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目錄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孫貫文()………………………………………001成都新出漢碑兩種釋讀……………………………………………………………001山東嘉祥出土東漢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補考……………………………………018聚在古代銘刻中的實證“”…………………………………………………………023鄭州市發現兩批北朝石刻造像釋文補正《》………………………………………025釋庴字“”……………………………………………………………………………028墓誌溯源……………………………………………………………………………030南京出土六朝墓誌綜考……………………………………………………………047國家博物館藏北朝封氏諸墓誌彙考………………………………………………064慧光法師墓誌與唐邕刻經…………………………………………………………082東魏武定元年聶顯標邑義六十餘人造四麵佛像考《》……………………………091中國古代金石著作中的北朝刻經情況……………………………………………103由墓誌看唐代的婚姻狀況…………………………………………………………115蓋蕃一家墓誌綜考…………………………………………………………………130唐代墓誌中所見的高句麗與百濟人士……………………………………………142大唐天竺使出銘與古代石刻技藝的交流…………………………………………159從唐代墓誌看士族大姓通婚………………………………………………………164中州唐誌跋尾六則…………………………………………………………………176讀唐代墓誌劄記三則………………………………………………………………187001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房山雲居寺石經唐代題記研究……………………………………………………195唐代興聖寺主尼法澄塔銘與至相寺及三階教……………………………………220常萬義先生所藏墓誌綜考…………………………………………………………235常萬義先生所藏墓誌續考…………………………………………………………243談浚縣的幾件唐宋石刻……………………………………………………………249略論浚縣大伾山浮丘山古代石刻、………………………………………………260古代碑刻目錄的編集———從《三晉石刻總目·運城地區卷》談起…………………………………265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錄文補正與唐代墓誌銘的釋讀《》…………………………274對新見唐常昌墓誌考的一點意見“”………………………………………………283論漢唐間的異體字及幹祿字書《》…………………………………………………287古代石刻材料中的古文字釋讀與出土古文獻整理………………………………301中國古代磚刻銘文集序《》…………………………………………………………312從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看當代金石著錄的編寫《》……………………………318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序《》……………………………………………………325略談近年來日本學者有關中國古代石刻的研究情況———以《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為例………………………………………330後記………………………………………………………………………………335002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孫貫文遺稿大相國寺為北宋開封最大之寺院,最有名之建築。係出內帑所修,與皇室關係至密。舉凡祈禱雨雪,祝延聖節,上元觀燈,北郊肆赦,進士題名〔1〕,民間廟會,以及正月二日遼使行香等〔2〕,均於寺中舉行。

大相國寺碑,在北宋先後所立有二通,一為至道三年,一為鹹平四年,並為宋白撰文,吳郢書篆。本文所述,乃屬後者。鹹平碑拓本罕見,已成孤本。舊為北京中央文史館館員沈稚友所藏,今歸北京圖書館金石拓片部。碑文完整無缺,紙、墨、拓、裱均極精工,神采奪目,實明拓之至佳者。據明李濂《汴京遺跡誌》所述,則此冊應屬正德九年以前所拓,惜為剪裱本,無從見其行款原式。原有額,失拓。

今則以碑文為主,取群書所述,以類排比,摭拾成文。

一碑文校勘前人抄錄鹹平碑文,來源有二:一據原碑,為《永樂大典》(影印本卷一三二二二蜫寺條),康熙三十四年《開封府誌》(卷一九寺觀一)所從;一為乾隆己未《祥符縣誌》(卷九祠祀誌·寺觀),文字間有增刪改易,不詳所自。今據碑拓錄文,並將各書錄文有所別異者附注於下。

