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後工業城市理論

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索佳(Soja)為代表的洛杉磯學派以洛杉磯作為後工業時代或“後現代”城市的原型,探討了後工業城市的特征。他們指出,與早期城市相比,後工業城市在形態上更為碎片化,在結構上更為混亂,這是城市化進程的各個階段留下的痕跡疊加。Graham和Marvin(2001)描述如下:生長和衰敗、聚集和分散、貧窮和極度富有共同存在的條件下,它們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市中心在高級別服務上保持著其統治地位,而辦公室、公共廣場、研究開發、大學校園、商店、機場和物流、零售、休閑和居住空間已經進一步向城市核心區的周邊區域擴散。

洛杉磯學派著作的主要價值在於較早並且清楚地認識到了形成城市景觀、經濟和文化的過程。Soja(1995、1996)列舉出了重組的幾個典型的“層次”或進程:(1)新型靈活的經濟組織和產品的誕生使得生產體製更加靈活,出現各類在地理上相集聚的“新產業空間”。(2)國際化的進程、全球資本的擴張,以及全球性“世界城市”體係的形成,將“地方全球化”和“全球地方化”緊密結合。(3)城市形態展現出非集中化和再集中化,城市中心的邊緣化和邊緣地區的中心化的結合,出現了超大城市(megacity)、邊緣城市(edge city)、都市複合體(metroplex)和後郊區化(postsuburbnization)等新城市空間形態。(4)後現代的都市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各種階級、族群和文化彼此交叉與混合。(5)都市形態演化的速度與規模已經不是都市區政府或者地方城市政府能夠獨立處理應對的,區域性的協調與區域治理已經成為顯著的主題。(6)後工業城市已經成為福柯的異托邦(heterotopia)的組合體。

5.全球城市 區域理論

自英國學者蓋迪斯於1915年最早提出了世界城市概念以後,經由Peter Hall(1966)、Cohen(1981)、Sassen(1991)、Scott(2001)、Friedman(2002)、Taylor(2004)、魏也華(2005)等眾多學者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全球城市”理論。全球城市通常具有如下功能特征:經濟、商業和政治影響力突出,具有較強的控製性;處於國際勞動分工的頂端,是跨國公司集聚地和高級服務業中心;是消費中心和資本中心;是移民和高級人才的目的地;對外交通聯係便捷,是網絡聯結和信息流的中心(趙新正,2011)。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城市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強,因而一個城市在未來的發展活力有賴於它聯絡全球與地方的能力(蔡建明,2001)。

全球城市-區域是由全球城市延伸的一個新的地理概念,它既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城市範疇,也不同於僅由地域聯係形成的城市連綿區,而是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前提下,以經濟聯係為基礎,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內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二級大中城市擴展聯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空間現象(Scott, 2001)。該現象的出現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間擴展與聯合的直接後果;全球城市-區域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全球經濟的驅動力之一;全球城市-區域的形成可以增強整個區域在世界城市體係中的地位,其內部各城市均可以分享這種紅利(Scott&Soja,2001)。研究者普遍認為,全球城市-區域有著一個共同的屬性,那就是中心都市區就業主要以服務業為主,而非製造業,其空間組織則不斷被集聚的跨國公司總部和相應的支持服務網絡化所改變,至於那些製造業和較為低端的生產者服務業則轉移到土地和稅收相對較低的郊區或者邊緣城市(H.V.Savitch,1988)。因此,也可以說經濟全球化也在某種程度造成了一個傾向分散化的城市—區域空間形態和擴展。

綜上所述,不僅城市外部空間結構越來越網絡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也越來越複雜,全球化、信息化、區域化等各種因素作用於城市,集聚與擴散並存,因此,必須要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才能準確判斷城市發展走向。

四、現有相關理論評述

人口遷移理論解釋了“人口為什麼遷移”“人口往哪裏遷移”“人口遷移有什麼影響”的問題,不僅揭示了人口的個體遷移機製,也對人口的整體遷移規律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但是這些模型本身設定了很多跟空間有關的經濟社會變量,對於不同空間上的這些變量如何變化沒有做進一步研究。區域經濟相關理論研究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解釋了“哪些地區經濟發展條件較好”和“區域經濟結構如何演變”的問題。城市地理相關理論研究了城市經濟發展與空間組織結構的關係,解釋了“城市規模效益如何變化”“城市群體結構如何演變”和“城市內部結構如何組織”的問題。因此,隻要將三者結合,從人口—經濟—區域的角度出發,建立一個專門針對快速城市化地區的人口空間演變模型,就能解釋該類地區內部人口空間演變的規律和機製。

第二節 理論分析框架

一、理論構建思路

本書的邏輯分析框架是:先根據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發展理論,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區在特定背景下的,其區域經濟空間演變的過程和格局具體如何?再基於區域經濟空間的這種演變過程和格局,根據人口遷移理論,分析人口在區域空間內部的遷移流向,進而分析該區域內部不同地域的人口增長情況,最後判斷整個研究區域的區際人口空間形態演變特征及趨勢。同理,根據城市地理學中的相關理論和人口遷移理論,也可以得出研究區域中的某個城市的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特征及趨勢。區域尺度和城鄉尺度的人口空間演變規律相結合,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完整的人口空間演變理論。

圖2-1 本書的理論構建思路

二、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增長和遷移規律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後文的人口空間演變規律,我們要先對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增長和遷移規律做一個前置性分析。

1.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圖2-2 人口增長方式轉變與人口遷移的階段性變化

人口自然增長率逐漸下降,以人口機械增長率為主。一個區域的人口增長,主要源於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前者可由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得到的淨自然增長率表示;後者實際上是人口遷移率。城市化的曆史進程是工業化進程的產物,產業和城市的結合,才催生了人口由鄉村遷往城市的城市化進程。而城市化的發展會影響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觀念,導致離婚率上升,出生率下降,等等。即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先增加而後減小,到城市化發展中級階段以後,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並保持在低水平。與此同時,由於科技進步和交通通信設施的發展,人口遷移變得越來越容易;而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等又使得人口遷移越來越頻繁。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遷移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為區域和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對於我國而言,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20世紀90年代以後人口淨自然增長趨緩,人口遷移已成為快速城市化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2.人口遷移的空間類型

圖2-3 人口遷移的尺度劃分

除了區內人口遷移外,跨區域人口遷移越來越普遍。人口遷移可細分為跨區域的外部遷入、區域內的城際遷移和城市內部的鄉城遷移。假設區域內部存在A, B……N城市地區,A城市地區麵積較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規模最大,是區域的中心城市,那麼根據人口遷移的引力理論,它對於人口的吸納能力也較強;而B城市地區麵積較小,較A城市地區而言經濟發展落後,人口規模較小,是區域的一般城市,相應地它吸納人口的能力就相對小一些。在快速城市化階段,區域內的鄉村地區人口會源源不斷地遷移到城市地區,一般來說,城市A由於集聚力比較強,除了吸引本區域的鄉村人口外,還會吸引一部分城市B……N的人口。除此之外,在整個區域層麵上,由於本區域經濟比較發達,人口還會從其他區域遷移到該區域。也就是說,城市A, B……N及鄉村地區的人口變動將受到跨區域的外部遷入、區域內的城際遷移和城市內部的鄉城遷移的共同作用。需要補充的是,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一定的逆流,比如城市向郊區遷移的人口郊區化現象,以及由大城市向鄉村和小城市遷移的逆城市化現象。

3.人口遷移的作用機製

人口空間演變的直接體現是各種地域類型人口規模的此消彼長,或者是城市人口增長數量大小的相對差異,在人口自然增長率大致相同的條件,各地域的人口增長主要取決於人口遷移情況。

人口遷移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它取決於外部動力、內部動力兩個方麵,外部動力是指區域差異,內在動力是指個體差異。外部動力是指引起人口遷移的外部條件,歸根到底是區域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產生的區域差異,這一差異促使人口集聚區與擴散區、人口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產生遷移勢能差,這一勢能差的強度決定了人口增長量與遷移量;內部動力從遷移者個人或者家庭的角度對遷移動機進行分析,遷移活動是遷移者的個體行為,是經過個體遷移決策過程而形成的,而這種決策過程主要與遷移者個體差異有關,如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生命周期等。內部因素對於個人或者家庭遷移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若以區域和城市為研究單元,根據大數統計學原理,可以忽略個體差異,隻考慮區域差異。除此之外,政府的人口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可能會加速或者阻礙人口遷移的發生。

