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家都是從青蔥的草地上成長起來的,作家也是如此。他們也許會成為作家,或不是,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文學的情懷,因為他們明白,夢想遠遠要比夢想最終成為什麼樣子更重要。所以他們愛文學,這就足夠了!
——劉慈欣(科幻文學作家,雨果獎、星雲獎、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獲得者)十年丹心啟後來,一朝圓夢係文學。
——李駿虎(作家,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序
一雪國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杜學文我的家鄉在另一道大山上。那是一座非凡的山。她從更遠的北方綿延而下,把平原與高原分割開來。在她的東麵,一望無際,直至大海。
在她的北麵,就是我的家鄉,被譽為“表裏山河”“天下肩背”。曾經,她被稱為“女媧山”,似乎暗示著人類,至少是我們的祖先,在這裏誕生,故而留下了許多補天造人之類的神話與傳說。這裏也是粟作植物的原生地,從這裏生長進化的穀物養育了一個偉大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在滋潤著我們。這山,形勢陡峭,壁立千仞,挺拔向上,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夏天,綠意蔥蘢;冬天,雪色漫延。下雪的日子,也是人們想象的日子。
聽老人們說,他們小的時候,雪有齊膝厚。這厚厚的雪覆蓋了山山巒巒,大地一派銀裝素裹。雪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圍爐小坐,老人們給孩子講述古老的故事,楊家將、水滸傳、黑臉的包公、忠君的嶽飛……而孩子們,在這講述中放飛了自己的思緒,構想著屬於自己的美好世界。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超越現實的想象空間,而文學,正是這種想象的載體。當人們漸漸成熟之後,變得越來越現實起來,想象的天地漸顯局促。
可是,我們不會忘記曾經的時光,因為,那樣的時光也鑄造了自己。
1所幸的是,這樣的想象並沒有因為時光的輪轉、歲月的流逝而消失。
當我知道,在我家鄉大山對麵的另一道山裏,還有很多這樣的心懷想象的人們時,不禁有些感動,有些欣喜。與家鄉的山不一樣,這山似乎顯得更加寬厚、溫暖,覆蓋在其表層的是厚厚的黃土。大雪覆蓋後,這裏呈現的不是偉岸與峻峭,而是連綿起伏的雪對土地的嗬護。明年又會有一個好年景了!人們欣慰這雪的溫暖。這道山與家鄉的山呈“人”字形環護著一連串被河水串起來的珍珠般的盆地。而在她的北側,則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謂“表裏山河”之地,就是說這山、這河、這土地。
這高於平原的山河,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山河,總是讓人感慨萬端!
上世紀80年代,真是一個讓人懷想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學的旗幟紛繁招展的時代。即使在被人們認為偏遠的呂梁山腹地,也湧動著文學的熱潮。那時,還沒有今天這麼多的高校,呂梁也隻有呂梁師專。但是,即使這樣,在這偏遠的、大山深處的地方,仍然出現了許多令人注目的作家,以及成群的批評家。而呂梁師專,就是他們的大營。時光荏苒,這些當年的年輕人如今已經四散,呂梁師專也變成了呂梁學院,但是,文學的種子依然生長。一群曾經懷揣著文學夢的年輕人,雖然已各奔東西,不再年輕,就自己言,文學已經成為他們真正的夢想。但是,即使自己並不能完成文學的夢想,文學的夢依然在他們的心中滋長;在他們走出校園之後,把希望寄托在更年輕的人們身上。於是,出於對文學的愛,對有意義的事業的執著,對後生的期望,他們在曾經的學校設立了“圓夢文學獎”,以表達對未來的向往,以及對文學夢想的執著。這一獎項憑借他們非功利的努力,已經堅持了八年。似乎是想做一點回顧與總結,又似乎是想表達他們繼續堅持的信念,或者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但絕不是表示這一獎項的終結。他們把八年來獲獎的作品結集出版,以讓社會能夠更加關注文學,關注更年輕的人們內心世界的純淨。所以,在媒體報道有很多地方已經落雪的時刻,我願意為這樣的書寫一些感想。