001書

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大宋新修大相國寺碑銘並序翰林學士承旨通奉大夫禮部尚書知製誥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九百戶實封貳佰戶賜紫金魚袋臣宋白奉敕撰翰林待詔宣德郎守秘書丞同正兼禦書院祗候賜緋魚袋臣吳郢奉敕書並篆額臣供職禁(《永樂大典》誤作業)林,伏膺典策。伽藍故事,緗素預聞。按大(《祥符縣誌》無大字)相國寺,本北齊建國寺也。唐室睿宗(《祥符縣誌》唐字上有大字)改賜今名(《永樂大典》作額)。大凡有土地,然後置國城,有國城,然後興棟宇(大凡有土地以下《祥符縣誌》作曠廓不能自立也,然後置國城,有國城,露處不可暫安也,然後修棟宇)。

恭承製旨,願畢其辭,謹再拜而揚言曰(《祥符縣誌》作於是謹拜手稽首而揚言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創業垂統(《祥符縣誌》創業此句上有文經武緯四字),建邦設都(《祥符縣誌》此句下有風雨所會四字),上古已還,弗常厥所(《祥符縣誌》此句下有粵稽載述四字),堯都平陽,舜都蒲阪,周都酆(《祥符縣誌》作豐)鎬,漢都長安。鹹以為天下之君,保域中之大,乃衏梁國,古屬豫州(《祥符縣誌》保域中之大以下作若乃眷視梁國,在古實屬豫州)。主於鬥極之三,度人房星之五(《祥符縣誌》五下誤衍度字)。無名山大川之阻,衝四通五達之郊。梁開平中升(《開封府誌》升字誤作生,《祥符縣誌》升作置)為京闕。晉漢有周,三代因之。嘻,天道玄(《祥符縣誌》作元)遠,有開必先,惟周之興,為宋經始。遷宗社於斯,築新城於斯。太祖皇帝,潛陽在下,玄(《祥符縣誌》作元)德升(《永樂大典》作升)聞。百姓與能,三靈改卜。爰遵(《祥符縣誌》作尊))禪讓,方陟元後。以為必躬必親,所以康世,難破澤潞,惟揚之?

(《永樂大典》襖作?,《祥符縣誌》?作釽)。不壯不麗,何以威外夷(《祥符縣誌》作彝)。辟(《祥符縣誌》誤作闕)皇居應門之象。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增嚴?上帝之壇,大禁衛連營之製(裱本誤作增上帝之壇大禁嚴?衛連營之製。今據《永樂大典》改)。由是荊湖內附,吳蜀一統。向明而治,十有七年。太宗皇帝德後天地,明齊日月。肇膺顧命,一委長君,002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恢張四維,奮迅獨斷。盛哉吳越,享國百齡,我以尺一而召之。蕞爾並汾,不庭二紀,我則(《永樂大典》作以)一戎衣(《祥符縣誌》無衣字)而下之。攻成製禮,治定作樂。新集仙秘閣之署,草籍田東封之儀,既而麟鳳效祥,草木呈瑞,垂衣端拱,二十二祀。

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祥符縣誌》誤作黃)帝之應運也,紫氣充庭,黃雲作蓋。壽邸通三之貴,震宮明兩之朝,曆數在躬,大寶曰位,以至誠奉六廟,以純孝尊萬安。接盤維(《祥符縣誌》盤維二字作宮府)以雍睦,禦臣民以公正。禮無違者(《祥符縣誌》者字作舉),文思化成。六合無不獲之夫,四海多來賓之國。

皇猷既以(《永樂大典》以字作已)彰矣,昌期亦以(《永樂大典》以字作巳)隆矣。一旦負黼?語侍臣曰:朕荷九天眷命,襲二聖丕基。寅畏奉行,弗敢失墜(《祥符縣誌》墜作隳)。人熙(《永樂大典》缺熙字)有慶,時汔小康。行大中之道,吾無閑然;存方外之教,意有(《永樂大典》有字作無)所闕(《祥符縣誌》闕字作關)。