區域差異是指遷出地和遷入地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分別對人口遷移形成一種推力和拉力。對於人口遷移而言,無論是二元經濟結構(兩個部門理論)還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其研究前提都承認經濟差異是導致人口遷移的重要動因。二元經濟結構認為工業部門和農村部門的收入差異,是引起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的主要因素;新古典經濟學則認為人口遷移歸因於勞動供求的地區差異,經濟發達的地區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將促使落後地區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係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他首次劃分了影響遷移的因素,並把它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麵。他認為,前者是消極因素,包括較差的居住環境、失業和不公平的政治待遇等,因為這些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後者是積極因素,主要是指更高的收入,因為這些因素吸引懷著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氣候條件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

影響遷入地拉力大小的因素可進一步劃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人文兩大類。自然條件是人類生活的自然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條件,良好的氣候、地質、水文條件關係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活,礦產資源是人類開展工業生產、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而土地資源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作用,在農業社會時代,它是人類耕作的對象,在工業化時代,它是城市人口建造房屋、工廠和公園的空間載體,實際上目前我國城市土地資源情況主要取決於政府的供地政策。人文因素差異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社會和文化背景差異、政治開放程度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麵的差異。一般來說,區域經濟差異是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經濟差異可以理解為區域人口遷移的原動力。李樹茁(1994)對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口遷移進行了計量經濟分析,證實經濟水平與經濟結構的差異越大,純遷移率也越大。

區域經濟差異的大小取決於遷入地與遷出地之間的差異程度。雖然說根據引力原理,區域經濟差異對人口遷移勢能的影響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但是隨著快速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人口遷移的障礙越來越小,距離因素的影響在逐漸減小。如果不考慮距離因素,把人口遷出地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對於以人口遷入為主的快速城市化地區來說,每個地區人口遷入的多寡取決於它在整個區域內部的綜合經濟競爭優勢。實際上,很多自然條件差異也可以歸結為經濟因素,如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最終還是要通過經濟差距來體現,諸如生態災難、地質災害使地區的經濟基礎受到嚴重破壞,這才是自然因素促使人們發生遷移的根本原因(俞路)。距離因素在交通不發達和信息閉塞的年代,對人口遷移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逐漸減弱。

圖2-4 人口遷移的作用機製分析

4.各類人口遷移的階段性分析

圖2-5 各種人口遷移模式的演化趨勢

根據英國地理學家拉文斯坦(1885)和美國人口地理學家澤林斯基(1971)的人口遷移理論,各種人口遷移的遷移人口量都會經曆一個先上升再回落並雙向對流的過程。如果把城市化階段劃分為4個階段,階段1是快速城市化之前的準備階段,階段2是城市化的加速期,階段3是城市化的減速期,階段4是城市化的成熟期。那麼,對於最普遍的由鄉村向城市的人口遷移來說,它的人口遷移量將在階段2初期開始快速上升,在階段2末或者階段3初達到頂峰,之後逐漸下降;實際上,從階段3開始,還會出現從城市向鄉村的逆向人口遷移流,並在階段4中期之後逐漸穩定下來,與正向遷移流互相抵消。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特殊的人口遷移流:一是小城市或一般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遷移流;二是落後地區到發達地區的跨區域人口遷移流。它與傳統的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隻不過時間節點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遷移流起飛點要稍稍滯後於城市內部的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流,這主要是受距離影響,以及隻有小城市集聚到一定規模之後才會有較多的人口基數催生小城市向大城市的人口遷移;同時,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的人口遷移的起飛點又滯後於區域內部的城際人口遷移。

三、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區域人口空間演變模式

區域人口空間演變主要是從整個區域尺度上,研究首位城市、一般城市與其他非都市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流動、人口增長率相對高低及人口分布形態上的變化,對區域人口空間演變規律形成一個整體認識。

1.區域人口空間演變背景

為了更模型化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區域人口空間演變的一般規律,本書做出如下假定:

(1)均質平原上存在大城市、一般城市和鄉村地區3類地域實體,初期隻有一個大城市,幾個一般城市,其餘地區是廣大的鄉村(也可能包括一些小城鎮,但是整體上農村色彩濃厚)。

(2)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自然增長對區域內部各地域實體人口增長的貢獻率十分微小幾乎為零,人口遷移是引起區域人口增長的唯一方式。

(3)一般城市化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較低,根據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區域總體上處於極化階段。

(4)快速城市化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較高,根據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區域本身開始從極化向擴散階段過渡,但是在更大尺度上,所在國家仍處在極化階段,該區域屬於核心區域,與其他邊緣區域的經濟差異在不斷擴大。

2.區域人口遷移空間模式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較低,受區域交通條件的限製,人口遷移以區內遷移為主,區域外人口遷移很少,忽略不計;在區內人口遷移中,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從鄉村遷往城市,這主要是因為城市經濟發展要遠快於鄉村,人均收入水平較高,且有較多的就業崗位,而鄉村正好由於生產力的提高釋放了很多剩餘勞動力。

區內人口遷移具體來說又分為三種:一是鄉村地區遷往大城市,二是鄉村地區遷往一般城市,三是由於在發展初期,大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要高於一般城市,經濟發展要快於一般城市,文化和社會生活條件也較好,對一般城市的人口也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還有一部分遷移人口是一般城市遷往大城市。

(2)快速城市化地區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國家戶口政策的放鬆,人口流動更加便利,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影響,總人口遷移中除了區內人口遷移外,跨區域人口遷移也越來越頻繁,對區域內各地域實際的人口增長具有較大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從全國或者更大尺度上看,本地區是核心地區,其他落後地區是邊緣地區,相對於區域外的落後地區而言,本地區在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方麵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跨區域人口遷移實際上以區域外人口向本區域的遷移為主。

在區內人口遷移中,除了鄉村地區人口繼續向大城市和一般城市遷移外,一般城市和大城市之間可能有雙向互遷移的趨勢。這是由於隨著大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內部擁堵加劇,生活環境變差,集聚不經濟開始顯現,於是有一部分人開始前往一般城市居住。

在區外人口遷移中,大城市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上的優勢,是區域外人口遷移的首選,但是競爭會比較激烈;一般城市作為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城市,就業崗位較多,同時競爭沒有大城市激烈,也吸引了較多的區域外遷移人口;另外,由於本地區的鄉村地區相比區域外的落後地區而言,仍然比較先進,因此,也有一部分來自落後地區的沒有技能的勞動力可能會前往鄉村地區,從事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3.區域人口增長速度分布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區域外人口的遷入量較小,而區域內部人口遷移流的大方向是從鄉村到城市,且首選是大城市,其次是一般城市,因此,在假設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低且基本相等的條件下,區域內三大類地域實體人口增長主要受人口遷移影響,速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大城市、一般城市和鄉村地區,其中鄉村地區由於是唯一的人口遷出地區,人口實際上是負增長。

(2)快速城市化地區

跨區域人口遷移和區域內人口遷移共同起作用。就區內人口遷移而言,雖然人口遷移的大方向依舊是從鄉村到城市,鄉村地區的本地人口繼續減少,但是由於大城市和一般城市之間出現了人口雙向互遷移的現象,所以大城市在吸引區域內總遷移人口方麵有所減少。

就跨區域人口遷移來說,大城市相比一般城市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但是大城市規模較大,生活成本非常高,競爭也非常的激烈,這使得很多區域外遷移人口轉向一般城市,特別是一般城市中的區域次中心城市;一般城市顯然又高於鄉村地區,但是鄉村也有一定人口遷入。因此三大類地域實體在吸引區外遷移人口方麵的位序是:大城市和一般城市基本持平,兩者高於鄉村地區。

綜合來看,雖然區域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但是由於區外人口遷入的影響,鄉村地區的人口開始從減少走向增長,大城市仍舊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增長速度,而一般城市由於區外人口的大量遷入,它的人口增長速度相對前一個階段有了大大提高。

