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4��t3李克用失去了大同軍,隻好又略蔚、朔之地,得兵三千人,屯於神武川110木塔高聳龍鳳舞之新城,吐渾在得知李克用又占據新城之後,即率大軍來攻,李克用孤城奮戰,寡不敵眾。後其父李國昌又從蔚州整軍來援,新城之圍始解。
元大軍屯兵應州金興定元年(1220),金王朝的西京路,即今之大同,又落入大元兵的手中,應州就成為大元軍的屯兵之地。《金史》載:“興定二年(1221)六月甲辰,樞密院言,諸道表稱,大元集兵應州飛狐,將分南下,觀其意不在河北而在陝西……”據此可知,金末元初的應州之地,又是大元軍屯兵的基地,應州屬縣山陰,至今還有一個“元營”的村名,即源於此。
興定二年八月庚子,元大將木華裏率步、騎軍數萬,從應州發兵,出雁門,自太和嶺奔河東之地。
又據《元史》載:太宗八年(1236),命應州的郭勝,充先鋒伐宋。這足以說明應州是元軍的屯兵之處,又是南下征伐的根據地。
明代元裔小王子掠應明代北疆的邊患,對朱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危險,應州地處雁門之要路,屢遭瓦剌、俺答的入侵,特別是元裔小王子,連年不斷地入邊侵掠。明代的應州,最大的邊患有如下幾次。
天順四年(1460)八月,瓦剌自威遠入,遂掠朔、應、代諸州,火炮徹於京師。
正德十二年(1617)九月,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武宗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來應州,禦駕親征,戰五日,小王子始敗退。
嘉靖十年(1530)十月,小王子入邊,遂至懷仁、山陰,到廣武,大掠而去。十三年(1533)正月,小王子入邊分掠渾、應、朔、懷諸州邑,乃去。十九年(1540)十二月,小王子複由井坪入,分掠朔州、馬邑、山陰、應州而去。三十六年(1557)九月,小王子率眾二十餘萬入邊,破應州四十餘堡。
此外,宋遼金沙灘大戰、遼金在西京的爭奪戰、清兵在雁北的幾次大用111應縣木塔探究兵,另有篇目詳敘,此不重述。
四、神武川物華天寶,峻極神工應州城內的佛宮寺,亦名寶宮寺。最初曰興王寺,據傳說始建於唐景福年間,為晉王李克用所建,故名興王寺,寺內有“大悲閣”。元《納新金台集》雲:“大悲閣”匾額三字,係唐虞世南所書。
《地理誌》雲: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遼太宗耶律德光,援石敬瑭登基後軍還,幸應州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因移木葉山建廟,尊為家神。
元《統一誌》雲:遼聖宗皇帝,在閣中避雨,遂又將“興王寺”改名曰“聖恩寺”。建自有唐,遼開泰中重修,金皇統九年(1149)重葺。
佛宮寺,由“興王寺”和“聖恩寺”演化而來,內有大木塔,據載始建於道宗清寧二年(1056),金章宗明昌四年(1198)增修益完,塔曰“釋迦”。
塔呈平麵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內層四級,實為九層,所謂“六簷八角,玲瓏峻碧”。高六十七米多,上下皆木為之,可見數十裏,狀似空中一柱,足稱“浮圖第一”。
塔建在用巨石砌成的兩層台基之上,由內外兩層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之間有欄額和普柏坊,柱腳之間有地栿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又有梁枋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構成一體,暗層中又用了大量的斜撐,在結構上起圈梁作用,用以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在曆史上幾經大的地震,而尚能巍然屹立保存完好,即由於此。
