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戲劇就這樣風靡世界,影響著全人類的藝術創作。

第十八章 波斯戰爭

波斯戰爭的起因是非常複雜的。

在前麵,我們講到腓尼基人教會了愛琴海人許多東西,而愛琴海人又教會希臘人許多本領,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腓尼基人算是希臘人的祖師爺。但是希臘人從來沒有把腓尼基人當成是他們的師父,當他們在小亞細亞沿岸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時,他們利用學來的經商本領搶奪了腓尼基人的很多生意。無疑,腓尼基人對此十分不滿,心裏對希臘人有怨恨,但是由於自己的實力不如希臘人雄厚,無法跟希臘人對抗,所以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在那個時候,西亞的大部分地方已經被波斯的牧羊人所占領,這些波斯人也不算是罪大惡極,雖然他們侵占了別人的地盤,但是他們沒有將當地居民趕出去,也沒有傷害他們,隻是規定他們必須每年向波斯國王進貢。後來,他們想要繼續擴展疆土,把仗打到了小亞細亞的沿岸。他們依然想采取舊製,隻是要求希臘的殖民地呂底亞的人民臣服於他們的國王,並且跟他們的殖民地一樣,每年上交賦稅。但是他們的這個要求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嚴詞拒絕,波斯國家頭一次遇到這麼強大的阻礙,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也斷然不肯讓步。沒有辦法,呂底亞人隻有向希臘人求助,好歹希臘是他們的主權國。希臘人一聽,馬上站到了呂底亞人這邊,因為波斯已經危害到他們的利益。

就這樣,希臘和波斯兩個國家之間就爆發了戰爭。

波斯麵對希臘,已經沒有後退的餘地,因為波斯的國王看到了希臘的城邦製度,很害怕自己的屬國抗議,也要學希臘的那一套。在他看來,如果他的屬國要學那一套,那麼他的王權與領土都要遭到分割,國內會發生動亂。所以他必須要把這個“壞榜樣”打壓下去。

希臘人也不害怕波斯王國,因為它有愛琴海作為天然的屏障,波斯要進攻希臘,必須先跨過這道深深的屏障。本來,希臘已經勝算在握,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殺出個程咬金,希臘的宿敵——早就對希臘懷恨在心的腓尼基人跳了出來,他們終於等到了千載難逢的報仇機會,馬上跑到波斯人麵前,要為他們出謀劃策。波斯人求之不得。於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合作共同對付希臘人,波斯方負責提供軍隊,腓尼基人負責提供船隻。

公元前492年,亞洲向歐洲的進攻已經做好所有的準備。

在進攻前,波斯國王還是希望能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勝利,所以他派了幾名使者出使希臘,向希臘索要“土”和“水”,如果希臘給了他們,就意味著他們同意向波斯國稱臣。當希臘人聽完波斯使者的這些要求時,氣憤得把他們全部投進了水井裏麵去,水井的“土”和“水”到處都是,波斯人可以在裏麵吃個飽。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希臘準備迎戰,決不妥協。

當波斯軍隊駕著腓尼基人的船隻氣勢洶洶地向希臘駛來時,奧林匹克山上的神靈們保佑著他們的子民,波斯人的船隻剛剛開進阿托斯山邊上的海域,就卷起了一陣狂風,船隻在狂風中東搖西晃,船隻上的士兵紛紛掉進大海中。海上的軍隊在颶風中全軍覆沒了。波斯人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是這次重大的打擊並沒有讓波斯人死心,相反,這更加激起了他們繼續進攻的野心。醞釀了兩年以後,波斯人再次向希臘展開了進攻。這一次,他們還算順利地穿過了愛琴海,成功地在馬拉鬆村附近登陸。雅典人聽聞風聲,馬上就派出了萬人軍隊駐守馬拉鬆那邊的山丘,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還派出了一個十分擅長奔跑的人去向斯巴達求助。但是,斯巴達曆來十分嫉妒雅典的名聲,對於雅典與波斯之間的戰爭持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然態度,對於雅典的求助無動於衷。其他的城邦也跟斯巴達一樣,完全置身事外,紛紛拒絕雅典的求助。在危急關頭,唯獨十分弱小的普拉提亞國伸出了援手,向雅典派出一千人的軍隊進行增援。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雅典人與波斯人正麵交鋒。雅典人的將領米爾泰底帶領著部隊頑強抵抗著波斯軍隊。雅典的軍隊人數大大少於波斯,但是因為雅典人的勇猛與殊死鬥爭,奇跡發生了:雅典人在波斯人的槍林箭雨中取得了勝利,他們的長矛發出了巨大的勇力,把敵人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

雅典城市裏的人們日夜翹首遙望著馬拉鬆方向,盼望早點知道戰爭的最後結果。終於在這天晚上,他們看到一個人影從遠處跑過來。他已經跑得搖搖晃晃了,但是仍然在堅持著跑向終點。人們馬上迎上去,發現是他們的長跑健將費迪普蒂斯,幾天前就是他跑著去向斯巴達求助的。他從斯巴達一回來,就馬上加入到米爾泰底的部隊當中去,為保衛國家而英勇殺敵,戰勝勝利以後,他想到家鄉的人們還在等著這個好消息,所以他主動提出自己把這個好消息帶回去。

當費迪普蒂斯終於到達終點的時候,他已經筋疲力盡,倒在了人們的懷裏,他從嘴巴裏艱難地吐出幾個字:“我們勝利了。”完成了他人生裏的最後一個任務,然後閉上了雙眼,離世而去。費迪普蒂斯成為了希臘英雄,他為國捐軀的精神感動了整個雅典,希臘的男人們被他激勵著,對國家產生了一種巨大的熱愛。後來為了紀念他,在1896年舉行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了從馬拉鬆到雅典的長跑比賽,名為馬拉鬆比賽。到了現在,馬拉鬆比賽已經在很多個國家舉行。

現在,讓我們繼續回到當年的局勢中去。波斯人被雅典人打退了以後,仍舊不死心,三番五次想要卷土重來,但是每次都因為雅典人的重重防守而放棄。希臘人又重新過上了一陣安寧平靜的生活。

但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裏,波斯人依然不到黃河心不死,時不時地進攻一下雅典,雅典也始終都保持著警惕。雅典人預料到,波斯不來一次最後的決戰是不會死心的,所以他們要做最好的準備。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雅典人出現了分歧。他們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擴充陸軍,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擴充海軍。爭論進行了很久,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最後,以擴充海軍這一方為勝,而陸軍的代表阿裏斯蒂斯則被流放。在海軍將軍地米斯托克利的努力下,雅典的海軍部隊大大地擴充了,軍艦數量是以前的幾倍,並且在雷埃夫斯建立了海軍的基地。

果然,到了公元前481年,波斯人就帶著自己的部隊浩浩蕩蕩地來到了希臘北方的省份巴薩利,再次對希臘展開進攻。這一次,斯巴達站了出來,擔任所有城邦的戰事總指揮,這是因為他們在希臘所有的城邦當中,是最具有軍事才能的。但是斯巴達依然不改自私的本性,在戰事中隻顧自己城邦的安危,對於希臘北方的存亡毫不在意,在戰爭中,他們沒有在深入希臘的路線上派重兵把守。

在色薩利通往希臘南方的關卡上,斯巴達隻安排了一名將軍——裏奧尼達和他手下的一小支部隊。很快,波斯的軍隊就來到了這個關卡,對裏奧尼達的部隊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但是裏奧尼達是個真正的英雄,他帶領著自己的部隊以死抵抗,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勇氣,波斯的軍隊沒能按預期順利通過。後來,希臘的部隊中出現了一個叛徒,這個叛徒帶領著一支波斯的軍隊從後麵偷襲了裏奧尼達,裏奧尼達的部隊依然不肯投降,依然堅持完成這場殘酷的鬥爭。這場戰爭從早上一直進行到夜晚,當夜晚來臨的時候,裏奧尼達的軍隊裏隻剩下裏奧尼達和他的一名士兵。最後,他們兩個也倒在了戰場上。

關卡被打通了以後,波斯人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希臘的內裏,希臘的大片土地都被他們所占領。為了泄憤,波斯人對雅典人展開了大屠殺,那些守衛在邊疆的雅典士兵被波斯人一個個丟下山穀,雅典城市裏的人們也遭到了波斯人的毒害。他們見一個就殺一個,最後用一把火燒毀了整個城市。雅典的市民深愛著自己的城邦,眼見城邦遭到如此的摧殘,心痛不已,但是他們沒有抵抗的能力,隻好逃去薩拉米島。眼看著整個雅典就要淪陷,這時候,雅典的海軍起到了作用。地米斯托克利施計讓波斯的海軍駛進了狹窄的海峽,然後對他們開戰,之前的準備工作起到了效果,波斯軍隊節節敗退,不過才幾個小時的時間,波斯海軍就隻剩下四分之一的部隊了。

大海的失利使得波斯之前獲得的所有都化為烏有,當時的波斯國王薛西斯王隻得撤退到色薩利整頓部隊,打算第二年再決鬥。

不過經曆了這一次戰爭以後,自私的斯巴達人終於將局勢看清楚了:他們本來以為這隻是小戰爭,現在終於看清楚局勢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他們想置身於事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終於挺身而出,積極配合雅典的戰爭。希臘組成了聯合軍隊,這個聯合軍隊由十幾個城邦組成,大約有十萬的士兵。希臘和波斯在普拉提亞附近展開了決鬥,波斯的士兵是希臘的三倍,但是希臘軍隊再次表現出強大的勇力,衝破了敵人的弓箭,陸軍和海軍在同一天都獲得了勝利。波斯人再次遭受了失敗。這一次,波斯人終於完全認輸了。

就這樣,歐洲和亞洲第一次腥風血雨的戰爭畫上了句號。波斯乖乖地回到了他們的家鄉,在很長的時間裏再也不敢去侵犯雅典。雅典在這次戰爭中獲得其他城邦的極度讚揚,它每一次的堅持都表現出這個城邦擁有堅固之心,而斯巴達在最後關頭的挺身而出是希臘最後能獲得勝利的重要原因,所以他們持功自傲。其實,如果這兩個同樣優秀的城邦能放下對彼此的偏見,放下對彼此的妒忌之心,放下之前的種種過節,那麼,古希臘或許就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但是,讓人遺憾的是,這兩個城邦誰也不肯先低頭,依然看不慣彼此,所以,曆史賦予他們的和好機會就這樣溜走了。

曆史再也沒有給出第二次機會。

第十九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雅典和斯巴達同是古希臘的兩個城邦,他們所講的語言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相處得並不愉快,彼此都不怎麼待見彼此。雅典人對待世界的態度是純真與快樂的,就像小孩那般,始終都有一顆好奇與求知的心,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雅典地勢較高,麵對著大海,四季氣候溫暖怡人,這讓雅典人的性格陽光而開放。和雅典人身處的陽光環境相反,斯巴達人長期居住在深穀之內,群山之間連綿不絕的高山成為保護他們的最好的天然屏障。但是這些屏障把外麵世界的文明也隔絕在外,斯巴達人常常坐井觀天,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性格很自負。人們常說雅典是自由快樂之都,而斯巴達則是嚴肅陰森之城;雅典人擅長貿易,而斯巴達人擅長軍事;雅典人熱衷於在燦爛的陽光下吟詩賦詞、討論哲學,而斯巴達人更加熱愛習武練劍,每個人生來都是士兵,為了打仗,什麼都可以犧牲,包括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情感。

