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激進思想天空中不屈的天堂鳥———寫在“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出版之際張一兵傳說中的天堂鳥有很多版本。辭書上能查到的天堂鳥是鳥也是一種花。據統計,全世界共有40餘種天堂鳥花,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就有30多種。天堂鳥花是一種生有尖尖的利劍的美麗的花。但我更喜歡的傳說,還是作為極樂鳥的天堂鳥,天堂鳥在阿拉伯古代傳說中是不死之鳥,相傳每隔五六百年就會自焚成灰,由灰中獲得重生。在自己的內心裏,我們在南京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所引介的一批西方激進思想家,正是這種在布爾喬亞世界大獲全勝的複雜情勢下,仍然堅守在反抗話語生生滅滅不斷重生中的學術天堂鳥。

2007年,在我的邀請下,齊澤克第一次成功訪問中國。

應該說,這也是當代後馬克思思潮中的重量級學者第一次在這塊東方土地上登場。在南京大學訪問的那些天裏,除去他的四場學術報告,更多的時間就成了我們相互了解和溝通的過程。一天他突然很正經地對我說:“張教授,在歐洲的最重要的左翼學者中,你還應該關注阿甘本、巴迪歐和朗西埃,他們都是我很好的朋友。”說實話,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到這些陌生的名字。雖然在2000年,我已經提出“後馬克思思潮”這激進思想天空中不屈的天堂鳥001一概念,但還是局限於對國內來說已經比較熱的鮑德裏亞、德勒茲和後期德裏達,當時,齊澤克也就是我最新指認的拉康式的後馬克思批判理論的代表。正是由於齊澤克的推薦,促成了2007年南京大學出版社開始購買阿甘本、朗西埃和巴迪歐等人學術論著的版權,這也開辟了我們這一全新的“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之所以沒有使用“後馬克思思潮”這一概念,而是轉啟“激進思想家”的學術指稱,因之我後來開始關注的一些重要批判理論家並非與馬克思的學說有過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甚至幹脆就是否定馬克思的,前者如法國的維裏利奧、斯蒂格勒,後者如德國的斯洛特戴克等人。激進話語,可涵蓋的內容和外延都更有彈性一些。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已經開始成為國內西方左翼學術思潮研究新的構式前沿。為此,還真應該謝謝齊澤克。

那麼,什麼是今天的激進思潮呢?用阿甘本自己的指認,激進話語的本質是要做一個“同時代的人”。有趣的是,這個“同時代的人”與我們國內一些人刻意標舉的“馬克思是我們的同時代的人”的構境意向卻正好相反。“同時代就是不合時宜”(巴特語)。不合時宜,即絕不與當下的現實存在同流合汙,這種同時代也就是與時代決裂。這表達了一切激進話語的本質。為此,阿甘本還專門援引尼采①在1874年出版的《不合時宜的沉思》一書。在這部作品中,尼采自指自己“這沉思本身就是不合時宜的”,他在此書“第二沉思”的開頭解釋說,“因為它試圖將這個時代引以為傲的東西,即這個時代的曆史文化,理解為一種疾病、一種無能和一種缺陷,因為我相信,我們都被曆史的熱病消耗殆盡,我們至少應該意識①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代表作為《悲劇的誕生》(187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論道德的譜係》(1886)、《偶像的黃昏》(1889)等。

存在與事件002到這一點。”①將一個時代當下引以為傲的東西視為一種病和缺陷,這需要何等有力的非凡透視感啊!依我之見,這可能也是當代所有激進思想的構序基因。順著尼采的構境意向,阿甘本主張,一個真正激進的思想家必然會將自己置入一種與當下時代的“斷裂和脫節之中”。正是通過這種與常識意識形態的斷裂和時代錯位,他們才會比其他人更能夠感知鄉愁和把握他們自己時代的本質。②我基本上同意阿甘本的觀點。