塔頂之上,鐵刹衝霄,八索貫通,既增強了木塔的立體藝術感,又起到了“避雷”的科學作用,做到了科學和藝術的統一。又飛簷之下,風鈴搖曳,音響飄空,象征著佛法的聲音,廣布四方八麵。
112木塔高聳龍鳳舞塔內的明層都有塑像,頭層有一巨大的釋迦佛,高大肅穆,大德參天。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高深莫測,佛法無邊的感覺。內壁還有六尊如來畫像,神采奕奕,活潑豐滿,是壁畫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層塑四方佛,麵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巧妙地利用了塔的高大空間,做到了建築結構和使用功能的有機結合。
高聳入雲的大木塔,真可謂“拔地擎天,四麵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層霄”。舉步登臨,廣觀形勢,則恒嶽、太行、五台、塞北,諸峰皆環拱錯擁,萬裏河山,一覽無餘;再如攝衣絕頂,如立雲霄,俯視人間,悟門空了;但見河水一杯,孤城如彈。
明成祖朱棣,曾親筆禦題“峻極神工”,武宗朱厚照禦題“天下奇觀”,州人政通使田蕙題曰“天柱地軸”,清參將劉仕偉題“大木參天”等匾額,妙筆神工,恰到好處,與木塔既渾然一體,又別具一格。清應州守備林元藩,曾有絕妙寫真的好詩句曰:“四麵菩提五色相,七層欄楯八方風;銀燈珠樹連星鬥,金殿瑤花映彩虹。”把木塔朱欄碧瓦,玲瓏飛竦的雄姿,寫的神靈活現。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於1978年也曾為木塔題詩曰:“塔開多寶現神通,木德參天未有終。遼藏千年哀滅盡,不期鱗爪示金龍。”這又把曆史上金鳳城龍飛鳳舞的史實,和佛光普照的梵語,和諧地融為一體,也稱得上是一首絕妙好詩。
此外,在應州屬縣渾源,還有一座巧奪天工的懸空寺。據《恒山誌》載,始建於北魏的晚期。懸空寺建在恒山腳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之上,有殿閣樓台四十餘間,麵對恒山,背倚翠屏,麵東向西,各有危樓對峙。身臨其境,登樓俯視,如臨深淵;穀底仰望,又懸崖若虹;隔穀遙望,龍飛鳳舞,如空中樓閣,故名懸空寺。全寺鑿崖為基,起三層殿兩座,一橋飛駕,棧道相通,蜿蜒曲折,構思奇特,堪與海市蜃樓、瑤台仙閣相媲美,真乃絕世奇113應縣木塔探究觀,也為古應州的另一絕景。
古應州另一屬縣山陰的複宿山上,建有一座化悲廟,寺廟高山環抱,山巒起伏,在陡崖峭壁之間,宮殿、祠堂、亭台、樓閣,星羅棋布,富麗堂皇,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碑岩晚照、孤鬆落石、兩山夾一樓、香山滴翠等景致,別具一格,也稱得上是古應州的美景。
綜上所述,應州這塊風水寶地,居於神武川之中心地帶。麵山瀕水,得天獨厚;龍飛鳳舞,龍泉有驗,是道家文化理想中的“風水”所在。故北魏之代,就將高聳入雲的靜輪宮(今之木塔),從魏都的平城,遷來於茲。千餘年來,大木塔頂天立地,氣壯山河;拱宸托月,佛光普照,稱得上是一處壯麗景觀。因此,曆史上人材薈萃,尤以五代之世為最。其州之名,亦由此驗而得之曰“應”。
五、《中州集》與應州詩詞《中州集》由金代元好問編選而成,共10卷,成於金亡之後。他選錄了金代249人的作品,其中應州籍詩人的名作最多。
