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真
著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三晉出版社收藏吟黃昏自酌半杯涼,書畫閑觀鑒印章。
莫道人心皆不古,殘編斷簡好收藏。
贈友人味盡功名兩字難,回頭風月十分寬。
伯牙雖以能琴著,未遇知音總不彈。
此中有真意邊款:丁未九月石穀治印(文見《自序》)貞鬆千古秀文彭嘉靖廿四年花朝既望偶作(文三一)板橋道人觀識(文七○)耐可(呂留良)款:陳鍊鐫款:天地入胸臆不欲詣人貪客過文章生風雷慣遲作答愛書來(文三○)高鳳翰邊款:謝安石有言,聖賢去人其間幾何陶弘景便雲,仰視雲日不為遠矣庚子秋八月南邨(文三三)陶金淵士明鋐︽
五邊款:︵柳文先五生九傳︶︾收所字吳鹹藏築伯中豐︵書攀寅潘壬文籍古號祖子六印樓鄭蔭進六
︶庵士此中有真意(自序)平生好讀書,而今目力不濟,偶爾發覺讀印勝似讀書。
何謂讀印?把玩印章也。原來以為印章隻是小小一方石頭,區區幾個文字,讀進去才知道,那裏邊有的是好文章。
唐代《通典》說:“三代之製,人臣皆以璽玉為印,龍虎為鈕。”可知我國印章出現的年代很早。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公私用印已成風尚。迄今兩三千年以來,印章用途日廣,篆刻日益精湛。不要以為印章就是當今文件上那種一副麵孔的公章,看看那些古璽,看看以前文人的篆刻,我們中華文化的許多精粹,竟然濃縮在方寸之間。
國人對石文化情有獨鍾,而明代以來,以石治印的文人篆刻盛行,印石有了特殊的榮寵。印章不僅有文字篆刻,而且兼有圖案雕飾,可以創作印款、印鈕、薄意藝術,詩、書、畫融合一體,而使印石之美臻於妙境。
1印章的篆刻,是書法的精致形式。篆刻家以刀為筆,在金石上書寫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其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技巧豐富,藝術多姿,分朱布白,氣韻生動,美不勝收。
凡優秀的篆刻家,也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屬於學養豐贍的文化人。刻在印章上的名篇名句,或者是篆刻家自己創作的妙文警語,或文采斐然,或哲理深邃,往往是傳統文化精華的提煉。
我們小時候,師長總會教給一些唐詩宋詞,一首一首背誦。
那些詩詞的背誦,不隻是使我們增長了知識,重要的是那些詩詞中蘊含的文化乳汁,不知不覺中滋濡了少年的靈魂。
可惜的是,我們成年以後,不再去複習那些詩詞,許多曾經背熟的詩篇都已忘卻。生活負擔的重壓下,我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俗氣,距離唐詩宋詞的那種意境越來越遠,幾乎沉陷在名利瑣事和紛爭煩惱之中,似乎越來越沒有文化了。
假如能夠一直保持著少年時代的心境,仍然堅持每天背誦一篇古詩,也許就不會成了一個俗氣的人,就會保持著高雅的氣質,像我們許多先賢那樣,進退審時,寧靜自得,是不是就不至於煩事纏身呢?
讀印的意思,其實就像誦詩一樣。每一方精美的篆刻,其實2
就是一首好詩。如果我們每天欣賞一方印章,是不是也就等於每天背誦了一首詩詞呢?