太祖革封禪為開寶之號。太宗餳龍興以太平之名。別開啟聖之梵宮,實作上都(《永樂大典》都字作帝)之壯觀。唯相國寺。敕建三門。禦書賜額,餘未成就,我當修之。乃宣內臣,(《祥符縣誌》字作飭)大臣,百工至,眾材山積。嶽立正殿,翼舒長廊。左鍾曰樓,右經曰藏,後拔層閣,北通便門。廣庭之內,花木羅生,中廡之外,僧居鱗次。大殿衎容,即慧雲師所鑄彌勒瑞像也。前樓眾聖,即潁川郡所迎五百羅漢也。其形勢之雄,製度之廣,剞劂之妙,丹青之英。星繁高手,雲萃名工。外國之希奇,八方(《永樂大典》缺此二字)之機(《祥符縣誌》機字作異)巧。聚精會神,爭能角騰,極思而成之也。偉夫!觚眣鳥?,梅梁虹伸。繡縉文楣,璿題玉砌。金碧輝映,雲霞失容。箏(《祥符縣誌》作)鐸玲瓏,鹹韶合奏。森善法於目前,飄樂音於耳界。若乃(《永樂大典》作能)龍華春日,然燈月夕,都人士女,百億如雲。綺羅繽紛,花瓔珞,巡禮圍繞,旃檀眾香。仰而駭之,謂兜率廣嚴,攝歸於人世。又若天仗還都,鳳樓肆赦,千乘萬騎,流水如龍。旌旗空,歌吹沸渭。憑欄四顧,佳氣榮光。俯而望之,疑鱆(《永樂大典》作!)珠閬苑,風神化於海上。猗宏麗也,殊勝也003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祥符縣誌》作殊超勝也),皆不可稱不可量。大矣哉!維大雄氏,真大聖人,佐佑大君,興隆大化。受記(《祥符縣誌》作\")付囑,為世外護。故將以法王能仁,兼帝王要道,參而行之。經言廣大,則無思不服。經言慈悲,則視民如傷。經言忍辱,則國君含垢。經言利益,則我澤如春。德惟日新,精進也;畏於天命,持戒也。如是知見,如是信解。然由造有相之功德,廣無邊之福田;固皇圖如泰山,躋蒼山於壽域。冀災?不作,僭賊不生,風雨鹹若,寰區謐寧者歟。古雲登高能賦,作器能銘。彼皆小者,尚以文為。昔簡棲(《祥符縣誌》作盝)抒頭#之碑,江總紀棲(《祥符縣誌》作盝)霞之跡,庾信述鳳林之景,王勃演牛頭之詞。鴻筆遺妍,龜趺盡在。

矧夫夷門巽位,汴水陽涯。旁連北鬥之城,近對蒼龍之闕(《祥符縣誌》闕下有哉字)。構此大壯,宜揚頌聲(《祥符縣誌》無構此以下兩句)。臣久玷鼇山,榮瞻鳳?,學微睹奧,文愧非工(《祥符縣誌》無學微以下兩句)。

捧詔惕然,抽毫銘曰:地象為輿,天形如(《祥符縣誌》作若)笠。四序循環,三辰出入(《祥符縣誌》無四序以下兩句)。籲嗟五代,日不暇給,祖宗耿光,神癨降祥。受天永命,得人者昌(《祥符縣誌》無受天以下兩句)。