雷發,《山西通誌》卷六十五載為應州渾源縣人,中式金之天會六年(1128)進士。其後二十六年,又有雷思,中式金天德三年(1151)進士。其弟雷誌,繼中金貞元二年(1154)進士,官至永定軍節度使。
雷思的季子雷淵及其孫雷膺均為金、元兩代的著名文學家。劉,字仲謙,原籍弘州順聖縣人。因娶雷思之女為妻,後即遷居於應州渾源縣。於金太宗天會元年(1123)中式金朝首位詞賦科狀元。曾任陽曲和懷仁兩縣知縣。晚年官至中大夫,年六十三卒於任。為金代詞學宗師。故當代名士、大夫等多出其門下,號“百年文宗”。其子孫多由科舉入仕,與雷氏號稱“雷劉”,為金代最負盛名的文學世家。(《金史》卷一二六114木塔高聳龍鳳舞《劉從益傳》)劉,在金朝初開科取士之年,首中狀元。繼後其二子西岩和龍泉又同榜擢第。其孫州君、奉君、列君及其曾孫等凡四世八人皆以仕進,為金代之世家。(《全遼詩》卷十八/135~137頁)我從1950年2月至1962年12月,曾在渾源縣工作了13年,多次聽人講過狀元劉的故事及其子孫興盛的史實,故對劉其人相當景仰。由於工作關係,也曾多次路經其墓地,當地人多說即為“狀元墳”,我記的是在堯村偏西南不遠處。但時間長了,我所記憶是否準確,尚有待於考證。
還有應州山陰人張檝,字巨濟。先世泰州長春人,治所在今吉林省大安縣之虎城。祖父居懷遠大將軍,父張天白,為虢縣主簿,移居於今之山陰縣。
張檝於金代章宗明昌五年(1194)中式詞科賦第一,即狀元及第,官至鎮戎州刺史。其詩詞文字、律度極佳,甚得時人的喜愛。在《中州集》中,收集了他的許多詩詞,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與渾源的“雷劉”兩家,可並稱為應州詩詞三傑。(見《山西通誌》卷十五·5/1575頁)此外,應州民董戣於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六月,賜同進士出身。(見《金史》卷十·1/229頁)又有應州民康晉侯,屢赴廷試有才德,於章宗明昌五年(1194)春正月賜同進士出身。(《金史》卷十·1/231頁)應州的文人不隻是才華出眾、詩詞名世,其道德人品也聞達於朝野上下,故有賜同進士的破格之賜。
附:應州詩人詩五首退藏齋詩雷發陋室何堪陋巷居,退藏天亦隱斯廬。
115應縣木塔探究看山破費工夫外,一炷清香玩易書。
食鬆子雷思千岩玉立盡長鬆,半夜珠璣落雪風。休道東遊無所得,歲寒梁棟滿胸中。
題王官穀天柱峰雷思一峰凝碧倚晴空,一水縈紆一徑通。中有幽人從說古,誰知高興與今同。
題藏雲洞雷思仙人含茹紫芝香,占得中條最上方。何事紅塵飛不到,幽居常被白雲藏。
夢遊山寺覺而記詩劉
喜逢漠代龍興日,高謝商山豹隱秋。蟾宮好養青青桂,須占鼇頭穩上遊。
116“金沙灘”與“金沙灘大戰”附錄“金沙灘”與“金沙灘大戰”金沙灘這個曆史地名,盡管在史誌上查找不到,但古往今來,卻是家喻戶曉,比之一般通都大邑,毫不遜色。這主要是由於劇作家和小說家們虛構了一場宋、遼兩國於此地交兵的激烈戰況,從而留下了一個古戰場的形象。換言之,曆史名將打了一場曆史名戰,用血與火、忠與奸澆鑄出來一個古地名,當然令人神往。
小說《楊家將》中的金沙灘,是:“四周亂山環抱,山名叫兩狼山,山勢如同爬著的兩條惡狼。”在兩山中間有一塊平地,據說很久以前,這塊平地是一條大河,後來河道搬家,此處露出一片黃沙。為此,取名叫做“金沙灘”。可見“金沙灘”這個地名,完全是小說家們虛構的,但金沙灘的曆史地理位置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一、“金沙灘”的曆史依據《新唐書》《舊唐書》載:唐垂拱三年(687),突厥入寇朔州,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率兵擊之,“追躡至黃瓜堆大破之,追奔四十餘裏,賊散走磧北。”磧,《辭源》和《辭海》釋曰:“積水為湍,積石為磧。”又曰:“淺水中117應縣木塔探究的砂石也,引申為沙漠。”杜甫《送人從軍》詩有句曰:“今君渡沙磧,累月斷人煙。”據黑齒常之大破突厥於黃瓜堆,可以作為曆史“坐標”,用來推斷“散走磧北”之“磧”,即可認定為今懷仁縣金沙灘鎮之地域。“追奔四十餘裏”之載,又正好說明了“金沙灘”的跨度。