4.區域人口空間格局演變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鄉村地區和一般城市人口的遷入,大城市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增長速度,人口規模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也有一定幅度擴大,不過擴大幅度較小;而鄉村地區由於人口是負增長狀態,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都在降低,地域範圍也在縮小。因此,區域人口分布總體上是大城市集中,鄉村在不斷退化,區域不平衡程度進一步加劇(圖2-6)。

圖2-6 區域人口空間演變的一般模式

(2)快速城市化地區

由於區外和區內人口遷移的共同作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長非常快,特別是中小城市由於受到區外人口大量遷入的影響,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都快速增長,有些發展條件較好或臨近大都市的中小城市甚至成長為區域的次中心城市,而鄉村地區由於區域外人口的遷入,人口集聚開始加速,在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區位,甚至發育了一批新的中小城鎮。在城市體係方麵,一般城市的快速成長,甚至是區域次中心城市的出現,使得區域城市體係很可能出現扁平化、網絡化的特征。在空間形態方麵,由於大量新的中小城鎮的發育和壯大,區域城市密度將更加密集,內部聯係也更加密切,極有可能形成一個城市群和大都市帶(圖2-6)。

四、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城鄉人口空間演變模式

城市人口空間演變主要是從區域內的城市尺度上,研究城市中心區、郊區與外圍鄉村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流動、人口增長率相對高低及人口分布形態上的變化,進一步深入對人口空間演變規律的認識。

1.城市人口空間演變背景

為了更模型化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一般規律,本書做出如下假定:

(1)均質平原上存在一個大城市,初期城區麵積較小,但人口密度很高,郊區也很小,人口密度中等,除此之外是廣大的鄉村地區(也可能包括一些小城鎮,但是整體上農村色彩濃厚)。

(2)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自然增長對區域內部各地域實際人口增長的貢獻率十分微小幾乎為零,人口遷移是引起區域人口增長的唯一方式。

(3)一般城市化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模較低,城市仍處於向心集聚階段。

(4)快速城市化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模有了一定提高,郊區的發展也比較快,開始從集聚向擴散階段過渡。另外,就大的尺度而言,本城市作為經濟先行地區,在全國的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與落後地區的差距還處於擴大狀態。

2.城鄉人口遷移空間模式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較低,受交通條件的限製,人口遷移以城市影響區內遷移為主,城市影響區域外人口遷移很少,忽略不計;在城市影響內人口遷移中,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從鄉村遷往城市,這主要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要遠快於鄉村地區,城鄉差異在不斷擴大,吸引鄉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

城鄉人口遷移具有來說又分為三種:一是鄉村遷往城區,二是郊區遷往城區,三是由於郊區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比鄉村好,對鄉村的人口也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還有一部分遷移人口是鄉村遷往郊區。

(2)快速城市化地區

城市人口規模和集聚經濟有了很大提高,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人口流動更加便利,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影響,總人口遷移中除了區內人口遷移外,跨區域人口遷移也越來越頻繁,對城市影響區內各地域圈層的人口增長具有較大的影響。需要補充的是,由於大城市相對於其他非都市地區而言,在城市生活水平和配套環境方麵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跨城市人口遷移實際上主要是非都市地區人口向大都市地區的遷移。

在城市影響區內人口遷移中,除了鄉村地區人口繼續向城區和郊區遷移外,城區和郊區之間出現了雙向互遷移的趨勢,這是由於隨著大城市規模的擴大,中心區擁堵加劇,生活環境變差,集聚不經濟開始顯現,再加上舊城改造等影響,於是有一部分人開始前往郊區居住和就業。

在區外人口遷移中,城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上的優勢,是城市影響區域外人口遷移的首選,但是競爭會比較激烈;郊區作為開發區的主要分布地,就業崗位較多,同時房價較低,競爭沒有城區激烈,也吸引了較多的城市影響區域外遷移人口;另外,由於大城市的鄉村地區相比本城市之外的落後地區而言,仍然比較先進,因此,也有一部分來自落後地區的沒有技能的勞動力可能會前往鄉村地區,從事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3.城鄉人口增長速度分布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沒有城市影響區域外人口的遷入,而城市影響區內人口遷移流的大方向是從鄉村到城市,且首選是城區,其次是郊區,因此,在假設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低且基本相等的條件下,城市內部三大圈層人口增長主要受人口遷移影響,速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城區、郊區和鄉村,其中鄉村由於是城市影響區內唯一的人口遷出地,人口實際上是負增長。

(2)快速城市化地區

跨區域人口遷移和區域內人口遷移共同起作用。就城市影響區內人口遷移而言,雖然人口遷移的大方向依舊是從鄉村到城市,但是由於郊區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且離鄉村地區較近,在吸引區內遷移人口方麵,很可能超過城區。另外,城區和郊區之間可能有人口雙向互遷移的現象,兩種因素疊加使得城區在吸引城市影響區內總遷移人口方麵有所減少。如果城區外遷人口量比較大,城區本地人口很可能會減少很多,即所謂的人口郊區化。

就城市影響區外人口遷移來說,城區相比郊區一般來說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考慮到城區的生活成本遠高於郊區,因而很多外來人口選擇郊區;而郊區顯然又高於鄉村,因此三大地域圈層在吸引城市影響區外遷移人口方麵的位序是:城區與郊區基本持平,兩者均高於鄉村。

綜合來看,雖然區域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但是由於城市影響區外人口遷入的影響,鄉村地區的人口開始從減少走向增長;城區人口由於有一定的外來人口的補充,也可能有緩慢的增長;而郊區由於區外人口的大量遷入,它的人口增長速度相對前一個階段有了大大提高,由於郊區地域麵積較大,它的人口規模可能會超過城區,成為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區域。

4.城市人口空間格局演變

(1)一般城市化地區

由於鄉村和郊區人口的遷入,城區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密度依舊顯著高於其他地區;郊區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也有一定幅度增長,不過增長幅度不大;而鄉村地區由於人口是負增長狀態,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都在降低,地域範圍也在縮小。

(2)快速城市化地區

由於城市影響區外和城市影響區內人口遷移的共同作用,城區和郊區的人口增長非常快,特別是郊區由於受到區外人口大量遷入的影響,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都快速增長,臨近城區的近郊區可能與城區連成一片,成為新的城區,而遠郊區中原有的行政駐地、開發區和新城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人口集聚非常明顯,有些甚至發育成為城市外圍新的人口集聚中心;而鄉村地區由於城市影響區域外人口的遷入,再鄉村內部本地城市化的影響,在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區位,也可能發育了一批新的中小城鎮。就城鄉關係而言,由於城市高密度人口空間的擴展,以及郊區新城的成長,再加上鄉村地區小城鎮的發育,整個地區進入大都市化階段,也幾乎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如果城市影響區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甚至把其他城市也納入進來,就可能共同組成更大的都市圈(圖2-7)。

圖2-7 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一般模式

五、快速城市化地區的人口空間演變影響機製

人口空間演變是區域和城鄉經濟和社會空間格局演化的一種體現。背後的影響機製非常複雜,不僅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還取決於個體決策因素,甚至受外部大環境因素影響,每個人口空間演變事件都可以看作一係列作用主體共同影響的結果。下文將按照宏觀背景和作用主體的不同,把影響區域和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因素分為三大類:

1.市場力因素

市場力是指直接作用於人口遷移和空間演變的內在驅動因素。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和投資的不斷增加,地區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會加速提升,產業結構將逐漸以二三產業為主,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吸引鄉村地區人口的遷入。市場力影響人口空間演變的因素有:曆史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集聚經濟和區域發展階段等。

(1)曆史基礎

不管是人口遷移還是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原有的曆史基礎。根據人口容量理論,一個地區的資源條件越好,經濟越發達,就可以容納越多的人口;相反,如果一個地區缺乏資源,經濟又比較落後,自然就不能承載過多的人口。在理論上,人口分布應該盡力接近於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但是由於人口增長不一定完全跟經濟同步,這就造成有的地區承載了過多的人口,而另外一個地區人口分布不足,在這種狀態下,人口就會通過遷移的方式實現平衡。對於我國來說,在計劃經濟時代,曾經將東部地區居民向西部遷移,以圖緩解東部地區糧食不足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雖然東部地區人口分布已經比較密集,但是相對於它的經濟承載能力來說,兩者的比值要好於中西部地區,這也導致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是從中部、西部、北部不斷向東部、南部地區集聚,這種趨勢很可能還會延續較長時間,直至人口和經濟在某一個時點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2)區位條件

