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廈門大學,一所聞名遐邇的高等學府,經過近百年的歲月洗禮,她根深葉茂,茁壯成長.廈大校園背山麵海、擁湖抱水,早年由南洋引入的鳳凰木遍布校園的各個角落,於是,一級又一級的海內外求知學子滿懷憧憬地相聚在鳳凰樹下;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依依惜別於鳳凰樹下.“鳳凰花開”成了學子們對母校的青春記憶,“鳳凰樹下”成了廈大人共同的生活空間.
建校近百年的廈門大學現已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的國家“211”、“985”工程重點大學.廈大人秉承“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銘記校主陳嘉庚建設一流大學的囑托,在較少政治喧鬧、較多自由思考的相對安靜環境中,做著相對純粹的真學問,培育著一代代莘莘學子.一大批廈大人在不同的學術領域裏成果卓著,他們除了發表論文、出版專著,貢獻自己高深的科研成果之外,亦時有充滿靈性的學術感悟文字、感時憫世的政治評論短劄,時有思索道德人生的啟示益智言語、情感迸發的直抒胸臆篇什.這些學術隨筆其001文字之精練,語言之優美,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刻,不僅體現了廈大學人深厚的學術積澱,而且也是值得傳承的豐富文化寶藏和寶貴的出版傳播資源.
廈門大學出版社秉承“蘊大學精神,鑄學術精品”的出版理念,注重挖掘廈門大學的學術內涵.我們將以“鳳凰樹下隨筆集”的形式,編輯出版廈大學人的學術隨筆、學術短劄,在鳳凰樹下營造彌漫學術芬芳的書香氛圍,讓廈大校園充滿求真思辨的探索情懷.年輕學子閱讀這些書劄,或能獲得體悟,受到激勵,走向深邃的學術殿堂;社會大眾閱讀這些書劄,或能更加切實地品讀我們這所大學的真實內涵,而不至於停留在“廈門大學是個大花園”的粗淺旅遊觀感層次.
我們更期待?鳳凰樹下隨筆集?走出校園,吸引全球更多的學者走入這片鳳凰樹下,讓讀者感受到這些學者除了不斷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問世外,還有深沉的文化藝術脈搏在跳動,還有濃鬱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在流淌.
廈門大學出版社002邂逅流年目錄第一輯學海漫步3
69
111316192123252830323437414345
?漂洋過海?哈佛大學校園即景?哈佛教授的風采?哈佛大學的中國學子?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聽湯亭亭談詩歌創作?第一首詩歌的發表?詩歌沙龍?哈佛廣場?哈佛大學校長就職儀式?哈佛廣場的街頭藝術家?查爾斯河畔即景?美國文理學院?春在劍橋?歲月留痕———在哈佛的日子?再見!波士頓!?細雨中的哈佛?食在哈佛廣場00148?重遊哈佛大學51?麻省理工學院53?耶魯大學57?布朗大學59?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62?香檳天文館64?香檳的春天66?與校長會晤68?跨文化交談70?為伊利諾加油72?一堂別開生麵的課74?我們的家76?普渡大學78?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80?熊之遐思82?加州大學爾灣分校85?爾灣玫瑰園87?爾灣的中國雕塑89?多倫多大學畢業典禮第二輯書海徜徉93?書海徜徉的心情95?書店怡情98?哈佛淘書記101?多倫多淘書記103?世界最大的書店105?瓦爾登湖108?塞勒姆之行111?馬克吐溫孩提時的家鄉———漢尼拔114?艾米莉狄金森舊居002邂逅流年目錄117?那些歲月與?飄?共度120?魅力無窮的?飄?
122?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譯林版?飄?譯序130??飄?與經商之道137??飄?:從暢銷到經典145?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150?也談導師155?林疑今與“海”158?告別武器,擁抱和平160?魅力不減的?傲慢與偏見?
166?成長的曆程172?外表美與心靈美的對立和統一175?失樂園177?覺醒與幻滅181?愛,是不會忘記的184?美國夢的破滅187?一朵不幸凋零的百合花191?缺憾美的藝術魅力194?母女同讀?呼嘯山莊?