其實,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並不是來之於名流大儒的高談闊論,而是從點點滴滴的閱讀中積累起來的。
筆者自從愛上讀印以來,餘暇常往古玩市場上尋覓,手邊的小石漸漸豐盈起來。現在將多年間摩挲這些小石的感受,略作梳理,寫了若幹隨筆閑文,以與讀者交流心得,也是希望大家對這種小品之物能夠寄予關注。
幾年前某秋日,應友人約,往晉城小住。偶過市場,購一壽山石印章,篆文“此中有真意”,為陶淵明詩句,甚洽我意。回來細看,才注意到邊款曰:“丁未九月,石穀治印。”不禁為之一驚。石穀不就是清初山水畫大家“四王”之王翬嗎?名人之作如何流落在這偏僻之處呢?之前從未見過王翬篆刻,難道此印是贗品?然而,其文字結篆盎然有古意,從石品、刀品整體觀之,均不似近人所作。
陶淵明此句,出自《飲酒》第五首,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
既愛此詩,篆刻是否王翬真跡也不必再辨,因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這本隨筆集子中所涉及印章,均為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文人篆刻,優劣不計,湊數三百餘方。對於諸印篆刻的高下,研究是很膚淺的,此中有真意卻是真的。
4目錄此中有真意(自序)!!!!!!!!!!!!!!!!!1山右的古舊印章!!!!!!!!!!!!!!!!!1%一在地攤上尋覓文化!!!!!!!!!!!!!!2%二太行山裏有奇士!!!!!!!!!!!!!!!5%三父為子篆長壽印!!!!!!!!!!!!!!!8%四翁大年篆贈喬鬆年!!!!!!!!!!!!!1111%五婁道南書畫印!!!!!!!!!!!!!!!1414%六幕僚趙烈文印遺山西!!!!!!!!!!!!1717%七公方不曲的陳敬棠!!!!!!!!!!!!!!20%八河東柳氏六麵印!!!!!!!!!!!!!!!23%九此乃常讚春之印乎!!!!!!!!!!!!!!27%十明代清源王圖書印!!!!!!!!!!!!!!29%十一剛介君子李石農!!!!!!!!!!!!!!32%十二關於古愚印的聯想!!!!!!!!!!!!!351
十三綿山樵長的自然風致!!!!!!!!!!!!39%十四汾陽白與桂花紅!!!!!!!!!!!!!!42%十五青山綠水共為鄰!!!!!!!!!!!!!!45%十六朱子治家格言印!!!!!!!!!!!!!!47%十七僧人道士之印!!!!!!!!!!!!!!!50%十八形形色色護封章!!!!!!!!!!!!!!54名家篆刻的鑒識!!!!!!!!!!!!!!57%十九真品還須慧眼識!!!!!!!!!!!!!!58%二○佳作淪夷遭損汙!!!!!!!!!!!!!!60%二一可敬的印人老福庵!!!!!!!!!!!!!63%二二二弩老人,古氣盎然!!!!!!!!!!!!66%二三近代圓朱文第一人!!!!!!!!!!!!!68%二四爐煙當晝正揮毫!!!!!!!!!!!!!!70%二五西泠風采之一瞥!!!!!!!!!!!!!!72%二六陳篴舟與毛西堂!!!!!!!!!!!!!!75%二七左琴右書,前園後圃!!!!!!!!!!!!78%二八臨摹名作,印人風氣!!!!!!!!!!!!8181%二九居無塵雜,家有賜書!!!!!!!!!!!!84%三○九疊篆印,四邊詩款!!!!!!!!!!!!88%三一惟從書法識文彭!!!!!!!!!!!!!!92%三二拓開萬古心胸!!!!!!!!!!!!!!!96%三三揚州八怪的兩方殘印!!!!!!!!!!!1002