在氣質上截然相反的城邦,也無怪乎他們彼此不相容了。

波斯戰爭過後,這兩個城邦都開始重建家園,雅典人重新建造城市裏的精神文明,他們請來了全國最拔尖的雕塑家和繪畫家,請他們為城市增添藝術的感覺。除此之外,他們為了更好地培養下一代,為學校請來了有威望的智者和科學家,讓他們做雅典青年人的老師。而斯巴達則延續之前的風格,將重建的重點放在軍事上,整日操練士兵,練劍之風更甚昨日,他們想要獲得整個希臘的最高領導權。雅典人知道斯巴達人的性格,為了預防他們對雅典進攻,雅典人在大海的沿線修建了高高的城牆,一個茫茫的大海再加上堅固的堡壘,人們都認為雅典是堅不可破的了。但是人們樂觀了些。

不久後,因為一次非常小的爭執,斯巴達人馬上對雅典展開了進攻。雅典和斯巴達的這場戰爭整整進行了四十年。最終,擅長軍事的斯巴達取得了勝利,天真、浪漫的雅典人被打敗了。

戰爭的失敗,雅典方麵具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的時候,雅典發生了一場很大的瘟疫,瘟疫覆蓋了全國,雅典偉大的領袖伯裏克利在這場瘟疫中死去,同時在這場瘟疫中喪命的還有雅典城邦將近一半的人口。當瘟疫過去時,雅典已經元氣大傷,更要命的是,雅典城邦的統治權落入了一個昏庸無能的國王手中。在他的統治下,雅典更是一片低迷。後來,好不容易出來了一名青年才俊,他的名字叫做阿爾希比亞德,他提出應該去突襲斯巴達的殖民地錫拉庫薩。他的這個主張得到了雅典人的認可,雅典人把這個建議看成了扭轉局勢的關鍵。於是遠征的隊伍很快就打點好了。可是就在這個關頭,阿爾希比亞德因為年少衝動,在一場無聊的街頭鬥毆中被迫逃跑,離開了雅典。雅典人在匆忙間找來一個接替阿爾希比亞德的人,沒想到這個人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大笨蛋,遠征隊伍被打得一敗塗地。沒有在戰場上死去的雅典士兵都被斯巴達人抓到錫拉庫薩的采石場做奴隸,這些士兵本來就沒有剩下幾個,最後他們不是渴死就是餓死。

遠征隊伍主要是由雅典城邦中的年輕人組成,雅典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支隊伍身上。遠征隊伍的戰敗,讓雅典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在公元前404年的四月,雅典人在經曆了長期的圍困以後,終於向斯巴達人投降。他們之前所建起的大海沿線的高牆被推倒,海上所有的軍艦都被斯巴達人接收。就這樣,曾經輝煌一時、擁有眾多屬地的雅典開始沒落,成為了別人的殖民地。

但是,城市可以被摧毀,領導權可以被替換,精神卻是不滅的。天真、浪漫的雅典人在經曆了這一連串的變故以後,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依然認為知識是世界上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樂觀開朗的性格因子依然流淌在雅典人民的骨子裏。他們的精神永遠不會被摧毀,這才是他們這個城邦真正不敗的東西。雅典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學,他們的思想與文化已經跨越了古希臘的疆土,影響到全世界的很多個角落。

第二十章 亞曆山大大帝

我們來講一講某位國王的故事。

這個國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們之前提過的亞該亞人。亞該亞人來自於多瑙河畔,他們為了尋找新的家園,在馬其頓的山區上停駐下來。這個地方靠近希臘,多年以來,馬其頓人與希臘人都保持著一種還算不錯的鄰居關係,亞該亞人密切關注著希臘土地上發生的一切。

在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發生四十年持久戰爭的時候,馬其頓人在英國國王菲利普的統領下,擁有一份舒適的生活。他們休養生息,日漸強大。菲利普國王是一位開明的國王,他對希臘的文化與藝術十分向往,對希臘內部經常發生的內亂感到疑惑和遺憾。他認為如此優秀的民族卻做出了這樣愚昧的選擇,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糟蹋在一場場無聊的戰爭當中,實在讓人痛惜。斯巴達和雅典的戰爭結束不久,他為了不讓希臘再次陷入政治的內部混亂中去,自命為希臘的首領。

作為希臘新的首領,菲利普認為自己需要為希臘的曆史討回一個公道,所以他決定帶領著他的新臣民出征波斯,回敬150年前波斯的侵犯。正當菲利普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他卻被人謀殺了。

接下來,我們今天要講述的這個國王就要出場了,他就是菲利普的兒子——亞曆山大大帝,他的老師是人類文明史上著名的智者亞裏士多德。亞曆山大大帝接過了父王留下來的重任,決定為希臘人報之前雅典被燒的大仇。

在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大帝帶領著自己的部隊開始了遠征。在遠征的過程中,亞曆山大大帝表現出帝王的霸氣和非凡的領導才能。遠征持續了七年,亞曆山大大帝先是把希臘的死對頭腓尼基人征服,然後又使得埃及俯首稱臣,這樣一來,尼羅河穀的子民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他是法老的繼承人;後來,亞曆山大大帝將波斯的國王打敗,整個波斯王國都被他瓦解;他下命令重建巴比倫;到了第七年的時候,他已經打到了印度,他最遠的足跡已經到了喜馬拉雅山。他的目標非常遠大——想要統治全世界。當然,到最後,亞曆山大大帝沒有完成他的這個目標,但是屬於他的領土已經非常遼闊。他終於停止了對其他國家的進攻。

但是,亞曆山大大帝又下達了一個讓人非常震驚的命令,他規定他所有歸屬地上的子民都要學習希臘的文化,還要學習希臘的語言,進行了政治製度改革,效仿希臘的城邦製。在這樣的命令下,士兵們不再打仗,而是解甲歸田,轉身做起了老師。軍營消失了,轉而代之的是學校。一時之間,希臘的文化像清晨的露水一樣灑滿了各地,各地的氣息變得清新無比。

正當希臘文化按照亞曆山大大帝的願望傳播時,亞曆山大大帝卻病倒了,不久後,他就在自己的宮殿中與世長辭。亞曆山大大帝去世以後,格局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希臘文化的熱潮開始褪去。盡管如此,希臘文化已經在多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繼續以自己的生命力生長。對亞曆山大大帝,曆史上有多種不一樣的評價,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並且有較大的虛榮之心,雖說的確是這樣,但是他在傳播人類優質精神文明方麵卻有不可抹殺的功勞。他去世以後,他的王國開始分崩離析,但是希臘文明依然得以在各個地區傳播。

後來,羅馬人把埃及和西亞重新統一起來,這樣,希臘、波斯、埃及和巴比倫的文化就混雜在一起,被羅馬人所繼承。這對後世影響巨大。

第二十一章 回顧一下,再出發

人類的故事講述到現在,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們的眼光都聚集在東方。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逐漸衰落,我們的目光也需要轉移開去。很快地,我們將講述西方的故事。但是在這之前,為了讓讀者的思維更加清晰,我們來回顧一下前麵的曆史。

首先,我們是從史前的人類開始講起的,那時候,我們的人類始祖還是一些行為習慣都比較單一、動作十分粗魯的動物。在那時候,人類始祖並不比其他的動物強大,相反,它們顯得更加弱小。它們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才存活下來的。

接著,我們講到冰河時代的來臨,地球被寒冷籠罩,恐龍滅絕,人類在嚴酷的環境下,唯有激發自己更多的智慧才能生存下來。從古至今,“求生的欲望”一直都是所有生命延續的原動力。於是人類爆發出了自己巨大的潛能,在冰河時代,人類的智慧突飛猛進,當冰河時代完結的時候,人類已經進化成動物中最有智慧的生靈。

後來,我們講到了尼羅河穀的文化。尼羅河穀是一條神奇的河流,人類的第一個文明在那裏誕生,尼羅河穀的子民用自己的文明與智慧過上了另外一種生活,那是與動物截然不同的生活。

講完了尼羅河穀的文明以後,我們講到了美索不達米亞,這是“兩河流域”,它是人類的第二文明基地。那裏群島遍布,誕生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後來這些東方文明傳到了西方。那裏誕生了古希臘。

再後來,我們講到了赫楞人,他們屬於印歐部落,他們就是古希臘人。在講到古希臘的時候,我們專門講到了他們的城邦製度,雖然他們的城邦聽起來像是城市,但實際上卻是國家。古希臘的文化對後世影響至深。

在我們講述的文明中,主要講到了一共四種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腓尼基文明以及閃米特文明。接下來,我們很快會講到羅馬文明。我們現代社會是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的文明混合體上發展而來。

好了,現在,讓我們先喝一口茶,再繼續講人類的故事。

第二十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

羅馬與迦太基的故事會略長些。

迦太基屬於閃米特部落,他們最先開發西部。迦太基處在阿非利加海峽上,是一個繁榮的貿易場所。迦太基人和其他的腓尼基人具有相似的性格,他們對於精神文化沒有什麼追求,一門心思賺錢,奉行“金錢至上”的信條。他們國家的大權掌握在少數富人手中,船王、礦主和巨商都是這個國家的富人。這些富人名義上說是在管理國家,但是實際上,他們隻是利用國家來賺錢,所有國家大事最後的決定都是從他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當然了,不得不承認,他們是非常能幹的人。

後來,迦太基人越來越強大,影響力到達周邊地區,非洲沿海的很多地區,還有今天西班牙和法國的一些地區,都被籠罩在迦太基人的權力之下,這些地區必須要按時向迦太基人納稅。

迦太基人實施的這種“富人”製度,必須得到全國上下大部分人的同意。要使大部分人同意,就要讓他們的生活衣食無憂,人們的生活好過了,就不會去理會國家采取什麼樣的政體,也不會去管國家的領導權在誰的手中。富人們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極力保證船隻每天都能出港,采礦場的工人每天都可以冶煉礦石,碼頭工人和卸裝工人每天都有工可做。在將近五百年的時間裏,以上這些富人們都做得很好。

但是好景不長,對迦太基富人的威脅出現了。有一天,他們突然聽到了一個謠言,說在台伯河岸出現了一個名叫羅馬的小鎮,這個小鎮正在打造一些船隻,打算和法國南部沿海地區以及西西裏通商貿易。如果羅馬小鎮的這個想法實現的話,那麼對於迦太基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們霸王般的商業貿易地位會受到影響。他們是不會允許有這樣的影響發生的。所以他們馬上派人去調查實際情況,看是不是真的如謠言所說。

關於羅馬建起的傳說有很多種,但是很多都隻是人們美好的心願,實際上,羅馬的建立和其他城市的建立幾乎沒有兩樣。在一開始的時候,羅馬隻是一個渡口,用以以物換物和販賣馬匹,它的地理位置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極其便利地通往大海和內陸。後來,它發展為收稅的集市。羅馬附近有七座小山丘,它們把外麵的敵人都阻擋在外,居民們可以很安全地生活,這有利於他們的發展與繁榮。

