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序(1 / 3)

中國戲曲在人民群眾之間,有廣大深厚的基礎。它們產生於人民群眾裏,植根於人民群眾的肥沃的土壤上,為曆代的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我們可以說,沒有一種文學形式比戲曲更接近人民,使其感到親切,感到欣慰,而且得到滿足與享用的了。它們在農村的臨時搭蓋起來的戲台上演唱,在城市的廟宇裏或遊藝場上演唱,它們傳達出人民的情感與願望,人民的歡愉與憂戚,人民的憤怒與痛苦。在戲曲裏最能夠看出人民的愛憎是如何的分明。凡是人民所憎恨的昏君權相,貪官汙吏,奸雄惡霸,我們的劇作家也必予以貶斥,使之醜化,使之為人民所唾棄。凡是人民所崇敬所喜愛的正直忠貞的英雄烈士,所同情的負屈含冤的男女,我們的劇作家也必加以褒揚,予以伸雪,使之正義大張,使之感動人民以至於哭泣難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褒貶往往是正確的,不會冤枉了一個好人,也不會饒恕過一個壞蛋。我們的劇作家們便這樣的與人民的好惡愛憎緊緊的聯係著。亦有若幹皇家供奉之作,頌揚聖德之章,但那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人民不會接受它們。而凡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也就是說,凡能流傳久遠傳唱極盛的,必定是具有活潑潑的生命的東西,這是可以肯定的。中國的戲曲從一開始,便是充滿了人民性的,劇作家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保有深切的聯係,一部中國戲曲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戲曲史。從宋金時代(約十二世紀)開始,整整的八百多年間,凡有名目可稽考的劇本,總在四千種以上(根據王國維曲錄及任訥曲錄補正)。許多地方戲的劇本,僅有抄本流傳的,或僅憑口傳的,還不計算在內。單就數量來看,就可以知道人民是如何的重視戲曲,喜愛戲曲,它們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戲曲在文學形式中,是高級的複雜的創作,創作家不僅需要文學修養,也需要音樂修養,還需要熟悉舞台藝術。而在八個世紀之間,竟能有那麼大量的劇本產生出來,這不是奇跡,這正是適應了人民的需要而產生的。在過去所謂正統派的文人們,是看不起戲曲的,它們被目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紅樓夢裏的少女們,偶然引用了西廂記裏的辭句,就覺得不該如此。然而曆代人民所創造的戲曲文學的光輝成就,卻不是任何頑固的封建統治者所能加以磨滅的。元曲明傳奇,畢竟受到一部分批評家的注意,而和唐詩宋詞同被稱為一代之奇。有好些文人還做了不少搜集整理和結集刊印的工作。永樂大典裏收有雜劇九十九本,戲文三十三本。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很早的就在元代流行著。明代李開先自誇所藏為詞山曲海,山東於氏,常熟趙清常,山陰祁氏遠山堂,山陰沈複粲鳴野山房,都曾搜集了大量的劇本而加以整理。趙清常合訂的元明雜劇,就在三百種以上。雜劇十段錦刊行於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七)。龍峰徐氏刊印過古名家雜劇選。臧懋循刊印過元人百種曲。黃正位刊印過陽春奏。童野雲也印行了不少元人雜劇。孟稱舜的柳枝、酹江二集,所收凡五十六種。沈泰編盛明雜劇初二集,所收凡六十種。鄒式金的雜劇新編,所收凡三十四種。

金陵唐氏富春堂所刊傳奇,據說有百種。所見的已過三十種。文林閣世德堂、繼誌齋、容與堂、廣慶堂、吳興淩氏、閔氏等,所刊傳奇為數亦夥。毛晉汲古閣所刊六十種曲,流行最廣。惟到了清代,則結集刊印之舉,寂然無聞。