崛起大宋,祚?皇唐。赫赫太祖,聰明神武。櫛風沐雨,披攘(《祥符縣誌》作壤)九土,握機踏矩,炳文如虎(《祥符縣誌》無握機以下二句)。

明明太宗,寬仁肅恭,務材訓農,萬方來同(《祥符縣誌》無務材以下二句),葳帝?(《開封府誌》?字作禮)宗,神德猶龍,重熙累洽,慶流三葉。玉塞鏖兵,銅梁獻捷,文物葳(《祥符縣誌》作蕤),禎符(《祥符縣誌》作苞)雜睞。信及豚魚,混一車書,儒通墳索,道講玄(《祥符縣誌》作元)虛。勒行二教,諦奉真如,隋堤(《永樂大典》作是)之側,寺名相國。仿佛天宮,光(《祥符縣誌》作先)華日域,下福蒸人,上延聖曆。輪焉奐焉,五(《永樂大典》作立)色相宜,春陵寶馬,許史雲。爭趨勝地,如會諸天,不可思議,歎未曾有。悅懌群心,歡呼萬口。千劫受塵,一時鬥藪(《永樂大典》鬥藪作抖,《祥符縣誌》無千劫以下二句)。

揆日占(《開封府誌》、《祥符縣誌》並作卜)皇,揚於紫庭。黃麻(《祥符縣誌》作賜)詔,翠琰刊銘,金田寶刹,萬祀千齡。(《祥符縣誌》在此句下尚有凡一千三百七十七字)004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鹹平四年歲次辛醜十二月十四日建。

禦書院臣王欽臣王餘慶鐫字。

供備庫副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興平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勾當西八作司監修相國寺臣藍繼宗祗候內侍高班勾當在京寺務司監修相國寺臣黃進誠入內內侍殿高品勾當內衣庫權監修國寺臣任文慶吳郢習柳誠懸書,登堂入室,直可並駕。此碑刻於北宋,曆金、元、明皆完整,至崇禎而毀損。後此再建,便非複故我矣。此拓精美完好,如新出於!,純非明後期拓本。拓自明初,抑拓自金元,尚待細考。若以拓擬於柳書,則可作唐拓玄秘塔觀矣,唐拓玄秘塔安可得也。

1959年國慶日稚友校後漫記拓本收藏印記:崇蘭館。在首題上側(明華亭莫如貴館名)。

會稽章氏。在撰人宋白奉敕撰之下。

宛委山館。

鑒藏金石書畫之印。

雲自在龕。在碑文省行“臣供職禁林”上側。

繆荃孫。在章氏藏印之下。

阮元經眼,裴廬居土,江陰繆荃孫鑒。

以上三印在碑末任文慶題名之下。

藏書籍金石印。

二碑目著錄前人著錄大相國寺碑多不標紀年,撰書人又相同,因之二碑每多混淆。今於有紀年之著錄外,另附無紀年著錄一項。

(一)至道碑1宋熙寧四年集賢校碑王君玉(馞)《北道刊誤誌》卷二雲〔清陸心源005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十萬卷樓叢書》宋晁載之(伯宇)抄《續談助》引〕:“大相國寺,至道中增修;修寺記,宋白撰。”2明嘉靖二十五年李濂《汴京遺跡誌》卷二○(《三怡堂叢書》本)相國寺條雲:“餘少時嚐讀書相國寺僧舍中。凡大殿前有古碑廿餘,多可觀者。四十年矣。昨偶至寺遊覽,止見三二碑,剝落漫漶,皆不可誦。餘不知所在。”《明史》卷二八六李濂傳雲:“舉正德八年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嘉靖五年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裏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李濂為開封人,正德九年進士。少時所見,當為正德九年以前。所見之三二碑,當有至道碑在內,以其後明末清初無名氏《如夢錄》所記至道碑固尚在也。

3明末清初無名氏《如夢錄》第45頁雲(民國八年河南省立圖書館重刊本,首有清鹹豐二年常茂徠序):“東丹墀有宋重修相國寺碑,高二丈餘,至道二年翰林學士承旨宋問撰。”文下有常茂徠附注雲:“碑毀無存。”按宋問當是宋白之誤。至道二年,《中州金石考》《中州金石目》並作三年。常氏碑毀之語,當指康熙二年相國寺災,與明張平山畫布袋佛像同為灰燼〔3〕。

4清乾隆六年黃叔?《中州金石考》卷一雲(乾隆六年自序,其子守謙刻本):“大相國寺碑,至道三年宋白撰。吳郢書並篆額。”後附明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跋語。按王跋見於《?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六,乃鹹平碑,黃氏誤合為一。

