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目錄目錄第一輯談知恩話謝恩老娘的“絕活”!!!!!!!!!!!!!!!!!!!!2渡情———李家聯中五十年師生見麵會!!!!!!!!!!!!!10再約十年舉壽觴———邵書君先生八十歲華誕賀詞!!!!!!!!!!!!!19真情實意的月季花!!!!!!!!!!!!!!!!22第二輯談美德話楷模奇跡的背後!!!!!!!!!!!!!!!!!!!!!!30軍嫂紅燕———記張紅燕女士的軍嫂生涯!!!!!!!!!!!!!!36第三輯談玉竹話成長竹與人!!!!!!!!!!!!!!!!!!!!!!!!44把根留住!!!!!!!!!!!!!!!!!!!!!!!481
書閑居隨筆以竹思人!!!!!!!!!!!!!!!!!!!!55第四輯談國學話厚德“厚德載物”的“德”!!!!!!!!!!!!!!!!!68“上善若水”之管見!!!!!!!!!!!!!!!!74第五輯談哲學話人生總結人生一個字———“度”!!!!!!!!!!!!!!!80一副對聯!!!!!!!!!!!!!!!!!!!!!!!85對與錯!!!!!!!!!!!!!!!!!!!!91第六輯談社會話巨變偉大的國球!!!!!!!!!!!!!!!!!!!!!!96中國的民打贏美國的官———記中國果汁企業從應訴到反訴打贏美國商務部案始末!!!!!!!!!!!!!!!!!!!!!103第七輯談酒茶話兄弟酒與茶中有心態!!!!!!!!!!!!!!!!!!!!116互聯互通!!!!!!!!!!!!!!!!!!!!1212
目錄第八輯談當下話快樂知足當下!!!!!!!!!!!!!!!!!!!!!!!128放下就快樂!!!!!!!!!!!!!!!!!!!!!!133為六十歲點讚!!!!!!!!!!!!!!!!!!141附錄一本彪炳乳山地域文化的書———熱情推薦李中柯的《衝坎闖關》/安家正!!!!!!!147讀《衝坎闖關》有感/張超!!!!!!!!!!!!!!153讀《竹與人》有感/張超!!!!!!!!!!!!!!!165我叔是“神人”/李淑欣!!!!!!!!!!!!!!!!168讀《知足當下》有感/劉翠英!!!!!!!!!!!!!!172讀《老娘的“絕活”》有感/周慧!!!!!!!!!!!173“三氣”鑄就人生的輝煌/張淑豔!!!!!!!!!!!!175李家聯中同學會感言/劉國傑!!!!!!!!!!!!!!180師生緣———寫在李家聯中部分老師校友見麵會前夕/李中懷!!!183後記欲望與讀書!!!!!!!!!!!!!!!!!!!1853
序言情懷綿綿無絕期情懷綿綿無絕期(序言)單增科聞中柯先生之名,緣於他是市長助理,緣於他領導的企業是乳山最好的企業之一,緣於他是中國果汁企業理事長,緣於他是中國A股上市公司總經理,緣於他領導的國投中魯果汁曾是世界最大的果汁企業,緣於他敢於跟美國商務部叫板,並大獲全勝。
如雷貫耳久矣,然聞名而已,惜無緣相見。我始終想知道,這鑲滿珍珠的光環背後,是怎樣一個人?這個聞名遐邇的人,有多少故事呢?