《宋史·楊業傳》有宋太宗優詔褒美楊業之句曰:“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可見楊業在宋遼大戰中,確確實實是陷在了一個沙漠的戰場上。這塊沙漠地,筆者認為就是唐黑齒常之大破突厥於黃瓜堆,使賊敗走磧北的“磧地”,也正是小說家、劇作家們命名的“金沙灘”,這也應該成為“金沙灘”的曆史依據。
二、“金沙灘大戰”前期的軍事形勢宋雍熙三年(986)三月,宋以三路大軍北伐契丹遼邦,東路大軍的統帥是大將曹彬,從涿州出兵攻遼的南都幽州;以崔彥進為將,出兵飛狐口,攻遼的蔚州;以潘美和楊業為正副統帥,出兵雁門關,攻遼的雲、應、寰、朔四州。
丁醜,潘美與楊業率兵自西陘口入,先攻下遼的寰州,繼而又乘勝攻下了遼的朔、應、雲三州。楊業父子統領的西路先鋒大軍,更所向皆克,西路大軍一時軍威大震,遼軍號為“楊無敵”。
正當潘楊兩人在西路的攻戰得勢,又向東進軍到懷來,以策應宋軍的中、東兩路大軍時,東路大軍曹彬出師不利,被遼軍打得一敗塗地。為此,中路大軍受挫,楊業與潘美亦被遼軍從懷來擠到蔚州,又從蔚州被打出飛狐口,然後退師回到代州休整。
潘楊的西路大軍轉勝為敗,被遼逼回代州後,遼軍複以大將耶律斜珍為山西兵馬都統帥,以十萬之眾,向雲、應、寰、朔四州反攻,遼軍是從蔚118“金沙灘”與“金沙灘大戰”州,沿今之渾源、應縣和山陰縣之南山一線作快速進軍,直接截斷了雁門通道的宋軍退路,先下了寰州,殺守城吏卒千餘人,造成一個“關門打狗”之勢,使雲、應、朔三州的宋軍,陷入了坐守孤城,束手待斃的困境。這就是“金沙灘大戰”前期宋遼兩國的軍事形勢。
三、寰州的地理位置為了說明金沙灘大戰的戰場位置,必須對寰州的曆史地理予以改正,因為這有利於搞清整個戰場的空間。
寰州,始建於五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七月,至宋雍熙四年(987)金沙灘大戰結束後遼廢,共建置了61年的時間,後改置為河陰縣,即今之山陰。
寰州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哪裏?史料的記載,多說在今朔縣東北之馬邑故城。《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曰:“寰州,治所在寰清縣,即今山西朔縣東北處之馬邑……”《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辭源》《辭海》以及清代《嘉慶一統誌·朔平府》等史書,也都作了基本相同的記載。但筆者不敢苟同,認為這俱是一些以訛傳訛的附會之記而已。考其真實的地理位置,應在今朔縣裏仁故城,或是今山陰的故驛古城為確。其曆史依據是:其一,按“寰”字之解,《中華大字典》曰:“王者封畿內之縣地曰寰。”可見寰州之置是因為後唐明宗李嗣源是應州人,故置。《舊五代史》曰:“明宗天成元年秋七月,升應州為彰國軍節度,仍以興唐軍為寰州,隸彰國軍。”又《通鑒》注雲:“明宗,應州人也,即位後置彰國軍於應州,以興唐軍為寰州,隸之。”據此,寰州應是從應州分治出來的,是以興唐軍改置為寰州的。
119應縣木塔探究考興唐軍,係晉王李克用於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所建,原本就設在應州的。故李嗣源在即位之後,循古製將應州升為“望州”,置彰國軍,複以興唐軍改置成寰州。
