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新課標經典名著·學生版——人類的故事
作者:[美]房龍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
ISBN:9787305141614
第一章 瞬間與永恒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斯維思約德的地方,在它北方的群山中,有一座最高的山。山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它的高度為160千米,寬度為100千米。山中荒無人煙,對於山上的一切來說,時間似乎是靜止的,一切都是靜止的。但是每隔一千年,就會有一隻小鳥衝破重重困難,飛到山上來,打破沉靜。飛到山上來的小鳥是為了磨自己的喙,隻要把喙磨到最尖利的程度,它飛到山下後就能成為最了不起的鳥王。它磨啊磨,終於,那塊巨石都被它磨沒了。
山上的時間才過了一天。
小鳥歡天喜地飛到山下去,但山下已經過了一億年。
時間是一切生命的載體,它總是經久不息地流走,從來沒有回來過,也從來都不會斷開、流完。上麵的這個傳說聽上去雖荒誕不經,但是卻有可能真實存在。
一億年在時間的長河中不就是個瞬間麼?
第二章 人類的誕生
人類自有意識以來,常常為了追溯自己的來源而苦惱不已:“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要去哪裏?”這些問題像清晨的大霧緊緊地籠罩著人類的大腦。
隨著人類智慧的開啟,這些大霧漸漸地散開了。
當然了,答案並非就是標準答案。嚴格來講,這裏永遠不會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有的隻是無限接近標準答案的答案。我們隻能憑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來推斷我們未知、也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的東西。
在這個章節裏,我們來談一談我們人類的誕生,也就是“我們從哪裏來”。
我們常常以為我們人類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生物,但是如果將我們自己放回時間的長河中,我們會發現自己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片段,或隻是其中的幾朵浪花。
當然了,不可否認,雖然僅僅隻是一個片段、幾朵浪花,但是恰恰因為它的存在,時間的長河才生發出燦爛的光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將本次的研究對象放在我們人類自己身上,而不是阿貓、阿狗身上。
人類,是首先擁有智慧,並且會利用智慧的自然界生物。
現在,我們來說一說人類還沒有出現時的情況。那時候,地球隻是一個火球,整日在燃燒,就像現在的太陽一樣。它的火光刺眼,表麵的高溫讓其寸草不生。但時間是最好的造物者,幾千萬年過去了,地球的表麵終於燃燒成了灰燼,有一層岩石覆蓋在表麵。雖然地球上的火焰已經熄滅了,但是地球的表麵依然炎熱異常,再加上源源不斷的暴雨衝刷,那一層岩石慢慢溶解,最後碎成了泥土,泥土又被雨水衝進了那些群山中的低窪地帶。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終於有一天,地球的熱氣平息了,燦爛的陽光照在地球的表麵上,那些群山的低窪地帶發出耀眼的光芒。原來,它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大海。大海起初沒有現在這麼大,後來變得越來越遼闊,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蒼茫的樣子。
生命開始在海洋裏醞釀。不久之後,神奇的細胞終於破繭而出,在大海中進化著。這些細胞在大海中飄啊、流啊,許多萬年又過去了,這些細胞變得比以前強大多了,它們不再那麼嬌嫩,能適應一些惡劣的環境。
其中,有些細胞似乎更喜歡黑乎乎的水底,那裏堆積著一些從山頂上衝下來的淤泥。它們在那裏安下了家。慢慢地,它們進化成了植物。
這些海底的植物越來越多,海底越來越擁擠,到了後來,它們不得不開始另覓他處。最近的選擇就是大海岸邊的沼澤地或者泥濘地。一開始的時候,這些植物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它們對於新的空氣、新的土壤感到很不適應,其中有一些得了病,奄奄地死去了。但是還是有一些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海水每天盡最大的努力灌溉著它們,這些植物生長得越來越茂盛,最後長成了灌木和大樹。