當有幸捧讀先生的《衝坎闖關》一書之後,我方知先生“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灑脫,“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我方知光環的背後,是拚搏與辛酸,是責任與擔當,是抱負與情懷。
當有幸一睹仙顏,便驚為神人。先生溫文爾雅,待人謙和,談笑風生,有如沐春風之感。
當先生談到自己有寫作之意時,我頗為疑惑,這樣一位在商海中叱吒風雲的泰鬥,怎麼可能靜下心來在文海中苦苦耕耘呢?不料,先生一出手便讓人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感。
中者,天下之正道。柯者,斧柄也。冥冥之中,先生1
書閑居隨筆注定要承擔比別人多的責任,而要鐵肩擔道義,必須有異於常人的情懷。
先生心裏,有一份最真摯的愛,那便是感恩,那便是感動。作為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感恩,不僅僅在於回報了多少,更在於記住了多少。記住了母親的辛苦與痛苦,記住了母親在生活中給予的點點滴滴,你才能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真正報答母親。在《老娘的“絕活”》中,他把母親趕海蠣子的遭遇寫得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想,先生一定記住了母親的辛苦。他說:“我無法想象瘦弱的娘是怎樣走過來走過去的,但我明白娘把淚水吞了回去,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寫在被海風吹皺的臉頰上。”先生心裏,有一處魂牽夢繞的地方,那便是故鄉,那便是祖先。《把根留住》一文,先生把李氏一脈進行了梳理———“李氏在國外,李氏在中國,李氏在乳山,李氏在李家。家族在李家”。李氏一脈,在外求職者人才濟濟,佳績頻傳;在鄉務農者辛勞本分,重德行孝。字裏行間,寫滿了先生對李氏家人的祈盼,充滿了難以抑製的自豪感。
先生心裏,有一種無法放棄的情懷,那便是責任,那便是擔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生在《“上善若水”之管見》中說:幼時“學善”,爺爺、母親的言傳身教,讓我“在求善的路上走得遠一些,好一些”;中年求善,“在困難和壓力麵前怎樣能激流勇進,在榮譽和鮮花麵前怎樣能急流勇退”;晚年求善,退而不休,出版《衝坎闖關》激勵後人,開辦“海泊軒茶社”以茶會友。
2序言情懷綿綿無絕期任何時代,都有隨波逐流不思考的人,但也有冷靜深邃的思考者。得過且過的人,隻能淪為浮萍與枯草,而思考者的目光終將成為時代的火炬,思考者的言論必將成為民族的燈塔。
先生退而不休,時刻思考著人生,思考著世界。“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事事關心。”對生活對社會深深地思考之後,行之於文,則振聾發聵。先生將文集命名為《閑居隨筆》,我卻覺得,先生可謂“閑居不閑,隨筆不隨”。《放下就快樂》《總結人生一個字———“度”》是對生活、生命的嗬護,《“厚德載物”的“德”》《對與錯》是對人性品行的思考……篇篇都有愛,字字都是情。
經曆和閱曆是最大的財富。工人、農民、市民,市場、官場、商場……可謂見多識廣;先生具有多年實用文體的寫作經驗,可謂文字功底紮實,故先生文筆行雲流水,思想高屋建瓴。有時,信手拈來一些小素材,就能以小見大,演繹得令人讚歎不已。《酒與茶中有心態》中,先生麵對最普通不過的“酒”和“茶”,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讓我們不僅領略了酒文化、茶文化,還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靈魂———人生苦短,需要“養心、養身、養德、養神”。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真情實意的月季花》一文中我們看到,門口的兩株月季,讓先生魂牽夢繞,“第二天早上,雨夾雪如期而至,我三步並作兩步開門看我的月季花”。當看到月季花“高昂著的頭已深深低下”時,先生“輕輕地把它剪下,先放在保溫箱裏拍照留念,然後請回家中,放入花瓶。在大廳中間足足放了五3
閑居隨筆天,見花瓣已幹枯,我選了個箱子存放起來,並送到了我的書房。此時為2018年12月15日下午3點整”。你能說先生不是個多情的人嗎?
正因為有豐沛的情感,先生睹物生情,文思泉湧。他在《竹與人》中說:“我愛竹,愛她的挺拔、修長、青翠,愛她的淩霜、傲雪。”隨著門前竹子長出、長高、長成林,先生的情愫迅速發酵,洋洋灑灑近兩千言,取譬設喻,借物抒情,讓我們懂得了無欲則剛,懂得了虛懷若穀,懂得了堅韌不拔。
先生囑我寫序,我實在誠惶誠恐,急忙回信推辭,但先生心意已決,我隻能恭敬不如從命。平時,我都稱先生為“李總”,可能我敬重的是他在商海裏的拚搏與成功。
重新拜讀先生的作品,一種敬意油然而生,覺得稱“先生”更合適。
詩以言誌,文以載道。先生之文,敘事,娓娓動聽;說理,切中肯綮;抒情,情深意切。《奇跡的背後》一文在媒體發表後,感動了無數人。主人公也被社區推薦為道德模範,記者接踵而至,影響力在擴大。我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閑居隨筆》一書付梓之後,將更能發揮正能量。愛在,情在,情懷綿綿無絕期。是為序。
