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廉政文化讀本中興名相裴度楊西江◎著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興名相裴度\/楊西江著.—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11ISBN978-7-5378-4579-3Ⅰ.①中…Ⅱ.①楊…Ⅲ.①裴度(765~839)-生平事跡Ⅳ.①K827=42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252918號書名:中興名相裴度著者:楊西江責任編輯:龐詠平書籍設計:張永文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57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5628696(發行部)0351-5628688(總編室)傳真:0351-5628680網址:http:\/\/www.bywy.comE-mail:[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印刷裝訂: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責任公司開本:700mm×1010mm1\/16字數:86千字印張:8版次:2015年11月第1版印次:2016年1月山西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8-4579-3定價:28.00元本書版權為本社獨家所有,未經本社同意不得轉載、摘編或複製B

目?錄?

第一章裴度傳略\/001第二章中興名相裴度\/017第一節運籌帷幄平亂拯難\/019第二節懲貪鋤奸整飭肅風\/047第三節禮賢下士任人唯賢\/061第四節輔政調鼎勸君戒奢\/068第五節淡泊爵祿能上能下\/081第六節製約奸佞剛正立朝\/089第七節秉承家風弘揚祖德\/095第三章裴度箴言\/103裴度傳略第一章裴度(765—839),字中立,唐代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中唐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曆仕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數度出鎮,五度拜相,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係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001裴度像002裴度,字中立,唐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三月三日,曆仕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

唐憲宗時累遷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禦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視察行營諸軍;還朝後,與武元衡一同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傷首;裴度遂代武元衡為相,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來,裴度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淮西平定,拜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開成四年(839),裴度卒,贈太傅,諡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加贈太師,並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的家族是河東著姓裴氏。河東裴氏源出有熊氏,風姓。傳至非子,被封為秦之“附庸”,號曰“秦嬴”。非子之支孫封於鄉(今山西聞喜縣裴城)。從此,非子的後代就以“”為氏。到周僖王時(前681—前677),非子六世孫陵被封為解邑君。始“去邑從衣”,而得裴姓。

此後,裴氏子孫繁盛。至東漢安帝、順帝之際,裴氏支分派別,主要分為三眷五房,裴度為東眷裴氏第十八世。裴度雖出身河東著姓,但家世並不顯赫。裴度的祖父裴有鄰,是唐代的濮陽令;父親裴漵,曾任唐澠池丞。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二十五歲的裴度進士及第。這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唐代,實屬難得。之後,他又連中製舉中的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對策高第。數科連中,榮耀至極,即使在整個唐代也是罕見的。一時間,裴度名動京華。

裴度科舉高中後,通過吏部銓選,貞元六年(790)被授予河陰縣尉。

河陰的治所在今天河南鄭州市西北,與當時的東京洛陽毗鄰。朝廷百官003猶在,可謂天子腳下。裴度到任後,盡職盡責,考課優秀,以至聲聞朝廷。貞元八年(792),他就被越級提拔為監察禦史。

監察禦史,始置於隋朝,至唐代則是禦史台察院的六位禦史之一,其職司為糾察百官,巡察郡縣,檢視刑獄,整肅朝儀,品秩低但權限廣。

裴度一心竭誠報效,不避權貴,秉公辦案,語言直率,了無隱晦。一次,他上疏皇帝,揭發權宦寵臣的奸蠹不法,結果語言過於激切,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河南府功曹參軍。

元和二年(807),蜀地叛亂初定,高崇文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十月,因為不通地方吏治,高崇文醜聲聞於朝廷,朝廷隻好以武元衡檢校戶部尚書、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來接替高崇文,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感到重任在肩,需要配備一個精明強幹的僚屬班底,就上表薦裴度為掌節度府書記,辟楊嗣複、柳公綽均為幕僚。

武元衡一到蜀地,就與裴度等人商量如何恢複蜀地吏治和經濟。他認為,蜀地“百廢待興,諸事節約,務在便民”。果然,在他的治理下,蜀地民殷府富,當地的少數民族也紛紛歸附。在蜀地,武元衡效法先賢,曾偕裴度等人瞻仰了諸葛武侯祠。他見祠廟頹圮,破敗不堪,便重修了諸葛亮祠,並命裴度撰寫了《蜀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銘(並序)》。

