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唐音流馨:南昌十五中校本教材\/熊禕主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11?ISBN978-7-5493-7935-4Ⅰ.①唐…Ⅱ.①熊…Ⅲ.①唐詩—詩歌欣賞—中學—教材Ⅳ.①G634.30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48878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22516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省彩佳彩印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3字數?160千字版次?2018年11月第1版?2018年11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7935-4定價?38.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8-1299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編委會名單主編:熊?禕副主編:陳?健?蔡久勝?馮?輝?華?琪????劉?璐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楊剛鬆?鄒?玲?張小春?張?麗????張園園?張夢井?陳?欣?陳?婕????陳雅虹?胡文竑?聶誌華?謝?晨????熊文英?熊麗傑?戴雲利顧問:宗九奇?黃?謙序
一序?一1
唐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閃耀在曆史長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唐詩的內容包羅萬象——逍遙的世外桃源、閑淡的茅簷竹籬、荒涼的大漠孤煙、苦寒的塞外飛雪、幽囚的珠簾翠幕……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畫卷,一闕闕跌宕起伏的樂曲,曆經千年的發展、流變、傳承,至今仍然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學習唐詩名篇佳作,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南昌市第十五中學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充分發掘學校老師的潛能,廣泛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開發了許多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為培養學生興趣特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唐詩誦唱”更是深受學生們的喜歡。為了科學有序地開展唐詩誦唱活動,使之成為學校重要的辦學特色,學校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唐詩誦唱”這一校本課程做了進一步改進提高,組織精幹力量編寫了《唐音流馨》這本校本課程教材。
《唐音流馨》校本課程教材是由學校多個學科的一線教師編寫,為精益求精,學校多次組織編寫者開編審會,反複討論,幾易其稿。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編寫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材中還不乏編寫者獨到的見解和心得。同時,我省著名學者、書法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楚調唐音”歌吟傳承人宗九奇先生授權該教材中的部分唐詩使用“楚調唐音”曲譜;我國首個唐詩合唱團(新餘市和之韻唐詩合唱團)藝術指導黃謙教授(也是宗九奇先生的弟子)為教材中的全部唐詩精心撰寫誦唱提示、為教材中的部分唐詩精心譜曲,《唐音流馨》也凝聚了兩位專家的智慧和汗水。
這本教材具備了較高的理論水平,突出了實踐性、校本性、選擇性的特點,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我相信,使用好、推廣好這本教材,對唐音流馨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和學校文化品牌塑造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麵提升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衷心祝願南昌市第十五中學辦學育人事業取得更大的成績!
是為序。
2南昌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謝為民序
二序?二3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是中國詩詞中最華美的樂章。
在那個遙遠的大唐盛世,誕生了一批批燦若星辰的偉大詩人,催生了數以萬計的不朽名篇。這些詩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唐朝社會的生動畫卷,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沉思考,孕育並彰顯了大唐氣韻。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善於在感受唐詩的藝術美和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促進自身的文化發育,並在漫長的一生中讓唐詩為自己補充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為了落實習總書記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近年來,我校啟動了學校文化建設工程,借助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學生社團、校本課程、師生活動等載體,不斷營造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傾力打造學校文化品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增添豐厚的文化底色。