離羅馬不遠的大山住著一些薩賓人,他們對羅馬人虎視眈眈,想要占據他們的地理位置,但是他們的發展水平遠遠比不上羅馬,使用的軍事武器還是石斧和木盾,而羅馬人那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鋼鐵刀劍,所以薩賓人並沒有對羅馬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對羅馬真正的威脅來自一個神秘的民族,叫做埃特拉斯坎人。這個民族發源於何處,現如今還是一個謎。但是,在意大利的沿岸一帶,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留下來的遺跡,除此之外,這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是讓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依然沒有人能夠破譯他們留下來的那些銘文。現在曆史學家們普遍認為,這個民族極有可能來自於小亞細亞,他們或許是因為逃避戰爭或者瘟疫才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羅馬附近。

這些埃特拉斯坎人對文明的傳播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是他們把東方的文明火種帶到了西方。羅馬人是通過他們才掌握了建築方麵的基礎知識,才學會如何修建街道,關於戰爭、烹飪、藝術、醫學和天文學等方麵的知識,羅馬人也是從他們身上學到的。

不過,羅馬人並沒有將這些埃特拉斯坎人看做自己的師父,就像希臘人從愛琴海人身上學到了許多,也沒有把他們看做是自己的恩師一樣。相反,羅馬人很不喜歡這些埃特拉斯坎人,這種不喜歡甚至到了憎恨的地步,因為他們感覺到這些埃特拉斯坎人對羅馬的覬覦之心。後來,希臘人開始與意大利通商,他們到達了羅馬,希臘人的文明也隨之在羅馬散播。羅馬學會了希臘的語言,受到希臘的啟發,他們統一了自己的貨幣,建立了度量體係;最後,羅馬人連希臘的諸位神靈也照搬到自己的神台上。隻是這些希臘的神靈到了羅馬的土地上改換了名字,比如宙斯就被改叫“朱庇特”。當然,入鄉隨俗,希臘的神靈們到了羅馬以後,隻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信徒遵守戒律,對於羅馬人的生活並沒有作很多幹涉。

羅馬人的政治體製也受到希臘的影響,但是並沒有和希臘一樣。羅馬人一開始的時候也采用了類似於雅典城邦製的政治體製,把國王和將領都廢除了。但是羅馬人發現,廢除了國王和將領以後,很多問題就來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那些貴族的權力問題。後來羅馬人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才算是能讓幾乎所有的羅馬人對國家政事有平等發言的機會。

羅馬人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他們非常喜歡做實事,這一點和天真爛漫的雅典人很不一樣。雅典人喜歡誇誇其談。羅馬人為了避免在口舌上浪費時間,他們將管理國家的任務交給了“執政官”,並且選出羅馬有名望的老人來輔助他倆,這些被選出來的老人組成一個智慧團,有一個專門的稱號,叫“元老院”。當然了,這些老人的出身都是貴族,但是他們的權力受到法律的嚴格限製。

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紀,羅馬人中也出現了貧富差異,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那麼國家就會出現動亂,所以羅馬人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他們想出了一個“護民官”製度,也就是國家的自由市民也能獲得法律的明文保護,貴族不得違法迫害這些市民。擔當“護民官”的長官都是由自由市民投票選出來的,這保證了這些長官的公平性,他們的權力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一旦有些人(大多是自由市民)被判死刑,如果護民官認為罪不及死,那麼他們就可以站出來讓這些人免於無辜受死。

後來羅馬發展得越來越強大,很多屬地都歸到它的名下。它是當時意大利中部防守最嚴密的城市。難能可貴的是,它很樂意去保護那些受到侵犯的拉丁部族。所以它的拉丁鄰居們對它忠心耿耿,都提出想成為它的盟友。羅馬人在這一點上又顯示出自己的大氣與遠見,如果換作那些埃及人、腓尼基人、巴比倫人或者是希臘人,他們在收到這樣的請求時,肯定以此作為條件,讓這些拉丁部族成為他們的臣民。而羅馬人不同,他們熱烈地歡迎這些拉丁部族做他們盟友,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熱情地對這些拉丁部族說道:“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們想加入到我們的家園裏來,就請你們來吧!你們加進來了以後,就是我們羅馬大國的公民,和這個國家本來的公民沒有任何兩樣!但是,當我們的國家受到侵犯時,請你們跟我們一起,共同來保護它!”那些拉丁部族聽了以後,十分開心,因為對方既然把他們當成是國家的合法公民,那麼這個國家就是他們自己的國家,當它受到侵犯時,當然要保護它,羅馬人的這個要求合情合理!在前麵我們提到,雅典當年受到攻擊的時候,它派人出去尋求援助,最後隻來了一支一千人的軍隊,這跟雅典人對於盟友的態度是有關係的,因為雅典人從來不把“外國人”當做是自己人,那麼也怪不得他們不伸出救援之手了。

那麼,當羅馬人有一天真的遭遇了強兵入侵時,它的盟友完全遵守當時的約定,即便是相隔萬裏,他們也紛紛前來相救,因為在它的盟友眼裏,這是他們的母親遭遇了危險。羅馬人和他們盟友之間的這種默契與親密經曆了多次考驗,每一次,他們都在考驗中證明了對彼此的忠誠與愛戴。有一次,高盧人攻入了羅馬城內,他們非常得意,以為周邊的鄰居肯定會灰溜溜地過來求饒,但是他們等來等去,卻沒有等到一個前來求饒的人!相反,很快地,高盧人發現周邊部族切斷了對他們的供給,他們不出七個月就完全沒有了糧食。最後,他們不得不撤離羅馬城。

羅馬因為自身的慷慨與大氣,在危機中總能安然度過,安然度過以後,羅馬變得越來越強大。

我們花費了一些筆墨介紹了羅馬人的曆史,相信讀者看完以後能明白迦太基人忌諱羅馬人的真正原因了。羅馬人沒有偏見,包容性更強,信奉“人人平等”,相信合作能讓自己更加強大,而希臘人、腓尼基人等則具有強烈的排外性,他們對自己的屬國是靠強權來鎮壓,而羅馬是靠情感來牽絆。

讓我們回到開頭,迦太基人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借口來消除羅馬人對他們的威脅。派人去了解了羅馬的一些真實情況以後,迦太基人知道要按捺住自己的衝動,冷靜處理。所以他們首先跟羅馬約談,商量著要在雙方的疆土上劃好邊界。他們雙方為此簽訂了協議,但是很快地,這個協議就形同虛設,完全失效了。不多久,他們都想派兵到西西裏去,因為那時候的西西裏擁有著肥沃的土地,但是他們的國內政治十分混亂,迦太基人和羅馬人都想奪取那片領土。

於是,迦太基和羅馬之間的第一次戰爭爆發了,曆史上稱這次戰爭為布匿戰爭。戰爭持續了二十四年,主要是海戰。迦太基人其實在海戰上占有優勢,因為他們的民族曆來擅長在海上作戰,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他們卻敗給了羅馬人。這是因為他們仍然遵循古老的海上作戰方法,要不就是撞擊敵船,要不就是偷襲船的側麵。而羅馬人卻因為沒有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而完全沒有包袱,並勇於創新:他們給自己的每一艘船艦配備了吊橋,羅馬的士兵可以通過這架吊橋衝到敵人的船艦上去,跟敵人展開決鬥。在一次名叫邁利的戰役當中,迦太基人被打得狼狽而逃,最後隻能向羅馬投降。

就這樣,羅馬人占據了西裏裏。

二十三年後,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再起衝突,導火線是迦太基人派兵占據了西班牙東邊的薩貢托,薩貢托向羅馬求助,羅馬馬上答應伸出援手。元老院下命令組建一支出征的軍隊,成員主要是拉丁族。迦太基人聽聞以後,迅速消滅了薩貢托,而這個時候,羅馬出征的軍隊還沒有準備好。這大大激怒了羅馬,羅馬人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羅馬的元老院決定懲罰一下迦太基人,他們派出了一支軍隊於迦太基登陸,再派出一支軍隊在西班牙對抗迦太基的軍隊,防止他們回國搬救兵。羅馬人對這個計策十分滿意,認為已經勝利在握。

不料,去西班牙阻止迦太基人回去搬救兵的羅馬兵出發不多久,就從大山裏傳來了可怕的謠言。這些謠言是從大山上落荒而逃的野蠻人帶來的。據他們描述,有一支軍隊出現在大山中,隊伍中的士兵有幾萬人,全部都是棕色皮膚,最可怕的是,這支隊伍帶領著很多怪獸,那些怪獸像小房子那麼大!野蠻人說這支隊伍和羅馬士兵打了起來,結果可想而知,羅馬士兵被怪獸統統踩在了腳下!羅馬人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真相,緊接著,幾個幸存的士兵從大山上逃了下來,把事情補充完整。原來,是哈密爾喀爾的兒子漢尼拔率領著大部隊在山上和羅馬士兵打鬥,這個大部隊有五萬個士兵,九千名騎兵,最厲害的是,還有三十七頭軍用的大象。這些大象力大無窮,受過專業的訓練,凶神惡煞。這個大部隊把羅馬士兵打得一敗塗地,迦太基軍隊在他們的護送下,已經安然無恙地通過了阿爾卑斯山。然後,漢尼拔又帶著這個大部隊與高盧人會合,把正在橫渡特拉比亞河的羅馬軍隊擊敗。

羅馬的元老院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很是震驚,但是他們馬上冷靜下來,將這些戰敗的消息進行了封鎖,免得引起國內的騷動。接著,他們又派出了兩支更強大的軍隊出去迎戰。但是,這兩支軍隊剛出發沒多久,就被埋伏在窄路上的漢尼拔軍隊消滅。消息傳回元老院,元老院的人更加震驚了,但是他們畢生的智慧讓他們再次冷靜下來,他們找到費邊將軍做他們的統帥,給了他第三支出征的戰隊,並且賦予費邊至高的決定權,允許他為了國家的勝利作出任何的選擇、任何的犧牲。費邊是一個老將軍,他敏銳地覺察到,這次戰爭和以往的很不一樣,對手十分凶猛,而他軍隊中的士兵都是臨時集結,所受的專業訓練非常少,如果硬對硬毫無勝算可言。費邊決定打遊擊戰。他帶領著部隊緊跟在漢尼拔的後麵,但是始終都不正麵出現。他派一小支分隊走在前麵,一路上把食物都毀壞掉(他們自己已經帶夠食物),並且把道路也毀壞掉,冷不防就去偷襲敵軍。漢尼拔的軍隊很氣惱,他們習慣了大刀闊斧麵對麵跟敵人打鬥,對這種東躲西藏的遊戲設有耐心。漸漸地,他們的士氣被磨掉了許多,軍隊的實力也有所虧損。

消息傳回羅馬城裏,這相對來說本應是個好消息,但是羅馬人習慣了勝利,對於費邊的這種策略,他們覺得丟人,認為不是大丈夫所為。在這個時候,羅馬人中跳出一個叫做瓦羅的大笨蛋,他曆來都吹噓自己是新新人類,大肆詆毀費邊將軍,說他是夕陽紅,行動拖延,說羅馬軍隊被他繼續帶領的話是死路一條。國內的人民已經被前幾次失敗衝昏了腦袋,他們對大笨蛋的話非常相信,一致要求更換軍隊的統帥,把瓦羅換上去,將費邊拉下來。元老院沒有辦法,隻有服從輿論,將瓦羅改選為統帥。在瓦羅大統帥的帶領下,公元前216年,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一次坎尼戰役,羅馬七萬多名士兵被殺,這是有史以來羅馬最大的一次失敗。也正因為這場戰役,漢尼拔成為了意大利最大的君主。