序文開篇處,裴度稱頌諸葛亮兼具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裴度讚揚諸葛亮革除漢末弊政,執法公允,任人唯賢,治戎講武。他盛讚,經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漢政令劃一,道德風行,一躍而為殷富之國,並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該碑以裴度華章、柳公綽書法以及石匠魯建精湛的鐫刻工藝被稱為“三絕碑”。

004不久,柳公綽奉召入京,出任吏部郎中,裴度寫了《送柳公綽詩》:“兩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捧紫泥”相贈,且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日後相見,恐怕柳兄已出將入相了。”柳公綽說:“彼此彼此。”柳公綽回朝後,很快就向憲宗皇帝推薦了裴度。

過了不久,皇帝顧念裴度大材小用,起用他為起居舍人。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侍從皇帝,雖品秩較低,但需文才出眾者才能勝任。此時的裴度在宦海中已曆練了數年,可謂得心應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裴度又遷官司封員外郎,代皇帝起草詔令。唐代詔令包括冊文、製、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德音等,不僅是傳達皇帝旨意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是整肅朝綱,對臣下恩威兼施、籠絡人心的主要手段,非大手筆難以勝任。裴度以他的睿智與文采,行之遊刃有餘,這令皇帝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任用。不久,裴度晉升為司封郎中,並很快進位正職。

元和七年(812)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懷諫雖然年幼,卻在眾悍將的鼓動、慫恿之下,上表請求繼任;不等朝命,便自立為留後。朝廷不允許,準備任命左龍武大將軍薛平為鄭滑節度使。八月二十五日,憲宗召眾宰相商議此事,多數朝臣主張興兵討伐。而李絳力排眾議,說服皇帝“宜靜觀其變”,用和平手段解決。十月初十,魏博兵將果然殺死田家家奴蔣士則,趕走了田懷諫,擁立頗有威望的小將田興(又名田弘正)做留後,暫時代理軍政事務。十月十九日,朝廷任命田興為魏博節度使。為了進一步穩住人心,十一月初六,憲宗派裴度以知製誥的身份去魏博慰問,犒勞軍士,朝廷拿出一百五十萬貫錢,重賞魏博將士。同時,朝廷還免除了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的賦稅徭役。從此,005魏博六州成為朝廷在河北的橋頭堡,像一把插入藩鎮心腹的尖刀。裴度完成使命,皇帝很是讚賞。因他在朝獻策擬旨,出使不辱使命,朝廷便特進封裴度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皇帝倚重的近臣,曆來有“內相”之稱,即是不出麵的宰相了。

元和九年(814)十月,裴度升任禦史中丞。禦史中丞是朝廷重臣,內領侍禦史,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還掌管圖書秘籍;外督各部刺史,監察地方行政。禦史中丞本是輔佐禦使大夫的副職,但唐代禦史大夫往往缺位,禦史中丞也就成了實際的正職。

裴度為人正直,而且能言善辯,尤其善於把握施政要領,凡是他陳情講述的事,總能打動人心。裴度奉命宣慰魏博,宣達朝廷旨意,讓憲宗很是讚許、看重。元和十年(815),裴度奉旨再次宣慰蔡州,視察行營諸軍,並向憲宗預言李光顏可立功。不日,李光顏克敵製勝。由此,憲宗對裴度更是看重,遂令其任刑部侍郎。

當時,淮蔡周邊是朝廷平藩的前線,唐憲宗討伐淮西已有四年,但遲遲未能平叛。關於是否用兵蔡州,朝廷內明顯分為主戰和罷兵兩派。

元和十年(815)六月,王承宗、李師道派遣刺客刺殺主戰的宰相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受傷。事隔僅三日,憲宗就下詔委任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將朝廷的軍國大事托付給了裴度。此前一日,憲宗對裴度說:“不用去宣政殿點卯,直接到延英殿來應對。”裴度進殿應對,憲宗對他安撫告慰備至。當時,京城內盜寇起,朝野一片驚恐。待到委任裴度為宰相的製誥下達,人心方才安定,認為他必定能消滅盜寇。從此,除盜滅賊的計策日日都有進獻,朝廷調兵遣將也愈益緊急。