2018年,我校建校60周年校慶之時,又恰逢大唐王朝(建立於公元618年)建國1400年,我們精心選擇了60首經典唐詩,編成《唐音流馨》一書作為校本教材。我們希望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向60周年校慶致敬,向大唐盛世致敬,向唐詩經典致敬,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致敬。
本書根據每首唐詩的詩意選配了相應的中國古典繪畫,題材涉及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合璧,相得益彰,唐詩的詩情畫意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此外,與其他有關唐詩的讀本不同,為了讓同學們從更多的維度了解唐詩,學習唐詩,作為校本教材,選編者還著意突出了兩大特色:一是融合了曆史和地理等相關知識,帶領同學們換個角度看唐詩、學唐詩;二是為所有精選唐詩配上了“楚調唐音”和原創的曲譜,並增加了“誦唱提示”,為同學們在學習朗誦唐詩和歌吟唐詩時提供一些不太一樣的解讀途徑和表演技巧唐音流馨上的建議。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相信同學們能夠更深入地走進唐詩,進而擁有一顆更豐富的中國心,做一個更有趣的中國人。
從《詩經》開始,中國的古詩詞都可以是甚至必須是用來傳唱的,也就是說,古詩詞具有音樂的靈魂。所以,朗誦古詩詞必須具備歌唱的4
意識。作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楚調唐音”,就是古人歌吟詩詞的一種方式。“楚調唐音”的當代傳人宗九奇先生是江西省著名的文化學者,他致力於“楚調唐音”研究數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今年開始,我們在宗九奇先生和他的弟子黃謙教授的幫助下,把“楚調唐音”引入校園,既豐富了唐詩教學的方式方法,又體現了鮮明的江西省地域文化特色。
經典的唐詩,精美的畫作,朗朗上口的誦唱,曆史與地理知識的融合,將這些內容組合在一本唐詩選本中,這是我們這本校本教材的不同之處。
理解、鑒賞、誦唱是本書的閱讀三部曲。我們希望這樣一本感性與理性結合、文學與音樂相融、詩意與科學輝映的唐詩讀本,能為同學們提供一種建構性、思辨性的閱讀模式。我們希望它能夠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化遺傳基因,引燃他們血液中所蘊藏的文化火種,進而點亮他們的人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助力。
讓我們一起親近經典唐詩,誦讀經典唐詩,傳唱經典唐詩,讓經典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讓唐詩成為我們校園的文化名片,讓來自一千多年前的唐詩旋律飛揚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南昌市第十五中學校長熊?禕??
前言
前言5
當曆史行至公元七世紀,美洲和非洲在沉睡;在歐洲,法蘭克王國正處於草創時期,羅馬帝國因蠻族的入侵和內部的爭鬥而漸趨衰落;在亞洲,阿拉伯帝國對拜占庭、波斯以及印度等國家的攻伐,使得西亞與南亞長期處於戰爭之中。
此時的世界,隻有中國的唐朝完成了空前的大一統,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均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
而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更是將氣勢恢宏、燦爛奪目的中華文明遠播四海。
毋庸置疑,唐朝(618—907)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華美輝煌的篇章。在結束數百年內戰分裂之後,唐朝經濟的繁榮,政策的開明,社會的安定,從“重婚婭”(強調魏晉門閥婚姻關係)到“重冠冕”(官階爵祿)的社會風尚,開疆拓土、為國立功的豪情壯誌,空間和時間的開闊綿長……這些都為唐朝的文化藝術創作取得輝煌成就注入了時代的強音。詩歌、散文、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無一不光耀千古。
而唐詩,則成為大唐帝國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藝術門類:詩人輩出,佳作無數;超越前人,光耀後世;彪炳華夏,享譽世界。
在唐朝,吟詩作賦不僅是朝廷取士的必備要術,更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僅在經胡震亨、錢謙益、季振宜這些明清文人數十載收集整理,到康熙時才彙集編撰成的唐代詩歌總集《全唐詩》中,就輯錄了兩千二百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最新的研究成果則顯示:有近四千位詩人留下了近六萬首作品。)正因這些文弱書生的守護傳承,我們才得以遇見唐詩之激情、張揚,唐詩之纏綿、悵惘,唐詩之浪漫、厚重……我們才得以感受長河落日、鬆間明月的曠遠;朝辭白帝、夜泊楓橋的流連;北風卷地、大雪滿弓的壯闊;雁引愁心、桃笑春風的幽思……唐音流馨就讓唐詩帶我們去領略大唐帝國的絕世風華,去喚醒汩汩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吧!
6目
?
錄001楚調唐音口耳傳011初唐曙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043盛唐強音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104中唐中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57晚唐餘暉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185學唐詩,話地理楚調唐音口耳傳楚調唐音口耳傳宗九奇001楚調悠悠婉婉聲,靈均太白踏歌行。
吟蘭誦菊傳薪火,萬古江流萬古情。
人聲最美,是人的自我的情之聲、愛之聲!
人聲最美,是無須借助任何外物發出的心靈之聲!
“楚調唐音”——穿越千年的歌吟,正是這傳承有序的悠悠的人聲!
