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謳陽北方?著河北·石家莊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熱血軍魂趙博生?\/?謳陽北方著.-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21.6(尋找英雄的足跡\/王鳳,李延青主編)ISBN978-7-5511-5662-2Ⅰ.①熱…Ⅱ.①謳…Ⅲ.①傳記文學-中國-當代Ⅳ.①I25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1)第065936號叢??書??名:尋找英雄的足跡主??編:王?鳳?李延青書??名:熱血軍魂趙博生RexuejunhunZhaoBosheng著??者:謳陽北方策??劃:郝建國?

統??籌:王福倉?王玉曉責任編輯:師?佳責任校對:李?偉美術編輯:胡彤亮?陳?淼出版發行:花山文藝出版社(郵政編碼:050061)(河北省石家莊市友誼北大街?330號)銷售熱線:0311-88643221傳??真:0311-88643234印??刷:經??銷:新華書店開??本:880×12301\/32印??張:7.625字??數:150千字版??次:2021年6月第1版2021年6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511-5662-2定??價:28.00元(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裝有誤?負責調換)趙博生趙博生,河北黃驊人,曾任國民黨軍隊參謀長、代軍長,在救國救民的探索中,他認識到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組織發動寧都起義,率領近兩萬名國民黨官兵加入紅軍,後為紅軍第5軍團參謀長。

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他帶隊鉗製三倍於己的敵人,陣地守住了,他卻中彈犧牲,用三十六歲的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毛澤東稱他為“堅決革命的同誌”。

寫?在?前?麵◎郝建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對英雄的宣傳和學習,指出:“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彙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磅礴力量。”(2020年10月21日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誌的回信)我們組織推出此套叢書,即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一個實際行動,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次具體實踐。

曾幾何時,英雄這一神聖的群體,被明星的光環遮蔽,在不少年輕人的心中,當年婦孺皆知的共和國英雄,似乎離他們越來越遠。追星族挖空心思了解明星們的各種癖好,而對開國英雄們的事跡竟然一無所知。相比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和對英雄事跡的傳頌,當下對英雄,尤其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立下不朽功勳的英烈們的頌揚,顯得有些薄弱。

一個淡忘英雄的國家,難以麵向未來。

001讓英雄重歸視野、永駐心田,是我們組織創作出版這套“尋找英雄的足跡”叢書的初衷,也是所有參與此項工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心願。

叢書由河北省作家協會牽頭組織創作,由花山文藝出版社負責出版發行。八位寫作者,都是河北省文學界頗有實績的中堅力量,活躍於文學創作領域。他們用生動的筆觸,表達對英雄的敬仰和緬懷,在采訪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付出了不少辛勞,在此表示感謝。

叢書的傳主李大釗、董存瑞、馬本齋、戎冠秀、狼牙山五壯士、佟麟閣、董振堂、趙博生,都是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的河北籍英烈,其事跡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彪炳史冊的震撼力。他們屬於河北,更屬於中國。由於以前曾經出版過很多記述他們英雄故事的書籍,為了能夠吸引當下青少年閱讀,我們另辟蹊徑,寄望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新事跡,挖掘新材料,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叢書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因此,寫作中力求可讀性強,避免史料的堆積和過於濃重的學術氛圍,讓閱讀者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學習英烈們的精神,汲取向上的力量,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熱愛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幸福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發奮工作。

為了打造出一套高質量的精品圖書,作者們數易其稿,編輯們反複審讀,省作協多次召開協調會,從寫作動機、行002◆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文風格、讀者對象、宣傳方案到編輯體例、數字用法都進行了深入研討,並將叢書列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獻禮圖書。其間,得到河北省委宣傳部領導的支持和指導,叢書被列為河北省優秀選題並給予資金支持。

從資料的搜集、整理到對相關人物的采訪,特別是寫作的出新,其間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時代在前進,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嚐試能否達到滿意的效果,現在還是未知數。不管怎樣,我們用一顆虔誠的心,回望英烈們的感人事跡,探尋他們的初心,為當代人樹立起一麵麵的旗幟,這個樸素的想法,其實在叢書付梓之時即已實現。

限於資料的收集範圍,加之時間緊迫,書中的疏漏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讓我們一起謳歌英雄、緬懷英雄,踏著英雄的足跡不斷前行!