006元和十二年(817)六月,蔡州行營的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兵敗鐵城,內外震驚憂慮,議和之聲又甚囂塵上。裴度認為,根本的禍患不及時除掉,終將釀成大禍;淮西腹心之患不除,兩河的寇賊也將效法淮西逆賊,與朝廷一爭高下。於是,他堅持請求討伐。憲宗便下詔,讓裴度以宰相的身份充淮西宣慰處置,前往淮西前線督戰。裴度親赴淮西督戰,才解除了憲宗的心病,憲宗稱讚裴度“堅明納忠”“才謀老成”“智略有定”,“備知四方之事”,認為“付以兵要,必得萬人之心”。他對裴度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感勵連營,蕩平多壘,招懷孤疾,字(治)撫夷傷”。

八月初三,裴度奔赴淮西,憲宗詔令神策軍派三百名騎士隨從護衛,並親至通化門慰問勉勵送行。裴度在城樓下含淚辭別,憲宗賜給他禦用的犀牛皮玉帶。

裴度名義上雖是宣撫使,實際上行使著元帥職權,仍以郾城為行營所在地。裴度到淮西前線後,慰勞將士,罷去監軍,整肅軍法,嚴明號令。從此,唐軍在淮西前線捷報頻傳。淮西平定後,橫海程權上表,“請舉族入朝”,其他藩鎮也紛紛上表,稱要歸順朝廷。元和十三年(818)二月,裴度被封為晉國公,冊封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勳上柱國,食邑三千戶,複知政事。

不料,平靜中再起波瀾。李師道一再違背朝廷命令,憲宗下詔調集宣武、義成、武寧、橫海四個節度使的軍隊與田弘正會師討伐。田弘正奏請取道黎陽渡過黃河,會同李光顏等隊伍一齊進軍。憲宗在延英殿召集宰輔大臣商議此事,其他宰臣認為:“統兵在外的事,由大將裁決。”而裴度審時度勢,認為黎陽渡河不可取。於是,憲宗詔令田弘正按裴度建議取道楊劉渡河。果然,當田弘正渡河南進,距離鄆007州四十裏處構築營壘時,賊軍威勢果然頓減。元和十四年(819)二月,朝廷用兵七個月,就誅滅了李師道,收複淄青十二州。此後,成德等藩鎮也自請歸朝。

然而,高處不勝寒。憲宗總以為裴度私結朋黨。一次,憲宗和裴度談起朋黨問題,含沙射影地說:“人臣應當努力為國家謀劃,為什麼竟有人好立朋黨。朕十分厭惡。”裴度說:“《周易》有言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無論君子小人,誌趣相投的,勢必合群。君子召集同誌,可以說是同德之人;小人聚為徒眾,才是所謂的朋黨。此二類,外觀雖相似,其內裏卻相差懸殊。至於說,我們這些人誰是朋黨,孰為同德,全在聖主您的明辨邪正了。”憲宗默然。

裴度為人執著,忠心侍奉皇帝。朝政凡有失誤,他無不極力諫言,因此遭到皇甫鎛等人忌恨、排擠,致使憲宗對裴度也是心生不悅。元和十四年,裴度出任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憲宗晚年,生性暴虐,動不動就鞭笞處死身邊的宦官,從而引起怨憤。元和十五年(820)正月,憲宗暴崩,據傳為宦官所殺。閏正月,宦官梁守謙、王守澄等扶立李恒即位,是為穆宗。

穆宗即位後,荒唐乖戾,輔政的宰相才能平庸,治國無方,致使藩鎮再度作亂。長慶元年(821)秋,張弘靖被幽州軍囚禁,田弘正(本名田興)在鎮州遇害,朱克融、王廷湊又在河朔作亂。李光顏、烏重胤等名將率領十餘萬軍隊攻打逆賊,毫無成效,局勢愈發惡化,穆宗更是無力再振朝綱。為此,穆宗詔令裴度以本官擔任鎮州四麵行營招討使。

