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周瑜正理會進兵之事,忽報江北有船來到江口,批注稱是蔡瑁之弟蔡和、蔡中,特來投降。瑜喚入。二人哭拜曰:“吾兄無罪,被操賊所殺。吾二人欲報兄仇,特來投降。望賜收錄,願為前部。”瑜大喜,重賞二人,即命與甘寧引軍為前部。二人拜謝,以為中計。瑜密喚甘寧分付曰:“此二人不帶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來為奸細者。

吾今欲將計就計,教他通報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裏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殺他兩個祭旗。汝切須小心,不可有誤。”甘寧領命而去。魯肅入見周瑜曰:“蔡中、蔡和之降,多應是詐,不可收用。”瑜叱曰:“彼因曹操殺其兄,欲報仇而來降,何詐之有!你若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肅默然而退,乃往告孔明。孔明笑而不言。肅曰:“孔明何故哂笑?”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識公瑾用計耳。大江隔遠,細作極難往來。操使蔡中、蔡和詐降,刺探我軍中事,公瑾將計就計,正要他通報消息。‘兵不厭詐’,公瑾之謀是也。”肅方才省悟。

卻說周瑜夜坐帳中,忽見黃蓋潛入中軍來見周瑜。瑜問曰:“公覆夜至,必有良謀見教?”蓋曰:“彼眾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瑜曰:“誰教公獻此計?”蓋曰:“某出自己意,非他人之所教也。”瑜曰:“吾正欲如此,故留蔡中、蔡和詐降之人,以通消息;但恨無一人為我行詐降計耳。”蓋曰:“某願行此計。”瑜曰:“不受些苦,彼如何肯信?”蓋曰:“某受孫氏厚恩,雖肝腦塗地,亦無怨悔。”瑜拜而謝之曰:“君若肯行此苦肉計,則江東之萬幸也。”蓋曰:“某死亦無怨。”遂謝而出。

次日,周瑜鳴鼓大會諸將於帳下。孔明亦在座。周瑜13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392019\/6\/1319:35:01王老師的三國課曰:“操引百萬之眾,連絡三百餘裏,非一日可破。今令諸批注將各領三個月糧草,準備禦敵。”言未訖,黃蓋進曰:“莫說三個月,便支三十個月糧草,也不濟事!若是這個月破的,便破;若是這個月破不的,隻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麵而降之耳!”周瑜勃然變色,大怒曰:“吾奉主公之命,督兵破曹,敢有再言降者必斬。今兩軍相敵之際,汝敢出此言,慢我軍心,不斬汝首,難以服眾!”喝左右將黃蓋斬訖報來。黃蓋亦怒曰:“吾自隨破虜將軍,縱橫東南,已曆三世,那有你來?”瑜大怒,喝令速斬。甘寧進前告曰:“公覆乃東吳舊臣,望寬恕之。”瑜喝曰:“汝何敢多言,亂吾法度!”先叱左右將甘寧亂棒打出。眾官皆跪告曰:“黃蓋罪固當誅,但於軍不利。望都督寬恕,權且記罪。破曹之後,斬亦未遲。”瑜怒未息。眾官苦苦告求。瑜曰:“若不看眾官麵皮,決須斬首!今且免死!”命左右:“拖翻打一百脊杖,以正其罪!”眾官又告免。瑜推翻案桌,叱退眾官,喝教行杖。將黃蓋剝了衣服,拖翻在地,打了五十脊杖。眾官又複苦苦求免。瑜躍起指蓋曰:“汝敢小覷我耶!且寄下五十棍!再有怠慢,二罪俱罰!”恨聲不絕而入帳中。

眾官扶起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扶歸本寨,昏絕幾次。動問之人,無不下淚。魯肅也往看問了,來至孔明船中,謂孔明曰:“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觀,不發一語?”孔明笑曰:“子敬欺我。”肅曰:“肅與先生渡江以來,未嚐一事相欺。今何出此言?”孔明曰:“子敬豈不知公瑾今日毒打黃公覆,乃其計耶?如何要我勸他?”肅方悟。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今必令黃公覆14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02019\/6\/1319:35:01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去詐降,卻教蔡中、蔡和報知其事矣。子敬見公瑾時,切勿言亮先知其事,隻說亮也埋怨都督便了。”肅辭去,入批注帳見周瑜。瑜邀入帳後。肅曰:“今日何故痛責黃公覆?”瑜曰:“諸將怨否?”肅曰:“多有心中不安者。”瑜曰:“孔明之意若何?”肅曰:“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瑜笑曰:“今番須瞞過他也。”肅曰:“何謂也?”瑜曰:“今日痛打黃蓋,乃計也。吾欲令他詐降,先須用苦肉計瞞過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勝。”肅乃暗思孔明之高見,卻不敢明言。

且說黃蓋臥於帳中,諸將皆來動問。蓋不言語,但長籲而已。忽報參謀闞澤來問。蓋令請入臥內,叱退左右。

闞澤曰:“將軍莫非與都督有仇?”蓋曰:“非也。”澤曰:“然則公之受責,莫非苦肉計乎?”蓋曰:“何以知之?”澤曰:“某觀公瑾舉動,已料著八九分。”蓋曰:“某受吳侯三世厚恩,無以為報,故獻此計,以破曹操。吾雖受苦,亦無所恨。吾遍觀軍中,無一人可為心腹者。惟公素有忠義之心,敢以心腹相告。”澤曰:“公之告我,無非要我獻詐降書耳。”蓋曰:“實有此意。未知肯否?”闞澤欣然領諾。正是: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未知闞澤所言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本回我評論:14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12019\/6\/1319:35:01王老師的三國課三國複活賽1.這一回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漢語中大名鼎鼎的詞語:成語“草船借箭”和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諸葛亮曹營借箭的瀟灑從容、黃蓋為國盡忠的忍辱負重,真的非常感人。請任選一個畫麵,用圖畫表現。

2.你還知道哪些“苦肉計”的經典案例?請分組把那些案例和本回的“周瑜打黃蓋”排成戲劇表演,大家再評價下誰表演得好,誰的劇本改編得棒。

文史一鍋燴1.周瑜這次嫁禍諸葛亮有什麼狠毒之處?請分析一下。

2.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用“草船借箭”的招數呢?為什麼?

3.苦肉計有沒有什麼破綻?會不會得不償失?能不能舉出反例來?

14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22019\/6\/1319:35:01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4.說起來,黃蓋真是忠心耿耿,一把年紀了還主動參與“苦肉計”。

不過這也是《三國演義》的發揮,正史裏並無這樣的情節,請看《三國誌·吳書十·黃蓋傳》: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孫堅舉義兵,蓋從之。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堅薨,蓋隨策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病卒於官。

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

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這一回裏的“草船借箭”和“苦肉計”都很有名,對於前者,我們可以欣賞周瑜的狠毒和諸葛亮的應對自如,兩相對比煞是有趣,兩個人的性格都塑造得特別出色;對於後者,我們一來可以體會下黃蓋的為人——那真是忠義千秋,難道你不想評論嗎?二來打黃蓋那一幕,各方的精彩入戲又值得我們從描寫的角度細細品味。

跟著名著寫寫寫既然是“苦肉計”,就一定會有衝突:一個找碴,一個施刑。衝突正是小說、戲劇等敘事文學不可或缺的因素。衝突構成故事,沒有衝突就沒有故事。那麼什麼是衝突呢?當兩個因素在心理上或物質上發生對立14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32019\/6\/1319:35:01王老師的三國課的時候,衝突就會隨之產生。之後伴隨著衝突出現對峙的階段,不管最終的結局如何,衝突一定是表現為兩方的對立。但衝突又可以分為許多層次。以本回而言,周瑜和黃蓋起了“熱”衝突,劍拔弩張;諸葛亮和周瑜則起了“冷”衝突,表麵一團和氣,實則鉤心鬥角。但在更高層次上,這些都是同一陣營內部的小衝突,都服務於弱小的孫劉聯盟和強大的曹操集團之間為了獨立與統一的大衝突。

群分類:讀書心得14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42019\/6\/1319:35:02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卻說當夜張遼一箭射黃蓋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尋著馬匹走時,軍已大亂。韓當冒煙突火來攻水寨,忽聽得士批注卒報道:“後梢舵上一人,高叫將軍表字。”韓當細聽,但聞高叫“義公救我?”當曰:“此黃公覆也!”急教救起。

見黃蓋負箭著傷,咬出箭杆,箭頭陷在肉內。韓當急為脫去濕衣,用刀剜出箭頭,扯旗束之,脫自己戰袍與黃蓋穿了,先令別船送回大寨醫治。原來黃蓋深知水性,故大寒之時,和甲墮江,也逃得性命。

卻說當日滿江火滾,喊聲震地。左邊是韓當、蔣欽兩軍從赤壁西邊殺來;右邊是周泰、陳武兩軍從赤壁東邊殺來;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隊船隻都到。火須兵應,兵仗火威。此正是:三江水戰,赤壁鏖兵。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計其數。後人有詩曰: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

烈火初張照雲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又有一絕雲:山高月小水茫茫,追歎前朝割據忙。

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有意便周郎。

14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52019\/6\/1319:35:02王老師的三國課不說江中鏖兵。且說甘寧令蔡中引入曹寨深處,寧批注將蔡中一刀砍於馬下,就草上放起火來。呂蒙遙望中軍火起,也放十數處火,接應甘寧。潘璋、董襲分頭放火呐喊,四下裏鼓聲大震。曹操與張遼引百餘騎,在火林內走,看前麵無一處不著。正走之間,毛玠救得文聘,引十數騎到。操令軍尋路。張遼指道:“隻有烏林地麵,空闊可走。”操徑奔烏林。正走間,背後一軍趕到,大叫:“曹賊休走!”火光中現出呂蒙旗號。操催軍馬向前,留張遼斷後,抵敵呂蒙。卻見前麵火把又起,從山穀中擁出一軍,大叫:“淩統在此!”曹操肝膽皆裂。忽刺斜裏一彪軍到,大叫:“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彼此混戰一場,奪路望北而走。忽見一隊軍馬,屯在山坡前。徐晃出問,乃是袁紹手下降將馬延、張,有三千北地軍馬,列寨在彼;當夜見滿天火起,未敢轉動,恰好接著曹操。操教二將引一千軍馬開路,其餘留著護身。操得這枝生力軍馬,心中稍安。馬延、張二將飛騎前行。不到十裏,喊聲起處,一彪軍出。為首一將,大呼曰:“吾乃東吳甘興霸也!”馬延正欲交鋒,早被甘寧一刀斬於馬下;張挺槍來迎,寧大喝一聲,措手不及,被寧手起一刀,翻身落馬。後軍飛報曹操。操此時指望合淝有兵救應;不想孫權在合淝路口,望見江中火光,知是我軍得勝,便教陸遜舉火為號,太史慈見了,與陸遜合兵一處,衝殺將來。操隻得望彝陵而走。路上撞見張郃,操令斷後。

縱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漸遠,操心方定,問曰:“此是何處?”左右曰:“此是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見樹木叢雜,山川險峻,乃於馬上仰麵大笑不止。諸將問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別人,單笑周瑜14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62019\/6\/1319:35:02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無謀,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裏伏下一軍,如之奈何?”說猶未了,兩邊鼓聲震響,火光竟天而批注起,驚得曹操幾乎墜馬。刺斜裏一彪軍殺出,大叫:“我趙子龍奉軍師將令,在此等候多時了!”操教徐晃、張郃雙敵趙雲,自己冒煙突火而去。子龍不來追趕,隻顧搶奪旗幟。曹操得脫。

天色微明,黑雲罩地,東南風尚不息。忽然大雨傾盆,濕透衣甲。操與軍士冒雨而行,諸軍皆有饑色。操令軍士往村落中劫掠糧食,尋覓火種。方欲造飯,後麵一軍趕到。操心甚慌。——原來卻是李典、許褚保護著眾謀士來到。操大喜,令軍馬且行,問:“前麵是那裏地麵?”人報:“一邊是南彝陵大路,一邊是北彝陵山路。”操問:“那裏投南郡江陵去近?”軍士稟曰:“取南彝陵過葫蘆口去最便。”操教走南彝陵。行至葫蘆口,軍皆饑餒,行走不上,馬亦困乏,多有倒於路者。操教前麵暫歇。馬上有帶得鑼鍋的,也有村中掠得糧米的,便就山邊揀幹處埋鍋造飯,割馬肉燒吃。盡皆脫去濕衣,於風頭吹曬;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操坐於疏林之下,仰麵大笑。眾官問曰:“適來丞相笑周瑜、諸葛亮,引惹出趙子龍來,又折了許多人馬。如今為何又笑?”操曰:“吾笑諸葛亮、周瑜畢竟智謀不足。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我等縱然脫得性命,也不免重傷矣。彼見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說間,前軍後軍一齊發喊。操大驚,棄甲上馬。眾軍多有不及收馬者。早見四下火煙布合,山口一軍擺開,為首乃燕人張翼德,橫矛立馬,大叫:“操賊走那裏去!”諸軍眾將見了張飛,盡皆膽寒。許褚騎無鞍馬來戰張飛。張遼、徐晃二將,縱馬也來14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72019\/6\/1319:35:02王老師的三國課夾攻。兩邊軍馬混戰做一團。操先撥馬走脫,諸將各自脫批注身。張飛從後趕來。操迤邐奔逃,追兵漸遠,回顧眾將多已帶傷。

