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

華◎

編著

江西

高校

出版

社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王陽明在江西\/周建華編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6ISBN978-7-5493-5582-2Ⅰ.①王…Ⅱ.①周…Ⅲ.①王守仁(1472—1528)—生平事跡Ⅳ.①B248.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137579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王

陽網址www.juacp.com明

在印刷江西千葉彩印有限公司江

西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32.5字數470千字版次2017年6月第1版印次2017年6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5582-2定價52.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7-665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自序王陽明畢生的事功學術,成就於江西,廣布於江西。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有三個重要階段,對他的“三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龍場悟道———青年王陽明在這裏奠定了心學思想的基礎;南贛踐道———中年王陽明的思想在實踐中升華;天泉證道———壯年王陽明的思想在演進中完善。

王陽明與江西結下不解之緣,其生命中的許多“第一次”“獨一次”都發生在江西或與江西有關:在南昌完成婚姻大事;在南昌、贛州提出心學主旨“致良知”;留下著述最多的地方是江西;自

第一個心學啟蒙老師———上饒人婁諒;序第一個基層職務———廬陵知縣;Ⅰ第一次帶兵打仗———南贛巡撫;最大的一次軍功———平定“宸濠之亂”;因平“宸濠之亂”被封新建伯;去世的地方———大餘青龍鎮;王陽明的心學,上接江西人陸九淵;王陽明弟子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王陽明及其門人創建、講學的書院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紀念王陽明的祠宇最多的省份是江西;…………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對今天的人來說,無法重複王陽明悟道之過程,但王陽明孜孜不倦立誌做聖人的誌向,始終保持好學深究、追求真理的態度,在事上磨煉的精神,值得今人學習;而更值得學習的是,王陽明對自我內心的關照。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是王陽明的名言。是的,無論身處什麼時候,無論外界有多少監督,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除了你自己。迷失還是堅守,全靠自我。

《左傳》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王陽明對江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陽明在平定亂局的同時,通過講學、辦書院和社學、舉鄉約,傳授良知之學,實行王化德政,把江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階段。百年過化“致良知”,德功與言“三不朽”,江西要感謝王陽明。

很多人都讀過王陽明“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心學簡單來說就是“良知”之學。

陽明今天這個社會因為經濟快速發展,文化多元碰撞,造成了我們在意識方麵在

江的混亂和心理上的浮躁,很多人都覺得無所適從,而心學所強調的立誌、良西

知、誠意、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王陽明提出的“內聖外王”“人人都是聖Ⅱ

人”的理念,對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來說,正好是一劑正本清源的良藥。有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已經到了,王陽明和他的心學,也已經被推到我們麵前來了。認識王陽明,了解心學,弘揚陽明精神,對我們的人生,對人類社會,無疑大有裨益。聖賢學問不支離,大道光明原一體。願陽明精神常在,良知之道永存!

2017年5月目錄CONTENTS自序\/Ⅰ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啟蒙一、門當戶對古越中,金玉良緣是天定001二、諸氏府高堂紅燭,鐵柱觀新郎論道005三、官署內宣紙數箱,新郎官書法遽成011四、信州府拜師婁諒,知聖人可學而至016第二章貶謫龍場經由贛地一、觸犯“八虎”,廷杖四十019二、杭州養病,武夷遇險024三、留跡贛地,一路向西033目

四、謁濂溪祠,題武雲觀042錄第三章昭雪起複初仕廬陵001一、謫戍期滿,治理廬陵051二、吟詩作詞,寫照心境061三、兩大講會,傳承聖訓065四、玉笥養心,泰和問學076第四章臨危受命巡撫南贛一、奔赴贛南,平定亂局081二、調查研究,有的放矢089三、初戰漳州,設平和縣098第五章回師贛南立縣崇義一、“盤王子孫”謝誌珊117二、用“心”打仗,平定山賊130三、揮兵突進,戰無不勝133四、設崇義縣,建崇義城140五、茶寮勒石,桶岡紀功143第六章三浰廓清建縣和平一、盧珂投誠,仲安探營150王二、刀光劍影,仲容授首155陽

明三、兵分九路,踏平三浰160在

江四、三十六計,九連靖寧168西

002五、二過龍南,勒石玉岩173第七章王化德政安堵南天一、王化德政,平定“心賊”191二、南贛鄉約,氣正風清195三、頒發告諭,多方教誨198四、循循善誘,教子有方200五、獎優恤老,樹立榜樣203六、賦稅商情,治理有方204七、崇仁尚義,風俗化成205八、福澤南贛,功貽千秋208九、教育教學,係統理論218第八章犁庭掃穴生擒宸濠一、豫章告變,宸濠反叛225二、坐鎮吉安,調兵遣將231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236四、天子駕啟,捉放遊戲252五、婁妃貞烈,立墓揚節265第九章題詠廬山寄情山水一、詩詠匡廬,情寄山林274目