十月,裴度帶兵出承天關,征討王廷湊。

008長慶二年(822)正月,幽州前線已經聚集了各道軍隊十七八萬人,宰相裴度親臨督戰。然而,在朝內奸臣的阻撓下,各軍難能協調,屢屢受挫,士氣更是低迷。正月初五,防守嚴密的弓高陷落。中書舍人白居易上書指明問題所在,請求讓裴度兼招討使,率領太原全軍,協調各部四麵進逼。穆宗無心政務,哪裏聽得進去。不過,他還是不斷地嘉獎和表彰,以激勵將士報效國家;同時,將裴度進位檢校司空,兼充押北山諸蕃使。

裴度作為三朝元老,文韜武略馳名中外,各少數民族都很仰慕他。

進剿王廷湊的戰事吃緊時,回鶻主動請求帶兵從征。裴度獲悉後,擔心未能助戰,反倒添亂,形成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局麵。於是,他立即派使前往阻止。然而,使者還是晚了一步。回鶻的武將李義節發兵三千已到達豐州,沒撈到好處,拒絕回師。朝廷無奈賞回鶻軍繒帛七萬匹,回鶻兵馬才回歸本部。

穆宗昏庸,專寵元稹。而時任翰林學士的元稹,與知樞密魏弘簡是刎頸之交。他們勾結皇帝的近侍官員,意欲謀求充任宰相。元稹雖與裴度無仇無怨,但非常忌妒裴度的聲名在自己之上。裴度在山東指揮作戰時,每每處置軍務都有所論奏,但多被元稹留持。無奈之下,裴度三次上疏穆宗,奏論此事。穆宗雖不高興,但懼怕大臣們議論,於是調任魏弘簡為弓箭庫使,同時免去了元稹的學士之職。穆宗雖然貶斥了元稹,但偏寵元稹的心意卻絲毫未減。長慶元年(821)二月,穆宗看時機成熟,就又起用元稹為宰相。元稹想罷掉裴度的兵權,就勸穆宗洗雪王廷湊罪名,並就此罷兵。二十五日,裴度奉命以平章事兼任司空銜,去任東都留守。諫官們知道這是元稹慫恿皇帝閑置裴度,009紛紛上奏。穆宗為了躲開諫官,一連幾日不上朝,也不召見臣僚。朝官們又聯名上書,說:“眼下兵事正酣,裴度有將相全才,不應當投閑置散。”穆宗隻好順應人心,派人轉告裴度先回朝,再赴任東都,並暗中準備另作安排。

三月十七日,裴度回到長安朝見穆宗,一再向皇帝謝罪,訴說討賊無功是自己的無能。說到國事艱難,動情之下,他仆伏龍墀,涕淚橫流,嗚咽得幾乎說不出話來。穆宗深受感動,但元稹等人的耳邊風仍然勁吹不止,裴度也因此沒有得到應有的重用。二十一日,穆宗詔令裴度守司徒一職,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司徒”為一品,品階高於宰相;揚州是重要的商業城市,又為水運要樞。如此重任,不可小視。但是,對於裴度來說,情況就另當別論。下詔後,議政者無不說裴度是國家中流砥柱,不能遠遣朝外。二十七日,皇帝隻好再下詔,恢複裴度宰相職務,留在朝內輔佐政事。六月十八日,在眾臣請求下,穆宗又加封裴度為平章事。

長慶三年(823),李逢吉內結宦官,外煽朝臣,千方百計排擠裴度。

他們到處說裴度的壞話。當時支持裴度的朝臣也不乏其人,但這更使得裴度成為爭論的焦點。穆宗認為朝中是非均起於裴度,於是便於八月強令裴度出京,去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時稱興元府,治今陝西漢中市)。

十一月,穆宗中風,不能下地,群臣許久難見皇帝一麵。裴度感到情況嚴重,就三次上疏,請求早立太子,並要求盡快麵見天子。十二月,穆宗終於在紫宸殿接見了群臣,下詔立景王為太子。皇儲即定,社稷隨時有人繼承,裴度才放下心來。