三百年來僅黃文暘輩,曾在揚州把古劇做過一番整理的功夫而已(有曲海總目提要)。清末民初,貴池劉世珩複熾刊印古劇之風,暖紅室所刻傳奇凡二十餘種,吳瞿安先生曾將所藏曲子編為奢摩他室曲叢初集六種,二集二十九種,交商務印書館出版。我亦把所藏清代短劇編為清人雜劇初、二集八十種印出,又影印了明人傳奇六種。此外,彙印古劇四五種為一集的,亦不在少數。但其規模,總沒有臧懋循、毛晉二家之大。我們研究中國戲曲史的人,老想把古劇搜集起來,大規模的影印出來,作為研究的資料,卻始終不曾有機會能夠實現這個心願。今日欲得一部明刊本傳奇,正像乾嘉時代欲得一部宋刊善本那樣的不易。隻有從事搜集資料的人,隻有研究戲曲史的人,方才知道搜集資料是如何的困難。那工作是艱苦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要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的。古劇收藏家的辛勤,誠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幸而集腋成裘,更幸而曆劫僅存,怎能不急急的要想使之化身千百,俾古劇能為今人所用呢?商之同誌,皆讚其成,乃征集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公私家所藏,並聯合國內各大學、各圖書館、各戲劇團體和戲劇研究者們,集資影印這個古本戲曲叢刊六百部,作為內部參考資料。初集收西廂記及元明二代戲文傳奇一百種;二集收明代傳奇一百種;三集收明清之際傳奇一百種。此皆擬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則收清人傳奇。或更將繼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雜劇,並及曲選、曲譜、曲目、曲話等有關著作。若有餘力,當更搜集若幹重耍的地方古劇,編成一二集印出。期之三四年,當可有一千種以上的古代戲曲,供給我們作為研究之資,或更可作為推陳出新的一助。此願甚弘,但我們是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工作的。

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鄭振鐸序

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序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依靠了公私收藏家們、戲劇作家們、專家們和許多團體的力量,得以如期出版。這部遠遠超過汲古閣六十種曲的煌煌巨編的問世,引起了很多作家們和研究戲曲者們的注意。他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並供給了不少資料。因此,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在這個良好的基礎上,依靠了大家的力量,也就緊接著編成付印,並能夠很快的印成出版,眾擎易舉,於此可證。二集裏所收的戲曲,仍為一百種。除了流行於民間的比較早期的劇本,像彩樓記、劉秀雲台記、範雎綈袍記、高文舉珍珠記、王昭君和戎記等十數種之外,都是晚明時期萬曆初到崇禎末,即公元十六世紀的八十年代到十七世紀的五十年代的作品。將這一百種的劇本集腋成裘,編為此集,大非易事。編目訪書何止三易其稿?亦有久訪未得,隻好待之將來再收的,如沈嵊的息宰河等。即此百種,已是公私收藏家們三十多年來辛勤搜集的結果。

晚明劇作多半是孤本流傳,像陳與郊的詅癡符四劇,汪廷訥的環翠堂七種,孟稱舜的貞文、嬌紅二記,範文若的鴛鴦、花筵等三劇,阮大铖的詠懷堂四種,此四種雖有近刊,而經妄人肆意竄改,大失本來麵目。今悉依原本影印,足以發複。以至於王稚登、吳世美、鄭之文、葉憲祖、周履靖、史槃、金懷玉、陸華甫、王驥德、吳德修、佘翹、姚子翼、朱宗藩、鄒玉卿、朱九經、沈自晉、西湖居士諸家所作,都是研究戲曲的專家們求之多年萬難全獲的。

