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非洲九國野外實地考察研究:\/薑忠盡等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非洲資源開發與中非能源合作安全研究叢書黃(\/賢金甄峰主編,)ISBN9787305137792非薑農業發展研究非洲Ⅰ.①…Ⅱ.①…Ⅲ.①農村經濟發展研究非洲②Ⅳ.①F34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4)185589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號郵編22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非洲資源開發與中非能源合作安全研究叢書主編黃賢金甄峰書名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非洲九國野外實地考察研究編著薑忠盡等責任編輯陳露吳華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揚中市印刷有限公司開本印張字數千718×10001\/1626.25514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20141112014111ISBN9787305137792定價元80.00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總序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過中非是命運共同體但對於中國人而言非洲既遠:“。”,,又近遠是她的距離她的神秘近是中非關係的密切中非交流的日盛可是。,、;,、。,往往似乎越來越了解非洲卻實際上也越來越不了解非洲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對,。

非洲的介紹但卻缺乏對非洲更多的深入了解更多的研究探究,,。

非洲富饒而又多難富饒非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多,。,;難非洲長期難以擺脫資源詛咒即便是在的土地被殖民的世紀末至,“”,95%1920世紀由於礦產開發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兩張皮其資源開發也未能帶來非洲的,“”,繁榮。

進入世紀非洲的發展引人注目年英國經濟學家TheEconomist21,,2000《》()周刊聲稱非洲是絕望大陸在年它認為非洲是希望之州而中國對非洲“”,2011,“”。

經濟增長貢獻率達以上可見非洲的經濟改革以及其不斷融入全球化經濟體20%。,係尤其是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深入發展給非洲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不斷,的繁榮。

無論非洲是遠還是近是停滯還是發展南京大學非洲研究團隊年“”“”,“”“”,50來一直重視對非洲問題的研究。

年前的年月為了響應毛澤東主席於年月日提出的我們5019644,1961427“對於非洲的情況就我來說不算清楚應該搞個非洲研究所研究非洲的曆史地,,,,、理社會經濟情況的要求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批準成立南京大學非洲經濟地理研、”,究室年月改建為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這為南京大學組織多學科多領(199312)。、域專家開展非洲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

年來南京大學非洲研究從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非洲地理資料建設文獻50,,20、翻譯以及資料挖掘研究發展到八九十年代的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非洲農業地,、理非洲石油地理等全麵深入的非洲研究進入世紀對於非洲經濟發展非洲農、、,21、業非洲土地製度非洲能源利用非洲糧食安全等問題的合作與開放研究使得南、、、,京大學對非洲問題的認知也不斷拓展深入和發展尤其是與外交部農業部國家、。、、開發銀行等合作使得南京大學非洲研究團隊對中非合作議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1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如何通過更加積極的中非資源合作使得非洲不斷擺脫資源詛咒非洲土,“”?

地漁業水資源如何得到持續利用如何通過更加積極的土地製度改革促進非洲、、?,糧食安全非洲港口資源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城市發展與區域貿易長期以來??,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十分重視非洲資源開發及中非能源合作的研究並組織了地理,科學海洋科學城市規劃政治學管理學等多領域的專家開展合作研究所完成的、、、、,非洲資源開發與中非能源合作安全研究叢書正是這一研究成果的結晶《》。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過中非情比黃金貴本叢書研究的立足點在於希望對:“。”非洲資源的開發利用突破殖民者的路徑依賴突破資源詛咒的陷阱服務於更“”,“”,加積極的中非合作真正為推進非洲的發展提供參考讓非洲更多地得益更快地繁,,、榮本叢書研究成果也突破了對非洲礦產資源的單一關注側重於對非洲礦產土;,、地漁業水資源港口城市等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綜合研、、、、、究為有利於非洲區域自然資源一體化和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決策提供參考,。

黃賢金2014年4月2前言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係溫家寶總理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宣布的對外務實合作八項新舉措之一外交部非洲司為貫徹交流計劃於年。,2011月日下達項目通知書委托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承接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學424,“”術交流項目並組織綜合考察小組赴非洲國家開展實地考察,。

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為完成這一項目由薑忠盡黃賢金甄峰劉成富四位教,、、、授組成赴非考察小組並編製了詳細的考察計劃明確了考察的目標內容國別交,,、、、流對象和考察路線。

考察目標定位1.