長慶四年(824)正月,穆宗一命歸西,敬宗即位。此時,李逢吉010向敬宗謊稱裴度等大臣反對其即位等等,年方十六的敬宗,還沒有弄清做皇帝的職責,便被李逢吉的讒言弄迷糊了。他也感到有裴度這樣的元老讓自己不自在,該攆出朝去。二月,唐敬宗偶然翻檢禁中文書時,看到裴度、杜元穎、李紳當年請求立太子的奏疏,才明白李逢吉、元稹等人所說皆為謊言,不由感慨萬端。

當年六月,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節度使牛元翼一家被王廷湊血洗。

十七日,聽到消息的敬宗在朝堂上感慨所任宰相非人,禍國殃民。翰林學士韋處厚向皇帝上疏,舉薦裴度。牛元翼慘案後,朝中輿論對李逢吉不利,其黨羽便千方百計阻攔敬宗再度起用裴度。一來二去,敬宗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此後,敬宗每逢宦官路經興元,都要傳密旨慰撫裴度,還約好了征裴度回朝的日期。

寶曆二年(826)正月二十四日,裴度回朝,敬宗隆重接待。二月初九,裴度又被任命為司空、同平章事,重掌朝政。入春,敬宗決意巡幸東都,並命度支員外郎盧貞前往勘察、修繕宮殿及沿途行宮。裴度至延英殿勸諫道:“國家建起兩座都城,就是為皇帝巡幸準備的。然而,皇上移駕,一舉而牽動全局,影響遠近。何況自戰亂以來,這種事就斷絕了。這些年,東都的宮殿以及百司廨署,早就荒圮。陛下執意要巡幸的話,也得讓他們稍事修葺。等過個一年半載的,宮殿都像個樣子了,方能議定起行之日。”敬宗說:“群臣勸了好久,都沒有言及此意,隻是說不該去。

倘若像你這麼說,朕不去也罷,又何必日後呢?”消息傳出不久,朱克融、史憲誠都上奏,請求派五千工匠幫助修繕東都,實則在向朝廷示威施壓。三月,敬宗見大駕未動,已招來麻煩,才認識到問題並不如他所想的那麼簡單,隻好放棄了巡幸計劃。

011敬宗貪圖享樂,遊戲無度,常與一班宦豎宵小廝混。更糟糕的是,他對宦官濫施刑罰,常幹一怒殺人的事。這引起一些手握兵權的宦官的不滿。這年二月的一天晚上,蘇佐明等暗殺了敬宗。原來,敬宗愛與宦官們出宮打狐狸。這天因沒打到獵物,十分惱火,打這個罵那個。當時敬宗如廁,在場的二十幾個宦官預感性命難保,就趁機弄滅了蠟燭,勒死了敬宗。次日,這些人宣讀了劉克明等人矯郭太後(郭子儀孫女)的旨意,擬定詔製,由絳王李悟在紫宸外廡召見宰相百官,宣達噩耗,聲稱敬宗暴病而亡。樞密使宦官王守澄、楊承和,中尉魏從簡、梁守謙等分析形勢,感到劉克明等人有篡權的可能,便一起派兵迎江王李涵(穆宗子)入宮即位,是為文宗;同時,他們發動左右神策軍、飛龍兵盡誅劉克明等弑逆賊黨。

文宗即位,裴度因功加授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太清使諸官職,其他職位依舊;以輔佐導引的功勳,又晉升官階為特進。那時,滄景節度使李全略剛去世,其子李同捷竊取兵權,謀求承襲父職。裴度奏請討伐。曆經數年,李同捷被誅。

裴度年歲高邁而又多病,上疏懇請辭去軍政機要職務,皇帝對他的禮遇更加隆厚。文宗派宮廷醫師替他診斷治病,每天讓宮廷使臣前去安撫慰問。太和四年(830)六月,文宗下詔賜裴度以三公輔臣的尊崇冊封禮儀。裴度上表辭讓,文宗以優容態度下詔依從了他的請求。九月,裴度以加守司徒、兼侍中、襄州刺史的身份,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觀察使、臨漢監牧使。