正行間,軍士稟曰:“前麵有兩條路,請問丞相從那條路去?”操問:“那條路近?”軍士曰:“大路稍平,卻遠五十餘裏。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餘裏;隻是地窄路險,坑坎難行。”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煙起;大路並無動靜。”操教前軍便走華容道小路。諸將曰:“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操曰:“豈不聞兵書有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於山僻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於大路等著。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華容道。此時人皆饑倒,馬盡困乏。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走。

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紛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趕得慌,隻騎得禿馬,鞍轡衣服,盡皆拋棄。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何可勝言。

操見前軍停馬不進,問是何故。回報曰:“前麵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塹內積水不流,泥陷馬蹄,不能前進。”操大怒,叱曰:“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堪行之理!”傳下號令,教老弱中傷軍士在後慢行,強壯者擔土束柴,搬草運蘆,填塞道路。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眾軍隻得都下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後軍來趕,令張遼、許褚、徐晃引百騎執刀在手,但遲慢者便斬之。此時軍已餓乏,眾皆倒地,操喝令人馬踐踏而行,死者不可勝數。號哭之聲,於路不絕。

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斬!”三停14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82019\/6\/1319:35:02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人馬:一停落後,一停填了溝壑,一停跟隨曹操。過了險峻,路稍平坦。操回顧止有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批注整齊者。操催速行。眾將曰:“馬盡乏矣,隻好少歇。”操曰:“趕到荊州將息未遲。”又行不到數裏,操在馬上揚鞭大笑。眾將問:“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麵麵相覷。操曰:“既到此處,隻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複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隻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

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

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14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492019\/6\/1319:35:02王老師的三國課歎一聲,並皆放去。後人有詩曰:批注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

隻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曹操既脫華容之難。行至穀口,回顧所隨軍兵,止有二十七騎。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齊明,一簇人馬攔路。操大驚曰:“吾命休矣!”隻見一群哨馬衝到,方認得是曹仁軍馬。操才心安。曹仁接著,言:“雖知兵敗,不敢遠離,隻得在附近迎接。”操曰:“幾與汝不相見也!”於是引眾入南郡安歇。隨後張遼也到,說雲長之德。操點將校,中傷者極多,操皆令將息。曹仁置酒與操解悶。眾謀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慟。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中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須整頓軍馬複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次日,操喚曹仁曰:“吾今暫回許都,收拾軍馬,必來報仇。

汝可保全南郡。吾有一計,密留在此,非急休開,急則開之。依計而行,使東吳不敢正視南郡。”仁曰:“合淝、襄陽,誰可保守?”操曰:“荊州托汝管領;襄陽吾已撥夏侯惇守把;合淝最為緊要之地,吾令張遼為主將,樂進、李典為副將,保守此地。但有緩急,飛報將來。”操分撥已定,遂上馬引眾奔回許昌。荊州原降文武各官,依舊帶回許昌調用。曹仁自遣曹洪據守彝陵、南郡,以防周瑜。

卻說關雲長放了曹操,引軍自回。此時諸路軍馬,皆得馬匹、器械、錢糧,已回夏口;獨雲長不獲一人一騎,空身回見玄德。孔明正與玄德作賀,忽報雲長至。孔明忙15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02019\/6\/1319:35:02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離坐席,執杯相迎曰:“且喜將軍立此蓋世之功,與普天下除大害。合宜遠接慶賀!”雲長默然。孔明曰:“將軍莫非批注因吾等不曾遠接,故爾不樂?”回顧左右曰:“汝等緣何不先報?”雲長曰:“關某特來請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華容道上來?”雲長曰:“是從那裏來。關某無能,因此被他走脫。”孔明曰:“拿得甚將士來?”雲長曰:“皆不曾拿。”孔明曰:“此是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

但既有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遂叱武士推出斬之。

正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未知雲長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本回我評論:三國複活賽1.一部《三國演義》,其實最精華的莫過於官渡之戰、火燒赤壁、火燒連營了,到本回,火燒赤壁就結束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奠定了。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以火燒赤壁為主題,比如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還有吳宇森的電影《赤壁》。建議你觀看一下這些影視作品,與小說比較異同。

2.我們有一種民間益智遊戲叫作“華容道”,和七巧板、九連環一樣曾經非常流行,就是和國外的諸如魔方、獨立鑽石棋相比也不落下風。

你有興趣了解並玩一玩嗎?特別希望你和你的小夥伴能比賽哦!

15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12019\/6\/1319:35:02王老師的三國課3.沒有什麼比華容道義釋曹操更體現關羽為人性格特點的了,你和你的小夥伴怎麼能錯過再現這一幕的機會!

文史一鍋燴1.曹操很有意思,明明遭遇一場大敗,為何還“大笑不止”?可能有什麼其他原因嗎?大笑之後他還痛哭,請看看他哭的原因,想想他的為人特點。

2.關羽放走了曹操,如果錯了,那麼錯在哪裏;如果對了,那麼又對在那裏?請把你的理由一一羅列,和小夥伴們交流、辯論吧!記住辯論的目的不是勝負,而是思想的交流。

3.如果真的想捉住曹操,諸葛亮應該怎麼安排才好呢?來,我們替他想想!

4.一部《三國演義》被毛宗崗評為“三絕”,即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其實圍繞關羽的戲份真的不少,前麵的“千15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22019\/6\/1319:35:02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裏走單騎”,這裏的“義釋曹操”,後麵的“單刀會”和“水淹七軍”,關羽是《三國演義》裏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不遜劉備。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正史中的他又是怎樣的吧: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15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32019\/6\/1319:35:03王老師的三國課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在這一回裏,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在戰敗後的表現真是出人意料,屢次大笑又大哭,而在這哭哭笑笑中,曹操為人的性格特點值得我們玩味再三,還有他退到安全地方後馬上進行的安排部署,真看得出名將風采;關羽義釋曹操的內容也十分精彩,曹操軟語打動關羽的說話技巧,關羽內心的糾結,這都顯得十分生動,值得賞析。

跟著名著寫寫寫描寫按照數量可以分為濃墨重彩的描寫和簡筆白描,各有長短。濃墨重彩這個詞語來源於繪畫,原意是用濃重的墨汁和顏色來描繪,指繪畫著墨多。用在描寫上,就是指通過有分量的著力描寫,讓描寫對象醒目突出,有很強的感染力。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分量的著力描寫呢?

一般來說,就是需要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尤其是側麵描寫、環境描寫,正側結合地渲染背景、突出人物。比如本回中關羽義釋曹操的那一幕,羅貫中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用關羽士卒的兵強馬壯突出了曹軍戰敗的淒慘,又用曹操特意從關羽熟讀的《春秋》中尋典的語言描寫和關羽本人的心理描寫,再加上關羽瞥見故人張遼而愈發思念舊情這一細節,為華容道記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群分類:閱讀提升15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42019\/6\/1319:35:03第三部分三國鼎立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5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6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卻說孔明謂張飛曰:“前者子龍取桂陽郡時,責下軍令狀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須也責下軍令狀,方可領批注兵去。”張飛遂立軍令狀,欣然領三千軍,星夜投武陵界上來。金旋聽得張飛引兵到,乃集將校,整點精兵器械,出城迎敵。從事鞏誌諫曰:“劉玄德乃大漢皇叔,仁義布於天下;加之張翼德驍勇非常。不可迎敵,不如納降為上。”金旋大怒曰:“汝欲與賊通連為內變耶?”喝令武士推出斬之。眾官皆告曰:“先斬家人,於軍不利。”金旋乃喝退鞏誌,自率兵出。離城二十裏,正迎張飛。飛挺矛立馬,大喝金旋。旋問部將:“誰敢出戰?”眾皆畏懼,莫敢向前。

旋自驟馬舞刀迎之。張飛大喝一聲,渾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鋒,撥馬便走。飛引眾軍隨後掩殺。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誌立於城上曰:“汝不順天時,自取敗亡,吾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麵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誌出城納降,飛就令鞏誌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玄德大喜,遂令鞏誌代金旋之職。

玄德親至武陵安民畢,馳書報雲長,言翼德、子龍各15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7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得一郡。雲長乃回書上請曰:“聞長沙尚未取,如兄長不以批注弟為不才,教關某幹這件功勞甚好。”玄德大喜,遂教張飛星夜去替雲長守荊州,令雲長來取長沙。雲長既至,入見玄德、孔明。孔明曰:“子龍取桂陽,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軍去。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隻是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帳下中郎將,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雲長去,必須多帶軍馬。”雲長曰:“軍師何故長別人銳氣,滅自己威風?量一老卒,何足道哉!關某不須用三千軍,隻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玄德苦擋。雲長不依,隻領五百校刀手而去。孔明謂玄德曰:“雲長輕敵黃忠,隻恐有失。主公當往接應。”玄德從之,隨後引兵望長沙進發。

卻說長沙太守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是時聽知雲長軍到,便喚老將黃忠商議。忠曰:“不須主公憂慮。憑某這口刀,這張弓,一千個來,一千個死!”原來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言未畢,階下一人應聲而出曰:“不須老將軍出戰,隻就某手中定活捉關某。”韓玄視之,乃管軍校尉楊齡。韓玄大喜,遂令楊齡引軍一千,飛奔出城。約行五十裏,望見塵頭起處,雲長軍馬早到。楊齡挺槍出馬,立於陣前罵戰。雲長大怒,更不打話,飛馬舞刀,直取楊齡。齡挺槍來迎。不三合,雲長手起刀落,砍楊齡於馬下。追殺敗兵,直至城下。韓玄聞之大驚,便教黃忠出馬。玄自來城上觀看。忠提刀縱馬,引五百騎兵飛過吊橋。雲長見一老將出馬,知是黃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擺開,橫刀立馬而問曰:“來將15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8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莫非黃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雲長曰:“特來取汝首級!”言罷,兩馬交鋒。鬥一百餘合,不批注分勝負。韓玄恐黃忠有失,鳴金收軍。黃忠收軍入城。雲長也退軍,離城十裏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次日早飯畢,又來城下搦戰。韓玄坐在城上,教黃忠出馬。忠引數百騎殺過吊橋,再與雲長交馬。又鬥五六十合,勝負不分,兩軍齊聲喝采。鼓聲正急時,雲長撥馬便走。黃忠趕來。雲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雲長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黃忠急提起馬蹄,飛身上馬,棄入城中。玄驚問之。忠曰:“此馬久不上陣,故有此失。”玄曰:“汝箭百發百中,何不射之?”忠曰:“來日再戰,必然詐敗,誘到吊橋邊射之。”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馬與黃忠。忠拜謝而退,尋思:“難得雲長如此義氣!他不忍殺害我,我又安忍射他?