寰州既是從應州分治出來的“王者畿內之州”,故仍屬彰國軍所轄,這樣,其治所就絕不可能在馬邑古城。
其二,宋、遼之戰,宋軍從西陘口入,即今山陰之舊廣武口,首先攻下的就是寰州城,進而才圍的朔州。《宋史》載:“雍熙三年三月丁醜,潘美自西陘入,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破之。辛巳,潘美進圍朔州。”據此,筆者認為:寰州城如果不在裏仁故城或山陰縣故驛古城的位置,就絕不會首當其衝地被宋軍攻破。同時,宋軍在下寰州之後,進而才圍的朔州,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而從遼軍的反攻路線來看,首先攻下的也是寰州,遼軍的戰略既是斷宋軍的退路而“關門打狗”,就絕不可能在馬邑古城的位置上去“關門”。且寰州的宋軍守將是劉文裕,在遼軍到來尚未合圍前,就先帶了一千餘人,從雁門殺出,奔回到代州去了。據此,筆者認為:如果寰州不在裏仁故城或山陰故驛古城的位置上,劉文裕就根本不可能在朔應二州被陷之前,率先逃走。
四、“金沙灘”大戰的始末所謂“金沙灘大戰”,就是指潘美和楊業二次從代州出兵,解救雲、應、朔三州被遼軍所圍困的宋軍和吏民。
這次戰役在大軍出發之前,楊業就在主帥潘美所主持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見:“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令取數州之民,我大軍但可出大石路(即今應縣之大石口),先遣人密告雲、朔守將,我軍離代出120“金沙灘”與“金沙灘大戰”兵之日,即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至應州,契丹大軍必來相拒,再令朔州之民出城,直入石碣穀(即今之陽方口),遣張弩千人列於穀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即雁門通路,如此則三州之眾,可保萬全。”楊業的這一個軍事戰略,本是一計奇謀。他一生用兵,就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所以他這次把主場選在應州,其目的就是要利用“金沙灘”的地理優勢。因為在沙漠之地作戰,可大大減弱遼兵的騎軍優勢。可惜這一戰略方針,沒有被主帥潘美所接受,監軍王侁還說是“怯戰”。楊業有鑒於此,隻好硬著頭皮,仗著滿腔熱血,遵照潘美的軍令和布置,仍然充作前軍,從今之白草口殺入。今口北不遠處,尚有陳家窯的村名,可能與陳家穀的來曆有關。
圍攻朔州的遼軍,望知楊業的兵來,立即撤圍北退,業率兵追殺。兵行在陳家穀,對潘美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待,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潘美即與王侁領麾下之兵,布陣於陳家穀設伏。業自與子率兵北上,目的是吸引遼兵主力決戰,以掩護雲、應、朔三州吏民撤退。
當楊業北上追殺遼兵的大軍穿越金沙灘時,正遇雲州的遼軍撤圍南下,與敗退北上的遼軍一起回戰。業一見遼軍主力來戰,即率諸軍回身南走,不意圍攻應州的遼軍又過來堵擊,這樣就使楊業陷入遼軍的包圍之中。正如宋太宗的褒美詔所曰:“獨以孤軍,陷於沙漠。”最後與子隻率親兵親將百餘人,突出重圍到陳家穀,滿指望潘美與王侁的伏兵出來接應,誰知主帥潘美在監軍王侁的策動下,早已沿著恢河逃跑了,這即是宋太宗在褒美詔中所說的“群帥敗約,援兵不前”。業隻好複與追來的遼軍展開廝殺,身中數十槍,士卒死傷殆盡,遂為遼將葛達蘭於狼牙村所擒(一說在洪崖村被擒),乃不食,三日而死。其子延玉及親將王貴亦同時戰歿。所謂的金沙灘大戰,就以楊業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但雲、應、朔三州吏民,則由於楊121應縣木塔探究業的血戰,而幸免於難。