晉代先賢宗炳,曾說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絲弦樂比不上竹管樂,而竹管樂又比不上聲樂,也就是說絲竹之音比不上人聲。此話有一定的道理——絲弦樂是絲弦樂器與人的手臂手指的結合;竹管樂是竹管樂器與人的口中氣息與手指的結合;而聲樂則是人自身的腔體與自身的發聲器官和氣息的結合。
華夏有詩國之譽,而中國古代的詩,都是能歌之吟之的。
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都屬詩歌的範疇,所以也都是能歌唱吟詠的。中國自古有“采風”之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了,《詩經》風、雅、頌305篇就是其典型。
漢朝曾設立樂府機構,采集各地民歌,尋找散落民間的古代歌曲、音樂,以整頓禮樂製度,教化民眾。北宋人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十二大類;其中又分若幹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唐音流馨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
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不少“下裏巴人”之作。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成書較早,是收集曆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集,002因為未附曲譜而無法感知其聽覺上的音樂之美。明朝後期也出現過采風高潮,如馮夢龍、李開先等一批文人看重並搜集民間歌謠,編輯刊印了《掛枝兒》《山歌》《笑府》等民歌集。清代,李調元采編的《粵風》,是記述廣東廣西民間風謠的采風之作。
曆朝曆代,官方民間“采風”之風不斷,許多音樂人和文士參與其中,記錄了歌詞和音樂旋律,進而再行加工,於是彙成了千秋傳頌的豐富多彩的藝術篇章。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改朝換代),以及古代缺乏科學的記譜方法,至今留下了洋洋可觀的方塊字記錄的文辭,而極少傳下曲譜,音樂旋律往往隻在民間口耳相傳,如琴歌、地方戲曲、民間小調、蒙學口傳等等。“禮失而求之於野”,歌詩吟詩之方,也就隻有覓之於民間了,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粹”“絕學”的“楚調唐音”歌吟,這美妙的人聲,正是穿越千年的珍貴的遺產。“楚調唐音”歌吟近代傳人——先父諱遠崖,別號羽岩,中華詩詞學會、江西詩詞學會顧問,南昌人氏,高壽九十有二,於2010年9月18日在上海無疾辭世,歸葬廬山東林寺畔北香爐峰下。詩翁逝矣,音容宛在,他那昂首反臂,從容踱步,旁若無人地用“楚調唐音”歌吟時的神情,會時時縈回在我的腦際。憶往昔,常侍父同行,或迎日,或步月,或踏雪,或尋梅,且歌且吟。歲月匆匆,往事曆曆,浴匡山雲,沐潯陽風,餐豫章露,履幕阜霜,觀臨川波,望黃浦潮,令人思緒萬千,感慨無限。家父一生,寢饋於詩,人稱行吟的“詩魔”。家母袁氏,一生操勞,88歲仙逝,在世時,也極愛聆聽家父的歌吟以忘其憂。家中兄弟姊妹8人,也都是在家父的歌吟聲中成長的。
家父早歲隨祖父(名諱渭賢)客居湖北蘄春,師從祖父特聘的家庭教楚調唐音口耳傳師胡薏園先生,專攻古文獻八年,亦同時學習“楚調唐音”歌吟。胡先生師從前清舉人張幻塵老先生,張幻塵老先生曾拜門湖廣總督張之洞。
胡氏早歲留學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回國後,任教過武昌中華大學,為黃侃先生同鄉同窗摯友,黃謝世時,胡先生曾為其撰寫祭文。
家父抗戰前,入江蘇無錫國專就讀。1940年開始,即從事教學工作,曾任教廬山中學、同文中學、南昌師專、江西教育學院。就“楚調唐音”歌吟而言,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1938年夏,祖父將家從湖北蘄春移居廬山後,家父隨胡薏園先生,與陳三立一家交往,與陳隆恪、陳封懷、華純安、任傳藻、熊艾畦、歐陽祖經、王易、吳天聲等前輩成為忘年之003交,並同結江西詩社“宛社”(“宛”,取“家之頭、死之尾”“家不成家、死不得死”之義),在南昌百花洲、廬山景點等地修禊雅集,相互唱和,家父的“楚調唐音”歌吟倍受讚賞。炎夏,廬山是避暑勝地,1948年夏,翻譯家傅雷先生偕子傅聰上廬山,下榻牯嶺西街的“雲天飯店”。