漢尼拔成為意大利最大的君主以後得意洋洋,從一個地方遊行到另外一個地方,把自己稱為“解放羅馬奴役的救星”。他大力呼籲其他的意大利地區共同參加到討伐羅馬的隊伍中來。但是羅馬的政治智慧再次拯救了自己,因為素來與很多地區交好,除了極少的一兩個地區,其他的地區依然忠誠於與羅馬的友誼,漢尼拔的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使自己成為很多地區共同抵製的對象。在眾多地區的孤立下,漢尼拔越來越吃力,最後,他不得不向自己的國家迦太基尋求幫助,但是這時候的迦太基卻沒有能力幫助他。

不久後,羅馬就從自己的失敗中站了起來,他們發揮海上優勢,運用自己發明的吊橋戰術,緊緊地掌握了海上大權,把海上的運輸通道壟斷。漢尼拔對此毫無辦法,他隻能繼續在陸地上獲取自己的果實,但是因為當地人根本就不認同他,對他百般阻撓,他的軍隊實力越來越弱。到了後來,他不得不向自己的兄弟求助。他的兄弟哈斯德魯巴剛在西班牙打敗了羅馬,打算不辭勞苦翻越整個阿爾卑斯山來幫助他,但是羅馬人截住了哈斯德魯巴派出來的信使,獲取了他們之間的信息。羅馬人決定先發製人,把漢尼拔的援軍統統消滅,並且叫人把這些援軍的頭顱送去給漢尼拔。

過了四年,羅馬人已經有實力東山再起,他們打算好好地再跟迦太基人打上一戰。這個時候,漢尼拔奉旨回國,準備重新建立防備陣線。公元前202年,羅馬和迦太基發生了一次戰役。史稱紮馬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迦太基宣告失敗,漢尼拔不得不逃至提爾,後來轉逃到小亞細亞。他妄圖通過挑撥敘利亞人、馬其頓人跟羅馬之間的感情,來爭取盟友共同進攻羅馬。但是他的計謀沒有得逞,反而因為他,羅馬把戰火燒到了亞洲,結果就是愛琴海大部分的地區都落入了羅馬的口袋。

迦太基最終被羅馬征服,被迫與羅馬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規定,迦太基人從此參加任何戰爭都必須得到羅馬人的首肯,除此之外,迦太基人每年都必須上交大量的金錢給羅馬。至此羅馬對迦太基的那口惡氣才算是出了一點點。而漢尼拔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他四處逃難,每個國家都不肯收留他,最後,他懷抱著自己心中最初的大國美夢,在公元前190年服毒自殺。

過了四十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爆發了最後一次戰爭,這個時候的羅馬是一個嶄新的羅馬帝國,迦太基已經遠遠不是它的對手,對峙了三年以後,迦太基人最終投降。羅馬人為了清點曆史的恥辱,把幸存下來的迦太基人全部貶為奴隸,允許出賣,並且一把火把迦太基燒掉了。

在此後的一千年裏,歐洲人一直都掌控著地中海這片土地,後來羅馬帝國被消滅,才重新有亞洲人步入。

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二十三章 羅馬是怎樣建成的

有句諺語叫:“條條大道通羅馬。”羅馬在後來成為很多人向往的天堂。那麼,羅馬是怎樣建成的呢?我們簡單來介紹下。

羅馬的興起是個偶然,不是人刻意而為,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號召過大家要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羅馬帝國,也沒有誰有這樣的野心。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當中發生的。羅馬的興起完全因為它是羅馬。

在上一章的開端不久,我們就介紹過羅馬人的性格,在這裏,很有必要再重提一次。我們之前講到,羅馬人非常務實,這和天真爛漫的希臘人不一樣。羅馬人喜歡做實事,做實事會讓他們得到內心的充實與寧靜,還有安全。如果有人要單獨約個時間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就為了跟大家談談羅馬未來的發展,那可是行不通的。因為羅馬人知道,發展靠的是行動,不是嘴皮子。羅馬的領土越來越多,這怪不得羅馬人,這並不是因為羅馬人有多麼貪得無厭,也不是因為他們有非常大的野心。事實上,羅馬人特別容易知足。但是一旦遇到威脅,有別人妄圖侵犯他們的家園,那麼,他們就不得不拿起武器,拚命保護自己的土地,不管敵人在多遙遠的地方,羅馬人都會追到那個地方。當威脅消除的時候,羅馬人為了不讓這種威脅再次出現,不得不留下一些人來照看那個地方——就這樣,羅馬的領土越來越遼闊。

在前一章,我們提到,漢尼拔突然奉召回國,那是因為他的兄弟被羅馬人殺死以後,他兄弟剛剛占領的西班牙土地被年輕的大西庇阿收複,大西庇阿想要繼續進攻非洲,所以迦太基才急忙把漢尼拔召回。漢尼拔回去以後,一切都不順利,最後不得不逃亡馬其頓和敘利亞——這些我們都講過了。這章的故事就要從這裏開始講起。

那時候,馬其頓和敘利亞的帝王正在密謀攻打埃及,因為尼羅河穀的富饒實在太吸引人了,這兩個君主打算瓜分它。埃及的帝王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急忙向羅馬求助。羅馬考慮到自身的安全利益,欣然前往。羅馬在出征的過程中,非常順利。公元前197年,羅馬與馬其頓發生了狗頭山戰役,羅馬輕鬆得勝。

接著,羅馬人來到了阿提卡,他們對希臘人說自己是來幫助希臘人擺脫馬其頓的統治的,但是希臘人沒有聽進去,各個城邦又像從前那樣吵架。羅馬對此感到很疑惑,在他們看來,吵架什麼的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在一開始的時候,羅馬人還是選擇了忍耐,但是到了後來,他們實在無法再忍耐下去,為了給這些隻知道吵架的希臘人一個教訓,他們派兵入城,一把火燒了科林斯城,接著,他們派了一個羅馬人去管理雅典。

後來,漢尼拔鼓動敘利亞的國王侵略羅馬,說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無知的國王信以為真,準備派兵出征。但是就在公元前190年,大西庇阿的弟弟小西庇阿把敘利亞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敘利亞的國王被自己的下臣用私刑處死。而敘利亞管轄中的小亞細亞則被納入了羅馬的領土。

羅馬就是這樣一步步成為地中海上最大的霸主。

第二十四章 羅馬帝國的故事

羅馬軍隊的多次勝利讓羅馬人心中充滿了自豪,軍隊回國後受到全國的追捧。但是,當羅馬人冷靜下來的時候,他們發現戰爭或者說戰爭的勝利並沒有帶給他們更多的快樂。因為連年作戰,羅馬農民的土地很多都荒廢了,國家的財富與權力幾乎全部都集中在那些大將軍的手裏,他們認為自己為國家貢獻了這麼多,理應擁有更多。

從前的羅馬人熱衷於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們不愛慕虛榮;但是新共和國下的羅馬卻開始嫌棄從前那種貧苦的生活方式,在富人的領導下,這個國家的人民向往一種驕奢的生活。這就為羅馬最終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在差不多150年的時間裏,整個地中海地區都在羅馬的控製之下,那時候的情況是,一旦成為了戰俘,那麼從此以後就變成了別人的奴隸。羅馬人為了防止敵人東山再起,對手下敗將從來沒有憐憫之心。比如,他們的宿敵迦太基人失敗的時候,他們就把迦太基的女人和孩子都一同當做是奴隸,拿去出售。馬其頓、希臘、敘利亞和西班牙如果膽敢不聽羅馬的命令,那麼結局將會是一樣的。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兩千多年前奴隸的待遇。那時候,羅馬的富人很喜歡投資土地和奴隸,土地比較容易被獲得,那些將軍可以直接占有新征服的土地。而奴隸,他們在集市上也能很容易就能買到。奴隸就被當成是商品一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同時,他們也被當做牲口一樣,最苦、最累的活兒都由他們去完成。

在羅馬,除了富人和奴隸,還有一種人的存在:作為自由人的農民們。曾經,農民是羅馬的頂梁柱,他們熱愛著自己的國家,為了保護國家不惜拋妻別子、浴血奮戰。然而,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這些出外征戰的農民們得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卻很寒心地發現:國家是保住了,但是家園卻失去了。他們的耕地上雜草成堆,家中也隻剩下一兩個人,甚至有一些隻剩下一間空蕩蕩的房子。作為曾經在沙場上不屈不撓的勇士,這些農民沒有倒下,他們願意重新開始,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他們收拾了一下自己淒涼的心境,把田地裏的雜草去掉,重新播種。

豐收的季節來臨,這些農民們滿懷希望拿著糧食到市場上去販賣,卻發現那些富人出的價格遠遠低於他們的,因為那些富人的田地都是大量奴隸在耕種,產量非常大。剛開始的時候,農民們還安慰自己:這是短暫的,終究會好起來的。可是到了後來,農民們再也找不到借口來安慰自己,因為事情越來越糟糕了:他們已經養不活自己了,貧窮和饑餓就像一片巨大的陰影遮蓋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活得壓抑而痛苦。再後來,這些農民們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搬到羅馬附近的郊區去,那裏全部都是這個國家的窮人,都是這個國家的遺棄者。身為這個國家曾經的保護者,他們沒有想到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容不下自己。他們簇擁在一起,在髒兮兮的茅屋裏張望著遠處的羅馬,那是一個繁榮富裕的地方,卻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與自己有關係的隻是眼下這個糟糕的環境,不時發作的傳染病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

這個時候,有一些算命先生出現在他們的周圍,對他們說,這一切都是城市裏統治者的錯誤,說上天要派他們去懲罰這些統治者。“這是神的旨意。”

這些命運悲苦的農民相信了。

他們開始在羅馬城內鬧事,殺人放火,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謀取自己的公平待遇。他們成為了羅馬城內最大的安全隱患。但是這些並沒有引起當時統治階級的注意,他們認為這隻是一些小吵小鬧,成不了什麼氣候。富人們依然每日在自己的花園裏,聆聽希臘的《荷馬史詩》,種種花,養養草,日子過得好不愜意。

當然,富人中間也有好人,有些富人依然保持著為大眾效勞的美好品質。大西庇亞的女兒嫁給了一個羅馬人,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提比略,小兒子叫做蓋約。兄弟二人都立誌從政。哥哥提比略進入政壇以後,成為了一名護民官,想要通過政治改革來幫助那些貧苦的農民。他將從前的法律拿出來,約束富人們可以擁有的土地數量。為此,他被受到損失的富人們當做最大的敵人。有人雇傭殺手來刺殺這位善良的護民官。有一天,提比略在進入會議室的時候被襲擊,然後死去。

十年後,弟弟蓋約接過了哥哥的曆史使命,繼續政治改革的路途。但是,他所倡導的《濟貧法》實施得不夠徹底,蓋約本來是想通過它保障貧苦人民的利益,最後卻讓貧苦人都變成了乞丐。後來,他又在一些邊遠的山區建了一些貧民房,想要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但是,這個目的最後沒有實現。不久後,蓋約遭遇了和他哥哥同樣的命運,被人謀殺。