五、陳家穀和詫羅台在“金沙灘大戰”的考證中,由於所涉及的陳家穀和詫羅台兩個地名,史誌所載互異,造成了很大的困境,故筆者認為有詳細考證的必要。
陳家峪,《懷仁縣新誌》載:“陳家峪山,在縣西北二十裏,口內有耩腿山,形如刻削。相傳宋楊業兵敗於此……”但《通鑒》曰:“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穀口,美不能製,乃沿恢河南行二十裏,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可見潘美和王侁設伏的陳家穀,絕不可能在縣西北二十裏處。因為潘美是沿著恢河南逃的。
考,恢河發源於寧武縣城西南的恢河嶺,經陽方口入朔縣境,複經今之朔城南,曲折東流至馬邑城東南不遠之處,入桑乾河。據此,陳家穀就應該在今之朔縣境內。《遼史·蕭達蘭傳》雲:“繼業率兵自代州來,達蘭從色珍敗之,擒業於朔。”又《讀史方輿紀要》雲:“陳家穀,在朔州南,通忻、代二州之道。”筆者認為:按恢河的流向,及潘美南行二十裏麾兵卻走的情況來判斷,陳家穀在今朔縣之白草口或陽方口北不遠處為確。不過,根據主戰場“金沙灘”的位置來看,楊業的殘兵敗將是絕不可能退到今陽方口處而被擒。今山陰縣泥河鄉有大、小羊村兩個村名,明《縣誌》載之為“楊村”,地居“狼王山”下,隸朔州,此地是否應是楊業被擒之處呢?很值得史誌同仁們的探討。
至於“詫羅台”,《懷仁縣新誌》曰:在今之寧武山上。《古今地名大辭典》亦曰:“詫羅台,在寧武縣西北山上,一名陀羅台、索道台、赫連台等。”筆者認為詫羅台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理名字,而是古代“瞭望台”的通稱,是少數民族語言的轉音。事實上,監軍王侁絕不可能站在寧武山上去觀戰122“金沙灘”與“金沙灘大戰”金沙灘的,而隻能是在陳家穀附近的詫羅台上去瞭望。
綜上所述,曆史上雖無金沙灘這個地名,卻有金沙灘的地理位置;金沙灘大戰,雖不是小說家和劇作家們所描述的那種戰況,卻有金沙灘大戰的史實。主帥潘美之奸,雖不是必欲置楊家將於死地,但卻有見死不救、坐失忠良之責。千秋萬代所傳說的“金沙灘”和“金沙灘大戰”,實際上就是宋遼兩國在今之金沙灘地域所進行的一次激烈的交兵而已。
(本文原載於《雁北今古》1993年第1期)123應縣木塔探究薛平貴與《算糧登殿》曆史劇《算糧登殿》中的主要人物薛平貴,一直是人們喜聞樂道的英雄人物。可人們卻很少知道,這出戲的故事梗概,則是取材於應州的幾個曆史人物。
薛平貴,原意是雪平貴,即昭雪平與貴的傳統觀念。為了完善人物形象,便把“雪”換成了“薛”。根據劇本的故事梗概,可認為薛平貴的原型是五代時後晉高祖石敬瑭,其妻則是後唐明宗、應州金城縣人李嗣源的三姑娘永寧公主。
這出戲的其他幾個人物,王丞相是明宗李嗣源的化身,“皇帝”成了“丞相”,是一種藝術的加工。從舊五代史來考證,李嗣源共有十五個女兒。大女兒瓊華長公主,由後唐武皇李克用主婚,嫁給其弟李克寧的妻兄孟知祥。孟係邢州龍崗(今之河北邢台)人,劇中人化名為蘇龍,這即是李嗣源的大女婿。二女兒興平公主,嫁給了幽州(今之北京)節度使趙德鈞的養子趙延壽。趙係魏州常山(今河北興唐縣)人,劇中人化名為魏虎,這即為李嗣源的二女婿。此外,還有十二個小女兒,都是李嗣源在發跡後之庶出,當時尚在幼齡,未招入婿。
大女婿孟知祥,其父是潞州節度使,伯父是邢洺節度使,其妹嫁給了後唐武皇李克用之弟李克寧為妻。故在同光元年(923)孟知祥已從太原馬124薛平貴與《算糧登殿》步都虞候,晉升為太原尹,並充西京副留守。至同光三年(925)莊宗在平蜀之後,即將全蜀分為東西兩川,分設兩個節度使鎮之。東川為莊宗的故交董璋,西川即選中了孟知祥,承擔節度一方大鎮的重任,可見當時孟知祥的社會地位了。