裴度一向堅貞正直,侍奉君主百折不回,因而屢屢遭受奸邪之輩的排擠打擊,幾乎陷於難以擺脫的艱難窘迫的困境。到了晚年,漸漸追隨012(裴度)東都立第於集賢裏,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又於午橋創別墅,花木萬株,中起涼台暑館,名曰綠野堂。

013世俗以避免身遭禍事。起先,度支鹽鐵使王播,大肆向朝廷進獻財物,得到了皇帝的寵信。裴度後又引薦韋厚叔、南卓擔任補闕拾遺,以求彌合矛盾,擴大交結。即便如此,宰相李宗閔、牛僧孺等仍視之為絆腳石,趁裴度因病辭官之機,罷免了他的宰相職位,然後又將他調出京都擔任襄陽節度使。

文宗認為,裴度雖然腳有毛病,來京朝見君主不太方便,但他精力尚未甚衰。開成二年(837)五月,文宗又讓他以本官職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詔書發出後,裴度連續上表,以年邁有病推辭,不願再掌兵權。文宗複詔不允。文宗派吏部郎中盧弘去往東都宣布皇帝詔書,催其起程,裴度不得已而赴任。

開成三年(838)冬季,因不堪北國風寒,裴度病情加重,祈請返回東都養病。開成四年(839)正月,文宗下詔準許裴度返回京城,授官中書令。裴度因病不能入朝向皇帝謝恩,文宗下詔書說:“司徒、中書令裴度,多有大功,曆居三台之位。現因疾病,未能入朝謝恩,並請假在家療養。按朝廷製度,請假期間須減俸,甚至停發俸祿,但他所任本官的俸祿食糧,應依舊計日支給。”又派禦醫去給他治病。適逢三月初三上巳節,皇帝在曲江池賞賜宴飲,群臣賦詩,裴度因病不能赴宴。文宗派宦官賜給裴度詩一首:“注想待元老,識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隨詩,文宗還附親筆信劄說:“朕詩集中想見到你的唱和詩,因此將此詩寄給你看。你病未痊愈,必定乏力和詩,改日盡快將和詩呈上。春季養病,需要盡力調養,盡快血氣和順。心中懷念千百,所寫不及一二。醫藥治病,不要顧忌頻繁奏請。”014文宗的親筆書信到裴度家門口時,裴度已經逝世,時間是開成四年(839)三月初四。文宗聽到噩耗後,驚悸悲痛了很長時間,又讓人重新繕寫了那封親筆信,將它放在裴度的靈位前,同時文宗下詔追贈他為太傅,加等賜給他家助葬的車馬、布帛、財物;下詔由京兆尹鄭複監護料理喪事,辦理喪事所需的東西,全由官府供給。文宗詫異裴度沒有遺表,宦官去他家詢問這件事。家屬搜尋半日,才呈上隻寫了一半的遺表草稿,其仍以皇帝尚未確定皇儲為憂慮,沒有一句談及家事。自當日起,文宗特停朝四日,以示哀悼。裴度一去,震動邦國內外,河南河北、東京西京,男女老幼,知與不知,莫不盡哀。

裴度雖是文臣,卻能挺身赴難,率兵討逆,一度重整山河,中興大唐。穆宗時期,藩鎮死灰複燃,卻懾於裴度威名,而不能撼動全局。

裴度雖然相貌平平,卻內涵雋秀,器識宏大,為人豁達,尤其其機智應對,口才雄辯,見識者無不動容。他以一顆丹心,一腔正氣,遍治諸州,曆仕六朝,宰輔四帝,五度入相。裴度雖五次被排擠,仍百折不撓。從元和年間聞名朝野之後,裴度就一直擔負著元臣宿望的重要角色,連邊民外邦都久慕其風采,多有欲充其馬前卒者。他出將入相,身係天下安危二十餘年,人們都視其為當世郭子儀。曆史評價他的風範可比東晉時期的王導、謝安;而安邦定國的才能謀略,較之王導、謝安更勝一籌。