劫後餘生,這些植物感到開心極了,它們脫離了海底,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地上的溫暖與美麗,感受到了大地對它們的善意。為了報答大地,它們開出了鮮豔的花朵,為大地點綴,卻沒有想到由此吸引來了勤勞的蜜蜂和活潑的小鳥,它們為這些植物散播種子。漸漸地,整個地球不再是從前的顏色,而是披上了一件綠色的大衣,各處各地都開始有芳草與綠樹的身影。
有些細胞喜歡黑乎乎的海底而在那裏定居下來的同時,有些細胞更喜歡自由,它們四處飄蕩。為了更好地遊走,它們長出了腿,讓人吃驚的是,這些腿是帶有關節的,可以自由伸展,後來,它們就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魚類。
這些魚類依然是不安分的,它們看到植物爬上了岸,也想知道海以外的世界,於是,它們開始學會用肺和鰓來呼吸,為上岸做好了物質條件的準備。這些魚類後來演變成了兩棲動物,也就是說,它們可以同時在海裏和陸地上自如地生活。比如我們所見到的青蛙就是兩棲動物。毋庸置疑,兩棲動物所擁有的雙重快樂是讓我們非常羨慕的。
到陸地上生活的動物開始對地麵上的生活越來越習慣,也越來越熟悉。它們看到森林裏有一些可愛的昆蟲,其中,有一些動物想跟這些昆蟲做伴,於是就在森林裏定居下來,這些動物就變成了爬行動物,我們今天見到的蜥蜴就類似於當時的爬行動物。在森林裏生存,需要四肢迅速地爬動,爬行動物的四肢被鍛煉得越來越發達,一時之間,森林裏出現了很多種不同的爬行動物,其中包括龍,有魚龍、寶龍和雷龍等。這些龍身高為九米到十二米,體型十分彪悍,跟我們現在的大象比起來,龍就像一艘輪船,而大象則像一葉扁舟。
陸地上的爬行動物越來越多了,漸漸地,地麵又跟當初的海底一樣,變得有點擁擠。於是,有些爬行動物開始爬上三十多米高的大樹生活。站得高,望得遠,慢慢地,它們不再想下來,為此,它們不得不學習如何在樹枝之間安全地跳躍。練習多了以後,在它們的身體兩側和腳趾之間進化出了像降落傘一樣的組織,在肉膜上又長出了羽毛,於是翅膀就這樣演變出來,它們的尾巴掌控著翅膀的方向。它們可以在樹枝間飛。它們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鳥類。
正當一切都欣欣向榮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那些龐大無比的爬行動物,其中包括龍,忽然一下都滅絕了。沒有人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隻能有限地去推測。或許是當時地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首當其衝受到了影響;或許是它們越長越大的身軀使得它們的行動越來越笨拙,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蕨類植物而吃也吃不到,最後餓死。後來的科學家執著地想要找出背後的原因,但是無論怎樣,它們終究是滅絕了。這也意味著,一直充當地球國王的那些龐大的爬行動物再也沒有出現過。
很快地,地球便由別的國王來統治了,它們是爬行動物的子孫,但是它們和爬行動物有些區別,或許可以說,它們比爬行動物進化得更好,後來的科學家給了它們一個稱呼——“哺育動物”,以此區別於爬行動物。之所以會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們是用乳房來“哺育”後代的。它們身上不像很多的爬行動物那樣遍布鱗片,也沒有鳥類那樣的翅膀,它們的特征是全身都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毛發。
它們的後代越來越多,那是因為它們在生育撫養方麵有很大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是,雌性哺育動物是在體內孕育下一代,直到它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身體生存條件,才把它生下來。生下來以後,母親會長時間地把它留在身邊,教它一些生活技能,例如貓會教它的後代洗臉、捉老鼠等,直到後代們能應付外麵的危險,母親們才會把它們放出去。這就大大降低了後代的生存風險,提高了後代的存活率。而其他的動物,比如雌性鳥類,它們隻能將卵產在外麵,雖然它們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好這些後代,但是在自然界的風雨麵前,在其他動物時不時地侵犯麵前,這些努力未免蒼白了些,它們的後代所需要承擔的生存風險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