三四數百年墨寶天留在!!!!!!!!!!!!105%三五漢城偶得馬浮印!!!!!!!!!!!!!109%三六金石樂我平生而歡歡!!!!!!!!!!!112印人的文心詩腸!!!!!!!!!!!!!!117117%三七吟風弄月,樽酒論文!!!!!!!!!!!118118%三八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120%三九為人性癖耽佳句!!!!!!!!!!!!!124%四○第一功名隻賞詩!!!!!!!!!!!!!127%四一世人皆濁我獨清!!!!!!!!!!!!!131131%四二雲山何處訪桃源!!!!!!!!!!!!!134%四三孤島中川,白雲幽石!!!!!!!!!!!138%四四秋水長天,落霞孤鶩!!!!!!!!!!!141141%四五詩卷鬆風閣,入印有深意!!!!!!!!!145%四六青燈有味似兒時!!!!!!!!!!!!!149%四七杏花春雨江南!!!!!!!!!!!!!!152%四八曾為梅花醉似泥!!!!!!!!!!!!!155%四九壺裏乾坤廣闊!!!!!!!!!!!!!!159%五○顛來倒去,不害心煩!!!!!!!!!!!163%五一水邊林下養疏慵!!!!!!!!!!!!!166%五二平生金石結良朋!!!!!!!!!!!!!170%五三天與湖山供坐嘯!!!!!!!!!!!!!175%五四風月縱橫玉笛中!!!!!!!!!!!!!1783
室名別號的文化意蘊!!!!!!!!!!!!183%五五古代的稱謂文化!!!!!!!!!!!!!184%五六文人雅號何其多!!!!!!!!!!!!!190%五七室藏詩書畫印!!!!!!!!!!!!!!194%五八身賤多慚問姓名!!!!!!!!!!!!!197%五九文人愛慕五柳賢!!!!!!!!!!!!!200%六○琉璃廠篆刻名揚四方!!!!!!!!!!!204%六一不食魚齋與意蘭室!!!!!!!!!!!!207%六二收藏家與收藏印!!!!!!!!!!!!!210%六三汲古閣與席洞庭!!!!!!!!!!!!!214%六四名號之印,誌以箴言!!!!!!!!!!!217217%六五臥癖樓與蘭言居!!!!!!!!!!!!!220%六六潘祖蔭諡號文勤!!!!!!!!!!!!!224%六七爾疋為仲英鐫印!!!!!!!!!!!!!229%六八翰廬與平妖堂!!!!!!!!!!!!!!233%六九我以信為寶!!!!!!!!!!!!!!!237%七○板橋道人觀識!!!!!!!!!!!!!!241241%七一江夏無雙乃我宗!!!!!!!!!!!!!245%七二第一清官與東方廉使!!!!!!!!!!!2484
精警印語讀悟人生!!!!!!!!!!!!255%七三深人無淺語!!!!!!!!!!!!!!!256%七四不俗即仙骨!!!!!!!!!!!!!!!260%七五讀古人書,友天下士!!!!!!!!!!!!265%七六醫俗莫如讀書!!!!!!!!!!!!!!270%七七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74%七八詼諧掩拙,放浪藏真!!!!!!!!!!!!278%七九竹溪茅屋,嘯傲其間!!!!!!!!!!!!282%八○閉門即是深山!!!!!!!!!!!!!!286%八一莫把心機織鬢絲!!!!!!!!!!!!!289%八二人間清福第一!!!!!!!!!!!!!!293%八三梅寒而秀,蘭素而芳!!!!!!!!!!!!298%八四一生心事花鳥知!!!!!!!!!!!!!301301%八五願作鴛鴦不羨仙!!!!!!!!!!!!!305%八六豈長貧賤者乎!!!!!!!!!!!!!!310310%八七好花看到半開時!!!!!!!!!!!!!314314%八八用舍由人不由己!!!!!!!!!!!!!319319%八九生世餘幾何!!!!!!!!!!!!!!!324%九○不解養生偏得壽!!!!!!!!!!!!!329%九一毛錐故紙,聊慰生平!!!!!!!!!!!!333%九二物常聚於所好!!!!!!!!!!!!!!3375
山右
的古
舊印
