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b�>唐音流馨夜上受降城○36聞笛李益回樂峰○37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116關於詩人:李益(748—約829),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於七絕,以邊塞詩作名世。有《李君虞集》二卷。

關於本詩:這首七言絕句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含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人物不盡的鄉愁。此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於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誦唱提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是整首詩的重點,可誦唱結117合,極盡淒涼之意。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詩唐音流馨11223344宗九奇傳譜1=D44444444如歌黃謙記譜118回樂(那)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那)??征人盡望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遊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19關於詩人: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

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後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有《孟東野詩集》十卷。

關於本詩:這是一首傳唱不衰的母愛頌歌。此詩寫在溧陽,詩題下詩人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嚐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唐音流馨120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誦唱提示:前四句是描述,後兩句是抒情。誦唱時,前麵的速度可以稍快一些,音調可以低一些,後麵的聲音可以揚起,節奏可以拉寬,以噴薄之聲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

遊子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孟郊詩1234宗九奇傳譜1=F4444黃謙記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12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音流馨楓橋○38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39城外寒山寺○40,夜半鍾聲到客船。

122關於詩人: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

其生平不甚可知,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753)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

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有《張祠部詩集》。

關於本詩:這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誦唱提示:淒清、淒冷、淒切,是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誦唱時切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高聲大氣,要控製好自己的聲音和氣息,表達悠悠遠遠、如絲如縷的意趣。

123唐音流馨楓橋夜泊11=2F34張繼詩4444黃謙曲寧靜12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1.

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2\/42.

(月落)到客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25關於詩人:王建(約767—約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他出身寒微,一生潦倒。貞元十三年(797),29歲的王建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秣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離開軍隊,寓居鹹陽鄉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

因為長期生活貧困,詩人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寫下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著有《王司馬集》。

關於本詩: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中庭地白樹棲鴉”,詩人寫中庭月色,隻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冷露無聲濕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清冷的露珠沾濕了桂花樹。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忽然宕開,從作者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唐音流馨誦唱提示:味道與《楓橋夜泊》類似,隻是空間更小。誦唱時務必考慮到這一點。

126十五夜望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1=12E34王建詩4444黃謙曲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27不知秋思落誰家?

左遷至藍關○41示侄孫湘唐音流馨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42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43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128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關於詩人: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登進士第,累官監察禦史。後曆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

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長慶四年(824),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昌黎先生集》。

關於本詩:這是詩人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首聯寫因“一封(書)”而獲罪被貶,“朝夕”而已,可知龍顏已大怒,一貶便離京城八千裏之遙。“雲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129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淒楚難言的激憤之情。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鬱,感情真切。

誦唱提示:這是一個老臣的感慨與剖白。他忠心耿耿,他無私無畏,他滿腹委屈,他充滿憤懣……甚至以必死之心交代身後之事。誦唱者宜以沉重之聲表達悲切、悲傷、悲憤之意,字字有血,聲聲帶淚。因為不如此不能夠達天聽、動君情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子孫湘唐音流馨1=F11223344韓愈詩44444444黃謙曲中速13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12344444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知汝遠來??????應有1.2.

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吾骨瘴江邊。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竹枝詞(其一)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關於詩人:131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禦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曆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關於本詩:《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

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唐音流馨132民歌氣息濃厚。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裏,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為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誦唱提示:這是劉禹錫作的“新民歌”,雖然不如“真民歌”那般直白,卻也足夠明快生猛。誦唱者如果能以高亢的音調,活潑的節奏,突破絕大多數唐詩中固有的文人氣,傳遞一種別樣的“野性”,則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美。

竹枝詞(其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1=F1234劉禹錫詩4444黃謙曲歡愉地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133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卻有晴,卻有晴,卻有晴囉。

秋詞(其一)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唐音流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關於本詩: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永貞134元年(805),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

詩人此時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朝廷,其苦悶可想而知。但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他向來求異心理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秋詞二首》的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誦唱提示:同樣是寫秋天,這首詩堪稱“精品中的精品”,和杜牧的《山行》相比,除了積極明朗,更多了一種慷慨昂揚。誦唱此詩時,情緒和音調是一個由低到高、漸次推進的過程,重在表達出那種真正的豪邁。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秋詞(其一)11=2F34劉禹錫詩4444黃謙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135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到碧霄。

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音流馨關於詩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136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詩風格清峭。

有《河東先生集》。

關於本詩:這是一首五言山水詩,描繪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隻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的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調淒寂。詩采用入聲韻,韻足味永,剛勁有力。

誦唱提示:誦唱此詩,追求的意境是:靜,慢,輕,遠。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江雪柳宗元詩11223344宗九奇傳譜1=D44444444黃謙記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137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音流馨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138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關於詩人: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參與過在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今存《追昔遊詩》三卷,《全唐詩》另有雜詩一卷。

關於本詩:組詩《憫農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誦唱提示:本詩寫了真實的場景,表達了真摯的情感。明快的音節,表達的卻是沉重的歎息。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憫農(其二)1=B1234李紳詩4444黃謙曲1391

2皆辛苦。皆辛苦。

題都城南莊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唐音流馨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於詩人:崔護(?—831),字殷功,藍田(今140屬陝西)人,貞元十二年(796)登第(進士及第)。大和三年(829)為京兆尹,同年為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

關於本詩: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豔烘托“人麵”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天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麵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之情。

誦唱提示:宜用克製的音調和節奏,表達內在的失望、惋惜與惆悵。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題都城南莊1=1G234崔護詩4444黃謙曲傷感141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哎嗨呀,哎嗨呀,哎嗨哎嗨呀!哎嗨呀,哎哎嗨呀,哎嗨哎呀。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唐音流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42關於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因越職言事,遭人誹謗,被貶江州,其間寫作了著名的《琵琶行》。有《白氏長慶集》。

關於本詩:這首詩是詩人的成名作,其時年十六。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頌,進而也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曆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143誦唱提示:送別友人的依依離情,因為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蓬勃春意襯托,而讓年輕的詩人心中別有一番滋味。所以,誦唱此詩不需要太多的傷感,也沒有必要多麼沉重,單純、真摯即可——因為年輕,以後歡聚的機會還多著呢。

賦得古原草送別111222333444白居易詩1=G444444444444從容黃謙曲唐音流馨144男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女高: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女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男高: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男低:女高:女低:去,萋萋滿別情。遠芳侵古道,145男高:男低: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男女高: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男女低:唐音流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46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風女高:女低:吹又生。

男高:男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中興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關於本詞:這首詞是詩人晚年所作,寫的是追憶青年時期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時所見到的江南盛景。作者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147幾乎無須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誦唱提示:在誦唱的處理上,《賦得古原草送別》與此詞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說前者是一種“輕快的憂傷”,此詞則是一位長者回憶“舊曾諳”的風景,心中充滿眷戀與悵惘,音調低沉一些,節奏緩慢一些,似更接近詩人的本意。

唐音流馨憶江南1234白居易?詞1=4D444中速黃謙?曲148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能不憶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能不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