今有此巨帙陳之案頭,搞晚明戲曲的人,當不會再有書闕有間之歎了。其中若卜大荒的冬青記,雖殘缺過甚,以無他本可補,也隻有照原來殘本印出了。

雖未必珠璣盡收,網羅無遺,而晚明七十多年間的劇作,於此已可見其代表。

大抵這一時期的劇作,約可分為兩大支:第一支是文士的創作。逞才情者,多瓣香臨川湯濕祖,求本色者,則祖述寧庵沈璟,而若士的影響尤為深遠。

別有一部分有誌之士,則關懷當時政局,大不滿於明帝國沒落期的種種腐敗黑暗的現象,而於其所作劇曲裏,加以大膽的暴露,加以直接的攻擊與諷刺,或借古人之酒杯澆時人之塊壘,像喜逢春磨忠記,像雙烈、玉鏡台、精忠、厓山、冬青諸記,都是有感而發、有為而作的慷慨悲歌,光彩動人。同時以佳人才子的遇合為題材之作,也產生不少。無非是始戀中阻終得團圓的場麵,陳陳相因,極少驚人之筆。第二支是修改舊劇或重編流行於民間的劇本。這些作者們多半是默默無聞的,至少是並無赫赫之名的。這些劇本則都能反映人民的要求與願望,表揚善良,打擊壞人,敢於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麵,且富有人民的尖銳的機智與諷刺,長期地在各地演唱,深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二集兼收並蓄這兩大支的劇作。緣是內部資料,故亦不廢若幹靡靡之音。我想這二集的印行,不僅可助戲劇作家們的推陳出新之資,可供戲曲研究的專家們一大批的研討的資料,而對於要論述明帝國沒落期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期的社會曆史的曆史學家們,也可提供出不少活潑真實的史料來。

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三日鄭振鐸序於昆明

古本戲曲叢刊三集序

古本曲叢三集一百二十冊,又得借大家的同心協力而告成了!這次的出版,遲之已久,延期再四,主要的原因,是紙張供應的困難。幸賴商務印書館的努力和當地負責同誌們的幫助,最後才得解決。摩挲著這部巨編,於興奮喜悅之餘,不禁重有感焉。這部三集所收傳奇,以明清易代之際的十幾位大作家的劇本為主。恰在酣歌醉舞,沉溺於燕子春燈,秦淮夜月,恣意盡情地享受著世紀末的歡樂的當兒,受不住壓迫的農民起義了。緊接著,滿族的鐵蹄又奔進關內。他們的霓裳羽衣舞的好夢驚醒了。他們舊的依靠,像冰山似的消失了。在喘息稍定之後,便不得不像三百年前的蒙古時代似的,再一次的把他們的運命和才華,交給了廣大的市民階層,把他們的生活,寄托於廣大的市民階層的喜愛與同情之上。於是從吳炳的綠牡丹、療妒羹,範文若的花筵賺、鴛鴦棒,沈自晉的望湖亭、翠屏山,阮大铖的燕子箋、春燈謎等等,沿襲著玉茗的宗風餘緒的,一變而進入李玉、二朱兄弟、邱園、張大複、葉稚斐、周坦綸、盛際時、陳二白他們的一個新的大時代。李玉他們,像關漢卿,像高文秀,像鄭德輝,是以寫作劇本供應劇團的演出為生的。他們的創作力極為充沛,取材極為廣泛。有一人而寫作三十多本傳奇的,像李玉,那是空前未有的盛況。(關漢卿寫了六十多本雜劇,但都比較的短。)假如不是一位專業的劇作家,那是不會有那麼弘偉而夥多的成就的。在他們的手裏,任何內容的題材,都運用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他們寫繡戶傳嬌的情事,也寫需以鐵板銅琶伴唱的熱鬧非凡的大戲。他們的造辭遣語,也不複像香囊、玉玦那麼駢四儷六,句句掉書囊,可以當得起出奇製勝,雅俗共賞的讚許。沒有比這個時代這些作家們的劇本,更受梨園子弟們的歡迎的了。往往是看家戲,演出準不會失敗。雖然這些作者們大多數是蘇州人,用的是水磨調的昆山腔,對白有時還用的是蘇州話,但照樣地流行於全中國。凡有井水飲處,沒有聽不到這些吳儂柔語的昆山腔的。但有一個特點,這個時期的傳奇流傳下來的,畢竟以梨園傳抄本為最多,刻本僅占少數。是不是不曾有過刻本呢?我想不是的。朱素臣的秦樓月,就題著笙庵傳奇第十五種。可見在當時,那些劇本可能大多數是都曾刊印出來的。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大量的刻本不傳了的呢?主要是,作為梨園子弟們習唱的腳本,最容易消失,最難於保存下來。當原本成了流傳很少,或僅是孤本的時候,梨園抄本便出現了。今日所賴以延一線之脈者,往往獨借此種潦草破爛,魯魚亥豕連篇累牘的梨園傳抄之本耳。更有任意刪削,不成完書,名目雖是,內容已非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