196?恥辱與隔閡199?死的藝術201?何為真愛203?崛起與毀滅206?一首婚姻的悲歌209?永恒的愛211?溫馨的回憶213?生活的重心216?牡丹之愛218?與張愛玲認同的觀點220??中國式離婚?對女性的啟示223?讀?曾國藩家書?有感225?守衛自己的一片淨土003227??德黑蘭的屋頂?譯趣229?緣分232?遊離於兩個世界之間234?小說創作漫記236?侯龍書院238?純真年代書吧240?嶽麓書院第三輯親情鄉情245?父親248?母親251?寫給媽媽253?祭奠父母的亡靈256?姐妹情258?姐夫262?哥哥266?銀婚小記269?女兒求學記273?那山那水那人276?濃濃同鄉情279?家鄉的民俗282?那片土地,孕育的那份鄉情004邂逅流年漂洋過海漂洋過海很早就做過出國夢!這不但跟我喜歡感受不同的文化有關,還跟我所學的專業有關.我想,既然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專業,那麼,這輩子說什麼也該去一趟美國或是歐洲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才不枉學英語一場!當然,我說的並不是指出國旅遊.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出國旅遊早已不是什麼難事.我指的是到美國或英國留學,待上一年半載,像那個地方的居民一樣安頓下來,好好感受一下那裏的異域風情和異國文化.
這個夢,終於在我過了而立之年的時候實現了.2000年夏天,廈門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有個合作項目,我有幸成了合格的候選人之一.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我自然要竭盡全力好好把握.為此,我投入了緊張的準備階段:備考托福,訂立研究項目,撰寫研究計劃,準備哈佛教授的麵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2000年4月,先是收到了哈佛燕京學社同意給我資助的通知,接著便收到了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入學通知書.
收到通知的那天,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盯著通知我已被錄取的郵件足足看了幾分鍾,然後才如夢方醒.一陣喜悅襲上心頭,我的出國夢就要實現了,而且是我從來不敢奢望的世界一流學府———哈佛大學.說真的,“911”事件發生以前,有了這所一流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無疑就是一張入美通行證.記得我去廣州美國領事館簽證的時候,很多中國學生都很緊張,不知自己踏入領事館後的命運如何.簽過的出來時滿臉喜悅,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而被拒簽的則垂頭喪氣,一副希望破滅後的沮喪神情.因為是第一次去簽證,我的心裏也沒底.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簽證官麵前,遞上所需文件,簽證官很認真地瀏覽了我的材料,然後麵帶笑容地對我說:“能拿到哈佛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可不容易,你一定是個優秀學生!”於是,在很多人眼裏冷酷無情的簽證官卻給了我和藹可親的印象.
003004
2000年8月底,我買了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機票,準備由上海直飛舊金山.哈佛大學在美國東部曆史名城波士頓,但我在那裏沒有認識的同學或朋友,去美之前連住處也沒有聯係好.於是,我決定先飛東部去會一會在矽穀工作的同學.可是,到了上海機場,卻接到通知,我所乘坐的航班因為異常情況被取消了.就這樣,在上海浦東機場等了幾小時後,我們一行人被安排先飛到日本東京.在東京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才轉飛到目的地舊金山.
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而且一去就是遠隔萬裏的異國他鄉.當然,雖說沒有經驗,但因為會說英語,一路也很順利.記得從日本東京出發到舊金山時,要填寫入關申報單.可飛機是從日本起飛的,而飛機上英文申報單居然不夠用,我拿到的是一張全寫著日語的申報單.沒學過日語,我根本看不懂,也不知如何填寫.旁邊正好坐了個會說英文的日本人,他熱心地告訴我該怎麼填.可是,等到入關時,還是有個地方忘了填寫.我給入關處的美國官員解釋,漏填那一項是因為原來的航班被取消而我又不懂日語的緣故.沒想到那個官員笑著對我說:“那你昨天在日本幹嗎不學學日語?”我隨口回答:“一天時間我怎麼學?”我們都笑了.那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美國人的幽默感.
我在舊金山的同學家待了一周,領略了這座曆史名城的風光,也見識了矽穀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尚不熟悉網絡的我邊學邊用,利用網絡和電話聯係波士頓的住處.正當我焦頭爛額、打算到了波士頓先住賓館的時候,一個朋友找到了他在波士頓的一個朋友,聯係好讓他去機場接我.於是,我在波士頓有了第一個落腳的地方.
我比開學日期提前半個月到校,也就有了充足的時間找房子.在國內極少涉足網絡的我,到了美國卻發現離開網絡簡直無法生活.我天天在網絡上發廣告找住處,也留意別人尋找房客的廣告,看到合適的就發郵件或是打電話約時間看房子.在國內生活優裕、許多事情都不用操心的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凡事都得自己動手的經曆.在朋友家住了20天,我終於如願以償地在哈佛大學附近的居民區找到了合意的房子.