除了提比略兩兄弟,還有兩位也是革命的先行者,他們是馬略和蘇拉,都來自軍隊。地主們聽從馬略的命令,而馬略在自由人當中享有極高的權威,他被認為是英雄。

在公元前88年,羅馬城內出現了一個謠言,說在黑海邊上的米特拉達特斯國家正在重建亞曆山大帝國,那些住在小亞細亞的羅馬人統統被米特拉達特斯的國王殺死。羅馬元老院的人被派去求證這個謠言,發現的確如此。元老院的人怒火衝天,馬上派兵去討伐米特拉達特斯國。在讓誰擔任出征將領這個問題上,羅馬人出現了分歧。那些富人認為應該由蘇拉擔任,理由是他有執政官的身份;但是自由市民卻極力推薦馬略,認為他更有魄力。最後,代表富人利益的蘇拉獲得了領導權,他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出征米特拉達特斯國。馬略則跑去了非洲,但他一聽到蘇拉已經去了亞洲,就馬上回到了國內,糾集一夥人衝進元老院,對之前反對他的元老院成員進行殺戮。殺戮整整進行了五天五夜,馬略把所有不服從他的元老院成員都殺光,最後自己成為了執政官。但是樂極生悲,他竟然因為太興奮而突然暴病。

蘇拉戰勝了米特拉達特斯國後迅速趕回國內,要與馬略算舊賬。但這個時候馬略已經去世,所以這筆舊賬就算在了馬略的部下頭上。他說到做到,命令手下把馬略所有的追隨者統統殺死,甚至曾經跟馬略說過幾句話的人都要被殺。有一天,他的手下抓到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曾經跟馬略簡單地聊過一兩句話,眼看著這個孩子就要被處死了,突然有人為這個孩子求情:“他畢竟隻是個孩子啊。”那些人同意了,孩子得救。這個大難不死的孩子,就是後來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的愷撒。他的故事,我們隨後會講到。

蘇拉成為羅馬最大的統治者,在他統治的四年間,羅馬動蕩不安。不久後他就死了,在他死前的一年裏,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如何培植白菜上。

蘇拉死後,在羅馬真正擁有最大實權的人是他的好友龐培將軍。龐培將軍是一個喜愛戰場的人,他領兵把經常出來搗亂的米特拉達特斯國國王趕到了深山裏。米特拉達特斯國國王怕被羅馬人俘虜後成為奴隸,所以在深山中絕望地服毒自殺。龐培一發不可收拾,在敘利亞重申羅馬人的霸主地位,派兵進駐耶路撒冷,整個西亞都在他的淫威之下。龐培的目標是要超越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62年,龐培將軍回到了羅馬,跟他一起回去的還有幾個戰敗國的國王君主以及他們的王親國戚,龐培把他們當做是戰利品一樣拿出來示眾。除此之外,他還向羅馬的公民炫耀自己從戰爭中掠奪來的四千萬美元的財富。羅馬人一下都對他崇拜得不得了。

那個時候,因為龐培將軍經常在外征戰,國內的統治權落入了一個名叫卡特林的人手裏。他是一個年輕的貴族,也是一個糊塗蟲。他在賭博中輸光了自己的財產,妄圖私吞國家財產還債。這被一個精明的律師發現並報告給了元老院,卡特林聽聞風聲,立刻逃命。羅馬急需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來主持國家大事。

龐培回到羅馬以後,創立了一個“三人執政官”監管會來管理國家。他自己擔任這個監管會的最高領導人,愷撒也是其中的一員(他那時候已經在國內有一定的名望),還有另外一個是克蘇拉,克蘇拉在國內沒有什麼名望,但是因為他富可敵國,所以龐培選中了他,但是不久後,他被外派出征,最後有去無回,死在了異鄉。

在這裏,我們要詳細地說一說愷撒,他在曆史上是個名人。我們在前麵講到埃及的時候,其實已經提及過他。愷撒在年輕的時候就很有野心,當上監管會的成員以後,他有了一個大舞台來展現自己的非凡才能,但是他清醒地意識到,要真正讓羅馬上下都服從他,就必須建立更多的軍功。於是他帶兵出征,征服了法國,接著征服了萊茵河對麵的條頓,後來又征服了英格蘭。在他的帶領下,羅馬的軍隊勢不可擋,橫掃千軍。如果不是他突然返回意大利的話,恐怕這個世界的半邊天都要歸他了。他之所以會突然返回意大利,是因為他聽說龐培將軍被委任為羅馬的終身獨裁官,這意味著他自己在羅馬的政治地位下降了,所以他要趕回去保住自己的地位。愷撒心中氣憤難當,自己在外麵出生入死,沒有想到會禍起蕭牆,他立誓回到羅馬以後,要狠狠地報複所謂的“終身獨裁官”和元老院的那些老糊塗。龐培聽聞以後馬上逃出羅馬,逃到了希臘。愷撒追了過去,龐培不得不越過地中海,逃到了埃及。但是他剛踏上埃及的土地,就被埃及的國王托勒密下令殺死了。在後麵追趕龐培的愷撒很快也到了埃及,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龐培已經被殺死,他也同樣遭到埃及人的追捕。

愷撒還算是命大,沒有被抓到,他命令手下把埃及的海軍艦隊點燃。不過,這些燃燒起來的火苗蔓延到了岸邊的亞曆山大圖書館,於是圖書館在頃刻之間也被燃燒殆盡。不得不說,這是人類巨大的損失。回過神來的愷撒迅速占據了主動權,調集部隊對埃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埃及的士兵都被逼到了尼羅河,而他們的國王托勒密也被逼淹死。托勒密被逼淹死以後,愷撒把托勒密的妹妹克婁巴特拉立為埃及的國王。不久,愷撒就深深地愛上了這位新女王。此時,羅馬傳來急報,米特拉達特斯的兒子法納西斯準備帶兵進攻羅馬,愷撒於是暫時放下埃及,掉頭回到米特拉達特斯與法納西斯的軍隊打鬥了五天五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愷撒豪氣衝天,寫下了那句名言:“我來了,我看過了,我征服了。”然後,在愛情的驅動下,愷撒再次回到了埃及,將克婁巴特拉帶回羅馬。回去以後,他沉醉在成功當中,連續舉行了四次慶典活動來為自己慶功。

羅馬的元老院知趣地把愷撒封為“獨裁官”,任期為十年。愷撒高興極了,他沒有預料到,這恰恰是他命運轉折的開始。

愷撒終於在國內享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他馬上對羅馬政府進行改革。首先,他消除了自由民眾不允許進入元老院這個規定。其次,他下令消除偏見,要按照古羅馬的傳統,把羅馬人的公民身份也賦予那些有才能的城內外國人。最後,他下命令不允許那些貴族把偏遠的外省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從他的種種改革來看,他的目的都是照顧一下那些受苦的自由民眾,為他們爭取他們本應擁有的權益。但是這就得罪了那些富人階級。不久後,謀殺愷撒的陰謀在五十幾個貴族當中產生了,這五十幾個貴族把他們的這次行動稱為“拯救共和國”。

古羅馬曆法上的3月15號,愷撒被殺。

愷撒一死,羅馬又陷入了混亂當中。在當時,羅馬有兩個人比較有政治實力,一個是愷撒之前的秘書安東尼,另外一個是愷撒的侄孫屋大維,屋大維同時也是愷撒的繼承人。在前麵的時候,我們就講到,安東尼和愷撒一樣,都被埃及的克婁巴特拉所深深吸引,他為了追求克婁巴特拉而去了埃及,很久都沒有回到羅馬。不久後,為了羅馬的統治權問題,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發生了戰爭,在著名的亞克興角戰役中,安東尼輸給了屋大維,安東尼受不了這個恥辱,再加上眼看自己已經沒有能力東山再起,所以選擇了自殺。這樣,就剩下克婁巴特拉一個人抵抗屋大維了。她本來也想利用自己的美貌來獲取勝利,但是屋大維對此有免疫力,後來她也隻有絕望地選擇了自殺。就這樣,埃及淪落為羅馬的一個省份。

屋大維成為了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年輕貴族,對於前輩犯過的錯,他不會跟著也犯一次,相反,他會吸取前人的教訓,讓自己的路途更加順暢。他認為愷撒最大的錯誤就是講錯了太多話,並且過於貪得無厭。所以他回到羅馬後,沒有發表過多的言論,並且沒有向元老院提出加封。但是羅馬人對他馬首是瞻,都稱他為皇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羅馬共和國變成了羅馬帝國。公元14年,屋大維正式登上了帝位。羅馬成為了人類曆史上最有名的帝國。

對於羅馬的老百姓而言,國家是共和國也好,是帝國也罷,這跟他們都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他們甚至都不怎麼關心到底是誰做了元首,他們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能過上真正太平的日子。屋大維了解老百姓的這個心理,所以很早之前就向國民承諾,在至少四十年的時間裏,不會因為擴張領土而對外發動戰爭。隻是,他並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在公元9年的時候,他曾經想要攻占條頓人的領土,但是宣告失敗,隻好作罷。

經曆了差不多兩百多年禍亂的羅馬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平靜而滿足的羅馬了。羅馬的人民在一次次的戰爭中,學會了麻木。因為麻木,開始不仁,他們學會了以暴製暴,不再是從前那個充滿同情心的民族。羅馬整個國家的領土達到了一個最頂峰,國家聲名遠揚,人們提起它,滿是羨慕與敬仰。但是在這些聲名遠揚的背後,卻是一個個苦不堪言的子民。幾百萬貧苦人民都生活在富人的規則之下,生活毫無快樂可言,生命毫無尊嚴可談。

屋大維在他自己的宮殿上為國事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心中充滿了期盼。他相信他的國家會一代接一代地屹立不倒。他不知道,在此時此刻,在一個千裏之外的馬廄中,有一個木匠的兒子剛剛出生。

他“哇哇哇”的哭啼聲是如此響亮而清脆,劃破靜靜的黑暗的夜晚。

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存在“命運”一說,如果真的有,那它真是一雙神奇的大手,冥冥之中,它操縱了一切。

屋大維還不知道,用不了多少年,長於皇宮的人和生於馬廄的人會有一場較量。

貧者勝。

第二十五章 羅馬是怎樣衰落的

公元476年,羅馬滅亡。當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的時候,羅馬人感覺到很愕然,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雖然這個國家的子民在很多年裏都在抱怨國內的各種不平等,抱怨國內的物價過高,抱怨工資過低,間或,也有一些子民揭竿起義——但是這樣的時候並不多。公元後的前四百年間,大部分的羅馬子民過著和從前差不多的生活:有錢人,吃吃喝喝,有閑餘就養點小花小草;那些貧苦人,依然在饑餓線上苦苦掙紮。誰也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國家在一點點地衰落,他們在外麵還能引以為傲的東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消失了。

這也要歸功於羅馬政府很會掩飾。他們的首都派重兵把守,一切都井然有序。野蠻的民族被驅逐到邊遠的北歐,各個屬地每年都依舊向羅馬進貢,羅馬宮殿裏,官員忙忙碌碌,似乎都在為國事操勞。

但是羅馬的內在千瘡百孔,已經無藥可醫。

首先,無論怎樣,羅馬隻是一個城邦。雖然它很強大,但是它的確沒有足夠的實力可以統治全世界,而羅馬人卻有這個理想,為此,他們多年的出征讓他們損失了大量的年輕人。第二,羅馬的大部分農民變成了奴隸。農民本該是這個城邦的自由子民,但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淪為奴隸,低下卑微地生活著。