阿甘本是我所指認的歐洲後馬克思思潮中重要的一員大將。在我看來,阿甘本應該算得上近年來歐洲左翼知識群體中哲學功底比較深厚、觀念獨特的原創性思想家之一。與巴迪歐基於數學、齊澤克受到拉康哲學的影響不同,阿甘本曾直接受業於海德格爾,因此鑄就了良好的哲學存在論構境功底,加之他後來對本雅明、尼采和福柯等思想大家的深入研讀,所以他的激進思想往往是以極為深刻的原創性哲學方法論構序思考為基礎的。並且,與朗西埃等人1968年之後簡單粗暴的“去馬克思化”(傑姆遜語)不同,阿甘本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馬克思,反倒力圖將馬克思的批判精神與當下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以生成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更為深刻的批判性透視。他關於“9·11”事件之後的美國“緊急狀態”(國土安全法)和收容所現象的一些有分量的政治斷言,是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要為之恐慌的天機泄露。這也是我最喜歡他的地方。

朗西埃曾經是阿爾都塞的得意門生。1965年,當身為①FriedrichNietzsche,“OntheUsesandAbusesofHistorytoLife”,in犝狀狋犻犿犲犾狔犕犲犱犻狋犪狋犻狅狀狊,trans.R.J.Holingdal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60.②[意]阿甘本:《裸體》,黃曉武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激進思想天空中不屈的天堂鳥003法國巴黎高師哲學教授的阿爾都塞領著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潮向著法國科學認識論和語言結構主義邁進的時候,那個著名的《資本論》研究小組中,朗西埃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員。這一點,也與巴迪歐入世時的學徒身份相近。他們和巴裏巴爾、馬舍雷等人一樣,都是阿爾都塞的名著《讀〈資本論〉》(犔犻狉犲犾犲犆犪狆犻狋犪犾,1965)一書的共同撰寫者。應該說,朗西埃和巴迪歐二人是阿爾都塞後來最有“出息”的學生之一。然而,他們的顯赫成功倒並非承襲了老師的道統衣缽,反倒是因他們在1968年“五月風暴”中的反戈一擊式的叛逆。其中,朗西埃是在現實革命運動中通過接觸勞動者,以完全相反的感性現實回歸遠離了阿爾都塞。

法國的斯蒂格勒、維裏利奧和德國的斯洛特戴克三人都算不上是後馬克思思潮的人物,他們天生與馬克思主義不親,甚至在一定的意義上還會抱有敵意(比如斯洛特戴克作為當今德國思想界的右翼知識分子,就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可是,在他們留下的學術論著中,我們不難看到阿甘本所說的那種絕不與自己的時代同流合汙的姿態,對於布爾喬亞世界來說,都是“不合時宜的”激進話語。斯蒂格勒繼承了自己老師德裏達的血統,在技術哲學的實證維度上增加了極強的批判性透視;維裏利奧對光速遠程在場性的思考幾乎就是對現代科學意識形態的宣戰;而斯洛特戴克的最近的球體學和對資本內爆的論述,也直接成為當代資產階級全球化的批判者。

應當說,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尊嚴倒地,良知與責任在冷酷的功利謀算中碾落成泥的曆史時際,我們向國內學界推介的這些激進思想家是一群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嚴肅而有公共良知的知識分子。在當前這個物質已經極度富足豐裕的資本主義現實裏,身處資本主義體製之中的他們依然堅執存在與事件004地秉持知識分子的高尚使命,努力透視眼前繁華世界中理直氣壯的形式平等背後所深藏的無處控訴的不公和血淚,依然理想化地高舉著抗拒全球化資本統治邏輯的大旗,發出陣陣出自肺腑、激奮人心的激情呐喊。無法否認,相對於對手的龐大勢力而言,他們顯得實在弱小,然而正如傳說中美麗的天堂鳥一般,時時處處,他們總是那麼不屈不撓。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已經明證,內心的理想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法征服也是力量最大的東西,這種不屈不撓的思考和抗爭,常常就是燎原之前照亮人心的點點星火。因此,有他們和我們共在,就有人類更美好的解放希望在!