更難得的是,他貧寒中能香山還帶,富貴中肯義還原配;在上盡忠,在下安民;遇亂能鎮定,處事能謀遠;邦國缺少了他,“柱石衰落”;地方沒有他,一方不寧。他是著名的中唐賢相,華夏社稷之良臣,更是後人學習效法的楷模,將他列入鄉賢祠永遠奉祀。他的“綠野堂”015傳承了裴氏家風,他的功績光映日月,其剛正鑄就了裴門的士人傲骨。

因此,裴氏後人對他倍加推崇,為他特建裴晉公祠,以誌紀念。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他的家鄉裴柏村一帶還會舉行萬人齊集的裴晉公廟會,瞻仰晉公遺像,緬懷其風烈。

016中興名相裴度第二章裴度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進士。

唐憲宗時累遷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禦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視察行營;籌劃伐蔡之際,與武元衡同時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負傷幸免,遂代其為相,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淮西平定,拜裴度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

017裴度像018第一節運籌帷幄平亂拯難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中央力量大為削弱,被迫以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成德(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幽州(也稱盧龍,治今北京)諸鎮分授安史舊將為節度使。他們在轄區內委派官吏,征收賦稅,擴充軍隊,割據一方。其後,山東、江淮之間也紛紛效仿,列鎮相望。到唐憲宗初年,四十餘路藩鎮割據四方,形成所謂“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的局麵。各地征收的賦稅已不及安史之亂前的三分之二,雖說不少,卻有許多肥了權奸大蠹,國家經濟愈發艱難,嚴重影響了削藩大計。

遇刺愈堅請命赴難淮西節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西南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陽),東北出汴州(今河南開封),可以截斷漢水及運河交通,西北出即逼唐朝東都洛陽,地位十分重要。唐代宗、唐德宗以來,李希烈、019吳少誠、吳少陽先後據有其地。淮西鎮勾結河北諸鎮,成為唐朝心腹大患。

憲宗元和九年(814)閏六月,吳少陽死,吳元濟匿不發喪,偽造少陽表,稱病,請以吳元濟為留後。朝廷不許。吳元濟於是遣兵焚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葉縣(今河南葉縣南),攻掠魯山(今屬河南)、襄城(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

在主戰派宰相李吉甫、武元衡及禦史中丞裴度等支持下,元和十年(815)正月,憲宗下詔,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聯兵討伐淮西。河北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師道等都不想讓唐中央從淮西打開藩鎮營壘缺口,極力阻撓。他們屢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都遭朝廷嚴詞拒絕。見此情況,李師道就又派出奸細兵勇四處騷擾搶掠。四月,李師道派的幾十個強賊攻打河南轉運院,殺死十幾個吏卒,焚燒了錢帛三十萬緡匹、穀物三萬餘斛,並“發兵四出,屠舞陽,焚葉縣,掠魯山、襄陽”,一直“及於東畿”,關東震駭。

討蔡之役持續四年,幾無進展,還耗費了無數資財,使國家空虛,供應困難。長期的戰爭,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五月,皇帝感到討蔡師出日久,卻勞而無功,就派禦史中丞裴度到行營去宣達慰問,同時察看前線的情況。裴度返回,向皇帝彙報說,淮西一定可以攻取,並說諸將中,隻有李光顏勇武過人,兼明義理,定能立功。憲宗聽了很高興,二十六日,果然傳來李光顏在時曲大敗淮西叛軍的消息,憲宗很欣賞裴度的知人之明。

主和的宰相李逢吉、翰林學士令狐楚都竭力反對繼續征討。韓愈上奏說,淮西連年用兵,收效甚微,師老力竭,難以為繼。而叛軍也是山窮水盡,其敗亡立馬可待,其關鍵在於皇帝果斷與否。李逢吉馬上讓人020誣陷說:韓愈在江陵的時候和裴均關係很好。裴均之子裴鍔一貫不遵禮法,韓愈竟以“命鍔”的筆名作文,還模擬裴鍔的做派叫囂,大失體統。