己亥年冬月初十(作者係乳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乳山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4
自序自序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名美國著名記者寫的文章,文中的主要內容是講:在中國,有一代最能吃苦、對改革開放貢獻最大的人。他講道,以後這一代人再也難找到。他說的這一代人,就是現在六七十歲的這一代人,也就是與共和國同年歲的人。
我認為文中在講我們這一代人的時候,還有兩個突出特點沒有提道:一是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品牌,叫“中國爹娘”。現在很多人講:“幸福的生活就是開德國的車,住瑞士的房,娶日本的媳婦,有中國的爹娘。”很多中國的爹娘,為了自己的兒女,傾其前半生的所有;為了兒女的兒女,又傾其後半生的所有。我走過世界很多國家,像中國這一代人這樣做爹娘的,確實沒有。另一個特點就是,憂國憂民的情懷很重。我們這一代人是在毛澤東思想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養成了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很多人關心政治比關心經濟多,關心國事比關心家事多,關心社會比關心自己多。幾十年來,幾乎天天看新聞,常常論國事。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激烈的碰撞,再加上國際風雲變幻,科技日新月異,可忙壞了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這是近幾1
閑居隨筆年的網絡用語,意思是關注與自己無關的事的人)。有人講:“我們這一輩人是拿著工人的退休工資,操著國家總理的心。”我更是“吃瓜群眾”的突出代表,我不僅關心世界上每天發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事件,而且有時還想講出自己的想法,這本《閑居隨筆》就是這樣產生的。
書中的九談,除了談國學、談哲學,還談了未來的世界將由現代版“三國演義”向新版“三國演義”演變。
朋友說我“不僅吃的瓜多,而且專揀大的吃”。我覺得我吃得挺香,挺甜,而且還很有味道。
我真正從事文學寫作是近三年的事,退休在家,閑來無事,就想學著寫點東西。五年前,我寫了本《衝坎闖關》,是寫自己經曆過的坎和關。一種文體寫到底比較容易上手,不到半年就寫成了。現在要寫的文章,因寫的內容不一樣,文體也不一樣。我根據自己選的題目,想怎麼寫,便怎麼寫,在不在理,根本沒多想,確實是“隨筆”。
《閑居隨筆》初稿完成後,有朋友問我,最讓我動情的有哪幾篇。我講:“《老娘的‘絕活’》《軍嫂紅燕》《奇跡的背後》讓我最動情。”我這人眼皮子軟,每篇文章都讓我流了不少眼淚,特別是《軍嫂紅燕》。寫完之後,我發誓再也不寫情感方麵的文章了。
朋友問我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有哪幾篇。我說《竹與人》對我影響最大。我因窗前的竹子拿起了筆,開始學著寫文章。我寫的《把根留住》,已被我們西大李家族委員會收錄在剛出版的《李氏譜書·文化卷》三十三卷下冊。
我被增選為西大李家族委員會副會長。據不完全統計,西2
自序大李家族已超過十萬人。
我在《以竹思人》中,把我人生中每個重要節點遇到的領導、老師、朋友都進行了回顧,他們讓我及我的兒孫們一輩子銘記在心。
竹子的根,竹子的節,竹子的空,竹子的枝葉,都給了我人生很大的啟迪,我決心終生以竹為鏡,爭取做人如竹。
我文憑不高,文字功底不深,三年的時間怎麼努力也補不上來。好在我的經曆和閱曆對我幫助很大。很多人都是一種職業幹到老,一個地方待到老,而我從農村到工廠,從市場到官場,前後三十年。五十歲辭職後,我辦了兩個民營企業;五十六歲退出企業後,當了三年顧問;不到六十歲便開了個茶社。我熟悉工人、農民、市民,熟悉市場、官場、商場,特別是過去經營的產品市場都在國外,我經常出國,這讓我熟悉了國際市場。另外,我生活的地方從農村到縣城,從縣城到北京,從北京到青島,大、中、小城市我都生活過,也算是見多識廣,再加上年輕時我經常寫一些實用文體的文章,養成了善於觀察和總結的習慣,為這本《閑居隨筆》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單增科老師的傾力相幫,中柯、增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張淑豔老師的鼎力相助,我寫的散文,她都在朋友圈轉發,受到了眾多讀者的歡迎。
在此,我向兩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三年前,在跟乳山作協的朋友座談時,我曾說過爭取在三五年之內,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成書。現在已過去近三年,也算沒有食言。
3閑居隨筆筆耕三年,既不敢出書立言,也不想出書掙錢,唯一的目的就是為社會進幾句良言,與朋友談幾點體會。華為總裁任正非講:“所有的生意終將死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們為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共同努力吧!
4!
\"!