在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域之間會形成一些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和拉大會引發人口遷移。經濟差異是地域差異的一種,而經濟差異與區位條件密切相關。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區位條件好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礎設施條件好壞。基礎設施能夠創造正的外部性,對於那些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如港口、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設施等,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較強作用,導致規模經濟和投資回報率的增長,吸引更多企業入駐,進而加快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其可以比其他地區容納更多的人口,並吸引其他落後地區人口的流入。對於城鄉尺度而言,城市較好的就業條件和完備的科教文衛公共基礎設施,也是吸引鄉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一種原因。除此之外,資源稟賦差異也是一個重要方麵。比如礦產資源、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需的資源,有了這些資源,才可以支撐更多的人口生產生活。還有一種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資源,它是地區和城市進行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基本載體。土地資源的可供給性和成本也是影響人口集聚的一種重要因素,我國很多大城市中心區人口的外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擁擠或者支付不起房租而被迫遷移。

(3)集聚經濟

在區域和城市的發展中,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固然重要,但是集聚經濟產生的集聚效益也非常重要。首先,城市的出現本身就與集聚經濟有關,根據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集聚不僅可以節省交易成本,而且還有助於技術擴散,形成種種正的外部經濟,而在產業集群理論中,集聚也是一個前提條件,總之,集聚可以提高產業區的競爭力。另外,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集聚一旦形成,由於集聚效益的存在,就會對其他新發展地區形成一個門檻,從而使得集聚本身也成為一個區位因子。隨著區域和城市規模的擴大,這種集聚經濟效益會越來越大,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千萬人集聚在倫敦,使這一千萬人的力量擴大了一千萬倍”。但是過度集聚也會引起內部成員的過度競爭,引起不經濟,比如城市中心區往往人口密度過高,環境較差,降低了它對高收入群體的吸引力,導致部分人開始向郊區擴散。

(4)區域發展階段

根據弗裏德曼的核心-邊緣理論,在區域發展初期,極化效應會促進區域中心快速成長,並成為強有力的核心,區域往往呈極核型空間結構,而伴隨區域增長,擴散效應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促使區域形成更為均衡和複雜的空間結構。20世紀以前,我國沿海三大大都市圈總體處於極化階段,但是新世紀以來,擴散效益開始逐漸體現,大城市周邊地區加快興起。但是就我國三大區域而言,盡管中西部地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總體上還是極化效應占優勢。對於城市來說,在城市化發展初期,人口往往向市中心集聚,郊區的人口會有所下降;但是當城市化發展到成熟階段,中心區人口開始外遷,郊區人口開始增長。這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實證研究中已得到很好體現。

2.政府力因素

政府力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為了某種政治目的的需要,通過手中掌握的權力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人口遷移和空間演變的方式。政府力影響人口空間演變的方式主要有:人口政策、經濟製度、區域政策和發展規劃等。

(1)人口政策

政策指政府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時期的路線而製定的行動準則。人口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據本國人口增長過快或人口停止增長乃至出現負增長而采取的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國家,因本國人口發展的情況不同,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個國家的人口政策還會隨著本國人口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政策所涵括的內容和目標日益增多,政策因素對於人口的空間變動影響很大。對於眾多人口政策而言,控製人口增長的政策在人口發展中一直占據重要的地位。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曆史上采取了眾多的人口政策,對於區域人口增長與遷移的空間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計劃生育政策、戶籍管理政策等,尤其是戶籍製度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時至今日,依然成為影響我國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絆腳石。但是無可否認,我國已經開始逐漸放鬆戶籍製度,人口遷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越來越合理。

(2)經濟製度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的中央政府負責全國投資和城市建設管理,國有企業是直接投資主體,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中央政府的戰略導向,不一定完全根據經濟區位原理。比如“一五”至“三五”期間,從國防需要和區域平衡的角度出發,國家大力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三線”建設等,加大國家對這些區域的投資比例,使得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此背景下,沿海地區人口具有向內陸遷移的趨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經濟製度,中央政府在經濟建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外資和民營資本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主導力量,並且逐漸放鬆了投資審批製度,地方政府對社會經濟事務的管理權和積極性加大,各地得以逐漸擺脫中央政府的權力束縛。在市場逐利原則的驅動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憑借自身的原有經濟基礎和區位條件優勢,經濟發展迅速重新崛起,再次拉大了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從而吸引內陸地區人口向沿海地區遷移,也就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遷移反轉”。

(3)區域政策

區域政策是指國家和地方政府根據區域類型製定差別化的導向政策,從而加快某些鼓勵性區域的發展,壓製屬於限製性區域的發展。如我國為了推動地區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決定開放沿海14個城市,後又在各個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政策性區域,這些是國家和各級政府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幹預措施,並間接影響了一個地區的人口遷移和增長。政策性區域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區際尺度上,對城市內部人口變動也有很大影響。如開發區一般位於城市郊區,土地處於高值低價的狀態,又處於區域性幹道和城市道路的結合部,使其成為外資企業集聚最為活躍的區域。為了增強開發區的發展活力,地方政府投入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推動開發區的發展,甚至把城區內部企業外遷安置在開發區,使之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開發區在集聚各類城市要素的同時,它所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也促使了大量外來人口遷入,促進了郊區的興起。

(4)發展規劃

雖然通過行政體製改革,政府減少了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具體事務的幹預和控製,但是卻以另外一些方式加強了宏觀引導。毫無疑問,規劃在這些手段中間是舉足輕重的,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城市規劃及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等在內的一係列規劃深深影響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節奏和人口集聚方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通過製定區域規劃,如長三角區域規劃、江蘇沿海開發規劃、蘇南地區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等,加快這些戰略區域的發展,並引導區域內部空間結構優化。對於城市尺度而言,城市政府通過製定城市規劃,加快新城區、新市區和衛星城的發展,鼓勵人口向郊區集聚;還有通過舊城改造、打造城中CBD等方式,推動城市退二進三,促進製造業向郊區集聚,帶動外圍地區發展,促進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優化。

3.外部力因素

外部力是因為係統邊界擴大或前提變更而受到的直接或者間接改變區域人口空間布局的外部因素。外部力影響人口空間演變的因素主要有:技術進步、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等。

(1)技術進步

科技進步對於區域人口空間變動的影響體現在交通運輸和通信技術的提高方麵。技術進步改變了區域的交通運輸格局,提高了區域的交通可達性,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係,這就使得人口流動愈加方便。在城市內部,交通的快速發展縮短了中心城區與郊區的距離,促進了郊區人口的集聚。美國城市史學家約翰在評價西方郊區化過程時,指出:“當代郊區是汽車的產物,如果沒有汽車,就沒有郊區化。”在城市之間,拉進了城市與人的距離,加快了區域人口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因此,如美國一樣的西方國家被稱為“坐在車輪上的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等信息化浪潮的衝擊下,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極大改變,削弱了人口集聚的動力,信息技術打破了以往的郊區、鄉下的封閉狀態,使得人們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獲取信息。

(2)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競爭力將更多取決於它在全球分工體係中的地位和對外聯係的便利程度。全球城市及周邊區域可以借助自身的區位優勢,吸引大量外資和跨國公司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外資的進入還能推動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而貿易的發展反過來會擴大需求,進而使企業擴大規模,增加就業崗位,因而又吸引並容納更多的勞動力。特別重要的是,跨國公司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技術裝備,從而形成“乘數”效應,跨越式提升本地生產力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政策將80%以上的外來投資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地經濟特區和開發區,與之相一致的則是大量勞動力向東南沿海遷移,民工潮流向這些地區。因此,全球化可以通過影響資本、技術和貿易的流向,來改變區域人口流動方向,間接影響區域人口空間格局演變方向和強度。

(3)區域一體化

區域一體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共同抗禦外部競爭城市間往往會結成聯盟,減少區域內部競爭。區域一體化已成為優化區域分工與協作、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隨著生產、分工的全球化和區域大市場的逐漸形成,區域一體化進程必將打破行政壁壘,減少市場運作的障礙,促使人口等生產要素自由、無障礙地流動。同時,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將加強城市間的聯係,城市間由競爭關係走向合作,通過合理分工與區域協作,實現人口分布與產業分布相協調,促使區域人口空間分布更加均衡。