003目錄CONTENTS引??子?………………………………………001第一章?尋訪英雄故裏………………………006第二章?少年立壯誌亂世出英雄……………015第三章?抱定救國壯誌保定軍校深造………033第四章?曆經軍閥混戰投奔馮玉祥將軍……038第五章?北京政變揮師西北…………………044第六章?天津大戰血戰南口…………………052第七章?五原誓師響應北伐…………………060第八章?蔣介石叛變革命趙博生代理軍長……072第九章?統率特種兵部隊拒投降怒上秦嶺……081第十章?拒改編離軍賦閑孫連仲邀請出山……091第十一章?開赴江西“剿共”多次派人找黨?…………………………………………098第十二章?首戰失利進駐寧都?北上抗日遭遇攔阻…………………………………108001第十三章?地下黨開展工作?趙博生光榮入黨…………………………………………117第十四章?蔣介石緊急來電?趙博生化險為夷…………………………………………130第十五章?曉大義念情誼?真誠團結董振堂…138第十六章?講矛盾交重任?巧妙爭取季振同…150第十七章?起義迫在眉睫?全麵緊急部署……164第十八章?出現意外波折?推遲一天起義……171第十九章?周密部署?迎接黎明………………176第二十章?大擺鴻門宴?起義獲成功…………187第二十一章?紅5軍團誕生?部隊接受整編…209第二十二章?身先士卒?屢建奇功……………219第二十三章?黃獅渡激戰?中彈壯烈犧牲……226002◆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引??子?

英雄,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關於英雄,鬱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不僅可憐更是可悲的。”還有人說:“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看他們崇拜的英雄是誰。”就在這塊我們熱愛的土地上,曾經有過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那些英雄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華夏兒女的子孫後代能過上和平美好的生活,他們曆盡苦難,九死不悔,獻出了青春乃至生命。

這些英雄,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至親至愛,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和情感,也充滿著和我們一樣的美好憧憬和追求。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崇拜的人,我們怎麼能夠忘記他們?他們所經曆的艱苦卓絕而又波瀾壯闊的鬥爭,他們所創造的偉大業績和不朽功勳,譜寫001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壯麗凱歌。

在我的家鄉黃驊,就有這樣一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趙博生。

黃驊,是一個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位於河北省東南沿海,地處渤海灣西岸,西臨滄州,黃驊是全國七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城市之一。1945年,為紀念犧牲於境內的原八路軍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烈士而更名為黃驊縣。因為趙博生、黃驊以及六百多位在這裏捐軀的革命先烈,黃驊被稱為英雄城。

2019年7月末,河北省作協李延青副主席委托我創作趙博生烈士生平傳記一書,我倍感榮幸。趙博生烈士一生雖然很短暫,但是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成功地領導了中國蘇維埃革命中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寧都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光榮的地位。中革軍委在當時就指出:“寧都暴動是中國蘇維埃革命中的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是革命曆史上偉大的光榮的一頁。”我們說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起義,自然會想起著名的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南昌起義中,起義軍隊戰死人數四千餘人,而且由於中途有人叛變,帶走了五千餘人,損失很大。秋收起義,參加起義三個團的兵力,合計共五千多人,最後上井岡山的革命力量隻有千餘人。廣州起義中,新軍起義陣亡者一百多人,潰散一千多人,最後保留下的也隻有一千人左右。唯獨1931年12月14日爆發002◆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的寧都起義,在趙博生率領下,建製近兩萬名官兵的國民黨第26路軍全部起義,投奔紅軍,而且稱得上兵不血刃,傷亡極小。

寧都起義,是在內戰緊張、外患嚴重、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爆發的,原國民黨第26路軍帶著兩萬多件武器加入紅軍,在國民黨數次“圍剿”、大軍壓境的不利環境下,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特別是振奮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心民心,使蘇區軍民更加堅定了國民黨必敗、紅軍必勝的信心。寧都起義在國民黨軍隊中引起了很大震動,沉重打擊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蘇區革命鬥爭的後續大發展,這支近兩萬人的生力軍,使當時的中央紅軍兵力由三萬餘人猛增到五萬餘人,壯大了革命力量。

趙博生在這次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趙博生在這支軍隊中享有的極高威望以及他在上層軍官中的艱苦細致的工作,起義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規模,也不可能進行得這麼順利。

這支起義部隊改編為紅5軍團,成為中央紅軍中的一支勁旅,為反“圍剿”鬥爭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長征中,他們擔任最艱巨的後衛任務,打了許多惡仗、硬仗。緊要關頭,紅5軍團指戰員往往手持大刀上陣,與敵軍短兵相接,殺得敵人血肉橫飛、聞風喪膽,被譽為“鐵流後衛”。