激進思想天空中不屈的天堂鳥005目錄導論……………………………………………………001第一部分存在:多與空,柏拉圖/康托爾沉思1一與多:所有可能的本體論的首要條件………033沉思2柏拉圖…………………………………………044沉思3純多理論:悖論和批判性決定…………………053沉思4空:存在的專名…………………………………070沉思5符號…………………………………………080沉思6亞裏士多德……………………………………092第二部分存在:溢出,情勢狀態,一/多,整體/部分,或/沉思7溢出點…………………………………………105沉思8情勢狀態、元結構、存在拓撲學(一般項、獨有項、贅餘項)…………………………………………120沉思9曆史社會情勢的狀態…………………………132沉思10斯賓諾莎………………………………………141第三部分存在:自然與無限,海德格爾/伽利略沉思11自然:詩或數元()?…………………155mathème目錄001沉思12沉思13沉思14沉思15第四部分沉思16沉思17沉思18沉思19第五部分沉思20沉思21沉思22沉思23沉思24沉思25第六部分沉思26沉思27沉思28沉思29沉思30自然之多的本體論圖示與自然的非實存……163無限:他者、規則、大他者……………………177本體論規定:“在自然之多中實存著無限”…187黑格爾…………………………………………200事件:曆史和超一事件位和曆史情勢……………………………215事件的數元……………………………………222存在對事件的禁絕……………………………229馬拉美…………………………………………238事件:介入與忠實帕斯卡/選擇荷爾德林/演繹介入:事件之名的非法選擇,大二的邏輯,時間根基………………………………………251帕斯卡…………………………………………264介入的形式多:選擇的存在是否存在?……278忠實、關聯……………………………………289作為本體論忠實運算符的演繹………………299荷爾德林………………………………………317量與知識可分辨【或可建構】萊布尼茨/哥德爾量的概念與本體論困境………………………329思想中導向的本體論命運……………………349建構論思想和存在的知識……………………354存在的折疊和語言的權威……………………365萊布尼茨………………………………………390存在與事件002第七部分類性:不可辨識之物與真理,事件———科恩犘.犑.沉思31類性思想與真理中的存在……………………405沉思32盧梭……………………………………………426沉思33不可辨識之物的數元:科恩的策略………439P.J.沉思34不可辨識之物的實存:命名的權力…………460第八部分力迫:真理與主體超越拉康沉思35主體理論………………………………………483沉思36力迫:從不可辨識之物到不可決定之物……506沉思37笛卡爾/拉康…………………………………533附錄附錄1

【沉思12和

】序數的最小值原則…………54118附錄2

【沉思】關係或函數僅僅是一個純多………54326附錄3

【沉思】基數的異質性:常規性和獨特性…54926附錄4

【沉思】所有序數都是可建構的……………55629附錄5

【沉思】論絕對………………………………55933附錄6

【沉思】原始的邏輯符號和在公式長度上的36遞歸……………………………………………562附錄7

【沉思】命名層次0

上的相等力迫…………56636附錄8

【沉思】類完美情勢所有的類性延展本身36都是類完美的…………………………………572附錄9

【沉思】在類性延展中對()證明的36|狆ω0|≥δ完善……………………………………………577附錄10【沉思36】在類性延展中缺乏犛的基數δ…580目錄003附錄11【沉思36】基數在類性延展中消失的必要條件:在犛中存在一個不可數的諸前提的反鏈【在犛中的基數性大於ω0】…………………………582附錄12【沉思36】諸前提的反鏈的基數……………585注釋………………………………………………………589辭典………………………………………………………609存在與事件004導論一

讓我們以如下三個假設開始分析今天世界哲學的整體狀況:1.海德格爾是最後一個被普遍承認的哲學家。

2.尤其美國人,已經緊跟著數學、邏輯和維也納學派的發展,用思想的裝置①(dispositif),保留了科學理性將之作為一種思想範式(aradime)。pg3.笛卡爾之後的主體學說正在展開的過程之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哲學的實踐【無論是政治實踐還是關於“精神病”的實踐】,而以馬克思【和列寧】,弗洛伊德①Dispositif是福柯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語,福柯將dispositif界定為“包含著各種話語、體製、架構形式、規製性決定、法律、行政尺度、科學成熟、哲學、道德、慈善的命題———簡言之,言說的和非言說的———的異質性的集合”。可以參看MichelFoucault,犘狅狑犲狉/犓狀狅狑犾犲犱犵犲:犛犲犾犲犮狋犲犱犐狀狋犲狉狏犻犲狑狊犪狀犱犗狋犺犲狉犠狉犻狋犻狀犵狊,19721977,ed.C.Gordon,NewYork:PantheonBooks,1980,p.194.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也曾就這個問題寫了《什麼是裝置?》(Checosèundispoistivo)一文解釋了福柯的dispositif的概念。在這一點上,巴迪歐是認可福柯和阿甘本的研究的,盡管巴迪歐經常使用的詞是procédure,但巴迪歐在導論中已經指出了他自己的用詞與福柯和阿甘本的親緣性。———中譯注