2盡管我對這一獎項的具體情況不太了解,但從所收集的作品來看,“圓夢文學獎”的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在許多年份,有許多獎項,包括一等獎都是空缺的。這可以看出評獎者不苟且的態度。翻閱這些作品,可以感到,這些年輕人真是生猛火辣,不拘成規。在他們那裏,沒有固定的套路,沒有被教科書上的概念束縛,表現出生龍活虎般的活力。這也許就是文學的希望。比如,有重心理描寫的,有章回體新寫的,更讓人意外的是還有對傳統經典小說進行改寫的。他們也真的是能寫。比如在那些獲獎的散文中,常有多篇作品構成一組的,讓人驚奇他們從哪裏得來如許的文字。我欽佩他們的這種表達,欽佩這種純粹的不求功利的情感流露,欽佩這種把內心世界與自己之外的存在交流的情懷。當然,這些作品大部分是生澀的,涉及的生活麵也比較窄,還缺乏深刻的思考與體驗。但是,在這落雪的日子裏,我似乎聽到了大雪覆蓋的土地裏種子生長的聲音,以及莊稼哢哢作響的拔節聲。這是生命的體現,是人格走向完善的努力。她給我們以希望。
我之所以說欽佩他們這種純粹的不求功利的表達,是因為文學本身並不能解決現實中具體的問題。文學隻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存在。我們對文學的熱愛,並不是因為文學能夠給予我們功利性的收獲,也不是因為我們將來能夠成長為一個文學家。文學存在的意義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她能夠熏染我們,使我們在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生活之外,還保留有一種人文的、情感的、屬於內心世界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可能不會改變我們外在的存在,但是卻能夠使我們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人性內涵的人,一個具有悲憫情懷的人,一個超越現實世俗生活的人。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決定我們的情感指向、價值選擇、做人方式。所以,我並不號召,或者期冀在這裏要出現多少著名與不著名的作家,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在忙碌、浮躁的現實之中為自己的內心世界保留一片純淨的天地,校正一下我們常常遺忘的本真。這,才是最重3
要的。當然,在這其中,也許有人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成就卓著的作家、詩人,這也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所以,我還是用一位獲獎作者的詩來結束我的文字:雪國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或許那裏能夠成就我的夢想……4
序二
青春飛揚或立此為證王春林文學獎的設立,可以被看作是文學現代性的顯著標誌之一。從聲名顯赫的諾獎,到國內具有官方意義的茅獎、魯獎,再到民間意義上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可謂難以計數。
但我們這裏所要說到的,卻是由地處偏僻的一所地方性高校呂梁學院(其前身為呂梁師專)的一群大學畢業生(呂梁師專85屆中文班)專門為在校大學生設立的一個民間文學獎項。這一獎項的設立,顯然意在彰顯兩代大學生的文學夢想。
遙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文學黃金時代。受時代風氣習染影響的緣故,在當時的呂梁師專,也一時之間形成了一種極其濃鬱的文學氛圍。至今猶記,在一夜之間就會有文學愛好者們把自己的詩歌習作用毛筆字抄寫在白報紙上,滿樓道貼得上上下下都是。其文學風氣之盛,於此可見一斑。那個時候大學中文係的學生,差不多都對文學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虔誠,都曾經有過成為作家、詩人的夢想。85屆中文班,自然也不例外。雖然說文學是一項非常特殊的事業,不是任誰都能夠輕易獲得繆斯女神的青睞,真正地走上文學5
之路,但那樣一種曾經的文學情懷的存在,卻絕對不容存疑。在走出校園很多年之後依然舉全班之力設立“圓夢文學獎”,正可被視為這種文學情懷的有力證明。