就這樣,我開始了在美國的求學生活.當我獨自一人登上離開中國的飛機,當我在舊金山心急火燎地聯係住處,當我在波士頓經曆了看廣告、打邂逅流年漂洋過海電話、看房子、談價錢的全過程,當我學會遇到麵貌像是中國人的人時也得說英語,當我明白我是一個人在美國生活,事事都得靠自己想辦法、拿主意時,我知道,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了.
2003年2月23日(選自?抒情的歲月?)005006
哈佛大學校園即景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有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這就是波士頓.波士頓之所以著稱於世,不僅因為它源遠流長的悠久曆史,還因為它擁有一座世人景仰、名聞遐邇的高等學府,這就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學.
風景秀麗的查爾斯河流經哈佛主校園和商學院之間,為哈佛大學增添了幾分俊秀之美.而徜徉在圖書館的書架間,漫步在校園的小徑上,落座於濟濟一堂的教室裏,你都會發現,治學嚴謹的哈佛大學,同樣不乏一份令人目眩、令人癡迷的瀟灑如果用簡單的詞語來形容哈佛校園的話,那就是典雅和漂亮.一座座教學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裏,樓與樓之間是寬敞的草地,草地上點綴著一棵棵給校園帶來不同景致的樹木.教學樓大都呈赭紅色,俗稱哈佛紅.偶爾可見一兩座白色的建築點綴其間,避免了單調、乏味之感.建築物的布局可謂合理、雅致,看了令人心曠神怡.
哈佛校園裏最搶眼的特色之一是遍布校園的小廣告,比較顯眼的地方都設有一些布告欄.學生有什麼事情要廣而告知,盡可以在這裏張貼自己製作的廣告.廣告的規模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有通知社團活動的,有公布學術講座的,有招聘家教、保姆的,有尋找或是出租住房的,有求購或是出售舊家具和書籍的這些廣告的信息量很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廣告知道自己想知道的東西.有趣的是,這些廣告色彩斑斕,赤、橙、黃、綠、青、藍、紫,應有盡有.更有特色的是,廣告的位置並不僅局限於校方準備的布告欄.學生們經常將廣告到處張貼:草地邊上作為簡易護欄的繩子上有之,路邊的牆上有之,垃圾桶上有之,灌木叢中有之,連地麵上也經常發現它們的蹤影.校方並不幹涉學生的這種行為.有風的日子,小廣告被風一吹,沒有訂緊或粘緊的便順勢隨風瀟灑地遨遊一番.那份自在的無拘無束,一如它們的主人———哈佛大學的學生們的瀟灑勁.
邂逅流年哈佛大學校園即景哈佛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不同,各國學生的穿衣打扮、行為舉止便給哈佛大學增添了一道奇異的風景線.
縱觀校園裏莘莘學子的著裝打扮方式,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炎炎夏日,在看到清爽幹練的短裙和飄逸迷人的長裙的同時,也不乏把全身上下包得嚴嚴實實的中東人的打扮.而在冰天雪地、氣溫接近零度甚至零度以下的冬日,你不但可以欣賞到各種質地上乘、價格昂貴的大衣,方便保暖、五顏六色的風雪衣,還可以看到穿著襯衫甚至T恤短褲在校園裏從容漫步的學生.學生的發型更是千奇百怪、不一而同,有長發披肩的淑女型,有幹練精神的現代型,有一毛不剩的光頭型,還有各式各樣的複雜型.更有欣賞價值的是編成千百條小辮的發型,一般為黑人女學生所獨有.看著她們精心編成的發型,你不禁要納悶她們得花多少時間去對付這些小辮.男生的發型也一樣有趣,有長發,有短發,有直發,有卷發.更有趣的是保守的猶太裔學生,每天必在頭頂上戴一塊圓形的五彩編織物,還用兩個發卡別致地卡在頭發上.
學生的行為舉止同樣瀟灑.在早晨上課前幾分鍾,你隨處可見端著咖啡杯向教室匆忙邁步的學生.他們並不需要在進教室之前把咖啡喝完,大可以把咖啡端進教室,一邊聽課一邊喝,教師絕不會對此橫加幹涉.而一進教室,如果旁邊的座位沒有空,學生便把書包擱在地上,連大衣和其他物件也都擱在地上,根本不會覺得這樣做會弄髒書包或衣服.更瀟灑的是,隻要你對教師的講課不滿意,或是有急事必須離開課堂,大可以大大方方地往外走,沒有必要跟教師打招呼.教師們對這一切也都習以為常,絕不幹涉你的自由,也絕不會因為你的表現而在成績上跟你過不去.當然,這種情況在開學初被稱為“ShoppingWeeks”的時候經常發生,而一旦學生定下來要選修這門課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了.