孟知祥到西川後,於長興元年(930)在他嶽父明宗即位後的不久,也乘亂聯合東川的董璋,造了他嶽父大人的反。先是不歸王命,獨立割據,進而在長興三年(933)取了東川,殺了董璋,自領了兩川的節度使。迨至閔帝應順元年(934)僭稱皇帝於蜀。孟知祥因係邢州龍崗人,後又在西川稱帝,所以戲曲家給其取名為蘇龍,即複蘇之蘇,龍崗之龍。
二女婿是趙延壽。明宗李嗣源為了拉攏幽州的節度使趙德鈞,所以就把興平公主嫁給了他的養子。其門第也是豪門大族。而且趙延壽本人,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才,所以李嗣源也對其格外恩寵。但趙延壽在石敬瑭當了大晉皇帝以後,即降了遼邦。在晉開運四年(947),為遼邦率先鋒軍入寇中原,一舉滅了後晉的江山,封為魏王。因為他最終沒有當上中原皇帝,所以不成龍,隻能稱之為虎,故取名為魏虎。這就是劇中人物魏虎的來曆了。
三女婿是石敬瑭。其出身、門第、社會關係,以及個人的才華,均比不上大女婿孟知祥和二女婿趙延壽,尤其是高傲自大的趙延壽,更是沒有把他放在眼裏,於是便形成了平與貴的社會矛盾。
石敬瑭的祖先原本與李嗣源均係沙陀族人,其四代祖則是隨著李克用的祖父李執宜,約在公元八世紀左右,從靈州(今之蘭州)遷移到應州的神武川安居落戶的。
石敬瑭於唐景福元年(892)出生在應州,取名為敬瑭。石敬瑭原本是李嗣源部下的一名裨校,曾在危難關頭,救過李嗣源。李嗣源在代州刺史125應縣木塔探究的任上(908—916),把三姑娘嫁給了石敬瑭。
石敬瑭為李嗣源出力最大,在同光四年(926)的魏州兵變中,李嗣源被亂兵擁立為明宗皇帝,而石敬瑭在這次兵變中也夠得上是第一位佐命功臣。他僅率300名輕騎,孤軍進入洛陽,把李嗣源安安穩穩地扶上了皇帝的寶座。所以在明宗即位後,立即把石敬瑭由一名偏裨之校,晉升為光祿大夫、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天成三年(928)五月,與趙延壽並加為駙馬都尉。至長興四年(933)明宗逝世時,石敬瑭已成為河東節度使兼六軍諸衛副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馬步軍總管,晉封為開國公,身價已遠遠超過了孟知祥和趙延壽兩人。
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勾引契丹主耶律德光,從雁門關入侵太原,打敗了後唐討伐他叛亂的大將張敬達,後唐副將楊光遠刺殺主將,率全軍降了石敬瑭,與遼主共同把他扶上了大晉皇帝的寶座,這就是劇中所謂的大登殿。
劇中薛平貴在征西路上走了十八年的情節,即取材於長興元年(930),西蜀東西兩川節度使董璋和孟知祥拒命,明宗皇帝李嗣源命時為天雄節度使的駙馬都尉石敬瑭掛帥去征討。孟知祥雖然是聯合董璋起來造反的,但因他還是國戚,不好公開亮相,隻是在暗中支持董璋。明宗雖然洞悉其情,但為了拉攏孟,在表麵上仍委之以供饋使,這就是戲曲中蘇龍任運糧官的來曆。實際上孟知祥根本沒有為石敬瑭供應過什麼軍糧軍食,當然石敬瑭的西征軍也未間斷過糧食,隻是因運輸問題,供應不及時而已,這就是後來的所謂算糧。
不過,在征西路上走了十八年之說,是不真實的。史載:從長興元年(930)九月出師,至長興三年(633)九月孟知祥歸命,正好是兩年,但石敬瑭的軍事行動,僅至劍門,即因相持不下而止,實際上隻有十六個月,其餘126薛平貴與《算糧登殿》的時間是東西兩川的火拚,而後受明宗的招安才算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