毛澤東主席這樣評價趙博生烈士,說他是“堅決革命的同誌”,並指出:“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003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為了寫好《熱血軍魂趙博生》這本書,讓趙博生烈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壯舉為更多人所知曉,我從英雄的故裏到保定軍官學校,從西安再到江西贛州、寧都等地,多次采訪、搜集他的生平事跡資料。隨著采訪的深入,獲得的資料越來越翔實,我對趙博生烈士熱血報國、救國救民的家國情懷越發崇敬、感動和震撼。

從接受創作任務至今,這一年多的時間對我來說仿佛就是一次漫長的穿越,在走訪和傾聽的過程中,在拂去塵灰的資料裏,趙博生烈士鮮活的音容笑貌曆曆在目,他衝鋒時的呐喊、長夜中的沉思、風雪中的堅守、犧牲時的壯烈……無不牽動著我的心,他仿佛就是我身邊的親人,在承受著苦難,在堅守著信念,在不斷追尋、不斷前進,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他,少年立壯誌,讀書習武,家庭遭遇惡霸地主誣告,傾家蕩產,敢於縣衙之上力辯申冤,並在心中埋下反抗黑暗、救民於苦難的種子。

他,投筆從戎,保定軍校深造,從旁聽生到越級特優,抱救國之誌,成軍中新秀。

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從北京政變到天津大戰,從血戰南口到五原誓師,從援助北伐革命,到任西安城防司令,從帶特種部隊怒上秦嶺,到漢中受挫,從不接受改編賦閑,到受邀為國民黨第26路軍總參謀長。

004◆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他,曆盡苦難,信念不改,尋求真理,艱難找黨,被派兵進駐江西“剿共”,在民族危亡生死關頭,終於找到軍中地下黨組織,被中共中央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重獲新生。

他,臨危受命,開展兵運工作,地下黨成員被捕,蔣介石親自發來電報嚴令緝拿,他運籌帷幄,化險為夷,團結將領,提前起義,擺下鴻門宴,起義大獲成功。

他,帶領近兩萬大軍加入紅軍,接受整編,成為紅5軍團14軍軍長兼參謀長,出神入化指揮作戰,屢建戰功。

他,配合主力軍,鉗製敵人,在黃獅渡一線決戰。為了戰鬥的最終勝利,他親率突擊隊誓死保衛陣地,在距敵隻有百米的地方,不幸中彈,光榮犧牲,年僅三十六歲……005第一章?尋訪英雄故裏河北省黃驊市滕莊子鎮慈莊村是趙博生烈士的出生地,位於黃驊市西六公裏處,東臨黃驊市區,西北臨黑龍港河。

據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於、寧兩姓祖先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移此處,取村名慈義莊,簡稱慈莊。

走進這個有著一千多人的村莊,趙博生烈士故居坐落在村中央。故居有正房四間、偏房兩間,都是土坯房,簡樸中透著莊重:青色磚牆,木製門窗,房屋上部牆體用土坯壘砌,外表抹麥秸垛泥,屋頂用蘆葦苫頂,是冀東平原傳統的房屋結構。趙博生故居伴隨著他走過了兒童和少年時代,留下了他人生成長的足跡。

這個故居是新中國成立後翻建的,趙博生的親人都曾在這裏長期居住。村裏多年來一直安排專人進行看護和定期維護。每年清明、國慶等重要節日,附近的黨政部門、學校都要組織幹部、學生來祭奠,追思英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014年經黃驊市民政局重新修繕後,故居與趙博生烈士紀006◆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念館一同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在趙博生烈士故居內,不僅保留著曾經的土炕、箱子,還陳列著趙博生烈士的部分遺物。故居內設置了“身雖死精神長生”為主題的展覽,一排趙博生烈士事跡展牌掛在牆上,生動地述說著烈士短暫而轟轟烈烈的一生。一幅趙博生烈士的戎裝照被放置在堂屋北牆的正中央,照片中的他,清瘦俊朗,沉穩睿智,一身浩然正氣,滿目憂國憂民。透過趙博生烈士堅毅智慧的眼神,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段追尋救國理想、投身戰火硝煙的歲月。