說到校園裏的舉止,那一定令摩登者羨慕,令保守者咂舌.好友相見,在校園裏擁抱吻臉,相互拍打,談笑不拘,那是很自然的事.要是看到戀人相見,他們那副相互擁抱接吻、纏綿繾綣、難分難舍、旁若無人的親熱勁,一定會令你扭頭望向他處,不管你認為他們這樣做可以理解,還是有傷風化.總之,這裏同樣適用美國人常說的一句話:“隻要不觸犯法律,別的,沒人007管你.”每逢周末,逢到天氣晴好的日子,有的學生帶了錄音機,或是帶上樂器,在開闊的空地上開了音樂,奏響樂器,一場露天舞會或音樂會便開始了.他們旁若無人地跳著、唱著,不時還發出幾聲不知是快樂還是痛苦的呐喊,常常引起行人駐足觀看.有些人便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為自己營造一種陶醉或是發泄的氣氛.就在前幾天,雖然還不到周末,在主校園最大的圖書館WidenerLibrary的前麵,一群學生聚集在那裏,打著一條寫著“2001”的橫幅,也在那裏放了音樂,又唱又跳的.有些路過的學生居然也停下匆忙的步履,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些學生今年要畢業了.一時興起,到這裏來排遣即將告別校園、走向社會的傷感或是興奮.
哈佛是神聖的,但它在神聖之中並不古板.哈佛的學生是刻苦的,但刻苦當中卻洋溢著瀟灑.這也許就是哈佛百年不衰、永遠能夠吸引世界學術精英和優秀學生的原因之一.
2001年3月6日(選自?抒情的歲月?)008邂逅流年哈佛教授的風采哈佛教授的風采不愧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哈佛大學教授的風采至今令我難以忘懷,從著裝打扮、言談舉止,到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授課,無不令人敬佩而傾倒.
美國學生的穿衣打扮是極為隨意的,可以說,在校園裏,你隨處可見奇裝異服.不管有多怪異,你都不要覺得奇怪.跟學生的著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授的打扮.凡上講台的教授,著裝都很正規,男的都是襯衫配領帶,外套便是西裝或者高檔的皮裝.夏天也必是短袖襯衫配領帶.女的一律正規套裝或是裙裝.總之,教授的服裝讓人一看就知道既講究又得體.我聽過一個教授的課,從開學到學期末,他每次上課都穿了不同的襯衫,讓我們這些學生大為感慨:不知道他家裏到底有多少件襯衫.
如果說教授的著裝還隻是課堂上一道邊緣化的風景線,那麼教授上課的風采更是令人傾倒.能在哈佛這所世界一流的大學任教,教授的水準可見一斑.我聽過很多教授的課,沒有一位教授是照本宣科的.不管是文學、語言學,還是人類學、社會學,教授們總是口若懸河,講個不停.哈佛的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大課,學生人數較多.這種課以教授授課為主,學生一般以聽為主,做些筆記,一般一次是一小時.第二種叫Seminar,這種課一般限製修課人數,通常都是十五個人,最多不會超過二十個人.這種課是討論課,教授是核心,每次除了指定兩個學生就要讀的書本發言外,還根據學生的互動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們進行討論.
無論哪一種課,教授們淵博的學識和敏捷的思維都令人歎服.曾經聽一位教授上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課,講到拜倫、雪萊等人的詩,他一時興起,當場朗誦.看著他動情的表情,聽著他抑揚頓挫、詩意雋永的聲音,聽課的學生被帶入了一種無我的境地,仿佛自己置身於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流連忘返.還有一位教授,因為課講得好,又是名教授,選修他的課的學生居然009把偌大個教室擠得滿滿的,粗略估計一下也有一百多人.我跟著這位教授在德萊塞的?美國悲劇?、伊迪絲華頓的?天真時代?等小說中逡巡,完全陶醉在小說的意境中,跟著小說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有位年輕教師,或許是剛剛獲得哈佛的教職,講起課來熱情洋溢,雖說少了點名教授的老練,但他那英俊的麵孔、從容的言談、博學的知識,還是贏得了學生的喜愛.選課周過後的那次上課,看到那麼多學生選他的課,他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歡快之情溢於言表!