探討非洲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糧食安全戰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模式新農村與小城鎮建設傳統文化在農村社會轉型中的地、、位與作用為我國科學有效地開展中非農業合作提供決策參考,。

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非洲國家的最高學府作為今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的依托基地逐步建立起長期的學術交流關係探索合作研究的模式和有效的保障,,機製。

選擇非洲國家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察路線和考察區域來探索農業和農村發展內在的運行規律與機理為今後長期的跟蹤性研究創造條件,。

培養一支長期從事非洲研究的人才隊伍。

考察內容2.

非洲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非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戰略;非洲農村發展中的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問題;非洲傳統文化在農村社會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察國家南非剛果金剛果布加蓬馬裏五國3.:、()、()、、南京大學赴非考察小組於年月日至月日相繼考察了南非剛果20118998、金剛果布加蓬馬裏五國考察小組主要選擇各國農業部農村發展部高等()、()、、。、、院校聯合國糧農組織中非農業合作項目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等開展對接交流和,,,,實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因各國國情不同考察重點和對接對象各有側重。,,。

1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在為期一個月的五國考察過程中考察小組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文字資料而且,,在野外考察中拍攝了大量照片和影像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積累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年月考察小組完成了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綜。201110《》合考察報告同年月在南京大學成功舉辦了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綜合考察彙報,12“”會暨學術研討會。

年至年月筆者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地理係進修並從198219847,事非洲地理研究期間該校在自身教育經費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慷慨解囊資助筆,,者赴坦桑尼亞各地進行實地野外考察重點考察坦桑尼亞不同農業自然資源環境,條件下的農牧業和農村發展旨在深入認識東非高原熱帶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特點,與地區差異以及各農業地域類型區的地理環境農業部門結構作物地域組合和,、、畜群組合特點為了進一步探討在不同農業地域類型區如何科學開發農業資源和。

因地製宜布局農牧業生產詳見坦桑尼亞野外考察路線圖在達累斯薩拉姆大學(),期間筆者先後完成了兩篇論文英文稿非洲畜牧業和東非高原農業地域類,():《》《型初步研究年筆者又在西亞非洲第期發表了非洲牲畜飼養方式與》。1986,《》3《熱帶草原合理開發與利用在南京大學學報世界地理上發表了從東非農業》,《()》《地域類型初探在坦桑尼亞全國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坦桑尼亞農業》。《地域差異的經濟地理分析———熱帶農業地理的一例於年發表在熱帶地理》1988《》第卷第期上81。

年月至年月的一年裏筆者赴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地理係進行199810199910,高級訪問及研究半年其後相繼訪問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烏幹達默克雷,、雷大學和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在肯尼亞時從內羅畢出發向東至沿海港口。,蒙巴薩繼而向北至沿海區曆史名城馬林迪主要考察沿海農業向西穿越東非大裂,,;穀西支至納庫魯地區繼續折向南至埃根頓農業大學主要考察肯尼亞高地農業,,。

之後筆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礎上完成了肯尼亞農業地域類型初步劃分英文稿,《》()。

年月至月訪問研究埃塞俄比亞期間筆者重點考察埃塞俄比亞高原農業和199957,農村發展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向東南至東非大裂穀北段阿瓦什河穀地帶上的農。

村參觀了當地的傳統民居及其周圍的生存環境從首都向北至青尼羅河源頭塔納,。

湖地區落腳湖濱曆史名城巴赫達爾乘汽艇在湖上考察了湖中小島和青尼羅河的,,源頭水域繼而驅車考察青尼羅河提薩貝大瀑布沿途考察高原農業和山民的簡陋。,生活空間埃塞俄比亞農業現代化戰略轉型模式探討一文已摘要譯成英文法。《》、文並發表於北京周報中國與非洲年第期上,《》()20005。

2前言年月至月繼續訪問烏幹達期間筆者重點考察了維多利亞湖區坎帕199989,(拉—金賈的大蕉種植業當地居民的主食馬圖基就是用大蕉做成的自首都驅),“”。

車向北至利拉地區筆者考察了農業和農村,。

在東非四國考察研究的最後一個月是在坦桑尼亞度過的筆者首先再次赴桑。

給巴爾島考察海島農業期間訪問了達累斯薩拉姆大學海洋研究所在所長的陪同,,下參觀了所內的研究設備和標本另一項重要考察活動是與我國駐坦桑尼亞大使。

館文化參讚開車一同沿沿海公路向南考察沿海經濟果林直至曆史文化名城基爾,,瓦遺憾的是在距目的地還有公裏的時候小車突然衝出公路側翻在路旁駕駛。60,,室頂篷和兩側玻璃破碎隻好放棄前行等待大使館救援返回,,。