七十多歲的趙恩恒是趙博生烈士的族弟,他說自己小時候父輩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趙博生的故事。趙博生,1897年9月7日出生於慈莊,天資聰慧,深得祖父趙逢春和祖母寵愛。

趙逢春共有五子,三子趙以立和五子趙以元都從軍。趙博生的父親趙以明排行老二,是個憨厚、樸實的農民,趙博生的母親劉氏心靈手巧,能耕會織。趙博生還有一個弟弟趙恩洪,一家三代十幾口人,儉樸勤勞,和睦相親,日子過得比較富裕。趙博生七歲進入本莊私塾,成績優異,他年少便有鴻鵠之誌,好讀書,熱心助人。

如果以趙博生的天資、學業和當時的家庭條件,他未來滿可以走一條讀書上進、步入仕途的道路。不承想,在趙博生九歲那年,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本村的地主趙以林聲稱被土匪搶劫,竟然誣告趙博生的祖父趙逢春勾結土匪。趙以林有錢有勢,買通了官府,趙逢春膽小怕事,知道衙門都007是為有錢有勢的人家開的,不是講理的地方,無奈離家避難。

當地縣役趁機敲詐勒索,威脅要拿趙家長孫趙博生到縣裏抵案。祖母為了不讓小小年紀的趙博生受太多的牢獄之苦,全家人隻好典地當物,被迫含淚逃往他鄉。

半年後,此案雖告結束,但趙博生的家境卻從此一落千丈,難以為繼。可是趙以林並不因此善罷甘休,隨後又誣陷趙博生的父親趙以明割了他家的禾苗,竟指使他人,將其打傷。趙博生時年十五歲,終於忍無可忍,到官府控訴冤屈。

趙博生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到的這些苦難遭遇,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這對他後來一貫具有正義感和鬥爭精神,對他從此樹立“拯救民眾於苦難”的遠大理想,無疑有重要的影響。

1914年,十七歲的趙博生念完十年私塾,因家貧隻得輟學在家。這期間,正是辛亥革命以後,軍閥混戰,百業凋敝,民不聊生。趙博生的三叔趙以立在皖係軍隊中任下級軍官,讓趙博生去投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滿懷壯誌的趙博生在三叔的幫助下,先去當了個旁聽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年輕的趙博生在日記中寫道:“抱救國之誌,負救國之責,不得不努力求學。”趙博生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在軍校學習,經過短短半年的努力,他就以優異的成績升上了該校的正規班,很快又躍入優等生的行列。此後兩年,他竟然越級、跳班,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成為一個意氣風發、才氣橫溢的少壯軍人。1917年夏,趙博生在保定軍校以“特優”的成績,由第七期提前升為第六008◆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期畢業。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年輕時代的趙博生立誌做個模範軍人。但是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他雖然立下了救國救民的壯誌,卻走了十幾年摸索前進的曲折道路:他先後在皖係、直係、奉係軍隊中任職,三派軍閥,幾次易伍,趙博生痛感軍閥對外不能禦侮,對內不能拯民於水火。1924年冬,趙博生轉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幾次立功後,升任旅參謀長、特種兵旅旅長、軍參謀長。之後他參加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其間受共產黨人劉伯堅等人的影響,傾向革命,對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表示強烈憤慨。他親自創作的《革命精神之歌》在部隊傳唱:“側耳傾聽,宇宙充滿饑餓聲。警醒先鋒,個人自由全犧牲。我死國生,我死猶榮。

身雖死精神長生……”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馮玉祥主力軍被蔣介石收編。

趙博生痛恨軍閥混戰,不願屈從,決定率領覺悟高、有愛國熱情的特種兵旅教導大隊擺脫軍閥的控製,建立了一支真正為老百姓打仗、為救國救民而戰鬥的愛國軍隊。趙博生號召大家“離開西安,另謀一條革命的道路”,得到官兵們的響應。官兵們一致推舉趙博生為司令,成立三民主義救國軍,開辟革命新路。但在部隊到達東江口時,遭遇土匪武裝襲擊,因寡不敵眾,部隊退守深山。部隊在深山堅持二十餘日,不得不解散,並相約待機再舉。

在經曆多次挫折失敗之後,各種能走的路趙博生都走了,009結果仍然是壯誌難酬、報國無門。趙博生進行了深刻反思,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認為共產黨是真正要革命的,共產黨有堅定的信仰,與其聯合才可能有一條生路。