7導論001【和拉康】的名義所代表的解釋機製,已經與那些超越了代代相傳的話語的診斷或鬥爭運作交織在一起(intriqué)。

這三個陳述的共性何在?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指出整個思想時代及其所關涉的東西的終結(clture)。海德格爾認為這個時代是由開啟性的遺忘所主宰的,並提出要在他對形而上學的解構中返回到古希臘那裏去。英語界的語言哲學的“分析”潮流消解了大多數經典哲學命題,並視它們為無意義的東西,或者僅僅局限於語言遊戲範圍內的練習。馬克思宣布哲學的終結,並在實踐之中將之現實化。拉康提到了“反哲學”,並將總體化的思辨歸入想象界①(limaginaire)。

8另一方麵,這些陳述之間的分歧也是十分明顯的。科學的範式性地位,正如盎格魯撒克遜思想一樣【直到反對這種範式的無政府主義式的版本】按科學範式組織起來,被海德格爾看成是形而上學裝置(disposition)最後的且是虛無主義的結果,而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保留了其理想,拉康本人通過使用邏輯和拓撲學重建了事件的數元(mathème)。馬克思或列寧在社會革命的名義下,提出了解放或拯救的觀念;但這種觀念在弗洛伊德或拉康看來,是悲觀主義的懷疑論;海德格爾在麵對這個觀念時反過來預期著“回歸諸神”,而美國人大體上(rossomodo)接受了代議製民主程序的一致同意g

(consensus)的環境。

如此,人們一般都會同意這樣的看法,即思辨體係是不①這裏的limaginaire不能單獨理解為想象,因為熟知拉康理論的人都了解拉康對三界的劃分,即真實界(leréel)、象征界(lesymbolique)以及想象界。巴迪歐的這句話明顯是在說,拉康認為總體性沉思是純粹在想象界,而不是真實界上所生成的東西。———中譯注存在與事件002可考察的,讓存在/非存在/思想結合【如果我們承認,自巴門尼德之後,這個結合正是所謂“哲學”的源頭】在一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以用十分完備的話語提出這種看法。思想的時代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機製。

而在這個開啟【這個開啟的本質是對形而上學時代的終結】是將自身展現為一場革命或一次回歸,還是一個批判的問題上,並沒有一致看法。

在這個關節點上,我自己的介入方式是在它之上畫一條對角線(diagonale),在這裏用這條線貫穿三個縫合的點,以此繪製出來思想的軌跡,而上述的三個陳述各自描繪出三個立場的其中一個:1.站在海德格爾這邊,堅持認為像這樣的哲學隻能重新在本體論問題上定性(re=qualification)。

2.站在分析哲學這邊,會認為弗雷格康托爾的數學革命為數學設定了新方向。

3.最後,應當認為,除非概念工具(appareilage)與內在於【診斷或政治】實踐過程之中的現代主體學說的理論實踐方向相一致,否則沒有概念工具是充足的。

這些軌跡導致了三個不同分期彼此纏繞在一起,在我看來,將這些不同分期統一起來過於武斷,有必要從這三種方向中選擇某一方向。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甚至有些混亂的9時代中,彼此交織在一起的斷裂和連續不能僅僅用一個詞語來理解。今天並非是“一個”革命【或“一個”回歸,“一個”批判】。我將以如下方式概括出析取出來的組織了我們的位點的臨時性的多。

導論0031.我們是自古希臘和伽利略之後的第三個科學時代的當代人。開啟第三個時代的斷裂(césure)並不是創造【像古希臘人那樣的】———對證明性數學的創造,也不是【像伽利略那樣的】一次決裂———即伽利略時代對物理學話語加以數學化。它是一次改造(refonte),通過這次改造,數學合理性的根基的本質揭示了自身,正如建立數學的思想的決定性特征一樣。