5嘉慶十五年姚晏《中州金石目》卷二雲(據該書姚覲元跋,書成於嘉慶十五年):“大相國寺碑銘,至道三年立。”綜上所述,知至道碑立於三年,康熙三十一年為火所毀,未見拓本與錄文,內容不詳。

(二)鹹平碑1明範懋敏《天一閣碑目》(附《天一閣書目》後)“大相國寺碑,宋白撰,吳郢書,鹹平四年十二月。”2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六大相國寺碑銘跋雲(萬曆五年刻本):“右寺碑在大梁,為翰林學士承旨宋白撰,待詔吳郢書,完好若新立者。

白亦頗有文學名,而辭蕪雜不工,不敢與江總持作奴,何論簡棲。郢雖不能脫祗候習,頗遒勁自賞,殆類集誠懸書,聊為存之。”按王跋具載撰書人,而獨遺紀006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年,以王氏不滿宋文。稱其不敢與江總持作奴,何論簡棲二語,正用碑文,因知王跋為鹹平碑。

3李濂《汴京遺跡誌》卷一○相國寺條記述相國寺建築有“宋真宗鹹平四年增建翼廊三門,前樓迎取潁川郡銅羅漢五百尊置於閣上”等語,亦用碑文,知為鹹平碑。

4清全祖望《鮚亭集》卷三八(《四部叢刊》初編本)宋重修大相國寺碑跋雲:“是碑在真宗鹹平四年,宋學士白之文,吳秘丞鄂之書。時值宋承平極盛之時,披其卷,康阜之象,盎然行墨之間,而書亦雄渾,不愧大家。”按全跋吳郢誤作吳鄂。所見之本,疑出天一閣。全為鄞人,所見書帖,多為閣中物。閣藏碑帖據同治甲子(三年)人日趙之謙跋摹刻天一閣藏漢劉熊碑跋雲:“天一閣所有,自鹹豐辛酉(十一年)賊據郡城,閣中碑版盡為台州遊民取投山澗,爛以造紙。迨鄞人亦有聞而急求者,至則溪水已墨矣。”趙跋閣藏鹹平碑拓本,或即亡於此時。

5姚晏《中州金石目》卷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原稿本):“大相國寺碑銘,宋白撰,吳郢書並篆額,鹹平四年立。”上文已述:北京圖書館藏鹹平碑拓本後有沈稚友跋雲:“此碑刻於北宋,曆金、元、明皆完整,至崇禎而毀損,後此再建,便非複故我矣。”按沈氏所謂毀損,語亦失實。不知嘉靖間李濂所見尚存三二碑,業已剝落漫漶,皆不可誦矣。

再建之語,未詳所據。

綜上所述,各家皆未言鹹平碑亡於何時,文獻不足,留待後考。

附無紀年著錄1明周弘祖《古今書刻》第416頁(上海古典文獻出版社排印本,周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開封府,相國寺碑,在府城內東南隅。”2明汪珂玉《珊瑚網》卷二二:“吳郢大相國寺碑。”3萬曆己未九月趙均序《寒山林金石時地考》上卷:“宋相國寺碑,吳郢書,開封府。”4於奕正《天下金石誌》卷五〔顧氏金石輿地叢書本,首有崇禎壬申(五年)自序〕:“宋大相國寺碑銘,吳郢書。”5來?《金石備考》(抄本):“河南開封府,宋大相國寺碑銘,吳郢書。”007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6清初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卷八寓目吳道玄地獄變相條雲:“圖在開封相國寺。餘為令時,曾向寺僧借至署中……殿前有宋白碑,又府學石經,今皆沉沒深泥矣。”7.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卷六七石刻條:“餘向在汴梁,搜閱舊碑,止相國寺宋白一碑。張孝廉民表雲:國初欲建都於此,悉取燒灰築城。”按孫氏所謂為令時及向在汴梁,乃指崇禎八、九、十年間為祥符縣令時〔4〕。所謂沉沒深泥,指崇禎十五年相國寺為河水淤沒〔5〕。