為了聽聽哈佛的美國教授是如何講授中國文學的,我還選聽了東亞係中國文學專家菲利普歐文的課.他教授中國古代小說,用英語授的課,選修的外國學生還不少.有一次歐文教授講中國明代的一部小說,講到才子佳人的故事,老教授聲情並茂,不時還穿插一點不太標準的中文,講得生動極了.底下的學生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課,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也聽過中國教授講中國文學,用中文講的,也許正是因為要求用中文發言,所以選修的學生大多數是中國留學生.當然也有美國學生,但因為不是自己的母語,理解起來還有點困難.有些美國學生聽到不理解的詞什麼的,便會向旁邊的中國學生請教.
因為興趣,還去聽過哈佛大學人類學係一位著名教授的人類學課.這是研究生課,選修的學生有十幾個人.這位教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說過的一句話:搞人類學是一門艱苦的學問.寫篇博士論文,從搜集資料、做田野調查、動手寫到最後成書,起碼要近八年的時間.
哈佛學生可以跨係跨專業選修課程,隻要你自己願意,修多少門課都沒關係.除了有人數限製的課,一般教授都沒有理由拒絕學生的選課.在哈佛一年半時間,我旁聽了包括美國文學、中國文學、語言學、敘事學、人類學在內的多門功課.不管是哪門功課,哈佛教授們上課的風采無不令我歎服.正是他們的認真執教及博學多識,使哈佛大學永遠屹立於世界一流學府之林.哈佛大學是美國的驕傲,而哈佛的教授們則是哈佛大學的驕傲!
有幸聆聽哈佛大學的教授們授課,那份收獲,不是用言語可以形容的.
2003年3月28日010邂逅流年哈佛大學的中國學子哈佛大學的中國學子世人矚目的哈佛大學真可謂世界各國學子的大熔爐.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國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卻因為共同的求學目的彙聚在這裏,聆聽世界一流的教授講課,汲取知識的養分.可以說,每個正在求學的學子無不對哈佛大學無比景仰.然而,由於這裏要求很高,學費也很昂貴,並不是每個想躋身哈佛的人都能夠如願以償的.令中國人感到驕傲的是,在這所世界一流的大學裏,並不缺乏同胞的身影.這裏同樣活躍著一批品學兼優的中國留學生.
這些中國留學生來自國內各所大學,但似乎以北大和北京其他院校的學生居多.這些中國學生中的佼佼者,有的在修碩士學位,有的在修博士學位,也有少部分在修本科學位.他們之所以被哈佛大學錄取,大多數學生還能申請到獎學金,這與他們出色的專業成績和不凡的英語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然而,有幸跨入哈佛大學的校門和最終能不能從中走出來是兩碼事.要想成功拿到哈佛大學的文憑,學生們要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不是國內的大學所能比的.首先,語言關是每個剛進哈佛的中國學生的第一難關.能被哈佛大學錄取,不用說,這些學生的托福和GRE成績都是很出色的.但是,托福和GRE成績優秀並不能代表在美國就能聽懂英語講課,或是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地進行交流.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和少部分英語聽說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外,大多數學生剛去時根本無法聽懂老師的授課,而大量的閱讀也使他們感到很吃力.曾經有位中國留學生對我說,第一學期,他根本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到了第二學期才漸漸聽得懂了.到了第二年,雖然英語說得還不算太純正,但聽課、討論、交流都已經沒有問題了.在哈佛,所有的學生都是學子中的佼佼者,競爭之激烈可以想象.但中國學生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並不畏懼,他們往往比別國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支撐他們的011往往就是中國人好強、不服輸的精神.經過努力,很多學生到了高年級時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令剛去的學生好生佩服和羨慕.
語言關過了以後,接下來就是學業的壓力了.哈佛的中國學生都很刻苦,無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把全副身心撲在學習上.我認識一個從北京來讀碩士的學生,正好跟我是同一年到哈佛的.平時聯係不算太多,總是聽她說忙.一年以後再見到她,發現她憔悴了不少,也成熟了許多.問起學習之事,她隻是聲稱壓力很大,很忙.在美國期間,我還有幸和一個在哈佛修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成了鄰居.我每天總是見他早出晚歸,晚上不到一兩點鍾不會回家,連周末處理完洗衣、購物等應做之事後也要趕到實驗室去工作.他的努力和勤奮有目共睹.由於出色的學習和工作,他被提拔為實驗室的組長.
當然,也有不堪壓力而不得不抱憾離開哈佛大學的學生.上麵說的那位鄰居的師弟就因為沒有通過資格考試而不得不離開哈佛大學另謀出路.還有一位就讀哈佛的學子,因不堪壓力,心理上一時調節不過來,竟然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跳樓自殺了.我曾在波士頓一個著名的花園墓地看到過這個學生的墓碑,上麵刻著“溶於哈佛”四個字,看了實在為其感到惋惜和遺憾!