漸漸地,羅馬原先的那種國家凝聚力開始喪失。生無所依的奴隸們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聽從了保羅所講的信仰,把拿撒勒人當做自己的救世主。他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反抗是毫無意義的,一切都是主對人的安排,是主要人在世間經受足夠多的苦難,才能救贖自己。所以,他們對帝王要去出征、要去討伐毫無興趣,壓根就不會去配合,他們一心一意隻想著能盡快進入天國。而羅馬政府內部也是硝煙四起,公元二三世紀,帝王的更替速度非常快,帝王坐上皇位,需要為自己安插大量的衛士在身邊,因為覬覦皇位的人非常多,一不小心,帝王就會被人謀殺。往往帝王們位子還沒有坐熱,就死於非命了。

更要命的是,羅馬在北方的邊疆受到騷擾,那些北方的部落時不時就要衝進羅馬城內。後來沒有辦法,羅馬人隻好同意讓一部分外族人進來,但是這些進來的外族人沒有就此罷休,他們認為羅馬帶走了他們的財富,經常揚言要把這些財富統統都拿回來。

羅馬的君主越來越愁眉苦臉。到了公元323—337年,擔任羅馬帝王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他想來想去,認為這一切的禍亂都是因為國都定得不好,所以他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最後,這個新的首都建在拜占庭。拜占庭處在亞洲和歐洲之間,是個貿易場所。拜占庭被定為首都以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他的兩個兒子將羅馬分為兩個部分掌管,以君士坦丁堡為界,哥哥統治西部,弟弟統治東部。

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開始進攻羅馬,直到公元454年,匈奴人才被羅馬人製服。期間,因為匈奴人抵達了多瑙河,對哥特人造成了威脅,哥特人為了保全自己,唯有派兵侵略羅馬。羅馬當時的帝王瓦倫斯想要抵抗,但是不幸被殺。後來,西哥特人再次侵略羅馬,把城內的羅馬宮殿毀壞。不久後,又來了汪達爾人,他們毀壞了更多羅馬城內的名勝古跡。汪達爾人來了以後,羅馬繼續遭受了一係列外國人的侵略與欺辱。

公元475年,日耳曼的一個指揮官名叫奧多亞克,他盯上了意大利的土地,打算和手下一起把它攬入懷中。他們強迫西羅馬的最後一位皇帝讓出帝位,然後奧多亞克自立為王,統治西羅馬。而本來東羅馬就已經處境危險,根本無暇去顧及西羅馬,所以對於奧多亞克的自立為王,也不能說什麼,隻好默認。

後來,一個名叫奧多裏克的東哥特國王派兵進攻西羅馬。他在飯桌上把奧多亞克殺死,然後在西羅馬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哥特王朝。但是大概在公元600年的時候,這個哥特王朝也被外國人滅掉了,這些外國人由巴德人、撒克遜人、斯拉夫人等組成。他們新建立起一個國家,定都在帕維亞。

就這樣,羅馬在無數次的欺辱與動亂中,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堅固的宮殿被燒毀,教書育人的學校被撤除,曾經的富人被趕出自己的房屋,公路上變得坑坑窪窪,一切的商業來往都已經停了。到了後來,羅馬的語言被希臘的所取代。

如果不是因為有人刻意地去保存歐洲文明,歐洲文明恐怕早就徹底地消失了。而那些刻意去保存歐洲文明的人,是基督徒。

第二十六章 基督教在羅馬

很多羅馬人對神廟上擺放著的神靈並不是很在意。在他們看來,那隻是先祖崇拜的東西,跟他們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他們是受過雅典哲學文化教育的,對於主神朱庇特、智慧女神密涅瓦等奧林匹克上的大神,他們在心裏都敬而遠之。偶爾,他們也會去參加一些遊神的儀式,那也不過是風俗所驅。

在羅馬,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宗教,這主要是因為羅馬人對宗教的態度很寬容。你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你可以信朱庇特,也可以信觀音菩薩。一切的主張都在於你自己。但是,政府也會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信什麼或不信什麼是你的事,但是你一旦踏入神廟,對著以前皇帝的雕像,你必須行一個禮。政府想以此來培養公民對帝王的崇敬之心。效果怎樣,我們在這裏姑且不論。

羅馬這個寬鬆的宗教氛圍為基督教在該領土的傳播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環境基礎。當時,在羅馬的大街小巷上,到處都是各國傳教的布道士,羅馬人偶爾會在走過的時候停下來,聽一聽他們所傳播的“福音”。當時那些宗教幾乎都拿捏好現世人們的心理,它們宣稱,隻要成為它們的子民,它們就會給你帶來幸福和金錢。但是基督教卻和它們都不一樣。基督教極少會提及世俗中的金錢和地位,基督教的傳教士一再強調的,是人本性中的善良、同情與憐憫。他們說人世間一切的繁華與成功都是短暫的,這樣的東西並不能給人帶來永久的安樂。羅馬人一下就被這種奇特的說法吸引住了。

羅馬深入了解基督教,才知道在基督教中,如果你拒絕接受上帝的存在,拒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那麼,你將會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結局。羅馬一聽就慌了,有些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呀。他們不了解那些一直都住在他們神廟中的神靈,如果跟這個亞洲的新神打起來,不知道能不能打得贏。為了謹慎起見,羅馬人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跟在那些基督教徒後麵,發現他們果真跟其他的傳教士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不慕虛榮,不愛名利,凡他們擁有的,都願意慷慨相送。他們對待窮人是這樣有耐心、有愛心。這震撼了羅馬人。一切不為自己謀利益的單純做法,都往往能讓人放下戒備之心。漸漸地,羅馬人開始參加一些基督教的禮拜,並且因此而冷落了那些神廟中的大神。

羅馬的基督教徒就這樣日複一日地多了起來。到了後來,每個教堂都需要選舉出一名神甫來照看教堂,每個省份都會有一名大教主來管理整個省份的教會事務。羅馬的第一任大教主是彼得,他的那些繼承者後來被叫做教皇或者神父。教會的勢力越來越大,很多對現實世界沒有信心的人成為它的子民,還有那些有能力卻無法在羅馬政府中謀得一官半職的人們也投靠到教會中去。羅馬政府變得有點緊張,它以往都是提倡所有的宗教流派要和平相處、共同發展。而現如今,基督教卻孤軍突起,一枝獨秀。除此之外,基督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他們認為隻有他們的神才是真正的神,其他教派中的神都是糊弄人的假貨,這種說法得罪了其他教派,引起了對峙,但是基督教始終都不肯改變自己的言論。教派之間出現的這種對峙引起了羅馬政府的注意。到了後來,基督教徒公然拒絕去敬拜神廟中的皇帝,並且拚死不肯參軍。羅馬政府感到自身的權威受到了侵犯,打算懲罰一下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徒對此毫無畏懼,他們對於死有一種歸去的喜悅。羅馬政府對此感到不解,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時候的羅馬,正遭受其他部落的侵犯,羅馬人屢屢在軍事上輸得一塌糊塗。相比之下,基督教在這個時候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就。他們派出傳教士應對這些戰爭,傳道士正色指責條頓人的野蠻與霸道,預言他們將會在死後麵對怎樣慘不忍睹的審判。條頓人被基督傳道士的這套言論嚇壞了,因為基督教徒的信仰是如此有係統並充滿了堅不可摧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基督教就收獲了條頓和法拉克地區的大量教民。基督教阻止了很多場戰爭的發生,一個傳道士的力量甚至頂得上一個軍團。

到了公元450年左右,羅馬的執政者是君士坦丁大帝——哦,人們這樣叫他真是抬舉了他,因為他是一個大笨蛋,沒有什麼才能,花花腸子倒是特別多。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他經曆了很多風風雨雨,有好幾次都差點死在帝位上。有一次,他又遇到了外兵的侵犯,他無計可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正在這個時候,他突然想起了基督教裏的耶穌。於是他向耶穌求助,他發誓,如果這次戰役能打敗敵軍,他從此以後就投靠到基督教的懷抱中。結果他真的贏了。於是他就改信了基督教。就這樣,羅馬政府從正麵承認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

基督徒們並沒有因此就停下了腳步,他們對基督徒的人數感到不滿意,因為基督徒的總人數還占不到全國總人數的百分之六。於是,基督教的態度變得更加堅決,他們堅持不肯承認除了上帝以外的任何神靈。隻有在朱利安皇帝時代,奧林匹克上的神祇才被重視了一段時間,不過朱利安死了以後,接下來的皇帝又馬上把基督教會的地位抬上來。羅馬原先的神廟一間間地被關掉了,後來連柏拉圖建立的雅典哲學院也辦不下去了。由於基督教控製了越來越多人的思想,自由思考、自由崇尚的時代漸行漸遠。教會直接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於去做決定。

在公元509年的時候,基督教會中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叫做格列高利,是羅馬的貴族,人們都希望他能做羅馬的市長,但是他卻對當市長毫無興趣,而是選擇加入基督教,並且成為了主教。後來,他當上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教皇。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教皇,在他統治的14年間,羅馬的基督教教會蒸蒸日上,到他逝世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基督教會中最高的統治者。

但是,在東歐,基督教的實力沒有很大的發展。1453年,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坦丁·帕萊奧洛格被土耳其人殺死在大教堂裏,而在幾年前,他的弟弟托馬斯把女兒嫁給了俄羅斯的國王伊凡三世。所以莫斯科大公就繼承了羅馬皇帝的位置。沙皇並不重視基督教會,他追求的是重現亞曆山大大帝時代的文明。

這一章我們就講完了,在下一章裏,我們會看到基督教受到了外來嚴重的衝擊。這些衝擊來自誰呢?基督教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第二十七章 穆罕默德的故事

公元7世紀,閃米特部族的阿拉伯民族向西方世界出發。就是這些阿拉伯人後來成為基督教會的對峙力量。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沒有任何野心,沒有想過要去侵占哪個地方,他們平靜地過著牧羊人的生活。但是後來,他們信仰了穆罕默德,才告別了從前的平靜,走上了戰場。然後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他們的軍隊一直打到了歐洲的中心,向法蘭西的人民宣講他們的宗教信仰,把真主安拉的福音帶給他們。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穆罕默德。他的故事布滿了傳奇的色彩。他的父母是阿卜杜拉和阿米娜,父親在他沒有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也離開人世,他由祖父母帶大。他在麥加出生,本來隻是在沙漠上趕駱駝。相傳他患有癲癇,一到發病的時候就不省人事,醒過來的時候他對別人說他做了很多奇離古怪的夢,在夢裏,天使長加百列對他說過話,這些事情在《古蘭經》裏都有提到。穆罕默德認為信奉一個神靈才是明智的,信奉兩個以上的神靈會讓人思想混亂。據說,有一天他在山裏冥思苦想的時候,突然聽到直主安拉底下的天使對他講話,天使說他是安拉派到人類地球的最後一名使者。穆罕默德從此歸於安拉的門下。那時候,阿拉伯人膜拜的不是神靈,而是一些石頭和樹幹,或者是另外一些古怪的東西。穆罕默德認為自己應該帶領阿拉伯人走出這種信仰的懵懂期,他把自己當做先知。