2.我們同樣也是大寫主體(Sujet)學說的第二個時代的當代人。不再是去奠基處於中心的反思的主體,這種主體肇始於笛卡爾並發展到黑格爾那裏,在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裏【事實上直到胡塞爾和薩特那裏】這種主體依然清晰可辨。當代大寫主體是空的、分裂的、非實體的和非反思的主體。此外,我們可以在一個前提得到嚴格限定的特殊過程中設定其實存(existence)。

3.最後,我們也是在消解了真理同知識之間的有機關聯之後的真理學說新時代的同路人。可以看到,在那之後,直到此刻為止,我所謂的如實性①(véridicité)一絲不落地(sanspartage)主宰著一切,無論其多麼奇異,說真理是歐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新詞彙一點也不為過。此外,真理問題跨越了海德格爾的路徑【他是第一個將真理從知識中抽離出來的人】和數學家的路徑【數學家們與了上個世紀末的對象決裂,正如他們與符合一①盡管一般而言,véridicité可以翻譯為正確和真實,但是在這個文本中巴迪歐嚴格地區分了véridicité和真理(vérité),在巴迪歐看來真理是絕對的不可辨識之物,也就是說,它無法被我們的知識所考察,因而真理是真正的普遍之物。在這個意義上,正確性隻與不可辨識的真理有關。相反,véridicité是在百科全書式知識下可以被檢驗的東西,它在邏輯上和知識分類上與知識保持一致,它可以被知識所辨識和分類,因此,véridicité並不能理解為真理性或正確性,而隻是在某種類完美情勢中的連貫性下的與知識的一致,在此,將véridicité翻譯為如實性,而véridique翻譯為如實的。———中譯注存在與事件004致決裂一樣】,以及現代主體理論的路徑【現代主體理論用其主觀的聲音取代了真理】。

我的工作最初的主題———在這個主題的基礎上,這種分期的關聯是由從每一種意義中萃取出來的———如下:自古希臘以來,已經存在著存在之所為存在(lêtreentantquêtre)的科學,這也就是數學的意義和形態。然而,唯有在今天,我們才用不同的方式去認識它。從這個主題出發,會得出哲學並非集中於本體論———本體論作為一個分支和精確學科而存在———而毋寧是在這種本體論【即數學】、現代主體理論以及它本身的曆史之間而循環往複(circule)。當代哲學諸前提的複雜體(complexe)包含了在我最初的三個陳述中所提及10的一切:“西方”思想史、後康托爾數學、精神分析、當代藝術和政治。哲學並不與這些前提相一致,也不會描繪出它們所屬的總體性。哲學所需要做的是提出一個概念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可以把握這些前提在當下的共存可能性(compossibilité)。哲學在它自己的諸前提之中,作為一個獨特且彌散的情勢,以純數學的形式來設定本體論本身,唯有如此,哲學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會讓哲學從所有試圖讓哲學喪失自身根基的想法之中解脫出來。這正是對哲學的救贖,並將哲學帶向對真理的關懷。

本書所使用的範疇,從純多到主體,構成了思想的一般性秩序,而這個秩序可以貫穿整個當代的參照係而加以實施。這些範疇都有可能用之於科學程序,正如其可以用之於藝術和政治的程序一樣。他們試圖組織一個關於這個時代要求的抽象視野。

導論005二

“數學即本體論———即存在之所為存在的科學”,這個【哲學性】陳述照耀著思辨舞台的光的軌跡,我已經在我的《主體理論》(犜犺é狅狉犻犲犱狌狊狌犼犲狋)一書中,通過純粹而單純的假設來對這個舞台進行了嚴格限定,這個假設就是“曾存在過”某種主體化過程。我心中牢牢記住這個主題與本體論的共存可能性,因為“老馬克思主義”,或辯證唯物主義的力量(force)———絕對是羸弱不堪(faiblesse)的力量———停留在它的一個假設之中,即在辯證法規則的一般形式下可以共存,即是說,在自然辯證法和曆史辯證法之間存在的同型同構的關係。這種【黑格爾式】的同型同構當然是十分頑固的。當我們和普裏戈金①(Prigogine)一起在原子物理學中仍然戰鬥著,試圖尋找辯證的微粒子(corpuscule)時,他不過是一場並不太嚴酷的戰爭中的幸存者,也在斯大林主義國家的野蠻的律令下存活下來。自然及其辯證法對所有這些東西無能為11力。但主體過程與在存在中可以宣告【或已經宣告】的東西保持一致,對於你們來說,那裏困難重重,此外,我談過一個①普裏戈金(1917—2003),比利時物理化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1917年1月25日生於莫斯科。1921年隨家旅居德國。1929年定居比利時,1949年加入比利時國籍。普裏戈金長期從事關於不可逆過程熱力學(也稱非平衡態熱力學)的研究。