總體來看,市場機製是人口空間優化配置的基礎,也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潛能的基礎性機製,人口由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和流動,是開放條件下市場規律對人力資源配置起作用的必然結果。然而市場機製的發揮受到政府力、外部力的影響,它們可以加速或改變人口遷移和空間演變的節奏和方向。

第三節 小結

本章是區域和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基礎理論研究,分析了人口變動規律及趨勢,進而構建了針對快速城市化地區人口空間演變的模型,並對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區域和城市人口空間演變過程規律及影響機製進行了分析。

(1)隨著城市化發展和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自然增長對於區域人口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弱,人口遷移成為推動區域人口增長與空間變動的核心要素。對於快速城市化地區來說,不僅區域內鄉城、城際人口遷移的速度會加快,而且區域外人口遷移會越來越頻繁,必須要綜合運用人口地理學理論、區域經濟學理論和城市地理學理論,搞清楚各種人口遷移流的作用機製和演變規律,並分析它們對區域和城市人口空間演變的影響。

(2)區域人口空間演變的直接體現是區域人口分布格局及城鎮體係的變化,實際上取決於各個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的數量大小,推動因素是各個城市人口淨遷入量的相對變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區域人口會先向大城市集聚,然後逐漸下降集聚重心,城市體係結構趨於複雜化,最終進一步發展成城市群、城市連綿帶。

(3)城市人口空間演變不僅僅是城市人口數量的增長和鄉村人口數量的減少上,還體現在城市人口在空間布局上的集聚與擴散,推動因素是不同圈層人口遷移量的相對變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快速城市化地區的鄉村人口先以向心集聚為主,在中心區人口接近飽和後,郊區成為人口增長的重點區域,高密度人口空間不斷向外擴展,最終形成一個都市區甚至大都市圈。

(4)影響人口遷移的作用機製非常複雜,有自然環境因素,也有人文社會因素。按照作用主體的不同,最終可以歸納三類,分別是:市場力、政府力、外部力。總體來看,市場力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作用因素,但國家政府的政策和經濟全球化等作用,也可以通過市場機製來間接影響區域人口遷移和空間格局演變的節奏和方向,並且往往不可忽視,它們很可能會改變原有的演變方向和強度。

第三章 實證區域與數據說明

本章將先說明選擇蘇南地區和南京市進行實證研究的理由,然後再介紹實證區域人口空間演變概況,最後介紹本次實證研究中采用的數據及數據處理過程與方法。

第一節 實證區域的選擇

一、蘇南地區

江蘇省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顯,南北差異較大。其中,蘇南地區曆史上一直是我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區內地勢平緩,河湖密布,城鎮發達,是江蘇最大的“優勢板塊”。蘇南地區作為長三角最核心區域,20世紀80年代開市場體製改革之先河,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創造了全國聞名的“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泉州模式”“耿車模式”一起,被費孝通先生稱為中國區域發展四大樣板,給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示範作用;90年代初,中央決定開發上海浦東以後,長三角地區成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區域,蘇南五市依托臨近上海的區位優勢,設立了一大批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政策性區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區域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態勢,再次升華了“蘇南模式”。與此同時,蘇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也快速提升,2004年蘇州市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GDP排名中躍居全國第四位,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2009年,全國百強縣(市)排名中,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並列第一,吳江第五,太倉第七,宜興第九。可以說,蘇南地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影響力的區域板塊之一。

蘇南地區在城市化和人口轉移方麵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鄉鎮企業時代,蘇南地區通過農村工業化釋放了傳統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勞動力以就地轉移的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外資經濟時代,蘇南地區依托原有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通過產城結合、行政區劃調整等方式,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吸引了大量來自蘇北、安徽、四川、河南等省和地區的流動人口,全省90%的流動人口彙集在這一區域,人口集聚態勢非常強烈,並且還沒有減弱的趨勢。截至2010年年底,五市常住人口達3254萬人,比1990年增加1200萬人,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為1.3∶1。城市化速度和水平也遠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城市化率達到70%,比1990年高出25個百分點,是名副其實的快速城市化地區。作為江蘇乃至全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蘇南地區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不僅使原有大中城市人口規模快速擴大,還湧現了一大批新的中小城市,甚至部分鄉村地區也處於人口增長狀態,幾乎形成城市化連綿帶,成為我國城鎮分布最密集地區之一。基於蘇南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麵的巨大成就和對全國的示範帶動作用,最近它被國務院列為我國第一個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因此,本書擬以蘇南地區為例,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區在區域尺度層麵的人口空間格局演變規律和機製。

二、南京市

南京是副省級城市和江蘇省省會,蘇南地區最大的城市,長三角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市,是國家重要的政治、軍事、科教、文化、工業和金融商業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曆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南京地處江蘇省西南和長三角的最西端,東距上海市300餘公裏,西鄰安徽省,交通發達,是長三角承東啟西的國家中心城市和門戶城市。南京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裏,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裏,轄區總麵積6598平方千米,市區麵積4844平方千米,建成區麵積513平方公裏。2010年,轄玄武、白下、鼓樓、建鄴、秦淮、下關、雨花台、棲霞、江寧、六合、浦口11區和溧水、高淳2個縣。

改革開放後,由於南京經濟以國有企業為主,相較於以外資和私人民營企業為主的蘇州、無錫等蘇南其他城市,經濟發展較為滯後。但是相較於南京市周邊的安徽省和蘇北地區來說,南京仍然是當仁不讓的區域中心和經濟增長極。在城市建設方麵,近二十年南京通過編製三次城市規劃和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不僅吸引了大量本省的城市化人口,也吸引了很多安徽等地的外省人口,人口規模隨著南京城市競爭力整體水平的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的日益強化而不斷擴大,各類人才的集聚和城鄉人口的流動加快,全市常住人口數量適度增長,城市化水平不斷快速提高。截至2010年年底,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超8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7.94%;市區非農業戶籍人口510.59萬人,居全國第8位,江蘇省第1位。南京人口居住相當集中,人口密度大,2010年年底,全市人口密度超過1215人/平方公裏,列上海、廣州、北京之後的全國第四位,是快速城市化地區中比較典型的大城市。因此,本書擬以南京市為例,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區在城市尺度的人口空間格局演變規律和機製。

第二節 蘇南地區發展概況

一、蘇南地區城市化曆程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創造了一種富有地方色彩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即“蘇南模式”,它與“溫州模式”“泉州模式”“耿車模式”並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樣板。在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蘇南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快速推動,形成了同樣具有特色的“蘇南城市化模式”。具體如下:

1.第一階段:農村小城鎮化及人口就地轉移

“蘇南模式”是學術界對江蘇蘇、錫、常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它反映了在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迅速發展,剩餘勞動力轉移得以實現,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其示範效應曾惠及全國農村經濟製度和經濟結構轉變。伴隨鄉鎮企業崛起的蘇南農村小城鎮化構成了“蘇南模式”城市化的最初實踐。

這個階段蘇南城市化的典型特點是人口就地轉移。費孝通先生認為,由於來自體製方麵的約束,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順利地實現從農村轉向城市,然而,由於蘇南地區小城鎮相對密集,距離較近,交通十分方便,因此出現大量在農村居住,到小城鎮務工的“兩棲人口”。同時,受小城鎮集聚經濟吸引,許多鄉鎮企業依傍小城鎮建廠,農村工業向小城鎮集中。在農村工業化背景下,作為鄉鎮企業空間載體的小城鎮迅速成長。小城鎮位於城鄉結合部,是大中城市與農村聯係的紐帶;小城鎮也坐落於農村地區,與農業關係密切,是農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功能顯著。由於鄉鎮工業帶動,小城鎮對勞動力需求快速增長,吸收和消化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起著“蓄水池”的作用。蘇南小城鎮化實踐不僅合理使用了農村勞動力,而且大大減輕了大中城市的人口壓力,在帶動蘇南城市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開辟了中國城鄉二元格局下城市化發展的新路。