無可否認,伴隨著所謂市場經濟愈益向著縱深處發展,包括文學在內的精神世界的被擠壓乃是一種不爭的事實。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一種觸目驚心的現象就是,曾經長期居於社會中心位置的文學,到了當下時代,已經不無殘酷地被邊緣化了。受這種大氣候的影響,大學校園裏那樣一種曾經一度特別濃鬱的文學氛圍,業已成為明日黃花,不複存在。受到一種實用主義思維製約影響的緣故,即使是在相對純粹獨立、自成一體的大學校園裏,談論文學,都已經是一種相當奢侈的事情,更遑論追求。在這樣一個物化的時代,由於有“圓夢文學獎”的設立,在地處偏僻的呂梁學院,能夠有新一代的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之中,其實有著非同尋常的精神意義。雖然說他們的作品都還顯得稚嫩,思想藝術上不成熟處多多,但那樣一種對於繆斯女神的虔誠卻是無可置疑的。在其中,我們不難看到一種青春飛揚的生命景觀,不難感受到一種已經久違了的文學激情。毫無疑問,能夠以如此一種特別的形式為自己曾經的生命曆程留下堅實的證詞,對於“圓夢文學獎”的每一位獲獎者而言,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作為呂梁學院中文係一名曾經的學生,能夠有幸以評委的身份見證“圓夢文學獎”從誕生迄今的全部過程,我內心裏充溢著的,其實自始至終都是一種滿滿的感動。一個由呂梁師專85屆中文班自發設立的文學獎項,能夠堅持八年之久,在這個物欲喧囂的時代,已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與精神奇跡。在此,唯願這一神聖的事業能夠不間斷地堅持下去,而我,也願意永遠伴隨它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6目
錄2008年度二等獎夢醒時分夜未央\/宋海宇0012009年度二等獎音樂手記\/樊帆005三等獎夢紅樓\/申賢0152010年度一等獎雁門秋賦\/於敏031二等獎心語微藍\/馮文梅035紙質江南\/樊帆038三等獎遺失的美好\/郭媛041好大一棵樹\/宋海宇044十娘外傳——改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楊曉麗046012011年度一等獎唯書有色\/宋海宇049二等獎鳳飛呂梁\/暢亞紅054消失的故鄉\/郝全玲057三等獎愛如純淨水\/鍾曉敏060陌生的愛\/馬藝偉063故鄉剪輯\/曹俊麗0672012年度一等獎“燈”有千千結\/郝全玲071二等獎記憶中那些碎片\/曹俊麗076行走\/李國玉081三等獎漫漫求索\/閆鼎085西施之愛\/馮文梅096品讀散文,光亮人生\/張玲1002013年度一等獎浮生一夢——西塘\/董凱惠105二等獎家有古董\/曹曉婷10902涅槃摯愛\/鍾曉敏113三等獎第五個女人\/安曉敏121緊握夢想\/李瑋125靜好,安穩\/武婕1282014年度一等獎愛在“萍”水相逢時\/國孝秀131二等獎父親的麥田\/劉雪142那個男人,他叫北野武\/張晨昊146三等獎四月的悲傷掩蓋不了五月的美好\/宋亞偉163我想握住生命的手\/張豔豔166我隻想做你們的百萬富翁\/白莎莎1722015年度二等獎城市之味\/宋儷超175頹廢者\/王敏敏178三等獎追夢的向日葵\/鄧欣181母親母親\/菅哲189紅樓小箋\/菅麗202後記向文學致敬向夢想致敬向未來致敬20903二等獎2008年度夢醒時分夜未央\/宋海宇人生的意義止於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夢的,沒有夢不醒的。
——王朔大學的意義止於大學,我不必悲切。夢終歸是要醒的,無分前後,越早越好。人生固然離不開夢,但人生本身不是夢。年老的人,經風曆霜、跌宕起伏,回首一生,固然可以說人生如夢似幻,但我要說人生如戲。“角色在何處結束,真正的自我從何處開始。”夢醒處,戲開鑼……毫不掩飾地說,我的大學生活,一定意義上幾乎剔除了大學,剩下的生活尚且斑斑駁駁。就像夏日的陽光穿過樹葉的投影,碎了一地的七彩。
這個事實,劈頭蓋臉!
屬於大學的時光已經過去多半了,恍然之間,就這樣無知無覺、不痛不癢地過去了。不痛不癢的日子淡而無味,以至於劃過生命都沒留下什麼深深的痕跡。揚起的塵土倒是張牙舞爪,一副虛妄自大!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這也許就是我現在的心情,說不出的惆悵。
“未經審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已過去的大學生活,除了它001曾經存在過,幾無價值。有些不恥,有些可憐。
大學,曾經夢想的象牙塔,如今,不過如此,不知是誰讓誰失望了。
誰在冷笑?