為了可以沒有經濟負擔地當先知,穆罕默德娶了一名有錢的寡婦做妻子,她叫查荻亞,比他大了15歲。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宣傳自己的教義,宣稱自己是安拉所派,全世界的人都應該信奉真主安拉。但是因為他出身卑微,名不見經傳,麥加的當地人們把他當成是瘋子,想要把他殺死。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不得不逃跑,連同他一起逃跑的還有他的好朋友阿布·貝克爾,後來阿布·貝克爾成了他的嶽父。這一天成為了伊斯蘭教最值得紀念的日子,也即是“海吉拉”日,“海吉拉”就是大逃亡的意思。

穆罕默德和阿布·貝克爾逃到了麥地那,麥地那是穆罕默德的福地。在那裏,他宣傳伊斯蘭教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聚集在他周圍的人越來越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子民都有一個稱呼:“穆斯林”,意為順從神旨。七年以後,穆罕默德的實力已經足夠了,於是他帶著一支由麥地那穆斯林組成的隊伍氣勢昂揚地打回了家鄉。那些昔日嘲笑穆罕默德的麥加人大吃一驚,沒多久,他們就全部都被穆罕默德征服。很快地,麥加的人也全部都皈依真主安拉。

此後,穆罕默德似乎真有神助,隻要是他想做的事情,都能完成。伊斯蘭教很快就在多個地區興起了,並且,它參與的戰爭大多取得了勝利。

穆罕默德傳達的關於真主安拉的教義一點都不複雜。他隻要求他的信徒做到以下幾點:要愛真主安拉,要孝敬父母,不能欺騙,對貧苦病弱的人要憐憫,還有一點是,不能飲用烈酒和浪費食物。伊斯蘭教信奉簡約原則,他們沒有專門的牧師,而基督教有牧師,還要求基督教徒去供養這些牧師。穆斯林也有自己的教堂,叫做清真寺,但是他們的教堂隻是簡單地用一些大石頭建起,布置簡單,甚至連一張凳子都沒有,伊斯蘭教的信徒可以席地而坐,在裏麵討論教義。伊斯蘭教教徒對於形式並不看重,他們不認為隻有在教堂中才能表達對真主安拉的敬仰。在一天的時間裏,他們不拘泥於何時何地,但會五次朝著麥加聖城的方向行穆斯林的儀式。信仰是像自己的影子一樣始終伴隨的東西,穆斯林這樣認為。他們對於現世不作過多的努力,隻求一切順其自然,安拉會自有安排。

因為穆斯林的這種生活態度,所以他們是不會發明什麼高超的科學產品的,他們不會想去製造火車或者是夢想航行在天空中。但是他們能感覺到內心的平和與安定,對於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能坦然麵對與接受。

伊斯蘭教在與十字軍搏鬥的戰場上總能獲勝的原因也恰恰是穆斯林的這份生活態度。穆斯林戰士的心態與基督教徒士兵的心態是不相同的,穆斯林戰士相信,如果他們在戰場上英勇作戰而死,那麼他的靈魂會直接到達天堂。因此,穆斯林戰士不畏懼死亡,他們隻求英勇殺敵,為信仰捐軀,直達安拉的身邊。但是那些基督教徒想的是另外一碼事,他們害怕死去以後會下地獄,一心一意想繼續留在塵世,繼續享有今生今生的所有一切。首先,基督教徒在心理上就輸給了穆斯林。直到今天,穆斯林戰士仍然是部隊當中最厲害的角色,他們衝鋒陷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漸漸地,穆罕默德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王國,掌握了很多阿拉伯部落的統治權。古往今來,人們都很容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特別是那些本來貧苦的人,一旦有了權力,就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背離自己的初衷。穆罕默德也是如此。他獲得了權力以後,開始頒布法律,這些法律明顯偏向於那些富人階層。比如,他規定,穆斯林最多可以娶四位妻子。按照穆斯林的傳統,男方娶妻子等於是向女方的家庭購買,需要支出一筆很大的財富。隻有那些擁有很多駱駝和椰棗園的有錢人才有能力娶幾位。但是一直以來,穆斯林一般都是娶一位,法律頒布以後,有了法律作依托,很多富人就開始娶幾位了。所以穆罕默德的這部法律實質上是為富人服務的,他想拉攏富人。這樣的法律背離了他想幫助沙漠中窮人的初衷。

公元632年6月7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去世,享年63歲。

穆罕默德去世以後,接替他位置的是他的好友兼嶽父阿布·貝克爾。但是阿布·貝克爾在位不到兩年就去世了,歐瑪爾·伊本·卡塔布繼承了他的位置。歐瑪爾·伊本·卡塔布一上台,就開始帶兵攻打埃及、腓尼基、敘利亞、波斯和巴基斯坦。他建立了第一個伊斯蘭帝國,這個帝國具有世界性,定都大馬士革。

過了很多年後,伊斯蘭教的帝王在巴比倫廢墟附近建立了一座嶄新的城市,它就是現在的巴格達。阿拉伯騎兵的編製被改為正式的騎兵團,這個騎兵團為了傳播安拉的福音而出征他鄉。在公元700年的時候,穆斯林一個名叫塔裏克的將軍率兵去到了歐洲,在西班牙海岸登陸,他將登陸的地點起名叫直布羅陀。過了11年後,塔裏克擊敗了西哥特,繼續揮師北上,後來又擊敗了試圖阻撓他的阿奎塔尼亞大公,直接向巴黎進發。但是就在穆罕默德去世一百周年的時候,穆斯林軍隊卻在與普瓦捷的戰役中失敗了。也就是在那一天,法蘭克人號稱鐵錘查理的首領把穆斯林軍隊趕出了法蘭西,救出了歐洲。但是不屈不撓的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停駐下來,等待新的時機。他們在那裏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名叫科爾多瓦哈裏發王國。這個嶄新的小國家在中世紀的時候成為歐洲最繁榮的科學和藝術中心。

穆斯林統治西班牙差不多有七百年,這個王國被叫做摩爾王國。到了1942年的時候,穆斯林真正結束了他們在歐洲的統治。也就是在這一年,我們親愛的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的幫助下,出發尋找新大陸。但是過不了太久,穆斯林又卷土重來,那時候,他們已經在亞洲和非洲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

現如今,穆斯林已經發展得差不多擁有和基督教一樣多信徒了。

第二十八章 法蘭克與羅馬

在上一章,我們提到了法蘭克的一個首領鐵錘查理。在這一章中,我們繼續來講講他的故事。

首先,我們先理清楚法蘭克和羅馬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眼光再次回到羅馬,讀者們應該都記得,羅馬的實權已經掌握在基督教會的教皇手中了。教皇雖然擁有極大的權力,但高處不勝寒。他害怕遠處那些野蠻人突然有一天會衝進羅馬城去要他的命,他也害怕當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的軍隊潰不成軍。為了保險起見,這位膽小卻精明的教皇想到,必須要找到一位盟友。這位盟友能在羅馬遭遇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並且要有鐵兵鐵將。

說做就做,教皇馬上開始尋找最佳盟友。不久,他們就把目光落在法蘭克人身上。法蘭克人屬於日耳曼部落,很多年來,他們一直統治著歐洲的西北部。在公元451年,他們曾經幫助過羅馬擊敗匈奴。從此以後,他們就一點點地吞噬羅馬的土地,到了公元486年時,他們公然侵略羅馬。但是後來,皇帝的後代子孫懦弱而無能,國事全部交給了“宮廷總管”去打理。矮子丕平的父親是非常著名的宮廷總管查理·馬特,父親去世以後,他繼承了父業,但是他的野心比父親大得多。他看到當朝皇帝無能,有意取而代之。於是他跑去問教皇對當朝皇帝有什麼看法。教皇知道他的意圖,選擇了支持他,就說國家的權力應該交到有能力的人手中。丕平一聽,知道教皇站在了他這一邊,便開始實施逼退行動。他恩威並用地勸說國君蔡爾特裏克出家做和尚,蔡爾特裏克答應了。然後他跑去日耳曼各大首領那裏遊說,最後獲得了他們的一致同意。於是,他就輕輕鬆鬆地自立為王了。但是,這個謹慎的矮子,想到如果隻是這些人支持他,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全國上下的人都服從他,需要宗教信仰的賜名。於是他請來了歐洲西北部最有權威的教皇博尼費斯,讓他給自己加冕。博尼費斯欣然答應,並在加冕儀式中加上了“上帝恩許的國王”這幾個字。這幾個字像是一個印一樣蓋在了矮子身上,他的出身一下子變得高貴起來。

為了感謝基督教的支持,丕平幫助教皇開展戰爭,並且向教皇獻上掠奪而來的土地。後來丕平去世了,換成了一個整日將國都搬來搬去的皇帝。教皇和這位法蘭克皇帝的交情也特別好。到了公元768年時,查理曼大帝登位,他為了解救那些被摩爾人欺辱的歐洲人,派兵進攻西班牙,過程十分曲折。後來,教皇三世被一群羅馬的流氓襲擊,他帶著傷口逃到了查理曼的軍營。查理曼答應為他出頭,馬上派兵鎮平了羅馬市裏的騷亂,然後用軍隊護送他回到拉特蘭宮。在第二年,教皇三世邀請查理曼出席他們的聖誕節慶祝儀式。在儀式上,教皇三世把一頂王冠戴到了查理曼的頭上,冊封他為羅馬的皇帝,封他為“奧古斯都”,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稱號。

查理曼去世以後,他的子孫後代為了皇位自相殘殺。國家被瓜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查理曼頭上的王冠後來落到了意大利平原上,小領主們為了奪到它而陷入了無止境的打鬥中去,意大利的局勢動蕩不安。為了平息這一切,教皇八世不得不向外求助。但是這次教皇求助的是撒克遜王子奧托,因為在當時,奧托被認為是日耳曼部落中是最有魄力與實力的。奧托一直都覬覦意大利蔚藍的天空和肥沃遼闊的領土,所以他馬上答應教皇的要求出兵。後來為了感謝奧托,羅馬教皇把奧托冊封為“皇帝”。就這樣,查理曼王國的領土有一半被叫做“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這種奇怪的稱呼直到1801年才被一個人取消,這個人的父親是一個公證員,他曾經一度成為歐洲的霸主。這個人就是拿破侖。拿破侖身材矮小,教皇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自己帶上王冠,並且聽他自詡為查理曼大帝的後繼人。

曆史猶如人生,看似變化無常卻是萬變不離其宗。

第二十九章 北歐人

日耳曼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充當著進攻者的角色,他們習慣了去攻打別人,所以到了公元800年,輪到他們被別人打時,他們感到十分憤怒。

攻打日耳曼的人是他們的鄰居,而且還是他們的近親,他們就是北歐人,一直以來,這些北歐人都生活在瑞典、丹麥和挪威。他們本來是勤勞瀟灑的水手,但是他們卻在後來當上了強盜,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這些北歐人當上強盜以後,越當越上癮,時不時就去襲擊河岸邊的法蘭克人和弗裏西亞人的一些小村落。他們所到之處,男人皆被殺光,女人皆被帶走,等到那些皇帝的軍隊氣喘籲籲地趕到時,他們早就乘風破浪而去。將士們隻能看著他們模糊的背影跺腳。

後來,這些北歐人的強盜行為越來越囂張,歐洲任何一個沿海國家的地區都遭受過他們的搶劫,他們還在法國、英格蘭、荷蘭還有德國的海岸線上成立了許多小國家,這些小國家都是獨立的。到了公元1000年,北歐海盜羅洛率領他的手下屢次侵犯法國的沿海線,法國的國王防不勝防,最後想出了一種無奈的做法,把他們納為“良民”,隻要他們答應再也不侵犯法國人的安定生活,就把諾曼底地區送給他們。羅洛欣然答應,於是他成為了“諾曼底大公”。

但是,北歐人侵犯別人的欲望卻沒有因此而消停。歐洲大海的對岸是英格蘭,那裏有碧綠的田野和聳立的山崖,它們發出美妙的氣息,深深地吸引著北歐人。當英格蘭最後一個國王死去卻沒有繼承人的時候,諾曼底大公等到了最好的時機,他馬上率領部隊橫渡大海,直達英格蘭,然後打敗了剛剛登上皇位的威塞克斯親王哈洛德。他做上了英格蘭的國王。

真實的曆史已經如此精彩紛呈,我們又何須再讀什麼神話呢?