2.第二階段:向企業城市化、城鎮城市化提升

蘇南農民依托鄉鎮企業的機製優勢成功發動農村工業化,以農村城鎮化創舉,一舉實現農業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但是,這種特定時空背景下鄉村工業的機製優勢具有相對性,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進展,鄉鎮企業運行機製從相對優勢逐步轉為相對劣勢,建基其上的蘇南農村小城鎮化也無可避免暴露出許多的新問題。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愈是深入,經曆了最初成功實踐的“蘇南模式”城市化就愈需要主動調整,在自我揚棄之中分階段演進。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出現的經營受挫和財務狀況惡化造成蘇南鄉鎮企業資產不斷“縮水”,強化了對企業現有產權製度進行重大調整的迫切性。鄉鎮政府為減輕或擺脫責任以降低權利行使成本,也積極支持鄉鎮企業產權改革,其結果是鄉鎮政府退出鄉鎮企業。與鄉鎮企業改革相呼應,國家開始逐步取消戶籍限製,農民可以進城投資辦廠、居住和生活。鄉鎮企業改製完成後,企業卸去了為社區提供福利保障的包袱;原鄉企職工兼業性的就業特點,簡化了企業對原職工下崗安置的工作;一般而言,小城鎮沒有齊備的生產要素和現代化設施,因而不足以成為現代企業進入競爭社會的良好載體。在鄉鎮,不僅企業小規模化,城鎮也不易做大規模。基於追求最有利創業條件的驅動,改製後的企業展開新一輪要素組合:對內精簡人員;對外重新布局。前者意味著大量原鄉企職工重返鄉土,直接導致小城鎮地區人口負增長;後者意味著散布在鄉鎮的中小企業不斷向城市和重點城鎮集中。

企業城市化通過鄉村企業之間、鄉村企業和城市企業之間要素重組與資產整合,將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由於企業能提供財稅、增加就業、促進消費、帶動城市建設,各大中城市開始紛紛設立工業園區,吸引鄉鎮企業入駐。企業城市化對所在城市有巨大能動作用,生產集中和規模擴大,為第三產業贏得快速增長的空間。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80%以上的勞動力可在服務業找到工作(文貫中,2000)。城市越大,服務部門在總就業量中所占的比重也越大,相應為農業勞動力重新向城市流動提供了機會。在企業城市化的帶動下,農村剩餘人口開始流向城市,蘇南進入城鎮城市化階段,大城市人口規模不斷壯大,逐漸發揮著“增長極”的作用。

3.第三階段:主動融入“長三角”,發展城市群,推動區域城市化

20世紀90年代,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同時,來華外資投向出現新趨勢,即首先進入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然後沿江自東往西推進。這種情況下,上海調整發展戰略,集中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通信產品、新材料和微電子等高科技產業。蘇南地區及時搶抓機遇,南京及蘇、錫、常建立了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張家港建成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保稅區;中、新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也在蘇州建成。開發區建設,呼應了浦東開發,快速引進一批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或勞動密集的產業,成為蘇南城市主導產業,並且在嫁接改造的基礎上形成了普通電子產品、家電製造、輕紡和通信產品配套等專業化生產,進一步提高了蘇南與上海都市區經濟的產業耦合與集聚化程度。蘇南各市主動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體係,在與大城市經濟互動中加深融合。

另外,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蘇南各市開始加強城市間合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試圖塑造新的壟斷競爭優勢。一是,加強城市間技術互補。按照雅各布的城市孵化器假說,新技術和新產業理想的孵化基地應該是大城市,高新技術呈輻射狀擴散和轉移,很自然地在地域上鄰近的城市之間形成互補性技術關聯。二是,加強城市間產業配套。從曆史角度看,產業升級與創新總是伴隨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科技創新又反過來對城市化的產業配套功能提出新要求,一方麵,產業鏈的形成不可能局限於某一地區、某一城市來完成,新技術在城市間轉移、擴散,結合不同城市自身特點和相對優勢,發展技術和產業分工。同類或不同類產品按其在產業鏈上所處的不同位置進行配套。另一方麵,產業基於技術便利而在空間上集聚形成跨城市產業帶,相應會增加對城市的公共設施和金融、保險、信息、技術谘詢等服務業配套需求。三是,加強城市間要素配置。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跨越式成長的特征,能夠在短期內快速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數量的產業群或產業帶。產業發展會產生超出單個城市供給能力的要素需求,特別是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增密了城市人口,提高了交易的地理集中度和交易的效率,促進分工和城市規模擴大。

總之,高新技術及其創新在改造傳統產業和形成新興產業中,大量產業在城市集聚,吸引農民進城,擴張城市規模,產業群或產業帶跨城市延伸,通過技術互補、產業配套、要素配置,拓展了市場空間,加強著城市間聯結,在地域上促進相鄰城市集群發展,進而發展成城市帶、城市群,有力地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協調,推動城市化向區域城市化方向發展。

二、蘇南行政區劃調整過程

傳統上的蘇南地區是蘇錫常都市圈,即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2000年,為了更好促進江蘇省經濟發展,江蘇省把南京、鎮江也劃入蘇南範圍,蘇南正式變成了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5個地區。

圖3-1 蘇南五市行政區劃地圖

1.區劃現狀

2010年,蘇南地區共有5個地級市、31個市轄區、12個縣級市、2個縣。其中,南京市轄11個市轄區、2個縣,省政府駐鼓樓區,市政府駐玄武區。無錫市轄6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崇安區。常州市轄5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新北區。蘇州市轄6個市轄區,代管5個縣級市,市政府駐金閶區。鎮江市轄3個市轄區,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京口區。具體見下表。

表3-1 蘇南五市行政區劃現狀(2010年)

2.調整曆史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或更好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蘇南地區曾進行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第一次重大調整是在1983年左右,主要內容是地市合並;(2)第二次重大調整是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主要內容是撤縣設市;(3)第三次重大調整是在2001年前後,主要內容是撤縣設區。具體如下:

◎ 1980年

設立南京市大廠區。

◎ 1983年

撤銷鎮江地區,所屬的高淳、溧水兩縣劃歸南京市;宜興縣劃歸無錫市;金壇、武進、溧陽3縣劃歸常州市;丹徒、丹陽、揚中、句容4縣劃歸鎮江市。

撤銷蘇州地區,所屬的吳縣、吳江、太倉、昆山、沙洲5縣劃歸蘇州市;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

撤銷常熟縣,設立常熟市。

設立鎮江市城區、郊區。

設立蘇州市郊區。

◎ 1984年

鎮江市城區、郊區更名為京口區、潤州區。

◎ 1986年

撤銷常州市廣化區,分別並入鍾樓區、天寧區。

◎ 1987年

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

設立無錫市馬山區。

◎ 1988年

撤銷宜興縣,設立宜興市。

◎ 1989年

撤銷昆山縣,設立昆山市。

◎ 1990年

撤銷溧陽縣,設立溧陽市。

◎ 1992年

撤銷吳江縣,設立吳江市。

◎ 1993年

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

撤銷金壇縣,設立金壇市。

◎ 1995年

撤銷句容縣,設立句容市。

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

撤銷武進縣,設立武進市。

撤銷無錫縣,設立錫山市。

◎ 2000年

將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虎丘區。

撤銷江寧縣,設立南京市江寧區。

撤銷縣級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同時撤銷無錫市馬山區,並將無錫市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撤銷縣級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

◎ 2002年

撤銷縣級武進市,設立常州市武進區。

將常州市郊區更名為新北區。

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

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

撤銷丹徒縣,設立鎮江市丹徒區。

第三節 南京市發展概況

一、南京市城市擴張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人口的集聚,蘇南地區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各大城市的擴張步伐非常快。在行政區劃調整和城市規劃的引導下,城市建成區範圍不斷增大,特別是在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這種特征尤其明顯,具體如下:

1.改革開放初期

1978年11月南京市規劃局成立後,編製了建國後南京第一部得到國家正式批準的具有法規性的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圈層式城鎮群體布局”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南京的建設和發展。1984—1988年是南京城市高速發展期,城牆以外的居住區也在大力建設,且大批國家重點工業、交通等建設項目,如揚子乙烯、金陵石化、南京第二熱電廠、南化磷氨工程、新生圩外貿港陸續建成,同時,整個形成了由西南到東北並開始跨江的沿江建設帶。另外由於“文革”期間下放人員大批返城以及成建製的單位回城,南京的人口劇增,住宅建設也成為重中之重,先後建成瑞金北村、瑞金新村、後宰門、光華東街、鎖金村、南湖新村等一批住宅小區。到1990年,南京江南主城(南京繞城公路以內,長江以南的地區)城市建城區麵積達到128.8平方千米,城市空間結構仍呈同心圓模式,公共中心呈單一格局,新街口商業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加強,工業主要分布在城牆外側,二者之間為居住區、辦公區、大專院校所充填。