然而,哈佛的中國學子們雖然刻苦努力,但並不是凡事不管、諸事不問的書呆子.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會是哈佛中國留學生的家,他們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如舞會、球賽等,還經常邀請中國學者及正在美國訪問的政要開講座,讓中國學子們了解國內的情況.不時還放映一些中國電影,緩解學子們的思鄉之情.此外,他們還經常和同樣坐落在波士頓的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既讓中國學子們增強了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同時也使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稍事放鬆,緩解一下學習帶來的壓力.
哈佛大學的中國學子們是中國人的驕傲,他們在哈佛的所作所為,無不令外國同學稱讚有加.作為一個訪問學者,我深深為中國學子們的努力和刻苦所折服,從心底對他們產生由衷的敬意.
012
2002年5月10日邂逅流年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能有機會到世界一流的學府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於大陸學人更是如此.於是,獲準赴波士頓的學人們紛紛別親離友,踏上離家的旅途,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
由於地域、文化和語言的不同,在美國生活會有諸多不便.水土不服、生活不習慣、交流有障礙等,都曾使初到美國生活的學人感慨萬分.然而,這一切,跟為了求學不得不離開配偶和孩子以及家中老人的惆悵比起來,根本就不算什麼.從一個溫暖的三口之家走出來,過起單身的日子,天天形隻影單,帶來了一份難耐的孤獨和寂寞,更令人難受的是對孩子的牽掛和擔心以及對妻子或者丈夫的思念.
有位訪問學者,赴美時孩子才五個月大,正是需要媽媽悉心照顧和寵愛的時候.可是,孩子太小,她沒法把孩子一起帶到美國.她雖然狠心地把孩子留在家裏讓丈夫和老人照顧,可對孩子的牽掛,成了她在美一年中最活躍的情感曆程.她把孩子的照片帶在身邊,有空就拿出來看看,還經常想象著孩子現在又長大了多少.有一次,孩子生病了,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可也隻有幹著急.孩子在遠隔重洋的國內,就算她自己是一代名醫,也幫不上什麼忙.到了春節,她實在難忍思念之苦,終於下決心回國一趟,專程回去看望孩子.且不說來回機票的花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單單那長途飛行的旅途之苦也是不好受之事,更不用說對本來在美隻能待一年的學者來說,這是一種時間上和收獲上的損失.還有一位學者,因為孩子才四歲,怕把孩子帶去美國不適應美國的生活,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忍痛割愛把孩子放在親戚家,夫婦倆來到了美國.可當媽媽的一點也不習慣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連聽到別的孩子叫媽媽也會引得她掉眼淚.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是讓孩子和配偶跟他們一起赴美的.這種處理方式固然沒有上麵所說的那種無奈,但另一種無奈卻悄然而至.孩子到了一013014
個陌生的國度,語言肯定是個障礙.到美國上學,從漢語環境變成英語環境,孩子最初都是適應不了的,於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成了剛去時孩子的通病.為了讓孩子能夠盡快適應那裏的學習生活,作為家長就必須想辦法幫助他們.於是,本來就寶貴的時間就得分一部分給孩子了.記得我的孩子剛到美國時,為了讓她能盡快聽懂老師的授課,獨立地融入那裏的學習生活,每天睡覺前我都得陪她讀半小時英語故事書,同時引導她寫英文日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的日記從中文多英文少到中文少英文多,最後完全用英文寫作.閱讀也是如此,從要我給她解釋很多單詞的意思到自己獨立閱讀.這是孩子的進步和收獲,而對我來說,卻少了那些時間能帶來的收獲.還有的孩子因為調皮,在學校常受到懲罰.美國學校對學生的懲罰是停課.孩子一被停課,家長就不得不去見校長,聆聽校長和老師的訓斥.那種因為孩子而不得不忍氣吞聲的無奈,也是一種難耐的折磨.美國法律還規定,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在家也不行.所以,有些一個人帶著孩子的學者就必須在孩子放學後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鄰居發現孩子老是一個人回家或者待在家裏,一個電話就可把你告到警察局,孩子就會被社會工作者帶走,家長就得進學習班學習有關法律,那是非常麻煩的事,而對什麼都不熟悉的中國學者來說就更是如此.於是,作為家長隻有改變自己的一些計劃,盡量不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家裏.