#\"#
$%
&閑居隨筆老娘的“絕活”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國家窮,我們村窮,我們家在我們村最窮。
我們國家窮,是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近百年備受列強的野蠻掠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爭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百業凋敝,百廢待興。
我們村窮,是因為村子比較大,人口多,耕地少,再加上在海邊,沙地多,糧食產量低,所以我們村比鄰村要窮一些。我們上學時路過楊家村,一個小孩哭個不停,她媽說:“再哭,就送到沙李家餓死你。”她說的沙李家就是我們村。
我們家窮,是因為父親是個典型的老實農民,一人養著八口人,家裏沒有在生產隊出海打魚的(後來得知,凡是在生產隊打魚的,打到的魚大部分都在船上分掉拿回家),也沒有在外麵上班的,更沒有在村裏擔任一官半職的,隻能是窮上加窮。
小時候,生產隊年底結算時,有的人家裏收兩三百元,少則幾十元。我家是多年的超支戶,不僅一分錢沒有拿到,還欠生產隊四五百元。更讓人寒心的是,過年時,對少數超支戶,生產隊每家借給五元錢過年,可是我家不是貧下中農,生產隊一分也不借。很多年,我家過年不見2
第一輯談知恩話謝恩魚,不見肉,爹娘都是在無奈中帶著我們過別人幸福、我們痛苦的新年。
幸運的是,我們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娘,有一個辛勤倔強的娘。娘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將一個困難的家拾掇得井井有條,讓我們在寒冷中得到溫暖,在痛苦中獲得幸福,在失望中孕育希望。我娘身高不過一米五,體重不過一百斤。娘就這樣以瘦小的身軀,靠趕海蠣子(牡蠣的苗)支撐起這個家。
海蠣子長在海裏的礁石上,淺水區的蠣子個頭小,也不肥,深水區的蠣子個頭大,肉肥,特別是入秋之後,海蠣子更肥、更大。秋天,是我娘最盼望的好季節。
我娘總是到村前的“海石爛”島去趕海,為的是多收獲一些海蠣。它離村有四五裏路,這四五裏路多數是沙地,也有一段是泥沙地,沒有硬實的路可走。走完這段路非常費力,特別是帶著幾十斤重的海蠣子走起來更費勁。
我娘力氣小,為了減少重量,隻能取海蠣子的肉帶回家。
海蠣子硬硬的皮帶著刺兒,緊緊地包著裏麵的肉,要把肉取出來就是一個技術活。她將一根四寸長的粗鐵絲,一頭安上一個木把兒,一頭燒紅後打成扁的鋒利的尖兒。娘找到海蠣薄弱的地方,將鐵絲尖兒紮進去,慢慢推到根部,然後一剜,就將海蠣肉摳出來了。
海蠣子的殼既結實又棱角鋒利,娘急於得到更多的海蠣子,心急手快,手常常被刺得鮮血淋漓。娘把受傷的手伸進海水裏,說這樣既能消毒又能止血,然後繼續摳海蠣肉……後來,條件好了,娘戴上了手套,手不再流血,收獲的海蠣子更多了。
3閑居隨筆趕海是講究潮流的,也就是說,要等潮落露出亂石後才能趕海,漲潮就趕不成了。一天中適合趕海的時間不足兩個小時。為了多趕一些海蠣肉,我娘不僅學會了這份手藝,從來不肯晚去一分鍾,還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因而趕的海蠣子比別人多。
趕海蠣子最好的季節是冬天刮大風以後,退潮大,海蠣就多。冬天趕海,身上要穿厚厚的棉衣,腳上要穿水靴,頭上要戴棉帽。這身穿戴本來就笨重,再行走於泥沙灘,就更困難。特別是趕海歸來,經過大半天的緊張勞動,娘又累又渴,帶著幾十斤海貨,頂著呼呼的北風在泥沙灘上行走,簡直寸步難行。我無法想象瘦弱的娘是怎樣走過來走過去的,但我明白娘把淚水吞了回去,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寫在被海風吹皺的臉頰上。
趕海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坐船趕海,這樣就可以隻走陸地,不用走泥沙地。但暈船的人就不行了,我娘就暈船,並且是屬於暈得厲害的那種。有一次坐船趕海,上船不久,娘就開始吐,到了趕海的島上,肚子裏吐得什麼也沒有了,但娘還堅持趕海。待晚上回家,娘麵無血色,臉瘦了一圈,躺在炕上一睡就是兩天。醒來後,娘說:“再也不坐船趕海了。”第三天,娘又開始走泥沙灘趕海,等她快回來的時候,我到海邊去接她,終於知道娘受的苦有多大。我看到她走過那塊泥地的時候,大風把她吹得搖搖晃晃,如果不是那幾十斤海蠣子,恐怕娘就被風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