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箏在東瀛島呆上了很長一段時間,看著東瀛島慢慢變成大秦的東瀛郡,看著被秦始皇嬴政派來的那些官吏,慢慢治理著這東瀛郡,再加上從大秦遷過來的秦地百姓,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生活。
然後看著那些原住居民,慢慢也因為與這些大秦百姓的交流,以及官吏之間的溝通,學習起來了大秦此時的官方語言,以及這個時候的文字。
這樣她才放心的離開了這東瀛郡。
實際上寧箏不是來扶貧的,在東瀛島上發現了金礦、銀礦之後,韓信留在這邊的那些秦兵,就開始帶領這兒的原住居民進行挖礦工作,讓他們通過挖礦發放薪酬換取物資。
原本挖礦這種事情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土著人在看到那些精美的器具,各種各類的食材,精致的衣服厚,甚至還覺得是他們占了便宜,十分勤懇的便就做著這挖礦工作。
而那些遷過來的原本大秦的百姓,就在秦始皇嬴政派遣到這兒的官吏的帶領下,開始在東瀛郡內進行的各種基建,從農、讀書、學武等,當然還有發展島內的漁業。
於是在那些土著居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那些從大秦遷過來的百姓,便就將這東瀛郡的土地占領,並在這兒怡然自得安居樂業起來了。
總之在這東瀛郡內,一切都是非常的和諧的。
這樣過去了十年百年千年,華夏這片土地上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
比如秦始皇嬴政的修為境界停留在了築基期,便就沒有再往上升,慢慢也就仙逝了。
寧箏也同樣的,在這片人類土地上的靈力,實在過於稀薄。而隻是獲取百姓的信仰之力,卻也不能足夠的讓人晉升。特別是在越往後修煉,隨著百姓的生活指數的提高,他們對未來的期望要求也越發的高,想要從中獲取那百姓的信仰之力,也越發的困難,沒有了最開始的那樣輕鬆。
隻是寧箏她到底是比秦始皇嬴政,高上那麼一個境界。她在這片土地上活了很久很久,也就讓她一一送別了韓信,送別了方景,送別了蒙恬、蒙毅、公子扶蘇,再到送別了秦始皇嬴政。
這也難免的讓寧箏感到些許的落寞,其實她早應該知道,修仙之人感情應該更為淡泊一些為好,不能那樣過分的注重這些情誼。可看著這個世界,那些相熟的人離去時,也不由得感到感傷。
特別是當她送走了秦始皇嬴政時,心裏麵的感傷便就略微的深了許多。
同樣在寧箏發覺了再無望往後晉升,她也就找了個山頭,作為她的洞府開始在裏邊打坐修煉,直至她的壽數也走到盡頭。
沒有永遠不滅的王朝,便就是因為寧箏與秦始皇嬴政的努力,改變過的大秦的命運,也不可能使這個大秦王朝一直延續下去。
於是在這片土地上,也陸陸續續的換了不少的統治者。
在這片華夏的土地上處於危難時候,每一次都會有那樣的人,於危難中而出,收拾舊山河。
或許是秦朝時候的底子,便就打得好,男女之間的平等,以及沒有那樣的士農工商的階級之分,以及不是一味的重儒,而是取百家之長。這讓後續的朝代都是越發的銳意進取。充滿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