若不射,又恐違了將令。”是夜躊躇未定。次日天曉,人報雲長搦戰。忠領兵出城。雲長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忠交馬。戰不到三十餘合,忠詐敗,雲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雲長急閃,卻不見箭;雲長又趕,忠又虛拽,雲長急閃,又無箭;隻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雲長盔纓根上。前麵軍齊聲喊起。雲長吃了一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隻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雲長領兵而退。

黃忠回到城上來見韓玄,玄便喝左右捉下黃忠。忠叫15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59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曰:“無罪!”玄大怒曰:“我看了三日,汝敢欺我!汝前批注日不力戰,必有私心;昨日馬失,他不殺汝,必有關通;今日兩番虛拽弓弦,第三箭卻止射他盔纓,如何不是外通內連?若不斬汝,必為後患!”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麵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黃忠攔當不住。

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雲長大喜,遂入城。安撫已畢,請黃忠相見;忠托病不出。雲長即使人去請玄德、孔明。

卻說玄德自雲長來取長沙,與孔明隨後催促人馬接應。正行間,青旗倒卷,一鴉自北南飛,連叫三聲而去。

玄德曰:“此應何禍福?”孔明就馬上袖占一課,曰:“長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將。午時後定見分曉。”少頃。見一小校飛報前來,說:“關將軍已得長沙郡,降將黃忠、魏延。耑等主公到彼。”玄德大喜,遂入長沙。雲長接入廳上,具言黃忠之事。玄德乃親往黃忠家相請,忠方出降,求葬韓玄屍首於長沙之東。後人有詩讚黃忠曰:將軍氣概與天參,白發猶然困漢南。

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

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

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

16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0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玄德待黃忠甚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批注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黃忠薦劉表侄劉磐——現在攸縣閑居,玄德取回,教掌長沙郡。四郡已平,玄德班師回荊州,改油江口為公安。自此錢糧廣盛,賢士歸之;將軍馬四散屯於隘口。

卻說周瑜自回柴桑養病,令甘寧守巴陵郡,令淩統守漢陽郡,二處分布戰船,聽候調遣。程普引其餘將士投合淝縣來。原來孫權自從赤壁鏖兵之後,久在合淝,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不敢逼城下寨,離城五十裏屯兵。聞程普兵到,孫權大喜,親自出營勞軍。人報魯子敬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眾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密謂曰:“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肅曰:“未也。”權曰:“然則何如而後為顯耶?”肅曰:“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權撫掌大笑。同至帳中,大設飲宴,犒勞鏖兵將士,商議破合淝之策。

忽報張遼差人來下戰書。權拆書觀畢,大怒曰:“張遼欺吾太甚!汝聞程普軍來,故意使人搦戰!來日吾不用新軍赴敵,看我大戰一場!”傳令當夜五更,三軍出寨,望16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1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合淝進發。辰時左右,軍馬行至半途,曹兵已到。兩邊布批注成陣勢。孫權金盔金甲,披掛出馬;左宋謙,右賈華,二將使方天畫戟,兩邊護衛。三通鼓罷,曹軍陣中,門旗兩開,三員將全裝慣帶,立於陣前:中央張遼,左邊李典,右邊樂進。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曹陣上李典謂樂進曰:“對麵金盔者,孫權也。若捉得孫權,足可與八十三萬大軍報仇。”說猶未了,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裏徑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麵前,手起刀落。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齊斷,隻將戟杆望馬頭上打。樂進回馬,宋謙綽軍士手中槍趕來。李典搭上箭,望宋謙心窩裏便射,應弦落馬。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乘勢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奔走。張遼望見孫權,驟馬趕來。看看趕上,刺斜裏撞出一軍,為首大將,乃程普也;截殺一陣,救了孫權。

張遼收軍自回合淝。

程普保孫權歸大寨,敗軍陸續回營。孫權因見折了宋謙,放聲大哭。長史張紘曰:“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即使斬將搴旗,威振疆埸,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且今日宋謙死於鋒鏑之下,皆主公輕敵之故。今後切宜保重。”權曰:“是孤之過也。從今當改之。”少頃,太史慈入帳,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某請引兵為外應。”權曰:“戈定何在?”太史慈曰:“已混入合淝城中去了。某16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2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願乞五千兵去。”諸葛瑾曰:“張遼多謀,恐有準備,不可造次。”太史慈堅執要行。權因傷感宋謙之死,急要報仇,批注遂令太史慈引兵五千,去為外應。

卻說戈定乃太史慈鄉人;當日雜在軍中,隨入合淝城,尋見養馬後槽,兩個商議。戈定曰:“我已使人報太史慈將軍去了,今夜必來接應。你如何用事?”後槽曰:“此間離中軍較遠,夜間急不能進,隻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麵叫反,城中兵亂,就裏刺殺張遼,餘軍自走也。”戈定曰:“此計大妙!”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遼曰:“非也。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我無備,乘虛攻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說猶未了,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張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左右曰:“喊聲甚急,可往觀之。”遼曰:“豈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無移時,李典擒戈定並後槽至。遼詢得其情,立斬於馬前。隻聽得城門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遼曰:“此是吳兵外應,可就計破之。”便令人於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太史慈見城門大開,隻道內變,挺槍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殺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孫權見太史慈身帶重傷,愈加傷感。張昭請權罷兵。權從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潤州。比及屯住軍馬,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誌未遂,奈16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3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後人有詩讚曰:批注矢誌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誌,千古共嗟谘!

孫權聞慈死,傷悼不已,命厚葬於南徐北固山下,養其子太史亨於府中。

卻說玄德在荊州整頓軍馬,聞孫權合淝兵敗,已回南徐,與孔明商議。孔明曰:“亮夜觀星象,見西北有星墜地,必應折一皇族。”正言間,忽報公子劉琦病亡。玄德聞之,痛哭不已。孔明勸曰:“生死分定,主公勿憂,恐傷貴體。且理大事:可急差人到彼守禦城池,並料理葬事。”玄德曰:“誰可去?”孔明曰:“非雲長不可。”即時便教雲長前去襄陽保守。玄德曰:“今日劉琦已死,東吳必來討荊州,如何對答?”孔明曰:“若有人來,亮自有言對答。”過了半月,人報東吳魯肅特來吊喪。正是:先將計策安排定,隻等東吳使命來。未知孔明如何對答,且看下文分解。

本回我評論:16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4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三國複活賽1.正值壯年的關羽和老將黃忠的對決,是不是想想就很有看頭?而且兩人都用刀,到底誰會贏呢?這樣吧,根據本回的描寫,任選一個場景,畫出你心中的“關羽黃忠對決圖”。

2.關羽和黃忠真是惺惺相惜,而且這一幕發生在武人之間,特別令人感動。請把這一幕表演出來吧!

文史一鍋燴1.像關羽、黃忠這樣英雄相惜的故事,你還知道多少?來,我們比一比。

2.像關羽這樣心高氣傲的名將,為何會對黃忠青睞有加呢?讀全文,說說你的看法。

3.為何諸葛亮對魏延不賞反殺呢?如果現在不能回答,那先存著這個問題,等讀完全書,你就知道答案了。

4.一部《三國演義》,有三位老將最為閃耀:黃忠、黃蓋和嚴顏。

其中又以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為劉備取得漢中的黃忠最為傑出,16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52019\/6\/1319:35:04王老師的三國課由於《三國演義》的生動描寫,民間也以“老黃忠”作為對老而彌堅者的肯定。我們來看一看《三國誌·蜀書六·黃忠傳》的記載: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穀,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征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諡剛侯。子敘,早沒,無後。

魏延其實也是蜀漢名將,根據正史記載,在諸葛亮死後,他由於和楊儀的爭執而造反被殺,《三國演義》據此,刻畫了魏延“有反骨”的個性,本回就是一證。我們且來看看《三國誌·蜀書十·魏延傳》的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16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62019\/6\/1319:35:04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穀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裏,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在這一回裏,關羽、黃忠和魏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縱觀全書,關羽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多次塑造,已經深入人心了;但身為“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則是在此回中才得到充分塑造的。這位老將怎麼樣?羅貫中寫得如何?還有魏延這個鼎鼎大名“反骨仔”,雖然重要戲份要到小說後半才有,但這裏的描寫是不是有伏筆的用處呢?

跟著名著寫寫寫像《三國演義》這種線索多、人物眾的小說,是很考驗作者的布局能力的。雖然《三國演義》的確有尊劉貶曹輕吳的傾向,但總體而言,三個國家的大事均有交代,而且經常是平行出現的,比如這一回,一方麵是關羽力戰黃忠,一方麵則是孫權對陣張遼,這樣三方勢力都參與進來了,對得起“三國演義”的名頭。這樣平行安排情節的結構,在全書中還有很多。另外值得稱讚的是,這一回中對插敘、伏筆的使用。我們都知道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的敘述方法。這一回中太史慈之死就是很好的插敘。而魏延的殺將獻城,單就謀反而言,已為後來他被馬忠斬殺埋下伏筆。

群分類:讀書心得16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72019\/6\/1319:35:05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卻說玄德見孫夫人房中兩邊槍刀森列,侍婢皆佩劍,批注不覺失色。管家婆進曰:“貴人休得驚懼:夫人自幼好觀武事,居常令侍婢擊劍為樂,故爾如此。”玄德曰:“非夫人所觀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暫去。”管家婆稟覆孫夫人曰:“房中擺列兵器,嬌客不安,今且去之。”孫夫人笑曰:“廝殺半生,尚懼兵器乎!”命盡撤去,令侍婢解劍伏侍。當夜玄德與孫夫人成親,兩情歡洽。玄德又將金帛散給侍婢,以買其心,先教孫乾回荊州報喜。自此連日飲酒。國太十分愛敬。

卻說孫權差人來柴桑郡報周瑜,說:“我母親力主,已將吾妹嫁劉備。不想弄假成真。此事還複如何?”瑜聞大驚,行坐不安,乃思一計,修密書付來人持回見孫權。權拆書視之。書略曰:瑜所謀之事,不想反覆如此。既已弄假成真,又當就此用計。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莫如軟困之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誌;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之契:16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82019\/6\/1319:35:05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今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明公熟思之。批注孫權看畢,以書示張昭。昭曰:“公瑾之謀,正合愚意。劉備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嚐受享富貴。今若以華堂大廈,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遠孔明、關、張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後荊州可圖也。主公可依公瑾之計而速行之。”權大喜,即日修整東府,廣栽花木,盛設器用,請玄德與妹居住;又增女樂數十餘人,並金玉錦綺玩好之物。國太隻道孫權好意,喜不自勝。玄德果然被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

卻說趙雲與五百軍在東府前住,終日無事,隻去城外射箭走馬。看看年終。雲猛省:“孔明分付三個錦囊與我,教我一到南徐,開第一個;住到年終,開第二個;臨到危急無路之時,開第三個:於內有神出鬼沒之計,可保主公回家。此時歲已將終,主公貪戀女色,並不見麵,何不拆開第二個錦囊,看計而行?”遂拆開視之。原來如此神策。即日徑到府堂,要見玄德。侍婢報曰:“趙子龍有緊急事來報貴人。”玄德喚入問之。雲佯作失驚之狀曰:“主公深居畫堂,不想荊州耶?”玄德曰:“有甚事如此驚怪?”雲曰:“今早孔明使人來報,說曹操要報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甚是危急,請主公便回。”玄德曰:“必須與夫人商議。”雲曰:“若和夫人商議,必不肯教主公回。不如休說,今晚便好起程。——遲則誤事!”玄德曰:“你且暫退,我自有道理。”雲故意催逼數番而出。玄德入見孫夫人,暗暗垂淚。孫夫人曰:“丈夫何故煩惱?”玄德曰:“念備一身飄蕩異鄉,生不能侍奉二16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692019\/6\/1319:35:05王老師的三國課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歲旦在邇,使備批注悒怏不已。”孫夫人曰:“你休瞞我,我已聽知了也!方才趙子龍報說荊州危急,你欲還鄉,故推此意。”玄德跪而告曰:“夫人既知,備安敢相瞞。備欲不去,使荊州有失,被天下人恥笑;欲去,又舍不得夫人:因此煩惱。”夫人曰:“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當相隨。”玄德曰:“夫人之心,雖則如此,爭奈國太與吳侯安肯容夫人去?夫人若可憐劉備,暫時辭別。”言畢,淚如雨下。孫夫人勸曰:“丈夫休得煩惱。妾當苦告母親,必放妾與君同去。”玄德曰:“縱然國太肯時,吳侯必然阻擋。”孫夫人沉吟良久,乃曰:“妾與君正旦拜賀時,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若何?”玄德又跪而謝曰:“若如此,生死難忘!——切勿漏泄。”兩個商議已定。玄德密喚趙雲分付:“正旦日,你先引軍士出城,於官道等候。吾推祭祖,與夫人同走。”雲領諾。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吳侯大會文武於堂上。玄德與孫夫人入拜國太。孫夫人曰:“夫主想父母宗祖墳墓,俱在涿郡,晝夜傷感不已。今日欲往江邊,望北遙祭,須告母親得知。”國太曰:“此孝道也,豈有不從?汝雖不識舅姑,可同汝夫前去祭拜,亦見為婦之禮。”孫夫人同玄德拜謝而出。

此時隻瞞著孫權。夫人乘車,止帶隨身一應細軟。玄德上馬,引數騎跟隨出城,與趙雲相會。五百軍士前遮後擁,離了南徐,趲程而行。當日,孫權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後堂,文武皆散。比及眾官探得玄德、夫人逃遁之時,天色已晚。要報孫權,權醉不醒。及至睡覺,已是五更。