店主的公子梅佑仁先生,與家父為廬山中學的同事(家父也是梅先生與其夫人嚴莉瑾女士的證婚人)。家父以“楚調唐音”歌吟傳人的身份,被梅先生引薦給正譯畢《歐也妮·葛朗台》的傅先生,晤麵吟歌,傳為佳話。
同年夏秋,詩人陳三立二子隆恪先生則常攜女兒(小從)來家中誦詩品茗,激賞家父如歌、如訴、如泣的“楚調唐音”歌吟,認為是真正的國粹、絕學,因為坊間雖然也有詩歌吟誦,但是“太隨意性,無旋律,無樂感,不高雅”。
隆恪先生早年也曾留學日本,與胡薏園先生雖非同窗,但彼此亦有交往,也都是選修經濟學的,陳先生曾談道:“當年,每與日本漢學家交流漢詩歌吟之法,極欲將薏園先生美妙的歌吟推而廣之,‘楚調唐音’也就是那時定名的。”其時,家父與世家子弟毛可群,與後來去了台灣的魏道明表弟史夢飛、周天健(有“九江小神童”之譽)等人,也常以“楚調唐音”相互酬唱。執教九江同文中學時,則與閔孝同、汪際虞、戴明震三位“詩癡”過從甚密,每吟歌於潯陽甘棠湖畔。
1950年初,陳隆恪先生親侄封懷先生,時任廬山植物園主任,幾乎每周都來家中與家父晤麵,吟哦對弈,而我常立其側。1979年夏,我曾去廣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專程拜見封懷先生,先生一見到我,便直呼“九奇”,非常親切,特別高興,先生娓娓而談,感懷係之,慨歎往事如昨,興奮地提及家父吟哦之事而難忘。1986年夏,陳小從女士自武漢來南昌,我陪同去新建縣青山鄉憑吊其曾祖父陳寶箴墓園遺址,覓得《誥封一品夫人陳母黃夫人墓》碑一方,此前她也曾多次鴻雁傳書,囑我為陳家撰《陳三立傳略》,並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資料。闊別多年重見,她還憶起當年在廬山,同其父隆恪先生來我們家的情況,以及我們小孩子模仿大人們“歌吟”時的一些童趣情景。2003年6月18日,寅恪的兩唐音流馨位女兒流求、美延來南昌滕王閣會我,一為觀閣內所珍藏的其曾祖母黃夫人墓碑,同時為了解一些陳家的舊事,此外還特別談及其堂姐小從女士多次與我晤麵的一些情況。
記得兒時,每天都聽家父歌詩吟詞,耳濡目染,那旋律和節奏深004深地銘刻在心底。幾十年的歲月中,觸景生情,總會不經意地從自己的口中吟出詩句來,那“歌吟”仿佛是不可或缺的平衡心緒的砝碼。先父博聞強記,能背誦詩經、楚辭,以及漢、魏、六朝、唐、宋諸家名作達三千首以上,自身從事傳統格律詩創作也有70餘年,有《編磬集》出版傳世。家父對“楚調唐音”歌吟,完全繼承了胡老先生的衣缽,對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對不同的詩詞歌吟進行模式化的處理,可謂是爐火純青,乃至漢代的大賦都能吟誦,就像古建築大師用模式化的不同構件(梁、枋、柱、鬥栱、桁、椽、檁、磚、瓦等),從心所欲地營造出風格上非常和諧統一的各類古建築物——亭、廊、榭、軒、齋、樓、閣、宮、殿、四合院等。
記得兒時,大約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曾經任過教廷公使和法國知識分子聯合會名譽主席的謝壽康先生,經陳隆恪先生介紹,將其兩位公子,當時都是十多歲,讓他倆吃住在家中近半年,家父為他倆強補國文,我亦常在其側,其中便有“歌吟”詩詞的課目。大約1948年夏,胡薏園先生從南昌上廬山,在家中住了大半年,也教了我許多少兒宜讀的古詩文,並要求我跟著他按“楚調唐音”搖頭晃腦地歌吟唐人著名的五言絕句,如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篇章,非常嚴格,非常認真,要有板有眼。當時自己卻懵懵懂懂,不以為然,甚至覺得好笑。記得家父反複說過:“胡老先生與陳(隆恪)老先生在日本就曾與一些漢學家進行過交流,他們認為胡老先生的歌吟是真正的‘唐言’,很了不起,當是日本國漢詩歌吟之源頭,你們小孩應當好好學習傳承下去。”楚調唐音口耳傳記得1956年夏,因家父工作調動,舉家由九江遷回南昌不久,胡薏園老先生得知後,便特地來家中看望,師生久別重逢,感懷良多,之乎者也,你歌我吟,當時散曲名家程雪村先生亦慕名拜晤,至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