三碑文雜考碑文內容,有可考者,列其目於下:(一)北齊建國寺(二)唐睿宗賜額(三)宋太宗敕建三門並賜額(四)正殿(五)鍾樓(六)後閣(七)大殿佛像(八)前樓五百羅漢(九)製度之廣(一○)丹青之英(一一)上元觀燈(一二)冬至北郊肆赦(一三)撰書、刻、監修人(一)北齊建國寺1宋王馞《北道刊誤誌》卷二雲:“本北齊建國寺,後廢為歙州司馬鄭審之宅,因疾施為招提坊複置寺。睿宗以舊封相王,改曰相國寺。見《汴州記》,一雲鄭景之宅。”2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七引宋敏求《東京記》(《惜陰軒叢書》本)雲:008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本北齊建國寺,後廢。唐為鄭審之宅。因病,舍為招提坊。神龍二年僧惠雲建為寺。”3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塑作門第六王溫條(《王氏書畫苑》卷六):“先是,有唐中宗大和昭孝皇帝神龍二年丙午歲有汴州安業寺沙門惠雲(安業寺,即今大相國寺也)往濮陽成寺,得彌勒瑞象樣,高一丈八尺。歸寺後鑄成,欲於安業寺安置,乃為本寺僧眾嫉而拒之。惠雲乃於安業寺東偏別營建國寺而安之。睿宗興孝皇帝延和初,建國寺被毀,其象將遷入安業寺,有瑞光。會官吏敷奏,尋敕改建國寺為大相國寺。後賜禦書額,乃省安業寺屬焉,則今之京師左街大相國寺是也。又雲:天保二年置建國寺……延和元年壬子歲王誌暗為汴州采訪使,奉詔毀拆治內無額祠廟,建國寺尋被毀拆,其金象為安業寺所遷。”4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五(湖北《先正遺書》影印嘉靖刻本)雲:“舊傳東京相國寺乃魏公子無忌之宅,至今地屬信陵坊。”5明李濂《汴京遺跡誌》卷一○相國寺條:“(相國寺)在縣治東,本北齊建國寺,天保六年創建,後廢。唐為鄭審宅園。景雲初,遊方僧慧雲睹審後園池中有梵宮影,遂募緣易宅。”由上述可知,建國寺有建於天保二年、六年之異,安業寺有建於神龍二年、景雲初之說。傳聞殊辭,適從殊難,聊為並存,以俟後考。

(二)唐睿宗賜額1《文苑英華》四五三一頁(中華影印本)引李邕大相國寺碑文雲:“延和初載,奉詔改為大相國寺,後複置額焉。先天中,內府降財,禦書題額。”2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五相藍十絕條(《四部叢刊》續編本):“睿宗皇帝親感夢於延和元年七月廿七日,改故建國寺為大相國寺。睿宗禦書碑額為一絕。”3《北道刊誤誌》卷二雲:“大相國寺,唐延和元年立額。”4《事物紀原》卷七引宋敏求《東京記》雲:“延和元年,睿宗以舊封相王,因改為相國寺。”5《如夢錄》第45頁有:“內牆匾書大相國寺,唐睿宗禦筆(抄校本《如夢錄》無唐睿宗禦筆五字)”。

上引宋人著錄皆稱延和元年賜額,而李邕獨謂先天中。意者,延和元年乃改額之時,先天中乃賜額之時。雖前後相距不過數月(延和元年八月,玄宗改元先009鍥而不舍———中國古代石刻研究天)然有延和與先天之異。李文本自明白,宋人誤混為一談。其額至崇禎時尚存,惟不知是原物或複製耳。