憧憬了多少年的夢,一朝始碎。大學遠不如想象的美好而純粹,不再是夢的歸宿或搖籃。而成了步入社會前的轉折,人在這裏被一鞭子抽醒,冷不及防。大學已成為各種用人單位的員工培訓站,它本身已然蛻變成工廠。別人製定標準,下單,它運營生產。合格或者不合格!就業率成了追求,甚至標榜!
我們的大學幾乎都在追求效率了,學生也幾乎都隻關心就業、薪水。
窘困的教授下海了,成功的商人、藝人走上了講台。大學也就無由地墮落成為高級技校。我們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情有可原!不管畢業的還是沒畢業的,都想把自己所學的東西盡可能地轉換成紅紅綠綠的鈔票。那樣讓人踏實,何況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認可。
人們都很浮躁!
一次,看到一篇散文詩,其中有這麼一句“全民數錢,你爬格子!”對於一個學中文的人來說,這句話讓人如芒在背,坐立不安。不過,也是!郭敬明的稿酬勝過韓寒,勝過易中天,勝過於丹,勝過周國平……寫書也是要看市場的。這不能說明郭敬明比易中天、周國平更有學問,但至少說明他或許更懂市場,至少他擁有市場!
我也很浮躁!
畢業等於失業,幾乎已成公理。沒辦法!誰讓咱中國人多呢?機構冗雜重疊,下崗失業,就業難,一點也不為異!崗位就那麼多,出現一個一千元薪水的工作幾個碩士爭搶的情景也很正常。雖然這讓人心酸,但生活的麵目曆來如此。許多人被逼上梁山,繼續“深造”,讀完大學沒工作,讀碩士……人們所處的境遇和擁有的條件各不相同、背景不同,所以選擇不同。我,何去何從?什麼時候我能有一所房子寄世容身呢?
去年夏天,大一下學期,一個熱烘烘的晚上。剛熄燈不久,忽然聽到玻璃瓶不斷碎裂的聲音。懵了半天後,才弄明白,是樓上臨畢業的師002兄們往樓下扔空啤酒瓶。
瓶子是攢了很久的,因為聲音持續了很久。絕不是一時興起,信手拈來三兩個,隨手一拋。
那時我多少覺得他們有些瘋狂,但又隱隱覺得有些什麼。現在我理解了。
那天早上,看到樓底一地的碎玻璃,有些恍惚,有些刺目。
夢碎了,是不是也是那樣的聲音……“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現在自作孽,將來自受罪。我現在很理解家長老師的苦心。出來混,不容易啊。技多不壓身,多學點吧!
任何社會任何時候都不缺少對頂級人才的需求。三十而立!我不知道身邊有多少人年已三十,卻仍在為一個容身之所奔波。多少人,因沒房子,不能結婚。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啊!
一直以來,我喜歡文字帶給人的那種安慰和溫暖,以及啟迪和思考。
我選擇了中文專業,滿以為可以痛快地讀自己喜歡讀、想讀的,寫自己想寫的了。後來才發現了一個事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時候我做我想做的事,大多時候我做我該做的事。作為大學生,圖書館是肯定要去的,我也經常去。但我的讀書選擇能不能讓我感到快樂和啟迪,名不名著,大不大家,倒在其次,主要是許多書借不到。聽說有些書是師生們借去忘了還了,我付之一笑。書本來就是讀的,總好過蒙塵於書櫥。好書於書生就像名劍於劍客、千裏馬於伯樂,都講究個性情和機緣。有時想想,做個圖書管理員,挺好的。
其實,抽煙、酗酒、上網、打牌、逛街不是大學生的生活。許多人都誤會了。坦白地說,至少不是全部,那隻是個別表象罷了。
有時聽到一些小孩語出驚人,心裏總是怪怪的。有時甚至會想,也許十數年後我們下崗就是他們逼的。就像現在許多大學生、碩士逼退在文化上不能與其匹敵的前輩一樣。可十數年後我們還要生活,就像再就業的賣烤腸的大嬸一樣。隻希望以後的社會保障體製有所改善,心有餘而力不足和沒有那份心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一樣的。
003以前人們終身學習是為了一種人格和思想上的追求,現在也許隻是為了保住一份工作,為了生存。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工具理性、實用主義橫行於大學,並成摧枯拉朽之勢。
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總得有飯吃……心智思想的日益成熟和經濟能力的強大落差是我的痛楚和軟肋。夢也是要築建在經濟基礎上的。生活的疲憊淩亂、喧囂虛無和心中茂盛的詩意,是我尷尬的生存狀態。麵對夢想執拗的覬覦,與生活周旋是我的生存方式。我覺得執拗是很好的個性,至於缺點也許是不合時宜。再厲害的蘇格拉底、昆德拉也無益於我的窘況!