次日,孫權聞知走了玄德,急喚文武商議。張昭曰:“今日走了此人,早晚必生禍亂。可急追之。”孫權令陳武、潘17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02019\/6\/1319:35:05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璋選五百精兵,無分晝夜,務要趕上拿回。二將領命去了。孫權深恨玄德,將案上玉硯摔為粉碎。程普曰:“主批注公空有衝天之怒,某料陳武、潘璋必擒此人不得。”權曰:“焉敢違我令!”普曰:“郡主自幼好觀武事,嚴毅剛正,諸將皆懼。既然肯順劉備,必同心而去。所追之將,若見郡主,豈肯下手?”權大怒,掣所佩之劍,喚蔣欽、周泰聽令,曰:“汝二人將這口劍去取吾妹並劉備頭來!違令者立斬!”蔣欽、周泰領命,隨後引一千軍趕來。

卻說玄德加鞭縱轡,趲程而行;當夜於路暫歇兩個更次,慌忙起行。看看來到柴桑界首,望見後麵塵頭大起,人報:“追兵至矣!”玄德慌問趙雲曰:“追兵既至,如之奈何?”趙雲曰:“主公先行,某願當後。”轉過前麵山腳,一彪軍馬攔住去路。當先兩員大將,厲聲高叫曰:“劉備早早下馬受縛!吾奉周都督將令,守候多時!”原來周瑜恐玄德走脫,先使徐盛、丁奉引三千軍馬於衝要之處紮營等候,時常令人登高遙望,料得玄德若投旱路,必經此道而過。當日徐盛、丁奉了望得玄德一行人到,各綽兵器截住去路。玄德驚慌勒回馬問趙雲曰:“前有攔截之兵,後有追趕之兵:前後無路,如之奈何?”雲曰:“主公休慌。軍師有三條妙計,多在錦囊之中。已拆了兩個,並皆應驗。今尚有第三個在此,分付遇危難之時,方可拆看。今日危急,當拆觀之。”便將錦囊拆開,獻與玄德。玄德看了,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備有心腹之言,至此盡當實訴。”夫人曰:“丈夫有何言語,實對我說。”玄德曰:“昔日吳侯與周瑜同謀,將夫人招嫁劉備,實非為夫人計,乃欲幽困劉備而奪荊州耳。奪了荊州,必將殺備。是以夫人為香餌而釣備也。備不懼萬死而來,蓋知夫人有男子之胸襟,必17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12019\/6\/1319:35:05王老師的三國課能憐備。昨聞吳侯將欲加害,故托荊州有難,以圖歸計。

批注幸得夫人不棄,同至於此。今吳侯又令人在後追趕,周瑜又使人於前截住,非夫人莫解此禍。如夫人不允,備請死於車前,以報夫人之德。”夫人怒曰:“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有何麵目重相見乎!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於是叱從人推車直出,卷起車簾,親喝徐盛、丁奉曰:“你二人欲造反耶?”徐、丁二將慌忙下馬,棄了兵器,聲喏於車前曰:“安敢造反。為奉周都督將令,屯兵在此專候劉備。”孫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賊!我東吳不曾虧負你!玄德乃大漢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對母親、哥哥說知回荊州去。今你兩個於山腳去處,引著軍馬攔截道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財物耶?”徐盛、丁奉喏喏連聲,口稱:“不敢。請夫人息怒。這不幹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將令。”孫夫人叱曰:“你隻怕周瑜,獨不怕我?周瑜殺得你,我豈殺不得周瑜?”把周瑜大罵一場,喝令推車前進。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下人。安敢與夫人違拗?”又見趙雲十分怒氣,隻得把軍喝住,放條大路教過去。

恰才行不得五六裏,背後陳武、潘璋趕到。徐盛、丁奉備言其事。陳、潘二將曰:“你放他過去差了也。我二人奉吳侯旨意,特來追捉他回去。”於是四將合兵一處,趲程趕來。玄德正行間,忽聽得背後喊聲大起。玄德又告孫夫人曰:“後麵追兵又到,如之奈何?”夫人曰:“丈夫先行,我與子龍當後。”玄德先引三百軍,望江岸去了。子龍勒馬於車傍,將士卒擺開,專候來將。四員將見了孫夫人,隻得下馬,叉手而立。夫人曰:“陳武、潘璋,來此何幹?”二將答曰:“奉主公之命,請夫人、玄德回。”夫人正色叱曰:“都是你這夥匹夫,離間我兄妹不睦!我已嫁17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22019\/6\/1319:35:05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他人,今日歸去,須不是與人私奔。我奉母親慈旨,令我夫婦回荊州。便是我哥哥來,也須依禮而行。你二人倚仗批注兵威,欲待殺害我耶?”罵得四人麵麵相覷,各自尋思:“他一萬年也隻是兄妹。更兼國太作主;吳侯乃大孝之人,怎敢違逆母言?明日翻過臉來,隻是我等不是。不如做個人情。”軍中又不見玄德;但見趙雲怒目睜眉,隻待廝殺。——因此四將喏喏連聲而退。孫夫人令推車便行。徐盛曰:“我四人同去見周都督,告稟此事。”四人猶豫未定。

忽見一軍如旋風而來,視之,乃蔣欽、周泰。二將問曰:“你等曾見劉備否?”四人曰:“早晨過去,已半日矣。”蔣欽曰:“何不拿下?”四人各言孫夫人發話之事。蔣欽曰:“便是吳侯怕道如此,封一口劍在此,教先殺他妹,後斬劉備。違者立斬!”四將曰:“去之已遠,怎生奈何?”蔣欽曰:“他終是些步軍,急行不上。徐、丁二將軍可飛報都督,教水路棹快船追趕;我四人在岸上追趕:無問水旱之路,趕上殺了,休聽他言語。”於是徐盛、丁奉飛報周瑜;蔣欽、周泰、陳武、潘璋四個領兵沿江趕來。

卻說玄德一行人馬,離柴桑較遠,來到劉郎浦,心才稍寬。沿著江岸尋渡,一望江水彌漫,並無船隻。玄德俯首沉吟。趙雲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軍師必有調度,何用猶疑?”玄德聽罷,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淒然淚下。後人有詩歎曰: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屋黃金。

誰知一女輕天下,欲易劉郎鼎峙心。

玄德令趙雲望前哨探船隻,忽報後麵塵土衝天而起。

玄德登高望之,但見軍馬蓋地而來,歎曰:“連日奔走,人17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32019\/6\/1319:35:06王老師的三國課困馬乏,追兵又到,死無地矣!”看看喊聲漸近。正慌急批注間,忽見江岸邊一字兒拋著拖篷船二十餘隻。趙雲曰:“天幸有船在此!何不速下,棹過對岸,再作區處!”玄德與孫夫人便奔上船。子龍引五百軍亦都上船。隻見船艙中一人綸巾道服,大笑而出,曰:“主公且喜!諸葛亮在此等候多時。”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荊州水軍。玄德大喜。不移時,四將趕到。孔明笑指岸上人言曰:“吾已算定多時矣。汝等回去傳示周郎,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岸上亂箭射來,船已開的遠了。蔣欽等四將,隻好呆看。

玄德與孔明正行間,忽然江聲大震。回頭視之,隻見戰船無數。帥字旗下,周瑜自領慣戰水軍,左有黃蓋,右有韓當,勢如飛馬,疾似流星。看看趕上。孔明教棹船投北岸,棄了船,盡皆上岸而走,車馬登程。周瑜趕到江邊,亦皆上岸追襲。大小水軍,盡是步行;止有為首官軍騎馬。周瑜當先,黃蓋、韓當、徐盛、丁奉緊隨。周瑜曰:“此處是那裏?軍士答曰:“前麵是黃州界首。”望見玄德車馬不遠,瑜令並力追襲。正趕之間,一聲鼓響,山崦內一彪刀手擁出,為首一員大將,乃關雲長也。周瑜舉止失措,急撥馬便走;雲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正奔走間,左邊黃忠,右邊魏延,兩軍殺出。吳兵大敗。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決一死戰!”黃蓋、韓當力阻。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麵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正是:兩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卻帶羞。未知周郎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17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42019\/6\/1319:35:06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本回我評論:三國複活賽1.一部《三國演義》,多是男兒們的故事,雖有女子的傳奇,但分量不多。孫尚香是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請根據本回內容,畫出你心目中的孫尚香吧!

2.我們的劉皇叔從一開始的“織席販履之徒”到現在占有了荊州之地,應該也在精氣神上有所不同了,你能夠用畫筆表現出來嗎?

3.本回也挺適合改編成戲劇哦:劉備和趙雲商議回到荊州,劉備說動孫尚香一起離開東吳,孫尚香斥責東吳部將的阻撓,諸葛亮故意氣周瑜,請和你的小夥伴們認領角色、開始表演吧!

文史一鍋燴1.諸葛亮給了趙雲三個錦囊,但實際上在整部小說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事兒哦!你能找出來嗎?

17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52019\/6\/1319:35:06王老師的三國課2.劉備帳下大將甚多,為什麼諸葛亮偏偏選用趙雲陪伴劉備呢?結合之前他的表現,說說可能的理由吧!

3.你覺得孫尚香是位怎樣的女子呢?來咱們交流一下!

4.孫尚香的確是傳奇女子,但是很可惜,在正史中,關於她的記載很少,《三國誌》中也隻是引用《漢晉春秋》的記載:“先主入益州,吳遣迎孫夫人。夫人欲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在正史裏,劉備還是隻有兩位夫人,即劉備稱帝後追封的甘皇後和穆皇後:先主甘皇後,沛人也。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妄。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後卒,葬於南郡。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隕。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颻,特遣使者奉迎。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後,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17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62019\/6\/1319:35:06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懷皇後,孝湣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後。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後。詩曰:‘穀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後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製曰可。

先主穆皇後,陳留人也。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焉有異誌,而聞善相者相後當大貴。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為瑁納後。瑁死,後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後。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納後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為漢中王後。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朕承天命,奉至尊,臨萬國。今以後為皇後,遣使持節丞相亮授璽綬,承宗廟,母天下,皇後其敬之哉!”建興元年五月,後主即位,尊後為皇太後,稱長樂宮。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延熙八年,後薨,合葬惠陵。

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在這這一回裏,我們可以看到趙雲的形象再一次得到了有力塑造,因為要讓劉備從東吳全身而退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們可以分析圍繞趙雲的描寫來體會這種艱難;然後一開始劉備居然迷失在溫柔鄉中,這樣的情節安排有什麼用意?在這樣的情形下,諸葛亮的三個錦囊是不是就很重要了?這些都值得細細思考。

跟著名著寫寫寫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劉備逃回荊州的路上,孫權派出了一撥又一撥的將領追趕:先是徐盛、丁奉,再是陳武、潘璋,又是蔣欽、周泰,最後則是周瑜。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起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和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因為它們似乎擁有一個類似的“打怪升級”的模式。實際上,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很常見的,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17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72019\/6\/1319:35:06王老師的三國課《西遊記》是由“九九八十一難”組成的。這樣安排,就有了一點鋪陳的意味,而這正是寫作技巧之一。鋪陳,用來強調,漢儒雲:“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所謂鋪陳,即“六義”所說的“賦”,因為古代“賦”和“鋪”同音,具體說來就是直書其事並且反複敘說,明明一句話可以說完,卻反複強調。其極致是發展成了一種富麗堂皇的文體,並在漢代達到頂峰,這就是“漢賦”。但我們平時寫作中依然可以借鑒這個思路。

群分類:閱讀提升17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82019\/6\/1319:35:06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瑜大怒,咬牙批注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遂令催軍前行。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誌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周瑜覽畢,長歎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後人17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79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有詩歎曰:批注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周瑜停喪於巴丘。眾將將所遺書緘,遣人飛報孫權。權聞瑜死,放聲大哭。拆視其書,乃薦魯肅以自代也。書略曰: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兵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誌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鑒,瑜死不朽矣。

孫權覽畢,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即日便命魯肅為都督,總統兵馬;一麵教發周瑜靈柩回葬。

卻說孔明在荊州,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曉,告於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問孔明曰:“周瑜既死,還當如何?”孔明曰:“代瑜領兵者,必魯肅也。亮觀天象,將星聚於東方。亮當以吊喪為由,往江東走一遭,就尋賢士佐助主公。”玄德曰:“隻恐吳中將士加害於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猶不懼;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與趙雲引五百軍,具祭禮,下船赴巴丘吊喪。於路探聽得孫權已令魯肅為都督,周瑜靈柩已回柴桑。孔明徑至柴桑,魯肅以禮迎接。

18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0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周瑜部將皆欲殺孔明,因見趙雲帶劍相隨,不敢下手。孔明教設祭物於靈前,親自奠酒,跪於地下,讀祭文曰:批注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

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嚐!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吊君弱冠,萬裏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誌。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

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眾將相謂曰:“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亦為感傷,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後人有詩歎曰: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魯肅設宴款待孔明。宴罷,孔明辭回。方欲下船,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18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1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也。孔明亦大笑。兩人攜手登批注舟,各訴心事。孔明乃留書一封與統,囑曰:“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之所學。”統允諾而別,孔明自回荊州。