圖3-2 南京市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

1992年鄧小平同誌發表南方講話後,南京逐步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軌道。南京重新編製了《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提出都市圈發展理念,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功能,改善了城市結構,突破了基礎設施瓶頸製約,改變了城市麵貌和形象。借1995年舉辦“三城會”等政策推動,長江兩岸沿江束狀交通走廊主發展軸和主城向南的交通幹線次發展軸的城鎮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以主城為核心的都市圈空間格局已基本拉開,並呈江南快於江北,南延快於東進,主城快於外圍城鎮的發展態勢。市區打造多條出城通道,提高主要公路等級,拉開了道路格局和城市空間擴展骨架。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六個城區的麵積由76.3 km2擴大為186.7 km2。外圍城鎮建設用地由70平方千米增長到100平方千米左右。南京市城市空間跳出了老城的範圍,城市開發重心不斷向外轉移,開始逐漸進入外圍大開發的新時代。

圖3-3 南京市第二次城市總體規劃

3.新世紀以來

為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要求,200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組織對原有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適時調整,提出“以長江為主軸,以主城為核心,結構多元,間隔分布,多中心,開敞式”的現代化大都市空間布局。確定南京2010年形成“主城—新市區—新城—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係。即(1)主城1個(包括河西新城區);(2)新市區3個:東山、仙林、浦口;(3)新城7個:雄洲、大廠、新堯、龍潭、板橋、永陽、淳溪(預留橋林、玉帶);(4)重點鎮13個:棲霞、八卦洲、西善橋、湯山、祿口、湖熟、湯泉、竹鎮、八百橋、東屏、白馬、漆橋、椏溪;(5)一般鎮41個:其他建製鎮。

圖3-4 南京市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

隨著沿江發展戰略及跨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迎接十運會,建設新南京”契機的到來,南京實現了建城2480多年來的曆史性突破。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通過“一疏散,三集中”(疏散老城人口,工業向園區集中、建設向新區集中、大學向大學城集中)、“一城三區”(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區、東山新市區和浦口新市區)發展策略的實施,現行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城鎮體係已基本形成。河西新城已經初步發展成為一座集商務、文體、居住、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仙林新市區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南京發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集中體現現代城市文明和綠色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市區;東山新市區已經初步發展成為一個集教育科研、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山水城林為一體的花園式新市區;浦口新市區已經初現一個現代化濱江新市區的雛形。

二、南京市城市地域劃分

大城市通常可以劃分為中心區、近郊區、遠郊區等地域空間,有時還包括一部分鄉村地區,其中除去鄉村以外的城市地域又可稱為都市區。城市外圍或稱外圍區,是與城市中心相對的地域概念,它概指中心區以外的區域,它的空間範圍可大可小,本書認為它包括近郊區、遠郊區和一部分鄉村。地域空間劃分中最難確定的是中心區,中心區的確定應減少任意性,並且能與西方的中心城市概念基本接軌。在中國,應以當地人們概念裏的舊城區或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建成區,或原城牆包圍的地域為好(周一星等,1998; Wei Yehua,2005)。南京擁有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城牆,它所包圍的老城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南京的核心區,是南京人心目中的“城”的地域範圍。因此,本書將南京市城牆以內的老城作為中心區。

圖3-5 南京市地域圈層劃分示意圖

(1)中心區:由於城區內部各區都橫跨城牆,故中心區的確定必須打破現有的區級行政界線,以街區為基本單元進行組織。這樣,中心區就包括了玄武區的新街口、丹鳳街、梅園新村、蘭園、玄武門、後宰門6個街道,白下區的淮海路、洪武路、建康路、瑞金路、五老村、大光路6個街道,秦淮區的夫子廟、雙塘、飲虹園、釣魚台4個街道,建鄴區的朝天宮、止馬營、安品街3個街道,鼓樓區的華僑路、五台山、寧海路、鼓樓、三牌樓、中央門、挹江門、水佐崗、湖南路9個街道,共26個街道,麵積為43.6 km2。

(2)近郊區:參考上輪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主城區的規劃範圍,結合南京市2000年空間利用現狀,近郊區外限是長江和繞城公路,大致與距離市中心新街口10 km的緩衝區相符,包括下關區全部,建鄴區除江心洲鄉以外的所有街道,雨花台區除板橋、西善橋、鐵心橋3個衛星鎮以外的街道,以及鼓樓區的江東、莫愁2個街道,玄武區的鎖金村、玄武湖、紅山、孝陵衛4個街道,白下區的光華路、苜蓿園2個街道,秦淮區的中華門、秦虹、紅花3個街道和棲霞區的邁皋橋街道,麵積為972 km2。

(3)遠郊區:參考上輪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區範圍,遠郊區外限基本上與距離市中心新街口30 km的緩衝區相吻合,包括浦口區的全部,江寧和棲霞兩個區的絕大部分街鎮,六合區南部街鎮,雨花台區的板橋、西善橋、鐵心橋3個街道以及建鄴區的江心洲鄉,麵積約為3000 km2。

第四節 數據來源與計算

人口研究中涉及很多數據來源及人口概念,每個人口概念又有複雜的統計口徑,相互關聯,並且會不斷調整。因此,為了便於閱讀,有必要對數據的來源及統計口徑做一個統一的介紹。

一、主要數據來源

本書實證研究部分的人口數據主要來源於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數據,其中地級市和區縣的人口數據主要來自全國、江蘇省的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而南京市人口數據主要來自南京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及公安局的戶籍管理資料。其他經濟數據則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局及各地級市的社會經濟統計年鑒。

二、人口統計口徑

人口數量是指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有生命的人的個體總和,它反映了人口總體的量的規定性,通常人口數量指的是人口規模。人口數量是人口統計的基礎,掌握準確的人口數量,不僅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的製定,而且對於人口科學的分析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工作中,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有戶籍人口、常住人口等概念。

(1)戶籍人口是我國特有的戶籍製度的產物。所謂戶籍人口,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在經常居住區內的戶口登記機關登記為常住人口的人口數。這類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時間長短,隻要在某地注冊有常住戶口,則為該地區的戶籍人口。戶籍人口數一般是通過公安部門的經常性統計月報或年報取得的。在觀察某地人口的曆史沿革及變動過程時,通常采用這類數據。

(2)常住人口為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時常用的統計口徑之一。我國的人口普查自1982年之後每十年開展一次,最近幾次是“三普”(1982年)、“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六普”(2010年);在這十年中間還會開展一次人口抽樣調查,最近幾次是1987年、1995年和2005年。從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可以獲取常住人口、城鎮人口、遷移人口等的規模及結構,通常是比較權威的。

(3)按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規定,常住人口主要包括:①除離開本地1年或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國外工作或學習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戶籍人口;②戶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離開戶口地半年以上而調查時在本地居住的人口;③調查時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登記常住戶口,如手持戶口遷移證、出生證、退伍證、勞改勞教釋放證等尚未辦理常住戶口的人,即所謂“口袋戶口”的人。其中,在“四普”之前的常住人口時間界限是1年以上,“五普”之後改為半年以上。

三、城鄉人口劃分

從城鄉屬性上講,人口可以劃分為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城鎮人口是指居住於城市、集鎮的人口,主要依據人群的居住地和所從事的產業進行歸類。“城鎮人口”是所從事的產業為非農業生產性產業(自然經濟)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現有研究中,有兩種做法:一是用戶籍人口中的非農人口代表城鎮人口,計算城市化水平;二是采用人口普查中的市人口和鎮人口之和代表城鎮人口。由於城市中存在很多農業戶籍人口,造成非農人口口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國在人口普查過程中,為了能夠反映真實城市化水平,曾對城鄉人口劃分的口徑多次變動,具體如下:

(1)1990年四普的城鎮人口統計口徑

第一口徑

■市人口為市所轄區(不含市轄縣)的全部人口,鎮人口為縣轄鎮(不含市轄鎮)的人口,市鎮總人口為城鎮人口。

第二口徑

■市人口為設區的市所轄區(不含市轄縣)的全部人口和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不含市轄鎮河鄉)人口,鎮人口指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委會人口和縣轄鎮居委會人口,同時,城鎮中居住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也統計為城鎮人口。