第三十章 封建製度

好了,現在,我們來談一下公元1000年的歐洲曆史。那時候,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活得很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在傳言世界末日就要來臨,這種謠言使得很多歐洲人出家做僧侶,希望因此而能在世界末日那天回到上帝的身邊,而不是下地獄。

在這個時候,有一些日耳曼人離開了家鄉,向歐洲遷徙。西羅馬被他們攻占,東羅馬因為地理位置不處在他們遷徙的路線上,才得以逃過一劫。曆史上,公元600—700年是歐洲最黑暗的時期,後來,日耳曼人信奉了基督教,把羅馬的教皇當做是自己的精神領路人。到了公元900年,查理曼大帝以非凡的魄力重振了羅馬帝國,同時把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合為一體。但是一百年過後,羅馬帝國再次被分裂,它的西半部分獨立為一個國家,名叫法蘭西,而東半部分就成了我們之前講過的“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國王的權力隻夠他勉強地統治自己的國家,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則常常需要應對臣子們的公然反對。

不得不承認,羅馬真正的輝煌期已經一去不複返,時事很亂,國王的能力無法顧及邊疆的人民,所以隻能派去一些長官,讓這些長官來統治邊疆。於是,在邊疆地區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領地,通常是由伯爵、公爵、主教大人或者是男爵等去管理,這些領地連同它們的管理者都是獨立的,管理者可以在這些領土上行使類似於國王的權力。這些管理者都承諾對國王忠心,定期向國王上繳稅費,在關鍵時刻,承諾為國王挺身而出。

這就是形成了封建製度。

公元1100年,人們對這種封建製度表示極大地歡迎。因為這種製度保護了他們的權益。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歐洲那一片地方聳立著許多石頭城堡,在那時候,這些石頭城堡裏麵都住著管理那片土地的首領。這些石頭城堡所建的位置都十分險要,有時候是在懸崖峭壁上,有時候是在護城河的旁邊,反正都受到自然環境的天然保護。但是這些石頭城堡所在的地方,都是當地的子民看得到的地方,一旦有外來侵略,當地的子民可以跑到這些石頭城堡避難,城堡的主人有義務為當地的子民提供庇護。後來,搬遷到城堡附近的居民越來越多,就形成了城市。如今歐洲的很多城市都是來源於此。

邊疆地區的領主們要管理的事情非常多,他們要抓盜賊,也要審判案件,要對商人進行保護,也要修水壩,對於教堂與修道院也要多加維護。他們是身兼數職的超人。但是到了公元1500年的時候,國王的權力又強大起來,於是把這些領主們的權力統統收回,他們一下子變成了平淡的鄉紳。時代將他們淘汰,他們不再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相反,人們開始厭惡他們。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曾經有了他們,歐洲子民會很難度過那段最黑暗的時期。雖然在他們當中也出現過很多敗類,但是總體而言,他們為居民所作出的貢獻還是很大的,他們大多盡職盡責,推動了曆史的進步。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他們,歐洲的文明極有可能會在那段黑暗的日子中消失殆盡。

第三十一章 皇帝與教皇之間的戰爭

在這一章中,我們要講述的,將是中世紀的一些故事。

中世紀的人們過著一種簡樸平凡的生活。那時候的居民,可以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人身較為自由,但是人們一般都不會去太遠的地方,都會安於一隅。他們的閱讀物很少,隻有幾本手抄本,下一代的文明教育主要是由幾個僧侶完成,但是這幾個僧侶頂多也隻是教孩子們一些讀書、寫字的方法,還有簡單的算術。那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先進科學知識全部都被埋沒了。

在人們的讀物上,極少會有關於曆史的記錄。人們對曆史事件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出奇的是,曆史的原貌基本都被保持了。到了現在,如果一個印度的媽媽要嚇唬她大哭的孩子,還會說:“還哭還哭,亞曆山大大帝要來抓你了!”

古羅馬在中世紀人的心中,是一個遙遠的國度,關於它的事情,人們知道得很少,但是這不妨礙古羅馬成為中世紀人向往的古都,教皇依然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所以當後來的皇帝主張要恢複古老的羅馬傳統時,他們都舉手讚成。但是,出現了讓中世紀的子民為難不堪的局麵。

那時候,一個國家有皇帝與教皇,皇帝主要統管子民的世俗物質生活,而教皇負責引導子民們的精神道路。本來這分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到了後來,皇帝想要去幹涉靈魂的事情,教皇則想要去管理衣食住行,他們兩個彼此不讓,吵起了架,吵著吵著,終於爆發了戰爭。戰爭爆發以後,普通老百姓就傷透了腦筋。因為在基督徒的教條裏麵,基督徒既需要效忠皇帝,也必須服從教皇,而現如今兩個人打了起來,老百姓站在哪邊都是錯的!

於是,教皇出來下了一道命令,說如果有人膽敢違背教會教義,無論是皇帝還是跟隨皇帝的人,都要被開除出教會。這樣一來,國土上的很多教堂都會被關閉,出生的嬰兒不能受洗禮,臨死的人也沒有神父給他們舉行懺悔儀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政府裏有一半機構是要停止運轉的。

但是如果基督教徒聽從了教皇,站在教皇那一邊去反對國王,萬一不小心被國王抓到,分分鍾都是要處以極刑的。這是丟腦袋的事情,基督教徒們不敢輕易作選擇。

在這種左右為難的生活中,人們掙紮著生活了很多年,到了中世紀後半葉的時候,當時的德國國王亨利四世和教皇格裏高利打了兩次大仗,人們夾在中間,艱難程度達到了最高峰。並且這次戰爭讓歐洲在混亂中度過了50年。後麵我們會講到這次戰爭。

到了十一世紀中期的時候,教會出現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改革運動。其中最突出的改革是教皇的產生方式。在之前,教皇的產生沒有統一的方法,皇帝為了自身的利益,都希望認同自己的人坐上教皇的位子,所以每當教皇選舉的時候,皇帝就要站出來幹涉選舉,支持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人。但是這種情況在公元1059年得到了改變,教皇尼古拉二世下命令組建了一個紅衣主教團,這個紅衣主教團由教會的主教和執事組成,由他們來決定誰當選教皇。

在公元1073年,紅衣主教團選出了新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格列高列七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平凡之家,他才能非凡,有野心,極具魄力,他認為教皇的地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任何的職位都不能超越它,包括皇位在內。他認為教皇有權力去決定誰來當皇帝,對於國家的法律,教皇也有權力去支持或者否認,如果皇帝不服從教皇,那麼教皇隨時都可以把他撤掉。他頒布了這樣的法律,向所有歐洲的宮廷派出使者,讓他們向各國的皇帝解釋新法律。很多國王隻能乖乖聽話,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亨利四世。他從六歲時就開始東征西討的生活,不打算服從教皇。他把那些心裏對教皇有怨言的主教聚集到一起,控訴格列高利的罪行,指證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然後宣布把他廢黜。

格裏高利馬上給出了嚴酷的回應,他立刻將亨利四世清除出教會,指令德國的大臣們把他推翻,那些大臣們求之不得,聽從格列高利,邀請他前往德意誌,為他們選出一位新的國王。格列高利收到邀請後,立刻從羅馬出發,前往德國。亨利四世聽聞了風聲,知道眼下的情況對他很不利,為了安全起見,他不得不馬上去跟教皇重修舊好。那時候正是寒冷的冬天,亨利獨自一人冒著大雪翻越了阿爾卑斯山,趕到教皇下榻的城堡,但格裏高利根本不想見他。於是,他守在教皇的門外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以表示自己極大的悔恨之意。格裏高利終於被他打動,開門接見了他,並且宣布原諒他之前的罪過。然後格列高利就返回羅馬了。

但是,亨利四世的悔過隻是權宜之計,他心中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任何過錯。回到了德國以後,他變本加厲地反抗格列高利的法令。於是,格列高利馬上又將他開除出教會。亨利四世強硬對抗,也立即召開了第二次廢黜教皇的會議。然後,亨利四世第二次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隻不過這一次,他是帶著一大支部隊前來的。他下令包圍了羅馬城市,逼迫格列高利退位,然後流放他,格列高利在流放的途中死去。

但是皇帝與教皇的這次戰爭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亨利四世在後來與新的教皇又進行著新一輪的交鋒……

冤冤相報何時了,教皇和皇帝之間的鬥爭時不時就爆發一次,但是戰爭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幸運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也是雙方都感覺疲憊了,他們漸漸地摸出了相處之道,開始恢複到原來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公元1278年,德國新的皇帝選出來了,他就是魯道夫。但是他不想按照舊傳統趕去羅馬舉行加冕的儀式,千裏迢迢的,他實在懶得去了。教皇對此也沒有多加非議,但是他咽不下自己心中那口氣,逐漸疏遠了德國。但也僅此而已。

人們期待已久的和平終於到來,但是在這中間,消磨了整整兩百年的時間。而這兩百年的時間本來可以用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發展。

在這兩百年的動亂中,也不是沒有得益者。得益最大的是意大利裏的諸多城市。這些城市在教皇和皇帝的對立中采取了中立的態度,哪一方都不招惹、不反對、不支持,當教皇和皇帝都忙著打仗無暇顧及它們的時候,它們悄悄地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後來十字軍東征,它們又抓住了這個契機,大發戰爭財。所以當一切都平息的時候,這些城市已經和最初不一樣了,它們已經有足夠的財富可以笑傲江湖,教皇和皇帝的臉色,它們已經不需再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意大利城市是中世紀的得勝者。

第三十二章 十字軍東征

三百年間,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都和平相處。在歐洲,他們以西班牙和東羅馬帝國為界,井水不犯河水。在公元700年的時候,穆斯林占領了敘利亞,而敘利亞之前是基督教的聖地,但是穆斯林並沒有幹涉基督徒的信仰,他們也認可耶穌。在11世紀初的時候,一支土耳其的部隊攻占了西亞穆斯林,從此開始統治這個國家,於是,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和平狀態被打破了。土耳其人攻占了東羅馬的屬地小亞細亞。那時候,東羅馬的皇帝很少和西方的基督徒打交道,但是這時候不得不向他們求助,他的求助理由是,如果土耳其人把君士坦丁堡攻占的話,戰火一定會燒到歐洲。而這個時候,在小亞細亞以及巴勒斯坦沿岸經商的人們開始擔心自己的生意會受到很壞的影響,所以也開始散播謠言,說土耳其人大肆殺害基督徒,是凶神惡煞的暴徒。整個歐洲的平靜都被打破了,西方的人們摩拳擦掌想去討伐這些土耳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