卻說魯肅送周瑜靈柩至蕪湖,孫權接著,哭祭於前,命厚葬於本鄉。瑜有兩男一女,長男循,次男胤,權皆厚恤之。魯肅曰:“肅碌碌庸才,誤蒙公瑾重薦,其實不稱所職,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現在江南,何不重用?”權聞言大喜,便問此人姓名。肅曰:“此人乃襄陽人,姓龐,名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權曰:“孤亦聞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請來相見。”於是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平生最喜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乃謂統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統長歎一聲而出。魯肅曰:“主公何不用龐士元?”權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肅曰:“赤壁鏖兵之時,此人曾獻連環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權曰:“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魯肅出謂龐統曰:“非肅不薦足下,奈吳侯不肯用公。

公且耐心。”統低頭長歎不語。肅曰:“公莫非無意於吳中乎?”統不答。肅曰:“公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可實對18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2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肅言,將欲何往?”統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肅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統曰:“統批注意實欲如此,前言戲耳。”肅曰:“某當作書奉薦,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統曰:“此某平生之素誌也。”乃求肅書。徑往荊州來見玄德。

此時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門吏傳報:“江南名士龐統,特來相投。”玄德久聞統名,便教請入相見。統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乃問統曰:“足下遠來不易?”統不拿出魯肅、孔明書投呈,但答曰:“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玄德曰:“荊楚稍定,苦無閑職。

此去東北一百三十裏,有一縣名耒陽縣,缺一縣宰,屈公任之,如後有缺,卻當重用。”統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學動之,見孔明不在,隻得勉強相辭而去。統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有人報知玄德,言龐統將耒陽縣事盡廢。玄德怒曰:“豎儒焉敢亂吾法度!”遂喚張飛分付,引從人去荊南諸縣巡視:“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問。恐於事有不明處,可與孫乾同去。”張飛領了言語,與孫乾前至耒陽縣。軍民官吏,皆出郭迎接,獨不見縣令。飛問曰:“縣令何在?”同僚覆曰:“龐縣令自到任及今將百餘日,縣中之事,並不理問,每日飲酒,自旦及夜,隻在醉鄉。今日宿酒未醒,猶臥不起。”張飛大怒,欲擒之。孫乾曰:“龐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輕忽,且到縣問之。如果於理不當,治罪未晚。”飛乃入縣正廳上坐定,教縣令來見。統衣冠不整,扶醉而出。飛怒曰:“吾兄以汝為人,令作縣宰,汝焉敢盡廢縣事!”統笑曰:“將軍以吾廢了縣中何事?”飛曰:“汝到18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3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任百餘日,終日在醉鄉,安得不廢政事?”統曰:“量百裏批注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隨即喚公吏,將百餘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斷。吏皆紛然齎抱案卷上廳,訴詞被告人等,環跪階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統乃將出魯肅薦書。飛曰:“先生初見吾兄,何不將出?”統曰:“若便將出,似乎專藉薦書來幹謁矣。”飛顧謂孫乾曰:“非公則失一大賢也。”遂辭統回荊州見玄德,具說龐統之才。玄德大驚曰:“屈待大賢,吾之過也!”飛將魯肅薦書呈上,玄德拆視之。書略曰:龐士元非百裏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如以貌取之,恐負所學,終為他人所用,實可惜也!

玄德看畢,正在嗟歎,忽報孔明回。玄德接入,禮畢,孔明先明曰:“龐軍師近日無恙否?”玄德曰:“近治耒陽縣,好酒廢事。”孔明笑曰:“士元非百裏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亮曾有薦書在士元處,曾達主公否?”玄德曰:“今日方得子敬書,卻未見先生之書。”孔明曰:“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於視事。”玄德曰:“若非吾弟所言,險失大賢。”隨即令張飛往耒陽縣敬請龐統到荊州。玄德下階請罪。統方將出孔明所薦之書。玄德看書中之意,言鳳雛到日,宜即重用。玄德喜曰:“昔司馬德操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18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4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得,漢室可興矣。”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讚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批注早有人報到許昌,言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連結東吳,早晚必興兵北伐。曹操聞之,遂聚眾謀士商議南征。荀攸進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孫權,次攻劉備。”操曰:“我若遠征,恐馬騰來襲許都。

前在赤壁之時,軍中有訛言,亦傳西涼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見,不若降詔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討孫權,誘入京師,先除此人,則南征無患矣。”操大喜,即日遣人齎詔至西涼召馬騰。

卻說騰字壽成,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父名肅,字子碩,桓帝時為天水蘭幹縣尉;後失官流落隴西,與羌人雜處,遂娶羌女生騰。騰身長八尺,體貌雄異,稟性溫良,人多敬之。靈帝末年,羌人多叛,騰招募民兵破之。初平中年,因討賊有功,拜征西將軍,與鎮西將軍韓遂為弟兄。當日奉詔,乃與長子馬超商議曰:“吾自與董承受衣帶詔以來,與劉玄德約共討賊,不幸董承已死,玄德屢敗。

我又僻處西涼,未能協助玄德。今聞玄德已得荊州,我正欲展昔日之誌,而曹操反來召我,當是如何?”馬超曰:“操奉天子之命以召父親。今若不往,彼必以‘逆命’責我矣。當乘其來召,竟往京師,於中取事,則昔日之誌可展也。”馬騰兄子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超曰:“兒願盡起西涼之兵,隨父親殺入許昌,為天下除害,有何不可?”騰曰:“汝自統羌兵保守西涼,隻教次子馬休、馬鐵並侄馬岱隨我同往。曹操見有汝在西涼,又有韓遂相助,諒不敢加害於我也。”超曰:“父親欲18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5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往,切不可輕入京師。當隨機應變,觀其動靜。”騰曰:批注“吾自有處,不必多慮。”於是馬騰乃引西涼兵五千,先教馬休、馬鐵為前部,留馬岱在後接應,迤邐望許昌而來。

離許昌二十裏屯住軍馬。

曹操聽知馬騰已到,喚門下侍郎黃奎分付曰:“目今馬騰南征,吾命汝為行軍參謀,先至馬騰寨中勞軍,可對馬騰說:西涼路遠,運糧甚難,不能多帶人馬。我當更遣大兵,協同前進。來日教他入城麵君,吾就應付糧草與之。”奎領命,來見馬騰。騰置酒相待。奎酒半酣而言曰:“吾父黃琬死於李傕、郭汜之難,嚐懷痛恨。不想今日又遇欺君之賊!”騰曰:“誰為欺君之賊?”奎曰:“欺君者操賊也。

公豈不知之,而問我耶?”騰恐是操使來相探,急止之曰:“耳目較近,休得亂言。”奎叱曰:“公竟忘卻衣帶詔乎!”騰見他說出心事,乃密以實情告之。奎曰:“操欲公入城麵君,必非好意。公不可輕入。來日當勒兵城下。待曹操出城點軍,就點軍處殺之,大事濟矣。”二人商議已定。黃奎回家,恨氣未息。其妻再三問之,奎不肯言。不料其妾李春香,與奎妻弟苗澤私通。澤欲得春香,正無計可施。妾見黃奎憤恨,遂對澤曰:“黃侍郎今日商議軍情回,意甚憤恨,不知為誰?”澤曰:“汝可以言挑之曰:‘人皆說劉皇叔仁德,曹操奸雄,何也?’看他說甚言語。”是夜黃奎果到春香房中。妾以言挑之。奎乘醉言曰:“汝乃婦人,尚知邪正,何況我乎?吾所恨者,欲殺曹操也!”妾曰:“若欲殺之,如何下手?”奎曰:“吾已約定馬將軍,明日在城外點兵時殺之。”妾告於苗澤,澤報知曹操。操便密喚曹洪、許褚分付如此如此;又喚夏侯淵、徐晃分付如此如此。各人領命去了,一麵先將黃奎一家老小拿下。

18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6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次日,馬騰領著西涼兵馬,將次近城,隻見前麵一簇紅旗,打著丞相旗號。馬騰隻道曹操自來點軍,拍馬向批注前。忽聽得一聲炮響,紅旗開處,弓弩齊發。一將當先,乃曹洪也。馬騰急撥馬回時,兩下喊聲又起:左邊許褚殺來,右邊夏侯淵殺來,後麵又是徐晃領兵殺至,截斷西涼軍馬,將馬騰父子三人困在垓心。馬騰見不是頭,奮力衝殺。馬鐵早被亂箭射死。馬休隨著馬騰,左衝右突,不能得出。二人身帶重傷,坐下馬又被箭射倒。父子二人俱被執。曹操教將黃奎與馬騰父子,一齊綁至。黃奎大叫:“無罪!”操教苗澤對證。馬騰大罵曰:“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殺賊,是乃天也!”操命牽出。馬騰罵不絕口,與其子馬休及黃奎,一同遇害。後人有詩歎馬騰曰:父子齊芳烈,忠貞著一門。

捐生圖國難,誓死答君恩。

嚼血盟言在,誅奸義狀存。

西涼推世胄,不愧伏波孫!

苗澤告操曰:“不願加賞,隻求李春香為妻。”操笑曰:“你為了一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義之人何用!”便教將苗澤、李春香與黃奎一家老小並斬於市。觀者無不歎息。後人有詩歎曰:苗澤因私害藎臣,春香未得反傷身。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圖謀作小人。

曹操教招安西涼兵馬,諭之曰:“馬騰父子謀反,不幹眾人之事。”一麵使人分付把住關隘,休教走了馬岱。

且說馬岱自引一千兵在後。早有許昌城外逃回軍士,報知馬岱。岱大驚,隻得棄了兵馬,扮作客商,連夜逃遁去了。曹操殺了馬騰等,便決意南征。忽人報曰:“劉備調18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7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練軍馬,收拾器械,將欲取川。”操驚曰:“若劉備收川,批注則羽翼成矣。將何以圖之?”言未畢,階下一人進言曰:“某有一計,使劉備、孫權不能相顧,江南、西川皆歸丞相。”正是:西州豪傑方遭戮,南國英雄又受殃。未知獻計者是誰,且看下文分解。

本回我評論:三國複活賽1.周瑜和龐統也是和諸葛亮齊名的智將,有意思的是,一位容貌英俊,又娶得美女小喬為妻,另一位則容貌醜陋,還為此受氣。盡管如此,兩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所以還是讓我們為他倆也各畫一幅畫像吧!

2.龐統理事耒陽縣的經曆可以說是他一生遭遇的縮影:因為長得醜,和“名士”身份不相符,縱使懷有奇才也被孫權、劉備輕視。所幸他遇到的張飛“粗中有細”。讓我們通過想象,把他理事耒陽縣的經曆表演出來吧!

文史一鍋燴1.諸葛亮到底應不應該去吊周瑜的喪?為什麼?讓我們辯論一下吧!

18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8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2.也許周瑜氣量狹小,但他處理身後之事讓人非常感動,你能說出原因嗎?

3.你怎麼看待龐統先後被孫權、劉備輕視的經曆?

4.周瑜是非常傳奇的人物。《三國演義》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智慧超群、英明果敢,但氣量狹窄的人,這一形象通過小說的傳播而深入人心,但很遺憾,這並非事實。我們來看看《三國誌·吳書九·周瑜傳》的記載吧: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榖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複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18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89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係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複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19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02019\/6\/1319:35:0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納。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在這一回裏,周瑜去世了,而他在去世前依然惦念著江東,不能不讓人對他肅然起敬;而諸葛亮放下矛盾,毅然前往吊喪,這就讓兩人的關係變得複雜而真實了,小說也就變得好看起來。小說寫出來人之間複雜的關係,這還不值得你評價一二嗎?終於,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出現了,可是他的“求職經曆”卻是一團糟。曹操已經不欣賞他了,孫權也因為長相而看輕他,劉備竟然也是如此!而且劉備居然還讓張飛去督查他——想想張三爺那火暴脾氣,你是不是會捏一把汗?可結果如何?

是什麼讓張飛服服帖帖呢?張飛前後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張三爺是不是也很可愛啊——對了,到這裏,總算是有專門寫張三爺的章節了,這些都值得你點評啊!