(三)宋太宗敕建三門並賜額1碑文雲:“(太宗)別開啟聖之梵宮,實作上都之壯觀。唯相國寺,敕建三門,禦書賜額。”2《北道刊誤誌》卷二:“重樓三門,至道元年造。”3《事物紀原》卷七引《宋會要》雲:“至道中,太宗禦題額,易曰大相國寺。”4宋王\"《燕翼詒謀錄》卷二(《百川學海》本)雲:“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門,為樓其上,甚雄。宸墨親填書金字額曰大相國寺,五月壬寅賜之。”5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八(商務印書館排印夏敬觀校勘本):“太祖下南唐,所得李廷皀父子墨,同他俘獲物,付主藏籍收,不以為貴也。後有司更作相國寺門樓,詔用黑漆,取墨於主藏,車載以給,皆廷皀父子之墨,至宣和年,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6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三(《守山閣叢書》本)大相國寺額條:“大相國寺舊榜、太宗禦書寺十絕之一。政和中改為宮,禦書賜額舊榜,遂為高麗使乞歸,其後複改為寺,禦書仍賜今額。”(四)正殿宋代正殿建築,不見宋人記述,無從知其形製。僅知元初寺僧柴某奉聖旨重加修葺〔6〕。匾曰聖容殿。而《汴京遺跡誌》、《如夢錄》二書所見,乃為元時舊製,今錄於後。

1《汴京遺跡誌》卷一○相國寺條:“後累經黃河入城,廊廡僧舍,多被淹塌,今所存者聖容殿,結構奇絕,蓋舊殿也。”2《如夢錄》頁四五:“大殿地基大六畝三分,純木攢成,不用磚灰,九明十一暗。四六扇,上蓋一片琉璃瓦,脊高五尺,獸高丈許。銅寶瓶高大無比。

匾曰聖容殿,元時不花丞相親筆……此殿正上六梁,前後柱共七十八根。結構奇巧,傳為神工,中原一寶也。”(五)鍾樓《如夢錄》第45頁:“鍾樓內懸大銅鍾一穎,霜天聲聞最遠,所謂相國霜010明拓孤本大相國寺碑叢考(代序)鍾,汴梁八景之一也。”按鍾樓與銅鍾不知是否仍為宋時舊製,相國霜鍾之說,亦不詳起於何時。

(六)後閣1《北道刊誤誌》卷二:“正殿北資聖閣。”按寺內舊有重閣,高三百尺,敵揚州西靈塔。唐大順初災。後唐長興二年複修構。鹹平中改曰資聖。

2《事物紀原》卷七引《宋會要》雲:“鹹平五年名後閣曰資聖。”《東京記》則雲:“景德五年賜名也。”神宗熙寧間重修飭之。

〔7〕3元代白?《湛淵靜語》卷二(《知不足齋叢書》本)引《使燕日錄》雲:“後一閣(原作間,誤)參雲,凡三級。榜曰資善之閣,上有銅羅漢五百尊。”按資善即資聖,宋徽宗自大觀後禁用天、王、君、聖等字。如承天寺改為能仁寺〔8〕。此處資聖易曰資善,當在徽宗時所改。至宣和七年七月庚子始詔解禁〔9〕,此閣仍而未改。

4《永樂大典》引《周草窗先生記》(按周草窗即周密)雲:“樓閣最高而見者,相國寺資聖閣,朝元宮閣,登雲樓。資聖閣最雄麗,五簷滴水,廬山五百銅羅漢在焉,國初曹翰所取者也。”5日僧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卷四第74頁雲:“次登大殿高閣上,禮五百羅漢,金色等身象,中尊釋迦等身像。”綜上可知,碑文所稱“後拔層閣”,即指資聖閣,命名在立碑之後,據王惲《汴梁路相國寺化工疏》雲:“傑閣巋存,猶是李唐遺構。”是此閣在元初尚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