我以前做了許多夢,現在也做夢。不同的是,前者趨於理想,後者趨於現實。
現實-夢想=禽獸現實+夢想=心痛現實+夢想+幽默=智慧我覺得:現實+夢想+金錢=痛,並快樂著故事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永遠要麵對現實!但錢,可以沒有;夢,卻不能沒有!這是真理。
……“大學之大,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精神若為荒原,大學於我何加也?心靈若為苦役,紅塵於我何加也?
夢醒時分夜未央……004二等獎2009年度音樂手記\/樊帆習慣性的失眠。
其實也就是胡思亂想而已,失落也罷迷惘也罷,所做的隻是把零碎念頭連綴成文,讓思想放縱於紙張,到交作業時把它們謄好、裝訂,然後在某天某個下午,默默看它貼在作文榜上。
我不是個唯心主義者,但是我卻認為生活的顏色源自思想對其的某種浸染。我怎麼想,我就怎麼生活。所以我是一個狂熱的塗鴉愛好者,為生活塗上自己的顏色,像自詡為太陽的尼采,狂躁、興奮,甚至歇斯底裏。可能有時候生活確實太寫意了,我漸漸感覺到了自己的自負。於是,我又沉迷於憂鬱、感傷、彷徨不知所為的情懷中,不能自拔。
就這樣,我成了兩種性格的雜合體,行走在未知的世界。在這過程中陪伴我的,除了我的同齡人,就是我的音樂。獨處的時間裏,我會把音量開到最大聲,與這個世界做暫時的道別。偶爾動人的旋律會順著蜿蜒的指紋流淌到筆尖,然後隨思緒一起停滯下來,沉積,釀成文字,形成自己一點莫名的感傷。這些工作大部分在淩晨完成,因為隻有這個時005候,世界最寂寥,不去遮掩疼痛,沉默也大可不必。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思維是最不安分的,於是誕生了無滋無味無聲無色的作品。
我把這些曾經的點滴集合在一起,名曰《音樂手記》,謹紀念每晚的孤燈獨照。
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孔尚任《哀江南》江南在那裏,埋藏了我大片大片的記憶。
就像是一位盈盈款款的女子,江南處處含情。
雷峰夕照,漫步於西子湖畔,柳下成蔭,任小風穿過我如絲的發梢,一份愜意浮上心頭。
西湖的美,不加任何修飾。粼粼微波,激起心中憂傷的漣漪。懷想,懷想,水榭花開早,思念沉入湖底。
揭開曆史的封印,曾經的西湖歌舞生平,燈紅酒綠,鶯歌燕舞,幻影般浮現眼前。而今,化為一方青塚的小小墓,像一縷無處寄托的情愫,攝人心魄。
不忍翻閱,那滿目的哀愁。獨自憑吊,淚水潸然落下。
一壺酒,一葉帆,一絲憂鬱,一盞離愁。蕩蕩西湖水,醉了多少人的心,融了多少人的淚。而她,塵世看透,心自飄零。千年的回眸,留下莞爾一笑,靜默著,睡了。
夜晚,恰若一朵破苞的花,在繾綣古韻中悄然綻放。
乘著畫舫,在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秦淮河上吃茶觀景。金陵盛狀,多006少文人沉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