19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12019\/6\/1319:35:07王老師的三國課跟著名著寫寫寫龐統最後成了劉備的副軍師,雖然在劉備攻取西川的征途上被射死在落鳳坡,但人生總算也曾有過精彩。但是龐統的這份精彩也是通過克服一步一步的挫折才實現的。正因為這些挫折的存在,才讓龐統“越挫越強”。這就像我們寫作中對波折的處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無數波濤的盡頭,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就立在那裏了。

群分類:讀書心得19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22019\/6\/1319:35:08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卻說當夜兩兵混戰,直到天明,各自收兵。馬超屯兵渭口,日夜分兵,前後攻擊。曹操在渭河內將船筏鎖鏈批注作浮橋三條,接連南岸。曹仁引軍夾河立寨,將糧草車輛穿連,以為屏障。馬超聞之,教軍士各挾草一束,帶著火種,與韓遂引軍並力殺到寨前,堆積草把,放起烈火。操兵抵敵不住,棄寨而走。車乘、浮橋,盡被燒毀。西涼兵大勝,截住渭河。曹操立不起營寨,心中憂懼。荀攸曰:“可取渭河沙土築起土城,可以堅守。”操撥三萬軍擔土築城。馬超又差龐德、馬岱各引五百馬軍,往來衝突;更兼沙土不實,築起便倒,操無計可施。時當九月盡,天氣暴冷,彤雲密布,連日不開。曹操在寨中納悶。忽人報曰:“有一老人來見丞相,欲陳說方略。”操請入。見其人鶴骨鬆姿,形貌蒼古。問之,乃京兆人也,隱居終南山,姓婁,名子伯,道號“夢梅居士”。操以客禮待之。子伯曰:“丞相欲跨渭安營久矣,今何不乘時築之?”操曰:“沙土之地,築壘不成。隱士有何良策賜教?”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豈不知天時乎?連日陰雲布合,朔風一起,必大凍矣。風起之後,驅兵士運土潑水,比及天明,土城已19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32019\/6\/1319:35:08王老師的三國課就。”操大悟,厚賞子伯。子伯不受而去。

批注是夜北風大作。操盡驅兵士擔土潑水;為無盛水之具,作縑囊盛水澆之,隨築隨凍。比及天明,沙水凍緊,土城已築完。細作報知馬超。超領兵觀之,大驚,疑有神助。次日,集大軍鳴鼓而進。操自乘馬出營,止有許褚一人隨後。操揚鞭大呼曰:“孟德單騎至此,請馬超出來答話。”超乘馬挺槍而出。操曰:“汝欺我營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築就,汝何不早降!”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見操背後一人,睜圓怪眼,手提鋼刀,勒馬而立。超疑是許褚,乃揚鞭問曰:“聞汝軍中有虎侯,安在哉?”許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譙郡許褚也!”目射神光,威風抖擻。超不敢動,乃勒馬回。操亦引許褚回寨。兩軍觀之,無不駭然。操謂諸將曰:“賊亦知仲康乃虎侯也!”自此軍中皆稱褚為虎侯,許褚曰:“某來日必擒馬超。”操曰:“馬超英勇,不可輕敵。”褚曰:“某誓與死戰!”即使人下戰書,說虎侯單搦馬超來日決戰。超接書大怒曰:“何敢如此相欺耶!”即批次日誓殺“虎癡”。

次日,兩軍出營布成陣勢。超分龐德為左翼,馬岱為右翼,韓遂押中軍。超挺槍縱馬,立於陣前,高叫:“虎癡快出!”曹操在門旗下回顧眾將曰:“馬超不減呂布之勇!”言未絕,許褚拍馬舞刀而出。馬超挺槍接戰。鬥了一百餘合,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匹,又出陣前。又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兩軍大駭。兩個又鬥到三十餘合,褚奮威舉刀便砍馬超。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褚棄刀將槍挾住。兩個在馬上奪槍。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杆,各19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42019\/6\/1319:35:08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拿半節在馬上亂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將齊出夾攻。龐德、馬岱見操將齊出,麾兩翼鐵騎,橫衝批注直撞,混殺將來。操兵大亂。許褚臂中兩箭。諸將慌退入寨。馬超直殺到壕邊,操兵折傷大半。操令堅閉休出。馬超回至渭口,謂韓遂曰:“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癡’也!”卻說曹操料馬超可以計破,乃密令徐晃、朱靈盡渡河西結營,前後夾攻。一日,操於城上見馬超引數百騎,直臨寨前,往來如飛。操觀良久,擲兜鍪於地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矣!”夏侯淵聽了,心中氣忿,厲聲曰:“吾寧死於此地,誓滅馬賊!”遂引本部千餘人,大開寨門,直趕去。操急止不住,恐其有失,慌自上馬前來接應。馬超見曹兵至,乃將前軍作後隊,後隊作先鋒,一字兒擺開。夏侯淵到,馬超接住廝殺。超於亂軍中遙見曹操,就撇了夏侯淵,直取曹操。操大驚,撥馬而走。曹兵大亂。

正追之際,忽報操有一軍,已在河西下了營寨,超大驚,無心追趕,急收軍回寨,與韓遂商議,言:“操兵乘虛已渡河西,吾軍前後受敵,如之奈何?”部將李堪曰:“不如割地請和,兩家且各罷兵,捱過冬天,到春暖別作計議。”韓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從之。”超猶豫未決。楊秋、侯選皆勸求和,於是韓遂遣楊秋為使,直往操寨下書,言割地請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來日使人回報。”楊秋辭去。賈詡入見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見若何?”詡曰:“兵不厭詐,可偽許之;然後用反間計,令韓、馬相疑,則一鼓可破也。”操撫掌大喜曰:“天下高見,多有相合。文和之謀,19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52019\/6\/1319:35:0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吾心中之事也。”於是遣人回書,言:“待我徐徐退兵,批注還汝河西之地。”一麵教搭起浮橋,作退軍之意。馬超得書,謂韓遂曰:“曹操雖然許和,奸雄難測。倘不準備,反受其製。超與叔父輪流調兵,今日叔向操,超向徐晃;明日超向操,叔向徐晃;分頭提備,以防其詐。”韓遂依計而行。

早有人報知曹操。操顧賈詡曰:“吾事濟矣!”問:“來日是誰合向我這邊?”人報曰:“韓遂。”次日,操引眾將出營,左右圍繞,操獨顯一騎於中央。韓遂部卒多有不識操者,出陣觀看。操高叫曰:“汝諸軍欲觀曹公耶?吾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諸軍皆有懼色。操使人過陣謂韓遂曰:“丞相謹請韓將軍會話。”韓遂即出陣;見操並無甲仗,亦棄衣甲,輕服匹馬而出。二人馬頭相交,各按轡對語。操曰:“吾與將軍之父,同舉孝廉,吾嚐以叔事之。吾亦與公同登仕路,不覺有年矣。將軍今年妙齡幾何?”韓遂答曰:“四十歲矣。”操曰:“往日在京師,皆青春年少,何期又中旬矣!安得天下清平共樂耶!”隻把舊事細說,並不提起軍情。說罷大笑,相談有一個時辰,方回馬而別,各自歸寨。早有人將此事報知馬超。超忙來問韓遂曰:“今日曹操陣前所言何事?”遂曰:“隻訴京師舊事耳。”超曰:“安得不言軍務乎?”遂曰:“曹操不言,吾何獨言之?”超心甚疑,不言而退。

卻說曹操回寨,謂賈詡曰:“公知吾陣前對語之意否?”詡曰:“此意雖妙,尚未足間二人。某有一策,令韓、馬自相仇殺。”操問其計。賈詡曰:“馬超乃一勇之夫,不識機密。丞相親筆作一書,單與韓遂,中間朦朧字樣,於要害處,自行塗抹改易,然後封送與韓遂,故意使19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62019\/6\/1319:35:08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馬超知之。超必索書來看。若看見上麵要緊去處,盡皆改抹,隻猜是韓遂恐超知甚機密事,自行改抹,正合著單騎批注會語之疑;疑則必生亂。我更暗結韓遂部下諸將,使互相離間,超可圖矣。”操曰:“此計甚妙。”隨寫書一封,將緊要處盡皆改抹,然後實封,故意多遣從人送過寨去,下了書自回。果然有人報知馬超。超心愈疑,徑來韓遂處索書看。韓遂將書與超。超見上麵有改抹字樣,問遂曰:“書上如何都改抹糊塗?”遂曰:“原書如此,不知何故。”超曰:“豈有以草稿送與人耶?必是叔父怕我知了詳細,先改抹了。”遂曰:“莫非曹操錯將草稿誤封來了。”超曰:“吾又不信。曹操是精細之人,豈有差錯?吾與叔父並力殺賊,奈何忽生異心?”遂曰:“汝若不信吾心,來日吾在陣前賺操說話,汝從陣內突出,一槍刺殺便了。”超曰:“若如此,方見叔父真心。”兩人約定。次日,韓遂引侯選、李堪、梁興、馬玩、楊秋五將出陣。馬超藏在門影裏。韓遂使人到操寨前,高叫:“韓將軍請丞相攀話。”操乃令曹洪引數十騎徑出陣前與韓遂相見。馬離數步,洪馬上欠身言曰:“夜來丞相拜意將軍之言,切莫有誤。”言訖便回馬。超聽得大怒,挺槍驟馬,便刺韓遂。五將攔住,勸解回寨。遂曰:“賢侄休疑,我無歹心。”馬超那裏肯信,恨怨而去。韓遂與五將商議曰:“這事如何解釋?”楊秋曰:“馬超倚仗武勇,常有欺淩主公之心,便勝得曹操,怎肯相讓?以某愚見,不如暗投曹公,他日不失封侯之位。”遂曰:“吾與馬騰結為兄弟,安忍背之?”楊秋曰:“事已至此,不得不然。”遂曰:“誰可以通消息?”楊秋曰:“某願往。”遂乃寫密書,遣楊秋徑來操寨,說投降之事。操大喜,許封韓遂為西涼19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72019\/6\/1319:35:08王老師的三國課侯、楊秋為西涼太守。其餘皆有官爵。約定放火為號,共批注謀馬超。楊秋拜辭,回見韓遂,備言其事:“約定今夜放火,裏應外合。”遂大喜,就令軍士於中軍帳後堆積幹柴,五將各懸刀劍聽候,韓遂商議,欲設宴賺請馬超,就席圖之,猶豫未去。

不想馬超早已探知備細,便帶親隨數人,仗劍先行,令龐德、馬岱為後應。超潛步入韓遂帳中,隻見五將與韓遂密語,隻聽得楊秋口中說道:“事不宜遲,可速行之!”超大怒,揮劍直入,大喝曰:“群賊焉敢謀害我!”眾皆大驚。超一劍望韓遂麵門剁去,遂慌以手迎之,左手早被砍落。五將揮刀齊出。超縱步出帳外,五將圍繞混殺。超獨揮寶劍,力敵五將。劍光明處,鮮血濺飛:砍翻馬玩,剁倒梁興,三將各自逃生。超複入帳中來殺韓遂時,已被左右救去。帳後一把火起,各寨兵皆動。超連忙上馬,龐德、馬岱亦至,互相混戰。超領軍殺出時,操兵四至:前有許褚,後有徐晃,左有夏侯淵,右有曹洪。西涼之兵,自相並殺。超不見了龐德、馬岱,乃引百餘騎,截於渭橋之上。天色微明,隻見李堪領一軍從橋下過,超挺槍縱馬逐之。李堪拖槍而走。恰好於禁從馬超背後趕來。禁開弓射馬超。超聽得背後弦響,急閃過,卻射中前麵李堪,落馬而死。超回馬來殺於禁,禁拍馬走了。超回橋上住紮。

操兵前後大至,虎衛軍當先,亂箭夾射馬超。超以槍撥之,矢皆紛紛落地。超令從騎往來突殺。爭奈曹兵圍裹堅厚,不能衝出。超於橋上大喝一聲,殺入河北,從騎皆被截斷。超獨在陣中衝突,卻被暗弩射倒坐下馬,馬超墮於地上,操軍逼合。正在危急,忽西北角上一彪軍殺來,乃龐德、馬岱也。二人救了馬超,將軍中戰馬與馬超騎了,19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82019\/6\/1319:35:08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翻身殺條血路,望西北而走。曹操聞馬超走脫,傳令諸將:“無分曉夜,務要趕到馬兒。如得首級者,千金賞,萬批注戶侯;生獲者封大將軍。”眾將得令,各要爭功,迤邐追襲。馬超顧不得人馬困乏,隻顧奔走。從騎漸漸皆散。步兵走不上者,多被擒去。止剩得三十餘騎,與龐德、馬岱望隴西臨洮而去。

曹操親自追至安定,知馬超去遠,方收兵回長安。眾將畢集。韓遂已無左手,做了殘疾之人,操教就於長安歇馬,授西涼侯之職。楊秋、侯選皆封列侯,令守渭口。下令班師回許都。涼州參軍楊阜,字義山,徑來長安見操。