1945年他提出了最小熵產生定理,該定理是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理論的主要基石之一。他和同事們於1960年代提出了適用於不可逆過程整個範圍內的一般發展判據,並發展了非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穩定性理論,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為認識自然界中(特別是生命體係中)發生的各種自組織現象開辟了一條新路。耗散結構理論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有重要的用途。因創立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普裏戈金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普裏戈金在物理化學和理論物理學的其他方麵,如化學熱力學、溶液理論、非平衡統計力學等,都有重大的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化學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導論》、《非平衡統計力學》和《非平衡係統中的自組織》等。———中譯注存在與事件006雅克阿蘭·米勒(JacquesAlainMiler)向拉康提出的問題:“你的本體論是什麼?”我們的這位狡黠的大師用一個指向非存在的暗示做出回答,它可以被很好地判斷,但十分簡要。隨著歲月而增長的沉浸於數學的拉康也指出,純邏輯就是“本真(reél)的科學”。不過這個本真仍然屬於主體範疇。

圍繞著邏輯的困境,我探索了幾載歲月———發展了對洛文海姆斯科蘭(LwenheimSkolem)定理、哥德爾定理、塔斯基定理的相近的解釋———除了一點點技術上的改動之外,並沒有超越《主體理論》的框架。若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就會陷入邏輯主義主題的囚籠之中,這種邏輯主義的主題認為,由於邏輯數學話語已經完善地確立其所有的意義的結果,那麼邏輯數學話語必然是形式的,這種主題還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理由去研究外在於邏輯數學話語連貫性之外的陳述所考察的東西。我陷入這樣的思考,如果我們認為存在著一個邏輯數學話語的參數,那麼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選擇去認為這個參數要麼是通過抽象【經驗主義】獲得的對象,要麼是一種超感性的大寫觀念【柏拉圖主義】。這是同一個困境,在其中,我們陷入被盎格魯撒克遜在“形式”學科和“經驗”科學之間做出的區分之中。這二者均與清晰的拉康學說不相一致,按照拉康的說法,本真就是形式化的困境所在。我已經弄錯了路線。

最後,一次偶然機會,在我對離散/連續的配對(lecoupdiscret/continu)的文獻性和技術性的研究中,我開始認為有必要去變革其根基,並形式概括出關於數學的激進主題。對我而言,構成著名的“連續統問題”的本質,就是要內在於數學思想之中去觸及它的障礙(obstacle),在其中,恰好是不可能性構成了後者的範圍。在研究了多與該多諸部分的集合之間的關係之新近研究的明顯的悖謬之後,我得出結論,讓導論007我們可以從內部發現清晰可辨形象的唯一方式就是,對於數學而言如果我們首先認可那個多並不是一個【形式上的】透明的和建構的概念,而是一個真實界的東西,它的內在裂縫和困境都可通過理論來展開。

於是,我傾向於肯定,有必要認為,數學性的書寫,即存12在本身,在純多的理論的領域之中是可以宣告的。似乎對我來說,一旦我們認為數學絕不是一種沒有對象的遊戲,而是從注定去支持本體論話語的嚴格的法則中抽離出某種例外出來,那麼理性思想的整個曆史就可以得到闡明。在對康德式問題的顛倒中,我們不再追問“純粹數學如何可能”,而去回答,由於先驗主體的存在,相反,純粹數學就是存在的科學,即主體何以可能。