年月至月非洲五國考察及筆者進行的兩次東非四國考察雖僅涉足201189,九國但所揭示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種種問題對整個非洲來說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九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種種問題基本上反映了非洲的現實通過九國實地考,。

察增強了感性認識為進一步開展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為我國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中非合作提供了決策依據探索了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和農村社會發展問題的模式對策與機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在有關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尤其是中非農業合作的,,模式和機製一直是一個充滿歧義的話題可以說它是新中國開啟農業援非以來,,,的年中一直探討的問題從本書的章節中也可以看出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50。,討非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之路客觀地反映了作者們對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獨立見解這對中國有效地開展中非農業合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科學意義有助於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界投身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事業,的科學決策。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除考察小組親自赴非洲九國實地考察獲得的大量政府文獻,資料和對接訪談獲得的寶貴活資料之外還參考了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在此基礎上的研究進一步提高了本書的科學性同時非洲當地學者提供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為本書增添了濃厚的鄉土味筆者在南非剛果金剛果布,。、()、()、加蓬馬裏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幹達埃塞俄比亞九國野外考察過程中得到我國、、、、、,駐上述國家大使館的鼎力相助同時得到中興能源有限公司駐剛果金分公司的全,()力相助和中國赴馬裏農業專家小組的大力協助與支持此外陳雅孫中亞協助主編,,、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本書上篇第一章和第六章圖片均為筆者實地,。

3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拍攝其他圖片主要選用網上的資料圖片全書由主編製訂考察計劃編寫大綱統,。、、稿修改和定稿由於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文獻資料不多作者水平也有限書中難、。,,免有不少缺陷敬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由於參加本書研究和編寫的作者較多不在此一一列出作者僅署名於每篇文,,章末端誠請諒解,。

對於南京大學出版社楊金榮吳華的鼎力相助和支持陳露為全書編輯加工付、,出的大量辛勤勞動謹此致以誠摯的感謝,!

薑忠盡2013年10月於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4摘要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尤其是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也一直是充滿歧義的問題本書是筆者在南非剛果金剛果,。、()、布加蓬馬裏五國和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幹達埃塞俄比亞四國實地野外考察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基礎上經多年探討和研究完成的筆者從不同的學科視野對,,非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之路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城鎮化和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客觀地反映了筆者對,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中所麵臨的種種問題的獨立見解對中國有效地開展中非農業,合作推動農業合作開發把非洲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增強非洲國家自主發展農業的能力提高糧食自給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科學意義。

本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為考察與研究以非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麵的專題、,,性研究成果作為本書的特色。

上篇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筆者赴南非剛果金剛果布加蓬馬裏五,、()、()、、國進行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實地野外考察紀要考察組活動內容主要為與各國農。

業部農村發展部高等院校聯合國糧農組織中非農業合作項目單位等開展座談、、,,和學術交流並深入到鄉村地區實地考察農業農民和小城鎮,、。

第二至五章內容主要涉及南非剛果金剛果布加蓬馬裏等國的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土地資源永續開發利用畜牧業發展條件與潛力森林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鄉村城鎮化傳統文化與鄉村現代化轉型等問題的研究、、。

第六章主要研究東部非洲的高原農業問題坦桑尼亞農業地域差異形成的地理,條件和特點肯尼亞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與劃分埃塞俄比亞農業現代化戰略、、轉型模式。

下篇內容共分八章第一章為中非合作糧食安全戰略選擇主要在分析非洲糧,,食長期不能自給的原因和發展農業的優勢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中非合作攜手共,建非洲糧食生產基地以提高非洲國家的糧食自給率保證糧食供應,,。

第二章在分析非洲糧食問題時空演化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糧食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三章在分析非洲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中非漁業合作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第四章重點分析非洲土地草原森林等生態環境的變化特點及其對農林牧、、、、業發展的影響非洲脆弱的生態環境不斷受到森林亂砍濫伐粗放經營草場過牧。、、、1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隨意墾耕用水過度等人類活動破壞導致土地嚴重荒漠化生態係統受到嚴重破、,、壞嚴重削弱和製約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五至六章主要研究非洲的城鄉聯係鄉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聯係探討、,非洲鄉村城鎮化的道路與模式。

第七章在分析非洲鄉村能源利用特點的基礎上麵對鄉村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現實提出解決鄉村能源供應問題的途徑與對策,。

第八章探討非洲走向多元化融合以及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洲傳統文化仍然體現在農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如在鄉村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民俗等方麵如何繼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值得研究、,,,,。

