東西給子孫,不求流芳千古,總要惠及後人。本著這種心願,在工作之餘,夜以繼日,孜孜以求,積下這些文字,僅這種艱苦卓絕、堅韌不拔的精神就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這些散文的取材多在撫州一隅,但這並不限製他思路的開闊與寄情的深遠,反而更為有利於他深入地發掘,同時也更使他的作品充滿著鄉土的氣息。科學無國界,文學也同樣是沒有國界的。

在散文的百花園中,多了一朵鮮花,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朵鮮花將開得更加豔麗、更加芳香。

周鑾書1996年10月16日(本書由《冗閑集》《冗閑續集》兩部書稿及其他文章整合而成,該序是周鑾書先生生前為《冗閑集》一書所作的序。)序三7序三自將清氣付縹緗聽說華青同誌要出文學作品專輯了,始而疑,繼而驚,最後是敬服。因為那散發著清氣和墨香的《冗閑續集》手稿已展現在我的眼底。

這些清辭麗句,這些飾藻行文,這些飽含著一位頗具才情而又以民為心的公仆款款深情的立言,都是在“癡兒了卻公家事”的閑隙釀出來的元酒、煮出來的嘉茗。抿幾滴,齒頰留香;喝一口,朵頤生津。並非溢美,因為它是琴城的橘苑熏就的,是黎灘河的月色染成的,是一顆心走進另一顆心的“擦亮靈魂”,是敞開心扉的“一卷生命”!

文學創作需要誌氣、才氣,但更需要一股清氣。用清氣靜觀人生社會,則能入俗不俗。在我心中,華青是一位三分才氣七分清氣的人。開初,他在南豐縣委宣傳部工作時,是業餘作者,我是文學編輯,交往較頻繁(書稿中幾篇曾鞏的故事就是我編《撫州曆代名人的傳說》一書時親手厘定的)。後來,他當了縣委書記,公務冗忙,見麵不多,但一會晤,親熱如故,談文哦詩,興致盎然。他仍是文學愛好者,不改初衷,實為難得!

翻開《冗閑續集》,清氣撲麵而來。華青既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襟抱,又有“啼鳥枝頭皆好友,落花水麵8冗閑合集亦文章”的情思。他去雨遊,察天地之造化,享受人雨交彙的本味;他來觀瀑,感山水之偉力,憬悟五彩斑斕的世界。蓮鄉小住,碧意靈動,蓮花君子的品格,盡在鄉情裏;流坑造訪,文化奇觀,古村千年的風韻,都在不言中。他寫神農架,記“四夢”圓,憶洗心池,說讀書岩,回眸故鄉,一支蘸著感情原汁的筆,噴出泥土的芬芳,鄉情的繾綣。在人事篇中,山哥的憨厚、表妹的多情、母親的懺悔,口琴聲中吹出了七彩人生。毛澤東、方誌純、王安石、曾鞏以至鄉村教師、三八紅旗手等,都在華青自立機杼的藝術視角下再生,畫龍點睛,感人至深。《龍鳳岩畔》和《千金跪拜》是兩個別裁的篇章。前者用細膩的筆觸寫離異夫妻的重逢,那些揪人心靈的追思至性至真,卻又閃爍著一種時代的吉光片羽。後者可算散文小說。樂順的悲劇有強烈色彩,意蘊非淺,敘述有致而又攝人魂魄。在“心窗感悟”這一輯中,有些篇什雖失之平濫,不夠精彩,但作家哲思的升華,時見慧靈。情景融融一體,事理絲絲入扣。

在大散文的意識下,“愛國小談”也算莊重酣暢、深層開掘的好文章。看來“,臨雲懷霜,萬物思紛”,華青是深得熔裁的三昧的。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冗閑續集》兼收新舊之作,語言風格不一,以質附文而已。但可以看出,新作下了工夫,在語言上有所追求和創造。諸如:家是“盛感情的窩”“媽媽瘦成白手絹”“日子一骨碌就過去了”“心靈與心靈接吻”“每個細胞都跳出快活”“農村的春天像雨絲般繁忙”等等,意象鮮活,美不勝收。“手指間偶爾的觸碰,便測出了掌心裏的溫度;視線的偶爾交彙,便讀懂了心的意思”,纏綿悱惻,似幻卻真。“蜿蜒的路,把心思逶迤成一條苦澀的考驗”,情景疊印,體驗深刻。“從方塊的樓層裏拔出來,來到了春天的農村,舒活了一下坐倦了的辦公室,展伸一下被文牘壓彎了的瘦脊”,這段文字準確地表達了“人”回歸自序三9然的喜悅,一個“拔”字與“活”“倦”“伸”“彎”相映成趣。“感情淋濕了,真心可以烘幹”,相輔相成“,淋”與“烘”惟妙惟肖。“夕陽的金線在釣我們回去”,留連的情含蓄地藏於“釣”中。“珍珍苗條單薄的身影,襯寬了山村小路”,少女的美立體地露在“襯”裏。“從農村進城當了幹部的我,還有一顆稻心”,這“稻心”一詞,最有新意,沉甸甸,親切切,看得見,摸得著,回味夠您咀嚼的。華青的感情世界是豐贍的,加上勤學苦練,妙筆已經生花不少了!文采必須附麗於真情實感,否則,就有浮泛空言之嫌;擒藻必須注意流麗天然,要不,就有矯揉生澀之病。萬趣會文,不離辭情。這些年,華青刻苦磨櫳,長足有進。他的新作越寫越美,思風發於腦海,言泉湧於筆底,漸入“遊魚翰鳥、朝華夕秀”的佳境,已經不是單純的“講故事”了。