章一在地攤上尋覓文化筆者所收藏的印章,多半由古玩市場淘來,少數是藏友轉讓。佳品雖然是偶爾覓得,工夫卻是下了很多的,正如宋詞所雲:“眾裏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太原南文化宮的廣場上,每逢星期日地攤開市,人來八方,物陳滿地,比肩接踵,喧聲一片。業已二十多年,這處古玩集市長盛不衰,雖不如北京潘家園規模之大,卻也名聞遐邇,在全國文物收藏界頗有重望。我跑地攤,就是先在這個場子上跑起來的。後來也逛潘家園,也利用到外地差旅的機緣,看過多家城市的文玩場所。最後估算下來,還是數在太原南宮的收獲較為豐碩。因此之故,將手頭的東西作了大致編次,不憚賣弄之嫌,還是先從山西本土的古舊印章寫起。
悠久而醇厚的山右文化,近代以來遭遇是很不幸的。戰爭的慘烈重創,以及隨後頻繁的政治運動,使文化藝術的傳統經常棄之如敝帚,遺世的圖書文獻、書畫作品損失甚多,篆刻之類更是2
菊花
須插
滿頭
歸無人看重。現在還能見到的山西前賢的篆刻作品,實在已經寥若晨星了。
對於印章的收藏,大多藏家眼中看的是石材,田黃當然是稀有之寶,其次便是昌化雞血、壽山芙蓉,青田石則要燈光凍、封門青,那都是一些昂貴的品種。筆者所收藏、看重的是篆刻藝術,名家固然可貴,即便不是名家,好的篆刻、精美的文字也是彌足珍貴的。沒有名款的章子,加之石材較差,得來自然便宜,那幾年大抵是幾十元的價格。隻要篆刻好,越是花錢少,越讓人欣慰,一些過去民間人士鐫刻的印章也往往耐人尋味。
譬如這兩枚舊章,山西當地雜石,隨形,除了印麵刻字,沒有任何其他雕琢。“菊花須插滿頭歸”,出自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柴門臨水稻花香”,是唐代許渾的詩句,《紅樓夢》第十七回寫到為大觀園題匾額的情事,賈寶玉說道:“又有古人詩雲‘柴門臨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3
柴門臨水稻花香篆刻者選了唐詩名句,用粗獷老辣的刀法,刻在隨形的石塊上,似很野放,卻是野中有秀,表現了一種淳樸的自然美,完全吻合了原詩的意境。
地攤上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東西,不也值得玩愛嗎?
4二太行山裏有奇士曹操的《苦寒行》這首詩中寫道:“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羊腸阪其地,即在山西壺關縣。
清代乾隆年間,壺關有一讀書人叫王奇士,曾任霍州學正。
此人名如其人,真是一個奇士。《晚晴簃詩彙》卷八九中,有其詩作,並簡介說:“王奇士,字法庵,壺關人,乾隆庚辰舉人,有《東厓詩草》。”曾經出任民國總統的徐世昌,晚年居住天津,以詩文翰墨遣興,集結了一個“晚晴簃詩社”。《晚晴簃詩彙》是他主持的一部清朝的詩選集。其中收錄王奇士的一首詩,即是五言律詩《秋夜》:露冷棲鴉寂,風高候雁鳴。
那堪多病客,複此遇秋聲。
急水喧汾漲,寒砧靜霍城。
情深荒署月,猶作故鄉明。
5王奇士印法庵詩中描寫了一個寒秋的蕭冷情景,那是在汾河畔的霍州城中,詩人自謂“多病客”,望著署衙上空的寒月,仿佛是故鄉的月明之夜,思鄉之情油然而起。
王奇士另有《送郎地山學博之任大同》一詩,筆者見之於《雲中古代詩集注》一書。郎地山又名郎克謙,也是壺關人,乾隆進士,曾任大同教諭。教諭、學博,即是管教育的官員。郎地山前去大同任職之時,王奇士寫詩為他送行。詩中寫道:“絕塞人煙少,雄關立馬看。”刻畫當年雁門的邊塞風景,詩句堪稱精絕。
由上述兩詩,即可窺見王奇士的才氣。徐世昌選詩絕不輕易取之,王奇士能以入選,可證其詩非是等閑之作。也應感謝《晚清簃詩彙》選編者慧眼,才使我們今天可以略知王奇士其人,因為除了上述零星資料之外,即使在其壺關故裏,也無任何記載可稽。山西文化史料毀壞之嚴重,此亦一證。
在他的詩文墨跡湮滅殆盡之後,竟有他自篆的一組印章尚6