二、開先華藏,勒石紀功277錄三、夜坐龍潭,有心無緒283003四、遠公高台,青蓮雲開284五、文聖拜月,佛燈滿野287六、廬山之高,詩人逸興290七、詩詠太平,道本無心291八、九江行台,書壁抒情293九、白鹿獨對,天理吾心295第十章著書講學揭致良知一、南贛講會,授致良知299二、效《論語》法,刻《傳習錄》305三、古本《大學》,古本《中庸》307四、刻《朱子晚年定論》311五、作《啾啾吟》,不惑不擾313六、著《修道說》,理在心中317七、詩詠良知,心居仲尼318八、通天勝景,授致良知324第十一章書院社學教澤常新王一、南贛書院348陽

明二、贛西書院和講會359在

江三、南昌、贛中書院373西

004四、撫州書院376五、贛東北、贛北書院378第十二章江西弟子王學後繼一、南贛王門弟子和王學後繼382二、贛西王門弟子和王學後繼396三、南昌、贛中、贛北王門弟子和王學後繼414四、撫州王門弟子和王學後繼421五、贛東北王門弟子和王學後繼428第十三章我心光明魂歸青龍一、平伏思田,厥功至偉433二、謁伏波廟,祀增城祠441三、仙逝南安,英靈長駐444四、斯人已去,風範永存458附錄:故事傳說一、王陽明與譚邦古城473二、王陽明與崇義陽嶺474三、王陽明與崇義上堡梯田474四、王陽明與贛南小炒魚475目

五、王陽明與五梅山476錄六、王陽明與磨刀坑477005七、陳清福代父死478八、一湖一橋定太平———王陽明與龍南太平橋478九、王陽明與龍南九寨山479十、王陽明與旗嶺的石鍾石鼓480十一、王陽明與先登嶺481十二、草寇壟482十三、仙女送子482十四、陽明紙、陽明傘483十五、分而治之484十六、王陽明與廣福禪寺智廣和尚484十七、勸僧人回家探母485十八、文成泉486十九、夢回廣福寺486二十、王陽明朱筆趕蛤蟆487二十一、崇義縣治選址的傳說489二十二、王陽明丫山作巧對491王二十三、王陽明與陳木匠492陽

明二十四、征三浰暑月降霜494在

江二十五、蠟燭草的傳說494西

006二十六、風順船行495二十七、王陽明太平詠八景495二十八、王陽明與聾啞人楊茂497二十九、滿街都是聖人499三十、王陽明與鎮關西501參考文獻502第一章南昌成婚信州啟蒙一、門當戶對古越中,金玉良緣是天定十七歲之前,可以說王陽明是在嚴謹、快樂、有序的讀書中度過的。他吟詩作賦,泛濫辭章。王陽明家學淵源頗深,曾祖父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祖父王倫,被譽為“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著述,曾官拜翰林院修撰;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官拜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浸淫於聖賢典籍之中,無複他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五歲的王陽明懷著尚武報國的雄心,出遊居庸關。居庸關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此地為長城要口之一,控軍都山隘道(軍都陘)中樞。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關,與紫荊關(位於河北易縣紫荊嶺,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馬關(位於河北唐縣西北部,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稱“內三關”,形勢險要,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王陽明在這裏察看山川地形,訪問少數民族,打聽備禦方策,又與胡人追逐騎射,胡人沒有誰敢欺侮他。經過一個多月的漫遊考察,王陽明“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一天,他在夢中拜謁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祠廟,醒後有感於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名言,揮筆寫下了一首絕句: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詩中表達了王陽明對馬援為漢朝中興而戍馬邊障、建功立業的景仰之情。其後,王陽明“屢欲為書獻於朝”,卻被父親斥之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對人生價值的領悟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弘治元年(1488年),王陽明十七歲。這一年,王陽明從京師回到浙江餘姚。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按照中國傳統,年滿二八,也就是十六歲,便已經王

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

明在十七歲雨季。其時王陽明正沉浸在讀書和想入非非的年齡,父親王華江

西要他到南昌完婚。

002這門婚事,按照古人的說法,也算是姻緣天定。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王華在餘姚老家讀書備考。王陽明在南昌府(今江西南昌)任職的舅舅諸介庵回到餘姚家鄉探親,順便也來探望探望妹妹和妹夫。不過,這個舅舅不是親舅舅,王陽明的母親姓鄭,這個舅舅姓諸,隻不過是個表舅。表舅也是舅,自然,外甥王陽明也少不得出來拜見一下這位遠道而來的舅舅。

諸介庵看到這個小外甥長得清秀伶俐,待人接物也頗有分寸,落落大方,隨即詰問四書五經,王陽明也是對答如流,諸介庵喜歡得不得了,主動向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提出,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許配給王陽明為妻。