重要的還在風骨,文如其人。請看:“讓這來自九天的清流,衝去凡塵的喧囂、俗世的繁雜、心靈的塵埃、歲月的皺紋……”這種清氣,表達了一位共產黨人超越世俗的氣韻。他從書頁裏,得到休憩,“眼睛與心靈交彙,不斷修剪自己,調整方位”;他從竹韻裏,看出品格,聽取“石縫裏亮出拚搏的呐喊”;他從內耗的旋渦裏,醒悟大度,“用真誠敲響心靈晨鍾,嗬護歲月之綠”。他“苦苦尋覓還沒有認識的自我”。他認定實事求是是黨性,但堅持卻難。能否在權勢的重壓下,權力的誘惑下,大潮流的衝擊下,堅持實事求是呢?這是新的嚴峻考驗。如此等等的內心傾訴,是實話真話。深刻恰是坦誠處,沉重卻見睿智時。體會是切中時弊、發人深省的。特別是這位石骨水情的大山兒子,至今保持本色,不忘鄉情,懂得農民。他喊出勞動人民“骨骼裏亮著陽光”“人格的亮點時時閃現在細細瑣瑣的交往中”這樣的讚美詩句。讀一讀《春晴———一個季節在蓬勃》吧,這是一篇熔奇崛於10冗閑合集平淡,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的佳作。“農民的話樸實得像泥土,隨便在這語言中生長幾天,官調兒便悄悄遁去,隨便與農民一道幹幹活,你便走近了那厚重的靈魂!”傳統的聲音賦予了新意。

這些人格的魅力,凝重的心聲,它是那些聲色犬馬、快餐文學所能比擬的嗎?

由此,可以窺見一位身居要職,正直的公仆心的亮度。他的冗裏抽閑,撥冗撰文,是尋找一片精神上的綠蔭,自怡並惠及讀者,除此無它。鬱鬱文哉的中國,曆代從政者中,不乏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公餘著述,蔚然成風。這本是順理成章的好事,也許現在是鳳毛麟角了!《資治通鑒》早已總結出“冗食空官,傷生費國”的曆史弊端;而今舉世滔滔的“關係學”“拜金風”,崇高放失,理想陷溺,迷戀升官發財的大有人在,誰願意忙裏偷閑傻乎乎地去幹“爬格子”活呢?深層揆度,華青的《冗閑續集》問世就不同一般了,這也是我的驚疑終至敬服的所在。

“瓊筵春風應是客,自將清氣付縹緗。”現代文學史上有我們黨的柳青、趙樹理、楊朔、吳晗等成熟的大作家,那麼,在轉型期的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苑,像《冗閑續集》這樣飄逸著清氣的好書即將不斷出現,在文藝的春光裏獨秀一枝!

我祈禱著,並欣然應邀作序。

吳文鼎1997年菊月寫於金溪拓園螢齋(本書由《冗閑集》《冗閑續集》兩部書稿及其他文章整合而成,該序是吳文鼎先生生前為《冗閑續集》一書所作的序。)自序11自序平平淡淡清淺水我生於“秀出東南的麻姑山”懷中。峰巒雄天,溪泉柔月,石骨水情的靈性也便造化了出來。

家貧,童年是一條牛鞭。凝視流雲,細觀幽穀,眼波裏橫出寂寞與苦澀。

人間真情暖。終生難忘的是1955年在資溪縣上初中時,修鷹廈鐵路的營指導員周大倉叔叔給我講述抗美援朝的戰鬥故事,贈我手電筒、筆記本,悄悄為我向學校總務處交納了所欠的二十六元膳食費,使我不致中途輟學。一年以後,周叔叔還從福州寄來了一本小說《高玉寶》,引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教導了我怎樣做人做事。一個人不一定能使自己輝煌,但一定能使自己平淡而高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知識分子受到重視,我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南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黎川縣縣長、縣委書記,撫州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