孩子之事,所有的學者都覺得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把孩子帶去.可是,作為父母,大家又覺得能在美國學習一年,這對孩子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所以,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把孩子帶去了,有的是一開始就一起去的,有的是半年後讓孩子再去的.當然,這一年在美國學習的經曆,對孩子的一生也許影響很大,一如他們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而對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出類拔萃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
如果夫婦沒有雙雙赴美的,要忍受的便是那種相思和牽掛.夫婦雙方同時赴美的,當然可以免了思念之苦,但也有別的麻煩.一般學者的配偶在國內都是有工作單位的人,去美隻能向單位請假.由於正趕上國內機構改革,於是,又有了在美國期間丟了國內工作的擔心和憂慮.有些人因為確實有這種危險,隻好提早回國了.而一回國,又變得開始牽掛在美國的配偶和孩子了.
邂逅流年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作為訪問學者,在美時間不會太長,一般都是一年,最多兩年.但對有家有孩子的人來說,情感中,確實有很多無奈.然而,為了充分地利用在美國的時間,得到盡可能多的收獲,學者們還是盡力克服了諸多的不便和無奈,使自己在美的生活和學習無怨而無悔.這或許也是中國學人令人佩服之處吧!
2002年5月10日(選自?抒情的歲月?)015016
聽湯亭亭談詩歌創作哈佛大學不愧是世界一流的學府,不時便有名人前來訪問、開講座.聽過無數的講座,見過不少名人,但自己畢竟是中國人,所以,印象最深的還是與中國有關的名人.
剛到哈佛不久,便見海報上赫然寫著著名華裔美國女作家湯亭亭要來哈佛開設為期三天的講座的消息.我不禁欣喜若狂.在國內就聽說過湯亭亭的大名,她的小說?女勇士??孫行者?等在美國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了.她的作品涉及中國文化,在美國人眼裏無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有關當代美國女作家的文學課都把她的作品列入講述的行列.這樣一個名人的講座,我當然是不會錯過的.於是,我細心地記下了講座的時間地點,下定決心一場也不能錯過.
記得講座是四點開始的.巧的是,三點鍾,我和一個同學一起去拜望哈佛英文係教授羅伯特凱利.到了三點四十分,凱利教授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們,他還有事,我們以後再約時間見麵.我們為打擾了他表示歉意,但我們知道,原來的會談時間是三點到四點共一個小時的.
從凱利教授那裏出來,我看看時間已經差不多了,就往湯亭亭要做講座的科學中心C廳走去.還有十幾分鍾講座才開始,可大廳裏已經差不多座無虛席了.我注意到在座的不但有中國學生,還有各種膚色的外國學生.從這一點便可看出,湯亭亭的聲名並不局限於中國人.等到講座開始,最先走上講壇,為湯亭亭做介紹的居然是羅伯特凱利教授.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凱利教授說的“有事”,原來就是主持湯亭亭的講座.由美國教授主持,可見湯亭亭的地位之高.凱利教授簡略介紹了湯亭亭的簡曆,重點介紹了她的主要作品,特別是?女勇士?.作為文學教授,他對?女勇士?應該是很熟悉的.介紹之後,湯亭亭被聽眾們熱烈的掌聲請到了台前.
湯亭亭個子不高,一副中國人的嬌小身材.但剛過花甲之年的她已經邂逅流年聽湯亭亭談詩歌創作頭發斑白.頗為搶眼的是,她留的是披肩長發,兩個小發卡隨意地別在頭發上.這種發型,對她這個年紀的人來說並不多見.站到演講台後麵的她隻能露出肩膀以上的部位,她開玩笑說自己個子太矮,聽眾會看不到她,於是胸前別上小話筒,站到了演講台前麵對聽眾講話.她穿著一套長及踝部的套裙,但上衣敞開,露出裏麵紫色的襯衫,很隨意的樣子.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令人感到親切而可人,沒有一點令人敬畏的樣子.
她的演講一如她的打扮和風度,隨意而自然.既沒有大話,也沒有客套話,自始至終不像是在演講,而像在給學生講課.她講的中心是“如何寫詩”.她認為寫詩是一種個體的活動,隻要寫出的是自己的真實感受,不管格律如何、語言如何,那就是詩歌.因為詩歌是從感覺中來的,隻要有感覺就可以成詩,不必顧及太多的條條框框.湯亭亭說,其實寫詩很簡單,很隨意,而且這是個人行為.寫詩的同時,你可以有時間做別的事,而不像寫書,總要等到書寫成之後才有時間做別的事.寫詩不像寫書,要去構思故事情節,你隻要用心去感覺就行了.所以,感覺對詩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東西.小說來源於構思,而詩歌來源於自然和天賦.湯亭亭還詳細講解了她認為行之有效的詩歌創作的幾個步驟.她認為,根據那些步驟一步一步想下去,感覺便來了.隻要你用情其中,自得其樂,那就是詩歌創作.