2Abstract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inAfrica,especiallythefoodsafetyprob-lem,hasbeenthefocuscaredaboutandstudiedbythedomesticscholars.Ithasal-waysbeenanambiguousproblem.Theauthorhasinvestigatedthe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inSouthAfrica,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Congo,Ga-bon,Mali,Tanzania,Kenya,UgandaandEthiopia.Theauthorshowshisdistinc-tiveviewontheproblemsduringtheAfrica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basedontheinvestigation,researchanddiscussion.Thebookmakesadeepstudy,fromdifferentdisciplinesofthetransformationfromtraditionaltomodernagricul-ture,theurbanizationinruraldevelopmentaswellasthestatusandroleofAfricantraditionalcultureinthecourseoftransitionofruralsocietyinAfrica.Allthea-bovehasbroughtbenefittothedevelopmentofAfricaagriculture.Firstly,itcanhelpimproveChina-Africacooperationonagriculture.Secondly,itcanhelptheAf-ricancountriestransformtheiradvantagesinagricultureresourcesintoadvantagesinproduct,marketandeconomic,sothattheycanimprovetheirgrainself-suffi-ciencyratioandindependentdevelopmentcapacityinagriculture.

Thebookconsistsoftwoparts.Partoneisabouttheinvestigationandre-search.Itfeaturesthemonographicstudyofthe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inAfrica.

Partoneisdividedintosixchapters.Chapteroneistheminutesrecordedwhentheauthordidthefieldstudyonthe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inSouthAfrica,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Congo,Gabon,andMali.ThestudygroupselectedDepartmentofAgriculture,MinistryofRuralDevelopment,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FAO),China-Africaagriculturalcooperationunitsformaininvestigation.Thentheycarryoutdiscus-sionsandacademiccommunicationsandtakeafieldtriparoundagriculture,farmersandsmalltowns.

Thesecondtothefifthchaptermainlyinvolvesthestudyofthefoodsecuritystrategy,sustainableutilizationoflandresources,thedevelopmentpotentialofani-malhusbandry,synthetic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heforestresources,ruralurbanization,traditionalcultureandthemodernsocialtransformationofthecoun-trysideinSouthAfrica,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Congo,Gabon,and1非洲農業與農村發展Mali.

ThesixthchaptermainlycoverstheagriculturalproblemontheplateauinEastAfrica,includingthefeaturesandgeographicalconditionsfortheagriculturalre-gionaldifferenceinTanzania,theformationanddivisionofagriculturalregiontypeinKenyaanddevelopmentstrategy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Ethiopia.

Parttwoisdividedintoeightchapters.ChapteroneisaboutChina-Africaco-operationonthechoiceoffoodsecuritystrategy.Firstly,itanalysesthereasonsforthelong-termfoodinsufficiencyinAfricaandadvantageresourcesfor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enitproposestheideaofChina-AfricaCooperationtobuildupthegrainproductionbasesoastoimprovethegrainself-sufficiencyrateandguaranteefoodsupply.

Chaptertwoanalysesthetemporal-spatialevolutionofthefoodprobleminAf-ricaandmake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ChapterthreeanalysesthebasicconditionsofthedevelopmentofmarinefisheryresourcesinAfricaandputsforwardthe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fthecooperationonfisherybetweenChinaandAfrica.

Chapterfourfocusestheanalysisonthechangeofland,grasslandandforest,especiallytheimpactonthecrops,forestsandlivestock.Thefragileecologicalen-vironmentissufferingfromdeforestation,extensivecultivation,overgrazing,overuseofwaterandsomeotherproblems.Allhaveresultedinseriousdesertifica-tion,destructionoftheecosystem,whichwillrestrict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

Chapterfiveandchaptersixpresentaprimaryresearchontherural-urbanlin-kagesandthelinkagesbetweenvillageindustryandtheruralurbanizationinAfri-ca,anddiscussthedevelopmentpathsandmodels.

Chaptersevenanalysesthefeaturesofenergyutilizationsandproposesmea-surestosolvetheenergysupplyproblemsinruralAfrica.

Chaptereightdiscussestherolethattheintegrationofdiversecultureandtra-ditionalcultureplaysinthecourseoftransitionofruralsociety.Traditionalcultureexitsinallaspectsofthelifeofthepeasants,likethestructureofruralsociety,theirfaithandcustoms.Howtosafeguardandinheritthetraditionalculture,selecttheessenceandabandonthedrossiswort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