由於這一不實罪名,僅幾天,韓愈就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主戰、主和兩派的鬥爭幾乎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天,成德王承宗派牙將尹少卿入朝奏事,順便為吳元濟遊說。尹少卿進入中書省,言辭不恭,舉止放肆,被宰相武元衡嗬斥了一番,趕了出去。王承宗便上書詆毀武元衡。一場更大的陰謀正悄然襲來。五月二十三日,憲宗把王承宗前後三次所上的奏表拿給百官看,議定其反複無常之罪,決定拒其朝貢,以示警告;同時許其自新。李師道豢養的刺客王士元勸李師道說:“天子之所以堅決討伐蔡州,全怪武元衡、裴度等強硬派輔佐他。請讓我等去刺殺他。元衡一死,其他宰相誰還敢再主張伐蔡,自然會勸天子停止用兵。我們就可高枕無憂了。”六月初三日拂曉,武元衡上朝,剛出了靖安坊東門,賊人便突然從暗處竄出,打滅了扈從的燈籠,射中了武元衡的肩膀,砍傷了他的左大腿。隨從抵敵不住,四散逃跑。賊人拉著武元衡的馬,走了沒幾步,就砍下了他的頭顱,火速離去。武元衡慘死時,年僅五十八歲。接著,這夥賊人又趕去襲擊裴度。裴度前往上朝,還沒走出通化坊,暗處忽然躥出一夥刺客,眾隨從或傷或逃,隻有侍從王義拉著裴度的馬,試圖一同逃離。刺客衝上來,連砍三劍。腳上一劍,裴度的靴帶被砍斷;後背一劍,衣服被刺破;頭上一劍,被厚氈帽泄了力道,竟傷得不重。裴度栽倒在路邊的地溝裏。王義大喊:“我抱住刺客了,主人快跑。”裴度知道跑是跑不了的,索性佯裝已死。刺客一慌,揮劍砍斷了王義從後邊抱著的手,看裴度像是死了,匆匆逃離。裴度被抬回家搶救,巡邏士卒大021喊“盜殺宰相”,喧呼聲傳數裏,京城一片恐怖。當天,金吾將軍和府縣官員都收到恐嚇信,上寫:“不要急著捉我。不然,我先殺你。”噩耗傳開,京城震動,大臣們上朝也不敢早起了。憲宗隻好下令,宰相出入,必須由金吾嚴加護衛。兵部侍郎許孟容麵見憲宗,淚眼婆娑地說:“自古以來,從無宰相橫屍路邊,而凶手在逃的,這是朝廷的恥辱呀!”而後他又趕到中書省,哭著說:“請皇上起用裴中丞當宰相,大舉搜捕賊黨,一定要追查出幕後元凶。”初八日,憲宗下詔,命重金懸賞,搜捕賊黨。初十日,神策將軍王士則舉報稱王承宗手下的張晏等人刺殺了武元衡。疑犯被抓,京兆尹裴武、監察禦史陳中師負責審訊。

裴晉公祠022裴度養傷二十餘天,衛兵日夜值宿,禦醫、宮使不斷來探問診視。

朝中有人主張,罷免裴度,以安撫藩鎮、緩和局勢。憲宗忿然拒絕道:“我任用裴度一人,足以打敗這兩股逆賊。”這件驚天大案,不僅沒有嚇倒朝廷,反而更堅定了皇帝的平叛決心。二十四日,憲宗召來裴度,就當前形勢和對策商議了很久。二十五日,憲宗下達《授裴度中書侍郎平章事製》,任命裴度為宰相。裴度深感責任重大,便請考功郎中知製誥韓愈代寫了《讓官表》堅決推辭。但皇上不許,他這才上任。

裴度還怕皇帝征討之心不堅,上奏說:“淮西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能不除,況且朝廷已經興師。兩河地區那些藩鎮,都將依此決定他們的進退。所以,討伐淮蔡,絕不能半途而廢。”憲宗十分讚同,便將淮蔡用兵之事交由裴度全權負責。但是,當時朝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宰相不得在私第會見客人。裴度上奏說:“現在寇盜還沒蕩平,宰相應當招請天下賢能共商大計。而治安不佳,請於私第會客。”憲宗當即予以批準。二十八日,朝廷在京城公開處死了刺殺宰相的殺手張宴等人。刺殺案雖仍留有疑點,但皇帝卻等不及了。幾年後,真正的凶手才浮出水麵,原來是李師道派刺客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