從政二十餘年,盡管公務繁冗,夜半讀書已成習慣。學理論、讀曆史、誦詩書,其樂無窮。更重要的是從書本裏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結合,提高了自己的素養,豐富了精神世界。

從政道上度春秋,仍抱百姓心做點百姓事。盡管水淺淺,終12冗閑合集歲稻田流。工作雖不易,但感處理人際關係更難。因為,一顆心要走進另一顆心,有段很長的路程,理解是一個過程。何況“橫看成嶺側成峰”嗬!觀念不同,目之色異。

改革春潮湧。改革不唯是人改造社會的壯舉,亦是時代塑造人的機遇。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最大限度地磨煉人的智慧。集聰合眾,是一門工作藝術。

生活豐厚了,就有寫的衝動,這個集子就是“衝動”的產品,雖然不太像樣,總是自己留下的一點行跡,敝帚自珍。

年過半百,不用揚鞭自奮蹄。當幹部的,首先要把自己的靈魂擦亮。一卷生命都可以打開讓人們看!

事業,生命的天平!

李華青1996年6月目錄1序一撫河悠悠情悠悠\/舒惠國3序二鮮花開得更加豔\/周鑾書7序三自將清氣付縹緗\/吳文鼎11自序平平淡淡清淺水第一輯覽勝流趣3姑山雨6藏在深閨人未識———記江西最大的嚇通瀑群9蓮鄉抒懷13濤聲依舊伴書聲———曾鞏“讀書岩”畔抒懷16“四夢”圓———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開館抒懷19千年古村話流坑22千古一村26神農架散記27春晴———一個季節在蓬勃29回眸故鄉32洗心池34月色2冗閑合集36山吟37觀海39景仰軍峰41江南古鎮棠陰散記45初遊青海湖49遊曹山寺感懷52兵馬俑53華清池54龍虎山懸棺55神繞“古雅石林”57沉醉“紅坪畫廊”59尋覓“野人”蹤跡60趣擷“奇風異俗”第二輯人事瑣記65山哥69口琴72千金跪拜79溫柔的摧殘81龍鳳岩畔85把愛種進心裏目錄391還給生命金色———記撫州地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全國“三八”紅旗手餘娥嬌96方老與黎川新豐橋98在王安石塑像前的隨想100毛澤東勸讀薦書102淺品王安石《明妃曲》104秋雨名家106金釵換酒樽108廢除職田110三訓陳師道112三送藥湯115梅竹之交116啼笑對117龍鳳對119農家歲月122菜市風景線125撫河人129撫河船燈131情誼深深133憶民間國畫大家胡定元136平淡中的流彩———與歐陽輝老人一席談4冗閑合集140淚濕金園145愛情鳥147陸象山研究三題159家的故事第三輯心窗感悟173認識自我175小議實事求是177淺詠“人生之旅”179精神與文明的隨想181內耗182平凡184聽蟬186竹韻188除夕感懷189愛國必須知國195中國傳統的愛國特色201中西愛國主義比較206傳統愛國主義的曆史影響211愛國主義是一種民族感情215愛國主義是曆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目錄5220愛國主義與統一戰線224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229實現愛國主義的共同途徑235愛國主義與理想、道德的關係239茶韻241荷塘露珠243心靈的天空246短笛三章248看雲250留下一段回憶252餘年留筆253人生在磨礪中升旗254遊人心儀臨川景257龜峰遊260雲水山環古村秀263與詩友談詩265高閣抒懷第四輯序文錦集269為國華同學寫序271讀《話正當說》片羽之感6冗閑合集273讀《歲月有痕》隨感275《流坑古楹聯詩詞欣賞》序277文字的溫度———為《青杏時節》寫幾句話278他活在梅的世界裏280景仰鄉友282生命追尋者的詩意棲居284關愛民生拳拳心———品讀《農家婚事》287靈性的思考———為範茂芝先生《人生苦短》作序290夕耕不倦291《美溢四季》序294生命低處的情懷295橘鄉水土的生命群像———為吳昀電影電視劇本集作序298人生的另一重境界———初訪文史研究專家姚澄清老先生303《麻姑山古詩選析》序二第五輯片語隻言307瀟灑308成熟309書韻310寧靜311落葉目錄7312青苔313藝術初悟314繡出心靈美如霞315陽雀聲聲316江春317夢港河之歌318春曲319女兒灘320走進臨川文化321黨旗322春耕323豐收月324橋325夢326閑言碎語327思緒片羽329春來了330垂釣331贈王飆君332垂釣有感———贈國華友333春遊———贈斌生友8冗閑合集334贈茂垠友335撫州名人文化雕塑園撰聯337證婚338片語隻言附錄341聽李華青部長發言感賦\/吳凱春342點滴隨感\/李雲帆344隨手紀念\/李雲帆第

一輯

覽勝

流趣

冗閑合集第一輯覽勝流趣3姑山雨到底是名人使山名遠播,還是好山好水誘聚了名人?究竟是山水的靈性引來了寺廟,還是寺廟選擇了山水福地?