操問之,楊阜曰:“馬超有呂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勢剿絕,他日養成氣力,隴上諸郡,非複國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操曰:“吾本欲留兵征之,奈中原多事,南方未定,不可久留。君當為孤保之。”阜領諾,又保薦韋康為涼州刺史,同領兵屯冀城,以防馬超。阜臨行,請於操曰:“長安必留重兵以為後援。”操曰:“吾已定下,汝但放心。”阜辭而去。眾將皆問曰:“初賊據潼關,渭北道缺,丞相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遷延日久,而後北渡,立營固守,何也?”操曰:“初賊守潼關,若吾初到,便取河東,賊必以各寨分守諸渡口,則河西不可渡矣。吾故盛兵皆聚於潼關前,使賊盡南守,而河西不準備,故徐晃、朱靈得渡也。吾然後引兵北渡,連車樹柵為甬道,築冰城,欲賊知吾弱,以驕其心,使不準備。吾乃巧用反間,畜士卒之力,一旦擊破之。正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眾將又請問曰:“丞相每聞賊加兵添眾,則有喜色,何也?”操曰:“關中邊遠,若群賊各依險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複;今皆來聚19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1992019\/6\/1319:35:09王老師的三國課一處,其眾雖多,人心不一,易於離間,一舉可滅:吾故批注喜也。”眾將拜曰:“丞相神謀,眾不及也!”操曰:“亦賴汝眾文武之力。”遂重賞諸軍。留夏侯淵屯兵長安,所得降兵,分撥各部。夏侯淵保舉馮翊高陵人,姓張,名既,字德容,為京兆尹,與淵同守長安。操班師回都。獻帝排鑾駕出郭迎接。詔操“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相蕭何故事。自此威震中外。

這消息播入漢中,早驚動了漢寧太守張魯。原來張魯乃沛國豐人。其祖張陵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人,人皆敬之。陵死之後,其子張衡行之。百姓但有學道者,助米五鬥。世號“米賊”。張衡死,張魯行之。魯在漢中自號為“師君”;其來學道者皆號為“鬼卒”;為首者號為“祭酒”;領眾多者號為“治頭大祭酒”。務以誠信為主,不許欺詐。如有病者,即設壇使病人居於靜室之中,自思己過,當麵陳首,然後為之祈禱;主祈禱之事者,號為“奸令祭酒”。祈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文三通,名為“三官手書”:一通放於山頂以奏天,一通埋於地以奏地,一通沉於水以申水官。如此之後,但病痊可,將米五鬥為謝。又蓋義舍:舍內飯米、柴火、肉食齊備,許過往人量食多少,自取而食;多取者受天誅。境內有犯法者,必恕三次;不改者,然後施刑。所在並無官長,盡屬祭酒所管。如此雄據漢中之地已三十年。國家以為地遠不能征伐,就命魯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進貢而已。當年聞操破西涼之眾,威震天下,乃聚眾商議曰:“西涼馬騰遭戮,馬超新敗,曹操必將侵我漢中。我欲自稱漢寧王,督兵拒曹操,諸君以為何如?”閻圃曰:20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02019\/6\/1319:35:09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餘眾,財富糧足,四麵險固;今馬超新敗,西涼之民,從子午穀奔入漢中者,不下數萬。愚意批注益州劉璋昏弱,不如先取西川四十一州為本,然後稱王未遲。”張魯大喜,遂與弟張衛商議起兵。早有細作報入川中。

卻說益州劉璋,字季玉,即劉焉之子,漢魯恭王之後。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因居於此。後焉官至益州牧,興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趙韙等,共保璋為益州牧。璋曾殺張魯母及弟,因此有仇。璋使龐羲為巴西太守,以拒張魯。時龐羲探知張魯欲興兵取川,急報知劉璋。璋平生懦弱,聞得此信,心中大憂,急聚眾官商議。

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雖不才,憑三寸不爛之舌,使張魯不敢正眼來覷西川。”正是:隻因蜀地謀臣進,致引荊州豪傑來。未知此人是誰,且看下文分解。

本回我評論:三國複活賽1.馬超是後來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名將,許褚則是典韋之後護衛曹操的近侍,兩人打起來煞是好看!來,把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畫下來吧!

20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12019\/6\/1319:35:09王老師的三國課2.馬超鬥許褚,可謂是武戲;曹操離間馬超、韓遂,可謂是文戲。

但不管文武,都是《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情節。請在這兩個場景裏任選一個,和你的小夥伴表演出來。

文史一鍋燴1.你覺得馬超和許褚兩人之中誰更厲害呢?為什麼?

2.一般認為曹操是“奸雄”,是篡奪漢朝的“壞人”,為什麼還會有婁子伯這樣的名士來相助?是不是暗示他並非我們想的那樣?

3.曹操為什麼能離間馬超、韓遂?說說你的看法。

4.馬超鬥許褚是《三國演義》中的名篇之一,有趣的是,正史對此也有記載。我們先看看《三國誌·蜀書六·馬超傳》的相關記載:20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22019\/6\/1319:35:09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也。父騰,靈帝末與邊章、韓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騰率眾詣長安。漢朝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騰為征西將軍,遣屯郿。後騰襲長安,敗走,退還涼州。

司隸校尉鍾繇鎮關中,移書遂、騰,為陳禍福。騰遣超隨繇討郭援、高幹於平陽,超將龐德親斬援首。後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征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

超既統眾,遂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曹公與遂、超單馬會語,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曹公用賈詡謀,離間超、遂,更相猜疑,軍以大敗。

再看看《三國誌·魏書十八·許褚傳》的記載: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以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盻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後數日會戰,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武衛之號,自此始也。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

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在這一回裏,前半寫馬超和許褚的搏鬥是《三國演義》中少見的精彩片段,既因為兩人旗鼓相當,又因為羅貫中在此處很花了一番筆墨,所以圍繞著這場麵的各類描寫做一番評析吧!後半回寫曹操離間馬騰、韓遂二人,則再次體現了曹操的過人智慧、老謀深算,這一部分應該特別從曹操故意做出的一番動作和言語上欣賞,看看曹阿瞞的老謀深算!

20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32019\/6\/1319:35:09王老師的三國課跟著名著寫寫寫“兩個又鬥到三十餘合,褚奮威舉刀便砍馬超。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褚棄刀將槍挾住。兩個在馬上奪槍。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杆,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讀到這裏是不是有點小激動?覺得氣都透不過來了?這就對了。這就是動作描寫的魅力。動作描寫是又一種很有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人物的每一行動都受其思想、性格製約,所以若能夠有序、具體、細致地描寫某一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就勢必能表現出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成功的動作描寫,不僅僅是寫動作,更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性格特征,有時候甚至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群分類:閱讀提升20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4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卻說龐統、法正二人,勸玄德就席間殺劉璋,西川唾手可得。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批注行。”二人再三說之,玄德隻是不從。次日,複與劉璋宴於城中,彼此細敘衷曲,情好甚密。酒至半酣,龐統與法正商議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延遂拔劍進曰:“筵間無以為樂,願舞劍為戲。”龐統便喚眾武士入,列於堂下,隻待魏延下手。

劉璋手下諸將,見魏延舞劍筵前,又見階下武士手按刀靶,直視堂上,從事張任亦掣劍舞曰:“舞劍必須有對,某願與魏將軍同舞。”二人對舞於筵前。魏延目視劉封,封亦拔劍助舞。於是劉、泠苞、鄧賢各掣劍出曰:“我等當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驚,急掣左右所佩之劍,立於席上曰:“吾兄弟相逢痛飲,並無疑忌。又非‘鴻門會’上,何用舞劍?不棄劍者立斬!”劉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帶刀?”命侍衛者盡去佩劍。眾皆紛然下堂。玄德喚諸將士上堂,以酒賜之,曰:“吾弟兄同宗骨血,共議大事,並無二心。汝等勿疑。”諸將皆拜謝。劉璋執玄德之手而泣曰:“吾兄之恩,誓不敢忘!”二人歡飲至晚而20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52019\/6\/1319:35:10王老師的三國課散。玄德歸寨,責龐統曰:“公等奈何欲陷備於不義耶?今批注後斷勿為此。”統嗟歎而退。

卻說劉璋歸寨,劉等曰:“主公見今日席上光景乎?

不如早回,免生後患。劉璋曰:“吾兄劉玄德,非比他人。”眾將曰:“雖玄德無此心,他手下人皆欲吞並西川,以圖富貴。”璋曰:“汝等無間吾兄弟之情。”遂不聽,日與玄德歡敘。忽報張魯整頓兵馬,將犯葭萌關。劉璋便請玄德往拒之。玄德慨然領諾,即日引本部兵望葭萌關去了。眾將勸劉璋令大將緊守各處關隘,以防玄德兵變。璋初時不從,後因眾人苦勸,乃令白水都督楊懷、高沛二人,守把涪水關。劉璋自回成都。玄德到葭萌關,嚴禁軍士,廣施恩惠,以收民心。

早有細作報入東吳。吳侯孫權會文武商議。顧雍進曰:“劉備分兵遠涉山險而去,未易往還。何不差一軍先截川口,斷其歸路,後盡起東吳之兵,一鼓而下荊襄?此不可失之機會也。”權曰:“此計大妙!”正商議間,忽屏風後一人大喝而出曰:“進此計者可斬之!——欲害吾女之命耶!”眾驚視之,乃吳國太也。國太怒曰:“吾一生惟有一女,嫁與劉備。今若動兵,吾女性命如何!”因叱孫權曰:“汝掌父兄之業,坐領八十一州,尚自不足,乃顧小利而不念骨肉!”孫權喏喏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遂叱退眾官。國太恨恨而入。孫權立於軒下,自思:“此機會一失,荊襄何日可得?”正沉吟間,隻見張昭入問曰:“主公有何憂疑?”孫權曰:“正思適間之事。”張昭曰:“此極易也:今差心腹將一人,隻帶五百軍。潛入荊州,下一封密書與郡主,隻說國太病危,欲見親女,取郡20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6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主星夜回東吳。玄德平生隻有一子,就教帶來。那時玄德定把荊州來換阿鬥。如其不然,一任動兵,更有何礙?”批注權曰:“此計大妙!吾有一人,姓周,名善,最有膽量。自幼穿房入戶,多隨吾兄。今可差他去。”昭曰:“切勿漏泄。

隻此便令起行。”於是密遣周善將五百人,扮為商人,分作五船;更詐修國書,以備盤詰;船內暗藏兵器。周善領命,取荊州水路而來。船泊江邊,善自入荊州,令門吏報孫夫人。夫人命周善入。善呈上密書。夫人見說國太病危,灑淚動問。周善拜訴曰:“國太好生病重,旦夕隻是思念夫人。倘去得遲,恐不能相見。就教夫人帶阿鬥去見一麵。”夫人曰:“皇叔引兵遠出,我今欲回,須使人知會軍師,方可以行。”周善曰:“若軍師回言道:‘須報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曰:“若不辭而去,恐有阻當。”周善曰:“大江之中,已準備下船隻。隻今便請夫人上車出城。”孫夫人聽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將七歲孩子阿鬥,載在車中;隨行帶三十餘人,各跨刀劍,上馬離荊州城,便來江邊上船。府中人欲報時,孫夫人已到沙頭鎮,下在船中了。

周善方欲開船,隻聽得岸上有人大叫:“且休開船,容與夫人餞行!”視之,乃趙雲也。原來趙雲巡哨方回,聽得這個消息,吃了一驚,隻帶四五騎,旋風般沿江趕來。

周善手執長戈,大喝曰:“汝何人,敢當主母!”叱令軍士一齊開船,各將軍器出來,擺列在船上。風順水急,船皆隨流而去。趙雲沿江趕叫:“任從夫人去。隻有一句話拜稟。”周善不睬,隻催船速進。趙雲沿江趕到十餘裏,忽見江灘斜纜一隻漁船在那裏。趙雲棄馬執槍,跳上漁207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72019\/6\/1319:35:10王老師的三國課船。隻兩人駕船前來,望著夫人所坐大船追趕。周善教批注軍士放箭。趙雲以槍撥之,箭皆紛紛落水。離大船懸隔丈餘,吳兵用槍亂刺。趙雲棄槍在小船上,掣所佩青劍在手,分開槍搠,望吳船湧身一跳,早登大船。吳兵盡皆驚倒。趙雲入艙中,見夫人抱阿鬥於懷中,喝趙雲曰:“何故無禮!”雲插劍聲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軍師知會?”夫人曰:“我母親病在危篤,無暇報知。”雲曰:“主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夫人曰:“阿鬥是吾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雲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隻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阪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隻是帳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雲曰:“夫人要去便去,隻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輒入船中,必有反意!”雲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夫人去。”夫人喝侍婢向前揪捽,被趙雲推倒,就懷中奪了阿鬥,抱出船頭上。——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凶,又恐礙於道理:進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奪阿鬥,趙雲一手抱定阿鬥,一手仗劍,人不敢近。周善在後梢挾住舵,隻顧放船下水。風順水急,望中流而去。趙雲孤掌難鳴,隻護得阿鬥,安能移舟傍岸。