1931年,趙博生受國民黨第26路軍軍長孫連仲力邀,出任第26路軍總參謀長,被調至江西“剿共”戰爭前線,駐守寧都。九一八事變爆發,第26路軍官兵強烈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國,不料遭到蔣介石的拒絕和堵截。報國無門,還要同胞自相殘殺,趙博生不願幹手足相殘的事兒,堅決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第26路軍中的中共特別支部與趙博生取得了聯係。10月,趙博生被中共中央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新的人生之路,實現了救國救民的夙願。

趙博生與地下黨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卻不料,12月初,第26路軍中共地下黨特別支部的三名負責人名單被敵人發現。蔣介石嚴令緝拿和清除第26路軍中的共產黨員。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趙博生想方設法化險為夷。在向中央蘇區中革軍委彙報之後,他臨危受命,接受了帶領全軍起義的任務。趙博生團結和爭取了董振堂、季振同等高級將領,率所部一萬七千多名官兵在寧都起義。

起義成功後,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趙博生先後任紅5軍團14軍、13軍軍長、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和南雄水口等戰役。每戰他都親臨前線,部署周密,指揮果斷,屢建戰功,榮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010◆尋找英雄的足跡·熱血軍魂趙博生時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級紅旗勳章。趙博生接過勳章還不到一個月,就血灑疆場。

1933年初,國民黨軍集中四個師的兵力分兩路向蘇區進犯,趙博生奉命率領紅5軍團三個團據守長員廟一帶山脈,配合主力在黃獅渡一帶消滅敵人。他指揮部隊連續打退數倍於我軍的敵人,堅守住了陣地,出色地完成了鉗製任務。1月8日,趙博生親自率領由軍官組成的突擊隊,發起猛烈的反衝鋒,與敵人展開激烈的肉搏戰。趙博生在與敵人相距隻有百餘米的地方指揮作戰,激戰中,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投沒了,他指揮戰士們撿起石塊當武器……敵人被打退了,陣地守住了,主力部隊取得了全殲敵人六個團的勝利。但是紅5軍團傑出的指揮員趙博生卻不幸中彈,因彈片深嵌腦部,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年僅三十六歲。

趙博生的犧牲,在紅5軍團引起了極大的悲痛。這不僅是紅5軍團的損失,也是我黨我軍的損失。為了紀念寧都起義的領導者、紅5軍團的締造者之一趙博生,1月1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將寧都縣改名為博生縣,並在瑞金葉坪廣場上建造了方形建築“博生堡”以示紀念。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了“博生堡”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趙博生烈士的遺體被安放在他領導起義的寧都縣城城西的山下。他的英名和功績,與山河共存,與日月同輝!

幾十年後,趙博生烈士的族弟、慈莊村黨支部副書記趙恩恒專程去了寧都趙博生烈士墓前祭奠,並把他墓前的一把011泥土帶回家鄉,希望英雄能魂歸故裏。

趙博生烈士犧牲了,毛澤東主席沒有忘記他。1952年春,毛主席親自托人詢問河北省委趙博生老家是否還有後人。得知他的父親和獨女趙振霞都在後,親自邀請他們到北京中南海做客。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

原來在趙振霞出生之前,趙博生的妻子蔡雲霞曾去看望時任西北軍14軍參謀長兼特種兵旅旅長、西安城防司令的趙博生。當時,趙博生對妻子說:“等咱們國家變好了,富強了,我一定回去接你,我們再也不分開了。”1931年,擔任國民黨第26路軍參謀長的趙博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的女兒趙振霞降生。趙博生遠在江西指揮寧都起義,留下妻子蔡雲霞和一歲的女兒小振霞在老家慈莊艱難度日。1933年趙博生犧牲時,趙振霞尚不滿三歲,沒有見過父親一麵。

趙博生犧牲後,趙振霞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那時生活非常艱苦,靠吃野菜度日,一家人還要經常躲避蔣介石派來的人的追殺。趙振霞在幫爺爺奶奶打草種田、紡棉織布中度過了二十歲以前的艱難歲月。

接見過趙博生的父親和女兒之後,毛澤東主席又吩咐河北省領導人讓趙博生的女兒到省會讀書。於是,不識字的趙振霞離開黃驊,來到河北幹部子弟學校學習。暑假周總理派人接她去北京,給她買了一些文具。趙振霞幹活非常勤快,經常幫男孩子們縫縫補補,文具全都分發給小朋友。不久後,她被安排到石家莊紡織廠工作,後來定居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