“秀出東南”的麻姑山,群峰爭奇,幽岫含雲,懸泉飛瀑,深澗凝綠,古人視為洞天福地。

一個雨日,我撲進了姑山的懷抱。我愛雨,喜歡雨遊。雨,最能傳導生發人的情感;雨,大自然吟出的詩章;雨,天地風雲的造化,孕育大千世界,孵出多少人間故事?雨,玉女的琵琶,彈擊人的心弦,激起陣陣共鳴……歡快的雨,就是湧進心頭的醇酒,讓人敞露胸襟,坦出真情。讓這來自九天的清流,衝去凡塵的喧囂、俗世的繁雜、心靈的塵埃、歲月的皺紋……將自我完完全全融進雨中,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與雨交彙的本味。

急驟的雨收束了腳步,四周一片清空,清空得聽到了自己的心跳。纏住山腰的雲霧迷迷蒙蒙,虛虛實實又滿目生氣。

零零星星、飄飄柔柔的雨,靜靜吻著溪澗纖細的音韻。圓錐形的茅草小亭有老者翹首遠眺。思緒中忽然浮幻出南朝山水大詩人謝靈運在亭中狂飲吟詩的情景。“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是描繪姑山旖旎風光的名句。文人們總喜歡以詩酒營造一個瀟灑而孤傲的精神小天地,以詩酒酣暢地釋放心曲,以詩酒燃4冗閑合集燒或澆滅種種情緒,以詩酒放任坦誠而透徹的生命。

心幕忽又映現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雨夜紅燭,揮毫手書《麻姑仙壇記》。筆力豪放、豁達。任何藝術品,都透出藝術家的獨特個性。顏公書法,為後人欽慕千年。從古到今,琴、棋、書、畫是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愛好。這些愛好不但豐潤著生命,而且也是一種自我修煉生命形象的健美操。

傍晚,時疏時密的雨,網住了人間的寧靜,雲掩霧裹的外界全成了神秘的想象……自然界和生命裏的一些秘密,誰能探求清楚?豐贍的想象,總是比實境更美;無形的比有形的更美;得不到的總比得到的更美;離去的似乎比走來的更美。“距離產生美”,這是一種美學形態。雨中看姑山,那麻姑廟宇、那“玉練雙飛”瀑、半山亭、鬆雲竹海、玉仙峰……隱隱現現,朦朦朧朧,更引發人的浪漫情懷。

麻姑山,以麻姑娘娘而得名。麻姑娘娘是我們鄉人最崇敬的女仙。她美麗、勤勞、善良、智慧,育種了香軟可口的麻姑米,又用“一勺之多”的清泉釀出了醇甜可口名揚華夏的麻姑酒。傳說中麻姑娘娘的人格品性,其實是百姓心中自我的塑造,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民俗精神的化身。有多少名山大川,就有多少美麗的傳說。人趣、人情、人欲、人俗,往往借助傳說來表現。佛道的傳說也是如此。其實,佛即人,人即佛。佛在我心中,我在佛心中,敬佛即敬心而已。高尚的心靈,全靠自己經常拭去沾染的塵埃。高尚的人格情操為百姓辦了好事,一旦逝去,就成為人們心中的佛、人們心中的神。今天,我們如何為生命做最好的注釋?

入夜,窗前簷間的滴滴清響,濺碎了這薄薄的靜;絲絲密密的雨,把思緒溫柔得細細碎碎又濕濕軟軟。白天,一對情侶撐傘第一輯覽勝流趣5遊山時的親昵,又走進心來。那柄花傘,遮住了兩人世界,卻綻開了芬芳的情感。柔柔的目語,那是心靈與心靈的接吻。我不由想,真正的愛,不僅是溫馨的相視,而且是誌趣與思維方向的一致。感情淋濕了,真心可以烘幹。誠然,愛情也往往在微笑與眼淚之間擺動,縷縷情絲,有時也會被冷雨滴斷,但理解的金線又能把它縫綴,共同的事業往往能把心頭的皺褶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