三所謂“形式的”思想的生產的連貫性不可能完全是因為其在邏輯框架上的理由。準確而言,它並非是一個形式,更不是一個知識型(epistème),亦非一種方法。它是一種獨特的科學。這就是將它與存在【空】縫合起來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數學讓自己疏離了純粹邏輯,這一點確立了數學的史實性(historicité),確立了其連續性的困境,確立它令人蔚為奇觀的分裂,以及確立了它永恒被認識的統一體。在這個方麵,對於哲學家來說,決定性的決裂———在這裏,數學家盲目地在其本質上進行宣告———是康托爾的創造。正是在康托爾那裏,它最終才宣告了盡管數學“各種對象”和“各種結構”有著驚人的多樣性,但它們都可以用某種有規則的方式,僅僅在空集基礎上,將它們建構為純多元。因此,數學同存在存在與事件008的關係的精要之所在的問題完全在於———對於我們發現自己所處的時代而言———公理性的決定,而正是這個決定讓集合論得以合法化。

這個公理體係本身也陷入危機之中,即便科恩(Cohen)已經確立策梅洛弗蘭克爾體係(lesystèmedeZermeloFraenkel)不可能確定連續統多元的類型,這僅僅強化了我的信念,即某種完全尚未被關注的東西在那裏至為重要,這涉及語言的力量,即關係到是什麼可以從數學上表達存在之所為存在。我發現反諷的是,在我的《主體理論》中,我使用了數學語言的“集合論”上的同質性,將之作為純粹的唯物主義範疇的範式。此外,我看到,“數學=本體論”的論斷會帶來不錯的結果。13首先,這個論斷將我們從對數學根基的神聖研究中解放出來,因為數學學科的必然性本質直接是由它所宣告的存在本身來擔保的。

其次,它解決了同樣古老的問題,即數學對象的本質。是理念對象(objetsidéaux)【柏拉圖】,還是從感性實體中抽象出來的對象【亞裏士多德】?或內在固有的理念(idéesinnées)【笛卡爾】?還是在純粹直觀中建構的對象【康德】?

抑或在有限運算的直觀之中【布勞威爾①(Brouwer)】?或書寫的傳統【形式主義】?或構建可遞的純粹邏輯、套套邏輯②(tautoligie)【邏輯主義】?如果我在這裏展現的論斷得以成①布勞威爾(1881—1966),荷蘭數學家。他在拓撲學的突出貢獻是建立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以及證明維數的拓撲不變性(1910)。1912年起,他特別關心集合的原始地位及排中律的作用,建立構造主義的數學體係,包括可構造連續統,集合論的構造基礎,構造的測度論,構造的函數論等。———中譯注②Tautologie本意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或者說,同義反複,其前提和結論互相論證。台灣學者劉紀蕙和林淑芬在翻譯朗西埃的《歧見》一書時將該詞音譯為套套邏輯,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純邏輯推論套路的循環結構,因此在此借用了這個譯法。———中譯注導論009立,那麼,事實上就是不存在數學的對象。嚴格來說,數學並不展現任何東西,也沒有構築一個空洞的遊戲,因為除了呈現本身———即大寫的多———之外,它並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展現,因而就絕不可能采用對象(objet)的形式,而這正是在存在之所為存在基礎上的所有話語的一個前提。

第三,從數學“應用”到所謂的自然科學【那些科學在不同時代,激勵著去研究他們成功的基礎———對於笛卡爾或牛頓來說,上帝是必要的;而對於康德來說,是先驗主體;在此之後,問題不再被嚴格地實踐,除了巴什拉①(Bachelard)在其視野中仍然保留了建構性的東西,還除了語言層級化的美國學派】,如果數學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一切的科學,亦即正如其當下所是一般(entantquilest),那麼這種分類馬上變得十分清晰。物理學本身,進入呈現之中。物理學還需要別的什麼學科,但它與數學的共存可能性,就是該原則的實質。