王奇士印法庵東崖主人東崖奇士之印翰墨足以適情且存世,也算是萬幸的事情。筆者在地攤上購得這組印章,大小不等,共為八方,茲舉其中五方如下:詴謼、詵謼對章:白文“王奇士印”,朱文“法庵”。均是邊長4.2厘米的較大方章。
詶謼“王奇士印、法庵”,雙麵印。白文印,四角留紅,布局頗佳。
詷謼亦雙麵印,白文“東崖奇士之印”,朱文“翰墨可以適情”。
詸謼朱文別號印:“東崖主人”。
除一方閑章之外,其他為名、字、號。其篆法不一,大章尤其粗獷,白文用了破筆法,朱文用了斑銅法,在乾隆時期的印章中,像這樣蒼健的篆法並不多見,似乎拙有過而巧不足,反不如他的小章雅秀。“東崖主人”印,左虛右實,“人”字形成虛角,可謂別具匠心了。
7三父為子篆長壽印清代山西名賢祁寯藻,字叔穎,又字淳甫,壽陽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曾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其詩文書法皆卓然大家。但說到祁寯藻的篆刻,卻讓人感到陌生,難道他就不曾捉刀結篆嗎?壽陽祁家是清代著名的文化世家,詩書畫印本有家學淵源,祁寯藻的篆刻應該是與他的書法相匹配的。
筆者在市場上覓得一方小印,印文“世長長壽”四字,邊款是:祁門愛子世長持道光十七年丁酉新歲篆父按照印文和邊款的意思,顯然是祁寯藻為他的愛子祁世長刻的一方章。令人不解的是,印文內容是祈祐長壽的意思,父親給兒子祈壽似不合常理。因此,當初認為此印可疑,幾將視為贗8
世長長壽品。擱置很久之後,偶爾拿起來研究,才從年款上找到了玄機。
丁酉是何年?清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祁寯藻這年四十五歲。
他生於1793年,二十二歲中進士,四十五歲正當強仕之年,聲華愈茂的時候。祁世長生於1825年,歲次乙酉,屬雞,丁酉又逢雞年,即十三虛歲。以前過年不叫春節,春節的叫法是民國以後才有,清朝那時叫元日、新歲。“丁酉新歲”正是祁世長第一個本命年的那個春節。
這方印章,原來是父親為兒子本命年所製的一件賀瑞之物。
按照民間習俗,本命年春節要帶紅兜肚、係紅褲帶,用意是祈福免災,有的地方稱為“長命腰腰”。過去幼兒戴的項鎖,上麵都刻有“長命富貴”一類的吉言。十三歲本命年又有開鎖之俗,這時要送給孩子一些吉祥物品,開鎖吉物上也會有刺繡或書寫的長命祝語。祁寯藻篆刻的這一方“世長長壽”的印章,玲瓏小巧,印石中腰帶紅,它應該還配有一個雅秀的荷包。印石裝在荷包9
中,係於腰間,可以作為護持安福的隨身之物。《紅樓夢》中賈寶玉就佩有荷包,該書第十七回寫到寶玉時說:“從裏麵衣襟上把所係荷包解下來了。”照此推測下來,祁寯藻贈給愛子的這件本命年瑞物,就比一般人家顯得高雅了。
此印文字結構緊密,左白文、右朱文,相映成趣。朱文“世長”二字,“長”字右下二短橫表示重複。白文“壽”字占了半邊,筆畫平整,分布勻稱。“世”字右邊一豎故作彎曲,和下麵的“長”字形成對稱。左上、右下不留邊欄,尤為妙著。總體上看,印麵很滿,但又毫無擁簇之感,非大家手筆難以有此效果。
10四翁大年篆贈喬鬆年“喬鬆年”印,三字,白文。
邊款:“時在甲子,翁大年敬上。”喬鬆年生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山西徐溝(今清徐縣)人。
字健侯,號鶴儕。道光十五年,時二十一歲進士及第。鹹豐年間曆任鬆江、蘇州知府,曾協助兩江總督怡良,平定小刀會起義,以功擢常鎮通海道員,遷兩淮鹽運使。同治年間,曆任江寧布政使、安徽巡撫、陝西巡撫,剿殲撚軍作戰期間,因病解職。病痊後,授河東河道總督。其由軍事生涯,轉向治河工程,近二十年間為清朝耽竭所能,以至身心交瘁。光緒元年(1875)病逝,朝廷追封其為太子太保,諡以“勤恪”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