(2)2000年五普的城鎮人口統計口徑(包括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

城區是指:

■市轄區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裏及以上的,市區為區轄全部行政區域;

■市轄區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裏的,市區為市轄區人民政府駐地和區轄其他街道辦事處地域;

■市轄區人民政府駐地的城區建設已延伸到周邊建製鎮(鄉)的部分地域,其市區還應包括該建製鎮(鄉)的全部行政區域。

鎮區是指:

■鎮人民政府駐地和鎮轄其他居委會地域;

■鎮人民政府駐地的城區建設已延伸到周邊村民委員會的駐地,其鎮區還應包括該村民委員會的全部區域。

(3)2010年六普的城鎮人口統計口徑

市人口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中,經本規定劃定的城區人口。城區包括:

■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居民委員會地域;

■城市公共設施、居住設施等連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員會地域和村民委員會地域。

鎮人口是指在城區以外的鎮和其他區域中,經本規定劃定的鎮區人口。鎮區包括:

■鎮所轄的居民委員會地域;

■鎮的公共設施、居住設施等連接到的村民委員會地域;

■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獨立的工礦區、開發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場、林場等特殊區域。

四、遷移人口估算

所謂“人口遷移”(population migration),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口的居住地跨越了某一地區界限的空間移動(張善餘,2006)。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遷移的三個重要屬性:(1)人口遷移的時間屬性。即隻有那些居住地發生“永久性”變化的運動才能稱為人口遷移,而日常通勤活動造成的居住地暫時變動則排除在外。通常超過1年或半年,可以認為是一種永久的或長期的行為。(2)人口遷移的空間屬性。即人口遷移必須遷出原居住地一定距離,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線為依據,從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區域內改變居住地的人口。通常以縣或者街道為單位。(3)人口遷移的戶口屬性。即人口遷移過程中是否伴隨著戶口的變更,如果戶口有變更,應該是一種永久遷移行為,而如果沒有變更戶口,這類人口很可能經過若幹年後會回流,這類遷移行為屬於人口流動。

圍繞上述三個屬性,結合人口數據的來源,我國關於遷移人口的估算有三個概念,分別是遷入人口、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

(1)流動人口是公安部門在社會管理中使用的一個概念。通常以申請暫住證的數量作為流動人口數,但是現實中很多流動人口沒有在公安部門登記,有很多漏報情況存在,而還有些人在申請了暫住證並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又搬走了,但是卻沒有及時去公安部門銷戶,造成這一數據不是特別準確。

(2)遷入人口和暫住人口都是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中使用的概念,數據比較準確。遷入人口是指在普查時點之前的5年內把戶口遷移到本地區的人口,這裏的“地區”在“四普”中是縣或市,在“五普”以後是街道或者鄉、鎮;但是“六普”沒有統計這類人口,主要是因為目前戶籍對人口遷移的影響越來越小。

(3)暫住人口是普查時居住在本地區但戶口登記地不是本地並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已達1年或半年以上的人口,即現住地與戶口登記地不一致的人口。2000年以後,隨著以“暫住人口”的方式進行流動的人口數明顯增多,遷移人口口徑已不能反映我國人口遷移的真實情況,暫住人口已成為目前我國人口轉移的主要形式。

暫住人口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類:一是人居住在本地、戶口在本市區的其他街道,即市轄區內的人戶分離人口;二是人居住在本地、戶口在本省,但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三是人居住在本地、戶口在外省市的人口。不難看出,三類暫住人口的遷移距離依次增加,其中第三類人口(即省外暫住人口)是最典型的跨區域流動人口;第二類暫住人口有一部分是本區域之外的本省人口,也可以算作流動人口,另一部分是區域內部的跨地市流動人口和本市內部由下轄縣遷入市區或者由縣(市)的鄉鎮遷入縣城的人口,實際上是一種區域內的鄉—城人口流動;第一類實際上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區的人戶分離人口,城市規模越大這類人口的比例就越大。

第四章 蘇南區域人口空間演變格局研究

區域層麵的人口空間演變過程與格局是科學認識快速城市化地區人口空間演變規律的基礎。本章將先分析蘇南地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的人口發展情況,再分析蘇南地區內部的人口增長分布、人口格局變動及人口城鎮化和城市體係演變情況。

第一節 區域人口總體發展分析

一、總人口增長情況

1.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

蘇南地區曆史上是一個人口分布非常密集的地區,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在這一地區執行得比較嚴格,這使得它的人口自然增長非常低。圖4-1顯示,2000年蘇南五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在2‰以下,其中蘇州市最低,不到1‰。按照這樣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10年人口增長率也不會超過2%。而到2010年,除了蘇州市,南京、無錫、常州、鎮江等四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進一步下降,並降低到1‰以下,其中鎮江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在自然狀態下,蘇南地區人口增長已趨於平衡。

圖4-1 蘇南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情況(‰)

2.戶籍人口規模繼續擴大,但與常住人口的差距在拉大

蘇南地區作為快速城市化地區,在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增長很快。表4-1顯示,2000年有常住人口2374萬人,戶籍人口2162萬人,兩者相差約200萬;而到2010年,蘇南地區常住人口數量為3254萬,戶籍人口數量為2374萬,兩者相差約900萬。將兩者進行對比,10年間蘇南戶籍人口增長了200萬,而非戶籍人口增長了800多萬,可見蘇南地區人口增長的特征是非戶籍人口數量的增長遠大於戶籍人口數量的增長。這說明,戶籍人口已經不能反映蘇南地區人口增長的真實情況,必須要通過常住人口來分析研究蘇南地區人口增長與分布變動情況。

表4-1 蘇南地區常住和戶籍人口規模概況(人)

3.常住人口總量占全省和全國的比重大幅提高

通過不同年份蘇南地區與江蘇、全國的常住人口數比較,可以看出蘇南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大於江蘇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且呈現一種加速增長的態勢。表4-2顯示,1990年蘇南地區總人口為2080萬人,占江蘇的比重為31.0%,占全國的比重為1.8%;到2000年,蘇南地區總人口增長到2463萬人,占江蘇及全國的比重分別提高到33.1%、2.0%;再到2010年,蘇南地區總人口增長到3254萬人,占江蘇及全國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1.4%、2.4%。從中可以看出,最近十年蘇南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要遠遠快於前十年,這說明蘇南地區整體上處於一種人口快速集聚的狀態,它不僅是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核心,也是全國人口增長較快的區域。

表4-2 近20年蘇南及江蘇、全國人口增長比較

二、人口城市化情況

1.城市化發展領先於全省和全國

圖4-2顯示,蘇南地區人口城市化發展要先於江蘇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1990年,蘇南地區城市化平均水平為34.99%,是個典型以農村為主導的區域,同期江蘇及全國城市化平均水平為21.60%、26.41%;2000年,蘇南地區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9.56%,轉變為城市占主導的區域,十年間增長了約1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率1.5個百分點;2010年,蘇南地區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31%,提前進入城市化高級階段。

圖4-2 近20年蘇南地區人口城市化發展情況

2.新增城鎮人口多為遷入的城市化人口

從圖4-3可以看出:1990年,蘇南地區常住人口總數為2080萬,其中城市人口584萬、鎮人口144萬、鄉人口1371萬人;到2000年,蘇南地區常住人口總數增長為2463萬,其中城市人口、鎮人口分別增長到1089萬、377萬人,鄉人口減少到996萬人;再到2010年,蘇南地區常住人口總數大幅增長為3244萬,其中城市人口、鎮人口分別增長到1853萬、435萬人,鄉人口減少到966萬人。將上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1990—2000年,鄉人口減少375萬,城和鎮人口增加739萬,前者與後者的比值為50.7%,也就是說前十年的新增城鎮人口一半是來自區域內原有的鄉村人口;2000—2010年,鄉人口僅減少29萬,城和鎮人口增加821萬,前者與後者的比值為3.6%,也就是說後十年的新增城鎮人口絕大部分來自區域以外的遷移人口。

圖4-3 近20年蘇南地區人口增長與結構變化情況

第二節 區域人口增長空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