很自然,對於哲學家而言,這一點也不新鮮,即他們必須去思考數學實存與存在問題之間的關聯。從柏拉圖【無疑源自巴門尼德】到康德【通過“哥白尼式的革命”,讓其對數學的使用達到了巔峰,並窮盡了其結果】所經曆的數學的範式性功能:康德向數學的誕生致敬,其指向了泰勒斯,即對於所有人類的救贖性事件【這也是斯賓諾莎的觀點】;然而,這是所有試圖接近自在存在(lêtreensoi)的途徑的終結(fermeture),而正是自在存在奠基了數學的普遍性【人性,太人性了】。從那①巴什拉(1884—1962),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早年曾攻讀自然科學,192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30年起先後任第戎大學、巴黎大學教授,1955年以名譽教授身份領導科學曆史學院,並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院士,1961年獲法蘭西文學國家大獎。巴什拉力圖調和理性與經驗,建立一種新的唯理論。認為科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關係的學說,認識論應建立在實踐過程中的唯理論基礎上,哲學的任務就是要闡明我們精神的認識過程。他的哲學思想對法國的科學哲學和文藝批評理論都發生過重要影響。———中譯注存在與事件010時往後,除了胡塞爾【他是偉大的古典思想家,盡管有些晚】之外,現代哲學【即是說,康德之後的哲學】除了曆史的範式14之外,不再被一個範式所貫穿,除了像卡瓦耶(Cavailès)和勞特曼(Lautman)等幾個值得尊敬且受到壓製的例外之外,他們都摒棄了數學,將之交付給盎格魯撒克遜世界中的語言學上的智者派(sophitique)。在法國,必須說,直到拉康之前都是這種情形。

其理由是哲學家們【他們認為他們自己單獨開創了讓存在問題富有意義的領域】已經取代了數學,自柏拉圖之後,作為確定性範式的數學,作為同一性範例的數學被取代了:哲學家們逐漸擔心由這種確定性或這種理想(idéalité)所關聯的對象的特殊立場。於是,哲學與數學間的永恒且有一些偏移的關係:在哲學對數學的評價中,哲學來回搖擺於明確的理性範式的尊嚴,與它所把握的不名一文的“對象”之間。在同大寫的自然、大寫的善、上帝或大寫的人進行比較時,數字和計算【這是堅持了23個世紀的數學上的“客觀性”範疇】所具有的價值會是什麼?除了“某種思考方式”【在這種方式中,其羸弱的對象點燃了證明性保障的火光】外,它似乎開啟了走向關於另一種思辨的光輝總體的不那麼遊蕩不定的確定性的道路。

最多,如果我們試圖澄清亞裏士多德所談到的問題,柏拉圖想象了一個存在的數學架構,一個理想數字的超越性的功能。他在規則多邊形基礎上重構了一個宇宙空間,在《蒂邁歐篇》(犜犻犿é犲)中或許可以讀到這一點。但這個工作,將作為大總體(Tout)的存在【大寫世界的幻象】與既定的數學狀態結合在一起,隻能產生出敗壞的形象。笛卡爾式的物理學遭遇了同樣的結局。

我所支持的主張並不認為,在任何情況下,存在都是數導論011學的,也就是說,由數學客觀性所構成。這並不是關於世界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話語的問題。它通過曆史生成的總體承認了數學,並宣布可以去表達存在之所為存在。它並沒有將之還原為套套邏輯【存在就是其所是】,或者某種神秘莫測的東西【不斷向後延遲的大顯在(Présence)的近似值】,本體論是豐富的、複雜的、不可能完成的科學,它從屬於忠實性(fidelité)的嚴格限製【即在其發生中,忠實性的演繹】。像這15樣,在純粹試圖組織起將自身抽離於任何呈現的話語中,我們麵對一個無限的且嚴苛的任務。

如下方式獨一無二地開啟了哲學上的積怨:哲學家們已經在形式上概括了存在的問題,這個命題若正確,那麼並不是哲學家們自己,而是數學家們提供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以及我們曾對存在之所為存在的了解都是通過純多理論的終結,並借助數學在曆史上的彌散性來設定的。

羅素說過———當然,我並不相信他說的話,事實上,除了某些白癡之外,也沒有人曾經相信過他說的話,羅素當然並不是白癡———數學就是一種話語,在其中,我們並不了解誰在談話,也不了解那人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數學毋寧是唯一知道它在談論什麼的話語:像這樣的存在,盡管對於這種知識來說,沒有必要在內在於數學的意義上進行反思,因為存在並不是一個對象,也並不產生任何對象。數學也是唯一的話語,眾所周知,在這種話語中,我們擁有了一個完備的保障以及我們所說的真理的標準,在這一點上,真理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那是唯一曾經遭遇過的項,而這些項是完全可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