談到所受的影響,她說自己的詩歌創作跟小時候母親給她讀的中國童謠有關.她還用廣東話繪聲繪色地朗讀了一段童謠.我想,聽眾中沒有幾個人能聽得懂那種方言,但都能感覺出其中優美的韻律.湯亭亭接下來還朗讀了她新書中的段落.這些詩句聽上去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詩歌格律,有的聽起來倒像散文作品.但是,詩句情感豐富,正如湯亭亭所說,是真正感覺出來的東西.
演講結束後,按照慣例,聽眾對湯亭亭提了很多問題,如早期創作的動機、目的等,並針對她的各部作品提出了一些問題.湯亭亭每問必答,語言風趣幽默,不時引發聽眾一陣陣笑聲.記得有位聽眾就她的作品?女勇士?中的一個細節提出問題.這個情節描寫了女主人公在森林裏看到水麵上有兩個小女孩在跳舞,她們都長著一對翅膀.她說有評論家說兩個小女孩象征著天使.湯亭亭詼諧地說,其實她寫書時就是覺得自己看到了兩個長著翅膀的小姑娘在水麵上跳舞,所以就寫下來了,當時根本沒想到天使.說到017這裏,她自己笑了,聽眾也笑了.可見,文學評論確實是獨立於文學創作而存在的一門學科,評論家所做的評論並不一定是作家當時的所思所想.
湯亭亭這次來,其實也是為她的新作?做個詩人?做宣傳.都說詩歌是年輕人的事,我想,湯亭亭在步入花甲之年時再次開始詩歌創作,是不是可以說明詩歌作為藝術屬於任何人,不論是什麼種族,什麼階層,什麼年齡?其實,藝術是沒有界限的.不管是誰,也不管他多大年齡,都可以有一顆追求藝術的心.
也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不久以後我也開始了詩歌創作.我想,不管怎麼說,我的詩歌創作跟聽湯亭亭的這次講座不無關係.所以,從心底裏,我真的感謝湯亭亭!
2003年5月1日(選自?抒情的歲月?)018邂逅流年第一首詩歌的發表第一首詩歌的發表我之所以會開始寫詩,之所以成為詩人,還真跟湯亭亭有關.在哈佛大學,連續聽了湯亭亭三場講座,其中講到怎麼寫詩以及對詩歌創作的感受.記得湯亭亭當時講了詩歌創作的七個步驟,我聽後躍躍欲試.想想自己自小喜歡文學,現在從事的也是文學研究,年輕時還寫過一些不成氣候的類似詩歌的文字,為什麼不嚐試寫寫詩歌呢?
聽完講座的那天晚上,我坐在家裏,試著用湯亭亭說的方法寫詩.可好玩的是,發現寫下的文字根本不是詩歌,不過是思緒的片段.但是,從那天開始,我就真的試著寫起了詩歌.也許由於當時在美國,看的都是英文書,大多數時候也都要說英文,所以英文思維比較活躍.一開始,我隻是寫英文詩.當時國內網絡剛剛流行,上海有個“榕樹下”文學原創網站,任何文學愛好者都可以注冊網名,把自己的作品貼到相應的欄目裏.我的筆名———憶泠,就是那時候隨意起的,然後把我的詩歌以憶泠這個網名貼在“榕樹下”的英語詩歌欄目裏.網絡真是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地方.漸漸的,我發現我的詩歌有了一批讀者.當然,他們都是英語愛好者,有的是借由這個欄目學英文,有的則在此發表作品.看著自己的詩歌每天的閱讀量在增加,這無疑對我是莫大的鼓舞.於是,我隻要有感覺,便寫成詩歌.兩個月下來,也有了幾十首詩歌的積累了.
但是,自己的詩歌寫得怎麼樣,我自己不知道.網絡上雖然好評居多,但他們不是真正的詩評家.事有湊巧,那年年底,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文學雜誌DudleyReview麵向全校征稿,體裁不限.凡是哈佛大學的師生都可以投稿.考慮過後,我鼓起勇氣投了一首詩歌.詩歌的題目叫作?愛??,我用英語講述了一個連我自己都不確定是不是愛情故事的故事.說實話,投稿以後,我是不抱希望的.因為哈佛大學是才子雲集的地方,而我,雖然學的是英語專業,但在哈佛大學,英文水平能跟誰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