王華既是諸介庵的妹夫,他們又是金石相契的至交。除了這層關係外,諸氏也是越中一帶的望族,門人輩出,門第甚高。餘姚籍諸觀,成化年間進士,曆官數郡,清廉耿介。錢塘籍諸大觀,曾是狀元出身。況且諸介庵(養和)也是一個官吏,江西的主官之一,級別不低,與王家可謂門當戶對。基於這些方麵的考慮,王華就同意了這門親事。

古人在婚姻問題上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門娃娃親,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就定下來了。既然定了下來,就是“一諾千金”,以後不論貧窮富貴,就不能再反悔了。

按照古人的習慣,王陽明應該在紹興,或者是王華工作的地方———京師迎娶新娘。男方結婚叫“娶”,就是“娶”過來的意思;女子結婚叫“嫁”,就是“嫁”過去。王陽明為什麼要到南昌府,到嶽父家完婚呢?王、諸兩家,都是世族大家,應該要遵循這個禮數,為什麼卻要女婿上門完婚呢?這是個謎,但要破這個謎也不難,無非是時間、地點和方便與不方便之間的選擇。

第一者,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此時正在京師忙著公務,抽不開身。京官不同一章

地方官,京官自然一切聽命於吏部,更沒有自己支配的機動時間。

南昌

二者,在京城辦婚事影響太大。王華是個講原則、講禮儀、講廉恥的廉成婚

官,況且做人低調謹慎,不想在京城這個皇帝眼底下的地方,把兒子的婚事信

鬧騰得那麼大。州啟

三者,王華雖說是個狀元公,其時在京師做的官不算大。在京師這樣的蒙地方,一品、二品滿街走,三品四品一大溜,像他這樣級別的官,數都數不過003來。這就很不好做事。兒子的婚事,辦大了,影響不好;辦小了,又是兒子一輩子的大事,這個尺度真不好拿捏。而南昌府則不然:其一,天高皇帝遠,怎麼著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其二,諸介庵在南昌也算是江西的最高長官之一,可以辦得隆重一點。

四者,如果放在紹興老家辦王陽明的婚事,王華就得請假,這又要興師動眾,弄得盡人皆知,這也不是王華想要的。

其五,王華和諸介庵是好友兼親戚,把兒子交給他,放心。如果換另一個人,或許王華就不會這麼做。一來怕這樣做不成其數,貽笑大方;二來怕中間有什麼欠周到的,親家責怪;三來新郎官王陽明畢竟年少,怕做出什麼出格的舉止,惹得親家和新娘不高興,或者有看法,那就不好了。

所以,慮事周密的王華經過權衡以後,決定讓兒子到南昌府完婚。

於是,王陽明就帶著一點簡單的行李,在仆人王升的陪同之下,從紹興啟程,經錢塘、蕭山、諸暨、金華、衢州,進入江西境內,又過玉山、上饒、橫峰、鉛山、弋陽、貴溪,到達南昌府。

這是王陽明生平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

對於江西南昌,十七歲的王陽明是沒有多少概念的。他可能讀過王勃的《滕王閣序》,知道這個地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知道贛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知道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文天祥、楊萬裏、朱熹、陸九淵、解縉等是江西人氏。當然,他也知道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在江西創始宋明理學。所以,他對南昌既陌生又向往。何況,那裏還有一個豆蔻年華的美少女在等著他。當父親要他到江西完婚,他懵懵懂懂就收拾行李上路。當然,他當時隻是聽從父親的吩咐,盼著美人來的,沒承想他從此就與江西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與江西的王

陽關係會那麼的深厚!

明在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江

西湖”之稱。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數易,別名諸多,西004漢稱豫章,隋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南昌有著兩千兩百多年的建城史,是曆代縣治、郡治、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

王陽明遵照父親的吩咐,自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前往南昌迎娶表妹諸氏為妻,在南昌一住就是一年半,直到第二年十二月才離開。

那麼,王陽明迎娶的諸氏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王陽明的新婚妻子姓諸,名芸玉。彼時,江西常常匪盜蜂起,饑民揭竿,匪民混雜,束手無策的諸介庵就到京師尋找解決辦法。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時任翰林院修撰,官不大不小,與諸養和見過幾次。朝中諸官都說匪盜隻有清剿,但王華認為最根本的是要安民,民不聊生才成匪,觀點與諸養和不謀而合。此後,諸養和隻要來京師,就必到王華府上拜訪,有兩次還把女兒芸玉也帶來了。芸玉生得聰明清秀,言談文雅有靈氣,一次還要王陽明帶她出府去京城看看。盡管不曾說過幾句話,但王陽明與這位表妹也算門當戶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

諸芸玉既是一位知書達禮的賢德女子,又是一位剛強的豪爽女子。這也是越中諸氏的家風使然。諸姓祠通用聯有“兄讓王位傳佳話,女雪父冤播美名”聯。下聯中的“女”是指明代孝女諸娥,浙江山陰人。其父士吉,洪武初為糧長,被誣淪死,二子亦罹罪。諸娥年僅八歲,便與舅上京師訴冤。鄉裏人憐憫她,在其死後還刻肖像來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