正在危急,忽見下流頭港內一字兒使出十餘隻船來,船上磨旗擂鼓。趙雲自思:“今番中了東吳之計!”隻見當頭船上一員大將,手執長矛,高聲大叫:“嫂嫂留下侄兒去!”原來張飛巡哨,聽得這個消息,急來油江夾口,正撞著吳船,急忙截住。當下張飛提劍跳上吳船。周善見張飛上船,提刀來迎,被張飛手起一劍砍倒,提頭擲於孫夫人前。夫人大驚曰:“叔叔何故無禮?”張飛曰:“嫂嫂不208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8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以俺哥哥為重,私自歸家,這便無禮!”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報,須誤了我事。若你不放批注我回去,我情願投江而死!”張飛與趙雲商議:“若逼死夫人,非為臣下之道。隻護著阿鬥過船去罷。”乃謂夫人曰:“俺哥哥大漢皇叔,也不辱沒嫂嫂。今日相別,若思哥哥恩義,早早回來。”說罷,抱了阿鬥,自與趙雲回船,放孫夫人五隻船去了。後人有詩讚子龍曰: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

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

又有詩讚翼德曰:長阪橋邊怒氣騰,一聲虎嘯退曹兵。

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應傳萬載名。

二人歡喜回船。行不數裏,孔明引大隊船隻接來,見阿鬥已奪回,大喜。三人並馬而歸。孔明自申文書往葭萌關,報知玄德。

卻說孫夫人回吳,具說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鬥。孫權大怒曰:“今吾妹已歸,與彼不親,殺周善之仇,如何不報!”喚集文武,商議起軍攻取荊州。正商議調兵,忽報曹操起軍四十萬來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且按下荊州,商議拒敵曹操。人報長史張紘辭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書上呈。權拆視之,書中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可速遷於此,以為萬世之業。孫權覽書大哭,謂眾官曰:“張子綱勸吾遷居秣陵,吾如何不從!”即命遷治建業,築石頭城。呂蒙進曰:“曹操兵來,可於濡須水口築塢以拒之。”諸將皆曰:“上岸擊賊,跣足209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092019\/6\/1319:35:10王老師的三國課入船,何用築城?”蒙曰:“兵有利鈍,戰無必勝。如猝然批注遇敵,步騎相促,人尚不暇及水,何能入船乎?”權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明之見甚遠。”便差軍數萬築濡須塢。曉夜並工,刻期告竣。

卻說曹操在許都,威福日甚。長史董昭進曰:“自古以來,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雖周公、呂望,莫可及也:櫛風沐雨,三十餘年,掃蕩群凶,與百姓除害,使漢室複存。豈可與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錫’以彰功德。”——你道那九錫?

一,車馬;二,衣服;三,樂懸;四,朱戶;五,納陛;六,虎賁;七,鉞;八,弓矢;九,秬鬯圭瓚。

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興義兵,匡扶漢室,當秉忠貞之誌,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聞言,勃然變色。董昭曰:“豈可以一人而阻眾望?”遂上表請尊操為魏公,加九錫。荀彧歎曰:“吾不想今日見此事!”操聞,深恨之,以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興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殺己之心,托病止於壽春。忽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並無一物。彧會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歲。後人有詩歎曰: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

其子荀惲,發哀書報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諡曰敬侯。

且說曹操大軍至濡須,先差曹洪領三萬鐵甲馬軍,哨210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0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至江邊。回報雲:“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操放心不下,自領兵前進,就濡須口排開軍陣。操批注領百餘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忽一聲響動,南船一齊飛奔過來。濡須塢內又一軍出,衝動曹兵。曹操軍馬退後便走,止喝不住。忽有千百騎趕到山邊,為首馬上一人碧眼紫髯。——眾人認得正是孫權。權自引一隊馬軍來擊曹操。操大驚,急回馬時,東吳大將韓當、周泰,兩騎馬直衝將上來。操背後許褚縱馬舞刀,敵住二將,曹操得脫歸寨。許褚與二將戰三十合方回。操回寨,重賞許褚,責罵眾將:“臨敵先退,挫吾銳氣!後若如此,盡皆斬首!”是夜二更時分,忽寨外喊聲大震。操急上馬,見四下裏火起,卻被吳兵劫入大寨。殺至天明,曹兵退五十餘裏下寨。操心中鬱悶,閑看兵書。程昱曰:“丞相既知兵法,豈不知‘兵貴神速’乎?丞相起兵,遷延日久,故孫權得以準備,夾濡須水口為塢,難於攻擊。不若且退兵還許都,別作良圖。”操不應。

程昱出。操伏幾而臥,忽聞潮聲洶湧,如萬馬爭奔之狀。操急視之,見大江中推出一輪紅日,光華射目;仰望天上,又有兩輪太陽對照。忽見江心那輪紅日,直飛起來,墜於寨前山中,其聲如雷。猛然驚覺,原來在帳中做了一夢。帳前軍報道午時。曹操教備馬,引五十餘騎,徑奔出寨,至夢中所見落日山邊。正看之間,忽見一簇人馬,當先一人,金盔金甲。操視之,乃孫權也。權見操至,也不慌忙,在山上勒住馬,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鎮211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12019\/6\/1319:35:10王老師的三國課中原,富貴已極,何故貪心不足,又來侵我江南?”操答批注曰:“汝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詔,特來討汝!”孫權笑曰:“此言豈不羞乎?天下豈不知你挾天子令諸侯?吾非不尊漢朝,正欲討汝以正國家耳。”操大怒,叱諸將上山捉孫權。忽一聲鼓響,山背後兩彪軍出:右邊韓當、周泰,左邊陳武、潘璋。四員將帶三千弓弩手亂射,矢如雨發。操急引眾將回走。背後四將趕來甚急。趕到半路,許褚引眾虎衛軍敵住,救回曹操。吳兵齊奏凱歌,回濡須去了。操還營自思:“孫權非等閑人物。紅日之應,久後必為帝王。”於是心中有退兵之意,又恐東吳恥笑,進退未決。兩邊又相拒了月餘,戰了數場,互相勝負。直至來年正月,春雨連綿,水港皆滿,軍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異常。操心甚憂。當日正在寨中,與眾謀士商議。或勸操收兵;或雲目今春暖,正好相持,不可退歸。操猶豫未定。

忽報東吳有使齎書到。操啟視之。書略曰:孤與丞相,彼此皆漢朝臣宰。丞相不思報國安民,乃妄動幹戈,殘虐生靈,豈仁人之所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當速去。如其不然,複有赤壁之禍矣。

公宜自思焉。”書背後又批兩行雲:“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畢,大笑曰:“孫仲謀不欺我也。”重賞來使,遂下令班師,命廬江太守朱光鎮守皖城,自引大軍回許昌。孫權亦收軍回秣陵。權與眾將商議:“曹操雖然北去,劉備尚在葭萌關未還。何不引拒曹操之兵,以取荊州?”張昭獻計曰:“且未可動兵。某有一計,使劉備不能再還荊州。”正是:孟德雄兵方退北,仲謀壯誌又圖南。不知張昭說出甚計來,且看下文分解。

212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2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本回我評論:三國複活賽1.你知道“鴻門宴”是什麼嗎?這一回裏有《三國演義》裏的“鴻門宴”,怎麼樣?畫出來或演出來,二選一,開始吧!

2.劉禪還真是和他三叔、四叔緣分不淺!之前長阪坡是靠了兩位叔叔,這次又是靠了兩位叔叔。我們可以把這回的“趙子龍截江奪阿鬥”用劇本形式表演出來,也可以扮演晚年的劉禪回憶這一幕。

文史一鍋燴1.你覺得這個“拐騙阿鬥,討回荊州”的主意如何?

2.根據你對三國人物的了解,為什麼不是關羽、張飛去奪阿鬥,而偏偏得是趙雲呢?

213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32019\/6\/1319:35:10王老師的三國課3.你知道曹操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被一位著名詩人寫進了自己的作品嗎?請把這位詩人和這首作品找出來!

4.劉禪真是《三國演義》裏的“唐僧肉”啊!誰都想嚐一口,多虧了趙雲成為他的“孫悟空”,提供全方位保護。我們先看看《三國誌·蜀書三·後主傳》的記載: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緩,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

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但是,在裴鬆之做的注解所引用的《魏略》裏,還有一種說法: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家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及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問知其良家子,遂養為子,與娶婦,生一子。初禪與備相失時,識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簡者,及備得益州而簡為將軍,備遣簡到漢中,舍都邸。禪乃詣簡,簡相檢訊,事皆符驗。簡喜,以語張魯,魯為洗沐送詣益州,備乃立以為太子。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

5.請繼續在上文空格處留下你對本回的總評,在選文右側留下你的批注。這一回也可以看成是專寫趙雲的,是趙雲在長阪坡、護送劉備回214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42019\/6\/1319:35:10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荊州後又一次“閃亮登場”擔綱主角,我們可以緊緊抓住他和孫夫人交涉時的語言、神態、動作來欣賞羅貫中塑造的這員名將——要知道,正史上的趙雲並不是重要將領,但在《三國演義》中成了劉備方麵最有人氣的將軍,就憑這個,羅貫中的筆法就很了得,值得我們品味。

跟著名著寫寫寫你看,同樣是要奪回阿鬥,趙雲和張飛的語言就完全不同。先看趙雲的一係列話:“主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主母差矣。主人一生,隻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阪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夫人要去便去,隻留下小主人。”“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夫人去。”真正是又客氣又堅持,極其符合趙子龍膽大心細、滴水不漏的性格和部將的身份;再看張飛的話:“嫂嫂留下侄兒去!”“嫂嫂不以俺哥哥為重,私自歸家,這便無禮!”“俺哥哥大漢皇叔,也不辱沒嫂嫂。今日相別,若思哥哥恩義,早早回來。”就顯得隨便許多了,畢竟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嘛!這也是《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成功小說共通的一點:語言描寫個個不同、貼切、出彩,值得我們學習。

群分類:讀書心得215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52019\/6\/1319:35:11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卻說法正與那人相見,各撫掌而笑。龐統問之。正批注曰:“此公乃廣漢人,姓彭,名羕,字永言,蜀中豪傑也。

因直言觸忤劉璋,被璋髡鉗為徒隸,因此短發。”統乃以賓禮待之,問羕從何而來。羕曰:“吾特來救汝數萬人性命,——見劉將軍方可說。”法正忙報玄德。玄德親自謁見,請問其故。羕曰:“將軍有多少軍馬在前寨?”玄德實告:“有魏延、黃忠在彼。”羕曰:“為將之道,豈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緊靠涪江,若決動江水,前後以兵塞之,一人無可逃也。”玄德大悟。彭羕曰:“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玄德即拜彭羕為幕賓,使人密報魏延、黃忠,教朝暮用心巡警,以防決水。

黃忠、魏延商議:二人各輪一日;如遇敵軍到來,互相通報。

卻說泠苞見當夜風雨大作,引了五千軍,徑循江邊而進,安排決江。隻聽得後麵喊聲亂起,泠苞知有準備,急急回軍。前麵魏延引軍趕來,川兵自相踐踏。泠苞正奔走間,撞著魏延。交馬不數合,被魏延活捉去了。比及吳蘭、雷銅來接應時,又被黃忠一軍殺退。魏延解泠苞到涪216王老師的三國課-正文-定稿-6.13.indd2162019\/6\/1319:35:11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關。玄德責之曰:“吾以仁義相待,放汝回去,何敢背我!

今次難饒!”將泠苞推出斬之,重賞魏延。玄德設宴管待批注彭羕。忽報荊州諸葛亮軍師特遣馬良奉書至此。玄德召入問之。馬良禮畢曰:“荊州平安,不勞主公憂念。”遂呈上軍師書信。玄德拆書觀之,略曰: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

切宜謹慎。

玄德看了書,便教馬良先回。玄德曰:“吾將回荊州,去論此事。”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乃對玄德曰:“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占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玄德見龐統再三催促,乃引軍前進。黃忠同魏延接入寨去。龐統問法正曰:“前至雒城,有多少路?”法正畫地作圖。玄德取張鬆所遺圖本對之,並無差錯。法正言:“山北有條大路,正取雒城東門;山南有條小路,卻取雒城西門:兩條路皆可進兵。”龐統謂玄德曰:“統令魏延為先鋒,取南小路而進;主公令黃忠作先鋒,從山北大路而進:並到雒城取齊。”玄德曰:“吾自幼熟於弓馬,多行小路。軍師可從大路去取東門,吾取西門。”龐統曰:“大路必有軍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玄德曰:“軍師不可。